一八 古代神话六则 -...

Post on 23-Sep-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语 文 教 案

222

古代神话六则

(一)

教学目标

1.在讨论等相关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的兴趣,了解神话的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 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积累重

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和夸张手法运用的合理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屈原《天问》中有言:“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

之?”其提问的内容是关于天地起源的。你知道有哪些神话故事可以解

答屈原的问题?

一八

七年级·上册

223

——西方耶和华(上帝)创世记、我国南方神话盘古开天地、北方

神话女娲造人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

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了哪些探源,塑造了哪些英雄形象。

二、介绍知识,了解神话的基本常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

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

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

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

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三、朗读《盘古开天地》,并借助注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

具书阅读理解课文,落实如下词语的理解:

浑沌 九变 三皇 开辟 雷霆 四极

筋脉 地里 发髭 精髓 雨泽 黎

四、分析讨论盘古的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1. 概括本则神话叙写了盘古的哪些创世之功。第一段侧重写什么?第二段又侧重写了什么?

——开辟天地、化育万物。第一段侧重写前者,第二段侧重写后者。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盘古开辟天地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此前是黑暗、浑浊、迷茫的混沌状态,像一个臭鸡蛋一样(因

为好的鸡蛋清和黄是分明的);此后是天高地厚,“清”空万里,土地

坚实。

3. 再根据课文比较盘古死亡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死前世界天高地迥,寂寥无声,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死后世

界日月当空,星汉灿烂,高峰入云,江河澎湃,风云变幻,雷霆万钧,

草木茂盛,矿藏丰富,黎民繁衍,生机勃勃。

4. 以上比较之后,你心底涌起的感情是怎样的?——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敬佩他的神力和献身精神;感激他的创

语 文 教 案

224

世之功,化育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5. 举例说明文中你最欣赏的夸张或想象的描写。——“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

古日长一丈”“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

地比较,夸张地突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文

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

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作“开天辟地”。

——第二段的想象描写将人自身器官的特点与自然万物的特点相照

应,既神奇又合理。

6. 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

神化,它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

精神。

五、知识拓展,导出新课内容

课前我们提到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另外一位造物主就是女娲。

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也就

是说,开天辟地刚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和泥做人,

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做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

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在我们

的祖先创造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美妙神话故事的几百年之后,上帝造人

和其他的神造人的说法才随各自的宗教传入我国,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

造人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都同女娲造人一样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神

话故事。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是一位造物主,而且还是一位救世主,

请看课文《女娲补天》。

六、朗读课文,研究如下词语的含义

四极 九州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颛民 鸷鸟 攫 鳌 淫水 涸 狡虫

七年级·上册

225

七、试将本则神话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渲染

弥天大灾,交代女娲补天的背景。第二层(于是——止淫水。)这一层

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女娲补天平灾。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灾后天下太平。八、体会女娲的形象及塑造手法1. 第一层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越能突显女娲的勇敢无畏,

拯救世界的神力和功德。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 对偶。

2. 找出第二层的八个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炼”“断”“杀”“积”,写出强烈的责任心、救民冒险的精神

和勇敢果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补”“立”“济”“止”,写她从容不

迫,有条不紊,救世平灾。3. 第三层语言有何特点?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六个整齐划一的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照应上文极写天下

太平,展示了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

4. 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歌颂伟大女神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使民生

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绩。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

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的赞歌。九、总结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领略的是雄壮美的话,那么他最终的结

局则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悲壮与深沉的美。盘古这个创世英雄也以其彻底的献身精神将这种美深入到后人心中,而女娲则展现了她特有的女性的魅力,那种敢于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更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布置作业

1. 自己创作一则神话故事,字数不限。

语 文 教 案

226

2. 预习其他几则神话。第二课时

一、导语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曾这样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

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中提到的两个神话人物是谁?神话

故事中还有哪些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

二、教师范读,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

强调重点字词:

发鸠 柘木 喙 乌 堙 操 逐走 入日 河渭

大泽 卒 饷 跳石

三、学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四、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分析人物形象及意义

1. 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鸟,誓将东海填平报仇,

同时也是替人类除害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精卫是不畏艰难,不怕

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的化身。

2. 精卫的状貌、叫声、来历各是怎样的?读了这些描摹和叙写,你有怎样的感受?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什么?

——状貌: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叫声:其鸣自

来历: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

精卫。

——感受:有了这些描摹和叙写给人感觉故事之真实可信,仿佛实

有其事。另外,其状貌形小美丽,与东海相比更让人敬佩她的勇气。“其

鸣自 ”,或是招魂一般让人悲怜,或是自励一般让人振奋。既是炎帝

之女又是冤魂所化,自然有了神性,是一种不屈精神的凝聚。

——最能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常”。

3. 刑天的名字怎么来的?他最为可贵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是因为他

被砍掉了头才叫他为“刑天”。永远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

七年级·上册

227

和反抗精神。

4. 你如何评价夸父追逐太阳的举动?这种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虽自不量力,却是豪迈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上古人民渴求了解

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夸父这种伟大的自

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也在时时鼓舞着我们这些时代的弄

潮儿。

5. 大禹为了治水都付出了哪些代价?从中体现他怎样的精神?——禹娶妻后,冷落了妻子。“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

治水”。而且《史记·夏本纪》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载,说明

他弃家庭而不顾。下文“禹治洪水,通 辕山,化为熊”,而使妻子“惭

而去”“化为石”。妻子因其状貌羞惭而死,可谓家破人亡。也同其父一

样为治理洪水、造福百姓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6.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偷宙斯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请你比较一下,他和鲧有什么异同?

——洪水是天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手段。中希神话皆有这一内容。不

难想象,在洪荒年代,人类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鲧受命治水。为了抗洪,解救百姓,鲧不得不去偷息壤。鲧说,此

非寻常之土,名叫息壤。它能够滋生不穷,如子息一般,是天帝御水的

宝物,寻常的水,可以用寻常的土挡它,现在是天降的大灾,非用天帝

的宝物绝不能治,现在竟被某偷窃来了,这是人民之幸也。又说,此物

必须偷窃,若先向人说明,或掘取的时候有了人声,掘的人固然立即就

死,那块地方亦顷刻遇到大灾,所以不能不用偷窃之法了。

神话说,鲧是一匹白马,这白马是黄帝的孙子。黄帝就是天帝。

鲧得到了息壤,马上去堙塞洪水。这东西果然灵验,只用少许,便

积山成堤。洪水快要平息的时候,息壤被窃的事被天帝知道了。他马上

派火神祝融下来,把鲧杀死在羽山,夺走了剩下的息壤。但是,鲧的精

魂不死,他的尸体三年不腐。三年之中,他孕育了儿子禹,让儿子具有

更大的神力,去完成他未完的事业。

语 文 教 案

228

普罗米修斯与鲧的处境有些相似,希腊神话中的最高统治者宙斯规

定:人类必须宰杀牲畜向他祭祀,而且条件十分苛刻。身为人的领袖的

普罗米修斯义愤填膺,决定把人类从这种沉重的负担中解救出来。他偷

偷登上奥林匹斯山,窃取了火种,带回大地,使备受严寒和饥饿煎熬的

人类得到温饱,神王宙斯便派出天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的山岩上,

而且每天夜里让一只秃鹰来啄吃他的肝脏。

面对残酷的迫害,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屈服:他的肝脏每天重新长好;

他的叫喊声使秃鹰惊慌地飞走;他的双眼始终闪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专制的天帝和宙斯对于偷窃他们的宝物的鲧和普罗米修斯不肯善罢

甘休,给以严厉的惩罚。但人们所崇敬的并非拥有赫赫权势的天帝和宙

斯,而是为人们谋利的英雄鲧和普罗米修斯。

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固然伟大,但鲧更伟大,鲧的崇高精神和英雄

气概远远超过普罗米修斯。鲧为解救百姓于洪水,他鞠躬尽瘁,死而不

已,孕育儿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我们的先民歌颂的就是这么一种

高尚的精神。

五、理性思考,归纳扩展

1. 神话故事中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吗?神话中的情节设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它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达到这样的效

果的呢?

——神话故事中的事情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但现实中不可能有那么

特异的人和事发生。

——情节离奇。

——想象、夸张。

2. 神话中为什么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呢?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们看到风、雨、雷、电等

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具有主宰自然的伟力的

“神”的形象。

七年级·上册

229

3. 举例说明这样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文人创作的影响。——比如:在屈原《楚辞》中就提到了我们在上古神话中常见的太

阳神羲和的形象,他是用六条龙驾车的太阳之神。

我们熟悉的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其中的天鸡是在神树上叫醒天下群鸡的神鸡。神话除了给诗歌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外,在小说上也有很深远的

影响。——比如:启的出生又和我们所了解的《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的

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小说《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头的。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为我们后来所

看到的浪漫主义这一流派奠定了基础。为包括我们上面提及的屈原、李白等很多浪漫主义文人提供了创作的不竭动力。六、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的文言字句,感

悟了神话英雄的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神话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并感受到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仍能在反复地朗读中回味先民带给我们的思考。七、布置作业选出感受最深的一则,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盘古 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女娲 勇敢无畏、救民冒险的精神精卫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强意志的化身刑天 坚定不移的斗志,顽强不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

夸父 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鲧禹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

神话特点 人物——人兽合一

情节——虚幻夸张

人物

语 文 教 案

230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神话的知识,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理解离奇、曲折的神话情节,激发阅读的兴趣,强化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 学习用现代汉语改写或创造性地讲述这六则神话故事。

教学重点

1.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2. 比较几则神话情节的共同点。

教学难点

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开天辟地先辈耀华夏,继往开来后贤转乾坤。”请同学们看这副对

联,说说它让你联想到哪两则中国古代神话?

——“开天辟地”让我想到了《盘古开天地》,盘古创世的功德可

谓光耀华夏。《女娲补天》,女娲曾平定了天塌地陷的灾难,造福苍生可

谓“继往开来后贤转乾坤”。(或想到鲧禹治水等,合理即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中的英

雄是怎样开天辟地,又是怎样扭转乾坤,与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抗争的。

七年级·上册

231

二、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

讨论研究这两则神话故事中重点语词的含义。(重点词语参考“教学设

计(一)”)

三、在阅读中了解神话的基本特点

1.《盘古开天地》探索的是什么现象?《女娲补天》寄寓先民怎样的愿望?

——前者探索了宇宙生成、万物产生之谜。

——后者寄寓了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获得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2. 在神话中,盘古和女娲具有哪些神力?——盘古不但开辟了天地,还用自己的身体化育了世间万事万物。

女娲更是无所不能,所有的灾难都由她一人来平息。

3.我们的先祖不能科学地揭示宇宙生成演化之谜,也没有能力战胜重大的自然灾害,那么他们是怎样解释宇宙生成、万物产生之谜的?怎样寄寓战胜自然灾害获得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的?

——借助幻想、想象和夸张的力量。4. 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神话。神话常用哪些创作手法?(言之成理

即可)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些故

事就是神话。——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四、读了两则神话后,说说盘古和女娲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

(肯定学生合理的评价)盘古是一位有着超凡神力的巨人,他有开天辟地的神勇,又与天地

同生,并以身躯化育万物,是死而不已、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神话英雄。女娲是上古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的一位勇敢智慧的补天女神。

在这段神话传说中,女娲与“火”斗,与“水”斗,与“猛兽”“鸷鸟”斗,与“黑龙”斗,同时她改造天地,具有过人的胆识和异常雄伟的气魄。女娲形象正是上古先民积极征服大自然的可贵精神的象征。

语 文 教 案

232

五、指导学生用现代汉语改写文言神话的方法。精读下边的材料,与课文进行比较,总结改写神话的主要方法。材料:

盘古开天辟地

袁 珂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奇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

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

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

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

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

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

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

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

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

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

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

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

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

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

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

七年级·上册

233

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

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

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

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

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

宙丰富而美丽。

——改写的方法:

1. 要认真阅读原文,对原文的思想、情节、人物等细加揣摩,准确把握,抓住它的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想象,重新拟定一个题

目,并确定改写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可以在原著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

2. 要注意详略得当,一般内容一带而过,而重点内容要详写,加以细致描写。

3. 把文言改成白话,文言文的语言精练、不易理解,甚至一字多义,因此在改写时不但要注意它的连贯,还要注意改写的意思不要与原

意有差错。叙述故事情节要完整、连贯,可加上过渡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改写《女娲补天》。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女娲补天》是以人类与自然抗争为题材创作的神话故事。想一想,

在《古代神话六则》当中还有哪些篇目与其是相同题材?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

那么《刑天舞干戚》属于哪一类题材的神话?

——以战争为题材的神话。

编者为什么将这几则神话编辑在一课里呢?这几则神话有哪些共性

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字典阅读文章,小组合作理解四则神话的

情节。落实重点字词的含义。(重点词语参考“教学设计(一)”)

语 文 教 案

234

三、分析四则神话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

1. 这四则神话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曲折离奇之处?——《刑天舞干戚》中“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一段文字,记述了一个有起因、有过程、有结局的事件,每个读者读至

此处都会以为刑天彻底失败了。可是作者却以一“乃”字将其起死回生,

并让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搏斗不息。这正是情节的

离奇之处,也使故事再生波澜,进入高潮。全文只有 30 个字却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夸父逐日》中的“河、渭不足解其渴”,这实在夸张又离奇,更为

离奇的是其死后还能“弃其杖,化为邓林”。

《精卫填海》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

《鲧禹治水》中男性的鲧“复生禹”,禹“化为熊”,涂山氏“化为

石”,而且“石破北方而启生”等。

2. 这四则神话的主人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特质?——顽强抗争,死而不亡,死而不朽。(禹除外)

3. 对《鲧禹治水》中的两个人物你是如何评价的?——鲧为治理洪水,甘愿替人民冒险,是为人民的安定幸福蹈死不

顾,具有献身精神的英雄。禹是公而忘私、义勇勤劳的英雄。

4. 有人说《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和《夸父逐日》中的夸父做的是一些徒劳的事情,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辽阔无际的大海和力量微弱的精卫鸟之间在形体、气势和能量

上形成巨大的反差。精卫对大海的抗争显然是徒劳的,但正因为她敢于

以弱抗强,人们才如此敬佩和赞美她。因为形体庞大并不是强者的证明,

意志的坚强才是强者的本质。精卫填海的顽强意志遂作为中华民族的自

强精神而流传千古。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和《列子·汤问》中都有夸父“不量力,

欲追日影”的记载。给人感觉他是异想天开,自寻烦恼。但看看各国古

代神话中因太阳酷热给人类带来灾难而产生的人与太阳搏斗的传说,便

会使人联想到夸父此举实际上是早期人类与自然搏斗精神的抽象和概括。

所以,他的异想天开不是一种无聊,而是一首人类无畏与自信的壮丽赞歌。

七年级·上册

235

四、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和人物给自己的精神启迪。(开放)

五、选择文中的一则神话,用现代汉语创造性地讲述故事。(鼓励

学生大胆创造)

六、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熟读背诵课文。2. 推荐阅读《瑰丽的中国神话世界》(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 年

出版)

3. 课外阅读《山海经》,准备在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中表演。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