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海》(25)...

Post on 10-Feb-2017

74 Views

Category:

Spiritual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敦 珠 佛 學 會 國 際 有 限 公 司通 訊 地 址 : 香 港 柴 灣 常 安 街 7 7 號 發 達 中 心 4 樓4th Floor, Federal Centre, 77 Sheung On Street, Chaiwan, Hong Kong

電話: (852) 2558 3680 傳真: (852) 3157 1144網址 :ht tp : / /www.dud jomba.com 電子郵件: info@dudjomba.org.hk

版權擁有者:敦珠佛學會國際有限公司

Youtubewww.youtube.com/user/DudjomBuddhist

Facebookwww.facebook.com/DudjomBuddhist

土豆http://www.tudou.com/home/dudjom

优酷http://i.youku.com/dudjom

56.comhttp://i.56.com/Dudjom

前文提要

西藏密宗始祖 蓮花生大士 有如下的忠告:「不要將「見(地)」迷失於「行(履)」之中;亦不要將「行(履)」迷失於「見(地)」之中。」無論是你有錯誤的「見(地)」、抑或錯誤的「行(履)」,這兩個錯誤的做法最終都將會引領你下墜於「三惡道」中。

因而蓮花生大士亦給了我們另外一個重要的忠告:「吾之“見地”雖比天空還要高,吾之“行履”在因果關係上,却比麥粉還要細微。」故此,在一己的「修行」上,我們就要漸漸地學習如何能夠「將一己的“見地”往下調節,而將一己的“行履”往上提昇」,以便把“見地”與“行履”兩者加以配合,而最終能夠把兩者結合為一體。

修行的引導原則

我們須要關注一個重要的引導原則,就是: 「正法」並無分別謂哪一種法要較其他的優勝;若果真的有所分別,亦只不過是哪一種法要,較為合適我們自身的能力和傾向而已。正所謂「說食不飽」,所以理性上的爭論是不會提供真正出路的。

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真正地修行「佛法」;而在此過程中,你將會最終尋找到出路的。

尊貴的佛陀因針對八萬四千種不同能力和傾向的眾生,便開示了應對的八萬四千種「法門」 (即修行方法)。誠然,當我們選擇了一種最適合自身的方法時,這正是我們能夠成功地邁向「解脫及覺悟」之終極目標的第一步。

蓮花生大士 亦曾忠告我們:「密宗的修行人,猶如一條在竹筒內之蛇,它只可以上昇或者下墜,但並沒有第三條出路的。」確實正是如此,無論是一位修行人、抑或是一位普通凡夫,我們所做作的一切行為,其「因果」定律

龍樹菩薩

空性 --- 非有非空 (二十)

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親筆書函認證漢地演密教者‧福德法幢劉銳之金剛上師之法嗣傳承人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 英文主講姚國強中譯

主講日期:2003年7月10日

41蓮花海第25期 [ 按此到目錄 ]

敦 珠 佛 學 會 國 際 有 限 公 司通 訊 地 址 : 香 港 柴 灣 常 安 街 7 7 號 發 達 中 心 4 樓4th Floor, Federal Centre, 77 Sheung On Street, Chaiwan, Hong Kong

電話: (852) 2558 3680 傳真: (852) 3157 1144網址 :ht tp : / /www.dud jomba.com 電子郵件: info@dudjomba.org.hk

版權擁有者:敦珠佛學會國際有限公司

Youtubewww.youtube.com/user/DudjomBuddhist

Facebookwww.facebook.com/DudjomBuddhist

土豆http://www.tudou.com/home/dudjom

优酷http://i.youku.com/dudjom

56.comhttp://i.56.com/Dudjom

所引發出來的結果,將會是完全一樣的!

我們須要 「踏實地」修行,以 「全心全意」及「誠懇」 (即不是自欺欺人) 的態度去努力修行。同時,我們亦須要清楚了知最基本的佛法知識,來協助我們的修行。當我們遇到眾多「學術性爭論」而產生了混淆及疑惑時,此時最重要要做的事,便是依照一己「根本上師」的教導而精進修持,更要視之為終極的教授。

誠然,當今眾多的「假上師」充斥於各處,因而我們須要極之謹慎及小心去選擇一位最適合自己的「真上師」。在此現今之末法時代,各位須要非常非常關注這一重點!

以下是講解如何以不同的方法來修習及證取「空性」的;例如:在我們敦珠佛學會所教授的西藏密宗「毘盧七支靜坐法」中,“有相”的修習方法可以利用一己身體之「脈、氣、點」,而令其得以昇華及順暢,從而令一己的「智慧」及「能量」得以增加。同時亦可以用“無相”的修習方法,以幫助修行人比較容易進入、並體驗到「空性」-- 即「非空非有」的狀態!

當我們修行時,我們的“見地”與“行履”一定要互相配合、和諧一致,而最終能夠把兩者結合為一體。而在修行之過程中,必須要察覺到 「見、修、行、果」這四個步驟的重要性。

…(待續)金剛手菩薩(寂靜相)

釋迦牟尼佛(泰國) 釋迦牟尼佛(西藏)

42蓮花海第25期 [ 按此到目錄 ]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