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广玉兰 -...

Post on 01-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广玉兰】 E-mail:ntrbwhsd@qq.com编辑:顾 遐 美编:刘玉容校对:季秋刚 组版:毛益民A3 2017 年 12 月 2 日

星期六

□安铁生

蟹蝴蝶

� � � �是的,我把每一次旅行,都看做是一次读书的过程。确实,旅行能够开阔视野,开拓胸襟,增长知识,增长阅历,增长历练,增长智慧,其效果与手执经卷、披灯夜读是一样的。古人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等同看待, 提倡在游历山水河川中抒发情怀,李白是如此,徐霞客更是如此。

清代有个叫梁绍壬的官员在他的随笔里写过这样一段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意思是说:我读了很多的书,走了很长的路, 不是用来在别人面前炫耀,而是从中得到很多的帮助。 这段话,尤其是前两句, 后人常常拿来引用,甚至有人按照自己的意思改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古人是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视作修德、养性、广识、立身的两条并行的同等重要的途径,绝没有偏废一方。

有一次, 我与一位知名的乡梓画家品茗清谈,他认为,读书不必行路。 他举例说,孟子自小发愤苦读,浑然不知昼夜,于是,精通了诗书礼易春秋,成为亚圣大儒。杜甫只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从没说“行路过万里,下笔如有神”吧?人生短暂, 实在没有精力去通过游历山川亲历亲为来获取直接知识。

仁兄把古人遵行的两种求知模式割裂开来,扬读书而抑行路,有偏执于一理之嫌。 孔子与孟子在博览群书之后不是都周游列国过吗? 司马迁负囊遍游天下竟然还依依不舍归呢! 其实,荀子早就说过: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是故,百闻不如一见。

这种对读书与行路认识上的不一致,在很多人中间广泛存在。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强求一律。而我,却真的通过游历获得了在书斋里寻求不到的见识、胸襟、体悟与眼界。

比如,我的第三次进藏,就填补了我人生经历中至少两个空白,一个是终于圆了亲自驾车走完全程的梦, 一个是终于圆了在滇藏公路丙

察察线上走一回的梦。三次进藏,所见不同,所感亦不

同。 头次进藏是对高原秘境的神奇风光充满好奇,感叹大自然、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时候多; 二次进藏是对藏传佛教、对藏人文化、对藏地历史较感兴趣, 在其面前驻足停留的时候多; 此次进藏则因为需要集中注意力对付山地险路, 难得有时间精力多看多想多拍照,所以,观察与思考方面较之前两次弱了些。 但三次进藏,有一种感受是共同的,那就是:人类好小,天地好大;人生好短,历史好长。 有时,立于苍茫寂寥的高山草原之上,真的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 每一回,总会感觉灵魂得到一次清洗,总会对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有新的诠释,总会对生与死有新的理解。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短,何必执念于俗世的蝇营狗苟尔虞我诈? 诚如意大利前总理安德烈奥蒂所说:一切都需泰然,一切都会安然,一切都要超然,一切都可淡然。

我们这次的线路是先到云南,顺便出趟国, 到老挝的古城琅勃拉邦, 然后经过腾冲沿怒江上丙察察线进藏。

到腾冲, 正好是 10 月 1 日,我不急着去火山热海, 不急着去和顺古镇,我怀揣一个虔诚的心,急急地赶去国殇墓园。 从国殇墓园回到宾馆,我立马在手机上写下当时感受:

一、我寻找的这群人,冲锋在硝烟战火中,呐喊着,呼叫着,冲向敌猷。

我寻找的这群姿势, 跳跃着,奔跑着,即便倒下,手臂也伸向前方。

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抗日勇士。他们有个共同的番号: 第二十

集团军。他们中,有《我的团长我的团》,

你可以听见龙文章站在河滩上痛心疾首的嘶吼———

“怒江已成西南最后一道防线,再不筑防, 日本人居高临下这么一冲,弄不好冲到重庆啦,要成流亡政府啦! 中国就要亡国啦! ”

他们中,有《中国远征军》,这部

报告文学记载了十万将士深入滇西、缅北原始森林,同日寇血战的过程。

第一次远征的五万勇士的躯骨,抛撒在热带雨林里,至今无从寻觅。

二、历史的画面,翻回到 1944年 5 月。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远征。 围绕腾冲的滇西战场, 成为二次远征的主战场。

第二十集团军从东向西, 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猛攻腾冲。

腾冲上空, 硝烟密布, 战火纷飞,不见天日。

大小八十余战,历时四月有余,收复腾冲。 此时,腾冲已成废墟。

敌猷伏尸 6000 余。 国军靖难9000 多。

准确地说,9618 位国军、友军,洒尽最后一滴鲜血。 他们的头一律朝向西边,他们的脸一律朝向腾冲。

这是他们倒下的标准姿势。三、9618, 一组冰冷的数字,曾

是一群鲜活的生命。9618 个精魂,飘荡在腾冲的丛

林里、原野上、沟壑中。腾冲的乡绅父老, 把祖坟从风

水最好的小团坡迁出, 在上掩埋忠勇壮士的骨灰。

9618 具骸骨, 已无从收拾,只能将躯体碎屑集中一处焚化, 骨灰装入一个个小瓶。

小瓶按部队番号序列, 掩埋在小团坡。坡体分为六个等分,每个等分代表一个师,呈辐射状竖立墓碑。

3346 块墓碑,上书阵亡勇士的军衔、姓名。

小团坡顶矗立火山岩纪念塔,塔身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有“民族英雄”四个大字,蒋中正题、李根源书。

整齐的墓碑,如同是军人的队列。整齐的队列,依然是扛枪的军人。扛枪的军人,时刻等待军令召唤。小团坡上空, 回荡着激昂的呐

喊:勿忘国耻!四、《国殇》,屈原名篇。《国殇》讴歌楚国为国捐躯的将

士, 讴歌他们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

国殇墓园,传扬的正是这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 墓园内,有几位倒卧在地的人物雕塑,他们的姿势,让所有瞻仰的人泫然泪下。

一位妇女, 蜷缩着身体倒毙于地,怀里,紧紧抱着一袋粮食,一袋军粮。

她是饿死的。 至死,她都不肯吃一口军粮。

这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为在前线抗战的滇西子弟兵送军粮,半途饥饿而死。 死前,她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军粮是给扛枪的人吃的。

一位老人,背靠一块石头,身穿一袭长衫,脚穿黑帮布鞋,一手撑地,一手握拳。

老人已然逝去。当日军逼近腾冲之时,这位年逾

八旬的老人恨自己不是血气方刚之躯, 不能倚天抽剑手刃倭贼。 他悲愤地绝食。 他要让来犯倭人从他尸身上踏过去。

数日后,日寇进犯腾冲城,最先进城的几个贼人就是从老人身体上跨过去的。

一位小兵,军装罩着他瘦小羸弱的身体。

他天真地笑着,笑容灿烂。他只有 13 岁,是滇西军中年纪最

小的兵。也许,他是为能加入抗日队伍而

自豪;也许,他没有意识到即将来临的战斗,会是怎样的惨烈、悲壮,他的心里充满孩童的憧憬和期待。

毕竟,他才 13 岁。他就以这种站立的姿势,站到滇

西收复,站到日寇投降,站到今天。今天,作为滇西抗日战场上唯一存

活的勇士,他就生活在贵州的大山里。五、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是一群

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这是一组悲壮的姿势,是一组长

啸当歌的立体诗歌。只要你是中国人,在这群人与这

些姿势面前,一定会放慢脚步,低头沉思; 一定会怆然涕下,吁气悲歌: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黄俊生

西行漫记(四)

□彭 伟

沙 子

� (第九十二期)

� � � � 1.花瓣浴(猜二字明代将领一)2.因山而生烟岚(猜二字歌手)3.施以援手方解脱(猜八笔字一)4.新建三个停车场(猜养老新模式)5.信禽歇宿滇池边(猜三字北京地名)6.既逮老虎也打苍蝇(猜二字摄影名词)

以上灯谜由南通市职工灯谜协会供稿

谜底:1.沐英2.火风3.拖4.PPP5.雁栖湖6.抓拍

� � � �冬晨起床,睡眼惺忪,窗外太阳还未露脸,黑魆魆的大地上弥漫出一团团雾霭,像一幕幕白沙,向我飘来。刹那间,我仿佛置身沙漠,迷失了方向,莫名得有些孤寂,有些恐惧。

提起沙子,抑或沙漠,大抵是不招人喜欢的。沙子也许与地球同岁,但要比人类长些。 除去孤寂、恐惧,人们对于沙漠的印象不外乎“荒凉”“绝望”等等。 人是好斗的,因此“抗沙史”又与人类同庚,延长至今。 翻阅伊林的《人和山》,从中美洲的阿士卡巴德到亚细亚的勺罗阵士古沙漠, 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到俄国的库姆沙漠, 诸国古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将灌溉系统引入沙地。 我的家乡如皋,属于冲积平原,土中含沙。 直到上世纪末, 乡亲们还在不遗余力地整治高沙土。

至于我个人,对于沙子,又爱又恨。 白人像雪山,黑人像泥土,黄人

像沙漠。 肤色纯属表象,尚无大碍;内涵也像沙子,就有问题了。西方有人说过, 中国人像沙粒一样可以靠得很近,但是不会融为一体。攥在手中的沙子, 相互厮守, 你若稍稍放松,它就匆匆流失,互不相助。 无论历史上的名人,还是社会中的百姓,不乏像沙子一样圆滑自私的。 从唐朝的李林甫到宋朝的贾似道, 从明代的严嵩到清代的和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他们一度混得如鱼得水,就像毒蛇在沙上滑得极为滋润。当然诸如此类的巨猾毕竟是少数人,像沙漠中的毒蛇不如沙子普及。然而大多数中国人或多或少身兼“沙性”———不比巨猾,有些“油滑”,充满西人眼中的 Smart(小聪明),而非 Wise(睿智)。 他们像骆驼,善于忍耐;更像鸵鸟,遇到困境,头入沙中,阿 Q 一下,于事无补。 记得龙应台分析过“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个

细节: 几个日本兵押送一群中国军民,尽管中国人都清楚将死,居然无人反抗。他们心中也许有一丝狡黠,再等“搭便车”———指望别人出头,牺牲,自己成功逃脱。 你等我,我等你,谁也不动,他们成为一盘散沙,任人宰割。 明哲保身对于一个人是成功,对于一个民族是失败。中国人像沙子,还体现在接人待物方面。那虚伪热情的外表, 像烈日下炙烤的沙漠,热得可以伤人,与笑里藏刀无异;那势利冷淡的嘴脸,像黑夜中降雪的沙漠,冷得可以冻人,与世态炎凉一样。至于中国人的思维,缺乏理性,最像沙子,善于“跟风”,风一吹,就你追我赶似的飞起来了。 圆圆的沙粒像显微镜中的单细胞生物。 面对飓风、歪风,我们的思维往往如同单细胞生物,选择单一方向。无论是古代的“三人成虎”“指鹿为马”,还是现代史上陈公博吹捧汪精卫的那

句“相 信 主 义 要 做 到 迷 信 的 程度 ……”,以及前几年的“股市涨买股票,楼市涨买楼房”:俨然掀起一阵阵“沙尘暴”,遂了风靡华夏的《还珠格格》主题曲《你是风(疯)儿我是沙(傻)》。

沙子也非一无是处。 沙里可以淘金,但是沙中最缺的不是金子,就像我们的社会最缺的不是财富。 中国人也有 Wise(睿智),至少在小学方面,只看“沙漠”二字,小学生也明大道理:“沙”是“少水”,“漠”是“无水”。沙漠中最稀罕的是水源, 就像生活中最缺少情感。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人情,只有纯洁如水般真挚,真是重要。旅行家们能够在沙漠中打井淘水, 我相信教育家们也应在生活中教书寻人———挖掘出人性真情。罗素有言:“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我想若在沙中前行,还须加上“真情是水源的指南针”才行吧。

去摘,遥不可及的星□戴星月

2017 年只剩两格电,总的来说,这一年是我的幸运年。暑期起有幸参加南通市乡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育站的活动, 对我来说,无疑是自我成长途中的一个里程碑。 虽然,培育站的活动迄今为止只举行了三期,但感觉收获颇丰。

在这个培育站 26 名成员中,有 16 名是 80 后。 与这些年轻优秀的同行在一起,我有些自卑。 自卑于自己的年龄偏大,自卑于自己的业绩平平,自卑于自己的视野狭窄。 这三个多月来,我时常扪心自问:10 年前、15 年前,甚至 20 年前,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回忆常常是茫茫的一片。 显然,我荒芜了过往的岁月,虚度了青春。如今,我就像一只刚刚奋力跳上井圈的井底之蛙,被眼前光怪陆离、无限宽广的世界惊呆了。

既如此,放下无谓的纠结,停止矫情的反悔,即刻启程吧! 培育站的活动中,专家们高屋建瓴的专题讲座,导师们悉心扎实的技巧点拨,同行们精彩纷呈的课堂实录,让我暂时忘记了自己的不足与浅显,渐渐沉下心来投入手边的事。 每一期的活动中,都能聆听到郭志明团长的讲座。《阅读,让我们气象万千》《择高而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青年教师成长的方向和途径》,光是标题就让人心怀激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我眼中,郭团长是个教育的卫道者。 他说:“对老师而言,阅读是最好的修行。 ”他又说:“教育是一种慢。 可是从另一视角看,学生等不起,学生不会因为你不成熟而静待花开。 青年教师必须迅速站到巨人肩膀上成为合格的教师。 ”这样的警醒,让我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迸发了一位教育者鲜明的儿童视角。 百年大计,教育起,儿童始。

教师的成长,不应该是慢的艺术。 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我想,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两点:主动学习与复盘反思。 主动学习所获得的东西往往是停留在理性层面的认知,而复盘反思方可获得深刻的、内化的、彻底吸收的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一点儿都不鸡汤,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培养从失败中复盘与反思的习惯与能力。

认识到复盘反思的重要性, 我以过往的教学经历作基础,对当前的教学实际作了力所能及的调整。 过去,我往往在网上搜寻下载现成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略加比较,择优用之。 如今,我会结合专家导师的指导意见,对现成的资料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与修改,攫取重点,剖析难点,尽最大可能提高教学实效。 不再患得患失,因为内心坚信: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的途径。

从曹群老师的成长经历中,我领悟到信念的重要性。 曹群老师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杰出的奋斗历程,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念的力量:我命在我,不在天!

从黄利萍老师的成长经历中,我领悟了储蓄的重要性。 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把它们酿成一杯叫做“回忆”的醇酿。 可惜,我在储蓄的途中,缺少毅力与恒心。

从培育站学员的成长经历中,我领悟了“成长”这个词的重要性。 从一个教育的门外汉,到最终立足三尺讲台,曾经,我一直以为我的成长道路过于曲折。 来到培育站,我才知道,至少三位以上的同行和我有着相似经历。 比起科班出身的师范生,我确实绕行了一段弯路,所幸,我通过努力找到了立足讲坛的信心与能力。 特别欣赏世界三大科幻家之一的阿瑟·克拉克墓碑上的那句话:我从未长大,但我从未停止成长。

我从业的学校很偏僻,从教的资历很浅薄,成长的平台很低矮,发展的通道很狭小。 看起来,这些客观条件难以改变,可是,那跟“成长”又有什么关系。 正如清华才女程何在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中翻译的堂吉诃德的内心独白一样,“而人间,定会不同往昔,纵然我,终将疲倦无力,仍要用伤痕累累的双手,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前方的路,需要去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需要去远征,无惧伤痛与疲惫!

老钱

微画

����菊与葫芦本不识,

笔使墨差聚一块。

江湖多少凑巧事,

不需缘由来相会。

钱新明

漠河找北·七律□陶汉清

鸡冠遥远早思量,千里来寻极北疆。水隔青山连异域,农耕黑土是同乡。天边有雪夏时短,头顶无光冬夜长。曲折人生多岔路,旌旗指处乐飞扬。

� � � �当你在美美地享受了“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的螃蟹后,还余兴未尽地做过蟹蝴蝶吗?如果没有做过, 那就少了一份食用螃蟹之外的闲情逸趣, 也算是一小小的缺憾吧!

记得多年前的一个晚上, 我随医药界的同事驱车阳澄湖边的巴城, 去品尝那里的名产大闸蟹。 那时轮渡到江南, 苏州昆山还无高速公路, 在漆黑的农村公路走了近一小时,才到了一个灯光辉煌的小镇。这就是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的故乡巴城。据说大禹治水时,昆山人巴解勇吃螃蟹成第一尝试者, 巴城之名由此而来。 时间已过 20 点,想不到竟是一座热闹非凡的不夜城,各地的车辆路边停了很多,90%是上海牌照。 由于我们事先订好包厢直接至饭店入座, 当然是此桌的第二批了。 高潮是一对又大又壮又烫手的阳澄湖大闸蟹,先上了一只母蟹,当然脂红香浓;再上公蟹,金爪黄毛白肚膏腴丰满暴鲜, 确是滋味更上一层楼。兴趣盎然之余,我发现这只约四两重雄蟹的螯钳特别壮硕且金毛亮灿, 不由想起儿时爱做的小游戏,一一将撕下来的各半只雄螯钳,

乘绒毛尚黏湿, 合成一只寸多高的蟹蝴蝶,大家齐拍手称美。这也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大最金亮的蟹蝴蝶,舍不得丢掉, 于餐后取一小纸盒带回给孩子欣赏。 自此以后, 每年秋冬我食蟹后必与儿女做蟹蝴蝶贴于墙壁上赏玩。

想当年, 我们儿时捉到或买到的多是大小不一的野生螃蟹, 做出的蟹蝴蝶也较现在养殖的小。 我的老家在现通师二附东侧,靠东濠河,院子里偶有螃蟹从阴沟洞爬入,我捉到过两三次。 说起来也奇怪,野生的濠河蟹虽小但味极香浓,食蟹后用肥皂猛擦,再用藿香叶在手中搓碎压味,但两三天后腥气尚存。 更为奇怪的是, 我们每次做蟹蝴蝶贴在墙上,家里就发现有百脚(蜈蚣)出没。百脚咬了人可不是闹着玩的,还必须上医院治疗。 于是母亲发出禁令,不准再做这诱引毒虫百脚的玩意儿。 于是,好多年我们家不再做了。

嗜蟹闻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剥蟹技术高超, 每次都能把螃蟹吃得非常干净, 连家中佣人都称赞:“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有一年他住杭州时装了假牙, 已经咬不动蟹钳了, 但还是要女儿丰一吟陪

他到王宝和酒店去吃蟹酒, 丰一吟替他咬蟹钳时问道:“为什么这样喜欢吃蟹? ” 丰子恺无奈地答道:“单凭这一点, 我就和弘一大师有天壤之别了。 所以他能爬上人生的第三层楼, 而我只能待在二楼向三楼望望。 ”实在是丰子恺爱蟹情切,才如此愿意开荤破戒的。值得一提的是,丰子恺每年天凉食蟹后, 都喜欢与孩子们一同用毛茸茸的雄蟹钳拼成蟹蝴蝶玩赏。 丰一吟回忆说:“父亲每次吃蟹, 总是把蟹钳头上毛茸茸的两个东西合起来做成一只蝴蝶。吃几只蟹就做几只蝴蝶。 所以一到金秋季节, 我家墙上总是贴满蝴蝶。 ” 真是一位童心未泯饶有情趣的大师。 上海美食作家孔明珠也曾谈到, 儿时父亲亦有与自己做蟹蝴蝶的嗜好,多只蟹蝴蝶横斜粘贴、相互照应成为家中独特的窗饰美景。

蟹蝴蝶做法简单, 只取雄性大闸蟹螯钳毛绒浓厚者制作。 先用双手分别捏住螃蟹如狼牙一样的蟹钳,左手抓紧固定的半边,右手抓牢可活动的半边蟹钳, 顺其张开方向掰拉一下子撕开取出, 小心翼翼地舔净上面的蟹肉, 就看到这半只蟹钳上有两片薄薄白色鱼骨状薄片,

细小朝前的神似蝴蝶的触须,那白色的大骨片就成蝴蝶的一侧翅膀。 这骨状白片要保持完整,有损有折断做起来就不完美了。 左右两只大小同大螯钳撕下的各半片,乘绒毛黏湿将它们拼合在一起, 两钳尖角朝下朝外翘起,绝像蝴蝶翻飞的尾部,随即贴于干燥的墙壁上,抚平螯毛后一只翩翩起舞的白翅蟹蝴蝶就做成了。 只要不碰它会像胶水一样粘牢,可欣赏一冬或更长时间,也可在干后取下,用胶水贴在室内其他饰物上。

晋吏部郎毕卓曾言:“右手执酒杯,左手执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他是美食大家潇洒豪放,专心品味左手之螯,决不会有心思做什么蟹蝴蝶。 而明末秦徵兰《天启宫词一百首》 中有诗记曰:“海棠花气静,此夜筵前紫蟹肥。 玉笋苏汤轻盥罢,笑看蝴蝶满盘飞。 ”宫廷生活是最寂寞无聊的,那些嫔妃宫女在吃完螃蟹后, 用雄蟹螯钳拼成蝴蝶形铺置盘中,大家由此来评比以分巧拙,足见古来细心浪漫的人们才会玩此游戏,真乃赏菊, 持螯之外的第三乐事也。只只蟹蝴蝶形态略有不同, 富情感、具动感、更有立体美感,想吃出品位寻求雅趣者不妨在食蟹后一试。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