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之乡 - mbrb.greatwuyi.commbrb.greatwuyi.com/page/1/2014-01/27/7/201401277_pdf.pdf ·...

Post on 22-Nov-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浦城人骄傲, 虽是小县却自北宋以来就出了 8 个宰相,有“上相之邦”之誉;浦城人自豪,这里是出上茶好米的地方,其中就有佳茗“醉过春”。

23 日,笔者到盘亭乡秀里村的宰相之乡品茶。 茶厂正是吴氏的后人———吴诚林

创办的浦城丹霞原生态茶场, 茗品与浦城盛名的“吴氏三贤”有深厚渊源。

秀里,因山清水秀而得名。这里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绿色腹地, 是武夷山脉延伸的最北端,丹山岩赤,泉流溪清。 茗茶就生长在秀里的均溪、棠岭一带,传说是神仙撒下茶种长成, 当地茶农每年清明前后采摘制作野生茶,饮后清香甘醇,深得小城人青睐。 这茶就是南北朝来浦城当县令的江淹五色笔中所指的:“珍木灵芽,生平所爱。 ”

宋淳化年间,古老的山村,有一位名士叫吴待问, 爱其山水举家迁居到这世外桃源落籍。吴待问带着子女朝夕一杯清茶,伴以用功读书,俭以养德,勤勉修身,给了吴家人敏而好学之心,宁静致远之志。这种环境之下,待问官至礼部侍郎,其子吴育、吴充、吴方、吴京均中进士,而且吴充和吴育居正、副宰辅,成宋代望族,显赫天下。

村口接我们的吴诚林总经理直接带我

们去茶山。竹木浓荫,山花灿烂,小桥流水,小楼古屋,幕幕丽景从车窗外掠过。车沿着蜿蜒陡峭的森林山路爬上去,不多久,我们就仰见一块挺拔二百多米长、 三十多米高的巨大丹岩巍巍而立,当地人叫神仙墙。山崖下长着一丛丛的野生茶树。

接着,转到棠岭,只见座座红岩,鬼斧神工,造就了如“半月璧”、“五佛岩”“归龙洞” 等胜景, 就在这姿态百千的奇岩神石下,层层茶山向我们炫耀春芳。 吴诚林说,这地方丹山环立, 清泉淙淙, 原始森林茂密,生态环境良好,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十分有利茶树生长。相乡有福荫,茶农把这仙境福地产的茶始称“相乡茶”。

“我们家宰相茶喝高了会醉人呵! ”下山到了吴诚林的家,在客厅品茶,笔者翻起《秀里吴氏宗谱》谱翼:“育,字春卿,少奇颖博学,遂患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茶饵之,大醉一夕而愈。 ”史传吴育庆历五年任参知政事,即副宰辅,由于少时日夜攻书过于刻苦,落下心病,又忙于国事劳累而疾发。 其妻见他日心绪不宁,夜心神难安,就在他告病下朝时,扶他日赏花园之春,晚则按老家大云寺长老所开秘方, 将棠峰野生茶烹煎

让相爷服下,吴育大醉一夜,第二天起床,竟病愈康复,精神依旧,丰采见人,高兴得大呼:“真乃上茶‘醉过春’也! ”于是,相乡人喜闻神奇茶事,遂将茶改叫“醉过春”。

巧的是为弟的吴充也陶醉于家乡茶。吴充,熙宁九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正宰相时,颈上生瘤,仁宗见他便掩鼻,谕执政吴充病,可令致仕。后神宗即位,起用吴充日侍左右,不厌恶其瘤腥臭。见此,吴充七次上表辞相未准。于是,他上朝伴君皇时,用茶叶捣烂为药敷病瘤,以清凉解毒,同时带上一壶火煎的“醉过春”。神宗不见瘤臭,只见茶香,惊喜奇问:“卿饮何茗?”吴充如实告之,皇上品尝一口:“果然好一个‘醉过春’! ”

兄弟居相,辅国忧民。 吴育刚正不阿,关爱民生。一日仁宗问“醉过春”可否种植?育应答茶野生断崖峭壁,天生地养,不可移植,圣君点头一笑。其实,吴育心中清楚,若建“御茶苑”,虽家乡有茶名,但势必给民负重,故巧上言。由此,世间绝品应难识,茗茶秘传留故乡。 吴育同情百姓,诗有“九夏炎炎草木枯,沛然甘雨下滂沱。须知一滴天飘水,济得苍生利物多。 ”吴充任正相后,清正廉明。 他酒后品茗,以《岁日书事》抒怀:

好景融融来破雪,和风细细欲黏人。莫言老守无心计,排比宾寮醉过春。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仿佛也醉在宰相

茶的四季若春里:春风啜茗,茶烟缥渺,杯

中茶芽翻腾舒展, 如春之精灵般在水波中轻盈舞蹈。 夏日中午,缕缕茶香,化作梦幻中的碧波莲塘,展现映日荷花。 深秋夜坐,煮茗待钟声,等着桂宫嫦娥下云来。冬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火,窗前月下梅花香……一片佳茗,蕴含了大自然春天的气息,一叶知情,给了人心中的生命之春!

茶香引路, 草木英华。 吴诚林艰苦拼博,从学商经商到种茶制茶,从打工市场水泵市场到茶叶市场。出生于 1973 年的吴诚林,初中毕业后就到闽南打工,在一家服装厂实习时结缘了台湾到大陆投资水泵生意

的商家,被聘为广州分公司经理,精明能干的他在水泵市场名声鹊起。 2008年他出任福州海泉水泵技术研究所顾

问时,父亲病重住院,吴诚林毅然辞职回乡,陪伴老父走完最后一程。看到家乡原生态茶的致富商机, 他于脆做起了茶行。

“醉过春”是吴诚林陶醉的茶业和创新的品牌。他生活在丹霞棠岭,成长在浦城“万担茶县”的岁月。在村里“神仙墙”到“五佛岩”一带,生长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弃的几大片老茶树,在

原生态自然的保护下枝繁叶茂, 竟成了一种优质的“野生茶”,采下茶树上茶叶泡茶后,仍然韵色犹存,甘香可口。 独具慧眼的他注册资金百万建立原生态茶场, 在棠岭村建起占地 15 亩的茶厂。 这些不喷药,手工采摘, 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学加工的野生茶叶,投放市场就畅销国内外。

春天迷人醉心, 那得佳茗胜过春天使人醉? 只见盅中茶,茶色似山水常春,茶香若春兰的芳馨,茶味好像春棠的甘醇。 呵,“醉过春”,丹棠岩是你的神髓,秀里水是你的灵韵,绿色腹地养你含英蕴华,甘棠育你钟灵毓秀,吴氏三贤的人品德风,给了你醉过春天的美丽!

石是生命的顿悟,才有“女祸补天”,红楼梦的茶活;茶是精神的升华,方有相家的“醉过春”内涵,相乡茶文化的创新。作为吴氏宰相家的后人,吴诚林醉心相乡的茶业,也醉心相乡的社会责任。 他积极带头为村里修路补桥,捐资助学。得知福建省吴氏研究会成立,他积极参与,尽自己一份心愿。此外,“醉过春” 也成为首届海峡吴文化论坛的指定用茶, 同宗的台湾吴伯雄先生更题词在他的“茶名片”上。

(王德仁 文/摄)

采茶女向央视纪录片的体验者介绍

武夷岩茶采摘方式及要点

顺昌茶协年会品茶商大计本报讯 16 日,顺昌县茶叶协会召开年会,

全县 20 多家茶叶生产、 销售企业共聚一堂,品评出“歧公”郭岩山老枞水仙等 17 个名优茶品,并共商发展大计。

顺昌境内山高、雾浓、日照足,茶叶生长品质好,早在明清时期就是“闽北贡茶”外销的主要基地之一,近年来,多家茶企积极参与各级茶叶评选活动,选送的多个茶叶品种,荣获过福建省优质茶奖、“福建水仙寻茶之旅”2013 年斗茶赛银奖等 10 个奖项。

会议指出, 顺昌茶叶由于多是近年新开茶山,产量少、名气小,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这是弱势也是竞争优势,今后要围绕“强内质创品牌、重特色争名优”,在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通过加快 QS 生产认证、注重加工技术提升、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引种特色新品种、积极参与茶叶评选等,进一步打造茶叶品牌,提升茶企竞争力。

如今, 全县已有 2 家茶企通过 QS 生产认证,其余茶企业都在积极申报中。

(林峥嵘 肖雪珍)

2014.1.27 星期一 责任编辑:任智勇 责任校对:张玉萍电话: 8820709 电子信箱:mbrbczk@163.com

央视《茶叶之路》解读“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

□ 王庆平

近日,纪录片《茶叶之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片讲述了早期我国茶叶从武夷山———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开始,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段中国茶的辉煌历

程, 在节目制作上采用了航拍、 手绘动画、情景再现等手段。 每集片长约 40 余分钟, 每集从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一个具体的人物故事引入, 进而展现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 其中,着力推介了“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且多处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武夷山的人文亮点。

该纪录片以重走“万里茶道”方式,探寻湮没在岁月中的中蒙俄茶叶贸易历

史,展现中国茶文化巨大魅力。特别是作为中蒙俄万里茶道起点的武夷山, 其悠久的种茶史、制茶史、贸茶史都在纪录片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茶叶之路》 在第一集一开始就介绍到,“中俄茶叶之路运送的茶叶,出产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 ”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温暖湿润,青山翠谷,自唐代开始,就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 勤劳智慧的武夷山茶农,不仅培育出了名目繁多的茶树品种,还不断探索新的制茶工艺,创造出畅行世界的红茶以及脍炙人口的武夷岩茶。到了明末清初,这里更成为了中国茶传往西方世界的重要源头,直到今天,这里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茶叶制作工艺。

在纪录片的第二集《风起下梅》中,全集着力介绍了作为“万里茶道”武夷山的起点下梅村,当年的下梅茶商和晋商一起缔造了辉煌茶市,利用茶叶贸易,把下梅村发展为万里茶路的艰辛历程。 片中介绍:“因为位于梅溪下游故名下梅,明末清初,这里曾是武夷茶外销的集散地,后来成为了茶叶的起点。 数百年来这个古村与茶产生了纠缠不清的情愫。 每年茶商们驮运着产自武夷山的茶叶,从下梅启程,一路

向北,连续穿越中国的河流与群山、戈壁与沙漠,进入蒙古高原,直抵俄国边境小镇恰克图,接着继续向北,然后向西穿越俄罗斯腹地, 到达莫斯科和波罗的海岸边圣彼得堡。 ”这逶迤绵延了两万公里的贸易通道,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茶叶之路”。

“武夷山被誉为‘茶的王国’,三百多年前, 那条由无数兴衰荣辱所铺就的伟大商路从这里启程。今天,当曾经看尽了繁华的商队黯然谢幕, 这里依然有人坚持着最淳朴的梦想,碧水青山之间,茶人们依旧用双手制作最醇厚的武夷茶。 ”在纪录片最后一集《茶和天下》中解读了武夷岩茶的制茶史。

“茶叶之路”以武夷山为起点,贯穿中国腹地,一直伸向蒙古大草原和遥远的俄罗斯,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漫长的一条陆地贸易路线,在茶叶之路两万公里的沿途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的饮茶方式,种种不同的饮茶方式呈现出人和茶之间的密切关

系,在茶香中寄托了各自的情感。当一片片来自中国南方的叶子,最

终流淌在蒙古人和俄罗斯人的茶杯里,中俄两国之间的茶叶贸易也逐渐地繁

荣, 这不仅有力推动了中俄经济贸易关系, 也推动了北方草原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促进了俄罗斯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与了解。 进入20 世纪之后,伴随着现代商贸交通体系的建立和中俄两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这条“茶叶之路”最终湮没。

今天, 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历史,依旧会被感动,而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也给了我们足够宽广的观察视野,也给我们提供了足够深入的历史呈现。正如该纪录片结尾所言,“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条曾经繁荣一时的伟大道路会重新焕发出活力,就像紧压燥化的茶叶, 一旦遇到热水,就重新吐露出温暖的茶香。 ”

他出身茶叶世家 ,15 岁便开始制作茶叶;他是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继承了祖上的传统制茶工艺;他是金骏眉首泡制作人,创出了顶级红茶———金骏

眉。他就是资深的红茶制茶大师梁骏德。

16 日, 梁骏德走进日照,出席了骏德山东日照地区代理在

六艺茶馆举办的骏德金骏眉品

鉴会,接受了媒体采访,揭秘了天价金骏眉的传奇身世,与日照嘉宾们及红茶爱好者分享金骏

眉的由来和品鉴诀窍。

金骏眉诞生于 2005 年 6月。 因其外形毫极显,似人的眉毛, 又因制作的第一人为梁骏德师傅,故取名骏眉。 梁骏德在品鉴会上告诉笔者:“他所制作的金骏眉原料是采自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桐木关内海拔 1200—1600 米高山的小种野茶,每 500克大约需要 5—8 万颗芽头。 据悉,金骏眉问世以来,就受到大家的追捧,短短的时间里,其身价已经过万元。 金骏眉走红后,正山小种红茶市场得到了升

温, 但也使得红茶市场显得有些混乱。 ”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在日照茶叶市场里随处可见金

骏眉,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 ,市场混乱。 怎样区分质量的好坏呢? 梁骏德告诉到场的嘉宾,首先是看茶叶的外观 , 正山金骏眉茶芽身骨较小 , 制成的干茶外形紧结细秀 ,以金黄 、褐 、银 、黑四色相间 ,黑色居多 ,金色较少, 略带光泽度像是打过蜡一样, 又因正山小种金骏眉

全手工揉捻,外形弯曲度大。 其次是闻其香、品其味,正山金骏眉可以用 100℃的开水冲泡 ,汤水清甜 ,蜜香幽幽 ,甘香清甜 、沁人心脾,茶韵悠长,口感细腻滑润,醇厚而浓稠,可冲十泡以上。 再者就是观其汤色,正山金骏眉呈琥珀色,汤水清澈明亮 。最后就是看叶底 , 正山金骏眉叶底呈鲜活的古铜色 , 每一颗芽头都非常的挺拔。

“因为骏德,所以骏眉”。 活动中,六艺茶馆摆出了骏德所有的茶品,供与会人员品鉴。 “在此之前,我们这边的茶客对金骏眉的认识还是一头雾水,骏德金骏眉的这次品鉴会,不仅让我们与这位首泡金骏眉制作人有了近

距离接触, 喝了他亲手做的茶,更是让我们对正山金骏眉有了

一个新的认识。 对于骏德红茶,我很认可,其上乘的品质一定会在日照茶业界越走越好。 ”一位与会者如是说。

(傅娟 文/摄)

征征文文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 协办

首泡金骏眉制作人走进日照

骏德金骏眉品鉴会

宰宰相相之之乡乡

盘亭原生态老茶树

棠岭峰百年野生老丛

《茶叶之路》在武夷山拍摄

版版面面协协办办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