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居、小公园、竹篱笆……环境确实好了许多 上官深里村:球拍...

Post on 07-Jul-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3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责任编辑 | 司小勇 陈凌版式设计 | 俞高峰

新民居、小公园、竹篱笆……环境确实好了许多企业低小散、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瓶颈急需破解

上官深里村:球拍产业期待凤凰涅槃

记者 何芳芳见习记者 臧一平

深里村为上官乡行政村之一,位于上官乡的西南侧,村庄范围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4511亩。全村有农户470余户,人口1500余人。深里坐落于深山坳中,原山坳全长2.5公里,故得名。

羽毛球拍是深里村的支柱产业。1974年,依靠本地丰富的毛竹资源为主料,村里建起第一家竹球拍厂。从竹拍—铁拍—钛素拍不断演变,如今深里村已成为全省球拍生产基地,先后荣获“富阳经济实力百强村”“2008—2009年富阳文明村”。

村貌美了,道路宽了,空气清新了,走在路上心情格外通畅

当你看到 5 棵大香樟树,深里村就到了。这5棵古木是村里的宝贝,去年,村里投入四五十万元修建村民口中的“假山公园”,竹篱笆围着老宝贝,鹅卵石连向深里溪,一座恬静而优美的公园成为深里的“新村标”。村里老党员孙贤忠说:“两边扎了竹篱笆,路面也干净了。晚饭后,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来小公园休闲纳凉。”

继续往前走,路旁两排现代建筑风格的农居点让人眼前一亮。房前,绿化草坪修建齐整,出行道路笔直干净;宽阔的道地十分通气,一楼的架空层还能用于球拍配件生产。这里共有13户住户,孙燕群一家去年搬进新家。她说:“房屋结构、外立面由村里统一规划,住户全程参与,充分征求我们的意见建议。建成后,很多人都羡慕我们。”

到达村委所在地后,只见休闲广场开阔平坦,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三务”公开栏和文化墙绕广场一圈,展示着深里村的人文历史。

记者下车跟随村书记张军峰步行。村内绿树成阴,脚下水泥铺就的村道上看不到垃圾,就连沟渠都用水泥浇砌,上面还铺了石板。张军峰说,几年前,这里却是排污沟敞

露,村道泥泞不堪。一到雨天,村民门对门的几步路,竟也要穿上高筒雨靴才能过。三年来,全村共拓宽4条6米小道,并做了全面平整硬化。不仅搞卫生方便了,而且村民串门、下田再也不用因天气差犯愁。“美丽乡村”工程实施后,村里自筹资金,将所有村道都进行了路面硬化,路旁种上了花花草草,设置了一些标语、公益广告牌。当地许多农户说,“村

貌美了,道路宽了,空气清新了,走在路上心情格外通畅。”

出了家门是平坦的水泥路,竹篱笆围成的绿化带装点着村庄,粉墙黛瓦的房屋掩映在树木中……“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干净、漂亮,有些亲戚来拜年时都找不到我家在哪了。”说起村庄变化,孙贤忠很开心。崭新的村庄让村民们住得舒心,而且倍有面子。

村庄简历

如今,在农村的不少地方,年轻人纷纷“逃离”乡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家乡成了“空心村”。上官乡深里村却与众不同,常住人口约2000人(含外来人口),青壮年劳动力基本留在

村中。无论何时来到村里,总是热热闹闹、人气很旺。这缘于深里村独特的产业结构——全村有50多家羽毛球拍配件生产作坊。

因为常住人口多,村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就更高,村两委在村庄建设、管理上的担子也更重。近日,记者走进上官乡深里村,探寻“美丽乡村”的“深里实践”。

记者走基层

迈向高端 走出困局通过“三改一拆”拆出空间,通

过“美丽乡村”改善环境,通过“美丽庭院”激发自觉,深里村就和富阳其他村庄一样,在近五年里充分享受着“自上而下”的农村工作的推进红利。可以说,深里村是富阳农村面貌的“切片”,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不同的是,它还担负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担。

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百姓,质朴、勤劳,就像毛竹一样坚韧不拔,用辛勤和汗水造就了上官“中国球拍之乡”的美誉。然而

我们也急切地感受到,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经营模式虽然产量大,但缺乏品牌,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村民仅能靠此养家糊口,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随着球拍行业的发展,技术含量其实已不高,像尤尼克斯、李宁这些球拍,上官企业已具备生产能力,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打破“上官球拍等于中低端产品”的思维定式。如果能走出困局,必将造福广大村民,极大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让“小小球拍,打动世界”。

记者手记

路上只要看到垃圾,村民都会“抢着”扫掉,送到垃圾中转站

深里村汤家自然村示范区块,是让张军峰特别骄傲的一张“名片”。

去的路上,张军峰介绍,汤家自然村仅有100多人口,村内公共区域没有垃圾桶,因为村民觉得没必要。路上只要看到有垃圾,他们都会“抢着”扫掉,送到马路边的垃圾中转站,所以这个区块连保洁员都不用安排。

有这么神?这番话成功地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走进汤家,一条硬化道路宽敞洁净,两侧草地扎上了竹篱笆,与花草相映成趣,为一方方绿化丛增添了几分“小清新”,编织出

一幅浓浓的乡村美丽田园画卷。村内户户大门敞开,果然看不到一只垃

圾桶。“随便什么时间来检查都行,一点都不用准备,肯定干干净净。”张军峰说这话底气十足。

今年6月,深里村开展示范区块整治,清理掉原先的臭水沟,硬化了道路,种好绿植和草地,“如今村里的环境好多了,我们自家的垃圾也都放在固定的地方,村里每天上、下午都会来统一收集。”村民盛鸿说。

张军峰说,现在村民在门口乱扔垃圾、乱

堆杂物的现象没有了,大家都在比谁家的庭院更干净更漂亮。“除了保持外表美,更要建设好内在美。”张军峰谈起乡村未来建设时说,做好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常态化管理,让深里村村民切切实实感受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把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级迈进,使其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之举。

深里村那田园风光的恬淡、那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村民每天都过着干净的绿色生活。大家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守护着这片净土。

文化礼堂成为新地标,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晚不同,农村的夜晚是静谧而单调的。夜幕间的点点路灯下,徜徉着晚饭后纳凉闲聊的村民,一棵大樟树、几张矮凳就构成了农村的夜生活。在深里村,这种平静单调正在悄悄改变。

深里村起源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陈实第五代迁至深里,由此陈氏在此生根发芽,后有王氏落户于本村,由此构成深里两大姓氏,陈、王姓子孙占全村人口的

62%。2015年至今,深里村先后争取160万元和120万元资金重修陈家祠堂、王家祠堂。沉寂多年的祠堂恢复生机,粉饰一新后成了文化礼堂。从大会到知识讲座,从好邻居、好媳妇评选到道德模范讲座,从写春联送春联到戏剧演出……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深里村,文化礼堂不仅是展示展演的活动场所,也成为基层群众“移风易俗”的主

阵地。以前村民一般都在自己以及邻居家摆酒席,总显得拥挤、氛围不够,现在的文化礼堂条件完善,宽敞透气,所以刚修好就有很多村民来预订场所。自去年文化礼堂翻新以来,酒席每个月都有,大厅里可以容纳40多桌酒席,足以满足村民们的需求。村民孙美凤说:“村里现在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在文化礼堂里办红白喜事,既节约了成本,又不失热闹。”

“球拍之乡”亟需走出低端竞争

靠山吃山。毛竹资源丰富的深里村是上官乡最早做球拍生意的,20世纪70年代初从生产竹制球拍起步,逐步形成羽毛球拍、网球拍、乒乓球拍、沙滩球拍为主的球拍产业,成为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

2004年,上官乡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授予“中国球拍之乡”称号。据统计,目前上官乡50多家球拍企业中,年产值达500万元的只有11 家、1000 万元以上的仅有 3 家。在国内中低档球拍市场中,上官球拍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出口产品销往东南亚及欧美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品牌认知度,上官乡成了低端球拍的代名词。张军峰说,村民依靠羽毛球拍这一产业发家致富,但是这条产业发展之路并不好走。

在深里村,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家制作球拍配件的家庭式作坊,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相比企业,全村50多家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利润更低,只能通过加班加点跑量的方式来寻求出路。

“像这样专做拍柄的,能有多少利润?”记者问。村民回答,(一件)一到两分钱,但是数量大,积少成多,一年能有10万元左右收入。

目前,深里村拥有各类球拍成品

企业七八家、配件生产作坊50余家,年产各类球拍数量占上官乡的一半。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里村球拍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其存在的瓶颈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企业低、小、散,组织形式单一;产品档次雷同,以代工贴牌为主,恶性竞争严重;人才匮乏,品牌意识薄弱;墨守成规,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块状经济走向产业集群。

“因为长期生产中低端产品,在行业内没有话语权,利润越做越低,同时又缺少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和品牌意识,几年辛苦劳作,永远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赚的只是微乎其微的加工费。”张军峰说。

面对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目光,深里村的支柱产业——球拍产业已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近年来,上官乡党委、政府主动与浙江省家具与五金研究所对接,在反复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了包括标准制订、定期检测、高峰论坛、培训指导、行业提升等五个方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我们亟需走出低端竞争,用工匠精神进一步擦亮‘中国球拍之乡’这张金名片,以‘体育+互联网’的方式推进球拍产业华丽转身,撕去‘廉价’标签。”张军峰说。

本报记者何芳芳(右二)、臧一平(右一)在深里村采访 胡勇摄

深里村全貌

深里村一角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