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盘盘 感悟生态云南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01/21/20/rmrb... ·...

1
副刊 副刊 2019 1 21 日 星期一 20 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1.8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起起伏伏的山岭上,是无边的碧 绿。风起松涌的样子,让苍莽的十万群 山,到了青翠欲滴的季节。 这是七月的甘肃成县。林梢尽头, 不时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小汽车穿 山转弯的喇叭声。深深浅浅的山坳里, 隔着沟壑俯瞰,许多院子里停放着水蓝 色的农用车、小货车以及各色的小汽车。 这些年,因为扶贫工作,我频繁地下 乡,频繁地去过县内数十座大大小小的 村庄,去过一些位于山顶沟畔的贫困 村。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靠着双腿,在 深山里耕种、赶集、探亲访友,从一架梁 到另一架梁,背着背篼一天行几十里路, 习以为常。 越是在深山深处,乡民们的生活看 起来越加艰辛。越是往山顶盘去的村 庄,那里的人们居住得越分散。房子多 是土房,没有路,没有交通工具,大山如 铁铸的壁垒,阻挡着人们去外面的世界; 山路如毛细的羊肠,缠绕着人们打算离 乡的脚步。 鸡峰、二郎特困片区的村庄,多数隐 藏在鸡峰山、泥功山深处的山林里。一 些在山前,一些在山后,遇上细雨浓雾, 藏于山坳、挂在半坡的人家,便看不见屋 舍人迹。 小学生走在秋雨深深的泥路上,尾 随其后的,是幼儿园的孩子,山路上不时 有上山下山的人们,背篼里背着粮食化 肥。我感到,深山太深,即使有一点儿什 么产出,也没有路,能轻巧地把东西运出 去,或者卖出去。 这些去往山庄的路,是乡亲们自发 而起,顺山坡山崖一点点刨开,一年年砍 伐林梢、垫补整修出来的毛路。越沟和 垮塌的地方凌空担着椽木,铺着树皮蒿 草,从山上面往山下看,山坡被刻画出一 道道褶皱,弯弯曲曲,高低盘桓,在晴天 尘土飞扬,在雨天泥淖陷脚。逼仄的路 面上,被三轮车碾压出很深的泥泞。我 们的车有时候勉强走到半途,再步行一 阵子才能到达。 也许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的缘故, 这些村庄的人们格外勤劳。我亲眼见一 个农夫背架子上背过三袋粮食,估计有 两百多斤重,还有送亲的人们结队走在 泥路里,背箱子(嫁妆)的人,上面还坐着 个小男孩,大家要去吃酒席,满脸的喜气 洋洋。但仔细看,队伍里的人们手里各 提着一双鞋,这是下山后不走泥路时,人 们脱下雨鞋放在路边草丛后,要换上的 新鞋。泥路上缓慢行走的人,和阔步走 在大马路上去吃酒席的人,宛如穿越一 个时代的人。 山里人家掩映在青岗林中,高山崇 峻,树木遮天,流水潺涓。走在村头溪 畔,时时有鸟鸣空涧,一台台、一级级的 小院,坎上坎下,院中有鸡鸭踱步,院边 有木瓜累累,屋后有凤栗熟裂。在山林 与溪流之间,何首乌藤缠绕着农家小 院,院落的晒场上、苇席上,晾晒着刚刚 剥去青皮的核桃。有野百合开放在瘦 石嶙峋的莓苔草丛,篱笆围起来的田园 里,是新鲜菜蔬,靠山靠坡的地方,摆放 着数十只蜂箱。 走进山顶人家的院落,新房已经粉 刷。过去这里的一座座瓦屋里,门里进 去是堂屋,相当于城里人的客厅,右屋置 办着一个灶,左右两屋靠窗各盘着一张 炕。房屋拥挤而简陋,晴天有太阳从屋 脊的瓦缝中照出来,雨天有雨水滴滴答 答漏下来,人们多从几里地外的山泉挑 水,昏黄的灯泡照耀下,糊墙的报纸被地 上的火塘熏得金黄发亮。地上堆积着成 山的粮食、毛栗子、核桃、药材等,时间久 了怕发潮,一些人把怕霉的收成全部堆 放在炕头,一些条件差的人家,还在院子 里散养着家禽。 山林边的村庄往往多雨,说下就下, 一阵雾过来,马上就飘雨;一场风吹过, 或许傍晚就下起一整夜的雪。农民们望 着几十道梁缠来绕去的土路一筹莫展, 纵然有使不尽的力气,不计其数的山中 珍品,那城里人喜爱的野菜,土猪土鸡和 山里药材,却很难从这坑坑洼洼的烂泥 路上卖出去。 山里人做梦都想有一条水泥路, 夏收秋收的东西,只要从山里运出去, 就可以变成钱,读书上学的学生就不 用受罪,生病的人就能及时医治,山外 的媳妇就能娶进门来,深一脚是泥浅 一脚是泥的日子就到头了。“只要路一 通,啥就都通了,有了。”这是这些年, 我反复地听到山里人对通路由衷的渴 望与心声。我知道,“有了”,在成县方 言中,是对生活奔头的概括,是脱贫致 富的代名词。 好在,精准扶贫把最难走的路修通 了,山民们做梦都盼的盘山路,硬从石 崖上,开辟出来。汽车能够开到山顶, 并接上通到集市和邻乡邻村的路。往 最深的山沟里走,就连乱山丛林中的人 家,路也直抵家家户户的门口。赶上饭 时,人们的厨房里,菜蔬和米面充足,山 里人的腊肉挂满椽头和墙角。油锅里 烩着西红柿鸡蛋面片,红红的西红柿应 该就是院边摘来的,鸡蛋应该是满地跑 的鸡下的,菜园里新鲜的青椒、豆角和 小葱,被剁成碎块,锅里正漂着一层油 花。女主人热情地招呼盖房子的工匠 们歇息吃饭。 依照山里人的脾气,路通到家门口, 没有人会依着大山饿肚子、晒暖暖,路通 到了山脚下,满仓的粮食、压成山的山 货、一坡坡的药材,就变宝为钱。穷光阴 有奔头,日出而作的劳动更有干劲儿。 大家各自探寻着过好日子的门路,起早 贪黑的忙碌里,有的人办起了合作社,有 的人搞起了小生意,有的人跑起了农运 车,从泥地里到市场上,从年头到年尾, 勤劳的人们在上街赶集和进城时,放下 了背架子,坐进了汽车里。 曾经与命运卓绝抗争的山里人,有 了顺应心意的帮扶,感觉身轻如燕,如得 天助。他们除了种粮食,还种核桃,种药 材,种烤烟,养蜂,营生很多。 2017 12 月,全县的最后一条通 村水泥路竣工通车。自从有了路,世世 代代山里人,从此开着拖拉机、坐在汽 车上。一车车粮食,就是一座座银山; 一车车山货,就是一座座金山。农产品 上市的时候,大卡车从村庄到乡镇,整 车地装走大山里的核桃和药材,装走走 俏城市的山中珍宝。古老的耕作被机 械化替代,曾经的背篼、牛车都已搁置 在柴房中。许多院子里停放着摩托车、 拖拉机、卡车、小汽车。唤醒黎明的鸡 鸣声里,多了柴油发动机的转动声和汽 车的马达声,茅草丛里的羊肠小路已经 荒无人迹,人们都走在大路上,坐在车 里。老棉袄换成羽绒服,茬茬背篼换成 摩托车,沉重的东西不用肩背畜驮了, 踩着油门握着方向盘,就能说去哪儿就 到哪儿。 天近黄昏的时候,路灯随夜幕亮起 来。砖铺的广场上人们在跳舞,一些喜 欢学习的农民在农家书屋里看书。乡 亲们不再晨起挑水,任何时候拧开水龙 头,哗啦啦的自来水就涌出晶莹的清 流,洗衣机的声音,唱出如山溪一般欢 快的歌。住在山顶的群众搬迁下来,经 济困难的人们,国家帮助改造土房子, 住进抗震砖房,改造灶房和厕所,硬化 院落,周围是果木应节成熟的果园。夜 深黑彻的时候,山村一片灯火通明,太 阳能路灯照亮着村村路路,亮在距离星 星很近的天边。我抬头看见宽带光纤 穿山越岭,接进许多人家的新砖房新楼 房。年轻人通过上网查农产品行情,联 系客户来上门。 如今从成县的任何一个地方出发, 山山岭岭的路都四通八达。山村连着山 村,汽笛声穿越汽笛声,在任何一个角落 下脚,都有干净又宽阔的水泥路,送你回 乡,带你离乡。 到了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城里开 着车来游山玩水的人,进村都感叹,这比 城里人还滋润的现代生活。我感到政策 的暖心,工作的力量,让城与乡的差异越 来越小,让昔日的农村开始被人羡慕和 向往。 不是山里面过去没有宝贝,而是风 雨无阻的路,唤醒了山村和沉睡的土地, 让山里人搭乘时代的快车,变换了山乡 的容颜。昔日的山沟,焕发出耀眼的新 光彩。 山路盘盘 牛旭斌 楠溪江漂流 坐在竹筏上,行于楠溪江。我拍打 着一江清流,溅起的浪花,一朵朵开在竹 筏边,绽开我久贮的渴念,一圈一圈荡漾 开去。 也许是放松后的情感使然,我轻松 地放牧着自己。风很轻,云很淡,秋日 的阳光也很温柔,它们似乎知道我的心 思,就连水中的几尾小鱼,也机灵活泼 地掠过脚尖,痒痒的触感,如梦似幻,惹 人沉醉…… 天低水长,竹筏行在楠溪江上,驶 向水天深处。 楠溪江,请原谅我对美奢侈和无限 的向往。我来到永嘉,来到楠溪江上,欣 赏这不能言说的美闪现在不能言说的波 浪之间、云水之上。 此刻,当江水从远天流来又向远天 流去,这潺潺流来又湲湲而去的江水,伴 着竹筏也伴着我流淌。 这流淌是厚重深邃的,就如同永嘉 的历史一样厚重深邃。 这流淌是纯粹质朴的,就如同永嘉 的文化一样纯粹质朴。 如今,漂流江上的远方来客,不就是 来品读永嘉的人文历史、体味永嘉的山 水文化吗? 江水在流,我的诗绪也在流…… 当楠溪江水托起竹筏前行,我愿我 也是水,像这楠溪江一样清幽,一样澄 澈,除了托起竹筏漂流,更愿在两岸百姓 需要的时候,去浇禾、去润心…… 几只翻飞的水鸟从我的竹筏边飞 过,它们期待着什么又向往着什么呢? 望着水鸟远飞的身影,我又一次拍 打着波光潋滟的一川秋水,不想那溅起 的浪花,竟在我的思绪深处,溅起一片 水声…… 听水 流水很慢,潺潺湲湲地流,从远天静 静流来,又向远天静静流去…… 抖落一路风尘,放空淤塞的内心,我 坐在楠溪江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江中 灵动的波、澄澈的浪,静静的,以水的呼 吸,奏出清越的声音。 岸边的竹影在静静摇曳,水中的鱼儿在 水里静静游动,一只水鸟从江面上静静飞 过,就连江中漂流的竹筏也在静静走动…… 整整一条楠溪江都是宁静的,但这 宁静绝不是沉默。 静静坐在江边的石头上,久居闹市 的眼睛骤然明亮了许多,耳朵也从世俗 的梦中醒来。抬眼望去,似没有读懂楠 溪江三百里的全部柔情,醒了的耳朵却 想在一条江的宁静中,听远来又远去的 水声,并且让那水声拍击我的心岸。 夜宿耕读小院 夜,渐深渐浓。 渐深渐浓的夜漫过来,沿着楠溪江, 沿着楠溪江畔的林间小路,沿着小路尽头 的长廊,沿着我的思绪,挤进耕读小院。 月亮,从楠溪江那岸的山路爬上山来,站 在山头上。许是发现夜宿耕读小院的诗人。 如水的月光,悄悄走进我的房间。我 沉浸在如水的月光里,寻觅着诗歌…… 抱着诗歌入睡,我酣然入梦。 不远处,楠溪江潺潺湲湲的流水不 肯安宁,悄悄潜入我的梦里。梦里的楠 溪江,竹筏溅起朵朵浪花,惹得月亮不 知去了何方…… 月光,流水,竹筏,是我寻觅的诗吗? 在耕读小院,一个行吟山水的诗人, 抱着诗歌入睡,成了这个夜的主题。 行吟楠溪江 谢克强 风雨无阻的路,唤醒了山村和 沉睡的土地,让山里人搭乘时代的 快车,变换了山乡的容颜。昔日的 山沟,焕发出耀眼的新光彩。 图片来源: 人民视觉 本版制图: 蔡华伟 云南大地是美的。当你行走在 这片大地上,看久了群山、村寨,你 会有一种莫名的触动:一根春草就 是一个绿色的梦,一抹寒烟就是一 首朦胧的诗。你不仅会被这里的少 数民族多彩文化所吸引,更会被浸 染在这方土地上的生态文化魅力所 折服。 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历经千年风 雨,如今依然生机勃勃,将远古与今 天连接在一起,展示出一幅历久弥 新的中华生态文化图景。千百年 来,哈尼族人利用哀牢山区独特的 生态环境,修筑众多缠绕大山的沟 渠,又在沟渠下开发出一垄垄梯田, 并用大大小小的水网将沟渠水引入 田中灌溉。水流经过梯田层层下 注,最后汇入谷底江河,又蒸发为云 雾阴雨,贮留在高山森林中,形成良 性循环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让 梯田千年不衰,而且充分协调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两者的和谐 发展。 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越 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重要 话题。哈尼梯田展示的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意义,或许超过了农业 本身。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尊重自 然、利用自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发展的路径,充满了生态文明 的智慧光芒。 在云南,除了哈尼梯田,另一个 让我印象颇深的,便是茶叶。 人类有着悠久的饮茶史。如今 漫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古茶 山,仍然可以看到上千年的古茶 树。我们无法想象是谁种下了这些 古茶树,更不知道有哪位阿哥阿姐 在这些茶树上采过茶。但我们可以 和千年前的某位美丽姑娘喝同一棵 树上的茶叶,实在是一件令人惊奇 的事。 当年的茶人走了,留下的茶树 却伴着自然风雨在新茶人手中续写 着茶叶的历史,传承着云南大地茶 文化的发展之路。今天,随着现代 公路修通,茶马古道逐渐湮没于岁 月和丛林之中,不见成群结队的马 帮,不闻清脆悠扬的铃声,但是茶香 却飘得更远,凝结于茶苗之上的生 态文化魅力,依然在云南大地上生 生不息。 彩云之南所展现的生态文化图 景,让我叩问和思考,面对日新月异 的现代社会,我们怎样从那些凝结 着先人爱与汗水的山河大地上,追 寻亘古不衰的生态文化脉络。从历 经千载依旧壮观的哈尼梯田,到源 远流长、闻名世界的中国茶文化,这 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和谐共生 的理念汲取自然馈赠的智慧,值得 我们代代传承。 竭泽而渔,便会明年无鱼。与 自然生态和谐共生,需要我们赓续 好勤劳俭朴的生活观念。中国自古 注重对个人勤劳俭朴品质的培养, 把勤劳俭朴视作一种美德。 “农之求 食,首在修身。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稼穑艰难, 首重勤劳。三年耕,有一年之蓄,则 又重在俭。勤俭为修身之根柢。” 虽然如今的农业生产力日益发达, 但勤劳俭朴的品质是保证我们结出 更多生态果实、创造更大生态价值 的重要精神支撑。代代辛劳耕耘的 先人,用手掌和汗水告诉我们粒粒 皆辛苦的不易。面对未来, “勤俭为 修身之根柢”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 意义。 是的,行思彩云之南,让我对自 然生态有了更多的感受与体悟。自 然资源和自然规律,任何时候都是 人类活动不应忽视的。尊重保护好 生态文化,传承发扬好勤劳俭朴的 精神品质,便是在保护我们的发展 未来。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Jul-2020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山路盘盘 感悟生态云南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01/21/20/rmrb... · 2019-01-22 · 石嶙峋的莓苔草丛,篱笆围起来的田园 里,是新鲜菜蔬,靠山靠坡的地方,摆放

副刊副刊 2019年 1月 21日 星期一20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1.8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起 起 伏 伏 的 山 岭 上 ,是 无 边 的 碧

绿。风起松涌的样子,让苍莽的十万群

山,到了青翠欲滴的季节。

这是七月的甘肃成县。林梢尽头,

不时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小汽车穿

山转弯的喇叭声。深深浅浅的山坳里,

隔着沟壑俯瞰,许多院子里停放着水蓝

色的农用车、小货车以及各色的小汽车。

这些年,因为扶贫工作,我频繁地下

乡,频繁地去过县内数十座大大小小的

村 庄 ,去 过 一 些 位 于 山 顶 沟 畔 的 贫 困

村。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靠着双腿,在

深山里耕种、赶集、探亲访友,从一架梁

到另一架梁,背着背篼一天行几十里路,

习以为常。

越是在深山深处,乡民们的生活看

起来越加艰辛。越是往山顶盘去的村

庄,那里的人们居住得越分散。房子多

是土房,没有路,没有交通工具,大山如

铁铸的壁垒,阻挡着人们去外面的世界;

山路如毛细的羊肠,缠绕着人们打算离

乡的脚步。

鸡峰、二郎特困片区的村庄,多数隐

藏在鸡峰山、泥功山深处的山林里。一

些在山前,一些在山后,遇上细雨浓雾,

藏于山坳、挂在半坡的人家,便看不见屋

舍人迹。

小学生走在秋雨深深的泥路上,尾

随其后的,是幼儿园的孩子,山路上不时

有上山下山的人们,背篼里背着粮食化

肥。我感到,深山太深,即使有一点儿什

么产出,也没有路,能轻巧地把东西运出

去,或者卖出去。

这些去往山庄的路,是乡亲们自发

而起,顺山坡山崖一点点刨开,一年年砍

伐林梢、垫补整修出来的毛路。越沟和

垮塌的地方凌空担着椽木,铺着树皮蒿

草,从山上面往山下看,山坡被刻画出一

道道褶皱,弯弯曲曲,高低盘桓,在晴天

尘土飞扬,在雨天泥淖陷脚。逼仄的路

面上,被三轮车碾压出很深的泥泞。我

们的车有时候勉强走到半途,再步行一

阵子才能到达。

也许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的缘故,

这些村庄的人们格外勤劳。我亲眼见一

个农夫背架子上背过三袋粮食,估计有

两百多斤重,还有送亲的人们结队走在

泥路里,背箱子(嫁妆)的人,上面还坐着

个小男孩,大家要去吃酒席,满脸的喜气

洋洋。但仔细看,队伍里的人们手里各

提着一双鞋,这是下山后不走泥路时,人

们脱下雨鞋放在路边草丛后,要换上的

新鞋。泥路上缓慢行走的人,和阔步走

在大马路上去吃酒席的人,宛如穿越一

个时代的人。

山里人家掩映在青岗林中,高山崇

峻,树木遮天,流水潺涓。走在村头溪

畔,时时有鸟鸣空涧,一台台、一级级的

小院,坎上坎下,院中有鸡鸭踱步,院边

有木瓜累累,屋后有凤栗熟裂。在山林

与 溪 流 之 间 ,何 首 乌 藤 缠 绕 着 农 家 小

院,院落的晒场上、苇席上,晾晒着刚刚

剥去青皮的核桃。有野百合开放在瘦

石嶙峋的莓苔草丛,篱笆围起来的田园

里,是新鲜菜蔬,靠山靠坡的地方,摆放

着数十只蜂箱。

走进山顶人家的院落,新房已经粉

刷。过去这里的一座座瓦屋里,门里进

去是堂屋,相当于城里人的客厅,右屋置

办着一个灶,左右两屋靠窗各盘着一张

炕。房屋拥挤而简陋,晴天有太阳从屋

脊的瓦缝中照出来,雨天有雨水滴滴答

答漏下来,人们多从几里地外的山泉挑

水,昏黄的灯泡照耀下,糊墙的报纸被地

上的火塘熏得金黄发亮。地上堆积着成

山的粮食、毛栗子、核桃、药材等,时间久

了怕发潮,一些人把怕霉的收成全部堆

放在炕头,一些条件差的人家,还在院子

里散养着家禽。

山林边的村庄往往多雨,说下就下,

一阵雾过来,马上就飘雨;一场风吹过,

或许傍晚就下起一整夜的雪。农民们望

着几十道梁缠来绕去的土路一筹莫展,

纵然有使不尽的力气,不计其数的山中

珍品,那城里人喜爱的野菜,土猪土鸡和

山里药材,却很难从这坑坑洼洼的烂泥

路上卖出去。

山 里 人 做 梦 都 想 有 一 条 水 泥 路 ,

夏收秋收的东西,只要从山里运出去,

就 可 以 变 成 钱 ,读 书 上 学 的 学 生 就 不

用受罪,生病的人就能及时医治,山外

的 媳 妇 就 能 娶 进 门 来 ,深 一 脚 是 泥 浅

一脚是泥的日子就到头了。“只要路一

通 ,啥 就 都 通 了 ,有 了 。”这 是 这 些 年 ,

我反复地听到山里人对通路由衷的渴

望与心声。我知道,“有了”,在成县方

言中,是对生活奔头的概括,是脱贫致

富的代名词。

好在,精准扶贫把最难走的路修通

了,山民们做梦都盼的盘山路,硬从石

崖上,开辟出来。汽车能够开到山顶,

并接上通到集市和邻乡邻村的路。往

最深的山沟里走,就连乱山丛林中的人

家,路也直抵家家户户的门口。赶上饭

时,人们的厨房里,菜蔬和米面充足,山

里人的腊肉挂满椽头和墙角。油锅里

烩着西红柿鸡蛋面片,红红的西红柿应

该就是院边摘来的,鸡蛋应该是满地跑

的鸡下的,菜园里新鲜的青椒、豆角和

小葱,被剁成碎块,锅里正漂着一层油

花。女主人热情地招呼盖房子的工匠

们歇息吃饭。

依照山里人的脾气,路通到家门口,

没有人会依着大山饿肚子、晒暖暖,路通

到了山脚下,满仓的粮食、压成山的山

货、一坡坡的药材,就变宝为钱。穷光阴

有奔头,日出而作的劳动更有干劲儿。

大家各自探寻着过好日子的门路,起早

贪黑的忙碌里,有的人办起了合作社,有

的人搞起了小生意,有的人跑起了农运

车,从泥地里到市场上,从年头到年尾,

勤劳的人们在上街赶集和进城时,放下

了背架子,坐进了汽车里。

曾经与命运卓绝抗争的山里人,有

了顺应心意的帮扶,感觉身轻如燕,如得

天助。他们除了种粮食,还种核桃,种药

材,种烤烟,养蜂,营生很多。

2017 年 12 月 ,全 县 的 最 后 一 条 通

村水泥路竣工通车。自从有了路,世世

代代山里人,从此开着拖拉机、坐在汽

车上。一车车粮食,就是一座座银山;

一车车山货,就是一座座金山。农产品

上市的时候,大卡车从村庄到乡镇,整

车地装走大山里的核桃和药材,装走走

俏城市的山中珍宝。古老的耕作被机

械化替代,曾经的背篼、牛车都已搁置

在柴房中。许多院子里停放着摩托车、

拖拉机、卡车、小汽车。唤醒黎明的鸡

鸣声里,多了柴油发动机的转动声和汽

车的马达声,茅草丛里的羊肠小路已经

荒无人迹,人们都走在大路上,坐在车

里。老棉袄换成羽绒服,茬茬背篼换成

摩托车,沉重的东西不用肩背畜驮了,

踩着油门握着方向盘,就能说去哪儿就

到哪儿。

天近黄昏的时候,路灯随夜幕亮起

来。砖铺的广场上人们在跳舞,一些喜

欢学习的农民在农家书屋里看书。乡

亲们不再晨起挑水,任何时候拧开水龙

头 ,哗 啦 啦 的 自 来 水 就 涌 出 晶 莹 的 清

流,洗衣机的声音,唱出如山溪一般欢

快的歌。住在山顶的群众搬迁下来,经

济困难的人们,国家帮助改造土房子,

住进抗震砖房,改造灶房和厕所,硬化

院落,周围是果木应节成熟的果园。夜

深黑彻的时候,山村一片灯火通明,太

阳能路灯照亮着村村路路,亮在距离星

星很近的天边。我抬头看见宽带光纤

穿山越岭,接进许多人家的新砖房新楼

房。年轻人通过上网查农产品行情,联

系客户来上门。

如今从成县的任何一个地方出发,

山山岭岭的路都四通八达。山村连着山

村,汽笛声穿越汽笛声,在任何一个角落

下脚,都有干净又宽阔的水泥路,送你回

乡,带你离乡。

到了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城里开

着车来游山玩水的人,进村都感叹,这比

城里人还滋润的现代生活。我感到政策

的暖心,工作的力量,让城与乡的差异越

来越小,让昔日的农村开始被人羡慕和

向往。

不是山里面过去没有宝贝,而是风

雨无阻的路,唤醒了山村和沉睡的土地,

让山里人搭乘时代的快车,变换了山乡

的容颜。昔日的山沟,焕发出耀眼的新

光彩。

山路盘盘牛旭斌

楠溪江漂流

坐在竹筏上,行于楠溪江。我拍打

着一江清流,溅起的浪花,一朵朵开在竹

筏边,绽开我久贮的渴念,一圈一圈荡漾

开去。

也许是放松后的情感使然,我轻松

地放牧着自己。风很轻,云很淡,秋日

的阳光也很温柔,它们似乎知道我的心

思,就连水中的几尾小鱼,也机灵活泼

地掠过脚尖,痒痒的触感,如梦似幻,惹

人沉醉……

天 低 水 长 ,竹 筏 行 在 楠 溪 江 上 ,驶

向水天深处。

楠溪江,请原谅我对美奢侈和无限

的向往。我来到永嘉,来到楠溪江上,欣

赏这不能言说的美闪现在不能言说的波

浪之间、云水之上。

此刻,当江水从远天流来又向远天

流去,这潺潺流来又湲湲而去的江水,伴

着竹筏也伴着我流淌。

这流淌是厚重深邃的,就如同永嘉

的历史一样厚重深邃。

这流淌是纯粹质朴的,就如同永嘉

的文化一样纯粹质朴。

如今,漂流江上的远方来客,不就是

来品读永嘉的人文历史、体味永嘉的山

水文化吗?

江水在流,我的诗绪也在流……

当楠溪江水托起竹筏前行,我愿我

也是水,像这楠溪江一样清幽,一样澄

澈,除了托起竹筏漂流,更愿在两岸百姓

需要的时候,去浇禾、去润心……

几 只 翻 飞 的 水 鸟 从 我 的 竹 筏 边 飞

过,它们期待着什么又向往着什么呢?

望着水鸟远飞的身影,我又一次拍

打着波光潋滟的一川秋水,不想那溅起

的浪花,竟在我的思绪深处,溅起一片

水声……

听水

流水很慢,潺潺湲湲地流,从远天静

静流来,又向远天静静流去……

抖落一路风尘,放空淤塞的内心,我

坐在楠溪江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江中

灵动的波、澄澈的浪,静静的,以水的呼

吸,奏出清越的声音。

岸边的竹影在静静摇曳,水中的鱼儿在

水里静静游动,一只水鸟从江面上静静飞

过,就连江中漂流的竹筏也在静静走动……

整整一条楠溪江都是宁静的,但这

宁静绝不是沉默。

静静坐在江边的石头上,久居闹市

的眼睛骤然明亮了许多,耳朵也从世俗

的梦中醒来。抬眼望去,似没有读懂楠

溪江三百里的全部柔情,醒了的耳朵却

想在一条江的宁静中,听远来又远去的

水声,并且让那水声拍击我的心岸。

夜宿耕读小院

夜,渐深渐浓。

渐深渐浓的夜漫过来,沿着楠溪江,

沿着楠溪江畔的林间小路,沿着小路尽头

的长廊,沿着我的思绪,挤进耕读小院。

月亮,从楠溪江那岸的山路爬上山来,站

在山头上。许是发现夜宿耕读小院的诗人。

如水的月光,悄悄走进我的房间。我

沉浸在如水的月光里,寻觅着诗歌……

抱着诗歌入睡,我酣然入梦。

不远处,楠溪江潺潺湲湲的流水不

肯安宁,悄悄潜入我的梦里。梦里的楠

溪江,竹筏溅起朵朵浪花,惹得月亮不

知去了何方……

月光,流水,竹筏,是我寻觅的诗吗?

在耕读小院,一个行吟山水的诗人,

抱着诗歌入睡,成了这个夜的主题。

行吟楠溪江谢克强

风雨无阻的路,唤醒了山村和沉睡的土地,让山里人搭乘时代的快车,变换了山乡的容颜。昔日的山沟,焕发出耀眼的新光彩。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本版制图:蔡华伟

云南大地是美的。当你行走在

这片大地上,看久了群山、村寨,你

会有一种莫名的触动:一根春草就

是一个绿色的梦,一抹寒烟就是一

首朦胧的诗。你不仅会被这里的少

数民族多彩文化所吸引,更会被浸

染在这方土地上的生态文化魅力所

折服。

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历经千年风

雨,如今依然生机勃勃,将远古与今

天连接在一起,展示出一幅历久弥

新的中华生态文化图景。千百年

来,哈尼族人利用哀牢山区独特的

生态环境,修筑众多缠绕大山的沟

渠,又在沟渠下开发出一垄垄梯田,

并用大大小小的水网将沟渠水引入

田中灌溉。水流经过梯田层层下

注,最后汇入谷底江河,又蒸发为云

雾阴雨,贮留在高山森林中,形成良

性循环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让

梯田千年不衰,而且充分协调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两者的和谐

发展。

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越

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重要

话题。哈尼梯田展示的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意义,或许超过了农业

本身。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尊重自

然、利用自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发展的路径,充满了生态文明

的智慧光芒。

在云南,除了哈尼梯田,另一个

让我印象颇深的,便是茶叶。

人类有着悠久的饮茶史。如今

漫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古茶

山 ,仍 然 可 以 看 到 上 千 年 的 古 茶

树。我们无法想象是谁种下了这些

古茶树,更不知道有哪位阿哥阿姐

在这些茶树上采过茶。但我们可以

和千年前的某位美丽姑娘喝同一棵

树上的茶叶,实在是一件令人惊奇

的事。

当年的茶人走了,留下的茶树

却伴着自然风雨在新茶人手中续写

着茶叶的历史,传承着云南大地茶

文化的发展之路。今天,随着现代

公路修通,茶马古道逐渐湮没于岁

月和丛林之中,不见成群结队的马

帮,不闻清脆悠扬的铃声,但是茶香

却飘得更远,凝结于茶苗之上的生

态文化魅力,依然在云南大地上生

生不息。

彩云之南所展现的生态文化图

景,让我叩问和思考,面对日新月异

的现代社会,我们怎样从那些凝结

着先人爱与汗水的山河大地上,追

寻亘古不衰的生态文化脉络。从历

经千载依旧壮观的哈尼梯田,到源

远流长、闻名世界的中国茶文化,这

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和谐共生

的理念汲取自然馈赠的智慧,值得

我们代代传承。

竭泽而渔,便会明年无鱼。与

自然生态和谐共生,需要我们赓续

好勤劳俭朴的生活观念。中国自古

注重对个人勤劳俭朴品质的培养,

把勤劳俭朴视作一种美德。“农之求

食,首在修身。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稼穑艰难,

首重勤劳。三年耕,有一年之蓄,则

又重在俭。勤俭为修身之根柢。”

虽然如今的农业生产力日益发达,

但勤劳俭朴的品质是保证我们结出

更多生态果实、创造更大生态价值

的重要精神支撑。代代辛劳耕耘的

先人,用手掌和汗水告诉我们粒粒

皆辛苦的不易。面对未来,“勤俭为

修身之根柢”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

意义。

是的,行思彩云之南,让我对自

然生态有了更多的感受与体悟。自

然资源和自然规律,任何时候都是

人类活动不应忽视的。尊重保护好

生态文化,传承发扬好勤劳俭朴的

精神品质,便是在保护我们的发展

未来。

感悟生态云南

张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