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的金钱教育可能不到位 - chaozhoudaily.com · 3.谈谈钱该怎么花...

Post on 02-Nov-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教育责编:欧新平 电话:2352950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06 czczrb@163.com

■ 议论风生

傅雷在《傅雷家书》中写道:“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钱,才不致为金钱所奴役。”教孩子认识钱,意义远在钱之外。

一个人的金钱观,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和孩子谈谈钱,是为人父母的一堂必修课。不过,和孩子谈钱也要掌握技巧。

1.谈谈钱是从哪里来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孩

子问父母:我们家有钱吗?一位爸爸回答:“我们家很有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另一位爸爸回答:“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未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努力变得有钱。”两个爸爸不同的回答,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第一个小孩子长大挥霍无度,习惯啃老,他知道: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我爸有钱,他的钱都是我的钱。另外一个孩子则不同,他虽然清楚家里有钱,但那些钱都是爸爸的,和自己没关系,想要过好的生活,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原因就在于孩子不懂得钱来之不易,坐享其成,结果荒废一生。

除了爱“露富”,还有的父母爱哭穷,怕孩子乱花钱,常常会说咱家没钱,最后造成孩子心理上难以磨灭的匮乏感。

无论穷富,家庭的经济情况,我们可以如实和孩子说,重要的是,必须要让孩子明白,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等孩子大一点,不妨和孩子分享下自己的工作,让孩子明白家里的钱是如何来的。

2.谈谈金钱来之不易最好的教育永远是润物细无声的。

金钱教育也是,不需要每天耳提面命,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挣钱多不容易,很多生活的小细节,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比如菜市场。多年前带孩子去菜市场,门口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在卖自家种的空心菜,一大把才5毛钱,我买了两把,让孩子递给老人家一块钱。

我问他:“老奶奶这么多菜如果都卖完,能卖多少钱?”

孩子歪着头数了半天:“16 把,8 块钱。”说完,他又补了一句:“啊?这么多卖光才能赚8块钱啊!”我说:“对呀,而且这一点点菜,老奶奶从播种到收获,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所以说每一块钱,大家都挣得不容易。”

这时,孩子低着不说话了,但我知道

他懂得了钱来之不易的道理。后来有次奶奶带他逛超市,让他想吃什么随意拿,他却认真地摇头:“不能拿很多!因为奶奶挣钱很辛苦。”奶奶为此感动了好久。

古龙曾经说:“当一个成年人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去菜市场看看。”菜市场,能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他感受到什么叫“生活”。

只有让孩子看看生活百态,他才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明白一切来之不易。

3.谈谈钱该怎么花金钱教育还有一个重点,是教导孩

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个朋友说:“孩子过年收到了六七千

的红包,我们让他存着慢慢用,结果年才过去3个月,就用得七七八八了,太夸张了!”

如今的孩子,手里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加上网购、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花钱更简单,也更大方。

好多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本能就是想要买,不知节制。但事实是,每个家庭收入有限,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按自己的想法来买。

最好的方法是,大人帮助孩子区分想要还是需要。告诉孩子,只买需要的,而不是所有想要的,学会取舍,合理消费。对于特别想要的,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试着让孩子存钱买,培养孩子储蓄的意识。

据《北京青年报》

和孩子谈钱 把握三个重点

从来不和娃谈钱?

你对孩子的金钱教育可能不到位前几天看到一条微博,广东

一个11岁女孩沉迷某直播平台,花了近200万打赏主播。熊孩子在网上用父母钱打赏主播的报道,已经不是第一次见诸报端:9岁男孩看快手,趁父母不注意打赏主播近3000元;杭州12岁男孩打赏游戏主播,两天花掉5万多元;10岁男孩给游戏主播打赏3万多,家长一年积蓄没了;儿子为打赏女主播偷偷转出母亲40万余额……

这些孩子打赏金额不低,动辄上千甚至几万。大人不禁感到疑问,为什么孩子花费巨额打赏,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孩子熊,其实细细想来,更有可能是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甚至在孩子眼里,钱就是几张二维码、几个数字密码,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数额对父母意味着什么,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其实,你有没有反思过,孩子胡乱打赏、乱花钱的背后,是父母金钱教育的不到位。

大多数的父母,很少主动教给孩子关于金钱的知识。

有个学生毕业两年了,月薪 6000 元,但每个月开销却远远大于 6000 元,名牌手机、名牌衣服、名牌包,四处旅游,在朋友圈里风光无限。但只有亲近的人才知道,她每个月都面临着还不上信用卡、花呗的尴尬。大家都劝她省着点,存点钱,她却无奈地耸肩:“没办法,我从小到大,大手大脚惯了。”

父母从不和孩子谈钱,导致很多孩子不懂钱来之不易,不懂怎么合理地用钱,更处理不好金钱与生活的关系,一辈子受制于金钱。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有其他人取代你。其他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和性教育一样,金钱教育别总指望孩子长大就懂了,父母不说,孩子也会通过同学、网络接触到很多带有偏见、负面的信息。

金钱买不来幸福,但也必须承认,钱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孩子对待金钱的态度,往往也决定了他未来的生活品质和人生高度。

和孩子谈钱关乎着他的未来

今年 3 月,美国最大的刷屏事件当数高校招生舞弊案——有钱家长贿赂有关人士帮助孩子“走后门”升入大学。美国检察部门起诉了50人,包括33名学生家长和9名高校体育教练、中介机构负责人等。丑闻波及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名校及一些明星和名人,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纽约时报》刊发《扫雪机父母挡不住的爱》谈论“扫雪机式父母”的“扫雪机式育儿”方式。涉嫌招生舞弊的家长正是“扫雪机式父母”的典型代表。

美国曾经有“直升机式育儿”的说法,指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焦虑地徘徊在孩子身边、监控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据说“直升机式育儿”已经是 20 世纪的做法,过时了。现在一些富裕家庭的父母更像“扫雪机”——隆隆向前,清除孩子人生之路上的一切障碍,让孩子不遭遇失败、挫折,不错过一切好机会,而“走后门”之类的事则向孩子保密,让孩子不必因此感到羞耻。

这次被曝光的招生舞弊案中的孩子,大多不知道自己是靠父母行贿才被录取的。美国的家庭教育专家分析说,“扫雪机式父母”的出现,是高校升学竞争加剧、就业竞争压力增大,让家长的焦虑变得无以复加的结果。对许多富裕家庭来说,升入好大学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标志。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的入学申请人数增加了一倍,但学位数量的增长并没有跟上,顶尖学校甚至基本保持不变,入学竞争异常激烈。

“直升机式父母”就像一架 24 小时不停歇的直升机,监控孩子在哪里、在做什么,让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自主选择;“扫雪机式父母”则走得更远,干脆把孩子人生之路上所有的障碍和困难直接“扫掉”:不仅为孩子上大学铺平道路,还包办代劳,随时帮助孩子解决任何困难和风险。

“扫雪机式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争取各种优质资源,确保孩子拥有最好的、接触到最好的、不错过各种好机会: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想方设法寻找获得进入精英幼儿园的机会;孩子入学后做法愈演愈烈——把孩子遗忘在家的作业专程送到学校,给教练打电话要求自己的孩子加入运动队,帮助孩子获得各种奖项以增加“光环”和优势等。在人人都有奖杯奖牌的年代,“扫雪机式父母”的孩子成了新的特权儿童。

在《纽约时报》等机构的一项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家长表示这些现象已经成为不少家长习惯的日常:帮孩子预约理发或者看医生等各种事务,提醒孩子学校各种任务的截止时间,发短信或打电话叫孩子起床避免睡过头错过上课或考试等。有位教师介绍说,有个学生的妈妈曾打电话请教师将学校餐厅的菜单发给她,以便她帮助女儿选择午餐吃的东西,另一位家长则通过视频聊天干预孩子宿舍发生的偷吃花生酱事件,帮助解决纠纷。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指出,家长帮助孩子“扫雪”是一种难以打破的养育习惯。这样的父母已经为自己制造了一个角色:一直为孩子处理事情,从未让孩子犯错或面临挑战。如果你在孩子高中时就这样做,往往大学也会这样;如果你在大学里这样做,当孩子们工作后你就无法停止这样做。

这样的父母让下一代的情况正在变得更糟,让年轻人没有能力管理基本生活。上大学或者毕业进入就业岗位后,从未遇到过困难和障碍的孩子往往会迷失在现实世界中,挣扎求存。据美国高校管理学生的人士介绍,美国不少大学新生缺乏在学校独立生活的技能,有的哪怕离家很远也要求回家住,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宿舍里有一只老鼠,有的是因为不喜欢室友,有的说学校事情太多了自己处理不了,有一个学生不喜欢有酱汁的食物,面对大学餐厅放了酱汁的食物手足无措。

美国有关机构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不仅仅是富人,不同阶层和种族的美国家长都有“扫雪机式育儿”的想法,无论他们是否能负担得起。这个结论是否普遍准确尚待研究,但可见“扫雪机式育儿”方式并不是个案。

在美国,真正能“扫雪机式育儿”的主要是权贵阶层的父母,他们拥有金钱、关系和专业知识,有指导孩子大学录取和就业的经验和渠道,也有钱投资各种课程和资源甚至贿赂,知道如何比他们的孩子领先两步扫除障碍。没有这些资源的家庭不一定有钱投资课程、贿赂大学辅导员,也可能没有经验指导孩子的大学录取和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像“直升机式父母”那样24小时监控、不放心、不放手,像“扫雪机式父母”那样处处代劳、处处争取、既保护过度又想确保孩子处于竞争金字塔尖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乏其例。

帮孩子为人生道路做好准备,还是为孩子准备好道路,哪一种父母更有人生的智慧,答案似乎不言而喻。但实际生活中,人们选择的并不总是对的那个答案,不少家长似乎更倾向于“为孩子准备好道路”。家长为孩子推平障碍、扫净道路的同时,也扫掉了孩子自我成长、独立发展的机会,孩子自己还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呢?一旦家长不能陪伴孩子一生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 据《中国教育报》

你是“扫雪机式父母”吗?

■ 父母必读

综合素质在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中越来越重要。4月底5月初,全国各地中考新政陆续发布。北京、安徽、江苏、天津、西安、济南等多地在新颁发的中考新政中,都对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成绩与评价实施办法等做了进一步说明与完善。

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成绩,也是适应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五项内容的量化综合素质评价,高校将参考评价情况招生录取。今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中考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彰显了

“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可以预料,如果考生思想品德不良,将

有可能被高中或中职拒之门外。一时间,人们对这一中考改革“亮点”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对其操作的公正性表示忧虑。正因如此,超九成受访者关注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成绩,71.6%的受访者最关心评价如何做到科学客观。

一般而言,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大多是对考生的人事档案、履历进行审核,无非是更加看重考生的身份、政治面貌、诚信表现以及奖惩情况等。问题是,如何掌握客观化标准,避免个人主观因素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个难题。如果没有客观标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那么,“拼爹”就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权力自肥、萝卜招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再者,评价考生在中小学阶段的道德表现,是主要方法之一,但也存在着不够客观等问题。目前,我国缺乏除考试之外的另一种可行的评价机制,而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尚需一个探索过程。

可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成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对考生“德”的考察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制度,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准确,这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学生群体的德育水平。因此,作为中考组织机构,应该慎之又慎,注重“以德考德”,即考官及评价标准首先要“充满道德血液”,给考生提供公平条件,划定统一标准,规范自由裁量空间,这不仅是保证中考“考德”的合理性,更是对考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据新华网

综合素质入中考更需注重“以德考德”

近日,有媒体发文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手里的零花钱越来越多,网购、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这就导致

“关于孩子错误消费、挥霍金钱给父母、家庭带来影响的事件时有发生”。文中呼吁尽快对那些“不曾吃过苦中苦”的孩子进行恰当有效的财商教育。

诚然,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很容易被各种信息和内容吸引,这对他们的金钱观、消费观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把财商教育引入家庭教育势在必行,且行动越早越好。比如,可以规定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与孩子一

起商量如何消费,共同制定消费单;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公益性的活动,体验金钱的来之不易,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习惯;还可以共同制定家庭消费规则,亲子之间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但比财商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理性使用新媒介。当前孩子及其父母都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一样,都需要遵守道德与法律。家庭教育必须对孩子不断扩大的交往空间加以关注,关注其在网络上的语言文明、交往礼仪,这是最基本的媒介素养要求。家长

应该教育孩子有选择地浏览信息,筛选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信息,避免迷失在信息之中。

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多方位获取信息,注意与传统媒介相结合,通过阅读、研学旅行等方式培养辩证思维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有良好媒介素养和理性消费意识的家长是孩子的好老师。在未来生活中,让孩子不迷失在网络世界,需要家长把提升媒介素养与开展财商教育相结合,真正让孩子成为合格的网络公民。 据中国教育新闻网

家庭开展媒介教育刻不容缓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许多家长会收到老师的善意提醒——“你们家孩子是不是太内向啦?他总是一个人坐在地上玩积木或者看书。老师给指令的时候,他心不在焉,坐在一边看着。做游戏时,总愿意自己一个人玩,几乎不和老师、其他小朋友交流。”得到这样的反馈,家长不由得心里打鼓: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不合群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父母的隐忧:“他这么不合群,是不是存在心理缺陷?以后上小学、中学怎么办?会不会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没有任何朋友?

孩子是否不合群 要视年龄而定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是

特定年龄段出现的正常现象。孩子参与游戏的方式除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游戏之外,还会出现以下情形:

1.单独游戏——孩子自己玩玩具,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不关心周遭的人或者事情;

2.旁观者行为——孩子观察别人玩玩具,他们默默地观察别人,或者提出一些建议,但很少自己动手摆弄玩具;

3.平行游戏——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玩具,互借玩具,但他们很少交流,基本上是各玩各的。

因此,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合群的问题,要根据年龄判断。直到幼儿园大班时,孩子都是以坐在一起各自玩耍的平行游戏为主的;到了大班后半学期,计划性的合作游戏才逐步增多。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出现单独游戏的现象,不能说明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

这些小游戏 让宝宝成“社交达人”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同伴交往的能力

呢?在孩子的世界里,最普遍的沟通媒介是游戏。因此,家长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孩子。

1.提供丰富的亲子互动游戏。常见的亲子互动游戏有运动性游戏(拍球跳绳)、象征性游戏(角色扮演)以及建构性游戏(积木拼搭)。比如,一个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说出,他不和其他孩子玩耍的原因是“他一直观察,看看谁和自己一样喜欢积木,彼此能成为好朋友”。对于幼儿园小班与中班的孩子而言,单纯依靠语言,很难如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借助亲子互动游戏,家长能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从而更客观地判断

孩子的发展状况。2.增强儿童的游戏规则意识。如果

孩子缺乏必要的游戏规则意识,可能在融入群体时出现困难。当孩子们制定好游戏规则时,一个孩子不想遵守游戏规则,总想打破游戏规则,可能出现同伴排斥。比如,孩子们都为搭建积木高塔想办法,只有他在一旁搞破坏。久而久之,其他孩子就不愿和他一起玩。家长可借助棋类或球类等竞技性游戏,让儿童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提升儿童主动参与游戏的意愿,建立必要的游戏规则意识。

3.提供充足的同伴游戏机会。一些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知道如何与同伴相处。因此,家长为孩子提供结识同伴的机会,形成同伴游戏的氛围。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在公园里或广场上结识新朋友,也可以约朋友家的孩子一起出游。与成人相比,年龄相仿的同伴是儿童更愿意模仿的对象。孩子更理解同伴的想法,也更愿意效仿同伴的行为。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同伴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与同伴互动、交流与分享。

据《北京青年报》

这样玩游戏专“治”孩子不合群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