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43—0038...

Post on 12-Aug-2020

4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告诉你行进中的常德 文

化周刊

文化周刊

2016年10月

8农历丙申年九月初八

星 期 六

新闻热线 0736-7714837 社会求助服务热线 12345 本报今日4版国内统一刊号:CN43—0038(代号:41—81)第8972期(总第8978期)

本期策划 龚兴建 本版编辑 王敏

9月29日,市文化馆二楼展厅书骨传神,画韵溢香,翰墨铸情·邬邦生书画作品晋京展常德巡展在此启幕。149幅书画精彩亮相,行草字雄健潇洒,军旅画温情满满,鹿画笔墨纵横,舞画彩袖飘然,戏画彩墨淋漓,古诗意画褪尽俗尘,观者称叹,沉醉其间。

一位年过八旬的书画名家缘何数十年钟情于鹿画的创作?他对中国书画创作有何深切感悟?是怎样的情结令他将晋京展作品搬进常德展厅?走近书画展幕后,记者有幸拜访了邬老,这位面容慈蔼、银发飘飘的老艺术家侃侃道来他的浓浓翰墨情。

用手中笔墨画出鹿的精气神

记者:邬老师您好,据我所知您已经先后在北京及您的家乡肇庆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且在业界反响强烈,那您为何愿意来常德开展呢?此次常德巡展有何亮点?

邬邦生:我今年 82 岁,搞书画创作有些年头了,圈内不少朋友多次劝我到北京开展览,我想也对,既是对自身创作的一次小结,也是与书画界朋友的一次交流。今年7月16日,在中国美协艺委会、中国书协研究部、肇庆市政府的支持下,我的个人书画展在北京81美术馆展出,展出各个时期的书画代表作共 115框(149 幅)。这些作品多来自生活,北京观众普遍反映既新鲜又亲切,可以说得到了一些认可。晋京展结束后,书画界人士提议搞巡展,于是又有了8月28日开幕的肇庆巡展。广州、长沙、海口巡展也列上了日程。

之所以将巡展第二站定在常德,是因为我对常德情有独钟,这里有许多书画界朋友,有的老书画家已经走了,像张

弓等,但那个年代的记忆还在。我是1967年年底从广州借调到长沙,从此留在湖南大半辈子。那时,我是省政协文化组成员,要到下面协助文艺创作工作,我第一站来的就是常德。我记得,桃花源景区的许多诗联在“文革”中被毁坏,我与常德文艺界的同志一起参与其恢复工作。后来,建常德诗墙时,我虽已离开湖南回到肇庆,常德书画界同仁找我联系全国书画名家题写诗联,我也义不容辞做了一些工作。

常德巡展与北京、肇庆展都是这149幅作品,一件不落。惟一不同的是,这里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可以与这里的老朋友叙旧,畅怀交流。

记者:您喜爱并擅长画鹿、画舞、画古诗意,尤其是鹿的创作获得画界人士

的高度赞许,被认为是中国水墨画创作继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毛驴之后有一个美丽形象,能谈谈为何钟情于鹿吗?

邬邦生:我的爷爷是私塾老师,我7岁就跟着爷爷去私塾当旁听生。他平时也写字、画画,但都是为乡下庙会、喜事作的神像和佛像,象征长寿、吉祥的鹿是画里常有的形象。我就跟着爷爷临摹画鹿,有时他画不过来,就让我帮忙画次要部分。上学后才明白,在中华文化里,有两种动物是可以称仙的,一个是天上飞的鹤,一个是地上跑的鹿。1962 年,在部队里搞书画创作时,接到一个政治任务,就“北鹿南养”的题材作画。鹿是怕热不怕冷的动物,可见要在南方养鹿是不容易的,当时偏偏在海南三亚养成功了。一片红色的木棉树下,一位黎族姑娘守着一群活跃的鹿,这便是我创作的第一幅鹿画《木棉树下》,当年参加了全国中国画单项展览,不到3天就被当时的苏联文化代表团相中并收藏。

渐渐地,我对鹿的研究多了起来,对鹿的习性也渐渐熟悉起来。鹿最活跃的时候是秋天,鹿的品种多达几十种,南方的鹿太胖,不好看,北方的鹿就不一样,跑得快,更有精气神,易入画。我开始在笔墨上用力,用思想去作画,力争画出鹿的精神来。湖南岳麓山下的养鹿场,我在湖南工作时经常在这里写生,当时我画鹿吸收根雕的味道多些。

当然,要提出的是,我并非画鹿第一人,唐代就有画鹿画得好的画家。我既喜欢鹿,又想用国画来表现,就不能走入一个胡同。北京展时有人认为走出了邬邦生的路子,这是对我的赞许。艺无止境,我的画还不能说成功,还要不断探索。

中国画书法创作在于继承与发展

记者:您在几十年艺术创作路上不断求新求变,取得了成功,是怎么做到的呢?

邬邦生:艺术的规律是变则通,写字画画若不变,就成不了自己的风格。临摹古人的好作品是必然途径,不经临摹体会不到它的精妙。比如画清代的东西,如若画进去出不来,用北京人的话说就是手上长茧的东西,没有自己的风格。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中国画重写意,西方重写实。在我看来,艺术创作上不能叫创新。比如写字追崇颜体、二王,你怎么创新呢,能学到就了不得了。因此,中国书画创作关键在于继承与发展,光继承不行,必须发展,追求自己的东西。 (下转4版)

中国画书法创作在于传承与发展—— 专访著名书画家邬邦生

□本报记者 王敏

9月26日,刚赴美国开展民间文化交流回来,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李志强又携 127 方端砚马不停蹄赶至常德,筹备9月29日开幕的李志强端砚精品展。

29 日开展当天,《花好月圆砚》《月是故乡明砚》《金猴献寿》《兰亭序砚》《望子成龙砚》等35方李志强端砚精品一经亮相,引得常德爱砚人士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今年 58 岁的李志强来自中国砚都——肇庆端州,年轻时放弃在七星岩景区稳定的园林工作,爱上端砚制作,至今已经有30多年制砚生涯。

“端溪名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问世于唐初,至今已有1360多年历史,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说起家乡端砚的历史,李志强自豪感满满。

李志强向记者详细介绍起端砚来:端砚石质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有的石料独具鱼脑冻、蕉叶白、冰纹、青花、玫瑰紫、火捺、金银线、石眼等天然石品,有储水不耗、发墨快、不损毫、呵气可研墨、隆冬不冰的特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肇庆有3家国营制砚厂,以出口日本为主,端砚多按常规制作,刻以梅兰菊竹等。”李志强回忆说。他却不按常理出牌,埋头考究起每一块砚石的纹路、色彩、石品等,遂随类

赋形、因材施艺,精心雕琢人物、山水、花鸟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李志强制作的32方山水人物端砚一经推向市场,被日本人相中,以4万元收购。这批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坚定了李志强制砚的决心,他于 1989 年开了一家小型制砚厂——七星名砚工艺厂,5 年后承包下肇庆最大的一家端砚厂。

曾经有一段时期,李志强天天守在石头堆里,找石头找灵感。“那时,工厂规模大,占地 10 亩,储有几百吨的石头。常常是一场雨后,石头被清洗干净,纹路逐渐显现,最是寻找创作灵感的时机。”李志强说。

“相石是一个十分辛苦的工序,也是苦乐心情撞击的过程,当端石呈现眼前,

天然完美的造型让人欣喜若狂,当不可预料的瑕疵出现,带来的只是惋惜。”李志强说。

在李志强看来,每一方砚石都是有灵气的。“精美的砚石会说话,与其说是我在制作砚石,不如说是砚石在教我怎么做,这就要靠你的灵感来发挥,做出最好最完美的端砚来。”李志强说。

“比如说一块砚石上长有一颗石眼,像极了月亮,你完全可以发挥想像的空间,将它制作成‘举杯邀明月’‘月是故乡

明’等富于诗意的主题砚。”李志强介绍道,“创作《喜从天降砚》时,我就利用砚石上的天然石纹雕一只蜘蛛从天而降,罗汉仰天观望,令作品妙趣横生。”

1996年,李志强从肇庆羚羊峡斧柯山的麻坑收获一方巨石,他充分利用其自然形体,设计雕刻了108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云龙和水龙,大小不一的石眼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每条龙的口中,形成“百龙戏珠”的壮观场景。该砚取名

《端溪龙皇巨砚》,长2.76米,宽2.16米,砚厚0.21米,重达2吨。当时,肇庆驻香港的饮食协会打算出价 130 万元购下,在香港回归当天展出。李志强几经思量,还是打算留在家乡肇庆。后来,该砚入载 2000 年度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为了弥补遗憾,1997 年,李志强又亲手制作了一方50厘米左右的《香港回归砚》,赠送给驻港部队,向香港回归献礼。

多年来,李志强精心设计制作的端砚在全国工艺大展中斩金夺银无数。其中《故乡山水砚》《七星人间砚》《潇洒走一回》《明月松间照》《西游记砚》等作品在多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大赛中获金奖;《螳螂捕蝉砚》《蕉荷听雨砚》《天上人间》《十八罗汉》等作品在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获金奖、银奖;《蓬莱仙境砚》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钟馗嫁妹》在第八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获金奖;《花好月圆》《云海幽居》在首届珠三角工艺美术作品展获金奖、银奖。

李志强制作的端砚会“说话”,名气越来越大,慕名拜师者不少。多年来,他收徒不下百人,有2位成了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还有不少成了省级制砚艺术大师,他也被誉为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李志强说,制作端砚乐在其中,传承端砚文化重任在肩,他还会继续努力。

精美的砚石会说话—— 访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李志强

□本报记者 王敏 文/图

常德群星合唱团获全国合唱展演铜奖

本报讯(记者 曾玉英 通讯员 李明 李春香荣蕾)日前,“洞听黄龙”艺术季全国合唱展演落下帷幕。常德市群星合唱团在比赛中发挥出色,在140多支合唱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铜奖。这也是合唱团继今年6月底在湖南省庆祝建党95周年“红旗颂”大型群众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之后的第二个大奖。

“洞听黄龙”艺术季全国合唱展演由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天下凤凰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主办,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合唱联盟)、国音臻艺文化传媒集团、中国音乐大师网共同承办,旨在推动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促进音乐表演人才的成长。评委由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李培智,原中央乐团合唱团指挥王军,国家一级指挥、G20峰会文艺演出合唱总指挥阎宝林,国家一级指挥曹丁,国家一级编剧瞿宗等15人组成。本次合唱展演通过评选的方式,遴选出成绩优秀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约140余支合唱队伍,5000多名合唱精英,分8个组在黄龙洞景区哈利路亚音乐厅和青和锦江大酒店多功能厅同时进行展演。

为备战此次展演,常德群星合唱团的参赛成员们,下班之后经常相聚在市文化馆多功能厅排练

《大漠之夜》《家住安源》两首经典的合唱歌曲,着重训练舞台表现力和歌曲的情感处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群星合唱团的演唱赢得评委和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并获得了铜奖。

第十一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召开■我市作家戴希应邀参加并推介武陵微小说

本报讯(记者 胡秋菊)9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在泰国曼谷潮州会馆召开,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张东浩参赞、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陈振治、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梦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郏宗培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瑞士等世界各地的近百名作家、评论家参加会议。我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戴希应邀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由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主办,泰国华文作家协会承办,戴希在会上发表题为《我们怎样助推微型小说发展》的专题演讲,全面宣传和推介近5年来,武陵区在促进武陵微小说跨越式大发展、助推世界微型小说繁荣兴旺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赢得了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赞扬与好评。

我市海绵体城市建设经验成果编入《求是先锋》丛书

本报讯(记者 徐德清)9月27日,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李远国从北京载誉归来,他受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邀请参加了“展望十三五,扬帆中国梦”企业文化论坛暨《求是先锋》丛书出版学习座谈会,他撰写的常德市建设海绵体城市的调研文章《把政绩埋在地下,让城市远离涝灾》一文被收入《求是先锋》丛书编辑出版。

近年来,李远国积极投身常德市海绵体城市建设大潮,他坚持立足岗位,争优创先,不忘初心,在本行业发挥出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他注重调研总结常德市海绵体城市建设经验、成果,去年,他结合亲身经历撰写的《把政绩埋在地下,让城市远离涝灾》一文,真实反映了常德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真诚为民,常德人民发奋图强、敢为人先的建设海绵体城市的辉煌业绩和精神面貌。该文章问世以来,被主流媒体、官方网站、新媒体大量转载并引起了国家住建部的重视。前不久,李远国接到了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组织的“展望十三五,扬帆中国梦”企业文化论坛暨

《求是先锋》丛书出版学习座谈会通知,他受邀到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交流海绵体城市建设经验。大会主办方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给李远国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他在海绵体城市建设和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

邬邦生简介

邬邦生 1935 年生于广东怀集县,腕稿堂主怀阳山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艺术库》编委、国家一级美术师。上世纪 50 年代在广州部队从事军旅画创作,1968年以来任湖南省美协创作部主任,为湖南省画院、省书协、省九歌书画院创始人之一。1993年回肇庆。

邬邦生先生以中国人物画创作为主,擅画鹿画舞兼工书法。国画

《课余》《离村时》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件作品入选全国综合美展、全国书法篆刻大展,部分书画被全国名胜景区刻制匾联、碑刻、壁画,并在国家文化部境外文化交流中入展、出版和获奖。2012年被评选为当代全国 30 位最具学术价值的花鸟画家。

《《花好月圆砚花好月圆砚》。》。

《《金猴献寿砚金猴献寿砚》。》。

《《瑶山情瑶山情》。》。

《《草原春晖草原春晖》。》。

《《家园家园》。》。

文化部调研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本报讯(记者 杨力菲 通讯员 王国中)9月23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刘强和省文化厅市场处处长夏日光来常德市考察调研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综合执法改革工作。

此次调研旨在了解常德市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精神的情况。调研组还考察了我市落实执法主体资格、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及存在问题和建议。

刘强指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与其它执法工作存在着联系与区别,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不能用简单的常规的方法处理,文化执法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执法的效果与能力提升要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制度设计上,应以市为中心建立一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

“两办”文件精神明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性质是国家行政执法机构,其机构人员的身份属公务员身份。刘强强调,执法车辆必须根据实际由省里制定文件统一解决,做到有法可依,从制度层面予以安排;关于执法主体问题,刘强认为,省、市两级要加强同法制部门沟通,可先试先进行。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