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书话 春风多情吹罗裳 -...

Post on 08-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新新书架书架

“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共三册)尹传红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粤海风华:当代岭南诗词选》张汉松 主编广东岭南诗社 编花城出版社

分享悦读

季羡林的人生“宝典”■ 贾登荣

书书讯讯

田野里吹来的自然之风

日前,“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出版,一套三册:《思想的锋芒》《探索的足迹》《创新的力量》。以一个个精彩的人物故事,串起了有关创意、创新和创造力思维的典型“案例”,并做了细致而精当的剖析。

丛书运用了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和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向青少年展现了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创新思维成果。

88 读书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编委:魏美丽 编辑:甘永康 王凯丽

美编:郭秀芬 校对:王凯丽 一读:马建伟

春风多情吹罗裳■ 殷耀

丰丰州书话州书话

描写春天的诗很多,但我比较喜欢《子夜吴歌》的二十首春歌,你看其中一首:“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吴音软语,明白如话,如清洌的山溪水淌出。

这首二十个字的诗,一口气用三个“春”字回环使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春林有花正明媚,有春鸟鸣声婉啭,还有多情的春风吹拂着少女的春衫。明快热烈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天真浪漫的怀春少女的形象。我最早接触到这首诗,是从一九九四年版《三国演义》里听到的,电视剧里把这首诗作为孙尚香和刘备成婚的插曲,当时觉得好听极了,尤其歌词好美呀!

《子夜吴歌》是六朝乐府中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传说当然不可信,二十首《子夜吴歌·春歌》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子夜歌》评价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反映出了文字朴实的《子夜吴歌》出于天然民间。还有一

首《大子夜歌》说:“丝竹发歌声,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说明《子夜歌》是有丝竹伴奏的,歌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所以感人至深。

《子夜吴歌》是“儿女情多”的文学作品,是心直口快的恋歌,春心要共花争发,她们口无遮拦地唱了出来。郑振铎先生赞美她们的歌声“若游丝,随风飘黏,莫知其端,也莫知其所终栖。若百灵鸟们的歌转,晴天无涯,惟闻清唱,像在前,又像在后。若夜溪的奔流,在深林红墙里闻之,仿佛是万马嘶鸣,又仿佛是松风在响,时似喧扰,而一引耳静听,便又清音转远……总之,他们的歌声乃是永久的人类珠玉。”

郑振铎先生在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给予了这些歌诗很高的文学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没有一个时代有六朝那么自由奔放且又那么清新健全地表现过这样少男少女情绪的。”请看“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新燕弄初调,杜鹃竞晨鸣。画眉忘注口,游

步散春情”“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都直抒胸臆,表露怀春之意,真率天真而不犷陋粗鄙,温柔敦厚而不隐晦遮掩。

再看这首“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首歌诗写出了被相思煎熬的情形。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就像元代徐再思写的《折桂令》:“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余冠英先生评价这类南朝乐府民歌时说“我们读了这些歌词,并不因为其中带点傻气和稚气的言语而觉得可笑,相反觉得缠绵宛转,一往情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子夜吴歌》对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李白即依此格创作了六句的《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他写的《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如果你

没有读过汉代民歌《陌上桑》,肯定不知罗敷为谁?没有读过“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的诗句,不会知道“五马莫留连”的意思。民歌经过文人创作后不是隐藏着典故,就是在句法上隐藏着技法。像南朝梁何逊的《咏春风》:“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句法上类似民歌,但能出视觉和听觉上写出春风的柔和,就包含了创作者的艺术功力。

像何逊、李白这样一流的作者,会从民歌里汲取艺术素养,创作出不朽的诗作。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鲜明的民歌特点赋予了它流传千古的艺术生命。

好的作品就像李白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去掉雕琢粉饰、矫揉造作的成分。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诗歌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自然浑成而无斧凿痕迹,清新质朴剥尽铅华腻粉。你看陶渊明笔下的春天:“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

流”,生机盎然景象全用白话道来。你再看《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如听诗人娓娓诉说家常。结尾之句你和一首《子夜吴歌·冬歌》对比一下:“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味两首《子夜吴歌》,“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这两首夏歌、秋歌连同上面那首冬歌都被选为《三国演义》插曲,“芙蓉”谐音为“夫容”,“莲子”即“怜子”,“梧子”本指梧桐果实,这里谐为“吾子”,即女子所爱男子。这种谐音双关手法也被后来诗人运用来表情达意,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可怜”即“可爱之意”,你会感觉这些诗歌非常缠绵,这些歌词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央视诗词大会火爆落幕之际,广东岭南诗词精粹《粤海风华》于近日逢春面世。

这部诗词集是时代的声音,也是一部宣扬文化自信的好书。该书岭南特色浓郁,别具一格:张汉青先生的《漫步越秀山》,龚伯洪先生的《故乡夜》等透着浓浓的岭南乡土气息,尽展粤海风华。

(据《广州日报》)

季羡林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 12 国语言,是世界上 很 少 几 个 能 懂 吐 火 罗 文 的 学 者 之一。季羡林的人生之旅,可以给今天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有益的借鉴。这套《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就是让人们在聆听季羡林的治学经历、精彩故事的同时,分享季老的人生“宝典”。

本书由《一寸光阴不可轻》《书山有路勤为径》《赤子丹心图报国》《所有生命都不朽》《人生自有真义在》等 5 本图书构成,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梳理得清清楚楚,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品味到季先生跃动的思想、无穷的智慧。

《一寸光阴不可轻》是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自传。由“灰黄童年““恰同学少年”

“学术研究的发轫”“择一事,经一生,60年学术生涯回顾”等4个部分组成。季老一字一句的叙述,浓缩了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留德,直到跨入学术大门而终其一生的全部旅程。季羡林先生的现身说法告诉每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小开始就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天。尽管生活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就会做出一番事业,干出一番成就。

《书山有路勤为径》是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书、写作、做学问的体会与感悟,也是季老的言传与身教。在“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一部分里,季老反复告诫要

“抓紧时间多看书”。他尤其针对青年学子说:“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而在“人的一生是一个学习过程”这篇文章中,季老又对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说:“大学或研究院毕业,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的结束,而绝不是学

习的终结。我们毕生的座右铭应该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老而不已,学习终生。”这样的叮嘱,可谓振聋发聩,值得人们深思。

《赤子丹心图报国》一书由沧桑阅尽、山河大好、文化悠远、精神脊梁等构成,既是季羡林自己沧桑经历的回忆,更是先生赤子之心的坦露。季老一生,经历了凄惨的童年、外寇的入侵、国外的颠沛,正是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才养就了他的家国情怀。所以他在“漫谈留学”一文中这样告诫:“我们中国人民,我们中国知识分子,我们中国留学生都必须爱国。”而在“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一文中,他说:“外国的好东西,特别是科技方面的好东西,我们必须学习。”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一文中,他呼吁道:“有志于使中华民族强盛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季老的爱国情操,在这里汹涌澎湃,能唤起更多人的共鸣。

《所有生命都不朽》是季羡林先生笔下的世界万物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季老的笔下,万物都是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对待大千世界的态度,也渗透到他对

待生活的态度中。季羡林先生尽管经历过许多折磨,即使在患重病之后,也始终是用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态度,笑对人生。他在晚年的文章中说“活下来,就有希望”(《1987 年元旦试笔》);他还说,“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回家》)。

《人生自有真义在》一书由看人生、看老去、看疾病、看死亡、谈做人处世、谈物质名誉、谈公共道德等 7 个部分组成,阐明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季老在“谈人生”一文中指出,人生虽然“在被动中,在糊里糊涂中,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 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 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季老的一生,是身体力行正确的义利观,从而才成就了人生的辉煌,季羡林先生的人生

“宝典”,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记取的。

(据《内蒙古日报》)

本书就是让人们在聆听

季羡林的治学经历、精彩故事

的同时,分享季老的人生“宝

典”!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品味

到季先生跃动的思想、无穷的智慧。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一部农耕文化的发展史。《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是由我国国宝级院士袁隆平先生首次作序推荐,送给全国青少年的一套关于中华农耕文明的原创绘本。全套书共分为 5 册(《一餐饭里的世界》《一把锄下的历史》《一渠水里的智慧》《一束丝中的辉煌》《节气歌的秘密》),以小主人公丫丫的视角,分别从食材、农具、水利、桑蚕和节气五个维度展现了中国农耕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智慧和知识。

《一餐饭里的世界》以普通的一餐饭带孩子认识各种食物食材,讲述它们的来源、历史、种植过程。告诉孩子每天吃的东西,是怎么来的,背后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一把锄下的历史》带领孩子去认识那些精妙的农具,以及这些不同农具的使用原理和趣事。

《一渠水里的智慧》讲述的是水利灌溉工程,讲述这些伟大工程中蕴含的独特智慧。

《一束丝里的辉煌》内容主要是桑蚕,带孩子领略小小的蚕,细细的丝如何创造出享誉世界的丝绸文化。

《节气歌里的秘密》是以稻和麦两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为线索,讲述节气与耕作的紧密联系,以及节气的相关知识。

全书包含 500 多个科普知识点、800 多幅精美插画。图画表现形式多样,既有 Q 版,又有写实风,既有黑白素描,又有淡彩表现。此外,书中还设计了一些知识点延伸,既丰富了内容知识量,也更加符合孩子们的视角和认知。

(据《北京晚报》)

美国野生动物保护领域资深专家、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副教授唐娜·哈特,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体格学和环境学教授罗伯特·W·苏斯曼合著的《被狩猎的人类:灵长类、捕食者和人类的演化》一书,强有力地挑战了学界此前有关从人属、南方古猿到智人等进化各代皆为狩猎者,狩猎带来了人类进化结果的观点。

狩猎意味着暴力杀戮其它动物,乃至于同类。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这些学科,通常被认为没有或较少受到种族观念的污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将人属、南方古猿到智人不同进化阶段的“人的祖先”都定义为狩猎者,甚至食人族,就说明暴力甚至自相残杀是人的生物本性——如果是这样,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殖民者在其他几个大洲所实施的残酷杀戮,确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祖先生物性的传延体现。

《被狩猎的人类》这本书根据最近 100 多年来在世界各地获得的考古化石证据,以及现存的灵长类动物的野生状态考证指出,原始人类至少在掌握生火的技术、方法之前,曾长期被动的成为猛禽、大型猫科动物、熊、鳄鱼、鲨鱼的猎物。多组在南非等地发现的原始人化石头骨上,分别有不同大型动物侵袭所造成的穿刺、撕扯等暴力创伤的痕迹,施害者分别是豹子、巨鹰、剑齿虎等。

书作者指出,曾经长期流行的有关原始人类通过狩猎实现不断进化,“精于制造武器并进行捕猎”的说法,不仅其核心证据被证明是伪造的,而且在火的使用方法被掌握前,原始人类狩猎其实也毫无意义,因为当时的原始人类并没有消化动物肉类的牙齿和消化道。

原始人类在不同进化阶段,都很难避免猛禽猛兽的侵袭。事实上,在今天的非洲、澳大利亚的一些区域,灵长类动物也依然是猛禽猛兽

的食物首选。书作者认为,因为侵袭者的存在,原始人类被迫增强适应性。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增加体形。科学家的观测发现,当灵长类动物的体长、体重增加后,至少中等规模的猛禽和小型规模的猛兽就不那么容易将之作为捕获就食的对象;也可以通过虚张声势等方法,威慑那些“不那么饿”的大型猛兽猛禽。

第二个有效方法是,原始人类学会了群体化生存,“更多眼睛、耳朵和鼻子意味着你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或者没有嗅到的捕食者潜行过来吃掉你的风险大大降低。并且,更多的牙齿和手可以击退那些来袭的捕食者”。原始人类的群体开始分化出专门负责扫视预警的岗位。书中援引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尼古拉斯·尼卡斯特罗的观点指出,人类对于开阔远景有着偏好,其实这是从原始人类的世代就形成的,因为登高望远可以更早地发现猛兽猛禽的迹象。

有着专门的预警者,原始人类群体又逐渐分化出更多的角色分工,比如牵制、迷惑捕食者,还会布置陷阱、路障。在今天,狒狒等灵长类动物也会这种技巧,当美洲豹来袭时,狒狒们会快速四散,有时这会导致犹豫不决的美洲豹最终没能捕获哪怕一只狒狒。

这本书指出,长期以来,原始人类为了规避捕食者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开始促成他们(她们或它们)开始增强直着站立、行走和奔跑的技能,让自己的双手变得更为强壮,并借助无意获得以及后来有意制造的工具来增强防御能力。再后来,原始人类开始努力让预警声音变得更加多样、精确,正如许多人类学家所指出的那样,这刺激了人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了传递应对猛兽猛禽等侵袭者的经验,以及日益复杂的语言的能力,原始人类的大脑的复杂性在不断增加,这最终使得“我们的祖先”开启了“通往爱因斯坦的道路”。 (据《羊城晚报》)

躲避猛兽,让我们进化为爱因斯坦?■ 郑渝川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