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百万”...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想,生活...

Post on 04-Aug-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写作文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主编 江前兵 责编 黎伟 视觉 李春明 李睿 责校 曹珂

0404

欧·亨利是欧洲三大小说巨匠之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十九二十世纪美国的时代风貌,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底层小人物。通过聚焦时代加诸他们身上的痛苦与历史前进中他们的悲剧命运,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提出警醒。

颇具悲剧性色彩是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所拥有的共性。有如《警察与赞美诗》中被上天调戏的苏贝,他几经“犯案”,期待着被捕入监狱以度过严冬却未果,却在庄严风琴声的悔改之中迎来了镣铐;有如《华而不实》中的美丽姑娘瓦许纳,离家出走的她在红砖房屋的淡淡煤气味中悄无声息地死去,利欲熏心的房东太太却连她的死亡也向她年轻的爱人隐瞒。他们的悲惨遭遇具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欧·亨利在《回合之间》这样写道:“任凭人们怎样谩骂,这座大城市始终是沉默、冷酷和庞大的。人们说它铁石心肠,说它没有恻隐之心;人们把它的街道比做荒寂的森林。”在欧·亨利看来,繁华的城市只是一堆冷冰冰的钢铁,不断摧残着无数期待着的生命。

然而,小人物在面对不幸的人生时所做出的选择却不尽相同。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选择自甘堕落,被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所裹挟,成为资产阶级剥削者的帮凶,一个彻彻底底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欧·亨利以说书人的形式和愤世嫉俗、嬉笑怒骂的调侃语气叙说故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无非只是个骗子社会。大城市中来来往往的许多有追求有热忱的追梦人,最终沦落为社会的蛀虫。

但在不毛的柏油路上,也会盛开出人性的花朵。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在面临生活的重担时,仍然乐观真挚地微笑着,在黑暗的泥淖中散发出点点光亮。《麦琪的礼物》中,贫穷的夫妇在圣诞节为对方准备了并不需要的礼物,但其实他们收获了彼此最真切的爱。麦琪的礼物永远都是物质金钱买不来的礼物,因为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想,生活在底层的善良勇敢的小人物们不就是这句话完美的诠释吗?他们活得问心无愧,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方小小的天地,在窒息的禁锢之中仍能去发现生活的光明面,并以此为支撑下去的勇气,他们痛苦,但也快乐。

作家们将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为主的集子命名为《四百万》,原因在于部分作家认为纽约四百个“上流人物”是社会的基础,而欧·亨利却觉得应当给予关注与尊重的是纽约四百万老百姓。我认为,正如欧·亨利所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始终是最值得我们去记录故事的主体,因为他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繁华表面下或美好或不堪的世间百态。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这“四百万”人始终存在,其中那些光明与黑暗、善良与丑恶从未消失,也依然值得我们着墨与探讨。

人间“四百万”——浅谈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重庆育才中学 高二22班 杨灿

文章避谈“欧·亨利式结尾”,抓住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群像,论及他们在命运车轮的碾压下何去何从。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制度的罪恶?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身不由己,是何其渺小;面对生活的苦难,人性的光辉却从未消退,又是何其伟大。小人物的命运乃时代的镜子,照出世间万物,包括社会制度的好坏。当下中国,底层叙事一直是很多作家所热衷的,为底层发声,关注底层百姓的疾苦,更能体现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文明程度。文学何为?文学鞭策假、恶、丑,弘扬真、善、美。如是而已,如是足矣!

刘晓琴老师点评

刘晓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耕耘高中语文园地三十年,养成“优美大气、扎实醇厚”的语文教学风格。参加多项市级和国家级课题研究,参编或主编多本教育教学专著。

名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刘晓琴

“欧·亨利式结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留给世界文坛的财富。读者津津乐道于斯,后世短篇小说家也多效仿于斯,评论家评其小说也重点关注于斯。“炊烟尽处,正是硝烟起时。”(王德威语)如果没有独特的“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是否还能享誉世界文坛?

在收到的关于欧·亨利小说鉴赏的作品中,学生从情节、历史背景、小人物群像、主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刻的解读。读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这不也是一种群文阅读吗?在诸多小说中发现其共性以及差异性,这不正是群文阅读的目的之一吗?这种比较式的阅读可以是同一个作家的诸部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是种种。比较阅读法对于提升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期

名师简介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儿子的话,充满了温暖的爱意。

我一直坚定地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只有真情与大爱才能使人间荡漾四月的春色。

透过欧·亨利的作品,我看到了真情。在《最后一片叶子》里,我看到了老画家的真诚付出;在《麦琪的礼物》里,我看到了相爱的人最纯粹的感情;在《爱的奉献》里,我看到了年轻人对爱情毫无保留的付出,以及对理想狂热的追求,命运没有善待我们,但我们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而这些故事,无一不是发生在当时美国社会中下层的人群里。他们让我们相信,即使天黑了,总有一盏灯会为你打开;即使天塌了,也还有爱在。对负面情绪不理不睬,保持无感,才会有幸福感。

这才是社会,残酷,黑暗,有人一生顺风顺水,有人命运坎坷曲折;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却不停抱怨,有人裹着破布流浪却心怀满足;有人摔倒,有人哭泣。但,纵然生活不易,世间美好也与你环环相扣。或许是一片画在墙上的叶子,或许是一份倾尽所有的礼物,或许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如此种种,就像囹圄中照进的一米阳光,像裂缝中窥见的一朵蔷薇,像干旱中响起的一声惊雷,你只要抬头,便可瞥见春草暖阳。

欧·亨利的作品,让我想到父母亲人的相守付出,正如熬夜时的一杯温牛奶、生病时的殷切叮咛、受伤时的心急如焚,点点滴滴,是不曾说出口的陪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也让我想到朋友同窗的相爱相杀,正如课间的打闹玩耍、考差时的安慰鼓励、低落时的互帮互助,点点滴滴,是曾经说好的一起向前、永不回头,是互相扶持的友情。

还让我想到大街上陌生人的善意,正如无意冒犯到他人时收获的温暖微笑,摊贩家长里短的唠嗑,店长随口的几句鼓励,是意料之外的小惊喜,是来自陌生人的关爱。

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心意真诚便是人间真情,它会给你力量,温暖你的心,让你觉得,世界真好。

这大概就是欧·亨利教给我的道理:充满真情的人间,就是最美的四月天。

人间四月天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高二7班 梁艺潇

欧·亨利的小说大含细入、衔华佩实,把生活的内蕴逻辑提炼集中,又加以超越和升华,达到了艺术真实的境界。可谓“源自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种“艺术真实”首先表现在欧·亨利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心理洞若观火。有因蝇头小利暗自计较的窘困,因虚荣作祟巧妙卖弄的狡黠,有美国南方黑奴的呶呶不休又忠心耿耿,有幽默作家的文思凝滞搜肠刮肚……能得如此贴近生活创造,大部分源于欧·亨利本人传奇的一生。

同时,他的语言流畅优美,既不过于幽深玄微、佶屈聱牙,也非鄙言累句、满纸空言;言之有物也趣味盎然。其中的细节描写更是璧坐玑驰,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冷静生动,这也是“艺术真实”的又一体现。他一针见血地捕捉人物眼神、动作、语气、状态的细微变化和独特标识;冠之以别出心裁的大段联想,似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般的自然流畅,从而达到不落窠臼又恰如其分的表达效果。这种独辟蹊径的描写不限于文章中的一个具体对象,也用于描写人物的情绪,行云流水般地化抽象为具象,从而引起共情。

欧·亨利在某些叙述中还有一种巧妙,那便是通过一连串的逻辑论证将两个看似无关的词放在一起,即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使小说充满了别致的张力。

当然,在欧·亨利的创作中,最受人瞩目的是其对结尾的处理。我们不妨视这种“反转”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主观”既指小说人物自然的期许,

也指读者的推测;“客观”则是小说的最终结局。此二者在欧·亨利的小说中时常对立,如“平地惊雷”造成强烈落差,作者的叙述偏偏在此时终止,便产生了“震撼”的效果,让人“意难平”,不禁回味三分,不住啧啧称奇。

需注意的是,“欧·亨利式结尾”不同于叙述性诡计(即作者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容的惊愕感),它的前文非但不是误导,而是伏笔。结尾的陡转状似无痕,实则处处留痕;回转细读,便能寻到些许暗示,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命运的必然。既符合生活的因果逻辑,又蕴含作者主观的重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故也是“艺术真实”的再一体现。

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备受推崇,同时也遇到质疑。《剑桥美国文学史》曾评道:“欧·亨利的作品是小把戏,叫人眼花缭乱,趣味横生,但毕竟只是小把戏。”这不无道理,却实在有些偏激。毕竟欧·亨利的小说充满了反讽意味,结尾的陡转激起矛盾,矛盾造就幽默,而欧·亨利在表达人性之恶时的黑色幽默更使批判鞭辟入里。

“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就必须把那场景击破。”米兰昆德拉如是写道。在我眼里,欧·亨利小说最迷人之处便是结尾的陡转。那是对常规生活场景的击破,由此产生艺术的美,是某种意义上的反媚俗。然而,如今“欧·亨利式结尾”正被大量复制和生产,那又是否是一种新的媚俗?

艺术的真实——读欧·亨利短篇小说有感

重庆育才中学 高二22班 陈瑜嘉

艺术是高度凝练的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之真源于生活之真。文章从全知性情境、冷静叙事、结尾反转三个方面来赏析欧·亨利的小说,用语老练、思考深入。在高度评价“欧·亨利式结尾”的同时,也进行了辩证性的思考,发出了“如今‘欧·亨利式结尾’正被大量复制和生产,那又是否是一种新的媚俗?”的疑问。诚如第一个将女人比喻成花的作家绝对是天才,但是时至今日,“貌美如花”这个词语是否还能激起读者的想象空间呢?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该如何突破自身的困境?淡化情节,走向诗化、哲理化?这是当下小说创作者的困局。路漫漫其修远兮,皆应上下而求索。

刘晓琴老师点评

快来上游

投作文品好文

下载上游新闻APP,并注册。点开上游新闻首页右下方“活动”,滑动至《名师·名著·创新写作》,进入专题进行创新写作投稿。

活动时间,评奖方式请查阅上游新闻APP《名师·名著·创新写作》活动规则。

更多精彩,“名师导读”“名师导写”请关注上游新闻APP《名师·名著·创新写作》活动。

投稿参与方式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欧·亨利众多作品中价值最大的就是反映“小人物”喜怒哀乐的作品。这些“小人物”虽然生活艰难,处境窘迫,但都充满了纯真的爱与淳朴的善。文章致敬欧·亨利笔下小人物的人性之光,致敬爱与善良,并结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来自于亲人、友人和路人之间的朴素的温暖,讴歌人间真情,讴歌平凡岁月中那些诚挚的爱与善。我们在小作者字里行间读到了美好如“人间四月天”的人间暖意,更读到了一份份浓浓的珍惜与感恩。“教会我们如何爱”

“懂得爱与善并给予爱与善”,这也许是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大的现实价值,最好的人文关照。

刘晓琴老师点评

本报记者 黄晔 整理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