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篇 千古人物抒情怀 涪州胜迹入诗来€¦ · 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

Post on 18-Oct-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主编主编 吴国红吴国红

责编责编 兰世秋兰世秋

美编美编 黄小川黄小川

8版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全媒体系列报道 20172017 年年 88 月月 1515 日日 星期二星期二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

涪陵篇

23

谁为涪陵写下第一首诗?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一书,收集整理了涪陵历代流传广、影响大的200余首古诗。

那么,谁为涪陵写下第一首诗呢?据王小波考证,最早涉有“涪”字,并以其

指代“涪州”的古诗,是唐代杜甫所写的《杜鹃》:“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从诗文可知,唐朝以前在今涪陵与万州一带没有“杜鹃”这一飞禽。

诗题中最早有“涪州”二字的,是唐代张祜的《送李长史归涪州》:“涪江江上客,岁晚却还乡。暮过高唐雨,晨经巫峡霜……”

王小波介绍,该诗收录在《全唐诗》第510卷中,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让我们得以了解古涪州的风貌,同时写出了送别友人时深厚真挚的感情。”

此外,诗文中最早有“涪陵”两字的是唐贯休《晚春寄张侍郎》中的“遐想涪陵岸”之句;最早直接以“涪州”为名的诗是南宋陆游的《涪州》,之后直接以“涪州”为名写诗的历史文化名人还有曹学佺、刘光第等;诗题中最早出现

“涪陵”两字的则是北宋宋翰的《题涪陵郡》。

黄庭坚、陆游等文豪为何在北岩题字咏诗?

在涪陵城对岸北山坪的南麓,有一片天然大石岩,涪陵人称北岩。宋代以来,官宦名流、文人学者路过涪陵,大多要去北岩游览,并题咏古诗。

记者从北岩山脚蜿蜒而上,一路岩腹虚敞,藤萝如帷,沥泉霏坠,幽邃而雄峻。由于崖壁砂岩易风化,沿途题刻字迹多漫灭。“崖壁现存题刻70余幅,但据文献记载,北岩题刻应有百幅以上,绝大部分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

法、文学艺术价值。”同行的王小波说。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慕名来到北岩游

览,留下《北岩》一诗:“舣船涪州岸,携儿北岩游。摇楫横大江,褰裳蹑高楼……”

王小波介绍,这也是最早以涪陵“北岩”为题的古诗,诗歌前半部分描述了江岸北岩在山雨中尽显雄浑的气势;后半部分诗人怀古抒情,表达对不畏权势品格的赞赏之情,同时痛惜南宋犹如风雨中的浮萍,抒发诗人满腔的爱国热忱。

为何会有众多文人墨客来此题刻咏诗呢?这与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有关。

据地方史料记载,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程颐被贬官至涪陵,人称伊川先生,他在涪陵北岩普净禅院讲学期间凿成点易洞。

这处人工开凿的石洞高约 4米、深约 2米。洞西北壁有清代涪陵诗人石彦恬所题“伊洛渊源”四个楷书字,两边有对联一副:洛水溯源诚意正心一代师宗推北宋,涪江流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焕西川。

相传,点易洞因程颐曾在此点注《易经》而得名,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慕名来此凭吊他。王小波说:“如此简单而狭小的石洞,程颐当年未必真的在此点注《易经》,可能是后人托此纪念,表达对他矢心治学、乐兴教育精神的敬仰。”

在涪陵时,程颐在弟子、涪陵人谯定的帮助下,居北岩潜心研习《周易》,完成《伊川易传》,并带领谯定在普净禅院讲学授徒。

当时被贬谪为涪州别驾的黄庭坚也曾在北岩与程颐多次探讨学问,并为其讲学堂题名

“钩深堂”。程颐的另一个弟子尹焞在他离开涪陵20

多年后,居北岩继续专注学问、设堂讲学。名人大家的北岩之行,丰厚了北岩的文化

积淀,使北岩乃至涪陵成为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之一,后人将程颐、黄庭坚、谯定、尹焞列为宋代“涪州四贤”。

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北岩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吟诵。南宋时期隐居乡间的理学家李吕,游涪陵北岩时作诗《次涪陵游北岩寺》:“隔江定佳处,放艇得幽寻,直上云根径,

尽行霜叶林。昔人非避世,此地可钩深,何物能熏染,幽禽亦好音。”

李吕在诗中感叹程颐、黄庭坚等先贤,当年居涪陵北岩并不是为了躲避尘世、远离纷繁的社会,而是为了精心研习、探索深奥事理,达到钩深致远的境界。

近年来,点易洞与周边数百米范围内的题刻及古迹遗址,被开辟为以理学文化为主题的周易园。有关部门对点易洞修缮维护,修建了浓彩粉饰的重檐攒尖式洞门。

乌江画廊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安得王右丞,再试辋川笔。”这是清代诗人翁若梅旅泊涪陵后,留下的赞美乌江风光的《涪江舟行抵武隆》。

千里乌江,自古以来以奇险闻名于世,故有“乌江天险”之称。由于乌江在涪陵中心城区汇入长江,在涪陵也形成了两江交汇的美景。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乌江沿途,乌江的水,碧若琉璃,清幽秀丽;乌江的山,远看神秘,近看雄奇,难怪自古成为诗人流连忘返之地。

翁若梅在《涪江舟行抵武隆》一诗中,描写其乘船从涪陵到武隆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阅读这首诗,让人仿佛亲临千里乌江画廊中。”王小波说,诗人在最后两句感叹道,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画家王维,如果来到乌江,定会写出一首优美的乌江山水诗,画出一幅精美的乌江山水画。

清代涪陵诗人、书法家石彦恬,也写过《三

门归舟》《山居遗兴》两首关于乌江的诗歌,寄托自己的思绪。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描绘出的是不同时节乌江之畔的景观风物。

《三门归舟》诗题中的“三门”指石彦恬老家附近的乌江三门子,今仍然有“三门子村”这一地名。诗句“一去浑流春水生,归来双桨击澄清”,展现出春日乘舟归来时诗人所见的乌江胜景。

在《山居遗兴》一诗中,诗人不仅用“江出黔中碧浪环”的诗句,展现源自贵州的乌江流经老家时碧浪连环,还以“牂牁百里峰千叠”之句,表现乌江两岸的山石高耸险峻,同时,“刀耕火种秋农事,落木时看野烧殷”让我们对江岸上秋日的人文风光有所了解。

如今,乌江画廊是涪陵正着力打造的城市名片。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乌江沿途分布有峡谷、喀斯特间歇泉、暗河等多种自然资源。涪陵区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乌江画廊不仅打造了1000余平方米的景观平台,还将巴文化融入其中,走文旅融合之路,“明年,我们在进一步完善零散设施后,还将开启两艘以巴

文化为主题的游船,让来往旅客可在江上饱览风

光。”

说起涪陵,不得不提到现存古代水文遗产中的瑰宝——白鹤梁题刻。历代文人追寻千里,在白鹤梁上留下题刻,使白鹤梁与中国古代水文、文学及书法等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白鹤梁题刻,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发现有题刻174段,现存165段,共约3万余字。

涪陵区古诗研究者王小波介绍,白鹤梁上最早的题刻是围绕两条石鱼水标而排列,“虽然人们多称其为‘唐鱼’或’双鲤’,但是这最早石鱼水标的年代应该比唐代更久远,只是随着岁月推移,石鱼的纹路已日渐模糊,令今人难以判断。”

关于石鱼的历史,世人更多的是通过刘忠顺的一首《留题涪州石鱼》得以了解。刘忠顺是最早用七律诗歌方式,对白鹤梁“双鲤”题刻进行解读的人。

从他题诗的内容来看,“双鲤”各有三十六鳞,一尾衔有祥瑞其意的蓂草,一尾衔有代表神圣高雅与美丽纯洁的莲花。

该诗首先描写了双鱼在江中悠闲自在的姿态,三四两句描写双鱼“报丰年”的意义,五六两句抒写诗人梦到家书抵达的欣喜之情,最后两句赞美太平盛世下君明臣贤的境况。

至今保留下来的白鹤梁题刻作者,大多为历代涪陵地方官吏、途经和寓居涪陵的官宦与

文人,有名可查询者超过300人,其中不乏一些历史文化名人。

“自刘忠顺之后,不少文人及地方官吏在游览白鹤梁后作了唱和诗(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这对形成白鹤梁今天的题刻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王小波说,这些诗歌或镌刻于石梁之上,或保留在历史文集之中。

其中,和刘忠顺同时代的尚书屯田员外郎丘无逸,写下的一首唱和诗《题涪州双鱼次刘郎中韵》,刻于刘忠顺诗刻左侧,其诗曰:“谁将江石作鱼镌,奋鬣扬鬐似戏莲。今报丰登当此日,昔模形状自何年。雪因呈瑞争高下,星以分宫较后先。八使经财念康阜,寄诗褒激守臣贤。”

南宋宝祜二年(1254年),时任涪陵郡守的刘叔子,也作有题为《观石鱼嗣刘忠顺韵》的唱和诗:“衔尾洋洋石上镌,或依于藻或依莲。梦占周室中兴日,刻自唐人多历年。隐见有时非强致,丰凶当岁必开先。太平谁谓真无象,罩罩还歌乐与贤。”

1988年,白鹤梁题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5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水利部公布为首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原馆长胡黎明说,白鹤梁题刻像一颗镶嵌在三峡库区的明珠,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开拓,必将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千古人物抒情怀 涪州胜迹入诗来——探寻古诗中的涪陵

本报记者 杨晨 匡丽娜

同茂大道416号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区县头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您还了解哪些描述重庆各

区县的古诗?欢迎您给我们提

供相关信息和线索,发送至邮

箱:kjwtzx@163.com,或关注微

信公号“同茂大道 416 号”和“区

县头条”并留言。

让我们一起共同探寻巴渝

文化的诸多未解之谜吧。

——编者

白鹤梁白鹤梁““双鲤双鲤””引历代诗人题唱和诗引历代诗人题唱和诗

赏赏析析

涪陵古诗

七十二鳞波底镌七十二鳞波底镌,,

一衔蓂草一衔莲一衔蓂草一衔莲。。

出来非共贪芳饵出来非共贪芳饵,,

奏去因同报稔年奏去因同报稔年。。

方客远书徒自得方客远书徒自得,,

牧人嘉梦合相先牧人嘉梦合相先。。

前知上瑞宜频见前知上瑞宜频见,,

帝念民饥刺史贤帝念民饥刺史贤。。

留题涪州石鱼留题涪州石鱼——((宋宋))刘忠顺刘忠顺

涪州(明)曹学佺

枳县当三峡,

巴梁对两渠。

丹台秦妇筑,

刁斗汉军书。

李渡牵诗思,

涪江咏谪居。

溯舟如可入,

便问武陵渔。

涪陵区古诗研究者王小波:两宋以来常作谪居之地的涪州山水风物、名胜古迹,在明代诗人曹学佺心里留下了难忘印象。他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被罢官出川时途经涪州,并在此作短暂停留。带着被贬谪的伤感,他写下了这首评价涪州史迹的

《涪州》。通过《涪州》,读者不仅可以从诗

中前四句了解到涪州地势险要、雄奇的山川景观,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还可以从五六两句了解李白在李渡渡江的传说,以及长孙无忌、黄庭坚、程颐等名臣大家贬谪涪州的史实。

李渡,今涪陵李渡,相传李白在此渡江。诗思,指诗人谪居异乡的愁思。涪江,这里指的是乌江。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程颐,以及同一时期的著名诗词人、书法家黄庭坚都曾在被贬谪后流放到涪州。作者在经过李渡时联想到李白,进一步联想到李白被贬官的经历,不由产生了对宦海沉浮的万千感慨。

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

(唐)戴叔伦

文教通夷俗,

均输问火田。

江分巴字水,

树入夜郎烟。

毒瘴含秋气,

荫崖蔽曙天。

路难空计日,

身老不由年。

将命守知远,

归心讵可传。

星郎复何意,

出守五溪边。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胜:这首诗是诗人在前往涪州的路途上,写给涪州刺史王纵的。王纵是戴叔伦早年在湖南负责国家盐务与钱粮运输事宜时结识的挚友。在王纵来涪州之前,戴叔伦曾经担任过涪州督赋,对涪州的地理环境、物产风物、人文风俗等方面都比较了解。

在此首诗歌题名中,“员外”指全国仓储出纳之政令的仓部员外郎,是王纵在涪州之前的官衔。汉代一般对地方的太守、刺史称“使君”,当时王纵在涪州的官衔是“刺史”。戴叔伦以“员外”与“使君”的双重身份来称呼王纵,表明对挚友的尊重。

读者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了解戴叔伦对王纵的挚友之情,更能了解1200多年前涪陵的“文教”“典章”

“礼乐”“毒瘴”等自然风物和风俗习惯。

“枳县当三峡,巴梁对两渠……”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在万历二年

(1574 年)游历涪陵时有感而作的诗歌《涪州》。

“枳县,即涪州;巴梁,即巴子梁,今天的白鹤梁;两渠,指长江和乌江。”站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前,涪陵区古诗研究者王小波指着一旁的长江说,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涪州城地处长江三峡的交通要道上,而白鹤梁位于长江、乌江的交汇之处,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同寻常。

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的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以及巴国先 王 陵 墓 多 葬 于 此 而 得 名 。2000 多年前,巴国便在此设郡,秦、汉、晋时设枳县,自隋唐以来一直为涪陵州(县)所在地。

千百年来,涪陵的山水风物与历史文化,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涪陵人,还成为杜甫、苏轼、

陆游等大家歌颂的对象,留下了传世诗咏之作。

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大厅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大厅。。 见习记者见习记者 苏思 摄苏思 摄

乌江画廊。 记者 崔力 摄

周易园。

记者

崔力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