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旁的书院 种 秧 -...

Post on 19-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说起黄元强,郴州文艺界,尤其是美术界,恐怕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不光他头上的光环,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理事,郴州美术家协会主席,湘南学院客座教授等等,还因为他一幅版画《十三位唐山兄弟》而扬名,更因了他一幅《抗战老兵》凝聚深情、充满崇敬而让我们怦然心

动。然而,尽管他在版画、中国画等方面都成就斐然,但我们却独喜欢他的水彩画。

故乡神韵透纸背

写故乡、画故乡的不少,而爱故乡的人更是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在作品中出神入画

地表现故乡,让人过目不忘却委实不多。那么,作者有哪些过人之处呢?我们觉得,能抓住故乡的特色能算一绝。

湘南山水虽不能比那名山大川,却自有其韵味,山虽丘陵,但有仙则灵。这仙便是浸润了那连天遮日的雾气,便是那滋润情趣的细雨。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赞,乃清淑秀美之地。

我们看过黄元强很多幅描慕郴州的水彩,印象最深的有几幅。第一幅是《郴州旅舍》,这处名胜是为纪念宋朝大词人秦少游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而修建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意境,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当年式微小馆的状态,然后是圆拱门,依依惜别的人物,最妙的是横亘在画面的几棵梧桐,高挑纤瘦,衬着片片黄叶,不但写出了大词人被贬郴州的寂寞萧瑟,更烘托了主人公高洁孤苦的心智——非是对此人此词有独特品味之情,更难解其中之味。

又比如《正如阳山春韵》更令人留恋驻足。远山漫天漂移的白雾,鳞次栉比,依山而迭的房屋,既是像晨曦瞰景,又像是月夜朓望,更绝的是河边那一带鹅黄,令人爱不惜眼,活生生把家乡之美八分画出了十分。《赤石大桥》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湘南特色的,几根冲天的立柱,似一柄柄刺破苍穹的利剑,而剑的下半身比上段更长,衬托了桥的险与奇,桥下点缀的几间民房错落有致,虽不大气,却很精巧,无不让人联想翩翩,无意中加深了桥路带给深山人家致富的主题。

艺术功力展奇效

如果说画家在艺木构思独具匠心,那仅仅是一个方面,艺术家最要紧的是他的功力。作为水彩画家,除了他在构图,创意上的特色之外,水彩画特有的本质也不可疏忽——那就是通过透明的色彩技巧,去创造一个水色淋漓的意境,画山,山清秀而峻奇,写水,水朦胧而澄碧。这是极需艺术功底的。水湿的比重,往往是一件艺术品的关键所在,没有多少年的拿捏,是很难达到这种臻于化境的火候。

黄元强的作品《水圆东江湖》,画面上是几棵大树,倒映在静谧的湖面上,远处是一轮圆月,映衬着袅袅白雾,湖光宁静,水天一色,波光滟滟。尤其是隔树相望,但见几湾波水,几份宁静。水气、雾气、林气,糅在一起,铺染出一片水色淋漓之状。另一幅印象颇深的是《仰天杜鹃红》。此画远山朦胧,一片白雾如梦如痴,中景透亮,层层迭迭的山峰顺势而下,仿佛铺地云锦,而扑入眼帘的杜鹃,则红得那么热闹,开得那样温馨,活脱脱把仰天湖这深闺美女展示无遗。当然,《故乡情》也是一幅摄人心魄的佳作。画面中的远山一片平整,山下是层层齐整的房屋,整个村子错落有致,疏密相适。最美是那横亘在眼帘的一片片鹅黄,嫩嫩的,油油的,仿佛是从心底长出来的。读着它,便宛如浸在故乡的甜梦中,酣酣的,不想睁开睡眼。

故乡是每一个游子的梦魂之牵。实业家为它捐钱献物,文学家为它放笔相颂。唯有画家,能为它丹青留影,让它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长留在艺术的长廊。

最 是 精 华 画 故 乡——黄元强水彩画欣赏

□ 肖红梅 戴绘林

黄元强作品黄元强作品

文 学责编:陈华英 实习生:黄河清 美编美编::董董雪雪 校对:邓铭 3编辑发布中心:2890834 邮箱:czrbzm@163.com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从一个王国耕耘到另一个王国。真诚敞开大门,高尚而纯洁。沉

默播韵,清醇浓郁。抵达高度的过程,充满苦涩。脚印注入灵魂,路径通向远方。

感叹穿透云层,揽月摘星。时光注脚岩石,割裂刀剑的阴霾。襟怀奔腾洁白的千里马。忍笑阴沟蹿跃喧嚣,鼠之沾沾自喜。

我在云端同太阳私语。放飞的风筝,轻盈、结实、馨香。轨迹的七彩,令星星礼敬。

迈进,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催促。我的私域,我是王者。

虚怀,引领奔跑。虚怀,把救赎当成一种要务。虚怀

如大山沉默,风雨无悔。大山蕴藏传奇。山洼浸渍,鱼虾滋生。偶然雀跃,必然沉寂。

风让石头破碎。我不慕风,却因风选择回避,因雨选择离去。自信时光流转。自信万金不换。自信将碎砂垒成不朽。

新生的文字鎏金于胸。魅力崇尚踏实,力量钙化年轮。夕阳中挺立,更显阳刚。腐朽几近死亡。

不庆幸无苍蝇无犬吠的日子。红梅在寒冬绽放,欲火让死灰复燃。勇于担当者,揽来星辰,播种使命,令文字铸剑,搏击岁月的长河。不舍昼夜。

座下的石头暖了,山,蠢蠢欲动。头顶,擎着一束阳光。

以笔,告慰腰杆挺直。文字的锦绣缀满大地,文字从远古

走来,向未来奔去。笔,深深地眷恋着文字,其泰然自若的憨厚,笑容可掬。

纸,在日常一席之地中苦涩憔悴。纸几乎失去了缠绵的存储。我想让笔的腰杆挺直。用笔在纸上划出声音,扩向四面八方,叱咤风云。纸上得来,何觉浅!笔站起来,宛如先贤圣哲站在身后。灵性之笔,大如椽。成为笔,很难。

雁字高扬,转眼即逝。才女李清照独上西楼,吟雁,雁字在花瓣在流水中飘掠,几人识得?

我固执于笔的直率和真诚,倾慕飞扬的文字。我相信笔的天命。我相信这名曰“汝城”的山区,自古以来以汝为尊以汝为贵,其彰显的地缘亲和力及人文襟怀,高出一格,也将彪炳史册。

我攥紧笔,让匍匐于沃土的姿态,轻唤着直起疼痛的腰杆。大地亲切,我心真切。

一束阳光高擎□ 卢建文

清明前后的这几日,往年的故乡,正是播种早稻的繁忙时节。

在生产队的时候,限于当时的农业科技水平,村庄里所使用的稻种大多还是常规品种,诸如湘矮南特号、湘早籼三号、湘矮早七号、珍珠矮、珍珠糯……这些水稻,植株矮小、产量高、抗倒伏,淘汰了早期产量低又易倒伏的高秆稻。常规稻有一个好处,就是农民能够根据当年的生长情况,择其优良者留作种子,供来年使用。分田到户后,杂交水稻在故乡得到普通推广,常规稻种也就逐渐淘汰了。相比来说,杂交水稻成活率高、产量更高、抗虫害干旱的能力强,稻种的需求量(每亩1.5公斤)是常规稻(每亩15公斤) 的十分之一,而且做饭的口感也好很多,优势非常明显。只是杂交水稻不能留种,村人种植,每年都得去乡农科站购买稻种。

现在看来,要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农民十分不易,这需要一份对土地的深切情怀,需要年复一年与泥土的长相厮守,需要对各种作物生长特性及农时规律有透彻了解。对于浸泡稻种这样一件关乎一季收成的大事,那时候在我们家,每年都是父亲亲力亲为。先一天,他将木脚盆清洗干净,倒入井水,倒进稻种,双手搅拌一番,用捞箕捞去浮着的瘪谷。稻种浸泡一昼夜,父亲将其捞出,而后在木盆里换上热水,随后加上冷水,以手测试调出适宜的水温。稻种重新倒入温热的水中浸泡片刻,父亲速速捞出,装入干净

的蛇皮袋子,置于周边都垫了干净稻草的谷箩里,捂盖严实。这道工序,称为稻种的高温破胸,能催其萌芽,对于水温和浸泡时间的掌握至为关键,否则就容易将稻种烫坏。

这几天,村前的秧塘十分忙碌。秧塘是村人对育秧田的俗称,多是利用肥沃又灌水便利的良田,也有的是用放干了水的池塘。在生产队时期,秧塘都是一丘一丘的。分田到户后,各生产队的秧塘都划分成小块,分给各户,户与户之间,筑了小泥埂隔开。亦因此,分田到户后犁秧塘的方式,相对之前的牛耕,更多的是各家自行用锄头挖田了,俗称锄秧塘。放干水的秧塘,挖好田泥,踩了秧叶或猪栏淤作底肥,再拉了绳子,分出几道笔直的育秧泥行,每行宽数尺,习惯上称作一厢。厢与厢间隔数寸,挖成浅沟,仅容一人劳作通行。有的人家,为了增加秧塘的肥力,还会从茅厕里挑来大粪,泼在每一道秧厢上,用竹扫帚将粪淤扎进田泥,而后用梳板、禾架等农具将每一道秧厢梳理平整,光洁如镜。

若是天气晴好,稻种洁白的根芽也长出来了,此时播撒稻种是最好的,也叫秧谷下塘。每一处秧塘,人来人往。村人将谷箩里的稻种挑到田埂上,再用竹篮拨开,一篮篮提于左手肘弯子,沿着秧厢间的通道,一步一个深脚印,缓缓行走,一面侧身俯首,右手每抓一把稻种,便伸展手臂,纷纷扬扬播撒,宛若灵巧的手舞。稻种如雪坠落,黄粒白芽,黏附在柔软的泥面上,密密麻麻。当

稻种撒完,村人还会再次拿了“T”字形的长柄禾架,粘了泥水,弓身曲背,用了小力,在秧厢上依次拖拉,将稻种略略压进泥面下。

清明时节多雨。为防雨水淋坏刚播下去的稻种,我们家一般是剁了青草或紫云英,撒在上面。偶尔遇上天气糟糕的年份,气温低,雨水特多,播下的稻种也会烂掉,只得重新找来稻种播上。也有许多人家,播下稻种后,在秧厢边缘插上竹片,弯曲成拱,覆盖薄膜,既防雨又保温防冻。

老鼠啃咬稻种,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秧谷下塘的最初几天,秧塘里还未蓄水,每到夜晚,田鼠们就成群结队出来了,跑进秧塘,翻啃稻种,待天明来查看时,只见厢泥上满是老鼠的足印,像万马驰过,稻种翻得七零八落。这样的景象,在晚稻种秧时就更为厉害,因为那个时候气温高,已经用不上育秧薄膜覆盖。为了防止鼠害,村人除了投放老鼠药外,还发明了电打老鼠的办法,曾一度广为盛行。具体做法就是买来一根长长的钢丝,沿着秧塘四周绕一圈,略为固定,另一头折成小钩,到了傍晚,用长竹竿撑起来,直接搭在从田野上空横过的火线上,第二天早上,再取下钢丝钩子。这个电鼠的办法效果固然不错,却十分危险。有一年,村中一个名叫柏树的年轻人,不幸在夜间的田埂上触电身亡。他是家中独子,尚未结婚。他的父母深受打击,原本硬朗的身体很快就衰败了。

秧谷下塘后五天,秧塘就要蓄水。此时,稻种已长出两三片嫩嫩的青芽叶,细细尖尖。一眼望去,一厢厢长长的柔弱绿意,令人欣喜。那些覆盖了薄膜的秧厢,这会儿要将薄膜周边掀开透风。秧塘的蓄水情况,需随着秧叶的长高而逐渐加深调整,但田水始终不能淹住叶尖,需让上端的青秧叶暴露在空气中。当稻秧长有数寸高,竹片及薄膜收去,秧塘里已然是一列列的浓绿,油亮可爱。在昼夜不息的蛙鸣声里,秧塘里的蝌蚪日渐多了,大了,黑压压的,鼓着大肚子,拖着长尾巴,成群结队,在水中,在点点青萍间,在稻秧行里,欢快地游弋。

对于每一户农家来说,秧塘里长满了浓密的稻秧,那就预示着一季的收成在望。为此,在栽种常规水稻的那些年岁里,每年自家留着的稻种,哪怕全家人缺粮少钱,也不敢碾米吃了,卖钱花了。但是在 1982 年,也就是我家建了新瓦房的那年冬天,为了赚钱还债,二姐跟随我家一位远房亲戚去江西贩卖村人私制的卷烟,在给二姐筹措本钱和路费时,母亲不但将家里养了多年的黄狗卖了,在实在无法可想的情况下,还将留作来年使用的早稻种子全都卖了。只是不曾料到,二姐在江西卖卷烟时,全被收缴了。她一时想不开,几次企图跳河。是亲戚好言相劝,才带着她回了家。第二年春上,临近播种了,父母亲急得团团转,四处求借,好不容易才借来稻种。每每想起这些如烟往事,我的心头就不免涌起“民之多艰”的喟叹!

种种 秧秧□□ 黄孝纪黄孝纪

新婚夫妻享受的是爱情,七年八年后只剩下日子。日子里有孩子、票子、房子、车子,也有袜子。所有的子一碰撞,就会生出乱子。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几千年前的古人都知道注重婚姻生活里承欢膝下、锅碗瓢盆之乐,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后的那点鸡毛事就扛不住了。

美国电影 《七年之痒》 当时有多痒我们不知道,但婚姻生活里的摩擦,让食色性重的年轻人如同患了疥疮一般。七年之痒有多痒?有的人痒就喊痛,痛就喊死,婚姻生活远没有这般脆弱和矫情。生活里不全是舞低杨柳、歌尽桃花的美好,柴米油盐、人情世故的琐碎会把人从天上缥缈的祥云中拉下来摔得屁股生疼,会把打马街前、轻扬水袖的完满形象洗刷得皮糙肉

厚。处得久了,对方的勒巴骨有多粗双方都摸得毫厘不差、一清二楚。那种藏在腋窝下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只有在关起门时才会自然而然地蹦跶出来,那是人性的自然彰显,只要不是红线和底线的问题,用不着急得跟歪脖子柳树一般。当初确认眼神的一刹那,就应该对自带瑕疵的和田玉璧有照单全收的心理准备。

日子一天天过。要过得顺,就要给对方范围可及、程度可控的自由空间,别一天到晚用一根裤腰带把对方拴在自己的脖子上,一晚不见人就以为对方又偷学了劈腿神功。套用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本没有这种事,怀疑的次数多了,也便难免有这样的事。睡觉要经常换姿势才能睡得心安,遇事也要换个位置尽量理解对方的情有可原,让对方有机会知错就改,改了不犯。

婚姻生活的考评永远没有对和错,只有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划分。如果双方都自认为站在公理的最佳观测点,斗鸡似的要争个你死我活、东风压倒西风,一天到晚总看对方这不顺眼、那不争气,羡慕隔壁的谁谁本事大,邻村的谁谁钱多多,楼上的谁谁勤快得稀里哗啦。最终的结局只能是鸡飞狗跳墙,树倒猢狲散,劳燕纷纷飞,各自拿着红本本到售票厅排队退票,重新改签。然而,退票损失的不只是手续费,改签也不一定能改到对的时间和对的车次。再婚更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婚姻是两支散淡的溪流奔流到海的交汇,是双方一个眼神便能读懂对方全部心思的默契。两个人因感情而爱情,因爱情而亲情,这是一种黏合型的舒服模式。这种舒服模式是无声的,也是不经意的。你一声叹

息,我会凑向前去悄然问候;我的眉宇紧锁,你会悉心抚慰寒暖相惜。

有人说,两人相处最舒服的模式是:你说,我懂;你不说,我懂你的欲言又止。这是一种心灵哲学的境界,用在夫妻之间不合适。不要总是让对方揣摩自己的心思,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三寸蛔虫,用得着互相猜来猜去吗?又不是一群人逛庙会猜谜语。婚姻伴侣就应坦诚相待,多交流沟通。

两个人过日子,摩擦生发的痒点是生活的调味剂。痒了,挠挠更舒服。婚姻生活是一场没有停靠点的长途旅行,在人生的羊肠小道上蹒跚而行的过程中,双方只有惺惺相惜、勉励前行,才能挺住疾风劲雨和飞沙走石,趟过滩涂,走过风雨,拨开云天见红日。

七 年 之 痒 有 多 痒□ 郭发仔

韶关市乳源县大桥镇大桥村有一条青石铺敷的小路贯村而过。据说,一直往西北方向走,可达长安。杨贵妃喜欢吃的荔枝,就是走这条石板路去的。现在的人给它起了个名字,西京古道。

路有路的命,它要通向哪里,由脚来决定。此篇短文,无意作古道全考察,只讲讲挨着古道的一座书院——大桥观澜书院。

说实话,这个书院并未有特别出彩的地方,院门、匾额、讲书堂、学生宿舍、厨房……应有尽有,中规中矩。倒是院中的天井,四方四正,一楼阶沿,二楼栅栏,格外清爽。

书院的墙外即是石板小道。一千年,两千年,人员来往,物资交通,熙熙攘攘,笃定是条喧阗生动的“热线”,特别是,它穿行在重峦叠嶂的南岭深处!说它是条黄金小道,不算溢美。

书院嘛,自有琅琅书声传出。但决不应指望一拨拨南来北往的挑夫贩卒会停下他们的步子,突发妙想,听你的书声 , 诵 你 的 文 章 。 不 , 他 们 不

“配”——大字墨墨黑,小字认不得;肩上的担子太重,前头的路太远太苦太险,容不得半点旁骛之心。但天籁般的读书声总会如圣音般引领闻声而至的人们,去到一处神圣的殿堂,那里没有混沌,没有苦难,唯有一泓清澈的思想甘泉在心田流淌。设若我的前生前世乃西京古道的挑夫,我会脚步不停却又恋恋不舍从书院旁走过……

观澜书院天井边的二楼是学生寝室。东舍和西舍,一定会有对视,在晨读和暮吟之时。隔着天井的对视,有关切的顾盼、清苦的慰藉和坚守的互励。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院门外两组旗杆石,通告书院学子中进士(或中举人)的喜报。百年,千年,飘飞的旗幡是家族的荣耀,是乡村的光荣,是进学中举的士子接受的乡梓至高的褒奖!

我在观澜书院徘徊流连,把关于读书的千年过往,想了个大概。

古道旁的书院□ 陈 岳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