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模板精选 - zgjsks.com ·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zj.zgjsks.com 1...

Post on 14-Sep-2019

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

语文教案《李时珍》

《李时珍》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李时珍》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

思想,学习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

精神;

2.按照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书作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人,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

的一块耀眼的奇葩,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医药学家,你们都知道哪些

人?

语文教案模板精选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2

2、谈到李时珍时教师引导: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众多著名的医药学家中最具

代表性的一位,课前我们布置大家收集了有关李时珍的资料,你们都收集到了吗?

自己准备一下,再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3、请同学介绍课外收集的资料。

4、教师:看来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李时珍,

一起去了解李时珍,感受他光辉的一生。

5、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老师请五位同学读一读,谁愿意来读?

(1)指名后,要求:其它同学认真听,会听的同学也是会读书的同学。要听

一听这些同学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

(2)全读完了以后,先让同学正音,老师随机指导同学读某些音为重点的词

或较长的句子。

3、出示词语,比赛读。

4、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说出自己用的是什么解词方法?

重点:

(1)完善:完美。

(2)口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3)疑难病症:指原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4)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5)流传:传下去,传开去。

三、再读课文,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1、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全文讲什么。

(2)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把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归并成一段。如果有的自然段单独讲

一个意思,那就独立成为一段。

2、阅读课文,按照“学习提示”的一般步骤给课文分段。如下表: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3

自然段段意分段小标题

1 李时珍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一立志

2 李时珍跟着父亲学医。二学医

3 李时珍决心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4 李时珍去各地采药,访问群众。三编写

5 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3、交流学习结果,填写表格。

四、齐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记方法。

2、仔细观察,注意容易写错的地方。

“医”的最后一笔是点。

“诊”的三撇要排纵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示。

六、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抄写生字。

2、收集今天学习的好词,用喜欢的词写几句话。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表格,了解学习目标。

自然段段意分段小标题

1 李时珍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一立志

2 李时珍跟着父亲学医。二学医

3 李时珍决心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4 李时珍去各地采药,访问群众。三编写

5 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二、学习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问: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4

(1)读了第 1 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三、学习第 2 自然段

1.轻声读 2 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是怎样“处处留心”、

“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

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父亲被他坚定的决心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

(5)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2.齐读第 2 自然段。

四、学习第 3——5 自然段。 21

(一)学习第 3 自然段。

1.默读第 3 自然段。

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出示思考题

(l)这一自然段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可以分成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本段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3)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4)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旧药物书“不全”、“不详”、“不

对”。)

2.指导朗读。(要读出旧药物书缺陷将给病人带来的危险语气)学生练读。范

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 4——5 自然段。

1、学法导入,明确目标。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5

课文前 3 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

老师相信在第 4 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

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先认真地、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要边读、边勾、边想,然后

小组讨论。

出示问题: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怎样做准备的,他是怎样写成的?你

有何体会?

2、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学习交流第 4 自然段。(重点、难点)

李时珍为编书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时珍从积累经验和到各地采药两方面做准备。)

哪句话概括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句)

李时珍亲自采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读后你有何体会?

学生回答大致概括为:

不怕劳苦、饥饿、寒冷、积累经验,具有认真的科学态度。

请教医生、农民、渔民、猎人,表现了虚心的态度,严谨的精神。

亲口品尝药材,他不顾危险,表明了他为编书有献身的精神。

(2)指导朗读第 4 自然段。练读。范读。指名读。

(3)交流学习第 5 自然段。

你怎样理解“终于”一词?(说明结果得来极不容易,可结合上文回答。)

为什么说《本草纲目》一书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规模大,中外

流传。)

六、总结

1。课文 5 个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

你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

质?

3。朗读全文。

七、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6

2、用几句话记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3、用“不但------而且------”造句。

中公资深讲师张丹丹

语文教案故国的秋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

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

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天净沙·秋思》导入

二、解题“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

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作者及背景本文是郁达夫 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

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

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

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

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

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

个词说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明确:“清”──清

闲恬静安谧“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弱

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

“清”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

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线

索所在。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7

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起(第

1、2 自然段)(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2)写江南秋之感。

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第二部分:分写(第 3~12 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记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秋蝉残鸣而报秋──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枣树秋色之奇观──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第三部分:

总括(第 13、14 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

命也要留住。

小结与作业:回家以后以秋为题写一篇文章。

中公资深讲师马小燕

《日月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 11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日月潭名称的来历和那里的秀丽风光,感受文中的优美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月潭名称的来历和秀丽风光。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教师通过在 PPT 上呈现日月潭的图片导入新课: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8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熟读课文内容,

为识字做好铺垫。)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给学生足

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深入研读

设置情境,请学生来当日月潭旅游风景区的导游,教师进行引导:

通过读课文大家对日月潭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像刚才那样东一句、西一

句地把自己知道的内容介绍给游客,人家能满意吗?那我们应该怎样介绍呢?(引

导学生注意说话有条理、有顺序,通过设置情境引出对课文的理解过程。)

1.目标指引

提示:游客们第一次来到台湾有很多关于日月潭的疑问,谁愿意当游客,对

导游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作为下一环

节的读书重点。)

2.归纳问题,理解课文。

日月潭的位置?

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日月潭美在哪里?

3.播放课件,日月潭那里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请导游来为

我们介绍一下。

4.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明确岛和潭的概念。

5.你认为日月潭美在哪?(理解词语晨星、隐隐约约、朦胧。)

6.日月潭那么美,你能读出来吗?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日月潭的美。

(四)拓展提高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日月潭的纪录片,在观看影响资料中加深对课文的引

向,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作业小结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9

课下试着去搜集台湾岛的其他美丽景点,下节课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以上为《日月潭》教案,更对相关内容请查看中公教案频道。

中公讲师范国燕解析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

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0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 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

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

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

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2 疏通词句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所从来: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1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2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3.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译。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

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2.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 美,你看 。”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

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3.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

阡陌美。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

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3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

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3)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

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拓展延伸,深化课堂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

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

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

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结作业

作业: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中公资深讲师张平香解析

《小石潭记》教案

附: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4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

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学习作者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感情。

【教学重难点】欣赏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入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

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领略

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明确本文文体。

2.走近作者柳宗元。

3.结合课文注释,查找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

写的?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5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教师提示:学生在回答时用“作者

通过……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

幽美。具体描写手法如下: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和“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

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

的动态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

用了四十个字,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

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态”与“静态”

除了游鱼的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就溪流来说,

作者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写小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

静止;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蜿蜒,这是流动。

《兰亭集序》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

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品味,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文章精炼优

美、朴素清新的语言;②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的旷达胸怀;②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

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6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

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

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

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兰亭集序》,去触摸他那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

程吧!

(二)知识积累

1.了解序的的体裁特点以及关于序的体裁常识

(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

2.合作探究,解决句读、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2.自读全文,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概括要点

明确:

第 1、2 段:记叙宴集盛况(乐)

第 3 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 4 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四)深入研读(教学方式:师生对话、以读促悟、情景教学、小组讨论)

1.研读第 1.2 段

老师:清自读课文,思考:第 1.2 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

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

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

四美俱全,足可也。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

请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7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

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教师:打开幻灯片——明·文徽明《流觞赋诗图》,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感受。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教师总结: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

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的情

性的体现。

2.研读第 3 段

教师:自读第 3 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中心问题。

学生:文章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教师:自读第 3 段,了解作者心境变化,在谈论到生死问题时,作者的情感

为何会由“乐”转而为“痛”呢?

(学生立足文本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归纳)

3.研读第 4 段

①学生齐读第 4 段,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生死观?

②讨论:此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悲”,“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作者因何而“悲”?

(五)品味语言

教师: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露,对此如何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

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

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

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 16 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

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

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

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将进酒》教案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背诵全诗。 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2 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

的浪漫主义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

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

教学难点:

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

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比较法 3、问答法 4、讨论法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导入: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

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

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在颖阳

山居小聚,三人登高饮宴,作者空有旷世之才而不被重用,遂借酒,抒发郁愤不

平之气。

二、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正音。2、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自由朗

读,当堂背诵。

全班诵读诗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将进酒》是"劝酒歌",

将(qiang),请,愿。汉乐府诗体。

三、深入研读:

再读开头四句,教师提问:开头四句读完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

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提问:诗人为何要写黄河。

带领学生逐步分析,诗人写黄河,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19

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诗人的这种悲感,

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

现的愤慨而来。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

请学生细读"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

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

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

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

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

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字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

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

表现。

巩固提高:四、研究讨论:主旨句理解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A 句)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B 句)作一比较,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内容比较 A 句 B 句 不相同 "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相同 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表达形式比较 A 句 B 句 不相同 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直白,锋芒

直指"权贵

因 《将》写于《梦》后约七年时候,正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心中块垒,诗歌

以饮酒为题材,只能采用委婉形式。 《梦》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

因以游仙为题材,"安能"句不能不卒章显志,直诉心中意愿。

小结作业:我们不仅要感谢李白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篇,我们更要

赞颂他伟大的人格,硬朗的人生!李白的怀才不遇,与他所处的封建社会制度是

分不开的。和他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希望同学们珍惜这大好时光,带着"天生

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投身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相信你们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主题内容:这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把饮酒和对黑暗现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20

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同时也流露出欲施抱负的愿望。

作业:比较《将进酒》与《行路难》的情感基调的不同。

《爬天都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人

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朗读法、师生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四川有哪些山比较出名吗?你去过哪些山呢?哪位同学

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你去过的山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小作者去黄山的天都峰看看,看看他在爬山的时候遇到

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趣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小组交流讨论,排除疑难字词。

2.全班开火车朗读课文,注重对生字词读音的检查。

3.大声齐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叙述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

1.分小组朗读每个自然段,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石级、仰望、攀着、心颤、鲫鱼背”的含义。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21

(四)研读课文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并分小组讨论这些重点语句表达

了什么意思。

1.为什么作者要用“爬天都峰”而不用“登天都峰”或是其它的词语?

2.“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

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说明了什么?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中的“终于”

说明了什么?

4.爸爸的话有什么含义?

5.你从作者的这次爬山经历中感受到了什么?

(五)小结作业

同学们,天都峰如此险峻,然而作者和老爷爷最后都爬上了山顶,他们靠的

是什么呢?

大家在假期肯定也去过很多地方,认识了许多不一样的人吧!大家在课后将

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五、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时间:假期

地点:黄山的天都峰

人物:我、爸爸、老爷爷

事情发展:爬山前 爬山时 爬山后

以上为爬天都峰教案,更多教师招聘面试各个学科教案可访问中公教案模

中公资深讲师王蓉解析

《将相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下列 8 个生字词:和氏璧、

召集、大臣、允诺、完璧归赵、蔺相如、理直气壮、丝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蔺相如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22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蔺相如的爱国之情,并从他的美好品质中获得启

示和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读懂故事内容。

难点:领悟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起兴趣

展示玉的图片,同学们看这些图片,大家都发出了小声的惊呼声。这些图片

是不是很美,对这就是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玉,那大家知道吗?这些价值连城的

美玉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非常受欢迎。那么在春秋战国有这么一块和氏璧,它

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影响两个国家的命运,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吧?好,那么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块和氏璧如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品读课文,初步感知

听课文录音朗读,带着下面的两个问题。

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文中标音的字词不认识的可以通过查字典的

方式来学习。)

2,请同学们简单讲一下“完璧归赵”的故事。(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

恩,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蔺相如安全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识

破秦王的骗局,完成任务的这么个故事。同学们可以互相之间再讲一下。)既然

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那么我们就一起具体看看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三)、研读赏析,突破重点

1、自由读课文 1——10 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

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

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

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经过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23

第一步,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是谁帮助赵王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对,是蔺相

如。

(课文第 4-6 段)勇敢 挺身而出 自愿带和氏璧去秦国

第二步, 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

个怎样的人?

(课文第 8 段)聪明 临危不乱 沉着冷静 骗回和氏璧

小机智

(课文第 8 段)语言、动作、神态, 后退、站定、理直气壮、据理力争、大

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

(课文 9 段)举行隆重典礼 大大方方 。

大智慧

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

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

一演。

3, 结果。

和氏璧安全回到秦国。蔺相如完成了护璧使命。

(四)、课时总结,拓展延伸

你喜欢蔺相如?为什么?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

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识

大体的性格。

与晏子使楚比较阅读,看看二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小结作业

完璧归赵后秦王会善罢甘休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蔺相如又是如何应

对的,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一个小故事:渑池之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四、板书设计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24

小学语文教案《酿》 教学目标:

1、认识 9 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2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

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

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

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

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 9 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2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

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

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 zj.zgjsks.com

25

教学难点:

1、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章结构(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事,可分为几部分?

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

3、全班交流:

课文记叙了围绕“酿”字发生的一件事。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讲在上语文课时,

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立即向老师提出来。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

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上语文课”到结尾)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

“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四、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

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读读。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