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游览盘山32次...

Post on 25-Jul-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10责任编辑:张 桐 版式设计:于荣会 专刊部电话:27509673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天津卫·乐活

联军急于攻城,将刚刚到达的美第九步兵团的两个营,与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团计九百余人投入战斗。由于时间仓促,里斯库姆上校和海军陆战队的米亚德上校都没有来得及查看战场,也没有讨论作战方案就仓促应战了。

战斗一开始,联军就暴露在清军猛烈的炮火之下,第九团团长里斯库姆不得不将部队向右拉,与英军保持一段距离,用来迅速抢占城西南的一块有利地形。没想到,那里却是一片无法通过的水坑和烂泥塘。前边部队停止了行进,后边的部队却又陆续压上来,几百人挤成一团,被密集的枪弹压制得抬不起头。

清军拥有马克沁机关枪、门立式卡宾枪、毛瑟枪和温彻斯特步枪,义和团则使用的是老式的火绳枪和威力巨大的抬枪。城墙上的大炮向他们发射开花弹,弹片横飞,为了躲避炮火,士兵们趴在烂泥里,有的甚至

蹲在水塘里。尽管美军伤亡惨重,他们的指挥官仍要他 们 掩 护 日 军 进攻。这些美国大兵冒着枪林弹雨一个坟丘一个坟丘地前进,跳下水坑又再爬上来,很多人被打死,三分之一的军官和六分之一的士兵都中弹负伤,第二营长雷冈上校、布克米勒上尉和诺耶斯上尉也都负了重伤。

里斯库姆团长驱赶着部队不断向上拥,部队长戈尔曼挥动着团旗,成了清军射击的目标,密集的枪弹使他身受重伤,士兵波特尔想接过团旗,也被打死。里斯库姆被子弹击中了肩膀,但他仍从倒下的戈尔曼手中接过团旗,高声大喊:“跟我来。”像头狮子一样咆哮着率领士兵向前攻击。

城墙上的枪手乱枪齐放,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里斯库姆受了致命伤,他晃了晃,最后栽倒在沾满鲜血和烂泥的团旗上。

小航模背后的大梦想在普通人的认知中,航

空模型只是一种玩具,但在航模爱好者的心目中,航空模型承载着自己的梦想。就像美国的莱特兄弟、美国登月飞船阿波罗 11 号船长阿姆斯特朗,小时候都酷爱航空模型,这无疑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翅膀。

苏丹也是一位把个人爱好转变为实现梦想动力的航模爱好者,苏丹收藏的模型以飞机模型为主。特别是曾经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机。例如美国P51D野马战斗机;英国秀泼马林“喷火”战斗机;英国箭鱼式鱼雷轰炸机;英国阿芙罗兰开斯特轰炸机;美国波音B-17空中堡垒轰炸机。还有二战后期的经典机型:F-86 佩刀;F-100 超佩刀战斗机;AH-1休伊眼镜蛇武装直升机;贝尔 UH-1 伊洛魁战场直升机;波音 CH-47D 支奴干重型运输直升机 ;AH-64 阿 帕 奇 武 装 直 升 机 ;苏-27重型战斗机等等。

苏丹介绍,这些经典机型都是经历过实战考验的,机械水平和设计水准都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体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和伟大实践。但苏丹最珍爱的模型还是自己参与研制生产的中国新型“长征5系列火箭”和“神舟载人飞船”。

有梦就要动起来1972 年,苏丹考入天津市第十

六中学(现耀华中学)。入学前他就知道学校有个航模兴趣小组,一心想加入。经过一年准备和等待,苏丹如愿以偿,成为学校航模组的一员。当时航模组招收的学生都是学校各年级的优秀学生,而且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经过一段学习后,苏丹凭着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爱好无线电的特长荣升为航模组组长。

有一次,航模组要制作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为了节省经费,辅导教师张俊带着苏丹从学校步行到东

北角,寻找位于胡同深处的橡皮筋生产厂家。还有一次,苏丹和航模组同学骑着三轮车到位于小海地附近的三层板厂购买制作飞机模型必用的桐木单层板。“飞机模型板材要求很高,必须是桐木木片,木片的厚度只有1毫米,飞机各个部件都是学生们用薄桐木板或松木条制成的,包括飞机螺旋桨要用刀一点点削。”苏丹回忆,正因为他们的用心与用功,航模小组在耀华中学的操场上试飞的模型竟然飞到了劝业场附近的马路上。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航模组几乎所有的航模设施都是师生一起动手制作的。航模飞行有弹射的,也有线控的,最先进的是无线电遥控的。而无线电遥控的设备、继电器也是师生自己动手制作的,这在现在几乎都难以想象的事情,竟然发生在上世纪 70年代!苏丹说:

“我在学校参加航模小组的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同龄人不知道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动手又动脑中,锻炼了我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种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

人生路上不懈追梦从天津理工学院无线电系毕业

后,苏丹开始从事精密电子仪器研制工作,重拾自己少年时代的航空梦。

工作之余,苏丹逐渐开始收藏各种经典航模,除了买航模成品,他还注重各种理论研究杂志和书籍,他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在订阅

《航空知识》杂志。苏丹说:“看到杂志上介绍的一些国外先进技术,自己总有一种紧迫感,希望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也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航空航天业界的领军者。”

2008 年,苏丹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苏丹的航模收藏中也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中国航空航天模型系列。在苏丹的办公室里,长征火箭和神舟飞船的模型摆在最醒目的地方,他说:“我就是要用这些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奇迹,不断激励我和我的团队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

苏丹说,探索太空和飞行是人类一直的梦想,也是我一生的追求。虽然我未能亲自去飞行探索,但是并不能阻挡我为此而不懈的努力,在我国新型长征火箭发动机测试项目上,我倾尽全力就是在圆我儿时的梦想!我从航模开始“有梦”——进入大学学习了无线电技术,工作 30 年,依旧在“追梦”。如今,眼看着自己参与其中的中国长征大火箭成功飞天助力,自己儿时的梦终于实现了。我希望自己收藏的经典航模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

“中国造”。

扫描左侧二维码看天津卫更多老故事

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来稿邮箱:tjjwbzt@126.com电话:27509673

休闲体验

老乐趣事儿

庞平 绘没事找事

南门之战(七)

美国步兵团遭重创张 诚

潋滟荒原,旖旎山谷,滂沱江河,迷幻山洞,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山洞让人迷恋,引人遐想。一些户外发烧友热衷于用自己的脚步去探索大自然的神奇,致敬山洞内每一处的鬼斧神工。

第一次深入山洞徒步的甜甜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探洞,一直是个梦想。我这次探访的是北京房山的三清洞和蝙蝠洞。”甜甜饶有兴致的讲述起探洞路上的所见所闻,“沿着村落的边缘徒步一公里之后,来到此行洞穴的山脚下。洞穴入口在半山腰,侧坡是一段土路,通往洞穴的路几乎没有任何可借助的支点。领队在岩壁上打入钢锥作为支点,一行人在手扶枯槁树枝攀爬一小段后,骑在绳子上,借助绳子匍匐来到入口。纵然充满困难和艰辛,但进入洞穴后看到的景象着实令人叹为观止,长在岩洞阴暗处的钟乳石,有六、七寸长,像鹅翎管状,听领队说每一块钟乳石都要经历几万年的长期沉积,不断变迁而形成。洞内岩壁上还分散着各式各样的古老石块,可谓怪石嶙峋,有的仿若一幅栩栩如生

的市井图,有的仿若富丽堂皇的宫殿,有的仿若荆棘丛生的热带雨林。我无法辨析这些尘封着历史印迹的自然万物,只在心底陡增一丝敬仰。”

“中午时分我们探了两个洞归来,饥肠辘辘的大家在大厅找到一块巨大板石作为我们的餐桌。饭后收拾妥当,把垃圾收好绑在背包上带走,这是户外活动雷打不动的规则,环保,从自我做起。”甜甜说探洞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正是因为其不可预知性,所以准备一定要提前做足。“户外探洞,是一种挑战,洞况难测,意外情况也是甚多,头灯和登山杖必不可少,还有一些野外生存的常识最好也要提早做到心中有数。在探索的过程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看见什么,会发现什么。其实,相对于探索洞穴奇形怪状的风光,对自己的认识才是更大的挑战。很多时候,生活就像一次次探洞,目标并不会像预期的那样伫立眼前。在未知面前谦恭谨慎,在危险来临时学会应对,在能力范围之内相信自己,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今年是我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爱国主义者严复诞辰 164周年,在北京故宫展出的“绎新籀古 光气垂虹——严复书法特展”上,严复的对联、信札、批注、临帖等珍贵文物,从另外一个视角展现了严复鲜为人知的书法造诣。严复不仅深谙西学,书法融汇晋唐宋明诸大家的体格风韵,其行草楷书主要取法二王、颜真卿和苏东坡。被书法评论家称为“于大气中透出空灵,于端庄中时见隽逸,颇具君子高怀”。堪称我国近代的一位大书法家。

1908年 8月严复到天津任“新政顾问官”,8月30日,王少泉(名劭廉,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生,时任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振纲(字荷舫,王劭廉侄儿,时在天津“官立中学堂,又称铃铛阁中学任教”) 来拜见严复。严复为王荷舫书写了行书八言对联一副及行书条幅一副相赠。

在 大 运 河 的 千 年 发 展 中 ,天 津作为运河流经的重要城市,与沿河其他城市的生活习惯,有相似或有借鉴。

比如大家熟知徽班进京,不能 不 说 与 运 河有 着 很 大 的 关联,运河促使国粹 京 剧 得 以 诞生 和 繁 衍 。 尤其 是 天 津 和 北京 能 成 为 京 剧的大码头,与运河关系密切。

天津也是相声 的 大 码 头 。

可说来相声的发源地是北京,北京把相声传送到了天津,靠的也是运河帮着在两岸传播。在相声界公认的四位大师:张寿辰、马三立、刘宝瑞

和侯宝林都是在天津发展起来的。张寿辰和马三立是从北京来到天津的,侯宝林和刘宝瑞是从天津打响以后到北京去的。

很多人参观天津天后宫,最初是去看景,后来再去就看文化了。妈祖从福建莆田到天津被赋予太多的文化。首先是称呼,天后,天妃,天后娘娘,到了天津塘沽一带又亲切地叫大娘娘。我曾经看过塘沽人喊大娘娘的神态,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妈祖到了天津,天津人给妈祖赋予了更多幸福的符号,比如拴娃娃的寄托。我在杨柳青画馆看到了一幅精致的年画《天仙送子》,上面描绘着妈祖乘风而来,左右都是眉清目秀的童子。从妈祖那种急

渴渴的眼神中就能感受到,她是要把老百姓的寄托送回来,要送到老百姓的手中。为此,天津人传说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谁谁拴娃娃得子,而且多年未得而得了。于是,左邻右舍的人都为此高兴,说是天仙送的。所以,妈祖在天津又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天仙。

妈祖信仰在运河两岸很是流行,沿 河 三 十 几 座 城 市 几 乎 都 有 妈 祖庙。是运河的流淌让妈祖这个保佑平安的信仰成为共识。今天大多数的杭州人把妈祖当做其他沿海地区的信仰,是不了解杭州也曾是妈祖信仰兴盛之地这一历史事实的。山东也是信奉妈祖多的城市,这除了跟海的元素有关,更多的是源于运河。

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文化血脉李治邦

清代乾隆皇帝一生酷爱游历,迷恋山水胜景,自称“山水与我有宿缘,每遇佳景辄欢畅”。除了下江南、上热河外,游览次数最多、留下遗迹最多的当数京东蓟州的盘山了。

还在其当宝亲王时,他就反复阅读康熙皇帝时僧人智朴所写的《盘山志》,对盘山美景十分向往,许下“寄语山灵还订约,他时拟上最高峰”的心愿。每次奉命去遵化或东北祭陵,途经盘山脚下,都会被盘山景色吸引。当政之后,乾隆皇帝每到东陵谒陵祭祖,回京时都专程到盘山游览,他被盘山美丽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所吸引,发出“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

乾隆皇帝一生登临盘山多少次?史籍说法不一。《钦定盘山志》成书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因此只记载了成书以前的 11次。道光《蓟州志》编修者考虑还要修盘山专志,故未予系统记载(道光年间的《盘山志》亦未修成)。《清史稿·高宗本纪》共记载了 14次。“民国”时期

《说盘》对乾隆十九年以前的“巡幸”照录《钦定盘山志》所记 11次,以后只讲“屡

至”,未详其数。民国傅增湘《静寄山庄歌·有序》中记载“高宗驻跸25次”,歌中又说“二十八巡常驻跸”。后来的书籍文章导游词,都沿用“28次”之说。

多年前,在编修《盘山志》时,我们查阅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汉文起居注》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通过研究考证,终于弄清了这样的史实——从乾隆四年开始登盘山,直到当了太上皇后最后一次游盘山,乾隆皇帝一生共32次

游览、驻跸盘山。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谈及盘山时写道:“海内言名山者,五山之外,若黄山、匡庐……自唐文皇驻跸兹山,辽金诸帝莅止不一。迨于本朝,翠华临幸再至……诸名岳莫敢望焉。”道出了当时盘山在全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

乾隆四年(1739年)秋,奉皇太后谒陵回銮。九月十七,乾隆皇帝游天成寺古刹,题吟二首。是第一次游览盘山。

嘉庆二年(1797年)春,三月初九至十五,乾隆驻跸静寄山庄。遍览行宫诸

胜,游天成、万松、西甘涧、东甘涧诸佛寺,降旨所有修山道者,加赏银200两。

乾隆为何如此钟情盘山?一是盘山风光确实优美,二是盘山离京城距离较近,三是乾隆的替身僧在盘山出家,四是盘山位于东陵西侧,清帝去东陵谒陵祭祖时必过蓟州的盘山。

一位帝王对一座名山的游历次数之多,盘山实为历代所仅见,在全国名山中也无他例,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盘山的钟情和厚爱。

乾隆一生游览盘山32次刘 春

严复是个书法家严孝潜

从小航模到大火箭齐惠彰

探洞的冒险与快乐梦 童

从一名航模爱好者一路成长为中国长征大火箭飞天的参与者,苏丹的故事中你会发现爱好对一个人的事业、生活何等重要。有爱好你就和别人不一样。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