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语文 - old.pep.com.cnold.pep.com.cn/rjwx/rjwx8/moli5/2009_2010/201010/p... · 春晓...

Post on 27-Oct-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悦读语文八年级

■2009年12月04日 星期五 第14期  ■总第165期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16

语文乐园乐趣多!你知道孟浩然为什么终生都没有做官吗?你知道什么是山水田园诗吗?快和我一起到语文乐园看看吧。

w w w . p e p . c o m . c n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早年有济世之志,但因政治上的原因,最终隐居一生。

  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生活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语文乐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彼此相守共生,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文 /余恕诚)

赶快和我一起登陆《悦读语文》互动空间,去和同学们聊聊你眼中的孟浩然吧!

成语接龙

古典文苑

孟浩然作为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做过官却以诗名流传千古的诗人,他自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和诗文。今天的任务是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对孟浩然其人、其诗做进一步的了解。

小贴士

阅读时间 孟浩然与王维是唐朝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并合称为“王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孟浩然的几首诗。

喟 然长 叹 叹 止 止 武 武 群

群 鹿 鹿 手 手 卷 卷 来

来 长 长 论 论 赏 赏 明

明 身 身 物 物 聚 聚 多

多 善 善 终 终 年 年 稀

主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网  本期责任编辑:岳宝丽 ( 网名:月下抚琴)

投稿:send.pep.com.cn E-mail:yuebl@pep.com.cn

  提问:什么是山水田园诗?

  回答: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此派开端于晋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唐朝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书法字典  孟浩然为何终生未仕?之

非常任务

古典文苑

宿建德江

孟浩然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各种花朵的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 /张燕瑾)

植物也会捕食吗?植物也会吃肉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食肉植物除了能进行光合作用外,也能消化动物蛋白质,即吃肉。已知食肉植物约有 400 种。这类植物多为绿色植物,其中以猪笼草最为大家熟悉。

那么,食肉植物是如何捕食并消化猎物的呢?

食肉植物都有独特的诱捕工具,其多为叶的变态。食肉植物的捕虫机制有的是利用产生的粘性液体粘住猎物,有的是用像瓶子似的叶子引诱猎物进入后再封闭瓶口,其中捕蝇草的反应最为迅速。食肉植物的猎物通常都是小昆虫,比如苍蝇、蚊子等,近期发现有的食肉植物竟然可以捕食老鼠。

当食肉植物成功捕获猎物后,就利用体内的消化酶、细菌或两者的作用将小虫分解,分解的最终产物,是氮的化合物及盐类。这些被植物吸收,成为滋养生命的养料。这个过程,类似动物的消化过程。

你问我答

食肉植物探秘

  荷叶包钉子──个个想出头

  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过故人庄

碎玉拾遗

巧填成语

孟浩然

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莲蓬结籽──心连心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孟浩然(689 ~ 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自幼读书练字,潜心写作。当时人们对他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诗特别称颂,连著名诗人王维咏后也极为赞赏。可以说当时孟浩然在朝野已经很有名气了,取得功名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这一切却因一首诗而功亏一篑,孟浩然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唐书》云:“孟浩然游京师,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诏出,问其诗。浩然自诵,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污我?’因放还。”可叹唐明皇枉为一代名君,竟然弄不懂诗歌的语言与现实的关系。

  在古代,皇帝是“金口玉言”,他让孟浩然回归“南山”,谁还敢举荐他为官。更何况孟浩然经此一难,对取得功名是“万念俱灰”,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做官的念头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此刻,孑然一身的诗人,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

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在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文 /赵其钧)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