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常德情怀cdrb.cdyee.com/images/2019-06/12/a01/cdrb20190612a01.pdf在抵达高原之前,记者内心一直在揣...

Post on 22-May-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在抵达高原之前,记者内心一直在揣想:25年的接力支援,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一年又一年数以千万计的资金投入,撒在雪域高原的苍茫大地上,究竟能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走进隆子,我们发现,这里处处都有常德印迹。绵延的沙棘林里有常德援藏干部们的汗水,整洁宽敞的城市中有常德智慧,公路、医院、学校、蔬菜基地、养老院……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一切,都有常德身影。

到了隆子,才发现这25年的接力和坚守是如此艰难!高原反应持续考验着人类的忍耐力。这种难熬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无法体会和描述。坚守在这里的援藏人,任你体壮如牛,快走几步也得气喘如牛,他们有的常年头昏脑涨,有的常年流鼻血,有的常年拉肚子,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安然入睡。在内地看似寻常的事情,在这里都要付出加倍的气力。

或许是怕家里人担心,他们从来闭口不提高原上的凶险和艰难,他们的微信朋友圈里,只有美景。或许是习惯了这样的坚守,他们也不愿意多讲自个的成绩。进藏采访的最后一天晚上,大家拿出珍藏的家乡食材,几杯薄酒下肚才难得开启了

“爆料”模式。同是援藏干部,隆子县卫计委副主任李军指着隆子县住建局副局长何铨数落:“你们问问他,一个富二代,跑来援藏是找哪门子刺激!”何铨反手怼了回去:“你怎么不说你,杏林世家出身,去哪里不好。看你眼睛天天红得像兔子,你不知道高血压在这里有多危险?!”李军扭头,“我是医生,我心里有数!”何铨起身望

着窗外,“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好不好。你们不如问问覃书记,为什么在这里坚持了6年?”

覃歇民,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从壶瓶山到喜马拉雅山,他依旧嗓门洪亮,健步如飞。他曾为了准巴乡格巴水渠项目的建设考察,带队在海拔 4200 多米的山上步行了接近 5 个小时。雪莎乡曾修建一条水渠,施工方上报的里程数为9公里,覃歇民亲自带队沿途丈量,愣是测出实际数额为不到8公里,省下十几万元建设费用。2016 年全县中小学规范化建设中,覃歇民坚持实地检查,9所中小学一圈转下来200多公里,回到单位已是凌晨1点。

这次去日当镇小学采访,校长吉米与覃歇民相谈甚欢,突然得知这位“老大哥”6月就离开这里,这个藏族汉子眼泪唰地掉了下来,拉着覃歇民的手不愿松开。

数天的时间,我们无法知悉所有的故事,这些人的印象或深或浅,却难以轻易忘记。副县长詹学明有种学者气质,随便一种高原植物他都能说出些道道来,如同

“藏地百科全书”;县委常委、副县长贺吉敏颇为风趣,插科打诨,段子张口就来,肩负脱贫攻坚重任,这份好心态令人叹赏;皮肤黝黑的隆子县中学副校长戴明,看上去比藏民还要藏民,这个教体育的援藏教师总说自己是粗人,但看他做的那些事情,却考虑周全精细得像在绣花……

也许,这些人真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平凡。但是,薪火相传的援藏精神与常德情怀,温暖着雪域高原,也点亮了这片土地的未来。

薪火相传是最好的援□刘 凌

本报讯(记者 裴维维 王伟杰)根据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的部署,中央扫黑除恶第16督导组督导湖南省情况反馈会昨日在长沙举行。中央扫黑除恶第16督导组组长吴玉良通报督导情况,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就做好督导整改工作作表态发言,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主持。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睿等市领导在常德分会场参加会议。

反馈会议结束后,我市就如何抓好督导整改,持续推进常德扫黑除恶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周德睿在会上指出,此次中央扫黑除恶第 16 督导组督导湖南省情况反馈会,既是对全省前段时间扫黑除恶工作情况总结,更是将扫黑除恶工作向广度深度推进的一次动员会。他强调,全市上下要

压实政治责任。站在树牢“四个意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民本民生,以及衡量一级党委政府领导驾驭能力的高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扫黑除恶工作的重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形成内生动力,成为内在自觉;要保持高压态势。要强力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对黑恶势力要做到出重拳、下猛药,露头便打,形成强大震慑力;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以及各行业突出的大案要案等,要严厉打击、严惩不贷,实现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不能留死角盲角。同时,在打击过程中要做到依法依规依程序,把握好工作的度,解决好民本民生根本问题,消除隐患性因素;要切实整改到位。要提高政治站位抓整改、压实责任抓整改、加强督察督办抓整改、突出重点抓整改。特别是要

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的责任,强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作用,严明纪律,切实做到举一反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为扫黑除恶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要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要在“破网打伞”“打财断血”上持续发力,坚持除恶务尽,揭开黑恶势力“画皮”,并发动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从根子上铲除黑恶势力的滋生土壤,从而形成社会正气的强大态势、氛围和良好舆论环境;要建强基层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法队伍建设,结合脱贫攻坚、无上访村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等工作,努力建全建强基层组织,确保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朱水平、李爱国、沈习淼、陈恢清、黄清宇、李辉忠、罗翠林、梁仲、罗先东等全体在家的市领导参加会议。

周德睿在贯彻落实中央扫黑除恶第16督导组督导湖南省情况反馈会精神会议上强调

压实政治责任 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罗雪华家,一栋二层小楼掩映在山头的绿树之中。这里是离桃源县黄石水库大坝最近的位置,离水面不到100米。站在家门口,一湖碧水就在眼前。六月的艳阳下,湖水清澈如玉,波光粼粼,四周青山环绕,真是美不胜收。

“以前水库养鱼,看到一些养殖户投肥,水都是浑的,不敢吃水库里的水。我们住在水边还要买水喝,一星期一桶,一桶 10 块钱,一年下来买水喝都得花四五百元。”65岁的罗雪华告诉我们,以前看见养鱼的人往水里投这投那,自家的粪水垃圾也是往水库直排的,水库的水都不敢喝。这几年看着投肥养鱼的一个也没有了,农户家改水改厕,污水都处理干净了,垃圾都不往湖里丢了,水越来越清,心终于放下了。2018年起,就不再买水喝了。

从买水喝到舀水喝,罗雪华这些库区居民亲眼见证了黄石水库从浑水到碧水的变化。罗雪华是2014年从水库内黄石镇金洪社区五通组搬出,移居到现在的凉井居委会陈湾组,开始搬家想不通,现在觉得搬得好。

2014 年以前,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黄石水库的水质是四类到五类水。从去年到今年的多次监测数据显示,黄石水库的绝大部分水质指标都在Ⅰ-Ⅱ类之间,尤其是对人体影响较大的重金属指标还低于Ⅰ类标准十倍。黄石水库水质不仅是黄石灌区37.5万亩农田灌溉的主水源,更是库区周边和下游群众的放心饮用水源。

“以前我们叫黄石水库,现在我们叫黄石湖,这可是我们桃源养在深闺里的一个宝湖,保护好它就是保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水。”桃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春华说,一字之

差,意境完全不同。从黄石水库到黄石湖,短短几年,这一

湖好水是如何养成的?

彻底告别投肥养殖

黄石水库调蓄能力强,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水质原来一直处于Ⅰ-Ⅱ类,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水库发展渔业经济,有40多个养殖户承包水面实行拦网养殖。部分承包养殖户进行投肥养鱼,导致水质逐步下降,渔业投肥、投饵料养殖,成为污染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

“我算得上是承包养殖的第一人。”在金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村支部书记张新成告诉记者,他曾是水库拦网养殖大户,承包水面4000亩。他说,1997年就承包了水面,开始是人放天养。后来推广湖北养殖经验,从2004年开始,他和其他养殖户一起都开始投肥养鱼,他算了算,自己每年投进水库的肥料近百吨。

“投肥养鱼时,一年收入有几十万元,但作为一个本地人,看着水质越来越差,吃水还要靠买,心里也是很不好过,住在水库边上没水吃,说出去别人都不信。”张新成告诉记者,2014年上岸转型,他是最积极的。毕竟是黄石人,不能让子孙后代连口好水都喝不上。

转型后的张新成,带着曾经跟着他养鱼的16位库区村民开始承包建筑项目。近两年,他开始探索产业发展的路子。2018年,他带领村民种植八月炸90亩,今年又种植布福娜(又称黑老虎)110亩,涉及农户100多户,其中养鱼从业人员60户。他说,到2020年,还要新增水果种植面积500亩。几年后,欢迎来品尝黄石水库的水果。

解决养殖污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下转第4版)

问问““湖湖””哪得清如许哪得清如许—— 黄石水库水源保护探源

□本报记者 葛辉文 吴琼敏 通讯员 郭立平

记者手记

星期三122019年6月

农历己亥年五月初十第9946期今日 8 版

常德融媒

告诉你行进中的常德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3—0038 常德日报社出版邮发代号:41—81

本报讯(记者 鞠林 焦阳 徐珊珊)为更好反映常德对口支援古丈县工作及常德扶贫协作古丈县成效,昨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常德日报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文联湖南日报常德分社、红网常德分站等媒体单位赴古丈县开展采访、采风活动。

此次采访、采风活动为期 3 天,媒体团

将通过聚焦古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工作,实地采访常德援建干部及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古丈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面反映常德对口支援古丈工作成效。

古丈县位于湘西自治州中部,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人口14.4万人,是国家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据悉,自 1994 年常德市对口支援古丈县以来,近 25 年中常德市已累计支持古丈县各类项目 50 余个,无偿援助资金和物资近亿元,带动投资 3 亿多元,仅 2018 年,常德市财政就安排对古丈援助资金 2080 万元。随着该县茶产业一条街(常德街)、会展中心、县人民医院改造升级、芙蓉学校等一批项目的相继建设竣工,极大改善了古丈县基础设施、医疗教育、产业发展等条件,为加快推进古丈县脱贫攻坚工作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常德媒体团赴古丈县采访援建工作

本报讯(记者 吴琼敏 通讯员 张业文)近日,市发改委下发通知,我市再次取消和降低部分经营服务性收费,每年将为企业减轻负担近2600万元。

按省统一部署,全市自2019年6月10日起,取消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费中“协议出让土地矿产、协议转让土地矿产、抵押(居住用

地)、出租土地、特许经营权、林权”等6项交易服务收费,对公共资源交易中“招标挂牌拍卖出让转让地(矿)产,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装饰装修、监理、代建管理以及与工程有关的材料设备采购、产权”等 9 项交易服务收费标准平均下调30%。同时,放开

“房产测绘,机动车检验检测检定,船舶交

易,律师服务,基层法律服务,仲裁,公证服务中出具查询函、副本、上门核实或上门提供办证,司法鉴定服务中建设工程类鉴定、知识产权类鉴定、农林类鉴定、产品商品类鉴定、交通事故类鉴定、经济类鉴定、电力类鉴定、矿山地质类鉴定、假肢类鉴定”等 18项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经营服务性收费再次调低

站在海拔 3986 米的隆子河谷抬望眼,热烈的阳光下,喜马拉雅山北麓的群山雄浑而寂寥。若用鹰的视角,便可见苍茫的藏南谷地里,沙棘林如一条多彩哈达缠绕着这片土地,铺陈出林茂水秀的图景。也能在这片绿色之中,发现一座整洁、现代、繁荣的城市。

这是隆子县,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边境高寒县,对口支援的常德人在这里驻扎、服务、建设……今年已是第25个年头。从一开始,常德市委、市政府就把隆子当作常德的第十个县区来对待,把隆子3万各族群众当作常德人民的一份子来看待,全力支持隆子经济社会发展。四分之一个世纪对于亘古不变的高原来说,只是一瞬。但25载的寒来暑往,却足以让播下的种子发芽,结出一茬又一茬名叫幸福的花朵,成就一个又一个关于美好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创造性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等重要论述,开启了党中央治边稳藏富民新实践。“常德市委、市政府将把这一系列精神落实到行动之中、工作之中、项目之中,进一步加强项目援藏、理念援藏、人才援藏和技术援藏,全力推动隆子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睿2018年抵达隆子,用实际行动表达加强援藏工作力度的决心。

2016年7月开始,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攥起“接力棒”,5名干部和45名专业技术人员视隆子为故乡,视隆子人民为亲人,积极履行职责。3年里,隆子实现了全县整体脱贫摘帽,以全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查验收,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

5 月,隆子河谷草木刚刚返绿,青稞苗才冒出了头。在这迟来的春天里,我们循着这些常德人的足迹,见证着“中国梦”的隆子篇章,感受着雪域高原上浓郁的常德情怀。

摘帽:当务之急

隆子的藏语意为“万事顺利,实力雄厚”,但是现实却与这个美好的寓意相去甚远。“隆子河谷细又长,就是不产粮,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守着河儿落饥荒……”这样的歌谣,在隆子县传唱了很多年。交通不便、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地广人稀,种种因素制约着这片土地的发展。

在官方的记录中,隆子县是西藏自治区认定的4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2535户7020人,占到山南市建档立卡人口的12%左右,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援藏干部、隆子县委常委、副县长贺吉敏来到隆子的第一天起,就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每个月下乡调研10天以上,走遍了全县11个乡镇80个行政村,全面了解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现

状,为隆子县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精准脱贫工作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贺吉敏闭口不谈走遍全县是多么难,但我们仅仅看数据就知道,这个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的边境县,人口仅仅相当于常德一个乡镇,境域面积却有常德市的一半以上,有很多镇、村不久之前还只能靠骡马通行。记者此次前往隆子县玉麦乡采访,便深深地体会到了贺吉敏轻描淡写的一句“走遍全县”是多么的沉重,越来越高的海拔和越来越低的气温都不算什么,大雾、冰雹都只是小菜,开凿在峭壁上的简易道路,频繁遭遇的落石才是惊悚的“正餐”,道路还没修到村口,在氧气稀薄的高原上,仅仅几百米的徒步就让记者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事后算了下时间,仅仅单程就用了8个多小时。

(下转第3版)

雪域高原上的常德情怀

——

来自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报道

□本报记者

任民政

刘凌\

刘颂\

本报讯(通讯员 李宁 罗杰)6 月6日至 9 日,第 34 届首尔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SITIF)在韩国首尔市举行。中国桃花源景区首次在韩国亮相参展,不仅展示了“世外桃源”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更

有创意与工艺结合的精美文创产品展出,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喜爱、业内人士的认可。

旅博会期间,中国桃花源展位的工作人员身着汉服,向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推介景区文创产品,并与前来咨询的

旅行商积极洽谈,还拜访了部分韩国当地旅行商和企业,为下一步开拓韩国旅游市场夯实基础。

据悉,此次旅博会共设展位 500 个,买家250家(入境游200家,出境游40家,中国旅游领域10家),韩国国内旅游企业(卖家)1100余家,以及150个国家的1400家企业参展。湖南展出7个展位,是中国馆展出展位和参展企业最多、规模最大的参展省份。

桃花源参展首尔国际旅博会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习近平致信祝贺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开幕

龚圣炫龚圣炫 摄摄

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