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海口老街景 简直让他画活了 -...

Post on 16-Oct-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7年3月25日星期六 责编/王渝 美编/孙春艳13人物

这些海口老街景简直让他画活了

在海口龙昆南路的一幢大厦里,

林开盛有着一间工作室。墙面四周挂

满了他的作品,中间摆放着一张工作

台。林开盛拿起毛笔,蘸了蘸浓稠的

墨,画下了百年的骑楼。

工作室一角的音箱,轻轻传来江

南丝竹名曲《行街》;一旁的小水缸,

循环导管不停地注入清水,让潺潺的

流水声伴着丝竹……这片恬静之地,

虽是简陋布置,林开盛却在其中写下

了新的《陋室铭》。

退休后,林开盛有了更多时间重

拾陪伴多年的画笔。3年来,他把目

光放在了记忆中的老海口,凭着查阅

资料照片,他一幅又一幅,画出了80

幅海口的老街景。

“大部分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街景,如今已经再难见到。”随着城市

的变迁,那时的建筑物许多已消失,

林开盛只能通过查阅史料,一点一点

复原那时的骑楼样貌。

林开盛所绘的作品,采用焦墨画

方式。存放5年以上的原墨,不加水

湿润,林开盛直接持笔蘸墨,这样的

原墨十分干燥,绘出的作品如同炭画

般沧桑和厚重,画面更加饱满。“焦墨

画虽然别具一格,但是耗费笔墨,蘸

一次墨只能画上一段,画起来也耗费

精力。”林开盛一边拿起眼镜,一边笑

着说道。

林开盛所画的海口老街景,集中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新兴路 (今新华

路)、博爱路、中山路和得胜沙路。画

中的房屋虽然简陋,却一间一间紧密

相连;画中的人们衣着简朴,和蔼安

详。老人的作品带来的不仅是沧桑

感,更有一种情感在沸腾。

南国都市报记者贺立樊 /文刘孙谋 /图

退休3年绘80幅老街景

1

2009年,从小居住在海甸岛五庙的

祖屋被拆除。

“小时候,每逢初一和十五,大人们

齐聚一堂在祖屋上香。逢年过节,在外

的家人都要回到祖屋相聚。特别是过年

的时候,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向长辈拜

年。”那时的林开盛,总是能在祖屋里遇

到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大家一起绕着

大人们嬉闹。儿时家庭和睦的感觉,是

如今住在高楼里的林开盛一直怀念的。

站在拆除的祖屋前,林开盛的心里

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6岁开始学画,

15岁下乡当知青,18岁回到海口,之后

来到会计所、拍卖行,直到退休,一直

没有放下画笔。

看着眼前的残垣断瓦,他仿佛又回

到了这间200年历史的祖屋内。这里有

着许多往事,对林开盛而言,这里就是

“根”。“我们祖上是从福建迁来的,在

海甸岛扎根繁衍。祖屋在,我们的根就

在,如今祖屋不在了,心里空荡荡

的。”让林开盛动容的,是祖屋里热闹

的场景,是一家人团聚一起,带着孩子

敬拜先祖的家风,更是村子里和谐的氛

围,“那时住得很近,邻里之间互相关

照,谁家的农活忙不开,男邻居过去帮

忙,女邻居帮着照看孩子。”

唯有再见到祖屋,才能让儿孙记起

先辈留下的祖训;唯有忆起过去,才能

让我们传承家风。2010年,林开盛使用

焦墨画法,画出了记忆中的祖屋,在画

上写下家训。这也给了他启发,何不用

画笔去传承一个好的家风。

2014年,临近退休的林开盛终于有

了时间,决定用笔画出历史中的老海

口。他的画基本体现在老街景和生活,

虽然那年的景象无法再见,可画中场景

鲜活重现。

画的是记忆说的是家风

退休之后,林开盛还是每天早早出

门,到了晚上才回家。一开始,老伴儿

以为他还在工作,几次询问才知道他每

天都到工作室绘画。

久而久之,周边的朋友们都知道,

林开盛“退休不退岗”,每天把画画当成

工作。几乎每个朋友都会问上一句:“这

些老街景真好看,能卖多少钱啊?”林开

盛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不知道,画还

没有卖过”,朋友再次追问,林开盛只好

说:“一幅画也不卖,一幅画也不留,全

部送给政府。”这句话说完,林开盛发

现,老伴儿和朋友看他的眼光全变了,

再也不会拦着他作画。

站在工作室的窗边,可以看见车水

马龙的龙昆南路。在林开盛儿时的记忆

里,龙昆南路是一条小河。

“可以从这条小河划船到美舍河,再

划到五公祠。岸上的人家聚在一起洗

菜、洗衣服,互相之间充满笑容。”林开

盛说,这些景象是海口的历史,也有海

口的美德和家风。

林开盛所作的山水画,曾赠予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如今,他已经画了

80幅海口老街景,他的目标是100幅。

画出旧时光,为的是不忘来时路。

回首的是一种美德、一种家风,也是一

种精神。完成100幅海口老街景之后的

任务,林开盛想要画遍这座岛上曾经存

在的100多个国营农场。

墙角悬挂的一幅画,是一座老桥,

这是林开盛为老农垦所画的第一幅画。

“这是东太农场建场初期,自力更生修的

第一座桥,从此农场职工不再绕远路出

门。”正如这座画中的桥一样,林开盛要

用他的笔,画出旧时光,为的是不忘建

桥时的勇气,不忘那条来时的路。

画出旧时光不忘来时路

3月初,海南洋浦保税港区管理局前往印度尼西亚访问交流,将一幅中国山水画赠予中苏拉威西省官员。这幅山水画不同寻常,虽是以墨绘之,却没有一般水墨画显出的淡淡湿气,取而代之的,是如炭画般厚重的沧桑和历史感。

这幅画被称为“焦墨画”,其原因,在于采用原墨进行绘画,并未往墨中注水湿润。这幅画的作者是62岁的林开盛,他以焦墨画的方式,3年时光绘出80幅海口的老街景。

“画史”,是林开盛对自己的评价。笔下的老街景,来源于上个世纪的旧资料,包括如今无法再见的祖屋和庙堂。

那些无法回到的旧时光,是画中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是初一十五点灯上香的老风俗,是渐渐被淡忘的好家风。

2 3林开盛在专心绘画。

一幅幅作品活灵活现。

热衷“焦墨画”的林开盛,3年绘出80幅儿时的海口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