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海口老街景 简直让他画活了 -...

1
2017 年 3 月 25 日 星期六 责编/王渝 美编/孙春艳 13 人物 这些海口老街景 简直让他画活了 在海口龙昆南路的一幢大厦里, 林开盛有着一间工作室。墙面四周挂 满了他的作品,中间摆放着一张工作 台。林开盛拿起毛笔,蘸了蘸浓稠的 墨,画下了百年的骑楼。 工作室一角的音箱,轻轻传来江 南丝竹名曲 《行街》;一旁的小水缸, 循环导管不停地注入清水,让潺潺的 流水声伴着丝竹……这片恬静之地, 虽是简陋布置,林开盛却在其中写下 了新的 《陋室铭》。 退休后,林开盛有了更多时间重 拾陪伴多年的画笔。3 年来,他把目 光放在了记忆中的老海口,凭着查阅 资料照片,他一幅又一幅,画出了 80 幅海口的老街景。 “大部分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街景,如今已经再难见到。”随着城市 的变迁,那时的建筑物许多已消失, 林开盛只能通过查阅史料,一点一点 复原那时的骑楼样貌。 林开盛所绘的作品,采用焦墨画 方式。存放 5 年以上的原墨,不加水 湿润,林开盛直接持笔蘸墨,这样的 原墨十分干燥,绘出的作品如同炭画 般沧桑和厚重,画面更加饱满。“焦墨 画虽然别具一格,但是耗费笔墨,蘸 一次墨只能画上一段,画起来也耗费 精力。”林开盛一边拿起眼镜,一边笑 着说道。 林开盛所画的海口老街景,集中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新兴路 (今新华 路)、博爱路、中山路和得胜沙路。画 中的房屋虽然简陋,却一间一间紧密 相连;画中的人们衣着简朴,和蔼安 详。老人的作品带来的不仅是沧桑 感,更有一种情感在沸腾。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文 刘孙谋 /图 退休3年 绘 80 幅老街景 1 2009 年,从小居住在海甸岛五庙的 祖屋被拆除。 “小时候,每逢初一和十五,大人们 齐聚一堂在祖屋上香。逢年过节,在外 的家人都要回到祖屋相聚。特别是过年 的时候,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向长辈拜 年。”那时的林开盛,总是能在祖屋里遇 到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大家一起绕着 大人们嬉闹。儿时家庭和睦的感觉,是 如今住在高楼里的林开盛一直怀念的。 站在拆除的祖屋前,林开盛的心里 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 6 岁开始学画, 15 岁下乡当知青,18 岁回到海口,之后 来到会计所、拍卖行,直到退休,一直 没有放下画笔。 看着眼前的残垣断瓦,他仿佛又回 到了这间 200 年历史的祖屋内。这里有 着许多往事,对林开盛而言,这里就是 “根”。“我们祖上是从福建迁来的,在 海甸岛扎根繁衍。祖屋在,我们的根就 在,如今祖屋不在了,心里空荡荡 的。”让林开盛动容的,是祖屋里热闹 的场景,是一家人团聚一起,带着孩子 敬拜先祖的家风,更是村子里和谐的氛 围,“那时住得很近,邻里之间互相关 照,谁家的农活忙不开,男邻居过去帮 忙,女邻居帮着照看孩子。” 唯有再见到祖屋,才能让儿孙记起 先辈留下的祖训;唯有忆起过去,才能 让我们传承家风。2010 年,林开盛使用 焦墨画法,画出了记忆中的祖屋,在画 上写下家训。这也给了他启发,何不用 画笔去传承一个好的家风。 2014 年,临近退休的林开盛终于有 了时间,决定用笔画出历史中的老海 口。他的画基本体现在老街景和生活, 虽然那年的景象无法再见,可画中场景 鲜活重现。 画的是记忆 说的是家风 退休之后,林开盛还是每天早早出 门,到了晚上才回家。一开始,老伴儿 以为他还在工作,几次询问才知道他每 天都到工作室绘画。 久而久之,周边的朋友们都知道, 林开盛“退休不退岗”,每天把画画当成 工作。几乎每个朋友都会问上一句:“这 些老街景真好看,能卖多少钱啊?”林开 盛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不知道,画还 没有卖过”,朋友再次追问,林开盛只好 说:“一幅画也不卖,一幅画也不留,全 部送给政府。”这句话说完,林开盛发 现,老伴儿和朋友看他的眼光全变了, 再也不会拦着他作画。 站在工作室的窗边,可以看见车水 马龙的龙昆南路。在林开盛儿时的记忆 里,龙昆南路是一条小河。 “可以从这条小河划船到美舍河,再 划到五公祠。岸上的人家聚在一起洗 菜、洗衣服,互相之间充满笑容。”林开 盛说,这些景象是海口的历史,也有海 口的美德和家风。 林开盛所作的山水画,曾赠予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如今,他已经画了 80 幅海口老街景,他的目标是 100 幅。 画出旧时光,为的是不忘来时路。 回首的是一种美德、一种家风,也是一 种精神。完成100幅海口老街景之后的 任务,林开盛想要画遍这座岛上曾经存 在的 100 多个国营农场。 墙角悬挂的一幅画,是一座老桥, 这是林开盛为老农垦所画的第一幅画。 “这是东太农场建场初期,自力更生修的 第一座桥,从此农场职工不再绕远路出 门。”正如这座画中的桥一样,林开盛要 用他的笔,画出旧时光,为的是不忘建 桥时的勇气,不忘那条来时的路。 画出旧时光 不忘来时路 3月初,海南洋浦保税 港区管理局前往印度尼西亚 访问交流,将一幅中国山水 画赠予中苏拉威西省官员。 这幅山水画不同寻常,虽是 以墨绘之,却没有一般水墨 画显出的淡淡湿气,取而代 之的,是如炭画般厚重的沧 桑和历史感。 这 幅 画 被 称 为“焦 墨 画”,其原因,在于采用原墨 进行绘画,并未往墨中注水 湿润。这幅画的作者是62 岁的林开盛,他以焦墨画的 方式,3 年时光绘出 80 幅海 口的老街景。 “画史”,是林开盛对自 己的评价。笔下的老街景, 来源于上个世纪的旧资料, 包括如今无法再见的祖屋和 庙堂。 那些无法回到的旧时 光,是画中其乐融融的大家 庭,是初一十五点灯上香的 老风俗,是渐渐被淡忘的好 家风。 2 3 林开盛在专心绘画。 一幅幅作品活灵活现。 热衷“焦墨画”的林开盛,3 年绘出 80 幅儿时的海口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Oct-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这些海口老街景 简直让他画活了 - ngdsb.hinews.cnngdsb.hinews.cn/resfile/2017-03-25/013/ngdsb20170325013.pdf · 精力。”林开盛一边拿起眼镜,一边笑 着说道。

2017年3月25日星期六 责编/王渝 美编/孙春艳13人物

这些海口老街景简直让他画活了

在海口龙昆南路的一幢大厦里,

林开盛有着一间工作室。墙面四周挂

满了他的作品,中间摆放着一张工作

台。林开盛拿起毛笔,蘸了蘸浓稠的

墨,画下了百年的骑楼。

工作室一角的音箱,轻轻传来江

南丝竹名曲《行街》;一旁的小水缸,

循环导管不停地注入清水,让潺潺的

流水声伴着丝竹……这片恬静之地,

虽是简陋布置,林开盛却在其中写下

了新的《陋室铭》。

退休后,林开盛有了更多时间重

拾陪伴多年的画笔。3年来,他把目

光放在了记忆中的老海口,凭着查阅

资料照片,他一幅又一幅,画出了80

幅海口的老街景。

“大部分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的

街景,如今已经再难见到。”随着城市

的变迁,那时的建筑物许多已消失,

林开盛只能通过查阅史料,一点一点

复原那时的骑楼样貌。

林开盛所绘的作品,采用焦墨画

方式。存放5年以上的原墨,不加水

湿润,林开盛直接持笔蘸墨,这样的

原墨十分干燥,绘出的作品如同炭画

般沧桑和厚重,画面更加饱满。“焦墨

画虽然别具一格,但是耗费笔墨,蘸

一次墨只能画上一段,画起来也耗费

精力。”林开盛一边拿起眼镜,一边笑

着说道。

林开盛所画的海口老街景,集中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新兴路 (今新华

路)、博爱路、中山路和得胜沙路。画

中的房屋虽然简陋,却一间一间紧密

相连;画中的人们衣着简朴,和蔼安

详。老人的作品带来的不仅是沧桑

感,更有一种情感在沸腾。

南国都市报记者贺立樊 /文刘孙谋 /图

退休3年绘80幅老街景

1

2009年,从小居住在海甸岛五庙的

祖屋被拆除。

“小时候,每逢初一和十五,大人们

齐聚一堂在祖屋上香。逢年过节,在外

的家人都要回到祖屋相聚。特别是过年

的时候,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向长辈拜

年。”那时的林开盛,总是能在祖屋里遇

到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大家一起绕着

大人们嬉闹。儿时家庭和睦的感觉,是

如今住在高楼里的林开盛一直怀念的。

站在拆除的祖屋前,林开盛的心里

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6岁开始学画,

15岁下乡当知青,18岁回到海口,之后

来到会计所、拍卖行,直到退休,一直

没有放下画笔。

看着眼前的残垣断瓦,他仿佛又回

到了这间200年历史的祖屋内。这里有

着许多往事,对林开盛而言,这里就是

“根”。“我们祖上是从福建迁来的,在

海甸岛扎根繁衍。祖屋在,我们的根就

在,如今祖屋不在了,心里空荡荡

的。”让林开盛动容的,是祖屋里热闹

的场景,是一家人团聚一起,带着孩子

敬拜先祖的家风,更是村子里和谐的氛

围,“那时住得很近,邻里之间互相关

照,谁家的农活忙不开,男邻居过去帮

忙,女邻居帮着照看孩子。”

唯有再见到祖屋,才能让儿孙记起

先辈留下的祖训;唯有忆起过去,才能

让我们传承家风。2010年,林开盛使用

焦墨画法,画出了记忆中的祖屋,在画

上写下家训。这也给了他启发,何不用

画笔去传承一个好的家风。

2014年,临近退休的林开盛终于有

了时间,决定用笔画出历史中的老海

口。他的画基本体现在老街景和生活,

虽然那年的景象无法再见,可画中场景

鲜活重现。

画的是记忆说的是家风

退休之后,林开盛还是每天早早出

门,到了晚上才回家。一开始,老伴儿

以为他还在工作,几次询问才知道他每

天都到工作室绘画。

久而久之,周边的朋友们都知道,

林开盛“退休不退岗”,每天把画画当成

工作。几乎每个朋友都会问上一句:“这

些老街景真好看,能卖多少钱啊?”林开

盛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不知道,画还

没有卖过”,朋友再次追问,林开盛只好

说:“一幅画也不卖,一幅画也不留,全

部送给政府。”这句话说完,林开盛发

现,老伴儿和朋友看他的眼光全变了,

再也不会拦着他作画。

站在工作室的窗边,可以看见车水

马龙的龙昆南路。在林开盛儿时的记忆

里,龙昆南路是一条小河。

“可以从这条小河划船到美舍河,再

划到五公祠。岸上的人家聚在一起洗

菜、洗衣服,互相之间充满笑容。”林开

盛说,这些景象是海口的历史,也有海

口的美德和家风。

林开盛所作的山水画,曾赠予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如今,他已经画了

80幅海口老街景,他的目标是100幅。

画出旧时光,为的是不忘来时路。

回首的是一种美德、一种家风,也是一

种精神。完成100幅海口老街景之后的

任务,林开盛想要画遍这座岛上曾经存

在的100多个国营农场。

墙角悬挂的一幅画,是一座老桥,

这是林开盛为老农垦所画的第一幅画。

“这是东太农场建场初期,自力更生修的

第一座桥,从此农场职工不再绕远路出

门。”正如这座画中的桥一样,林开盛要

用他的笔,画出旧时光,为的是不忘建

桥时的勇气,不忘那条来时的路。

画出旧时光不忘来时路

3月初,海南洋浦保税港区管理局前往印度尼西亚访问交流,将一幅中国山水画赠予中苏拉威西省官员。这幅山水画不同寻常,虽是以墨绘之,却没有一般水墨画显出的淡淡湿气,取而代之的,是如炭画般厚重的沧桑和历史感。

这幅画被称为“焦墨画”,其原因,在于采用原墨进行绘画,并未往墨中注水湿润。这幅画的作者是62岁的林开盛,他以焦墨画的方式,3年时光绘出80幅海口的老街景。

“画史”,是林开盛对自己的评价。笔下的老街景,来源于上个世纪的旧资料,包括如今无法再见的祖屋和庙堂。

那些无法回到的旧时光,是画中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是初一十五点灯上香的老风俗,是渐渐被淡忘的好家风。

2 3林开盛在专心绘画。

一幅幅作品活灵活现。

热衷“焦墨画”的林开盛,3年绘出80幅儿时的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