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湿地 天上九湖 -...

Post on 19-Sep-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 ■■■■■ ■■■■■

旅游周刊 旅游圈 WEEKLY 执行主编:杨春虹 主编:李丛娇 美编:石梁均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B10

■ 本报记者 侯赛

深秋是赏银杏最好的时节,蓝天白云,一地金黄,满树灿烂。当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投下斑斓的光影,大地掩映在一片金黄中,黄叶和风吹过,在空中翻滚飘动,飞向房顶、屋头、石巷、田埂,钻进石头缝隙,落入房檐深处……好一幅写意秋景。趁着银杏落叶之际,《旅游周刊》记者为您私人定制金秋赏银杏线路,赏银杏,拍银杏,说银杏,秀银杏,酣畅淋漓地享受一把专属于银杏客的快乐,从江南到滇西南,一路南下赏银杏!

从江南到滇西南,一路南下赏银杏!

■ 本报记者 胡续发

没想到,在神农架连绵高耸的大山中,还藏着这么一个与水有关的好地方——大九湖。

高山草甸被群山环抱,9个湖泊如同小鸟依人,错落其间,山的阳刚之气和水的阴柔之美相互映托,缠缠绵绵,恩爱有加,俨然一幅阴阳交融的绝美图。

湖北的“呼伦贝尔”

晨雾缠绕山腰,相互依随,渐渐变白;湖面云蒸雾绕,缕缕丝丝,缓缓升腾;云片挂在天空,撒在湖里,慢慢变红。光与影的交错,山与水的缠绵,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近日,记者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天堂。

这里位于湖北神农架的西南部,介于川、渝、鄂的交汇处,平均海拔1700多米,是一处典型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类湿地。中间是一抹17平方公里的平川,四周高山重围,在“抬头见高山,地无三尺平”的神农架群山之中,深藏着这样的处女平地极为少见,大九湖因而享有“高山平原”的美誉,被称为湖北的“呼伦贝尔”。

据说上世纪60年代,这里还人烟稀少,没有通路,一些逃荒要饭的难民路过,感觉水草丰美,风景秀丽,便留了下来,但由于气候寒冷,冬长夏短,农作物很难生长,不少人又迁居他乡,于是这里又成了一片野兽出没和野鸟群聚的天堂乐土。自然依然保持着她的古朴和清纯,原汁原味。

据当地人回忆说,当时的大九湖,裸露出来的地面看上去是黑黑的,踩上去像蛋糕一样松软,用手一捏就散了,这些腐草败叶就是术语中常说的泥炭藓。根据中科院一位专门从事地质考察的专家测算,与一般黑土不同的是,大九湖湿地的泥炭藓沼泽已经连续沉积了3万年,最厚的地方达到3.5米,这在世界上都属罕见。

历经沧桑后华丽转身

环顾四周,不能不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

可谁曾想到,在美丽的背后,大九湖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迫于生存,贫穷落后的神农架开始进军湿地。“让湖泊腾地,让湖水让路。”于是,开沟挖渠,引水出山,湖泊变成了一片片旱地,可是种下去的庄稼就是不长。由于高山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人们想象的春耕秋收并未如愿,百姓的生活依然过得艰难。为了解决温饱,九湖乡又经过招商引资,开始种植高山蔬菜。几经风雨,几经春秋,人们发现大九湖仅适宜种植廉价的萝卜和土豆,卖不出好价钱。

1998年,一场大洪水冲醒了中国人对生态环境的意识。退耕还林、退地还湖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展开。身处九湖乡的农民也开始意识到“涸泽而渔”,不仅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而且还给大九湖湿地带来严重旱化,土质富营养化,更可怕的是以前的9个湖泊不见了,大片大片的泥炭藓干死,珍稀野生动物大量减

少,世外桃源成了荒山僻壤,大九湖因人为开垦已丧失湿地功能。

于是,林区政府按照中科院的指导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退耕还泽、恢复湿地的举措,规划范围5083公项。修建生态暗坝,把水拦住,核心区居民迁出湿地。停止种植高山反季节性蔬菜,并以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浮岛处理生活废水,从源头上构建了一道跨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屏障。

2010年,大九湖湿地保护初效呈现,一期工程通过验收。从围剿到回归,从破坏到保护,从失血到平衡,大九湖历经沧桑,实现了华丽转身。

声名鹊起游客纷至

没有外来河流补水,大九湖丰水期的水域面积却可达到5000亩,枯水季节也能达到1500亩。原来,这里的每一滴水都是由天上飘飞的云彩散落,无数的水滴在狭长的草尖或宽阔的树叶上短暂栖身后,随即跃入大九湖的千沟万壑,每年近10亿立方米的水慢慢凝聚出大九湖镜面一般的湖泊,或者被泥炭藓沼泽悄悄存储进黝黑的泥炭中。然而,这却还不是它们的终点站,如同看不到大九湖的水从哪里来,人也一样看不到大九湖的水往哪里去。

这些珍贵的水,在湿地西北角潜藏在水面下的落水孔日以继夜的搬运中,通过地下暗河流入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最终成为北京人民赖以生存的珍稀资源。因而,大九湖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意义深远。

今天的大九湖,声名鹊起,游客纷至沓来,人数、门票收入呈几何级数增长。据湿地公园管理局统计,游客人数由2008年 2000人,猛增至2012年 14万人,门票收入由10万元猛增至1100万元,仅仅5年时间分别增长了70倍和110倍。旅游综合收入从50万元增加到5600多万元。农家乐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近百家。去年接待游客已经达到22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2000万元,经济综合效益1亿元。

湿地公园管理局原规划到2017年,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但规划赶不上变化,按现有发展速度,今年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然而,大九湖湿地承载能力有限,游客蜂拥而至,对其生态环境必然构成潜在威胁。有专家建议,应将游客人数控制在环境容许量之内,有必要像西藏布达拉宫一样,高峰期每天限定游客数量。

■ 本报记者 侯赛

喀纳斯号称远离尘世“神的后花园”,是人间少有的净土,就像是戴着美丽面纱的维吾尔族美女,安静神秘,吸引着无数人想走近她。她既有北国风光之雄浑,又有南国山水之娇秀,因此也被誉为“东方瑞士,摄影师的天堂”。每年一到深秋,随着天气的变化,喀纳斯每天都更换着不同的色调。浪漫的白桦林、原始的图瓦人村落、变色的喀纳斯湖,处处都是迷人的风光。

饮“王者之水”探喀纳斯湖奇观

早在800年前,喀纳斯的名字就和成吉思汗的名字连在一起,成吉思汗西征路过喀纳斯湖时,被喀纳斯湖的美景所吸引,亲自下马欢捧湖水,仰头痛饮。所以后人都把喀纳斯湖的水称作“王者之水”。

从布尔津县城出发,经过了阿尔泰山的第一个景观带——黑钙土草甸草原带,穿过一片古老的森林,喀纳斯湖就宁静而安详地出现在面前。远望友谊峰,蓝天白云下,雪峰、森林,交相辉映。森林簇拥着雪峰,雪峰映照着森林。雪峰洁白耀眼,森林碧绿苍翠,给人以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感觉。

喀纳斯湖的水色靓丽而神奇,它会随着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喀纳斯湖又称“变色湖”。湖周围是苍翠的针阔混交林,与辽阔的山间草原连成一片。金秋登上海拔2030米高的观鱼亭俯瞰喀纳斯湖光山色,你会为湖面多姿多彩的奇景所惊叹,在蓝天白云下,偌大湖面宛如硕大的调色盘,湖水的颜色一块深、一块浅、一块蓝、一块绿,真是变幻万千,美不胜收,在喀纳斯欣赏“宝光”霓虹美,特具魅力。

喀纳斯湖还有几大奇观,一是千米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湖中的浮木被强劲谷风吹着逆水上漂,在湖上游聚堆而成的;二是湖中有巨型“湖怪”(近年有人认为是当地特产的一种大红鱼),常常将在湖

云间湿地 天上九湖

走进﹃神的后花园﹄喀纳斯

倾听秋日絮语

想要感受深秋的浪漫,还有一个地方,你一定要去,那就是腾冲江东银杏村。这里有静谧秋景,是电影《武侠》的拍摄地,更是追梦的村庄。

每到深秋,在腾冲银杏村,房前屋后,黄叶纷飞,异常美丽,珍贵的百年银杏树让这个小村庄显得古朴和深邃。虽然云南的美景太多,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等,但是让你确信秋天来到,满地黄叶的,只有银杏村。

银杏村原名江东村,与著名的腾冲国家火山地质公园、柱状节理等旅游景点相邻,距腾冲县40公里,素有

“树在家中,家在树下”美称。据悉,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云南发现的最大、最集中、最古老的一片银杏林。银杏村的古银杏树,隐于群山环抱,现于农庄炊烟之间,它们的古老让这个小村庄更加显得古朴和深邃。

每年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是银杏村赏秋色的最佳季节。因独特的地理气候原因,银杏村的叶黄时间较长,每到深秋,房前屋后,小路上、石墙上、瓦房上、水沟中、菜地里……黄叶纷飞,一地金黄。游人身临其境,仿若走进金色的童话世界。

每到深秋,海洋乡就成了好摄好游一族的热门话题。桂林灵川县海洋乡境内的海洋银杏林,林区有银杏树100万株,一簇簇,一排排,一片片植于秀丽的田园间或村庄舍旁,其中有50多万株年代久远的银杏树,最古老的一株已有500多年历史。

每到深秋季节,微风轻拂,落叶缤纷,树上的、树下的,一片片落叶就像一片片黄金,和着林下拾叶子的老人或孩童,构成一幅幅别有意味的秋意图。像这样成片成林的银杏林景区全国罕见,广西更是绝无仅有。金黄的世界里,延续着童话般的梦想,那便是深秋的海洋秋语。

在这里,深秋的颜色只能维持2-3周,11月中下旬时应该就是最美的季节了。

在广东,秋色是一种奢靡的色彩,所幸,还有南雄这个秋日童话世界。

每到深秋时节,素有“银杏之乡”之称的韶关南雄即是一片金黄,走进南雄,似乎游走在巨幅水墨画卷之中,两旁的银杏树像镀了一层黄金,随风飘落的杏叶撒满林间小道,田园画卷的古朴娴静一览无余,天气晴朗时,阳光透过金色叶子,树林呈现半通明状的,映衬着村子升起的袅袅炊烟与远处的山岚雾霭,令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南雄的银杏树主要分布在坪田镇和帽子峰林场等景区,千株百年以上树龄的银杏树醉染秋色。步入其间,目之所及是满树的金黄、足之所至是如地毯般柔软的落叶;一阵秋风袭来,金黄的银杏迎风飞舞,如遗落在人间的金色蝶儿,飘飘扬扬,几欲乘风归去。偶尔飘落于肩头,那一抹低头的温柔,如满眼秋色般醉人。

南雄市坪田镇是粤北有名的“银杏之乡”,这里夏末盛产银杏,秋末是金黄的银杏世界。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翠绿欲滴的银杏变成了一只只金黄的蝴蝶挂满枝头。坪田镇,尤以丛生古银杏群而闻名。这里有古银杏树5000多株,主要分布在汪汤、垇背、姜塘、迳洞、军营寨等村。

帽子峰林场,素有“小九寨沟”之称,掩映在层层树林之中,在深秋里傲然绽放。每年的11月中旬到12月底,总有大批的游客前来叼扰打破那令人迷醉的沉寂和重峦叠嶂的秋意。

位于浙皖交界的浙江省长兴县,有个八都岕长廊。在清晨或傍晚,3万株古银杏被染得一片金黄,阳光透过金色叶子,映托着村落的雾霭和炊烟,与两旁青山翠竹一起,展现一片美好祥和的景象。

两山之间,长兴人叫岕。岕内青山排挞,大涧中流,12.5公里长的银杏林成为一道以“原、野、奇”为特色的风景线。人们称誉“走遍天下景,难见银杏古树群”。

目前,十里古银杏长廊有100年以上古银杏2700余株,300年以上有376株,500年以上11株,1000年以上5株。在方一村古银杏公园内有一株1300余年的雄性银杏树,被称为“银杏之王”;在方岩村还有一株1500余年的雌性银杏树,被称为“银杏王后”。它们彼此守护,见证这小山村上千年的岁月变迁。

到了深秋,银杏长廊的银杏树叶都黄了,金灿灿的蔚为壮观。轻摇树身黄叶就纷纷落下,沿途落下的银杏树叶铺就了一条松软的路,踩上去沙沙有声,格外有秋天的气氛。

广东南雄:银杏之乡探秋色

浙江长兴:十里长廊观银杏

桂林海洋:迷失在银杏的海洋

云南江东:银杏村中访深秋

腾冲银杏

水云间

静静的大九湖

图瓦人民居

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给喀纳斯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三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峨眉绝景”——喀纳斯云海佛光。

观鱼亭看云海佛光

清晨登上山顶——观鱼亭,观赏日出景色,可见喀纳斯上空云海翻腾,雾涛升空,有时可看见如同峨眉山云海佛光那样的奇观。充沛的降水,凉爽的气候,使喀纳斯湖区常常笼罩在朦胧雾雹之中,而高出云雾顶部的山峰,则成了观看佛光的理想地方。

每当雨后的清晨,喀纳斯山区谷地往往会被浓厚的云雾遮盖,只露出一座座2000米以上的峰顶。这时,若登上“一览亭”观赏日出景色,只见头顶碧蓝的晴空中,斜挂着一轮巨大的朝日,远近雪峰,在朝阳下反射出红红的光芒。脚下的白色云海,浪涛般地随风翻滚,时而露出一块块一平如镜的蓝色湖面,时而又露出一片片绿色的林海。

那迎面而来的彩云,带着反射太阳的霞光,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使人目不暇接。当上午9时至10时左右,太阳升到一定角度时,在湖西山谷的云雾中,也就是与太阳的相对方向,便逐渐显现出一个半圆形的巨大的彩色光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备,鲜艳夺目,下部则没于云雾中。随着云雾的浓淡变化,光环色泽也时深时浅,时明时暗。这些山峰、亭子以及你的身影,在彩色光环环绕衬托之下,色彩绚丽,光彩夺目,给人以神佛欲显、飘飘欲仙的感觉。佛光大约可以持续一刻钟左右,随着太阳的升高和光线角度的变化便逐渐隐去,令人流连忘返。

家访图瓦人看“云间部落”原始生活

如画的喀纳斯湖畔居住着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图瓦人,图瓦人亦称“土瓦”和“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他们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现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个民族。

图瓦人用圆木垒成小屋,千百年来在喀纳斯湖边过着淳朴简单的生活。散落的木屋形成图瓦村寨,古朴的村寨犹如喀纳斯一样神秘。如果赶在封山前进入村寨就可以和图瓦人一起过一个安静与世隔绝的冬天。

禾木村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白哈巴村)中最远最大的村庄,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

深秋的禾木村,万山红遍,炊烟在秋色中冉冉升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胜似仙境。在禾木村周围的小山坡上可以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空谷幽灵,小桥流水,牧马人在林间扬尘而过……

在喀纳斯村庄里,家家户户都挂着“家访”的招牌。家访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呢?深入到图瓦人家中,喝他们奉上的奶茶,听他们介绍一砖一瓦一弓一箭,并听他们吹奏传统的乐器。当然,在一个成熟的旅游景区,这一切并非原始面目,作为一个旅游项目,看到的是流水线的操作。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