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媽.字姓戲.躦鯪鯉booklook.morningstar.com.tw/pdf/1019047.pdf ·...

Post on 01-Sep-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026

老二媽.字姓戲.躦鯪鯉

南 萬和宮屯

撰文◎黃豐隆

027

南屯萬和宮

宮廟小檔案

︱萬和宮︱

南屯區

黎明路一段

永春東一路

文心南路

萬和路一段

永春東路

文心南一路

南屯路二段

文昌街

萬和國中

N

南屯國小

萬和宮

27頁,小地圖萬和路跟南屯路二段交叉口,多加一個點「三角街仔」交叉口左上方,多加一個 南屯老街

三角街仔

南屯老街

地址:臺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 51號

電話:04-23893285

建廟時間:萬和宮 2014年發行《傳承萬和宮鎮殿媽 330週年專輯》,並舉辦為期五天慶祝活動。該宮雍正五年

(1727)「福蔭全臺」的匾額,迄今(2015)近三百年歷史,是大臺中宮廟最早匾額。

特殊文物:十多面古匾、神轎。

特色:字姓戲、老二媽省親、躦鯪鯉。

慶典時間: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官方網站:http://www.wanhegong.org.tw/

028028

︱臺中第一街︱

萬和宮是大臺中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之一,且是南屯

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除香火鼎盛,擁有廣大信徒外,每

年長達兩個月的字姓戲,充滿著各姓氏和睦相處的珍貴意

義,每年端午節踩街躦鯪鯉(穿山甲),則是臺中最具特

色的鄉土民俗文化活動,2015年還在市府主辦下,號召

五千零八位民眾穿木屐踩街,創下金氏世界紀錄。而三年

一次,充滿神話、親情的老二媽回西屯省親,更是地方上

的宗教盛事。

萬和宮香火鼎盛,是西南屯區信仰中心。(提供:萬和宮)

南屯萬和宮

029

萬和宮座落的南屯老街,古稱「犁頭店」,昔日是來

往半線(今彰化)與葫蘆墩(今豐原)之間必經的中繼

站,加上筏子溪孕育的肥沃土地,農業發達,打製牛犁、

鋤頭的打鐵站應勢而生,「犁頭店」之名由此而來。這裡

也是農產的交易中心、商賈雲集,因此曾有「臺中第一

街」之稱。南屯老街至今保有濃濃的古風,三角街上的紅

磚街屋與巴洛克式的建築相映成趣,萬和路上可以看見部

份傳統街屋,南屯路上還有一間傳承三代、碩果僅存的

「慶隆犁頭店」。走過狹長、彎曲的街道,參訪古色古香

的媽祖宮廟與在地的百年糕餅店,思古幽情油然而生。

犁頭店詩人、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理事長賴敏增,曾

為詩〈詠犁頭店萬和宮〉,描述南屯老街的萬和宮、在地

萬和宮老二媽。(攝影:黃豐隆)

030

犁 頭 店 的 開 發

南屯最早的開發與張國、藍廷珍等人有密切關係。張國字昭侯,泉州

晉江縣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首度來臺,擔任臺灣北路營參將,康熙

四十九年上奏報墾貓霧 社附近土地,稱呼為「張鎮庄」。康熙五十六

年,諸羅縣令周鍾瑄捐穀 200石,協助庄民構築「馬龍潭陂」,是中部最

早興建的官方陂圳,灌溉範圍約在張鎮庄開墾地區。

康熙六十年臺灣發生朱一貴事件,閩粵總兵藍廷珍率軍來臺平定後,

雍正二年(1724)積極拓墾臺中一帶土地,由張、藍招眾兩股力量合作,

拓墾地區稱為「藍張興庄」,約略範圍東至旱溪土牛(臺中市東區東信

里)、西至轆牙溝(今南屯溪)、南至阿密哩(烏日大肚溪北畔)、北至

二分埔(北屯區平田里一帶)。

雍正十年間以廣東大埔客張達京為首的「六館業戶」,與巴宰族岸裡大

社合力開築葫蘆墩圳(或稱貓霧 圳),對西南屯土地的開墾亦有很大助

益。張國於康熙六十年(1721)往生,據說萬和宮土地為張國所捐獻,但

據寺廟臺帳記帳,萬和宮建廟於雍正四年(1726),當時張國已辭世

五年。若非其生前捐獻,可能其子張嗣徽以父之名所捐,惟需進一

步考證。

「有水斯有財」,源於大甲溪的筏子溪與溝圳提供豐

沛的水源,福建廣東沿海先民渡海、落腳本地,三

塊厝、劉厝庄、鎮平庄與田心仔等聚落逐漸形成。

位於半線(彰化)、烏日與四張犁、葫蘆墩間的

犁頭店,成為南北要道與農產交易中心。乾隆五十

年間的林爽文事件,與同治初年間的戴潮春事件戰

火,對本地影響重大,使發展重心東移至大墩街。南屯

老街位於南屯路與萬和路一帶,交叉路口稱為「三

角街仔」,迄今南屯的街廓保留著部份日治時期所

建之巴洛克式,與臺灣戰後之紅磚屋的建築風格。

(攝影:黃豐隆)

南屯萬和宮

031

民俗與農產品麻芛,犁頭店豐富的人文景點與民俗,南屯

值得大家前來尋幽訪勝:

曾領中州稱首街,犁頭店肆比金淮,

萬和宮戲演字姓,五日節推醒鯉鞋。

消暑有方麻芛味,療飢無肉筍尤佳,

勸歌一曲筏溪月,小摺悠遊亦暢懷。

︱老二媽的眼淚︱

萬和宮的「老二媽西屯省親遶境」與「字姓戲」兩

項民俗活動,因深具傳統性、地方性與文化性,分別於

2012年六月與 2011年十一月,榮獲登錄為臺中市民俗類

文化資產。

老二媽傳說,起於嘉慶八年(1803)十一月間,一位

住在西屯大魚池的賣雜細(販賣針線、日用品)小販,在

犁頭店的街上碰到他故鄉烈美堂的一位少女廖品娘。但見

廖品娘衣著整齊,卻面容慘澹,請他回大魚池時傳話她母

親:「不必為我難過,且烈美堂庭院的桂花樹下,埋有二

元龍銀,可以挖出來用!」

小販雖感奇怪,可是仍沿著路線一路叫賣針線回西

屯,回到烈美堂時已黃昏,他惦記著廖品娘的交代,前往

032

烈美堂時轉告廖母,廖母聞言大吃一驚,趕到女兒房間查

看,發現女兒已氣絕身亡,廖母又依言到門前桂花樹下,

果真挖出二元龍銀。

思女心切的廖母,相信她心愛女兒過世後,魂魄在犁

頭店一帶飄泊!隔天一大早,即前往犁頭店街上尋找,期

待能如小販一樣遇上廖品娘,可是直到近午仍然毫無蹤

影,只有一顆心牽腸掛肚!而那天,犁頭店人潮洶湧,

很是熱鬧,她詢問下,才知道萬和宮增雕的金身「老二

媽」,今天要開光點眼。

廖母茫然的走進萬和宮廣場,竟有認識的人跟她說:

「即將開光點眼的老二媽,面容、神韻都很像你女兒廖品

2015 年老二媽西屯省親活動,活動結束後媽祖返回萬和宮。(攝影:黃豐隆)

南屯萬和宮

033

娘。」廖母聽得更是心急如焚,快步走進萬和宮,擠過人

潮到正在開光點眼的「老二媽」前,發現神像容貌、神韻

確實都像廖品娘,而這時,木雕的「老二媽」神像眼眶竟

流下一滴思親淚,這顆淚珠歷經兩百多年,依然掛在「老

二媽」的臉頰!

這件感人的神蹟傳回大魚池,烈美堂廖家當然堅信萬

和宮「老二媽」,是他們家的廖品娘魂魄去附身,所以要

求定期恭迎「老二媽」返回烈美堂。直到如今,三年一次

的「老二媽回西屯省親」,仍是西、南屯人的地方盛事,

兩天一夜的「老二媽」回鄉遶境路途,則受到信徒的膜

拜、歡迎,造就了這則屬於「臺中媽祖」特有的傳說。

2015年的「老二媽回西屯省親」,跟隨信徒估計有萬人

以上,可見其盛況。

︱老二媽省親的沿革與路線︱

老二媽回西屯省親,都是由丹慶季媽祖會主辦,據說

原本是每年一次,但因老二媽少女就離家,非常眷念故

鄉、故居和親人,所以每次回到大魚池,都很不願意太早

返回萬和宮,回程的當天一定會下雨,代表著老二媽的眼

淚,信徒不忍老二媽年年遭受淚如雨下之苦,才改為三年

省親一次,而被西屯人稱為「姑婆祖」的老二媽回鄉遶

034

萬 和 宮 字 姓 戲

萬和宮字姓戲起源也與

老二媽有關,據傳道光四年

(1824),農曆三月旱溪媽祖

開始遶境十八庄,三月二十日

來到犁頭店,萬和宮老二媽依

禮與旱溪媽會香。會後信眾準

備將神轎抬返宮內時,卻重如

萬斤,無法抬入,不知如何是

好?經擲筊請示,媽祖指示由

十二個姓氏輪流演出犁園戲

曲。道光五年起,犁頭店一帶

張、廖、簡、江、劉、黃、

何、賴、楊、戴、陳、林等十二字姓子弟集資演出。每年旱溪媽祖十八庄依例會

來萬和宮,迄今未曾停止,老二媽則不再參與十八庄遶境活動。而隨著南屯信眾增

加,其他姓氏陸續跟進,目前已增至廿八姓。

早期臺灣社會,民間的生活娛樂缺乏,各地廟會的野臺戲開演時,往往人潮洶

湧、臺下黑壓壓一片。地方耆老說,民國五、六十年代,農曆三月字姓戲演出時,

南屯附近的庄頭聚落,許多民眾自備椅條早早前來,以佔有利位子看戲!筆者幼年

時,曾隨著祖父黃德發公從筏子溪旁劉厝庄,扛著椅條來萬和宮看戲,祖父也會買

零嘴賞我吃。孩童的記憶裡,廟前總是擠滿人群,廟埕前設有各式鄉土小吃攤位,

沿街不時傳來「枝仔冰」與「李仔串」的叫賣聲。當時民風純樸,戲棚下還得拉起

草繩,將男女觀眾分開,那種看戲的氛圍,既熱鬧又有趣!

以 2015年的字姓戲為例,自三月二十日起率先熱場演出,二十日當天由南屯弟

子謝神、二十一日泉州戲、二十二日漳州戲,二十三日由萬和宮慶祝聖誕千秋,

二十四日廣東戲、二十五日汀州戲,字姓從二十七日起始由張姓開始上演,這是禮

遇張國最早率眾前來犁頭店開發,由林姓最後壓陣,則是媽姐姓林,謙虛地排在最

後。(「張前林後」是字姓戲慣例)

萬和宮維持了近兩百年的字姓戲演出。(提供:萬和宮)

南屯萬和宮

035

境,自古以來就是西屯人重要習俗節慶之一。

因老二媽遶境回鄉的路上,總受到信徒的盛大歡迎,

在信仰圈幅員遼闊,無法兼顧下,約在清末、日治期間,

為滿足筏子溪溪東之馬龍潭與潮陽(中庄)地區信眾需

求,故再增塑「聖二媽」神尊,分成兩路遶境!老二媽神

轎的路線,分別在文心路的水安宮、大河里福德祠、大鵬

里福德祠、大福里福德祠、逢甲及逢福里福德祠、上石里

福德祠、武兌宮、烈美堂等處駐駕。聖二媽神轎則分別在

龍潭里福德祠、潮洋里福德祠、長安祠、玉皇宮、光明路

的土地公腳、黎明路的庄頭土地公等處駐駕。

兩尊媽祖分別遶境不同區域,但只有老二媽有回故居

烈美堂,聖二媽遶境路線以筏子溪東側聚落為主,並未包

括大魚池,兩尊媽祖於當天傍晚匯集西安街的清靈宮,這

老二媽西屯省親回到烈美堂。(攝影:黃豐隆)

036

是遶境過程的最高

峰,鑼鼓喧天,鞭炮

聲震耳欲聾,成千上

萬的信徒齊聚膜拜,

並在清靈宮接受三獻

古禮,駐駕該宮過夜

(註:老二媽因已成

神,不能在人家的烈

美堂過夜,所以選擇

在附近,又是西屯重

要信仰中心的清靈宮

過夜)。

又因老二媽、聖

二媽太受信徒愛戴,

每到一座廟宇駐駕,

都會被廣大信徒強留

膜拜,以致影響遶境

時間。所以近來強制

約定,除了烈美堂

外,每處停留都限

十五分鐘。可是即使

如此,信徒的熱情依

然難擋,每次行程都

嚴重延遲,老二媽

丹 慶 季 媽 祖 會

為祭祀老二媽返回西屯省親,西屯廖烈美後

代與西屯地區熱心人士出資,成立「丹慶季媽

祖會」,由早期的帳冊與一頂嘉慶年間的神轎

推知,成立迄今約有二百年歷史,並於 2015年

3月正式完成登記「臺中市丹慶季媽祖會」。

依廖氏大族譜記載,廖烈美(1769∼ 1844)

係六世祖日享公派下敦公之第四子,嘉慶初年

由原籍福建漳州二都官陂移臺,定居於西屯的

大魚池,為大魚池派之開基祖。烈美公後代為

記念先祖,期望建立宗祠以維繫血緣、親情。

因「活廖死張」在大魚池建立烈美堂宗祠

「清河堂」。「大魚池」在今西屯國小東側、

烈美堂與西屯路口一帶,據說昔日有數口大魚

池而得名。1996年間,大魚池土地被徵收為公

園用地,已填平為今「西平公園」,昔日魚池

水波蕩漾,池魚穿梭的畫面已不復見。

「丹慶季媽祖會」目前由烈美派下二十一世

廖福龍擔任主任委員,由帳冊資料可知,過去

以來一直由廖家主持。

廖烈美派家族的昭穆為:

烈世文國以 丁財福祿昌

蒼梧千載茂 丹桂五枝香

上述烈字為十四世,丁字為十九世,福字為

二十一世,現任主委廖福龍為二十一世。

南屯萬和宮

037

2015年遶境回鑾萬和宮時間,原排定當晚七時,但卻到

深夜十一時才順利回宮安座。

︱萬和宮——萬眾一心、和睦相處︱

萬和宮奉祀湄洲天上聖母(俗稱媽祖),一般尊稱

「老大媽」。依據廟方史料記載,相傳聖母神像係張國總

兵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率眾前來開墾時,由聖地

湄洲,恭請護船來臺。「老大媽」安置南屯,起初僅建小

祠祭祀,各方信眾祈禱膜拜,經常顯見聖蹟,地方倡議建

廟,由居住南屯一帶的張、廖、簡、江、劉、黃、何、

賴、楊、戴、陳、林等十二大姓氏集資擴建,雍正四年

(1726)九月廿日大廟建竣,定名為萬和宮。「萬和」寓

意,希望藉由祭拜媽祖,保佑不同族群,能夠「萬眾一

心、和睦相處」,已往生的洪敏麟教授即表示.取名「萬

和宮」,就是「萬人都要和」之意。

由於媽祖屢顯靈驗,香火鼎盛,萬和宮早已成為鄉里

民眾心靈所寄託,亦是中部地區信仰中心之一。萬和宮建

築具有漳泉地區傳統建築風格,為早期漳州、泉州、汀

州、嘉應州、潮州與惠州等六府之先民開發臺中盆地之見

證,具有濃厚歷史人文氣息,值得仔細欣賞,現在是臺中

市的市定古蹟。

038038

︱萬和宮的諸神︱

萬和宮創建之初僅供奉媽祖(老大媽)神像一尊,後

因神威顯赫、有求必應,為因應信眾之需求,陸續增塑老

二媽、聖二媽、聖三媽、聖老二媽等四尊媽祖神像,後殿

則奉祀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五穀王、土地公與註生娘

娘等神,供信眾參拜,祈求平安。

萬和宮後殿亦奉祀十八羅漢,然而為何會有三十六尊

(新舊兩組)呢?頗令信眾好奇。原來在民國七十年,最

正殿內所奉祀媽祖神像。(攝影:黃豐隆)

南屯萬和宮

039

鯪鯉,臺語發音為ㄌㄚ ˇ ㄌㄧˋ,一般稱為「穿山甲」,從頭至腳被覆麟片,通常生長於低海拔山區。傳說,南屯

老街為穿山甲穴,穿山甲午間嗜睡,如果端午節(五日節)中

午,穿山甲呼呼大睡的話,將影響農作收成。因此,民眾在端

午節中午想盡辦法喚醒地底的穿山甲。

吵醒穿山甲的方式,最初由大人、小孩以跑步「走鏢」方

式,或穿上柴屐發出「叩、叩、叩」聲。逐漸衍成競賽活動,

如四人一組的木屐踩街、騎鐵馬、公揹媽與拔河等趣味性活

動,並加入百年北管景樂軒、南屯里土地公陣與社區土風舞

班,參與居民愈來愈熱烈。

「穿木屐,躦鯪鯉」習俗,起於何時尚待考證,約略在日

治時期。「穿木屐躦鯪鯉」藉由吵醒穿山甲,以祈求豐收的傳

說,演變為蘊含人們需勤勞工作的教育意義,以及社區與民眾

聯誼的趣味活動,盛夏裡的犁頭店端午活動,有別於划龍舟、

立蛋等臺灣常見的端午習俗。

2015端午節,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的活動,成功挑戰最多人

穿木屐集會的金氏世界紀錄,當天是由市長林佳龍與市民合計

5008位共同締造,臺中市獨特的端午習俗榮登世界舞臺。

犁頭店端午節【穿木屐躦鯪鯉】活動

2015年五日節 ── 犁頭店木屐踩街活動創下金氏世界紀錄,市長林佳龍與民代共同參與。(攝影:黃豐隆)

040

早供奉的十八羅漢遭竊,廟方四處奔波遍尋不著,第二年

只好重塑十八尊者。幸運的是,失竊的十八羅漢不久於出

海關時被查獲、再度順利迎回,因此便供奉於新雕十八羅

漢的上層,形成新(下)舊(上)並列十八羅漢的畫面。

萬和宮後殿設有張國與犁頭店庄長賴清標的長生祿位,用

以表彰建廟特別貢獻者。

︱「福蔭全臺」是臺中第一匾︱

萬和宮所保留之古物甚多,光是清代古匾就有十四

面,頗為珍貴。匾額年代最久的應是「福蔭全臺」,立於

雍正五年(1727),彭朝桂題款敬獻,此匾與萬和宮創建

年代的關係至為密切,是大臺中現存古匾中,年代最古老

的一面,目前懸掛於三川殿上方。

「萬里恩波」古匾立於嘉慶元年(1796)農曆十一

月,此匾記錄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揭竿起義事件後,犁頭

店街遭受攻擊、巡檢署衙門焚毀,街容受損嚴重,萬和宮

近在咫尺,亦應受到波及。加上乾隆五十二年(1792)中

南部發生大地震,民宅傾廢不少,祠廟亦有部份受創,至

乾隆六十年(1790)再度發生陳周全事件,此匾記錄當時

社會動盪與天災事變後重修之紀念,現存放於正殿;

而「德遍寰瀛」古匾立於嘉慶十二年(1807),是

南屯萬和宮

041

當時的欽差大臣賽沖阿(滿族正黃旗人)題款獻立,他

留在臺灣的古匾總共有三面,另兩面分別是嘉慶十一年

(1806)贈予鹿港日茂行林文濬與嘉慶十二年(1807)贈

予烏日庄頂勞西楊聯盛,匾額題名同為「海濱領袖」。另

一面「神恩廣佈」立於光緒三年(1877),現在高掛於三

「福蔭全臺」匾立於雍正五年(1727),是萬和宮年代最久的古匾。(攝影:黃豐隆)

光緒三年(1877)的古匾。(攝影:黃豐隆)

光緒十二年(1886)的珍貴古匾。(攝影:黃豐隆)

042042

川殿上,至於其他匾額可見萬和宮出版品。

︱見證開發史的漳泉建築風格︱

臺中盆地早期由福建省漳州、泉

州、汀州與廣東省嘉應州、潮州、惠州

等先民前來開發,因此萬和宮的建築呈

現著福建漳泉地區的傳統建築風格,蘊含

濃厚歷史與人文氣息,深具宗教建築之

美。

南屯萬和宮方位坐西朝東略偏

南,前面的三川殿緊臨萬和路,這

與一般媽祖廟的配置不同。民間有

一句俗語「入廟看廟門」,廟宇入

口處正是建築的精華之所在。順

著萬和宮中軸線,自三川殿、

拜亭正殿與後殿,形成「三

萬和宮建築頗具特色,處處呈現人文與建築之美。(攝影:黃豐隆)

南屯萬和宮

043043

落二院」格局,整體建築呈現「日」字型結構。前後落

之間留有天井、採光充足,天井四週迴廊形成封閉的空

間、左右對稱。此外,經由迴廊旁過水廊可與兩旁的廂

房相通,因此信眾參香的動線十分順暢。

萬和宮三川殿立面為三開間,往後退縮成一凹字型

「凹壽」,中港間屋頂特別抬高,與左右屋頂形成明顯

落差,並且建造雙層屋脊、施以交趾燒作修,建築上稱

為「西施背」。屋脊中央的交趾燒「龍馬負河圖」,宛

似麒麟的神獸,具有龍

首、馬身、獅尾與牛四

種動物組合,此神獸象徵

著太平盛世,是萬和宮建築

的特色之一。

044044

正殿前的拜殿屋頂以「鳩吻」剪黏裝飾,四點金柱中

前二柱以龍柱及二柱為洗石水泥柱,大通之上則有二隻鳳

凰展翅,出處有「惡蕃扛南瓜」雀替支撐屋簷。

正殿為信眾主要祭拜媽祖的神聖空間,計有七對石

柱,第三、六對為四點金柱,第一、二對簷柱間之員光

(垂樑)上,左右兩側的「松鼠咬葡萄」、「松鼠吃南

瓜」彩繪意含「多子多孫」。四點金柱之間為「三通五

瓜」木架構,大通與增柱問以「鰲魚」作為雀替,正殿屋

頂的中脊上方則有七層寶塔的剪黏,兩側燕尾則有雙龍,

形成「雙龍護塔」。

萬和宮的後殿主祀觀音佛祖,較正殿簡樸、高度略為

下降,屋頂以馬背處理。左、右各有一拱形的員光磚門,

左側門拱上方書寫「曉霧」,可通往關帝廳。右側門上書

「祥雲」,可通往五穀王廳(神農大帝)。後殿兩旁,龍

邊虎邊分別設有城隍爺與土地公神龕,基座前面的精緻的

三川殿上方,雙龍之間有龍馬背負河圖。(提供:萬和宮)

南屯萬和宮

045045

正殿燕尾上有兩條龍,中間為七層寶塔,形成雙龍護塔。(攝影:黃豐隆)

三川殿虎邊的精緻作品。(攝影:黃豐隆)

三川殿龍邊的精緻作品。(攝影:黃豐隆)

後殿城煌爺基座上的特別磚雕。(攝影:黃豐隆)

後殿土地公基座上的特別磚雕。(攝影:黃豐隆)

046萬和宮老照片,約日治時期的廟前景致。(提供:新庄仔何屘老先生)

萬和宮老照片,約民國六十年間的廟前景致。(攝影:余如季先生)

南屯萬和宮

047

磚雕是早期留下的珍貴古物。

萬和宮虎邊前方廟埕,有一棵高大翠綠的老榕樹,雖

然兩側是車水馬龍的道路,卻是平日民眾乘涼與觀賞字姓

戲的好去處,地方耆老說這是記錄一段日治歷史的紀念

樹。大正十二年(1932),日本裕仁皇太子(後來繼位的

昭和天皇)應邀來臺,停留期間由北往南視察臺灣的政

治、社會、教育與風土民情。當年四月二十九日,他抵達

臺中一中視察,夜晚時市街的路燈一齊點亮,在御泊所

(臺中知事官邸)觀看民眾提燈遊行以及燈海景致。當時

抵達臺中州時並未蒞臨南屯,不過南屯庄庄長黃清江與溝

仔墘庄保正(里長)賴銅兩人,則在萬和宮前共同種植這

棵榕樹作為紀念,因此推算老榕樹迄今已逾九十歲高齡。

老榕樹另一說法是,於 1908年 10月間,為慶祝臺灣

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日本皇室載仁親王來臺中主持通車典

禮時,鄉親所種植紀念。榕樹下是南屯人的共同甜蜜記

憶,現任萬和宮董事長蕭清杰的兒時回憶中,榕樹下永遠

擺滿簡易攤位,販賣零食、麵、小吃等。但願老榕樹欣欣

向榮,生機無限。

民國七十四年萬和宮經內政部評列為國家第三級古

蹟,民國八十八年政府撥款進行古蹟修復,至九十年底竣

工,並於九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048

南 屯 農 特 產——麻

「芛」指植物的嫩葉。把甜麻葉先撕掉

葉脈,經搓、揉、洗滌去苦水後煮湯即「麻

芛湯」,是農家最愛的消暑美食。麻芛湯的

煮食十分繁瑣,南屯菜市場內有多家商店賣

「麻芛湯」,以方便愛吃的饕客。

近幾年來土地重劃,農地消失殆盡,農業

社會的美食 ── 麻芛也逐漸消失。曾幾何時

麻芛變得那麼難以尋覓 ?南屯日治時期即曾

種植大量黃麻,是麻繩及麻袋原料,直到塑

膠用品出現後才漸被取代。

南屯老街商舖創新麻芛的各種美食,如百

年老店林金生香餅行研創麻芛太陽餅、麻芛

狀元糕等。近年更增設「研香所」── 研究

咖啡、餅香及臺式創意甜點,是歇腳品嚐在

地美味的休閒空間,讓麻芛的滋味融合於咖

啡與文山茶香中。三角街人文茶館以麻芛粉

用雪克杯搖出泡沫麻芛茶,淡淡的麻芛香味,讓人一喝難忘。南屯農會更

研發出麻芛麵、麻芛洗髮乳等附加價值高的麻芛產品。

南屯麻芛文化館

地址:臺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 56號 5樓

電話:04-23843199

麻芛是南屯地區的特產,傳統市場與小吃店可以品嚐到可口的麻芛湯。(攝影:黃豐隆)

較受消費者喜歡的品種 ── 青骨(白骨)麻芛。(攝影:黃豐隆)

南屯萬和宮

049

• 廖財聰主編,《萬和宮志》,萬和文教基金會,2004

年。

• 林惠敏編著,《典藏犁頭店:古今鄉土文化田野調查彙

集》,萬和文教基金會,1999年。

• 林惠敏編著,《犁頭店麻芛之歌》,萬和文教基金會,

2003年。

• 張俊鎮主編,《萬和宮文物館專輯》,萬和文教基金

會,2001年。

• 廖志濃主編,《傳承媽祖鎮殿 330週年專輯》,萬和文

教基金會,2014年。

• 林惠敏、陳立武主編,《萬和宮老二媽遶境》,萬和文

教基金會,2014年。

• 洪敏麟、屈慧麗著,《犁頭店歷史的回顧》,臺中市立

文化中心,1994年。

• 不具撰人,《寺廟臺帳.臺中州大屯郡》,日治昭和年

間訪查資料。

• 孟祥瀚,《臺中市志.沿革志》,臺中:臺中市政府,

2008年 12月。

• 簡金寶撰,〈麻芛生南屯此物最消暑〉,王志誠總編輯

《文化臺中》特產篇,頁 12-13,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2015年 7月。

參考資料

050

藍興媽.七媽會.熱鬧區

中 萬春宮區

撰文◎陳俐文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