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思想 启蒙乐歌《 自由结婚 》歌词节选...

Post on 23-Dec-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蔡元培的《夫妇公约》和秋瑾的抛夫弃子2“化为女人”的男人

“化为男人”的女人1

晚清妇女多奇志儿女情短气魄长

编辑 乔雪阳 美编 唐倩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成都商报 腾讯微博:@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02好读又读 只推荐有口碑的好书WEEKEND

如果一条狗想要“青史留名”,要么它做过什么感天动地的事,要么它得有一位身为文人或名人的主人。比如这条名叫“酷豆”的混血小狗,它的主人爱德华·司徒欧顿不仅是一位专栏作家,还是 BBC 主持人,并且对遛狗、狗历史、狗艺术颇有研究。

于是,这条本来默默无名的小狗,便成为了司徒欧顿新作

《遛狗人日记》中的主角之一。作者感慨道:当你到了中

年而你的孩子到了青壮年时,养狗绝对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我们已经挨过了换尿布和喂养婴儿的枯燥生活,现在更容易接受这种养狗带来的麻烦,而且很可能,尽管我们自己不承认,但我们实际上想念被小孩子依赖的感觉……并通过溺爱自己的狗来填补这一空白。”

不过,作者很反感那种手里抱只迷你小狗当做装饰物的行为,据说专门有个新的流行词来形容这些替代儿童角色的狗——“毛孩”。它通常被用来指那种住在巴黎希尔顿酒店的超级名模和各种名人装在手提包里的浑身发抖、超级小、吃得太好、过度打扮的小狗。

无论你是否养狗,记得不要说别人家狗的坏话,尤其是关于狗儿的外貌。这种话即使是客观的,它和它的主人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打击,虽然它的美丑与主人的遗传基因并无关系,而这依然十分要紧。

狗和孩子不一样,狗身上没有主人的基因遗传。但为自家狗儿的外貌感到骄傲,却成了所有养狗人一个普遍的弱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委罗内斯的这个弱点非常明显:1573 年,他被要求在法庭上解释巨幅画作《利未家的宴会》中的某些“古怪之处”。

这个古怪之处是:他把自己的狗悄悄画在画布中心。那狗钦佩地凝视着同样被偷偷加进去的画家自己。最后,画家为此受到了严厉训斥。

类似这些有关大文豪大艺术家对自己的狗的偏爱以及野史,司徒欧顿整理出来很多,故事还颇有趣。不过,与这些文艺界人士相比,位高权重之人对狗的钟情,似乎更具影响力: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对狗的喜爱,几乎奠定了整个英国“犬文化”的基调,人们对纯种狗的追捧也渐渐风行。

但事实是,对品种纯度的崇拜,很早就开始破坏狗的健康。大自然会淘汰基因有缺陷的物种,为进化扫平道路。“现代人却费钱费力地繁育那些绝不会自然繁殖的品种,它们太小、太弱或过于扭曲,在自然条件下无法实现物种传播。”但对于这一点,作者也爱莫能助。

最后,爱德华·司徒欧顿还列了一个养狗的利弊清单,也很好玩。养狗之利包括阻止争吵、提供笑料、监督家里的猫,从不反对你的意见,提供安全的谈话主题等;养狗之弊则包括啃咬东西、带来额外的紧迫家务、把泥爪子踩到白床单上,以及给家里的孩子提供“对家中长辈的弱点进行破坏性批评的机会”等,不一而足。

读完这本《晚清文人妇女观》,你或许也会像我一样,更加感慨今天女性自由生活的来之不易。然而,虽然身处和平富足的环境,现代女性仍有诸多困扰。她们虽然不缠足了,但各种整形美容医院的广告,分明仍在大力宣传中国男性偏好的审美标准:丰满的胸部、娇小的面庞、纤瘦的腰肢,清纯、柔嫩,楚楚可怜……

又比如,当职业女性面对怀孕生产以及育儿带来的精力与金钱的损耗时,基本上都是自己承担。“让妇女回家”的声音时不时在各种场合出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论调也从未消失。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有些观念,不会轻易随时代改变。

在决定“回家”前,各位女同胞,请读一读夏晓虹的《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晚清文人妇女观》等作品,这会让你了解,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费了多少力气才使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也会让你明白,保持社会交往、参与社会生产对女性的重大意义。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作家茅盾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社会及对手

的男性,即使会从女性为妻为母的‘忙’里认识她们的价值,然而未必肯承认她们的地位;正如资本家虽然从劳动者的血汗上认识劳动者的价值,然而何尝肯承认劳动者的地位。”

现代社会,新的“主臣”关系和依附关系,或许就会在你不经意间,换种方式再度萌发。且记取秋瑾对姐妹们的敬告,不能自强自立、全要仰仗他人的结果往往是:“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儿是常常的滴着,生活儿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前人为我们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自由之路,女同胞们,且行且珍惜。

我 的 读 书 笔 记

文/徐宁 图/笑莲

改造出新中国,要自新人起,莫对着皇天后土,仆仆空行礼。记当初指环交换,捡着生平最敬最爱的学堂知己。任你美妙花枝,氤氲香盒,怎比得爱情神圣涵天地?……如今是婚姻革命,女权平等,一夫一妻世界最文明……

有个能写会画的主人真是狗儿的福利

文/Eva

【英】爱德华·司徒欧顿 著商务印书馆 2016年1月

在这本书中,作者夏晓虹领着我们进入了晚清女性生活与思想“天翻地覆”的历史场景:不缠足运动还妇女健全体魄、女子结社凝聚妇女力量,女学堂兴建和女性国民意识的觉醒,更使她们开始具备自立自强的品格……

凡此种种,晚清女性确是处于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历着她们的前人无法想象的一切,自觉或不自觉地踏上了走向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

在晚清女性的生命故事中,有两类关键性的人物:一类可谓“化为女人”的男人,另一类可称“化为男人”的女人。

此处所讲的“化为女人”的男人,是指那些代替女性发出声音、伸张女权的知识精英。这里或许会有人奇怪:明清时期才女颇多,何以发展到了晚清却需男人站出来代为发言?

仔细想想便知,中国古代妇女长期、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和“失声”状态,就算是位才女,能做的,也多是用纸笔吐露些闺中情愁而已。有几人能够和男性站在同一平台上发出女性的声音?

绝大部分女性早已被封建礼教驯化,以柔顺和服从为美德。做妻子的若是话太多,想法太多,就会被认为有离间家庭和睦的可能,距离被丈夫合法

“休”掉的时日就不远了。所以,真正有实力为当时女性“说

话”的,其实多数还是男性知识精英。但在近代以前,有此平等思想的男性,数量实在有限。

这些知识精英们,当时普遍已经接受了西方有关男女平等的先进思想,开始更多地关注妇女问题,为女子能够放开小脚、接受学校教育、参与社会事务而呼号,他们的参与热情有时甚至比妇女们自己还要高。

再看“化为男人”的女人,更好理解——她们是那些力争男女平等,事事以男性为衡量标杆的女人。

恰如夏晓虹所指出的那样:晚清妇女生活中出现了不缠足、女学堂、女报、女子团体、婚姻自由等诸多新因素。这些新因素,尤其是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使得一部分女性的男女平等与女权意识渐强。这些女性也想和男人一样,走出家庭,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她们无疑非常勇敢,且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凡事都和男性“一模一样”就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了吗?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当时那个年代,无论是“化为女人”的男人还是“化为男人”的女人,在追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道路上,始终离不开最大的时代主题:国家独立、民族复兴。

婚姻、家庭一直是传统女性的生命主题,在晚清时期也不例外。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在这方面的先进意识,至今还值得我们尊重。

说到他,就不能不提到他在1900年写下的那则《夫妇公约》,共25条,阐述了自己对新式婚姻中夫妻地位、家庭分工的理解。他用“主臣”一词来描述夫妻之间的关系,并将禁止缠足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份“公约”将婚娶条件、家庭责任、婚姻自由、离婚合理、再嫁自由诸义,俱囊括其中,堪称当时的奇思妙想。

或许不少女性读者看到蔡元培把妻子的地位定义为“臣”,还会有些不太满

意,但在那个时代,把女性当做仆人甚至奴隶一般看待的,仍是大有人在。蔡先生能在“公约”中将男女置于平等地位,强调女性的独立人格,已经领先时代许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自己的一生中,也确实遵守了《夫妇公约》,是个男女平权的力行者。

就在蔡元培撰写《夫妇公约》的那年,秋瑾的婚姻刚步入第五个年头。说起这位

“鉴湖女侠”,大家对她最鲜明的印象就是位激情豪迈的革命者,或许很少有人深入了解过她婚姻生活中的心路历程。

夏晓虹在书中还原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秋瑾:出身官宦家庭,嫁给小她4岁的富家子弟王廷钧,婚后有儿有女。这样的婚姻在外人看来应当算得美满,她缘何闹起“家庭革命”,最终抛夫弃子呢?

原来,秋瑾特别爱读《芝龛记》,这是清朝的一部传奇戏曲,主要叙述明代女将军秦良玉、沈云英战功的故事,这两位女

中豪杰的事迹,深深激发了秋瑾“做乾坤中一奇女子,于天地间留大名声”的斗志。

她的丈夫王廷钧则无此大志,相反,他热心功名,热衷俗务。秋瑾对这样的家庭也渐渐少有留恋。终于,1904年,还不满30岁的秋瑾,毅然告别丈夫和一双儿女,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东渡日本后,因与革命派人士交往,秋瑾的思想日趋激进,加之因留学费用紧张,与丈夫的经济冲突更加加剧。这使得她对丈夫的感情,由不满急转为憎恶。回国后,她发表公开声明,脱离家庭,全心投入革命事业,直至被捕就义。

或许你会觉得,秋瑾从某一个角度讲,是位不太负责的母亲。但也有史料显示:她当初脱离家庭,是担心起义失败,牵连家人。我觉得,后一种解释更贴近一个真实的她。要记住晚清是个剧变的时代,晚清女性的生命中,也有着我们今日无数女性无法想象的可能与抉择。

说起晚清时期的奇女子,大家都晓得秋瑾,却几乎没人听说过吴孟班吧?与秋瑾相比,我个人觉得吴长姬(字孟班)更有勇气和才华。可惜,她去世太早了。

吴孟班生于光绪九年,即1883年,浙江湖州归安(今湖州)人。她去世的年龄,有说18岁,也有说19岁。至于夺去她年轻生命的“时疫”,据当时国内报纸的记述,应该是当时东南盛行的“喉症”——不知用现代医学词汇描述是哪种传染病,但据说当时为害甚烈。这一点从在日本留学的章太炎的记录中可得佐证:“顷闻沪上喉证犹多”,“罹疾死者,先后至万余人。”

作为中西女塾的一名女学生,吴孟班可谓才华横溢,“于中西语言文字无所不通”。韶华早逝的她,仅为世人留下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拟上海女学会说》,公开发表在上海《中外日报》上;还有一篇是给

《中外日报》的主持人汪康年写的信。

在吴孟班短暂的生命中,最惊 世 骇 俗 的 举动,大约就是她

“嗜学堕妊”了。当时,新婚

不久的她发现自己怀了孕,于是背着丈夫把孩子打掉了。丈夫邱震(字公恪)得知后大为惊骇,问她是什么缘故。

她回答说:“我生了儿女,要教育二十年,才能够成就一个人才,而我自己不免要作重大的牺牲。现在我奋志求学,只要五年,就可以成就一个人才了。那我们为何要为了二十年后的人才,先牺牲五年后的人才呢?”

这番言辞放到现在来看,无疑是有失偏颇且十分激进的。但是,撇开吴孟班当时还非常年轻、缺乏生活阅历这点来讲,晚清时的中国是什么局面,想必大家也知道。在这内外交困的家国危难之下,一位有志青年渴望全身心投入救亡事业、为国家奉献一切的急迫心情,放在这个特定的前提下来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丈夫邱震,也是一位维新志士,因为受到政府迫害,不得已东渡赴日游学。妻子因病去世后,邱震悲痛万分,不久便病养归国,再不多久,也病逝了,年仅24岁。

—— 晚 清 新 思 想 启 蒙 乐 歌《 自 由 结 婚 》歌 词 节 选

那么,推荐你读一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今年63岁的夏晓虹老师,撰写的两本研究晚清时期妇女地位和相关运动的心血之作:《晚清文人妇女观》和《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别怕,这不是难懂的学术论文集,书中有好些令人称奇的巾帼故事。

如果,你像我一样,对有关中国女性争取平权的 努 力 之路,有着高于猎奇的兴趣与关注。

这份《夫妇公约》,将婚娶条件、家庭责任、婚姻自由、离婚合理、再嫁自由诸义,俱囊括其中,堪称当时的奇思妙想了。

这个女孩名叫吴孟班“嗜学堕胎”的就是她

前辈们努力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4

3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