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音...

Post on 11-Feb-2020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唐三彩“三花马”:承载懿德太子浮沉的一生

国宝珍藏

□时 光

12 责任编辑李梅 视觉编辑贾庆华

组版赵小英校对周凯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艺术视界

热点聚焦

千年之音 与君共飨——走近“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

□文/图 王家春

一期一品

□唐永明 裴媛媛

近日,“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启幕。该展是纪念其建馆90周年的五大特展之一,共展出珍贵唐宋古琴21张,除了自己的馆藏外,其余古琴都是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借调过来,件件都在《中国古琴珍萃》中榜上有名。据悉,浙博花费了四五年的工夫才将这些国宝重器搜集过来,这次的古琴展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唐宋古琴展——

【原文】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

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注解】①过误:过失,错误②恕:原谅,宽容③在己:在自己身上④困辱:困窘和侮辱⑤在人:在他人【译文】对于他人的过失错误要善于

原谅,而如果自己犯了过失就不可原谅。自己受了屈辱要学会忍受,对他人受了屈辱要敢于仗义执言。

【智慧启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传

统文化中界定的君子之为。严于律己,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升;宽

以待人,才能广交朋友,多交朋友。这二者其实就是成就人生的两个不同方面,殊途同归。在现实的处世过程中,善于原谅他人,其实是对自己最大的解脱,一个人如果总为他人的过错而抱怨在心,长此以往,损害的是自己的健康,正所谓干了错事的人在那里若无其事,不原谅他的人在那里生着闷气,仔细想想太不值。因此,宽恕那些对不起我们的人吧,那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解脱。

当一个人知道宽恕他人其实是在解脱自己的时候,我们干嘛还去抱怨他人呢?

所谓“三花马”,指的就是唐朝的一种名贵马种。这种马因体格健美,英姿勃发备受人们的喜爱。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有一件唐三彩三花马与其他的三彩马有所不同:它的外表非常华贵,膘肥体壮,有一身棕红色的皮毛。马头微抬,前腿站得笔直,后腿稳健有力,尾巴微微翘起。从形体上就可以看出,它是一匹训练有素的宝马良驹。

三花马的名称源自马鬃的修剪方式,从这件唐三彩器物不难看出,三花马的马鬃是经过精心修饰:马鬃则被修剪成三缕堞垛状,三花马因此而得名。唐代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描述过三花马,李白一首诗中就有“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的诗句,来描写三花马的装束,而此匹唐三彩三花马的马背上就披着这么一条绿色的障泥锦,一直盖到马的腹部。而诗人王勃的《春思赋》中也有“杏叶装金辔,葡萄缕玉鞍”的诗句,描写的正是三花马身上的垂饰。三花马同样也挂着许多精美的饰物:马笼套上装饰着鎏金花朵,马背上的饰物一直延续到马的后股,马身两侧的杏叶形垂饰,绿瓣黄芯,鲜艳夺目。

据专家介绍,三花马从西域引进到大唐,由于品种优良,从而被达官贵族争相饲养。据史料记载,在唐朝,饲养马匹的品种和数量是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而用唐三彩三花马陪葬,同样也能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如果一座墓葬中有三彩三花马出土,则说明墓主人不是普通百姓。

唐三彩三花马1971年出土于懿德太子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在唐朝历史上也小有名气。他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也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据史料记载,李重润生于公元682年,他一降生就

受到了皇室的关注,当年就被封为皇太孙。可谁也没想到,这位本该有机会成为皇帝的皇太孙却有着坎坷的命运。李重润的人生与他父亲李显坎坷的经历息息相关。李重润一岁多时,父亲李显登基做了皇帝,在位只有一个多月就因为得罪了皇太后武则天而被贬出了长安。在李重润17岁的时候,父亲李显又被召回了京城,李重润重新被立为太子。不过,这次回京给李重润带来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灭顶之灾。公元701年李显一家刚刚回到长安城两年,谁也没想到,一天祸从天降,武则天下令将李重润处死。

文献记载,当时武则天为了当皇帝,对李唐宗室进行了打击,懿德太子李重润当时是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所以成了武则天的绊脚石。何来罪证呢?当时李重润只有19岁,永泰公主16岁,他们有一次闲聊私底下议论武则天,被武则天的眼线告密,武下令“杖杀之”。兄妹俩的死,让父亲李显悲痛万分,他决心推翻武则天的统治,重新夺回皇位。公元705年,82岁女皇武则天病重,拥戴李唐王室的大臣率兵攻入皇宫,迫使武则天传位于李显,李显终于重新登上皇位。

公元706年,李显在乾陵附近厚葬了永泰公主与懿德太子。改葬十分隆重,采用了最高规格“号墓为陵”,即虽然是墓,但是按照皇帝才能拥有的“陵”的规格来修建。在懿德太子墓中,随葬品有数千件,其中就包括唐三彩三花马。数量最多的则是形态各异的兵俑,比如像三彩骑马列射俑、彩绘贴金马甲俑等,用重重兵马保护太子墓,诉说了父亲李显希望儿子在另一个世界享有平安喜乐生活的朴素愿望。

《宽恕即是善无怨就成佛》

唐三彩三花马

《画说〈菜根谭〉》连载之 21

这场特展有多珍贵每张古琴都是国宝

一手抚弦过,留下袅袅钟磬音。在此次唐宋古琴特展上,“沉睡”多年的唐琴“彩凤鸣岐”与“疏影”被相继“唤醒”,正式与大家见面。

浙博工艺部主任范珮玲介绍,这次展出的古琴都是各馆“镇馆之宝”。中国古琴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唐宋时期正是我国古琴艺术发展的高峰。因此,这场展览规格极高,为目前国内唐宋古琴展之最。

近几年,汉服、国学、传统手工艺等相关的民族古典文化越来越多受年轻人推崇,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但是,民族文化论到修身齐家内观自省,琴,首当其冲。蔡邕《琴操》说:“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如果说音乐表达人类的心声、民族的姿态,那么中国古琴所表达的就是“非凡的心声”。宋代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琴史》中说“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而况于人乎?况于己乎?”《琴史》上说,最早以琴表达心声的是伏羲,“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

目前所知,最早的七弦琴实物出自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更有名士抚琴而歌的场景。唐宋两代是我国古琴发展的繁荣时期,斫琴名匠辈出,流派分野,琴棋书画成为文人必习之四艺;琴曲、琴家、琴诗、琴学论述层出不穷、洋洋大观。如今,1000多年过去,属于唐宋时代的吉光片羽,如“大圣遗音”“玉玲珑”“独幽”等琴已难得一见,能弹奏的如“九霄环佩”、伏羲式“春雷”愈加凤毛麟角且身价不菲。而此次展览则展出了传世唐宋古琴重器,如唐“春雷”琴(旅顺博物馆藏)、唐“石上枯”琴(宁波博物馆藏)、北宋“松石间意”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南宋“玉壶冰”琴(故宫博物院藏)、宋“飞龙”琴(安徽博物院藏)等九家博物馆的唐宋古琴21张。其中,旅顺博物馆藏的唐“春雷”琴,是一张可以与故宫博物院国宝级馆藏唐“九霄环佩”比肩的名琴;宁波博物馆藏的唐“石上枯”琴,

之前一直被谨慎保护,这次是它在尘封多年后的首次亮相。

目前,浙博共收藏了三十余张古琴,其中有六张唐琴、三张宋琴,“唐琴存世少,我们这次把能出门的古琴都借来了。它们不是只能摆着欣赏的文物,至今依然能完整弹奏出悦耳的琴曲。”浙博副馆长许洪流介绍,唐宋之琴历经千年,各家不同的制作工艺、形态各异的断纹、琴学大家的跋文,统统见证着古琴的流传有序。八国联军入侵后,一批珍贵的古琴被民国琴学泰斗、九嶷琴派创始人杨宗稷收藏于“半百琴斋”。杨先生去世后,他收藏的古琴被出售给当时的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徐圣禅。时逢战乱,徐圣禅将古琴藏在镇海东岙的私人花园“塔峙圃”中,以一己之力保护古琴,躲避浩劫;1953年,其后

人将这批古琴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时至今日,经当代名家重新上弦,古琴依旧可以发出非凡之音,带我们穿越宋元明清、跨过烽火年代,为我们聆听古音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更为接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凝心聚力。

造型独特 出自名家唐代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此次展出的唐宋古琴中,名气最大的可谓2018年亮相央视《国家宝藏》栏目的唐

“彩凤鸣岐”琴。这张唐琴因造型独特、出自名家、斫制上乘又流传有序而入选《国家宝藏》,成为第一批27件国家宝藏中的一件,节目播出后许多年轻人产生了学习古琴的兴趣。

这张琴造型像极了中国戏剧中水袖飘落的形状,呈波浪形曲折对称,因而被称为

“落霞式”。古琴造型虽不是只有落霞式,还有以形状命名的蕉叶式、连珠式等,以创作者命名的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等,但落霞式因形状独特、百里挑一、声如洪钟而为琴家钟爱。汉郭宪《洞冥记》有“握凤管之箫,抚落霞之琴”这样的诗句。由琴腹内题款可知,彩凤鸣岐琴出自唐代斫琴世家西蜀雷氏中的佼佼者——雷威之手。据传雷威制琴,重在选材,他要在大风雪天,酒酣之后,跑到深山老林里,细听狂风震树之声,选声音松透苍润的上等杉木斫琴。

古琴如何能有“如敲清磬撞洪钟”的效果?除了选质地紧实的梓木做底板,还要设置“龙池”与“凤沼”,才能加强琴音在琴腹内部的回旋共振;装好雁足、岳山、冠角等配件后,只有用鹿角灰调制生漆做漆胎,铺上葛、麻之类的做胎底,再髹漆、上丝弦,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实木的作用,让古琴的音质、音色历经千年而不散、韵味悠长。

如何欣赏古琴看断纹 听琴音

“古琴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乐器,木身只是躯壳,声音才是它的灵魂。琴与人一样,千人签名,千琴千性。人如果长时间不舒展筋骨,就没有精气神;而琴如果长时间搁置、悬挂,就发不出好的声音。”许洪流介绍说。为了更好地传播古琴文化,此次古琴展还同步举办有唐代古琴音乐会,“彩凤鸣岐”和“疏影”两张唐琴也在9位古琴演奏大师的手下,重奏千年清音。

古琴珍贵,那么我们该如何欣赏这些瑰宝呢?

首先:琴的诞生就是为了祭祀庆典,高雅礼乐,抑或风花雪月,林泉丘壑。古琴作为上流社会、士夫文人的风流之物,被赋予极高的修身养性功用,配的是仙风道骨的雅气文气静气和仙气。弹琴之于古人,可能需要先沐浴熏香,把酒品茗,做足仪式感;或者在高山林泉间拨弄琴弦,让天地作舞台,流水来伴奏。一曲广陵散,潇湘水云,醉渔唱晚,真个是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让人不禁鸥鹭忘机。“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备技艺。琴因其寄予的情感丰富,修为漫长,最能反映文人不羁的风骨,故被列为四艺之首。在古物中,古琴应该算是很特别的一个品类。她既可远观,又可近抚,还可以“活化”。一架好的古琴看似平凡质朴,其中积淀的文化如同它发出的琴声般悠扬而遥远,凄美而天籁。但如果她一直沉睡着,就会有一种遗憾,所以让她“发声”至关重要。

很多人分不清古琴和古筝的区别,其实琴要比筝“老得多”,琴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筝直到秦才出现;琴一般为7弦,筝常见的有21弦;音质上,古筝飘逸外扬,古琴沉稳内敛。由于材质的原因,唐代留存至今的琴已凤毛麟角,非常珍贵了,聆听每一次的演奏无疑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琴身上的断纹是一大看点。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琴身上会出现断纹,通常越古老的琴断纹越多。宋琴以蛇腹断为主,唐琴的断纹则更加丰富,有龟背断、梅花断、流水断等,这些断纹美妙独特,纹形如其名,宛如鬼斧神工,使得古琴更加名贵。比如,唐琴“疏影”以梅花断闻名,古琴大师杨宗稷就曾点评它“梅花断甚众,音极佳”。此外,琴身上的款识书法与琴的款式同样值得观察,这些都是给古琴“颜值”打分的依据。除了欣赏古琴的外形,此次吴钊、龚一、丁承运等著名琴家会聚一堂,为观众带来一场清雅的听觉盛宴。此外,浙博还将为唐琴“彩凤鸣岐”与

“疏影”的演奏录制CD并出版发行,让更多人听到它们最原始的声音。

民国琴学泰斗杨宗稷

唐代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唐代“彩凤鸣岐”背面三段铭文

古琴上的小流水断纹

唐代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背面全景

唐琴“九霄环佩”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代“彩凤鸣岐”背面的装饰

古琴疏影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