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爱 感恩前行 -...

Post on 02-Feb-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02 2017年11月26日编辑/王丹 校对/王丹 组版/幸晓荫 星期日

电话:2222226 邮箱:343833320@qq.com星期日调查

周晓智说,一个家庭,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同心协力、共同经营。这种经营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等。“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之所以和睦、幸福,其实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夫妻二人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都已成长为各自岗位上的业务骨干。付出的时间与汗水,变成了

一本本证书,变成了自信与从容。多年来,夫妻俩始终没有忘记

给予对方需要的关怀和鼓励。正是这种相互包容、相互扶持的温馨,让这对夫妻在工作岗位上锐意进取,比翼双飞。

从“我爱你”到“在一起”,邓力赫、周晓智这对年轻的税务夫妻,正在用自己的人生智慧描绘着美丽温馨的画卷。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石棉县宰羊乡马富村村民杨治霞虽然自幼患病,落下了残疾,但多年来,她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2014 年夏天,在当地残联的支持帮助下,杨治霞在家门口搞起了黄果柑种植。“大热天,外出打工,工作不好找不说,吃不好住不好,简直是活受罪。可是不出去,闲在家里,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还好残联给我们送来了‘摇钱树’。”杨治霞说。

20 岁的杨治霞因小时患病,四肢功能障碍,行动不便,父母亲多病,还有一个妹妹需要抚养,一家人生活贫困。

2014 年,当地残联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到,杨治霞虽有残疾,但信心满满,自家又有果园地,这些信息一下就使来访者准确找到帮扶杨治霞的办法。

选准、选好扶贫项目是脱贫的关键。村上也根据“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为她拟定了种植黄果柑脱贫的路子。

“人残志不残。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我不仅解决了生活难题,更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杨治霞感恩地说。

学习栽植技术、了解管理模式、摸索土肥水配合……功夫不负有心

人,2016年,杨治霞初见曙光。致富不忘社会,爱心回报乡邻。村里还有一些困难户,特别是

一些残疾村民,有的比杨治霞残疾情况还严重。

杨治霞向这些残疾人和其他困难乡亲承诺:只要愿意种植黄果柑,遇到任何问题,她随叫随到。

“我就是在杨治霞的帮助下搞起种植的。”残疾人张晓芬一直想发展种植项目却没有门路。在杨治霞的引导下,张晓芬现在已种植黄果柑80多株。

张晓芬登门道谢,杨治霞说了一句话:“要感谢我,就帮助更困难的残疾人吧。”短短一句话温暖着一个村的人,让互帮互助、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残疾人之间传递。

也正因为如此,杨治霞这个名字,在当地成了“残疾人贴心人”的代名词。

这些年来,杨治霞帮扶过的人,她已经记不清了。

“在我绝望时,如果没有乡亲们,没有政府的帮助,我哪能有今天?所以我只想报恩,带动更多困难的人过上好日子。”如今,日渐富裕的杨治霞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一切,她要把产业做大做强,要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困难户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不断前行。

感恩是条担当路地点:石棉县 人物:杨治霞

杨治霞通过不懈努力种植的黄果柑

心中心中有爱有爱感感恩前行恩前行

———我市部分市—我市部分市民践行感恩的故事民践行感恩的故事

11月23日,感恩节。这天,记者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记录他们的感恩之举,探寻其阳光、积极的精神世界,

向社会传递“勤、孝、礼、善、诚”的美好品德,并与受访者重温了属于他们的感恩之路。

李娟的世界是无声的,但她画笔下的世界却是多彩的。

李娟是位农村孩子,因先天性失聪自幼残疾,还好有父母相伴,她的内心并不孤独。

“小时候很爱爸爸妈妈,每天都要把他们画出来,后来越画越着迷,我就立志当一名画家。”李娟用手语表达。

2010年,10岁的李娟进入雅安市第一特殊教育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不仅学费、食宿全免,还开设有一批艺术职业教育课程。在这里,李娟拿起了梦寐以求的画笔。

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温暖,让李娟比同龄人更早学会了自强不息和心存感恩。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她流着泪给灾区小朋友画了一幅画,还捐出了积攒了多年的零花钱。

今年李娟17岁,再过两年将参加艺术类院校招生。她“说”:“虽然身有残疾,但这不妨碍我追逐梦想。”

李娟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我不了解未来的道路是什么样子,但我一定要坚持不懈,带着一份感恩的心走完这条路,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关爱的画家。”

在关爱中追逐梦想,心怀感恩的李娟想的更多的是给他人送去更多关爱。

还记得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张艺川吗?

她长大了。这个在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女

孩,已经扛起了生活的担子。再访张艺川,地震带来的生死

离别留下的创伤,仍然令她隐隐作痛。

但她坦言,已经走出悲伤,因为看到了希望。

还记得曾住在板房时,张艺川曾梦见,蓝天白云下,一家人手牵着手,倚树而立,旁边是一幢楼房,一道彩虹挂在天际。梦境虽然有些模糊,但透出一份幸福和希望。

张艺川是个乐观的姑娘。她说,梦中的楼房是新家,很漂亮很坚固。

这并非遥不可及,张艺川一家2015 年搬进了新房。一家人生活温馨、幸福。

她当护士,赡养父亲。

她努力工作,供养妹妹。这是一份担当。期间,不少好心人得知张艺川

的情况后,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张艺川把帮助过她的人记在本子上,更记在了心里。她平时不乱花一分钱,把好心人给的钱都攒了起来。张艺川说,妹妹很懂事,从来不会因为没有好衣服穿哭闹。

社会的温暖让她懂得了感恩,让她更加愿意去帮助别人。

“感恩是心头的一张邮票,唯有用行动去传递才是真实而美丽的。”张艺川这样告诫自己。

张艺川说她好似变了,也好似未变。

变化的是,她渴望成长,渴望积累社会经验,期盼更加优秀。

不变的是,她怀揣感恩之心,一直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自己的家人。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感恩是条关爱路地点:雨城区 人物:李娟

感恩是条成长路地点:芦山县 人物:张艺川

雨城区有这样一对因“税”结缘的80后夫妻,用爱书写幸福的密码,用奉献实现青春的价值,汇聚出和谐、幸福、文明的爱心之家。他们是今年我市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邓力赫、周晓智家庭。

“四同”夫妻在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记我市第一届文明家庭邓力赫、周晓智一家

这对爱岗敬业的能手夫妻,被同事们戏称为“四同”夫妻。原来,他们是同为一个行业系统,同为外地人,同为共产党员,同为先进个人。

这对“四同”夫妻,因为是同行,在工作交流方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税收专业毕业的周晓智和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的邓力赫,总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么是丈夫对妻子就公文写作的经验进行分享,要么是妻子对丈夫就新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进行讲解,工作中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中,他们相敬如宾,宽容谦让,形成了互敬互爱的文明家风,用生命的激情和人生的智慧,谱写了一曲事业和爱情的优美乐章。

丈夫邓力赫,一个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宽厚温和的谦谦君子。

自参加工作以来,邓力赫从未放松过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凭着一份执着、一股拼劲,2010他和周晓智双双从县区局考入市局机关工作。恋爱三年后两人约定在 2014年5月20 日回老家领证结婚,但单位临时有任务派出,邓力赫就从婚礼筹备工作中抽身而出,选定好领证的“黄道吉日”就这么“黄了”。

“亲爱的,对不起啊,暂时不能和你回去领证了 ,单位临时有任务 ,领证的事要往后推迟了!”邓力赫给未婚妻打了个电话,虽然带去的不是好消息,所幸,未婚妻周晓智对他的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理解和支持。

那段时间看着邓力赫总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周晓智一面看着心疼,一面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做好后勤工作的同时还帮助他一起整理资料,还不时调侃“陪你加班,是我对你最长情的告白”。

“你是和单位领证了吧。”看到这

么拼的新人,同事们都忍不住打趣邓力赫。而谈起自己领证日子一拖再拖,邓力赫说:“单位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能‘掉链子’。”他说,尽管他的领证日子因为单位加班而留有遗憾,但也因此成为一个特别的记忆。

2015 年,为支援“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后续工作,邓力赫又被下派到芦山县国税局工作。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他一颗心全“拴”在了芦山。

“拼命一郎”的邓力赫,牵头负责了芦山县国税局“营改增”全面试点工作,他与干部职工一起白天下户核查,晚上加班统计,通过对移交管户的逐一走访,大量的数据采集、信息核查和宣传培训工作,确保了2016年5月1日税制成功转换。

但他却因为没引起重视,简单的感冒咳嗽发展成了支气管炎,因为喉部新生异物,医生开出了入院通知书和手术单,顺利的情况下,治疗前后也需要十来天时间。

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把通知书放在抽屉里,一放就是4个月。

“我的妻子比我累,她付出的比我多。”采访时,邓力赫深情地看着对面的妻子这样说。

这个在家与岗位两点一线来回忙碌的“铁娘子”,用细腻的心思点亮了家中温馨的灯火,用飞扬的爱岗激情收获了工作上的硕果。

周晓智连续几年在省、市国税系统“赛技能·比业绩·争先进”工作竞赛活动中,被授予四川省国税系统岗位能手,也被雅安市国税局授予一次三等功。

2016 年年初,周晓智怀孕了。作为科室的骨干,很多政策宣传和普及需要她亲力亲为。周晓智努力克服孕期的不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每一份经手的工作。

作为丈夫的邓力赫平日在芦山县工作、还经常被省国税局抽调参与干部选拔和巡察等工作,尤其是在周晓智临产前,还因专项工作在

成都驻守了近三个月。平日里不能照顾,周末节假日

还难以团聚。繁忙的工作之余,周晓智一个人做着迎接新生命的准备,看育儿书籍,买宝宝用品,做产检,干家务……这些孕期的繁琐事情,她一句也没有对丈夫提过。

2017年,孩子出生不久,周晓智被借调到省局工作。丈夫说:“现在单位需要你,你就安心去吧,我会抽空照顾好孩子的。”

听到丈夫的话,周晓智眼眶湿润了。出于伟大的母爱,周晓智毅然将孩子一同带到了成都,将工作和家庭的重担都扛在自己柔弱的肩膀上。

转眼间,孩子会翻身了、出牙了、能吃辅食了、能站起来了……在芦山县上班的邓力赫,只能每天通过照片和视频来了解孩子的成长,只能在周末探望时多抱抱孩子。

“拼命一郎”一颗心“拴”在灾区

“铁娘子”在家与工作之间忙碌

爱岗敬业争先锋 展示最美“夫妻档”

学习中的李娟

温馨幸福的张艺川一家

邓力赫和周晓智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