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ngis.forest.gov.tw/download/book/1/1_森林型及主要樹種.pdf ·...

Post on 18-Feb-2018

24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7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生態系

生態系

森林型及主要樹種

台灣主要森林型分布圖,濕地及熱帶季風林資

料由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網頁取得,其他資

料來源為林務局第三次森林資源調查結果整理

而成。

森林型及主要樹種

  台灣境內有四千種以上的維管束植物,特有種約佔

四分之一,還有數百種稀有或瀕危植物;蕨類植物也有

近六百種,其中亦有四分之一為稀有種類。如果用每單

位土地面積估算種類的平均數量,台灣的植物種類數量

高於世界平均六十倍!

8

台灣的生物種類繁多,不同海

拔高度都有不一樣的生物出現,其

中有許多種類的生物全世界只有台

灣才看得到。套用專業術語來說

就是-台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

性」。

就植物來說,台灣境內有四千

種以上的維管束植物,特有種約佔

四分之一,還有數百種稀有或瀕危

植物;蕨類植物也有近六百種,其

中亦有四分之一為稀有種類。如果

用每單位土地面積估算種類的平均

數量,台灣的植物種類數量高於世

界平均六十倍!台灣植物多樣性之

高,由此可見。

台灣生物的高度多樣性,是受

地理位置、氣候與地形的影響。翻

開亞洲地圖,位於東亞島弧上的台

灣,西臨中國大陸,北接日本,南

邊有菲律賓。在地質變遷過程中,

曾經發生過數次與大陸塊相連又分

離的變動。在第三紀中新世(二千

萬年前),東亞島弧上的日本列

島、琉球群島與台灣及亞洲大陸相

連,在上新世時(六百萬年前),台

灣與日本列島相連的陸橋消失,再

至更新世中期,福建的海岸下降,

台灣又與大陸分開。在台灣與各

陸橋相連的這段期間,曾經歷冰河

時期。生物學家認為,當時氣候逐

漸變冷,生物開始往南遷移到更適

合生存的地方;動物透過遷徙,植

物利用各種傳播方式,台灣因而匯

集了鄰近地區移入的各種生物。在

間冰期期間,因台灣低海拔地區氣

溫升高,這些已適應寒冷氣候的生

物無法生存,有的回到較高緯度的

大陸地區,但也有少數遷移到台灣

的高山,而就此定居台灣。台灣高

山陡峭,植物生存在高山上,有如

生存在一個隔絕的孤島,形成生物

學上所謂”不連續分布”的現象。

經過數百萬年,物種外貌甚至基

因型態往往因為生長地區的環境不

同或氣候的差異,發生些微改變,

薔薇科的松田氏雙瓶梅(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 Subsp. matsudai

(Yamamoto) Lai),在喜馬拉雅山

區、雲南、台灣及菲律賓呂宋山

地都有出現,但是各自有細微差

別,因此在分類上被歸為不同的

亞種。

台灣植物分布受到上述三

項因子的作用,經歷數百萬年的

演化洗禮,其複雜性可想而知,

想要歸類分布區域類型與架構

一個眾人認可的分類系統,是極

為困難的事。目前,台灣的植物

研究學者,對於分類系統仍抱持

著各自看法,對植物分布的區分

也有依氣候帶(如:亞寒帶、涼

溫帶),或依植物類型(如:針葉

林、闊葉林)的兩種方式。這兩

種方式各有其優點,本文介紹方

式以山區垂直氣候帶區分植被的

方式為主,分為七種不同的植被

區域類型。至於較特別的植被類

型,如:水生植物,則在最後作

介紹。

華山松 鄭安怡攝

台灣森林的垂直分帶

9

高山寒原約位於海拔3,500公

尺以上,又稱為「高山植物群帶」

或「亞寒帶」。此帶在森林界線以

上,年雨量約為2,800公釐,年均

溫5oC以下,氣候近似北極圈的寒

原,生育地多為裸岩或岩床,日照

強且風也大,冬季地表積雪。本區

的植物以矮性灌木或草本為主,如

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玉山小蘗、

巒大花楸等。

亞高山針葉林

亞高山針葉林分布於海拔約

3,000∼3,500公尺地區,年均溫在

8∼11oC之間,多屬於乾燥山坡或

岩礫密佈的地區,土壤發育不完

全,氣候上的特色是冬季乾燥寒

冷。代表植物如台灣冷杉、玉山箭

竹,地面上常見玉山龍膽、高山白

珠樹等植物。

高山寒原

玉山圓柏  林宗以攝

玉山小蘗 謝宗宇攝 玉山杜鵑 鄭安怡攝

冷杉林 林宗以攝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一帶的玉山箭竹草原  鄭安怡攝

玉山龍膽 謝宗宇攝

植被類型介紹

10

冷溫帶針葉林

冷溫帶針葉林分布於海拔

2,500∼3,000公尺地區,年均溫15

∼18oC之間,年雨量約為3,500公

釐,組成林型以鐵杉、雲杉為主,

此外尚有台灣華山松、台灣二葉

松、高山櫟、高山芒等。本區較常

受到火災與侵蝕作用的干擾,植被

亦常見到台灣赤楊、玉山箭竹等演

替階段植物。林下植物以台灣馬醉

木、玉山假沙梨、紅毛杜鵑為主。

玉山假沙梨  謝宗宇攝

台灣赤楊  謝宗宇 攝 鐵杉  謝宗宇攝

冬天落葉的赤楊  陳欣怡攝

11

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

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因為雲霧

終年繚繞,又稱為「盛行雲霧帶」或

「霧林帶」。全世界品質最好,材積

最大的檜木林就是分布在海拔1,800∼

2,500公尺的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中。

本區年均溫10∼20oC之間,年雨量約

為3,000∼4,200公釐,是台灣山區雨

量最豐富、最潮濕的地區,尤其在海

拔2,000∼2,500公尺更是雲霧最濃的

地區,植被以檜木林為主。本區的植

被混合針葉林與闊葉林,針葉林以紅

檜、扁柏、巒大杉、台灣杉、鐵杉及

紅豆杉為主,闊葉林則以殼斗科與楠

科的植物為主,如長尾柯、森氏櫟、

紅楠等,此外,昆欄樹、木荷、台灣

紅榨楓、赤楊、化香樹等也常見。

暖溫帶闊葉林

暖溫帶闊葉林位於海拔500∼

1,800公尺(在南部為海拔700∼1,800

公尺)之處,氣候潮濕溫暖,年均溫17

∼23oC,土壤富含腐植質,森林鬱閉

度高。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東南亞

區域及婆羅洲高地。本區代表植物為

常綠闊葉樹,以樟科(楨楠屬)、茶

科或殼斗科植物(櫧屬)為主,如大頭

茶、日本楨楠、大葉楠、火燒栲、卡

氏櫧、台灣山香圓等。也常散生一些

台灣肖楠、台灣黃杉之類的針葉樹,

與次生林,如山黃麻、楓香、台灣

櫸、栓皮櫟等。此外,本區也常見桂

竹、柳杉、孟宗竹之類的人工林夾雜

出現,或是各種附生蕨類與筆筒樹等

大型蕨類。

昆欄樹  鄭安怡攝

扁柏 柯志仁攝

紅楠 鄭安怡攝

黃杉近照 吳采諭 攝

山黃麻 謝宗宇攝

筆筒樹  鄭安怡攝

12

熱帶季風林

熱帶季風林僅出現在台灣南部

地區,海拔200公尺以下的區域。

氣候接近赤道地帶,終年炎熱,四

季變化不明顯,但冬季較為乾熱。

本區植被分層明顯,上層為高大

闊葉樹與藤類,中下層為灌木與耐

陰的草本植物與灌叢,林內鬱閉陰

暗。常見植物有白榕、桑樹、草海

桐、欖仁樹、黃槿、蓮葉桐、海檬

果、瓊崖海棠、棋盤腳、銀葉樹、

象牙樹、林投、馬鞍藤等。台灣的

熱帶季風林代表地點在恆春半島,

其珊瑚礁地形因地層不斷抬升,形

成特殊的熱帶高位珊瑚礁海岸林,

植物具有耐鹽、抗風與可接受強日

照的特性。

亞熱帶闊葉林

主要分布在海拔500公尺以下

(在南部為海拔200∼700公尺)的平

地或山坡地。年均溫在23oC以上,

年雨量變化大,約在1,000∼4,000

公釐間。植物組成以桑科榕屬與樟

科楨楠屬為主。本區因海拔低且地

勢平緩,開發歷史較早,目前僅台

灣東部的少數地區保留原始狀態,

其餘區域的原始植被多已消失,僅

有次生林與人工林殘存。代表植物

種類有稜果榕、構樹、小葉桑、香

楠、茄苳、青剛櫟;次生林以白匏

仔、山黃麻、血桐、野桐為主;人

工林則有相思樹、油桐、桂竹、綠

竹、麻竹等。

構樹葉型特殊  鄭安怡攝 相思樹冠,黃色部份為花  蕭一真攝

青剛櫟  謝宗宇攝 血桐  鄭安怡攝

棋盤腳 謝宗宇攝

林投 謝宗宇攝

海檬果  謝宗宇攝

13

溼地的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生長在濕地(wetland)

中,散佈在台灣各處。從高海拔

的高山湖泊到平地的河口、海岸

地區,難以歸類於任何氣候帶。

溼地指陸地與水域的過渡地帶,

包括林澤、草澤、泥沼、水塘、低

漥積水區及潮汐灘地等區域。溼地

不包含河流、湖泊或海洋這類永久

的水域,但湖泊邊緣的淺水區域、

河口海岸地區、經常或間歇為洪水

或潮汐所淹沒的土地,卻是構成溼

地生態的重要部份。溼地的三個要

素為濕土(Hydric soil)、水生植群

(Hydrophytic aquatic vegetation)與

水域(Water region)。溼地的類型可

分為河口(Estuary)與淡水溼地(Fresh

water wetland)。河口包括大部分

海岸半含鹽溼地,如:潮地鹽生

草澤、紅樹林沼澤、潮間泥質灘地

等;淡水溼地包含草澤地、灌叢沼

地與森林溼地。代表性植物有紅樹

林、蘆葦、田蔥、燈心草、香蒲、

水燭、台灣萍蓬草、水車前、台灣

水韭、大萍、東亞黑三稜等。

大萍 謝宗宇攝水車前草 謝宗宇攝 香蒲 謝宗宇攝

台灣萍蓬草  吳采諭攝

燈心草  謝宗宇攝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