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汉族作家的藏地颂辞 -...

Post on 24-Jul-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8.12.10 星期一主编│杨道 版式│杨薇悦读B13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荐阅 书单

作者:陈平原

版本:三联书店

时间:2018

年10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汉字中的“道”,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是难以言说和摹画的神圣抽象之物。用有限的文字,描绘幽微无限的道理和情感,注定是一件只能逼近、无法抵达的事情。所谓“日用之道”,本质上是一种格物致知的努力,试图将隐藏于日常器物中人世间的道理和情感提炼萃取,形之于文。

作者系设计师出身,他对器物的构造、形态、材质、色泽都异常敏锐,但请放心,这并不是一本无聊庸常的谈论工具和技艺之书,而是从器物出发,向人情、人性、生活和记忆无限开掘的作品。

《日用之道》

作者:高一强

时间:2018

年10

《奥拉学编程》

作者:(加拿大)科曼·辛格

(土耳其)伊佩克·科纳克

译者:梅静

时间:2018

年10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对晚清画报研究多年,这部新著是其二十年来在该领域的总结性成果。画报,顾名思义是以图画为主的报纸,它在识字率不高的晚清民国时期风行一时,起到传递文明、传播新闻和启蒙的功效。在底层群体中,画报的传播率要高于以文字为主的报刊,因而其启蒙功能不容小觑。

画报的主创者都意识到自身在新闻、启蒙、娱乐和审美上的功效。《申报》曾以《论画报可以启蒙》谈论绘图之妙,称“启蒙之道当以画报为急务”。画报涉及的题材广泛,战争风云、中外交涉、船坚炮利、声光化电、新旧学堂、租界印象、华洋杂处、文化娱乐、海外游历等,皆可成为画报的主题,好的画报其图文的用心,皆不输于纯文字报刊。

这几年,编程成了儿童教育行业中的后起之秀。也许,在这个属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编程将从少数人的专业技术,变成多数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的基本素养。但当绝大多数成人都对代码一头雾水,该怎样去启蒙孩子具有相应的思维?《奥拉学编程》也许能提供一些帮助。书中讲述的故事是,5岁的小女孩迪迪怎样利用计算机和编程,去数清天上有多少颗星星。通过请教工程师们,迪迪学到了编程的基本逻辑,代码和算法是什么,故障的处理和排除,以及勇气、创造和合作的重要性。

作者科曼·辛格是一位谷歌公司的工程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萌生创作本书的想法和性别偏见有关——她发现大部分女孩从六岁时开始就失去了培养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素养的兴趣。于是在《奥拉学编程》中,无论是奥拉还是她所请教的工程师,都是女性。

川籍作家牛放先生《诗藏》近日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属西藏自治区文化项目“藏羚羊丛书·诗歌卷”第一本。牛放的诗作,艺术感觉浑然天成。他书写藏地的诗歌充分表达了汉藏团结、人文关怀和歌唱美好的主题,在业内颇受好评。

12月 5日,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牛放先生应邀做客海南中学第 97期“衍林讲堂”,从历史、现实和地域三个维度,解读了《碉楼》《御碑与梨花》《托林寺陷在历史中》《文成公主》等诗作,以其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思考为海南读者呈现了一种新颖的诗意景象。讲座结束后,牛放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

写作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放牛是职业,牛放是追求,

是关于自由的追求。”

记者:本名是贾志刚,您的笔名“牛放”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牛放:我童年和少年时在农村放过牛,后来去了若尔盖草原,再后来又调到《草地》文学杂志社当主编,草原本就是放牛的地方,我觉得我的生命似乎与牛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所以我给自己取笔名时就想到了“牛”。

但我取名牛放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小时候放过牛,却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好玩,很自由,怀念童年的生活;二是工作和生活环境,老是与牛有关,应该尊重这个事实;三是我曾在小学做过教师,在基层工作过,工作按部就班,思想和行为都要按规矩思考、办事,而我渴望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如同牛之回归草原。

放牛是职业,牛放是追求,是关于自由的追求,于是就确定笔名牛放了。所有作家的作品都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正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肯定不是经历本身,同时也会借鉴别人的人生经验。我的作品中与笔名关系密切的,如散文《恨城里人》《当农民的大哥》《中国历史的粗心大意》等。

记者:作为汉族作家,为什么对藏地有那么深的感情呢?

牛放:简单说,藏地不外乎就是雪山、草原,他们都是生态的。我喜欢简单,我也简单。再加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藏区生活时间长了,就爱上了藏区,我也有了自己就是藏族人的感觉,连长相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这或许恰如孙静轩、流沙河、杨牧、意西泽仁等等诗人第一次见我时以为我是藏族人的缘故吧。

用“朴素的、非套路”诗歌颂赞高原

“木头里一定是藏有声音的,一个懂得木头的人能够发现那些藏于木质深处的声音。”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诗歌以及诗歌的音律美?

牛放:诗歌是表现美的,美的诗歌语言、意境、意象里蕴含思想、哲理,离开美实际就背叛了诗歌。诗,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应该是中国诗歌的基本标准。那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便是背离了“无邪”的标准,破坏了我们民族倡导的美,缺乏文化道德,所以虽有诗意,却不能算是好诗歌。

我喜欢藏地音乐,欢快、自由、辽阔,自由中的自在、欢喜,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我的诗中也有这样的美感,比如:谁解开了春风的纽扣/这苏醒的原野/缤纷的野花开满夏天/我不能想象/如此盛大的灿烂/你是怎样一朵一朵地含苞/怎样一朵一朵地绽放/羌塘草原/请允许花儿放肆一点……

记者:大家说您是用“朴素的、非套路的”诗歌颂赞高原,并且您用诗歌对藏地的艺术表现,也得到藏族作家、诗人的认可。您认为藏地 题 材 的 文 艺 作 品 都 有 哪 些 特点?您的作品又有哪些独特的思考呢?

牛放:别人对我的评价并非是

我刻意的追求。藏地题材的文学作品跟汉地,跟所有的地方都一样,不同的是一个异族人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那么创作的作品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特色。

对于少数民族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一般分三个层次:首先是猎奇,进而是理性地辨析,然后是融通。许多诗人、作家基本停留在第一步上。他们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看见这里也不错,看到那儿也美好,这样的写作是浅层次的写作。

第二个层次是有思考,理性地辨析,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样的写作可能会写得较好一些。第三个层次的很少有,那就是跟少数民族真正地融会贯通了,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份子。那么,这时候你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阿坝诗人作家群相对纯粹“文学创作毕竟是件严肃的

事情,客观上受干扰的因素较少,心也就相对纯粹些。”

记者:阿来、龚学敏,包括您,都是从阿坝走出的优秀作家、诗人,因此有人说,阿坝诗人作家群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学现象。您怎样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牛放:阿坝地区虽偏僻落后,许多人还保留了事业心,善良而具有忧患意识,客观上受干扰的因素较少,所以心也就相对纯粹些。

另外,阿坝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隆生的过渡地带,海拔从600多米上升到 6000 多米,形成了高山、峡谷、草原等多种复杂而美丽的地理地貌。比如九寨沟、四姑娘山、黄河第一湾、热尔大草原等都在境内。在这种丰富的地貌中,杂居着藏族、羌族等民族,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如此等等,都构成了文学创作的良好题材。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阿坝诗人作家群现象。

记者:这次来琼,您有什么感受?有无考虑以海南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呢?

牛放:海南是个好地方,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创业意识都很强,所以这个地方充满朝气,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次来海南,接触了许多朋友,觉得都很友好,很重情义,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他们生活态度都很积极,我没有看见一个颓废的人。他们都关心海南的未来,事业的发展,都努力地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另外,我参观了海南博物馆,对海南的前世今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接下来还将用大约一星期的时间实地走走海南,更直观更具体地踏勘、了解海南。至于海南题材的文学创作,因为还不熟悉,不敢贸然动笔,但海南已经打动了我,有写海南的冲动。

作家牛放:

一个汉族作家的藏地颂辞文\海南日报记者 徐晗溪

访谈

作家档案

牛 放 ,本 名 贾 志 刚 ,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平武县。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获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飞天奖创作奖、巴金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四川文学奖等。现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牛放作品《诗藏》书影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