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乡愁”的团队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70913_print.pdf ·...

1
3 4 责任编辑:徐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邮政编码:100125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零售每份0.70元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打捞 打捞 乡愁 乡愁的团队 的团队 纪录片《记住乡愁》创作的幕后故事 郭文斌 能够以文字统筹的身份,加盟大型纪录片 《记住乡愁》工程,我觉得无比幸运。幸运的是自 己能够通过阅读这些台本,感受到我所热爱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度、美丽、优雅和强大生 命力,让我更加感恩古圣先贤,对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更加自信,也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文 化人,身上责任之重。 许多台本,我都是流着热泪读完的,透过泪 水,我仿佛看到,中华民族的万姓先祖站在岁月 的根部,正在向我致意,我甚至能够感觉到,祖 先从远方伸过来的手掌,轻按在我的肩头给我 力量。我的心里,对这一伟大工程的决策者、支 持者、完成者充满了敬意,也对电视人有了新的 理解和尊重。 在我看来,这三季 180 集节目,是电视人用 3 年心血编纂的新《四库全书》,筑就的新文化长 城,开凿的新文化运河,修建的新文化航母,书 写的新精神史诗,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超常集成 和空前博览,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跨时空汇聚, 也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抢救性修复。 电视人的责任和担当 40多个摄制组长达3年的艰辛打捞,180 集《记住乡愁》的采编过程,让我强烈地感受到 电视人身上的责任和担当,以及这个团队严密 的纪律性和高效的执行力。 《记住乡愁》每一集都是一部家庭史、家族 史或者古村史、古镇史,要从大海一样的素材中 披沙拣金,可以想象其巨大的工作量。180集节 目,就是中华民族的180部全息分位历史,质量 要保证在国家弘扬传统文化“一号工程”的水准 线上。常听他们讲,做一集《记住乡愁》,工作量 相当于常规节目的10倍。但大家都干得自觉自 愿,每个人都追求完美。 3年来,我见证了这个拍摄制作团队是如何 超负荷工作,无论酷暑,还是严寒,神州大地上,闪 动着他们寻根的身影;无论边关,还是哨所,都洒 下了他们探源的汗水。多少个假期,他们在剧组度 过;多少个生日,他们在异乡举杯。想孩子了,看看 视频;想老人了,打打电话。没有看到谁在敷衍,没 有听到谁在抱怨。整个剧组时常处在一种攻坚状 态。用制片人王海涛的话说,这是一次电视人的自 愿长征,也是一次电视人的文化自觉。 在我的印象中,从样片进入磨稿子,后期剪 辑阶段时,团队就要进住五棵松影视之家,开始 半军事化的办公流程。只要住进剧组,任何时间 去找制片人,他都在,要么伏案改稿,要么看片, 要么给编导分析节目。让我佩服的是,他每天要 处理那么多事务,但放下电话,交代完活儿,就 能马上进入状态。被他修改得密密麻麻的稿件, 成为编导特别是地方台编导观摩学习的教材。 在他的概念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天, 海涛先生带着太太和儿子来我房间看我,说太 太给他拿换穿的衣服来了。匆匆聊了几句,就告 辞说,家离这里比较远,他们还要回去。送他们 到楼道,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不知为何,我的 鼻腔好一阵酸楚,无疑,这是一位伟大的妻子, 也是一位有福气的儿子。 因为海涛的身先士卒,我发现大家都非常 敬佩他。和他们合作的3年里,我没有见到他和 哪位编导产生过不愉快,但他的每一句话,都被 大家十分乐意的执行。有几位编导,孩子刚刚出 生,仍然坚持在阵地做片子。有一些编导,一边 打吊针,一边修改台本。有许多编导,下午才把 这个片子审过,第二天就飞外地,开始另一个片 子的调研。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和节目直接领导王 峰和搭档周密的默契,真是达到了一种心心相 印的程度。很是佩服王峰主任的审片,让人觉 得她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显微镜,我常常 给地方台的导演说,把她的审片意见录下来,按 此修改,就能成为精品。事实上,她对每部片子 的分析,都是一堂精彩的创作课,我常常惋惜, 一些经常在外地拍摄的编导,不能现场倾听,真 是可惜了。 再说周密。到了改稿攻坚期,一些地方台的 片子经过几审几改,仍然过不了关,制片人就看 着她说,怎么办,直接上手?当时我非常担心,周 主编要么会哭,要么会耍脾气,我知道,她手上 还压着许多稿件。那段时间,她被活儿逼得快要 疯了,常常大哭一场,然后洗了脸接着干。这天, 制片人让她直接上手改地方台的台本时,正是 她最焦虑的时刻,谁想她的态度好得一塌糊涂, 掐指算算时间,说,好吧,给我吧。有一次去新台 审片,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但她仍然穿着单 衣,问为什么,她说,住进影视之家时天还暖和, 再就没有时间回家,平时连屋子都很少出,吃饭 往往是要一个盒饭送上楼,因为当时常常在赶 稿子。她给我说,快到年关了,妈妈要到北京,但 是她不敢让她老人家来,因为她回不去。 看片时,看着她一杯接一杯喝咖啡,常常听 王峰讲,咖啡不能再喝了啊,只能两杯,否则心 脏受不了。但她哪里顾得上这些。不但周密如 是,我注意到,在剧组驻地,大多编导的桌子上, 都有成盒的咖啡堆着,就像是物资弹药,让人觉 得《记住乡愁》战役的胜利,就是靠它们取得的。 信得过 靠得住 打得赢 《记住乡愁》每一集节目都有严密的流程, 从调研、报题、策划到前期拍摄、成稿、剪辑,层 层相扣,过每个环节都会交流、探讨、把关,这无 疑大大增加了工作的强度。我记得有一天审了9 集节目,还要过3个选题,从早上8点半一直干 到晚上5点,中午不休息,到最后我都胃痉挛 了。平时斯文的自己,中午顾不得形象,靠在沙 发上睡10分钟,感觉也是天大的享受。 3 年中,我和《记住乡愁》团队的很多人关系 也算到了至交的分儿上,但是我很少听到他们 在一起说私事,说闲事,言也事业,行也事业,举 也事业,止也事业。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事 业的神圣感、崇高感,是一种必须带着感恩和敬 畏来对待的事业感。3年来,乡愁团队能够迅速 成长,正是得益于这种事业感。 许多编导审片时,眼睛都是充血的,一看就 干了一夜。一次,我们预审一位老编导的片子, 当大家十分委婉地谈完意见,那位编导的一番 发言让我非常感动,他丝毫没有倚老卖老,而是 非常谦虚地说,你们不要怕老同志受不了,怎么 改,如何改,尽管说,我的能力就这样了,但是态 度绝对真诚。 还要夸夸第三季才进剧组的年轻人,从他 们身上,我看到了乡愁事业后继有人。他们一个 个都是那么谦虚好学,勤勉上进。在剧组预审片 子时,空间太小,没有位置放凳子,他们就站在 地上看、听、记。有时房间站不下了,就站在楼道 里。但凡交代的事情,真是雷厉风行。曾经和一 位老编导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这些年轻人之 所以与众不同,好学上进,除了进人关把得好,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团队整体气氛好,有一 种无形的推动力。 随着《记住乡愁》被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认 可,《记住乡愁》团队的形象就从节目背后显现出 来,不但得到观众的好评,还得到各级组织的表 彰奖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说,《记住乡 愁》团队是一个信得过,靠得住,打得赢的团队。 尘封了百年的传统文化实体,以纪录片的 形式重回岁月和大地。这无疑是民族之福、社稷 之福。文化虚无主义者,如果认真看完这些节 目,一定会走出虚无;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人,如 果认真看了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民族自 信;道德悲观主义者,如果认真看了这些节目, 一定会重新找回乐观;迷茫无助的人,如果认真 看完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方向。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 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该纪录片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为宗旨,以中国传统古村古镇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 展现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乡土之物、文化积淀。通过挖掘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个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一 个个家庭的现实生活,有效串联起散落的文化基因片段,讲述保留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打动人心的故事讲 述“活在当下”的价值观。这些故事,就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珍宝,通过《记住乡愁》的记录和传播,成为感动更多中国 人的脉脉温情,提振起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重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构成了“一部 乡土人文影像志”。本报特刊发《记住乡愁》文字统筹郭文斌的文章,听他讲述该片创作团队幕后的故事。 如果说文艺创作有永恒题材的话,那 么, “二战”应该算一个。但自《拯救大兵瑞 恩》以后,世界影坛此类题材的影片鲜有 新的建树。而这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凭借 《敦刻尔克》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作为一部 “英式主旋律”的战争电影,该片以其独到 的洞见、独创的视听语言给观众带来了难 得的观影体验,实现了“二战”题材影片的 新跨越。 诺兰在为《敦刻尔克》接受采访中谈 到,最终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随 机、非逻辑的。所以他会尊重这种人类寻 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 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敦刻 尔克》有着独特、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价值 取向。影片中没有丘吉尔、戴高乐、希特 勒,有的只是一些军阶不高的军官与普通 士兵,还有驾船前来营救的“支前模范”, 该片的视角纯粹是小人物的。此外,影片 对濒临绝境的人性的思考也比以往影片 更加多维。影片中,既有对大多数士兵与 民众的英勇无畏的赞美,也有对少部分士 兵自私与怯懦的鞭挞。 诺兰曾因《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星 际穿越》等影片被影迷敬为“诺神”。看 诺兰的影片几乎是做一次智力游戏。 该片的叙事角度脑洞很大。影片有三 个视角:从陆地出发的士兵、在海上救 援的平民、在空中战斗的飞行员。时间 跨度各不相同:陆地故事跨越一个星 期,海上故事发生在该星期的某一天, 空中故事则发生在这一天的某一个小 时。这种交叉式剪辑,有助于观众更好 地了解整个背景故事,从陆地、海上、空 中的不同角度展现撤退行动的大格 局。如果说一般电影用的是“上帝的全 景式”,该片用的则是“人类的全景 式”。影片中,三个视角曾有过两次交 汇:第一次,飞行员目睹三艘军舰被德 机击沉,而士兵就在舰中;第二次,平民 在游艇上看到飞行员击落德机。这一 烧脑的构思通过多个人物的命运、不同 情景下发生的故事与惊心动魄的场面予以 完美呈现、并牢牢地吸引观众,堪称奇迹。 此外,影片对配乐的处理也极有独创性,几 乎贯穿全片的模仿时钟的音响、音效,令人 战栗不安,始终充满紧张感,而高潮部分的 音乐则又令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这样 的配乐堪称匠心独运。 值得一提的是,诺兰拍摄此片时体现 的精品意识。为了最高限度地还原当年情 景,诺兰坚持使用 IMAX 摄影机拍摄,并 采用实景拍摄、拒绝使用特效。诺兰运用 最原始的方法,制作多个连在一起的军人 纸牌,要求临时演员各拿一边,然后通过 远景拍出10万大军排队等待上船的效 果。片中大量使用来自二战的真实船只, 最多曾有62艘各式船只同时出现在片 场,其中包括海军驱逐舰。喷火式战斗机 是“二战”中的明星战机,在敦刻尔克撤退 中也是主要角色,剧组为此特地购买了一 台尺寸外观都与喷火式战斗机近似的牦 牛战斗机。导演甚至要求将IMAX摄影 机绑定在飞机上进行航拍,生动再现当年 战斗机、战舰与军队作战的场景。这种精 益求精、近于严苛的精品意识值得所有电 影人学习、致敬。 新作点评 对于影视真人秀节目中的星素结 合(即明星与普通人的结合),既是节目创 新中的亮点,同时也是节目创新中的难题。 近期湖南卫视播出的《我们来了·佛山站》, 从星素结合的角度出发,作了一些创新尝 试,使节目更加多彩,更有动力。 从理论上讲,明星的概念比较实,而“素 人”的概念比较虚。所谓明星就是特指演艺 界比较出名的人物,如在《我们来了·佛山 站》中,汪涵、吴秀波、关之琳等是无可非议 的明星。但对于素人,如按照百度百科:“素 人即平民、平常人、朴素的人,无修饰、没有 被文化、教化、度化的人。”但这种人显然不 存在,既使存在也没有走上电视节目的意 义,那么我们这里所指的素人,即专指演艺 界明星以外的人。因此,按照这个逻辑,在 《我们来了·佛山站》的嘉宾阵容中,走进了 几位非演艺明星嘉宾,但也是不同行业中的 “霸主”。如嘉宾颜思诗,毕业于四川外国语 大学成都学院,不但是一位专业英语翻译, 还是中国颇具风格和商业价值的头号IT GIRL,同时又是一名优秀的时尚造型师;嘉 宾许吉如,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后 为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 硕士,曾以一篇《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受社 会好评;嘉宾李晓林,毕业于江南大学工业 设计专业,既是一名复古插画师、珠宝设计 师,也是一名传统民俗文化记录者;嘉宾文 吉儿,毕业于中南大学,破格免试澳门大学 读研,17岁就获得第五届新锐艺术人物奖, 先后出版作品集四部,发表文字作品120万 字。随着这批素人的加入,使得《我们来了· 佛山站》的嘉宾阵容丰富了,同时也使节目 的文化结构更加丰满了,艺术的气质也更加 丰韵了。在面对节目各种环节时,嘉宾们的 互动更加自如,观众的到达率也上涨了,观 众规模实现了一定提升。 以提升文化品质为焦点,应该是《我们 来了·佛山站》最明显的创新着力点。佛山 是岭南文化的集中地。这里是南国美食文 化之乡,味淳意浓;这里还是神奇的香云纱 原发地,香韵温婉;这里是戏曲精萃粤剧的 聚合地,乐声悠扬;这里也是南国瓷都彩陶 萌发地,风糜岭南。同时,佛山作为黄飞鸿、 叶问、李小龙等武术界一代宗师的故乡,中 华武术文化成为千古绝唱。当《我们来了· 佛山站》选中了这块文化圣地后,围绕着文 化资源展开了故事。如12位女嘉宾来到佛 山后第一个主题,就是以“获取非遗宝物” 为线索,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探索之心,去体 验非遗文化与岭南人日常生活的无缝连 接。嘉宾们在体验香云纱染整技艺、品尝顺 德美食文化、欣赏经典粤剧与粤语金曲、客 厅宝物鉴赏等环节中,用鲜活的细节方式, 使真人秀节目的气质与神态更为张扬,也 使这类节目的内容资源更为拓展。 为了让节目主题向青春励志靠拢,向 创业图强发展,节目编导还刻意让嘉宾们 访问了一批当地年轻有为的青年艺术家, 以他们的事迹鼓舞更多的有志青年。如佛 山市艺术研究院的香云纱青年研究员蔡 敏,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香云纱设计大 师,她曾担任第五届世界亚裔小姐大赛总 决赛首席服装设计师,作品被收入中国丝 绸博物馆。节目通过嘉宾们与蔡敏的互动, 听蔡敏讲述艺术故事,嘉宾们展示蔡敏服 装作品等环节,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青春 励志的氛围。 总之,《我们来了·佛山站》在真人秀节 目的星素结合方面又率先走出了一步,不 论是否完美,其创新精神值得赞美。 《我们来了·佛山站》: 厉害了,我的嘉宾 盛伯骥 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北京市八一学校共同主办的 儿童体育励志电影《旋风女队》首映式9月9日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礼 堂举行。影片重现了后来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的一位支教教练,来 到“红色娘子军”故乡的海南琼中中学,将偏僻山村最初从未接触过足 球的女孩子组织起来,这支队伍穿着补了又补的足球鞋,经历了无数 失败与泪水,最终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股韧劲,踢出了大山,踢向了世 界,在国际大赛中击败世界豪门俱乐部的后备梯队,实现国际赛事三 连冠的真实故事。全片充满了正能量,洋溢着青春、活力、昂扬向上的 气息。该片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海南一品天成影业有限公司出 品。首映式上,知名艺术家、中国儿童制片厂首任厂长于蓝表示,少年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少年儿童电影题材创作。中国 儿童电影制片厂作为我国儿童电影创作生产的国家队,策划拍摄更多 反映少年儿童时代风貌、优秀的儿童电影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希望中 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多出精品,满足我国少年儿童精神文化需求。 (影 文) 儿童体育励志电影《旋风女队》在京首映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Feb-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打捞“乡愁”的团队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70913_Print.pdf · 个个家庭的现实生活,有效串联起散落的文化基因片段,讲述保留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打动人心的故事讲

34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影 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打捞打捞““乡愁乡愁””的团队的团队——纪录片《记住乡愁》创作的幕后故事 □郭文斌

能够以文字统筹的身份,加盟大型纪录片

《记住乡愁》工程,我觉得无比幸运。幸运的是自

己能够通过阅读这些台本,感受到我所热爱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度、美丽、优雅和强大生

命力,让我更加感恩古圣先贤,对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更加自信,也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文

化人,身上责任之重。

许多台本,我都是流着热泪读完的,透过泪

水,我仿佛看到,中华民族的万姓先祖站在岁月

的根部,正在向我致意,我甚至能够感觉到,祖

先从远方伸过来的手掌,轻按在我的肩头给我

力量。我的心里,对这一伟大工程的决策者、支

持者、完成者充满了敬意,也对电视人有了新的

理解和尊重。

在我看来,这三季180集节目,是电视人用

3年心血编纂的新《四库全书》,筑就的新文化长

城,开凿的新文化运河,修建的新文化航母,书

写的新精神史诗,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超常集成

和空前博览,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跨时空汇聚,

也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抢救性修复。

电视人的责任和担当

40多个摄制组长达3年的艰辛打捞,180

集《记住乡愁》的采编过程,让我强烈地感受到

电视人身上的责任和担当,以及这个团队严密

的纪律性和高效的执行力。

《记住乡愁》每一集都是一部家庭史、家族

史或者古村史、古镇史,要从大海一样的素材中

披沙拣金,可以想象其巨大的工作量。180集节

目,就是中华民族的180部全息分位历史,质量

要保证在国家弘扬传统文化“一号工程”的水准

线上。常听他们讲,做一集《记住乡愁》,工作量

相当于常规节目的10倍。但大家都干得自觉自

愿,每个人都追求完美。

3年来,我见证了这个拍摄制作团队是如何

超负荷工作,无论酷暑,还是严寒,神州大地上,闪

动着他们寻根的身影;无论边关,还是哨所,都洒

下了他们探源的汗水。多少个假期,他们在剧组度

过;多少个生日,他们在异乡举杯。想孩子了,看看

视频;想老人了,打打电话。没有看到谁在敷衍,没

有听到谁在抱怨。整个剧组时常处在一种攻坚状

态。用制片人王海涛的话说,这是一次电视人的自

愿长征,也是一次电视人的文化自觉。

在我的印象中,从样片进入磨稿子,后期剪

辑阶段时,团队就要进住五棵松影视之家,开始

半军事化的办公流程。只要住进剧组,任何时间

去找制片人,他都在,要么伏案改稿,要么看片,

要么给编导分析节目。让我佩服的是,他每天要

处理那么多事务,但放下电话,交代完活儿,就

能马上进入状态。被他修改得密密麻麻的稿件,

成为编导特别是地方台编导观摩学习的教材。

在他的概念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天,

海涛先生带着太太和儿子来我房间看我,说太

太给他拿换穿的衣服来了。匆匆聊了几句,就告

辞说,家离这里比较远,他们还要回去。送他们

到楼道,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不知为何,我的

鼻腔好一阵酸楚,无疑,这是一位伟大的妻子,

也是一位有福气的儿子。

因为海涛的身先士卒,我发现大家都非常

敬佩他。和他们合作的3年里,我没有见到他和

哪位编导产生过不愉快,但他的每一句话,都被

大家十分乐意的执行。有几位编导,孩子刚刚出

生,仍然坚持在阵地做片子。有一些编导,一边

打吊针,一边修改台本。有许多编导,下午才把

这个片子审过,第二天就飞外地,开始另一个片

子的调研。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和节目直接领导王

峰和搭档周密的默契,真是达到了一种心心相

印的程度。很是佩服王峰主任的审片,让人觉

得她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显微镜,我常常

给地方台的导演说,把她的审片意见录下来,按

此修改,就能成为精品。事实上,她对每部片子

的分析,都是一堂精彩的创作课,我常常惋惜,

一些经常在外地拍摄的编导,不能现场倾听,真

是可惜了。

再说周密。到了改稿攻坚期,一些地方台的

片子经过几审几改,仍然过不了关,制片人就看

着她说,怎么办,直接上手?当时我非常担心,周

主编要么会哭,要么会耍脾气,我知道,她手上

还压着许多稿件。那段时间,她被活儿逼得快要

疯了,常常大哭一场,然后洗了脸接着干。这天,

制片人让她直接上手改地方台的台本时,正是

她最焦虑的时刻,谁想她的态度好得一塌糊涂,

掐指算算时间,说,好吧,给我吧。有一次去新台

审片,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但她仍然穿着单

衣,问为什么,她说,住进影视之家时天还暖和,

再就没有时间回家,平时连屋子都很少出,吃饭

往往是要一个盒饭送上楼,因为当时常常在赶

稿子。她给我说,快到年关了,妈妈要到北京,但

是她不敢让她老人家来,因为她回不去。

看片时,看着她一杯接一杯喝咖啡,常常听

王峰讲,咖啡不能再喝了啊,只能两杯,否则心

脏受不了。但她哪里顾得上这些。不但周密如

是,我注意到,在剧组驻地,大多编导的桌子上,

都有成盒的咖啡堆着,就像是物资弹药,让人觉

得《记住乡愁》战役的胜利,就是靠它们取得的。

信得过 靠得住 打得赢

《记住乡愁》每一集节目都有严密的流程,

从调研、报题、策划到前期拍摄、成稿、剪辑,层

层相扣,过每个环节都会交流、探讨、把关,这无

疑大大增加了工作的强度。我记得有一天审了9

集节目,还要过3个选题,从早上8点半一直干

到晚上5点,中午不休息,到最后我都胃痉挛

了。平时斯文的自己,中午顾不得形象,靠在沙

发上睡10分钟,感觉也是天大的享受。

3年中,我和《记住乡愁》团队的很多人关系

也算到了至交的分儿上,但是我很少听到他们

在一起说私事,说闲事,言也事业,行也事业,举

也事业,止也事业。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事

业的神圣感、崇高感,是一种必须带着感恩和敬

畏来对待的事业感。3年来,乡愁团队能够迅速

成长,正是得益于这种事业感。

许多编导审片时,眼睛都是充血的,一看就

干了一夜。一次,我们预审一位老编导的片子,

当大家十分委婉地谈完意见,那位编导的一番

发言让我非常感动,他丝毫没有倚老卖老,而是

非常谦虚地说,你们不要怕老同志受不了,怎么

改,如何改,尽管说,我的能力就这样了,但是态

度绝对真诚。

还要夸夸第三季才进剧组的年轻人,从他

们身上,我看到了乡愁事业后继有人。他们一个

个都是那么谦虚好学,勤勉上进。在剧组预审片

子时,空间太小,没有位置放凳子,他们就站在

地上看、听、记。有时房间站不下了,就站在楼道

里。但凡交代的事情,真是雷厉风行。曾经和一

位老编导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这些年轻人之

所以与众不同,好学上进,除了进人关把得好,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团队整体气氛好,有一

种无形的推动力。

随着《记住乡愁》被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认

可,《记住乡愁》团队的形象就从节目背后显现出

来,不但得到观众的好评,还得到各级组织的表

彰奖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说,《记住乡

愁》团队是一个信得过,靠得住,打得赢的团队。

尘封了百年的传统文化实体,以纪录片的

形式重回岁月和大地。这无疑是民族之福、社稷

之福。文化虚无主义者,如果认真看完这些节

目,一定会走出虚无;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人,如

果认真看了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民族自

信;道德悲观主义者,如果认真看了这些节目,

一定会重新找回乐观;迷茫无助的人,如果认真

看完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方向。

关 注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

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该纪录片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为宗旨,以中国传统古村古镇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

展现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乡土之物、文化积淀。通过挖掘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个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一

个个家庭的现实生活,有效串联起散落的文化基因片段,讲述保留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打动人心的故事讲

述“活在当下”的价值观。这些故事,就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珍宝,通过《记住乡愁》的记录和传播,成为感动更多中国

人的脉脉温情,提振起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重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构成了“一部

乡土人文影像志”。本报特刊发《记住乡愁》文字统筹郭文斌的文章,听他讲述该片创作团队幕后的故事。

如果说文艺创作有永恒题材的话,那

么,“二战”应该算一个。但自《拯救大兵瑞

恩》以后,世界影坛此类题材的影片鲜有

新的建树。而这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凭借

《敦刻尔克》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作为一部

“英式主旋律”的战争电影,该片以其独到

的洞见、独创的视听语言给观众带来了难

得的观影体验,实现了“二战”题材影片的

新跨越。

诺兰在为《敦刻尔克》接受采访中谈

到,最终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随

机、非逻辑的。所以他会尊重这种人类寻

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

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敦刻

尔克》有着独特、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价值

取向。影片中没有丘吉尔、戴高乐、希特

勒,有的只是一些军阶不高的军官与普通

士兵,还有驾船前来营救的“支前模范”,

该片的视角纯粹是小人物的。此外,影片

对濒临绝境的人性的思考也比以往影片

更加多维。影片中,既有对大多数士兵与

民众的英勇无畏的赞美,也有对少部分士

兵自私与怯懦的鞭挞。

诺兰曾因《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星

际穿越》等影片被影迷敬为“诺神”。看

诺兰的影片几乎是做一次智力游戏。

该片的叙事角度脑洞很大。影片有三

个视角:从陆地出发的士兵、在海上救

援的平民、在空中战斗的飞行员。时间

跨度各不相同:陆地故事跨越一个星

期,海上故事发生在该星期的某一天,

空中故事则发生在这一天的某一个小

时。这种交叉式剪辑,有助于观众更好

地了解整个背景故事,从陆地、海上、空

中的不同角度展现撤退行动的大格

局。如果说一般电影用的是“上帝的全

景式”,该片用的则是“人类的全景

式”。影片中,三个视角曾有过两次交

汇:第一次,飞行员目睹三艘军舰被德

机击沉,而士兵就在舰中;第二次,平民

在游艇上看到飞行员击落德机。这一

烧脑的构思通过多个人物的命运、不同

情景下发生的故事与惊心动魄的场面予以

完美呈现、并牢牢地吸引观众,堪称奇迹。

此外,影片对配乐的处理也极有独创性,几

乎贯穿全片的模仿时钟的音响、音效,令人

战栗不安,始终充满紧张感,而高潮部分的

音乐则又令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这样

的配乐堪称匠心独运。

值得一提的是,诺兰拍摄此片时体现

的精品意识。为了最高限度地还原当年情

景,诺兰坚持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并

采用实景拍摄、拒绝使用特效。诺兰运用

最原始的方法,制作多个连在一起的军人

纸牌,要求临时演员各拿一边,然后通过

远景拍出10万大军排队等待上船的效

果。片中大量使用来自二战的真实船只,

最多曾有62艘各式船只同时出现在片

场,其中包括海军驱逐舰。喷火式战斗机

是“二战”中的明星战机,在敦刻尔克撤退

中也是主要角色,剧组为此特地购买了一

台尺寸外观都与喷火式战斗机近似的牦

牛战斗机。导演甚至要求将 IMAX摄影

机绑定在飞机上进行航拍,生动再现当年

战斗机、战舰与军队作战的场景。这种精

益求精、近于严苛的精品意识值得所有电

影人学习、致敬。

﹃﹃二战二战﹄﹄题材影片的新跨越

题材影片的新跨越

——

简评电影《敦刻尔克》

□赵建中

新作点评

对 于 影 视 真 人 秀 节 目 中 的 星 素 结

合(即明星与普通人的结合),既是节目创

新中的亮点,同时也是节目创新中的难题。

近期湖南卫视播出的《我们来了·佛山站》,

从星素结合的角度出发,作了一些创新尝

试,使节目更加多彩,更有动力。

从理论上讲,明星的概念比较实,而“素

人”的概念比较虚。所谓明星就是特指演艺

界比较出名的人物,如在《我们来了·佛山

站》中,汪涵、吴秀波、关之琳等是无可非议

的明星。但对于素人,如按照百度百科:“素

人即平民、平常人、朴素的人,无修饰、没有

被文化、教化、度化的人。”但这种人显然不

存在,既使存在也没有走上电视节目的意

义,那么我们这里所指的素人,即专指演艺

界明星以外的人。因此,按照这个逻辑,在

《我们来了·佛山站》的嘉宾阵容中,走进了

几位非演艺明星嘉宾,但也是不同行业中的

“霸主”。如嘉宾颜思诗,毕业于四川外国语

大学成都学院,不但是一位专业英语翻译,

还是中国颇具风格和商业价值的头号 IT

GIRL,同时又是一名优秀的时尚造型师;嘉

宾许吉如,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后

为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

硕士,曾以一篇《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受社

会好评;嘉宾李晓林,毕业于江南大学工业

设计专业,既是一名复古插画师、珠宝设计

师,也是一名传统民俗文化记录者;嘉宾文

吉儿,毕业于中南大学,破格免试澳门大学

读研,17岁就获得第五届新锐艺术人物奖,

先后出版作品集四部,发表文字作品120万

字。随着这批素人的加入,使得《我们来了·

佛山站》的嘉宾阵容丰富了,同时也使节目

的文化结构更加丰满了,艺术的气质也更加

丰韵了。在面对节目各种环节时,嘉宾们的

互动更加自如,观众的到达率也上涨了,观

众规模实现了一定提升。

以提升文化品质为焦点,应该是《我们

来了·佛山站》最明显的创新着力点。佛山

是岭南文化的集中地。这里是南国美食文

化之乡,味淳意浓;这里还是神奇的香云纱

原发地,香韵温婉;这里是戏曲精萃粤剧的

聚合地,乐声悠扬;这里也是南国瓷都彩陶

萌发地,风糜岭南。同时,佛山作为黄飞鸿、

叶问、李小龙等武术界一代宗师的故乡,中

华武术文化成为千古绝唱。当《我们来了·

佛山站》选中了这块文化圣地后,围绕着文

化资源展开了故事。如12 位女嘉宾来到佛

山后第一个主题,就是以“获取非遗宝物”

为线索,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探索之心,去体

验非遗文化与岭南人日常生活的无缝连

接。嘉宾们在体验香云纱染整技艺、品尝顺

德美食文化、欣赏经典粤剧与粤语金曲、客

厅宝物鉴赏等环节中,用鲜活的细节方式,

使真人秀节目的气质与神态更为张扬,也

使这类节目的内容资源更为拓展。

为了让节目主题向青春励志靠拢,向

创业图强发展,节目编导还刻意让嘉宾们

访问了一批当地年轻有为的青年艺术家,

以他们的事迹鼓舞更多的有志青年。如佛

山市艺术研究院的香云纱青年研究员蔡

敏,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香云纱设计大

师,她曾担任第五届世界亚裔小姐大赛总

决赛首席服装设计师,作品被收入中国丝

绸博物馆。节目通过嘉宾们与蔡敏的互动,

听蔡敏讲述艺术故事,嘉宾们展示蔡敏服

装作品等环节,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青春

励志的氛围。

总之,《我们来了·佛山站》在真人秀节

目的星素结合方面又率先走出了一步,不

论是否完美,其创新精神值得赞美。

艺 谭

《我们来了·佛山站》:

厉害了,我的嘉宾□盛伯骥

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北京市八一学校共同主办的

儿童体育励志电影《旋风女队》首映式9月9日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礼

堂举行。影片重现了后来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的一位支教教练,来

到“红色娘子军”故乡的海南琼中中学,将偏僻山村最初从未接触过足

球的女孩子组织起来,这支队伍穿着补了又补的足球鞋,经历了无数

失败与泪水,最终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股韧劲,踢出了大山,踢向了世

界,在国际大赛中击败世界豪门俱乐部的后备梯队,实现国际赛事三

连冠的真实故事。全片充满了正能量,洋溢着青春、活力、昂扬向上的

气息。该片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海南一品天成影业有限公司出

品。首映式上,知名艺术家、中国儿童制片厂首任厂长于蓝表示,少年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少年儿童电影题材创作。中国

儿童电影制片厂作为我国儿童电影创作生产的国家队,策划拍摄更多

反映少年儿童时代风貌、优秀的儿童电影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希望中

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多出精品,满足我国少年儿童精神文化需求。

(影 文)

儿童体育励志电影《旋风女队》在京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