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2003/01/01  ·...

1
当下,在育什么人和为谁育人等已 然明晰的情况下,怎样育人以及如何提 升育人质量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 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 其中“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 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如何理解“五育融合”的价值及内 涵?在我看来,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 思考。 第一 ,“五育融合 ”是一种“育人假 设”。它预设人的成长发展,不仅是全 面发展,更是融合发展。所有教育活动 对人产生的育人成效,很难截然分离为 这是德育,那是智育、体育,或者美育仅 在这里体现,劳育只在那里浮现……实 际上,每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可能对 孩子的生命成长具有综合影响,产生综 合效应,各育的成长效应往往是相互贯 穿、相互渗透和相互滋养的。 第二 ,“五育融合 ”是一种“育人实 践”。“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前 提下提出的。“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 劳缺一不可,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 性的倡导,“五育融合”则着重于实践方 式或落实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 现“五育”并举。如同多元文化和跨文 化之间的“多”与“跨”的区别一样,“并” 与“融”的主要差异在于:并举之“并”更 多具有名词或副词的特性,融合之 “融”,主要是动词,它意味着行动和实 践。在这个意义上,“五育”并举和“五 育融合”是理想与实践、目标与策略的 关系。“五育融合”彰显了一种实践形 式,即“融合实践”,这是一种独特且重 要的“育人实践”。 第三 ,“五育融合 ”是一种“育人理 念”。如果只是将“五育融合”作为一种 实践方式、路径或策略来看待,依然低 估了它的特殊价值。“五育融合”的提 出,还蕴含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育人 理念,即“融合理念”,它与“融合实践” 一样,直指以往制约育人质量提升的主 要瓶颈和难题之一:各育之间的相互割 裂、对立甚至相互矛盾。它带来的不是 相互分离、割裂的德育论、智育论、体育 论、美育论和劳育论,而是“五育融合 论”。未来的诸育理论,都将在“五育融 合”的理念和体系内得以重建。 第四 ,“五育融合 ”是一种“育人思 维”。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系统思维, 包含了“有机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 思维”“综合渗透式思维”等。传统教育 之所以存在不够融合的顽疾,根源在于 思维方式的点状、割裂、二元对立、非此 即彼等,从而导致各种教育之力的相互 抵消、相互排斥,无法形成教育合力,难 以产生叶澜教授所言的“系统教育 力”。有了“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 式之后,不仅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 度将有所提升,各育自身的推进方式、 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式也会随之发生革 命性变化:从此以后,各育都将在“五育 融合”的背景之下,重新建构自身的发 展方向和发展机制。 以劳动教育为例,近年来,劳动教 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成为育人质量提 升不可缺失的一环。但目前开展劳动 教育,往往是首选增设和单列劳动教育 专项课程。这种做法的好处不言而喻, 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在已经非常拥挤的 学校课程体系里增加新课程,势必会给 师生带来新的负担,也可能会削弱劳动 教育自身的价值。之所以如此,症结依 然在于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各育课程 分离,是在已有各育基础上“做加法”而 来的,它的存在有可能对其他各育造成 一定程度的削弱,毕竟学生在校的学习 时间是固定的,某“育”增加了,其他 “育”势必会有所减弱。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专设“劳动课 程”的举措及积极意义,关键这并不是 根本的解决之道。要发挥劳动教育在 育人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唯有将 其与其他各育融通起来,进行全方位、 全过程式的贯穿渗透,让劳动教育在德 育、智育、美育和体育中无时、无处不 在,既要在这些领域进行劳动教育,也 要让劳动教育返回并进入其他各育之 中。例如,将劳动教育引入智育中,让 孩子意识到劳动不只是在田野、家庭、 工厂里存在,也在课堂上、班级内和学 习中发生: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 动,是每个人一生当中都需要持续迈过 的“劳动关”。这种融通式的思考方式 和设计方式,意味着要让劳动教育的理 想和目标弥漫并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 学之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只有 与其他各育融通并实现日常化的劳动 教育,才最有生命力,也才最为持久。 以“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为基础,接下来亟须探究的是融合机 制,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机制:其一, “融合过程机制”解决“如何让五育融合 真实日常发生”,融合的阶段、步骤、载 体和方式有哪些,为此需要对“五育融 合”的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其二,“融 合评价机制”指向“如何整体评价五育 融合的效果”,这将是一种全新的评价 教育质量体系:不再是孤立地评价德育 成效、智育成效、体育成效、美育成效和 劳育成效,而是以“五育融合度”为评价 单位,进行整体评价;其三,“融合保障 机制”致力于解决“如何保障五育融合 真实、有效且持续发生”,存在于宏观、 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 主体,各自承担什么融合责任,在学校 教育内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 怎么办?在学校教育外部,家庭、社区 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敬老院等 各类校外机构,又该有何作为?由此要 求的是整体保障。 第五 ,“五育融合 ”是一种“育人挑 战”。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挑战意味着 今后的学习,不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 习、人机交互式学习,也是“五育融合 式”学习,形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 融合之中的学习兴趣、意识、方法、能力 与习惯;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挑战带来 的是新要求: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学新 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 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的 “五育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 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 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校长那 里,需要具备的是“五育融合”的管理新 基本功,如何建构适应“五育融合”的体 制机制、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 系、班级建设体系以及整体性的学校文 化体系,生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 融合之中的新型学校管理方式等。所 有这些都构成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它带 来的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 希望、新道路和新时代。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通往育人质量提 升的路径多种多样, “五育融合”为什么能 够成为当前及未来基 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 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五育融合”的价值及 内涵又是什么?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 李政涛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2020年1月1日 3 趋势研判 趋势研判 · ·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主编:冯永亮 电话:010-82296740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自夸美纽斯近 400年前提出班级授 课制实现有效教学以来,在固定的教室 里,利用课本等教材作为传媒,教师传道 授业、学生吸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教学模 式已经固化,且一直未有本质性的改革。 自互联网引进教育领域后,这种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不断经受挑战,当下智慧教学 已经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唤。 但是,受传授式教学理念与师生信 息素养不足的束缚,以及移动网络流畅 度、稳定性不足的客观现实,“互联网+ 课堂教学”并未成为新常态,而只是少 数技术应用先锋者的实验。5G技术将 带来更宽广的网络覆盖,更稳定的网络 连接,以及更高效的数据传送,课堂教 学有可能迎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的全面升级。那么,基于高速互联网的 课堂教学,究竟可以发生哪些改变? 课堂的时空范围被无限扩大 传统课堂教学有固定的空间,所有 的师生交往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场域 内,下课铃声的响起意味着教师一节课 的教学任务已经结束。但是,基于 MOOC、SPOC 学习平台的网络空间却 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物理学意义的课堂, 因为师生利用平台的互动交往打破了 教学的时空界限,移动互联网使教与学 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一方面,教师录制的微视频发布于 平台上,课前、课后的教学成为可能,学 生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预习或复习;另 一方面,借助课程平台的在线讨论与在 线问答,使师生交往的空间不再囿于教 室范围,交往的时间也不再囿于课堂45 分钟。可以预见,借助5G的优势能够连 接的学习空间数量会越来越多,空间连 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未来课堂的时空 界限已经模糊,泛在学习将以学生为中 心而形成个性化的移动“小课堂”。 教室的软硬件资源实现 互联互通 实现万物互联是 5G 技术最显性的结 果,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应用到教 室将营造出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如教室设 备的开启、光线的调节、教学资源的调取、 学习过程的数字化记录,已经重塑了教室 的样态,或者说未来的教室将使所有服务 于教学的资源联结为一体化的“室联 网”。譬如,现在我上课的教室已经基本 实现了这种连通,教师使用的PAD成为 连接中心,一键操控便可将硬件装备与学 生终端、课程学习平台等软件资源互联互 通,还可以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精彩 观点即时在屏幕上展现、分享。遗憾的 是,教学资源与设备之间的连接经常因不 稳定的 4G 校园网而卡顿。 实现了“室联网”的教室,学生的学 习更富有乐趣,求知的欲望更易于被激 发,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为便捷, 探究性学习更是经常发生。特别期盼 5G 环境下 AI、AR/VR 技术的应用,能 够虚拟出许多难以亲历的学习情境,如 自然灾害的模拟、分子合成的过程、宇 宙空间天体系统的运动、真人模拟的英 语口语陪练等。如此,在5G支持下的人 机交互,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形 象化,为学生提供传统教材无法实现的 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 主动性,实现更高的知识保留度。不 过,智慧教室的装备投入经费多,普及 的难度还很大。 一课多师的组织模式极 大分享名师资源 从师生关系看,传统课堂教学只有 一名教师指导全班学生学习,而基于网 络空间的教学却彻底改变了“一课一 师”的组织模式,它使双师模式甚至多 师模式成为可能。正如“一块屏幕改变 命运”的报道,边远地区的班级运用网 络远程分享成都七中教师的授课内容, 而本班原有的教师则起着组织、辅导、 督查的作用。再如,“博雅云课堂”正是 汇聚名师的力量,研发一门门精品课 程,通过教师的混合式教学分享名师资 源,以缓解教育的不均衡问题。 体验良好的双师、多师教学模式需 要从云端服务器调用大视频、高清图像, 还需要复杂的交互功能,过去的移动网 络技术调用云课堂存贮的资源缓慢,经 常出现学习程序中断、延迟的问题,对复 杂的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的支 持不够,导致远程教学的体验感较差,因 而影响了教学效果。5G技术的应用将 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有可能会大大促 进名师教学资源的分享。因此,未来的 课堂,某一门课程的教师不再唯一,而可 能是真实与虚拟的教师同台授课。优秀 教师的学生则可能遍及世界的每个角 落,“师生比”的概念将会被完全颠覆。 当然,这给信息素养薄弱、教学效果不佳 的教师势必带来挑战,从而间接促进教 师的专业发展。我以为,将名师教学资 源开发为网络课程,借助网络空间人人 通工程加以辐射、分享,应当是解决优质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最优途径,也是投 入成本最少的举措。 “课堂学习超市”助推学 生个性化学习 当前,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数字教 材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相比较传统课堂 教学的静态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丰 富性、便捷性、交互性、趣味性与低廉性 等优势,在 5G 技术的支持下,将可以构 建起集虚拟影像、视频、动画、音频、图 像、课件、互动测试、文献资料等数字资 源为一体的课程资源仓库,从而为学生 营造一种能够自主选择的“课堂学习超 市”,为因材施教提供资源保障。由于学 生的身心发展及学习基础、学习行为习 惯存在一定的差异,开展个性化学习才 能发挥最大的多元潜能,但传统大班授 课制受资源条件与师资的限制,很难实 现真正的差异化教学。现在学习平台构 建的“课堂学习超市”,能够满足不同学 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 习过程与成果,并能够利用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技术对学生学习结果及偏好进行 挖掘、分析、预测,及时推送富有针对性 的学习资源包,从而实现精准化教学。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学习超市”在 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 甄别资源质量的难度,这对学生鉴别力 及信息搜索能力是一大挑战,建议教师 要严把质量关,认真筛选、研发优质课 程资源上传至课程平台。 基于项目的混合式教学 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毋庸置疑,5G 时代到来,“线上自主 探索+线下互动研讨”的混合式教学必 将成为未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也为课堂实行翻转提供了技术保证。 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相融合是混合式教 学有别于传统班级授课方式的最显著特 征。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笔记本电脑、平 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指导学生根据 学习目标与驱动任务,开展个性化、自适 应的学习,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进程,自 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诊断学习效果,这 种改变是自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学方式的 最大变革,其实施流程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课前,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学习 任务单与情境资料,指导学生借助学习 平台进行先行探索;课中,教师针对先行 学习情况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进行 深度思维,并通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 活动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课后,教师通 过学习平台发布拓展性探究任务及课后 练习作业,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 成性测评与个性化反馈。 从学习认知理论看,基于学习平台 的混合式教学更有利于项目化学习的 实施与管理,因为它能够更好地呈现项 目学习的全过程,其学习环节大致可分 为利用平台发布有现实意义的学习项 目、设计项目研究方案、引入知识原理 与学习素材、开展项目探究活动、展示 项目研究成果、交流与评估项目质量、 改进与完善项目成果等 7 个步骤。在此 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解决问 题的能力、协作交往的能力,以及动手 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有利于德智体美劳 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使儿童中心论 的教育思想得到落实。 总之,5G时代的到来昭示着课堂教 学的革命势在必行,无论是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还是教学方式、教 学过程,均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未 来学校的课堂教学必将走向全时空、广 受众、多样态、自定义的智能化新时代。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 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 心主任) 5G技术将带来更 宽广的网络覆盖,更稳 定的网络连接,以及更 高效的数据传送,课堂 教学有可能迎来数字 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 全面升级。基于高速 互联网的课堂教学,究 竟可以发生哪些改变? 5G时代,重新定义课堂教学 朱雪梅 教育变革离不开思想灯塔的指引 教育变革离不开思想灯塔的指引在新的一年里 在新的一年里课堂变革如何持续深 课堂变革如何持续深 课程建设应聚焦于何处 课程建设应聚焦于何处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如何落地……众多专家 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如何落地……众多专家 关于教育变革形势的研判 关于教育变革形势的研判也许能为你拨开思考的迷障 也许能为你拨开思考的迷障中国课改 观察 年度特刊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Mar-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2003/01/01  · 第四,“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思 维”。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系统思维,包含了“有机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

当下,在育什么人和为谁育人等已

然明晰的情况下,怎样育人以及如何提

升育人质量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

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

其中“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

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如何理解“五育融合”的价值及内

涵?在我看来,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

思考。

第一,“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

设”。它预设人的成长发展,不仅是全

面发展,更是融合发展。所有教育活动

对人产生的育人成效,很难截然分离为

这是德育,那是智育、体育,或者美育仅

在这里体现,劳育只在那里浮现……实

际上,每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可能对

孩子的生命成长具有综合影响,产生综

合效应,各育的成长效应往往是相互贯

穿、相互渗透和相互滋养的。

第二,“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实

践”。“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前

提下提出的。“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

劳缺一不可,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

性的倡导,“五育融合”则着重于实践方

式或落实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

现“五育”并举。如同多元文化和跨文

化之间的“多”与“跨”的区别一样,“并”

与“融”的主要差异在于:并举之“并”更

多 具 有 名 词 或 副 词 的 特 性 ,融 合 之

“融”,主要是动词,它意味着行动和实

践。在这个意义上,“五育”并举和“五

育融合”是理想与实践、目标与策略的

关系。“五育融合”彰显了一种实践形

式,即“融合实践”,这是一种独特且重

要的“育人实践”。

第三,“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

念”。如果只是将“五育融合”作为一种

实践方式、路径或策略来看待,依然低

估了它的特殊价值。“五育融合”的提

出,还蕴含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育人

理念,即“融合理念”,它与“融合实践”

一样,直指以往制约育人质量提升的主

要瓶颈和难题之一:各育之间的相互割

裂、对立甚至相互矛盾。它带来的不是

相互分离、割裂的德育论、智育论、体育

论、美育论和劳育论,而是“五育融合

论”。未来的诸育理论,都将在“五育融

合”的理念和体系内得以重建。

第四,“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思

维”。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系统思维,

包含了“有机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

思维”“综合渗透式思维”等。传统教育

之所以存在不够融合的顽疾,根源在于

思维方式的点状、割裂、二元对立、非此

即彼等,从而导致各种教育之力的相互

抵消、相互排斥,无法形成教育合力,难

以 产 生 叶 澜 教 授 所 言 的“ 系 统 教 育

力”。有了“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

式之后,不仅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

度将有所提升,各育自身的推进方式、

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式也会随之发生革

命性变化:从此以后,各育都将在“五育

融合”的背景之下,重新建构自身的发

展方向和发展机制。

以劳动教育为例,近年来,劳动教

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成为育人质量提

升不可缺失的一环。但目前开展劳动

教育,往往是首选增设和单列劳动教育

专项课程。这种做法的好处不言而喻,

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在已经非常拥挤的

学校课程体系里增加新课程,势必会给

师生带来新的负担,也可能会削弱劳动

教育自身的价值。之所以如此,症结依

然在于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各育课程

分离,是在已有各育基础上“做加法”而

来的,它的存在有可能对其他各育造成

一定程度的削弱,毕竟学生在校的学习

时间是固定的,某“育”增加了,其他

“育”势必会有所减弱。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专设“劳动课

程”的举措及积极意义,关键这并不是

根本的解决之道。要发挥劳动教育在

育人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唯有将

其与其他各育融通起来,进行全方位、

全过程式的贯穿渗透,让劳动教育在德

育、智育、美育和体育中无时、无处不

在,既要在这些领域进行劳动教育,也

要让劳动教育返回并进入其他各育之

中。例如,将劳动教育引入智育中,让

孩子意识到劳动不只是在田野、家庭、

工厂里存在,也在课堂上、班级内和学

习中发生: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

动,是每个人一生当中都需要持续迈过

的“劳动关”。这种融通式的思考方式

和设计方式,意味着要让劳动教育的理

想和目标弥漫并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

学之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只有

与其他各育融通并实现日常化的劳动

教育,才最有生命力,也才最为持久。

以“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为基础,接下来亟须探究的是融合机

制,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机制:其一,

“融合过程机制”解决“如何让五育融合

真实日常发生”,融合的阶段、步骤、载

体和方式有哪些,为此需要对“五育融

合”的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其二,“融

合评价机制”指向“如何整体评价五育

融合的效果”,这将是一种全新的评价

教育质量体系:不再是孤立地评价德育

成效、智育成效、体育成效、美育成效和

劳育成效,而是以“五育融合度”为评价

单位,进行整体评价;其三,“融合保障

机制”致力于解决“如何保障五育融合

真实、有效且持续发生”,存在于宏观、

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

主体,各自承担什么融合责任,在学校

教育内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

怎么办?在学校教育外部,家庭、社区

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敬老院等

各类校外机构,又该有何作为?由此要

求的是整体保障。

第五,“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挑

战”。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挑战意味着

今后的学习,不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

习、人机交互式学习,也是“五育融合

式”学习,形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

融合之中的学习兴趣、意识、方法、能力

与习惯;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挑战带来

的是新要求: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学新

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

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的

“五育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

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

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校长那

里,需要具备的是“五育融合”的管理新

基本功,如何建构适应“五育融合”的体

制机制、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

系、班级建设体系以及整体性的学校文

化体系,生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

融合之中的新型学校管理方式等。所

有这些都构成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它带

来的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

希望、新道路和新时代。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通往育人质量提

升的路径多种多样,

“五育融合”为什么能

够成为当前及未来基

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

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五育融合”的价值及

内涵又是什么?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 □ 李政涛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2020年1月1日 3版趋势研判趋势研判··专家观点专家观点

主编:冯永亮 电话:010-8229674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自夸美纽斯近400年前提出班级授

课制实现有效教学以来,在固定的教室

里,利用课本等教材作为传媒,教师传道

授业、学生吸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教学模

式已经固化,且一直未有本质性的改革。

自互联网引进教育领域后,这种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不断经受挑战,当下智慧教学

已经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唤。

但是,受传授式教学理念与师生信

息素养不足的束缚,以及移动网络流畅

度、稳定性不足的客观现实,“互联网+

课堂教学”并未成为新常态,而只是少

数技术应用先锋者的实验。5G 技术将

带来更宽广的网络覆盖,更稳定的网络

连接,以及更高效的数据传送,课堂教

学有可能迎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的全面升级。那么,基于高速互联网的

课堂教学,究竟可以发生哪些改变?

课堂的时空范围被无限扩大

传统课堂教学有固定的空间,所有

的师生交往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场域

内,下课铃声的响起意味着教师一节课

的 教 学 任 务 已 经 结 束 。 但 是 ,基 于

MOOC、SPOC 学习平台的网络空间却

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物理学意义的课堂,

因为师生利用平台的互动交往打破了

教学的时空界限,移动互联网使教与学

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一方面,教师录制的微视频发布于

平台上,课前、课后的教学成为可能,学

生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预习或复习;另

一方面,借助课程平台的在线讨论与在

线问答,使师生交往的空间不再囿于教

室范围,交往的时间也不再囿于课堂45

分钟。可以预见,借助5G的优势能够连

接的学习空间数量会越来越多,空间连

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未来课堂的时空

界限已经模糊,泛在学习将以学生为中

心而形成个性化的移动“小课堂”。

教室的软硬件资源实现互联互通

实现万物互联是5G技术最显性的结

果,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应用到教

室将营造出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如教室设

备的开启、光线的调节、教学资源的调取、

学习过程的数字化记录,已经重塑了教室

的样态,或者说未来的教室将使所有服务

于教学的资源联结为一体化的“室联

网”。譬如,现在我上课的教室已经基本

实现了这种连通,教师使用的PAD成为

连接中心,一键操控便可将硬件装备与学

生终端、课程学习平台等软件资源互联互

通,还可以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精彩

观点即时在屏幕上展现、分享。遗憾的

是,教学资源与设备之间的连接经常因不

稳定的4G校园网而卡顿。

实现了“室联网”的教室,学生的学

习更富有乐趣,求知的欲望更易于被激

发,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为便捷,

探究性学习更是经常发生。特别期盼

5G 环境下 AI、AR/VR 技术的应用,能

够虚拟出许多难以亲历的学习情境,如

自然灾害的模拟、分子合成的过程、宇

宙空间天体系统的运动、真人模拟的英

语口语陪练等。如此,在5G支持下的人

机交互,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形

象化,为学生提供传统教材无法实现的

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

主动性,实现更高的知识保留度。不

过,智慧教室的装备投入经费多,普及

的难度还很大。

一课多师的组织模式极大分享名师资源

从师生关系看,传统课堂教学只有

一名教师指导全班学生学习,而基于网

络空间的教学却彻底改变了“一课一

师”的组织模式,它使双师模式甚至多

师模式成为可能。正如“一块屏幕改变

命运”的报道,边远地区的班级运用网

络远程分享成都七中教师的授课内容,

而本班原有的教师则起着组织、辅导、

督查的作用。再如,“博雅云课堂”正是

汇聚名师的力量,研发一门门精品课

程,通过教师的混合式教学分享名师资

源,以缓解教育的不均衡问题。

体验良好的双师、多师教学模式需

要从云端服务器调用大视频、高清图像,

还需要复杂的交互功能,过去的移动网

络技术调用云课堂存贮的资源缓慢,经

常出现学习程序中断、延迟的问题,对复

杂的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的支

持不够,导致远程教学的体验感较差,因

而影响了教学效果。5G 技术的应用将

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有可能会大大促

进名师教学资源的分享。因此,未来的

课堂,某一门课程的教师不再唯一,而可

能是真实与虚拟的教师同台授课。优秀

教师的学生则可能遍及世界的每个角

落,“师生比”的概念将会被完全颠覆。

当然,这给信息素养薄弱、教学效果不佳

的教师势必带来挑战,从而间接促进教

师的专业发展。我以为,将名师教学资

源开发为网络课程,借助网络空间人人

通工程加以辐射、分享,应当是解决优质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最优途径,也是投

入成本最少的举措。

“课堂学习超市”助推学生个性化学习

当前,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数字教

材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相比较传统课堂

教学的静态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丰

富性、便捷性、交互性、趣味性与低廉性

等优势,在 5G技术的支持下,将可以构

建起集虚拟影像、视频、动画、音频、图

像、课件、互动测试、文献资料等数字资

源为一体的课程资源仓库,从而为学生

营造一种能够自主选择的“课堂学习超

市”,为因材施教提供资源保障。由于学

生的身心发展及学习基础、学习行为习

惯存在一定的差异,开展个性化学习才

能发挥最大的多元潜能,但传统大班授

课制受资源条件与师资的限制,很难实

现真正的差异化教学。现在学习平台构

建的“课堂学习超市”,能够满足不同学

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

习过程与成果,并能够利用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技术对学生学习结果及偏好进行

挖掘、分析、预测,及时推送富有针对性

的学习资源包,从而实现精准化教学。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学习超市”在

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

甄别资源质量的难度,这对学生鉴别力

及信息搜索能力是一大挑战,建议教师

要严把质量关,认真筛选、研发优质课

程资源上传至课程平台。

基于项目的混合式教学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毋庸置疑,5G时代到来,“线上自主

探索+线下互动研讨”的混合式教学必

将成为未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也为课堂实行翻转提供了技术保证。

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相融合是混合式教

学有别于传统班级授课方式的最显著特

征。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笔记本电脑、平

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指导学生根据

学习目标与驱动任务,开展个性化、自适

应的学习,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进程,自

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诊断学习效果,这

种改变是自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学方式的

最大变革,其实施流程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课前,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学习

任务单与情境资料,指导学生借助学习

平台进行先行探索;课中,教师针对先行

学习情况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进行

深度思维,并通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

活动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课后,教师通

过学习平台发布拓展性探究任务及课后

练习作业,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

成性测评与个性化反馈。

从学习认知理论看,基于学习平台

的混合式教学更有利于项目化学习的

实施与管理,因为它能够更好地呈现项

目学习的全过程,其学习环节大致可分

为利用平台发布有现实意义的学习项

目、设计项目研究方案、引入知识原理

与学习素材、开展项目探究活动、展示

项目研究成果、交流与评估项目质量、

改进与完善项目成果等7个步骤。在此

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解决问

题的能力、协作交往的能力,以及动手

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有利于德智体美劳

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使儿童中心论

的教育思想得到落实。

总之,5G时代的到来昭示着课堂教

学的革命势在必行,无论是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还是教学方式、教

学过程,均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未

来学校的课堂教学必将走向全时空、广

受众、多样态、自定义的智能化新时代。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

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

心主任)

5G 技术将带来更

宽广的网络覆盖,更稳

定的网络连接,以及更

高效的数据传送,课堂

教学有可能迎来数字

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

全面升级。基于高速

互联网的课堂教学,究

竟可以发生哪些改变?

5G时代,重新定义课堂教学 □ 朱雪梅

教育变革离不开思想灯塔的指引教育变革离不开思想灯塔的指引。。在新的一年里在新的一年里,,课堂变革如何持续深课堂变革如何持续深化化??课程建设应聚焦于何处课程建设应聚焦于何处??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如何落地……众多专家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如何落地……众多专家关于教育变革形势的研判关于教育变革形势的研判,,也许能为你拨开思考的迷障也许能为你拨开思考的迷障。。

中国课改观察年度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