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之无愧的“喜剧人摇篮” 大型新闻策划...

1
T07 /本报记者 视觉设计 隋文锋 大型新闻策划 YAN SHEN 在当红小品演员中,贾冰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 名字。有人说,他跟沈腾是东北喜剧的两面旗帜。 因为曾就职于浙江曲艺团,贾冰一度被粉丝认为是 操着一口东北话的浙江人。其实,贾冰是地地道道 的辽宁人。 1980年,贾 冰 出 生 于 沈 阳 新 民 胡 台 镇,父 母 都是老师。幼年的贾冰十分淘气,用他自己的 话说就是“除了学习对什么都很感兴趣”。16岁 那 年,贾 冰 入 伍 了。 当兵第一年,文工团来慰问演出,贾冰用一 个自编自演的小品征服了所有人,那次是贾冰 第一次写小品。“我小时候很喜欢听评书和相 声,也喜欢表演。”贾冰告诉记者。凭借与生俱 来的幽默细胞,贾冰得到团长的赏识,被破例招 进了文工团。 2005 年 转 业 后 ,贾 冰 进 入 浙 江 省 曲 艺 团 , 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当上了曲艺团团长。再后 来,他参 加 东 方 卫 视 的 节 目《笑 声 传 奇》,开 始 被 观 众 熟 知 。 2017 年 贾 冰 摘 得 第 一 季《笑 声 传 奇》总 冠 军 。 2018年 贾 冰 获 得《欢 乐 喜 剧 人》第 四季的总冠军。很多人夸贾冰在舞台上有魅 力,但贾冰说,是辽宁人特有的乐观天性和自 己当兵的经历赋予了他这种魅力。 “因 为 一 直 在 浙 江 工 作,我 对 上 海 滑 稽 戏 的 表演方式很熟悉。我还借鉴了韩国、美国等国 家的喜剧表演方式,还有咱们辽宁的喜剧表 演。我把它们之中好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表演 当 中。”贾 冰 说。 贾冰的团队中,不少成员都是辽宁人。比 如任梓慧,就是来自鞍山的90后姑娘。贾冰 说:“辽宁喜剧人有股韧劲,而且真的都有天 赋,是天生的喜剧人。我很感谢家乡这片黑土 地,它不但给了我做喜剧的天赋,更给了我一 种不服输,敢拼敢闯的精神。” 谈到演小品,贾冰说很多人觉得小品演员 只要把欢乐传递给大家就行了,但他觉得欢乐 也是有价值观的。“作品应该传达一种正能量, 引起一些共鸣。小品不一定要煽情,我们的作 品到了舞台上一定要有内涵和意义,要有担 当,有文艺作品的力量。我希望将来能够创作 更多更好的作品,也让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了 解辽宁,爱上辽宁。” 不仅是让人笑 2019/6/28 星期五 Present the brilliant culture of Liaoning to the world 辽宁喜剧小品作为一种具有民间文化色彩的文艺形式,早已从地方走向全国,深受大众喜爱。可以说,如今中国喜剧 小品界的主力军,多数人来自辽沈大地。而小品也成为域外目光认识和观察辽宁的一扇特殊窗口,从中可以窥见许 多关东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 当之无愧的“喜剧人摇篮” 中国小品大军中九成是辽宁人 基因独特 正在东方卫视热播的喜剧真人秀节目《笑 傲江湖》中,不少弥漫着浓浓“东北风”的小品 广受观众喜爱。而这些小品的主创人员,大多 来自辽宁。“在中国从事喜剧小品创作的人, 90%以 上 来 自 辽 宁。”著 名 小 品 演 员 贾 冰 说。 喜剧小品是源于戏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 辽宁的喜剧小品则带有更独特的基因,那就是 二人转。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范妮说: “辽宁喜剧小品和其他喜剧小品有本质区别, 比如南派小品起源于上海滑稽戏,京津小品起 源于化妆相声,而辽宁喜剧小品则起源于东北 二人转的丑角艺术。” 在范妮看来,二人转作为东北文化的代表 和内核,体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是 东北喜剧之源。“戏曲行当里有句老话是这样 形容二人转的:‘千军万马,就看咱俩’,二人转 以丑角和旦角为主,丑角在表演中占有重要地 位,而辽宁喜剧小品最初的表演形式,比如以 男性为主角抖包袱,就是来源于二人转的丑 角。可以说辽宁喜剧小品在角色类型和喜剧 风格以及歌舞形式上,都是移植和借鉴自二人 转。当然除了二人转,辽宁喜剧小品里也有很 多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子,比如东北秧歌、 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等等。” 辽宁喜剧小品被大众广泛认识,是在央视 春晚的舞台上。辽宁籍小品编剧陈亮告诉记 者:“央视春晚让辽宁喜剧开始真正走向全国, 随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演员。”1980年, 辽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1985年,辽宁 编剧崔凯创作《贾富算命》《十三香》(后改为 《如此竞争》)等小品。1987 年,铁岭民间艺术 团在沈阳举办以拉场戏(属于二人转分支的传 统民间小戏)《大观灯》等作品为主的曲艺晚 会,连演300场,场场爆满。同年央视国庆晚 会,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又将改编后的拉场戏 《1+1=?》搬 上 舞 台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30多年过去了, 辽宁喜剧小品的魅力经久不衰,在中国小品舞 台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一大批辽宁籍小品演 员逐渐成长为中流砥柱,他们独特的表演风格 被广大观众认知和喜爱,辽宁像是喜剧人摇 篮一般的存在。”陈亮说。 天性幽默 辽宁人的幽默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其 实,这种“天赋”跟后天养成也有很大关系。 “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东北人 性格豪爽,农闲时间一多,大家没事就爱串个 门儿,家长里短地唠一唠。这一唠,好玩的话 就出来了。”一位民俗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而在陈亮看来,辽宁人的这种幽默性格更 多是来自先民。他说:“辽宁人的先祖是游牧 民族,他们骨子里就有热情奔放的性格基因。 此外,作为闯关东移民迁徙的第一站,来自关 内各地的老百姓将各种文化汇聚到这里,碰撞 出更大的火花。” 历史上,二人转是辽宁乡间人人会唱的民 间艺术形式,普及率很高,“在这种氛围的熏陶 下,辽宁人的幽默逐渐深入骨髓。”陈亮认为, 辽宁喜剧小品深受喜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东北话接近普通话,而且感染力很强。咱们 辽宁人说话喜欢打比方,很多笑点都出于这些 比 方。” “辽宁喜剧小品根植于黑土地,与老百姓 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范妮说,东北地区自然 条件艰苦,这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养成了直 面困难、自我纾解的积极乐观的品质。“另外, 辽宁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少数民 族善骑射,性格热烈豪爽,因而辽宁喜剧小品 的情节也都是干脆利落,演员表演直白坦率。 这都是有脉络可寻的。”同时,范妮也认为,“方 言是辽宁喜剧笑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为来自民间,很多人对辽宁喜剧小品的 印象是过于接地气,甚至有些“土气”,但陈亮 认为,这是人们先入为主的一种错觉。他说: “早期的辽宁喜剧小品多以农民为主角,包括 有的电视剧也大多以农村题材为主。这就让 不少人产生了错觉,觉得辽宁喜剧比较土。实 际上并非如此。现在活跃在喜剧小品舞台上 的演员和编剧,99%来自长江以北地区,其中大 部分来自辽宁。像时下正火的开心麻花团队 的编剧就大多是辽宁人。马丽、贾冰这样的腕 儿,很多也是来自辽宁。”陈亮说,在中国喜剧 圈里,没来辽宁演出过,就是遗憾。 “东北Rap” 辽 宁 喜 剧 演 员 活 跃 于 舞 台、影 视、综 艺 中。而自网络直播兴起后,不少辽宁青年当起 了主播,成为网红。很多人把操着东北口音的 主播的说唱称作“东北 Rap”,辽宁“老铁”们通 过手机屏幕念叨着一曲又一曲“东北风”,说着 一个又一个段子,收获了数以百万计的流量。 这股来自草根基层的文化影响力不容小觑。 “喜剧小品是生活的调味剂。”陈亮说,自 从辽宁喜剧小品风靡全国后,模仿和学习东北 文化的人就越来越多,“现在不管是哪里人,都 能说几句辽宁话。到了南方也时不时听到当 地人的嘴里冒出‘嘚瑟’‘磕碜’这样的词。” “因为生长环境不同,在传播东北文化的 过程中,方式和效果也会有好有坏,这需要用 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陈亮认为,对于辽宁喜剧 人来说,作品登上舞台就是艺术,这是必须遵 从的真理。他说:“我们必须用更好的作品,去 印证辽宁喜剧小品的地位,展示东北文化的精 髓,让更多人了解辽宁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 传播最纯正的辽宁味。” 在陈亮看来,如今的辽宁喜剧小品正在蓬 勃发展。“不少年轻的辽宁喜剧人正活跃在舞 台上,辽宁喜剧小品的未来一片光明。对于我 们来说,真的要感谢脚下这片黑土地,是它赐 予辽宁人奔放的性格、幽默的基因、真诚的品 质。”陈 亮 说。 由辽宁文艺中心团队打造的辽宁卫视首创 小品剧《欢乐饭米粒儿》播出后收视火爆,更被 《人民日报》评价为:“释放了喜剧的正能量!” 在团队负责人看来,欣慰之余也是压力倍增, “我们的愿望是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共鸣的 作品,努力提高文化修养,提高创新精神,不能 砸了辽宁喜剧小品这个金字招牌”。 范妮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 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 气。对于辽宁喜剧人来说,需要进一步认识自 身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 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 辽宁喜剧小品的兴盛与发展一次次地将生 动活泼的中国社会的精神呈现在人们面前,也 显示出深刻的东北地区独有的文化特征。如 果你要了解辽宁,就要先了解辽宁喜剧小品。 这里有高山阔水、林海雪原,也有大锅大碗、大 酒大肉,作为中国喜剧小品当之无愧的摇篮, 辽宁喜剧小品在这里逐渐成长,不断自我更 新,扬长避短,在其发展过程中以独特的创造 性力量,汇入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潮流,作出 了应有的贡献。 刘亮(左一)多年从事小品创作。每次演出前,他都会跟演员细致沟通。 辽宁籍小品演员活跃在各类媒体平台上 辽宁籍小品演员活跃在各类媒体平台上拥有大量粉丝 拥有大量粉丝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Sep-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当之无愧的“喜剧人摇篮” 大型新闻策划 中国小品大军中九成是辽宁人epaper.lnd.com.cn/lnrbepaper/pc/att/201906/28/ae59... · 操着一口东北话的浙江人。其实,贾冰是地地道道

T07文/摄 本报记者 赵 雪视觉设计 隋文锋

大型新闻策划

延伸YANSHEN

在当红小品演员中,贾冰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有人说,他跟沈腾是东北喜剧的两面旗帜。因为曾就职于浙江曲艺团,贾冰一度被粉丝认为是操着一口东北话的浙江人。其实,贾冰是地地道道的辽宁人。

1980年,贾冰出生于沈阳新民胡台镇,父母都是老师。幼年的贾冰十分淘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学习对什么都很感兴趣”。16岁那年,贾冰入伍了。

当兵第一年,文工团来慰问演出,贾冰用一个自编自演的小品征服了所有人,那次是贾冰第一次写小品。“我小时候很喜欢听评书和相声,也喜欢表演。”贾冰告诉记者。凭借与生俱来的幽默细胞,贾冰得到团长的赏识,被破例招进了文工团。

2005年转业后,贾冰进入浙江省曲艺团,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当上了曲艺团团长。再后来,他参加东方卫视的节目《笑声传奇》,开始被观众熟知。2017年贾冰摘得第一季《笑声传奇》总冠军。2018年贾冰获得《欢乐喜剧人》第四季的总冠军。很多人夸贾冰在舞台上有魅力,但贾冰说,是辽宁人特有的乐观天性和自己当兵的经历赋予了他这种魅力。

“因为一直在浙江工作,我对上海滑稽戏的表演方式很熟悉。我还借鉴了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喜剧表演方式,还有咱们辽宁的喜剧表演。我把它们之中好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表演当中。”贾冰说。

贾冰的团队中,不少成员都是辽宁人。比如任梓慧,就是来自鞍山的90后姑娘。贾冰说:“辽宁喜剧人有股韧劲,而且真的都有天赋,是天生的喜剧人。我很感谢家乡这片黑土地,它不但给了我做喜剧的天赋,更给了我一种不服输,敢拼敢闯的精神。”

谈到演小品,贾冰说很多人觉得小品演员只要把欢乐传递给大家就行了,但他觉得欢乐也是有价值观的。“作品应该传达一种正能量,引起一些共鸣。小品不一定要煽情,我们的作品到了舞台上一定要有内涵和意义,要有担当,有文艺作品的力量。我希望将来能够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也让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辽宁,爱上辽宁。”

不仅是让人笑

2019/6/28星期五

Present the brilliant culture ofLiaoning to the world

辽宁喜剧小品作为一种具有民间文化色彩的文艺形式,早已从地方走向全国,深受大众喜爱。可以说,如今中国喜剧小品界的主力军,多数人来自辽沈大地。而小品也成为域外目光认识和观察辽宁的一扇特殊窗口,从中可以窥见许

多关东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

当之无愧的“喜剧人摇篮”

中国小品大军中九成是辽宁人

基因独特

正在东方卫视热播的喜剧真人秀节目《笑傲江湖》中,不少弥漫着浓浓“东北风”的小品广受观众喜爱。而这些小品的主创人员,大多来 自 辽 宁 。“ 在 中 国 从 事 喜 剧 小 品 创 作 的 人 ,90%以上来自辽宁。”著名小品演员贾冰说。

喜剧小品是源于戏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辽宁的喜剧小品则带有更独特的基因,那就是二 人 转 。 辽 宁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副 院 长 范 妮 说 :

“ 辽 宁 喜 剧 小 品 和 其 他 喜 剧 小 品 有 本 质 区 别 ,比如南派小品起源于上海滑稽戏,京津小品起源于化妆相声,而辽宁喜剧小品则起源于东北二人转的丑角艺术。”

在范妮看来,二人转作为东北文化的代表和 内 核 ,体 现 了 社 会 文 化 生 活 的 各 个 层 面, 是东 北 喜 剧 之 源 。“ 戏 曲 行 当 里 有 句 老 话 是 这 样形容二人转的:‘千军万马,就看咱俩’,二人转以丑角和旦角为主,丑角在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 辽 宁 喜 剧 小 品 最 初 的 表 演 形 式 ,比 如 以男 性 为 主 角 抖 包 袱 ,就 是 来 源 于 二 人 转 的 丑角 。 可 以 说 辽 宁 喜 剧 小 品 在 角 色 类 型 和 喜 剧风格以及歌舞形式上,都是移植和借鉴自二人转。当然除了二人转,辽宁喜剧小品里也有很多 其 他 民 间 艺 术 形 式 的 影 子 ,比 如 东 北 秧 歌 、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等等。”

辽宁喜剧小品被大众广泛认识,是在央视春 晚 的 舞 台 上 。 辽 宁 籍 小 品 编 剧 陈 亮 告 诉 记者:“央视春晚让辽宁喜剧开始真正走向全国,随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演员。”1980 年,辽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1985 年,辽宁编 剧 崔 凯 创 作《贾 富 算 命》《十 三 香》(后 改 为

《如 此 竞 争》)等 小 品 。 1987 年 ,铁 岭 民 间 艺 术团在沈阳举办以拉场戏(属于二人转分支的传统 民 间 小 戏)《大 观 灯》等 作 品 为 主 的 曲 艺 晚会 ,连 演 300 场 ,场 场 爆 满 。 同 年 央 视 国 庆 晚会 ,铁 岭 市 民 间 艺 术 团 又 将 改 编 后 的 拉 场 戏

《1+1=?》搬上舞台……上 世 纪 80 年 代 中 期 至 今 ,30 多 年 过 去 了 ,

辽宁喜剧小品的魅力经久不衰,在中国小品舞台 上 占 据 着 重 要 位 置 ,“ 一 大 批 辽 宁 籍 小 品 演员逐渐成长为中流砥柱,他们独特的表演风格被 广 大 观 众 认 知 和 喜 爱 ,辽 宁 像 是 喜 剧 人 摇篮一般的存在。”陈亮说。

天性幽默

辽 宁 人 的 幽 默 被 认 为 是 与 生 俱 来 的 。 其实,这种“天赋”跟后天养成也有很大关系。

“ 东 北 地 区 四 季 分 明 ,土 地 肥 沃 。 东 北 人性 格 豪 爽 ,农 闲 时 间 一 多 ,大 家 没 事 就 爱 串 个门 儿 ,家 长 里 短 地 唠 一 唠 。 这 一 唠 ,好 玩 的 话就出来了。”一位民俗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而在陈亮看来,辽宁人的这种幽默性格更多 是 来 自 先 民 。 他 说 :“ 辽 宁 人 的 先 祖 是 游 牧民 族 ,他 们 骨 子 里 就 有 热 情 奔 放 的 性 格 基 因 。此 外 ,作 为 闯 关 东 移 民 迁 徙 的 第 一 站 ,来 自 关内各地的老百姓将各种文化汇聚到这里,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历史上,二人转是辽宁乡间人人会唱的民间艺术形式,普及率很高,“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辽宁人的幽默逐渐深入骨髓。”陈亮认为,辽宁喜剧小品深受喜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 东 北 话 接 近 普 通 话 ,而 且 感 染 力 很 强 。 咱 们辽宁人说话喜欢打比方,很多笑点都出于这些比方。”

“ 辽 宁 喜 剧 小 品 根 植 于 黑 土 地 ,与 老 百 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范妮说,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艰苦,这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养成了直面困难、自我纾解的积极乐观的品质。“另外,辽宁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少数民族 善 骑 射 ,性 格 热 烈 豪 爽 ,因 而 辽 宁 喜 剧 小 品的 情 节 也 都 是 干 脆 利 落 ,演 员 表 演 直 白 坦 率 。这都是有脉络可寻的。”同时,范妮也认为,“方言是辽宁喜剧笑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为来自民间,很多人对辽宁喜剧小品的印象是过于接地气,甚至有些“土气”,但陈亮认 为 ,这 是 人 们 先 入 为 主 的 一 种 错 觉 。 他 说 :

“ 早 期 的 辽 宁 喜 剧 小 品 多 以 农 民 为 主 角 ,包 括有 的 电 视 剧 也 大 多 以 农 村 题 材 为 主 。 这 就 让不少人产生了错觉,觉得辽宁喜剧比较土。实际 上 并 非 如 此 。 现 在 活 跃 在 喜 剧 小 品 舞 台 上的演员和编剧,99%来自长江以北地区,其中大部 分 来 自 辽 宁 。 像 时 下 正 火 的 开 心 麻 花 团 队的编剧就大多是辽宁人。马丽、贾冰这样的腕儿,很多也是来自辽宁。”陈亮说,在中国喜剧圈里,没来辽宁演出过,就是遗憾。

“东北 Rap”

辽 宁 喜 剧 演 员 活 跃 于 舞 台 、影 视 、综 艺中。而自网络直播兴起后,不少辽宁青年当起了主播,成为网红。很多人把操着东北口音的主播的说唱称作“东北 Rap”,辽宁“老铁”们通过手机屏幕念叨着一曲又一曲“东北风”,说着一 个 又 一 个 段 子 ,收 获 了 数 以 百 万 计 的 流 量 。这股来自草根基层的文化影响力不容小觑。

“ 喜 剧 小 品 是 生 活 的 调 味 剂 。”陈 亮 说 ,自从辽宁喜剧小品风靡全国后,模仿和学习东北文化的人就越来越多,“现在不管是哪里人,都能 说 几 句 辽 宁 话 。 到 了 南 方 也 时 不 时 听 到 当地人的嘴里冒出‘嘚瑟’‘磕碜’这样的词。”

“ 因 为 生 长 环 境 不 同 ,在 传 播 东 北 文 化 的过 程 中 ,方 式 和 效 果 也 会 有 好 有 坏 ,这 需 要 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陈亮认为,对于辽宁喜剧人 来 说 ,作 品 登 上 舞 台 就 是 艺 术 ,这 是 必 须 遵从的真理。他说:“我们必须用更好的作品,去印证辽宁喜剧小品的地位,展示东北文化的精髓,让更多人了解辽宁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传播最纯正的辽宁味。”

在陈亮看来,如今的辽宁喜剧小品正在蓬勃 发 展 。“ 不 少 年 轻 的 辽 宁 喜 剧 人 正 活 跃 在 舞台上,辽宁喜剧小品的未来一片光明。对于我们 来 说 ,真 的 要 感 谢 脚 下 这 片 黑 土 地 ,是 它 赐予 辽 宁 人 奔 放 的 性 格 、幽 默 的 基 因 、真 诚 的 品质。”陈亮说。

由辽宁文艺中心团队打造的辽宁卫视首创小品剧《欢乐饭米粒儿》播出后收视火爆,更被

《人民日报》评价为:“释放了喜剧的正能量!”在 团 队 负 责 人 看 来 ,欣 慰 之 余 也 是 压 力 倍 增 ,

“ 我 们 的 愿 望 是 创 作 出 更 多 接 地 气 、有 共 鸣 的作品,努力提高文化修养,提高创新精神,不能砸了辽宁喜剧小品这个金字招牌”。

范妮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 一 个 时 代 的 风 貌 ,最 能 引 领 一 个 时 代 的 风气。对于辽宁喜剧人来说,需要进一步认识自身 担 负 的 历 史 使 命 和 责 任 。 坚 持 以 人 民 为 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

辽宁喜剧小品的兴盛与发展一次次地将生动活泼的中国社会的精神呈现在人们面前,也显 示 出 深 刻 的 东 北 地 区 独 有 的 文 化 特 征 。 如果 你 要 了 解 辽 宁 ,就 要 先 了 解 辽 宁 喜 剧 小 品 。这里有高山阔水、林海雪原,也有大锅大碗、大酒 大 肉 ,作 为 中 国 喜 剧 小 品 当 之 无 愧 的 摇 篮 ,辽 宁 喜 剧 小 品 在 这 里 逐 渐 成 长 ,不 断 自 我 更新 ,扬 长 避 短 ,在 其 发 展 过 程 中 以 独 特 的 创 造性 力 量 ,汇 入 中 国 乃 至 世 界 的 戏 剧 潮 流 ,作 出了应有的贡献。刘亮(左一)多年从事小品创作。每次演出前,他都会跟演员细致沟通。

辽宁籍小品演员活跃在各类媒体平台上辽宁籍小品演员活跃在各类媒体平台上,,拥有大量粉丝拥有大量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