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书架 西洋古地图里 宁波港长啥样 -...

1
漫画角 9 NINGBO DAILY 茶座 随思录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朱晨凯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老话新聊 【精彩书摘】 【周边图书】 1554 年 , 葡 萄 牙 制 图 师 罗 波·欧蒙第一次将Liampo著录于 当时的世界地图上 (1554W);意 大利地理学家拉莫西奥则据得自 葡萄牙人口中的模糊消息,连猜带 蒙地将 Niampo标注于亚洲东南部 的地图上(1554A)。于是,这一年, 宁波一下子得到了两张国际名片。 作者迄今无缘见到1554W 的 详图。据《东亚海域一千年》所 载之局部图,Liampo依稀标在中 国沿海东部南边第一个海湾下方 的江口之内,位置与 1558A相同。 在 本 书 所 收 集 的 1554 年 至 1854年间各种西洋古地图中,Li- ampo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但 Niampo只出现过这么一次。因 此,认为“在西方地图中,Nia- mpo和Liampo是有区别的,分别 用来指不同的地区。Niampo用来 专指宁波的内陆,被标在宁波海 岸 线 的 内 侧 ,而 Liampo 则 专 指 宁 波沿海突出部分与舟山群岛,被标 在海上”一说,缺乏足够的证据。 1554 年 宁 波 的 两 个 西 洋 名 字,分别以L和N为首字母,自 此,宁波地名再无其他的头文 字。统计起来,这三百年中,还 是以 L 为头文字 (L 系地名) 的名 字用得多。 1554年,宁波的两张国际名片 朱晨凯 作为献礼改革开放 40周年的 重要学术成果,中国港口博物馆 研究丛书之《天下开港—宁波 港人文地理史述考》,近日由宁波 出版社出版。作者水银是宁波地 方文化和历史研究学者,本书通 过对14世纪至20世纪西洋古地图 的解读,描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启幕之后,西洋人士对宁波地理 认知的演化历程,以及从勾践辟 海建城立句章古港到唐宋海上丝 绸之路重要起始明州大港,从三 江口千桅万樯盛世景象到定海甬 江百舸争流汇聚出海,宁波码 头、港口、城市的形态之变。 全书分三部分,一为地图研 读,一为宁波港史研究,一为20 世纪前西洋古地图编年简目,并 附若干地名表。作者表示,本书 有五大看点:根据对中西史料的 罗列对比,推断桨帆船的平均速 度;对西洋古地图上的地名特别 划分了两大类:意大利式地名与 葡萄牙式地名,除了探究其对应 的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也对宁 波所代表的地名进行了推断;根 据苏浙沿海常见的 11个葡式地名 在几百张地图上出现的位置,推 算出它们在今天的地点;对于中 外交通史上热门的话题,如唐代 中国四大贸易港之一Djanfou究竟 是今天的什么地方,西方文献上 的 Menzu、 Mingio 是 否 为 宁 波 , Liampo、Syongicam 与明代双屿港 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 点;试图厘清宁波港乃至宁波城 市发展历程中的若干地名与史 事。 本书是为数不多的将宁波置 于全球化时空背景下的地方史研 究著作,通过西方人的角度,以 西洋古地图为对象进行区域港 史研究,具有研究角度新、论 断论点新、材料资料新的创新 意义,开辟了宁波港史研究的 新范式。 西洋古地图里 宁波港长啥样 公元九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 伊本·柯达贝在他的著作《道程 及郡国志》中提到,中国沿海有 四 大 贸 易 港 , Loukin、 Khanfou、 Djanfou 和 Kantou。经中外学者近 百年的研究,一般认为Loukin即 交州(龙编),在今越南河内附近, Khanfou为广府,指今广州,Kantou 为江都,即今扬州。但 Djanfou,争 论最大,有江西建昌说、浙江杭州 说、江苏扬州说和福建泉州说,新 近还有福州说,等等。 波斯陶在宁波出土后,学术 界有了Djanfou是指宁波的声音。 在讨论Djanfou的归属地过程中, 论者都以柯达贝著述中的航行日 程 为 依 据 :从 Khanfou(广 州)到 Djanfou 需航行 8 天,从 Djanfou 到 Kantou(扬州)需 6 天。无论 Djanfou 是今天的哪里,它到扬州必须走长 江,而在长江口内航行到扬州,需 要 5 天 ,这 就 意 味 着 从 Djanfou 到 长江口,只有 1 天的航程。 假定Djanfou是福州,但它离 长江口海上航程约 660公里,按 4 节航速计,起码得3天半,这样 进长江到扬州必须在2天半内达 到,这在当年就是天方夜谭了。 另一方面,福州离广州约900公 里,按4节航速计,只需5天,根 本用不了柯达贝所说的8天。所 以,尽管福州也出土过波斯陶, 但显然,柯达贝的Djanfou不可能 是福州,更不可能是离扬州更远 的泉州。 因此,我们从桨帆船的航行 速度来看,柯达贝所说的Djanfou 只可能在浙东沿海一带,非明州 莫属。这就是说,宁波在公元9世 纪时,就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 发港和目的港了,是当年阿拉伯人 眼里中国四大贸易港之一了。 Djanfou,就是今天的宁波 本书收录了作者过去数年对 中国的文明复兴研究的论文和演 讲稿,着重从中国道德体系建 设、意识形态崛起,话语权建设 以及知识体系建设的角度探讨中 国的文明复兴。分析了道德解体 现状、原因和道德重建;中国当 前意识形态状况和重塑中国社会 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并从国际话 语权和中国知识体系建设两大重 要方面探讨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 明的伟大复兴,在书的结尾部分 还附录了儒学与现代国家建设的 主题访谈,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 中华文明复兴的意义。 本书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 用 大 量 数 据 和 经 济 学 理论,论证 了人口与创新以及经济的关系。与 传统的人口经济学观点侧重点不 同,本书在剖析了人口对于环境、 资源、财税等方面的经济影响之 后,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国家的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口成 为影响创新力的根本因素,也就成 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 店提供) 桂晓燕 本文的标题照例是一句宁波 老话。下面还有一句,连起来就 是:“三岁打娘娘会笑,廿岁打娘 娘上吊。”意思是孩子小时候举起 小手去打妈妈时,妈妈会觉得小 宝贝好活泼、好可爱,挨了打还 很开心,哈哈大笑!可是当孩子 长大成人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 了。这时候殴打生养自己的母 亲,就是忘恩负义、忤逆不孝, 良心全被狗吃了。母亲被气得拿 起一条绳子就要上吊,不想活了! 如果说“三岁打娘娘会笑” 像是轻松的家庭喜剧,那么,“廿 岁打娘娘上吊”无疑是惨痛的人 伦悲剧,而这两者并不是孤立 的。事实证明,后面一幕的剧 情,往往是由前面一幕发展而 来。“三岁打娘娘会笑”,说明做 娘的(当然还有做爹的)对孩子 的打人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警 惕。尽管这时候孩子还小,但打 人毕竟属于不良行为,如果听之 任之,容易使孩子是非不分、习 以为常,渐渐地越来越霸道,越 来越不孝,最后甚至演出“廿岁 打娘娘上吊”的悲剧。 “三岁打娘娘会笑,廿岁打娘 娘上吊。”这两句老话,在宁波城乡 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它告诫人们, 避免不肖子孙的出现,要从儿童教 育抓起。我国古代也一直奉行“以 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并将“不 孝”列为“十恶不赦”的重罪之一, 惩罚极为严厉。但事实上,无论 在何朝何代,这世上总会出现一 些良心喂狗、打爹骂娘的不肖子 孙。 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出现 了一种不肖子孙新类型—“寒 门富二代”。他们不一定直接对父 母拳打脚踢,说出来的话、做出来 的事却像刀子一样戳在父母心上!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身草 根,家境贫寒,却依靠父母的血汗, 过着奢侈日子。吃要高档,穿要名 牌,成天梦想戴着墨镜,开着兰博 基尼,在街上兜风。父母自己含辛 茹苦、节衣缩食,也要千方百 计、倾尽所有,满足宝贝子女的 要求。而做子女的非但不知感 恩,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受之无 愧。更有甚者,一旦不能满足他 们的欲望,马上就对父母翻脸, 恶语相向、无情相逼。 如网上曾流传过的一则视 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由于当 快递员的父亲没钱给儿子买最新 的苹果手机,16岁的儿子竟逼父 亲跪在自己面前“认错”,对父亲 下最后通牒:“你给我记着,今年 要没有这款手机,我就没有你这 个爹!”还恶狠狠地喝问:“知道 错了吗?!”没想到当老子的居然 哆哆嗦嗦、嗫嚅着答道:“我错 了,儿子。”看到这样的镜头,真 是气不打一处来。哀其不幸,怒 其不争!对“三岁打娘”的幼 童,尚且需要教育引导;对一个 年已十六、蛮横无理的儿子,难 道可以如此低声下气、毫无原则 地迁就? 据报道,现在“寒门富二 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要 “归功于”他们父母的“穷家富 养”。在如今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 环境中,这些父母都有一种强烈 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 觉得不能亏了孩子。于是对孩子 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舍不得让 孩子受半点委屈、吃半点苦…… 不言而喻,这看起来是爱孩子, 实质上是害孩子。害孩子无能, 害孩子自私,还可能害孩子变成 人人唾骂的白眼狼。 我们说,孩子是应该富养, 但不是指物质上的富养,而是指 精神上的富养。不管寒门也好, 富家也罢,精神上的富养永远比 物质更重要。精神上富养的一个 重要方面,就是感恩教育,包括 倡导新时代的孝道。这与“三岁 打娘娘会笑,廿岁打娘娘上吊” 这两句宁波老话,其内涵是相通 的。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让我 们用这篇与儿童教育有关的“老 话新聊”,作为节日的礼物。 三岁打娘娘会笑 《天下开港: 宁波港人文地理史述考》 水银 宁波出版社 2018 年 3 月 社科书架 徐迅雷 五月份有不少“告别新闻”: 电子游戏始创者之一泰德·达伯尼 因食道癌去世,享年81岁;“中国 笛王”陆春龄在上海辞世,享年 97 岁;日本35岁的登山家栗城史多 在珠穆朗玛峰因低温症去世;罹患 脑瘤的韩国LG集团会长具本茂去 世,享年 73 岁;新西兰一对结婚 61 年的夫妻在同一天相继离世;104岁 的澳大利亚植物学家大卫·古道尔 选择在瑞士巴塞尔实现安乐死…… 生是偶然的,活是自然的,死 是必然的。恋生恶死,人之常态。 而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 自由。对于死亡,我们要从人性的 角度看问题,要从人类的高度思考 问题。美国女记者玛丽莲·约翰逊 著有《先上讣告 后上天堂》一 书,她是为戴安娜王妃和马龙·白 兰度撰写过讣告的名记,比“讣告 新闻”写得好或者差更重要的,是 最终“告别”的质量是好是差。 陆春龄向来充满活力,去年是 他从艺90周年,96岁的他还登台 演出,用巴乌吹奏欢快的《节日 舞 曲》, 97 岁 安 详 离 世 , 这 是 最 好的告别。新西兰结婚61年的夫 —86岁的丈夫彼得·贝德福 德、83岁的露丝·贝德福德,同 一天撒手人寰,而且都是自然死 亡,这也是种最好的告别。栗城 史多曾七度挑战攀登珠峰,屡试 屡败,更因冻伤而失去9根手 指,被称为“一指登山家”,这次 “出师未捷身先死”,死在追梦过程 中,这样的精神令人感佩。具本茂 与病魔相伴一年后,不愿意接受 “延命治疗”,选择在家人陪伴下安 然离世,令人尊敬。他们追求最好 的告别,面对死亡不再恐惧,让人 想起瞿秋白就义时的遗言:“人之 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 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 何时放手,如何告别?面对生 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人们务必要好 好思考这个问题。美国医生阿图· 葛文德在他的名著《最好的告别》 中,就有一章专门来谈“什么时候 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 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心脏停 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你愿意 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 治疗吗?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 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难道 医生的职责不是让病人尽量多活, 哪怕多一分钟、一秒钟也好?我们 到底付钱让医生做什么?他通过种 种事实表明,尽全力救治并不一定 是最好的做法。 那么,104岁的古道尔选择安 乐死的做法,则是一个对必然之 死中不必然死法的自主选择,是 一次预约死亡但不是自杀,是一 次对人类世界的死亡教育。作为 澳大利亚著名的植物学家、生态 学家,古道尔获得过澳大利亚荣 誉勋章,有 3 个博士学位,是最早 研究温室效应的学者;古道尔大 半生穿梭在丛林、沙漠、湿地等 无尽的田野里,他看多了植物的 生生死死,如今死亡成了他最大 的期许。衰老就是不断丧失,生 理衰退还带来精神上的剥夺感, “辅助生活”已比“辅助死亡”艰 难得多。所以,认为“衰老不体 面”“够了,我太老了”的古道 尔,来到法律允许外籍人士自主 选择安乐死的瑞士,成为一位非 凡的先行者。 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很重要,但 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不可兼得,以牺 牲生命的宽度来延长生命的长度, 还是宁可要生命的宽度而不要生命 的长度?不久前,台湾著名作家琼 瑶公布了自己的遗嘱,表达了“病 时不插管,不进重症看护,不设灵 堂,不办葬礼”等意愿,引起了强 烈的反响和回应。英国男子西蒙此 前也在瑞士接受了安乐死,享年 57 岁。与古道尔不同,他患上了渐冻 症,逐渐丧失了正常说话与行动的 能力,他曾一次次在纸上写:我活 着的欲望是0%。他屡次尝试自 杀,最终妻子明白了他的坚持,同 意了他的选择。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告别人世 前,被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了6年, 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 和呼吸机维持生命,遭受长期的、 巨大的痛苦之后,于2005年10月 17日去世,享年102岁。1995年, 夏衍去世时,巴金看到夏衍病逝前 的痛苦,他就提到过,如果到了这 一天,他希望不要抢救自己,要安 乐死。当巨大的痛苦降临到巴金身 上,他不止一次提出要安乐死。 “长寿是对我的折磨”,“我是为你 们而活着的”,巴金在重病中苏醒 时,不止一次这样对周围的人说, 但现实让他承受着痛苦、无奈和遗 憾。 古道尔作出了他最为满意的 “最好的告别”,这值得我们深思。 不管我们的寿命如何延续,“老” 与“死”就像夕阳、落日一样无可 避免。而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 好。我们珍爱生命,更希望,无论 生死,都能给生命以尊严。 最好的告别 经验介绍 蒋跃新 16 世纪西方桨帆船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an-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社科书架 西洋古地图里 宁波港长啥样 - cnnbdaily.cnnb.com.cn/nbrb/images/2018-05/31/A9/nbrb20180531A9.pdf节航速计,起码得3天半,这样 进长江到扬州必须在2天半内达

漫画角

9 NINGBO DAILY茶座

随思录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责任编辑/朱晨凯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老话新聊

【精彩书摘】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文明复兴》

郑永年

东方出版社

二○一八年三月

【周边图书】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梁建章

黄文政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一八年四月

1554 年 , 葡 萄 牙 制 图 师 罗波·欧蒙第一次将 Liampo 著录于当时的世界地图上 (1554W);意大利地理学家拉莫西奥则据得自葡萄牙人口中的模糊消息,连猜带蒙地将Niampo标注于亚洲东南部的地图上(1554A)。于是,这一年,宁波一下子得到了两张国际名片。

作者迄今无缘见到 1554W 的详图。据 《东亚海域一千年》 所

载之局部图,Liampo 依稀标在中国沿海东部南边第一个海湾下方的江口之内,位置与 1558A相同。

在 本 书 所 收 集 的 1554 年 至1854年间各种西洋古地图中,Li-ampo 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但Niampo 只出现过这么一次。因此,认为“在西方地图中,Nia-mpo 和 Liampo 是有区别的,分别用来指不同的地区。Niampo用来

专指宁波的内陆,被标在宁波海岸线的内侧,而 Liampo 则专指宁波沿海突出部分与舟山群岛,被标在海上”一说,缺乏足够的证据。

1554 年 宁 波 的 两 个 西 洋 名字,分别以 L 和 N 为首字母,自此,宁波地名再无其他的头文字。统计起来,这三百年中,还是以L为头文字 (L系地名) 的名字用得多。

■1554年,宁波的两张国际名片

朱晨凯

作为献礼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重要学术成果,中国港口博物馆研究丛书之 《天下开港——宁波港人文地理史述考》,近日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作者水银是宁波地方文化和历史研究学者,本书通过对 14世纪至 20世纪西洋古地图的解读,描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启幕之后,西洋人士对宁波地理认知的演化历程,以及从勾践辟海建城立句章古港到唐宋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明州大港,从三江口千桅万樯盛世景象到定海甬江百舸争流汇聚出海,宁波码

头、港口、城市的形态之变。全书分三部分,一为地图研

读,一为宁波港史研究,一为 20世纪前西洋古地图编年简目,并附若干地名表。作者表示,本书有五大看点:根据对中西史料的罗列对比,推断桨帆船的平均速度;对西洋古地图上的地名特别划分了两大类:意大利式地名与葡萄牙式地名,除了探究其对应的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也对宁波所代表的地名进行了推断;根据苏浙沿海常见的 11 个葡式地名在几百张地图上出现的位置,推算出它们在今天的地点;对于中外交通史上热门的话题,如唐代

中国四大贸易港之一 Djanfou究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西方文献上的 Menzu、Mingio 是 否 为 宁 波 ,Liampo、Syongicam 与明代双屿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试图厘清宁波港乃至宁波城市 发 展 历 程 中 的 若 干地名与史事。

本书是为数不多的将宁波置于全球化时空背景下的地方史研究著作,通过西方人的角度,以西洋古地图为对象进行区域港史研究,具有研究角度新、论断论点新、材料资料新的创新意 义 , 开 辟 了 宁 波 港 史 研究的新范式。

西洋古地图里宁波港长啥样

公元九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柯达贝在他的著作 《道程及郡国志》 中提到,中国沿海有四大贸易港,Loukin、Khanfou、Djanfou 和 Kantou。经中外学者近百年的研究,一般认为 Loukin 即交州(龙编),在今越南河内附近,Khanfou为广府,指今广州,Kantou为江都,即今扬州。但 Djanfou,争论最大,有江西建昌说、浙江杭州说、江苏扬州说和福建泉州说,新近还有福州说,等等。

波斯陶在宁波出土后,学术界有了 Djanfou 是指宁波的声音。

在讨论 Djanfou 的归属地过程中,论者都以柯达贝著述中的航行日程 为 依 据 :从 Khanfou(广 州)到Djanfou 需航行 8 天,从 Djanfou 到Kantou(扬州)需6天。无论Djanfou是今天的哪里,它到扬州必须走长江,而在长江口内航行到扬州,需要 5 天,这就意味着从 Djanfou 到长江口,只有1天的航程。

假定 Djanfou是福州,但它离长江口海上航程约 660公里,按 4节航速计,起码得 3 天半,这样进长江到扬州必须在 2 天半内达到,这在当年就是天方夜谭了。

另一方面,福州离广州约 900 公里,按4节航速计,只需5天,根本用不了柯达贝所说的 8 天。所以,尽管福州也出土过波斯陶,但显然,柯达贝的 Djanfou不可能是福州,更不可能是离扬州更远的泉州。

因此,我们从桨帆船的航行速度来看,柯达贝所说的 Djanfou只可能在浙东沿海一带,非明州莫属。这就是说,宁波在公元 9 世纪时,就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目的港了,是当年阿拉伯人眼里中国四大贸易港之一了。

■Djanfou,就是今天的宁波

本书收录了作者过去数年对中国的文明复兴研究的论文和演讲稿,着重从中国道德体系建设、意识形态崛起,话语权建设以及知识体系建设的角度探讨中国的文明复兴。分析了道德解体现状、原因和道德重建;中国当前意识形态状况和重塑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并从国际话语权和中国知识体系建设两大重要方面探讨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在书的结尾部分还附录了儒学与现代国家建设的主题访谈,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复兴的意义。

本书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用大量数据和经济学理论,论证了人口与创新以及经济的关系。与传统的人口经济学观点侧重点不同,本书在剖析了人口对于环境、资源、财税等方面的经济影响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口成为影响创新力的根本因素,也就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桂晓燕

本文的标题照例是一句宁波老话。下面还有一句,连起来就是:“三岁打娘娘会笑,廿岁打娘娘上吊。”意思是孩子小时候举起小手去打妈妈时,妈妈会觉得小宝贝好活泼、好可爱,挨了打还很开心,哈哈大笑!可是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候殴打生养自己的母亲,就是忘恩负义、忤逆不孝,良心全被狗吃了。母亲被气得拿起一条绳子就要上吊,不想活了!

如果说“三岁打娘娘会笑”像是轻松的家庭喜剧,那么,“廿岁打娘娘上吊”无疑是惨痛的人伦悲剧,而这两者并不是孤立的。事实证明,后面一幕的剧情,往往是由前面一幕发展而来。“三岁打娘娘会笑”,说明做娘的 (当然还有做爹的) 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尽管这时候孩子还小,但打人毕竟属于不良行为,如果听之任之,容易使孩子是非不分、习以为常,渐渐地越来越霸道,越来越不孝,最后甚至演出“廿岁打娘娘上吊”的悲剧。

“三岁打娘娘会笑,廿岁打娘娘上吊。”这两句老话,在宁波城乡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它告诫人们,避免不肖子孙的出现,要从儿童教育抓起。我国古代也一直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并将“不孝”列为“十恶不赦”的重罪之一,惩罚极为严厉。但事实上,无论在何朝何代,这世上总会出现一些良心喂狗、打爹骂娘的不肖子孙。

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出现了一种不肖子孙新类型——“寒门富二代”。他们不一定直接对父母拳打脚踢,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却像刀子一样戳在父母心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身草根,家境贫寒,却依靠父母的血汗,过着奢侈日子。吃要高档,穿要名牌,成天梦想戴着墨镜,开着兰博基尼,在街上兜风。父母自己含辛

茹苦、节衣缩食,也要千方百计、倾尽所有,满足宝贝子女的要求。而做子女的非但不知感恩,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受之无愧。更有甚者,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马上就对父母翻脸,恶语相向、无情相逼。

如 网 上 曾 流 传 过 的 一 则 视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由于当快递员的父亲没钱给儿子买最新的苹果手机,16 岁的儿子竟逼父亲跪在自己面前“认错”,对父亲下最后通牒:“你给我记着,今年要没有这款手机,我就没有你这个爹!”还恶狠狠地喝问:“知道错了吗?!”没想到当老子的居然哆哆嗦嗦、嗫嚅着答道:“我错了,儿子。”看到这样的镜头,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三岁打娘”的幼童,尚且需要教育引导;对一个年已十六、蛮横无理的儿子,难道可以如此低声下气、毫无原则地迁就?

据 报 道 , 现 在 “ 寒 门 富 二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要

“归功于”他们父母的“穷家富养”。在如今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父母都有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于是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吃半点苦……不言而喻,这看起来是爱孩子,实质上是害孩子。害孩子无能,害孩子自私,还可能害孩子变成人人唾骂的白眼狼。

我们说,孩子是应该富养,但不是指物质上的富养,而是指精神上的富养。不管寒门也好,富家也罢,精神上的富养永远比物质更重要。精神上富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感恩教育,包括倡导新时代的孝道。这与“三岁打娘娘会笑,廿岁打娘娘上吊”这两句宁波老话,其内涵是相通的。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让我们用这篇与儿童教育有关的“老话新聊”,作为节日的礼物。

三岁打娘娘会笑

《天下开港:宁波港人文地理史述考》水银 著宁波出版社2018年3月

社科书架

徐迅雷

五月份有不少“告别新闻”:电子游戏始创者之一泰德·达伯尼因食道癌去世,享年 81 岁;“中国笛王”陆春龄在上海辞世,享年97岁;日本 35 岁的登山家栗城史多在珠穆朗玛峰因低温症去世;罹患脑瘤的韩国 LG 集团会长具本茂去世,享年 73 岁;新西兰一对结婚 61年的夫妻在同一天相继离世;104岁的澳大利亚植物学家大卫·古道尔选择在瑞士巴塞尔实现安乐死……

生是偶然的,活是自然的,死是必然的。恋生恶死,人之常态。而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对于死亡,我们要从人性的角度看问题,要从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美国女记者玛丽莲·约翰逊著有 《先上讣告 后上天堂》 一书,她是为戴安娜王妃和马龙·白兰度撰写过讣告的名记,比“讣告新闻”写得好或者差更重要的,是

最终“告别”的质量是好是差。陆春龄向来充满活力,去年是

他从艺 90 周年,96 岁的他还登台演出,用巴乌吹奏欢快的 《节日舞曲》,97 岁安详离世,这是最好的告别。新西兰结婚 61 年的夫妇——86 岁的丈夫彼得·贝德福德、83 岁的露丝·贝德福德,同一天撒手人寰,而且都是自然死亡,这也是种最好的告别。栗城史多曾七度挑战攀登珠峰,屡试屡 败 , 更 因 冻 伤 而 失 去 9 根 手指,被称为“一指登山家”,这次

“出师未捷身先死”,死在追梦过程中,这样的精神令人感佩。具本茂与病魔相伴一年后,不愿意接受

“延命治疗”,选择在家人陪伴下安

然离世,令人尊敬。他们追求最好的告别,面对死亡不再恐惧,让人想起瞿秋白就义时的遗言:“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

何时放手,如何告别?面对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人们务必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在他的名著 《最好的告别》中,就有一章专门来谈“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难道医生的职责不是让病人尽量多活,

哪怕多一分钟、一秒钟也好?我们到底付钱让医生做什么?他通过种种事实表明,尽全力救治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

那么,104 岁的古道尔选择安乐死的做法,则是一个对必然之死中不必然死法的自主选择,是一次预约死亡但不是自杀,是一次对人类世界的死亡教育。作为澳大利亚著名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古道尔获得过澳大利亚荣誉勋章,有 3个博士学位,是最早研究温室效应的学者;古道尔大半生穿梭在丛林、沙漠、湿地等无尽的田野里,他看多了植物的生生死死,如今死亡成了他最大的期许。衰老就是不断丧失,生

理衰退还带来精神上的剥夺感,“辅助生活”已比“辅助死亡”艰难得多。所以,认为“衰老不体面”“够了,我太老了”的古道尔,来到法律允许外籍人士自主选择安乐死的瑞士,成为一位非凡的先行者。

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很重要,但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不可兼得,以牺牲生命的宽度来延长生命的长度,还是宁可要生命的宽度而不要生命的长度?不久前,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公布了自己的遗嘱,表达了“病时不插管,不进重症看护,不设灵堂,不办葬礼”等意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回应。英国男子西蒙此前也在瑞士接受了安乐死,享年57岁。与古道尔不同,他患上了渐冻症,逐渐丧失了正常说话与行动的能力,他曾一次次在纸上写:我活着 的 欲 望 是 0% 。 他 屡 次 尝 试 自杀,最终妻子明白了他的坚持,同意了他的选择。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告别人世前,被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了 6 年,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遭受长期的、巨大的痛苦之后,于 2005 年 10 月17 日去世,享年 102 岁。1995 年,夏衍去世时,巴金看到夏衍病逝前的痛苦,他就提到过,如果到了这一天,他希望不要抢救自己,要安乐死。当巨大的痛苦降临到巴金身上,他不止一次提出要安乐死。

“长寿是对我的折磨”,“我是为你们而活着的”,巴金在重病中苏醒时,不止一次这样对周围的人说,但现实让他承受着痛苦、无奈和遗憾。

古道尔作出了他最为满意的“最好的告别”,这值得我们深思。不管我们的寿命如何延续,“老”与“死”就像夕阳、落日一样无可避免。而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我们珍爱生命,更希望,无论生死,都能给生命以尊严。

最好的告别

经验介绍 蒋跃新 绘

16世纪西方桨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