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web viewadvanced inorganic...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Jun-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300)

适用专业:070301无机化学、070302分析化学、070303有机化学、070304物理化学、070307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化学人才。所培养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水平:

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动态,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刻苦勤奋。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刊,并能用英文撰写化学专业方面的研究论文;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现代化信息工具。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无机化学:

· 配位化学

· 主族元素化学

· 新能源材料化学

· 无机生物医学材料

· 超分子化学

2.分析化学:

· 电分析化学

· 分子光谱

· 分离富集技术

· 生物、环境和先进材料分析化学

3.有机化学:

· 有机合成化学

· 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

· 绿色化学

· 化学生物学

4.物理化学

· 绿色化学

· 生物物理化学

· 能源电化学

· 分子设计与模拟

· 催化化学

· 能量转化与存储材料

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功能高分子

· 高分子纳米材料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一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至少获得35学分。剩余二年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如果研究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规定的课程学完,并得到足够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可提前毕业。必要时,研究生经批准也可适当延长学业,具体情况按照学校及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四、考核方式

研究生的必修课均为考试课程,采取试卷的形式进行笔试,选修课可以根据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课程成绩按百分制,75分为合格;考查课程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由主讲教师出卷并批改给出成绩,考后及时把成绩上报研究生学院,登记在《研究生考试考查成绩登记表》〉中并由主讲教师签名。

五、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用不少于二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要求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所属研究所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第四学期5~6月份结合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并完成整个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外文摘要、引言和评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的讨论,以及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论文作者应了解所研究方向的最新成就,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创新。论文工作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硕士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实习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审议和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掌握牢固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研究生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由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组长。

研究生的指导小组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2)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

(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审核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4)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深入了解研究生各方面的情况,对研究生的困难应及时给予帮助或向有关部门反映。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应严格要求,根据他们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措施,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

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院和研究所组织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会等有关学术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学院和研究所要为研究生定期安排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和报告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研究生的必修环节。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大学本科、专科学生,参加教学工作。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课。

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八、课程设置

化学一级学科所含各二级学科专业详细课程设置表参见下列各表,其中各二级学科选修课程可跨专业选择。

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 修 课(学位课程)

11_00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修8学分

09_000003

英语

216

5

5

5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030005

现代化学实验技术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030405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54

3

3

030006

分子模拟方法

54

3

3

030112

高等无机化学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030103

配位化学

54

3

3

030106

固体化学

54

3

3

030102

生物无机化学

36

2

2

12

分,

各二级学科选修课程可跨专业选择

030104

稀土化学

36

2

2

030105

配位化学研究方法

36

2

2

030107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36

2

2

030108

无机超分子化学

36

2

2

030109

无机化学前沿

36

2

2

030110

仿生材料化学

36

2

2

030111

材料化学

36

2

2

030113

发光学与发光材料

36

2

2

030115

主族元素化学

36

2

2

030003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36

2

2

030007

科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36

2

2

09_030001X

量子化学

54

3

3

030304

金属有机化学

36

2

2

030313

专利申报与应用

36

2

2

030314

有机波谱分析

45

2.5

2.5

030901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54

3

3

030902

纳米材料学

54

3

3

030908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36

2

2

09_030909

无机纳米生物学

36

2

2

教学

实践

09_039001

2

*

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 修 课(学位课程)

11_00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修8学分

09_000003

英语

216

5

5

5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030005

现代化学实验技术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030405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54

3

3

030006

分子模拟方法

54

3

3

030205

分子发光分析法

36

2

2

至少修6学分

030201

高等电分析化学

36

2

2

030206

分离分析化学

36

2

2

030207

新型检测试剂应用及进展

36

2

2

030208

生物分析传感技术

36

2

2

12

分,

各二级学科选修课程可跨专业选择

030209

色谱分析

36

2

2

030210

分析化学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36

2

2

030211

药物分析及超分子化学药物

36

2

2

030212

现代分析仪器

36

2

2

030213

染料功能调控

36

2

2

030003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36

2

2

030007

科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36

2

2

030108

无机超分子化学

36

2

2

030303

有机合成设计技巧

36

2

2

030308

生物化学

36

2

2

030314

有机波谱分析

45

2.5

2.5

030315

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

36

2

2

030415

电极过程动力学

54

3

3

030416

电化学测量原理与技术

36

2

2

030902

纳米材料学

54

3

3

教学

实践

09_039001

2

*

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 修 课(学位课程)

11_00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修8学分

09_000003

英语

216

5

5

5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030005

现代化学实验技术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030405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54

3

3

030006

分子模拟方法

54

3

3

030301

有机合成化学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030314

有机波谱分析

45

2.5

2.5

030309

糖与核苷化学

45

2.5

2.5

030302

物理有机化学

36

2

2

12

分,

各二级学科选修课程可跨专业选择

030303

有机合成设计技巧

36

2

2

030304

金属有机化学

36

2

2

030306

天然药物化学

36

2

2

030308

生物化学

36

2

2

030312

不对称催化

36

2

2

030313

专利申报与应用

36

2

2

030315

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

36

2

2

030316

理论计算在化学反应和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36

2

2

030317

化学生物学概论

54

3

3

030003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36

2

2

030007

科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36

2

2

030102

生物无机化学

36

2

2

09_030103X

配位化学

54

3

3

030204

有机试剂在分析中的应用

36

2

2

09_030206X

分离分析化学

36

2

2

030701

高分子化学

54

3

3

030803

药物分析及制药检测常用技术

54

3

3

教学

实践

09_039001

2

*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 修 课(学位课程)

11_00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修8学分

09_000003

英语

216

5

5

5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030005

现代化学实验技术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030405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54

3

3

030006

分子模拟方法

54

3

3

030001

量子化学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030403

统计热力学

54

3

3

030411

物理化学新进展

54

3

3

030003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36

2

2

至少选修12学分(其中物化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

各二级学科选修课程可跨专业选择

030007

科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36

2

2

030407

计算化学

36

2

2

030408

化学电源

36

2

2

030412

溶液化学

54

3

3

030413

界面物理化学

36

2

2

030414

绿色化学与技术

36

2

2

030415

电极过程动力学

54

3

3

030416

电化学测量原理与技术

36

2

2

030417

催化科学导论

36

2

2

030102

生物无机化学

36

2

2

030106X

固体化学

54

3

3

030107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36

2

2

030108

无机超分子化学

36

2

2

030209

色谱分析

36

2

2

030308

生物化学

36

2

2

030313

专利申报与应用

36

2

2

030314

有机波谱分析

45

2.5

2.5

030315

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

36

2

2

030501

热分析

36

2

3

030701

高分子化学

54

3

3

030908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36

2

2

教学

实践

09_039001

2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 修 课(学位课程)

11_00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修8学分

09_000003

英语

216

5

5

5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030005

现代化学实验技术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030405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54

3

3

030006

分子模拟方法

54

3

3

030705

现代高分子物理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030710

现代高分子化学

54

3

3

030704

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

54

3

3

030701

高分子化学

54

3

3

12

分,

各二级学科选修课程可跨专业选择

030703

功能高分子

36

2

2

030706

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

36

2

2

030711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54

3

3

030003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36

2

2

030007

科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36

2

2

030103

配位化学

54

3

3

030105

配位化学研究方法

36

2

2

030107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36

2

2

09_030301X

有机合成化学

54

3

3

030302

物理有机化学

36

2

2

030303

有机合成设计技巧

36

2

2

030304

金属有机化学

36

2

2

030308

生物化学

36

2

2

030314

有机波谱分析

45

2.5

2.5

030802

高等药物化学

54

3

3

教学

实践

09_039001

教学实践

36

2

*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030005 课程名称:《现代化学实验技术》

总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Ⅰ

教学要求:现代化学实验技术是现代化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化学研究常用的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和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化学一级学科各个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都能系统地掌握和了解化学研究所使用的现代化的实验技术、方法及其理论基础,为其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一)紫外可见光谱 基本原理、跃迁类型、规律,解决的问题、仪器进展;(二)红外光谱 基本原理、各种官能团的吸收位置及规律性,解决的问题、仪器进展,近红外技术与原位红外技术;(三)拉曼光谱 基本原理、各种官能团的吸收位置及规律性,解决的问题,仪器进展(四)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 基本原理、氢谱的化学位移、偶合裂分规律,解决的问题;碳谱与氢谱的比较,碳谱的化学位移、去偶技术、异核偶合常数,解决的问题;仪器进展;(五)质谱 基本原理、质谱仪器的主要部件,质谱的优越性、能解决的问题、质谱的离子源和质量分析器,各类化合物质谱开裂的规律,质谱仪器的联用技术及其进展;(六)顺磁共振谱 基本原理、顺磁共振谱的超精细结构,顺磁共振谱能解决的问题、仪器进展;(七)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衍射原理、X射线衍射分析的应用:物相分析,晶体结构分析;(八)电子能谱 电子能谱原理: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理;俄歇电子能谱原理;紫外光电子能谱原理;电子能谱的应用:样品的制备;XPS的应用;AES的应用;UPS的应用;(九)微结构电子显微分析 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镜分析的应用;(十)热分析 热分析的原理:热重分析的原理;差热分析原理;差热扫描量热法原理;热分析的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宁永成编,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科学出版社,2010

2.渠桂荣等编,仪器分析,河南省科学出版社,2009

3.邓芹英等编,波谱分析教程,2014

4.林贤福编,现代波谱分析方法,2009

5.刘振海,陆立明,唐远望编.热分析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2012

6.左志军编,X光电子能谱及其应用,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

7.祖国胤编,丁桦.材料现代试验方法指导书,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

8.杜希文编,材料分析方法,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9.王培铭,许乾慰编,材料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

10.周玉编,材料分析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1.王中林编,纳米材料表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预修课程:仪器分析、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量子化学

课程编号:030405 课程名称:《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总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Ⅰ

教学要求: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经济、科学地安排试验的一项技术,它在化工生产和化学研究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合理地设计试验,减少试验工作量,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科学地分析和处理试验数据,进而摸索出优化的工艺条件或配方,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习题与答疑等多种形式,由于本课程涉及到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所以要求学生在掌握上述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绪论: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发展概况及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意义;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学习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意义及试验设计的重要性;(二)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真值与平均值,误差的基本概念,实验数据误差的来源和分类,实验数据的精准度,实验数据误差的估计和检验,有效数字和实验结果的表示,误差的传递;(三)实验数据的表图表示方法 实验数据的两种表述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四)实验的方差分析: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五)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六)优选法:单因素优选法和双因素优选法;(七)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正交试验设计的优点和基本步骤,正交试验设计及其结构的直观分析,正交试验设计结果的方差分析;(八)均匀设计:均与设计的基本概念,等水平均匀设计表和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介绍,均与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应用;(九)回归正交试验设计: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十)配方试验设计:配方试验设计约束条件,单纯形配方设计,配方均匀设计;(十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其化学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及其化学应用;(十二)主成分分析及其化学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成分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步骤、结果表达与解决化学问题的类别,线性隐变量、主成分分析及化学应用实例分析;(十三)主成分回归及其化学应用:主成分回归的基本原理、主成分数的确定、主成分回归的基本算法以及化学应用实例分析;(十四)偏最小二乘回归及其化学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数学基础、偏最小二乘方法实现的多种算法、结果表达以及化学实例分析;(十五)化学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类型、学习算法以应用实例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云雁,胡传荣著,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周玉新编著,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预修课程: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高等数学

课程编号:030006 课程名称:《分子模拟方法》

总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Ⅱ

教学要求:模拟化学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而在近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化学研究手段,包括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子动力模拟计算方法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门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化学模拟方法已经被应用到化学有关的许多研究领域。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该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可以解决什么样的化学问题,为科研工作相关的化学理论分析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一)绪论:介绍模拟化学的新进展;(二)分子模拟计的各种方法:了解分子模拟的不同层次方法;(三)分子轨道理论:多原子分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理论,包括Hatree近似和Fock近似下的单电子方程,Roothaan-Hall方程,各种电子的能量积分解析式;(四)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五)单电子的特性:分子轨道的形状及性质、电子密度分布、电子布局数、分子轨道和自然分子轨道等在研究化学问题时的分析方法;(六):分子轨道理论的基函数:介绍各种基函数,量子化学计算中基函数的选择原则、适用范围;(七)分子几何构型、过渡态结构优化方法: 突出几何优化中的技巧;(八)分子振动频率和能量修正处理方法;(九)相关能处理方法及分子激发态相关问题处理方法;(十)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简介:相关能、激发态、可见-紫外光谱计算及分析方法;(十一)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及发展历程;(十二)分子力学力场简介:势函数表达形式,键长、键角、扭转角参数的拟合方法,原子电荷的确定方法;(十三)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介绍系统的运动方程及积分方法、边界条件的设定、算法程序;(十四)分子建模:介绍使用Packmol、Gaussian 09、Materials Studio等多种软件进行灵活建模,突出建模时的技巧;(十五)分子动力学模拟流程:输入文件的设定及结果分析;(十六)介绍M.Dynamix、Gaussian 09、Materials Studio等软件的安装、使用及简单计算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Gaussian03(09)用户使用参考手册

2.Hyperchem Manual(Tools for Molecular Modeling)

3.H. D. Höltje, W. Sippl, D. Rognan, G. Folker. Molecular Modeling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Wiley-VCH, 2008

4.G. H. Grant and W. G. Richards,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预修课程:量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课程编号:030112 课程名称:《高等无机化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II

教学要求:高等无机化学是大学基础无机化学的后续课程。当代的无机化学已经发展成以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固体材料化学三大分支为主要支撑点的内容极其丰富和广泛的学科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高等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总结无机化学中的经典理论成果,进一步扩展知识面,认识无机化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一)分子的对称性和点群;(二)晶体与点阵;(三)配位化学;(四)原子簇化合物;(五)金属有机化学;(六)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七)无机固体化学;(八)生物无机化学与超分子化学。

教材与参考书:

1.穆劲,康诗钊著,高等无机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郑化桂,倪小敏著, 高等无机化学, 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3.科顿著,高等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译,高教出版社,1997

4.F. A. Cotton G. Wilkinson, C. A. Murillo and M. Bochmann.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John Wiley & Sons Press, Inc.1999

预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

课程编号:030103 课程名称:《配位化学》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命名方法,了解配位化学的发展史;掌握配位化学的化学键理论及其在配合物结构和性质分析中的应用,掌握配合物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及其应用,了解非经典配合物以及配位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教学内容:(一)绪论: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配位化合物的分类、命名法,配位化学简史;(二)配合物的立体化学: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价电子层-电子对互斥作用,配合物的对称性,配合物的几何异构、手性异构、键合异构等;(三)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角度重叠模型,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四)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稳定常数的表示方法、配位反应与热力学函数、螯合物的稳定性、冠醚配合物的特殊稳定性、配体及中心原子对稳定性的影响、螯合物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五)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基本概念、取代反应、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电子迁移的外层机理和内层机理;(六)非经典配合物:有效原子序数规则、烯烃配合物、金属茂和其它多烯配合物、羰基配合物、金属原子簇配合物;(七)配位化学研究最新进展和专题报告。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罗勤慧著,配位化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1990

2.徐志固,张乾二,蔡启瑞著,现代配位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87

3.张祥麟著,配位化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长沙,1986

4.F.A. Cotton.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5th Ed. 1988

5.游效曾著,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

6.金斗满著,配位化学研究法,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7.无机化学领域国内外期刊

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

课程编号:030106 课程名称:《固体化学》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I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巩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固体中的缺陷、缺陷的化学平衡和固体中的扩散等概念和原理,了解缺陷对固体的表面以及固体的光电性质的影响;掌握固体中的扩散、固相反应的原理及固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一)绪论;(二)固体结构;(三)固体的能带理论;(四)固体中的点缺陷;(五)固溶体;(六)固体中的扩散;(七)固相反应;(八)固体表面化学;(九)固体的光电性质;(十)固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十一)现代材料及材料设计。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苏勉曾著, 固体化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

2.苏勉曾著,固体化学及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

3.钱逸泰著,结晶化学导论(第二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1999

4.洪广言著,无机固体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

5.崔秀山著, 固体化学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北京,1991

6.C N R Rao著,刘新生译. 固态化学新方向 结构、合成、反应性及材料设计,吉林大学出版社,长春,1990

7.固体化学及材料类国内外期刊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

课程编号:030205 课程名称:《分子发光分析法》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I

教学要求:分子发光分析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等研究与应用领域的重要实验技术。随着该技术在细胞成像和单分子检测等研究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热点研究内容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发光分析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和分子发光分析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一)荧光分析导论:介绍分子荧光的进展、分子发光的类型、分子的激发和去活化、分子荧光的发光机理、荧光发射光谱的特点、荧光物质的特征,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二)荧光仪器: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荧光光谱的校正、荧光仪器的灵敏度;(三)荧光体:有机分子的荧光、金属配合物荧光、荧光探针;(四)影响荧光的因素;溶剂的影响、温度的影响、pH的影响、氢键的影响、重原子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五)荧光猝灭;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Stern-Volmer 方程、修正的Stern-Volmer 方程、影响猝灭的因素、猝灭机理、荧光猝灭的应用;(六)荧光分析法:常规荧光分析法、同步荧光分析、三维荧光光谱、倒数荧光分析、动力学荧光分析;(七)荧光偏振:荧光偏振现象和定义、荧光偏振的测量及应用;(八)荧光寿命;脉冲法测量荧光寿命、相调制法测定荧光寿命、时间分辨荧光的测量、时间分辨荧光的应用、荧光相敏检测、荧光相敏检测的应用;(九)化学发光分析:(十)电致化学发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许金钩,王尊本编.荧光分析法(第三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2.J. R. Lakowicz. 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Ed.2), Plenum Press, New York, 1999

预修课程: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

课程编号:030201 课程名称:《高等电分析化学》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I

教学要求:电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相各种常见的电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及应用,为进行从事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一)电极过程导论及综述:电化学电池及电化学反应; 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特性;双电层结构的描述;影响电极反应速度和电流的因素;物质传递的形式;稳定态半物质传递的半经验处理和非稳定态控制的反应半经验处理等;(二)电极反应动力学:均相动力学动态平衡;阿累尼乌斯方程和能面;活化络合物理论;电极反应的实质;法拉第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电极反应传递系数;电极平衡条件和交换电流;电流-超电势方程;塔菲尔曲线和交换电流曲线;可逆过程动力学行为;多步骤反应机理;电荷传递动力学微观理论简介等;(三)经典极谱分析相关理论:电极过程动力学;可逆波与不可逆波的扩散电流与极谱波方程;双电层结构对电极电位的影响;极谱极大产生及消除等;(四)动力波、催化波和络合吸附波:前行动力波和随后动力波;平行催化波;催化电流方程;催化氢波的性质与分类;络合吸附波的性质与分类、络合吸附波电流理论及络合吸附波的研究方法; (五)近代极谱法和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的原理、理论(可逆与不可逆波)、应用及特点;循环伏安法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波极谱的基本原理、特点与应用;脉冲极谱的基本原理、特点与应用;常规脉冲、示差脉冲和脉冲新技术等;计时分析法(计时电位、计时电流与计时电量);溶出伏安法(阳离子溶出与阴离子溶出);吸附伏安法;交流伏安分析法;(六)电分析化学新进展:化学修饰电极;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光谱电化学;电极新材料的开发与制备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高小霞等编著,电分析化学导论,科学出版社,1986

2.李启隆编,电分析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

3.Allen J. Bard and Larry R. Faulker, “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2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Singapore (2003)

4.吴守国编,电分析化学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预修课程: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课程编号: 030206 课程名称:《分离分析化学》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I

教学要求:分离分析化学一直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相关分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为掌握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术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一)绪论:介绍分离分析方法重要进展、分离的基本概念和复杂物分离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二)沉淀分离法:掌握常量组分、微量组分的分离方法选择,共沉淀分离的应用和常见阳离子系统分离分离方法;(三)分离分析中的有机试剂:分离分析中有机试剂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掌握分离分析中有机试剂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掌握有机试剂分类及应用。(四)萃取分离法: 重点掌握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螯合物与离子缔合物分离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并了解反胶团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萃取和微博协助萃取等方法原理及应用;(五)离子交换分离法:掌握离子交换分离的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有:分离原理、选择性系数、离子交换动力学、离子交换色层法、稀土元素分离原理、树脂及分离条件的选择 与优化等;(六)色层分离法:主要讲授主吸附色层、分配色层、萃取色层法,亲和色层和凝胶色层分离原理及应用,使学生掌握色层分离方法原理及各种色层分离方法的特点,以达到会用于实际样品的分离与分析;(七)电泳法:掌握电泳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重点掌握毛细管电泳不同分离模式的原理、应用及特点;(八)泡沫浮选分离法:掌握泡沫浮选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主要内容有:离子浮选分离、萃取浮选、溶剂浮选和浮选条件的选择与优化;(九)液相色谱法:掌握液固色谱、薄层色谱、化学键合相色谱、离子色谱、离子对色谱和谱排阻色谱等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十)其它分离新技术:液膜分离分离原理及应用;分子印迹分离新技术;磁分离技术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张文清著,分离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胡之德,范必成编著,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论,四川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3.秦启宗,毛家俊等编著,化学分离法,原子能出版社,1984

4.丁明玉,田松柏著,离子色谱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预修课程: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

课程编号: 030207 课程名称:《新型检测试剂应用及进展》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Ⅰ

教学要求:《新型检测试剂应用及进展》是一门关于研究有机试剂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课程。该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有机试剂的研究和应用,有力的促进了现代分析化学的进展,该课程在分析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本课程通过介绍各类有机试剂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沉淀剂、显色剂、萃取剂、离子交换剂、超分子化合物和生物分析中各种类型的探针,使学生了解如何选择有机试剂来提高分离测定不同物质的灵敏度、选择性,为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一)绪论:有机试剂的发展、命名、分类,介绍分析化学应用有机试剂的发展过程,了解有机试剂中常见的官能团,掌握有机试剂的命名及分类;(二)有机试剂基础知识:结构与选择性,与颜色及荧光的关系,有机试剂的动力学反应及对氧化还原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介绍有机试剂的分子结构,熟悉有机试剂的结构与选择性,了解有机试剂的结构与颜色、荧光的关系,了解有机试剂对氧化还原和电化学性质的影响;(三)偶氮类试剂:分类、结构、性质及分析应用,新试剂的合成,掌握几种常见偶氮类有机试剂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四)三苯甲烷类和醌亚胺类试剂:分类、结构、分析性能、应用,掌握三苯甲烷类酸性试剂、三苯甲烷类碱性试剂、醌亚胺类试剂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五)其它N,N和O,N螯合剂:邻菲洛啉类、8-羟基喹啉类、亚甲胺类等五种重要类型的结构、性能及分析应用,掌握含肟基和邻亚硝基酚类试剂、邻菲洛啉试剂、8-羟基喹啉类、亚甲胺类试剂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六)其他O,O螯合剂:β-二酮类、羟基蒽醌类、羟基黄酮类等五类O,O螯合剂的结构、性能及分析应用,掌握β-二酮类、羟基蒽醌类、羟基黄酮类试剂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七)含硫功能团试剂:硫脲类、氨荒酸类、双硫腙类等含硫有机试剂的分析性能及应用,硫脲类、氨荒酸类、双硫腙类试剂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八)其他非螯合试剂:安替吡啉类、氧化还原类、有机磷和胺类萃取剂等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了解安替吡啉类、氧化还原类、有机磷和胺类萃取剂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九)大环试剂:大环多元醚和卟啉类试剂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熟悉大环类有机试剂的基本结构、种类和命名,了解大环多元醚和卟啉类试剂的合成、性质及应用;(十)表面活性剂:分类、分析特性及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分析特性。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影编,有机试剂概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出版社,2000

2.张华山,王红,赵媛媛等编,分子探针与检测试剂(第一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

预修课程: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课程编号:030301 课程名称:《有机合成化学》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I

教学要求:有机合成化学是大学有机化学的后继课和提高课之一,是研究生的必修课。它的理论和方法对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每位化学、化工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机合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指导有机合成的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学习、掌握近代有机合成的新方法、新技术,希望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习、了解近代有机合成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动向,扩大视野,顺应进一步深造和工作需要。

教学内容:(一)绪论:有机合成的发展概况、当今有机合成的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有机合成的研究方法;(二)酸、碱催化的缩合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三)有机合成试剂:镁试剂、锂试剂、铜试剂、膦叶立德、硼试剂、硅试剂等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四)现代有机合成策略:基团的保护和去保护、基团的反应性转换和逆合成分析法;(五)各类活泼中间体如自由基、卡宾等参与的有机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具体应用;(六)不对称合成;(七)氧化反应;(八)还原反应;(九)有机合成的选择性及其控制;(十)近期文献综述和专题报告。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王玉炉编著,有机合成化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14

2.M. B. Smith, Organic Synthesis, McGraw-Hill Publishing Press, New York, 2002 (Ed. 2)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

课程编号:030314 课程名称:《有机波谱分析》

总 课 时:45 学 分:2.5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II

教学要求:有机波谱分析是化学的前沿学科,主要用现代化的波谱技术通过高档精密仪器解决化学问题。它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上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均受益于现代化的波谱技术,这门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所以基本是化学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每位化学专业硕士生只有牢固掌握现代化波谱知识,才能在今后的化学科学研究中占居学科前沿阵地。

教学内容:(一)紫外光谱的应用;(二)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三)核磁共振谱:1H-NMR谱的应用、13C-NMR谱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二维核磁共振谱基本理论及应用;(四)质谱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五)顺磁共振谱和旋光光谱(选讲)。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渠桂荣编著,仪器分析,河南科技出版社,郑州,2009

2.宁永成编著,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13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

课程编号:030309 课程名称:《糖与核苷化学》

总 课 时:45 学 分:2.5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I

教学要求:本课程着眼于介绍糖化学及核苷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反应和机理,化学合成糖、核苷及其类似物的基本方法,含糖药物及核苷类药物的基本知识,以及糖化学和核苷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使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糖及核苷化学基本知识,拓宽知识结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研究探索糖及核苷化学领域一般规律和基本知识技能。

教学内容:(一)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命名、构象及构型;(二)糖化学中的保护基;(三)糖的基本化学性质、糖基化方法以及糖苷的合成;(四)糖环上的重要结构修饰和功能团化;(五)糖的纯化和分析;(六)糖药物化学与糖生物学;(七)核苷的结构、构象、命名及生物特性;(八)核苷的化学合成方法:偶合反应、糖的修饰及杂环碱基的修饰;(九)糖环修饰核苷的合成及其药物活性;(十)碱基修饰核苷的合成及其药物活性;(十一)L-核苷及C-核苷;(十二)糖药物及核苷生产实例及最新进展。

教材及参考书:

1.T. K. Lindhorst, Essentials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Science Publishing Press, 2007

2. C. Simons, Nucleoside Mimetics,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2003

3.张军良,郭燕文编著,基础糖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2008

4.陈国荣编著,糖化学基础,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2009

5.姚其正编著,核苷化学合成,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

课程编号:030001 课程名称:《量子化学》

总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I

教学要求:量子化学是理论化学的基础课程,是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课,是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之一,也是化学学科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它是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原理结合化学问题建立起来的一门化学基础理论课程。其理论对化学研究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要求研究生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起理性思维模式,能够进行必要的量子化学推导;对原子的轨道角动量、自旋角动量及与原子分子光谱项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学会利用近似方法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量子化学中表象理论,学会在研究工作中转化思维模式的习惯;了解量子化学基本的从头算法和半经验算法。

教学内容:(一) 绪论:了解量子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形成过程,了解量子理论大家们的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对量子理论的贡献,了解不同量子理论的形式,以及量子化学最新的发展情况;(二)量子力学基础: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算符运算规则及算符对易关系,一些基本定理如测不准关系;(三)简单体系:自由粒子、谐振子、氢原子和类氢离子;(四)表象理论:波函数及力学量的表象、Diraca符号、不同表象之间的变换;(五)角动量基础:角动量算符及升降算符,电子自旋角动量,全同性原理,利用升降算符推导光谱项;(六)近似方法:微扰理论原理和变分原理,包括简并态的微扰理论和变分法的特点;(七)现代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商业量子化学软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A.K. Chandra, Introductory Quantum Chemistry, Tata McG-Hill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New Delhi, 1974(1994)

2.Lr N. Levine, Quantum Chemistry, 各种版本均可

3.徐光宪等,量子化学基本原理与从头计算(第一册),科学出版社,2012

4.王国雄,原子轨道与分子轨道,高等教育出版,1986

预修课程:结构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

课程编号:030403 课程名称:《统计热力学》

总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II

教学要求: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是一门以玻尔兹曼(Boltzmann)等人提出以最大乱度理论为基础,借由配分函数将有大量组成成分系统中微观物理状态(例如:动能、位能)与宏观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562462.htm" \t "_blank" 物理量统计规律(例如:压力、体积、温度、热力学函数、状态方程等)连结起来的科学。化学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 for chemistry),根据统计力学原理导出统计分布律,用于研究和解决有关化学系统的性质和行为的分支学科。统计力学认为物质的宏观量是相应微观量的统计平均值。根据微观粒子性质和运动力学规律,采用概率统计方法阐明并推断物质的宏观性质和规律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热力学基本理论及其在化学特别是物理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绪论:统计力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分类、学习方法及要求等;(二)统计力学的基本概念:微观状态和宏观状态,随机变量、分布函数和统计平均,经典统计和量子统计,等概率假设和最概然分布;(三)最可及方法(Boltzmann 统计): Boltzmann分布,Boltzmann分布的应用,配分函数,Fermi-Dirac分布和Bose-Einstein分布;(四)热力学函数的统计表述:内能和热容,熵,统计熵和量热熵,混合过程的熵变,各种热力学函数,化学平衡常数;(五)系综方法(Bibbs统计):系综、系综平均,微正则系综,正则系综,巨正则系综,气体的吸附,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平衡统计三部曲;(六)平衡态涨落理论:热力学涨落的Einstein理论,非孤立系统中人热力学量的涨落,粒子数涨落:泊松分布,密度涨落和空间相关性,临界涨落,计算机在统计力学中的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高执棣,郭国鄢,统计热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如生,平衡和非平衡统计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 薛增泉,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汪志诚等,热力学(统计物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 唐有祺等,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79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量子力学、普通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

课程编号:03041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新进展》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II

教学要求: 本课程将介绍物理化学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当前热点研究领域相结合的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化学学科的研究现状,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进行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知识的概述,物理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物理化学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物理化学知识在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生态等相关领域中应用的新进展。

专题一:经典物理化学核心内容概述

专题二:功能溶液化学理论研究进展

专题三:功能溶液化学应用研究新成果

专题四:新型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进展

专题五:新型离子液体应用研究新成果

专题六:绿色溶剂开发和应用

专题七:生物物理化学研究进展

专题八:蛋白质、DNA的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成果

专题九:结构方法学及其在多肽和在蛋白质纤维丝上的应用

专题十:绿色能源最新研究成果

专题十一:化学电源最新研究进展

专题十二:有序组合体、新型簇体系、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

专题十三:凝聚相化学动力学和动态学

专题十四:憎水效应的分子理论

专题十五:气相化学动力学和动态学

专题十六:弱键合配合物的研究

专题十七:量子统计力学的研究进展

专题十八:表面化学,催化,扫描探测显微镜

专题十九:非平衡态统计力学最新研究成果

专题二十: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进展

专题二十一:采用双量子固体核磁谱学的生物材料研究

专题二十二:单分子的物理化学

专题二十三:物理化学研究技术(一)

专题二十四:物理化学研究技术(二)

*说明:选择18个专题,每个专题3学时,共54学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张礼和等,化学学科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刘寿长等,高等物理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Nature

4.Science

5.Chem. Review

6.Chem. Soc. Review

7.J. Am. Chem. Soc.

8. Angew. Chem. Int. Ed

预修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量子化学

课程编号:030705 课程名称:《现代高分子物理》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本课程是对高分子物理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更加深入掌握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高分子物理的当前研究热点,能够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中较好地应用相关的高分子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结果及设计实验方案),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一)高分子的分子结构;(二)晶态高聚物结构;(三)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四) 高分子结晶过程——聚合物加工成型过程结晶动力学;(五) 高分子链的远程结构及研究方法;(六)聚合物附生结晶;(七)热塑性聚合物的反应挤出;(八)高聚物的增韧改性;(九)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界面与增容;(十)有机高分子/无机物纲米杂化材料;(十一)导电高分子的化学与物理;(十二)液晶态和高分子液晶;(十三)高分子及其混合体系的统计热力学;(十四)生物降解高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殷敬华,莫志深等编,现代高分子物理学(上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2.陈平,唐传林,廖明义等编著,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第2版研究生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3

预修科目: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

课程编号:030710 课程名称:《现代高分子化学》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了解20世纪下半叶以来高分子化学领域中出现的最重要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了解并熟悉离子型活性聚合、基因转移聚合、自由基活性可控聚合、等离子体聚合、模板聚合、开环岐化聚合等聚合新技术以及树枝状聚合物和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大分子引发剂和大分子单体的制备与应用、富勒烯及其高分子化等前沿知识。

教学内容:(一)高分子科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二)自由基聚合新引发体系;(三)光引发聚合反应;(四)微波引发化学反应及用于高分子改性的技术;(五)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及改性;(六)活性自由基聚合;(七)阴离子聚合;(八)现代碳阳离子聚合;(九)开环歧化聚合反应;(十)大分子引发剂和大分子单体的制备和应用;(十一)树枝状聚合物和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十二)乳液聚合。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H. R. Allcock, F. W. Lampe主编,现代高分子化学(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影印版),北京,2004

2.董建华主编,高分子科学前沿与进展,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3.董建华主编,高分子科学前沿与进展ⅱ,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

4.高分子领域的最新文献资料(要求学生查阅)

预修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课程编号:030704 课程名称:《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聚合物分析方法是聚合物研究人员应有的专业技术基础,是解决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一把钥匙。它应用近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可以定性和定量地研究聚合物的形态、结构与成分,结构单元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以及探讨聚合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了解近代分析方法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样品制备方法;基本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法(如光谱、核磁、质谱、热分析等)、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概念、术语、定性和定量的依据和谱图解析方法等),并可用于高聚物结构、形态和性能相关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教学内容:(一)绪论:高聚物近代仪器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象、所用仪器,高聚物研究和分析、表征。(二)光谱分析: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三)核磁共振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波谱,NMR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NMR的经验计算关系式,电子顺磁共振谱,电子顺磁共振谱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四)气相色谱法与反气相色谱法:色谱分离原理及其分类,气相色谱仪简介,色谱谱图解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微处理机在色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反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与反气相色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五)高聚物的热解分析:高聚物热解分析的特点、热裂解的一般模式,有机质谱,有机质谱谱图解析,裂解气相色谱分析,PGC-MS联用技术,热解分析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六)热分析:差热分析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DTA,DSC,TG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七)聚合物的热力分析:主要测试方法的原理与装置;(八)分子量分布的测定。(九)高分子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术:光学和电子光学基础;(十)聚合物的扫描电子显微术。(十一)电子衍射及其在聚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十二)高分子材料的近代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近代研究方法的一般特点,高分子材料反应过程的研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汪昆华、罗传秋等编著,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5

2. 薛奇编著,有机及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光谱方法,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

3.张俐娜,薛奇等编著,《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 (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6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课程编号:030102 课程名称:《生物无机化学》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生物无机化学是生物化学和无机化学交叉所形成的边缘学科。它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与无机元素有关的各种相互作用。通过学习从分子、原子水平上了解金属与生物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具有生物功能的模型化合物蛋白质、酶等以及它们在生物体中氧传递、生物固氮、光合作用、水解反应等中的应用和机理,了解金属离子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及其传递机理,了解金属离子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绪论:简单介绍生物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课题;(二)

重要的生物配体:介绍氨基酸、蛋白质、肽、核酸、酶等重要的生物配体及其

配合物;(三)金属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金属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机理、反应类型、研究方法及应用;(四)生物无机化学体系中的配位化学原理:晶体场理论、配合物电子光谱与磁性、配位化学反应与溶液中的配位化学;(五)氧载体:天然氧载体及氧载体的模型化合物;(六)生物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金属蛋白和金属酶:生物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血红素蛋白、铁蛋白与铁传递蛋白、铁硫蛋白、铜蛋白、维生素B12和B12辅酶、钼酶等;(七)固氮作用及其化学模拟:固氮酶、双氮过渡金属配合物、固氮酶模拟及氮循环的生物无机化学;(八)光合作用及其化学模拟:光合作用的生物无机化学、叶绿素a的结构与功能、氢化酶、光合作用的化学模拟;(九)催化水解反应的金属酶:水解酶分类、肽酶、酯酶及其他金属水解酶;(十)生物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及其跨膜运送:碱金属、碱土金属的分布、生物膜、离子跨膜运送、钙结合蛋白、天然及合成离子载体;(十一)环境生物无机化学:生物与环境、生物体内微量元素的代谢、微量元素的体内平衡与金属中毒、金属硫蛋白、工业污染金属元素及金属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十二)近代结构分析方法在生物无机化学中的应用:电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旋光色散与圆二色性法、高分辨核磁共振谱法、顺磁性金属中心及其环境的研究、铁蛋白的穆斯堡尔谱、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外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等;(十三)应用生物无机化学的若干研究领域:无机药物化学、金属酶和模拟酶的研究、稀土生物无机化学的应用、离子探针及其应用、仿生材料。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计亮年,毛宗万,黄锦汪著,生物无机化学导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2.郭子建,孙为银著,生物无机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3.杨频,高飞著,生物无机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

4.倪嘉缵著,稀土生物无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

5.S. J. Lippard, J. M. Berg著,席振峰,姚光庆,项斯芬,任宏伟译,生物无机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

课程编号:030109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前沿》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I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全面的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动向和现代无机合成新技术。了解纳米材料的特性、应用、制备及表征方法。了解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原子簇化合物、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等的合成、结构分析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一)绪论:简单介绍现代无机化学发展的新动向,如:现代合成与制备技术、配位化学、原子簇化学、超导材料、无机晶体材料、稀土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金属与药物、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等;(二)介绍现代无机合成技术;(三)无机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四)有机金属化学:金属羰基化合物、金属不饱和烃化合物、金属环多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应用;(五)非金属原子簇化学:硼烷、硼烷衍生物、及其它非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制备、结构、命名和性质等;(六)金属原子簇化学:金属原子簇的类型、合成、结构规则、应用;(七)金属-金属多重键化学:金属-金属四重键、三重键、二重键;(八)无机化学新兴领域专题。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项斯芬著,无机化学新兴领域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8

2.中科院化学部,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展望21世纪的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

3.韩万书著,中国固体无机化学十年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

4.张立德著,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5.朱静著,纳米材料与器件,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6.F.A. Cotton.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5th Ed., 1988

7.无机化学各领域的中外文期刊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波谱学等

课程编号:030115 课程名称:《主族元素化学》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II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主族元素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对主族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掌握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了解主族元素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和主族元素在工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作用。系统学习硼化学知识,掌握硼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掌握硼化合物的制备、性质、结构、反应性的变化规律;掌握硼化合物的表征方法;掌握双氢键的概念以及双氢键对B-N-H类化合物性质、结构和反应机理的影响。理解硼元素的“过渡金属”的特点;了解硼化合物在储氢材料和其他方面的应用;了解硼氢化反应的最新进展。

教学内容:(一)主族元素化学基本概念和规律:主要介绍主族元素的基本性质,结构和键型,酸碱和溶剂,化学反应性,主族元素的周期性;(二)氢:介绍氢元素的发现,物理性质,氢分子的合成,氢原子,质子和负氢离子,简要介绍氢键,氢聚变和氢源燃料电池;(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化学:介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性质,有机锂、有机镁化合物;(四)碳、硅化学:简要介绍碳、硅化学及应用;(五)氮族元素化学:介绍氮的化学反应,氮氢化合物,酮酸和卤化磷;(六)氧族元素化学:介绍臭氧分子及臭氧层,水在工业革命中的应用,过氧化氢的应用;(七)卤素化学:介绍氟化合物,氯化合物,和三氟化溴作为溶剂的应用;(八)稀有气体化学:简要介绍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九)硼族元素简介和硼化学的发展历史:主要介绍与硼化学相关的重要发现、人物以及事件简介;(十)硼化合物简介:简要介绍硼氧化物、硼酸盐、硼酸、卤化物、氮化硼、硼烷等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十一)硼氢化物的性质和表征:重点讲授硼氢化物的性质和表征手段,硼氢化物在红外光谱、核磁谱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十二)双氢键概念及应用:主要讲授双氢键的概念、特征、应用及对胺硼烷化合物性质、结构和形成机理的影响;(十三)硼氢化反应:简要介绍硼氢化反应的概念和经典反应实例,最新应用实例;(十四)胺硼烷化合物:详细讲授氨硼烷的结构、命名、性质,简要介绍其发展史;介绍几种典型氨硼烷的合成、反应机理和性质。介绍氨硼烷的释氢性能;(十五)硼化合物作为储氢材料应用:简要介绍能源问题现状,分析含硼化合物作为储氢材料的优势及应用前景;(十六)含硼的配合物:介绍含硼配合物的特征、制备方法, 重点介绍硼羰基化合物;(十七)含硼新材料:简要介绍含硼化合物在耐磨材料,火箭推进剂及催化剂,高温结构陶瓷等领域的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Andrew R. Barron. Chemistry of the Main Group Elements, (online: http://cnx.org/content/col11124/1.25/), Rice University, Houston, Tesas.2012

2.Earl L. Muetterties. Boron Hydride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San Francisco, London, 1975

3.Dihydrogen Bonds. Principles, Experiments, and Applications, Vladimir I. Bakhmutov, A John Wiley & Sons, INC.2007

4.郑学家著,硼碳和硼氮化合物,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4

5.郑学家著,新型含硼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

6.郑学家著,硼氢化合物,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

7.全跃著,硼及硼产品研究与进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北京,2011

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

课程编号:030209 课程名称:《色谱分析》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Ⅱ

教学要求:设置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系统理解常见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学会根据不同的分析问题选用不同的液相色谱方法;了解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常用的进样技术及其适用的分析对象;顶空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及方法的开发。最终达到运用色谱分析手段解决化学学科科研中的分离分析问题。

教学内容:(一) 绪论:介绍色谱和色谱分析的概念,色谱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常规GC和HPLC的比较及常用色谱文献的出处;(二) 高效液相色谱仪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经典液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成,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三)液相色谱流动相:常用液相色谱溶剂的物理性质,表征溶剂洗脱强度的参数,液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性分组;(四)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化学键合固定相的制备、分类及使用键合固定相应注意的问题,正相键合相色谱法与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适用范围及新型高效化学键合固定相;(五)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的基本原理,影响梯度洗脱的各种因素及优化梯度洗脱的方法;(六)离子对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的概念、分类,正相离子对色谱法与反相离子对色谱法的的分离原理、适用范围,离子对色谱法的保留机理;(七)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概念、原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与GC、HPLC的比较,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的结构与流程,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固定相、流动相,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应用;(八)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器及操作:毛细管GC的结构与流程,毛细管GC色谱柱的类型与选择,毛细管GC色谱柱安装注意事项,毛细管GC常用检测器注意事项,毛细管GC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九)毛细管GC常用进样技术:填充柱进样与大口径毛细管柱直接进样,分流/不分流进样,冷柱上进样,程序升温汽化进样,大体积进样与阀进样的结构、参数设置及适用范围;(十)毛细管GC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毛细管GC在石油、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情况,毛细管GC在环境、食品领域的应用情况,毛细管GC在药物与临床领域的应用情况。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昌厚,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应用,科学出版社,北京,2014

2.于世林,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及应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社,北京,2005

3.齐美玲,气相色谱分析及应用,科学出版社,北京,2014

4.刘虎威,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5.吴方迪,色谱仪器维护与故障排除,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

预修课程:仪器分析、分析化学

课程编号:030303 课程名称:《有机合成设计技巧》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II

教学要求:有机合成设计技巧是有机合成的灵魂。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力求使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熟练掌握单元合成反应、把握合成设计中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运用合成设计的方法合理而又巧妙地解决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成问题,使设计的合成路线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教学内容:(一)绪论:有机合成的任务及发展的状况;(二)逆合成法:涵义及其使用、合成路线的类型、原料的选择、设计合成路线的具体步骤、书写合成路线通则;(三)分子拆开法——“合成子法”:分子拆开应遵循的原则、分子拆开的一般方法、九种类型化合物的拆开、分子拆开法总结;(四)导向基与合成的导向:对导向基的要求、活化导向、钝化导向、利用封闭特定位置导向;(五)保护基与官能团的保护:对保护基的要求、几类重要官能团的保护法;(六)反应的非常规使用;(七)反应性差异的利用;(八)潜在结构及其应用;(九)有立体择向性要求的合成:有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立体专一性反应的运用、立体选择性反应的运用、立体选择性反应的控制;(十)探求理想的合成路线。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陈治明编著,有机合成原理及路线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

2.巨勇,席婵娟等编著,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等

课程编号:030316 课程名称:《理论计算在化学反应

和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II

教学要求:理论和计算研究不仅仅从微观层次描述分子的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揭示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指导实验的合成和功能分子的合理设计。传统上,化学是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在其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量子化学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化学学科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从定性到定量质的飞跃。理论与计算化学在阐明化学反应、药物和材料设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规律,可以对实验反应进行初步的预测和设计;让学生知道利用理论和计算化学可以解决哪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理解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原理,进而指导学生在实验上的合成。以增强学生对实验化学与理论化学相辅相成的研究意识。

教学内容:(一)绪论:理论与计算化学简介;(二)Gaussian软件入门:功能介绍、分子建模、脚本文件的编写、结果文件分析;(三)计算方法和基组的发展以及选择:从头算(ab initio)、密度泛函理论(DFT)、后自洽、耦合簇等方法;基函数的极化、弥散、劈裂;(四)分子几何结构与电子能量的计算分析:势能面扫描、原子化能、电子亲和势、离子化能、以及质子亲和能的计算;(五)波谱模拟及分析:电子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发射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谱等)、核磁共振谱;光电功能材料的理论研究;(六)电化学计算:氧化还原中心的预测、氧化还原电势的计算;(七)热力学计算:反应焓变、熵变、以及自由能变化的计算;(八)分子磁性的理论分析:电子自旋密度、磁耦合常数计算;(九)化学反应活性预测及分析:亲电反应、亲核反应、亲自由基反应的活性位点预测:电荷分布、电子密度预测、键级(键能)计算、轨道组成及能级、概念密度泛函理论分析(软度、硬度、化学势、福井函数及其二元描述符);(十)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前线分子轨道理论、过渡态理论;(十一)溶剂化效应。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志中编著,现代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吉林大学出版社, 长春,1998

2.帅志刚,邵久书编著,理论化学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学

课程编号:030003 课程名称:《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化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成为化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之一。本课程以实用为原则,主要介绍计算机常用的基础知识、基础办公软件及其化学相关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化学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基本具备借助计算机获取资料信息,分析处理数据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计算机基础。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原理,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知识;熟悉计算机结构和安装以及各种端口的作用,计算机硬件的使用和正常维护、保养,常用仪器与计算机的正确连接和配置,常见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判断和排除。(二)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了解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计算机基础参数的配置;熟悉常用软件安装、卸载和使用以及网络安全的防护。(三)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技巧:了解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掌握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使用及基本设置、语法、格式和技巧,互联网化学资源的分类与检索方法;熟悉互联网上重要中外文检索工具的使用;了解中外著名的期刊、杂志、数据库的互联网地址。(四)文字处理系统:了解文字处理系统,重点掌握word软件在论文、文献书写中的应用;熟悉和掌握Word 中各种格式和公式编辑器的编排和使用;了解使用word绘制简单工艺流程图的方法。(五)Power Point:熟悉Power Point的特点,掌握制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六)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chemoffice的使用:掌握chemoffice中ChemDraw 化学结构绘图,Chem3D 分子模型及仿真,ChemFinder 化学信息搜寻整合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技巧;(七)SciFinder Scholar软件的简介及使用:了解、熟悉SciFinder Scholar软件的基本功能,掌握其使用方法及技巧;(八)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的使用:掌握在线搜索文献以及直接从网络搜索相关文献并导入到Endnote的文献库内,建立文献库和图片库,收藏、管理和搜索个人文献和图片、表格,定制文稿,引文编排,PDF直接导入功能,Word和Power Point的“边写边插”功能等。(九)函数绘图软件Origin:了解 origin软件的使用以及实验数据和数据模型的处理和分析;掌握Origin中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数据分析和数据绘图。(十)化学文献获取的方法:了解化学文献获取方法-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汪海,田文德主编, 实用化学化工计算机软件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

2.方利国,陈砺编著,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3.马江权,杨德明,龚方红编著,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

4.李梦龙,王智猛,姜林,刘丽霞编著,化学软件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

预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学化学

课程编号:030007 课程名称:《科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总 课 时: 36 学 分: 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 I

教学要求:科技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课程旨在介绍科技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文献的检索、整理、评价和应用的能力,特别是对化学及化学相关的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的使用能力。介绍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尤其是使用英文写作科技论文、科技报告的能力。介绍学位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方法。介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意识。

教学内容:(一)科技文献学概论:科技文献的含义,,学习科技文献知识的意义和必要性,科技文献的发展及新特点,科技文献的分类,科技文献的检索原理和检索工具,科技文献的检索途径,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有关检索的若干问题;(二)文献检索: 联机文献检索-CA- SciFinder,联机文献检索Web of Science,联机文献检索-Ei,CCC,联机文献检索-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ACS,联机文献检索-专利文献;(三)网络图书与网络杂志;(四)数据库资源;(五)化学信息资源查询;(六)化学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与应用;(七)学术论文的写作:学术论文概述,选题,材料的准备,构思谋篇,写作和锤炼,各部分的写作格式注意问题,英文文体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投稿;(八)学位论文:内容与格式;(九)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邵学广,化学信息学,科学出版社,2013

2.刘振海等,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教程(中科院研究生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潘杏仙,科技文献检索,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