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瑶族研究述评 -...

5
37 泰国瑶族研究述评 长江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重庆 408100 要:瑶族是泰国多民族国家中人数非常少的一个族群。有关泰国瑶族研究的成果,以日本东洋大学百 鸟芳郎的《东南亚山地民族志》、中国学者集体编著的《泰国瑶族考察》及泰国人类学者差博·卡差·阿南达 博士的《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三部著作最具代表性。此外,学术界还发表了不少泰国瑶族研究 的学术论文。笔者认为,泰国瑶族研究具有研究起点高、专业性强,研究人员分布广、学科背景丰富等特点, 但还有甚多研究领域有待深入。 关键词: 泰国瑶族; 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K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09) 03-0037-04 泰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瑶族是泰国民族大家庭中小而 又小的一员。据泰国政府民众福利厅山民福利局统计,1986 年泰国瑶族共有 34102 人,占泰国人口总数的 0.16%,主要 分布在清莱、清迈、帕夭、难府、南邦、甘烹碧、素可泰等 7 个府,39 个县,159 个村。 [1]9 而根据泰国山地部落研究院 统计资料显示, 1989 年泰国瑶族的总人数为 36000 左右,主 要分布于泰北的清迈、清莱、帕瑶、南和朗彷五省。 [2] 二战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民族运动的高涨, 西方人类学家逐渐将研究视角转向亚洲,尤其将中国大陆境 内的各民族纳入学术视野。但是,1949 年以后,随着世界两 极格局的形成,很多西方人类学家无法进入中国大陆进行人 类学研究,转而将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等作为窥 视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来进行调查和研究。于是,从事瑶族 研究的外国学者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临近中国的泰国做瑶族 研究。 [3]129-133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的逐步推行,国门逐渐打开,在西方人类学家进入中国进行 实地田野调查的同时,中国民族研究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国 外,开始研究国外的民族社会。 在此学术互动的背景下,泰国瑶族就成为国际学术界关 注的一个重要族群。二战后,学术界强化了对泰国瑶族的研 究,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试对泰国瑶族研究成果作一 小结,以推动泰国瑶族研究的发展。 1.泰国瑶族研究的主要成果 笔者在收集和整理泰国瑶族研究成果时,发现国内现有 瑶族研究的成果较为薄弱和零散。其中,著作类仅见三部: 一是日本东洋大学百鸟芳郎教授于 1978 年发表的《东南亚山 地民族志》(以下简称《山地民族志》),该书是由黄来均翻译、 喻翔生校、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 1980 年编印;二 是应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邀请,中国广西民族学院陈永昌、 张有隽、姚舜安、李增贵、玉时阶等五人在 1989 年初访问泰 国瑶族后撰写的《泰国瑶族考察》一书,该书由广西人民出 版社于 1992 年出版;三是泰国本土人类学者差博·卡差·阿 南达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泰国北部瑶族的人类学研究》的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下简 称《泰国瑶人》)一书,该书是由广西学者谢兆崇和罗宗志翻 译并于 2006 8 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可以说,这三本书是 迄今为止研究泰国瑶族最基本的资料和著作。同时,还有少 量学术文章涉及到泰国瑶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内容。笔者 拟对这三部主要著作和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简要梳理和评述。 11著作类 第一部著作:《山地民族志》。该书是百鸟芳郎在 1969 11 月至 1974 2 月期间前后三次到泰国瑶族地区考察后写作 而成,主要由“瑶族种族史调查”、“瑶族的自然环境与生活”、 “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与社会组织”等四部 分组成,分别论述了泰国瑶族的种族史、自然环境、生活习 惯、宗教仪式和社会组织等主要内容。 《山地民族志》虽然只有 10 余万字,篇幅短小,但作为 第一部系统研究泰国瑶族历史文化的人类学著作,再加上作者 以“他者”的人类学视角,使得该书具有了特殊的学术价值。 11 3 铜仁学院学报 2009 5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09-04-18 作者简介:金(1982- ),女,满族,吉林梅河口人,硕士,长江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Sep-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泰国瑶族研究述评 - yxyd.gxun.edu.cnyxyd.gxun.edu.cn/_mediafile/yxxh/2014/12/01/2sc1gbsxuu.pdf · 类学研究,转而将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等作为窥

37

泰国瑶族研究述评

黄 金

( 长江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重庆 408100 )

摘 要:瑶族是泰国多民族国家中人数非常少的一个族群。有关泰国瑶族研究的成果,以日本东洋大学百

鸟芳郎的《东南亚山地民族志》、中国学者集体编著的《泰国瑶族考察》及泰国人类学者差博·卡差·阿南达

博士的《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三部著作最具代表性。此外,学术界还发表了不少泰国瑶族研究

的学术论文。笔者认为,泰国瑶族研究具有研究起点高、专业性强,研究人员分布广、学科背景丰富等特点,

但还有甚多研究领域有待深入。

关键词: 泰国瑶族; 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K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09) 03-0037-04

泰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瑶族是泰国民族大家庭中小而

又小的一员。据泰国政府民众福利厅山民福利局统计,1986

年泰国瑶族共有 34102 人,占泰国人口总数的 0.16%,主要

分布在清莱、清迈、帕夭、难府、南邦、甘烹碧、素可泰等

7 个府,39 个县,159 个村。[1]9

而根据泰国山地部落研究院

统计资料显示,1989 年泰国瑶族的总人数为 36000 左右,主

要分布于泰北的清迈、清莱、帕瑶、南和朗彷五省。[2]

二战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民族运动的高涨,

西方人类学家逐渐将研究视角转向亚洲,尤其将中国大陆境

内的各民族纳入学术视野。但是,1949 年以后,随着世界两

极格局的形成,很多西方人类学家无法进入中国大陆进行人

类学研究,转而将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等作为窥

视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来进行调查和研究。于是,从事瑶族

研究的外国学者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临近中国的泰国做瑶族

研究。[3]129-133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的逐步推行,国门逐渐打开,在西方人类学家进入中国进行

实地田野调查的同时,中国民族研究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国

外,开始研究国外的民族社会。

在此学术互动的背景下,泰国瑶族就成为国际学术界关

注的一个重要族群。二战后,学术界强化了对泰国瑶族的研

究,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试对泰国瑶族研究成果作一

小结,以推动泰国瑶族研究的发展。

1.泰国瑶族研究的主要成果

笔者在收集和整理泰国瑶族研究成果时,发现国内现有

瑶族研究的成果较为薄弱和零散。其中,著作类仅见三部:

一是日本东洋大学百鸟芳郎教授于 1978 年发表的《东南亚山

地民族志》(以下简称《山地民族志》),该书是由黄来均翻译、

喻翔生校、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 1980 年编印;二

是应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邀请,中国广西民族学院陈永昌、

张有隽、姚舜安、李增贵、玉时阶等五人在 1989 年初访问泰

国瑶族后撰写的《泰国瑶族考察》一书,该书由广西人民出

版社于 1992 年出版;三是泰国本土人类学者差博·卡差·阿

南达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泰国北部瑶族的人类学研究》的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下简

称《泰国瑶人》)一书,该书是由广西学者谢兆崇和罗宗志翻

译并于 2006 年 8 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可以说,这三本书是

迄今为止研究泰国瑶族最基本的资料和著作。同时,还有少

量学术文章涉及到泰国瑶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内容。笔者

拟对这三部主要著作和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简要梳理和评述。

1.1. 著作类

第一部著作:《山地民族志》。该书是百鸟芳郎在 1969 年

11月至 1974年2月期间前后三次到泰国瑶族地区考察后写作

而成,主要由“瑶族种族史调查”、“瑶族的自然环境与生活”、

“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与社会组织”等四部

分组成,分别论述了泰国瑶族的种族史、自然环境、生活习

惯、宗教仪式和社会组织等主要内容。

《山地民族志》虽然只有 10 余万字,篇幅短小,但作为

第一部系统研究泰国瑶族历史文化的人类学著作,再加上作者

以“他者”的人类学视角,使得该书具有了特殊的学术价值。

第11卷 第3期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2009 年 5 月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09-04-18

作者简介:黄 金(1982- ),女,满族,吉林梅河口人,硕士,长江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Page 2: 泰国瑶族研究述评 - yxyd.gxun.edu.cnyxyd.gxun.edu.cn/_mediafile/yxxh/2014/12/01/2sc1gbsxuu.pdf · 类学研究,转而将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等作为窥

38

在该书第一部分,作者在实地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弄清了泰国瑶族的地理分布与血统、迁徙路线与种族系

谱、起源神话与口头传说等,认为泰国瑶族“最早来自古代中

国的南部”[4]25

。在第二部分,作者讨论了泰国瑶族所处的自

然环境以及泰国瑶族在特殊自然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智

慧,认为“泰国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摇荡

于稳定和不稳定之间”,他们一方面“消极地适应他们的自然环

境”,而另一方面“又极其自私地利用自然资源”,即使如此,但

泰国“瑶族实际上已处于来自外部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4]28-33

在第三部分,作者描述了泰国瑶族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如耕地、农产品、庄稼收割、农具等内容,并对泰国瑶族的服

饰、饮食和居住环境进行了民族志叙述。同时,作者还调查了

泰国瑶族的医疗状况以及鸦片种植问题,这开辟了泰国瑶族研

究的新领域。在第四部分,作者首次对泰国瑶族的祭祀仪式、

婚庆活动、葬礼葬俗等社会生活内容进行了详尽记叙,尤其是

“卦灯”仪式和“过桥”仪式等,在中国瑶族地区很难见到,

资料可贵。再者,作者在实地调查后还认为,泰国瑶族的万物

有灵或精灵崇拜还“混杂了中国道教的一些因素”[4]27

可以认为,《山地民族志》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泰国瑶族的

著作,也是第一部以“局外人”身份出版的英文作品,其学

术贡献和价值不可抹杀,是研究泰国瑶族的学者不得不看的

第一部重要著作。但是,由于文献资料不足、调查环境特殊,

百鸟芳郎不会说汉文和泰文等原因,再加上他们的调查只局

限在清莱府 3 个县的 10 多个瑶族村寨,调查的内容也偏重于

种族史,所以,《山地民族志》对泰国瑶族的研究在深度和广

度上都有不足。[5]3

第二部著作:《泰国瑶族考察》。该书是根据中国学者在

1989 年 2 月 17 日到 4 月 4 日期间的考察报告编写而成,共

十四章,包括“概况”、“泰国瑶族人口与分布”、“来源与迁

徙”、“《评黄券牒》”、“经济生活”、“教育(小学)”、“医疗卫

生”、“语言”、“文学”、“村寨与房屋”、“服饰”、“婚姻”、“丧

葬”、“宗教信仰”以及后记等,涉及泰国瑶族的人口与分布,

居住、村落、地理环境、气候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文化

教育、卫生状况,房屋形式结构、服饰、宗教及经书、民间

文学和语言、生活习惯等内容。

作为第一部中国学者出版的泰国瑶族研究的重要著作,

该书不仅代表了中国学术界对泰国瑶族研究的实际水平,而

且是从文化人类学“他者”的角度对泰国瑶族研究的结果,

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学术价值。同时,通过中国学者的

考察,学术界也弄清了泰国瑶族的一些基本情况:

第一,泰国瑶族迁徙的时间和路线。该书认为,泰国瑶

族迁入泰国的最早时间是 150 年前,即 1819 年左右,迁入路

线有三条:一条经广西进入越南、老挝到泰国;二是从广西

经老挝、云南进入泰国;三是从云南经缅甸进入泰国。[1]4

第二,泰国瑶族的房屋形式。该书认为,泰国瑶族在 1970

年就已从山区进入平地,居住集中,房屋有三种形式:一是

泰国泰族式的;二是瑶族古老的建筑形式;三是介于瑶族传

统建筑与泰族干栏建筑之间的形式。这种状况显示了泰族文

化对瑶族文化的影响。[1]5

第三,泰国瑶族服饰。泰国瑶族服饰有两种,一是云南

勐纳式瑶族服饰,二是泰族服饰。

第四,宗教信仰。泰国瑶族信仰仪式有 30 多种,并通过

调查发现了新的宗教信仰形式,如“开山仪式”等,还找到

了很多在中国无法找到的法器、经书等,同时对基督教在瑶

族的地区的传播也做了研究。[1]5

第五,婚丧嫁娶。该书还对泰国瑶族的一些生活习俗,

如结婚、求子、丧葬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第六,经济活动及教育医疗卫生。该书对泰国瑶族的农

业种植、手工业发展等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泰国瑶族经济

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及泰国的民族经济政策。同时,泰国瑶

族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状况也是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可见,相对《山地民族志》而言,《泰国瑶族考察》一书

不仅在内容上相对全面,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将泰国瑶族与

中国瑶族进行了比较,动态地展示了泰国瑶族的社会发展与

文化变迁,可谓是一本较为成功的研究泰国瑶族的人类学著

作。但是,由于调查组留泰时间较短,再加上调查组成员的

学科出身等多方面限制,以致该书在泰国瑶族经济生活方面

的调查还有深入的必要,如泰国瑶族的就业、分配、消费等

问题。同时,对泰国瑶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化也还有深入的

空间。因此,可以说,固然《泰国瑶族考察》一书是一本比

较成功和具有较高水平的著作,并且提供了大量新观点和新

材料,也订正了以前学术界关于泰国瑶族的一些认知和看法,

但是仍然存有缺陷和不足。[5]4

第三部著作:《泰国瑶人》。该著作是泰国年轻人类学

者差博·卡差·阿南达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泰国北部瑶族的

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修改而成,除了前言、后记和表

目外,共分 “历史”、“人口统计”、“物质生活”、“经

济生活”、“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六章。作为第一

部泰国本土学者撰写的泰国瑶族研究专著,该书具有很强的

本土性特征,在内容上也有很多新材料、新观点,推动了泰

国瑶族研究的发展。

首先,作者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回溯法提出了瑶族

迁入泰国的大体时间应在 1896 年左右,推翻了中国学者姚舜

安关于泰国瑶族迁徙时间应为 1819 年的看法,将前人研究向

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瑶族迁徙的更加令人信服的具体时间。

其次,作者详细统计并分析了泰国瑶族不同时期的村落

2009 年第 3 期 铜仁学院学报

Page 3: 泰国瑶族研究述评 - yxyd.gxun.edu.cnyxyd.gxun.edu.cn/_mediafile/yxxh/2014/12/01/2sc1gbsxuu.pdf · 类学研究,转而将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等作为窥

39

分布、人口分布及其数量变化。这是前面研究中所欠缺的重

要内容。

再次,作者对泰国瑶族的社会生活、家庭、儿童教育、

姓氏和辈分、婚姻、歌谣、以及公民资格和政治生活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考察,并运用了大量新发现的材料。这

是该书的最大亮点。

最后,作者肯定并介绍了泰国瑶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为万

物有灵论和祖先信仰与中国道教两个系统结合而成的特殊信

仰,将百鸟芳郎在《山地民族志》中关于泰国瑶族信仰的观

点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作者还对泰国瑶族改信佛教、基

督教、伊斯兰教等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具体统计了各府信奉

宗教的人数,尤其是重点关注了改信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人数

及其分布,这点是前人所没有注意的。

此外,从研究方法来看,该书除了运用人类学最基本的

研究方法,即参与观察外,还运用了背景分析法、比较研究

等传统方法。作者在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融

入到叙事当中,避免直接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这种“春

秋笔法”的写作方式可以让读者有更多把握和思索的空间。

可以说,《泰国瑶人》一书,在很多方面都是对前人研

究的一种超越,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专著,值得

一读。[6]

但是,该书题为《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

原本应该讨论泰国瑶人过去的历史、现在的状况以及未来的

发展。作者对前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也比较深入,但对于

泰国瑶族的未来发展几乎没有讨论,这可能就是该书最大的

不足之处。另外,在中文版《泰国瑶人》中,若译者能把原

著后面有关各个时期泰国瑶族的人口、村落、性别比例、姓

氏比例、受教育状况、家户构成、孩子收养、结婚年龄、巫

师人数等表目翻译并汇总起来,则会更加有利于比较和学术

研究的深入进行。

另外,日本学者竹村卓二教授编著的《瑶族的历史文化

——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一书中的部

分章节也讨论泰国北部的瑶族社会状况。在该书第三编中,

竹村卓二教授从村落构造和居住家庭的结构和作用、宗教观

念和祖先祭祀、世界观和功德修成入手,详细分析了泰国北

部过山瑶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宗教礼仪和独特的世界观。[7]

在实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竹村卓二重点考察了泰国瑶族

家庭的经济生活,讨论了作为家庭经济共同体的居住家庭的

经营管理体制与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文化适应。在他

看来,泰国瑶族村落具有强烈的非地域共同体性质,经济、

政治联系相对松弛,所以,居家只不过是个独立的经营单位,

并依靠自身的能力来处理个人生计问题。为此,居家善于补

充劳动人员,注重从其他民族购入幼子作为养子,并依靠中

国式的“姓”来维持父系秩序,按照家族的成长周期新陈代

谢。同时,在泰国瑶族内部,社会的最终价值是通过个人积

累功德而获得荣誉地位,进而将财富和权利集中在一定范围

之内。鉴于对这些居家的集合体避免孤立和零散的考虑,所

以在瑶族内部有着维持“瑶族”意识的强烈愿望。[8]157-158

在第五编第五章中,竹村卓二对泰国北部瑶族中盘瓠神

话的衰退以及评黄劵碟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调查,对“作为姓

氏制度和礼仪体系”的渡海神话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进行了

分析。竹村卓二认为,泰国瑶族是以盘瓠神话的各种传说来

结为兄弟关系,同时也是作为民族界限的标志。在他看来,

泰国瑶族又用不同版本的渡海神话来区分自己的成员,确立

直接的民族共同性。通过两个神话的交错变化,反映了泰国

瑶族社会的变化和矛盾。[8]243-268

1.2. 论文类

除以上三部主要著作外,学术界还发表了一些泰国瑶族

研究的学术论文。李建在对泰国瑶族社会进行人类学田野调

查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泰国瑶族研究现状、泰国瑶族的历

史迁徙、宗教信仰、社会与经济现状、瑶族与泰国其它民族

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并认为和泰国其他民族研究比起来,近

30 年的泰国瑶族研究进展极其缓慢。[2]

阿南达博士自己也发

表文章,对泰国北部瑶族社区的行政体制、审判程序及瑶族

传统民间道德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互动等进行了初步研

究,这是第一篇关于泰国瑶族政治生活的学术论文。[9]

张有

隽对泰国瑶族的分布、来源和称谓进行了研究,认为海外瑶

族主要集中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并且只有盘

瑶和蓝靛瑶等 2 个支系,他们都是来源于中国。[10]

王彪则讨

论了泰国瑶族的服饰文化,认为“泰国瑶族服饰非常具有贵

族气质,特别是女装极富现代设计意味。”[11]

同时,还有学者对中泰瑶族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玉时

阶比较了中泰瑶族在语言、词汇、语音等方面的异同,对比

了中泰瑶族在民居、舞蹈、宗教信仰、通婚等方面的差异,

认为中泰瑶族在与其他民族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不仅继承

了古代瑶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还采借、移入、接受了异

质文化特点,形成了新的文化特征。他还认为,引起中泰瑶

族文化变迁的原因不仅有内部的,也有外部原因,文化变迁

将随着中泰瑶族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发生。[12]

赵敏兰则专门讨

论了中泰瑶族在瑶语上的差异:在构词法上,泰国瑶语喜用

ABA 式和正偏式构词,比中国瑶语更多地保留了瑶语固有的

特性;两者的差异还反映在某些词类上,如泰国瑶语有名词

AA 式重叠,拥有一些富有特色的虚词;在句法上,泰国瑶语

采用一些特殊的语气词构成疑问句,判断句有新的判断标志,

差比句类型单一,这是有别于中国瑶语的特点。赵敏兰认为,

泰国瑶语在语法上体现出的存古性,以及与瑶语标敏方言和

桂北土话的某些联系,正好说明了深入开展中泰瑶语及瑶语

黄 金:泰国瑶族研究述评

Page 4: 泰国瑶族研究述评 - yxyd.gxun.edu.cnyxyd.gxun.edu.cn/_mediafile/yxxh/2014/12/01/2sc1gbsxuu.pdf · 类学研究,转而将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等作为窥

40

和汉语方言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3]

2.泰国瑶族研究的特点

从整体上说,作为一个人数非常少的族群,泰国瑶族研

究成果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从成

果来看,泰国瑶族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起点来看,泰国瑶族研究具有起点高、专业

性强的特点。从以上叙述可以发现,有关泰国瑶族研究的成果,

最早和最系统的要数日本学者百鸟芳郎的《东南亚山地民族

志》一书。百氏在日本是一个较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东南

亚山地民族志》也是按照人类学方法做出的第一部泰国瑶族研

究民族志著作,专业性较强。而撰写《泰国瑶族考察》一书的

中国学者是中国研究华南与东南亚民族问题的专家,有较为专

业的民族学知识和视角,对瑶族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造

诣。阿南达博士则是毕业于法国第五大学,获得具有法国传统

的人类学专业知识,也是泰国本土研究瑶族历史文化的中青年

学者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部有关泰国瑶族研究的作品

都是较为专业的人类学田野著作,是迄今研究泰国瑶族的最主

要材料,代表了泰国瑶族研究的最高水平。

第二,从地域来看,泰国瑶族研究学者分布具有分布广、

学科背景丰富的特点。从地域来看,泰国瑶族研究不仅有本

土的人类学者,还有日本、中国等学者的大力参与,引起了

国际瑶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从研究学者的学科背景来说,

不仅有专业的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硕士、博士参与其中,而

且还有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者的参与。此外,从研究

领域来看,学术界不仅专注泰国瑶族社会的历史文化研究,

而且还关注中泰瑶族的比较研究。可以说,随着研究的不断

深入发展,泰国瑶族研究将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

向,进而带动整个泰国山地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

当然,泰国瑶族研究现状也有堪忧之处,很多领域还尚

待学术界的进一步努力。从泰国瑶族社会本身来讲,作为一

个移民群体,泰国瑶族社会文化变迁及其文化适应和调适研

究,应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再者,从泰国山地民族来讲,

泰国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如苗族、克伦族、阿卡族、傈僳

族、拉祜族等之间的民族关系,也将是以后关注的焦点和

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研究这些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可

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展示泰国的民族问题及其民族政策的

得失,[14]

这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 广西民族学院赴泰国瑶族考察组.泰国瑶族考察[M].南宁:广西人

民出版社,1992.

[2] 李 建.泰国瑶族概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

[3] 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4] (日本)百鸟芳郎,东南亚山地民族志[Z].黄来钧,译,喻翔生,校.云

南省历史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印,1980.

[5] (泰国)差博·卡差·阿南达.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序

[J].谢兆崇,罗宗志,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 王希辉.泰国瑶族研究的一本力作——〈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

来〉评介[J].世界民族,2008,(1).

[7] 张德海.多彩的民族画卷——读〈瑶族的历史和文化>[J].中国民族,

2004,(3).

[8] (日本)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

会人类学研究[M].金省萍,朱桂昌,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 (泰国)差博·卡差·阿南达.泰国瑶族的政治生活[J].罗宗志,译.广

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3).

[10] 张有隽.越老泰缅各国瑶族人口分布,来源和称谓——海外瑶族研

究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1] 王 彪.泰北山地民族服饰审美初探——以阿卡民族服饰为例[J].玉

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7).

[12] 玉时阶.中泰瑶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A]//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编

委会.首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13] 赵敏兰.试论中泰两国瑶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跨境瑶语比较研究

系列之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4] 陈 鹏.泰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A]//郝时远,阮西湖.当代世

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A].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Y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in Thailand

HUANG Jin (National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1,China )

Abstract: Yao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of Thailand, a number of very small groups. Yao, Thailand on th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irds in Japan and Japan-Fang Lang's "mountain in South-East Asia Ethnography", edited by Chinese scholars collectively the "Yao

visit Thailand" and the Thai anthropologist Dr. Ananda "Yao people in Thailand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such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ree. In additio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lso gave a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Yao Thailand. I believe that

2009 年第 3 期 铜仁学院学报

Page 5: 泰国瑶族研究述评 - yxyd.gxun.edu.cnyxyd.gxun.edu.cn/_mediafile/yxxh/2014/12/01/2sc1gbsxuu.pdf · 类学研究,转而将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等作为窥

41

Thailand h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for research Yao high, professional, and researchers widely distributed, abundant, such as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s, but there are areas of research to be even more depth..

Key words: Yao Thailand; Research; Commentary

(责任编辑 段振良)

(上接 36 页)

如畜圈、厕所、浴室等。“披”多见于民居的后进和边跨。楼

层楼房较为普及,一般做两层,三层较为少见。楼层的楼梯

一般是常设的木制板梯,架设在阁搂上。

综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铜仁东山古民居由于该地域

民系共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了与徽派民居相似的秩序、风

水、宗法的典型特征。建筑形式上以风火墙,石库门和砖雕

艺术的四合院特征。

从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来讲,“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乎

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

说。它却结构方正,透透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

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

而取胜。”[10]82对铜仁东山民居进行与徽派民居的对比性综合

分析,有助发掘本地民居的历史文脉,对本地特有的历史文

化景观提供参考的保护建议。在本地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过程

中做到内外结合,因势布局,随机因借,达到得体合宜的城

市景观效果。

注 释:

① 我国有关法规确定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三个层次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

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并要求划定紫线(保护范围线),提出相

应保护原则和保护措施.

②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

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

“马头墙”。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一般来说,

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

非常难得和珍贵。

参考文献:

[1] 郦道元.水经注[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 王其均.中国民居三十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熊康宁、杜芳娟、廖婧琳.喀斯特文化与生态建筑艺术[M].贵阳:贵

州人民出版社,2007.

[4]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上海:生活·读书·三联出版社,

2003.

[5] 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重庆市园林局.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7.

[7] 一丁,雨露,洪涌.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M].石家庄:河北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6.

[8]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9] 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 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An Analysis on the Hui Characteristic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s

Residence of Tongren on the East Mountain

ZHOU Li-zhi1, WU Yu-zhong2

( 1. Art Department of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2. Politics and History Department, Tongren Guizhou 554300 )

Abstract: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s Residence of Tong ren on the East Mountain is a national Culture Relic Protection Unit.

They are rich in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have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Hui residenc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Karst topography of this

region and the shared culture background, these architecture display the similar sequence, Feng shui and moral characteristics--the Si he

yuan building which characterizes in “Wind-and-Fire Wall” “Stone Gate” and brick carving Art.

Key Words: the An hui residentce’s characteristics; karst topography; theory of Fengshui

(责任编辑 谭小芬)

黄 金:泰国瑶族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