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老冰棍 青春的注脚 -...

1
作品 欣赏 炎热的夏天 常常让我想起凉甜 解渴的老冰棍 童年时的老冰棍 前端有一段绿 豆沙 一边咯咯喳喳地嚼着清香的豆 一边有滋有味地吮着甘甜的冰 清凉的气息从心底涌出 暑意全 精神倍增 那时 老冰棍通常由小贩们用自 行车驮着 走村串巷叫卖 不一定要 掏现钱买 也可以拿鸡蛋换 一个鸡 蛋可以换一到两根 小贩们一吆喝 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开始翻屋里的鸡 蛋罐子 或者去鸡窝里搜寻 父母看 到我们那副可怜巴巴的馋相 也不忍 心拒绝这点小小的要求 14 岁那年的暑假 小伙伴大蒲说 想去卖冰棍 赚些零花钱 即便赚不 了钱 锻炼一下也是好事 我一听大 说干就干 进一些冰棍儿 放进垫 上棉褥和塑料袋的木箱 老永久 自行车上一固定 就出发了 三伏天正热 我和大蒲各奔东 西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 汗珠大滴大 滴往下落 我们推着车子在村中叫 运气好时能在一个村子里卖出去 几根 运气不好时会挨骂 因为打扰 了别人午休 要是碰上突然变天下 就更糟糕了 那个暑假 我和大蒲每人赚了 30 多元钱 如今回想起来 这是人生路 上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刘杰 上小学时 虽然家庭贫穷 无忧无虑 那年放暑假 我头几天就把作 业都做完了 余下的漫长假期 剩下玩了 一天 隔壁的瘦猴来我家玩 说有的同学去河堤担沙 一担 沙可以挣二分钱 我摇头 :“太辛苦 。”瘦猴又说 有的同学帮大人看 每天奖励一根雪糕 听到这里 我突然有了灵感 一拍瘦猴的肩膀 兴奋地说 :“ 我们 去卖冰棒吧 我姐姐以前卖过 棒桶可以租 一根冰棒进价二分 可以卖三分 如果一桶都卖完了 就能赚五角钱 一个假期下来 说能挣多少钱 ?” 瘦猴也很激动 劲头十足 :“干就干 !”同时又给我鼓劲 :“你这个 小胖墩可不许打退堂鼓 再热再累 一定要坚持到底 。” 当晚 妈妈听说我要去卖冰棒 全力支持 给了我 8 元钱 两元作押 6 元用于进货 第二天 我和瘦猴早早来到冰 棒厂排队等候 轮到我们时 太阳已 上三竿 散发出巨大的热能 我们一 边抱怨毒辣的骄阳 用汗衫擦着额 头的汗水 却又希望温度再升高一 因为天气越热 买冰棒的人就可 能越多 起先 我们提着冰棒桶满街 疾走 大声吆喝 从东到西 从南 到北 沥青路面滚烫 我们的塑 料凉鞋都被太阳晒软了 饿了 就啃随身带的包子 渴了 就喝 水壶里的凉茶 到下午 6 点左右 盘点时 我还剩下一小半 瘦猴 还有七八根 开战就不顺 我有些泄气 随后 几天 情况依旧 我这才意识到生意 难做 瘦猴心计多 他叫我歇一天 自己满街去转转 看看哪里会蕴藏 商机 隔天上了货 瘦猴拽着我直奔 县人武部 还神秘兮兮地前后看看 有没有卖冰棒的小伙伴跟踪 到了那里 瘦猴悄悄告诉我 这儿就是我们赚钱的福地 。” 隔着铁栅栏看 新兵们正在操 随着教官的一声声口令 一会儿 迈正步 一会儿匍匐前进 骄阳似火 的天气 军装都被汗水打湿了 一会 教官下达了休息的口令 新兵们都跑到树荫下擦汗 喝水 瘦猴捅了我一下 我俩立即扯着 嗓子喊起来 :“冰棒 吃一口透心凉 不甜不要钱啰 !” 一个穿四个兜的教官走过来 笑道 :“小鬼 贼精 冰棒我们全包 。”远处的新兵都笑了 他们拉练了一个月 我们的冰 棒一直很畅销 刘卫 本版责任编辑 蔡青 电话 65284860 8 首都建设报 文学·副刊 BEIJING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NEWS 2013 7 8 日星期一第 2372 清新隽永西瓜诗 夏日炎炎西瓜是必备的消 暑瓜果古往今来人们在吃西瓜的 同时还写下了许多颇有情趣的 对联比如堂中摆满翡翠玉刀劈成月牙天这是古时一家西 瓜店的对联类似今天的广告西 瓜的鲜活水灵呼之欲出明代一位巡抚微服私访 过一座寺庙庙里的老和尚摘来 几个西瓜让他解 触景生 脱口吟诵:“ 西瓜些小礼物不出下联 据说唐伯虎幼时陪 席上有一盘炒豆 :“ 炒豆捻开 。” 唐伯虎便用 西 :“ 西瓜切破 。”玉玻璃对金龟甲还是形状都十分贴切客人大为 赞赏一次明代文学家蒋焘用西 瓜待客客人出联:“ 冻雨洒窗两点西三点。” 这是一副折字联蒋焘顺口 应对:“ 切瓜分客横七刀直八 。” 上联中的东两点西三点别是冻和洒的折字下联中的横 七刀直八刀分别是切和分的折 对得精巧工整清代纪晓岚一次与同僚们吃 西瓜其中一 西 西 南轩 顺便请大家吃西瓜席间于右任 即兴出联:“ 游北温泉吃西瓜南轩作东。” 此联自然天成人一 时无以应对回城 了上清寺站寺到了有在上清 。” 于右任正准备下车郭沫若 忽然想到了下联 :“ 至上清寺 下车于右任转左。” 于右任住处位于上清寺左 下联也可谓天衣无缝孟祥海 妙趣横生西瓜联 火热盛夏正是吃西瓜的时节西瓜堪称瓜中之王历代文人 墨客对它赞颂有加留下了许多脍 炙人口的诗篇西瓜原产非洲赤道附近继而 传至西亚地区后传入我国中原称西瓜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 全书中记载:“ 西瓜种出西域 之名。” 历代诗人也多在诗中点明西瓜 的由来如元代赵善庆的西洋瓜》: 竟传异种远难详 且剖寒浆自在 因产西方皆白色为来中土尽黄 。” 明代李东阳的咏瓜诗:“汉使西 还道路赊至今中国有灵瓜香浮碧 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前两 句也点出了西瓜的来历西瓜又名寒瓜南梁沈约的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落已满 紫茄纷烂漫绿芳郁参差。”写出 了西瓜丰收时的景象西瓜有消暑解渴的功效南宋 贺方回在秋热诗中写道:“西瓜足 解渴割裂青瑶肤。”一个足字道出 了西瓜的汁多味甜而南宋文天祥的西瓜诗更是 声色俱佳:“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 顿有烟火气入齿便有冰雪声。”有声有色有味 新颖别致 趣盎然从宋代开始西 西 西 种瓜。”可见宋人种瓜吃瓜是生活 中的常事历代文人在品尝西 广 绿 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曦日三危 泻出流霞九酿浆溪女洗花新染 山翁练药旧传方宾筵满把瑛盘 雪藕调冰信有光。”读之令人垂 涎欲滴金人王予可的咏西瓜》:“一片 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深潭冷月 青云 来映衬西瓜切开 之形质匠心独运缕缕花衫沾唾碧痕痕丹血掐 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 有风。”吃着甘甜的西瓜读着优美 的诗句唇齿间立生凉意暑热顿 胡胜盼 天热 打扫卫生 无意中在放书 的角落里 翻出一台宝石花牌收音 绿色的 开关和调台旋钮都在左 调台标识是红色的喇叭在后面安上两节五号电池还能发出嗞嗞声响这是当年进入军营前夕18 元钱从家乡小镇买的圆了我多年的 梦想—— 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收音 转眼间21 年过去了儿时生活单调除了偶尔看场电 翻翻连环画 最好的娱乐方式就 是听收音机特别是每天中午 12 30 分至 13 时的小说连播时间最能 吸引大家。《杨家将》,《水浒传》,《国演义》,《岳飞传》,《刘秀传》,《七侠 五义》……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对于 历史知识的最初了解也是从收音机 中的评书得来的收音机带到了部队由于学习训练紧张只能在晚上或星期天听听 收音机真正带给我帮助的是在 考上军校以后的日子里我通过有规 律的收听逐渐喜欢上了一些文学节 于是也拿起手中的笔 把一些生 活经历与感悟写成一篇篇文字给电台的编辑老师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星期五的黄金二十二点》,郑州经 济台的今日好时光等节目三年间 录用播放了我写的十几篇稿件我与编辑李昊与杜雨亭老师还成 了笔友 虽未谋面 但我始终感激他 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一直珍藏着他 们给我的信件与采稿通知单1999 9 我参加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建国五十周年征文活动写的成长的足迹获得优秀奖不仅 收到了奖金还收到了寄来的获奖证 这是我听收音机以来最为骄傲 与自豪的事情范家生 不管有多不舍 这一天还是来 码好的行囊整齐地堆放在角落清空的文件柜静静地矗立在一旁人悉心地查看整理有人忙碌地归置 安放昔日热闹的项目部一下子沉寂 工程竣工地铁通车角门西站 的建设者们 也要奔赴下一个驻地 在这里4 年呼啸而过带走了 年少的冲动和茫然留下的是浓浓深 情和依依眷恋没有锦厦华屋没有雕梁画栋静默的围挡和蓝白相间的板房撑起 了这个温馨的小家在这里一抬头就能看到四方天 一扬手就能触摸到猎猎长风可以到小院舒展拳脚乏了可以 到花坛除草捉虫 丁香树四溢的花 织出春日里的一缕浪漫葫芦架 蜿蜒的藤蔓撑起夏日的一片阴凉秋风中 我们倾听白杨树飒飒的歌 冬雪里我们品赏皑皑白色的肃 穆神圣4 年的时光静静流淌顺流时我们徜徉其中自得其乐逆流时们溯洄而上从不气馁如今回首门西已经矗立成记忆中的青春纪念 忘不了问鼎长城杯的荣耀座奖杯里有我们顶着烈日测量时的 挥汗如雨有顺利通过验收时的泪水 飞扬……曾经火热的施工现场我们 洒下汗水琢玉成器成就自我去年 7 21 京城大雨滂沱我们扛起湿冷的沙袋抗击污浊的雨 我们充当人肉路标”,轻伤不下 火线 …… 正是有了这样铁骨铮铮的 好男儿角门西站才经受住了这场史 无前例的暴雨考验忘不了主体封顶时的激动人心忘不了全线第一个一次性通过 竣工验收时的自豪感谢岁月的馈赠让我们见证了 一座车站的从无到有感谢时光的磨 让曾经的轻狂少年褪却青涩的衣 建一项工程留一座丰碑是青春 最好的注脚梁景丽 那年暑期卖冰棒 收音机里的成长足迹 童年的老冰棍 青春的注脚 职工 博客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Jun-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童年的老冰棍 青春的注脚 - sdjsb.bjd.com.cnsdjsb.bjd.com.cn/images/2013-07/08/08/JSB08B708C.pdf · 难做。 瘦猴心计多,他叫我歇一天, 自己满街去转转,

作品欣赏

祖国兴摄

希望的田野

炎热的夏天,常常让我想起凉甜解渴的老冰棍。

童年时的老冰棍,前端有一段绿豆沙,一边咯咯喳喳地嚼着清香的豆沙, 一边有滋有味地吮着甘甜的冰棍,清凉的气息从心底涌出,暑意全消,精神倍增。

那时,老冰棍通常由小贩们用自行车驮着,走村串巷叫卖。 不一定要掏现钱买,也可以拿鸡蛋换,一个鸡蛋可以换一到两根。 小贩们一吆喝,

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开始翻屋里的鸡蛋罐子,或者去鸡窝里搜寻。 父母看到我们那副可怜巴巴的馋相,也不忍心拒绝这点小小的要求。

14

岁那年的暑假,小伙伴大蒲说想去卖冰棍,赚些零花钱,即便赚不了钱,锻炼一下也是好事。 我一听大喜,说干就干,进一些冰棍儿,放进垫上棉褥和塑料袋的木箱,往“老永久”

自行车上一固定,就出发了。

三伏天正热, 我和大蒲各奔东西。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汗珠大滴大滴往下落, 我们推着车子在村中叫卖,运气好时能在一个村子里卖出去几根,运气不好时会挨骂,因为打扰了别人午休。 要是碰上突然变天下雨,就更糟糕了。

那个暑假,我和大蒲每人赚了30

多元钱。 如今回想起来,这是人生路上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刘杰

上小学时, 虽然家庭贫穷,却无忧无虑。

那年放暑假,我头几天就把作业都做完了, 余下的漫长假期,只剩下玩了。

一天, 隔壁的瘦猴来我家玩儿,说有的同学去河堤担沙,一担沙可以挣二分钱。 我摇头:“太辛苦了。 ”瘦猴又说,有的同学帮大人看摊,每天奖励一根雪糕。

听到这里, 我突然有了灵感,

一拍瘦猴的肩膀,兴奋地说:“我们去卖冰棒吧! 我姐姐以前卖过,冰棒桶可以租, 一根冰棒进价二分,

可以卖三分。 如果一桶都卖完了,

就能赚五角钱。 一个假期下来,你

说能挣多少钱? ”

瘦猴也很激动, 劲头十足:“说干就干!”同时又给我鼓劲:“你这个小胖墩可不许打退堂鼓,再热再累,

一定要坚持到底。 ”

当晚,妈妈听说我要去卖冰棒,

全力支持,给了我8

元钱,两元作押金,

6

元用于进货。

第二天, 我和瘦猴早早来到冰棒厂排队等候,轮到我们时,太阳已上三竿,散发出巨大的热能。我们一边抱怨毒辣的骄阳, 用汗衫擦着额头的汗水, 却又希望温度再升高一些,因为天气越热,买冰棒的人就可能越多。

起先, 我们提着冰棒桶满街

疾走,大声吆喝,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沥青路面滚烫, 我们的塑料凉鞋都被太阳晒软了。 饿了,

就啃随身带的包子。 渴了, 就喝水壶里的凉茶。 到下午

6

点左右盘点时, 我还剩下一小半, 瘦猴还有七八根。

开战就不顺,我有些泄气。随后几天,情况依旧,我这才意识到生意难做。 瘦猴心计多,他叫我歇一天,

自己满街去转转, 看看哪里会蕴藏商机。

隔天上了货, 瘦猴拽着我直奔县人武部,还神秘兮兮地前后看看,

有没有卖冰棒的小伙伴跟踪。

到了那里, 瘦猴悄悄告诉我:

“这儿就是我们赚钱的福地。 ”

隔着铁栅栏看, 新兵们正在操练,随着教官的一声声口令,一会儿迈正步,一会儿匍匐前进。骄阳似火的天气,军装都被汗水打湿了。

一会,教官下达了休息的口令,

新兵们都跑到树荫下擦汗,喝水。见此,瘦猴捅了我一下,我俩立即扯着嗓子喊起来:“冰棒!吃一口透心凉,

不甜不要钱啰! ”

一个穿四个兜的教官走过来,

笑道:“小鬼, 贼精。 冰棒我们全包了。 ”远处的新兵都笑了。

他们拉练了一个月, 我们的冰棒一直很畅销。

刘卫

本版责任编辑 蔡青 电话65284860

8

首都建设报

文学·副刊

BEIJING�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NEWS

2013

年7

月8

日星期一第2372

清新隽永西瓜诗

夏日炎炎, 西瓜是必备的消暑瓜果。

古往今来, 人们在吃西瓜的同时, 还写下了许多颇有情趣的对联。 比如,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劈成月牙天。 这是古时一家西瓜店的对联,类似今天的广告,西瓜的鲜活水灵呼之欲出。

明代一位巡抚微服私访 ,路过一座寺庙, 庙里的老和尚摘来几个西瓜让他解渴。 巡抚触景生情,脱口吟诵:“东司和尚送西瓜,

些小礼物。 ”老和尚苦思良久,对不出下联,张居中恰好路过,随口应对:“南极仙翁拜北斗, 天大人情。 ”在场之人无不惊叹。

据说唐伯虎幼时陪父亲会客,席上有一盘炒豆,客人即兴说联 :“炒豆捻开 , 抛下一双金龟甲。 ” 唐伯虎便用桌上的西瓜相对 :“西瓜切破 , 分成两片玉玻璃。 ”玉玻璃对金龟甲,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十分贴切,客人大为赞赏。

一次, 明代文学家蒋焘用西瓜待客,客人出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

这是一副折字联, 蒋焘顺口

应对:“切瓜分客, 横七刀, 直八刀。 ”

上联中的东两点,西三点,分别是冻和洒的折字。 下联中的横七刀,直八刀,分别是切和分的折字,对得精巧工整。

清代纪晓岚一次与同僚们吃西瓜,其中一人慢不经心地吟联: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 ”

纪晓岚脱口而出:“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 ”

以上下左右,对东南西北,恰到妙处。

抗战时期, 于右任请郭沫若和吴南轩到北温泉议事, 吴南轩顺便请大家吃西瓜。 席间,于右任即兴出联:“游北温泉,吃西瓜,吴南轩作东。 ”

此联自然天成,郭、吴二人一时无以应对。 回城时坐公交车,到了上清寺站, 乘务员喊道:“上清寺到了, 有在上清寺下车的请注意。 ”于右任正准备下车,郭沫若忽然想到了下联:“至上清寺 ,请下车,于右任转左。 ”

于右任住处位于上清寺左侧,下联也可谓天衣无缝。

孟祥海

妙趣横生西瓜联

火热盛夏,正是吃西瓜的时节。

西瓜堪称瓜中之王, 历代文人墨客对它赞颂有加,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西瓜原产非洲赤道附近, 继而传至西亚地区,后传入我国中原,故称西瓜。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

历代诗人也多在诗中点明西瓜的由来,如元代赵善庆的《西洋瓜》:

“竟传异种远难详, 且剖寒浆自在尝。因产西方皆白色,为来中土尽黄瓤。 ”

明代李东阳的咏瓜诗:“汉使西还道路赊,至今中国有灵瓜。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 ”前两句也点出了西瓜的来历。

西瓜又名寒瓜,南梁沈约的《行国》 诗云:“寒瓜方卧垅, 秋落已满坡。紫茄纷烂漫,绿芳郁参差。”写出了西瓜丰收时的景象。

西瓜有消暑解渴的功效。 南宋贺方回在《秋热诗》中写道:“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一个足字,道出了西瓜的汁多味甜。

而南宋文天祥的《西瓜诗》更是声色俱佳:“拔出金佩刀, 斫破碧玉

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有烟火气,入齿便有冰雪声。 ”有形,有声,有色,有味,新颖别致,意趣盎然。

从宋代开始, 西瓜已在我国大面积种植。范成大写过不少西瓜诗:

“碧蔓凌霜卧软沙, 年来处处吃西瓜。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女儿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可见宋人种瓜吃瓜,是生活中的常事。

历代文人在品尝西瓜之余,也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诗篇。 如明代瞿佑的《红瓢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曦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练药旧传方。宾筵满把瑛盘饫,雪藕调冰信有光。 ”读之,令人垂涎欲滴。

金人王予可的《咏西瓜》:“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 ”以深潭、冷月、青云,来映衬西瓜切开之形质,匠心独运。

“缕缕花衫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吃着甘甜的西瓜,读着优美的诗句, 唇齿间立生凉意, 暑热顿消。

胡胜盼

天热,打扫卫生,无意中在放书的角落里, 翻出一台宝石花牌收音机,绿色的,开关和调台旋钮都在左侧,调台标识是红色的,喇叭在后面,

安上两节五号电池,还能发出嗞嗞

的声响。

这是当年进入军营前夕, 花18

元钱从家乡小镇买的,圆了我多年的梦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收音机。 转眼间,

21

年过去了。

儿时生活单调,除了偶尔看场电影,翻翻连环画,最好的娱乐方式就是听收音机, 特别是每天中午

12

时30

分至13

时的小说连播时间,最能吸引大家。 《杨家将》,《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刘秀传》,《七侠五义》……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对于历史知识的最初了解,也是从收音机中的评书得来的。

收音机带到了部队, 由于学习、

训练紧张,只能在晚上或星期天听听

歌。

收音机真正带给我帮助的,是在考上军校以后的日子里。我通过有规律的收听,逐渐喜欢上了一些文学节目,于是也拿起手中的笔,把一些生活经历与感悟, 写成一篇篇文字,寄给电台的编辑老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期五的《黄金二十二点》,郑州经济台的《今日好时光》等节目,三年间录用、播放了我写的十几篇稿件。 期间,我与编辑李昊与杜雨亭老师还成了笔友,虽未谋面,但我始终感激他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一直珍藏着他们给我的信件与采稿通知单。

1999

年9

月, 我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国五十周年征文活动,采写的《成长的足迹》获得优秀奖,不仅收到了奖金,还收到了寄来的获奖证书。 这是我听收音机以来,最为骄傲与自豪的事情。

范家生

不管有多不舍, 这一天还是来了。

码好的行囊整齐地堆放在角落,

清空的文件柜静静地矗立在一旁。有人悉心地查看整理,有人忙碌地归置安放,昔日热闹的项目部一下子沉寂了。

工程竣工,地铁通车。 角门西站的建设者们, 也要奔赴下一个驻地了。

在这里,

4

年呼啸而过, 带走了年少的冲动和茫然,留下的是浓浓深情和依依眷恋。

没有锦厦华屋, 没有雕梁画栋,

静默的围挡和蓝白相间的板房,撑起了这个温馨的小家。

在这里,一抬头就能看到四方天空,一扬手就能触摸到猎猎长风。 累了,可以到小院舒展拳脚。乏了,可以到花坛除草捉虫。 丁香树四溢的花香,织出春日里的一缕浪漫。 葫芦架蜿蜒的藤蔓, 撑起夏日的一片阴凉。

秋风中, 我们倾听白杨树飒飒的歌谣。 冬雪里,我们品赏皑皑白色的肃穆神圣。

4

年的时光静静流淌。 顺流时,

我们徜徉其中,自得其乐。逆流时,我们溯洄而上,从不气馁。如今回首,角门西已经矗立成记忆中的青春纪念碑。

忘不了问鼎“长城杯”的荣耀。这座奖杯里,有我们顶着烈日测量时的挥汗如雨,有顺利通过验收时的泪水飞扬……曾经火热的施工现场,我们洒下汗水,琢玉成器,成就自我。

去年7

月21

日,京城大雨滂沱,

我们扛起湿冷的沙袋,抗击污浊的雨水。 我们充当“人肉路标”,轻伤不下火线……正是有了这样铁骨铮铮的好男儿,角门西站才经受住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暴雨考验。

忘不了主体封顶时的激动人心。

忘不了全线第一个一次性通过竣工验收时的自豪。

感谢岁月的馈赠,让我们见证了一座车站的从无到有。感谢时光的磨炼,让曾经的轻狂少年褪却青涩的衣衫。建一项工程,留一座丰碑,是青春最好的注脚。

梁景丽

那年暑期卖冰棒收音机里的成长足迹

童年的老冰棍 青春的注脚职工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