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的高压缩短“带病干部”的潜伏期...

1
2015 6 16 星期二 7 本版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编:杨秋燕 各抒己见 微言大义 市民茶座 □白杨林 从中央纪委通报查处的中管干部违纪违法问题 来看,很多都是发生在担任下级一把手期间;有的省 已查处的领导干部中,半数以上属于带病提拔,有的 一把手甚至带病在岗 10 年、 20 年,屡被提拔。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狂犬病有潜伏期,人被疯 狗咬了,很可能一二十年之后才发作。而且如果不 及时的注射疫苗,杀灭病毒,一旦发作,即是死症。 腐败同样有“潜伏期”,而且潜伏期变得越来越长 —一些官员能带病在岗10年、20年,一但被查 处,即是大贪。这一方面反映出这些贪官越来越狡 猾,越来越善于伪装,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反腐 的发现机制上还有某些欠缺。 腐败已经成为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颗 扩散性的毒瘤,“带病干部”潜伏的时间越长,对社 会的危害越大,对民众的心理影响也越大。愚以 为,反腐败不仅仅是要多查处几个贪官,更重要的 是要缩短他们的腐败潜伏期。“带病干部”潜伏这么 久才被发现,即使惩处力度很大,如果能在他们犯 小错的时候就及时查处,就会减轻他们的罪责,减 少对社会的危害;同时,如果我们在贪官第一次腐 败时就发现、惩处他们,即使惩处力度不怎么大,也 可以让他们不再存有侥幸心理,继续腐败了。相 反,如果法律制裁对他们失之于软、失之于晚,难免 会纵容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利用公权力对公众实 施“暴力”;如果任由“带病干部”不断提拔、继续潜 伏,在腐败敲开权力的大门、权力又为腐败大开方 便之门的贪腐惯性下,“带病干部”潜伏期越来越 长,风清弊绝就永无可期之日。 有人把反腐机制比作高悬于官员头顶的达摩克 利斯之剑,剑悬在头上,固然有震慑之效,但遇到邪 恶迟迟不出鞘,就无异于“银样蜡枪头”。而“带病干 部”潜伏期越来越长的现实恰恰表明,反腐机制这把 剑,还远不够神速,远不够锋利。为此,要缩短“带病 干部”的潜伏期,就必须让利剑出鞘,鞘到见血,彻底 剜除腐败这颗毒瘤,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换而言 之,就是要动真格,敢碰硬,用制度的高压缩短“带病 干部”的潜伏期。具体地说,就是要以从严治党、从 严治吏为抓手,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扎紧制度 的篱笆,把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亲属经商的 有关禁令、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追责的有关制度切实 落到实处,织就一张有效预防和惩处贪官的天罗地 网,让“带病干部”早被发现、早被查处,以彻底解开 “带病干部”潜伏期越来越长的死结。 用制度的高压缩短“带病干部”的潜伏期 □乔兆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笑傲江 湖》里的一句经典台词。物以类聚,人以群 分,有人的地方也就有“圈子”。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人们常常因兴趣 爱好、脾性相投、经历相似,自觉或不自觉地 进入一定的“圈子”,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 文化现象。 朋友的孩子中考成绩不理想,但朋友还是 花钱给孩子买了个全市最好的高中,用朋友的 话说,成绩不是最重要,和谁在一起很重要。 其实即便拥有了一个好的圈子,若自身素质和 能力不能与之相匹配,最终也只会是“郁郁涧 底松”,还是努力提升自己,更靠谱些。 本人平时喜欢涂鸦些小文,因此与几个 爱好文字的朋友形成了一个圈子,大家一有 机会就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畅谈文意, 然后兴尽而散。朋友们目的的纯粹,不是奔 着名利来的,只是为了追求那种相谈甚欢的 气氛,自然亲近而又其乐无穷。 圈子是一种资源,美国管理咨询公司老 板麦肯锡乘飞机出差只坐头等舱,他说:“坐 头等舱都是有钱人,有时我在头等舱认识一 个客户,就可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前段 时间看过一则资讯:一个公务员要辞职,多个 公司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他们看中的也是 公务员的圈子,手中掌握的人脉资源。 那些正能量的圈子确实为我们的工作、 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问题是,一旦形成一 种拉帮结派的“圈子”,危害就严重了。比如 唐朝晚期的朋党之争、北宋的新旧党争…… 这些党派之争在内耗中加快了政治的腐败、 混乱。 如今官场也存在“圈子”、“山头主义”, 或是争名夺利,任人唯亲,或是官商勾结,权 钱交易,一旦有人落马往往会牵扯出一大 串。事实证明:“靠山”会倒,“圈子”会散。敬 畏纪律、严守规矩,才是正道。 圈子这个词无所谓好坏,起关健作用的 是圈子里的人。我的家乡有句老话:随着好 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和不一样的人 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 在一起,就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就 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自然会增强悟性…… 有的人在不同的圈子里进进出出,有的 人在圈子里八面玲珑,有的人在圈子里很累, 活得很没有自我。有时候,远离圈子,与亲近 圈子一样重要,它能让人活得安静。这个道 理,不活到一定的份上,还真不会明白。 闲话圈子 □李格珂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社会呼唤礼仪,犹如花朵呼唤春风。 崇之以礼,是时代的呼唤。 每天出门,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失礼的 现象: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意插 队,随意偷拍,随口脏话,公交车上抢座位,行 人闯红灯,特殊场所打手机,破坏公共设施, 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真的是举不胜举。 大家司空见惯,在这混乱不堪的环境中互为 影响,习以为常。 常常看到有人与人交流不懂礼仪,得 到帮助不知言谢,稍不如意出言不逊,为富 不仁者动不动用钱砸人,不尊重他人,不孝 顺父母,不教育子女,不顾礼义廉耻,破坏 他人家庭,践踏道德准则……将自己的快 乐建在他人痛苦之上。这不应该是社会的 主流。 我们偶尔怀念过去的某段时光。那时虽 然贫穷,但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拾金不 昧,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那时我们的精神不 穷,我们的骨头坚硬。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的, 是互助的,是有人格的。近些年,我们一直在 追逐经济梦想,一部分人忘了礼仪廉耻,丧失 了道德底线,丧失了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 物质文明了,人性灰暗了。这是时代的暗 伤。我们需要明亮的人生,我们呼唤礼仪的 春风。 真正的礼仪是春风,是秩序,是礼节,是和 谐,是尊重。大到八荣八耻,社会核心价值 观。小到一言一行,敬畏自然,知行合一。热 爱生活,正直向上。礼貌谦和,悲悯关怀。面 对困难,保持初心。纯真情怀,精神成长。外 塑形象,内强素质。不错过芳华,不荒废生活。 古之教化,莫不以礼育人。孔子曰:“人 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 守。”泱泱中华,自古礼仪之邦。国门洞开, 广为教化。多少蛮夷远渡重洋,来我中华学 习礼仪。有了衣冠,有了文字,有了礼数,有 了仁爱忠恕,有了礼义廉耻。而今,突飞猛 进,强势如潮。我们也物质高度文明,我们岂 肯被今日世界抛弃在潮流之后?让崇之以礼 唤醒人们的执念,让礼仪重获新生! 崇之以礼的时代来了 □李剑红 在某市郊区,一个农民牵着一头水牛过 马路。当走到马路的双黄线时,那头水牛停 在那里,怎么也不肯再走。水牛停在马路中 央,造成交通阻塞。农民急得满头大汗,拼命 牵牛,那水牛就是纹丝不动。 交警走过来,驱赶着牛也无济于事。交警 急了,用力拍牛屁股,拍得山响。这时,围观群 众中有人说:“只听说‘拍马屁’,现在有人在 ‘拍牛屁’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使交警 非常窘迫,可是那头水牛仍然稳如泰山、雷打 不动。这名交警有些气急败坏,解下腰中皮 带,对着水牛一阵狂抽,牛的主人也边吆喝边 向前用力牵牛。过了一会儿,大概那牛被打得 疼痛难忍,也看出主人和交警逼着它向前穿过 双黄线,不过去是不行了。它突然大叫了一 声,挣脱主人手中的缰绳,后退了几米,然后向 前助跑,腾空而起,飞越了双黄线。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谁都没有想到,水牛 最终会以这种高难度的动作越过双黄线。 原来在水牛的眼里,马路中间的双黄线 可能是无法逾越的“一堵墙”,它在交警和主 人的逼迫下,万般无奈之中成功地飞跃了“障 碍”。其实它并不知道,只要迈开腿就可以轻 松地跨过。 这件事情的发生纯属偶然,但却给人以 有益的启迪。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不 是外界的困难,而是无法战胜内心的恐惧,是 我们自己内心的“双黄线”囚禁了自己。 飞越双黄线 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小时候很顽皮。有一次和一 个男孩子发生争执,出手打了人家,结果自己却反过来 也被打得不轻。 普京回忆说:“这件事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堂人生 课,因为从中我获得了许多教训与认识:第一,事情起 因主要缘于我。当时,那个男孩只是和我说了一句话, 而我却用非常强硬的语气把他顶回去,并且动了手。 所以我挨打,也算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第二,如果当 时和我说话的男孩长得壮实些,我应该会有所顾忌,收 敛自己,而男孩看上去弱不禁风,让我毫不犹豫地觉得 完全可以对他动点粗撒些野。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 不应该高估自己,更不可以随便小看和挑衅别人。” 与人打架,有谁没经历过?但打架之后,能像普京 一样学会认错,懂得反省的,恐怕就寥寥无几了。或 许,这便是普京获得巨大成功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打架之后 许扣锁 梅西,阿根廷著名足球运动员,曾经连续三次蝉联 国际足联金球奖、世界足球先生,现效力于西班牙足球 甲级联赛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被很多人视为当今足 坛最好的球员。 2015年5月,梅西接受众多记者的自由访谈时,不 可避免地被要求透露他的所谓成功之道。梅西说:“球 场上,我不会受到任何一个球迷的干扰,即使是失去理 智的骂声也不会分散我的注意力,我只专注于比赛,专 注于如何处理好球,虽然在每场比赛中都会遇到突发 情况;在比赛中,我从不去浪费时间害怕是否会被判犯 规,我只管专注于自己踢球,一切让裁判来完成他们的 工作;我从来不回顾自己所取得的或大或小的成就,我 始终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和以前任何时候一样, 专注于把每场比赛都当做新的挑战与超越。” 原来,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专注,只要专注于某一项 事业,必然会收获到使别人感到非常吃惊的成绩。 梅西的专注 土坷垃看自己黑乎乎的,被别人踢来踢去很是伤 心,于是它哭着去请求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观音菩 萨啊,你把我变成一块金子吧,这样我到任何地方都会 闪光,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了。” 观音菩萨被它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就点土成金,把 土坷垃变成了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块。土坷垃看着自己 金光闪闪的外表,高兴地又唱又跳。菩萨把金块放在 辣椒秧下,辣椒秧说:“好碍事,还不如给我一勺大粪 呢。”菩萨把金块放在草地上,小草说:“压得我难受,还 是给我几滴雨露吧。”菩萨把金快放在花盆里,花说: “我的空间这么小,怎么能放这个没用的东西,还不如 给我一个土坷垃呢。” 土坷垃与金块 张家坤 蓝鲸是地球上最大与最重的动物,最长 的蓝鲸体长33米,体重170吨。蓝鲸的舌头 上能站 50 个人,其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出生 的幼崽比一头大象还要重。这样一个体态臃 肿而庞大的家伙,在水里游动时,却显得极其 轻松自在!原来,蓝鲸在水中游动或觅食时, 一是顺着洋流往前游动,借着洋流巨大的流 力,推动自己庞大而笨重的身体前行;二是借 助自己身体钻出水面又钻进水面所形成的巨 大的水波,来推动自己前行。这两种游动的 方式可谓“借力而行”,省却了蓝鲸不少力气, 也减少了体能的消耗。 蜂鸟是地球上最小的鸟类。最小的蜂鸟 体重只有2克,翅膀展开也仅有3.5厘米。别 看蜂鸟“微乎其微”,可它却有一项绝技:筑 巢。蜂鸟在树枝、大叶片或岩石突出部位,用 植物纤维、蛛网、地衣和苔藓筑成自己心爱的 巢,远远望去,整个鸟巢就像一个精致的杯 子。生活在山区的蜂鸟更绝,它们把巢像杯 子一样挂在洞穴或涵洞顶上,以防止敌害的 攻击;巢两边放些泥土和植物,以保持巢穴的 平衡。这种巢穴设计非常巧妙,防风、防震、 防害、防潮,安全性能高,采光效果好,简直是 大自然的杰作! 智慧是公平存在的,只要你肯激活它,它 就可以放射出锐利的光芒,奏出动听的乐 章!—庞大的蓝鲸可以有,微小的蜂鸟也 可以有! 激活智慧 □邵孔发 看题目人们即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 后”的成语故事,抄录于下:《庄子 · 山木》:“睹 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 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 真。”又,汉 · 刘向《说苑 · 正谏》:“园中有树,其 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 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 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 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 有患也。” 除了成语的本义和喻义,丰厚的故事内 涵还给人们以意外的联想。一者,食物链现 象。庄子、刘向时代,虽已有“天人合一”的观 念,人类尚无所谓生态平衡中食物链的思 想。在昆虫、动物及人类捕猎情状的具体形 象面前,刘向悟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 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的寓言式道理。到了今 天,见此画面,人们在刘向所悟之道的基础之 上,恐怕还要情不自禁地惊叹,这岂不正是一 幅绝好的生态平衡中食物链图?它给予了今 天食物链思想的古籍记载中的恰合的例证, 说明祖先在自然现象面前善于观察悟道并以 像言道、以事寓道的聪明智慧。 二者,人之性与物之性一也。刘向只说 “此三者(蝉、螳螂、黄雀)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给那位“在其下”者留了面子。其实,此三 者岂不正是人之化身?其实,在其下的弹弓 者,不亦欲得其暴利乎?孟子慨叹:“人之所 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 动物界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 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一些或 少一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在这个意义上可说:人与虫鸟,其性一也。当 然,刘向没有说明弹弓者是否存在“其后之有 患”;倘若弹弓者身后也有患,则人之境与物 之境亦一也。那就应该说“此四者皆务欲得 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性、境一致, 故古人将“人为财死”与“鸟为食亡”相提而比 论,对世间某些人,恐怕不无一定道理。倘民 众社会官府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 患(环境的道德的社会的),岂不悲乎? 三者,制约的无限性。上文说“人之境与 物之境亦一也”,根据在哪里呢?由刘向所描 述的故事形象再向两端看,则“一切事物,在 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 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 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 物”。(鲁迅《写在〈坟〉后面》)总之,每一环节 皆在制约之中,没有制约以外。倘认为人类 是在制约之外,那犯了一个文化上的错误。 “进化的链子”话题太大,且不去说。即人类 自身而言,“弹弓者屏息凝神欲射黄雀,而不 知官府在其上也”。弹弓者即使捕得黄雀,也 不见得归其所有,尚有官府在其上,还得上 缴。史载捕得蛇、蟋蟀,须如期按例交官,有 柳宗元、蒲松龄为证。甚至包括鸡、猫、狗也 在其列,因着宫廷斗玩好需要故也。自然,宫 廷官员的奢糜造成民怨,又会引起朝代的更 迭、历史的变迁。由此观之,万物皆后之有患 也,防患于未然,实生存发展之道,此乃“螳螂 捕蝉”之要义。 “螳螂捕蝉”义疏 杂谈随笔 麻辣生活:养狗的意义 谈芳波/绘 改革大道清路障 吴之如文/图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在去年大幅减少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 事项的基础上,今年将彻底取消非行政 许可审批类别。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 花”,说的其实不止是自然界的新旧更 替、万物更新,也比喻人类社会的推陈出 新、文明进步;而且,这句话借用来形容 当前深化改革的历史大背景下,高层敢 于清除改革大道上的种种路障的决心和 举措,也是蛮恰当的。有道是:改革大道 清路障,繁复审批多断香;约束权力提实 效,服务百姓更周详。 相信这类“清障”行动今后还将继续 下去,政府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大 众竭诚服务的宗旨将坚持不懈。 人生感悟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5年 6月 16日 星期二言 论言 论7

本版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编:杨秋燕

各 抒 己 见

微 言 大 义

市 民 茶 座

□白杨林

从中央纪委通报查处的中管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来看,很多都是发生在担任下级一把手期间;有的省已查处的领导干部中,半数以上属于带病提拔,有的一把手甚至带病在岗10年、20年,屡被提拔。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狂犬病有潜伏期,人被疯狗咬了,很可能一二十年之后才发作。而且如果不及时的注射疫苗,杀灭病毒,一旦发作,即是死症。腐败同样有“潜伏期”,而且潜伏期变得越来越长——一些官员能带病在岗 10 年、20 年,一但被查处,即是大贪。这一方面反映出这些贪官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善于伪装,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反腐的发现机制上还有某些欠缺。

腐败已经成为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颗

扩散性的毒瘤,“带病干部”潜伏的时间越长,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对民众的心理影响也越大。愚以为,反腐败不仅仅是要多查处几个贪官,更重要的是要缩短他们的腐败潜伏期。“带病干部”潜伏这么久才被发现,即使惩处力度很大,如果能在他们犯小错的时候就及时查处,就会减轻他们的罪责,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同时,如果我们在贪官第一次腐败时就发现、惩处他们,即使惩处力度不怎么大,也可以让他们不再存有侥幸心理,继续腐败了。相反,如果法律制裁对他们失之于软、失之于晚,难免会纵容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利用公权力对公众实施“暴力”;如果任由“带病干部”不断提拔、继续潜伏,在腐败敲开权力的大门、权力又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的贪腐惯性下,“带病干部”潜伏期越来越长,风清弊绝就永无可期之日。

有人把反腐机制比作高悬于官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剑悬在头上,固然有震慑之效,但遇到邪恶迟迟不出鞘,就无异于“银样蜡枪头”。而“带病干部”潜伏期越来越长的现实恰恰表明,反腐机制这把剑,还远不够神速,远不够锋利。为此,要缩短“带病干部”的潜伏期,就必须让利剑出鞘,鞘到见血,彻底剜除腐败这颗毒瘤,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换而言之,就是要动真格,敢碰硬,用制度的高压缩短“带病干部”的潜伏期。具体地说,就是要以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为抓手,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扎紧制度的篱笆,把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亲属经商的有关禁令、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追责的有关制度切实落到实处,织就一张有效预防和惩处贪官的天罗地网,让“带病干部”早被发现、早被查处,以彻底解开

“带病干部”潜伏期越来越长的死结。

用制度的高压缩短“带病干部”的潜伏期

□乔兆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笑傲江湖》里的一句经典台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人的地方也就有“圈子” 。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人们常常因兴趣爱好、脾性相投、经历相似,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一定的“圈子”, 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

朋友的孩子中考成绩不理想,但朋友还是花钱给孩子买了个全市最好的高中,用朋友的话说,成绩不是最重要,和谁在一起很重要。其实即便拥有了一个好的圈子,若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能与之相匹配,最终也只会是“郁郁涧底松”,还是努力提升自己,更靠谱些。

本人平时喜欢涂鸦些小文,因此与几个爱好文字的朋友形成了一个圈子,大家一有机会就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畅谈文意,然后兴尽而散。朋友们目的的纯粹,不是奔着名利来的,只是为了追求那种相谈甚欢的气氛,自然亲近而又其乐无穷。

圈子是一种资源,美国管理咨询公司老

板麦肯锡乘飞机出差只坐头等舱,他说:“坐头等舱都是有钱人,有时我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可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前段时间看过一则资讯:一个公务员要辞职,多个公司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他们看中的也是公务员的圈子,手中掌握的人脉资源。

那些正能量的圈子确实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问题是,一旦形成一种拉帮结派的“圈子”,危害就严重了。比如唐朝晚期的朋党之争、北宋的新旧党争……这些党派之争在内耗中加快了政治的腐败、混乱。

如今官场也存在“圈子”、“山头主义”,或是争名夺利,任人唯亲,或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一旦有人落马往往会牵扯出一大串。事实证明:“靠山”会倒,“圈子”会散。敬畏纪律、严守规矩,才是正道。

圈子这个词无所谓好坏,起关健作用的是圈子里的人。我的家乡有句老话:随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自然会增强悟性……

有的人在不同的圈子里进进出出,有的人在圈子里八面玲珑,有的人在圈子里很累,活得很没有自我。有时候,远离圈子,与亲近圈子一样重要,它能让人活得安静。这个道理,不活到一定的份上,还真不会明白。

闲话圈子

□李格珂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呼唤礼仪,犹如花朵呼唤春风。崇之以礼,是时代的呼唤。

每天出门,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失礼的现象: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意插队,随意偷拍,随口脏话,公交车上抢座位,行人闯红灯,特殊场所打手机,破坏公共设施,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真的是举不胜举。大家司空见惯,在这混乱不堪的环境中互为影响,习以为常。

常常看到有人与人交流不懂礼仪,得到帮助不知言谢,稍不如意出言不逊,为富不仁者动不动用钱砸人,不尊重他人,不孝顺父母,不教育子女,不顾礼义廉耻,破坏他人家庭,践踏道德准则……将自己的快乐建在他人痛苦之上。这不应该是社会的主流。

我们偶尔怀念过去的某段时光。那时虽然贫穷,但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拾金不昧,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那时我们的精神不

穷,我们的骨头坚硬。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的,是互助的,是有人格的。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追逐经济梦想,一部分人忘了礼仪廉耻,丧失了道德底线,丧失了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物质文明了,人性灰暗了。这是时代的暗伤。我们需要明亮的人生,我们呼唤礼仪的春风。

真正的礼仪是春风,是秩序,是礼节,是和谐,是尊重。大到八荣八耻,社会核心价值观。小到一言一行,敬畏自然,知行合一。热爱生活,正直向上。礼貌谦和,悲悯关怀。面对困难,保持初心。纯真情怀,精神成长。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不错过芳华,不荒废生活。

古之教化,莫不以礼育人。孔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泱泱中华,自古礼仪之邦。国门洞开,广为教化。多少蛮夷远渡重洋,来我中华学习礼仪。有了衣冠,有了文字,有了礼数,有了仁爱忠恕,有了礼义廉耻。而今,突飞猛进,强势如潮。我们也物质高度文明,我们岂肯被今日世界抛弃在潮流之后?让崇之以礼唤醒人们的执念,让礼仪重获新生!

崇之以礼的时代来了

□李剑红

在某市郊区,一个农民牵着一头水牛过马路。当走到马路的双黄线时,那头水牛停在那里,怎么也不肯再走。水牛停在马路中央,造成交通阻塞。农民急得满头大汗,拼命牵牛,那水牛就是纹丝不动。

交警走过来,驱赶着牛也无济于事。交警急了,用力拍牛屁股,拍得山响。这时,围观群众中有人说:“只听说‘拍马屁’,现在有人在

‘拍牛屁’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使交警非常窘迫,可是那头水牛仍然稳如泰山、雷打不动。这名交警有些气急败坏,解下腰中皮带,对着水牛一阵狂抽,牛的主人也边吆喝边向前用力牵牛。过了一会儿,大概那牛被打得

疼痛难忍,也看出主人和交警逼着它向前穿过双黄线,不过去是不行了。它突然大叫了一声,挣脱主人手中的缰绳,后退了几米,然后向前助跑,腾空而起,飞越了双黄线。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谁都没有想到,水牛最终会以这种高难度的动作越过双黄线。

原来在水牛的眼里,马路中间的双黄线可能是无法逾越的“一堵墙”,它在交警和主人的逼迫下,万般无奈之中成功地飞跃了“障碍”。其实它并不知道,只要迈开腿就可以轻松地跨过。

这件事情的发生纯属偶然,但却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外界的困难,而是无法战胜内心的恐惧,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双黄线”囚禁了自己。

飞越双黄线

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小时候很顽皮。有一次和一个男孩子发生争执,出手打了人家,结果自己却反过来也被打得不轻。

普京回忆说:“这件事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堂人生课,因为从中我获得了许多教训与认识:第一,事情起因主要缘于我。当时,那个男孩只是和我说了一句话,而我却用非常强硬的语气把他顶回去,并且动了手。所以我挨打,也算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第二,如果当时和我说话的男孩长得壮实些,我应该会有所顾忌,收敛自己,而男孩看上去弱不禁风,让我毫不犹豫地觉得完全可以对他动点粗撒些野。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应该高估自己,更不可以随便小看和挑衅别人。”

与人打架,有谁没经历过?但打架之后,能像普京一样学会认错,懂得反省的,恐怕就寥寥无几了。或许,这便是普京获得巨大成功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打架之后许扣锁

梅西,阿根廷著名足球运动员,曾经连续三次蝉联国际足联金球奖、世界足球先生,现效力于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被很多人视为当今足坛最好的球员。

2015年5月,梅西接受众多记者的自由访谈时,不可避免地被要求透露他的所谓成功之道。梅西说:“球场上,我不会受到任何一个球迷的干扰,即使是失去理智的骂声也不会分散我的注意力,我只专注于比赛,专注于如何处理好球,虽然在每场比赛中都会遇到突发情况;在比赛中,我从不去浪费时间害怕是否会被判犯规,我只管专注于自己踢球,一切让裁判来完成他们的工作;我从来不回顾自己所取得的或大或小的成就,我始终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和以前任何时候一样,专注于把每场比赛都当做新的挑战与超越。”

原来,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专注,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必然会收获到使别人感到非常吃惊的成绩。

梅西的专注严 棱

土坷垃看自己黑乎乎的,被别人踢来踢去很是伤心,于是它哭着去请求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啊,你把我变成一块金子吧,这样我到任何地方都会闪光,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了。”

观音菩萨被它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就点土成金,把土坷垃变成了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块。土坷垃看着自己金光闪闪的外表,高兴地又唱又跳。菩萨把金块放在辣椒秧下,辣椒秧说:“好碍事,还不如给我一勺大粪呢。”菩萨把金块放在草地上,小草说:“压得我难受,还是给我几滴雨露吧。”菩萨把金快放在花盆里,花说:

“我的空间这么小,怎么能放这个没用的东西,还不如给我一个土坷垃呢。”

土坷垃与金块张家坤

□刘 凯

蓝鲸是地球上最大与最重的动物,最长的蓝鲸体长 33 米,体重 170 吨。蓝鲸的舌头上能站50个人,其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出生的幼崽比一头大象还要重。这样一个体态臃肿而庞大的家伙,在水里游动时,却显得极其轻松自在!原来,蓝鲸在水中游动或觅食时,一是顺着洋流往前游动,借着洋流巨大的流力,推动自己庞大而笨重的身体前行;二是借助自己身体钻出水面又钻进水面所形成的巨大的水波,来推动自己前行。这两种游动的方式可谓“借力而行”,省却了蓝鲸不少力气,也减少了体能的消耗。

蜂鸟是地球上最小的鸟类。最小的蜂鸟

体重只有 2克,翅膀展开也仅有 3.5厘米。别看蜂鸟“微乎其微”,可它却有一项绝技:筑巢。蜂鸟在树枝、大叶片或岩石突出部位,用植物纤维、蛛网、地衣和苔藓筑成自己心爱的巢,远远望去,整个鸟巢就像一个精致的杯子。生活在山区的蜂鸟更绝,它们把巢像杯子一样挂在洞穴或涵洞顶上,以防止敌害的攻击;巢两边放些泥土和植物,以保持巢穴的平衡。这种巢穴设计非常巧妙,防风、防震、防害、防潮,安全性能高,采光效果好,简直是大自然的杰作!

智慧是公平存在的,只要你肯激活它,它就可以放射出锐利的光芒,奏出动听的乐章!——庞大的蓝鲸可以有,微小的蜂鸟也可以有!

激活智慧

□邵孔发

看题目人们即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抄录于下:《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又,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除了成语的本义和喻义,丰厚的故事内涵还给人们以意外的联想。一者,食物链现象。庄子、刘向时代,虽已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人类尚无所谓生态平衡中食物链的思想。在昆虫、动物及人类捕猎情状的具体形象面前,刘向悟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的寓言式道理。到了今天,见此画面,人们在刘向所悟之道的基础之上,恐怕还要情不自禁地惊叹,这岂不正是一幅绝好的生态平衡中食物链图?它给予了今天食物链思想的古籍记载中的恰合的例证,说明祖先在自然现象面前善于观察悟道并以像言道、以事寓道的聪明智慧。

二者,人之性与物之性一也。刘向只说“此三者(蝉、螳螂、黄雀)皆务欲得其前利”,而给那位“在其下”者留了面子。其实,此三者岂不正是人之化身?其实,在其下的弹弓者,不亦欲得其暴利乎?孟子慨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

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可说:人与虫鸟,其性一也。当然,刘向没有说明弹弓者是否存在“其后之有患”;倘若弹弓者身后也有患,则人之境与物之境亦一也。那就应该说“此四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性、境一致,故古人将“人为财死”与“鸟为食亡”相提而比论,对世间某些人,恐怕不无一定道理。倘民众社会官府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环境的道德的社会的),岂不悲乎?

三者,制约的无限性。上文说“人之境与物之境亦一也”,根据在哪里呢?由刘向所描述的故事形象再向两端看,则“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鲁迅《写在〈坟〉后面》)总之,每一环节皆在制约之中,没有制约以外。倘认为人类是在制约之外,那犯了一个文化上的错误。

“进化的链子”话题太大,且不去说。即人类自身而言,“弹弓者屏息凝神欲射黄雀,而不知官府在其上也”。弹弓者即使捕得黄雀,也不见得归其所有,尚有官府在其上,还得上缴。史载捕得蛇、蟋蟀,须如期按例交官,有柳宗元、蒲松龄为证。甚至包括鸡、猫、狗也在其列,因着宫廷斗玩好需要故也。自然,宫廷官员的奢糜造成民怨,又会引起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由此观之,万物皆后之有患也,防患于未然,实生存发展之道,此乃“螳螂捕蝉”之要义。

“螳螂捕蝉”义疏

杂 谈 随 笔

麻辣生活:养狗的意义谈芳波/绘

改革大道清路障吴之如文/图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去年大幅减少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今年将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说的其实不止是自然界的新旧更替、万物更新,也比喻人类社会的推陈出新、文明进步;而且,这句话借用来形容当前深化改革的历史大背景下,高层敢于清除改革大道上的种种路障的决心和举措,也是蛮恰当的。有道是:改革大道清路障,繁复审批多断香;约束权力提实效,服务百姓更周详。

相信这类“清障”行动今后还将继续下去,政府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大众竭诚服务的宗旨将坚持不懈。

人 生 感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