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百名外籍人士走进前童古镇...

1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责任编辑:郭冠东、闫汇芳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术编辑:杨震 10 人文地理 课本里的中国 时至岁末,万物冬藏。风雪之 中,有几种植物挺霜而立、凌寒飘 香,给寒冬增添别样的美丽,给人 们带来绿色的希望。 它们就是被称为“岁寒三友”的 松、竹、梅。常青不老的松、节节生 长的竹、冰清玉洁的梅,在历代文人 骚客的不尽吟咏之中,被赋予顽强 刚毅、坚韧不拔、高洁坚贞等精神品 格,点亮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打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品读诗 词歌赋里的“岁寒三友”,勃勃生机 就在眼前,流传千年的精神力量在 大美天地间绵延不息。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 草。” (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 北 师 大 版 六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万物凋 零之时,恶劣的生长环境中,“岁寒 三友”始终傲然于天地之间。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 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 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 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 (《苍松怪石图题 诗》) —这是“岁寒三友”之首的 松,扎根于怪石之上,挺立悬崖而顽 强生长,饱经风霜而不屈不挠。 “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 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上有 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 风云的变幻。在命运的风暴中,你 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 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 吞没了电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 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 葱。” (管桦《竹颂》,北师大版六年 级 语 文 上 册) —这是“岁寒三友” 里的竹,迎风而舞、挺拔雄健、经冬 不衰。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 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 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 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 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 有骨气的!” (陈慧瑛《梅花魂》,部 编 版 五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这是凌 霜傲雪的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 却输梅一段香” (卢钺《雪梅》,部编 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这也是暗香 浮动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 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 安石《梅花》,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 册) ,它 是“岁寒三友”里 最 美 的 存 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称为 “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是文人士 大夫最喜欢的“励志”植物,因其坚 韧耐寒的品质而成为高尚人格的 象征,投射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 自我期许。 松之坚挺,正如人之铮铮铁 骨。“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 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 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 歪,砍不动,轰不倒!” (张 万 舒《黄 山松》,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 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 生机。” (《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 级 语 文 上 册) 以黄山松为代表的松 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其顽强的 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品质有如人之 铮铮铁骨,历来为国人所推崇。 竹之劲节,犹如人之傲然风 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 南北风。” (郑燮《竹石》,部编版六 年级语文下册) 郑板桥笔下的岩 竹,顽强又执着,正是诗人高傲风 骨的写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部编版七年级语 文 下 册) 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 川,在幽深的竹林中独坐弹琴,宁 静淡泊之中传达出超拔脱俗、孤傲 不屈的心境和情怀。 梅之芬芳,恰似人之高洁坚 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 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 游《卜 算 子·咏梅》,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 册)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 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 (王冕《墨梅》,部编版四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从陆游到王冕,皆 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在诗词中以 秀美端庄的梅花来表达自己卓然 不群、高洁坚贞的志趣节操。 千百年来, “ 岁 寒 三 友 ”从诗文 绘画中走出来,凝聚起世代相传的精 神力量,烛照着中国人不断奋发进 取。 这其中,有英雄人物大义凛然 的正气。“五月的最后一个上午,我 登上了扬州城外的梅花岭。站在 虬枝峥嵘的古梅树旁,我的脑海里 立即浮现出明末镇守扬州英勇捐 躯的史可法的事迹来……伫立在 梅花岭下,依依不忍离去。现在虽 然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 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 (《梅香正浓》,北师大版六年级语 文 上 册) 作者拜访扬州梅花岭,记 录了葬于此地的史可法镇守扬州 英勇捐躯的事迹,英雄人物大义凛 然的浩然正气在浓浓梅香之中历 久弥香。 这其中,还有知识分子心系苍 生的关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 枝一叶总关情。” (郑 燮《墨 竹 图 题 诗》,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人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 活疾苦,虽然自己只是小小的县 官,但仍将民生系于己身。心系苍 生、为民解忧的使命感,穿越竹林, 流淌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中。 这其中,更有共产党人愈挫 弥坚的情怀。“大雪压青松,青松 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 时。” (陈毅《青松》,苏教版二年级 语文上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 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 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 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 (毛 泽 东《卜 算 子·咏 梅》,苏 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这两首诗 词 分 别 作 于 1960 年 和 1961 年 ,彼 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无论是陈毅眼里的青松还是毛泽 东笔下的梅花,它们都是与严寒 暴雪搏斗的战士,作者以此赞美 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韧不拔、 永不屈服的刚直与豪迈,无产阶 级革命家雄气勃发、敢于斗争的 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跃然纸上。 凛冬终将过去,而经冬不衰的 “岁寒三友”在中华文明里历久弥 新。从诗词绘画里的主角到器物 建筑上的装饰,“岁寒三友”已成为 代表君子风骨的精神符号,赓续流 传、生生不息,在当下依旧鼓舞着 中国人民以实干笃定前行,创造出 更美好的未来。 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本报记者 黄山松云图 (中 国 画) 刘海粟 竹鹤清韵图 (中 国 画) 莫晓松 墨竹图 (中 国 画) 郑燮 墨梅 (书 法) 陈朋之 墨梅图 (中 国 画) 王冕 松林游侣 (中 国 画) 陆俨少 飞雪迎春 (中 国 画) 王成喜 青松 (课 本 内 页) 资料图片 游览千年古镇、品尝当地美 食、感受国家级“非遗”项目…… 1 月 11 日,临近春节,浙江省宁 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迎来了一 批特殊的客人,来自美国、英国、 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的100多 名外国友人与村民们欢聚一堂, 共同体验中国的年味“非遗”。 前童始建于南宋,是一个历 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 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 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首批“宁波市非 遗小镇”。古镇村落至今保留着 规模宏大的古民居建筑,童姓祖 先按“回”字九宫八卦原理,把溪 水引进村庄,溪水挨户环流。近 年来,前童镇大力发展旅游业, 通过继承和发扬木雕、根雕等传 统文化技艺,吸引了众多文创工 作室入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历 史文化街区。 在古镇村民的热情欢迎中, 国际友人们“打卡”了职思其居、 明经堂等历史遗迹,品尝了当地 赫赫有名的“前童三宝” —老 豆腐、空心豆腐、豆腐干。明清 建筑的古宅、美味的特色小吃给 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古镇的历史遗存,沿街入驻 的非遗工作室也吸引了不少老 外的注意。 “给木头做造型,太有意思 了,这叫什么?”来自法国的史蒂 文驻足在木雕馆前,紧紧盯着眼 前手艺人的一刀一凿,直至这块 普通的木头上雕刻出细腻的花 纹。当得知这是中国的“非遗” 后,史蒂文立马拿出相机和师傅 及其作品合影留念,“太让人惊 叹了,我爱中国艺术!今天能接 触到木雕是我的幸运。” 古镇老街上,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十里红妆”传统婚礼 热闹开启。来自摩洛哥的安娜 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今 天,她和丈夫一起穿上了大红戏 服,体验了一场经典中式婚礼。 “起轿,出发!”随着媒婆的喊声, 整支婚礼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老 街出发,轿中的安娜笑靥如花。 古镇的另一边,童氏祠堂热 闹非凡 ,咬牙、抖牙、吐牙、吞牙 , 一系列夸张的动作、灵动的“变 口”技艺在祠堂舞台精彩上演。 这是当地传统民间艺术“宁海耍 牙”,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艺人们的吆喝声、 老外们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让 这座文化古镇提前进入了新春 “嘉年华”。 今年是宁波市第6次举办 “老外过大年”活动。据了解,宁 波目前大概有一万名外籍人士, 他们大多从事外贸、外教工作。 前童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表 示,非遗文化是宁波的一大特 色,不少“非遗”更是走出国门、 享誉世界,今天的活动为外国友 人搭建了一个中外文化交流平 台,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碰撞的独 特魅力。 一对外国夫妻体验国家级非遗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礼仪。 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外国友人学习包宁海汤包。 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百名外国友人欢聚在前童古镇,体验中国年俗。 丁继敏摄/光明图片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Feb-2020

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宁波百名外籍人士走进前童古镇 体验年味epaper.gmw.cn/gmrb/images/2020-01/19/10/gmrb2020011910.pdf10 人文地理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责任编辑:郭冠东、闫汇芳

2020年 1月 19日 星期日 责任编辑:郭冠东、闫汇芳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术编辑:杨震10 人文地理

课本里的中国

时至岁末,万物冬藏。风雪之

中,有几种植物挺霜而立、凌寒飘

香,给寒冬增添别样的美丽,给人

们带来绿色的希望。

它们就是被称为“岁寒三友”的

松、竹、梅。常青不老的松、节节生

长的竹、冰清玉洁的梅,在历代文人

骚客的不尽吟咏之中,被赋予顽强

刚毅、坚韧不拔、高洁坚贞等精神品

格,点亮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打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品读诗

词歌赋里的“岁寒三友”,勃勃生机

就在眼前,流传千年的精神力量在

大美天地间绵延不息。

“ 君 不 见 ,岁 之 寒 ,何 处 求 芳

草。”(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万物凋

零之时,恶劣的生长环境中,“岁寒

三友”始终傲然于天地之间。

“ 又 不 见 ,松 之 乔 ,青 青 复 矫

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

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

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苍松怪石图题

诗》)——这是“岁寒三友”之首的

松,扎根于怪石之上,挺立悬崖而顽

强生长,饱经风霜而不屈不挠。

“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

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上有

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

风云的变幻。在命运的风暴中,你

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

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

吞没了电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

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

葱。”(管桦《竹颂》,北师大版六年

级语文上册)——这是“岁寒三友”

里的竹,迎风而舞、挺拔雄健、经冬

不衰。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

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

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

风 欺 雪 压 ,花 开 得 愈 精 神 ,愈 秀

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

有骨气的!”(陈慧瑛《梅花魂》,部

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这是凌

霜傲雪的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

却输梅一段香”(卢钺《雪梅》,部编

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这也是暗香

浮动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

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

安石《梅花》,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

册),它是“岁寒三友”里最美的存

在。

在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里 ,被 称 为

“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是文人士

大夫最喜欢的“励志”植物,因其坚

韧耐寒的品质而成为高尚人格的

象征,投射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

自我期许。

松 之 坚 挺 ,正 如 人 之 铮 铮 铁

骨。“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

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

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

歪,砍不动,轰不倒!”(张万舒《黄

山松》,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

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

生机。”(《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

级语文上册)以黄山松为代表的松

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其顽强的

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品质有如人之

铮铮铁骨,历来为国人所推崇。

竹 之 劲 节 ,犹 如 人 之 傲 然 风

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

南北风。”(郑燮《竹石》,部编版六

年级语文下册)郑板桥笔下的岩

竹,顽强又执着,正是诗人高傲风

骨的写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部编版七年级语

文下册)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

川,在幽深的竹林中独坐弹琴,宁

静淡泊之中传达出超拔脱俗、孤傲

不屈的心境和情怀。

梅 之 芬 芳 ,恰 似 人 之 高 洁 坚

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

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

子·咏梅》,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

册)“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

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王冕《墨梅》,部编版四

年级语文下册)从陆游到王冕,皆

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在诗词中以

秀美端庄的梅花来表达自己卓然

不群、高洁坚贞的志趣节操。

千百年来,“岁寒三友”从诗文

绘画中走出来,凝聚起世代相传的精

神力量,烛照着中国人不断奋发进

取。

这其中,有英雄人物大义凛然

的正气。“五月的最后一个上午,我

登上了扬州城外的梅花岭。站在

虬枝峥嵘的古梅树旁,我的脑海里

立即浮现出明末镇守扬州英勇捐

躯的史可法的事迹来……伫立在

梅花岭下,依依不忍离去。现在虽

然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

久 沉 浸 在 浓 浓 的 梅 香 之 中 ……”

(《梅香正浓》,北师大版六年级语

文上册)作者拜访扬州梅花岭,记

录了葬于此地的史可法镇守扬州

英勇捐躯的事迹,英雄人物大义凛

然的浩然正气在浓浓梅香之中历

久弥香。

这其中,还有知识分子心系苍

生的关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

枝一叶总关情。”(郑燮《墨竹图题

诗》,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诗

人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

活疾苦,虽然自己只是小小的县

官,但仍将民生系于己身。心系苍

生、为民解忧的使命感,穿越竹林,

流淌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中。

这 其 中 ,更 有 共 产 党 人 愈 挫

弥坚的情怀。“大雪压青松,青松

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

时。”(陈毅《青松》,苏教版二年级

语文上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

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

枝 俏 。 俏 也 不 争 春 ,只 把 春 来

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苏

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这两首诗

词分别作于 1960 年和 1961 年,彼

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无论是陈毅眼里的青松还是毛泽

东笔下的梅花,它们都是与严寒

暴雪搏斗的战士,作者以此赞美

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韧不拔、

永不屈服的刚直与豪迈,无产阶

级革命家雄气勃发、敢于斗争的

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跃然纸上。

凛冬终将过去,而经冬不衰的

“岁寒三友”在中华文明里历久弥

新。从诗词绘画里的主角到器物

建筑上的装饰,“岁寒三友”已成为

代表君子风骨的精神符号,赓续流

传、生生不息,在当下依旧鼓舞着

中国人民以实干笃定前行,创造出

更美好的未来。

课本里的“岁寒三友”本报记者 方 莉

黄山松云图(中国画) 刘海粟

竹鹤清韵图(中国画) 莫晓松

墨竹图(中国画) 郑燮

墨梅(书法) 陈朋之 墨梅图(中国画) 王冕

松林游侣(中国画) 陆俨少

飞雪迎春(中国画) 王成喜

青松(课本内页)

资料图片

游览千年古镇、品尝当地美

食、感受国家级“非遗”项目……

1 月 11 日,临近春节,浙江省宁

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迎来了一

批特殊的客人,来自美国、英国、

加拿大等 30 多个国家的 100 多

名外国友人与村民们欢聚一堂,

共同体验中国的年味“非遗”。

前童始建于南宋,是一个历

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

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

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首批“宁波市非

遗小镇”。古镇村落至今保留着

规模宏大的古民居建筑,童姓祖

先按“回”字九宫八卦原理,把溪

水引进村庄,溪水挨户环流。近

年来,前童镇大力发展旅游业,

通过继承和发扬木雕、根雕等传

统文化技艺,吸引了众多文创工

作室入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历

史文化街区。

在古镇村民的热情欢迎中,

国际友人们“打卡”了职思其居、

明经堂等历史遗迹,品尝了当地

赫赫有名的“前童三宝”——老

豆腐、空心豆腐、豆腐干。明清

建筑的古宅、美味的特色小吃给

外 国 友 人 留 下 了 深 刻 的 印 象 。

除了古镇的历史遗存,沿街入驻

的非遗工作室也吸引了不少老

外的注意。

“给木头做造型,太有意思

了,这叫什么?”来自法国的史蒂

文驻足在木雕馆前,紧紧盯着眼

前手艺人的一刀一凿,直至这块

普通的木头上雕刻出细腻的花

纹。当得知这是中国的“非遗”

后,史蒂文立马拿出相机和师傅

及其作品合影留念,“太让人惊

叹了,我爱中国艺术!今天能接

触到木雕是我的幸运。”

古镇老街上,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十里红妆”传统婚礼

热闹开启。来自摩洛哥的安娜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情 有 独 钟 ,今

天,她和丈夫一起穿上了大红戏

服,体验了一场经典中式婚礼。

“起轿,出发!”随着媒婆的喊声,

整支婚礼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老

街出发,轿中的安娜笑靥如花。

古镇的另一边,童氏祠堂热

闹非凡,咬牙、抖牙、吐牙、吞牙,

一系列夸张的动作、灵动的“变

口”技艺在祠堂舞台精彩上演。

这是当地传统民间艺术“宁海耍

牙”,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

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艺人们的吆喝声、

老外们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让

这座文化古镇提前进入了新春

“嘉年华”。

今年是宁波市第 6 次举办

“老外过大年”活动。据了解,宁

波目前大概有一万名外籍人士,

他们大多从事外贸、外教工作。

前童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表

示 ,非 遗 文 化 是 宁 波 的 一 大 特

色,不少“非遗”更是走出国门、

享誉世界,今天的活动为外国友

人搭建了一个中外文化交流平

台,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碰撞的独

特魅力。

一对外国夫妻体验国家级非遗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礼仪。

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外国友人学习包宁海汤包。 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百名外国友人欢聚在前童古镇,体验中国年俗。

丁继敏摄/光明图片

宁波百名外籍人士走进前童古镇

体验年味﹃非遗﹄文化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