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艺术追求并不代表深刻 -...

1
3 4 责任编辑:许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邮政编码:100125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零售每份0.70元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近日,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 的电视剧《都挺好》在台网联动播出后,掀起了 一轮收视与话题热潮,成为2019年第一部现象 级的话题性电视剧,本剧的构思和创意比较精 巧,精准抓住了家文化的痛点和敏感点,追求家 庭伦理剧的剑走偏锋之美。纵观全剧,主要讲 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普通家庭面临的烦恼故 事,既有重男轻女思想在当代蜕变的阵痛,也有 赡养老人、女性职场打拼、啃老现象等当下社会 中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境,全剧具有强烈的问题 意识。 电视剧是人物的艺术,观众将各色人物边 看边对号入座,于是,话题性电视剧的发酵效应 由此而来,剧中既有对原生家庭爱恨交加的女 强人苏明玉,也有懦弱却渴望被关注的老父亲 苏大强,更有希望肩负起长兄责任却无能为力 的老大苏明哲。与其说这些人物在各种家庭伦 理矛盾中奋力突围,不如说呈现给观众的是传 统血缘家庭结构松动的现代性危机。我们在看 到该剧的长处和优点的同时,也不应该回避电 视剧存在的瑕疵和问题。 个体独立并非唯我独尊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以 《渴望》 为代表 的家庭伦理剧逐渐深入人心。新世纪之初,家 庭伦理剧的内核从强调家国情怀转向了世俗化 的情感致敬,诞生了一批以《贫嘴张大民的幸 福生活》《金婚》《空镜子》 等小人物为主角的 优质作品。近年来,以 《虎妈猫爸》《辣妈正 传》《我的前半生》 等剧为代表,关注个性解 放尤其是女性新价值取向的电视剧逐渐兴起, 掀起了个人、家庭矛盾的讨论热潮。这些作品 的共同点很明显,那就是不论家庭矛盾如何剧 烈颠簸,最后依旧对家的核心地位或“大团 圆”回归念念不忘,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 会的矛盾进行了有效的和解与化解,最终回归 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将现代困境和民族审美 心理拿捏得恰到好处。 然而,电视剧《都挺好》并非如此,全剧一开 始就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将矛盾推向极致,表现 出了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决绝反叛姿态,诸如重 男轻女、父兄制度等传统家庭问题的正面冲突 在剧情延展中轮番上演,看得人心惊肉跳。全 剧以苏母的突然离世为发端,故事围绕苏家三 位子女与父亲苏大强的赡养问题展开,揭示了 看似小富即安的苏家背后的深层矛盾,其本质 是日趋理性或冷酷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也是个人主义对于血缘与情感共同体的一次有 力对抗,这在传统的家庭伦理剧中并不多见。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年仅18岁的女主角苏 明玉,面对极度重男轻女的强势母亲与懦弱父 亲,她毅然决然与父母达成“断绝亲子关系”的 约定,父母无需再对她进行金钱资助,她也不承 担父母的赡养义务。诚然,苏明玉与父母的这 种约定不具备法律效应,却足以表现出当代年 轻人个人意识的超常觉醒,以及法理思维对伦 理思维带来的巨大冲击。历史地看去,我们不 应为明玉的这种行为拍手叫好,更不应简单贴 上个性解放的标签,倘若这种审美价值取向得 以盛行,不仅明玉会从一种孤独走向另一种孤 独,从一种缺失走向另一种缺失,从一种空虚走 向另一种空虚,个体生命的价值支点和伦理家 园就会轰然倒塌,费孝通先生强调的以血缘为 中心的三角稳定家庭机构也就不复存在,不仅 会造成个体的不稳定,而且也会带来社会的不 稳定。家文化的破除也许易于反掌,但破之后 如何立起来,电视剧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 案,于是,这种对传统家文化的拆除,可能就沦 为一种粗暴的宣泄,简化成了一种“口水经济” 或“眼球经济”,家文化的解构很容易,但更重要 的恐怕还在于发挥建构作用。 女性解放的归宿是两性和谐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对男性角色塑造进 行了比较彻底的颠覆:父亲苏大强起初在家中 毫无存在感,最后却逆转为苏家的矛盾中心;老 大苏明哲看似社会精英却有点道貌岸然;老二 苏明成对家庭最为眷恋却是典型“啃老族”。作 为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支柱性象征的父兄形象在 剧中有点土崩瓦解,关键时刻真正承担起家庭 重任的却是苏明玉、大嫂吴非、二嫂朱丽等女性 角色。倘若从非此即彼的叙事角色设置看去没 有错,这种类型化一边倒的叙事策略很容易吸 引观众。然而,这种一边倒的颠覆性策略在审 美价值层面似乎站不住脚,这样的故事安排意 味着当代男性责任、担当和应有地位的缺失,本 剧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抽空了男性的社会角 色功能,有意压缩了男性正常的家庭角色空间, 刻意放大两性的不和谐或水火不容态势,似乎 有点不符合大多数家庭的真实,甚至与我们周 围的现实家庭脱节。从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 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原则看去,似乎有些跑题 和跑偏的意味,极端的艺术追求并不代表深刻, 丧失了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艺术策略,是否能经 得住社会历史的考验?是否能经得住历史的、 美学的最高的艺术标准的检验?恐怕留下的是 一串无法回答的疑问号。 长期以来,在家庭伦理剧中女性角色的塑 造始终是核心和重点,从《渴望》中传统女性美 德被放大的女主刘慧芳,到《金婚》中的普通 女性文丽,再到《欢乐颂》中的女强人安迪, 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角色在家庭伦理 剧中的形象,发生了从家庭符号到社会符号的 深刻转化,诞生了一批如安迪、毕胜男式的 “大女主”,这些女性角色普遍被塑造为外形美 丽的社会精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她们既是 当代女性个体意识崛起的产物,也是消费主义 兴起的衍生品,为女性受众“量身定制”的文化 娱乐产品,其娱乐属性往往高于现实性,过分强 调了角色的理想化塑造,对民族文化属性和现 实处境有些淡化甚至忽略,“大女主”总是对家 族矛盾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与淡漠,其强大的外 表之下,实则更加凸显了父权与夫权的附庸性 存在,更加反映了当代女性在个体解放道路上 的迷惘与孤独现状。 一句话,以女性解放和个性独立为主题的 艺术宗旨不是为了粗暴制造两性不和谐,独立 和解放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两性和谐,因为没有 两性的和谐,就没有社会和世界的和谐稳定。 一家之言 极端的艺术追求并不代表深刻 从热播电视剧《都挺好》说开去 段婧瑛 薛晋文 3月16日下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 司主办,中国电视艺委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承办 的电视剧《芝麻胡同》研评会在北京举行。该剧讲 述了数十年间,一家人经营北京沁芳居酱菜铺生 意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老板严振声、妻子 林翠卿及一心为父亲治病的牧春花三人之间相互 扶持、风雨共担的真挚情感。 与会专家认为,该剧生活质感呈现出色,通过 建筑、风俗、语言、饮食等元素不断唤醒老北京特 有的文化记忆,把老字号的商业浮沉、新旧社会的 交替、特定的革命世纪等缩微到一个小小的严家 宅院中,将独特的婚姻关系嵌套在旧社会的大解 体和新社会的大重构中,用一个弹丸之地来揭示 改天换地的大变局,并试图讨论中华民族文化不 断档的深层文化原因。有专家谈到,《芝麻胡同》 富有突破性与挑战性,实现了家庭剧与历史剧的 交融。与此同时,女性人物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改 变了过去传统京味剧以男性人物推进情节的做 法,并深刻挖掘了革命给家族带来的历史无意识 投影。也有专家认为,该剧情感有余,批判不足, 尤其是剧情走向对剧中三位女性形象的破坏让人 惋惜,剧中女性人物往往因某一突发事件而失却 人性亮色,例如大太太林翠卿和宝翔私奔行为与 人物出身、生活背景等都有一定距离。该剧对于 延续香火概念的强调,是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宜今 天社会发展部分的宽容处理,我们应当认识到将 人束缚在血缘关系上的做法在今天确有其局限 性。有专家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由胡 同、店面、住所构成的叙事空间所分别对应的正是 社会、营生和伦理,从而形成一个贯通政治、经济、 文化的复合结构。剧中严家没有左邻右舍,剧情 主要从院子和居室展开,形成了如同宫斗剧般的 封闭叙事,一夫二妻之间以及伙计和女佣人之间 相爱相杀的琐事给人以错位感。与会专家认为, 现实主义不是照搬生活、复制生活,而应用文明 的、悲悯的、良知的情怀来打造作品的主题立意, 扬弃地继承传统文化。 (许 莹) 专家 专家 咂摸 咂摸芝麻胡同 芝麻胡同 京味 京味酱味 酱味人情味 人情味美轮美奂的画面、纯净悠远的歌声、清新 自然的格调……36集大型生态电视剧《让我 听懂你的语言》的片花,把人带到了美丽神 奇、梦境一般的西双版纳。3 月 18 日,《让我 听懂你的语言》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开播 仪式,该剧将于3月20日亮相央视八套黄金 档,每天连播三集,同时,腾讯、爱奇艺等各大 网络平台次日0:00同步跟播。该剧导演兼 编剧孙艳华介绍,剧本创作历时一年多,为真 实还原西双版纳的生活、文化、民俗,他们曾 多次深入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的村寨,采访 了数十名当地百姓、民俗专家等。在拍摄阶 段又精心研究了傣族的竹楼、寺庙等建筑特 色,仿造搭建了十余处外景地,将西双版纳原 生态的村寨生活、节日活动、民俗仪式原汁原 味地呈现在剧中。 说起这部电视剧的缘起,就要追溯到一 首歌的诞生,而这首歌在西双版纳被传唱多 年,风靡至今。23年 前,一名年轻电视导 演来到西双版纳,深 深地爱上了这片土 地,也喜欢上了一位 美丽的傣女,可遗憾 的是两人语言不通, 爱只能停留于想象。 一位傣族好友就依此 情缘故事写了歌曲 《让我听懂你的语 言》,并在西双版纳地 区久久传唱。其中最 为经典的歌词就是: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让我融进你的世界”。 4年前,挥之不去的情愫让一群人再聚首,将 这首歌演绎成为一部36集电视连续剧《让我 听懂你的语言》。该剧以两代上海男人和两 代西双版纳傣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生性不 拘的富家公子徐浩宁在遥远的西双版纳爱上 了傣族姑娘玉波,在经历一连串的考验之后, 徐浩宁不仅爱上了傣女,还爱上了傣族的文 化和傣家人的不嗔不怨,学会了与他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哲学,并把自己的开发项 目融入到热带雨林和动物的保护当中。 “生态 文明”这四个字是该剧创作的灵魂,全剧的情 节发展、矛盾冲突、人物关系都藉此展开,统 摄全片。看过全剧的专家评价:“《让我听懂 你的语言》从傣家人生命观与现代生态观念 的契合点切入,透过对傣家人独特生活方式、 生存状态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傣族文化对于 生态文明的价值”。 (央 讯) 历史是消逝了的现实,它遁隐于时光的深处,却能够对当 下产生映照和启发。它的蕴涵和魅力丰富而厚重,因此会引 发一代代人的关注。在观照和思考历史的诸多方式中,电视 纪录片具有独特的优势。凭借影视艺术的具象化综合性的表 达方式,诉诸直接而生动的视觉感受,能够使这种对话变得更 为感性,而鲜活丰沛的感性也总是更有助于将理性思索推向 深入。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便是一部充分体现此种特质 的作品。 中山国是历史上“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雄”,强盛一 时。从春秋晚期创立,到战国中后期被赵国灭掉,它前后共延 续了二百多年。不同寻常的是,在这期间,它曾数次覆灭,又 数次重生,堪称列国中一个特异的存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它在史书中却缺乏系统和准确的记载,多为一些断简残篇式 的零散材料,与其地位和曾经产生的影响极不相称。这无疑 给纪录片的摄制增加了难度。为了成功讲述这一段历史,摄 制组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对史料进行爬 梳剔决,细致梳理了中山国立国、崛起、繁盛、灭亡的历史,对 中山国文物与遗存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展示,足迹走遍大半 个中国,远及日本,遍访这一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广泛吸收海 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 佛经中有言:功不唐捐。完整看过这六集片子,相信许多 观众会与事先对这段历史知之寥寥的我一样,对中山国获得 一种较为清晰的了解。在这部大型纪录片中,既有对实物和 遗迹的现场拍摄,也有高科技动画和情景再现的虚拟表达,它 们与专家访谈、史料介绍等画面交织并行,在相互补充和印证 中,将碎片连接为整体,让模糊变得清晰,共同完成了对一段 湮没已久的历史的生动还原,让一个沉埋于幽暗的时光深处 的国家,在荧屏上重新获得了逼真的容貌和鲜活的气息。 该纪录片共有六集,分别为《发现》《崛起》《繁盛》《拐点》《悲歌》和 《流韵》,如片名所喻示的那样,脉络清晰地再现了中山国的整个历史。 这个由西北高原南下的游牧民族鲜虞人在太行山东麓建立的国家,既保 留了祖先骁勇善战的传统,又能够汲取中原优秀文化为其所用,在一片 陌生的土地上不断发展壮大,几乎跻身强国之列。纪录片展现了这一过 程,同时也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它的覆灭,是一个打破七雄争霸、相互制 衡局面的重要因素,加速了秦国的统一。它所创造的璀璨的物质文明,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 仍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但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还不仅仅如此。制作者显然不满足 于对史实的梳理和过程的展现,而力图写出血肉丰满的人,写出 人的感情和思想,写出人性。这一点在《中山国》中不乏成功的 写照。像中山国军民在赵武灵王的军队兵临国都城下的最后时 刻,表现出的同仇敌忾、与家国共存亡的情怀,就有着生动的刻 画。《吕氏春秋》记载的那个名叫吾丘鸠的力大无穷的中山国士 兵,“以车投车,以人投人”,顽强杀敌,直至“溅血断骨”战死疆 场,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获得了生动的情景再现,也是中山人悲 歌慷慨的民族性格的形象表达。正因为抵抗顽强,赵武灵王强 大的军队经过长达7年的征伐,付出惨重代价,才最终灭掉了中 山国。这种对于人性的关注也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君主和重臣 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政权运作中极为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因素, 在讨伐燕国大胜、国力处于巅峰状态时,中山王厝对立下赫赫战 功的相邦司马赒既称许又戒备的微妙心理,通过两件青铜重器 上的几乎相同的铭文,得到了某种印证。纪录片中只是点到为 止,但显然也给关注者预留了更大的探索和阐释的空间。 当然,纪录片《中山国》更直接也更重要的启示,是让观众生 发关于一个国家的命运遭际、盛衰兴亡的思考。战国群雄竞逐, 在巨大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出充满强烈戏剧性的活剧。 纵横捭阖,交相控引,发生在七国之间,同样也发生在中山国和 周边的数个邻国之间。以“千乘之国”的体量和实力而与各个 “万乘之国”相周旋,无疑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形。对于其间诸 多因素的纠结和错杂,人性好恶与国家运势的相生相克、此消彼 长,纪录片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和揭示。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 中山国君臣和人民隐忍奋斗、复国兴国的辉煌,也揭示了国势走 向衰颓、终至覆亡的多重原因。如中山王厝不顾强大的邻国齐 国的强烈反对,参与“五国相王”,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王”的名分 和诸国的重视,国家地位急剧上升,但却从此失去了齐国这一重 要盟友的庇护。福祸相倚,得失互换,生活中的辩证法同样也作用于国 家的走向上。又如,列国都在奖励耕战,但中山国君却不能审时度势,推 行“贵儒学贱壮士”政策,致使“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很快出现 了“兵弱于敌,国贫于内”的局面,为其后的衰亡种下了祸根。这些无疑 都能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发。历史是现实的镜鉴,司马迁自述撰写史 记,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也说过“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指陈的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观看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它对于中山国出土文物 的充分展示,对其蕴含的深入发掘。这是它和许多同类作品相比呈现出 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山国的物质文明,在战国诸国中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型奇 特、工艺精湛的众多青铜器具,“中山三器”上既刚劲又飘逸的中山篆文 字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纪录片对保存在河北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 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内外20多家博物馆中与中山国有关的文物, 给予了详细生动的介绍,涉及这些内容的画面,在纪录片中占到相当的 比重。仅以青铜器为例,我们看到了中山王陵中出土的铁足铜鼎、方壶 和圆壶,看到了神秘狞厉的双翼神兽等等。这些青铜器皿上的鸟兽纹、 绳索纹样式的装饰,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特征,仿佛在无声 地诉说着这个神秘国度的来路。 我想,这部纪录片如此浓墨重彩地展示这些文物,固然是因为中山 国诉诸文字的记载较为稀少,需要通过实物来进行了解和探究,但除此 之外,也应该与制作者对于精神产品的永恒性的理念认知有关。一切辉 煌的事功都会随着时光流淌而湮没无闻,但精神和智慧的创造,却能够 抵抗光阴的磨蚀。西哲有言: “生命短暂,但是技艺永恒。”对于一位艺术 家的个体人生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这些精 美的出土文物,正是由于凝聚和体现了中山国特殊的精神文化气质而获 得了永恒的生命。在当时,它们或许更多地体现了统治阶层的意志,而 历经千百年后,它们却又超越了具体的功利性目的,而成为一个时代的 文化和精神的承载者和见证者。一部纪录片的制作者有这样的追求,显 然有助于提升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品格。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Aug-2020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极端的艺术追求并不代表深刻 - chinawriter.com.cn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1903/20/fb93f... · 毫无存在感,最后却逆转为苏家的矛盾中心;老

34责任编辑:许 莹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影 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近日,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

的电视剧《都挺好》在台网联动播出后,掀起了

一轮收视与话题热潮,成为2019年第一部现象

级的话题性电视剧,本剧的构思和创意比较精

巧,精准抓住了家文化的痛点和敏感点,追求家

庭伦理剧的剑走偏锋之美。纵观全剧,主要讲

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普通家庭面临的烦恼故

事,既有重男轻女思想在当代蜕变的阵痛,也有

赡养老人、女性职场打拼、啃老现象等当下社会

中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境,全剧具有强烈的问题

意识。

电视剧是人物的艺术,观众将各色人物边

看边对号入座,于是,话题性电视剧的发酵效应

由此而来,剧中既有对原生家庭爱恨交加的女

强人苏明玉,也有懦弱却渴望被关注的老父亲

苏大强,更有希望肩负起长兄责任却无能为力

的老大苏明哲。与其说这些人物在各种家庭伦

理矛盾中奋力突围,不如说呈现给观众的是传

统血缘家庭结构松动的现代性危机。我们在看

到该剧的长处和优点的同时,也不应该回避电

视剧存在的瑕疵和问题。

个体独立并非唯我独尊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以《渴望》为代表

的家庭伦理剧逐渐深入人心。新世纪之初,家

庭伦理剧的内核从强调家国情怀转向了世俗化

的情感致敬,诞生了一批以《贫嘴张大民的幸

福生活》《金婚》《空镜子》等小人物为主角的

优质作品。近年来,以《虎妈猫爸》《辣妈正

传》《我的前半生》等剧为代表,关注个性解

放尤其是女性新价值取向的电视剧逐渐兴起,

掀起了个人、家庭矛盾的讨论热潮。这些作品

的共同点很明显,那就是不论家庭矛盾如何剧

烈颠簸,最后依旧对家的核心地位或“大团

圆”回归念念不忘,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

会的矛盾进行了有效的和解与化解,最终回归

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将现代困境和民族审美

心理拿捏得恰到好处。

然而,电视剧《都挺好》并非如此,全剧一开

始就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将矛盾推向极致,表现

出了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决绝反叛姿态,诸如重

男轻女、父兄制度等传统家庭问题的正面冲突

在剧情延展中轮番上演,看得人心惊肉跳。全

剧以苏母的突然离世为发端,故事围绕苏家三

位子女与父亲苏大强的赡养问题展开,揭示了

看似小富即安的苏家背后的深层矛盾,其本质

是日趋理性或冷酷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也是个人主义对于血缘与情感共同体的一次有

力对抗,这在传统的家庭伦理剧中并不多见。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年仅18岁的女主角苏

明玉,面对极度重男轻女的强势母亲与懦弱父

亲,她毅然决然与父母达成“断绝亲子关系”的

约定,父母无需再对她进行金钱资助,她也不承

担父母的赡养义务。诚然,苏明玉与父母的这

种约定不具备法律效应,却足以表现出当代年

轻人个人意识的超常觉醒,以及法理思维对伦

理思维带来的巨大冲击。历史地看去,我们不

应为明玉的这种行为拍手叫好,更不应简单贴

上个性解放的标签,倘若这种审美价值取向得

以盛行,不仅明玉会从一种孤独走向另一种孤

独,从一种缺失走向另一种缺失,从一种空虚走

向另一种空虚,个体生命的价值支点和伦理家

园就会轰然倒塌,费孝通先生强调的以血缘为

中心的三角稳定家庭机构也就不复存在,不仅

会造成个体的不稳定,而且也会带来社会的不

稳定。家文化的破除也许易于反掌,但破之后

如何立起来,电视剧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

案,于是,这种对传统家文化的拆除,可能就沦

为一种粗暴的宣泄,简化成了一种“口水经济”

或“眼球经济”,家文化的解构很容易,但更重要

的恐怕还在于发挥建构作用。

女性解放的归宿是两性和谐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对男性角色塑造进

行了比较彻底的颠覆:父亲苏大强起初在家中

毫无存在感,最后却逆转为苏家的矛盾中心;老

大苏明哲看似社会精英却有点道貌岸然;老二

苏明成对家庭最为眷恋却是典型“啃老族”。作

为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支柱性象征的父兄形象在

剧中有点土崩瓦解,关键时刻真正承担起家庭

重任的却是苏明玉、大嫂吴非、二嫂朱丽等女性

角色。倘若从非此即彼的叙事角色设置看去没

有错,这种类型化一边倒的叙事策略很容易吸

引观众。然而,这种一边倒的颠覆性策略在审

美价值层面似乎站不住脚,这样的故事安排意

味着当代男性责任、担当和应有地位的缺失,本

剧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抽空了男性的社会角

色功能,有意压缩了男性正常的家庭角色空间,

刻意放大两性的不和谐或水火不容态势,似乎

有点不符合大多数家庭的真实,甚至与我们周

围的现实家庭脱节。从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

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原则看去,似乎有些跑题

和跑偏的意味,极端的艺术追求并不代表深刻,

丧失了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艺术策略,是否能经

得住社会历史的考验?是否能经得住历史的、

美学的最高的艺术标准的检验?恐怕留下的是

一串无法回答的疑问号。

长期以来,在家庭伦理剧中女性角色的塑

造始终是核心和重点,从《渴望》中传统女性美

德被放大的女主刘慧芳,到《金婚》中的普通

女性文丽,再到《欢乐颂》中的女强人安迪,

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角色在家庭伦理

剧中的形象,发生了从家庭符号到社会符号的

深刻转化,诞生了一批如安迪、毕胜男式的

“大女主”,这些女性角色普遍被塑造为外形美

丽的社会精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她们既是

当代女性个体意识崛起的产物,也是消费主义

兴起的衍生品,为女性受众“量身定制”的文化

娱乐产品,其娱乐属性往往高于现实性,过分强

调了角色的理想化塑造,对民族文化属性和现

实处境有些淡化甚至忽略,“大女主”总是对家

族矛盾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与淡漠,其强大的外

表之下,实则更加凸显了父权与夫权的附庸性

存在,更加反映了当代女性在个体解放道路上

的迷惘与孤独现状。

一句话,以女性解放和个性独立为主题的

艺术宗旨不是为了粗暴制造两性不和谐,独立

和解放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两性和谐,因为没有

两性的和谐,就没有社会和世界的和谐稳定。

一家之言

极端的艺术追求并不代表深刻——从热播电视剧《都挺好》说开去 □段婧瑛 薛晋文

3月16日下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

司主办,中国电视艺委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承办

的电视剧《芝麻胡同》研评会在北京举行。该剧讲

述了数十年间,一家人经营北京沁芳居酱菜铺生

意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老板严振声、妻子

林翠卿及一心为父亲治病的牧春花三人之间相互

扶持、风雨共担的真挚情感。

与会专家认为,该剧生活质感呈现出色,通过

建筑、风俗、语言、饮食等元素不断唤醒老北京特

有的文化记忆,把老字号的商业浮沉、新旧社会的

交替、特定的革命世纪等缩微到一个小小的严家

宅院中,将独特的婚姻关系嵌套在旧社会的大解

体和新社会的大重构中,用一个弹丸之地来揭示

改天换地的大变局,并试图讨论中华民族文化不

断档的深层文化原因。有专家谈到,《芝麻胡同》

富有突破性与挑战性,实现了家庭剧与历史剧的

交融。与此同时,女性人物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改

变了过去传统京味剧以男性人物推进情节的做

法,并深刻挖掘了革命给家族带来的历史无意识

投影。也有专家认为,该剧情感有余,批判不足,

尤其是剧情走向对剧中三位女性形象的破坏让人

惋惜,剧中女性人物往往因某一突发事件而失却

人性亮色,例如大太太林翠卿和宝翔私奔行为与

人物出身、生活背景等都有一定距离。该剧对于

延续香火概念的强调,是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宜今

天社会发展部分的宽容处理,我们应当认识到将

人束缚在血缘关系上的做法在今天确有其局限

性。有专家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由胡

同、店面、住所构成的叙事空间所分别对应的正是

社会、营生和伦理,从而形成一个贯通政治、经济、

文化的复合结构。剧中严家没有左邻右舍,剧情

主要从院子和居室展开,形成了如同宫斗剧般的

封闭叙事,一夫二妻之间以及伙计和女佣人之间

相爱相杀的琐事给人以错位感。与会专家认为,

现实主义不是照搬生活、复制生活,而应用文明

的、悲悯的、良知的情怀来打造作品的主题立意,

扬弃地继承传统文化。 (许 莹)

专家专家““咂摸咂摸””《《芝麻胡同芝麻胡同》》的的““京味京味”“”“酱味酱味”“”“人情味人情味””

美轮美奂的画面、纯净悠远的歌声、清新

自然的格调……36集大型生态电视剧《让我

听懂你的语言》的片花,把人带到了美丽神

奇、梦境一般的西双版纳。3月18日,《让我

听懂你的语言》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开播

仪式,该剧将于3月20日亮相央视八套黄金

档,每天连播三集,同时,腾讯、爱奇艺等各大

网络平台次日0:00同步跟播。该剧导演兼

编剧孙艳华介绍,剧本创作历时一年多,为真

实还原西双版纳的生活、文化、民俗,他们曾

多次深入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的村寨,采访

了数十名当地百姓、民俗专家等。在拍摄阶

段又精心研究了傣族的竹楼、寺庙等建筑特

色,仿造搭建了十余处外景地,将西双版纳原

生态的村寨生活、节日活动、民俗仪式原汁原

味地呈现在剧中。

说起这部电视剧的缘起,就要追溯到一

首歌的诞生,而这首歌在西双版纳被传唱多

年,风靡至今。23年

前,一名年轻电视导

演来到西双版纳,深

深地爱上了这片土

地,也喜欢上了一位

美丽的傣女,可遗憾

的是两人语言不通,

爱只能停留于想象。

一位傣族好友就依此

情缘故事写了歌曲

《让我听懂你的语

言》,并在西双版纳地

区久久传唱。其中最

为经典的歌词就是: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让我融进你的世界”。

4年前,挥之不去的情愫让一群人再聚首,将

这首歌演绎成为一部36集电视连续剧《让我

听懂你的语言》。该剧以两代上海男人和两

代西双版纳傣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生性不

拘的富家公子徐浩宁在遥远的西双版纳爱上

了傣族姑娘玉波,在经历一连串的考验之后,

徐浩宁不仅爱上了傣女,还爱上了傣族的文

化和傣家人的不嗔不怨,学会了与他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哲学,并把自己的开发项

目融入到热带雨林和动物的保护当中。“生态

文明”这四个字是该剧创作的灵魂,全剧的情

节发展、矛盾冲突、人物关系都藉此展开,统

摄全片。看过全剧的专家评价:“《让我听懂

你的语言》从傣家人生命观与现代生态观念

的契合点切入,透过对傣家人独特生活方式、

生存状态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傣族文化对于

生态文明的价值”。 (央 讯)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登陆央视八套

历史是消逝了的现实,它遁隐于时光的深处,却能够对当

下产生映照和启发。它的蕴涵和魅力丰富而厚重,因此会引

发一代代人的关注。在观照和思考历史的诸多方式中,电视

纪录片具有独特的优势。凭借影视艺术的具象化综合性的表

达方式,诉诸直接而生动的视觉感受,能够使这种对话变得更

为感性,而鲜活丰沛的感性也总是更有助于将理性思索推向

深入。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便是一部充分体现此种特质

的作品。

中山国是历史上“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雄”,强盛一

时。从春秋晚期创立,到战国中后期被赵国灭掉,它前后共延

续了二百多年。不同寻常的是,在这期间,它曾数次覆灭,又

数次重生,堪称列国中一个特异的存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它在史书中却缺乏系统和准确的记载,多为一些断简残篇式

的零散材料,与其地位和曾经产生的影响极不相称。这无疑

给纪录片的摄制增加了难度。为了成功讲述这一段历史,摄

制组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对史料进行爬

梳剔决,细致梳理了中山国立国、崛起、繁盛、灭亡的历史,对

中山国文物与遗存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展示,足迹走遍大半

个中国,远及日本,遍访这一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广泛吸收海

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

佛经中有言:功不唐捐。完整看过这六集片子,相信许多

观众会与事先对这段历史知之寥寥的我一样,对中山国获得

一种较为清晰的了解。在这部大型纪录片中,既有对实物和

遗迹的现场拍摄,也有高科技动画和情景再现的虚拟表达,它

们与专家访谈、史料介绍等画面交织并行,在相互补充和印证

中,将碎片连接为整体,让模糊变得清晰,共同完成了对一段

湮没已久的历史的生动还原,让一个沉埋于幽暗的时光深处

的国家,在荧屏上重新获得了逼真的容貌和鲜活的气息。

该纪录片共有六集,分别为《发现》《崛起》《繁盛》《拐点》《悲歌》和

《流韵》,如片名所喻示的那样,脉络清晰地再现了中山国的整个历史。

这个由西北高原南下的游牧民族鲜虞人在太行山东麓建立的国家,既保

留了祖先骁勇善战的传统,又能够汲取中原优秀文化为其所用,在一片

陌生的土地上不断发展壮大,几乎跻身强国之列。纪录片展现了这一过

程,同时也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它的覆灭,是一个打破七雄争霸、相互制

衡局面的重要因素,加速了秦国的统一。它所创造的璀璨的物质文明,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

仍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但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还不仅仅如此。制作者显然不满足

于对史实的梳理和过程的展现,而力图写出血肉丰满的人,写出

人的感情和思想,写出人性。这一点在《中山国》中不乏成功的

写照。像中山国军民在赵武灵王的军队兵临国都城下的最后时

刻,表现出的同仇敌忾、与家国共存亡的情怀,就有着生动的刻

画。《吕氏春秋》记载的那个名叫吾丘鸠的力大无穷的中山国士

兵,“以车投车,以人投人”,顽强杀敌,直至“溅血断骨”战死疆

场,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获得了生动的情景再现,也是中山人悲

歌慷慨的民族性格的形象表达。正因为抵抗顽强,赵武灵王强

大的军队经过长达7年的征伐,付出惨重代价,才最终灭掉了中

山国。这种对于人性的关注也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君主和重臣

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政权运作中极为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因素,

在讨伐燕国大胜、国力处于巅峰状态时,中山王厝对立下赫赫战

功的相邦司马赒既称许又戒备的微妙心理,通过两件青铜重器

上的几乎相同的铭文,得到了某种印证。纪录片中只是点到为

止,但显然也给关注者预留了更大的探索和阐释的空间。

当然,纪录片《中山国》更直接也更重要的启示,是让观众生

发关于一个国家的命运遭际、盛衰兴亡的思考。战国群雄竞逐,

在巨大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出充满强烈戏剧性的活剧。

纵横捭阖,交相控引,发生在七国之间,同样也发生在中山国和

周边的数个邻国之间。以“千乘之国”的体量和实力而与各个

“万乘之国”相周旋,无疑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形。对于其间诸

多因素的纠结和错杂,人性好恶与国家运势的相生相克、此消彼

长,纪录片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和揭示。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

中山国君臣和人民隐忍奋斗、复国兴国的辉煌,也揭示了国势走

向衰颓、终至覆亡的多重原因。如中山王厝不顾强大的邻国齐

国的强烈反对,参与“五国相王”,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王”的名分

和诸国的重视,国家地位急剧上升,但却从此失去了齐国这一重

要盟友的庇护。福祸相倚,得失互换,生活中的辩证法同样也作用于国

家的走向上。又如,列国都在奖励耕战,但中山国君却不能审时度势,推

行“贵儒学贱壮士”政策,致使“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很快出现

了“兵弱于敌,国贫于内”的局面,为其后的衰亡种下了祸根。这些无疑

都能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发。历史是现实的镜鉴,司马迁自述撰写史

记,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也说过“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指陈的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观看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它对于中山国出土文物

的充分展示,对其蕴含的深入发掘。这是它和许多同类作品相比呈现出

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山国的物质文明,在战国诸国中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型奇

特、工艺精湛的众多青铜器具,“中山三器”上既刚劲又飘逸的中山篆文

字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纪录片对保存在河北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

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内外20多家博物馆中与中山国有关的文物,

给予了详细生动的介绍,涉及这些内容的画面,在纪录片中占到相当的

比重。仅以青铜器为例,我们看到了中山王陵中出土的铁足铜鼎、方壶

和圆壶,看到了神秘狞厉的双翼神兽等等。这些青铜器皿上的鸟兽纹、

绳索纹样式的装饰,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特征,仿佛在无声

地诉说着这个神秘国度的来路。

我想,这部纪录片如此浓墨重彩地展示这些文物,固然是因为中山

国诉诸文字的记载较为稀少,需要通过实物来进行了解和探究,但除此

之外,也应该与制作者对于精神产品的永恒性的理念认知有关。一切辉

煌的事功都会随着时光流淌而湮没无闻,但精神和智慧的创造,却能够

抵抗光阴的磨蚀。西哲有言:“生命短暂,但是技艺永恒。”对于一位艺术

家的个体人生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这些精

美的出土文物,正是由于凝聚和体现了中山国特殊的精神文化气质而获

得了永恒的生命。在当时,它们或许更多地体现了统治阶层的意志,而

历经千百年后,它们却又超越了具体的功利性目的,而成为一个时代的

文化和精神的承载者和见证者。一部纪录片的制作者有这样的追求,显

然有助于提升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品格。

复活一个神秘的古国

——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观后

□彭

评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