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尠學研讀會 成果報告書 - ntnulip/aasgreport.pdf亞美尠學研讀會 成果報告書...

45
亞美學研讀會 亞美學研讀會 亞美學研讀會 亞美學研讀會 成果報告書 成果報告書 成果報告書 成果報告書 持人 持人 持人 持人:梁一萍 梁一萍 梁一萍 梁一萍 97 97 97 97 年 9 至 至 98 98 98 98 年 2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Mar-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成果報告書成果報告書成果報告書成果報告書

主持人主持人主持人主持人::::梁一萍梁一萍梁一萍梁一萍

97979797 年年年年 9999 月至月至月至月至 98989898 年年年年 2222 月月月月

2

目目目目 錄錄錄錄

研讀會申請書研讀會申請書研讀會申請書研讀會申請書……………………………………………………………………………………………………………………3~133~133~133~13

研讀會海報研讀會海報研讀會海報研讀會海報………………………………………………………………………………………………………………………………14~2114~2114~2114~21

研讀會各場次簡介短文研讀會各場次簡介短文研讀會各場次簡介短文研讀會各場次簡介短文…………………………………………………………………………22~2522~2522~2522~25

研讀會會議紀錄研讀會會議紀錄研讀會會議紀錄研讀會會議紀錄…………………………………………………………………………………………………………26~3826~3826~3826~38

研讀成員心得研讀成員心得研讀成員心得研讀成員心得……………………………………………………………………………………………………………………39~4539~4539~4539~45

3

研讀會申請書研讀會申請書研讀會申請書研讀會申請書

4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人文學專家著作研讀會」申請書

一、基本資料

研讀會名稱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計畫執行

期間

九十七年九月至九十八年二月 (09/2008-02/2009)

姓名 梁一萍

任職單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職稱 教授

電話 02-2363-2664 ext. 204

0968-577-818

傳真 02-2363-4793 申請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姓名 黃琬真 電話 0912-368-395 聯絡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傳真 02-2363-4793

二、計畫目的

亞美文學自 1970 年代冒現以來,至今方興未艾,已然形成龐然多樣、眾聲喧

嘩的研究領域,歐美與亞洲各地學者持續耕耘,未曾方歇。本研讀計劃欲從多元

角度切入,企圖閱讀不同作品、評論、理論,再堪亞美版圖。

研讀目的有三,第一,研讀作品首重華馬裔、美國籍,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

聖塔巴巴拉分校英語系的林玉玲教授 (Prof. Shirley Geok-lin Lim),包括其人文學

創作與理論編著等十餘本著作。林教授應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邀約,將於八月中

旬至十月中旬來台講學,擬於九月、十月加入研讀活動兩次,以對談方式與本地

學者討論,以助國際交流。

第二,本研讀會著重國際學者的參與,除林玉玲教授外,中央研究院歐美研

究所將於十一月 28、29 兩日舉辦亞美/亞英文學國際研討會,期間邀請學者包括

Rocío Davis, Stephen Sumida, E. San Juan 等人,本計劃擬邀請與會國際學者參與

本研讀會,以對談方式擴大討論,以期吸引國際學者,進而創造合作契機。

最後,本研讀會集合本地所有亞美學者,老中青三代,北中南全島,堪稱亞

美文學總動員,希望經由半年密集聚會,當面與國際學者對談,深化本地亞美論

述,創造獨具台灣觀點的亞美研究。

三、研讀主題

亞美文學自七十年代啟始,「誰是亞裔美國人?」始終未能定案,多重身份認

同的爭議、衝突、掙扎一直是亞美文學的核心。除了探討亞美身份認同政治之外,

5

另一值得再思的面向是:以何種身份、語言寫作的作品得以納入亞美文學,華語

作品是不是亞美文學?此外,何處是亞美?亞美文學做為一個跨國,甚至跨洲的

文學想像,其場域應如何界定?再者,在全球化的今日,亞美文學地圖是否有所

變化?最後,在台灣,我們為何又如何研究亞美文學?這些是本研讀會的重心,

研讀主題條列如下:

1. 林玉玲與亞美文學

2. 亞美文學身份認同

3. 亞美跨國空間想像

4. 亞美文學與全球化論述

5. 亞美文學在台灣

6. 華語亞美文學

7. 亞美影像:文字之外

四、參與成員

姓名 任 職 單 位

張瓊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陳福仁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

陳淑卿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馮品佳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傅士珍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傅友祥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何文敬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李秀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李翠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梁一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林玉玲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拉拉分校英語系

E. San Juan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菲美文化中心

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王智明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游素玲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五、研讀典籍

Memoir: 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An Asian American Memoir of Homelands

(1996) (《月白的臉》台師大張瓊惠教授翻譯, 麥田出版, 2001)

6

Fiction:

Sister Swing (Marshall Cavendish Editions, 2006)

Joss and Gold (Feminist Press and 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 2001)

Critical Books:

Writing South/East Asia in English (1994)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English-language Writing from the Philippines and

Singapore (1993)

Books of Poetry and Short Stories:

Chutney Powers and Other Stores (2006)

What the Fortune Teller Didn't Say (1998)

Two Dreams: New and Selected Stories (1997)

Monsoon History (1994)

Modern Secrets: New and Selected Poems (1989)

King of the Carnival and Other Stories (1988)

No Man's Grove and Other Poems (1985)

Life's Mysteries (1985)

Another Country (1982)

Crossing the Peninsula and Other Poems (1980)

Selected Edited or co-edited Publications

The Forbidden Stitch (1989)

Approaches to Teaching Kingston's The Woman Warrior (1991)

One World of Literature (1992)

7

Transnational Asia Pacific: Gender,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1999)

Writing Out of Turn (Profession, 1999)

“Before Its Time, Of Its Time: The Transnational Female Bildungsroman and

Kartini's Letters of A Javanese Princess"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 9

(1&2), 1999)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Leavening the Mosaic," in Contemporary U. S.

Literatur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U.S. Society & Values, Electronic Journal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5)1, 2000)

Power, Race, and Gender in Academe: Strangers in the Tower? (MLA Press, 2000)

Tilting the Continent: Southeast Asian American Writing (2000)

“English-Language Creative Writing in Hong Kong: Colonial Stereotype and

Process," in Pedagogy 1(1) (Duke U P, Winter 2000)

"The Center Can(not) Hold: U.S. Women's Studies and Global Feminism" (American

Studies International : 38 (3), October 2000)

"The Futures for Hong Kong English", co-authored with Kingsley Bolton (World

Englishes : 19 (3), Special Issue, “Hong Kong English: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November 2000)

"Transnational Americans: Asian Pacific American Literature of Anamnesia"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 32 (2), Winter 2000)

"Global Asia as Post-Legitimation: A Response to Ambroise Kom's 'Knowledge and

Legitimation'". Mots Pluriels : June, 2000.

"Old Paradigms, New Differences: Comparative American Studies," in Cultural

Encounters (Stauffenburg Verlag, Spring 2000)

"Complications of Feminist and Ethnic Literary Theories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Challenging Boundaries: Gender and Periodiz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 2000)

"Asian American Feminisms: Developments, Dialogues, Departures" Hitting Critical

8

Mass 6.2 (2000)

"Displacing Borders of Misrecognition: On Jessica Hagedorn's Fictions." After

Postcolonialism: Remapping Philippines-United States Confrontations. 2000. pp.

121-141.

Foreword to Asian American Autobiographers: A Bio-bibliographical Critical

Sourcebook (Greenwood Press, 2001)

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Short Story. David Wong

Louie. (Columbia U P, 2001)

"The Stakes of Textual Border-Crossing: Hualing Nieh's Mulberry and Peach in

Sinocentric, Asian American, and Feminist Critical Practic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avid Palumbo-Liu, in Michael A. Elliott and Claudia Stokes (eds.),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A Methodological Reade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290-317.

"Maxine Hong Kingston in a Global Frame: Reception, Institutional Mediation, and

'World Literature,'" in AALA [Journal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Japan] 11 (December 2005), pp. 1-35.

“National History and Transnational Narration: Feminist Body Politics in Shirley

Geok-Lin Lim’s Joss and Gold.” 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 1 (December 2007):

135-50.

六、研讀方式(包含時間及地點)

研讀方式 1. 主講人導讀主要文本

2. 國際學者參與對談

3. 討論與提問

4. 回應與延伸

研讀時間 週六下午 13:00pm—15:00pm (第一場)

15:15pm—17:15pm (第二場)

(每月一次兩場)

研讀地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八樓視聽會議室 (和平東路校區)

七、進度規劃

預定

日期 起訖時間 研讀主題 講員

9

09/20 1-3pm 亞美認同與《月白的臉》

Asian/American Identities and 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張瓊惠。〈林玉玲訪談錄〉。《中外文學》

29.11(2001): 212–41。

張瓊惠。〈導讀〉。《月白的臉:一位亞

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 (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An Asian-American

Memoir of Homelands.)。台北:麥田。2001。

頁 18-30。

張瓊惠、林玉玲

09/20 3:15pm—

5:15pm

亞美遷移與《馨香與金箔》

Asian American Migrations and Joss and

Gold

Feng, Pin-chia. “National History and

Transnational Narration: Feminist Body

Politics in Shirley Geok-Lin Lim’s Joss

and Gold.” 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 1 (December 2007): 135-50.

Chang, Joan Chiung-huei. “When

Third-World Expatriate Meets First-world

Peace Corps Worker: Diaspora

Reconsidered in Shirley Lim’s Joss and

Gold.”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31.1 (January 2005): 149-62.

林玉玲、馮品佳

09/27 1-3pm 亞美女性主義

Lim, Shirley. "The Center Can(not) Hold:

U.S. Women's Studies and Global

Feminism" American Studies International

38. 3 (October 2000): 25-35.

Grice, Helena. "Asian American Feminisms:

Developments, Dialogues, Departures."

Hitting Critical Mass 6.2 (2000): 1-20.

游素玲、林玉玲

09/27 3:15pm— 亞太論述與《鞦韆妹妹》 梁一萍、林玉玲

10

5:15pm The Asia-Pacific Discourse and Sister Swing

Lim, Shirley and Wimal Dissanayake.

“Introduction.” Transnational Asian Pacific:

Gender,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Urbana: U of Illinois P, 1999. 1-9.

Connery, Christopher L. “Pacific Rim

Discourse: The U.S. Global Imaginary in

the Late Cold War Years.” Boundary 2 21.1

(1994): 30-56.

I-ping, Liang. “Transpacific: Malaysia,

California, and Female Mobility in Sister

Swing.” Forthcoming.

11/15 1-5pm

日美電影 (放映《美國往事》; film viewing

American Pastime)

Creef, Elena Tajima. "The Gendering of

Historical Trauma in Wartime Films

and the Disciplining of the Japanese

American Body." Imaging Japanese

America: The Visual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hip, Nation and the Body. New

York: NYU, 2004, 93-118.

李秀娟

11/27 3:15pm-

5:15pm

San Juan, E. “Internationalizing the US

Ethnic Canon: Revisiting Carlos Bulosan.”

Comparative American Studies. 2 (June

2008): 123–43.

San Juan, Jr., E. "Post-9/11 Reflections on

'Homeland' Culture Wars." In the Wake of

Terror: Class, Race, Nation, Ethnicity in the

Postmodern World.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2007. 1-22.

陳淑卿、傅士珍

與 San Juan

12/13 1-3pm 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之一

Eng, David L. “Introduction: Racial

傅友祥

11

Castration.” Racial Castration: Managing

Masculinity in Asian America. Durham:

Duke UP, 2001. 1-34.

12/13 3:15pm-

5:15pm

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之二

Cheng, Anne Anlin. “The Melancholy of

Race.” The Melancholy of Race:

Psychoanalysis, Assimilation, and Hidden

Grief. New York: Oxford UP, 2001. 3-30.

陳福仁

12/27 1-3pm 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之一

單德興。〈「憶我埃崙如蜷伏」──天使

島悲歌的銘刻與再現〉,《再現政治與華

裔美國文學》,何文敬‧單德興主編。台

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6:頁

1-56。

Wang, Chih-m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Asian America in Taiwan.” American

Quarterly 59.1 (2007): 135-55.

單德興

12/27 3:15pm-

5:15pm

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之二

Wong, Sau-ling. "The Stakes of Textual

Border-Crossing: Hualing Nieh's

Mulberry and Peach in Sinocentric, Asian

American, and Feminist Critical

Practices." Ed. Kandice Chuh and Karen

Shimakawa. Orientations: Mapping

Studies in the Asian Diaspora. Durham:

Duke UP, 2000. 290-311.

Wong, Sau-ling. "Maxine Hong Kingston

in a Global Frame: Reception, Institutional

Mediation, and 'World Literature.'" AALA

Journal 11 (2005): 7-41.

王智明

12

01/10 1-3pm 跨國亞美文學之一

Wen-ching, Ho. “Negotiating the Past:

Gender Inequality in Chuang Hua’s

Crossings.”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34.2 (2008): 155-75.

Ho, Wen-ching. “Representing Diaspora and

Identity Quest in Chuang Hua’s

Crossings.” Seeking the Self,

Encountering the Other: Diasporic

Narrative and the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New Castle:

Cambridge Scholar Press, 2008.

153-70.

何文敬

01/10 3:15pm-

5:15pm

跨國亞美文學之二

Brown, Stewart. "Interviews Willi Chen,

Author of The King of the Carnival."

Journal of West Indian Literature 5.1-2

(1992): 106-112.

Lo Look Lai, Walton. 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nts to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1838-1918.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P, 1993.

Lo Look Lai, Walton. The 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 1806-1995: A Documentary History.

Mona, Jamaica: UP of the West Indies,

1998.

Chen, Willi. The King of the Carnival.

London: Hansib, 1998.

李翠玉

八、預期成果

1. 林玉玲作品研究

2. 圖堪亞美文學場域

3. 創造亞美文學的台灣觀點

4. 開發亞美文學的新興研究方向

13

九、成員錄取標準及通知方式(如果以網站方式公告,請將網址列出)

十、經費預算

經費項目名稱 經費用途使用說明 金額

1.人事費 5000 x 6 = 30,000 (兼任研究助理) 30,000

2.導讀費 800x4= 3,200 (校內老師)

1,600x14= 22,400 (校外老師)

25,600

3.遠程導讀者

差旅費

請註明:

各個遠程導讀者姓名/地名-地名/交通工具:

幾元 × 2(來回票) = 幾元

1. 林玉玲 /台北-高雄/高鐵/ 1340 元× 2 × 2 = 5,360 元

2. 陳福仁 /台北-高雄/高鐵/ 1340 元× 2 =2,680 元

3. 游素玲/台北-台南/高鐵/ 1215 × 2 =2,430 元

4. 馮品佳/台北-新竹/高鐵/ 260 × 2 =520 元

5. 傅士珍/台北-花蓮/經濟艙飛機/ 1,500 × 2 =3,000

6. 李翠玉/台北-高雄/高鐵/ 1340 × 2 =2,680 元

7. 陳淑卿/台北-台中/高鐵/ 630 × 2 =1,260 元

8. 何文敬/台北-台中/高鐵/ 630 × 2 =1,260 元

19,190

4.餐費 (80 元/人為上限) 80 x 30 x 7 = 16,800 16,800

6.雜費(含資

料影印)

資料影印費及其他雜支 8,410

合 計 100,000

P.S: 研讀會申請案,請依作業要點規定,至少於計畫開始一個月前提出

申請日期: 97 年 8 月 4 日 申請人簽章: 梁一萍

14

研讀會海報研讀會海報研讀會海報研讀會海報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研讀會研讀會研讀會研讀會各場次簡介短文各場次簡介短文各場次簡介短文各場次簡介短文

23

研讀會總介紹研讀會總介紹研讀會總介紹研讀會總介紹

「呀咿」是什麼?

一九七四年《呀咿:亞裔美國作家選集》問世,《呀咿》象徵亞裔發聲,三

十年來亞美文學已然形成龐然多樣、眾聲喧嘩的新興英語文學,然而「誰是亞裔

美國人?」始終未能定案,多重身份的爭議、衝突、掙扎一直是亞美文學的核心。

除了認同政治之外,面對全球移民多重遷徙,我們不禁要問,何處是亞美?亞美

文學做為一個跨國、跨洲的文學想像,其場域應如何界定?華語作品算不算亞美

文學?在台灣,我們為何,又如何研究亞美文學?本研讀會聚集亞美學者,希望

經由密集研讀,從而深化亞美論述,創造獨具台灣觀點的亞美研究。

研讀會第一場介紹研讀會第一場介紹研讀會第一場介紹研讀會第一場介紹 (9/20)

林玉玲生於一九四 O 年代馬來西亞,自小接受英國殖民教育,於一九六九

年畢業於馬來西亞大學英文系,後赴美取得英美文學博士,其詩集《跨越半島》

(Crossing the Peninsula and Other Poems, 1980)獲得國協詩作獎,其回憶錄《月白的

臉》(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1996)獲得美國書卷獎。三十年來林玉玲遷移往

返馬來西亞、香港、美國、新加坡,見證亞美文學的冒現與蔓生,此次參加亞美

文學研讀會,機會難得,敬請報名參加。

研讀會第二場介紹研讀會第二場介紹研讀會第二場介紹研讀會第二場介紹 (9/27)

林玉玲自一九六九年赴美,四十年內從英文系研究生、英文系助教,社區

大學英文講師到加州大學英文系教授,她的創作生涯與英語(系)息息相關。其回

憶錄《月白的臉》(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1996)揭露英語系性醜聞,第一本

小說《燒香與金紙》(Joss and Gold, 2001)有關殖民地女英語老師,第二本小說《鞦

韆妹妹》(Sister Swing, 2006)的主角是馬來西亞赴美女留學生。如果英文系生產論

述,英文系、外國女學生、女性主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台師大英語系舉辦的

亞美文學研讀會,精彩可期,敬請參加。

24

研讀會第三場介紹研讀會第三場介紹研讀會第三場介紹研讀會第三場介紹 (11/15)

日裔美國社群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創傷經驗一直是二十世紀中期以來日

美文化研究的重心。在這場研讀會中,我們將介紹、討論電影媒介對這段歷史的

再現模式。除了研讀 Elena Tajima Creef 的論文,藉以回顧、批判好萊塢電影半個

世紀以來對這樁歷史創傷事件的呈現,我們還將一起觀賞日裔美籍導演 Desmond

Nakano 的作品 American Pastime (2007)。透過這部悲情、幽默、與浪漫兼具的電

影,我們要討論日美「移置歷史」(the history of relocation)如何影響日美認同、形

塑美國想像;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棒球賽又如何開闢一個戰爭之外的日美權力斡旋

空間。

研讀會第四場介紹研讀會第四場介紹研讀會第四場介紹研讀會第四場介紹 (12/13)

1990 年代之前,以異議為導向的方針支配著亞裔美國文學的批判視角。即

便致力於各種文化評論(包括結合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後殖民理

論、與後現代主義),亞裔美國文學研究近期的發展已顯示:精神分析理論可為

此文類的批評提供諸多見解。精神分析學能幫助我們分析亞裔美國文本如何從特

定的素材、文化情境、以及作者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慾望中建構文本意涵。此

外,精神分析學說明許多美國社會複雜的族群運作,及其如何再現於亞裔美國文

學當中。鄭安玲(Anne Anlin Cheng)的《種族之愁思:精神分析、民族同化與

隱晦的傷痛》(The Melancholy of Race: Psychoanalysis, Assimilation, and Hidden Grief,

2000)和伍德堯(David Eng)的《種族去勢:論亞裔美國男子氣概》(Racial Castration:

Managing Masculinity in Asian America, 2001)均證明精神分析理論為一深具說服力

與影響力的研究方法,延伸出亞裔美國文學既豐富又引人注目的詮釋。

研讀會第五場介紹研讀會第五場介紹研讀會第五場介紹研讀會第五場介紹 (12/27)

第一場第一場第一場第一場 ::::

天使島(Angel Island)位於舊金山之外,風景怡人,但一般人不知道的

是,在美景之下所隱藏的華人移民血淚史。在這場研讀會中,我們將從華文文學

的角度,探討 1910 至 1940 年被囚禁於島上的華人移民所遺留下來的文學與歷

史遺產。

第二場第二場第二場第二場 : : : :

美國華文文學是一個曖昧的概念。 究竟是美國文學,還是華文文學? 美

國文學可以用中文書寫嗎? 華文文學和美國的關係又是什麼? 如果華文文學是

25

一個跨界的概念,那麼我們該當如何面對與理解文本在不同國界、場域乃至是學

術建制中的不同意義,又當如何處理文本在不同語言與語境的旅行? 如果美國華

文文學是可能的,我們又該怎麼看待翻譯的文本? 在這次的研讀會,我們將閱讀

華美學者黃秀玲的兩篇文章,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在嚐試定位美國華文文

學的同時,也試圖尋找或發展出一種閱讀文學,理解世界的方式。

研讀會第六場介紹研讀會第六場介紹研讀會第六場介紹研讀會第六場介紹 (1/10)

第一場第一場第一場第一場 : : : :

Representing Gender Inequality, Exile and Identity Quest in Chuang Hua’s

Crossings

莊華的《跨洋渡海》多少是湯亭亭《女戰士》的先驅, 因為性別議題在兩部作

品中皆舉足輕重。女主角珍出生在中國的一個父權家庭裡,卻在美國長大成年。

她在巴黎和一名法國報紙撰稿人談戀愛之後,昔日的私事和家務事不斷縈繞在她

的腦海裡。讀者從插曲式的倒敘中,可以觀察到雙親的性別偏見及女主角與排行

老五的詹姆士之間的嫌隙……。

第二場第二場第二場第二場 : : : :

Willi Chen 是目前較多學者討論的華裔加勒比海作家。Chen 出生於千里達,是

知名的畫家及劇作家,以小說 Freedom Road (1985),Tainted Blood (1986)及短篇

故事集 King of the Carnival (1988)享譽文壇。講者將概略介紹 King of the Carnival

的幾篇選文,根據近年來研究加勒比海地區華人歷史有成之歷史學者 Wally Look

Lai 所著的數本歷史專書,討論該地區華人經營雜貨店的特點,並援引 Frantz

Fanon 所主張之「少數族群情結」(“minority complex”),與 Kenneth Ramchand 所

提出之「恐懼意識」(“terrified consciousness”),認為華人類同於白人之少數族群,

或更精確地說,即 Edna Bonacich 所提出的一種「中間少數症候群」(“middlemen

minority syndrome”),指華人在人種分佈及行業上,是介於白人上層統治階級及

黑人下層階級之中間少數,有緩衝不同階級衝突與對立之作用,但也有位於中間

地位之困窘及矛盾。

26

研讀會會議紀錄研讀會會議紀錄研讀會會議紀錄研讀會會議紀錄

27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一場第一場第一場第一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7 年年年年 9 月月月月 20 日日日日 13:00~15: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張瓊惠張瓊惠張瓊惠張瓊惠、、、、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亞美認同與亞美認同與亞美認同與亞美認同與<<月白的臉月白的臉月白的臉月白的臉>> > > >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

一、林玉玲 (Shirley Geok-lin Lim) 生平簡介:林玉玲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小鎮,

父親為華人,母親則是馬來西亞人。中學時期,她在馬來西亞接受英式教育,而

後在 1969 年離開馬來西亞至美國繼續研讀美國與英國文學,並於 1973 年取得博

士學位。之後她留在美國並任教於多所大學,教授語言、文學、創作等相關課程;

其研究領域包含族裔、女性書寫、後殖民文學研究、東南亞文學研究、亞美文學

及文化研究。除了教師和研究者的身分之外,林玉玲也致力於文學創作,從最早

的得獎詩集 Crossing the Peninsula & Other Poems (1980),到後來的回憶錄

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An Asian American Memoir of Homelands (1996) 以

及三本小說,近年更跨足童書創作的文類。不論在她的創作或她的評論裡,林玉

玲皆從其自身穿梭於亞洲及美洲兩個空間、多種語言、多種文化的背景裡,挑戰

也豐富了各種身分認同的想像。

二、林玉玲的回憶錄 <<月白的臉>> 彰顯了一個人的身分認同的複雜性與多重

性;身分認同可以來自各種層面不同的方式的建構,這些建構有時互相增強,但

很多時候卻是互相拉扯,導致一個人身分認同的內在衝突,而這樣的情形在橫跨

亞洲、美洲兩端的亞美移民身上,更是不可避免的掙扎。姓名通常是代表一個人

身分的起點,卻常不是個人意志的選擇;每個姓名都有一些代表意義,代表每個

個體不同的身分,但這些意義卻不能與名字所處的語言文化情境切割,因而姓名

所帶來的身分認同,同時是個人式的也是群體式的。舉林玉玲的姓名為例,Lim

為其繼承的家族姓氏,Shirley 卻是她父親因喜歡美國女星 Shirley Temple 而為她

所取的姓名,雖然是一簡單的姓名,其中卻已經呈現不同的認同對象,甚至在個

人的認同裡,其實參雜著他人的認同慾望。除了姓名之外,<<月白的臉>>另外

從語言、文化、國籍、性別等其他層面,深入探討了亞美認同的問題,充分展現

其流動性與多元性。

28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二場第二場第二場第二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7 年年年年 9 月月月月 20 日日日日 15:00~17: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張瓊惠張瓊惠張瓊惠張瓊惠、、、、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亞美遷徙與亞美遷徙與亞美遷徙與亞美遷徙與<<<<<<<<馨香與金箔馨香與金箔馨香與金箔馨香與金箔>>>>>>>>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遷移或離散的經驗帶來的常是疏離感 (alienation)、邊緣化 (marginalization)、失

落感 (sense of loss),但在 Joss and Gold 裡,林玉玲嘗試呈現另一種離散經驗,

此經驗帶來的不是失去歸依之處之感,反而是從遷移裡找到一新的居所,新的身

分,新的聯繫 (affiliation)。

29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三場第三場第三場第三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7 年年年年 9 月月月月 27 日日日日 13:00~15: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游素玲游素玲游素玲游素玲、、、、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亞美女性主義亞美女性主義亞美女性主義亞美女性主義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

Helena Grice 於 2000 年出版的文章,整理了亞美女性主義發展的歷程及其關切的

問題。亞美女性主義產生的主要兩個論述場域分別為歷史研究以及學術建制。在

最早研究亞美的歷史裡,女性的聲音明顯缺席。此缺席一方面因為早期移民法令

的規定導致女性人口在亞美社群裡與男性人口呈現不平衡的少數,另一方面也因

為女性的弱勢地位,因而使亞美的歷史成為一男性的歷史。亞美女性主義意識崛

起後,首要工作即是讓過去自歷史中消音的女性重新取得發言權,此發言權來自

兩面向,其一為重新挖掘研究過去文獻中曾有過對亞美女性的記載,其二則是透

過亞美女性的口述歷史,來獲取第一手資料。因早期移民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不

多,研究早期亞美女性,口述傳統為一重要來源,而後女性受教育情形改善,越

來越多亞美女性作家開始自傳性質的書寫,主動爭取發言權。在學院建制的層次

上,亞美女性主義的推動遭遇的爭論主要有:(一)、與亞美運動倡導文化國族主

義 (cultural nationalism) 身分認同的意見分歧,(二)、與白人女性主義運動產生於

不同文化情境,彼此目標上時有衝突,(三)、泛亞美女性主義 (Pan Asian American

feminism) 結盟的困難,無法兼顧不同社群間的歧異性,(四)、學院內理論建構的

概念與學院外實際運動者(activists)的理念間常有落差,無法建立有效溝通。

30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四場第四場第四場第四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7 年年年年 9 月月月月 27 日日日日 15:00~17: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梁一萍梁一萍梁一萍梁一萍、、、、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林玉玲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亞太論述與亞太論述與亞太論述與亞太論述與<<鞦韆妹妹鞦韆妹妹鞦韆妹妹鞦韆妹妹>> > > >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一、林玉玲 (Shirley Lim) 的三本散文作品,分別是出版於 1996 年的回憶錄、2001

年的 Joss and Gold、以及 2006 年的 Sister Swing,均帶有自傳性質,描寫了亞洲

女性遷徙自美洲的心路歷程。此一從亞洲至美洲的跨太平洋旅程 (transpacific

journey),為書中的女性角色開創出一條尋找自身自由與自主權的道路,給予她

們機會遠離原本箝制壓迫她們的父權體系 (patriarch),讓她們透過對自己身體

(female body),對自身情慾 (sexuality) 的覺醒和重新探索來形塑一不一樣的自

我。<<鞦韆妹妹>> (Sister Swing) 裡的鞦韆即象徵了女性渴望自在飛翔,飛離壓

迫的期盼。在亞美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女性的認同自然是重點,除此之外,對於

姐妹情 (sisterhood) 的描繪亦是重心,如<<鞦韆妹妹>>裡三姐妹情誼的描寫,但

更重要的是,許多作品嘗試突顯姐妹情並不只侷限在有實際血緣關係的女性之

間,更多時候,女性之間的情感聯繫多跨過血緣的界線。在<<鞦韆妹妹>>裡,

三姐妹的母親與跟她一起嫁到夫家的女僕間的感情就是一例,而三姐妹到了美國

後與其他有色人種女性所建立的互助關係更強調了這種跨血緣情誼揭示的跨種

族關係。在美國這樣的多元社會裡,種族關係的討論亦必須多元,必須跨越簡單

的二元對立,不論是黑與白,或是黃與白。如此跨種族關係的討論在日裔美籍女

性作家 Karen Tei Yamashita 的作品裡也經常觸即。

二、<<鞦韆妹妹>>藉由女性角色的遷徙,還提供了一重繪或重新思考美國地圖

的途徑。傳統的美國地圖 (美國地理想像) 強調西進的擴張精神,不斷往西部移

動直到碰到西部海岸,就有了來到世界盡頭之感,而後又向東順者太平洋凝望亞

洲。如此地理想像是美國的建國神話根基,宣揚一種單一、線性、進步的國土想

像,但包藏在這種想像下的,卻是侵略的殖民企圖,以及以愛國主義包裝的帝國

野心。亞太論述論者提出一種超脫領土的地理想像,此想像的根源從土地移轉到

海洋,因而不再能像面對土地時一般粗暴地劃上種種人為的界線,海的邊界無

窮,沒有界線,也無法劃上固定不動的界線。大洋 (Pacific) 的製圖 (cartography)

想像帶來脫離殖民製圖傳統的可能性,打破美國的建國神話,也帶出 hemispheric

Americas 的概念:United States 只是眾多美國 (Americas) 的其中之一,不是唯一,

也不必然為中心。

31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五場第五場第五場第五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7 年年年年 11 月月月月 15 日日日日 13:00~17: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李秀娟老師李秀娟老師李秀娟老師李秀娟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日美電影日美電影日美電影日美電影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

一、介紹日美電影裡重要的再現議題, relocation camp (Japanese American

internment) 的歷史緣由 (珍珠港事變、相關法條、社會情境等)。

二、介紹再現 Japanese American internment 經驗的書籍。分章詳細介紹 Elena

Tajima Creef 所著的 Imaging Japanese America: The Visual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hip, Nation and the Body,概述與日美相關的視覺研究的幾個方向。

三、藉由導讀文章來整理日美電影發展的三個階段,從最早期電影裡遮蔽日裔美

國人,強調美式的愛國情操(由白人男性英雄的身體來代表),到第二階段由大量

日裔美國人自己拍攝的獨立製片(希望重述歷史,彰顯被官方歷史所壓抑的個人

經驗),至第三階段好萊塢大製作開始嘗試去處理日裔美國人的這一段歷史。

四、介紹導讀文章中所談到的電影,關於基本劇情及一些關鍵的評論解讀來加深

對文章中「規訓身體」的論點的理解。

五、簡介放映電影 American Pastime (2007) (dir. Desmond Nakano),其基本劇情、

演職員、放映地區、市場反應及迴響。

六、映後討論:

(一) 電影給予在 relocation camp 裡的白人「現身」的機會,在其他電影比較少見。

(二) 電影鋪出白人家庭與日裔美國人家庭此兩條平行敘事,卻呈現出他們的相

同性,尤其在對於美國夢的追求上,兩家人展現了同樣的意志和同樣的夢碎。

(三) 導演 Desmond Nakano 做為日裔美國人第三代,並沒有真正在 relocation camp

生活過,他嘗試從他父母輩的回憶裡,利用電影此媒介,再現他對這一段歷史的

想像,因此,其成果與一代或二代人的呈現,在影片氛圍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代

二代對 relocation camp 的影像再現是痛苦的、壓抑的、憤怒的,在 camp 裡的人有

如幽靈般的存在;而 Nakano 導的電影基調上是較為輕鬆、明亮的。

32

(四) 再現 relocation camp 此段歷史的作品,常碰觸到「正常/不正常」的議題,因

在當時,多數的日裔美國人就是嘗試在「不正常」的營區生活裡創造「正常」世

界的想像(假象)。

(五) 在亞美文學中,masking 是常被提及的書寫策略,但之後已有一波要求

breaking the silence 的訴求,但此部 2007 年的新電影採取的似乎仍是較為迂迴的

敘事策略,很多經驗似乎仍是 remain silent.

(六) 電影最後的棒球場,或可將其放大引申為二次大戰戰場的縮影,在這個戰

場上,同樣也上演美日雙方的對決,而最後美國白人的道歉,或可延伸為對於日

裔美國人的遭遇的道歉。

(七) 將電影放在當今美國電影的版圖裡,其敘事策略、手法與意識形態相形之

下似乎嫌保守、缺乏新意。電影的中心擁抱的仍是美國夢、美國的愛國主義、美

國精神,而這些價值甚至在一些美國的主流電影中都已經在在受到挑戰與質疑。

33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六場第六場第六場第六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7 年年年年 12 月月月月 13 日日日日 9:30~11: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陳福仁老師陳福仁老師陳福仁老師陳福仁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

討論摘討論摘討論摘討論摘要要要要 :

一、從一些重要著作如 Claudia Tate 的 Psychoanalysis and Black Novels: Desire and

the Protocols of Race (1998),簡單勾勒精神分析與族裔文學的關係,為導讀的書目

鋪出更清楚的研究脈絡。用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待亞美文學,大約是 1999 年之後,

才有較多、較完整的論述產生,多半將研究重心由討論文本意涵 (textual meaning)

或作者意圖 (authorial intention),轉向挖掘文本內的慾望流動 (textual desire)。

二、Anne Anlin Cheng 的 The Melancholy of Race: Psychoanalysis Assimilation, and

Hidden Grief (2001) 討論為何在種族的研究裡,社會學、人類學等研究方法的正

當性,在一般的認知裡,總高過文學或哲學式的研究,主因在於對於 material history

狹窄的解釋,以及將研究對象限定在 “real”subject。 Cheng 強調種族的研究應

該要更擴大去看型塑種族認同的種種 immaterial 因素。Cheng 特別區別 grievance

與 grief 兩字的差異,前者為日常生活可見的不平等所產生的抱怨,後者則是更

深層,在種族認同的過程中造成的,不可見的憂鬱。Cheng 認為將研究主力放在

前者是不足的,後者的影響可能是更根本的帶來種族問題的源頭。

三、陳老師援用 Slovj Zizek 的概念更進一步闡釋 Cheng 的想法。Zizek 首先指出

許多後殖民評論者在討論種族問題時陷入的盲點,他認為許多評論者將 loss 與

lack 的概念混淆,因而對種族認同產生了一種停滯不前的懷舊情感。對他們而

言,原生文化為一 loss,所以應該可以被尋回 (recover),但對 Zizek 而言,那不

是 loss,而是一 lack,本就無一物,何來尋回的情感寄託?他認為陷在此情緒所

帶來的危險是失去面對此 lack 的能力,因為失去創造新慾望的能力。Zizek 接著

強調種族歧視來自兩種不同幻想體系碰撞後產生的衝突,通常朝兩個方向操作,

一是認為族裔他者擁有特殊管道去得到獨特的 jouissance,二是認為族裔他者嘗

試來竊取 jouissance。因此去除種族歧視的方式,不是呈現「事實」或教人接受

「事實」那麼單純,更需要檢視的是歧視言論或概念產生的幻想框架。

四、族裔研究或族裔書寫在今日更需要做的也許是去面對認同裡的 impossible

whole,從陷落在 imaginary past 的憂鬱中抽離,面對當下的空缺,才能有所創造,

有所行動,或許才能帶來真正的社會變革。

34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七場第七場第七場第七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7 年年年年 12 月月月月 13 日日日日 11:10~12:3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傅友祥老師傅友祥老師傅友祥老師傅友祥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傅老師用 David Eng 的 Racial Castration: Managing Masculinity in Asian America

(2001)一書做引子來概述亞美文學與性別研究的關係。首先,oriental 一字本身就

充滿性別暗示,是故性別議題自始便是討論亞洲與美洲 (或東方西方) 不可避免

的重要面向,從許多重要作品,如 M. Butterfly (1989),都可見性別權力關係複雜

的慾望流動。Eng 的書具焦在 masculinity,除有助討論亞美文學裡的性別再現,

也促進思考 masculinity 一詞在現今西方與東方社會不同的意涵,更進一步引發對

所有性別框架的質疑。Eng 的書不只鋪畫出一亞美文學的「性史」(history of

sexuality),也反映出歷史書寫的性別化 (sexuality of history),置放在亞美文學的

討論裡,格外適切。

35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八場第八場第八場第八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7 年年年年 12 月月月月 27 日日日日 13:00~15: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單德興老師單德興老師單德興老師單德興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

一、海外的華文書寫,從中國文學做為一國家文學的傳統來看,經常被歸類為「域

外」文學,在邊陲而非中心的位置;同樣地,亞美文學在美國文學做為一國家文

學的規範裡,亦是落在邊緣的地位。本次研讀會嘗試探討兩種邊緣文本如何交

錯,反而成為一聚焦處,挑戰並擴大了各個文學分類的定義。

二、單德興老師從 Angel Island poetry 的選集 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 切入,談及二十世紀初華人移民美國的歷

史,指出這一批由匿名者刻在天使島牆上的詩作,為一重要的集體歷史記憶的銘

刻與再現。它不只是一記憶的場域 (site of memory),更是一抗爭的場域 (site of

resistance),因這些詩作裡傳達出的反抗意識,挑戰一般對於亞裔男性懦弱的刻

板印象。但此本雙語對照的選集,也反映出語言強弱勢的問題。在此選集出版之

前,天使島的詩歌未曾被發掘,嚴重遭到漠視,但選集出版後,受重視的原因正

是因為英文翻譯,而多數讀者或研究者的理解仍是以英文翻譯為中心,華文原始

的書寫反成為陪襯。將華語書寫的作品帶入亞美文學的討論,一方面希望開拓亞

美文學定義的疆界,另一方面也試著衝撞或質疑英文長久以來在美國文學或美國

研究的中心地位。

三、單老師針對亞美文學在台灣近幾年的研究內容,提出幾點觀察和建議:(一)

討論的作家或作品過度集中,應該要更多元化。(二)對於歷史情境或文化特殊性

的研究理解應該更深化。(三) 應用理論討論文本時應該更謹慎,要了解理論生

成的脈絡 (尤其是大部分被應用的多為歐系理論),並思考文本會否有顛覆理論

的可能性。(四) 應盡力發展在地觀點,才能自我挑戰並豐富自身文化。

36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九場第九場第九場第九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7 年年年年 12 月月月月 27 日日日日 15:00—17: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王智明老師王智明老師王智明老師王智明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華語書寫的亞美文學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一、王智明老師利用嚴歌苓的小說《桑青與桃紅》在美國、台灣、香港、中國大

陸出版的歷程,來討論一個文本如何跨越國界旅行,而在不同的國界裡,同一個

文本被突出強調的部分都各不相同。而 Wong Sau-ling 的文章提供對此文本三個

不同取向的閱讀-中國情境、亞美移民處境、女性處境-則彰示了一個文本如何

參與、介入某一特定論述的建構,在不同的論述底下,同一文本被突出的部分再

度大相逕庭。

二、從文本的移動,王老師提出 proxy text 的概念,說明閱讀文本的方式,除了

傳統文學研究裡的精讀 (close reading),其實還可以從文本之外來看文本,將文

本視為一個位址 (site),去觀察文本做為一社會物件的功能及其與社會文化各層

關係間的交互作用,如此也可幫助研究者反思自己對文本的評判是從何建構而

生。從這樣的角度研究文本,賦與文本批判某一領域的動能,以亞美文學為例,

其場域得以離開單一的美國位置,進而與亞洲甚或是其他的位置連結,也正是在

這樣的思考下,將華語文學納入亞美文學的討論中,成為有開發性並能脫離美國

中心的嘗試。

37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十場第十場第十場第十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8 年年年年 1 月月月月 10 日日日日 13:00~15: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何文敬老師何文敬老師何文敬老師何文敬老師

主主主主題題題題: 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

Crossings 為莊華唯一一本小說,具濃厚的自傳性質,反映作者游移於中國、美

國、法國間的跨國經驗。此小說展現背離其同期 (1960 年代) 亞美作品寫實風格

的現代主義技巧,大量運用意識流的寫法,打亂傳統句構與標點符號的規範,來

呈現人物內在意識的流動;而其融合夢境、夢魘、真實、虛構的作法,可將之稱

為 Maxine Hong Kingston The Woman Warrior 的先驅。傳統亞美文學研究大抵將

亞美文學的源頭鎖定在苦力(華工)或中國城裡的經驗書寫,討論的方向較為單一

集中,莊華的小說得以打破此單一想像,顯示亞美文學自其發生即有的跨國性

質,也促使研究者重新思索亞美文學產生的地域及時空。

38

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亞美文學研讀會 第十一場第十一場第十一場第十一場 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會議紀錄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98 年年年年 1 月月月月 10 日日日日 15:00—17:00

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主讀人: 李翠玉老師李翠玉老師李翠玉老師李翠玉老師

主題主題主題主題: 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

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討論摘要 :

一、加勒比海地區的華人移民歷史,與此地區長期作為歐洲原料輸出地,有密切

關係,而其中糖的栽種與出口佔關鍵地位。歐洲人使用糖的習慣,從十八世紀至

二十世紀間產生重大改變,原本一年約四磅的用量,到二十世紀中葉已快速增加

為每年一百一十磅。由於糖需求量大增,栽植地所需人工亦大增,於是自十九世

紀中葉起開始有華人移工到加勒比海地區工作。歷史文獻裡對此批華工的記載,

大多為帶歧視意味的刻板印象,一方面將華工描繪為為了賺錢拼命工作,極度馴

服;另一方面又強調華工的狡詐與好漁色。

二、二十世紀之後,加勒比海地區華人慢慢脫離移工地位,在當地開始擁有自己

的事業,晉升到貿易商或中產階級的地位。大部分華人從事的均為零售業,因此

由此地區發展出來的亞美文學中,「雜貨店」常成為小說中的重要場景。此場景

不但呈現出當地華人日常生活的景況,更是一絕佳的 “contact zone”,為加勒比

海社會的小縮影,映襯出其種族文化的多元駁雜;也為觀察諸多文化彼此間的衝

突、交融、協調的最好地點。

三、Willi Chen 的父母在 1930 年代從中國來到加勒比海地區定居,開設自營的商

店。Willi Chen 多才多藝,不僅是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也是藝術家,同時更

是麵包店、出版社、及化學材料等公司的老闆。他的主要著作為兩本短篇小說選

集,分別是 1988 年出版的 King of the Carnival 和 2007 年出版的 Chutney Power。

他的作品雖有觸及自己的中國背景,但並不以此為中心,主要描寫的是加勒比海

地區都市近郊中下階層人民的生活處境。從他的作品中語言的使用、風俗民情的

描繪,在在突顯了加勒比海地區多元混雜 (hybridity) 的文化情境。

39

研讀成員心得研讀成員心得研讀成員心得研讀成員心得

40

師範大學英語系李秀娟師範大學英語系李秀娟師範大學英語系李秀娟師範大學英語系李秀娟

個人非常感謝梁一萍教授策畫與主持這個亞美文學讀書會,並很榮幸能參

與其中,與國內亞美研究精英學者切磋琢磨,收穫豐碩。雖然國內亞美文學研究

的風氣一向興盛,學者之間也不乏在會議及出版上合作的機會,但是像這樣透過

一個讀書會,給予學者們充分的時間和自由的討論空間,有系統地互相分享最新

研究心得,可以說是創舉。十餘場次的導讀、討論場場精彩,好幾次都是過了下

午五點了參與者的發言還欲罷不能。另外,個人注意到不少新進的助理教授與

碩、博班研究生幾乎每一場都出席。讀書會不僅讓國內亞美研究成員的關係更緊

密,還有薪火傳承,吸引更多年輕學者加入研究社群的意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王智明王智明王智明王智明

林玉玲老師親臨現場參與導讀與討論,提供了一個觀察作家與學者交界的

機會。林老師既是亞美學界的領頭人物,自己又是亞美文學的創作者。她的現身

說法讓我體會到論述與想像之間乃是不可區隔的,也使得我們對於亞美認同這個

概念有了一個動態的理解。

月白的臉乃是林玉玲的回憶錄,記載她從馬來西亞到美國的求學與生活歷

程。透過她銳利的學者之眼與敏感的筆觸,月白的臉拓大的亞美認同與文學的範

疇,也開展了一個回顧/回歸亞洲的論述面向,供我們重新思索亞美認同與文學

的意義。更有趣的是,她對自己台灣經驗的描述不僅僅是華人的離散經驗,也有

著東南亞的閩南語文化想像,這也使得我們可以透過她的眼睛重新理解台灣的東

南亞性與更大範疇內的閩南語文化圈的關係。

成功大學成功大學成功大學成功大學外文系外文系外文系外文系游素玲游素玲游素玲游素玲

本人很榮幸能參與梁一萍教授所主持的「亞美文學研讀會」,以致於有機會

重新整理亞美女性主義的歷程及其所關切的問題。再者,透過梁教授的精彩分

析,也讓我對林玉玲教授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高興的是,能向慕名已久的

林教授請益近來亞美女性學者所關心的議題。我們的對話不僅釐清了個人的困惑

之處,更擴展了自己的研究視野。

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外文系外文系外文系外文系陳福仁陳福仁陳福仁陳福仁

2008 下半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舉辦的《亞美文學研讀會》,為本

人從事教學與個人研究的領域之外,提供分享和學習的機會,首要感謝活動主辦

人梁一萍教授與其他工作人員,因著他們的安排,本人得參加此為期三個多月的

41

研讀會,期間並以 「心理分析與亞美文學」 (“Psychoanalysis and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s”)為題,和許多與會學者,如台灣大學傅友祥教授,逢甲大學的何文敬

教授等相關或跨領域的學者們交換心得看法,會間除了細述心理分析理論和亞美

文學文本間的密切發展關係,更透過問答方式,吸納多方意見,有助於拓展個人

的閱讀視野,更在活動主持人的精心規劃下,吸引各校學生群踴躍參與,和眾多

學者專家一同學習,此活動用意於延伸文學研究領域的對話空間,以及培養後

進,貢獻實多。

逢甲大學逢甲大學逢甲大學逢甲大學外文系外文系外文系外文系何文敬何文敬何文敬何文敬

針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梁一萍教授規劃承辦的「呀咿!亞美文學研

讀會」,個人參加了其中三場:9/20「亞美認同與亞美遷移」(Asian American

Identities and Migrations);12/13「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Psychoanalysis and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和 1/10「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Transnational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1/10 那場並發表一篇英文論文“Representing Gender Inequality, Exile,

and Identity Quest in Chuang Hua’s Crossings”。

在 9 月 20 日的上半場研讀會中,張瓊惠教授用 PowerPoint 介紹林玉玲

(Shirley Geok-lin Lim)的文學作品。張教授曾翻譯林玉玲的回憶錄 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月白的臉》),又去過林教授任教的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從事短期研究,期間亦採訪過林教授,從兩人的對談和問答當中,個人對林教授

的作品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下半場由林教授親自解說其出身、家庭與教育背

景,馬來西亞的政治與文化、離開祖國以及在美國求學、定居、從事研究、教學

與創作之心路歷程,林教授熱情洋溢,滔滔不絕,個人親臨其境,頗感敬佩。

在 12 月 13 日的上半場研讀會中,陳福仁教授介紹了一系列晚近有關精神

分析與種族相關的論著和期刊,如 Psychoanalysis and Black Novelists: The

Protocols of Race by Claudia Tate;Beyond Lacan by James Mellard;Looking Glasses

and Neverlands: Lacan, Desire, and Subjectivity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by Karen

Coats 等。期刊方面則有 JPCS(Journal for the Psychoanalysis of Culture and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Zizek Studies 等。從精神分析角度探索亞美文學

的論著則包括 Racial Castration by David Eng(伍德堯);The Melancholy of Race by

Angling Cheng(鄭安玲);Psychoanalysis and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by

Wenxin Li 等。陳教授接下來主要聚焦於 Slavoj Zizek 如何討論 racial grief,

mourning,melancholia,racism,fantasy 和 racial fantasy 等議題。在下半場的研

讀中,傅友祥教授帶領大家進入亞美文學中的「酷兒研究」(Queer Studies),關

注於亞美作品中的種族、性與性取向的糾葛。傅教授的焦點放在伍德堯《種族去

勢》中的理論架構,包括 Freud 的精神分析、Judith Butler 的性別(女性主義與

酷兒)研究和 Ann Pellegrini 的展演焦慮(performance anxiety)、法農和巴巴的(後)

殖民主義以及亞美論述等。伍德堯的種族去勢終究是 descriptive 兼 political(政

42

治性的)。

高雄師範大學英語高雄師範大學英語高雄師範大學英語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李翠玉系李翠玉系李翠玉系李翠玉

參與亞美文學研讀會,個人要表達由衷的感謝與敬佩。感謝靈魂人物梁一苹

教授,從構思、協調到執行,都在極有效率及和諧的氣氛下順利完成。本次研讀

會從成立至完成,雖僅半年有餘,但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人文學專家著作研

讀會」之經費補助,加上主持人的專業與助理之盡職,已然建立研讀會的成功典

範。個人認為其成功的要素有三:

一、 研讀會構想饒富創意、架構淸晰:亞美文學研究自九0年代後,在台灣

便如雨後春筍般百花齊放,從事相關領域的學者不少,但平時多分散各地。

本次研讀會結合作品研讀、作家個人演講、作家簡介等各種形式,議題選擇

多元,兼重地域及代表性。本次研讀會的成立創意,讓分散各地的學者能藉

此機會共聚一堂,作主題式的研讀和討論,互相對話並作腦力激盪,並開放

供研究生參與,確能擴大研究效益。

二、 主持人梁教授與師大英語系研究團隊發揮凝聚力與活力,感染每位參與

成員,讓每次研讀會、演講之進行氣氛十分和諧,參與及討論熱烈,讓講者、

導讀者與參與者均能聽取不同意見和觀點,對議題之思辨及批判能有所助

益。

三、 本次研讀會結合數位化之網頁建置,方便各成員及聽眾自行研讀演講素

材,節省紙張之印製,兼顧環保及典藏功能,輔以講者及導讀者提供之摘要,

可幫助聽眾事先理解演講內容。

個人參與的場次,如林玉玲演講、李秀娟老師講授日美集中營類型影片、何

文敬老師講授莊華的《跨洋渡海》,以及個人對加勒比海華人作家 Willi Chen 之

介紹等,都覺得受益良多,在短短數小時內,幫助個人一窺亞美文學的各個樣貌。

個人誠摰期盼此類研讀及對話方式,能再持續延展,相信必能為台灣的亞美文學

研究挹注更多的研究動能與貢獻。

中興大學中興大學中興大學中興大學外文系外文系外文系外文系 陳淑卿陳淑卿陳淑卿陳淑卿

梁ㄧ萍教授的亞美文學讀書會是國內亞美研究的年度盛事,在亞美文學研究方興

未艾,研究課題日趨多元而複雜的情境下,實在需要有這樣一個論壇能將各路人

馬匯聚在一起,以整合本領域的學術資源。本讀書會有效集結了台灣亞美文學研

究學者老中輕三代的研究課題,及研究能量。更難能可貴的,也涵括美國著名的

亞美學者如 Shirley Lim 與國內學者進行對話。我在這個讀書會看到了何文敬、

單德興教授孜孜不倦的長者風範,也看到新秀如志明、福仁、素玲、涵榆的才氣

用功與銳利,長期在這個領域經營的ㄧ萍、品佳、秀娟、瓊惠等,他們提供的研

43

讀心得及討論,都能打開個人的狹隘格局,激發新的靈感與思考方向,提供新的

閱讀路徑,個人深覺受益無窮。

師範大學師範大學師範大學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陳子薇陳子薇陳子薇陳子薇

亞美文學研讀會是我進入研究所後參加的第一個學術研討會,參與的過程

中,我除了對近代亞美學界關注的議題更加了解,從與會學者們身上也學到了對

學術的堅持和包容不同意見的氣度。這六次的亞美文學研讀會,探討的主題包括

亞美認同與亞美遷徙、亞太論述與女性主義、日美電影、精神分析與亞美文學、

華文書寫的亞美文學、以及跨國流動的亞美文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和第

二次的研討會。在這兩次的討論,梁一萍教授特別請到林玉玲教授導讀林教授的

三本作品《月白的臉》 (The White Moon Face)、《馨香與金箔》(Joss and Gold) 以

及《鞦韆妹妹》 (Sister Swing)。“月白的臉”為林玉玲教授的自傳體小說,敘述

林教授自身多重漂泊離散的經驗。林玉玲教授博學多問、言談風趣,在講述她尋

找 “家”的過程中,多次讓台下聽眾會心一笑。張瓊惠教授對《馨香與金箔》的

閱讀—“When Third-World Expatriate Meets First-World Peace Corps Worker:

Diaspora Reconsidered in Shirley Lim’s Joss and Gold”—也讓人驚豔,張教授認為

在後殖民的論述裡,漂泊離散被定義為非自願且痛苦的過程,但在《馨香與金箔》

中,離散(diaspora)反是超脫原生地桎悎的契機。另外,梁一萍教授對《鞦韆妹妹》

的分析,“Transpacific: Malaysia, California, and Female Mobility in Sister Swing”,

帶入了跨國離散和女性主義,梁教授認為《鞦韆妹妹》在 “跨太平洋”的論述場

域中,闡述了一個跨越族裔的大關懷和文學想像。對於以上兩篇論文,林玉玲教

授皆給予高度的評價及建議。從林教授和國內亞美學者的對談,也讓我看到一個

成功的學術研討會,除了是參與學者的成果發表,也給予學術社群對話和交流的

空間。

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討論會讓我獲益良多之外,李秀娟教授帶討論的主

題「日美電影」,是放映《美國往事》(American Pastime)這部電影,李教授除了

介紹二次世界大戰中日籍美國移民被迫遷徙進入集中營的歷史,對於電影如何重

塑日美殖民空間也有非常精闢的分析。陳福仁教授和傅友祥教授帶討論的「精神

分析與亞美文學」,先解釋用精神分析探討亞美論述的爭議性,然後兩位教授分

別用季傑克和拉剛的理論來讀亞美文本。我發現在教授的解釋下,精神分析和亞

美文本的結合十分有趣。單德興教授和王智明教授的「華文書寫的亞美文學」擴

大亞美文學的定義及範疇。我尤其喜歡單教授介紹的 Angel Island Poetry,第一

代華裔移民的無奈讓人重新審視美國夢的複雜性。

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成悅滋成悅滋成悅滋成悅滋

Joining the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tudy Group has enlightened me a lot in

44

this area of study. Each time it was a feast of intellectual dialogue among the

professors and researchers. As a matter of fact,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intrigued and

compelled me to participate is due to its various topics. Aside from Shirley Lim’s (林

玉玲) talk on her memoir 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and Iping Liang’s (梁一萍)

analysis of Sister Swing, we took a detour, with Hsiu-chuan Lee’s (李秀娟) guidance,

to unveil history of Japanese American experiences of interment during the WWII. In

addition, Te-hsing Shan (單德興) led us to discover the early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which referred to the poems inscribed in the walls inside the detention

camps on Angel Island.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Fujen Chen’s (陳福仁) lecture on

The Melancholy of Race. He mapped out psychoanalysis from Freud, through Lacan,

to Zizek’s theories on the “conceptual Jew.” He noted the American wars in Iraq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ir fantasy of the Iraq terrorists (despite the fact that Han-yu Huang

(黃涵楡 ) stressed the truth of their existence). America thought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Iraq more than Iraq”—Iraq, in other word, is a pure, meaningless

signifier without the signified. Such imaginary objectification of the fear of the Other

serves as the screen to conceal the void of subjectivity of a nation, as well as that of

an individual. Thanks to Professor Chen, his introduction di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m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orks of Zizek by way of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and Interrogation of the Real (Ch.11 and Ch.13). I truly hope in the near future there

will be more study groups held with respect to the study of the Others.

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同學 黃琬真黃琬真黃琬真黃琬真

本次研讀會,從亞美文學研究領域裡最常被探討的身分認同問題切入,難

得邀請到亞美文學重要作家與評論家林玉玲教授現身說法,她誠懇且詳實的經驗

分享,讓曾只存在於書本中的課題,躍出紙本,有了活生生的溫度,令我對亞美

身分認同中多層面的掙扎,產生更深刻的體認與理解。另外,基於亞美文學生成

的特殊歷史情境,性別議題在本次研讀會也多次被提及,每次問題的觸角亦不

同,如游素玲老師導讀的文章關注到亞美女性主義與其他女性主義間存在的衝

突,以及學術理論建構和實際社會運動間的距離;又如傅友祥老師導讀的專書則

是透過精神分析的理論來思考亞美文學裡反應出的東西方男性形象。亞美文學裡

的性別研究,也仍存在許多可以發掘及再思索的面向。

亞美文學研究的「場域」究竟為何?本研讀會亦有深刻的討論。首先,就地

理想像的層次,梁一萍老師的文章運用亞太論述的理論,提出打破美國中心的嘗

試,一方面將亞美文本從此絕對中心釋放出來,另一方面也跨大了亞美文學研究

的範圍,李翠玉老師介紹的加勒比海地區華人文學,正體現了放棄固有僵化的地

理限制後的新發現。除了國家地理想像刻板化,過往對於亞美文學發生的場所亦

過於單一,透過何文敬老師介紹莊華的小說,突顯出亞美文學產生處可能的跨國

45

性,此單一面貌應可被檢視。在全球化時代,資訊快速流通的今日,實體的地理

場域,重要性也許在慢慢下滑中,王智明老師的研究方式,不再執著於文本所處

的實體場域,更關注文本在各種實體/虛擬場域間旅行的過程,及其引發的效應,

是讓人興奮的新研究方法。「場域」之外,亞美文學的「語域」,也並非單一不可

挑戰,單德興老師介紹的海外華文書寫,便從語言面向,更進一步豐富了亞美文

學的內涵。

感謝梁一萍老師推動此次的研讀會,也感謝所有老師精采的導讀及所有與會

者熱情的回應討論,令我獲益良多。能夠擔任此研讀會助理,共同參與思考這些

問題,是我的榮幸。

師範大學英語系梁一萍師範大學英語系梁一萍師範大學英語系梁一萍師範大學英語系梁一萍

首先要感謝所有參加的老師與同學,使所有場次順利舉行,好多個星期六下

午我忐忑不安、心驚膽跳,就怕哪一個環節沒有銜接好,還好每次順利過關。要

特別非常非常謝謝助理琬真的全力協助,還有台師大行政團隊的支持,謝謝大家。

另外,也要對馮品佳、陳淑卿、傅士珍與 San Juan 等老師,因故無法參與,表

示由衷的遺憾。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林玉玲的兩個場次,透過讀書會可以和作者本人互動,這

種機會十分難得也相當珍貴,林玉玲直率熱情,有問必答,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張瓊惠老師對族群離散與林玉玲的身平故事拿捏自如,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

游素玲老師與林玉玲針對亞美女性主義的深刻對談,也令人對亞美女性的性別位

置再次深思。其次是陳福仁老師對精神分析與弱勢族群的連結,陳老師整理其中

理論脈絡清楚深刻,並且引用 Zizek 以為結論,他與黃涵榆老師的討論,過程十

分精采,令人難忘。再來李秀娟老師導讀的日美電影《美國往事》(American

Pastime),電影十分感人,其後吳佳琪老師參與討論,提出不同的解讀,讓我們

對族群影像再現,其中的文化政治有再進一步的深思。另外單德興老師再讀《埃

崙詩集》(The Island Poetry),讓華人移民的生命往事,天使島拘留軍營中的血淚

故事再次浮現,也引起許多年輕同學的回響。何文敬老師所導讀的莊華所著《遷

移》(Crossings),是早期華美文學重要的意識流作品,何老師解讀深入,分析細

膩,展現名家功力,令人敬佩。王智明老師將觸角轉向文化研究,從台中美三地

的政經背景,反思華美文學的生產,切入點十分獨特,發人深省,並為亞美文學

生產的跨國聯結展現新的面向。最後,李翠玉老師帶我們轉向加勒比海,介紹華

裔千里達作家 Willi Chen,將華美文學帶向另一個跨國場景,其中華人雜貨店所

扮演的文化功能也令人印象深刻。

總而言之總而言之總而言之總而言之,,,,我要謝謝國科會人文中心的支持我要謝謝國科會人文中心的支持我要謝謝國科會人文中心的支持我要謝謝國科會人文中心的支持,,,,並希望集文成書並希望集文成書並希望集文成書並希望集文成書,,,,以為紀念以為紀念以為紀念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