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53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為例 :桂文林 指導教授:許太彥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以 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

為例

研 究 生桂文林

指導教授許太彥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 2000~2007 年國際重

要賽事為例

研 究 生桂文林

指導教授許太彥 博士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藉由視訊資

料觀察研究法由三位觀察者分別觀察記錄國際優秀選手羽球新舊賽制男女

單打 36 場賽事資料所得結果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

單打新舊制 4種不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

勝失敗情形並以卡方考驗之同質性檢驗分別比較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

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

的差異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一在羽球發

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

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卻不顯著三在得分

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著差異四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殺扣

球為主五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研究結果可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

求上參考運用對於提升國人羽球競技成績或有助益

關鍵詞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得分型態

II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badminton singles techniques in

rela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rules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games between 2000 and 2007

Graduate student Kuei Wen-Lin

Advisor Hsu Tai-Y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time motion and

notational variables of 21 point singles badminton play and of the old scoring system

(15 points for males and 11 for females) After watching 36 games of male and female

singles based on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we obtain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for the serving techniqu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ingles in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2 as to returning serv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rsquos singles for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but

individual techniques donrsquot differ much 3 for scoring pattern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rsquos singles for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but it doesnrsquot differ

much for female singles 4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singles on the winning shots (mainly

smash) 5 there are more errors in net shots With the study results trainers can

change the train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ir traineesrsquo badminton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orced and unforced errors in badminton rallies

Keywords New and old game rules in badminton serves in singles return a serve

the last winning shot scoring patterns

III

內容目次

中文摘要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Ⅰ

英文摘要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Ⅱ

內容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Ⅲ

表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Ⅴ

圖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Ⅵ

第壹章 緒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一節 問題背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二節 研究目的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

第三節 研究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

第四節 研究範圍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1拍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8

第叁章 研究方法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1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

第四節 研究設計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7

IV

第肆章 研究結果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8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9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3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一節 結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二節 建議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參考文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中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英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2

附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4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5

V

表目次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5

VI

圖次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之重點與方向依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範圍研究限制名詞操作性定義及研究重要性等段落分述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羽球運動自從 1860 年在英國誕生至今已具有百年的歷史直到 1992 年巴

塞隆納奧運始將羽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延續至今然而每一屆奧運結束後所

有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均會對競賽規則做出通盤的檢討以確保能繼續留在奧運

比賽項目中羽球運動亦然

李鶴洲(2006)提到隔網對抗項目競賽的規則近幾年在計分上紛紛提出

改革其目的有二ㄧ是控制比賽時間適應電視廣播需求二是促使運動員更

早進入最佳競技狀況增加比賽激烈程度2006 年 1 月國際羽球總會(The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捨棄過去使用的發球權得分制實驗性

地採用落地得分每局為 21 分三戰二勝制此項實驗性新賽制於 2006 年 5

月湯姆斯盃與優霸盃比賽結束後由國際羽球總會於東京召開年度會員代表大

會經全體會員代表投票通過決定正式啟用試行了 3 個月的 21 分每球得分新制

廢除使用 70 餘年的 15 分(女 11 分)發球得分制(IBF2006)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例如男子單打在新賽制中

的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即顯著縮短在競賽節奏上更快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

術顯然是新賽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涂國誠2007)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

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

對於現在新的賽制而言將比賽的時間縮短加速選手進入比賽狀態的時

間使得比賽節奏加快對耐力的要求降低進而要求選手搶先搶快爆發力強

所以速度的增加與力量的增強更為重要羽球新舊賽制相較之下新的賽制讓

比賽充滿不確定性縮小強弱隊之間差距形成選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因此

掌握新賽制的特性才能有效的訓練(張馨云2010)

許多研究均針對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作探討廖焜福(2002)提出羽球單打

2

對戰過程中區分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主動ㄧ擊階段以及致命一擊等三個階

段其中發球與接發球屬於第一階段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

選手的技戰術盧正崇黃弈仁與張登聰(2004)提到羽球接發球的剎那搶攻

在極少拍數內即可分出勝負而此新賽制記分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新舊賽制間

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形是否有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另外在一場羽球比賽當中每一回合最後一拍決定了對戰的勝負也就是

說最後一拍是致勝關鍵的一拍以致最後一拍技術經常被作為探討的議題鄭元

龍(1995)及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中均提到最

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在舊制比賽中不小心的失

誤可能只是失去發球權而已並不會立即失分且還有機會拿回發球權但在新

賽制中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且由於落地得分的記分方式更加突顯出每ㄧ球的重

要性

在新賽制施行後除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

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

間技術使用的比較並且透過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的分析呈現主被動失誤或直接

得分的型態相信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是故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國際優秀羽球選手單打比賽錄影資料分析羽球新舊賽制間技

術使用的差異具體目的為

一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技術

二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差異

三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之差異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 2000~2007 年國際重

要賽事為例

研 究 生桂文林

指導教授許太彥 博士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藉由視訊資

料觀察研究法由三位觀察者分別觀察記錄國際優秀選手羽球新舊賽制男女

單打 36 場賽事資料所得結果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

單打新舊制 4種不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

勝失敗情形並以卡方考驗之同質性檢驗分別比較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

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

的差異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一在羽球發

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

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卻不顯著三在得分

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著差異四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殺扣

球為主五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研究結果可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

求上參考運用對於提升國人羽球競技成績或有助益

關鍵詞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得分型態

II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badminton singles techniques in

rela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rules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games between 2000 and 2007

Graduate student Kuei Wen-Lin

Advisor Hsu Tai-Y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time motion and

notational variables of 21 point singles badminton play and of the old scoring system

(15 points for males and 11 for females) After watching 36 games of male and female

singles based on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we obtain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for the serving techniqu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ingles in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2 as to returning serv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rsquos singles for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but

individual techniques donrsquot differ much 3 for scoring pattern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rsquos singles for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but it doesnrsquot differ

much for female singles 4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singles on the winning shots (mainly

smash) 5 there are more errors in net shots With the study results trainers can

change the train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ir traineesrsquo badminton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orced and unforced errors in badminton rallies

Keywords New and old game rules in badminton serves in singles return a serve

the last winning shot scoring patterns

III

內容目次

中文摘要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Ⅰ

英文摘要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Ⅱ

內容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Ⅲ

表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Ⅴ

圖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Ⅵ

第壹章 緒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一節 問題背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二節 研究目的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

第三節 研究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

第四節 研究範圍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1拍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8

第叁章 研究方法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1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

第四節 研究設計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7

IV

第肆章 研究結果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8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9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3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一節 結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二節 建議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參考文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中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英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2

附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4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5

V

表目次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5

VI

圖次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之重點與方向依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範圍研究限制名詞操作性定義及研究重要性等段落分述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羽球運動自從 1860 年在英國誕生至今已具有百年的歷史直到 1992 年巴

塞隆納奧運始將羽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延續至今然而每一屆奧運結束後所

有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均會對競賽規則做出通盤的檢討以確保能繼續留在奧運

比賽項目中羽球運動亦然

李鶴洲(2006)提到隔網對抗項目競賽的規則近幾年在計分上紛紛提出

改革其目的有二ㄧ是控制比賽時間適應電視廣播需求二是促使運動員更

早進入最佳競技狀況增加比賽激烈程度2006 年 1 月國際羽球總會(The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捨棄過去使用的發球權得分制實驗性

地採用落地得分每局為 21 分三戰二勝制此項實驗性新賽制於 2006 年 5

月湯姆斯盃與優霸盃比賽結束後由國際羽球總會於東京召開年度會員代表大

會經全體會員代表投票通過決定正式啟用試行了 3 個月的 21 分每球得分新制

廢除使用 70 餘年的 15 分(女 11 分)發球得分制(IBF2006)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例如男子單打在新賽制中

的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即顯著縮短在競賽節奏上更快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

術顯然是新賽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涂國誠2007)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

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

對於現在新的賽制而言將比賽的時間縮短加速選手進入比賽狀態的時

間使得比賽節奏加快對耐力的要求降低進而要求選手搶先搶快爆發力強

所以速度的增加與力量的增強更為重要羽球新舊賽制相較之下新的賽制讓

比賽充滿不確定性縮小強弱隊之間差距形成選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因此

掌握新賽制的特性才能有效的訓練(張馨云2010)

許多研究均針對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作探討廖焜福(2002)提出羽球單打

2

對戰過程中區分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主動ㄧ擊階段以及致命一擊等三個階

段其中發球與接發球屬於第一階段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

選手的技戰術盧正崇黃弈仁與張登聰(2004)提到羽球接發球的剎那搶攻

在極少拍數內即可分出勝負而此新賽制記分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新舊賽制間

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形是否有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另外在一場羽球比賽當中每一回合最後一拍決定了對戰的勝負也就是

說最後一拍是致勝關鍵的一拍以致最後一拍技術經常被作為探討的議題鄭元

龍(1995)及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中均提到最

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在舊制比賽中不小心的失

誤可能只是失去發球權而已並不會立即失分且還有機會拿回發球權但在新

賽制中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且由於落地得分的記分方式更加突顯出每ㄧ球的重

要性

在新賽制施行後除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

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

間技術使用的比較並且透過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的分析呈現主被動失誤或直接

得分的型態相信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是故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國際優秀羽球選手單打比賽錄影資料分析羽球新舊賽制間技

術使用的差異具體目的為

一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技術

二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差異

三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之差異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II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badminton singles techniques in

rela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rules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games between 2000 and 2007

Graduate student Kuei Wen-Lin

Advisor Hsu Tai-Y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time motion and

notational variables of 21 point singles badminton play and of the old scoring system

(15 points for males and 11 for females) After watching 36 games of male and female

singles based on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we obtain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for the serving techniqu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ingles in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2 as to returning serv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rsquos singles for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but

individual techniques donrsquot differ much 3 for scoring pattern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rsquos singles for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but it doesnrsquot differ

much for female singles 4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ew and old

scoring systems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singles on the winning shots (mainly

smash) 5 there are more errors in net shots With the study results trainers can

change the train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ir traineesrsquo badminton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orced and unforced errors in badminton rallies

Keywords New and old game rules in badminton serves in singles return a serve

the last winning shot scoring patterns

III

內容目次

中文摘要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Ⅰ

英文摘要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Ⅱ

內容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Ⅲ

表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Ⅴ

圖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Ⅵ

第壹章 緒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一節 問題背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二節 研究目的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

第三節 研究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

第四節 研究範圍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1拍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8

第叁章 研究方法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1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

第四節 研究設計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7

IV

第肆章 研究結果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8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9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3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一節 結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二節 建議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參考文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中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英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2

附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4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5

V

表目次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5

VI

圖次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之重點與方向依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範圍研究限制名詞操作性定義及研究重要性等段落分述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羽球運動自從 1860 年在英國誕生至今已具有百年的歷史直到 1992 年巴

塞隆納奧運始將羽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延續至今然而每一屆奧運結束後所

有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均會對競賽規則做出通盤的檢討以確保能繼續留在奧運

比賽項目中羽球運動亦然

李鶴洲(2006)提到隔網對抗項目競賽的規則近幾年在計分上紛紛提出

改革其目的有二ㄧ是控制比賽時間適應電視廣播需求二是促使運動員更

早進入最佳競技狀況增加比賽激烈程度2006 年 1 月國際羽球總會(The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捨棄過去使用的發球權得分制實驗性

地採用落地得分每局為 21 分三戰二勝制此項實驗性新賽制於 2006 年 5

月湯姆斯盃與優霸盃比賽結束後由國際羽球總會於東京召開年度會員代表大

會經全體會員代表投票通過決定正式啟用試行了 3 個月的 21 分每球得分新制

廢除使用 70 餘年的 15 分(女 11 分)發球得分制(IBF2006)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例如男子單打在新賽制中

的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即顯著縮短在競賽節奏上更快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

術顯然是新賽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涂國誠2007)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

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

對於現在新的賽制而言將比賽的時間縮短加速選手進入比賽狀態的時

間使得比賽節奏加快對耐力的要求降低進而要求選手搶先搶快爆發力強

所以速度的增加與力量的增強更為重要羽球新舊賽制相較之下新的賽制讓

比賽充滿不確定性縮小強弱隊之間差距形成選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因此

掌握新賽制的特性才能有效的訓練(張馨云2010)

許多研究均針對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作探討廖焜福(2002)提出羽球單打

2

對戰過程中區分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主動ㄧ擊階段以及致命一擊等三個階

段其中發球與接發球屬於第一階段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

選手的技戰術盧正崇黃弈仁與張登聰(2004)提到羽球接發球的剎那搶攻

在極少拍數內即可分出勝負而此新賽制記分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新舊賽制間

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形是否有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另外在一場羽球比賽當中每一回合最後一拍決定了對戰的勝負也就是

說最後一拍是致勝關鍵的一拍以致最後一拍技術經常被作為探討的議題鄭元

龍(1995)及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中均提到最

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在舊制比賽中不小心的失

誤可能只是失去發球權而已並不會立即失分且還有機會拿回發球權但在新

賽制中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且由於落地得分的記分方式更加突顯出每ㄧ球的重

要性

在新賽制施行後除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

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

間技術使用的比較並且透過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的分析呈現主被動失誤或直接

得分的型態相信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是故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國際優秀羽球選手單打比賽錄影資料分析羽球新舊賽制間技

術使用的差異具體目的為

一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技術

二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差異

三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之差異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III

內容目次

中文摘要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Ⅰ

英文摘要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Ⅱ

內容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Ⅲ

表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Ⅴ

圖目次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Ⅵ

第壹章 緒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一節 問題背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二節 研究目的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

第三節 研究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

第四節 研究範圍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1拍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8

第叁章 研究方法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1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

第四節 研究設計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7

IV

第肆章 研究結果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8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9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3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一節 結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二節 建議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參考文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中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英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2

附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4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5

V

表目次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5

VI

圖次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之重點與方向依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範圍研究限制名詞操作性定義及研究重要性等段落分述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羽球運動自從 1860 年在英國誕生至今已具有百年的歷史直到 1992 年巴

塞隆納奧運始將羽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延續至今然而每一屆奧運結束後所

有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均會對競賽規則做出通盤的檢討以確保能繼續留在奧運

比賽項目中羽球運動亦然

李鶴洲(2006)提到隔網對抗項目競賽的規則近幾年在計分上紛紛提出

改革其目的有二ㄧ是控制比賽時間適應電視廣播需求二是促使運動員更

早進入最佳競技狀況增加比賽激烈程度2006 年 1 月國際羽球總會(The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捨棄過去使用的發球權得分制實驗性

地採用落地得分每局為 21 分三戰二勝制此項實驗性新賽制於 2006 年 5

月湯姆斯盃與優霸盃比賽結束後由國際羽球總會於東京召開年度會員代表大

會經全體會員代表投票通過決定正式啟用試行了 3 個月的 21 分每球得分新制

廢除使用 70 餘年的 15 分(女 11 分)發球得分制(IBF2006)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例如男子單打在新賽制中

的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即顯著縮短在競賽節奏上更快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

術顯然是新賽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涂國誠2007)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

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

對於現在新的賽制而言將比賽的時間縮短加速選手進入比賽狀態的時

間使得比賽節奏加快對耐力的要求降低進而要求選手搶先搶快爆發力強

所以速度的增加與力量的增強更為重要羽球新舊賽制相較之下新的賽制讓

比賽充滿不確定性縮小強弱隊之間差距形成選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因此

掌握新賽制的特性才能有效的訓練(張馨云2010)

許多研究均針對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作探討廖焜福(2002)提出羽球單打

2

對戰過程中區分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主動ㄧ擊階段以及致命一擊等三個階

段其中發球與接發球屬於第一階段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

選手的技戰術盧正崇黃弈仁與張登聰(2004)提到羽球接發球的剎那搶攻

在極少拍數內即可分出勝負而此新賽制記分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新舊賽制間

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形是否有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另外在一場羽球比賽當中每一回合最後一拍決定了對戰的勝負也就是

說最後一拍是致勝關鍵的一拍以致最後一拍技術經常被作為探討的議題鄭元

龍(1995)及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中均提到最

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在舊制比賽中不小心的失

誤可能只是失去發球權而已並不會立即失分且還有機會拿回發球權但在新

賽制中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且由於落地得分的記分方式更加突顯出每ㄧ球的重

要性

在新賽制施行後除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

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

間技術使用的比較並且透過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的分析呈現主被動失誤或直接

得分的型態相信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是故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國際優秀羽球選手單打比賽錄影資料分析羽球新舊賽制間技

術使用的差異具體目的為

一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技術

二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差異

三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之差異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5: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IV

第肆章 研究結果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8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9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3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一節 結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第二節 建議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8

參考文獻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中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0

英文部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2

附錄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3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4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5

V

表目次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5

VI

圖次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之重點與方向依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範圍研究限制名詞操作性定義及研究重要性等段落分述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羽球運動自從 1860 年在英國誕生至今已具有百年的歷史直到 1992 年巴

塞隆納奧運始將羽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延續至今然而每一屆奧運結束後所

有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均會對競賽規則做出通盤的檢討以確保能繼續留在奧運

比賽項目中羽球運動亦然

李鶴洲(2006)提到隔網對抗項目競賽的規則近幾年在計分上紛紛提出

改革其目的有二ㄧ是控制比賽時間適應電視廣播需求二是促使運動員更

早進入最佳競技狀況增加比賽激烈程度2006 年 1 月國際羽球總會(The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捨棄過去使用的發球權得分制實驗性

地採用落地得分每局為 21 分三戰二勝制此項實驗性新賽制於 2006 年 5

月湯姆斯盃與優霸盃比賽結束後由國際羽球總會於東京召開年度會員代表大

會經全體會員代表投票通過決定正式啟用試行了 3 個月的 21 分每球得分新制

廢除使用 70 餘年的 15 分(女 11 分)發球得分制(IBF2006)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例如男子單打在新賽制中

的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即顯著縮短在競賽節奏上更快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

術顯然是新賽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涂國誠2007)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

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

對於現在新的賽制而言將比賽的時間縮短加速選手進入比賽狀態的時

間使得比賽節奏加快對耐力的要求降低進而要求選手搶先搶快爆發力強

所以速度的增加與力量的增強更為重要羽球新舊賽制相較之下新的賽制讓

比賽充滿不確定性縮小強弱隊之間差距形成選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因此

掌握新賽制的特性才能有效的訓練(張馨云2010)

許多研究均針對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作探討廖焜福(2002)提出羽球單打

2

對戰過程中區分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主動ㄧ擊階段以及致命一擊等三個階

段其中發球與接發球屬於第一階段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

選手的技戰術盧正崇黃弈仁與張登聰(2004)提到羽球接發球的剎那搶攻

在極少拍數內即可分出勝負而此新賽制記分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新舊賽制間

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形是否有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另外在一場羽球比賽當中每一回合最後一拍決定了對戰的勝負也就是

說最後一拍是致勝關鍵的一拍以致最後一拍技術經常被作為探討的議題鄭元

龍(1995)及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中均提到最

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在舊制比賽中不小心的失

誤可能只是失去發球權而已並不會立即失分且還有機會拿回發球權但在新

賽制中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且由於落地得分的記分方式更加突顯出每ㄧ球的重

要性

在新賽制施行後除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

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

間技術使用的比較並且透過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的分析呈現主被動失誤或直接

得分的型態相信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是故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國際優秀羽球選手單打比賽錄影資料分析羽球新舊賽制間技

術使用的差異具體目的為

一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技術

二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差異

三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之差異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6: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V

表目次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5

VI

圖次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之重點與方向依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範圍研究限制名詞操作性定義及研究重要性等段落分述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羽球運動自從 1860 年在英國誕生至今已具有百年的歷史直到 1992 年巴

塞隆納奧運始將羽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延續至今然而每一屆奧運結束後所

有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均會對競賽規則做出通盤的檢討以確保能繼續留在奧運

比賽項目中羽球運動亦然

李鶴洲(2006)提到隔網對抗項目競賽的規則近幾年在計分上紛紛提出

改革其目的有二ㄧ是控制比賽時間適應電視廣播需求二是促使運動員更

早進入最佳競技狀況增加比賽激烈程度2006 年 1 月國際羽球總會(The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捨棄過去使用的發球權得分制實驗性

地採用落地得分每局為 21 分三戰二勝制此項實驗性新賽制於 2006 年 5

月湯姆斯盃與優霸盃比賽結束後由國際羽球總會於東京召開年度會員代表大

會經全體會員代表投票通過決定正式啟用試行了 3 個月的 21 分每球得分新制

廢除使用 70 餘年的 15 分(女 11 分)發球得分制(IBF2006)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例如男子單打在新賽制中

的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即顯著縮短在競賽節奏上更快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

術顯然是新賽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涂國誠2007)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

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

對於現在新的賽制而言將比賽的時間縮短加速選手進入比賽狀態的時

間使得比賽節奏加快對耐力的要求降低進而要求選手搶先搶快爆發力強

所以速度的增加與力量的增強更為重要羽球新舊賽制相較之下新的賽制讓

比賽充滿不確定性縮小強弱隊之間差距形成選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因此

掌握新賽制的特性才能有效的訓練(張馨云2010)

許多研究均針對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作探討廖焜福(2002)提出羽球單打

2

對戰過程中區分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主動ㄧ擊階段以及致命一擊等三個階

段其中發球與接發球屬於第一階段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

選手的技戰術盧正崇黃弈仁與張登聰(2004)提到羽球接發球的剎那搶攻

在極少拍數內即可分出勝負而此新賽制記分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新舊賽制間

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形是否有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另外在一場羽球比賽當中每一回合最後一拍決定了對戰的勝負也就是

說最後一拍是致勝關鍵的一拍以致最後一拍技術經常被作為探討的議題鄭元

龍(1995)及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中均提到最

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在舊制比賽中不小心的失

誤可能只是失去發球權而已並不會立即失分且還有機會拿回發球權但在新

賽制中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且由於落地得分的記分方式更加突顯出每ㄧ球的重

要性

在新賽制施行後除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

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

間技術使用的比較並且透過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的分析呈現主被動失誤或直接

得分的型態相信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是故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國際優秀羽球選手單打比賽錄影資料分析羽球新舊賽制間技

術使用的差異具體目的為

一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技術

二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差異

三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之差異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7: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VI

圖次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之重點與方向依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範圍研究限制名詞操作性定義及研究重要性等段落分述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羽球運動自從 1860 年在英國誕生至今已具有百年的歷史直到 1992 年巴

塞隆納奧運始將羽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延續至今然而每一屆奧運結束後所

有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均會對競賽規則做出通盤的檢討以確保能繼續留在奧運

比賽項目中羽球運動亦然

李鶴洲(2006)提到隔網對抗項目競賽的規則近幾年在計分上紛紛提出

改革其目的有二ㄧ是控制比賽時間適應電視廣播需求二是促使運動員更

早進入最佳競技狀況增加比賽激烈程度2006 年 1 月國際羽球總會(The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捨棄過去使用的發球權得分制實驗性

地採用落地得分每局為 21 分三戰二勝制此項實驗性新賽制於 2006 年 5

月湯姆斯盃與優霸盃比賽結束後由國際羽球總會於東京召開年度會員代表大

會經全體會員代表投票通過決定正式啟用試行了 3 個月的 21 分每球得分新制

廢除使用 70 餘年的 15 分(女 11 分)發球得分制(IBF2006)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例如男子單打在新賽制中

的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即顯著縮短在競賽節奏上更快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

術顯然是新賽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涂國誠2007)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

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

對於現在新的賽制而言將比賽的時間縮短加速選手進入比賽狀態的時

間使得比賽節奏加快對耐力的要求降低進而要求選手搶先搶快爆發力強

所以速度的增加與力量的增強更為重要羽球新舊賽制相較之下新的賽制讓

比賽充滿不確定性縮小強弱隊之間差距形成選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因此

掌握新賽制的特性才能有效的訓練(張馨云2010)

許多研究均針對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作探討廖焜福(2002)提出羽球單打

2

對戰過程中區分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主動ㄧ擊階段以及致命一擊等三個階

段其中發球與接發球屬於第一階段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

選手的技戰術盧正崇黃弈仁與張登聰(2004)提到羽球接發球的剎那搶攻

在極少拍數內即可分出勝負而此新賽制記分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新舊賽制間

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形是否有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另外在一場羽球比賽當中每一回合最後一拍決定了對戰的勝負也就是

說最後一拍是致勝關鍵的一拍以致最後一拍技術經常被作為探討的議題鄭元

龍(1995)及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中均提到最

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在舊制比賽中不小心的失

誤可能只是失去發球權而已並不會立即失分且還有機會拿回發球權但在新

賽制中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且由於落地得分的記分方式更加突顯出每ㄧ球的重

要性

在新賽制施行後除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

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

間技術使用的比較並且透過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的分析呈現主被動失誤或直接

得分的型態相信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是故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國際優秀羽球選手單打比賽錄影資料分析羽球新舊賽制間技

術使用的差異具體目的為

一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技術

二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差異

三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之差異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8: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之重點與方向依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範圍研究限制名詞操作性定義及研究重要性等段落分述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羽球運動自從 1860 年在英國誕生至今已具有百年的歷史直到 1992 年巴

塞隆納奧運始將羽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延續至今然而每一屆奧運結束後所

有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均會對競賽規則做出通盤的檢討以確保能繼續留在奧運

比賽項目中羽球運動亦然

李鶴洲(2006)提到隔網對抗項目競賽的規則近幾年在計分上紛紛提出

改革其目的有二ㄧ是控制比賽時間適應電視廣播需求二是促使運動員更

早進入最佳競技狀況增加比賽激烈程度2006 年 1 月國際羽球總會(The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捨棄過去使用的發球權得分制實驗性

地採用落地得分每局為 21 分三戰二勝制此項實驗性新賽制於 2006 年 5

月湯姆斯盃與優霸盃比賽結束後由國際羽球總會於東京召開年度會員代表大

會經全體會員代表投票通過決定正式啟用試行了 3 個月的 21 分每球得分新制

廢除使用 70 餘年的 15 分(女 11 分)發球得分制(IBF2006)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例如男子單打在新賽制中

的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即顯著縮短在競賽節奏上更快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

術顯然是新賽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涂國誠2007)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

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

對於現在新的賽制而言將比賽的時間縮短加速選手進入比賽狀態的時

間使得比賽節奏加快對耐力的要求降低進而要求選手搶先搶快爆發力強

所以速度的增加與力量的增強更為重要羽球新舊賽制相較之下新的賽制讓

比賽充滿不確定性縮小強弱隊之間差距形成選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因此

掌握新賽制的特性才能有效的訓練(張馨云2010)

許多研究均針對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作探討廖焜福(2002)提出羽球單打

2

對戰過程中區分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主動ㄧ擊階段以及致命一擊等三個階

段其中發球與接發球屬於第一階段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

選手的技戰術盧正崇黃弈仁與張登聰(2004)提到羽球接發球的剎那搶攻

在極少拍數內即可分出勝負而此新賽制記分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新舊賽制間

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形是否有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另外在一場羽球比賽當中每一回合最後一拍決定了對戰的勝負也就是

說最後一拍是致勝關鍵的一拍以致最後一拍技術經常被作為探討的議題鄭元

龍(1995)及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中均提到最

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在舊制比賽中不小心的失

誤可能只是失去發球權而已並不會立即失分且還有機會拿回發球權但在新

賽制中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且由於落地得分的記分方式更加突顯出每ㄧ球的重

要性

在新賽制施行後除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

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

間技術使用的比較並且透過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的分析呈現主被動失誤或直接

得分的型態相信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是故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國際優秀羽球選手單打比賽錄影資料分析羽球新舊賽制間技

術使用的差異具體目的為

一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技術

二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差異

三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之差異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9: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

對戰過程中區分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主動ㄧ擊階段以及致命一擊等三個階

段其中發球與接發球屬於第一階段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

選手的技戰術盧正崇黃弈仁與張登聰(2004)提到羽球接發球的剎那搶攻

在極少拍數內即可分出勝負而此新賽制記分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新舊賽制間

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使用情形是否有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另外在一場羽球比賽當中每一回合最後一拍決定了對戰的勝負也就是

說最後一拍是致勝關鍵的一拍以致最後一拍技術經常被作為探討的議題鄭元

龍(1995)及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中均提到最

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在舊制比賽中不小心的失

誤可能只是失去發球權而已並不會立即失分且還有機會拿回發球權但在新

賽制中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且由於落地得分的記分方式更加突顯出每ㄧ球的重

要性

在新賽制施行後除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

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

間技術使用的比較並且透過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的分析呈現主被動失誤或直接

得分的型態相信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是故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國際優秀羽球選手單打比賽錄影資料分析羽球新舊賽制間技

術使用的差異具體目的為

一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技術

二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差異

三 比較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之差異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0: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問題共包含以下三項

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顯著差異

二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得分型態之主被動得分失誤次數

是否達顯著差異

三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與失敗技術使用次數是否達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

研究範圍賽事資料均以視訊光碟記錄新制部份包括 2006 年2007 年間優霸

盃羽球錦標賽印尼公開賽歐洲羽球錦標賽新加坡公開賽全英羽球公開賽

日本公開賽亞洲盃羽球錦標賽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賽

事舊制部份包括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湯姆斯盃優霸盃羽球錦標賽全英羽球

公開賽馬來西亞公開賽世界羽球錦標賽等蘇迪曼盃羽球錦標賽及雅典奧運

等賽事觀察的範圍包括 36 場單打賽事的每ㄧ發球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與

得分型態合計技術類共 10 種得分型態類共 5 種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透過螢幕畫面觀察視訊光碟資料因缺乏臨場立體空間感呈現在得分

型態中主動失誤與被動失誤的分辨可能會與現場實際狀況有誤差是

本研究無法控制的部份

二部份賽事資料畫面品質不良將影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與精確度

三每ㄧ場比賽皆由不同的人(對手)組成欲在新舊制間取得相同選手對

戰視訊資料實屬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廣泛樣本進行量化分析

找出較為普遍的規則結果並不能代表每ㄧ場次的比賽

四本研究僅止於分析單打項目未就其它項目(如雙打)加以分析所得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1: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4

結果無法推論其他比賽項目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羽球新舊賽制

國際羽球總會於 2006 年 5 月起全面實施新賽制與舊賽制最大不同之處

在於新賽制用落地計分制並以每局 21 分(舊賽制每局 15 分落地得分或得權)

三局兩勝為決勝依據(盧正崇呂方陽2006邱憲祥2007)

二 羽球發球技術

林建成(1999)將羽球發球技術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球其發球弧線如圖 1-1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打部分因較少使用發

平高球及平射球故將發球技術簡單歸納為發長球發短球 2 種其中發長球包

含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球及平射球等發短球即發網前球

圖 1-1 發球弧線示意圖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2: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5

三 羽球接發球技術

涂國誠(2007)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

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短及平抽球等 10 種接發球技術指前述 10 種再扣掉發短

球發長球後之 8 種技術

四 得分型態

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等 5 種型態其中得權是指舊

制獲勝一球後換邊發球主動直接得分(權)指主動非受迫將球直接擊到對方場

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被動直接得分(權)指被動受迫將球

直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且未被對方擊中球而得分(權)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非受迫

性失誤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性

擊球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即受迫性失誤運氣球是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

球擊到拍框過網落地得分(權)等球員判斷失誤導致對方得分(權)則歸類到

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五 最後一拍技術

本研究探討之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種致勝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最後一拍技術指包括主動或被動直接得分(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

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最後一拍

技術指包括主動失誤對方得分(權)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使用

之最後一拍技術前述最後一拍技術包括 2 種發球及 8 種接發球技術共 10

種類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3: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6

第七節 研究之重要性

2006 年為新舊賽制交替的適應期教練及選手在戰術及技術的訓練仍在摸

索重整階段歷經一年的試行修正正式啟用在此賽制轉變的成熟期後各

國教練及優秀選手也已針對新賽制特性發展出一套新的訓練模式戰術及技術

而單打在戰術技術的改變更是明顯尤其是橫跨新舊賽制的世界頂尖選手在舊賽

制中與新賽制中所使用的技術到底有那些改變差異實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除

了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以國內排名賽女子單打為研究對象外並未

有研究以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為對象進行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比較

單打發球接發球最後一拍技術及失誤率足以影響球賽勝負的結果若

能透過科學化系統的蒐集與觀察進行分析與討論了解新舊賽制間的差異

將有助於增取優勢的技術運用或降低失誤的技術調整對提升教練與選手羽球競

技表現應有助益藉此研究探討羽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與得分型態之差異

來了解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及最後一拍技

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並可藉由進行比較發現(一)在羽

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的差異(二)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

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的差異及個別技術的差異(三)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

新女單新舊制間的差異(四)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的差異

及致勝拍的種類(五)最後一拍失敗拍的球種比率來提供教練或選手在技術運

用的選擇或降低失誤的要求上參考運用對提升羽球競技成績有所助益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4: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四個方向做文獻之探討包括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

響羽球單打技術羽球發球及接發球羽球單打最後 1 拍及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等五個部份之文獻分析

第一節 羽球新規則實施對單打競賽之影響

新規則的修改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構與內容落地得分造成打法改變要

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要求爆發力強出手快及落點精準(盧正崇呂方陽

2006)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

率的影響」研究中分析每拍時間每回合時間單局時間及間歇時間四種變

項再比較包括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撲推球

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發現新賽制

比賽男子單打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顯示出新賽制在競賽節奏上更快

更激烈快速進攻的技戰術是發展的重要趨勢女單平均每拍擊球時間反而增

加顯示女單仍以守中反攻的技戰術為主而且更為重視另外在平均間歇時

間上新制男單顯著增加因為在平均每拍擊球時間顯著縮短情形下選手須更

迅速移動更快揮拍提升了運動強度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恢復時間女單在

平均間歇時間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新賽制的運動強度並未增加女單仍以

以減低失誤強調「穩」為主綜論之新制要求羽球運動員搶先搶快爆發力

強出手快的概念在男單部份是正確的但在女單部份並未如此有待進一步

研究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

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得分型態及失誤型態的

差異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高發短球比例較低

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

異由該研究可知因賽制改變已經影響女子羽球單打技術的表現

楊繼美(2013)分析 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發

現新賽制隨著技術表現男女單打比賽擊球來回次數變多時間有所增加比賽時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5: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8

間負荷加重女子單打能力越來越進步擊球能力有所增強

新舊賽制單打之差異不論時間結構技術表現或得失分形態值得更加

深入探討尤其在研究對象上應廣泛到國際上以為參考是以本研究蒐集國際

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試圖找出新舊賽制在單打在發球接發球得分型

態及最後一拍技術上之差異供選手教練及往後研究作參考

第二節 羽球單打技術

羽球的單打競賽是以控制力體力與耐力為基礎並藉由各種的擊球型態(殺

球切球及平擊球等)造成球的落點變化來迫使對手發生失誤並爭取得分機會

(Hong amp Tong 2000)具有短時間內高強度的特點且相當要求技術體能與控

制的能力常需執行衝刺與跳躍等特定的動作模式 (Phomsoupha amp Laffaye

2015)羽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包含握拍法基本技術動作步法基本站位和姿

勢等本文探討基本技術動作部分過去有文獻針對羽球的弓箭步進行研究並

指出弓箭步為羽球運動中基礎並重要的步法且需要很高的體能水平(Kuntze

Mansfield amp Sellers 2010)更有學者針對左前左後右前與右後的弓箭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左前方的弓箭步對下肢有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Hong Wang

Lam amp Cheung 2014)除了下肢之外擊球技術對羽球也相當重要而基本擊

球技術包括發球技術一般擊球技術兩部分

樊正治(1980)在羽球指引書中將羽球基本擊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

發長球正手發抽球正手發短球與反手發抽球反手發短球二將羽球飛行

弧度分為(一)長球為高長球半高長球(二)墜球為切球漂浮球(三)

網前球為挑球推球刷球戳球輕彈球髮夾式球(四)殺球為殺球跳

起殺球繞頭殺球(五)抽球為抽球肩上抽球繞頭抽球遠抽球半場抽

球短墜抽球

程嘉彥(1980)認為擊球法由羽球飛行弧線分類為一攻擊性長球類二

防守性長球三高手切球四殺球五高長發球六發短球七發雙

打高遠球八平推球九半場抽球十低手切球十一髮夾式網前球

十二撲球十三推球十四低手挑長球

廖焜福(2002)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肩以上和肩以下兩部份其中肩以上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6: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9

的擊球技術(亦稱為ldquo上手rdquo球技術)分為高遠球扣殺球及吊(切)球肩以下

的擊球技術分為挑高球網前球接殺球及抽平球等四項網前球的技術動作又

包括網前的搓球撲球與推球等

Krotee and Turner(1984)依羽球飛行軌跡將擊球技術分為十八類單打發

長球雙打發短球雙打發高球發抽球發平高球防守性長球攻擊性長球

低手長球快速抽球半場抽球繞頭墜球低手墜球抽墜球髮夾球封網

短殺推球殺球等依據現今國際羽球單打的實際應用Krotee and Turner 所

歸納的擊球技術雖然仔細但卻少了單打發短球發抽球發平高球等技術較

不符合現況

梁小牧(1991)在基本技術與戰術書中以右手握拍為例將基本擊球法分為

一發球網前球平球平高球雙打高球單打高遠球等二後場擊球

高遠球平高球平球扣球吊球等三前場擊球挑球放網前球推球

撲球平抽檔兩邊接殺等技術

王文教等人(1995)將羽球的基本技術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

一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

(一)正拍用掌心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正拍

(二)反拍用手背一邊的拍面擊球稱為反拍

(三)繞頭擊球擊球者用正拍拍面擊打反手區的上手球稱為繞頭擊球

(四)上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上

(五)下手球擊球點在擊球者肩部以下

二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

(一)前場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

(二)中場前後場區之間的區域

(三)後場近端線至場內約1米處

(四)左右場區以發球區的中場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個場區

三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一)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平高球從場一邊的後場以較低的弧度(不讓對方在半途攔截到)

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三)平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方場

地後場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7: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0

(四)吊(切)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

近網處

(五)殺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六)平擋球擊球點在擊球員身體的兩側或近身揮拍動作幅度較大的

稱為抽球揮拍動作幅度較小的稱為擋球使球以與地面平行或向

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區

(七)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在低手球網處向上以較高弧度擊到對

方場地後場

(八)推球在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使球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地

後場

(九)放網前球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十)搓球用拍面切擊球頭使球帶有旋轉和翻滾飛行過網稱為搓球

(十一)勾球在網前使球以對角球路擊到對方網前

(十二)撲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擊到對方場處

張博與卲年(1997)認為羽球技術可分為一 發球法正手發高遠球

正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 二

擊球法(一)後場方面1高球正手頭頂反手擊直線和對角高球或平高

球2吊球正反手劈吊攔吊輕吊3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

(二)網前方面正反放搓推勾撲挑球(三)中場方面正手與反

手擋網前球挑高球抽球快打(四)被動擊球技術方面1網前方面正

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左右場區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左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

角高球右場區被動接吊挑直線或對角高球等2後場方面正手後場被動擊球

反手後場被動擊球等張博與卲年的區分方式特別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是更

進一步的區分方法

林建成(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球平射球網前球二擊球方面(一)後場正反手高遠球平高球平

射球網前挑高遠球吊球(快慢攔截)殺球跳躍殺球(重殺輕殺)

(二)網前搓放網推撲被動挑高球(三)中場抽球快擋半蹲

快打接殺球

彭美麗(1999)將羽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高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8: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1

球發平射球發網前球二擊球法高球(正反頭頂)平高球平推

球吊球(正反頭頂劈吊攔截吊及輕吊)殺球(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

角正手騰空或反手殺直線)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抽球挑球

陳卡佳(2000)將羽毛球技術分為一發球正手發高遠球正反手發平

高球正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球二擊球技術(一)後場正反手擊高

球吊球(輕吊攔吊劈吊)扣殺球(重擊重切或重點擊球騰空突擊扣

殺)(二)前場正反放網前球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高球(三)

中場擋網前球挑高球(接殺球挑後場)抽球快打三被動擊球技術

(一)網前正反手網前被動勾對角正反手被動接吊放網前球反手被動接吊

直線高球和對角線高球(二)後場正反手後場被動擊球與張博與卲年(1997)

的區分方式同樣呈現出被動技術部分

方有恆(1994)將基本擊球技術分類如下

一 按照擊球點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而分頭頂擊出臂下擊球及體側擊球等

三種(一)高遠球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以上均從

頭頂擊出除高遠球之外均為攻勢球(二)中後場挑高球網前挑高球平

球網前球 以上均係從臂下擊出為守勢球(三)身體兩側或胸前擊出

僅落點遠近不同而已即抽球同樣具有攻擊性

二 按照出拍部位而分正拍反拍及繞頭等三類羽球各式各樣的擊法中

平高球(攻擊性高遠球)墜球(吊球)殺球均可兼用正拍反拍及繞頭等

三種擊法

三 按照擊球所在場區而分前場(網前)中場後場中後場中前場

等(一)前場(網前)推球勾球撲球髮夾式挑高球(二)中場

平球(抽球)(三)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四)中

後場平高球高遠球切球殺球半切球(五)中前場平球(抽球)

快打擋球

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高長球(含高遠球

平高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小球撲推球接殺擋短及抽平球等

10 種

在球場上位置的分類上王文教等人(1995)有如下的區分(1)前場

前發球線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

近端線至球場內約 1 米處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19: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2

綜上所述發球技術是羽球運動比賽中每一個比賽段落的開始也是羽球運

動技術中唯一可以不受對方擊球制約而自己隨意運動的一項技術在單打的發球

技術上若以最簡單且不分正反手的方式可單純區分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若考慮正反手不同時則可分為正手發短球正手發長球反手發短球及反手

發長球等 4 種若要再考慮擊球後飛行弧度不同則可細分為正手發高遠球正

手發平高球正手發平快球正手發網前球反手發網前球反手發平高球反

手發平快球等 7 種前述 7 種中發網前球與發短球有相同含意發平射球與發

平快球有相同含意僅用字不同若不考慮正反手以擊球後飛行弧度及落點

可將 7 種合為發高遠球發短球發平射球發平高球等 4 種本研究在觀察發

球技術部份因考量單打對戰中使用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機率較低故將發高遠

球發平射球及發平高球歸納為發長球採取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將發球技術分

為發短球發長球二種

在一般擊球技術上區分的方式共有 4 種一以擊球時所在場區區分包

括前中後場二以出拍部位區分包括正反拍繞頭三以擊球點與

身體部位的關係區分包括肩以下肩以上肩中等四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

本研究即是以球的飛行弧線為主要分類依據

進一步探討一般擊球技術長球殺扣球切吊球的擊球位置大部分在中

後場其中殺球有正手頭頂殺直線或對角反手殺直線或對角又有跳躍殺球

劈殺重殺輕殺點殺等不同可統稱為殺球或稱殺扣球長球包含高遠球

平高球兩種高遠球主要在防守與被動狀態中運用較多平高球通常具有進攻的

性質主要運用在進攻和相持狀態時切吊球技術又稱為切球或吊球輕吊球

劈吊球(半切球)和假動作吊球等均是切吊球技術

平抽球的擊球位置也在中後場把球平壓向對方的場區擊出的球越平

越快越有威力網前短球又包括正反手放網球搓球髮夾球勾球等屬

前場位置技術撲球推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通常在球網上方採下壓或平推

至對方使對手不得不從後場被動低手還擊挑球技術亦屬於前場位置球有時

會在中場位置運用主要作用是防守接殺球技術包括放網勾對角球挑後場

球和抽球四種以球的飛行弧線區分挑球單獨區分為一項技術抽球又歸類在

平抽球因此接殺球技術中放網勾對角球可統稱為接殺擋短或擋球

本研究所定義的單打接發球及最後一拍技術主要參考涂國誠(2007)的羽

球擊球技術區分及王文教等人(1995)對球場位置的分類再參考上述各項區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0: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3

分方式訂立 10 種技術標準如下

一 長球(含高遠球平高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

或高弧度將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二 殺扣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對方的場

三 切吊球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方近網處

球速比殺球緩慢

四 平抽球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擊到對

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五 撲推球在近網高處把球以快速直線向下或以低平的弧線擊到對方場

六 挑高球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高弧度擊

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七 網前短球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八 擋球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作球貼近網飛

進對方前場區域

九 發短球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入對方前

發球線附接球區

十 發長球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經一高

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陳盛彬邱政鋒(2010)在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中指出新制實施後選

手在戰術上以強攻為主必須提昇各種球路球的技術減少失誤導致失分的頻率

第三節 羽球發球及接發球

鄭元龍(2001)指出發球與接發球會影響選手的技戰術選手會因不同對手

與比數在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盧正崇等人(2004)提到羽球接

發球的剎那搶攻往往在數秒甚至少於一秒內完成在極少拍數內即分出勝負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研究指出男單高水準運動員中不論歐洲印尼南

韓選手都普遍採用發球搶攻戰術凸顯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1: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4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幾場國際性比賽分析發球和往返擊

次數結果發現前六下(拍)就決定勝負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男子單打為

5806女子單打為 7019男子雙打為 6714女子雙打為 7187結論

認為要加強發球後往返各擊三次球的訓練強度也就是說羽球比賽的決定勝

負大部份決定在往返擊球的前六下(拍)所以在訓練的時候從發球開始的

每拍擊球強度就要加強以配合實際的比賽要求由程嘉彥的研究可知發球與接

發球技術的重要性廖焜福(2002)指出羽球單打對戰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

為控制與反控制階段第二為主動ㄧ擊階段第三為致命一擊階段發球與接發

球屬第一階段而第一階段將影響後續二三階段的結果同樣顯示發球與接發

球技術的重要

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

以舊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為研究對象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

為 78發長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長球佔 16殺球 42切球 42發短

球後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球佔 42挑球 22推平球 31封網 5研

究顯示舊制男單比賽中發長短球比約為 13接發長球技術主要以殺球

切球及長球為主接發短球技術主要以網前球推平球挑球及封網為主

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

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指出一女子單打在接發球部份以講求準確

性也就是以球的落點為主要述求重點其中高遠球達五成下墜球超過二成半

技術著重在「準」「穩」二男子單打接發球技術在髮夾式短球有三成以上

殺球切球合計超過四成以上高遠球也有二成可見得男單除了講求「快」

「狠」外也兼顧「準」「穩」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殺球吊球也是重

要部分比分落後或不順的一方接發球時採用這兩個技術的比例最高可見舊制

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以「穩」為優先在比分落後或不順時也會採取「快」

「狠」手段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結果指出前八名較

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動殺

球搶攻的機會在接發球關鍵時刻方面不論是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在高長球使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2: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5

用上均減少平高球挑球仍有些許增加殺球帶切式墜球及網前對角擊球等

技術較優秀選手有較高使用率撲球技術則沒有差異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2013)對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中提出發球

搶攻接發球搶攻搶攻戰術守中反攻後攻前封平抽擋壓網中前場推壓

等七種戰術指出攻擊戰術比防守戰術有效

以上許多研究均針對舊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探討而在新制實施後

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

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發球型態的差異將發球技術分為發長

球發短球與平高球結果發現發長球發短球有顯著差異新制發長球比例較

高發短球比例較低平高球部分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

發球的差異唯對象僅選擇國內女子單打賽事並未在國際賽事及男子單打部分

取材在新賽制實施近十年後有必要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對新

舊賽制單打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做更進一步研究了解技術使用是否出現差異相

信所得結果更值得參考

第四節 羽球單打最後 1 拍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為對象研究女子單打最後一擊

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獲得如下結果一非前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主被動

技術次數及直接得失分之差異方面只有在主動得分方面達顯著水準二非前

八名與前八名運動員在各項主動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失誤率方面殺球網前對角

線擊球和撲球三項達顯著差異三十五分鐘技術最後一拍擊球對得失分得失

權的影響分析如下(一)得分方面髮夾式擊球低手擊球高長球平高長

球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二)失分方面發短球帶切式墜球發長高球殺球

等四項達顯著差異(三)得權方面網前低手挑長球發高長球等二項達顯著

差異(四)失權方面發短球發高長球平高長球等三項達顯著差異由鄭

元龍的研究可知技術越好的選手越能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並在各項擊球技術上表現較佳該研究指出兩種運動水準選

手間最後一拍主被動得分(權)及主被動失誤率的差異

林建成(1990)在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研究中認為(一)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3: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6

不論是主動控制全場的一方還是處於被動控制的一方她們都能獲得基本上均

等的最後一拍利用主動技術的機會(二)研究表明影響勝負的主動技術得分規律

為勝方主動時得分高主動時失分低(三)主動時失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比

主動時得分與比賽勝負的相關係數要大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最重要的是減少

主動時的失分(四)決賽運動員主動技術的失誤率普遍低於非決賽運動員主動

技術的失誤率是隨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而逐漸降低的該研究指出影響勝負的規

律為勝方在主動時得分高失分低較優秀的選手主動技術失誤率較低證明最

後一拍在主動狀態下減低失誤率比直接得分更為重要

涂國誠(2000)以國際及國內兩種不同競賽水準選手為對象比較最後一拍技

術差異研究指出男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這是有

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接殺挑高球)

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並增加穩定度以減少失分

失權的機率女子單打選手應加強殺扣球切吊球撲推球及抽平球技術這是

有利於得分得權的最後一拍關鍵技術另外應減少高長球挑高球網前小球

接殺擋短發長球及發短球等技術的失誤要求全面技術的提升由研究可知單

打時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技術的重要

程嘉彥(1984)研究 1976-1984 年間的幾場國際性比賽結論提到自己

的擊球失誤率高達攻擊成功率的一倍男子單打 6605比 3395女子單打

6620比 3380因此在訓練時除了要求「快」「狠」之外「穩」的加

強訓練更是不可忽略

黃明祥(1993)觀察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分析結果

一失誤多的一方常為失敗的一方減少失誤是致勝要訣二殺球是攻擊最有

效的方法唯視時機與落點始能奏效

鄭元龍(2001)以博弈理論探討羽球比賽得分得權失分失權與技戰術之關

係結果發現 Peter Gate 在面對陳鋒何雅拉森孫俊等的 14 場比賽中得失

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06

(二)以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64

(三)撲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41

(四)對角跳躍殺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94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4: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7

(五)擋網前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對角低手挑長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376

(二)以對角平高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45

(三)以髮夾式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36

(四)以跳躍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1

鄭元龍(2006)以相同方法研究葉釗穎結果發現葉釗穎在面對馬汀林小

青王蓮香等的 9 場比賽中得失分的表現如下

一 得分得權技術方面

(一)以對角抽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7

(二)以髮夾式擊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226

(三)其它技術的得分得權機率達107

(四)發短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85

(五)發平高球的得分得權機率達49

(六)低手挑球的得分得權機率36

二 失分失權方面

(一)以推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84

(二)以擋網前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82

(三)以低手擊球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1

(四)以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9

(五)以對角殺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03

(六)以挑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82

(七)以對角擋網前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27

(八)以高長球回擊的失分失權機率達14

綜合以上研究在舊制部份可發現掌握主動得分的次數與技術降低最後一

拍擊球主動失誤率是最後一拍致勝以及獲得勝利的關鍵至於最後一拍致勝關

鍵技術男單以殺扣球切吊球及撲推球等技術為主女單以殺扣球切吊球

撲推球及抽平球等技術為主而最後一拍失誤關鍵技術男女單均以高長球

挑高球(接殺挑高球)網前小球接殺擋短等技術為主

新制實施後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

賽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探討新舊不同計分赛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的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5: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8

差異將得分型態分為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與幸運球將失誤型態分為受迫

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與幸運球結果發現直接得分顯著增加對方失誤得分顯

著減少失誤型態上新舊制間並無顯著差異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

誤率是致勝的關鍵該研究首次比較新舊賽制間得分型態與失誤型態差異但

該研究僅以國內女單選手為對象並未提到男單及國際賽事部分

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

影響」研究中分析比較高長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抽平球網前小球

撲推球接殺檔短發長球擊發短球等 10 種技術在新舊制間使用率的差異該

研究同樣比較新舊賽制間技術使用的差異但並未針對最後一拍技術部分加以

探討

在新賽制實施將近十年後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是否更加突顯降低最後一

拍主動失誤率並掌握主動直接得分機會的重要性故筆者以新舊賽制間得分

失誤型態與最後一拍技術做深入研究並以國際上高水準賽事為觀察對象期望

了解新舊賽制間差異情形提供球員教練做為參考

第五節 視訊觀察記錄研究

運動科學的發展已然進入運動科學時代而科學講求實證及量化分析陳五

洲(1996)認為研究者可使用攝錄影器材電腦設備及嚴謹的實驗控制將運動

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分析讓運動技術及戰術無所遁形量化標記分析(Notational

analysis)是將與競技運動有關的詳細資訊做有系統的收集分析和交流配

合電腦化系統則能提供歷史資料庫有效率的查詢和錄影帶反饋的自動控制

(Liddle amp OrsquoDonoghue1998)Frederique(1991)指出如何運用新科技與專

業訓練作為未來羽球專項技能之發展已成為各國訓練培養優秀羽球運動員之趨

涂國誠(2007)以光碟片形式彙整資料蒐集世界五星級以上賽事資料 26

場許維茜等(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

強賽事為對象涂國誠(2000)以 1999 年至 2000 年間全國羽球排名賽前四強

15 場及新加坡台北羽球公開賽 15 場合計 30 場賽事鄭元龍(2006)探討

葉釗穎面對馬汀林小青王蓮香等八場比賽鄭元龍(1995)分別以 1995 年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6: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19

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女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選手為對象翁志成

(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對象等均是關於

羽球方面以視訊資料觀察為研究方法之文獻

以上各項研究取材內容包括錄影帶VCD 及 DVD 等視訊資料這類資料

在觀察時均可發揮快速準確形象直觀的效果同時可採用慢動作或重複播

放將技術細微處分辨清楚做一完整記錄錄影帶(視訊資料)是觀察研究的

無價之寶(Jerry amp Jack1997)它最大優點是當行為發生時研究者不必擔心

來不及對觀察作記錄研究者可在同一時間觀察數位受試者還可藉反覆觀看來

評估行為並將資料永久保存缺點是拍攝角度若剛好無法呈現所要觀察的內容

時就會遺漏或必須放棄一些記錄以羽球的視訊觀察而言這部分沒有現場觀

察來得明確但視訊觀察記錄法仍有現場觀察所沒有的多項優點例如可重複

慢動作及永久保存等

本研究考量視訊觀察之優點並吸取前述各種研究的經驗決定以視訊觀察

記錄法進行研究並設法取得世界各項羽球重要比賽視訊資料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7: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研究步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地點工具研究設計資料

處理與分析等五部份說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文獻探討

賽事視訊資料蒐集

建立觀察者信度

確立觀察紀錄表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視訊資料觀察並做成紀錄

觀察者溝通及訓練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尋找觀察者

建立觀察紀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標準初稿

確立研究主題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8: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比較新舊賽制間差異並增加代表性以新賽制實施前後國際

羽球總會舉辦之五星級以上羽球單打賽事為研究對象將單打賽事依舊制男單

新制男單舊制女單及新制女單等分成 4 組每組挑選 9 場新舊制各 18 場

合計 36 場賽事參賽選手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選手也正是歷經新舊賽制

轉換的優秀選手針對 2006 年新制實施一年後在 2007 年的各大賽事來深入探

討技術的前後改變選手包括印尼南韓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丹麥

荷蘭中華台北英國等賽事資料如表 3-1-13-1-2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29: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2

表 3-1-1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新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女單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蘇迪曼盃 男單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新加坡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新 2007 亞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印尼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全英羽球公開賽 女單決賽

新 2007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新 2007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優霸盃 女單

新 2006 歐洲羽球錦標賽 男單決賽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0: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3

表 3-1-2 觀察賽事資料明細表(舊制)

賽制 賽事名稱 項目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0 全英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0 湯姆斯盃 男單

舊 2002 亞洲羽球錦標賽 女單決賽

舊 2003 日本羽球公開賽 男單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女單半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世界羽球錦標賽 男單準決賽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女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準決賽男單

舊 2003 蘇迪曼盃 決賽男單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決賽

舊 2004 雅典奧運 女單銅牌

舊 2004 優霸盃 決賽女單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女單決賽

舊 2005 馬來西亞公開賽 男單決賽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1: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4

第三節 研究時間地點工具

一時間

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五年六月十日起止共十日進行觀

察者事先準備工作包括意見溝通建立觀察標準及信效度考驗等實際觀察

部份自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起至一百零五年七月十日起止共 6 週接著進行資

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地點

觀察地點於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國中羽球館進行

三工具

以事先蒐集之視訊資料光碟筆記型電腦(華碩-A6Q00VA)DVD 播放機

觀察記錄表電視機等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觀察記錄研究法事先蒐集所要的視訊資料然後建立觀察記錄

表以及技術與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樣搞再召集觀察者做意見溝通確立技術與

得分型態觀察標準接著進行專家信效度檢驗再進行實際觀察最後進行資料

整理並討論

一蒐集視訊資料

由研究者向國立成功大學涂國誠老師商借多種新舊制國際比賽視訊光碟

並經涂老師同意將光碟複製一份做為研究觀察使用共取得光碟 72 份將所有

視訊光碟複製一份後加以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男女單打部分再依新舊制分

類取得所要觀察之 36 場視訊資料

二建立觀察者

選擇三位具有羽球專長作為觀察者實際參與研究三位均有全國甲組球員資

歷並有實際擔任過羽球教練之經驗或具有教練資格基本資料如表 3-2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2: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5

表 3-2 觀察者基本資料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經歷 現任

劉佳城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羽球專

任教練

邱翌如 女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畢業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研究所畢

1全國女子甲組球員

2曾任國家代表隊選手

臺中市豐原

國中體育專

任教師

劉彥男 男

國立臺灣體育運

動大學競技運動

系畢業

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初級專任教練

2全國男子甲組球員

3曾任國家青少年代表

臺中市專任

教練

臺中市豐原

國中代課教

三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依本研究需求參考相關文獻將所有比賽資料以局為單位每局分別記錄

成ㄧ張記錄表內容包括記錄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致勝失敗技

術等事先建立觀察記錄表初稿

四建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

根據研究之目的與問題並參考相關文獻建立 10 種技術及 5 種得分型態標

準表初稿

五觀察者了解研究方法及訓練

這部份包含兩個內容即溝通研究方法及確認觀察記錄表及技術得分型態

標準方法如下由筆者說明研究之目的與方法並講解所要觀察之內容再以

先前建立之技術標準表及得分型態標準表初稿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播

放經三位觀察者與筆者共同觀看過程中對於認定標準有意見不同者提出加

以討論再重覆觀看認定一次後逐項認定技術得分型態標準

最後建立觀察記錄表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一)發球技術發長球

(A)發短球(B)(二)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球(殺)切球(切)

挑高球(挑)網前短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3: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6

(三)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得分

(權)(ㄉ)等(四)最後一拍技術包括兩類致勝部份記錄主被動直接得分

(權)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及運氣球直接得分(權)時得分(權)

者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分記錄主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時失誤者

使用之最後一拍技術誤判時記錄(誤)

建立得分型態觀察標準表建立技術觀察標準表

六觀察者信度考驗

隨機抽取一場比賽視訊資料由三位專家同時觀察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

結果求取觀察者間整體信度

信度=觀察者意見不一致次數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觀察者意見一致次數

在發球技術部份 r=1在接發球技術部份 r=1在得分型態部份 r=95在

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r 均大於90達

水準以上

在觀察者內部穩定性部分以同一場比賽視訊資料於五天後再請三位專家觀

看一次各自分別做記錄所得結果同樣以整體信度分別檢驗三位專家的前

後測間信度所得結果分別為在發球部份 r=111接發球部份 r=11

1得分型態部份 r=909291最後一拍技術致勝部份 r=979591

最後一拍技術失敗部份 r=929093r 均大於90達水準以上

七實際觀察與記錄

最後進行所有視訊資料之觀察與記錄由觀察者將所有視訊資料分成三部

份進行實際觀察與記錄之工作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4: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觀察記錄所得資料加以彙整後以 Excel 2003 軟體處理分述如下

一 以次數及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分別呈現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

同觀察組別間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

二 以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之同質性檢驗(Test for homogeneity)分

別比較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包含主被動得分主被動失誤)

及最後一拍技術致勝失敗情形在新舊制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

=05並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林清山1992)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5: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所得結果分成四部份呈現第一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

使用結果第二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第三節羽球

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第四節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

使用結果

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視訊資料經過觀察者觀察與記錄

之後淘汰視訊不清或是不完整回合部份總共獲得資料數量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觀察結果數量彙整表

性別 賽制 總場次(場) 總局數(局) 總回合數(回合)

男單 新 9 19 702

舊 9 17 842

女單 新 9 20 694

舊 9 22 613

合計 36 78 2851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6: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29

第一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發球技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

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賽制 發長球(次) 百分比() 發短球(次) 百分比()

男單

新 107 1524 595 8476

舊 188 2233 654 7767

區間(ψ) 071 071

女單

新 498 7176 196 2824

舊 299 4878 314 5122

區間(ψ) 230 230

合計 1759 6170 1092 3830

男單X2=1244 女單X2=7099 X295(1)=3841

結果發現在男子羽球單打比賽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2233

發短球比率為 7767這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以舊制男子羽球單

打比賽為研究對象針對單打前六拍技術探討的研究中發現發長球的比率為

22發短球比率為 78兩者相符新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1524發短

球比率為 8476這一結果與涂國誠(2007)在「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

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研究中新制男子羽球單打比賽發長球的比率

為 1039發短球比率為 8961兩者比較雖有差別但都顯現新制在發短球

的比率是增加的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1244

大於臨界值 3841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

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發長球差異 ψ=071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 ψ

=071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新制男單發短球比率增加發長球比率減少

鄭元龍(1995)以 1995 年台北羽球公開賽男子羽球單打前八名與非前八名

選手為對象探討每局最後 5 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八

名較優秀選手在關鍵發球時刻以發短球比率較高並減少發高長球讓對手有主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7: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0

動殺球搶攻的機會由本研究得知這一趨勢在更激烈的落地得分新賽制中更加

突顯

在女單部分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4878發短球比率為 5122新

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7176發短球比率為 2824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卡方)值=7099

大於臨界值 3841顯示女單新舊制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長球新舊制間差異ψ=230達顯著差異發短球差異ψ=230

達顯著差異

此一結果與許維茜等人(2006)以 2005 年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

女子單打前八強賽事為對象的研究比較若將該研究中長球及平高球結合為長

球則舊制部份發長球的比率為 619發短球比率為 381新制部份發長球

的比率為 7918發短球比率為 2082則兩研究結果雖在比率上不同但新

制發長球比例均增加發短球比例則減少推論應是國內與國際選手間技術表現

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整體而言新制女單發短球比率減少發長球比率增加此一結果與男單恰好

呈現相反現象許維茜等人(2006)推測國內女子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較弱

因此女子單打在面臨新制落地得分時選手在發球型態選擇上傾向先透過穩定

深遠的高遠球來牽制對方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推測由本研究可得知不單國內

女子選手如此國際上女子選手也有同樣趨勢尤其相較於男子選手而言女子

單打選手後場攻擊能力相對較弱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8: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1

第二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接發球技術使用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接發球技術經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

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3 所示

表 4-3 接發球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

(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

58 838 66 800 004 190 2798 75 1250 155

切吊

25

361 46 558 020 105 1546 104 1733 019

長球 19 275 32 388 011 191 2813 110 1833 098

網前

短球

338 4884 350 4242 064 79 1163 103 1717 055

挑球 157

2269 186 2255 001 60 884 141 2350 147

撲推

95

1373 145 1758 54 795 67 1117

平抽

0 0 (1) 0 0 0 0 0

擋球 0 0 0 0 0 0 0 0

合計 692 10000 825 10000 679 10000 600 10000

男單X2=1155 女單X2=10443 X295(5)=11070

註括號不列入統計時計算

觀察結果發現在男單部份不論新舊制接發球時所使用的技術最多的

都是短球(48844242)其次是挑球(22692255)撲推球(1373

1758)等此一結果與盧正崇與黃弈仁(2005)針對舊制男子羽球單打

發球的研究比較該研究中發短球後的接發球技術網前球佔 42挑球 22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39: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2

推平球 31封網 5若將本研究接發球區分為接發長球及接發短球兩項在

舊制部份接發長球同樣以殺球為主其次是切球長球接發短球同樣以網前

短球為主其次是挑球撲推球兩研究大致呈現相同的分布唯一不同的是兩

研究的撲推球比率差異較大應該是觀察時對挑球及撲推球的定義不同所造成

在新制接發球技術部份大致與舊制呈現相同分布情形不一樣的是因為在新

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所以相對的接發球技術中網前短球挑球的比率會較舊制

增加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155

大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男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整體達到顯著差異

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各項接球技術新舊制間差異ψ卻都未達

顯著可見得新制中發短球比率增加的情形雖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但在

各項單獨接發球技術上卻還未達到顯著變化

在女單部份新制接發球的技術最多的是長球2813其次是殺扣球2798

切吊球 1546再其次是網前短球 1163而舊制接發球技術最多的

是挑球 235其次是長球 1833切吊球 1733網前短球 1717等

此一結果與翁志成(1989)以 1989 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為

對象針對發球及接球技術所做的研究高遠球達五成(50)比較結果差異

很大可見得雖同是舊制國際性比賽不同年代卻呈現不同結果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443大

於臨界值 11070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接發球技術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

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新舊制間殺扣球長球及挑球三種接發球技術

達顯著差異可見得新制中發長球比率增加的情形影響了接發球技術的使用

李志鋒(1994)對羽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的探討中指出平高球的使

用率最高在世界級選手中平高球高遠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

看出不論新舊制在接發後場長球時女子選手大多選擇以長球回擊可見女

子選手重視後場控球在發球或接發球時都盡量將球壓至後場以「穩」為優先

控制每一回合的對戰且這一現象在新制中更加突顯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0: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3

第三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得分型態結果

將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得分型態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

比等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 4-4 所示

表 4-4 得分型態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型態(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主動得分

216 3077 284 3373 030

218 3141 162 2643 050

被動得分

7 100 5 059 004

12 173 7 114 006

主動失誤

306 4359 396 4703 034

322 4640 317 5171 053

被動失誤 159 2265 138 1639 063

132 1902 114 1860 004

運氣球 14 199 19 226 003 10 144 13 212 007

合計 702 100 842 100 694 100 613 100

男單X2=1076 女單X2=632 X295(4)=9488

首先在男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077較舊制次數 3373減

少但若將主動得分次數與受壓迫產生失誤的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新制為 5342

舊制則為 5012新制較舊制多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359

舊制則為 4703新制已經降低主動失誤比率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

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1076大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男單新舊

制間得分型態整體達到顯著差異以同時信賴區間的方法進行事後比較僅被動

失誤一項達顯著差異

在主動直接得分次數部份呈現減少應是本研究將選手回擊球的被動失誤情

形定義為只要球拍碰到球即可列為被動失誤而由於男子選手的移動速度快

許多球已經非常被動到快要可列入直接得分的情形也就是選手其實已經打不太

到了卻仍能勉強碰到球這種情形在觀察紀錄上屬於被動失誤而且在男子選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1: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4

手發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在新制落地得分更為緊湊的比賽中選手更是拼命救

球以至於直接得分次數反而降低但若將必須有最後致勝拍的主動得分次數與

被動失誤次數加起來會發現新制的次數比率較高相反的在主動失誤次數上

新制為 4359舊制則為 4703新制的次數比率較低因此新制的比賽

中由於落地得分的因素已經導致男子選手更加注意降低最後一拍主動失誤

率並增加致勝拍的比率然而在進一步事後比較時直接得分主動失誤等

卻都未出現顯著差異極可能是在新制實施不到兩年的時間得分型態雖然改

變但卻尚未達到顯著改變

在女單部份新制在主動得分次數部份 3141較舊制次數 2643增加

在主動失誤次數上新制為 4640舊制則為 5171新制主動失誤比率已

經降低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X2 值=632

小於臨界值 9488結果顯示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將本研究得到的資料參考許維茜等(2006)針對女子單打最後一拍技術的

研究中將得分型態改分成直接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及運氣球三項以卡方考驗

檢驗新舊制差異整體仍未達到顯著差異此一現象或許是以國內甲組選手與

國際優秀選手不同母群體做研究所造成的差異現象

雖然女單新舊制間得分型態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從百分比分布情

形仍不難看出在新制的比賽中主動得分次數較舊制增加主動失誤次數較舊

制降低的情形因此最後一拍技術的主動得分及降低失誤率是致勝的關鍵特

別在落地得分的新賽制中更顯得重要換句話說「穩」也就是減少失誤在新賽

制中與掌握主動直接得分的部份與講究「快狠準」是同樣重要甚至更為

重要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2: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5

第四節 羽球新舊賽制間單打最後一拍技術使用結果

將男女單打新舊制 4 種不同觀察組別之最後一拍技術使用情形分成致

勝技術與失敗技術經視訊資料觀察與記錄之後以次數及百分比等進行描述性

統計結果如下表 4-54-6所示

表 4-5 最後一拍致勝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190 4810 223 5011 020 179 4812 108 3649 116

切吊球 24 608 28 629 002 54 1452 52 1757 031

長球 4 101 14 315 021 19 511 17 574 006

短球 55 1392 55 1236 016 51 1371 55 1858 049

挑球 15 380 15 337 004 11 296 10 338 004

撲推球 71 1797 91 2045 025 38 1022 42 1419 040

平抽球 25 633 16 360 027 6 161 4 135 003

擋球 8 203 3 067 014 10 269 6 203 007

發短球 1 025 0 000 003 4 108 2 068 004

發長球 2 051 0 000 005 0 000 0 000

合計 395 10000 445 100 372 10000 296 100

男單X2=1530 X295(9)=16919

女單X2=1168 X295(8)=15507

從表 4-5 中發現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致勝拍主要以殺扣球為主約

佔了一半其次是撲推球短球再其次是切吊球平抽球女單部份致勝拍主

要同樣以殺扣球為主也將近佔了一半其次是切吊球短球再其次是撲推球

長球這裡可以發現男女單的不同由於男單的速度較快切吊球產生的威脅

相較於女單來得較小反而是有較多的撲推球致勝情形而女單切吊球部分比率

相對較高撲推球反而沒有切吊球高同樣的不論男女單短球均佔了相當的比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1530小於臨界值 16919女單部份X2值=1168小於臨界值 15507結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3: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6

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上整體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若從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男單部分變化不多可說幾乎接近相同

女單部份可發現新制殺扣球比率增加 116代表新制女單在競賽時在落地

得分避免失分心態下求穩的狀況下雙方失誤減低為求致勝必須提高主動得

分機會也就是必須以強攻殺扣球作為致勝手段這時切吊球短球的致勝拍相

對就比舊制降低了些許

表 4-6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312 84 1573 026 59 1300 52 1206 009

切吊球 37 796 49 918 012 69 1520 64 1485 003

長球 25 538 32 599 006 55 1211 44 1021 019

短球 114 2452 133 2491 004 82 1806 95 2204 040

挑球 67 1441 62 1161 028 56 1233 54 1253 002

撲推球 35 753 44 824 007 27 595 28 650 005

平抽球 26 559 21 393 017 14 308 10 232 008

擋球 62 1333 61 1142 019 46 1013 37 858 015

發短球 4 086 10 187 010 3 066 2 046 002

發長球 4 086 5 094 001 8 176 9 209 003

判斷失誤 30 645 33 618 003 35 771 36 835 006

合計 465 10000 534 10000 454 10000 431 10000

男單X2=750 女單X2=418 X295(10)=18307

從表 4-6 中發現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單部份不論是新舊制失敗拍都

是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擋球等女單部份失敗拍同樣以短球比

率最高其次是切吊球挑球殺扣球長球等

以卡方考驗檢驗新舊制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 α=05男單部份X2 值

=75小於臨界值 18307女單部份X2 值=418小於臨界值 18307結果

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上均未達到顯著差異若從

百分比消長情形觀察新舊制差異不論男女單變化均不多可見得新制的實

施對於最後一拍失敗技術並沒有造成改變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4: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7

進一步單獨檢視失敗技術主動失誤部份在新舊制間差異情形如表 4-7

所示結果顯示不論男女單在新舊制間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上均未達到

顯著差異新舊制消長情形不大若從百分比分配情形觀察男單部份不論新

舊制仍是以短球比率最高其次是殺扣球挑球等女單部份以切吊球殺扣球

長球短球等為主新制以切吊球比率最高舊制以短球比率最高

表 4-7 最後一拍主動失誤技術統計表

性別 男單 女單

賽制

技術(次)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新 百分比

()

舊 百分比

()

區間

(ψ)

殺扣球 61 1993 84 2121 0128 59 1832 52 1640 0192

切吊球 35 1144 46 1162 0018 67 2081 62 1956 0125

長球 23 752 32 808 0056 55 1708 44 1388 0320

短球 92 3007 108 2727 0279 56 1739 75 2366 0627

挑球 48 1569 51 1288 0281 38 1180 38 1199 0019

撲推球 32 1046 43 1086 0040 27 839 28 883 0045

平抽球 7 229 13 328 0100 9 280 4 126 0153

擋球 0 000 4 101 0101 0 000 3 095 0095

發短球 4 131 10 253 0122 3 093 3 095 0001

發長球 4 131 5 126 0004 8 248 8 252 0004

合計 306 10000 396 10000 322 10000 317 10000

男單X2=665 女單X2=952 X295(9)=16919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5: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在羽球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女單打新舊制間均有顯著差異男單新制

發短球比率增加女單發長球比率增加

二 在接發球技術使用部分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但個別技術差異

卻不顯著女單新舊制間有顯著差異

三 在得分型態部份男單新舊制間整體有顯著差異女單新舊制間沒有顯

著差異

四 由於新制落地得分使選手在心態上更珍惜每一球對戰時都盡量減少主動的

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

五 不論男女單新舊制間最後一拍致勝技術均沒有顯著差異致勝拍主要以

殺扣球為主

六 最後一拍失敗技術男女單新舊制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失敗拍都是短球比

率最高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上的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新制的實施使得男女單打之發球接發球得分型態

及最後一拍技術產生結構比率改變由於新賽制實施不到兩年值得在

未來對新賽制再做進一步分析比較如得分型態部份對戰時都盡量減

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但究竟減少主動的失誤與增

加積極的主動出擊致勝哪一項對勝負影響較大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本研究在方法上採用多樣本觀察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出新舊制間差

異未來可選擇單一樣本即蒐集 2位特定選手分別在新舊制間的

比賽資料進一步研究

二 對選手及教練的建議

(一)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戰時都減少主動的失誤增加積極的主動致

勝是新賽制的趨勢面對新賽制選手及教練應盡快掌握這一改變

(二)新制男單選手及教練更應加強發短球的練習及發短球與接發短球的戰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6: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39

術練習而女子單打選手及教練應加強發長球的練習及發長球與接發

長球的戰術運用

(三)不論是男女單在新制的競賽中應加強掌握殺扣球技術的運用及網前

短球的練習並以減少失誤為前提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7: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4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

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李志鋒(1994)羽毛球女子單打後場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月

刊3044

中國羽協調研組(1993)正視現實 時不我待-1993 年羽毛球蘇迪曼盃賽和

世界錦標賽評述羽毛球網球雜誌19-21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林建成(1999)羽毛球入門與提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建成(1990)女子羽毛球比賽中主動技術得失分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

月刊1039-60

邱憲祥(2007)新修定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

115-121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訓練資訊之編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217-241

涂國誠(2000)羽球不同競賽水準的時間技術結構及最後一拍技術的研究

臺南復文書局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

體育學報40(3)129-142

翁志成(1989)1989 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球技術

分析大專體育學術發表會專輯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

之影響成大體育39(4)30-40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2)37-52

陳卡佳(2000)羽毛球高手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梁小牧(1998)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戰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8: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41

張博邵年(1998)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彭美麗許聲宏(1998)羽毛球專修課程教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彭美麗(1999)跟專家練羽毛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程嘉彥(1984)羽毛球比賽記錄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黃世忠(2006)羽球單打戰術觀念與應用之探討東師體育1358-63

黃明祥(1993)第十四屆羽球優霸盃決賽第三點單打比賽實況分析國立台灣

體育學報3129-14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1995)女子單打最後一擊技術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以 1995 年台

北羽球公開賽為例台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元龍(1995)男子羽球單打最後五分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的分析研究國

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9-359

鄭元龍(2001)羽球技戰術之分析-博弈理論的應用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鄭元龍(2001)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以 Peter Gate 為例體

育學報31(4)91-102

鄭元龍(2006)博弈理論在羽球比賽技術分析之應用體育學報39(4)

35-46

樊正治(1980)羽毛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呂方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記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黃弈仁張登聰(2004)現代羽球男子單打運動強度與技術趨勢之研

究傅浩堅(主持人)新世紀運動生理和體適能的學科發展2004 年第三

屆世界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研討會蘇州大學

盧正崇黃弈仁(2005)現代男子羽球單打前六拍技術與運動能量供應形式之

探討大專體育7845-49

楊繼美 (2013)2012 年倫敦奧運及 2008 年北京奧運羽球單打比賽紀錄之分析比

較淡江體育學刊1665-77

鄭健民蔡佳欣紀世清 (2013)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運動教練科學

2945-5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49: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42

陳盛彬邱政鋒 (2010)羽球新舊賽制規則戰術之探討弘光學報65147-153

張馨云 (2010)羽球新賽制體能訓練結構之研究-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

體賽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團體賽前四名學校雙打選手為例國立體育

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台灣

二 英文部分

Frederique S B (1991) Badminton the lifetime gam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mp Dance 62(9) 28-33

Guillaume L amp Michael P amp Frederic D (2015)Changes in Game Characteristics of

a Badminton Match A Longitudinal Study through the Olympic Game Finals

Analysis in Menrsquos Singles Juo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ucine 14584-590

Hong Y Wang S J Lam W K amp Cheung J T (2014) Kinetics of badminton

lunges in four directions J Appl Biomech 30(1) 113-118

doi101123jab2012-0151

Hong Y amp Tong Y M (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rsquo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Jerry R T amp Jack K N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gn

IL 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

Kuntze G Mansfield N amp Sellers W (2010)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common

lunge tasks in badminton J Sports Sci 28(2) 183-191

doi10108002640410903428533

Krotee M L amp Turner E T (1984) Innov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dminton

Kendall 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ddle S D amp OrsquoDonoghue P (1998) Notational analysis of rallirs in Europen

circuit badminton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Ⅱ E amp FN Spon London

275-281

Phomsoupha M amp Laffaye G (2015)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

Sports Med 45(4) 473-495 doi101007s40279-014-0287-2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50: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43

附錄

附錄一 技術及得分型態觀察記錄表

比賽名稱 選手 對

制 項目 第 局 記錄者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次

序 發球

接發

得分

型態

最後一拍

致勝 失敗 致勝 失敗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9 29

10 30

11 31

12 32

13 33

14 34

15 35

16 36

17 37

18 38

19 39

20 40

記錄方式以代號填記如下

一 發球技術分為發長球-A發短球-B

二 接發球技術長球-長殺扣球-殺切吊球-切挑高球-挑網前短

球-短撲推球-撲擋球-擋及平抽球-平等

三 得分型態包括主動直接得分(權)-ㄅ被動直接得分(權)-ㄆ主

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ㄇ被動失誤對方得分(權)-ㄈ及運氣球直接

得分(權)-ㄉ等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51: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44

附錄二 得分型態標準表

型態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主動直接得分

(權)

指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主動方式將球直

接擊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被動直接得分

(權)

指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以被動方式將球直接擊

到對方場地落地得分(權)未被對方擊中球

主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沒有受到對手壓迫的情形下發生擊球失誤致

使對方得分(權)

被動失誤對方得

分(權)

指在受到對手攻擊壓迫的情形下發生被迫的擊球

或判斷失誤致使對方得分(權)

運氣球 指球觸網翻滾過獲勝或球擊到球拍其它位置過網

落地得分(權)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
Page 52: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 較 以2000~2007 年國際重要賽事 …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268/2/OPE100117.pdf · I 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

45

附錄三 技術標準表

技術名稱 動作標準 備註

長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以肩以上方式中或高弧度將

球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殺扣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使球快速向下直線飛行到

對方的場區

切吊球 從場地一邊的後場把球以向下飛行的弧線擊到對

方近網處球速比殺球緩慢

平抽球 從場地一邊的中後場以較平的弧度(網上高度)

擊到對方場地中後場區域

撲推球 靠近網的三分之一上部類似殺球的動作擊球或以

低平的弧線推平擊到對方場地後場

挑球 把球從前場或中場處在腰部附近以低手向上中

高弧度擊到對方場地後場區域

發長球

含發高遠球發平高球發平射球等發球時羽球

經一高中高弧度或靠近對方身體直線快速穿越落

入對方後場接球區

發短球 發球時拍擊羽球越網而過使其過網之後立即下降

入對方前發球線附接球區

網前短球 以搓勾放等方式使球由網前擊到對方近網處

擋球 防守時擊球員在身體二側或近身做出輕擋的動

作球貼近網飛進對方前場區域

註1以涂國誠(2007)將羽球擊球技術區分再參考王文教等(1995)將羽球

擊球技術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為發短球發長球長球(含高遠球平高

球)殺扣球切吊球挑高球網前短球撲推球擋球及平抽球等10

註2球場上位置的分類參考王文教等(1995)加以區分(1)前場前發球線

附近至球網間(2)中場前場和後場區之間的區域(3)後場靠近

端線至球場內約1米處

  • 1論文封面
  • 2授權書
  • 3論文摘要目次
  • 4羽球新舊賽制單打技術分析與比較-以2000~2007年國際重要賽事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