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田野調查與訪談 -...

29
1 第廿八章 研究方法:田野調查與訪談 王志弘 摘要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Sep-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第廿八章研究方法:田野調查與訪談

王志弘 摘要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2

導論 適合田野調查(field research)的問題:當研究問題牽

涉到學習、了解或描述一群互動的人群時。 田野調查法簡史:可以追溯到旅人的遊記。十九世紀

末學術界的田野研究隨著人類學一同興起。到了1890年代歐洲人類學家開始到其他國家學習當地文化。Malinoski是第一位長期和被研究對象住在一起蒐集資料的研究者。1920年代提出密集的田野工作是一種新研究方法。

美國社會學的田野調查始於芝加哥大學社會系,1910到1930年代開始運用個案研究或生命史為基礎的研究方法。記者和人類學家的研究模式結合在一起,主要描述街頭生活如遊民和幫派。1940到1960年代,發展了參與觀察的方法,研究置身自然場域的人群。

3

今日的田野研究

田野研究者在自然情境直接觀察並和成員互動,以得到內在觀點。他們將行動主義或社會建構的觀點納入社會生活之中。他們不將人視為社會力操作的媒介,也不將社會意義視為某種「在那邊」等著被觀察的事物。

反之,他們透過互動將人群當做創造及定義社會世界的人。人類經驗穿透了對現實的主觀感受,這種感受是人群如何看待事件,以及對事件的反應。

田野研究者將研究視為既是社會世界的一種描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做為社會創造場域的一部分,研究者在田野裡的表現不可能只是中立的資料蒐集。

4

田野研究者做些什麼﹖ 觀察在自然情境中所發生的一般事件和日常活動,以及不尋

常的情境。 直接參與被研究對象的生活,並在田野裡經歷每天的過程。 在維持分析觀點或保持局外人的處境時,仍可獲得圈內人的

觀點。 當情境需要時,保持彈性態度並運用各種技術和社會技巧。 用完整的田野筆記蒐集資料,並以圖表、地圖或照片提供詳

細的描述。 在社會脈絡下,全盤且獨立的看待事件。 從田野裡發展出對於成員的同理心,而非只是紀錄下「冰冷

的」客觀事實。 注意文化裡外顯的和內在的面向。 觀察持續的社會過程,但不以局外觀點打斷或強加其上。 調適高度個人壓力、不確定性、道德的兩難及模糊地帶。

5

田野研究的計畫步驟

自我準備,閱讀文獻,去除焦點 (預設的觀點) 選擇田野,並接近之 進入田野,和成員建立社會關係 選擇一種社會角色,學習風俗習慣,和成員相處 觀看、傾聽,並蒐集質化資料 開始分析資料,並概化、評估工作假設 著重情境中的特殊面向,並運用理論取樣 和報導人進行田野訪談 慢慢脫離並離開該場域 完成分析並撰寫研究報告

6

選擇研究場域而後進入 所謂場域是事件或活動發生的脈絡,在社會定義下是一種界

線會移動的領域。社會團體可能跨越數個物理上的場域而互動。

場域呈現了社會關係、各種活動的網絡,而與時俱增的各種活動則提供了更豐富有趣的資料,田野研究的初學者選擇不熟悉的場域,因為在新場域中比較容易看到文化事件和社會關係。

守門員是擁有正式或非正式權力,足以控制人進入某個場域的人。田野研究者會預期要和守門員協商,以便進入。在某些場域中,守門員的同意可能會造成一種烙印而抑制了成員的合作。

進入並接近場域是個過程,端賴嘗試判斷和社會技巧。田野場域通常有不同層次或領域,每個入口都是個問題。進入場域比較像是剝洋蔥,而非開門。

7

選擇研究場域而後進入 社會關係是在田野工作過程中協商形成的。協商發生在每個

新成員身上,直到發展出穩定的關係,並進入研究場域、發展信任關係、取得資訊、降低敵意反應。

研究者必須決定,關於自己及研究計畫要透露多少。說出私人生活、嗜好、興趣和背景,可能有助於建立信任和親近的關係,但也可能因此失去隱私。研究者也要決定研究計畫可以透露多少。

田野研究者對自我在田野裡的呈現要很清楚。例如該在田野裡如何穿著。

研究者是測量田野資料的工具,這有兩種意涵。第一,研究者有壓力要敏銳察覺田野裡發生的事,而且要受過紀錄資料的訓練。第二,田野工作包含了社會關係和個人感受。

研究者要採取陌生的態度,這意味對一般細節要以外人的眼光來質疑和注意。陌生觀點也鼓勵研究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社會。

8

田野裡的關係 田野研究者透過在田野裡和成員相處來建立關係,這是朝向

獲得成員了解、再從了解進到同理的一步,也就是說從另一個觀點來感受事情。

田野研究者在田野裡扮演某些角色,套用現有的角色提供了接近場域各種生活面向的途徑、觀察,以及與所有成員互動的能力、到處游走的自由,還有平衡研究者和成員間要求的方式。有時研究者會創造出新角色或修正原有角色。

參與的層次:完全觀察者、身為參與者的觀察者、身為觀察者的參與者、完全參與者。

三種角色:外圍成員關係、主動成員關係、完全成員關係。 大部分社會場域都有派系、非正式團體、社會階層和敵對。

角色可以幫助研究者被接納或排除在派系之外,被當做權威人士或扯後腿的人,也可能變成某些成員的朋友或敵人。

9

田野裡的關係

壓力:要維持邊緣人的狀態很有壓力,要做一個不完全參與的局外人很困難,特別是當研究情境充滿張力時。田野工作的孤立可能跟想發展關係和同理心結合在一起,導致過度涉入。

田野研究者不只在田野裡觀察,也被成員觀察。田野工作不是由單獨的個體完成,而是由田野裡每個人共同創造出來的。

公開的田野研究者必需要將「社會研究正常化」,也就是說,幫助成員重新定義社會研究,從某種不知道且具威脅性的東西,變成某種正常且可預測的事物。

10

可被接受的無能與維持關係

研究者在田野裡是來學習,而非一個專家。因為場域不同,研究者表現出友善而天真的局外人姿態,是一種可被接受的無能狀態。這意味研究者在田野裡只有部分能力,不具威脅性、需要被教導,因而被接受。

隨著時間過去,田野研究者會發展並修正其社會關係。研究者要監看自己的行動是如何影響田野成員。研究者也要有辦法突破心防或從關係中撤回。要打破特定成員間的連結,才能和他人建立關係或探索場域的其他面向。

田野研究者在田野裡維持一種表面上的興趣,透過口語和行為表現出對田野裡事件的興趣並參與其中,即使他未必有興趣。

11

觀察並蒐集資料

觀察:在田野裡注意觀看、傾聽,運用所有的感官。研究者成為吸收所有資訊來源的工具。好的田野研究者會被細節吸引,透過仔細觀察和傾聽,揭露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傾聽:對句子、語氣、錯誤的文法仔細聽,聽說話的內容和方式,或是暗示性的內容。

行話:田野研究者找出行話如何套用在社會關係或意義中,這些術語給研究者線索,了解哪些事情對成員而言是重要的,以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田野研究者必須在田野術語和局外人觀點間來回穿梭。

12

拍照

採訪紀錄

訪問

田野筆記

測量

13

野外田野調查裝備

14

田野筆記 好的田野筆記是田野研究的基礎。可能包括地圖、圖

片、照片、訪談、錄音帶、錄影帶、手記、來自田野的東西、在田野裡隨手寫的文字,以及離開田野後詳細紀錄的資料等。

隨手筆記(jotted notes):在田野裡隨手寫下,內容很短,是短期記憶攫取的一些字、段落或不經意的素描,經常寫在隨手抓到的東西上,可以和直接觀察的筆記結合,但不能取而代之。

直接觀察的筆記:這是田野資料的基本來源,是研究者在離開田野後寫下的筆記,是事後可以增加的。這些筆記要依照每次進入田野的日期、時間、地方來排列,是詳細的描述,將研究者所見所聞具體寫下來,盡最大可能將所有字句或動作記下來。

15

田野筆記 研究者的推論筆記:田野研究者聽成員的話是為

了要感同身受或設身處地,這包括三個步驟:研究者先傾聽,不加以分類﹔將所聽到的和其他時間所聽到的、別人說的加以比較﹔然後研究者才將自己的詮釋或推論套用進來解釋其意義。不帶推論的觀察就是「直接觀察的筆記」,研究者在另一頁將推論紀錄下來,對於直接觀察而言很重要,研究者持續再直接觀察之外進行社會意義的推論。

將推論獨立出來寫,可以讓我們重獨直接觀察筆記時找出多重意義,如果研究者並未單獨紀錄下推論的意義,則可能會喪失其他存在的意義。

16

田野筆記

分析筆記:田野研究者在分析筆記時要時刻記住方法論的問題,用來紀錄計畫、技巧、倫理和過程中的決策,以及對自己技術的評價。田野研究在資料蒐集階段就要納入理論,當研究者檢視田野資料時也要加以澄清。研究者藉由概念、建立假設、建立連結和發展新概念間的結合,來思考筆記的意義。

分析備忘錄是理論筆記的一部分。這是理論的系統跳脫,研究者可以藉由重新閱讀、思考這些摘要來深入詳盡的說明,在田野裡拓展想法、修正或發展更複雜的理論。

個人筆記:個人感受和情緒反應會變成資料的一部分,讓研究者在田野裡更清楚。這有三種功能:提供研究者一個出口,紓解壓力﹔個人反應資料的來源﹔事後重讀這些筆記時,可以讓研究者評估其直接觀察或推論。

17

18

地圖和圖畫、機器運用 田野研究者會製作地圖或對田野裡的情境畫一

些圖,有兩個目的:幫助研究者組織在田野裡發生的事件,並有助於其他人了解田野。

三種地圖:空間地圖、社會地圖及時間地圖。 錄音機和錄影帶在田野研究裡有補充性的幫

助,但不能取代田野筆記或研究者在田野裡的出現。

如果研究者進行田野訪談,訪談筆記就要另外紀錄。除了紀錄問題和答案外,還可以用首頁放在筆記第一頁,包含有日期、訪談地點、受訪者特質、訪談內容等資訊。

19

20

田野研究的信度

田野資料的信度是為了回答以下問題:研究者在觀察成員或田野事件時,是否有內外在的一致性,內在一致性指的是資料對所有知道的人或事件是否是真實的,亦即這些片段是否可以湊成完整圖像。外在一致性要透過確認或交叉分析他人的觀察和不同的來源,亦即考察是否在任何脈絡下都符合。

田野研究的信度有賴研究者的洞察力、懷疑和問題。田野研究者必須依賴成員告訴他們資料,這使得成員的信用和他們的說法都成為信度的一部分。

田野研究者評估可信度時會將主觀性和脈絡納入考量。 對於信度的阻礙包括誤導研究者的行為:錯誤資訊、遁

詞、說謊和掩護等。

21

田野研究的效度

效度是研究者分析資料後是否可以真實成現田野裡的社會世界。有四種效度或檢:

生態效度:研究者描繪的社會世界和成員世界符合的程度。

自然歷史:詳細描述研究如何進行,包括研究者的行動、假設和其他人評估的程序,讓不相關的人來看也可以接受田野情境及研究者的行動。

成員效力:研究者將田野結果帶回給成員檢視,由他們評斷適當與否。

夠格的圈內人表現:非成員也能夠如同成員般有效的互動或通過某些情境。

22

田野研究訪談

田野訪談有許多其他說法,例如非結構式、深度、民族誌、開放式、非正式及很長的訪談,一般而言,這種訪談有很多人參與其中,是在田野發生的,是非正式且非指導式的。

田野訪談中,成員用他們平常說話、思考和組織現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研究者以自然的形式保留成員的笑話和敘述的故事,而不會用標準形式重述一遍,焦點是成員的觀點和經驗。

生命史、生命故事或傳記式訪問是田野訪談的特殊類型。故事的正確性不如故事本身來得重要,受訪者對過去會重新建構或增添解釋。

23

24

25

田野訪談中的問題類型

描述性問題:探索田野並對成員有所了解。 結構式問題:運用範疇分析,這在研究者將特

殊的田野事件、情境、對話組織入概念類別時就會進行。一種安置結構式問題的方法是,問成員某種類別是否涵蓋了研究者已經確認者以外的元素。

對照性問題:建立在以結構式問題來確認的基礎上,問題焦點在於區別不同類別元素的相似和相異。

26

報導人

田野研究中的報導人或主要行動者是那些研究者與之發展關係,以及在田野裡談話、提供訊息的人。

理想的報導人有四項特質:1.完全熟悉該文化,處在可以全盤見證重要事件的位

置。2.目前正參與田野之中。3.可以花時間和研究者在一起的人。4.非分析式的人可能是比較好的報導人,熟悉自然的

民俗理論或實際嘗試,而非事先分析場域,運用來自媒體或教育的分類。

27

離開田野

有經驗的田野研究者會預備抽離田野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對研究者和成員雙方都是痛苦的。

撤出的過程隨著田野場域及發展的關係而不同。一般而言,研究者不會預留很多時間讓成員知道,他完成過程中的討價還價或承諾,以留下一個乾淨的結束。有時也可能繼續維持與成員的關係。

有些成員會因為一段親近的關係結束而感到受傷或被拒絕,他們可能試圖將研究者拉回田野,讓他成為成員中的一份子,也可能表現出憤怒的反應。

田野工作在未完全離開田野之前,都不算結束。

28

田野研究中倫理的兩難

欺騙:隱瞞研究的進行﹔以假身分和認同出現﹔在某些方面誤導成員。

保密性:維持資料的保密性,包括不將資料透露給田野裡其他人知道。

與偏差者交涉:有時會涉入非法活動,涉入罪惡的知識。

有權力者:田野研究者傾向於研究弱勢者,有權力的精英能夠拒絕並有強大的守門員。研究者可能因為忽略了有權力者而受到批評,或是被批評為總是偏向弱勢。

出版田野報告:隱私權和知的權利之間的兩難。

29

延伸閱讀書目 Neuman, W. Lawrence. (2002)〈實地研究法〉,收於《當代社會研究

法─質化與量化途徑》(王佳煌等譯)(pp. 585-648),台北:學富。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收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 173-193),台北:巨流。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 195-221),台北:巨流。

Ritchie, Donald A. (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Doing OralHistory)(王芝芝譯),台北:遠流。

夏林清、鄭村棋(1989)〈一個小外包厰的案例調查:家族關係與雇傭關係的交互作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三、四期,pp.189-214。

古學斌、邱延亮(1997)〈香港中年女工生命史與雇傭策略初探:一些問題與啟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 167-207。

Barley, Nigel (2001)《天真的人類學家》(何穎怡譯),台北:商周。(原書出版於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