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12
117 第六章 別業同分妄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 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 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 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難在前面回答「七番破處」時,都講的很直率,心在內、心在外、心在中 間等。可是聽到目前為止,卻是越聽越迷糊;不只未釐清真心到底是什麼?現 在又攪和著「見見非見,見所不及」等,真是混沌未開。所以,還是希望世尊 大發慈悲,為大眾重新開示,讓我們理會妙覺明心,到底是什麼面目。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 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 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 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既阿難這麼殷勤祈請,事實上,不只阿難需要,與會大眾及後代眾生,都有 必要對這個問題,再作深入的開示才能夠理會、通達。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見。 所以,佛再呼阿難:一切眾生,為何輪迴世間呢?主要原因有二:一種稱為 別業,一種稱為共業。 別業的話是我跟你不同,譬如我的身體就跟你的身體不一樣,這是我們的別 業不同。至於共業,大家皆同住在娑婆世界裡,這就是共業。既息息相關,更 相渉相入。 所以,因為別業的差異、共業的不同,而產生種種顛倒妄見,故不免輪迴世 間。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17

第六章 別業同分妄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

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

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

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難在前面回答「七番破處」時,都講的很直率,心在內、心在外、心在中

間等。可是聽到目前為止,卻是越聽越迷糊;不只未釐清真心到底是什麼?現

在又攪和著「見見非見,見所不及」等,真是混沌未開。所以,還是希望世尊

大發慈悲,為大眾重新開示,讓我們理會妙覺明心,到底是什麼面目。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

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

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

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既阿難這麼殷勤祈請,事實上,不只阿難需要,與會大眾及後代眾生,都有

必要對這個問題,再作深入的開示才能夠理會、通達。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見。

所以,佛再呼阿難:一切眾生,為何輪迴世間呢?主要原因有二:一種稱為

別業,一種稱為共業。

別業的話是我跟你不同,譬如我的身體就跟你的身體不一樣,這是我們的別

業不同。至於共業,大家皆同住在娑婆世界裡,這就是共業。既息息相關,更

相渉相入。

所以,因為別業的差異、共業的不同,而產生種種顛倒妄見,故不免輪迴世

間。

Page 2: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18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

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

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

眚之觀。

別業妄見:譬如情人眼中出西施。若真是西施,當一切人共確認其美。何

獨情人之所鍾呢?

目有赤眚:有無明邪見─我見。

別有圓影,五色重疊:以身心為我,更由此而增長貪瞋痴慢疑等五大煩惱。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像有些人眼睛有病,所以在晚上看燈光時,不只看到燈

光而已,而且看到燈光之外,還有另個五色重疊的圓影。

阿難!那我問你:這所見到的圓影,到底是燈所顯現的色?還是病眼所顯現

的色?若謂是燈所顯現的色,則大家應該都看得到圓影。但事實上,卻只有病

眼,才看得到圓影。故這表示,圓影不是燈所顯色。

這「目有赤眚」乃比喻眾生有無明邪見,而邪見主要是我見。因為我見,所

以在五蘊的身心中,別顯現出「貪、瞋、痴、慢、疑」的五大煩惱。正常人只

看到燈光,而看不到圓影,更看不到五色重疊;乃代表覺悟之人,既不會有我

見,更不會由此增長出「貪、瞋、痴、慢、疑」的五大煩惱。

事實上,別業妄見最簡單的比喻,即是「情人眼中出西施」。那個她,一般

人看起來也不怎麼樣,但某些人就是愛得要死,為什麼呢?別業妄見啊!如果

真的像西施,大家應該都有同感!但事實不然。故認定她美,且愛得要死,這

就為別業所致也。

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復次

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離見

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何必傍觀燈明,才有圓影呢?或者說,應傍觀屏

帳几筵,皆有圓影出。非只觀燈明,才有圓影出!

如果眼根就能成色,則當不用看燈明,就能成色。成什麼色?有圓影出!或

Page 3: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19

者說,若眼根就能成色,則當看一切物,如屏帳几筵等,都有圓影出;而非只

燈明,才有圓影出。

但事實上,這病眼還得去看燈明,才能現出五色重疊的圓影。所以,這也非

見所成色。

如果說這圓影能離眼根而獨自存在,那當不用眼睛看,即能現圓影。但事實

也不然。還是要透過眼根,才看得到圓影。故也非離見別有!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

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

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

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

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見病為影:因為見根有病,才現圓影。

影見俱眚:既能見之根有病,所現之影亦虛妄。

見眚非病:若能覺悟影見俱眚,則非病也。

「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所

以:如果眼根正常,當只看到燈。因為眼根有病,才看到圓影。

「影見俱眚,見眚非病」於是因為能見的眼根有病,故所現的影像非實。

這乃比喻,眾生於見到萬物的當下,既內覺有能見者,也外現有所見相。以

「能所對立」的思考模式,即是「影見俱眚」也。既能見者是病,也所見者非

實。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眾生常認為:心是心,物是物,然後再以心去看物。

如果已把心、物二元化了,這心即是妄心,所見即是妄相。

「見眚非病」,但如能覺悟到「影見俱眚」,這就不是病了。眾生如果覺悟,

諸法本來無我,這就不是病了。「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這部分我們不用管。

如第二月,捏所成故:因捏目而幻現第二月。

註:這第二月,與之前於十番顯見所謂以見性為第二月“且汝見我,見精

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的定義,完全不同。

Page 4: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20

所以此之第二月,即同「別有圓影,五色重疊」為妄見爾:眾生以身心為

我,更由此而增長貪瞋痴慢疑等五大煩惱也。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各位要注意,這

裡所講的第二月,跟前面所講的第二月定義完全不一樣。在十番顯見裡有謂「且

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這裡面我們

看「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意思是:心性是第一月,從心性而產生見聞覺知的

作用,則稱為第二月。所以,第二月雖不似第一月那麼圓滿,但是還是跟第一

月是一體相關的,所以不是虛妄的。

而這邊所講的第二月乃捏所成故,如果我們捏著眼睛去看月,天上本來只有

一個月,結果一捏就變成有第二個月。故第二個月乃是虛妄的。這「捏」是什

麼意思?也是代表眼睛有病,如目有赤眚。故「捏」也引喻眾生有無明、邪見,

所以才於「無常、苦、空、無我」中起「常、樂、我、淨」四種顛倒。

這是第一種,眾生別業妄見,乃以無明我見,而產生貪、瞋、痴、慢、疑等

種種煩惱。

問曰:既都有我見,云何稱為別業呢?

答云:事實上,每個人的我見還都不一樣,有的是以身體為我,有的是以名

譽為我,有的是以財產、田園為我,有的是以親人、眷屬為我。反正,每個人

各有所偏。故由此而產生的貪、瞋、痴、慢、疑,也各有千秋也。

甚至學佛之前與學佛之後的我見,也不會完全一樣。這乃眾生的別業。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

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

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

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祇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

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

兩月,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

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同分妄見者,眾生共業也。

Page 5: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21

於是就眾生共業而言,反而是大國、小洲,一切眾生同感惡緣。只有極少

數的眾生,能不感惡緣。

只有極少數的眾生,能不感惡緣;此是指能獨覺者。

其次,再闡述同分妄見。「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

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

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這一部分不用詳細講,因為到目前為

止,都沒辦法去對證。反正意思是說:在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的國家。

其間有一小洲,建有二個國家。甲國家的人民,因共業所感,同時顯現很多

不吉祥之相,有時候看到兩個太陽,有時候看到兩個月亮,有時候又是流星遍

佈,有種種的惡相。但同小洲乙國家的子民,卻從來不見、從來不聞這些怪現

象。這即代表甲國家的人民同感共業也。

我覺得:這個比喻是有點問題。因為,好似感共業的人少,不感共業的人多。

事實上,就眾生來講,反是感共業的人多,不感共業的乃是非常稀少的。就娑

婆世界的眾生來看,只有極少數的人能不感共業,什麼人呢?就是能「無師自

覺」者,或「乘願再來」者能不感共業爾!

所以,感共業的眾生,雖都無明邪見,但他們都不會警覺!因為數大為美,

既然每個人都跟我一樣,那你還會懷疑你的想法是錯的嗎?不會的。

每個人都認為有我,每個人也都認為「心在體內」,雖大家都這麼想法,但

事實上,這根本就是錯的。所以,這對我們來講,是個很重要的警訊:在這個

時代,我們往往認為多數人的意見就是對的,故用投票,來表決議案、甚至義

理。以佛法來講,多數人的見解從來就是錯的,因為眾生都有無始無明。

所以一個人如想修行,既要有跟別人不同的見地,也要有「千山我獨行」的

勇氣,才有辦法跟大眾不共業。如果一天到晚只想跟大家和光同塵,那就永遠

跟大眾在共業中而繼續煩惱、生死。

當然共業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至少是要往不共業去努力,才有辦法邁向

解脫,共業是沒辦法解脫的。好!繼續看經文。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

Page 6: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22

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

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終彼見者,目眚所成:彼能見之根,與所見之影;終究是眚病所呈現也。

然見眚者,終無見咎:然若能覺悟眚之為病,即不再執所見之影為實也。

其實這兩個比喻,不管是別業還是共業,到最後都一樣,因為都是從無明邪

見所產生妄現的世界。「終彼見者,目眚所成」這彼見者,可以包括能見的眼及

所見的影,即眾生由無明所產生的能、所區隔。以此再妄現出種種煩惱、生死

的境界。

「然見眚者,終無見咎」如果能覺悟到這些都是病,當就不會再執著所見的

影子為真實,也不會再執著能見者是我也。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

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

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

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

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於能見相與所見相中,似真

實有─其實唯虛妄見爾!且這虛妄見,還是由妙覺明心,所生之眚病而

有也。

問曰:既是妙覺明心,云何會有眚病呢?

答云:雖自性清淨;但眾生無始來即有眚病也。這意思是自性清淨與無始

無明,是可能同時存在的。何以故?性清淨與相雜染,不相違逆!

所以,眾生所看到的世界,其實都是無明邪見所變現出來的。「見與見緣,

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故一般人,於見聞覺知當下,卻更去分辨

還有一個是能見者,另個是所見者。把什麼當能見者呢?把六根當作是能見者,

至於六塵,則是所見者也。

所以《楞嚴經》於十番顯見之初,即說眼根是不能見的,耳根也是不能聽的。

因為見聞者,是心,而不是根,根只是幫助顯相而已!

Page 7: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23

但眾生還是執著六根有能見相與所見相,因此這能、所的差別,本質上是虛

妄的。然雖虛妄,卻還是從妙覺明心所示現出來的。

那有人會再問:「既是妙覺明心,為什麼會產生無明邪見呢?」事實上,自

性清淨心跟無明是同時存在的。因為性是不變的,不管相怎麼變化,性都是不

變的;因為不變,所以稱它為「自性清淨」。這性清淨跟相清淨沒有必然的關係。

所以,在自性清淨心中夾有無始無明,是可以接受的。無明是無始的,不是

從本來清淨相,而變成無明相─如果從本來清淨相,再變成無明相的話,這無

明就是有始而非無始。

既無始就有無明,那自性清淨心也是本來就清淨的。所以無始無明跟自性清

淨心卻是同時存在,似平行狀態。同時存在會不會違逆呢?不會違逆,因為一

個是性,一個是相。

如不瞭解,乃把性清淨當作相清淨。這就很難去理解,為什麼相清淨又會起

無始無明呢?似變成無因生了!事實上,既是無始的,就不必再去問它有什麼

原因!因為它無始以來,就是這個狀態。

於是乎,對於眚病的狀況,我們可整理如下:

1. 誤以為心物為二;心不是物,物即非心。

2. 誤於相中覓心。

3. 誤以能見相為心;並執六根為能見相。

4. 以六根皆在身中,即心亦在身中也。

所以,我們乃把因無明所產生的病態,整理成幾個層次:第一、誤以為心、

物為二。物就不是心,心就不是物。然後再去找心,以心來了別物。如果心物

為二,這心就不能見物了!

第二、再於相中找心。在七番破處中,阿難為何都找不到心?乃皆於相中覓

爾!眾生因為不見性,所以必在相中找心。第三、再把一切相分作所見相與能

見相,六塵為所見相,六根為能見相。

第四、那六根位於何處?即在身體裡面!所以,一般人都執著心在身中,因

為這一層一層推衍下來,一定是心在身中。心本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最後只

落得在身中渺渺茫茫。

Page 8: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24

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故有能見相及所見相者,皆不出眚也。

本覺明心,性本如是,故從性而啟見聞覺知之用者,則非眚也。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是故汝今

所見,包括我、汝,并諸世間眾生之類。皆是無始來眚病所現,唯虛妄

爾。非已覺悟者之所見也。

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既不從所見相中去找心,也不從能見相

中去找心!何以故?既心是性,即法爾如是也。與見、不見沒關係。事

實上,也不可能不見,只是見相不同爾!

「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所以若從能見

相與所見相去認知心、物的話,便都是無明邪見,就是眚所成病。至於妙覺明

心,乃性本如是,從性本如是而產生見聞覺知之用,就不是病了。若把心當作

體、相,再從體、相裡以產生見聞覺知之用,這心就落入因緣生了。但一般人

皆很難避免這種下場。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見。」最後,心在哪裡呢?既屬性,即一切是,也一切不是。

一切是者,無所不在。一切不是者,性乃非相也。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

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

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

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

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

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

本覺常住。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同是本覺心性,因無明雜染,而

現有見聞覺知之相也。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若能覺悟心物本一,

則不待和合,更非不和合。則不復著妄心而輪迴生死。

Page 9: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25

所以,有這種病的人其實是很多、很多!不只是閻浮提中,也包括娑婆世界,

及十方諸國土,所有有漏眾生其實都陷於這種共業中。所以剛才說到:共業的

人很多,而不是只有少數一國的人而已。

所以最後要回歸「心物一體」的知見,於一體中,即無所謂和合與不和合:

因為本來是一,即無所謂和合。那也不能說是不和合,不和合的話,即成二矣,

那更嚴重!

所以,從心物本來是一,性相元為不二,性雖不是相,性也不離相。從這觀

點去看身心、物相,即是相輔相成,而能把小我回歸心性,這才能消除我見、

煩惱跟生死,並趨向於福慧的大圓滿。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

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

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

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

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

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偈讚發願:

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如謂「心性遍圓,含裹十方」;則更利落、簡潔也。

「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如瞭解到心是性,性必遍滿十方。由是

十方虛空跟心性比起來,也不過像手中所拿的一片葉而已!還是微不足道。一

切世間所有諸相,皆是心中的像。所以心性才是最廣無方、包容一切的。

從這個角度再返觀這父母所生的身體,就像在十方虛空中所飄蕩的微塵而

已!這微塵會飄到哪裡去又有什麼關係呢?

又像在大海裡所激盪出的泡沫。這泡沫起起落落,誰都無所謂。所以,於臨

命終時,我們要去觀大海,不要去觀這泡沫;要去觀虛空,不要去觀那微塵。

不用擔心這個身體死掉了怎麼辦?因為虛空還是虛空,大海還是大海啊!

所以,能從真心去看色身,太微不足道。既微不足道,就放下不管它。這樣

反而能夠出生死、斷煩惱!如果一直在這個色身裡打轉,便絕對出不了生死。

Page 10: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26

了然自知,本妙心乃常住不滅。合掌禮佛,於如來前,說偈讚佛。我們把這

個偈頌簡單講一下: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妙湛總持不動尊:此句首讚佛也。妙湛總持,即清淨法身也。佛是法身佛,

法身故,非動、非不動。性是不動;相用,則隨緣示現爾,故非不動。

首楞嚴王:次句讚法,以契真如心故,能入楞嚴大定。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其實不管修行或度眾生,都本無終點

也。

舜若多性可銷亡:舜若多性,即空性也。空性本不可銷亡也。然就算是空

性可銷亡,如常謂的「虛空有盡」。

爍迦羅心無動轉:爍迦羅心,即堅固之心,不動轉也。就算虛空有盡,此

上求下化之心,終不動轉。

「妙湛總持不動尊」妙湛是指清淨,總持是指法身─因為法身遍一切處,所

以能夠總持。因此「妙湛總持」就是清淨法身的意思。不動尊是指佛。我們常

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就《楞嚴經》的觀點來看,當是偏說法身佛。

因為真如心性,才跟法身相應。真如心性也是不動不搖的。

其次,佛乃非動、非不動,為什麼呢?性雖是不動的,至於相用則隨緣示現,

Page 11: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27

因為隨緣示現,所以稱為「應化身」。故首偈「妙湛總持不動尊」主要是讚佛之

意。

其次「首楞嚴王世希有」即講法,我們再三說到「首楞嚴王」是指定,這定

能夠有進無出。這定從何修呢?從真如心性去修的,因為性是不動的,所以定

就有進無出。以佛來講真如心法,都是世所稀有─佛是世所稀有,真如心法也

是世所稀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能以佛所講的妙覺明心,來消除我

們無始以來的顛倒妄想,不用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即在當下就能證得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在自己能夠覺悟之後,還願意再去

度其他眾生。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所以云何能報佛恩呢?自己好好修

行,然後進一步去度化眾生,才能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泥洹就是我們常說的「涅槃」。若要度眾生,當然得在五濁惡世裡繼續住世,才

有機會去度更多的眾生。事實上,眾生無盡,當然不可能度盡一切眾生。

我常說:不管是自修,還是度眾生,其實都是沒有終點的。生命本來就是無

始無終的,修行也是無始無終的。雖然很多人都期待有個終點,以為成佛便是

終點,其實這種想法根本就是錯的。修行既是不斷地去趨近圓滿,度眾生也是

隨眾生的需要,而不斷地示現,沒有終止的時候。所以說「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但我還有一些比較微細的迷惑,故還希望大慈大悲的佛,為我開示以便斷除。

最後,「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性,即是常講的「空

性」,空性是永恆存在的,當不可能銷亡。然即使空性可能銷亡,我的道心、我

的願心,必是不會動轉的。爍迦羅心就是指堅固的心─此上求下化的心,是不

會動轉的。

這就像一般人所講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什麼願呢?菩提大願,即上求

佛道、下化眾生的願是無窮的。這是阿難於聽完「十番顯見」後,而體悟真心

Page 12: 第六章別業同分妄見 - twmail.org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 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

128

所在,更以此發願去度其他的眾生,所以講了這樣的偈頌。

有人問: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什麼是慈悲?為什麼要慈悲?如何行慈悲?

常云:慈是與樂,即給別人快樂、安詳;悲是拔苦,即幫他人免除痛苦、辛

勞。故一般人都是從「人情」的角度去看慈悲的。

若就法義而言。上次說到「萬眾本來一心」因為都是真如心所示現的,所以

就很容易體會到中國人所謂的「民胞物與」,一切眾生都跟我同胞,所有萬物也

都跟我是同類。所以菩薩的慈悲,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體,如前所說

應好理解;至於無緣,不是沒有緣,而是根本不用再去分別有緣、沒緣,因為

都是法界真心所示現的,豈能無緣。從一切都是真心所示現的,故人跟人之間,

不是對立衝突,而是相輔相成;人跟物之間,也非隔閡、界限,而是感應道交。

能對理深入瞭解,自然會有慈悲之心。

其次,既眾生是無我的,無我就不會常站在自我中心的角度去取捨,而會站

在對方的立場多為他設想。所以與樂,不是我認為什麼是快樂,就要強加到別

人身上,而是要以別人的覺受來與樂。同理,拔苦也是得先站在對方的立場,

而為他拔苦。這慈悲講到最後,乃法爾如是也。

所以不是先入為主,帶著修福、培福的觀念,再去行慈悲。這有所求的慈悲,

當還是有漏的。只有從對理的深入瞭解,對無明貪瞋的內銷、斷滅,而自然相

應於慈悲的行為,才是無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