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397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Jan-2021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淨空老法師 講述

編輯說明

  

編輯說明

此《觀音三經講記》由華藏淨宗學會教務組同仁恭敬整理自

老法師講演稿

觀音菩薩有三部經第一部《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敘述

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的經過第二部在《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六

卷即《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三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

門品》合稱觀音三經

一《觀自在菩薩章講記》科判註解依清涼大師所著之《大

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疏》講記將科判重新以

甲乙丙丁的方式排列置於經文之前疏文則隨老法師之講演增添

在該段經文後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經文與疏依照華藏淨宗學會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印行之《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疏》

1科判中「授己法界」老法師在講演時說為「授己法門」故

講記相關科題仍用「授己法界」講演內文則依老法師所說的「授己

法門」

2偈頌中「我垂無垢

圓臂」依中華佛典之用字改為「我垂

無垢傭圓臂」

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講記》主要取自老法師《楞嚴

經》的講演另節錄部分其他講演相關文義匯整而成科判採用近代

圓瑛法師著作《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經文標點符號亦按其標示

圓瑛法師是近代人一生專攻《楞嚴經》他的著作融合古今說法

易於學習

編輯說明

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註解科判遵依大義法師所

著之《法華經大成》然而老法師在講演時並未依「大成」逐字

逐句解釋而是選取重要者闡述之講記中註解依講演內容只列出部

分凡老法師講到的註解必標列出來若未講而為順其義亦有標

列者佛

教是佛陀教育教科書就是經典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在經典裡

面我們要認識觀世音菩薩當然要依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學習這樣

才會有正確的認知不至於產生誤解

《楞嚴經耳根圓通章》敘述了觀世音菩薩自己修學的法門和

方法讓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怎樣修學成就的《法華經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讓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怎樣救苦救難度一切眾生明

瞭菩薩利他之行《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這一章自利利他都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到了所以這三經要合起來看才能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了解觀

世音菩薩我們學習經典對其中的道理方法通達明瞭自然能夠

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能得佛菩薩加持開智慧得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教我們「世間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我們平常念

阿彌陀佛真正遇到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非常有效也正因為如

此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勸勉學佛人以念佛為主另每天念一千聲觀

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只是為自己念的更是為

世界一切苦難眾生念的為了祈求世界和平特別在現今世界不太

平社會不安定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時時有危機感身心都不安

穩佛弟子要放眼世界念念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幾時世界

社會能和平安定人民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佛陀教育的目的就

達到了

目 錄

  

目 

編輯說明

一前言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㈡釋品題

七八

  ①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七八

  ②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八〇

  ③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一〇六

  ④

釋名號之義

一〇八

 ㈢述來意

一一八

 ㈣勸發心

一一九

三正釋經文

一二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科判

一前言

一前言

在講經之初必須將經題做個簡單的介紹大義法師的註解在

《法華經》註疏裡面是值得讚揚的註解的名稱叫《法華經大成》

意思就是集古註之大成他註經的體例不是遵循天台家風而是採取

華嚴「十門開啟」這裡玄義把它省略了但是經題必須要介紹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

妙字是能讚之辭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不出三種一眾生

法二佛法三心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本無眾生及於諸佛

只因迷悟有差所以生佛有異此經為諸佛之心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先解釋「法」字然後再說法是如何之妙

「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這是《法華經》討論的中心論題

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權實之法再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眾生法佛法心法「如

是三法元是一心」心法是體佛法跟眾生法都是相用覺悟了

就叫做佛法迷了就叫做眾生法悟心法這個心法就叫佛法迷心

法這個心法就叫眾生法可見得三法原來是一心「此經為諸佛之

心宗」著重在心法上所以稱之為「經中之王王於三藏」意思

就是在此地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眾生迷而不知

㈠釋經題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眾生法從哪來的就是迷了心法而

有的「以不了真如法一」了是明瞭由於我們不能夠明瞭真如法

是一真正明瞭的人法界是一沒有二原本是一真唯有一才稱之

為真叫一真法界二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怎樣才能夠明瞭真

如法一這要從心地上做功夫正是《彌陀經》所提倡的一心不亂

一心是真心一心所現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如果要想證得一真法

界想入華嚴無礙境界必須要一心由此可知修行的重點就是在

一心不亂凡夫之迷就是迷失了一心「妄受五蘊色心」受是感

受五蘊色受想行識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色是

物質心是精神你在物質精神上有種種的感受這些感受都不是

真實的「雖為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雖然我們被無明煩惱所

纏縛但是真性並沒有失掉還是那樣的清淨「眾生迷而不知」

就是不明瞭諸法實相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裡開示我們的真心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

不生不滅的境界也是清淨寂滅我們聽了有人相信有人不信

有人是半信半疑必得自己親證這個境界才算是正信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此眾生法何其妙哉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這就說明佛為什麼出現

在世間「知見一開」這是佛法常講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法

華經》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入這個境界那就像觀世音

菩薩所講的斷六結證三空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正是《心經》所

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在菩薩地位上究竟是何等地位要依《華

嚴》《法華》來說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要是依別教來說

則是初地菩薩的地位因為我們所依據的都是圓教一乘經典所以我

㈠釋經題

一一

們應該依圓教來看是圓初住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證得理一心就

是證得圓初住所以一心不亂就是理一心但裡面的境界還有淺深不

同初住以後一直到如來地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

是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同樣證得理一心淺深差別很大這是

說初住菩薩所見到的諸法實相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自己修行方向目標在哪裡自己

修學應該要怎樣用功現前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夠悟入

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

種智」我們要能常常提起這個疑問再仔細想想原來我們犯了很

大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無時無刻不在起心動念分別執

著這樣怎麼能夠得一心

在一切環境裡禁不起考驗心總是為境界所轉這就叫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

如果不能夠離開眾生法怎麼能夠證得佛法離開不是說我們把眾生

法界擺脫掉因為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是一法界不是二法界你怎麼

能擺脫得掉

如何離開從內心離開在眾生法裡面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就

是佛法如果在眾生法裡面起分別執著佛法就變成了眾生法離開

一切分別執著眾生法就是佛法佛法跟眾生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我們講迷講悟起心動念就叫迷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叫

佛法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性相常住

循業發現十界差殊而十法界九界皆權佛界為實

㈠釋經題

一三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不但出

世法本來寂滅世間法也本來寂滅世間什麼法就是我們現在的生

活環境我們身心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本來清淨寂滅何以

我們現在感覺煩惱重重業障深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你迷

了煩惱業障都不是真實的不但煩惱業障不是真實的連果報

也不是真實的就跟作夢一樣因為你在夢中你不覺夢中的境界

實際上也是清淨寂滅的你夢醒就知道了為什麼夢全是虛妄

的正在作夢的時候夢中境界是從無生有有即是無可是你不知

道自己在作夢你把夢境當作真實在那裡起分別執著在夢中造

業受苦受報醒來之後一場空什麼也沒有惑也沒有業也沒

有果報也沒有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覺的是什麼他曉得我

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面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住的是不思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

解脫境界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妙不可言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修成這個樣子還是沒入境界

為什麼不入境界就是始終把境界當真實在這虛妄裡面分別執著

起心動念換言之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說的是修佛法其實修的

統統是眾生法幾時你要真學佛法了那就回光返照一念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用分別執著這個意識心學大乘一乘佛法這個

大乘一乘還是世間法清涼大師說得明白用意識心來修學佛法

他的結果就是增長邪見如果離開了經典以意識心來修禪定(禪定

是行門的總綱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修定)大師說他的結果是

增長無明譬如這七天法會如果不講經也不講開示大家都在這

裡念觀世音菩薩結果恐怕大多數都是增長無明每天給你講經不

念佛天天在字裡行間去思惟去幻想增長邪見我們現在兩種都

有如果既增長無明又增長邪見麻煩可大了所以一定要會修學

㈠釋經題

一五

如果會了你聽經增長智慧念佛是打斷無明這個功德殊勝不可

思議「

性相常住」這是把十法界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真實法

裡面是性相常住「循業發現十界差殊」那就是循業發現變現

為十法界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

「九界皆權佛界為實」因此九法界都不能分別執著才能夠入佛

法界我們現前畢竟還沒能捨妄想執著沒能捨掉就是凡夫既是凡

夫必定是起惑造業輪迴所以下段就重要了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中品惡因報在餓鬼下品惡因

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上品善因感天

趣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果說六度法證菩

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妙唯一佛界方始云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地獄就是這麼來的本來沒有

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造了罪業不是佛菩薩閻羅王造一個地

獄把你送到裡面去受罪而是你自己變現的譬如我們有惡心常常

想害人你就會做噩夢夢裡頭夢到惡人要害自己不是你害別人

就是人家害你你的心要是純善的你做的夢是好夢你心是清淨的

就不作夢你既然曉得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就曉得十法界統統是自心

變現的地獄是自己變現的餓鬼也是自己變現的沒有一法不是你

自己心變現的所以修行最要緊的是修心「中品惡因報在餓鬼

下品惡因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趣

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道這裡的修羅趣是指天阿修羅道「上品善因

感天趣」這是生天「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

果」辟支是緣覺「說六度法證菩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

妙」這個妙單指佛法界換言之單指一真法界這才是妙所

㈠釋經題

一七

以底下說「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才叫妙

心法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此心能相能性能凡

能聖能善能惡能佛能眾生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

特人不自觀心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

轉如虛空無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

脫如大圓鏡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華嚴經》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很難懂所以禪家常講「若

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成佛就是認識心明瞭心心在哪裡心

是什麼樣子這是很大的問題《楞嚴經》一開端就提出這個問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

「七處徵心」心在哪裡找不到「十番顯見」告訴我們心就是

六根的根性讀《楞嚴經》可知眼根有生有滅見性不生不滅所

以阿難找不到心在哪裡真心盡虛空遍法界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

界你要問妄心為什麼也盡虛空遍法界因為真妄是一不是二悟

了就真迷了就妄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

「此心能相能性」性是本體相是現相像我們每天晚上作

夢能作夢的心是一但是做的夢都不一樣誰曾經做過相同的夢

這個很少有能現相的心是一所現的境界相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

莊嚴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境界「能凡能聖」你迷就現凡夫相覺

悟就現佛菩薩相「能善能惡」一念慈悲心就善一念瞋恚百

萬障門開「能佛能眾生」能成佛也能成九界眾生由此可知

我們自己這個心真是萬德萬能萬德萬能的心就看我們自己如何運

用諸佛菩薩大用無方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為什麼

㈠釋經題

一九

有這麼大的能力本能如是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本來

具足這個能力佛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種能力不只他有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心既有心哪一個人沒有這個能

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不會用這才叫冤枉為什麼不會用接下去就

說得很清楚

「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這兩句話是出自《華嚴

經》「特人不自觀心」這句話指出佛之所以成佛菩薩之所以成

菩薩就是因為他會觀心觀音菩薩之所以能成為觀音菩薩《楞嚴

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就

是觀心這個方法是修行關鍵所在你要是不懂不管你怎麼苦修

還是修的眾生法不會有成就修眾生法是人天福報福報大了煩惱

也多沒有福報的人有煩惱福報大的人煩惱更多這就是沒能擺脫

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

「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

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脫如大圓鏡普

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這是把心的體相作用的妙處給我們

點出來了實在是妙妙不可言

佛無別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眾生心心佛與眾生是

三無差別

這個三法皆不可思議三法都稱之為妙

以上我們只說個大概最重要的就是要曉得心法的重要我們所

有的功夫都應當用在心法上會用功的人就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

疏鈔》中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覺得處處還有障礙那

是你不會用心會用心的人沒有障礙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是自

己修攝其心的增上緣不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變成障礙不但逆

㈠釋經題

二一

境是障礙順境更是障礙為什麼順境裡面起貪心起慳吝心捨

不得放下所以順境的障礙比逆境還要大佛法的修學先從逆境裡面

修先學苦行修逆境是以大迦葉尊者為榜樣修頭陀行到逆境沒

有障礙心清淨了再修順境修順境是以善財童子為榜樣善財童

子一出生他家裡連草木都長成金芽銀芽都現的是七寶那現的

是一片順境順境裡不動心順境修圓滿那就成佛了

可見得會修心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是增上緣無論遇到什麼

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不善修心的人佛菩薩來

了他也看成魔一切都是障礙譬如念佛念得心剛清淨要得一心

了忽然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現在你面前你一歡喜定沒有了

一心就被破壞你的功夫就失掉了《楞嚴經》教我們不管什麼境

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你要觀心這個觀心

就是觀世音菩薩「入流亡所」就是那個入流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

地所用的功夫就是入流兩個字向內觀照不向外攀緣一失掉觀

照的功夫心就被外面境界牽走了這是講用功的人大病之處

本跡二門妙

分二

一跡門十妙

約本跡二門皆具十妙跡門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

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

妙十功德利益妙

「本跡二門皆具十妙」本是佛在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講十

法界佛法界是本其餘九法界都叫跡佛可以非常自在無礙的示現

在九法界利益眾生本跡皆具十妙這個十是表法不是定數是表

無量無邊無有一法不妙無量無邊的法說不盡歸納為十大綱領

㈠釋經題

二三

略說而已

一境妙境有多種有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

諦境三諦境一諦境無諦境如上諸境是諸佛之所證文云

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境妙也

境是講境界境界無量無邊本經有十如是的境界有十二因緣

的境界(緣覺的境界)聲聞有四諦的境界菩薩有二諦三諦一

諦無諦的境界像上面所講種種境界是諸佛所證真實不虛而十

如是境是總括十法界所謂是「百界千如」世出世間的境界完全都

包含在其中經文裡面說「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

實相者」從相上講就是境界妙諸法實相是境妙可是這個境妙是

唯佛能夠證知我們不能夠實證再跟諸位說如果我們要是實在證

得你的生活就起了變化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法喜充滿無論在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

個境界裡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滿心歡喜到阿鼻地獄也滿心歡喜你

的歡喜心不增不減為什麼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妙絕不會

生煩惱如果你生煩惱那就不妙

這樣說起來像《地藏經》中講到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參觀看

到地獄境況他很同情也很悲痛難過地藏菩薩是不是動了心

不是的這是什麼恆順眾生眾生喜歡我們露出喜歡相眾生悲

哀也得顯出悲哀相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這叫

法喜充滿正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才能夠普利有情

眾生真動了心自己都迷了亂了還能為眾生指出一條光明的道

路嗎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動才能看到境妙

二智妙有世間智出世間智皆自一切種智之所出諸佛

智慧無上一切所不能及文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唯我

㈠釋經題

二五

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者智妙也

智是智慧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

也是我們真心(就是一心)本自具足這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就

叫做道種智也叫做後得智或者叫做權智是為他受用的自受用

的是根本智是一切種智自受用也就是《般若經》說的「般若無

知」對別人講他受用是「無所不知」也許諸位心裡面有疑惑

我們自受用應該無所不知他受用的時候他無知我無所不知這就

迷了這就叫顛倒錯亂無明就這麼起來的《楞嚴經》中富樓那尊

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無明佛告訴他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麼來的我有智慧我

樣樣都通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我們讀《六祖壇經》人家請教六

祖六祖說他什麼都不會自受用裡頭是無知無能他受用是無所不

知無所不能我們要懂得這種甚深的道理我們要求的智慧是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

麼求無分別智這是真智慧佛法都是教我們求根本智根本智怎

麼求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所以歸結到究竟還是講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別人來問問什麼你就能答

覆什麼那叫後得智為他受用那真是無所不知自己本身是清淨

心在定中他要替別人服務替大家做事他表現的是無所不能

所以我們不能把他受用當作自受用把自受用當作他受用《彌陀

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意思很深佛法的智慧

是從清淨心當中開發顯現出來的修清淨心必須要持戒因戒得

定因定開慧無定的智慧是狂慧屬於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三行妙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方為妙行文云無量

諸佛所而行深妙道又云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者行妙也

行是行為造作行一定要以智為基礎這個行為是智慧的行

㈠釋經題

二七

為智既然妙行哪有不妙的所以修行重要的是心行心正了身

與口自然就正所謂「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這叫做妙行什

麼叫一行一切行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五

十三參這代表的一切行五十三參每一參都是在鍛鍊自己的清淨

心都是訓練自己在一切境界上如如不動所以一切行就是一行一

行就是一切行所謂「無量為一一為無量」道理就在此地在念

佛法門來說念念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一念佛是一切行這個

三業行為之中念念不離佛號念念歸向一心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

妙行懂得這個原理運用在任何一個法門上無行不妙一一行都是

妙行江

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中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入舍

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都是妙行被須菩提看出來讚歎「希有世

尊」稀有就是妙行我們也天天穿衣天天吃飯須菩提不讚歎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

們稀有去讚歎釋迦牟尼佛稀有那是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穿衣

吃飯心清淨不染污一切行為是一心一切行歸到一心所以一切

行是一行一個清淨心起無量無邊的作用一行是一切行這個實在

是妙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一個行一個心二行就二心三行就三

心無量無邊的妄心無量無邊的念頭由此可知凡夫行與聖人之

行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聖人之行是成就清淨心成就平等心他

的眼裡萬法一如我們凡夫心不平等所以看一切法不平等我們就

沒辦法把一切行歸到一個清淨心

一個清淨心化為無量無邊的作用一多不二這叫妙行這個

道理我們懂得了在生活上可以訓練只要能夠照此訓練這叫真正

的修行凡是真修一定是修清淨心一定是修平等心唯有平等才

清淨唯有清淨才平等所以清淨心跟平等心是一心不是二心體上

講是平等相上講是清淨也可以說相上講是平等體上講是清

㈠釋經題

二九

淨清淨與平等互為體相作用是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就從這裡生起來的這樣的修行叫修佛行這種修法叫一乘佛

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佛乘是這樣修法的《法華

經》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是講的行妙

四位妙位者行之階進之級也但有權實布在眾經今

經圓位不落階級文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者位妙也

位是位次大乘法講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分別為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如來位是究竟的果位

此地講的位就是這五十二個位次這些位次有權有實什麼叫權什

麼叫實實是講真實權是講方便沒有見性統統叫權見了性以後

即是真實但是權實也相當複雜譬如說從本跡上來講本是實跡

是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如來地是實他現在是倒駕慈航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

現在菩薩位次上那是權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也示現在初地

也示現在初住甚至於示現一個凡夫俗子統統叫做權所以權實之

義是很廣泛的這部經屬於圓頓法門一發心就直入如來地這個位

太妙了宗門裡面所講的不落階級階級就是次第有初住二住

三住四住這就是階級不落階級就是頓超就是直入這叫做位

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

名雖有三其實一大乘法耳文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者

三法妙也

「三法即三軌」軌是軌則軌道必須要遵循的離開這個

軌道就出差錯了十妙裡頭其餘的九條你記得也好不記得也沒關

係這一條一定要記住為什麼對你如何用功它是一個重要的指

㈠釋經題

三一

導綱領

第一個「真性軌」這是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真性就是真心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真性就是至誠心不但在出世間

法這是第一個重要的修學綱領世間人講學問講修養也把它擺在第

一儒家的教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對應行妙致知

對應智妙誠意正心對應三法妙儒家也了不起

這是講用心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

真誠有人不理解「別人都欺騙我用假心對我我還要用真心對

待他」那我要問「別人甘心墮落生死輪迴你也甘心嗎」你要

成佛成菩薩你用的心跟他就不能一樣成佛成菩薩了生死

脫輪迴證一真法界就一定要用真心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管人

家用什麼心對我我只用真心待人決定不變這樣你學佛才奠定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

基礎具足了最重要的條件這叫親因緣這叫佛性種子

第二個條件是「觀照軌」這是用功的要領無論你修學什麼

法門一定要有觀照的功夫為什麼沒有觀照你不能得定不能開

慧不能得定就不能斷煩惱障不能開慧就不能破所知障二障不破

那是六道凡夫所以不能沒有觀照古大德給我們講修行功夫有三個

層次第一個就是觀照再升一級是照住再提升一級是照見這三

個功夫用在念佛法門上觀照得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

土我們不是這一生學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念佛法門都沒有

能夠往生西方世界什麼原因就是念這一句佛號沒有觀照功夫所

以生生世世念佛都變成人天福報照住就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亂

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與《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一樣這是

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

㈠釋經題

三三

何謂觀照觀照就是我們常常能提醒自己譬如我們六根接觸

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起了貪心馬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就提醒我們觀照的功夫我怎麼又迷了怎麼又起心動念

了心又往外跑了一提起佛號就能把心收回來這是觀照功夫心

不往境界上跑不向外留意把心收回來外面境界還是一樣清楚

心不被境界所轉這就是觀照的功夫這個功夫淺但是要不斷的去

做因為一失觀照心馬上就被外面境界牽跑了所以古人講「不怕

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心裡一念不平一

念瞋恚立刻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心平氣和瞋恚自然就消

除所以它有這個功德在

佛菩薩的名號能幫助你觀照經文中重要的句子能幫助你觀照

所以要記得我們在一切境界裡放不下過分認真的時候想到《金

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想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這一放下一不

執著這個心多自在患得患失的妄想立刻就消除這就叫觀照時

時能夠提得起觀照你看境界哪有不自在的什麼叫會用心會用心

就是常常提起觀照不會用心的人觀照提不起來不管每天念多少

部經念多少萬聲佛他沒有觀照的功夫都不起作用不能斷煩惱

不能開智慧不能成就功德

第三「資成軌」資成就是所有的境界都資助成就我們了不起

的功德諸位不要以為只有善緣是資成逆緣的資成更大本經「提

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讚歎提婆達多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善知

識他不能圓成佛道他所以能夠成佛是提婆達多資助成就的提婆

達多障礙佛法處心積慮要害釋迦牟尼佛因此墮在地獄釋迦牟尼

佛派了弟子到地獄去探望他看到他在地獄的享受猶如天人他謗佛

毀法這是他的罪所以墮地獄他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這是他的

㈠釋經題

三五

大功德所以他又有那麼大的福報在享受果報真是不可思議

你看不是眾生法妙嗎假如他障礙佛佛要是起了一念瞋恨

心你障礙我我總得要報復你那提婆達多墮地獄受罪釋迦牟尼

佛也得墮地獄受罪你一個人成就一切人都成就你一個人墮落

大家統統墮落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合不合理佛是講理的不是不

講理的人我們想想真有理有理才有這個事資成軌

在「法師品」裡面佛說如果一個修行人能夠以三軌自持守住

這三個法則再能夠修「安樂行品」的四種安樂法那你在任何境界

裡面都可以隨心所欲得心應手一切的障礙災難自然消除可見

得法法皆妙唯在我們自己要通達這個道理要在境界當中會用心

那就無有一法不妙了

六感應妙感是眾生之機感應是如來之赴應有四句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

應三十六句感應二十五句感應四句者冥機冥應冥機顯

應顯機顯應顯機冥應一句復開四句謂冥機顯機亦冥機

亦顯機非冥機非顯機四四十六機有十六則應亦有十六為

三十二加根本四句故成三十六句二十五者以二十五王三

昧應於三界二十五有也有有皆有三十六句如一月在天影含

眾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眾水諸佛不來眾

生不往慈善根力法爾如然文云脫珍著獘師資道交此感

應妙也

感是說眾生感應是指佛菩薩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叫

感應道交感應也相當的複雜在佛法有四句把感應道交的事理都

包括了一「冥機冥應」冥是不明顯不是明顯的感也不是明

㈠釋經題

三七

顯的應這樣的感應道交甚至於本人都不曉得得到佛菩薩加持不知

道真的加持了自己不曉得為什麼加持當然是因為有感這種

感大多數是平常願力的感應平常有願但是並沒有求尤其是講經

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凡是在台上講經的人都有過這個經驗諦閑法

師講《圓覺經》時江味農居士等三人在台下手不停書錄成《親聞

記》每次講下來把筆記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都覺得驚奇我說

過這些話他並沒有求佛菩薩感應但是有感冥感自己有願願

把這部經講好願一切眾生能夠聽了經破迷開悟他有這個願所以

佛菩薩就加持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等於藉他的嘴說出來的話他

自己都不曉得這一類的叫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譬如有人

拜佛或是念佛的時候無意當中見到佛菩薩現相這是很明顯的應

這是冥機顯應自己並沒有心求他見到佛菩薩應很明顯的見到

三「顯機顯應」自己有心求佛菩薩的感應也清清楚楚自己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

得兩方面都很明顯求的心很明顯菩薩應也很明顯所謂有求必

應多半是從顯機顯應上來說的非常明顯四「顯機冥應」很

明顯的求有心去求佛菩薩暗中來應應的時候自己不曉得實在

是有應但是自己不能夠覺察

感應的理要懂得不懂得這個理妙字還很難懂感應道交這個

事我們跟佛感應佛沒有來我們也沒去為什麼不來不去就有感

應佛心就是真性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我們的心也不例

外不但我們真心與佛心完全相同我們是妄心妄心是阿賴耶識

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換言之理上的

感應就是妄心與真心感應妄心跟真心一樣大妄心跟真心是一體

不是二體悟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是一心不是二心感應怎麼會

不妙

㈠釋經題

三九

七神通妙神謂難測通謂無礙如來天心慧性難測無礙

故文云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者神通妙也

這是神通的正確解釋神是指超越我們的常識通是指通達無

礙佛法裡常講六通三明就是把神通分作六大類來說明這六大類

每一類所包括的境界都是非常的廣大此地是講如來果地上的神通

所以稱之為妙經文中說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是顯示出神通

之妙任何一部經都是無量義處三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點意思我們

一定要曉得

無量義後面稱三昧三昧是定無量義都是從定中流出來的無

量義指什麼舉個例子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論就是無量

義這是舉如來所說經來說明實在講九法界一切眾生所有知見都

包括在無量義中由此可知無論是聖是凡無量義都是從真性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〇

中流出來覺悟所流出來的叫正知正見迷失本性所流出來的叫邪知

邪見可見得邪與正就是覺與迷的不同覺了一切法皆是正迷了一

切法都叫邪無量義全都包括了因此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心

行都瞭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一個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這是神通妙

八說法妙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緣故亦可得

說所以四十年前隨他意語皆屬權巧今經隨自意語廢權立

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說法妙也

這是佛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清淨寂滅相無論是心相

色相無不是清淨寂滅可是這種清淨寂滅相我們看不出來覺察不

到這又是什麼道理那是煩惱蓋覆了我們的真性所以諸法寂滅的

實相我們見不到既然是寂滅相可見得這言語也沒有法子說出的

㈠釋經題

四一

雖然說不出有因緣就有方便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所說

的都是以因緣而說在《六祖壇經》裡六祖大師說《法華經》的宗

旨「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佛所講的「諸佛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指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

嚴經》以後《法華經》之前佛都是隨順眾生來說隨俗說真都

是屬於權巧方便

假如不隨俗說真佛講的這些大道理我們都聽不懂我們也就

不能接受我們到不了這個程度隨俗說真是方便是善巧雖然隨

俗俗裡頭又不離真這個說法一切眾生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

歡歡喜喜的去奉行所以這個法是由淺而深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

深入逐漸來提升的到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這個說法就

妙經文所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時大眾的根機成熟

了可以撇開俗諦直接來談真諦法也就是到了古大德所判「廢權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二

實」的階段這是說法的巧妙在過去有許多境界隨順眾生說的

法華會上完全是說佛自己親證的境界這是說法之妙所以稱之為

《妙法蓮華經》

九眷屬妙說法被機成法眷屬有五

眷屬是指什麼在家有眷屬叫家親眷屬佛出家之後也有眷

屬叫法眷屬佛是老師跟他出家學道的是他的學生在家跟他學

道的也是他的學生凡是跟佛學法學道的都是佛的法眷屬這個地

方的眷屬就好比學校老師和學生所有學生是老師的法眷屬法眷屬

也有種種不同要把它分類

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理性相關皆是子義

第一類叫「理性眷屬」理是事理之理性是本性之性理性眷

㈠釋經題

四三

屬是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換言之一切

眾生皆是如來眷屬這是從理性上講的

二業生眷屬自大通時覆講結大乘父子之緣或現在得度

未來成熟者是也

第二類叫「業生眷屬」業是業力生是出生從業力出生的眷

屬這是從跡相上說的大通如來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大通如

來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沒有老師前生有老師所以也結大乘

父子之緣或者是現在得度未來成熟者皆是這個叫業生業生這

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過去世的因緣佛如是我們又何嘗不如是

過去世有關係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沒有因緣不會聚在一塊這個

叫業生眷屬業生眷屬的範圍也是廣大無邊佛在經論裡面講我們

眾生的關係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互為眷屬哪能說是哪個人與哪個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四

沒有關係跟你見到面點點頭的都有關係沒有說是沒關係的

三願生眷屬先世結緣未得斷苦發願生於佛世或作內

眷因之受道若得度者成法眷屬未得度者法外眷屬是也

第三類叫「願生眷屬」這是說先世曾經結過緣雖然有緣但

是他並沒有將煩惱斷盡我們曉得煩惱是發業無明是三界六道輪迴

最根本的一個因素他沒有斷盡煩惱發願生在佛出世的時候或者

做佛的出家弟子或者做佛的在家弟子幫助佛弘法利生這叫願生

眷屬前世承蒙佛的教化與佛有緣可以斷煩惱可以出三界不

再到人間來可是佛示現到人間他看到老師來了他也跟著來老

師是乘願再來的那些學生也是乘願再來的我們看世尊這一會上

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再來人願生眷屬

㈠釋經題

四五

四神通眷屬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

在他方以神通力來生此界為冤為親輔佛行化者是也

第四類叫「神通眷屬」神通眷屬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他方

世界來的那些菩薩或者是天龍八部鬼神來擁護道場的這些都是屬

於神通眷屬神通眷屬當然也是過去世彼此有緣或者是佛的學生

或者是佛的同學他們也曾經在佛門像我們現在一樣認真的參學

過雖然參學沒能見性憑藉修學的善因生到天上或者是在他方

世界佛一講經他有感應為什麼過去有緣佛一講經他就看

到光明他就聽到音聲他就以他的神通也來到道場我們在一切經

裡面看到像這樣的大眾太多太多《華嚴經》裡面很多《地藏經》

裡面也很多《彌陀經》裡面六方佛他方世界來給釋迦牟尼佛做證

明的這一類是屬於神通眷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六

五應生眷屬《華嚴》云佛初托胎諸法身大士侍衛下

生散降餘胎作親中冤引諸業者如淨飯摩夜乃千佛父母

羅云是千佛之子調達是善知識諸聲聞等內秘外現者是也如

是眷屬前後圍繞群臣豪族剎利居士如雲籠月者眷屬妙

也第

五類叫「應生眷屬」應生的身揀別不是化身化身是忽然

之間出現出現以後又不見這是化身應生是來投胎需要在這個

世界住一段時期像釋迦牟尼佛這是應生而不是化身三身裡面的

應身《華嚴經》上說佛最初來投胎這些法身大士都侍衛佛陀下

生或者是做佛的親屬或者是做佛的冤家對頭像提婆達多處心

積慮傷害釋迦牟尼佛諸位要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再來的等於演

戲一樣扮演的反派假如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這些反派釋迦牟尼

㈠釋經題

四七

佛修道一帆風順我們自然認為人家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而我們修道

之所以不成功因為處處遇到障礙釋迦牟尼佛早就做出樣子給我們

看了你看找麻煩的多得是現在想想我們修學跟釋迦牟尼佛一

樣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所以提婆達多其實是釋迦牟尼

佛的大善知識這些緣由我們都要懂必須有這些配角扮演反派才

能把佛的清淨心平等心顯示出來給我們看教我們在境界裡應當如

何修學道理在此地

像淨飯王摩耶夫人經中說千佛父母羅睺羅尊者是千佛之

子這是示現做親屬的那些諸大聲聞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個個

都是「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以及當時這些護法的國王大臣

長者居士這些眷屬前後圍繞這都是眷屬妙實在講這個五類我

們與佛是平等的沒有兩樣妙與不妙完全看自己自己悟了是妙極

了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如果自己要不悟那就不妙了內外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八

屬都不妙由此可知開悟是多麼重要千經萬論所指歸的宗旨就是

教我們開悟悟了無有不妙千萬不要輕視了自己我們佛性與如來

果地上的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是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問題就是自

己認識不認識覺悟不覺悟

十功德利益妙三周得記諸品獲益見光聞法皆不唐

捐文云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功德利

益妙也

這個功德決定真實本經裡面所說「三周得記」記是講授記

二十八品品品都獲得功德利益見佛的光明聞佛說法這個功德

都是真實的沒有空過的經文裡面說「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

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這是佛說法的平等佛教化一切眾生是以平

等心對於任何一個人絕沒有偏愛佛教學的目標是要教眾生個個都

㈠釋經題

四九

成佛道沒有說這個能成那個不能成只能夠說眾生根性有利鈍差

別不同利根的先成就鈍根的後成就總而言之佛要看到眾生個

個都成就這是平等心教學佛眼中的眾生跟眾生眼中的眾生不一

樣眾生只知道這一世過去世不曉得未來世也不曉得而佛眼看

三世看到三世你才曉得佛心平等佛心慈悲都叫眾生得究竟功德

利益跡門十妙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本門十妙

本門十妙者一本因妙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

他阿僧祇劫如此證果之時遡而推之至於本初發心之時必修

圓妙之因為本因妙

第一「本因妙」本是說他的根本跡是從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〇

相上說的好像唱戲跡是舞台上所扮的相本是他卸了妝之後的本

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為淨飯王的太子示現在我們

人間這是跡他的本來面目如何下面十妙就是講他的本來面目

是講他的原本佛自己說他成佛以來有多久了已經超過「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祗劫」佛的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這個妙因地心與

果地覺不相應就不能成佛俗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要想得一個瓜一定要把瓜子種下去才會長瓜我們心心念念想成

佛可是現在用的因地心不是成佛的因地心怎麼能成佛這個問題

非常嚴重人人想成佛人人都沒有用成佛的因好比人人都想有瓜

的收成可是所用的種子都是豆結果長出來自然沒有一個是瓜因

用錯了

《楞嚴經》就是講這樁事情辨別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唯

有真心與如來的果地才相應妄心決定不相應不能成就妄心用到

㈠釋經題

五一

最適當最正確也只能修成個阿羅漢辟支佛這是用妄心修行達到

頂點而且在時間上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從你證得須陀洹這個時

候才算沒證得之前的時間都不算天人壽長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

人間一百年忉利天人的壽命要活一千年換算成我們是多少年再

往上去到三果羅漢住在四禪五不還天壽命都要論大劫來計算的

所以用妄心修成個阿羅漢不容易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不能夠等閒視

之一定要認真要覺悟妄心不能不捨妄心是分別心執著心

妄想心要把它離得乾乾淨淨所謂開智慧的《楞嚴》憑什麼開智

慧所憑藉的捨妄心用根性這是《楞嚴經》的宗旨根性就是此

地講的本因妙

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圓妙之因證得常樂我淨之妙果因既

久遠果亦稱之故塵劫已來磨古磨今而本無移易為本果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二

妙第

二「本果妙」有因必定有果因既然久遠釋迦牟尼佛成佛

不是在這一生當中而是久遠劫來早就成佛了這是講本來之果這

樁事情佛平時很少說出到法華會上所謂「開權顯實」機緣成熟

了法華以前佛是方便說隨順眾生的知見說到法華會上時節因緣

成熟了可以說出佛所證的妙果

三本國土妙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說法教化昔日之娑婆

即今日之忍土眾生之穢邦即諸佛之淨域故曰我淨土不毀

我此土安隱昔本非古今亦非今無古無今而家山常在是本

國土妙

第三「本國土妙」自從佛證得佛位之後就居一真法界這

㈠釋經題

五三

才是如來的本國土佛常在此說法教化實在講佛所居住的國土跟

我們凡夫所住的國土並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常言佛居

淨土眾生住穢土娑婆是穢土如果真有淨穢這還是萬法的實相

嗎實相是不二法淨穢是二法可見得它不是真實的真實是不二

法由這個原理我們可以了解佛居的淨土跟我們所居的穢土確實是

不二淨穢從什麼地方分從心地上分佛心清淨所現的依正莊嚴

無不清淨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所以見外面境界也是染污的這才是

真正說明了淨穢是一不是二淨穢的差別是在人心並不在境界境

界沒有差別這個道理明白之後就曉得什麼時候我們心清淨了那

就是轉娑婆為淨土的時候

佛經說「唯佛一人居淨土」為什麼菩薩的心還是不清淨唯

有佛心清淨廣義的說見性就成佛《法華》是圓教圓教初住菩

薩就見性明心見性換言之初住以上都是住在淨土我們講西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四

淨土西方真正的淨土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方便土同居土不

是真正的淨土西方淨土的殊勝就殊勝在同居方便這二土都帶業

其餘的十方諸佛國土沒有這種情形這是西方淨土特別殊勝之處經

裡面說「我淨土不毀我此土安隱」所謂是「昔本非古今亦非

今無古無今」古今不二這才真正叫做常住是如來本國土妙

這十種比喻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本人我們每個

人的本來面目就是此地本門裡面所說的十類嚴格的講跡門我們不

如佛本門在理上講與佛無二無別論事這是講跡相跡相有迷悟

不同本是從理體上說理體上沒有不同

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機當知

今之機由昔之機昔之應即今之應是本感應妙

第四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

㈠釋經題

五五

機」我們應當曉得現前能感之機過去世都有因緣過去世佛菩

薩應機說法也就是現前佛菩薩的應機由此可知感應的道理也是

通三世不是一生一世雖然講生生世世都有關係有領悟得深的

一生成熟有領悟得淺的免不了還要沉淪這是什麼原因這不是

佛菩薩所應的不平等原因是在眾生習氣煩惱有厚薄不等煩惱輕

的這一生成就成熟了煩惱重的還要等到來生來世才能成就就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他是久遠劫之前就已成佛我們跟他的關係非

常密切從久遠劫到今天釋迦牟尼佛教化多少眾生這受教化的學

生當中有多少人已經成佛有多少人已經是登地的大菩薩我們跟

那些佛菩薩曾經同樣發心同樣在一塊參學過為什麼人家成佛成

菩薩我們還在這當凡夫我們自己認真檢點我們多生多劫的修學

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在五欲六塵裡不肯回頭不肯放下這是自己障

礙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所以諸佛菩薩縱有殊勝的感應道交但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六

們自己有障礙就不能成就這是講的本感應妙我們與十方三世諸

佛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不是一生一世

五本神通妙神謂天心通謂無碍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塵點劫前宛同今日無邊剎海不隔毛端所以彈指

欬聲動大千界為本神通妙

第五講「本神通妙」神通簡單的說是「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沒有障礙大經裡面所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從根本上說是一精明精明之體就是法性在我們有情眾生來

講叫佛性性是一不是二性中相通沒有障礙的所以在一乘教義

裡沒有古今沒有方所道理就是在此地有了障礙才有古今才

有方所有古今古不能通今今不能通古有方所此方不通他

方他方不通此方像《法華經大成》裡面講「無邊剎海不隔毛

㈠釋經題

五七

端」彈指咳嗽聲震大千世界諸位沒有聽到為什麼沒有聽到

粗心大意這不通因為諸位用的是六識不是用的根性你要用真

性一彈指聲音太大了大千世界都震動佛經裡面常講佛說法的

音聲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在理上確實能講得通而我們粗心大意聽

不出來佛是清清楚楚這是講的本神通妙佛這一彈指一咳嗽就

震動大千界我們咳嗽一聲彈指一下難道不震動大千界嗎一樣

也震動而是我們自己不覺得所以諸位去細細參這個道理參透了

你才曉得這裡頭真正的妙處

六本說法妙既曰我常在此說法不惟水流風動塵說剎

說乃至盡未來際虛空口大地舌莫非本地之說法為本說法

妙第

六講「本說法妙」講到本說法是六塵說法說法不一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八

只是言辭色相也在說法色聲香味觸法沒有一法不說法我們在

經典裡面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的世界就不是六

塵說法了嗎如果不是六塵說法佛門教學這種種施設又是什麼供

花花在說法但是我們不懂看到只覺得很美不曉得它在那裡說

法花是表修因表六度萬行供果果也在說法果是講阿羅漢

果辟支佛果如來果所以見到果就要想到我們要早一點證果

見到花就要想到得趕快修行這是色相在說法其實豈止是西方極

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六塵也說法只是我們的心思太粗雖然

六塵都說法沒有感覺實在講是心思昏昧認定言辭才是說法不

是言辭就不是說法而且言辭還要搬上佛經擺在那裡才認為是說法

平常說話都不算說法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個地方心思敏利心就細了

西方極樂世界一草一木風吹草動都在說法自己都能開悟實在西

㈠釋經題

五九

方跟娑婆哪有兩樣西方世界人心細心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開

悟天天都有悟處永無止境的開悟我們在這個世間天天迷惑永

無止境的迷惑愈迷愈深這是兩個世界所不同的地方人家為什麼

能開悟人家是樣樣放得下極樂世界確實佔了個大便宜心裡想衣

服衣服已經在身上想吃什麼東西就擺在面前不要為衣食操

心所以他能放得下我們這個世界業報重沒那麼大的福氣衣食

要費很多心思費很多勞力才能夠得到生活艱難不容易得來不

容易所以得到之後又怕失掉於是乎就樣樣都放不下這就是我們

多生多劫跟著諸佛菩薩學習所不能成就的原因什麼時候真相信一

切都放下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為什麼障礙沒有了諸位果然真

正明白我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無不是諸佛說

法確實是熾然說無盡說這是本說法妙

七本眷屬妙下方之來補處不識一人亦不知其數目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〇

眾成少少眾成多數尚不知況其人耶又下方弟子尚不知況

上方耶況八方耶是本眷屬妙

第七講「本眷屬妙」就從本經裡面來看下方世界這些菩薩們

也來參加靈山盛會彌勒菩薩是補處菩薩看看這些大眾都很陌生

一個都不認識這人從哪裡來的來的數量很多而且是變化無邊

多眾能成少少眾能成多補處菩薩都不曉得這些人數究竟有多少

何況等覺以下的這些人單單下方所來的這些聽眾等覺菩薩尚且不

知其數何況是其餘的九方這些人是什麼人如果與佛沒有因緣

他怎麼會到法會來凡是到法會來的與佛都有因緣這些十方來的

大眾是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本眷屬人人與佛都有關係

八本涅槃妙從本以來處處現生本實非生數數現滅

本亦非滅非生現生本何益焉非滅現滅本何損焉昔本不

㈠釋經題

六一

生今本不滅不滅不生而現生滅是本涅槃妙

第八是「本涅槃妙」涅槃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

滅這是究竟果涅槃是本有的不是成佛才不生不滅現在就是不

生不滅但是問題在哪裡現在不生不滅的相我們見不到我們所見

的都是生滅這原因在哪裡實在講很簡單我們現在這個心是生滅

心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滅相妄心見的是妄境佛教我們捨妄

取真《楞嚴經》就是教我們捨妄心用真心

假如我們能夠捨識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色相一切色相不生不

滅用聞性聞一切音聲一切音聲不生不滅六根根性是清淨的所

以見外面一切六塵境界也是清淨的見了性的人看外面境界是什麼

相清淨寂滅相你心清淨這一切音聲是清淨的一切色相是清淨

的不生不滅又清淨與你的清淨不動心完全相應所以佛在大經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二

頭確實把轉識成智超凡入聖這些綱領都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只

要我們能信得過能認真的去修學必定能夠證得

可是談到信得過也確實不容易哪有說聽個三遍五遍就相信

的說老實話普通的人聽個二十年三十年未必能相信所以證涅

槃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常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實際上何

止千百億千百億在此地不是當數字講是當形容詞講表無量無邊

的化身處處示現換言之佛的身是生本無生嚴格的說無生無

滅時時現身指不滅現即非現是不生由此可知非生現生在本

體上講並沒有增加什麼無滅現滅在本體上也沒有減少什麼不增

不減這個事理的真相我們如果恍然大悟才明瞭佛所謂的「昔本不

生今本不滅」不生不滅而諸佛菩薩示現生滅這是涅槃妙就

是生滅與不生滅不二這是妙佛菩薩妙我們也妙我們現在現這

個身我們的本性不生可是過了若干年這個身滅了色相滅了本

㈠釋經題

六三

性不滅可見得諸佛菩薩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在我們的身上又何其

不然

九本壽量妙佛無壽者相所以壽無量法性之身超出劫

濁誰論壽命方便為說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是

本壽量妙

第九講「本壽量妙」壽量是人之所愛人之所求哪個人不求

長壽法性身不生不滅壽量兩個字加不上既然加不上為什麼此

地講個本壽量妙方便說佛在最初聞法發心修道一直到他證到如

來位這一段期間我們稱之為壽量而壽命有沒有盡沒有成了佛

也沒有為什麼說成了佛也沒有剛才說過成了佛之後還以無量無

邊的應化身普度一切眾生行菩薩道由此可知從跡相上來說是真

無量不是假無量這是講的本壽量妙壽量是我們眾生的見解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四

在如來位上是從體起用而已體無邊用也無盡

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然

六百八十萬億恒沙之眾獲益豈無先世之緣哉若非有益安得覆

講而得度當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後世之成熟況後世之得益豈

無成熟之時哉如是諸佛三世益物化化不絕是本利益妙

第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事情他在發心學佛的時候也是無量劫之

前有一尊佛叫大通如來他是王子當時有十六個王子聽了佛講

經之後他們複講釋迦牟尼佛最終示現成道成佛是無上的利益

最圓滿最究竟的功德利益它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推究根本他是

在大通如來的時候複講所得的利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家很熟

㈠釋經題

六五

悉前面長行文佛講後面偈頌是阿難複講的《華嚴經觀自在菩

薩》這一章前面的經文跟偈頌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後面還有一大段

的偈頌是善財童子複講的所以複講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發明提倡

的由來久遠在我們中國過去叢林裡面叫講小座經裡面所謂「六

百八十萬億恆沙之眾獲益」當然都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如果沒有真

實的利益怎麼能說在複講當中得度所以諸位真正發心要把握著

機緣要學諸佛菩薩成就自己利益一切眾生要知道如來生生世

世弘法利生從沒有間斷過這是講本利益妙

妙義無窮難以盡演約教則機應妙但以一乘法教化諸

菩薩約理則性相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千

如約行則因果妙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題名故曰

妙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六

「本門十妙」就介紹到此地實在說經裡面所講的妙義無有窮

盡就教法上講是機感相應之妙佛以一乘法教化諸菩薩妙不可

言就理上講性相皆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

千如」這是性相理妙如果就修行來說這因果妙極了「但有聞

法者無一不成佛」這一生要成佛一定要依教修行妙因才能成

就妙果這是經題稱為「妙法」之緣由

蓮華

蓮華者以妙法幽微假喻易彰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借

物以明法也

蓮華是比喻因為妙法的理太深了淺智初學很不容易理解理

路要是不明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修行無論在哪個法門次第總是信

㈠釋經題

六七

解行證《法華經》也不例外若只有信沒有解依舊免不了盲修

瞎練解要解得深解得圓才能破除疑障理既然太深佛不得不

用比喻來說「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教學裡面用比喻是相當

廣泛的世出世間善於教學的人都懂得用這種教學法藉其他的物相

來做比喻讓我們體會其中的道理佛在《法華經》一共舉了七種比

喻七種喻都是顯示開權顯實的道理

問通部七喻皆有開權顯實之義當喻妙法何獨取蓮華而

立題耶答蓮華為總七喻為別以總攝別法喻為名也有

云蓮華非喻當體得名例如劫初萬物無名聖人觀理準則立

名今蓮華之稱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謂此法華法門清淨無

染因果微妙故名妙法為蓮華耳今作法喻為釋以蓮華喻上妙

法不可求其幽玄如扇喻月不可求其明暗如月喻面不可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八

其眉目是不得已而借喻以顯妙法也

七種比喻都是比喻妙法為什麼單取蓮華做為經題古德有解

釋七喻裡面蓮華是總喻其餘的比喻是別說總可以包括別這是

以蓮華做為經名的理由亦有大德說蓮華不能把它當作比喻看因

為蓮華是當體得名一切萬物本來無名名相是人為的在太初物

本來沒有名一些聰明人給萬物一個一個取了名字後來人都依照

他們取的名字來辨別萬物本經「蓮華」之稱就是法華三昧當體之

名意思是說法華的法門清淨無染因果微妙所以叫做《妙法蓮華

經》

問華有多種必取喻蓮華者何也答有麤妙故如狂華無

果喻外道法空修無獲或一華多果喻凡夫之獨奉其親而報

在梵世或多華一果喻聲聞修種種行止得涅槃或一華一果

㈠釋經題

六九

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

也許有人要問花的種類很多在萬花當中只取蓮華而不取

其餘的花這又是什麼緣故《華嚴經》採取萬花做比喻是得其全

得其圓滿此經用蓮華比喻是得其妙花雖然是有多種可是有粗妙

不同有些花有花無果比作外道外道雖然勤苦的修學到後來不

能結果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外道包括我們佛門內的外道像六

祖所說心外求法的就是外道一花多果比喻作凡夫造種種業受

種種果報縱然修善業果報也不過是在人間天上而已多花一果

比喻作小乘小乘修種種行修四諦苦集滅道修三十七道品修種

種法門而只得到一個果偏真涅槃一花一果比喻作緣覺尤其指獨

覺他修行一個法門離一切相也能夠得偏真涅槃

或前果後華喻初果却後修道或前華後果喻菩薩先借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〇

修生後真修此皆麤華麤果不堪喻妙法

或者有先開花後結果的也有先有果後有花的先果後花

初果叫見道位他見了道見道而後才能起修先有花後有果這

是比喻菩薩菩薩是先修因後結果可是菩薩修學的法門先修的

是緣因見了性之後才叫真修沒有見性以前都是屬於緣修菩薩的

見道位是在初住小乘人的見道位是初果須陀洹由此可知初住以

前都是緣修沒有找到正路等於是在摸索沒有把握有明師指點

你照這個路走但是路究竟對不對自己還不曉得走到了一個階段

自己才恍然大悟這條路是對的你認識到這條路是對的這是初住境

界在這條路上沒有把握是初住之前的境界所以初住之前要依靠

老師等於學徒還沒有能力出師天天得跟著老師離開老師就會走

錯路老師帶到能辨別方向認識道路了讓你自己走這才叫真

㈠釋經題

七一

修這些比喻都是粗花粗果沒有什麼妙義可言

唯此蓮華在淤泥而不染出水清香遠徹喻實相在纏其體

本淨出纏圓明則名聞十方又為蓮故華喻為實施權文云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等

蓮花在一切花裡面確實是不一樣第一個意思出淤泥而不染

出水放清香文人所謂「出水芙蓉」出水芙蓉就是蓮花蓮花在水

中不放香要在水面上開花後才放香氣佛以此比喻實相在纏的時

候長在泥裡蓮的本體是清淨不染到它長成離開水面開花就好

比出纏圓明之體完全顯露出來香氣遠聞猶如名聞十方這是比喻

「實相在纏」第二個意思蓮花是花果同時有花的時候蓮蓬裡面

就有蓮子不是先花後果也不是先果後花因果同時比喻「為實

施權」第一個是比作實相在纏第二個比作為實施權實是真實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二

教法因為眾生心粗不能接受真實法不得已而用權巧方便說

《華嚴經》是二七日中佛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講的我們凡夫沒有一

個人曉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打坐哪裡曉得他在那裡講經

《華嚴經》的內容包含大不思議解脫境界絕不是一般凡夫能夠接受

的這才不得已到鹿野苑以小乘法來接引五比丘為實施權

華開蓮現喻開權顯實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

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等

「華開蓮現」蓮花長出水面花一開蓮蓬內蓮子就現前這

是比喻「開權顯實」這個時候大家的程度都有相當水準不必再用

那些善巧方便可以直捷談一乘大法「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說二乘是指大乘小乘說三乘是指聲聞緣覺菩

薩說二說三都是善巧方便的權說十方諸佛國土裡面唯有一乘

㈠釋經題

七三

法並沒有二乘法這是說真實的可是程度境界沒有到你講一

乘法他不能接受也不曉得從哪裡下手得不到受用由此我們也能

看出釋迦牟尼佛教學的苦心為了要教大家得到一乘佛法先辦小

學阿含就好比小學小學畢業再辦中學方等就好比中學中學畢

業再辦大學般若好比是大學最後才到研究所一乘法這是世尊

一代時教的設施

一乘法是真的方便法不是真的可見得所講的聲聞法菩薩

法都不是真實的但是在一乘裡面才這樣說你要對一般人來講阿

羅漢法不是真實的菩薩法也不是真實的麻煩就大了聲聞法菩

薩法都是佛說的怎麼不真要比起一乘法它就不是真實的不跟一

乘法比它是真實的不但聲聞菩薩法是真實的五戒十善也是真實

的五戒可以確保人身十善可以生天可以享天福那怎麼不真

這就是說我們在不同境界裡對不同程度的人說不同的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四

華落蓮成喻廢權立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等

又為蓮故華喻從本垂迹

花謝了蓮子成熟這表示「廢權立實」這就是法華會眾生的

根性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接受一乘妙法經文裡面所說「正直捨

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蓮花所表的意思

文云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合入佛

道作如是說

經文裡面說「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在《法華經壽

量品》裡面講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了不是在這一世

在三千年前在北印度這一帶有許多修行人的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

得度佛就示現八相成道來教化他們應以菩薩身得度的佛就現菩

㈠釋經題

七五

薩身來度眾生應以人身得度他就示現人身完全是與眾生機感相

應他早成佛了明心見性證得清淨法身圓滿報身這是從本上

說跡相上說隨類應化應化的目的是誘導眾生同成佛道這是佛

教學的宗旨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文云皆謂今佛出釋氏宮去伽耶

城坐道場成菩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華落蓮成喻廢

迹立本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在教學過程當中這是教初學的

完全垂跡把自己本有的身分隱藏以垂跡相來應一切眾生到學生

有相當程度再說出自己是什麼身分令學生起恭敬心起稀有心

激發他向上這個用意在此地為什麼不一開頭就告訴學生這個身

分一開頭告訴怕眾生根性劣的害怕不敢跟他學嚇退了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六

以一開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分隱藏起來像常人一般跟大家相處在一

塊這叫方便接引經文裡面講佛離開了皇宮到伽耶城在那個地

方坐道場示現成佛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這是「開跡顯

本」的意思到末後這個蓮華就是華落蓮成這是「廢跡立本」

文云諸佛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如上麤妙權

實本迹種種義便故以蓮華喻上妙法所云妙法非去麤取

妙葢即麤以顯妙也所云一乘非離三說一葢會三而歸一也

即麤顯妙猶蓮之即染而淨會三歸一猶蓮之自華而實法喻雙

彰名實並顯故名妙法蓮華焉

經文上說「諸佛法皆如是」佛佛道同為度眾生無論什麼

樣的設施都是真實不虛像我們前面所舉的「粗妙權實本跡」

㈠釋經題

七七

種種的說法種種的設施都是為了方便接引而前面所講的這些義

趣與蓮花長成開花結果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才取蓮花來比喻前

面所說種種妙法所謂妙並不是去了粗的而取它的微細之妙那就

不妙妙在哪裡「即粗顯妙」就粗能顯微細就事能顯其理就

相能顯其性這個才妙所謂一乘也不是離開三乘說一乘而是

「會三歸一」三乘就是一乘《華嚴經》所謂一真並不是離開十

法界另外有個一真而是十就是一妄就是真十法界是妄一法界

是真一與十不二真與妄也不二這才叫妙所以你悟了住的是

一真法界迷了你住的是十法界實在講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在此

地經上講就好比蓮花「即染而淨」它生在淤泥裡面淤泥是

染表示六道長在水裡面水是淨表示四聖

它的花開在水面

上染淨都離開了雖然染淨都離開它有沒有離開染淨它的莖在

水裡根在泥裡花開在水上面可見得四聖六凡跟一真法界是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八

不是二沒有二三佛教我們就蓮花這個意思去悟妙法所以這個

經題叫做「妙法蓮華」

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如線貫華乃貫穿所應知

義攝如經持緯乃攝持所化眾生常者不變義三世不易為常

法者軌持義十界同軌曰法廣如前釋能所合成故曰《妙法蓮

華經》

「經」之一字「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具是具

足具足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所謂貫

穿在今天來講就是言語文字有條理有層次而不錯亂在佛法裡

面科判就像一條線一樣把整部經貫穿起來從「如是我聞」到

㈠釋經題

七九

「信受奉行」真是一脈相承文章無枝葉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

不行言語文字做到不增不減這才能獲得一個貫字

「攝」有攝受的意思就是能夠攝受所化的眾生攝受就是他

的理論他的言辭好像有一股吸引力確實能夠讓人聽了心裡感動

念念不忘而嚮往之效法之在現在來講就是能動人心他有這種力

「常」就是真理永遠不變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地域三千

年前在印度是這個道理三千年之後在此處還是這個說法永遠不會

變更的這叫真理不論時代怎麼進步怎麼變化都能適應時代的

潮流而不會被淘汰不但它永遠能存在而且是萬古常新

「法」是規則就是原理原則是方法十法界眾生共同遵守的

方法依照這個方法才能成就智慧才能夠得到福德福慧圓滿的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〇

法我們求福求慧要做到最圓滿最究竟方法就在這裡頭所以

「經」含有這四個意思合起來稱之為《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㈡釋品題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大義法師註解得很詳細首先說明菩薩得名的由來為什麼叫觀

世音菩薩

《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名曰寶

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

㈡釋品題

八一

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斷

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這是說明菩薩得名的來由可見得得名確實與菩薩成就之後

大慈大悲的願力完全相應這一段文是敘說菩薩在過去世中因地的本

事最重要的我們在這裡看到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所謂「眾生

無邊誓願度」

菩提心就是覺心是我們修學的根本若不發菩提心或者我

們在境界裡一念迷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為魔所攝持有幾

個人的心安住在佛道上菩薩道上如果我們把心真正安住在菩薩道

上就是不失菩提心修行證果也只不過是三五年間之事這是一

點都不假的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心不在道時時忘失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二

楞嚴菩薩自陳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

熏聞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如

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這是引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說明菩薩得名的

第二個因緣由於供養親近觀世音佛與觀世音佛同願同行蒙

佛授記故稱觀世音菩薩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

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

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

㈡釋品題

八三

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

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

生同一悲仰

上面一段是《楞嚴經》重要經文這些話都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

的「世尊」這是佛問圓通觀世音菩薩對答釋迦牟尼佛稱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世尊「憶念我昔」回想我在過去生中「無數恆河沙

劫」菩薩記憶力太好了我們過去一個月二個月的事情都想不出

來他知道無數劫前的事情我們想不想知道當然很想能不能知

道能如果你會用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不要

幾年就成功了但是決定不能忘失菩提心這是關鍵的所在要念念

不忘決定有成就「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就是他親近

的這尊佛「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在此地又看到發菩提心剛才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四

《悲華經》裡面第一句也是發菩提心

首先要跟諸位談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發心前面在經題裡

講到「法」這個字法是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法門把它歸納起來不

外乎三大綱領就是眾生法佛法心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是

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說的全都是心法悟心法就叫佛

法迷了心法就叫眾生法三法原本是一法菩提心就是覺悟心菩

提心就是佛心這是修行證果的因地心古人講「因地不真果招

迂曲」我們無量劫修行到今天現在得這個果報什麼道理就是

因地不真我們常常把菩提心給忘掉了

《大乘起信論》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其實三心

是一心以直心為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我們

待人的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用大悲心對自己要用深心直

㈡釋品題

八五

心就是平等心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幾時平等過都是不平總是我

比別人強別人都不如我這是凡夫心是分別執著妄想那是

迷不是悟覺悟了萬法平等

佛與大菩薩境界當中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唯有直心才能夠證得這個境界才能夠安住在這個境界

當中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心本心本來是平等的無有高

下我們失掉了佛勸我們要發心剛剛第一剎那發了第二剎那就

不平等就失掉了菩提心是以這個為基礎如果沒有直心深心

大悲心的慈悲是愛緣慈眾生緣慈不是大乘佛法講的大慈悲心因

為大乘佛法的大慈悲心是從直心裡面生的或者說深心我們也很清

淨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相當清淨見思煩惱都斷盡

了那難道不是深心嗎不是聲聞緣覺根本沒有菩提心所以在

楞嚴會上說他們是外道這個外道叫門裡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不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六

佛教之外的為什麼叫他外道他沒有發菩提心還是心外求法所

以叫外道可見得問題關鍵就在菩提心我們要特別重視它不是天

天念過就算了我們無量劫以來哪一生哪一世不念念了有什麼

用從來就沒有認真發過

深心就是清淨心我們自己受用自己享受享受什麼心地清

淨這是最高的享受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如果心清淨這就是正

定這種享受叫正受這個享受對一切境界來講就是一真法界在

天堂你沒有樂受你心清淨如果你有樂清淨心失掉了在地獄

裡面覺得有苦那你心也不清淨如果是清淨心在天堂跟地獄是平

等的享受這叫真正的享受三昧就是正受我們現在所受的都不正

常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的享受不正常是凡夫的享受是虛

妄不實的享受不是真正的享受幾個人能懂得這個境界幾個人能

夠認得這個好處這是直心所起的作用

㈡釋品題

八七

你心平等自己的享受一定是清淨待人待物待事必定是大慈大

悲所謂「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同體大悲」一切萬法

都是一心所變現的它必定是同體《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就是自己的真心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一心變現

出來的境界如果你不迷這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你要迷了才有十

法界才有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菩提心最簡單的解釋

不發心沒法子修不發心佛菩薩不能教你換言之佛菩薩想

教你程度不夠不具足條件譬如口渴了想要一杯好茶不但解

渴而且還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自己連茶杯都沒有人家有茶也沒有

法子給你佛法講法器自己要具備法器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發菩

提心真發菩提心你夠資格了可以學大乘佛法而且你這一生當

中必定成就諸佛菩薩哪有不歡喜的道理生生世世勸你你都沒有

真發心沒有真回頭這次真發心真回頭了諸佛菩薩多高興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八

以不要以為我都遇不到佛遇不到菩薩沒有這麼好的因緣佛菩薩

時時刻刻環繞著你照顧著你幾時你回心轉意他就現身了你若

還是念念迷惑顛倒他現身也沒有用處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壞處

為什麼增長你的邪見增長你造罪業的機會諸位如果能夠從這個

地方體會就曉得佛菩薩真正慈悲

供養有兩種第一種是身供養我們親近承事替他服務這

是一種供養第二種是發心供養就是發菩提心依教奉行這叫真

供養《華嚴經》讚歎供養的功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華嚴

經初發心功德品》專門讚歎發菩提心的有了因地心佛菩薩來

照顧你就一定教給你修行的方法

講到修行方法就是修三慧「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是觀音菩薩說的古觀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慧難得為

㈡釋品題

八九

什麼難得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只講戒定慧三學這初

學的人可以修學聞思修三慧沒有資格我們連定都沒有哪來的

慧這個定不是普通的定是菩薩所修的大定定當中開慧其實

小乘到四果羅漢九次第定成就了可惜的是他住在定中他不願意

把定的境界捨棄不願意把境界向上提升如果他發心不住定境再

向上提升這就叫發菩提心所以說迴小向大往上一提升就是慧

這個慧裡頭有聞慧有思慧有修慧可見得慧的層次第一層是學

戒第二層是修定第三層是開慧而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小

乘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大乘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聞思修三慧

小乘的目標是證得偏真涅槃大乘的目標是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

《楞嚴經》講的楞嚴大定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就是理一心不亂

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這是講他過去他依照觀音佛教給

他的方法綱領修學證得楞嚴大定在菩薩地位上《法華經》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〇

《華嚴經》都是圓教他是在什麼位次的菩薩《楞嚴經》說他是初

入三摩地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

那就不是初住境界已經提升了在「普門品」裡面菩薩沒說他的

修行只說到他度眾生的大願大用但顯然他已經成就了要沒有成

就怎麼能夠從體起用如果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他還沒能教化眾

生還沒能發揮他的作用說明他證入的境界還淺如果他普度眾生

了說明他證的位次必定甚深所以這三部經合看才能對觀世音菩

薩有真正的了解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夠建立自己的信心明白如何

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所以對於教理絕不能夠疏忽一定要認真

去研究

聞慧聞是講耳根當中的聞性是以聞性聞如如之理立刻就起

始覺的妙智始覺就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始覺現前就是正

等正覺開始顯現出來了

㈡釋品題

九一

思慧就是正覺的觀察絕對不是意識心交光大師在《楞嚴正

脈》中教導我們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心意識禪家要離心意識參

多半是從意根(

意根的根性)

著手也有用都攝六根這個方法觀音菩

薩是從聞性上下手凡是用六根根性必定成就你要用第六意識第

七末那識不管你修的哪個法門都是凡夫行眾生法不能了生

死出三界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用凡夫心用心意識只有一個辦法還有救那就是念佛法門

帶業往生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因為所有大小乘經論都沒有這個說

法只有淨土法門有但是也要把理路搞清楚不要誤會為什麼

我們在過去生中跟菩薩一樣他修了無量劫我們也修了無量劫他

已經成佛了我們還在當生死凡夫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沒有回過

頭就是念佛也沒有念好生生世世盲修瞎練功夫成片都沒有念

到所以沒能夠往生這一生遇到佛法假如還是盲修瞎練又要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二

過了來生的境遇可能還不如今生不認真怎麼行

要認真先要把淨土的道理方法境界搞清楚這一生決定

往生可見得念佛法門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說它是易行道是

因為相比其他法門更容易為什麼其他的法門要成就必定是遵循

戒定慧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次第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

則淨土之易易在哪裡易在帶業往生有凡聖同居土

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念觀音菩薩聖號也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

一心不亂跟《彌陀經》講的是一樣的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

成片與菩薩感應道交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到這個時候有求

必應所以思慧簡單的說就是正知正見正等正覺是正知正見也是

《法華經》所講的佛之知見

參禪要離心意識教下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大開圓

㈡釋品題

九三

解念佛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得理一心不亂但是可以得

事一心可以功夫成片所以念佛好就好在這裡禪與教如果不離心

意識不能了生死沒有辦法超越輪迴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的殊勝

「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這是修慧聞熏聞修上還加了

個幻字幻字就是三輪體空要「即相離相」決定不能住相為什

麼一有住著那就不是反聞不是內照了心又跑到外面境界上去

了這個功夫非常的細密要念念回光返照《楞嚴經》講「反聞

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是功夫的訣竅大乘修學的重點是在發

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往外攀緣是妄想分別執著往內攀緣還是妄

想分別執著所以歸根結柢菩提心太重要了菩提心是真心不是

妄心真心是平等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在這裡修

修慧所生的功德不可思議智慧現前對內就是《楞嚴經》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四

的解六結破三空能證得楞嚴大定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慧一

體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什麼是坐禪什麼是修定「不取於

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行住坐臥只要你心不向外攀緣

在一切境界中如如不動都是坐禪

六祖的說法在經典裡能不能找到能《四十華嚴》五十三參

中鬻香長者在哪裡修禪定在市廛市廛就是現在的市場百貨公

司最熱鬧的場所他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在境界中修禪定百貨公

司常常去看看曉得科技的進步現在有哪些新產品這是開智慧

樣樣清楚但絕對沒有被境界所轉沒有動心若是看到稀奇的就想

買動心了定沒有禪也沒有了樣樣清楚這是智慧法法(

切境界)

裡頭如如不動這是禪定普通人到百貨公司誘惑力太大

了看到新奇物品就動心了那是凡夫一個修行人也跟普通人一樣

去看這個很好那個也很好但心不動搖那是修禪定所以坐禪

㈡釋品題

九五

不是去找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面壁不是的菩薩修禪定哪個地方

熱鬧到哪去修什麼修如如不動我們在一切境界裡起心動念那

就是病要把它修正過來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

著這是修定

念佛就是在境界裡起心動念了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提醒自

己這句佛號「南無」是皈依皈是回頭我被境界迷了在境界

裡起心動念了從迷裡頭趕快回過頭來依什麼依阿彌陀佛阿彌

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成無「彌陀」翻成量「佛」翻成

覺懂得這個意思這句佛號就是觀照無量無邊的境界裡面我們都

要覺而不迷所以它是喚醒我們的迷惑顛倒佛教不是宗教宗教是

感情的宗教都是要靠他的自己無可奈何要求他來幫忙佛法不

是的佛法是讓你靠自己讓你自己覺悟我們得認清楚佛法的本來

面目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六

三慧它的總名稱就是根本智又稱作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對

內的對外就是大慈大悲是後得智是為他受用的我們現在顛倒

錯亂把他受用的當作自受用自受用沒得到這才變成生死凡夫

才變成可憐憫者

解六結越三空破五蘊超五濁全憑三慧這是講自利有

這麼大的好處

下面講聞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初於聞中」這是聞慧決

定不能錯用了心不要把六識的耳識當作聞慧不能把第六意識那個

善於分別思惟想像的當作聞慧否則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

曲」聞慧不是耳識也不是意識而是耳根的根性聞性在《楞

嚴經》「十番顯見」這段經文中說到若懂得見性了就懂得聞性

因為性是一個「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的根性只

㈡釋品題

九七

要舉一種說明其餘的就可觸類旁通

從「入流亡所」到「空所空滅」這一段是思慧修慧都包括

在其中「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講境界就是入三摩地自

己達到什麼境界一定要曉得好像要去一個地方一樣我們得先知

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方要到達什麼地方寂滅現前這個境界你是

念佛人是用念佛功夫達到的你自己也很清楚已經證得理一心不

亂自己證得的境界不需要問別人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佛在《楞嚴

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本來走的是一條正路自己不

相信去請教別人他指一條邪路讓你走那不叫冤枉嗎所以一定

要多多的讀誦大乘經典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依法不依人」

法就是經典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與方法來修學

說到功夫功夫就是思修就在「入流」二字入流就是返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八

觀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入是返向內不向外向內完全

是以智慧為基礎觀智它是能入耳門是所入

耳根的對象是音聲當你聽到音聲怎麼反聞說實在話初

學還是要用分別心如果你不用分別那你跟觀音菩薩同一儔類你

不是凡夫三年就可以證到三摩地的果位所以我們要從觀照照住

到照見一步一步來學習觀照照住都是用意識心這是交光大師

跟長水他們註解《楞嚴經》所謂新舊兩派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舊

註都是依據天台思想天台止觀修行方法是用意識心而交光大師用

《楞嚴經》本身所講的方法就是「奢摩他三摩禪那」捨識用

根一乘的修行法用意識心一般講是三乘的修行法大乘的修行

法在中國禪宗六祖大師的方法是從達摩祖師傳下來的即捨識用

根所以他接引的根性是上上乘人神秀大師當時在北方接引的大

眾是大乘人可見得大乘人還是用的心意識上上乘人捨識用根無

㈡釋品題

九九

論在禪在教甚至於在淨土都是一樣

我們既然沒有辦法捨識用根就用第六意識從觀照的功夫下

手當我們聽到音聲的時候不論什麼音聲聽到之後了了分明不

要去執著一執著就變成第七識那就跑得太遠了這時候就回過頭

來像禪家功夫一樣去研究思惟能聞的是誰誰能聞譬如人家

讚歎你馬上回過頭來能聽到這個聲音的是誰耳聽到的嗎識聽

到的嗎性聽到的嗎你往裡面去用功夫你就不會因讚歎而生歡喜

心就不會起煩惱人家罵你你聽到這個聲音馬上想到能聞的是

誰把那個罵的人的話都忘掉你也就不生煩惱不受氣了用這個

功夫我們念佛號能聞佛號的是誰用這個觀照功夫這就是覺

這就是不迷不隨外境流轉把外面境界統統轉變為自己內照的功

夫這是反聞這是入流所以反聞入流思慧修慧都在當中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〇

當你向內聞的時候你還在那裡起一個疑情能聞的是誰這依

舊是意識心這個功夫如果用在念佛上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往生西

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但是要證理一心那功夫還差得很遠如果

你得到事一心再往上提升到理一心把心意識捨掉提升是相當快

的這個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的這是屬於「智光內照」

入流就是與本覺相應這叫合覺「亡所」所就是譬如讚歎

你的音聲毀謗你的音聲亡就是忘掉了沒有注意到你整個意識

都集中在反聞集中在內照不向外攀緣把外面境界忘掉了這個

忘掉不是說外面境界你不清楚你真的把它忘掉不是忘是比喻不

取外面境界相把外境全變為智慧向內照用這個功夫只要你用得

稍稍得力我們念佛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的確不難初發心的人用

三年工夫真的能成就可是你不能失去觀照否則三年就不能成功

人家讚歎你你會歡喜你心在往外跑人家毀謗你罵你你會生

㈡釋品題

一〇一

氣心也在往外跑凡夫就是心往境界上跑這是很苦惱的事情學

佛人的功夫他心不往外面跑他能守得住觀照就是把心收回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亡所在六結裡面第一個「動結」就解開了在境界裡頭常常

用這個功夫他心地清淨外面境界無論順逆好像都與他不相干

心常住在清淨當中這個時候的境界叫輕安非常好但是注意這

不是禪定距離禪定功夫還遠得很這是剛剛得到的一個好境界心

不為外面境界所轉了心得輕安無論是順境逆境你都能處之泰

心清淨「靜」也是個結必須依舊要用入流這個功夫就是

反聞的功夫要用到底從開始一直要用到成佛為止不能夠中斷不

要以為現在得點輕安就可以不用這個功夫那你的境界就止在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二

裡止於這個境界修其他法門不能成就你沒有斷煩惱這只是伏

煩惱不能了生死修淨土功夫到這一層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沒有

問題可見得帶業往生不難容易但是六結裡頭的第一個結你要

沒有解開往生沒有把握臨命終時靠助念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機

會活的時候你都不願意往生死了之後勸你往生真肯嗎到臨命

終時牽腸掛肚的事情那麼多放不下所以平常就要學會放下

入流的功夫這是修行的總綱領不管你是用意識心還是用菩

提心都是這個原則這個功夫決定不能終止念念都要提起來這

就叫覺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入流就怕你忘

掉你要不入就會出心就被境界轉了在境界裡面起了名聞利養

起了貪瞋痴慢心就跑出去了如果是入流決定沒有名聞利養貪

瞋痴慢心是清淨平等的雖不是真平等但是表現在外頭確實平

等真平等要入三摩地才真平等這個時候向著平等的路走所以

㈡釋品題

一〇三

他的現相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這叫真功夫

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人家為什麼尊敬他他做入流功夫當年蓮

池大師三步一拜去參訪遍融禪師老和尚只教導他「不要被名聞利

養欺騙了」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老和尚這一句話死心塌地老實

修行他才能成為一代祖師

第二句就是把靜結也解開了「所入即寂動靜二相了然不

生」這個境界在破五陰裡面就是色陰突破了色受想行識破了色

陰的區域前面這兩個結解開了就相當於小乘見道位

「如是漸增」功夫不斷再往前向上精進「聞所聞盡」這

就是「根結」必須到動靜這兩個境界消失了根結就現前古人

註解《楞嚴經》有個比喻六結就好比我們穿六件衣服必須脫掉外

面一件才看到裡面一件根結從外面來說是第三件前面兩件脫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四

才看到第三件一般人很不容易發覺的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的所

接觸的是動一切都是動相外面境界動我們的心也動至於靜

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可是靜不下來至於根那就不曉得了就看到

外面這一件裡面第二件彷彿還能看到一點再裡面不知道了必須

前面兩個結解開第三個根結才現出來現出來就可以破它了如果

你功夫再繼續不斷的精進定力愈來愈深根結也解了根結解的現

象是什麼能受跟所受沒有了就是受陰破了我們每個人都有感

受受就是根結的作用能受是它所受還是它

根結破了之後這功夫就是照住在念佛法門來講事一心不

亂得到了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三昧是正受能受所受都沒有

像前面講得到輕安自己有感受「我心好清淨」你還有受你有

受根結就存在只要有受就不是正受不是三昧怎麼辦繼續

不斷的用入流的功夫還是用返照的功夫

㈡釋品題

一〇五

再進一步「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第三個結解開了第四個

「覺結」現前就是受沒有了有覺覺依舊是障礙為什麼它是

法執的障礙是無明根本「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有覺」

有覺就是無明無覺你是凡夫愈往後去境界愈微細不將覺結解

開不能證得法空不能破法執到能受所受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覺

性現前我們要曉得這個境界不究竟不要以為我已經證得大覺我

已經成佛了覺性現前這個境界一定要很清楚依舊功夫不能間斷

繼續不斷的去努力去返照

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覺就是能覺所覺能覺所覺都空

了覺結解開了這個時候空現前空還是障礙為什麼因為你還

有能空所空能空是你入流這個功夫所空的是覺能覺所覺沒有

了空了可見得你還有能所換言之空性雖然現前不圓滿功

夫還要精進不能間斷不能終止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六

時候就是最後的一關mdash

mdash

「滅結」前面五個結你用入流的功夫破

除消滅了可見得統統都是生滅法總而言之全是生滅心生滅

心就是妄心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

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寂滅現前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是

什麼見性

可見得我們有這六重障礙真性不能現前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

德能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這六種障礙去除的辦法就是返照返照

的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念佛是方法念觀世音菩薩

也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原理是一個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才說法

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所有的方法你運用的得當統統是解六

結破三空明心見性

到這個地方就是見性了如《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㈡釋品題

一〇七

切苦厄」到見性這個功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修念佛法門剛得

理一心不要以為這就圓滿了還不行但是這個時候再用功叫「無

功用道」也是古人所說的「此處著不得力」是任運成就沒有法

子用力的功夫還是用智照所謂的歷事練心你要想再深入了解到

這個時候怎麼用功那你就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方

法入三摩地之後再修成無上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首先參訪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吉祥雲比丘

吉祥雲比丘教給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不念佛

的我們自己過去真是無知以為這是老太婆教瞧不起念佛法門

到以後經典看多了才生慚愧心我們認為最好的最高的是佛門接

引眾生的小廣告我們所看不起的原來是佛法精華之所在我們不識

貨真正的寶貝不認識把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的法當作真實法不

認識真實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八

這一段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要曉得這個道理會用這個方法

你的功夫就得力你會在修行當中法喜充滿不會退心曉得自己在

進步曉得自己的境界

「普門品」是以這個理論做基礎所以菩薩才有那麼大的能力

與我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有任何苦難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

修學必定感應道理在此地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

作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

這一段經文說明菩薩是屬於帶果行因倒駕慈航他久遠劫已經

成佛了為什麼不以佛身來度眾生而降到菩薩的地位佛是老師的

㈡釋品題

一〇九

地位老師必定是尊嚴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即使世間帝王對

於老師也不敢南面臨之這是古禮皇帝接見老師皇帝站在東面

老師站在西面以賓主之禮相待不敢以君臣之禮這是對老師的尊

重佛真正是慈悲至極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作菩薩就是不以老師的

身分來教化眾生而以同學學長的身分來教化眾生這樣接引眾生

就有許許多多的方便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觀世音菩薩已經是成佛再來之人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是初住

菩薩《四十華嚴觀自在菩薩章》他所示現的是第七迴向位的菩

薩可見得他示現的身分就是菩薩的身分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

位次的菩薩他統統都示現這樣才能普度眾生到經文後面看到菩

薩示現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表示無量無邊的身分這是我們要曉得

的你說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身分什麼身分都有無類不現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〇

釋名號之義

別行玄云觀世音者西方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

音觀者能觀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則明明不昧了了常

知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所觀則有正覺之音眾生之

音器世界之音雜類之音故稱世音也能所合標境智雙舉

故云觀世音

「別行玄云」別行就是這一品經古大德從《法華經》中選出

來單獨流通玄是玄義《別行疏》玄義裡面說「觀世音者西方

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這是梵語音譯翻成觀世音「觀者能觀

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之智就是「入流亡所」也就是反聞

的功夫智揀別不是識智是無分別智有分別就叫識就是第六意

㈡釋品題

一一一

識有分別有執著是第六識第七識不叫智

智是無分別智就是清淨心所起的作用清淨心能照照的作

用就是觀智古德常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靜沒有風浪的時候像一面鏡

子把它比作清淨心它起的作用是能照像一面鏡子把外面所有

的境界都照得清清楚楚比作無分別智心要是動了就好比水起了

波浪水起了波浪有沒有作用也有作用也能照但是有波浪的時

候它照的是局部而且也不清楚我們的心在不動清淨的時候

所起的作用就叫智的確無分別雖無分別一切明瞭不是說無分

別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無分別比有分別還要明瞭還要真實這叫

智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執著心那叫識

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提倡捨識用根就是把執著分別捨棄

掉用無分別智以此作本修因才能得成無上菩提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二

中國自古以來世間法佛法的教學都是從根本智下手這是

我們應當要明白的唐大圓居士在《唯識新裁擷彙》中就提出這個問

題而且非常的感嘆他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

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童蒙的讀經先但句

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

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為後得智以是比較東

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

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

民國以來教育制度改革了不在根本智上下功夫沒有根本

智就沒有後得智你所修學的正是清涼所說的不是墮在無明就

是墮在邪見這也是今日之下我們修學很難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根本智的修學就是在背誦背誦就是訓練根本智親師訪友了解經

義是培養後得智世法如此佛門的參學也是如此佛門出家五年學

㈡釋品題

一一三

戒學什麼戒《沙彌律儀》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誦經學規

矩接受生活教育學服務大眾從前寺院裡住的人多所有粗重的

活都是初出家的人做像燒飯種菜砍柴挑水這是生活教育

除生活教育之外就是背誦經典每個寺院都有學風道風道風是行

門學風是解門譬如天台是依《法華經》你在這五年當中要把

《法華經》背過不能背誦就沒有資格在講堂聽經只能站在講堂後

面侍候大眾不但要背誦《法華經》還要背誦註解智者大師所作

的《法華經文句》以及《法華玄義釋籤》《摩訶止觀》這是天

台三大部五年當中全要背過才有資格學天台

古人能成就是真正下了功夫我們現在什麼功夫都不下就想成

就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今天哪一樁能比得上古人只有一

樁享福超過了古人我們的享受比古人超過太多了除此之外沒有

一樣能比得上古人這是講觀照一定要用根本智希望諸位重視根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四

智的訓練

「能觀」就是觀智就是根本智「則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就是前面講的入流「所觀」

這是境界觀世音菩薩他用從耳根而入這個方法耳聞音聲代表音

聲所入與大勢至菩薩用的法門不一樣大勢至菩薩用的是「都攝六

根」觀世音菩薩六根單用耳根這一點不相同但是觀照入流決

定是一樣的這兩位菩薩都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是做功夫的模範

我們取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行取觀世音菩薩專攝耳根也行都有很

了不起的成就

說到「音」我們今天在講堂裡面講經說法這是屬於正覺之

音也就是法音有「眾生之音」我們一般談話言語以及唱歌的音

聲屬於這類有「器世界之音」譬如風有風聲雨有雨聲另外樂

㈡釋品題

一一五

器如磬木魚在敲打的時候都有音聲這叫器世界之音「雜類之

音」包括六道鬼神裡面的一些音聲我們現在有許多神咒都是屬

於這類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言語上述這些總稱為「世音」

「能所合標境智雙舉故云觀世音」到這個地方都是解釋菩薩

名號的來源及意義

普是遍義行彌法界隨心益物稱體而周故為普

「普門品」「普是遍義」就是普遍「行彌法界隨心益

物稱體而周故為普」行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盡虛空遍

法界哪個地方有眾生菩薩就到哪個地方去為眾生服務幫助眾

生滿他們的願望有求必應這是普的意思「隨心益物」益是利

益物包括了九法界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果說利益人人不包括天

也不包括餓鬼畜生說物就統統都包括了物的範圍比人的範圍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六

得太多了隨心兩個字的意義很深《楞嚴經》講隨心應量利益一

切眾生「稱體而周」體是法性周是周遍唯有稱體才周遍這

四個字不容易體會說得淺顯一點你用平等心就周遍了有分別

我做這樁好事只利益某一個人沒有分別一樁善事就盡虛空遍法

界所以叫普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法法全彰事事無礙故為門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門是通達沒有障礙的意思「法法全

彰」彰是明顯的意思沒有藏在裡面全都露出來了事事無礙

故為門

此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萬像流動殊音異類普現色

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㈢述來意

一一七

「此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菩

薩的智慧將整個法界全體照在他清淨心中像一面鏡子一樣無有不

照「萬像流動」這是指境界裡面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流

動是指這一切法的生滅現象「殊音異類」四大類的音聲不一樣

各不相同他能夠「普現色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圓是圓滿

應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這是把品題簡單的介紹出來了

㈢述來意

又妙音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

未圓

妙音跟觀世音菩薩關係非常密切如兄弟姐妹因為他們是同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八

一個法門妙音也是普遍的現身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

《法華經》裡面「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妙音菩薩品」是第二十

四品這兩品經文的意思大同小異異在什麼地方「但略而未普

妙而未圓」妙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他的範圍小不普遍觀世音

菩薩實際上就是把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兩品讚佛偈

都是用「妙音觀世音」合起來讚歎

觀音不離是行而能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自在之業普

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其實二聖一道相為終始故後頌觀音之

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

相為終始欲體前法須兼二行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

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

㈢述來意

一一九

「觀音不離是行」觀世音菩薩的行門跟妙音菩薩是一樣的

就是他的範圍大「而能大千圓應」大千是講大千世界「無去來

相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進是進步比妙音

菩薩更進一步將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普利眾生

「其實二聖一道」二聖就是妙音觀世音這兩位菩薩是出自同一

門走的同一條道路「相為終始」妙音菩薩表開端觀音菩薩則

是發揚光大達到極處表終極「故後頌」偈頌裡「觀音之德而

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觀世音菩薩

把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成為普門這個法門「是知相為終始」終始

和始終意義不相同始終是個斷滅相從開始到結束這一個段落就

過去了終始是相續不斷的相永遠沒有完的時候「欲體前法須

兼二行」你要想學觀世音菩薩普門圓應要從妙音菩薩下手為什

麼「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〇

門品就是這麼來的是由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才說普門品這是說明這

一品的來意

觀世音菩薩一共有三經三經都不是獨立的第一經是《華嚴

經入法界品》中的一章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

表第七迴向的菩薩第二經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三經就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前面兩經都說到菩薩怎

麼修行成就的尤其是在《華嚴經》上稱為「觀自在」稱觀自在偏

重在自己的成就稱觀世音偏重在利益眾生這方面自受用稱之為自

在他受用稱之為觀音大慈大悲所以《普門品》裡面就沒有講到

他自己修學的經過完全說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普門品》的內容

是圓應大千把眾生的苦難歸納為十大類跟《華嚴經》用十來表法

是一個意思外面的災難有七大類內在的災難有三大類菩薩能夠

幫助你「免七難離三毒」眾生還有許多的欲望有求不得苦所

㈣勸發心

一二一

以觀音菩薩有「應二求」雖說應二求實際上無論你想求什麼都包

括在裡面經文為什麼只講求男求女這是在一切求裡面舉最重要

的世間人最重視的就是後代總想有好兒子好女兒這個都可以

求其他的當然不成問題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這就是觀世音

菩薩的十二大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一樣他是以十二大

願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流傳妙法妙法就是《妙法蓮華經》所

以這一品在《法華經》裡面屬於流通分

㈣勸發心

「勸發心」就是勸勉大家要發心發什麼樣的心共有五條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弘法當如妙音觀音護法當如神咒之降

魔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勸發必如普賢要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二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妙音菩薩品」前面就是「藥王菩薩

本事品」為了求法當如藥王苦行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

無一不是為法忘軀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求法如果顧及自己身命安

危不肯犧牲享受怎麼能吃那個苦那是徒步走去的從中國到印

度要走三年不是短距離當中要經過沙漠要通過雪山我們中國

發心到印度去取經的有一百多個人最終回來只有十幾個人其餘都

是在途中遇難喪失了身命哪個人都知道途中危險但還是發心

去不懼為法犧牲我們自問有沒有這個精神稍稍受一點苦就不肯

幹了那還能行嗎還能有成就嗎要知道古人求法之難釋迦牟尼

佛過去世曾為半偈而捨全身我們今天對於法物對於經典糟蹋不

愛惜這是過失對經典為什麼要尊重古人求來不易今天雖然容

易得到要想到從前人求法之難《楞嚴經》當年做為印度的國寶

禁止帶到其他地方去般剌蜜帝法師為了傳法剖開自己手臂把經

㈣勸發心

一二三

書藏在其中帶來中國這是講為了求法

「弘法當如妙音觀音」普門圓應唯有弘法才能報佛恩弘

法要有觀世音菩薩妙音菩薩的精神有教無類眾生有感立刻就有

應感應道交絕不分彼此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沒有任何條件所

以弘法要如觀音妙音他們是榜樣「護法當如神咒之降魔」通

過神咒可以請鬼神來護法降魔可是更重要的是要降服自己的心

魔魔來害你就好比一個國家外面有敵人攻擊內裡一定有奸細

為他做情報人員內外勾結他才敢動手如果內裡團結一致魔力

量再大他不敢侵犯《八大人覺經》中講了四種魔只有天魔是外

面的內應有三大類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內外勾結魔的勢

力才大才有無量無邊的災難內裡沒有魔外面天魔外道對你無能

為力所以我們只要行得正他不但不欺侮你他恭敬你發心來保

護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四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教導我們「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

世間意」世間意是什麼就是跟鬼神打交道如算命看相看風

水跟鬼神打交道求鬼神保佑降福就是跟魔套關係猶如跟黑

社會頭目拉關係拉關係有一點好處他有勢力能幫你忙但是你一

生得受他控制得不償失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鬼神見到你對

你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你是佛的弟子他怎麼不尊重你所以用神

咒降魔先降自己的煩惱魔外面鬼神自然不敢侵犯這是護法先要

護自己的法護自己的法先要護自己的菩提心護自己的清淨心從

這裡做起

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神咒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

神咒不要再去搞其他的搞得太多心都亂了這個咒靈那個咒不

靈起了分別執著一個都不靈為什麼你心不清淨護就護清淨

心一個咒能得清淨心這個咒就靈專一就靈多就不靈學東西

㈣勸發心

一二五

愈簡單愈好才有靈驗多了分心多了在內裡起無謂的分別執著

破壞自己的清淨心

「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妙莊嚴王是修行的模範修行要緊

處在哪裡轉邪見為正見轉邪行為清淨行轉邪就是改過自新妙

莊嚴王勇於改過自新知道自己有過失他馬上就能改正過來我們

修行要像他才行我們修行不能成就就是有很多毛病沒能改過來

頭一個大毛病是貪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明明知道應當要

放下就是放不下不能改過還有懈怠懶惰明明知道要勤奮

可是偏偏就喜歡懶惰自己的毛病一定要曉得要想辦法改如果不

改決定不會有成就哪個毛病最重先從最重的下手因為最重的

能改了其餘的小毛病就很容易改

我初學佛的時候毛病就是懈怠懶惰自己曉得但很不容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六

改別人勸我也不行最後用什麼方法對治講經剛開始學講經

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一個鐘點我至少要用二十多個鐘點的時間來

預備沒有充分的預備上了講台下不了台所以有人說你怎麼那

麼喜歡講經我其實當初哪有喜歡只為對治毛病我在講台上做學

生講台下面是我的老師我的監學每次都坐在這裡督促我看我

有沒有進步我用這個方法對治懈怠懶惰所以你自己要想方法來

對治你要是不認真想個好方法來對治懈怠下去將來一事無成

每個人的毛病不一樣不是一個方法能夠治一切人而且每個人

不同時期的毛病也不一樣方法得常常變就像生病一樣今年生的

病跟去年不一樣藥方要調整藥物也要換才能把病治好修行就

是治病我們的行為發生了毛病要把它修正過來「有恆為成功之

本」學習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這是我們應當要學妙

莊嚴王的

㈣勸發心

一二七

「勸發必如普賢要祈」勸發就是勸一切眾生發心要學普賢

普賢勸我們什麼經文上有四條第一「諸佛護念」不發心則已

發心必定得諸佛護念大凡學佛修行人一個是疑一個是怕疑

佛講的話真可靠嗎我什麼都不求什麼都放下明天我沒飯吃怎麼

辦第二個就是恐懼因為有疑就有恐懼所以必須要存一點錢準

備自己養老用好像在留戀這個娑婆世界還不想走一邊念這一句

「阿彌陀佛」希望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一邊準備要再過個幾十年幾

百年幾千年的樣子心口相違心裡想的跟你自己所行完全是兩樁

事情這怎麼會有成就

從前出家人是三衣一缽每天到外面托缽有的時候也托不到

托不到不怨天尤人明天再托不求人你不求人佛就來護持護

法神就保佑他有責任他要護持修行人你真發心心地清淨諸

佛護念不要操一點心我剛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八

我從布施下手第二次去見他的時候他說真正學佛的人你的一生

統統由佛菩薩護法神照顧我相信他的話所以我從學佛以來一直

到今天什麼事都不操心我信心具足諸佛菩薩護念

第二「植眾德本」植就是培植我們自己要曉得培福修德

從哪裡做起從戒從定這是德之本修六度修十波羅蜜是福之

本有德有福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會缺乏這一句著重在為大眾

服務第

三「入正定聚」這是自受用修自己自己要把心安住在定

境上就像《彌陀經》所講的把自己的心安住在「一心不亂心不

顛倒」的境界這是自受用

第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四弘

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你的心量才廣大才不

三正釋經文

一二九

會自私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把你的心擴大小我就沒有了這

是普賢菩薩在法華會上勸勉大眾的話我們在此地讀《法華經》我

們也是法華會上的一分子普賢菩薩的勸發當然包括我們在內

三正釋經文

普門圓應

甲一問答顯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〇

這一品題標的是「普門圓應」這是「普門品」的總題目也就

是全經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佛門稱為科判這一品分為兩個大段

落第一個是「問答顯德」顯是顯示就是菩薩的德能也是菩薩

的事業德是一種成就他在事業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德跟得在古時

候通用)第二個是「聞品得益」說明觀世音菩薩無始劫以來盡

虛空遍法界所做的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與菩薩一問一答我們聽了之

後獲得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啟發我們的信心我們應當要效法他

學習他

乙一長行

第一大段裡面有「長行」有「偈頌」長行是散文的體裁偈

頌是以詩歌的體裁多半屬於重頌長行裡面有「兩番問答」

丙一初番問答觀音人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一

「初」這是第一番「問答觀音人」就是問答觀音菩薩這個

人「又二」裡面又有兩小段第一小段是「無盡興問」無盡是

無盡意菩薩他提出這個問題第二小段是「如來垂答」

丁一無盡興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

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此品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也若愚讚云世

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

意觀音之行亦若是矣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為慢外國以袒為

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事師充役之儀故以袒為恭也合掌

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彼國以合掌為敬表不敢敬誕專至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二

也向佛者以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

這就是問觀音人他是什麼因緣稱觀世音這一品(品就是品

類)是因無盡意菩薩發起的菩薩的名字含義很深「表普門圓行應

現無盡也」表示普門是無盡意「若愚讚云世間無邊塵擾擾眾

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這是古德對於

無盡意菩薩的一首讚詞觀音菩薩之行也跟無盡意菩薩相當事業

悲願同樣無有窮盡

『偏袒右肩』這是禮節在行禮時把右臂膀露出來表示真正

恭敬不忘承事因為這樣遇事方便處理如果老師有什麼事情吩咐

去做立刻就能起來去做做事就會敏捷快速自古以來就講求這

樣而不是慢吞吞愛理不理的當然這並不是老師要求的一分恭

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恭敬是你本身的修養老師同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三

樣的講課你能夠接受多少與你的恭敬心成正比例沒有恭敬心

你在老師會下縱然住上二十年三十年也決定沒有成就惠明在五

祖會下多年一無所得就是因為沒有恭敬心他去追六祖搶衣缽

追到了提包袱提不動這時候恭敬心生起他一下就開悟了老師何

必要求你對他恭敬你不恭敬他心裡就起怨恨這個老師是博地凡

夫不值得跟他學所以自己學習態度是傲慢是恭敬決定自己能

夠接收多少

『合掌』也是表恭敬十個指頭代表散慢十指合一表示一心

同時掌要合攏有些人合掌當中是空的大拇指伸得長長的這不是

一心是散亂心有形式沒誠意合掌是表一心掌要合攏指頭

要併起來

『世尊』下面就是問答的言辭無盡意菩薩請教釋迦牟尼佛問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四

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是什麼因緣得來的提到觀世音菩薩沒有人不

曉得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這麼高的聲望有這麼大的名氣無盡意

菩薩問的意思就在此地為什麼他有這麼高的知名度是什麼因緣而

有這樣的成就

世尊下問觀音人意謂觀音之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名

不自有因義而彰觀音之所以為觀音者果何因緣有斯名也

因緣甚多略言境智以眾生善惡兩機為因菩薩靈智慈悲為緣

這兩句很重要無論說多少種因緣都離不開這兩個原則

大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今無盡意具定慧二種莊

嚴故能問如來究竟二種莊嚴故能答也

三正釋經文

一三五

這個問答也是大學問不是一般人都能夠提得出這個問題也不

是泛泛之輩可以解答的何況是觀世音菩薩因地非常的深遠慈悲廣

大若非如來確實沒有人能夠答覆得圓滿

此地的「大經」並沒有指出哪一部經一般我們稱大經就是《大

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一切經當中最大的可是天台宗稱《大涅槃

經》為大經《法華經》是天台宗主修的經典所以此地講的大經

當然還是用天台家所尊重的《大涅槃經》淨土經論裡面譬如《彌

陀經疏鈔》常說「大經云」淨土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

這就是《涅槃經》裡面所講的要具足兩種莊嚴才能問要究

竟圓滿兩種莊嚴才能解答我們每天念迴向偈「莊嚴佛國土」我們

拿什麼莊嚴以香花水果莊嚴這完全是表面工作真正的莊嚴是

定慧具足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具足定慧兩種莊嚴所以他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六

問如來在果地上更不必說了定慧都究竟圓滿所以如來能答無

盡意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下面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其實這是代我們

啟請的他哪有不知道的是因為我們不曉得代替我們發問佛給

他解答就是給我們說法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的本跡因緣以及利益

眾生的這些功德事業

「如來垂答」從這個標題我們就曉得底下一段經文的內容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七

戊一總答

這裡面分成三個中段第一段是「總答」第二段是「別答」

第三段是「勸持名答」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此經如來所

說彼從因陳此從果彰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兩經合

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也且初又四初標舉人數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彼經是指

《楞嚴經》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出他是怎麼證得十四種無

畏功德「此經如來所說」而在法華會上是佛說的「彼從因陳

此從果彰」楞嚴會上觀音菩薩是說他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

果報說明他自己的修證本經完全是從菩薩果地上利生作用來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八

的經典一定要合起來看不合起來看這「普門品」那真是難信之

「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楞嚴會上觀音菩薩只說他

自己本身能應的這方面而法華會上是把感應道交兩面都說到了眾

生有感菩薩有應「兩經合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我們讀觀世

音菩薩經應當把三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如果能把《華嚴

經觀自在章》細細的看一遍我們就曉得觀世音菩薩名號應當怎樣

受持現前我們只偏重在持名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告訴我

們口念口業受持名號能免七難意業受持心裡面常常憶持

能滅三毒身體禮拜能應二求可見得修觀音法門必須三業受持

單單口業你只得三分之一的功德口誦心憶持身禮拜三業求

感菩薩必定有應

三正釋經文

一三九

己一標舉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這是總答裡面第一個小段「標舉人數」

十法界機實是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

葢指一業有如許人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苦騐(

音驗)

人知同

一業以例諸趣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此舉境眾機

多以顯菩薩觀深應大

「十法界機」機就是指有災難的眾生世界無量無邊受苦

難的眾生亦無量無邊「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

一業有如許人」業無量無邊而每一種業又『有無量百千萬億

眾生』「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這個苦來驗人就「知同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〇

業」若不是造同樣的業怎麼會受同樣的報共業所感以此類

推其他的任何一道任何一種果報「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

業之意」「此舉境眾機多」機是根機根機有善有惡善惡

與菩薩都能感應道交「以顯菩薩觀深應大」觀是菩薩的功夫功

夫深應大無論在什麼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

己二總明遭苦

受諸苦惱

這句就是一個小段「總明遭苦」這句是總說

此舉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

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多人也受諸一句多苦也舉

多顯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一

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

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

「此舉現遭苦厄也」苦有苦苦壞苦行苦「自有多苦苦一

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這是舉例而言「今

文」經文所說的「百千萬億」這是人多『受諸苦惱』這一句是

「多苦」人眾多受的苦也多但是前面人眾雖然多他造一種

業這裡講「舉多顯少」業是一種多人在受苦「多尚能救況

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

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

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不可說不可說是數目字在印度表

最大的數目字

大義法師這一段註解很明白我們讀經文看註解一定要有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二

覺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明白造惡業後有苦報這個

道理所以在造因的時候謹慎決定不作惡業凡夫沒有這個覺悟

任意造作果報現前所謂定業定業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忙逃

不過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造業身體動作是身業言語是語業言語愈少愈好避免造

業念頭起心動念是意業動一個念頭在阿賴耶識裡就下一個種

子種子遇到因緣就起現行就要受報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不

打妄想則已打妄想就想佛菩薩世間再好的事情還是少打妄想為

妙為什麼總而言之是生死業不能出三界免不了輪迴既免不

了輪迴就免不了三途苦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

念這一天到底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是淨念多還是染念多自己要

做一番檢點認真反省如果染業多淨業少道業上不能成就染

業裡頭如果惡業多善業少來生必定墮三途這不必問別人自己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三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造什麼樣的因後來結什麼樣的果這是

一定的道理何必問別人

當苦難來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回心轉意回頭是岸真懺悔之

後稱名就會感應道交就起作用回頭就是懺悔真正回頭的人懺

悔業障曉得自己做錯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種人念觀音菩薩

才有感應一面念觀音菩薩求菩薩加持消災免難一面還在不斷造

惡業菩薩想救也救不了

己三聞名稱號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由過現惡故遭諸苦由過現善復得聞名此以善惡相帶

合成機感也一心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四

一心皈憑更無二意是名事一心稱名也若達事中一心自他俱

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

理一心稱名也

此處關鍵的兩個字就在『一心』

「由過現惡」過是過去世造的惡因現是現在世造的惡因

「故遭諸苦」得的這些苦果苦報世間沒有完全的惡人從來沒

有做過一樁善事的惡人找不到的從來沒有做過一點惡事的善人也找

不到的一切眾生總是善惡交雜不是善多惡少就是惡多善少

「由過現善復得聞名」能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讀到觀

世音菩薩的經典這總是你過去的善根現世的善業你才有這個機

緣「此以善惡相帶」惡裡頭帶著善善裡面帶著惡這時候善現

三正釋經文

一四五

行起作用了想要斷惡發了修善斷惡的心「合成機感」這是與

觀世音菩薩感應的第一個條件什麼人有資格求觀世音菩薩修善斷

惡的人有資格他有資格但是還得要有功夫『一心稱名』這就是

功夫念聖號不是散亂心念要一心稱念「一心有事有理」既有

事有理當然也有功夫成片「若用心存念」這都是意識心就是

分別心執著心「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決定沒有雜念一個念

頭接著一個念頭二六時中就是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個雜念

摻雜在其中「一心皈憑」皈是皈依憑是依靠「更無二意」

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是名事一心稱名也」這種功夫與觀音菩薩

才能感應道交才真正能夠免七難滅三毒應二求有求必應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也是用這個方法原理相同這個

功夫確實不容易但是也不難問題是在自己自己肯做就不難不

肯做就難了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一天到晚打妄想這個法門就是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六

你所有的妄想統統轉成聖號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就是菩薩

聖號決定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若達事中一心」達就是達到你的功夫已經到達事一心

事一心是著相理一心是離相「自他俱離」自是自己能念他是

觀世音菩薩是我所念的念不念念功夫還是跟前面一樣這句

名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可是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聖號也了不可

得「自他俱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理一心稱名也」要問理一

心念不念念理一心不著相也是拿著念珠一天到晚觀音菩薩觀

音菩薩觀音菩薩跟事一心的人一樣但事一心他著相理一心一

天念到晚不著相念到三輪體空自他俱不可得如《心經》講的

「無智亦無得」《楞嚴經》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是理一

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生滅既滅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七

現前」的境界寂滅的滅不是生滅的滅生滅的滅是相對的寂滅的

滅離開了相對那個境界寂滅是自然的不是相對的那個境界沒有

辦法說得出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決定真實的境界

證得這個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剛剛證得所以理一心不

亂就相當於初住菩薩那與觀音菩薩能不感應道交嗎觀音菩薩在楞

嚴會上所顯示的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你自己功夫也到初住菩薩這才

真正感應道交所以稱名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要懂得這個道

理曉得怎樣念法開始當然是用意識心到達一心不亂了再把心意

識捨掉向上提升自己境界一開始就離心意識這樣的人自古以來

就沒有幾個那是我們學不到的

我剛接觸佛法第一部看的經典就是《六祖壇經》我初學佛

第一個老師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六祖大師中國之前沒有出現過這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八

的人以後到今天也沒有出現過這樣一個人那是望塵莫及沒有法

子跟他學的而後親近章嘉大師他問我看過什麼我告訴他看過

《壇經》他也搖頭不行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到台中親近李老

師他問我看過哪些經典我一樣一樣告訴他他聽說《壇經》同樣

搖頭三個老師都搖頭說《壇經》學不得

方先生教我從唯識下手教我讀《百法明門論》讀窺基大師

的註解他說相宗好像爬樓梯爬上一層有一層受用我就去找窺基

大師的註解翻開一看像看天書一樣一句也看不懂他說最容易

的我看不懂他說最難的我看得津津有味不過我還是相信老師

的話大概我所謂的懂恐怕是似懂非懂我認為看不懂的那就真不

懂你看最淺的東西不懂深的道理怎麼會懂何況三位老師都是這

麼印證總是有一點道理所以佛法要耐心去修學慢慢去探討不

要著急按部就班的來學

三正釋經文

一四九

淨土經論持名念佛所謂是易行道也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

正是襌家參話頭裡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這一句佛號

就是話頭時時刻刻要提得起來心裡頭不能有妄念一有妄念佛

號立刻就起來這個佛號它就起作用平常念佛好比練兵妄念起來

用佛號來壓它好比打仗妄念起來這時候要用佛號把妄念轉變為佛

號這叫用功這叫轉境界這叫真念佛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的時

候能把念頭轉過來叫妄想不生你才能得事一心不亂這個佛號

真正有用處當然在最初是功夫成片因為你的煩惱並沒有斷只是

這個力量能夠把它控制得住能夠壓得住這是初步功夫叫功夫成

片到這個時候與觀世音菩薩決定感應

己四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〇

上聞名即稱是機速稱名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

利益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冥顯感應可

知問十界機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答喻如父母念子心

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如是無

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

裕問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答一心稱名有事

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聖喻如臨鏡背照對谷閉口何能致影

響哉

道理明白了念佛號就如理如法而不只是口頭唱唱歌而已

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皆得解脫』「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

益」觀音菩薩應機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向下大師解釋得很細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一

密雖然文字不多但我們許多有疑惑的地方他都說到了「皆者

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正如前面所說的十方法界

一切眾生凡有如法稱名菩薩無一不應「冥顯感應可知」冥是

暗中顯是明顯感應有冥應有顯應

這些事情特別是在現前我們自己必須要認識在《華嚴經

觀自在》這一章他所應的是順益眾生絕對是有利益的如果現

身現相破壞了我們的清淨心心裡馬上動心起妄念這就是魔現

前了這樣的境界尤其在末法時期非常之多《楞嚴經》後面提到

五十種陰魔五十種是指五十種類每一類裡面有無量無邊的魔境

我們要曉得提防不能上了魔的當無論魔現什麼身現什麼瑞相

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心要不

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得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二

所以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都是暗中加持不能現身因為我們功夫

不到家菩薩一現身會馬上得意忘形「我見到菩薩了」一心立刻

沒有了所以菩薩不現身只有暗中加持你絕不叫你造罪業我們

曉得這個道理見到菩薩現身想想自己的功夫是不是真正有資格感

得菩薩顯應如果自己沒有功夫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沒有修持

佛菩薩要常常來那準是魔王冒充的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的「物

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的心果然是佛心我們的行為果然是菩薩

行與佛菩薩感應我們信得過跟他是同一類我們成天打妄想

根本不同類他來了決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法滅盡經》中說將來佛法要滅《楞嚴經》先滅為什麼第

一部先滅《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把他們的底牌全揭開了讀

了《楞嚴經》慧眼就開了能夠辨別佛與魔《楞嚴經》四種清淨明

誨後面五十種陰魔我說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一面照妖鏡什麼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三

妖魔鬼怪都原形畢露所以那些魔想盡方法先要把它滅掉

菩薩對我們的感應不能說沒有初學的人會偶爾有幾次那是啟

發你的信心有些同修來跟我說我初學佛的時候好多瑞相現在好

多年都沒有見了沒有了是好事天天有可不得了那你的心就被魔

境轉了還有就是到你功夫成就的時候偶爾也會有幾次那是來考

一考你是不是見到相不動心了跟初學的那個現相用意不相同慧遠

大師一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三次從來沒告訴過人直到往生的時候

才跟大眾宣布我要往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西方極樂世界我

已經見過三次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管你有沒有求他有沒有念他

菩薩都一律平等的加持決定不會說你念我才來你不念我我不管

你菩薩決定平等但是念的時候他平等加持的力量你得到了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四

念的時候菩薩加持的力量你得不到為什麼後面大師假設了一個

問答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問十界機無量」十法界苦難的眾生無量無邊「云何一時

令得解脫」觀音菩薩究竟有多大的能耐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來求

他他都有辦法替人解決問題這不可思議我們難以相信答覆用

比喻說「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在這個世間恩情最重的無過於

父母對兒女這在世間法裡講是真正的慈悲沒有一絲毫的條件觀

音菩薩就好比眾生的父母一樣他「多智多財」又「具大勢力」

這是從比喻上說確實也是如此「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

如是」他有能力有智慧他可以救得了菩薩是以「無緣慈悲

重」緣是當條件講無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權實二智

深」菩薩在等覺位何況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早已成佛

倒駕慈航而來的權實二種智慧都究竟圓滿了「聖財無量神通力

三正釋經文

一五五

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在觀世音菩薩來說他哪有什麼難處

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的為什麼稍稍有一點疑惑就是感應道交的

障礙前面講「一心稱名」諸位要記住這四個字有一點點疑惑

心就不一下面就是解答這個問題

「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今見就是現在他見到

確實我們也是如此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多少年求什麼都沒有感應

什麼緣故這答得很好「一心稱名有事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

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前面一再說明一心稱名或是事一

心或是理一心才能感應道交有求必應你現在兩者都沒有雖

然天天在稱名雜心在念半信半疑的心在念或者是一種試探的心

在念看看到底靈不靈這怎麼能有感應「喻如臨鏡背照」給你

一面鏡子你用鏡子背面照當然照不到這個過失在自己不在鏡

子「對谷閉口」谷是山谷我們在山谷大叫一聲必定有回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六

閉上嘴巴不開口哪來的回音說明與菩薩感應道交的障礙都是自己

造成的佛菩薩那邊沒有障礙

下面大師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來說明

《楞嚴》云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

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菩薩敘說他修證所得拿他自己修證所得的來加持一

切眾生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楞嚴會上與此地所講的也是大同小異

此地講七難《楞嚴經》講八難而八難裡面「苦惱無畏」是總綱

領苦是我們身體的感受種種逼迫惱是內心的感受就是心理上

的壓迫逼迫憂惱身體為之痛苦「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這是說菩薩自己的修證功夫「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

解脫」是說明菩薩的慈悲業用幫助別人解除痛苦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七

經文的意思一定要明瞭才會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能力從哪裡來

的知道這個能力從哪裡來又真正相信有這個能力沒有疑惑一

心稱名求感應才能感應道交所以修行從哪裡下手明理道理不

懂盲修瞎練修一段時間沒有感應就會對佛法懷疑退心了一

定要明理明理就真正有效果

「由我」我是觀世音菩薩自稱他的修學方式「不自觀音」

他觀什麼「以觀觀者」這個妙極了觀能觀之智就是入流

就是反聞他在一切音聲裡面心不隨音聲往外流逸能回過頭來

回過頭來觀什麼觀「能聞的是誰」他不理會所聽的是什麼聲音

他去觀照能聞的是誰能聞的是聞性「反聞聞自性」聞自性這是

講耳根眼根是見自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聞性跟見性

一樣的見性成佛聞性怎麼會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八

怎樣才能夠聞性反聞就聞性他用的是這個功夫所以他用

觀智觀智對能觀的聞性他能夠從六塵裡不分別一切音聲音聲只

是個助緣而已藉這個助緣反聞這就叫離塵聲是聲塵他不自觀

音這就是離塵他能觀聞性這就叫照性就是見性離塵也就是

背塵照性就是合覺背塵合覺他用這個方法

這種修學方法在一切修行法當中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不管你修

學的是哪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不能見性違

背這個原則念佛不能得一心你要用這個方法才能夠見性才能夠

得理一心不亂功夫用上道了那種享受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享受

自己安住在大定當中於一切境界皆能如如不動這個時候所謂的常

住真心就現前了真心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或者我們講菩提心現

前菩提心現前就是初住菩薩菩提心起的作用就是《楞嚴經》所講

的「無作妙力加被眾生」為什麼叫無作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五九

作用才那麼廣大如果你這裡有感菩薩馬上去應「他念我我趕

緊到他那裡去」那菩薩可累死了沒有心所以他不疲不厭作而

無作無作而作這叫妙力這個能力太妙了所以菩薩才能夠成就

金剛三昧三昧是正受金剛是不能毀壞的他享受的是清淨無為

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還是無為這才妙無為跟

有為分成兩樁那就不妙了是一不是二才叫無作妙力菩薩以這種力

量加持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才能真正得到廣大的感應

如木魚磬你敲它一下它就響一下它不是說你一敲「我

趕快要響一下因為他敲我」它沒有心沒有心你繼續不斷敲

你敲它一年它也不累有心就累沒有心不累一天到晚功夫不斷

不疲不厭所以你要學會了在這個世間無論幹什麼事情你都是世

界第一流的為什麼你有智慧有定力有功夫凡夫沒有法子跟

你相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〇

經文裡面有些重要的句子這個經上沒有那個經上有那個

經上沒有這個經上有譬如《楞嚴經》裡面就沒有「一心稱名」

這四個字太重要了所以將三經合起來看才把所有的疑問都找到答

案這樣才能斷疑生信大義法師的註解幾乎每段都引用《楞嚴

經》的經文來解釋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

轉故受苦惱菩薩離塵復性諸妄自脫能令苦惱眾生持名蒙

觀亦得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

於唐孫敬德誦經千遍而全生於魏者是其騐也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體是真如本體《華嚴經》所講的

體相用三大體是真如本性菩薩觀是觀真如理體菩薩聞是聞

真如本性體跟性是一不是二體性就是一心前面經題講過一切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一

法歸納為三法眾生法佛法心法三法實際上就是一個心法一

心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一心是覺心二心就染污一心

裡面本無苦樂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心性裡頭什麼都沒有

甚至連那個「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如果一心當中有個「什麼都沒

有」這還是二心不是真正的一心一心裡頭本來沒有苦樂苦樂

從哪來的這就要講到唯識

苦樂是妄心才有真心沒有迷失了真心就叫妄心阿賴耶這是

妄心的根本從阿賴耶再變現出末那與前六識叫七轉識那都是妄

心之體妄心之體裡面也沒有苦樂八識是虛妄的而苦樂是從它相

應心所裡頭來的可見得是妄中之妄與自己的真心真是毫不相干

與自己的妄心都還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是五十一個心所裡面的我

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返觀一照就照得清清楚楚怎麼能上虛妄心所

的當那不叫顛倒嗎心所當了家它做了主人本性心王還得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二

它的哪有這種道理

佛與菩薩是真如本性當家所有的心王心所都得聽它指揮

成就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要利益眾生也要用心王也得要用

心所但是他那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清淨心是寂滅境界他受用

是從本性裡頭變現出心王心所為他受用教化眾生完全變成工

具變成了後得智變成了成所作智這就是反聞返觀的效果

「循聲流轉」這是凡夫隨著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心隨著境界

跑合自己意的境界起了歡喜心心跑到境界上去不合意的起了瞋

恚心心也跑到外面去心一天到晚隨著外頭境界轉再告訴諸位

外面的境界是假的外面的境界是清淨的無佛也無魔你的心是佛

心一切境界都是佛境你的心是魔心一切境界都是魔境我們在

境界裡可以知道自己的程度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同體大悲心才能夠

現前曉得外境是清淨寂滅相正如《華嚴經》所講的法界原本是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三

一真是我們起心動念把一真法界看成了十法界看成了無量無邊的

法界自己造成的當你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的時候這一切人不能

說是好人也不能說是壞人沒有分別境界是平等的起一念善

心「都是好人」心動了起一念「這人多可惡都是壞人」心

又動了好與壞都是你心在動你一念善境界就善一念惡境界

就惡一念佛都是佛境界一念魔全是魔境界真是萬法唯心

現前社會譬如服裝設計師天天動腦筋想花樣設計出一個新

款式推出後今年流行了你去年買的衣服還沒穿兩次但已經不流行

了趕快再去買一件新的當你買來了過幾天他又設計一個新花樣

這又不流行了你就被他轉心不能夠安穩牽著你走如果你覺悟

了不流行我也能穿適合自己就好你就不上他的當了他天天在耍

花樣天天在那兒考驗你你都不動心這就是三軌的「資成軌」他

資助你成就你如如不動菩薩在境界裡修什麼歷事練心他不是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四

誰是佛他幫助你成佛了你心一往外頭跑你是魔他也是魔你心

如如不動你是佛他也是佛佛與魔在哪裡都在一念之間希望諸

位去細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的修行就有門路才有理論依

據才不會盲從才不會迷信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凡是心往外面流轉「故受苦惱」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也是

如此諸佛菩薩一再勉勵我們要弘法利生你要著了弘法利生的相

天天想盡方法要去弘法利生你著了魔你心還是往外面跑菩薩發

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機緣成熟了才能得度機緣成熟什麼

都是自然的勉強去造作的都有苦惱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修自己

機緣成熟的時候利益眾生有一絲毫勉強都是機緣沒有成熟你要

勉強去做就要受苦惱隨緣去做念念功德圓滿譬如布施你盡

自己的力量是修福有些人不懂他借高利貸來布施那就大錯特錯

了超過自己的力量勉強去做那叫做攀緣不是隨緣隨緣當中才

三正釋經文

一六五

有功德攀緣裡面沒有功德只有苦惱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不

要跟人比賽人家一個月收入幾十萬幾百萬他拿一萬塊錢算不了

什麼我們一個月收入才幾千塊錢甚至更少拿個一百二百就感

覺到很吃力怎麼能跟人家比但你這一百二百的福報可能超過他

拿一萬二萬的他收入多按百分比你超過他你的福報也就大過

他這個是真正公平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窮人不是生生世世窮

這才有公理「菩薩離塵復性」擺脫五欲六塵心絕不住在六塵境

界上復性性就是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

淨你感受到的就是極樂國土就是淨土淨土從哪兒來心淨則土

淨現在就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麼清淨只要能夠離塵復

性「諸妄自脫」脫是脫離解脫了「能令苦惱眾生」他這種

力量能夠加持苦惱眾生沒有覺悟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普遍的

加持雖然普遍加持必須你自己也要覺悟菩薩加持的力量你才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六

夠得到受用就好像鏡子它能照你不照正面照反面那沒有辦法

鏡子現不出像來「持名蒙觀」承蒙菩薩觀照的力量加持「亦得

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告訴無盡意說明觀世音菩薩他的功德能

力救度一切眾生苦難這些事實我們之所以不能得到感應不單是

稱名沒有做到一心甚至還有疑惑存在更甚至於是根本不相信不

相信為什麼也要念試試看有沒有感應念總比不念好無可奈何之

下念幾聲這樣的心去念怎麼會有感應因此這些道理要常講

常研究討論才能真正搞清楚才能真相信

你要問我幾時才真信說老實話我今天才真信因為昨天的信

心不如今天明天的信心比今天又進步了一點天天有悟處希望諸

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好好研究

受用說不盡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七

戊二別答

別答裡面就是本經主要的內容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分為三

大段第一段是「免七難」第二段是「離三毒」第三段是「應二

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八

庚一正明七難

七難有七個小段

辛一免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

威神力故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

也二求禮拜身業機也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經云二者

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在這一大段裡面十二大願不出身

口意三業「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也」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六九

滅三毒心裡面要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二求禮拜身業機也」

求觀世音菩薩加持我們一定要禮拜這是三業恭敬這幾句話是總

綱一直貫入十二大願

「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就是假設有什麼樣的災難都

可以修學這個法門災難就可以免除下面引用《楞嚴經》的經文

說明菩薩加持的能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普門品」裡面只說加持

之事沒有說出菩薩這種能力的來源必須要兩部經合起來看「二

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旋復就是回頭

旋是轉過來復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回頭是岸我們這個作用不向

外流而向內入就是曉得回頭我們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回頭心被

外境所轉所以是凡夫知道回頭的人在世間事業他有成就修學

出世間法也會有成就為什麼這是屬於善根福德之一在世間叫福

德這是個有福之人凡是做事情會回頭這個人有福學佛凡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〇

心能夠回頭這個人有善根他的修學一定有成就佛法講觀機觀

察眾生的根機從哪裡觀哪個人根性熟了可以度他哪些人根性還

沒熟只能夠做一個種子就是看他能不能回頭念念都能回光返

照這個人根性熟了佛菩薩一定會幫助他在世間法像公司行號

老闆用人他也曉得觀機哪些人他要提拔做事情認真負責心

思細密這樣的人他一定會培養由此可知旋復兩個字在世出世

間都非常的重視

在這個地方菩薩是旋妄歸真根塵接觸的時候這當中就生

識譬如我們眼根接觸色塵眼見色就會起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

識識心生起來這是妄旋復是趕緊回過頭來這一回頭識心就不

生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再繼續分別執著分別心執著心斷了

斷了的時候功夫內照內照就是歸真真是一心也就是清淨心

我們眼見外面一切色塵這是照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分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一

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對境這叫做旋復所以旋

復這個意思如果錯會了跑到裡面去找裡面能找得到嗎我們眼睛

只能看外面怎麼能看裡面耳朵只能聽外頭怎麼會聽裡面那你

就是望文生義那就錯了

所謂旋復無非是息妄顯真的意思如果這個詞的意思不明瞭

錯用了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害處像古人讀孔子的書念到「格

物致知」認為格是研究研究到最後得了一場大病問題還沒有解

決這就是因為不知道格物兩個字的含義儒家的格物司馬光解釋

得非常好物是指的物欲欲望格是格殺佛法講的斷煩惱一般

所講克己的功夫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格物是這個講法

你知足了心不向外面攀緣你的心自然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叫

致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二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做旋復就是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要

曉得回頭為什麼要回頭不回頭不行嗎《金剛經》講「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不回頭怎麼行

不回頭妄心緣妄境愈迷愈深迷了一定就有妄動就有造作造

作免不了有善惡有善惡就有業報六道輪迴就是自己造成的起

惑造業所感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此地所講的七種災難就是屬於果

報三毒是業因造業七難菩薩講果上的災難能救但是說個實

在的話果上的災難並不可怕因上的災難才可怕三毒才真正可

怕三毒要是滅了果上的災難就不足為懼了那個問題很容易消

除所以這個十二願裡面是以滅三毒為最重要的部分

「知見旋復」就是從不正的知見回過頭來復歸到正知正見觀

音菩薩他用功的方法是從耳根反聞入流是用這個方式觀音菩薩用

這個方法成就了因為這個方法適合於他他用得很順利很自在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三

一點都不勉強這樣才容易成就如果那個法門對自己來說相當勉

強用得不太順利我們就可以把它捨棄掉好像我們要進入講堂

這個講堂四面都有門自然從最近最方便的門進去不必去繞遠路

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如何選擇法門縱然是同樣的一個

法門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切都要順乎自己的根性和現前生活

方式這樣才能夠自自然然快快樂樂的修學不會感覺得有束縛

有苦惱所以佛才有那麼多的法門但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

一個法門只要你懂得旋復就能夠成就無上道

觀音菩薩從耳根一般人來說是耳根利可是有些人你給他講

再多他也聽不明白寫給他他一看就清楚了他眼根利所以有耳

根利的也有眼根利的哪一種根性利我們就用哪一種根性哪一

種法門適合我們就採取哪個法門只要原則原理不錯就行了不

一定說別人修那個法門他成功了那我也得要修那個法門好像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四

病一樣他害病吃藥就好了我也害了病趕快去買一樣的藥吃

結果病情加重因為兩個人患的病不一樣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人家

修那個法門容易成就我們修那個法門未必能成就這是要知道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它是有連帶關係的我們懂得立刻

就會聯想到古人所說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通達一切經都通達

了就跟「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是一個道理千經萬論是講的一個

道理正因為如此古大德才提倡從根本修何謂根本在一切經論

裡面你特別愛好哪部經你一生當中決定就學這部經這部經就叫

做根本這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達這叫從根本修在中國古代各

宗各派各有各的根本賢首宗的根本是《華嚴經》天台家的根本

是《法華經》淨土宗的根本是三經一論禪家的根本是講心性所

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由此可知教有教的根本淨有淨的根

本密有密的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

三正釋經文

一七五

見覺屬火知見旋則離火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存所以無

火害也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

燒「

見覺屬火」知見是屬於火四大裡面是屬於火因為知見

它有光明的意思明是火相火有照明的作用「知見旋」回過頭

來就離了火塵換言之內「見覺」的火既然熄了外面縱有大火

它不能害火是真不能燒內外相感才會起作用古大德說的內四

大與外四大是常相交感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境界裡所以才有種種

的災難如果內四大清淨捨離了外面四大也被你轉了我們這個

身體外面的環境都是境界都是我們一心變現之物正因為心不清

淨所以變現外面這些境界我們又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受種種的

障礙種種的災難心要清淨外面境界也統統恢復到清淨境界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六

本是一真這個境界相原本是清淨寂滅相哪裡有災哪裡有難有

幾個人能夠真正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實在是太

難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成就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建立信

我們今天講信談不上正信對於佛法的理論及一切現象有正確

的理解而相信的才叫正信說得不好聽點我們今天的信是迷信什

麼叫迷信對事實的原理不清楚對事實真相也不清楚聽別人這麼

說我們就相信

所以「信佛」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如《觀世音菩薩感應錄》

記載的種種感應雖非正信卻是全信一點疑問都沒有於是乎能

得觀音菩薩神力加持免災免難中國俗話常說「大智若愚」愚是

迷大智是覺可是達到了極處那個交界的地方就是一不是二所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七

以他也能與菩薩起感應觀音菩薩大覺他是大迷因為信心他們

之間起了作用

這種信心屬於至誠心他的心沒有一點妄念純到了極處換

言之這個心就是真心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不叫你聽經讀誦

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在那裡打坐參究禪宗要在明心見性之後才許

讀誦經論教下的方法正跟它相反先從經論上下手然後再求一心

不亂再求清淨心先把理論方法統統給搞清楚再去求證禪宗

是先證得然後再把經論搬出來印證我的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不一

樣所以經典有兩種作用在初學的人它是指導原則在證果的

人是給他做見證的

由此可知關鍵就是在信心如果我們對於菩薩沒有一絲毫的

懷疑就得感應火不能燒水也不能溺一切的災難苦厄都消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八

了我們讀誦大乘其目的無非是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們信心

愈堅固疑慮愈少所以禪門的修學它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一

絲毫疑惑沒有這才能夠參究有疑那就得要從經論上下手所以

世出世間的教學兩種人是當機者一種人就是上智一聞千悟他

沒有懷疑容易成就另一種是下愚就是愚痴到極處他什麼念頭

都沒有你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這種人好教決定成就最麻煩的

就是一知半解你說他愚他自覺得聰明你說他聰明他真是笨

對於一切法半信半疑這是最不容易成就最難教的學生

觀世音菩薩能回頭正因為他能回頭所以他見性了《心經》

講「照見五蘊皆空」四大是五蘊裡面的色法不但色法空了連心

法受想行識也空了所以能「度一切苦厄」這句話是總綱領現

在看的是裡頭的細目一條一條的來敘說所以菩薩知見旋復他沒

有見業沒有邪知邪見火與他不能發生感應這是說他入火不燒這

三正釋經文

一七九

種能力的來源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眾生並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可是

得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菩薩全程肯定的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縱

然入到大火大火會把自己身體燒成焦炭還是沒有一念疑惑這樣

才行如果這個時候稍微有一點疑慮就沒有感應了

前面講到有許多人經年累月的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沒有感應

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得「一心稱名」心裡有一個疑念就不是一心

才有一念功夫就不是一片菩薩的願力菩薩的慈悲雖然廣大我

們也得不到加持並不是菩薩不加持是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障礙

菩薩神力的加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所

以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障礙與菩薩不能感應道交我們真正相信一

點疑慮都沒有佛菩薩的神力能加得上這種力量就是科學所講的心

電感應誠到極處有感應不要說佛菩薩對我們凡夫都有歷史有

記載母親想兒子時咬指頭兒子會感到心痛所謂母子連心這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〇

心電感應

母親對孩子的慈悲是愛緣慈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是同體

的悲心叫「無緣大慈」這個力量遠超母子之愛哪有不感應的道

理我們把佛菩薩當作外人所以不能起感應佛菩薩念念當中有眾

生眾生念念當中沒有佛菩薩所以才不起感應這是說明菩薩確有

能力加持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確實有應但是一定要記住一心稱

名這個時候就為菩薩大悲威德光明所攝能夠不墮火難「由菩薩

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

應騐傳云祝長舒晉元康年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艸屋大

風必無免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鄰舍而滅里人淺見謂為

自爾因風燥時舉火燒之三擲三滅眾方懺謝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一

這是引用晉朝時候一位祝長舒居士的一段故事「祝長舒」他

是洛陽人以前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土牆上面蓋茅草茅草屋有

好處冬暖夏涼住起來很舒服可是草屋最怕的就是火燃一根火

柴都可以把它燒掉以前磚牆瓦屋都是富有的人家普通人家一般

都是住茅草屋他的草屋「為延火所及」當時鄰居家起火快要燒

到他家了但是祝長舒信心堅固沒有疑心完全仰靠觀音菩薩他

就「一心」注意這兩個字這一段文字這兩個字是關鍵他沒有二

念沒有懷疑也沒有一切顧慮一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火燒到他

房子前就轉頭到別的方向去了他家房子沒燒到

有人感覺很奇怪也有人不以為然剛剛要燒到你家你運氣

不錯風轉向了把火吹到別的地方去了未必菩薩真靈他是如如

不動鄰里人卻不信你說觀音菩薩靈我們就試試看「舉火燒

之」他們就故意趁著晚上放火連放了三次他的房子都沒有燒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二

來於是乎這個村裡人才曉得真的是菩薩威神力感應自此以後個個

都念觀音菩薩這個例子不要把它看作是偶然的決定不偶然我們

自己一心稱念就會跟祝居士一樣有感應

我再舉一個例子在台灣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常常印佛書他們

全家都學佛是台中李老師的大護法那時候我正在台中李老師講

經瑞成的老闆在聽經他兒子許炎墩也在聽經聽了一半他們家

裡有人來報告鄰居失火快要燒到他們家了瑞成這兩個老闆聽了若

無其事繼續聽經一點也不慌張一直到聽完經才過問知道火已

經熄掉了他們家沒有被燒到這樣的事情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偶然

其實並不偶然他一時清淨就一時感應念念清淨就念念感應所謂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我們存個僥倖的心存

個試驗的心那就不是一心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三

辛二免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難故經云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

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屬水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

溺害也

「經云」經是指《楞嚴經》「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

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在四大裡面屬於水大「聞聽旋則離水

塵所以無溺害也」觀聽旋復這是菩薩神力的來源由於反觀聽

聞的聞性回旋妄聞復歸真聞跟前面意思是一樣的眾生聞業交

感就是內裡面的聞業與外面的境界相交感才現水災

由此可知自然災害也是眾生共業所造成的這如果對於佛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四

沒有相當的體認也不容易接受這些在佛法裡頭屬於甚深的教理淺

顯的教理一般人他能接受像這些太深的地方他無法理解還加以批

評如果這個人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相當的學歷他影響力就很

大換言之他造的業也就深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遵守四

依法四依法第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今日之下無論他的聲望

多麼高名氣多麼大他說的話如果在經典上找不到我們就不聽他

的我們要依法依經典不能以他的知見來做依據這個很重要

因為世間一般人對於這些有名望的人都有尊敬仰慕之心他知見錯

了我們也跟他走一條錯路這個麻煩就大了

「旋聞復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我們凡夫果能一心稱

念觀音菩薩聖號要是遇到大水也能夠免除災難保全身命一心

稱名遇到水難而能夠免難的事例很多不勝枚舉諸位可以參看《觀

世音菩薩靈感錄》總之一個原則一心稱名這四個字決定不能夠

三正釋經文

一八五

漏掉的才能得感應

辛三免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

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

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

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世間人都希望過富裕幸福的生活絕不喜歡過貧窮的生活一生

願意過貧窮生活的那都是心地清淨知足常樂的人不是普通人

以前南亭老和尚講過一個故事在他的家鄉江蘇泰州有一戶人家老

先生是要飯的後來兒子發達了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很有財富父

親在外面要飯兒子很沒面子所以去把老先生請回來老先生回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六

住了不到一個月又偷偷溜出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為什麼自在吃

飽了之後走到哪裡玩到哪裡遊山玩水多自在家裡那麼多人侍

候一身的不舒服清心寡欲清淨自在

修道的人他願意過貧窮的生活安貧樂道不願意富庶在從

前像出家人修道人有學問有道德不願意出來做官的隱士

願意過清貧的生活古人講「清貧濁富」清高一定是貧窮貧窮才

顯出清高世間人絕大多數求功名求富貴這是人之常情

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萬億

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賈千

倍任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阿含》云風

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剎乃食人鬼也一人稱名餘人悉解脫

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七

「入海求珍」今天講在海外做貿易從前海上交通工具沒有現

在的發達都是木造的帆船入海很容易遇難不像現在的輪船幾千

噸幾萬噸不容易遭受海難入海求珍「結伴無定」航海總是

要有好幾艘船舶結伴同行「終不可獨往」一定是有同伴「故舉

百千萬億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

倍」這是講入海的利潤是農夫耕種所得的百倍「商賈千倍仕宦

萬倍入海吉還」真正得到寶物回來了「得無量倍」這是因為

要想得到財寶所以才甘冒這麼大的危險到海外去採集珍寶

「《阿含》云」《阿含經》上說「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這個黑風是什麼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捲風大颱風古時候在海

上對於氣象沒有像今天預測得這麼精確航海完全憑的是經驗遇

到風難如果附近沒有安全的島嶼可以避風就免不了要遇到災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八

「羅剎乃食人鬼也」海島裡常有今人認為可能是一種野蠻

人所謂食人族如果遇到這些事情那危險極了「一人稱名

餘人悉解脫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

也」這是說明他們同伴當中有一二個人能夠一心稱名求菩薩

救度都能夠得到感應都能夠免難大家同在患難之中容易同心

同願而且在大難臨頭的時候生死交關念佛的心特別虔誠沒有

妄念所以極容易得感應

經云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

能害由菩薩滅妄斷殺故遠離鬼害也

這一段引用《楞嚴經》有兩句話非常重要是我們一定要修學

的那就是「斷滅妄想心無殺害」

三正釋經文

一八九

妄想是第六意識佛在《楞嚴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這不是

我們的真心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好比羅剎鬼能傷害我們的

身命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現前由此可知你妄想要是不

生魔鬼再多也不能害你妄與妄交感才會有這些災難現前要想

斷妄想就一定要學佛法一定要修清淨心沒有妄想心就清淨

沒有殺害心就慈悲別人來殺害我我們也不能夠起一念報復之

心災難才能夠永遠的拔除他為什麼不殺別人他為什麼不害別

人他來害我殺我前生一定有業因因果循環所謂是「一飲一

啄莫非前定」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遇到一個刺客叫行昌六祖大師有他心通

等著他來殺旁邊放十兩銀子那個人來了砍了三刀刀口都砍捲

了六祖大師如如不動刺客嚇死了拔腿想跑六祖把他叫回來

說「我只欠你財不欠你命所以你不能取我的命這裡有十兩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〇

子拿去過去世我欠你十兩銀子現在還給你」欠財的還財欠命

的還命我不欠你的命脖子伸長砍了三刀也沒有受傷所以我們被

別人害了想到我前生就是這麼害他今天他害我一報還一報這

事了了一定要修大慈悲心否則冤冤相報永遠沒了《安士全書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到文昌帝君在過去一十七世當中結的冤家

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慘不可言到最後遇到菩薩把他點醒才覺悟把這

個怨結才解開所以對於任何再惡的人決定不能有一念報復之心

我們的災難才能消除這些道理果然參透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冤家

債主全都可以化解

《楞嚴經》上說觀世音菩薩他是「滅妄斷殺」斷得乾乾淨淨

所以能夠「遠離鬼害」他「反聞聞自性」妄心自然就息了沒有

妄想沒有殺心所以在心裡面根本就沒有魔鬼他以這樣的神力加

持一切遇到鬼害的眾生也能夠叫這些眾生脫離羅剎鬼國但是這個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一

地方要注意到就是必須得一心稱名鬼才不能害平時我們要修清

淨心要修慈悲心唯有心地清淨慈悲才能夠離一切魔鬼

確實有鬼不是沒有鬼有許多人有這個經驗大的鬼沒有遇

到遇到小的對你害得比較輕微一點的譬如說有一種魘鬼我在

沒有學佛之前常常遇到為什麼心裡頭有殺害所以被鬼欺負近

二十年來再也沒有遇到過了跟這些惡鬼緣斷絕了我們修學必須斷

妄想修慈悲心不與鬼神打交道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

我要不去拜那個神那個神將來找我麻煩他要叫我遭災難這就是

你的妄想鬼神就因為你有這個妄想他才可以欺負你你要是根本

沒有這個妄想自己的幸福是自己造的鬼神也只好掉頭去了沒有

辦法找你麻煩鬼神看可以欺負的他才欺負不可以欺負的他不敢欺

負所以人心正行正鬼神都尊敬怎麼會欺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二

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

欲盡食合舡皆稱觀音名號中有一小禪者不信不稱鬼索此禪

者禪懼甚學稱一聲亦得免脫

師子國就是現在印度南面的斯里蘭卡「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

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碰到這些羅剎鬼或是說

食人族也好合船的其他人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只有一個小禪者他

不信也不念結果那些羅剎鬼就要吃這個人這個小禪者嚇壞了

趕緊念念一聲也免了難遭遇到這些鬼難稱名蒙菩薩救護的這種

公案很多《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多看看要相信裡面每一條都是真

實的故事不是虛構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稱名的時候一定要

一心絕無二念決定沒有疑惑才有感應

辛四免王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三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

段段壞而得解脫

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

士拔苦之力也

「言刀杖段段壞者」古時候的刑罰不是刀就是杖杖多半是

用木頭做的「明」是說明說明人執持刀杖之類殺人的這些工具

「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士拔苦之力也」這樣的事情也真是

有不是沒有菩薩這種神力從什麼地方來的

經云五者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

壞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性無搖動既同聲聽無復形礙故

使刀兵如割吹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四

這是說觀世音菩薩他「反聞照性本覺內薰」的功德不可思

議我們對於這些事情之所以發生懷疑就是不曉得反聞聞自性這種

能力有多大我們是沒有辦法來估計的在本經裡面就是講一心稱

名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一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講的至誠心這個地方給我們說至誠

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佛法的修學法門雖然多那只是方法手段

不相同其目的都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禪家說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

圓解跟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是同一個境界只是名詞不相同境

界完全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凡是修學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目的在

一心不亂這都是真學佛如果目的不是在一心不亂你每天念佛

拜佛都叫外道因為你雖用的是佛教的方法目的是心外求法相

反如果以清淨心為目的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是說明反聞照性這

種神力不可思議

三正釋經文

一九五

觀音菩薩修成功了而且是圓滿的成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成就

既然如此諸佛跟觀音菩薩有什麼兩樣為什麼我不念其他的佛菩

薩單念觀世音菩薩能力確實一樣沒有差別但是觀世音菩薩本

願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立下這樣的大願當

他成就的時候這個願決定兌現正如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建立極樂

國土接引十方有緣的眾生這是願力的關係而我們這個世界偏偏

又苦難很多菩薩有這樣的大願跟我們恰恰好是感應道交

修行人第一要禁得起考驗在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一

切境界都要能禁得起考驗在裡面修一心《彌陀經》教我們修一心

不亂《普門品》教我們修一心稱名可見得一心重要我們一年到

頭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在境界裡修一心這叫真

修行這叫會修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就

是修一心不亂從一開端到最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六

他從初地到了等覺真是圓滿菩提心到了究竟清淨善財童子所經

歷的境界就像現前社會這樣的複雜各行各業佛魔外道他統統

都接觸在這裡面修什麼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他自己的

一心稱名

只要你修到一心功德就圓滿福德也圓滿智慧也圓滿正是

佛門講的有求必應因為你具備了能感的條件上自諸佛菩薩下至

六道眾生那是你感應的對象有感就有應觀音大士以此自證成

就金剛三昧不動不壞之本以這個力量來加持眾生能令眾生在臨當

被害的時候刑具自自然然就脫落這是觀音菩薩金剛三昧之力菩

薩身同金剛金剛是物質裡面最堅固的刀劍接觸當然不能壞金剛

而金剛能壞其他一切物

下面兩句是比喻「使其刀兵」兵是兵器刀就是刀劍這些兵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七

器「如割水吹光」我們拿刀去割水這一刀割下去再拿起來水

又連在一起了吹光是什麼意思颳大風的時候風能夠把太陽光吹

壞嗎風的力量大比水火還要厲害發大水淹的地方範圍有限

大火燒的範圍也有限颱風那個災害的嚴重性比水火要大得多佛

經講大三災的火可以燒到初襌天水可以淹到二禪天換言之火災

只能夠到初襌二禪天人就沒有火難三禪天人沒有水溺之難風能

夠吹壞三禪天但是風災達不到四禪天四禪天沒有三災四禪天叫

福天它沒有三災這裡的天人福報最大三禪只有一種災風災

二禪有兩種風災水災初禪以下免不了大三災

風有這麼大的威力對於日光它也無可奈何光明如如不動絕

不會被風吹壞一點點佛在經中以此比喻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

無搖動水的性光明的性如如不動這個性也引申到我們所謂的真

性我們的真性是沒有形相的但是它能夠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八

能現的是無相有即是無這個道理正如《金剛經》上所說「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一切相上不

分別不執著這個相就是不壞相性相一如性相沒有兩樣真正

明白諸法實相色塵就是藏性佛在《楞嚴經》講四科七大皆如來藏

性這就說明性相是一不是二

既是如來藏性色塵是如來藏性刀兵刃是如來藏性我們這

個身也是如來藏性藏性合藏性就跟以空合空一樣都沒有動搖

都不壞它來合的時候刀兵不會壞身體也不會壞必須入得這個

境界才現出事事無礙的相諸佛如來觀音大士是金剛不壞身我

們的身跟他的身沒有兩樣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沒什麼兩

樣大士證得了所以兵刃無畏他用這個神力來加持我們當我們

一心稱名的時候一心與菩薩與佛的一心就感應道交菩薩的威神

就能加持給我們就能幫助我們免除刀兵的災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九

「既同聲聽」聲聽是沒有形狀的音聲是無形的所以音聲

不畏刀兵「無復形礙故使刀兵如割吹耳」如同割水吹光這

個境界如果我們要真修成對於一切法確實不執著了知道它是虛妄

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入虛妄決定沒有障礙叫事事無礙

如果到這個境界我的身是藏性牆壁也是藏性藏性入藏性沒有障

礙你就能自由出入

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的自序裡說曾經有這麼一樁事情

他在方丈室裡靜坐忽然想起了什麼事情他就起座出去了出去之

後才想起來沒有開門怎麼出來了心一動念回來一看推門門

裡面拴著的他出來那一剎那當中心是一心沒有妄念所以沒有障

礙第二個念頭起來就不行了牆壁就障礙了怎麼撞也撞不進去

可見得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在這個境界裡面刀兵怎麼樣砍就跟

那個牆壁一樣自由往來但你在這裡一動心就不行了全部的精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〇

集中只有一句觀音菩薩一心稱名這時候就有感應一念分別就

起障礙經上講這麼多事情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原理就這麼

一個道理全部的經典都是勸我們一心稱名沒有其他的所說的這

些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而說我們也想

求福報得了一心福報自然有沒有一絲毫勉強本性裡面的福

報本來具足的福報享受不盡的福報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報享

得盡稱性的福報享不盡這是修學的好處

傳云晉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為賊常供金像帶髻中

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三斫不傷解髻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觀音靈感錄》裡面公案更多絕不是偶然的這都是事實

辛五免鬼難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一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言滿中者假設之辭也鬼所以畏者菩薩有威有恩若非懷

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以惡眼豈興害心

諸佛菩薩對於六道眾生都是平等慈悲的救護諸惡鬼明白這個

道理的他感恩聽菩薩的名他不敢加害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他

曉得佛菩薩威神力量太大他不敢所以也不敢加害這一段大師也

引用《楞嚴經》的經文來解釋

經云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

眾生藥叉羅剎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二

這段經文是從《楞嚴經》裡面節錄下來的當中省掉了不少

《楞嚴經》的原文有藥叉(就是夜叉)羅剎鳩槃茶鬼毘舍遮

富單那等此地省掉了幾個鬼的性質是陰性俗話說「人有三分怕

鬼鬼有七分怕人」由此可知鬼怕人更甚於我們人怕鬼我們明

白這個道理大可以不怕了真要碰到鬼你大聲一叫鬼就嚇跑

菩薩這種能力使鬼神敬畏也是他修學的功力「聞熏精明明

遍法界」鬼神的性質是幽隱暗昧一般人做虧心事情鬼鬼祟祟

鬼頭鬼腦他思想行為都是見不得人的所以鬼的性質就是如此

絕對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鬼什麼時候出來夜晚我們超度

鬼施食於鬼都要在黃昏以後才有效所以菩薩到鬼道去度眾生也

要把自己的光明隱藏起來也要變成幽暗跟鬼一類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三

蒙山施食就是請鬼吃飯請他吃飯當中給他說法勸他學佛意

思在此地這是修福這是消業障因為有許多怨鬼跟我們過去生生

世世都是冤家對頭不是欠財就是欠命我們超度跟他解怨釋結化

敵為友功德在此地在修行路上為什麼有那麼多障礙就是我們無

始劫來欠的債太多債沒有還清生生世世總是有麻煩欠命的要還

命欠錢的要還錢沒有法子避免的所以我們凡是參加此類佛事

一定要很虔誠的念誦觀想消自己的業障解自己的怨結使我們

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目的是在此地

『是諸惡鬼』是總說『夜叉羅剎』是別說羅剎是很可怕的

鬼在佛經裡面說夜叉跟羅剎都是吃人的鬼心非常毒見到人他

就要害這兩類的鬼當中也有皈依佛法的皈依了他就是佛門的護法

神護法神不害人但是他那個習氣斷不了假如我們在三寶裡面有

得罪的地方菩薩不會怪罪你的可是護法鬼神就不饒你他看不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四

眼就來報復你找你麻煩

佛經裡說夜叉跟羅剎由北方多聞天王所管四大天王在欲界

天他上面跟諸天通下面跟一些鬼神往來是鬼神當中的大頭目

鳩槃茶是南方增長天王所管的毘舍遮也叫做噉精氣鬼是東方持國

天王所管富單那所謂是主熱病鬼有點像我們中國講的瘟神是屬

於這一類的是西方廣目天王的部下皈依三寶的就稱之為八部鬼

神追隨著四大天王為三寶做護法神所以佛寺的建築一進山門

就是天王殿天王殿裡面列的就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門的護法所

以你一稱佛菩薩的名號那些鬼神還能起害心嗎當然就不會了

「由聞熏精明爍諸痴暗故鬼不能視」這是講一個人他有智

慧光明鬼不敢接近「斷滅妄想心無殺害故害不能加」縱然

這個鬼跟你是冤家對頭念念想報復他也無法接近《三昧水懺》

三正釋經文

二〇五

裡的悟達國師有個怨鬼跟著他好幾世時時刻刻盯著非報仇不

可到第十世的時候就是悟達國師做皇帝的老師尊貴至極皇帝

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他心裡起了一念歡喜心被境界轉了護法神

跑掉了護法神一跑掉他的冤家就找來了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

幾乎要了他的命總算他這十世沒有白修遇到迦諾迦尊者調解用

三昧水給他洗冤家到此就解除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得罪

一個人很容易與人結怨很容易要想把它解除可沒那麼簡單所以

必須要「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不但沒有殺連害人的心都不能

《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釋床帝大瞋鬼光明轉盛此

同其心行故帝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

《阿含經》裡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大力鬼坐帝釋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六

大力鬼是屬於天阿修羅一類的帝釋是我們中國人稱的玉皇大帝忉

利天主這個床就是他的寶座大力鬼坐在忉利天主寶座上「帝大

瞋」忉利天主看到大怒這一氣「鬼光明轉盛」鬼的勢力威風

愈來愈大「此同其心行故」忉利天主無可奈何因為自己的瞋恨

助長了他的勢力「帝還發慈心」帝釋天主回頭想想算了一念

慈悲心起來「鬼光明滅即去」鬼就無可奈何了這個故事給我

們很大的啟示對待惡人如果要用慈心對待他他就無可奈何這

個人來找你麻煩來罵你你以慈心待他他發脾氣在那兒罵你

就在那裡聽一句話都不回等到他罵累了自己覺得沒面子就走

了這個厲害如果你要回他他會愈罵愈起勁

我以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當中發生爭執打架老師不問

哪個有理哪個沒理兩個一樣罰跪為什麼兩個不是同等程度吵

不起來也打不起來能夠吵起來打起來兩個程度一樣你明白這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七

個道理不但能應付鬼神亦能應付平常的人事糾紛

辛六免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

禁制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在手為杻在

脚為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三木一銕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

封檢繫未必檢檢必被繫今云檢繫者顯罪深怖重也

枷鎖是刑具現在所謂是腳鐐手銬之類為什麼說『有罪』

『無罪』「無罪」是被冤枉的「有罪」就是罪有應得他犯了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八

罪必須加上重的刑具這樣的人他要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也救他

我們就懷疑了如果他被冤枉的菩薩救他是對的他果然有罪佛

菩薩救他不就濫發慈悲心嗎惡人救了出來將來他再害人怎麼辦

「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菩薩的心是

平等心只顧救難不問他是真有罪還是被冤枉但是有一點我們要

注意那就是這個有罪的人必定是一念向善改過自新才能與佛菩

薩感應道交如果他的心根本就不正念佛念菩薩求佛菩薩救他出

來出來之後還準備再做壞事佛菩薩與他絕對不會有感應的無論

造什麼樣的重罪他要是一念回頭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

是真的懺悔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何況是諸佛菩薩正因為

這個道理那些一生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他肯一念回頭都能夠

往生西方淨土

三正釋經文

二〇九

唐朝的張善和是個屠戶一生殺牛殺業很重臨命終時見到許

多牛頭人這是地獄境界現前張善和在這個時候一念回頭一心稱

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幾聲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他往

生西方去了有的人一生念佛臨命終時打一個閒岔沒有能往生

看到張善和這個例子有人就懷疑阿彌陀佛是不是太不公平阿彌陀

佛非常公平「一念相應一念佛」張善和那時候一念相應佛就現

前你念了一生佛臨命終時打閒岔不相應佛不會現前我初出

家時圓山臨濟寺有個念佛會領導是福州的同修林道棨他在臨命

終的時候聽到佛號就討厭佛號念不下去人家給他助念他把人

家趕跑他自己清醒的時候跟我們說怎麼得了業障這麼重提倡念

佛會領導大家念佛結果臨命終時自己聽到佛號就厭煩顛倒

所以我們修福應該在什麼時候享受如果所修的福平時享盡了

到臨命終時顛倒錯亂這一生又錯過了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〇

福福報讓別人去享我們的福報保存在那裡不但保存還有增

長將來所得到的比我們布施出去的還要大這個道理不難懂臨命

終時心不顛倒那你決定往生造福而不享福諸佛菩薩古來的祖

師大德個個都是如此六祖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一生造福一輩

子粗茶淡飯虛老和尚一件衣服大補釘小補釘補了十幾個惜

福台中李老師一件中山裝穿三十多年沒有添過新衣服人家送他

衣服轉手就供養別人他自己有收入過最簡單的生活多餘的錢

都拿去做慈善

所以菩薩救護的原則是真正回頭真正懺悔真正改過自新的

這樣的人太難得了哪怕他犯下滔天大罪也可以原諒我們應當幫助

他觀音菩薩救這些受災難的人都是真正肯回頭的蒙菩薩救護之後

再不會做惡事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一

經云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

鎖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鎻自脫也

這是《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這種能力的根由這種能力還

是從反聞聞自性從見性當中所發生出來的「音性圓銷」音就是

動靜這兩個結「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叫圓銷就是圓滿的銷除

盡了這時候「觀聽返入」觀是觀照觀照能聞的聞性反聞聞自

性自性是一一就是真實決定不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可見得不但是音性圓銷其餘的色香味觸法沒有一塵不是圓銷所

以說「離諸塵妄」塵就是指六塵六塵都是虛妄的他以這樣的能

力才能夠加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能令眾生禁繫枷鎖」禁繫是監禁的意思枷鎖就是手鐐腳銬

之類這些刑具眾生被枷鎖束縛「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二

相不有故枷鎖自脫也」

問先王制法用以懲惡陰有地獄陽有囹圄人神所共用

者若救無辜理或容矣釋有罪者縱惡壞紀豈聖心乎答

妙哉問也魯肆大眚聖人善莊公之補過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

之仁恕未聞議其傷於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

之慈乎

這一段問答與前所講「以明聖心平等」那段的大意相同

傳云葢護山陰人有罪判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稱名

無間忽見觀音放光照之鎻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三

這是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靈感錄》裡面也有「稱名無間」

很重要無間雖然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但是他念念相續沒有妄

念夾雜在其中所以能夠有感應感應觀音菩薩放光引導他脫離枷

鎖他能夠躲避這個災難

辛七免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

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

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

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

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商主』就是商業界的領袖我們今天所謂企業家他帶一群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四

商的人帶了很多珍寶經過險道

大千國土標難處也滿中怨賊正明難也國曠賊多聖力

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本劫財今怨為賊必財命

兩圖如此遍滿尚能救之況少乎有一商主遭難人也商者

訓量此人擇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既有

商主即領商眾既涉險遠所齎者必難得之貨故言重寶險路

者或是曠絕幽隘之處或是怨賊衝出之徑皆名險路勿得等

安慰止其恐怖勸稱設其上䇿歎德獎令定膽三義具足俱時稱

唱即得解脫此中南無翻救我

「大千國土」這是泛指在這個世界不一定什麼所在你遇到

了冤家「滿中怨賊」這是盜匪一類的你遇到盜匪盜匪跟你前

三正釋經文

二一五

世也有因果關係否則他為什麼不搶劫別人他在搶劫的時候只搶

別人財寶不殺人搶你的時候又要財寶又要害你的命這都有因果

關係欠錢的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楞伽經》裡面說菩薩心地慈悲不應當食眾生肉在因果上

來說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將來要還的幾個人想到後果這是要

還債的從小到現在你吃了多少這個帳將來怎麼還有一個辦法

你要修行證果往生西方就統統還清了牠們都有福了牠供養你牠

做你的齋主你所修成的功德利益牠沾光牠不會來向你討債牠要

來求你度牠所以你一成就那些冤家債主都要來向你求救

倓虛大師在《影塵回憶錄》中說他沒有出家前有個朋友劉

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他心地虔誠有那麼一點成就他跟三

個朋友合夥開中藥舖中午生意清淡的時候他們幾個正在休息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六

瞌睡似睡未睡時看到兩個人走進來這兩個人跟他有一點財務上的

糾紛打官司他贏了那兩個人輸了就氣得上吊自殺了他心裡也

很難過雖然自己是有理的對方沒有理可是對方總是為了這個事

情自殺了他看到這兩個鬼來了曉得是冤家心想大概來找麻煩

的結果這兩個鬼走到他面前跪下求他超度他這才放心不是來

報仇來求超度的他們說只要你答應一聲就可以了那很容易

他就答應了他就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再踩著他的肩膀生天

了這兩個鬼離開之後他又看到過世的太太和小孩這兩個鬼魂出

現到他面前跪下也求超度他點點頭同意了她們也是用這個

方法踩著他的膝蓋和肩膀生天了他一門深入八載寒窗讀《楞

嚴》專精一心就有無比的力量才能夠超度鬼魂

此地講「國曠賊多聖力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

本劫財」這是怨賊二字的含義怨是報怨來討命的賊是討債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七

來劫財物的遇到怨賊的時候財命兩樣都保不住「如此遍滿

尚能救之況少乎」觀音菩薩有這麼大的能力三千大千世界遍滿

了怨賊他都有能力救遇到一二個怨賊念觀音菩薩是絕對沒有

問題的我們盡可以放心「有一商主」這是講遭難的人重要的

就是主這個字他為這些商人之主商人的領導者這批人帶了貴重

的財寶又行在盜賊出沒的地方在這種情形之下唯一真正能救護

的也就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以威神力加持使他們能夠免除

盜匪的災難

經云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

劫葢音聞兩立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遍慈而

却敵也

此地大師也引用《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力量的來源「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八

音聞兩立」兩立就成了敵對「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

待」待就是對待內心與外境合成了一體沒有對立的所以能夠

「遍慈而卻敵也」這個道理跟儒家所講「仁者無敵」是一個意思

仁者是仁慈之人他的心裡面沒有怨敵如果還有怨有敵對那就

不仁不慈了可見得在我們固有文化裡面仁這個境界是多麼高

我們在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還有對立哪有慈悲心怎麼能稱為

一個仁者佛法講大慈大悲沒有怨敵遇到怨敵也是一家人這個

怨結自然就化掉了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傳云晉隆安年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艸被羗人所獲閉

於柵中人多擇肥者先食餘人食盡唯達并一小兒意來日食

之達竟夜稱名至旦羌來取食忽一虎跳吼諸羗散走虎咬

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走

三正釋經文

二一九

這則公案是晉朝隆安年間「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草被羌人

所獲」被人俘虜去了「閉於柵中」柵是用木頭做的就像籠子

一樣關在裡面「人多擇肥者先食」這些野蠻人也是吃人的

哪一個長得胖就先吃掉「餘人食盡」從這一段看慧達一定是又

瘦又小所以沒有被先吃掉關的那些人眼看都要吃光了「唯達并

一小兒」只剩下他和另一個小孩第二天就要輪到他慧達「竟夜

稱名」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了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心稱名

念了一整夜「至旦」到第二天「羌來取食」要把他們兩人帶

去殺了吃「忽一虎跳吼」這時候忽然來了一頭老虎咆哮怒吼把

那些羌人嚇跑了「虎咬柵作穴而去」作穴就是在柵欄上咬了一個

洞他們可以從洞裡逃出來「達將小兒逃走」慧達帶著那個小孩

就逃出來了

還有一段公案也是晉朝時候的事情有一個叫杜傳的人他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〇

戰爭期間被敵人俘虜關在牢獄裡面在當中他遇到一個出家人過

去跟他認識他就向這個法師求救法師跟他講你現在被俘虜我

也沒有能力救你你誠心誠意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感應於是

乎他就默念了三天三夜戴的刑具忽然自己脫開了他就趁著這個機

會逃掉了不但他逃出來當時還有不少的同伴他叫大家都念觀世

音菩薩名號一夥人都脫離了災難以後回到家鄉他把這個事情告

訴親戚朋友鄉黨鄰里一鄉人都拜觀世音菩薩這樣的感應事跡非

常多一定要曉得為什麼會有感應真正曉得這個道理對於所有宗

教那些靈驗的事蹟就能了解

所以只有至心一心才能把宇宙一切的真相搞清楚也才能與

十法界諸佛菩薩鬼神交通往來一切災難都能免除得大自在你

要問為什麼能免除清淨心中沒有惡念沒有妄想沒有殺心什麼

災難都能消除道理在此地在自己心目當中不但諸佛菩薩是善知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一

識連這些惡鬼惡神惡魔也都是善知識甚至毒蛇猛獸都可以親

近絕無傷害之理這是自己修德上成就的

庚二結其威神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四句經文是救七難這一段的總結

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

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菩薩

的意思為什麼稱菩薩後面又稱大菩薩這個意思顯然就是告訴我

們一尊菩薩他可以現無量無邊身可以現初住菩薩《楞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二

現的是初住的身分《華嚴》現的是第七迴向的身分都叫菩薩如

果示現地上菩薩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覺就叫摩訶薩這個意思

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身分不一定應以什麼身分得度就示現什

麼身分說菩薩摩訶薩就是從十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到

了單講菩薩不包括十地等覺如果單說摩訶薩不包括三賢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觀世音菩薩不只一個人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發

同樣心的都叫觀世音菩薩今天大家念了「普門品」與觀世音菩

薩發同樣的願修同樣的行也稱為觀世音菩薩不能稱摩訶薩因

為是初學初發心的小菩薩所以這個名詞裡面的含義很深『威

神之力巍巍如是』這兩句話是讚歎

到此地把「免七難」這一段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二個中段講

「離三毒」在《楞嚴經》裡面這個中段分成三個小段來說此地

的經文雖然不分但是這三小段也是清清楚楚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三

己二離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

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

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

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是貪瞋痴三毒煩惱稱為毒可見得這個煩惱之嚴重

佛門常說無量無邊的煩惱又說八萬四千煩惱因此佛有八萬四千法

門法門就是對治煩惱的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法門八萬四千太多

了因此天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又把它歸納為二十六種煩惱

二十六種煩惱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

部分是根本煩惱有六種第二個部分是隨煩惱有二十種合起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四

是二十六種煩惱六種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六種煩惱再歸

納就是貪瞋痴三毒三毒還可不可以再歸納可以歸納到最後

就是一個字貪所以煩惱的大根大本就是一個貪字菩薩修學的

方法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以布施為主布施的用意是要對治貪煩

惱布施就是放下捨棄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大德無論是出家

在家無不示現一切捨離真正能捨心才清淨

總觀前面經文所說的菩薩之能夠救七難我們修行的方法只有

四個字「一心稱念」與菩薩才能感應道交得到菩薩神力加持

消災免難心裡要有貪心存在一心怎麼能達到有瞋恚心存在一

心怎麼能達到有愚痴心存在對你的一心也是障礙由此可知斷

煩惱從哪裡斷從根本斷根本就是三毒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單複今從複

三正釋經文

二二五

列「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貪瞋痴稱之為毒是因它能侵

害修行人的發心「喻之如毒」毒在此地是比喻「但有單複今

從複列」單是一方面講的複是兩方面來說註解是從雙方面來講

自愛為欲愛他為婬婬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牆不顧

德行破國亡家禍延其身若能存念觀音即得離也

欲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這種煩惱的毒害佛菩薩只是舉其中一

種來說明而已我們不能只看到淫欲為害最毒其實貪及其他也是一

樣的佛叫我們斷的是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凡夫有食色兩大

欲望再廣一點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裡面一般人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六

重的是財與色財與色兩種再較量更重的是色這是指大多數人

也有少數人把財看得很重也有些人財色都不在眼裡把名權看得

很重處處都要把權總而言之貪心煩惱重對修行就會造成嚴重

的傷害它能障礙你開悟

古人修行讀誦能開悟稱念聖號也能開悟參禪亦能開悟我

們現在為什麼開不了悟學佛修行雖發心弘法卻貪圖名聞利養貪

圖六度波羅蜜換言之念念在增長貪心這樣怎麼能開悟又如何

能夠利益眾生連佛法都不能貪何況世間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

凡夫貪愛五欲六塵所以不能出三界不但不能出三界三界當

中不能出欲界他福修得再多只能在欲界天享福色界天沒分色界

天沒有五欲心是清淨的為什麼還不能超越生死輪迴因為他換了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七

貪的對象他對於欲界的財色名食睡不貪了但是他貪禪定所以出

不了色界色界天還貪色相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居住的宮殿環境

要非常美好他貪這個沒有情欲有色相還不能捨色相這叫色

界四禪十八層天如果連色相都不要這是六道凡夫裡面屬於高級

凡夫因為有色相就有成住壞空所以高明的人連色相都不要完全

是精神的世界這就是四空天但四空天也不能出輪迴還在三界之

內他還貪不要色相

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能出三界對於有色無色他都不貪

換言之三界之內沒有一樣他掛在心裡一樣都不貪身心世界一切

放下所以能出三界道理在此地他得九次第定成了阿羅漢成

了辟支佛超越三界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他貪偏真涅槃的享受

聲聞緣覺貪愛偏真涅槃不能見性權教菩薩貪六度萬行也不能

見性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見性了世出世間法統統都離開沒有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八

絲毫牽掛由此可知菩提道上涅槃果中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貪煩

惱怎樣才能斷這個是真正根本法

我初學佛的時候很幸運接觸佛法才一個月就有朋友介紹我認

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人凡是認識他的沒有不尊敬的二六

時中就像在定中一樣穩重慈祥不多言語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就

向他請教我說佛法實在是太好了我非常嚮往有沒有什麼方法叫

我一下就能契入大師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這個氣分都在定中第

一次我見他大概是兩個小時只說了幾句話那個印象非常深刻這

就是教學因為我們這個心是浮躁的浮躁的心講再多都當耳邊風

得不到受用他用這種方法等於大家在靜坐坐了半個鐘點然後

才告訴我「有」又隔了二三分鐘再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

得下」我聽了這兩句馬上就接著問從哪裡下手大概又隔了十

幾分鐘他給我說了兩個字「布施」

三正釋經文

二二九

我告辭的時候章嘉大師送我到門口特別囑咐我今天我給

你說了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自然就有感應我也就真聽話

真的做了六年真有感應有許多事情在發生之前大概一個月半個

月自己就曉得就有感應所以我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

定的由

此可知布施是菩薩修學的大根大本從根本修就是修布施

不捨心不清淨不捨不能得一心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捨出世間

的佛法上上乘法也不能掛在心裡佛教我們斷的是貪心不是叫我

們換貪的對象世間法不貪貪出世間法煩惱還是在並沒有減

少貪心斷了世出世間法一如世出世間法不二貪心斷了一切

法都叫佛法有了貪心佛法也是世間法前面經題中說有貪瞋

痴佛法就叫眾生法離貪瞋痴世間法就是佛法法哪有什麼世

間出世間哪有什麼眾生與佛沒有法之所以有眾生法有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〇

法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清淨心所變的就叫佛法煩惱心所變

的就叫世間法

經云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

欲這

幾句是大義法師引用《楞嚴經》的經文「熏聞離塵」這就

是說明菩薩反聞照性的功夫這個功夫得力了就能夠熏聞離塵熏

是薰習聞是妄聞妄聞就是用的耳識意識妄想心往聲塵上跑

向外聞他反聞照性這種功夫能夠把妄聞止息了就變成入流的正

聞正是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熏聞離塵熏聞是捨識離塵是

外面的境界不執著就是不取相不取外面的色塵這就是前面所講

的入流亡所「所」就是指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統統遠離菩薩

用的是耳根耳是對聲每個根都有六個結六六三十六結聲塵這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一

個結解開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只要一個根上六結解開其餘諸根

上的結全部都消除了菩薩以這樣殊勝的威力加持給眾生「能令一

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任何一法要是起了貪愛不能捨離你就可

以運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恭

敬」是什麼就是「南無」我們今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

就是恭敬的意思翻成中文就是皈依恭敬的意思梵音就稱南無

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的要領要記住「一心稱名」以清淨心來

念就能夠斷一切貪心這是必須要記住的世出世間法有一絲毫的

貪心就造成嚴重的障礙要修定修慧統統修不成念佛要修一心不

亂要想得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我們所受的害太大如果沒有這三樣

東西障礙想往生極樂世界早就去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二

眾生欲習合塵故為色劫菩薩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

雖有妙色不能劫動

「眾生欲習合塵」這個欲就是指色欲「故為色劫」「菩薩

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雖有妙色不能劫動」三毒確實給我

們造成了最嚴重的傷害我們生生世世生死輪迴不能夠證得菩提涅

槃原因就在此地我們在六道裡面受無盡的苦難根源也在此地

要曉得這是真正的可怖可畏果然覺悟了把這個根源拔除就能像

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最怕的就是三

毒而眾生對三毒不怕不但不怕還最喜歡但對三毒所造成的結

果就怕了怕也沒有辦法果報你還是得受總而言之在十法界

三惡道的業因要明瞭明瞭之後不造三惡道的業因你就不墮三惡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三

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貪愛重的將來就入鬼道瞋恚是地獄

道的業因地獄是一片火海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畜生愚痴由此

可知三惡道的根本業因就是三毒六波羅蜜裡面布施就是對治貪

毒忍辱是對治瞋毒般若是對治痴毒貪瞋痴是病六波羅蜜是

藥拿這個藥來對治這個病藥到病除我們才能得度但是我們的

病太重了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

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我們聽聞到佛法想把這個煩惱斷除心裡

很想斷而斷不掉因為習氣太重力量太強大了我們學那麼一點佛

法敵不過它所以佛法要長時期的薰習

過去修行人在中國叢林寺院修學一天用功十六個小時佛法

的薰修在一天當中佔三分之二換言之煩惱的薰習佔三分之一佛

法薰修的力量超過它這樣漸漸才能把煩惱控制住佛陀在世也是如

此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個二時等於現在的八小時印度把一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四

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

晚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而中國自古以來是用十二個時辰

所以印度的一時等於中國的兩個時辰現在用的是二十四小時為什

麼稱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

佛門的制度修行人每天睡眠的時間是中夜晚上十點休息

凌晨兩點鐘就要起床做早課可見得功夫不間斷在一生當中才能修

行證果《百法明門論》中提到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

個數量上不成比例何況那十一個善心所沒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的

力量大無怪乎眾生沒有辦法出離輪迴這得靠自己覺悟靠自己精

進排除一切困難自己想方法對治對治的方法也是各人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根性不一樣

中等以上的根性研究教理是個很好的對治方法但是研究教理

三正釋經文

二三五

一定要講經不講經會懈怠因為如果要講每天必定要抽出時間來

看經要做準備我講經二十四年「普門品」不好講從經文表面

上去看除了講故事之外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來講諸位用這麼寶

貴的時間到這兒來聽故事沒有意思《觀世音菩薩感應錄》拿回家

慢慢看就好了何必在這裡聽故事所以一定要將經文裡面的義理發

明出來大家才能夠真正得到受用

經文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一心稱名」讓我們覺悟最重

要的就是這一段一定要「離三毒」如果你讀這段經文真正在此

處提高警覺了這一生受用不盡離三毒要真幹要真放下從什麼

地方放起從身外之物放起先捨我所有決定不能貪愛世尊的制

度當年他率領著一群修行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只有三衣一

缽還有臥具是晚上睡覺舖在身底下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六

佛與祖師大德們在一切貪欲裡面舉出一條做例子大家千萬不

可以誤會以為只有欲不可以貪財沒有問題名也沒有問題以為

世間法不可以貪出世間法應該可以佛沒這麼說過你這樣想就壞

了完全錯了《心經》裡說「無智亦無得」意思就告訴你出世

間法無上菩提不能用貪心去證得《楞嚴經》告訴我們「圓滿菩

提歸無所得」六祖大師之得道就在一句「本來無一物」他才

能夠證得正等正覺

自忿為恚忿他為瞋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

水《遺教》云劫功德財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瞋心

起障百法明門

瞋恚之火在傷害裡面是最嚴重的也最為可怕所謂「一念瞋心

起百萬障門開」此地講「障百法明門」百法是指一切法明是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七

智慧之門換言之你要想通達一切法一念瞋心起把你通達一切

法的門道全都障礙住了

大師在此地首先解釋什麼叫瞋恚恚是自己有忿恨沒有表露在

外面所謂懷恨在心藏在內心沒有發出來發作在外面叫瞋所以

恚從心瞋從目這是用眼睛能看出來的註解中說自己一個人發

脾氣叫恚有對象對著別人發脾氣叫瞋這兩個意思都能講得通

易瞋恚的人誰願意跟他往來見到他都敬而遠之不跟他往來

「渴馬護水」這是比喻馬很渴要飲水別的馬到牠那裡去喝

水牠會把牠們趕走這就是所謂護食有人侵犯的時候他瞋恨心

就會生起來

「劫功德財無過瞋恚」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功德功德跟福

德不一樣福德不會喪失你所修的福一定有果報所謂善有善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八

惡有惡報決定不會喪失功德是定是慧很容易失掉脾氣一發

作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功德就失掉了譬如念佛人好不容易修

到一心不亂脾氣一發一心馬上失掉了再要想得到一心更不容易

了佛法重視功德的修學如果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個不高

興那就完了所謂「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會把你的功德林統統

燒乾淨

外面的境界逆境逆緣現前的時候那就是魔魔看到你有了

定功夫再加深就要超越三界了他嫉妒不高興想方設法來破壞

你來誘惑你把你的功德都燒掉你也真聽話馬上就發脾氣把

它燒掉了這上當了所以修行人要覺悟見到這種境界就要曉得

他來誘惑我我才不上他的當釋迦牟尼佛不上提婆達多的當他成

佛了忍辱仙人不上歌利王的當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你不上當

你的功德圓滿就是菩薩沒有他在那裡煽火你怎麼會有進步你

三正釋經文

二三九

怎麼會有成就前面講三法妙裡的資成妙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

佛法不看表面要面面觀善人有的時候會破壞我們惡人有

的時候會幫助我們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是善

破壞我們的就是惡冤家對頭如果幫助我們成就定慧這是大功德

這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如果一個善人今天供養了好多錢財明天又

供養了精舍增長了你的貪心他這是來護持你貪瞋痴的在這些地

方我們要提高警覺心所以對惡人不瞋恨對善人不歡喜惡人來的

時候提防我們戒定慧被他破掉善人來的時候提防我們增長貪瞋

痴都要提起覺心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性決定不能失掉一

時一刻一失掉立刻就迷惑

經云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〇

生離諸瞋恚

「純音無塵」也是說菩薩純一聞性聞音的妙性性中沒有對

象聞性所聞的是聲性性與性相合就跟空與空相合一樣是一不是

二可見得耳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它那個對象是聲塵根塵

識是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所以用聞性聞聲性是圓融的不對立用

見性見色性也是圓融的不對立正因為萬法圓融所以叫一真法

界一真是什麼總是性叫明心見性六根對六塵境界統統是性

一性無二性所以法界叫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對立瞋恚怎麼能生得

起來所以觀音菩薩沒有瞋恚明心見性的人沒有瞋恚證得理一心

的人沒有瞋恚

瞋恚使我們不能得一心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得先修忍辱功夫不

到家先學會忍功夫到家不用忍為什麼功夫到家它融化成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一

性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功夫不到家才修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

羅蜜就是修一心的前方便換言之淨土講的功夫淺深理一心事

一心功夫成片也就是忍辱程度淺深而現的差別忍辱波羅蜜修圓

滿了圓滿就是見性就是圓融那就是理一心沒有達到圓滿而

有很深的深度這就是事一心程度不深這就是功夫成片凡事都

能忍不動肝火這樣可以能得事一心

世間法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忍難以有大成就無論

世出世間法都要懂得忍辱的重要忍辱的功德成就一切法所以瞋恚

一定要遠離我們離不開的時候就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求觀

音菩薩神力加持在受極大的侮辱忍無可忍沒有辦法忍的時候

趕緊念觀音菩薩就幫助你忍辱波羅蜜保全你的功德不要讓你的

功德被一把火燒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二

瞋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

「瞋由違情而起」不甘心不情願不喜歡的境界現前瞋

恚由此而生起「對境而生」說到對講到根本就是我執與我所

有我就有對那個對象就是我所有無我就無我所有我我所離開

了得事一心不亂還不是理一心把我所有離開我沒有離開得

功夫成片帶業往生這是從許多方面來說明淨土這三個境界理一

心事一心功夫成片你從各個方面來觀察然後才曉得我們功夫

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不上道為什麼不成就自己就曉得了就像

害病一樣如果不知道自己害病那一下發作是要命的如果自己事

先曉得就可以治療所以各方面觀察障道的因緣就會對治了

佛菩薩善知識對於我們的恩德就是教我們了解幫助我們找到這

個病源找到病源之後怎麼樣治病那是自己的事情誰也幫不上

忙譬如教你看破教你放下老師只能教方法具體怎麼做到是你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三

自己的事情諸佛菩薩幫不上得要靠自己的功夫真正去幹

「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這是真正找到瞋恚的根源了

因為違背了自己的貪心瞋恨就起來了所以貪才是大根大本沒有

貪心的人沒有愚痴沒有瞋恚有瞋恚的人一定有貪心由此可知真

正修學斷貪才是最根本的要能捨捨了以後得大自在捨要捨得

乾淨六

祖大師在《壇經》裡曾經授記說在他之後有兩位菩薩出現

在中國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在大師所講的差不多時間段確實出

現符合他說法的兩個人其中在家人是龐居士龐居士是個長者家

庭很富有他學佛之後把家裡所有的財寶裝上大船划到江當中在

船底打個洞隨船統統沉入江底他不要了有人就問他說「大居

士你那些財寶自己不要了拿去救人不好嗎」我們聽起來有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四

理龐居士卻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心多清淨貪才能斷得

乾淨做好事貪心還是斷不乾淨藕斷絲連

菩薩有普度眾生之願絕不貪圖度眾生所以度眾生的事業隨

緣智者大師就示現這個境界教導後人他雖然是天台宗第一代祖

師一生弘揚《法華》他最後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時弟子們請

問他的境界他非常謙虛告訴他們如果我要不領眾可以得到理

一心不亂上品上生因為做住持要管事要領眾所以對自己損

失很大五品位往生在寺院裡面領眾是機緣大家推舉你你義

不容辭要做沒有人推舉你不要去爭我們要的是清淨心要的

是理一心不亂要的是放下萬緣古來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示現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作客不管人家

供養我什麼樣的精舍都叫旅館住一天算一天隨時可以離開絕無

三正釋經文

二四五

掛念這才能夠去得了極樂世界如果你有一絲毫掛念這是我的財

產這是我的精舍那就糟了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

不到一定又拖著你生死輪迴出不了三界

自惑為愚惑他為痴愚痴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

大乘於諸諦理不能明解過於漆墨

這是解釋三毒裡的愚痴愚痴就是無明三毒貪瞋那個相

雖然很猛厲實在講還容易斷唯獨愚痴難斷所謂是藕斷絲連最

不容易斷乾淨三無漏學就是對治貪瞋痴三毒煩惱的以戒學來斷

貪以定學來斷瞋恚以慧學來斷無明所以智慧不開無明就沒有

法子斷愚痴自己迷惑叫愚讓他人迷惑叫痴是不是有意不是

有意的甚至於還是好心自己走錯路不知道別人來問路的時候

還指出這條路讓別人走所謂是以盲引盲這就叫痴愚只是自己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六

障礙痴才造業還帶累別人特別是邪知邪見自己的見解錯誤不

曉得所以為別人指路相當不容易在佛門禪宗有個公案百丈大

師他所遇到的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就是愚痴所

遭的果報貪瞋造的罪重殊不知愚痴路指錯了延誤了他人的

法身慧命這個過失更重在六度裡頭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夠破除愚

愚痴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道理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信自己的意思就是避免愚痴造成

的過失證得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羅漢稱之為正覺他

的見解算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換言之見思煩惱未斷之前所有的

知見都不正正因為自己知見不正修學就好比是不認識路佛教誡

初學要「四依法」四依法是原則是綱領「依法不依人」「依

義不依語」語就包括文字在內要依裡面的道理不要執著於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七

語文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一條是「依智不依識」我

們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要遵循這四個原則

修學一定要親近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當然證果那是最好的

但是這種人可遇不可求第一等的老師是證果的不得已求其次他

自己有修有學所謂的解行並重對於一切經的道理他理解又能真

正用功修行找這樣的老師來領導就沒錯實在找不到有解無行也

行只要他理解得很正確我們接受過來自己修行他本身修不修不

要理會換言之我們只要他指路不要他帶路他講的道理方法

很對他指的路沒錯就可以這是三等的老師都屬於善知識對我

們初學來說非常重要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經裡面教誡弟子第一個條件就

是要親近明師「明」不是有名氣而是有學有解有行好的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八

師可遇不可求是你前生所修的緣分沒有這個緣分自己真正要發

心唯有求古人古人怎麼個求法為古人私淑弟子就是求古人的

註解真正好老師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指導你一條明路指導你

一條捷徑幫助你開悟好學生跟著那個老師不開悟不離開對於

老師教導百分之百的依從這叫師資道合所以真正想成就我們修

學第一個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要有一個好老師

我學佛大概是過去的善根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親近章嘉

大師每個禮拜天到他那兒兩個小時跟他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

寂之後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介紹了台中李老師到李老師那裡去了之

後他問我過去看過些什麼經親近過哪些善知識我一一報告李

老師說你今天來跟我學必須全部從頭來完全聽我的沒有經過

我同意任何人講經不准去聽任何經論註解都不准看我在他會

下十年我得了利益那就是聽話他怎麼說絕對服從不敢有異

三正釋經文

二四九

議專心跟他學

所以求學唯有誠敬二字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親師訪友你能有幾分成就完全在你有幾

分誠敬之心老師的教學看起來是非常的專制其實有大道理老師

這種教學就是怕邪知見滲透進來對你的修學造成障礙道理在此

《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此地講「邪畫諸見」

就是《楞嚴經》裡所說的知見立知立是建立畫也是建立的意思

「邪」邪者不正「見」就是見解就是你心裡面起許多的見解

凡是見解都是錯誤的下面這幾句是邪見裡頭最重的也可以說愚痴

至極了「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生死輪迴

「謗毀大乘」不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人毀謗大乘以今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〇

佛法來說南洋小乘國家就毀謗大乘不承認大乘所謂「大乘非佛

說」為什麼他們沒有見過大乘經以為大乘經不是佛說的其實

大乘經都傳到中國來了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他主要弘法的幾個基

地都在恆河流域泰國在它的東方錫蘭在它的南方大乘佛法從西

域也就是現在新疆一帶流傳到中國中國人的根性適合大乘的教

學大小乘的經典都到中國來了但是在南洋只有小乘經典沒有大

乘經典小乘國家只相信有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相

信還有別的佛這是講毀謗大乘不但包括這些不學佛的人甚至於一

些學者也包括了小乘在內

「於諸諦理不能明解」諦理就是真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

理不能明白不能了解不明不解的程度是「過於漆墨」漆是黑

漆漆跟墨都是黑的拿這個來比喻無明愚痴怎樣破愚痴這是

最重要的一樁事先修戒修定戒與定都是修福如果從定當中開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一

慧了戒定就變成功德如果戒定不開智慧這個戒定是福德所以

功德包含福德福德不包括功德由此可知修戒的目的是得定修

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不能住在定中分別定中的境界執著定中

的境界智慧就不能開那就住在定境了

所以於一切法不但是色法包括心法定中境界都不可以分

別執著功夫才能向上提升才能漸漸的進步不然就造成障礙愈

是往上境界愈細愈要留意要像《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這個心不能住這個功夫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從初

下手就可以做一方面依靠經典一方面不住經典我們依照經典理

論方法努力去修學可是心裡面不分別不執著即相離相這樣

進度就非常之快這在佛法講善學如果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把無

上的佛法都變成世間的福德因緣修世間的福報去了這是不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二

這個也相當的微細總得要慢慢的去體會戒律是根本法不在

戒律上奠定基礎不會有成就的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打地基的房子

只能蓋個茅蓬絕不能蓋樓房一蓋樓房就倒了換言之要是捨棄

戒律不認真修學將來的成就就是小茅蓬的成就那是什麼人天

程度即便是人天大概也只有到欲界天色界四禪都得不到都不

夠資格可見得戒律的重要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對我也了解得很清楚我相當頑固

不太容易接受人家的見解又非常的傲慢我在二十一二歲的時候

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裡面講到我自己求學的態度師天地老師是

天地法自然取法乎大自然友古今聖哲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

子跟我做朋友這篇文章狂妄得不得了目中無人但是我對這些

老師的確非常恭敬所以他們肯教我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三

章嘉大師在三年當中每次談話完送我走的時候總會輕描淡寫

帶一句「戒律很重要」似勸勉又不像勸勉這句話我聽了恐怕總

有五六十遍的樣子所以印象非常之深可是始終沒有把我喚醒

我從沒有重視過因為那時候有個觀念戒律是生活規範就跟儒家

的禮節一樣懂得它的原理原則就好何必學古老的生活方式這個

時代禮是講恭敬心儀式是隨時代而變的所以我跟章嘉大師三

年沒有拜過章嘉大師見面都是脫帽一鞠躬大師還是不捨棄我

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曉得我的毛病

到他圓寂之後我們有一些人多半都是他的弟子搭了兩座帳

蓬守在大師靈塔旁邊我在那個帳蓬住了三天三天日夜的在那裡

想這三年當中大師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就是「戒律很重要」

這句話印象很深大概總是有點意思要不然不能說這麼多次這一

留意就忽然發現了一個道理世間的禮是我們凡夫的生活規範這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四

生活規範是會隨時代地區不同而有所改變的戒律是凡聖的分水

嶺不能改變一改變就是凡夫我發現這個道理肯定了戒學的重

要戒律教你放下經論教你看破有經論看破了但是沒放下不

行小乘人他有戒律放下了沒看破守在定境當中所以也開不

了智慧由此可知三學相輔相成才能真正開智慧破愚痴煩惱

貪瞋痴唯獨愚痴難破那就是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太堅固

不容易捨棄掉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就是遇到一個好老師也經

過這麼多年的修學才覺悟老師那個時候為什麼不給我講講了我絕

對不會接受不但不接受還有相對的抗力換言之我自己覺悟這

個時間還要延長所以他就輕描淡寫真正是大慈大悲可見得善於

教學的人那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的好老師恩

德至大沒有他們的指點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怎麼會覺悟怎麼能

夠接受大法

三正釋經文

二五五

經云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

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痴由妄塵所蔽無明所

覆銷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矣無盡下結

《楞嚴經》上這幾句經文前面兩句也是說明菩薩反聞聞自性的

功德能夠銷塵旋明銷是消除消除所緣的妄塵就是六塵六塵

都是虛妄的他能夠捨離六塵六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法塵法塵就

是邪知邪見就是見解菩薩能把這些妄想見解統統捨掉心地清

淨回歸到光明就起照的作用

「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這是相法界是盡法界

就是今天講的宇宙整個宇宙與自己的身心圓融了沒有界限沒有

障礙像琉璃一樣透明潔淨一塵不染這個世界就是《華嚴經》

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清涼大師所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六

礙觀世音菩薩以自己證得的根本智加持一切愚痴的眾生「能令一

切昏鈍性障」昏是昏迷鈍是遲鈍以昏鈍為性的這種障礙能障智

慧能障智慧的就叫做愚痴菩薩以神力來加持能令這些眾生連

「諸阿顛迦」都能「永離痴暗」阿顛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

沒有善心的人愚痴到極處了邪知邪見撥無因果都叫做阿顛

迦即便愚痴極重的人他要是能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

的智慧光明威德神力也能夠加持他幫助他開智慧永離痴暗這

是菩薩有這種智慧德能幫助貪瞋痴三毒煩惱特重的眾生他們也

能夠離開三毒

十二大願是以這一段為中心因為三毒要是離了前面七難自然

沒有了後面二求當然圓滿有求必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三毒這一

段經文是關鍵的所在要特別的重視經上告訴我們要「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七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最大最圓滿的利益『是故眾生

常應心念』免七難著重在口念口業離三毒這要意念意念的力

量比口念要強得多口念能跟觀世音菩薩感應免除眼前的災難三

毒是根本要想離三毒要意根受持菩薩的聖號才能得到感應拔

除三毒

己三應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

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

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二求就是求男求女命裡頭沒有子女能求得到在一切祈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八

當中特別提出這樁事情來可見得世間人一切祈求是以這個為最大

以這個祈求為最普遍求名聞利養有的人他不見得喜歡講到子

女沒有一個人不想要好的子女所以特別舉出這個例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子則絕嗣矣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

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輕傍人所咲也又婦有七失

容惡邪婬性妬不事公姑

貪食拙懶無子前六猶可

無子最苦故獨標女人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話在中國固有文化裡面可以說

是教條「無子則絕嗣矣」中國的社會是倫理的社會倫理社會最

重要的就是祭祀《禮經》五禮裡面第一條就是「吉禮」如果沒有

後嗣誰來祭祀這是我們文化的特色也是我們文化的根本自古

以來皇帝得到政權第一樁大事是建家廟他要祭祀祖先皇帝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五九

祠堂叫太廟老百姓祭祖先的地方叫祠堂這是第一樁大事與這個

同時的就是典章制度制禮作樂這才成為一個朝代

古時候國家一共有三個大祭典第一個是祭祖先這是根本第

二個是祭老師就是祭孔第三個是祭忠烈對國家民族有貢獻

為國家民族而死難的先烈有忠烈祠三種祭祀是以祭祖先為根

本如果說連祖先都沒有了祭老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祭祖先

是大根大本「慎終追遠」我們應當要建立百姓宗祠這是我們精

神團結的象徵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代表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

輕」這個婦就是婆婆她的公公婆婆瞧不起她「傍人所笑

也」所以女人沒有子女確實是相當痛苦的在過去因為特別重視子

嗣這個問題就很嚴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〇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有福無智則識劣見

淺必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昇慧則名聞博遠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慧就是聰明有些

人很聰明但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在古時候所謂窮秀才他聰明但

是沒有功名沒有地位又沒有財富貧賤一生這就是有智沒福

「有福無智則識劣見淺」有些人有福報做生意發大財或是也

做官但是糊塗官他見識很淺沒有智慧處理事情常顛倒是非

什麼都請教別人聽命於別人自己沒主意沒主張這就是有福報

沒智慧像三國時候的阿斗他有福報做皇帝如果不是諸葛亮幫

他早就亡國了所以一定要福慧具足但是福慧具足的確不容易

又有福報又有智慧這很難得

經云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一

能遍十方供養微塵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

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觀世音菩薩的大願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願願都會兌現可

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經文告訴我們「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有

求於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要修禮拜無論是求消災還是求消業障(離

三毒是消業障)或者是求其他一切的事物最好是口念心憶身

禮拜都有一定要這麼修拜佛確實消業障而且還是很好的運動

能強身健體古來大德們每天總要拜上幾十拜幾百拜拜佛在養

生之道裡面是最上乘的肉身相當於一個機械需要運動不運動就

老化了拜佛是身運動心要清淨拜佛時一心憶念觀世音菩薩聖

號這個修法非常之好

求男生男是大士融形涉世遍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二

使然

這是求生男的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裡把世間人恐懼

沒有兒子的理由歸納了三條第一個理由是年老體力衰了沒有人伺

候那是很苦的事情所以有兒女孝順老年時享福我們中國的教

育是福德智慧的教育童年少年的時候奠定智慧福德的基礎青

年中年服務於社會造福人群晚年時享福如果沒有子女晚年

就苦了第二個理由是他的家業沒有人繼承他的家族事業沒有付託

之人第三個理由是祭祀祭祀必定會斷絕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制

度是男子繼承家業特別是嫡長子繼承在古禮服裡面孝服是粗麻

做的不縫邊叫斬衰長子長媳兩個人穿的次子穿的孝服就縫

邊了叫齊衰孝服就減一等了為什麼長子有這麼重孝長子繼承

家業這是古禮裡面非常重視的現在不太講究這些年輕人都不知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三

本經只教給我們求菩薩的方法沒有說明菩薩加持神力的來源

菩薩能力的來源在《楞嚴經》上有講「融形復聞不動道場」

這是說菩薩修證的功夫菩薩能夠銷融四大之幻形旋復一真的聞

性證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不動道場所謂是「一乘寂滅場

地」也就是《華嚴經》講的「住不思議解脫境界」或者是淨土所

講的「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所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分身

或者化身親近十方諸佛國土遍事諸佛

「法王子」佛稱法王佛的學生就稱法王子但是法王子也不

是隨便能稱的要真正稟承遺教流通大法如世間子女繼承父親的

家業把它發揚光大榮宗耀祖佛弟子也是如此稟承佛的遺教

將佛法發揚光大弘法利生這是佛的法王子諸佛如來之長子觀

世音菩薩當然是法王子用這種力量加持那些無子眾生有求必應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說他自己的一段故事他就是母親祈求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四

菩薩而生的不過他五歲的時候父母就雙亡是他的叔父伯父把他

撫養長大以後出家為法師弘法利生確確實實是不容易下面一段

是講求生女的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則容惡形衰有相不端

者則早孤少寡今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有相

則招錄敬故云眾所愛敬

這一段大意是說明女子必須端正有相才能為人寵愛且尊敬在

德行上這才完備在《楞嚴經》上這段經文意思就更明顯了

經云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

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求

三正釋經文

二六五

女生女是大士圓通含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聖力甚

大無所不與也

「六根圓通」圓是圓融通是通達就是前面所講的「一根

返源六根解脫」這個地方就是經裡面所講的「明照無二」六根

靈明的照用無二無別所以「立大圓鏡」就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

智這是果地上轉的(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有這種能

力才能夠「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特別說明一切「祕密法門」這

裡面就含著有坤德的意義在裡面「含十方界」能夠含裹十方諸佛

世界能夠領受諸佛的法門所謂是大小權實顯密都能夠受持

而不會忘失承順就是女子的德行受領就是閨門重要的條件所以

說這麼多與求女都相應這樣法界無子眾生要是求女兒的觀世音

菩薩能夠以威德神力加持滿其所願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六

外面所謂是品德莊重容貌端正這就是有福內裡面性情柔順貞

靜幽嫻這就是有德有福大家見到喜歡有德人家見到敬重

既喜歡又敬重真正是難能可貴女德圓滿觀世音菩薩能滿眾生之

願這是我們應當要求的

無盡下結別答已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是這一段的總結

己一勸持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七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

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處是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最重要是三業受持這才是修

學的不二法門經文裡非常的明顯『恭敬』就是憶持心要存著恭

敬心『禮拜』是身業『受持』是口業就是一心稱名這樣的修

學是『福不唐捐』

心敬身禮所獲之福終無窮盡故曰福不唐捐謂福不虛

棄而得真實之益也

「不唐捐」就是不虛棄不落空的意思「謂福不虛棄而得真

實之益也」此處我們最應該注意的事情就是心敬怎樣才叫敬敬

的標準何在敬之一字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心一心就是敬二心就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八

敬通常敬前加上「誠」字誠就是一心曾國藩在他的筆記裡註解

誠字他說一念不生就是誠這與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意思相

同誠就是敬可見得這是修學關鍵的所在身禮拜口稱名內存

一心要這樣的修學法

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修學綱領原則念佛人如果不懂

得這個原則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得一心也不會有感應持

咒的人不懂這個原則那個咒就不靈別說佛門就是世間法也重視

這個原則所謂誠則靈外道畫符念咒他念那個咒一加持就靈

但我們念那個咒就不靈咒語一樣發音也一樣為什麼他靈我們不

靈他懂得祕訣他畫符時第一筆下去到整道符畫完心裡面一念

不生這個符咒就靈

咒要念得熟畫符時符也要事先畫得很熟畫得不熟心動個念

三正釋經文

二六九

頭那就不靈了為什麼祖師大德要我們讀誦大乘經論因為我們心

裡的妄念斷不掉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念上五分鐘大概就有許

多妄想在裡頭想伏也伏不住因此初學背誦大經主要是伏妄想

因為一句佛號當中摻雜著妄想自己可能不能覺察背經當中打個妄

想或是背不出來或是句子念顛倒念錯了這樣立刻就能發覺

所以背誦經典就是修行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

行是大乘戒當我們一心在背誦經典的時候心裡不會有惡念豈不

就是諸惡莫作嗎不但身口不造惡心也沒有惡念小乘戒就具足

了經是從佛心性般若智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我們背誦經

典就是眾善奉行可見得戒全都包括在其中背誦要專心不專心就

會背錯就會背落了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從「如是我聞」

到「信受奉行」一部大經字字了了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〇

倒這就是慧背誦經典的目的不是叫你研究一研究戒定慧就沒

有了這是修根本智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一面讀誦一面想經文的意思這是世間人的讀誦變成世間

的學術不是佛法佛法是求根本智在日常生活當中戒定慧有漸

次有圓融讀誦經論的時候戒定慧是圓融無次第的就是一次完

成這叫修行所以讀誦是一個修行法門但是你得要會讀誦如果

不會全落在世間法裡面去了初學的人讀誦大經好處很多等到自

己戒定慧成就了根本智現前再學持名像蓮池大師一樣一天到晚

就一句阿彌陀佛古來大德許多人就是一句彌陀他不念經也不

拜佛也不持咒就是一句佛號我們現在念佛前面唱讚念一卷

《彌陀經》那是攝心的心散亂念一部經讓心定下來清淨心持

名才有功德才有用處所以功夫是在持名上不是在念經上念經

只有攝心的作用如果自己心地清淨不散亂經念不念沒有關係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一

心散亂的時候念一部經收心古來大德們的心常在定中所以不要

誦經單持名號就可以

持咒特別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是以持六字大明咒最多六字

大明咒簡單愈簡單愈有效果效果從什麼地方來勘驗臨命終時

最後那一剎那過去台中李老師講過臨命終時這是輪迴往生的關

頭如果受持的咒長容易打妄想這個時候愈簡單愈好把你領到

正道上去這是關鍵的時候迫切需要的時候所以這一句佛號要念

得熟當

然我們更要重視平素的訓練能夠念到一心或者是念到功夫

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差別不等有上品成片中品成片下品成

片上品成片的人就可以生死自在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願意再多住幾年也可以中品的功夫成片可以預知時至真正是福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二

唐捐念

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兩樣決

定有同樣效果的所以在此處我們不要疑惑可是一般說起來既然

是求生淨土我們是以念佛為主加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原則都是一

樣一定是一心稱念這是有特別的祈求求消災免難不但為自己

祈求要為一切苦難的眾生祈求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念阿彌陀佛

是自利念觀世音菩薩是利他自行化他這才是菩薩道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辯形質但述名論德若

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

「既不辯形質」形質就是觀音菩薩的樣子有很多人問觀

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幾百種

經上也說得很清楚菩薩現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三

身佛身都是男子相沒有看到女子相的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他就現菩薩身菩薩身裡面有女相菩薩既然可以示現佛身來度眾

生佛又現的男相菩薩自然也可以現男相中國人習慣把觀音像都

塑成女相這個形相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裡面所以一提到觀音菩薩

一定就是女相一定是身著白衣就認定這個相才是觀音菩薩如果

換成另外一個形相就不是觀音菩薩這是我們凡夫的錯覺其實觀音

菩薩與一切眾生現同類之身本來無相無相他能夠現一切相無相

無不相所以我們只稱名就好知道他的功德對於眾生有不可思議的

利益就行了不要去著相持名就好所以佛在此處勸我們持名

下面一段是「格量」就是校量比較的意思

己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四

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

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

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

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六十二億舉名號多盡形壽時節多四事具足福田多

若復有下正格量良以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

則非多同入實際正等無異也

佛當年講這部經是在靈鷲山距離恆河不遠所以佛說到數目字

之多常以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的沙像麵粉一樣非常細那裡面

的沙有多少沒法子計算一條恆河的沙都是天文數字而佛在這裡

舉的是六十二億條恆河的沙這真是不可說不可說

三正釋經文

二七五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

服臥具醫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佛教的四事供

養對於出家修道的人對他的供養就是這四樁事情飲食佛陀在

世的時候托缽見到出家人來托缽一定要供養衣服三衣衣服

破了或是缺少了供養他衣服臥具在印度就是墊在身底睡覺的一

塊布生病的供養醫藥這是人在世間最低的生活標準修道人清心

寡欲知足常樂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我們供養也很容易

出家人生活簡單一生不求人縱然修行不能成就這一生欠別

人的債少出家人對於常住物要愛護要惜福有意無意毀壞常住

物戒律的結罪是對十方結罪它不是對一個人我個人的東西你

損壞了你賠償對我一個人結罪只一個債主常住物是十方出家人

都有分不只在我們這兒有分只要是出家人都有分不但這個地球

上出家人有分他方世界無量無邊恆沙世界只要是出家人統統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六

有分造這個罪是向十方結罪所以這個罪不通懺悔為什麼偷盜常

住物偷一點點罪都在阿鼻地獄因為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

它的主人要想到它的主人那麼多才曉得這個罪多麼重所以戒經

裡面講「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它有道理在

毀壞公物這個結罪也很重譬如台北市政府的公物那是台北市

民納稅所建立的要是把它破壞那是向整個台北市民結罪世間人

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明瞭千萬不能毀犯公物更不能毀犯常

住物四

事供養是修福持菩薩名號又盡形壽供養這麼多菩薩『於

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這是釋迦牟尼佛舉這個

比喻問無盡意『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七

劫不可窮盡』此處的「一時」不是指印度的一時而是指一念

只是有這麼一個時候偶爾發了這個心一心稱念菩薩名號「禮拜

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這真正不可思議前面一個人是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並且盡形壽以四事供養而此人只是一時

(

就算是印度的一時中國的四小時也不過現在一個上午而已)

持觀

音菩薩名號禮拜供養他們兩個人所得的福報居然相等這個不可

思議而且這個福是「百千萬億劫」都享受不盡一心稱名一心禮

拜要緊的是在一心

這就是說明持一尊菩薩名號跟持無量菩薩名號沒有兩樣我們

千萬不要有疑惑有些同修確實有許多的困擾譬如學佛了早晚課

念很多經典《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心經》helliphellip

還念好多咒念好多佛菩薩名號好像一個沒有念到佛菩薩大概要

怪他所以自己累得不得了其實早晚課就念一卷《彌陀經》念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八

遍往生咒再就是念佛號念完做三皈依這功課就非常圓滿了

佛在經上說念一尊菩薩一尊佛的名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

諸佛菩薩的名號統統都念到了為什麼一心稱念所得的福德無二無

己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前面這一個大段落的總結歎歎是讚歎無盡意菩薩在法華

會上代表我們佛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說佛叫無盡意菩薩『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就像前面所說的得到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經云十四者此大千界現在世間六十二億恆沙菩薩修

法垂範方便利生各各不同

三正釋經文

二七九

《楞嚴經》裡面講得比此處要清楚六十二億恆沙菩薩在哪裡

就在我們娑婆世界就在這個大千世界可見得菩薩的數量太多太多

了我們說遇不到佛菩薩那是我們自己想錯了佛菩薩一天到晚就

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是有眼不認識他因為觀音菩薩的樣子絕不是像

我們此地造的像那個樣子為什麼這些菩薩修法垂範方便利生是

各各不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修學種種不同的法門但目的都是

利益眾生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無二路就是利益

眾生由

此可知這些住世的住在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代轉法輪

度眾生的菩薩們就有六十二億恆河沙數之多這是佛與大菩薩他

們現量境界當中親眼看到的這些菩薩教化眾生可以說方式太多

了有的用權巧方便有的用真實法門有的現順境界有的現逆境

界像《華嚴經》五十三參有些示現在佛門出家修行得道有些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〇

現在外道有的示現在順境利益眾生有的示現在逆境利益眾生方

便門從大綱領上說不外乎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

說各各不同

下面一段也是《楞嚴經》上的經文說出菩薩能力的來源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

六十二億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一切眾生持他的名號與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是相等的法華會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

出來的兩經合參我們應當要相信

由大士真得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異故也

經文讀到此處也告訴我們一樁事實一個修道的人如果看到有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一

人讚歎他人自己不歡喜或者有嫉妒障礙這個人不但沒有得道

連道心都沒有真正有道心的人聽到別人讚歎他人跟讚歎自己無

二無別所以在接觸大眾觀察人的時候可以從這上面看有道心的

人萬法是一體別人得福報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樣別人受痛苦就像

自己受苦一樣別人得到福報自己嫉妒心裡忿忿不平這是嚴重

障礙不但障礙證果連開悟都受障礙聽經也聽不明白因為他本

身有障礙除障要從此處做起首先要把心量拓開

丁一無盡興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二

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第一番問答是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原因稱之為觀世音前

面都答盡了現在無盡意菩薩又提出第二個問題來請教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大家曉得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是

極樂世界的後補佛既然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他為什麼到娑婆

世界來到娑婆世界他怎樣為眾生說法這裡面一切善巧方便又如

何這些問題我們也非常想知道註解裡有解釋

前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

因緣名觀世音

這是總結前面的意思

今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佛答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三

機云何遊問身業云何說問口業方便問意業身業現

相口業說法意業鑑機無謀而應遍逗一切亦名三輪不思議

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

無盡意菩薩這一問問的意思非常圓滿「意業鑑機」鑑機

就是觀機「無謀而應」謀就是計謀也就是念頭菩薩不起心

不動念無分別無執著就是無謀的意思自自然然與眾生感應道

交「遍逗一切」就是應一切機一切眾生「亦名三輪不思議化

也」「

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這兩句話很重要道

前就是沒有成道以前像我們現在這個地位沒有證道我們觀機往

往就不正確教給別人的法門就不見得有效果那就是不對機觀世

音菩薩成佛之後再退居菩薩地位上那他的觀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四

樣教化眾生觀機是第一要做的也是最難的一樁事情能夠觀機

才能夠教學觀機要拿現在教學來說就是心理教育老師如果不懂得

學生的心理教學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教師一定要懂教育心理學

下面是釋迦牟尼佛的解答

三正釋經文

二八五

戊一正答普門法

第一段「正答普門法」第二段「勸興供養」第三段「總結神

力」正答普門法又分為兩個小段這兩小段都相當長

己一普門圓應

初普門圓應二結略指廣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

為十界身少菩薩地獄二界結文以種種形該之三十三身其類

分八初聖人身

普門圓應裡面說「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

身少菩薩地獄二界」但是在結文裡面又說「以種種形該之」

該就是把它們都包括了三十三身裡面分為八類就是八個小段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六

庚一聖人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

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

為說法

四聖裡面略了菩薩因為他現在是菩薩的身分本身就是菩薩

所以菩薩就不必講了『應以佛身得度』必定是度菩薩菩薩無論

是權教是實教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目的是成佛觀世音菩薩就

可以現佛身來給你說法這個三十二應身「普門品」經文說得簡

略《楞嚴經》講得詳細

具答三業之問應以之言答方便意業問也何以知之意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七

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隨而應之現身答身業

問說法答口業問

這就是觀機看看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應該示現什麼樣的身分

應該給他說些什麼法門「隨而應之」所以如來這一答將無盡意

這三問都圓滿答覆

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妙圓應以佛身

應之大士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入三摩地」著重在入字可見菩薩現佛身為人說法他是

有條件的就是這位菩薩已經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快要成佛了才

現佛身說法初住菩薩就開始入三摩地了就是《楞嚴經》講的楞嚴

大定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開始證得了證得之後並不圓滿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八

須要進修無漏以圓教菩薩的果位來說大概就能了解一心不亂裡面

的狀況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不

亂在《楞嚴》裡面叫入三摩地禪家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許多

位次程度高下不一樣教下講大開圓解也有四十一個程度不相同

的位次所以他必須要進修入三摩地是初住到勝解妙圓是等覺

菩薩從初住修行到等覺快成佛了這個時候幫助他他就證得圓滿

的果地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是梵語辟支譯為緣佛譯為

覺辟支佛有兩種一種叫獨覺一種叫緣覺獨覺生在沒有佛法出

現的時期他斷了見思煩惱證得偏真涅槃就成為獨覺這也不是

偶然佛在經上說得很多小乘初果須陀洹見道之後天上人間七次

往返就證阿羅漢果當他證果的時候世間有佛出世有佛法他

就是緣覺如果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佛出世也沒有佛法他就變成獨

三正釋經文

二八九

覺由此可知見道之後確實是剋期取證這個時間是可以排成進度

表的大

乘的見道位就是初住菩薩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見道而

後才修道修道之後才證道道都沒有見到修什麼沒有見道在那裡

修不叫盲修瞎練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我們一聽到就生氣這一

生氣那就是盲修瞎練真正修道人哪會生氣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

動是小成就總算是不被外境所轉了有沒有見道不見得但是這

樣的人有資格學道了逐漸往見道位上走在小乘叫初果向在大乘

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八風吹不動外面的境界風搧一搧心就動了

那是凡夫修行不會有成就的到八風吹不動的時候修行功夫能得

受用境界風一吹就動這個修行不得受用古人把它比作水上的浮

萍隨著流水到處飄蕩沒有根八風吹不動不隨境轉了可以修

到功夫成片修別的法門得的利益少修淨土法門得的利益多因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〇

功夫成片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修見道位道還沒有見

到但是能往生西方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是難信之法我們

應當要記取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斷十二緣勝性現圓即現辟支身若

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即現聲聞身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聲聞是修四諦

法四諦是苦集滅道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必須是四果向的羅漢

快要證四果了在這時候菩薩現他的同類身來幫助他法門亦是如

此譬如有人想修《法華經》那個去幫助他的法師一生是專修《法

華經》的他去度他會特別容易為什麼他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能

夠敬信他就得利益如果他想修《法華》而我是學《華嚴》的

他對我就會半信半疑你學《華嚴》沒有學過《法華》你怎麼能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一

教我恭敬心跟信心都不具足不能得利益道理在此地

所以觀音菩薩為什麼要變現這麼多身分真正為了利益眾生

諸位要記住一句話成功與否就在敬信如果他要證辟支佛果觀音

菩薩現菩薩身來他敬信不具足沒有十二分的敬信菩薩幫忙的時

候力量就不大他想證辟支佛菩薩現同類身遇到辟支佛他敬信

具足為他說法要說同類的法他修十二因緣就給他說十二因緣

法他修四諦就跟他說四諦法他才歡喜全程可以肯定的接受

他就成就了所以菩薩不得不方便示現同類身這也正是菩薩大慈大

悲之處

佛法傳到中國祖師大德深明佛意建立各宗各派這就是菩薩

的分身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能夠成就一切眾生佛經從印度流傳到

中國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三千多部而這三千多部經典中為大眾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二

特別喜愛的緣分特別深的也不過百十部而已數量不多

庚二天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

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

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

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

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菩薩要度這些天王就得以同類身來度他們要不然也度不了

眾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一樣譬如有人出家想成佛想成菩薩想

作祖師有些人出家想做法師弘法利生有些人出家發心做事想做

住持做當家護持佛法住持當家是護持佛法的就好像在學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三

校他發心做校長做總務主任發心做法師的是當教員只教一個

科目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阿闍黎當校長的稱之為和尚這是最尊貴

的和尚可以不講經不說法但是所有課程是他安排的他有教育

規劃主持教化請優秀的學者專家來替他執行他知道如何教

學如何培養學生所以祖師宗師稱和尚法師是教員教員好

當校長難當功過是校長的不是教員的

眾生興趣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菩薩真正慈悲你有

什麼興趣他都可以幫助你都能滿你的願有人志向可大了人間

國王他都沒興趣他要到天上去作天王觀世音菩薩也能幫得上忙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是梵天主梵天是色界第一層天第二層叫

光天第三層叫淨天第四層叫福天這是四禪天菩薩一定教他修

四禪八定四無量心才能夠真正滿他的願望到大梵天去作天主

菩薩這個時候也示現成大梵天王你要想作大梵天王我教你現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四

類身他就相信了

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作玉皇大帝這個人有雄心他

要到天上去當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也能幫他忙菩薩為其說上品十

善以及統御諸天教化天人的方法做個智慧的天主

『應以自在天身』就是欲界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裡面自

在天人的福報最大他一切的享受都是下面五層天人供養的所以叫

他化自在天觀音菩薩也現同樣的身分給他說上品十善之法成就

自在天的福報

『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羅天是色究竟天就是第四禪的天

頂叫大自在天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大自在天是色界最高的

一層菩薩示現摩醯首羅天王的身分給他說法給他講四禪八定四

無量心他修學圓滿果報在三界之內無比的殊勝得大自在天的果

三正釋經文

二九五

『天大將軍』也有一類人有這個志願你對這方面有興趣菩

薩就現天大將軍身來教導你教你兵法教你如何統御軍隊天大將

軍除妖降福賞善罰惡保護世間的國土是這一類的天大將軍以

韋馱菩薩為代表他所示現的就是天大將軍身

還有人發心作天王天王是統理鬼神『應以毘沙門身得度

者』「毘沙門」就是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確實有些人常跟

鬼神打交道譬如有些外道役使鬼神駕乩扶鸞常跟鬼神打交道

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跟鬼神打交道一切是聽命於鬼神鬼神叫

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是鬼神的部下志向不大如果他發大心

這麼多鬼神有這麼多力量我去當他們的頭目我來管他們你如果

發了這個心觀音菩薩也能幫助你給你說統領鬼神的法門叫你去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六

作四天王統領鬼神四天王是大福德的鬼王對上他能伺侯玉皇大

帝對下統領一切鬼神他是佛門裡面的護法護持眾生國土觀音

菩薩也有這個能力示現同類身幫助你成就

這段經文給我們許多的啟示佛門廣大無邊絕不是以一個方法

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庚三王民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

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

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是講世間的人道『小王』就是人間的國王為什麼稱之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七

為小王比起天王轉輪聖王要小所以稱之為小王這一段說的是

在社會上有相當地位的人我們一般人的志趣是不相同的像此地講

的國王長者宰官在今日來說都是從事政治工作的人他對於

政治有愛好中國自古以來所謂政者正也為政以道為政以德就

是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服務老百姓為目的如果有人發心想做一國的

領導人觀音菩薩也能夠幫助他達成願望那就是示現一個非常仁慈

的國王給他談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希望他能做個有道的明君

將國家治理好這是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長者』印度的長者跟我們中國稱的長者有不同之處必須具

備十個條件才能被尊稱為長者哪十個條件第一他是貴族出身

印度自古以來階級制度非常嚴格這在中國是沒有的在中國常有布

衣宰相貧賤的人發憤努力一樣可以做到宰相可以做到大富長

者可是在印度不行印度階級限制得太嚴從政在社會上居領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八

地位的只有剎帝利跟婆羅門所以他的出身一定是貴族第二在

社會上要有相當高的地位高級官員第三要有財富在中國過去

做大官的家裡清貧的人很多是貴而不富在歷史上好多宰相真是

清官真正是替國家替老百姓辦事像宋朝著名的宰相范仲淹死

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他的清廉值得我們尊敬第四有威嚴第

五要有智慧第六年長在中國古時候至少要四十歲以上太年

輕不能稱為長者第七行淨就是他的生活非常清淨身心清淨

第八非常有禮貌絕沒有傲慢的習氣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很謙虛

有禮貌第九在上位的人讚歎上位是指國王第十老百姓尊敬

他依歸於他具備這十個條件才能稱之為長者所以把長者列在宰

官之上如果有人願意在這個世間做一個長者年高德重眾望所

歸觀世音菩薩就現長者身給他說法說什麼法說布施波羅蜜廣

結法緣仁民愛物才能為全國老百姓所擁戴國王大臣對你讚歎

三正釋經文

二九九

這是國家的善人國之寶

『居士身』此地講的居士不是現在佛門所說的居士居士也列

在宰官前面就是《二十五史》傳記「隱逸傳」中提到這類人我們

一般稱為高士他並沒有出家他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修道的是

隱士一類的他們是讀書人有學問有品德而且多才多藝卻不出

來做官但他們對國家社會貢獻很大這個貢獻就在於他所表現出

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的處世態度教大家知足常樂不求名聞

利養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到社會免除世人之間很多的爭執他不是

沒有能力求不是沒有能力爭他有學問有能力有才幹他可以

爭的他不爭何等的清高他是身教不是言教做出榜樣讓大家

效仿這個影響力非常之大對於一個國家長治久安有不可磨滅的功

德所以歷史上給他們作傳的道理在此地應以居士身得度的菩薩

也能夠幫助他們給他們講清心寡欲潔己修身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〇

『宰官』泛指官吏唐朝漢朝的宰相叫同平章事同是指和皇

帝一起統理國家平是公平處理政事對待老百姓要公平章是公

開明顯擺在那裡大家都看到沒有祕密公平這樣辦事老百姓

才會心服口服大家能夠信任政府擁戴政府宰相這個名稱很有意

義官是指地方官吏像現在的縣市長之類如果有志於治理國家

輔佐政府為國為民移風易俗菩薩就現身為他說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的道理菩薩真正是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婆羅門』在印度是屬於宗教婆羅門教這個宗教的歷史比佛

教還要久遠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就傳了好幾百年印度在從前是宗教

之國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有九十六種九十六種大概還是知名度比

較高人數比較多勢力大的小的沒算在內婆羅門是其中勢力最

大的一派他們修四禪八定功夫好的能夠修到無色界天所以佛出

現在印度是有道理的印度人他修四禪八定對六道輪迴的情形看得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一

清清楚楚我們中國文化只到人道只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只到個人修養還不能夠跟六道往來而在印度當時

已經普遍可以跟六道往來所以佛示現在印度講宇宙講六道的情

況他們很容易接受

婆羅門是梵語譯為淨意因為他們自稱是大梵天王的後代

所以經中也常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梵志梵是梵天他們這些人的志

願就是希望死了之後能夠生大梵天諸佛菩薩滿一切眾生的願眾生

有什麼願望菩薩就現同類身教他修行達到他生天的目的此地

以婆羅門代表世間所有的宗教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宗教徒傳教師都

要尊敬我們如何尊敬佛菩薩對他們就如何的尊敬這是絕對正確

的分別執著是迷惑顛倒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是凡夫離開分別執

著才是覺悟的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二

庚四四眾身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學佛

的現代稱之為居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現比丘比丘尼身樂持五戒即

現塞夷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這是現出家的身分來說法「樂

持五戒」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出家不是樁容易事情出家人的

責任就是發願一生做個職業的教員出家人一般稱之為天人師是

老師的身分由此可知出家人要肩負弘法利生的責任要自行化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三

他對於「師」這個字才名符其實

實在說講經說法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多多少少與前

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連帶關係最低限度要發心護持道場所謂做內

護也就是要發心做執事好像在學校裡能力有限做不了教員可

以做其他一般職員職員是內護護持道場配合教員把佛陀的教

育發揚光大所以出家人一類學弘法一類學辦事辦事要正大光

明公正廉明將常住的事情做好使發心弘法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能夠安心研修教學這是講出家

在家的責任是以護持為第一以弘法為次之在家人也可以弘

法也可以做老師等於是兼任的教員出家人是專任的教員在家

人一定要護法沒有在家同修護持出家人不能生存護持最重要

是護法道糧四事供養還在第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四

護法特別要照顧新學的法師要發心做他的聽眾他講得不

好都要忍耐他看到天天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講得不錯」他

這個勇氣才能提得上來法師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沒有其他辦法能

夠訓練法師所以今天培養法師的責任落在優婆塞優婆夷的雙肩

上對於佛門所負的責任非常重大等於是法師的保姆對出家人生

活上的供養決定不能多夠用就行了

所以要懂得護法應該怎樣的護法應當幫助出家人向上幫助

他定慧增長絕不能障礙他更不能夠破壞他這是優婆塞優婆夷

的責任護持工作做得好無量無邊的功德

有志於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觀音菩薩一定幫忙能夠滿你的

大願庚

五婦女身

三正釋經文

三〇五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

身而為說法

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現命婦賢媛等身

婦女是主內的男子主外內外有別這樣才能夠治家治國

今日之下在意識形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婦女也離開家庭在社

會上與男子一樣的競爭甚至也有從政可是有沒有想到後果夫婦

兩個都忙於工作有得必有失小孩缺乏父母關愛家庭教育缺失

到小孩當了太保太妹做了敗家子那個時候麻煩就來了誰造成

的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教育自己要負很大的責

任從前做母親的人她們的貢獻比現在的婦女對社會國家民

族的貢獻在我認為是大得太多因為她們是國家民族的保姆國

家的賢人是她們細心培養出來的真正了不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六

國家有沒有賢人聖人出現就看母親有沒有盡到責任這是說

菩薩為什麼要發心為女子身就是為國家為民族為整個人類培養

賢人培養聖人將來能夠造福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責任何等的神

聖我們怎麼能夠輕視由此可知女人的責任原本就比男人要重得

多她得培養國家民族的幼苗把這樣一個重大的擔子捨棄掉去找

個輕鬆的工作做捨本逐末得不償失這是主內的意思沒有內

哪還有外要不相信仔細看看今天的社會會覺悟的

庚六童男女身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眾生不壞男根即現童男不求侵暴即現童女侵暴者謂

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七

在古時候色情案件很少今天在報紙上幾乎天天看到為什

麼古人服裝穿得整整齊齊手都怕被人看見大家見了都尊敬今

天穿著過於暴露所以色情案件才會多由此可知中國古人的教

育規範的確是防非止過以社會來說是社會安定的根源以修

道來講這是道業的根本才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童男童女不是指出家的是指在家的雖不發心出家但是歡

喜獨身喜歡清淨自居菩薩也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到此處是一個段落我們自己心願所求的希望能夠得到

菩薩都能應這是順求向下是逆著求求捨離現在自己有苦希

望能夠離開

庚七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八

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八部樂脫其倫菩薩皆現身說其本倫脫離之法

這是講八部鬼神八部鬼神也有他的苦處說到鬼神有苦處我

們能夠理解可是這裡包括『天』天人為什麼也不願意在天上過他

的好日子要捨離天上樂多苦少所謂「富貴學道難」向道的心

不容易激發修學就有障礙他捨離到哪裡去到人道來如果他要

想出離三界證得聖果天上修行沒有人間來得方便沒有哪部經上

說有佛在天上示現成佛的示現成佛必定在人間這就說明人身難得

而可貴可貴在哪裡就是人中修道最容易最方便諸佛菩薩教化

成熟的眾生都在人間天人中有些發心學道的在天上修學不方便

希望到人間來他要有這個意願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幫助他離

開天道降生在人間給他說無常苦空無我之法滿他的願

三正釋經文

三〇九

『龍』龍有四種第一種是守護天宮的龍第二種是興雲降

雨的龍第三種是開渡江河的龍第四種是守護寶藏的龍種類有許

多稱之為諸龍龍能變化在平常多半是變作人形可是牠在出

生睡眠瞋恚死亡的時候一定恢復到牠的本形這也是牠的苦

處除這個之外牠平常還有幾個煩惱痛苦第一種龍的鱗很骯

髒牠沒辦法清除常感覺到好像有熱沙燙自己身體一樣有這個痛

苦第二個就是風能夠吹壞龍的宮殿第三個就是金翅鳥以龍為食

常常要來吃牠所以龍也有很多的苦處

《阿含經》說這一類的眾生屬於畜生道多半都是瞋恚心太

重犯戒鬥爭但是牠也修福在先世修行福報很大以這樣的

業因才會墮在龍這一道裡面牠有苦處很想再回到人道來修行證

果如果牠發這個心觀世音菩薩一定會現同類身來給牠說布施持

戒忍辱柔和仁慈謙讓牠就可以離開那一道了因為這種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〇

行與牠那一道不相應牠就可以脫離這正是孔子所說的「物以類

聚人以群分」你跟他德行不同類自然就離開我們覺得做人太

苦把品德修養提升超過人道那就超越了一般超越到天上

去那還是不究竟所以佛叫我們修淨業把我們提升到西方極樂世

界的標準這是最好的一個辦法所以看到這些鬼神應當要覺悟

『夜叉』是梵語譯為疾捷他的速度非常之快又翻作勇健

他的身體很強壯有力氣夜叉有三類地行夜叉空行夜叉飛行

夜叉這些鬼神也非常喜歡佛法既然信佛法當然知道自己的苦

難他是以暴惡墮落在這一道只要他發心願意捨棄夜叉身願意

離開觀音菩薩就現夜叉身為他說持戒修福柔和忍辱之法何時

與他那一道的德行不相類自然就離開夜叉身了

離與合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看志趣相不相同志趣相同就集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一

合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就離開這是必然的道理菩薩怎樣叫他

能夠擺脫就是把他的志趣提高把他的道德提高跟他那一類不相

合就離開了同樣的方法佛教給我們離開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娑婆世界人心散亂污穢佛教我們修一心

一心就不散亂心地清淨當然就超越了佛法講道理不迷信不盲

目觀音菩薩句句話都合情合理沒有一絲毫勉強

『乾闥婆』也是梵語譯作香陰也是鬼神的一類經上說是帝

釋天的樂神他們對香非常有興趣一聞到香就高興就會作樂帝

釋天需要他們演奏音樂的時候就燃香聞到香他們就來了所以稱為

香陰尋香而至他要想離開這一類菩薩也現乾闥婆身為其說離

欲不放逸他想到人間來要修五戒十善才能感得人身

『阿修羅』也是梵語譯為非天在《楞嚴經》上佛說阿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二

羅的種類很多不但有天阿修羅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都有阿修

羅各如其類如果單單提阿修羅多半是指天阿修羅因為通常阿

修羅跟人道合併為一道實際上只有五道沒有六道說六道就是把

天阿修羅分出來單列為一道稱之為六道天阿修羅有天的福報沒

有天的品德但他過去在人間修的福報很大可以到天上去享福佛

經上告訴我們天阿修羅的男子相貌都很醜陋女子非常美天人都

想娶阿修羅的女子做太太阿修羅的男子非常凶惡常常跟帝釋天打

仗所以玉皇大帝也有人找他麻煩有這一幫人在作亂人間苦天

上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佛給我們說這些人在人道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雖然守五戒可

是他的性情是懷疑猜忌好勝逞能有這些習氣所以縱然修善

生到天上因這些壞習氣改不掉墮落在天阿修羅道裡面阿修羅沒

有人招惹他自己也會發脾氣他心定不下來得不到清淨如果他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三

發心想要離開觀音菩薩也現阿修羅身給他說慈悲忍讓謙虛

恭敬給他講十善法幫助他出離

『迦樓羅』也是梵語譯為金翅鳥這個鳥身體很大以龍為

食有一次龍王找到佛陀說金翅鳥要吃我我的子子孫孫都要被牠

吃光了佛就叫金翅鳥發慈悲心不要傷害眾生的身命金翅鳥說

我要不吃龍自己就餓死了所以佛門施食偈子裡才有「大鵬金翅

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佛為牠咒願使牠得

到一分飲食可以不再傷害眾生的身命佛菩薩現同類身為牠說仁

慈之法愛惜眾生的身命幫助牠脫離這一道

『緊那羅』譯作疑神唐朝的時候翻作歌神也是屬於帝釋天的

樂神他長得跟人一樣只是頭上長一隻角如果帝釋天要請佛菩薩

到天宮講經說法在講經說法的場合必定有音樂像我們講經之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四

先唱讚唱佛號講完之後唱迴向偈都是音樂負責演奏音樂的是

誰就是緊那羅乾闥婆所演奏的是世俗的樂章佛門裡面的梵音由

緊那羅來演奏他們演奏的梵音完全是屬於佛法的清淨樂章能夠叫

身心得到清淨不是世俗的音樂他要發心離開同類佛菩薩也能夠

現同類身為他說法他是學音樂的佛菩薩就用音樂這個法門來度

他把他音樂這方面的才藝修養提升

由此可見佛菩薩教化眾生因人施教你在哪一方面有愛好哪

一方面有特長哪一方面有願望他就從這方面來教化你把你的境

界提升你希望提升到什麼境界菩薩就能幫忙你達到什麼境界應

當口念心憶身禮拜果然三業虔誠感應非常的快速真正有求

必應『

摩睺羅伽』譯為大蟒蛇也稱大蟒神是八部鬼神之一

三正釋經文

三一五

『人非人等』這一句就將八部以外的其他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

中八部都是希望得人身得人身便利修道已經得到人身的總希

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解脫種種解脫當中最為殊勝的無過於西方極

樂世界佛出現於世在菩提場最初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開演《大方

廣佛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指歸到西方極樂

淨土末後一會是法華會法華會上也是極力勸勉我們往生「普門

品」在《法華經》裡面是重要的一品智者大師將這一品加以註解

提出來單獨流通就好像十大願王清涼大師把它提出來別行流通一

樣智者一生弘揚《法華》建立了天台宗教理上依據《法華經》

的理論方法他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才是

修行究竟歸宿如果不以這個為目標要想脫離六道是相當不容易

的觀音菩薩教給他離開人道離開娑婆世界的方法為他說這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六

「非人」這是指前面所講沒有包括在其中的以這句話就都含

攝了古德所謂有形有色如休咎精明靈鬼一類的經上雖沒有

說但是也包括在其中這些靈鬼雖然有一點小神通他也有苦處

不願意長期淪落在那一道所以總想擺脫菩薩大慈大悲只要一心

稱念都能夠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幫助他成就幫助他達到他的願

庚八金剛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是執持『金剛』是兵器之一像韋馱菩薩手上拿的金剛

杵這一類特別指的護法神

梵語䟦闍羅此云金剛梵語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七

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

故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末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

為梵王請千佛說法一願為金剛力士護千兄教彼經多有形等

四類無金剛一類此一即護佛教之正神也眾生志願勇猛護持

佛法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

從這段故事當中能夠看出有一類眾生他發心護法佛法的弘

傳如果沒有相當力量的人來護持會有障礙的雖然在理上講理事

無礙事事無礙可是事實上有些迷惑顛倒的人沒有正信佛法弘傳

對他眼前的名利有妨害於是他就極力排斥所以一定要有相當力量

的人來護持這一類人都可以說是執金剛神護持有顯有冥能夠

使佛法真正流通而沒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八

從《正法念經》這段經文能夠看出來諸佛如來菩薩與護法的

國王大臣乃至於護法金剛在因地當中都有密切的關係曉得這一

點我們現前正是在因地的時候就應當廣結善緣如不能與一切眾

生廣結善緣將來你成佛了誰來護你的法如果你現在跟一切眾生

多做冤家到你成佛要弘法的時候魔來擾亂冤家來找麻煩所以護

法神跟那些冤魔都是在因地裡面結的善緣結得多護持的人有力且

多惡緣結得多擾亂障礙的人也多

「眾生志願勇猛護持佛法」有一類眾生他發願護持佛法護

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跟弘法的功德是同等的沒有高下譬如佛

這一生弘法利生功德巍巍不可思議當年這些護持佛的國王大臣

功德跟佛一樣大如果沒有這些國王大臣護持佛法不能弘揚光大

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護法提供弘法修行的場

所提供四事供養讓修行人在生活上沒有憂慮身安道隆這是護

三正釋經文

三一九

持正法必須要做的工作

「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有些邪知邪見

的人要來障礙佛法破壞佛法這時候護法金剛必須來阻攔釋迦牟

尼佛入般涅槃是魔王波旬啟請的魔來勸佛你不要講經了最好離

開娑婆世界佛就答應了他佛菩薩是大慈大悲佛心是平等的平

等心裡面無佛無魔亦無眾生由此可知護法神在佛門裡擔任的角

色是非常的重要

己二結略指廣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

土度脫眾生

成就功德結略種種形等指廣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〇

三十三身應化逐緣豈局娑婆世界種種形身廣也遊諸國

土所化處廣也度脫眾生得益廣也正答普門法竟

「成就功德結略」略就是前面所講的都是略說菩薩的功

德實在說不盡「種種形等指廣」從前面的略說就能聯想到菩薩

功德的廣大無邊「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三十三身」三十三是大

類每一大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

「應化逐緣」哪個地方有緣菩薩就在哪裡示現「豈局娑婆世

界」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哪裡沒有觀世音菩薩「種種形身廣

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能現什麼樣的身「遊諸國土所化

處廣也」無處不現身「度脫眾生得益廣也」眾生得到菩薩的

恩惠利益廣大無邊有求必應可是求的方法必須遵循前面世尊

的開導一定要專心決定不能有疑惑修行才如法要一心稱念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一

心存恭敬一心就是恭敬口裡稱念身體禮拜要想真正得到感

應必定要專修感應道交全憑一心

經文到這裡是「正答普門法竟」這個竟就是答完了下面是

第二個大段「勸興供養」釋迦牟尼佛勸無盡意菩薩也就是勸我

己一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二

經文要看清楚用什麼供養觀音菩薩用『一心』一心是真供

養你說供養財物菩薩的功德法財無量無邊用得著你供養嗎用

不著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供養就是一心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

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佛答前問後勸持名眾生仰荷菩薩真身冥應但可持名秉

字故勸受持

「佛答前問後」就是答覆前面的問題之後勸持名這是勸勉

我們的第一點言語說得非常清楚非常肯定只要你一心持名你

就能夠蒙觀世音菩薩真身冥應暗中的保護你所以佛才勸你受持

受是接受接受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依教奉行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三

答後問末勸供養者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

故勸供養也

前面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問菩薩名字的因緣一個是問菩薩在

娑婆世界弘化的因緣「答後問末」佛答完了之後「勸供養者

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故勸供養也」我們既然蒙菩

薩冥顯感應自然要發心供養供養最重要的是一心一心是意供

養一心流露在外面就是修法供養弘法供養這叫真供養《華

嚴經》十大願王所講的「廣修供養」一切財供養不如法供養

是故汝等下勸供養是觀世下出供養意由救七難免三

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俱為能施冥顯二

益皆得無畏是故下結歎稱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四

「是觀世下出供養意」出是說出說出供養的意思『是觀

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由前面所說的「救

七難免三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真是指

菩薩的法身應是指菩薩的應化身真身遍一切處應化身是隨類化

身有感斯應「俱為能施」菩薩法報應三身都布施「冥顯

二益」這是兩種利益一種是暗中保佑你一個是明顯的教化你

能叫我們真正得無畏「皆得無畏」就像《心經》所講的「照見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無所畏懼心無畏懼心才安心

才一才能入道才能得道「是故下結歎稱美」末後結歎在

娑婆世界大家都公認菩薩是布施我們無畏的人

佛勸無盡意菩薩供養無盡意菩薩立刻就接受了

三正釋經文

三二五

庚一奉命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

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

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很難得聽佛勸勉就立刻發心供養但是在言辭上

諸位要留意稱觀世音菩薩『仁者』「仁者」就是大慈大悲者仁

慈之人『受此法施』不叫財施它叫「法施」這個意思就很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六

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

『瓔珞』這是配戴在胸前的裝飾品「眾寶間珠」由許多珠

寶串在一起而成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來發明這個意思

問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

無盡位既高深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金

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

金」有這個疑問無盡意菩薩的瓔珞應該是無價之寶怎麼『價值

百千兩金』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瓔珞

本財施言法施者揀住相也當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七

空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統

八萬四千之妙行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這也是略舉而已是無盡意菩

薩謙虛說我這串瓔珞值不了多少錢其實是無價之寶這是帶著有謙

虛的意思在裡面「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譬如一般講百姓

萬民百萬不是定數絕不止一百一萬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學

習這都是平常的禮節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送人名貴的東西也

謙虛說這值不了什麼人家接受時會比較心安這些大菩薩往來禮

貌都非常周到

「瓔珞本財施」瓔珞是財寶在布施裡面屬於財布施可是無

盡意菩薩說「仁者受此法施」為什麼稱法施「揀住相也」

如果著了相法施變成財施如果不著相財施也是法布施財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八

施得世間福報法布施成無漏功德果報完全不相同「當解瓔之

時」無盡意菩薩把自己所配戴的瓔珞解下來「奉瓔之際」雙手

奉送給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三輪體空」不著能布施的我相

不著所布施的瓔珞相不著能接受我布施的人相叫三輪體空這個

心多清淨這叫法布施「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他用的清淨

心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心清淨沒

有障礙所以他的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從

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位次這樣的布施我們應當要學

「統八萬四千之妙行」這叫一修一切修就這一布施六度萬

行他都圓滿了為什麼會圓滿六度萬行的目的無非是求一心不亂

三輪體空我這一法的修學就達到一心不亂三輪體空那不是六度

萬行統統圓滿了嗎這叫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

「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菩薩修布施皆是法布施眾

三正釋經文

三二九

生修布施全都是財布施哪怕講經說法跟諸位說還是財布施得的

果報是人天福報為什麼三輪不空著了我講經有我相著了我

在這裡講《法華經普門品》著了所說的法相有這麼多同修在這

裡聽我講經接受我法布施著了眾生相三輪不空三輪不空講

經說法也僅是修福於定慧不相干三輪體空是說而無說無說而

說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但是不能像凡夫有心有心是攀緣

當眾生有障礙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諸佛菩薩也是天天在說

法從無間斷只是眾生見不到見不到佛菩薩的形相聽不到佛菩

薩的音聲但是佛菩薩的法音時時刻刻在冥冥中加持一切眾生好比

電台廣播節目一樣有故障的收音機怎麼調也收不到訊號沒有故

障的收音機一調就收到諸佛菩薩平等慈悲對於一切眾生是圓滿的

法施這是我們應當要相信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〇

庚二觀音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菩薩供養這樣的珍寶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須

遜讓施受有義以有餘奉不足施受兩當此瓔俱有用以施

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在哉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無盡意是奉釋迦牟尼佛的意

旨來供養觀世音菩薩「我未奉命」觀世音菩薩說自己沒有得到

佛的許可說可以接受「那忽輒受」學生在老師面前一定是尊重

老師尊師重道雖然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倒駕慈航但是他現

在的身分是菩薩佛的身分是老師這是就跡相而論必須尊師重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一

道所以觀音菩薩還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他不敢接受這是表示尊師

重道同時也有謙讓的意思送一次不敢接受送二次三次才接

受一方面表示贈送的人誠意另一方面表示接受的人謙讓

「亦是事須遜讓施受有義」這個義是義務「以有餘奉不

足」施者有多餘受者有欠缺多者可以贈送布施給少者「施

受兩當」都應當「此瓔俱有用以施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

在哉」如果這個瓔珞無盡意菩薩有觀世音菩薩也有既然彼此都

有而且我還有餘你用它來供養我在道義上講不過去這幾句話

也非常重要當我們修布施供養的時候也得想一想他有餘就不

必在這個地方修應當要供養幫助缺乏的人可是世間人總是喜歡

錦上添花幾個人曉得雪中送炭這裡教我們布施就是應當雪中送

炭不是錦上添花這叫真正布施施者受者都有道義應當施

應當接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二

在佛門裡面修布施縱然佛菩薩法師有餘他還不足他也

願意布施以不足去奉有餘他求什麼求福報那我們就得想想

他是來修福的我們自己沒有修行證果沒有觀世音菩薩這樣的神通

廣大如果我們不能叫他得福那就是古德所說的「披毛戴角還」

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你說不接受不接受不行人家來培福來跟

你結緣你拒絕他不讓他種福不跟人家結緣這個不可以講不

通的所以學佛的同修要記住人家來供養結緣你要接受接受之

後怎麼辦輾轉布施供養與一切眾生結緣這個緣愈結愈廣將來

的法緣才殊勝不可以積財財要散散得愈廣愈好布施得多你

人緣好將來弘法法緣殊勝諸佛菩薩能夠弘遍三界就是這麼修來

的不但自己這樣修也幫助別人修幫助別人修就是修自己佛經

末後講流通分流通分什麼意思幫助諸佛如來修法布施佛把這些

道理方法布施給我們我們輾轉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叫法布施法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三

施到我這裡就為止不肯流通出去那叫吝法財物到我這裡止住

了不肯散叫吝財吝法的果報是愚痴吝財的果報是貧窮所以

讀經要曉得這裡面的深意

下面觀音菩薩第一次不接受顯出無盡意菩薩的誠意

庚三無盡重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這把他供養的意思說出來了我為什麼要供養你是求你大慈愍

一切眾生

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四

「我為四眾故施」我的布施是為了四眾弟子四眾就是出家二

眾在家二眾「仁愍四眾故受」為了憐愍四眾教化四眾你應

當接受譬如弘揚流通佛法沒有財物無法利益眾生我們今天

把大家供養的錢財拿來印經才能夠流通佛法利益四眾如果是為

自己生活能過得舒服一些這就不應當接受輾轉布施一切眾生幫

助佛弘揚佛法幫助供養的人為他們真正修福那是應當要接受的

「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三輪體空施

受心都清淨心都不動施與受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下面佛也勸觀

音菩薩

庚四佛勸當愍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

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三正釋經文

三三五

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此勸受也物元表禮惡可辭乎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

物則納其情故曰當愍即愍一切眾生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

為物故受也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受意在實際

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示範為了一切苦難眾生必須要接受

接受過來之後以這個福加持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災免難這是

佛勸無盡意修供養也勸觀世音菩薩接受「此勸受也」「物元表

禮惡可辭乎」物稱之為禮物這是不能辭的謙讓是平輩之間

有禮讓如果是長輩你跟他謙讓客氣那是不敬失禮《禮

記》講「長者賜不敢辭」他是我的長輩給我東西趕快接受

過來謝謝就完了一點都不能客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六

「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物則納其情」所以布施供養一

定要接受佛門弟子接受供養能夠輾轉弘化就像「變食真言」一

樣一變為七七復變七化成無量無邊充遍法界它有這個意義

在用那一點點錢把佛法弘揚到盡虛空遍法界你本身做不到一到

佛門裡就做到了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故曰當愍即愍」

愍是憐愍憐愍一切眾生

「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物是指一切眾生因為

觀世音菩薩弘法利生無盡意菩薩才供養他觀世音菩薩也正因在做

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應該接受「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

受意在實際」無盡意菩薩布施瓔珞表事觀音菩薩不受顯理佛

這一勸理事圓融意味深長

如來勸受欲顯無所求而求之無所受而受之施受皆從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七

中來

這幾句話是稱性而說「無所求而求之」無所求是對自己無所

求對眾生也無所求正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菩薩對自己

一心清淨無所求弘化眾生也無所求緣成熟了就得要做緣不熟就

不做什麼叫緣成熟俗話說水到渠成不要費一點心思緣不成

熟決定不勉強緣成熟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段經文是教給

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心安理得攀緣就不自在攀緣心

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不必做那些勉強的事情諸佛菩薩在示現教

導我們自利利他應該如何去修學這都是榜樣

「無所受而受」自己沒有受眾生也沒有受正是前面所顯

的實際理體一法不立但是一切的事無一不是在積極的進行不是消

極而是積極積極當中心地是清淨的施受皆從寂滅中來寂滅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八

是生滅前面舉《楞嚴經》的經文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

滅是什麼六結統統是生滅法六結在唯識講就是有為法心王心

所不相應行法一切色法統統都是生滅法唯有真如無為不是生

滅法不是生滅法就叫做寂滅法施受包括了一切法無量無邊一切

法門無有一法不從寂滅場中而來換言之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自性

變現而顯出來的

顯一瓔之福周濟無涯門庭施設勝也何如陽春一曲和

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斯也人歟

「顯一瓔之福」就是布施一串瓔珞的福報「周濟無涯」以

此來救度一切眾生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門庭施設勝也何

如」勝是殊勝這個門庭就是普門圓應特別顯示在流通大法上

這一品在《法華經》屬於流通分妙音觀音這兩品都是講弘法流

三正釋經文

三三九

通弘法流通要普門圓應眾生有感不但要盡力而且要快速的幫

助他早聞佛法早成佛道

「陽春一曲和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

斯也人歟」這段話很有味道釋迦牟尼佛跟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一

唱一和誰懂得意思如果沒有知音就白唱了為什麼沒有懂門道

的大家都只是來看熱鬧就辜負了佛菩薩幸虧在場有持地菩薩懂

門道在這一品經的末後我們就能看到

庚五受已奉佛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

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一勸告觀世音菩薩就接受了但這接受不是馬上戴在身上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〇

己受用而是把它分成兩分一分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分供養多寶佛

以一瓔作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

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勸興供養

竟到

此地「勸興供養」這段經文講完了

經論裡面常常提到「三因佛性」就是正因了因緣因正

因是真如本性這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了因是般若智慧對一切法明

瞭正確的理解智慧現前緣因是修行起行解了而後修行此

地說二因「理則正因」修行是緣就是事「事則緣因」「事

理不二」這叫「妙因」妙音菩薩如是修觀世音菩薩所修的也是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一

妙因只是將妙因拓開推廣成為普門圓應所以這兩尊菩薩修的

是一樣的法門只是妙音菩薩是妙而不廣觀音菩薩是妙而廣大

「奉二佛」就表正因與緣因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緣因以多寶佛

塔代表正因讀經不可望文生義以為是指把人家的供養分一半供養

釋迦牟尼佛分一半供養佛塔試問如此供養起什麼用不起作用

應當是以此財物啟發一切眾生的智慧幫助一切眾生修行那才叫真

正的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如來這叫供養

我們建立道場講經說法領眾來修行使他得一心開悟

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就他開悟得一心來說是供養多寶佛塔這叫

真供養譬如前面一品藥王菩薩為法捨身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

人怎麼燃燒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替社會大眾造福

不為自己完全為別人這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你真的把身體燒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二

了你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所以佛經裡面講燃指是要我們用雙手

替大眾服務燃頂頂表智慧要用我們的聰明智慧去利益一切眾

生真的燒掉了你還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佛門裡有許多文字跡

相言語都是表法的意在言外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真正體

會到如來所說的真實義

多寶佛塔是什麼多寶佛塔表我們的清淨心釋迦牟尼佛表什

麼表我們的修行我們在此地講經在念佛堂念佛這就是供養釋

迦牟尼佛我們在這裡面得一心不亂得智慧明瞭這就是供養多寶

佛塔大家要曉得這個意思不能搞錯了搞錯了就是迷信佛法常

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佛在《華嚴

經》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

理解佛的意思由此可知學佛沒有善知識指導沒辦法成就為什

麼意思不在文字裡面在文字外面你一定要能領略弦外之音才能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三

如法末後一句這是長行文的總結

戊三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遊此世界

之問長行竟

這是無盡意菩薩的兩個大問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做了簡單扼要的

答覆雖然言語簡要意思卻無有窮盡圓圓滿滿的解答出來我們

對於觀世音菩薩認識清楚了才能相信他才曉得怎樣去修學普門的

法門乙

二偈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四

偈頌大部分屬於重頌但是也有孤起頌所謂重頌是指重複

前面的經文重頌的意義有很多第一為了提起觀照的功夫經典

必須要能夠背誦如果要不熟不能背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提

不起觀照功夫沒有辦法把這些道理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換

言之你必須要記住長行文內容多難記偈頌等於詩歌一樣好

記長行文便於解釋偈頌便於記憶另一個意思佛講經時聽眾

有先來後到先來的人前面的內容都聽到了後來的人沒有聽到

佛很慈悲用偈頌把前面講過的為后來者再略說一遍雖然你是後到

的前面的意思從偈頌當中也能夠體會得到都能夠得到完整的佛

法當中也有孤起頌就是前面有不圓滿的地方以偈頌來補充使佛

三正釋經文

三四五

說的意思更圓滿更為究竟世間人都喜歡音樂喜歡唱歌偈頌就

是歌詞可以配上樂章來演奏可以唱的

二偈頌文後重頌什師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

入有二十六行分三

什師是指鳩摩羅什大師他所翻譯的《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只到這個地方沒有偈頌「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入」這在

終南山道宣律師《法華經弘傳序》中說得很清楚說明這一段偈頌是

什麼人翻譯的什麼時候補進去的「有二十六行」偈頌是五言

頌四句一首二十六行就是一共有二十六首

丙一一行

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六

這是敘說的儀式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這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因緣可是意思是雙含

世尊妙相萬德莊嚴歎相即美德問彼兼含次問

「歎相」就是讚美佛的智慧德能因為每一種相好都是百福莊

嚴「問彼兼含次問」文字上看起來只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

由實際上也問觀世音菩薩以什麼樣的因緣到我們娑婆世界來遊歷

弘化這兩層意思一個是顯的一個是暗含著的

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二初二行總歎行願

以下有二十二首就是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為兩段第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七

一段是「總歎行願」是總答後面二十首是別答

丁一二行

總歎行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

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具足妙相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這就是

對佛的稱讚『偈答無盡意』無盡意用偈頌來問佛也用偈頌來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八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汝聽二字勅令審諦觀音行者一心

三智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就是集結經的人安上的從『汝聽觀

音行』這是佛說的「汝聽二字敕令審諦」諦審是用智慧

去聽用智慧去揀別不是盲從「觀音行者一心三智」這八個

字要牢牢記住人家問觀音行是什麼一心三智一心是體三智是

作用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你要有事一心就有一切

智有理一心就有道種智一切種智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相當

於事一心所以阿羅漢有一切智沒有道種智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

性有一切智道種智地上菩薩三智具足三智都是一心當中流露

出來的有了智慧什麼事都能辦

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

三正釋經文

三四九

這是講菩薩利生的事業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故云善應一切國土處處現往故云

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歷劫者經劫難量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真心是真如實際理體也就是法身

現種種形就是應化身「故云善應」不動而應這才叫善「一切國

土處處現往故云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一心三智四弘

願廣都是我們特別要記住要修學的地方「歷劫者經劫難量」

顯示出恆心耐心毅力不畏一切艱苦要長時間的來修學

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修諸佛

行方名侍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〇

這三句是為佛弟子應該要學習的我們要學佛怎麼樣存心怎

麼樣作為這才叫學佛學佛就是侍佛做佛的侍者佛今天不在世

間我們能夠如是做我們就跟阿難尊者一樣沒有離開佛一步

一一佛所皆發淨願由菩薩行願深大故真智遍拔眾苦應

身普度一切也

己一一行

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一

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

機也心念意業機也諸有即二十五有聞名注念見形禮拜

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

「稱」就是稱揚聖號稱字就是口念我們叫念佛持名這

是屬於口業「見身故禮」朝暮禮拜這是身業「心念」這是

意業這是三業恭敬受持「諸有」就是「二十五有」歸納為欲界

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展開來就是講三界六道的諸苦「聞名注

念見形禮拜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

們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佛的話最為可

靠如果我們不信那是自己愚痴自己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二

辛一一行

頌免火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三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此下頌與長行事相不同又增幾種謂十四無畏特舉大

略實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難故加頌之

凡是有加頌就是本經裡面沒有本經雖然沒有但是《楞嚴

經》上有《楞嚴經》裡面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我們

在此地所看到的只有七難三毒二求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所以

兩經合參意思就非常的圓滿第一首是念觀音菩薩能免火難

辛二一行

頌免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這個意思都非常的明顯但是要記住前面長行文所講的「一心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四

念」念的時候有事一心理一心與功夫成片都要達到這個標準才

能夠消災免難向下兩首就是長行文所沒有的

辛三一行

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須彌』是高山登山的人遇到山難或者是有人謀害在山上

把你推下去在這個時候一心稱名菩薩能夠救護你縱然從高山上

墮下來不至於傷害身命

辛四一行

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逐』是追逐這兩首都是講遭遇山難一個是被人推墮的一

三正釋經文

三五五

個是被人追逐的

辛五一行

頌免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值』是遇到『賊』也當作盜賊講凡是遇到強盜土匪總

有怨業在其中這些人拿著兵器來加害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

冥冥當中加持叫這些怨賊起一念慈悲心你就免了這個災難這都

是菩薩神力的加持

辛六一行

頌免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這也是重頌『王難』就是死刑從前死刑都是殺頭犯人被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六

死刑在臨刑的時候觀音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使得劊子手正要砍頭

的時候刀忽然折斷在以前監斬官遇到這樣的現象一定會赦免

他的死罪

辛七一行

頌免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枷鎖』就是被囚禁戴上枷與鎖關在監牢獄裡面「枷」是

刑具套在人的頸上「鎖」是指手鐐腳銬之類『杻』就是現在

講的手銬『械』是鎖在腳上的腳鐐是指這一類的刑具能夠一心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以不思議的神力也能幫你脫離災難後

面這一首是前面長行文沒有的加頌的

辛八一行

加頌呪詛毒藥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七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在世間確實有這些災難『咒』是一種邪術

還著本人者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

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

「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這是講役使鬼神一類的來

害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那些巫師之

類用這些法術只能夠整心術不正的人他可以差使鬼神來害他對於

正人君子鬼見到就害怕不敢加害這一類確實就像經上所講的

這個咒毒要是害不了別人回過頭來要害自己弊端也非常之多

這些事情古人的筆記小說裡有很多記載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

筆記》裡面就有很多這種例子可見得真正能夠保衛自己心地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八

淨慈悲一切鬼神見到你只有恭敬不敢加害

如《譬喻經》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

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與之遂恨而

去梵志能起屍使鬼招得殺鬼勅曰彼辱我往殺之山中有

羅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誦守口莫犯

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

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却殺其

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

梵志得活東坡云還著失慈當云兩家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

明而出此鄙俗語也還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

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喻如含血噴天返污己身將頭觸

三正釋經文

三五九

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非菩薩加罰於彼亦非行人起心願著

彼也

此地引用《譬喻經》裡面的一段故事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

「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這是就事

論事在事相上一定邪不勝正如果你純正縱然入邪見稠林也

不能傷害你一分一毫我們現在心地縱然說正不是純正還帶著一

絲邪思邪的力量還是可以侵犯你所以要一心持名一心是純正

大慈悲心能轉變惡人的念頭能轉變他的殺機轉變他凶的念頭觀

音菩薩以正以慈這個力量來救護眾生我們自己在一念清淨心當

中也能生起像菩薩這樣的正心慈悲心自然能夠感應道交而免

除毒害

理則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〇

從理上講「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當人是指自己全是

自己心裡面變的

今正念觀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聞復歸元真彼毒惡等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還著本人而誰著耶

這是從理上說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所謂是四科七

大四科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將一切法歸納成這四

大類七大是講的地水火風空見識《楞嚴經》二十五

圓通就是十八界加上七大無論從哪個方面修學都能成為無上

道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三毒十惡也離不開四科七大所以

確實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心迷了才會變三毒十惡覺悟就

沒有了由此可知外境本無善惡善惡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一

諸佛菩薩的心念念清淨念念慈悲換言之念念覺而不迷就叫

佛菩薩純善無惡純善的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

惡二邊都離開才叫真善才叫純善心清淨平等這是我們自己真

心原本的樣子以這個心照見一切萬法法法無非寂滅相所以確

實是「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辛九一行

頌免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這是重頌講遭遇這些鬼難

辛十一行

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二

這是加頌的前面沒有這種情形也是常常遇到的特別是喜歡

旅遊登山的人山上有許多毒蛇猛獸之類如果你遭遇這些惡獸

立刻能想到這首偈子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這些惡獸自自然然就離

開了辛

十一一行

加頌蛇蝎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這是指有毒的爬蟲類毒蛇毒蟲到處都有一般人很難辨別

有劇毒的蛇蠍要是被牠們咬了毒性猛的大概幾個小時就會讓人失

掉性命所以要懂得急救的方法登山一定要有領隊有人能夠辨別

蛇的毒性還得要預備臨時救急的藥品懂得蛇性情的人告訴我們

蛇也不隨便攻擊人牠的攻擊多半都是屬於防衛性質我們遇到了

站在那裡不動能夠念觀音菩薩牠自然就走了你要走動牠以為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三

你要傷害牠就會攻擊你所以遇到了不要害怕稱念觀音菩薩菩

薩神力加持牠自然就走了

辛十二一行

加頌雲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這種災難類似颱風颱風有的時候也有大雷雨在北方有冰雹

冰雹大小不一定如果是大的不但能傷人傷畜獸還破壞房屋

會造成很大的災難經上說境隨心轉種種自然災難與我們的心念都

有密切的關係

庚二一行

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四

三毒跟二求兩句話就包括了

三毒熾盛眾苦逼身男女皆無困厄孤伶妙智之力悉能救

之頌初答觀音得名竟

「三毒熾盛」熾盛是形容詞像火燒得非常的旺盛「眾苦逼

身」三毒是苦因有苦因必定有苦果苦果逼迫我們的身心「男

女皆無困厄孤伶」這兩句是講二求沒有子女晚年就感覺得孤

苦伶仃觀世音菩薩「妙智之力悉能救之」

三正釋經文

三六五

己一二行

明身業普應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

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

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

自在也

「能應之由」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由神力及智方便」

下面是解釋「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千如如

就是真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這個境界必得明心見性才

能夠現前到達這個境界作用就廣大了具足神通具足智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六

「通雖性具」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每個人都具

足如來果地上的十種不思議神通雖然你本性裡面具足可是你現在

迷了本性雖然有本能不能起作用「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菩薩是這麼修成的我們幾時才能夠廣

修妙智方便得到根本智之後才能博學多聞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

上示現入三摩地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證得圓初住的果位從此之

後才能夠廣修妙智方便博學多聞就像善財童子他要不是在文殊

會上成就了根本智就沒有資格五十三參廣修妙智方便

這個修學的次序決定不能顛倒一顛倒我們就吃大虧了就不

會成就所以佛門修學是先專後博它是這個次序而目前我們的修

學樣樣都看樣樣都學學到最後再專一樣把其他的捨棄這個

在初學當然也未嘗不可可是也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

因緣厚的博學不久就可以決定一個行門從此開始修學如果你學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七

多了反而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那這一生必定空過這是相當不容

易的廣

修妙智方便是要自己得清淨心之後證得理一心不亂在

教下講大開圓解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可以博學多

聞可以出去參學在參學當中「照性發通」這是參學的功德

《四十華嚴》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演的就是這個意思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觀音菩薩才有這麼大的威德神力加

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常論惡趣但局三途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

苦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八

「常論惡趣」常是通常通常我們講惡道「但局三途」

只講三惡道「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偈頌說『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種種諸惡趣」不專指三惡道而通指

九界九法界連菩薩都包括在裡面菩薩何以也是惡趣因為變易生

死還沒了所以跟佛一比他是惡趣此地講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三途是九法界當中最苦最為可怖的境

界「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苦也」度三途不容

易三途迷得太深很難覺悟佛在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諸佛菩薩度

三惡道最高只能夠幫助他們提升到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層天再往

上面去就不行了佛菩薩都無能為力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許多佛事裡面譬如大蒙山施食的對象是鬼道儀規裡面雖然

是盡自己的心力來超度他們往生淨土實際上能不能達到太難太難

了梁皇懺是寶誌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再

三正釋經文

三六九

來的以菩薩威神之力也只能夠把她從惡道超度到忉利天諸位要曉

得靠別人超度是別人的福報幫助你但是別人的福報最多幫你到忉

利天再想往上到夜摩天還要靠自己一分定力諸佛菩薩的福報可

以給我們我們能夠享受他的智慧禪定沒有辦法給我們所以超

度是修福加持如果我們自己不修福他什麼也得不到這個事情

《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說得很明白婆羅門女的母親墮在地獄裡她

自己修念佛法門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念到一心不亂這個福報大

母親沾光就能夠超生她為什麼能夠得一心不亂因為她想救她母

親等於說是她母親墮落促使她修成的這是她母親的福報她母親

要不墮惡道她也不學佛她也不會一心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還

是個生死凡夫所以她的成就是她母親為她的增上緣幫助她成就

我們修大蒙山自己要覺悟要真正轉變身口意三業自己境

界提升了這些鬼神得到福報確實能離開三惡道所以念三皈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〇

自己要真皈依念懺悔偈自己要真懺悔他就得福了等於說勸

他希望他也能夠修也能夠回轉心意他能夠轉超度的力量更大

更快他不能轉也給他種了善根所以佛事儀規要熟悉要一心稱

念誠則靈超度的道理是在此地

三惡道苦不容易得度雖不容易佛菩薩的慈悲心並不因為他

難度就捨棄還是要常常提醒希望他快點回頭幾時他覺悟回頭

了他就離開惡道因此常常不斷的提示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想

救度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他就得度了

己二二行

明意業普觀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

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一

科題將經文的意思明白的顯示出來這兩首正是我們修學的重要

綱領

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此

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

之『

真觀』「觀」就是觀照初學真正肯用功真正發心修行

這兩首偈子就是現前修學的綱領真以息妄以真心觀察世間待人

接物真心裡面沒有妄念這就是我們講的真誠也就是菩提心裡面

的直心至誠心『清淨觀』清淨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深心

不染雖然在五欲六塵當中決定不染五欲六塵心是清淨的

『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二

以這首偈就是頌菩提心我把它歸納為八個字真誠清淨智慧

慈悲我們應當努力向這個目標來學習智悲慈都是真誠清淨心

的作用智可以破惑自己沒有迷惑了因為你真誠清淨對自己

來講是般若無知如果還有個知(智慧)那個智慧就是無明佛在

《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就是無明要救度一

切眾生眾生有惑業苦破眾生的迷惑就要智慧智以破惑悲

以拔苦慈以與樂可見得智悲慈都是利益眾生的他受用自己

的受用就是真誠清淨所以這個智慧是對別人用的幫助別人破除

迷惑對自己真實清淨就好「以此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

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之」

大士之所以應身示現者實賴於此耳無垢下歎上五觀無

垢慧日歎觀智之體伏災普照歎觀智之用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三

『無垢清淨光』以下是「歎上五觀」是讚歎

己三一行

明口業說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首是頌「口業說法」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初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

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

肅故云悲體等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如果沒有身沒有意

縱有口也不能說身口意三業是一而三三而一分不開的第一

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菩薩的身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四

大悲之體他是以這個身體來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此身先用戒德

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等」佛法的修學是建立在戒

德的基礎上如果疏忽了持戒你只能在一剎那間一心念觀音菩薩名

號這樣救七難行離三毒就不行了如果自己有戒定然後得菩薩

神力加持可以幫助你離三毒得一心不亂可見得戒很重要

修戒律這麼重要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講印光大師非常慈悲

他在一生當中提倡了三本書叫我們依照修學用它們代替戒律第一

個是《了凡四訓》第二個是《感應篇彙編》第三個是《安士全

書》這個我們能看得懂可以依照修學戒德的基礎能奠定下來

佛道才有希望否則成佛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恐怕很難做得到

次句菩薩以慈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喻如

大雲故云慈意等

三正釋經文

三七五

第二句是『慈意妙大雲』「菩薩以慈為心意」所謂「慈悲為

本方便為門」慈悲與方便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是感情的

慈悲是理智的慈悲理智的方便如果要落到以感情為基礎「慈

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一定要修戒修定修慧然後慈

悲方便才真正能夠利益眾生

二輪既施然後說法三句正說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藥所宣

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第三句這是比喻說法『甘露』此地註解是「不死之神藥」

是用來比喻佛法「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佛法是無生之法佛法是真正解脫之法

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說那知於慈雲中澍大法雨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六

蒙潤一切煩惱猛燄悉皆滅除也慈雲是慈悲普澍雨是說法普

能滅是利益普也

末後一句說明它的功德利益『滅除煩惱焰』煩惱就是起惑

煩惱要是滅掉了當然不造業既不造業當然沒有果報這才能真

正超越輪迴生死這是說法的功德利益

己四一行

明加頌官陣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事係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今昔怨仇此時

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祛彌顯大士神智之力也

「事係訟庭」就是今天講的法院以前中國沒有法院所有訴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七

訟案件都是縣市長審判「身臨戰陣」這是從軍在戰場「心憂刑

罰」這是指在法庭裡面怕訴訟失敗要受刑事上的處分「命慮兵

殘」這是在戰場上有這個恐懼「今昔怨仇此時合會」不是

冤家不會打官司在戰場上如果前世不是怨仇他不會殺你人命

確實是有定數沒有什麼冤枉死的在戰場喪失性命都是有定數的

我剛學佛時朱鏡宙老居士講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激發我的信

心他之所以學佛也是因為親身遇到這些事情才相信否則他是學

科學的怎麼會相信鬼神怎麼會學佛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岳父是

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章太炎在生時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這

是他見到的但是他那時半信半疑並沒有回頭來學佛

他說他學佛是在抗戰期間當時在重慶有天晚上跟一些朋友

們打牌玩到很晚才回去回去的路相當遠重慶抗戰期間路燈都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八

二十瓦的小燈泡亮度不夠沒有辦法照路的只是看到有個光在那

裡順著路走就是了他半夜回去走到半路上看到前面有個女人

跟他距離沒有多遠他也沒多想走在後面走了差不多半個鐘點忽

然想起來怎麼會有一個女人半夜在路上走這麼一想他說身上就

寒毛直豎再仔細一看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半身就嚇得不得了

他從那時才開始相信佛這才學佛後來他說那次一定是觀世音菩薩

化身來度他的如果自己不親自見到別人怎麼講都不相信這是他

學佛的因緣

他所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說不盡他是學經濟財政

的抗戰前在蘇州一家銀行做經理所以交際應酬也很多朋友常在

一塊聚會當中有一個朋友是走陰差的晚上會到陰曹地府去辦公

傳遞公文不像章太炎章太炎是做判官判官相當於祕書長權很

大的有一天這個朋友說上海城隍廟送了一卷公文來就是生死

三正釋經文

三七九

簿送到江蘇省蘇州都城隍這兒這個事情是他經手的他說翻開看

了一下感覺莫名其妙那個名單上的名字有四個字五個字六個

字的所以到第二天朋友聚會就討論這個事情他說中國人的姓名頂

多四個字這次送來的名單很多都是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的他

們幾個在一塊怎樣想都想不通懷疑他是不是看錯了他說昨天晚上

看的一點也沒錯結果三個月之後就是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在上海

向國民黨發動攻擊死了許多人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人的

所以老居士講可見得在戰爭當中哪一個該死那個名冊都送

到閻王那兒去了沒有冤枉的不該死的那上頭沒有名字該死的名

字早已經送去了如果沒有冤仇在戰場上哪怕子彈打在身上也不會

死為什麼沒有冤仇確實善惡果報我們應當要謹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〇

丁一一行

一句

頌勸持名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

勿生疑

這五句是「頌勸持名」菩薩利益眾生的神力慈悲方便具不

可思議念這一句名號要懂得理論有理論依據曉得念的方法一

心稱名才能有感應道交

妙音者說法不滯觀音者尋聲救苦梵音者音性無著

潮音者應不失時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一

「妙音者說法不滯」滯是障礙菩薩具足四無礙辯才所

以稱為妙音「觀音者尋聲救苦」觀音是悲心眾生有感他就有

應「梵音者音性無著」梵是清淨的意思無染無著沒有分

別執著「潮音者應不失時」海潮起伏有一定的時間什麼時候

漲潮什麼時候落潮有定時的這是比喻菩薩有信用決定可靠

「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勝是勝過世間所有的音聲不能與

之相比

大士具如是德度脫眾生故須時常持念不間不疑無不隨

心滿願

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將這一句聖號念念不忘保持不失

「不間」間是間斷一心稱名不要間斷「不疑」決定沒有疑

惑不間不疑這四個字是感應的祕訣如果你持名有間斷有疑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二

就沒有感應效果就失掉了無間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才會有

感應真正能做到不間不疑「無不隨心滿願」真是有求必應

顯示出菩薩神力不可思議「一心持名不間不疑」這八個字能做

到你就具備了求感應的資格方法

若也疑兕在懷朝勤夕怠無惑乎大士之不應也

你心裡有疑惑又懈怠「朝勤夕怠」就是稱名間斷那當然沒

有感應佛在經上把這些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你自己

不能體會還要去怪佛菩薩這個罪就太大了

丁二一行三句

頌勸供養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

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三

這是世尊勸勉我們要修供養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名淨聖

地上菩薩皆稱聖人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位由於他修行的方

法圓滿成就所以心地非常清淨稱之為『淨聖』

冥資不虛於苦惱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

「冥」是暗中「資」是幫助他大慈大悲在暗中幫助一切

眾生不管你有求沒求他的神力方便是平等的加持眾生有苦

惱有死難的時候菩薩是唯一能夠靠得住的如同小孩依靠父母一

樣他認為父母最可靠別的人他懷疑

具一切功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四無畏也慈視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四

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無窮故須

歸命頂禮問答顯德竟

他是具足圓滿的功德所以才能夠有求必應更難得的是「慈

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什麼樣的人可度就

是前面所講的八個字「一心稱念不間不疑」這就是菩薩要度的

對象具足這八個字的人機緣成熟了菩薩先度機緣成熟的人這個

感應特別顯著「其福聚如海」海是比喻說他的福報聚集起來像

大海一樣無量無邊「利澤無窮故須歸命頂禮」

到此地偈頌是將菩薩遊化娑婆世界的德行也答覆完了前面曾經

說過這當中還有個知音的人就是持地菩薩

甲二聞品得益

三正釋經文

三八五

這是第二個大段落品就是「普門品」世尊跟無盡意菩薩觀

世音菩薩一問一答旁邊聽的人得到利益了

乙一持地稱歎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

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

功德不少

『聞是觀世音菩薩品』狹義而言觀世音菩薩品就是指這一品

「普門品」廣義而言《楞嚴經》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六

觀世音菩薩品《華嚴經》的「觀自在菩薩章」也是觀世音菩薩品

『自在之業』「業」是講事業普度眾生的事業太自在了沒

有障礙

『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我們今天讀誦

「普門品」學「普門品」就有流通佛法的責任因為念觀世音菩

薩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人雖然很多但是不知道觀世音從哪裡來的

也不曉得觀世音菩薩究竟有什麼樣的德行我們要常常為那些人解

釋勸那些人讀經不但勸他們讀而且一定要把經的意思講給他們

聽使他們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曉得如何修學普門法門才能夠得到

真實功德利益正如持地菩薩所說我們的功德也就大了

《寶雲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

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艸木六種子所依七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七

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亦爾

這尊菩薩因為得到持地三昧所以稱為持地菩薩「如世間

地」地有生生之德一切生物都必須依靠地地有十種德行第一

「廣大」第二「眾生依」一切眾生都要依大地才能夠生存第三

「無好惡」心是平等的沒有好惡第四「受大雨」它能夠承受

得了第五「生草木」第六「種子所依」第七「生眾寶」第八

「生眾藥」第九「風不動」第十「師子吼不驚」這些有的是法

說有的是比喻皆不難懂

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

外患自平故聞此品而稱歎之

這位菩薩「昔遇毘舍浮佛」這是講他過去在因地當中曾經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八

到毘舍浮佛他那個時候修苦行哪個地方路不好他就替人修路

便利人往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

妙法內平自心外患自平」他從這裡開悟這是講他的功德妙法

是指大乘佛法在此地狹義的是指觀世音菩薩普門這個法門一心

稱念禮拜這個妙法無間無疑內心就平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

名號內心平了外面境界就平一切災難應念消除這個感應道交

太顯著了「故聞此品而稱歎之」誰能稱讚心平的人能稱讚他

一聽就明白了所以才出來讚歎

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

通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以真觀淨觀照心

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謂之普門自萬

物而反照無不融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矣故或以自在為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九

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

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功德

不少者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

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

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聞者功德不少此菩薩聊

知分曉也

只要得一心觀音自在普門圓通全都具足那都是一心

裡面的作用「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

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也」《華嚴經》裡面也稱觀自在

「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這個裡

面境界也非常的廣大詳讀《楞嚴經》可知「功德不少者顯自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九〇

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則

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

行遂為己有」我們自己統統都能得到「故曰聞者功德不少」

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持地菩薩能看得出來所以他在此地給我們說

乙二聞品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謂無同等之物與此齊等也以如來最上之

德證窮法界淵底毗盧有師法身有主向上一著世出世法

皆立下風無有同等之物與之齊等觀音體此以成普門之行隨類

三正釋經文

三九一

應化無等與等故聞其風者皆能發如是心也普門圓應竟

「聞品獲益」等於這一品的流通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梵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講的菩提心大家聽了之後個

個都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心一心稱念菩提心統統具足了

Page 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編輯說明

  

編輯說明

此《觀音三經講記》由華藏淨宗學會教務組同仁恭敬整理自

老法師講演稿

觀音菩薩有三部經第一部《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敘述

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的經過第二部在《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六

卷即《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三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

門品》合稱觀音三經

一《觀自在菩薩章講記》科判註解依清涼大師所著之《大

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疏》講記將科判重新以

甲乙丙丁的方式排列置於經文之前疏文則隨老法師之講演增添

在該段經文後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經文與疏依照華藏淨宗學會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印行之《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疏》

1科判中「授己法界」老法師在講演時說為「授己法門」故

講記相關科題仍用「授己法界」講演內文則依老法師所說的「授己

法門」

2偈頌中「我垂無垢

圓臂」依中華佛典之用字改為「我垂

無垢傭圓臂」

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講記》主要取自老法師《楞嚴

經》的講演另節錄部分其他講演相關文義匯整而成科判採用近代

圓瑛法師著作《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經文標點符號亦按其標示

圓瑛法師是近代人一生專攻《楞嚴經》他的著作融合古今說法

易於學習

編輯說明

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註解科判遵依大義法師所

著之《法華經大成》然而老法師在講演時並未依「大成」逐字

逐句解釋而是選取重要者闡述之講記中註解依講演內容只列出部

分凡老法師講到的註解必標列出來若未講而為順其義亦有標

列者佛

教是佛陀教育教科書就是經典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在經典裡

面我們要認識觀世音菩薩當然要依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學習這樣

才會有正確的認知不至於產生誤解

《楞嚴經耳根圓通章》敘述了觀世音菩薩自己修學的法門和

方法讓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怎樣修學成就的《法華經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讓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怎樣救苦救難度一切眾生明

瞭菩薩利他之行《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這一章自利利他都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到了所以這三經要合起來看才能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了解觀

世音菩薩我們學習經典對其中的道理方法通達明瞭自然能夠

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能得佛菩薩加持開智慧得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教我們「世間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我們平常念

阿彌陀佛真正遇到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非常有效也正因為如

此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勸勉學佛人以念佛為主另每天念一千聲觀

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只是為自己念的更是為

世界一切苦難眾生念的為了祈求世界和平特別在現今世界不太

平社會不安定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時時有危機感身心都不安

穩佛弟子要放眼世界念念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幾時世界

社會能和平安定人民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佛陀教育的目的就

達到了

目 錄

  

目 

編輯說明

一前言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㈡釋品題

七八

  ①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七八

  ②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八〇

  ③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一〇六

  ④

釋名號之義

一〇八

 ㈢述來意

一一八

 ㈣勸發心

一一九

三正釋經文

一二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科判

一前言

一前言

在講經之初必須將經題做個簡單的介紹大義法師的註解在

《法華經》註疏裡面是值得讚揚的註解的名稱叫《法華經大成》

意思就是集古註之大成他註經的體例不是遵循天台家風而是採取

華嚴「十門開啟」這裡玄義把它省略了但是經題必須要介紹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

妙字是能讚之辭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不出三種一眾生

法二佛法三心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本無眾生及於諸佛

只因迷悟有差所以生佛有異此經為諸佛之心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先解釋「法」字然後再說法是如何之妙

「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這是《法華經》討論的中心論題

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權實之法再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眾生法佛法心法「如

是三法元是一心」心法是體佛法跟眾生法都是相用覺悟了

就叫做佛法迷了就叫做眾生法悟心法這個心法就叫佛法迷心

法這個心法就叫眾生法可見得三法原來是一心「此經為諸佛之

心宗」著重在心法上所以稱之為「經中之王王於三藏」意思

就是在此地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眾生迷而不知

㈠釋經題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眾生法從哪來的就是迷了心法而

有的「以不了真如法一」了是明瞭由於我們不能夠明瞭真如法

是一真正明瞭的人法界是一沒有二原本是一真唯有一才稱之

為真叫一真法界二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怎樣才能夠明瞭真

如法一這要從心地上做功夫正是《彌陀經》所提倡的一心不亂

一心是真心一心所現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如果要想證得一真法

界想入華嚴無礙境界必須要一心由此可知修行的重點就是在

一心不亂凡夫之迷就是迷失了一心「妄受五蘊色心」受是感

受五蘊色受想行識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色是

物質心是精神你在物質精神上有種種的感受這些感受都不是

真實的「雖為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雖然我們被無明煩惱所

纏縛但是真性並沒有失掉還是那樣的清淨「眾生迷而不知」

就是不明瞭諸法實相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裡開示我們的真心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

不生不滅的境界也是清淨寂滅我們聽了有人相信有人不信

有人是半信半疑必得自己親證這個境界才算是正信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此眾生法何其妙哉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這就說明佛為什麼出現

在世間「知見一開」這是佛法常講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法

華經》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入這個境界那就像觀世音

菩薩所講的斷六結證三空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正是《心經》所

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在菩薩地位上究竟是何等地位要依《華

嚴》《法華》來說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要是依別教來說

則是初地菩薩的地位因為我們所依據的都是圓教一乘經典所以我

㈠釋經題

一一

們應該依圓教來看是圓初住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證得理一心就

是證得圓初住所以一心不亂就是理一心但裡面的境界還有淺深不

同初住以後一直到如來地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

是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同樣證得理一心淺深差別很大這是

說初住菩薩所見到的諸法實相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自己修行方向目標在哪裡自己

修學應該要怎樣用功現前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夠悟入

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

種智」我們要能常常提起這個疑問再仔細想想原來我們犯了很

大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無時無刻不在起心動念分別執

著這樣怎麼能夠得一心

在一切環境裡禁不起考驗心總是為境界所轉這就叫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

如果不能夠離開眾生法怎麼能夠證得佛法離開不是說我們把眾生

法界擺脫掉因為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是一法界不是二法界你怎麼

能擺脫得掉

如何離開從內心離開在眾生法裡面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就

是佛法如果在眾生法裡面起分別執著佛法就變成了眾生法離開

一切分別執著眾生法就是佛法佛法跟眾生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我們講迷講悟起心動念就叫迷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叫

佛法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性相常住

循業發現十界差殊而十法界九界皆權佛界為實

㈠釋經題

一三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不但出

世法本來寂滅世間法也本來寂滅世間什麼法就是我們現在的生

活環境我們身心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本來清淨寂滅何以

我們現在感覺煩惱重重業障深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你迷

了煩惱業障都不是真實的不但煩惱業障不是真實的連果報

也不是真實的就跟作夢一樣因為你在夢中你不覺夢中的境界

實際上也是清淨寂滅的你夢醒就知道了為什麼夢全是虛妄

的正在作夢的時候夢中境界是從無生有有即是無可是你不知

道自己在作夢你把夢境當作真實在那裡起分別執著在夢中造

業受苦受報醒來之後一場空什麼也沒有惑也沒有業也沒

有果報也沒有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覺的是什麼他曉得我

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面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住的是不思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

解脫境界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妙不可言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修成這個樣子還是沒入境界

為什麼不入境界就是始終把境界當真實在這虛妄裡面分別執著

起心動念換言之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說的是修佛法其實修的

統統是眾生法幾時你要真學佛法了那就回光返照一念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用分別執著這個意識心學大乘一乘佛法這個

大乘一乘還是世間法清涼大師說得明白用意識心來修學佛法

他的結果就是增長邪見如果離開了經典以意識心來修禪定(禪定

是行門的總綱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修定)大師說他的結果是

增長無明譬如這七天法會如果不講經也不講開示大家都在這

裡念觀世音菩薩結果恐怕大多數都是增長無明每天給你講經不

念佛天天在字裡行間去思惟去幻想增長邪見我們現在兩種都

有如果既增長無明又增長邪見麻煩可大了所以一定要會修學

㈠釋經題

一五

如果會了你聽經增長智慧念佛是打斷無明這個功德殊勝不可

思議「

性相常住」這是把十法界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真實法

裡面是性相常住「循業發現十界差殊」那就是循業發現變現

為十法界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

「九界皆權佛界為實」因此九法界都不能分別執著才能夠入佛

法界我們現前畢竟還沒能捨妄想執著沒能捨掉就是凡夫既是凡

夫必定是起惑造業輪迴所以下段就重要了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中品惡因報在餓鬼下品惡因

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上品善因感天

趣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果說六度法證菩

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妙唯一佛界方始云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地獄就是這麼來的本來沒有

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造了罪業不是佛菩薩閻羅王造一個地

獄把你送到裡面去受罪而是你自己變現的譬如我們有惡心常常

想害人你就會做噩夢夢裡頭夢到惡人要害自己不是你害別人

就是人家害你你的心要是純善的你做的夢是好夢你心是清淨的

就不作夢你既然曉得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就曉得十法界統統是自心

變現的地獄是自己變現的餓鬼也是自己變現的沒有一法不是你

自己心變現的所以修行最要緊的是修心「中品惡因報在餓鬼

下品惡因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趣

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道這裡的修羅趣是指天阿修羅道「上品善因

感天趣」這是生天「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

果」辟支是緣覺「說六度法證菩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

妙」這個妙單指佛法界換言之單指一真法界這才是妙所

㈠釋經題

一七

以底下說「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才叫妙

心法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此心能相能性能凡

能聖能善能惡能佛能眾生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

特人不自觀心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

轉如虛空無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

脫如大圓鏡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華嚴經》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很難懂所以禪家常講「若

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成佛就是認識心明瞭心心在哪裡心

是什麼樣子這是很大的問題《楞嚴經》一開端就提出這個問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

「七處徵心」心在哪裡找不到「十番顯見」告訴我們心就是

六根的根性讀《楞嚴經》可知眼根有生有滅見性不生不滅所

以阿難找不到心在哪裡真心盡虛空遍法界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

界你要問妄心為什麼也盡虛空遍法界因為真妄是一不是二悟

了就真迷了就妄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

「此心能相能性」性是本體相是現相像我們每天晚上作

夢能作夢的心是一但是做的夢都不一樣誰曾經做過相同的夢

這個很少有能現相的心是一所現的境界相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

莊嚴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境界「能凡能聖」你迷就現凡夫相覺

悟就現佛菩薩相「能善能惡」一念慈悲心就善一念瞋恚百

萬障門開「能佛能眾生」能成佛也能成九界眾生由此可知

我們自己這個心真是萬德萬能萬德萬能的心就看我們自己如何運

用諸佛菩薩大用無方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為什麼

㈠釋經題

一九

有這麼大的能力本能如是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本來

具足這個能力佛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種能力不只他有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心既有心哪一個人沒有這個能

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不會用這才叫冤枉為什麼不會用接下去就

說得很清楚

「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這兩句話是出自《華嚴

經》「特人不自觀心」這句話指出佛之所以成佛菩薩之所以成

菩薩就是因為他會觀心觀音菩薩之所以能成為觀音菩薩《楞嚴

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就

是觀心這個方法是修行關鍵所在你要是不懂不管你怎麼苦修

還是修的眾生法不會有成就修眾生法是人天福報福報大了煩惱

也多沒有福報的人有煩惱福報大的人煩惱更多這就是沒能擺脫

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

「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

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脫如大圓鏡普

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這是把心的體相作用的妙處給我們

點出來了實在是妙妙不可言

佛無別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眾生心心佛與眾生是

三無差別

這個三法皆不可思議三法都稱之為妙

以上我們只說個大概最重要的就是要曉得心法的重要我們所

有的功夫都應當用在心法上會用功的人就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

疏鈔》中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覺得處處還有障礙那

是你不會用心會用心的人沒有障礙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是自

己修攝其心的增上緣不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變成障礙不但逆

㈠釋經題

二一

境是障礙順境更是障礙為什麼順境裡面起貪心起慳吝心捨

不得放下所以順境的障礙比逆境還要大佛法的修學先從逆境裡面

修先學苦行修逆境是以大迦葉尊者為榜樣修頭陀行到逆境沒

有障礙心清淨了再修順境修順境是以善財童子為榜樣善財童

子一出生他家裡連草木都長成金芽銀芽都現的是七寶那現的

是一片順境順境裡不動心順境修圓滿那就成佛了

可見得會修心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是增上緣無論遇到什麼

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不善修心的人佛菩薩來

了他也看成魔一切都是障礙譬如念佛念得心剛清淨要得一心

了忽然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現在你面前你一歡喜定沒有了

一心就被破壞你的功夫就失掉了《楞嚴經》教我們不管什麼境

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你要觀心這個觀心

就是觀世音菩薩「入流亡所」就是那個入流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

地所用的功夫就是入流兩個字向內觀照不向外攀緣一失掉觀

照的功夫心就被外面境界牽走了這是講用功的人大病之處

本跡二門妙

分二

一跡門十妙

約本跡二門皆具十妙跡門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

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

妙十功德利益妙

「本跡二門皆具十妙」本是佛在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講十

法界佛法界是本其餘九法界都叫跡佛可以非常自在無礙的示現

在九法界利益眾生本跡皆具十妙這個十是表法不是定數是表

無量無邊無有一法不妙無量無邊的法說不盡歸納為十大綱領

㈠釋經題

二三

略說而已

一境妙境有多種有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

諦境三諦境一諦境無諦境如上諸境是諸佛之所證文云

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境妙也

境是講境界境界無量無邊本經有十如是的境界有十二因緣

的境界(緣覺的境界)聲聞有四諦的境界菩薩有二諦三諦一

諦無諦的境界像上面所講種種境界是諸佛所證真實不虛而十

如是境是總括十法界所謂是「百界千如」世出世間的境界完全都

包含在其中經文裡面說「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

實相者」從相上講就是境界妙諸法實相是境妙可是這個境妙是

唯佛能夠證知我們不能夠實證再跟諸位說如果我們要是實在證

得你的生活就起了變化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法喜充滿無論在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

個境界裡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滿心歡喜到阿鼻地獄也滿心歡喜你

的歡喜心不增不減為什麼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妙絕不會

生煩惱如果你生煩惱那就不妙

這樣說起來像《地藏經》中講到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參觀看

到地獄境況他很同情也很悲痛難過地藏菩薩是不是動了心

不是的這是什麼恆順眾生眾生喜歡我們露出喜歡相眾生悲

哀也得顯出悲哀相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這叫

法喜充滿正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才能夠普利有情

眾生真動了心自己都迷了亂了還能為眾生指出一條光明的道

路嗎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動才能看到境妙

二智妙有世間智出世間智皆自一切種智之所出諸佛

智慧無上一切所不能及文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唯我

㈠釋經題

二五

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者智妙也

智是智慧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

也是我們真心(就是一心)本自具足這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就

叫做道種智也叫做後得智或者叫做權智是為他受用的自受用

的是根本智是一切種智自受用也就是《般若經》說的「般若無

知」對別人講他受用是「無所不知」也許諸位心裡面有疑惑

我們自受用應該無所不知他受用的時候他無知我無所不知這就

迷了這就叫顛倒錯亂無明就這麼起來的《楞嚴經》中富樓那尊

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無明佛告訴他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麼來的我有智慧我

樣樣都通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我們讀《六祖壇經》人家請教六

祖六祖說他什麼都不會自受用裡頭是無知無能他受用是無所不

知無所不能我們要懂得這種甚深的道理我們要求的智慧是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

麼求無分別智這是真智慧佛法都是教我們求根本智根本智怎

麼求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所以歸結到究竟還是講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別人來問問什麼你就能答

覆什麼那叫後得智為他受用那真是無所不知自己本身是清淨

心在定中他要替別人服務替大家做事他表現的是無所不能

所以我們不能把他受用當作自受用把自受用當作他受用《彌陀

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意思很深佛法的智慧

是從清淨心當中開發顯現出來的修清淨心必須要持戒因戒得

定因定開慧無定的智慧是狂慧屬於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三行妙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方為妙行文云無量

諸佛所而行深妙道又云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者行妙也

行是行為造作行一定要以智為基礎這個行為是智慧的行

㈠釋經題

二七

為智既然妙行哪有不妙的所以修行重要的是心行心正了身

與口自然就正所謂「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這叫做妙行什

麼叫一行一切行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五

十三參這代表的一切行五十三參每一參都是在鍛鍊自己的清淨

心都是訓練自己在一切境界上如如不動所以一切行就是一行一

行就是一切行所謂「無量為一一為無量」道理就在此地在念

佛法門來說念念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一念佛是一切行這個

三業行為之中念念不離佛號念念歸向一心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

妙行懂得這個原理運用在任何一個法門上無行不妙一一行都是

妙行江

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中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入舍

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都是妙行被須菩提看出來讚歎「希有世

尊」稀有就是妙行我們也天天穿衣天天吃飯須菩提不讚歎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

們稀有去讚歎釋迦牟尼佛稀有那是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穿衣

吃飯心清淨不染污一切行為是一心一切行歸到一心所以一切

行是一行一個清淨心起無量無邊的作用一行是一切行這個實在

是妙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一個行一個心二行就二心三行就三

心無量無邊的妄心無量無邊的念頭由此可知凡夫行與聖人之

行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聖人之行是成就清淨心成就平等心他

的眼裡萬法一如我們凡夫心不平等所以看一切法不平等我們就

沒辦法把一切行歸到一個清淨心

一個清淨心化為無量無邊的作用一多不二這叫妙行這個

道理我們懂得了在生活上可以訓練只要能夠照此訓練這叫真正

的修行凡是真修一定是修清淨心一定是修平等心唯有平等才

清淨唯有清淨才平等所以清淨心跟平等心是一心不是二心體上

講是平等相上講是清淨也可以說相上講是平等體上講是清

㈠釋經題

二九

淨清淨與平等互為體相作用是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就從這裡生起來的這樣的修行叫修佛行這種修法叫一乘佛

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佛乘是這樣修法的《法華

經》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是講的行妙

四位妙位者行之階進之級也但有權實布在眾經今

經圓位不落階級文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者位妙也

位是位次大乘法講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分別為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如來位是究竟的果位

此地講的位就是這五十二個位次這些位次有權有實什麼叫權什

麼叫實實是講真實權是講方便沒有見性統統叫權見了性以後

即是真實但是權實也相當複雜譬如說從本跡上來講本是實跡

是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如來地是實他現在是倒駕慈航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

現在菩薩位次上那是權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也示現在初地

也示現在初住甚至於示現一個凡夫俗子統統叫做權所以權實之

義是很廣泛的這部經屬於圓頓法門一發心就直入如來地這個位

太妙了宗門裡面所講的不落階級階級就是次第有初住二住

三住四住這就是階級不落階級就是頓超就是直入這叫做位

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

名雖有三其實一大乘法耳文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者

三法妙也

「三法即三軌」軌是軌則軌道必須要遵循的離開這個

軌道就出差錯了十妙裡頭其餘的九條你記得也好不記得也沒關

係這一條一定要記住為什麼對你如何用功它是一個重要的指

㈠釋經題

三一

導綱領

第一個「真性軌」這是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真性就是真心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真性就是至誠心不但在出世間

法這是第一個重要的修學綱領世間人講學問講修養也把它擺在第

一儒家的教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對應行妙致知

對應智妙誠意正心對應三法妙儒家也了不起

這是講用心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

真誠有人不理解「別人都欺騙我用假心對我我還要用真心對

待他」那我要問「別人甘心墮落生死輪迴你也甘心嗎」你要

成佛成菩薩你用的心跟他就不能一樣成佛成菩薩了生死

脫輪迴證一真法界就一定要用真心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管人

家用什麼心對我我只用真心待人決定不變這樣你學佛才奠定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

基礎具足了最重要的條件這叫親因緣這叫佛性種子

第二個條件是「觀照軌」這是用功的要領無論你修學什麼

法門一定要有觀照的功夫為什麼沒有觀照你不能得定不能開

慧不能得定就不能斷煩惱障不能開慧就不能破所知障二障不破

那是六道凡夫所以不能沒有觀照古大德給我們講修行功夫有三個

層次第一個就是觀照再升一級是照住再提升一級是照見這三

個功夫用在念佛法門上觀照得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

土我們不是這一生學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念佛法門都沒有

能夠往生西方世界什麼原因就是念這一句佛號沒有觀照功夫所

以生生世世念佛都變成人天福報照住就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亂

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與《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一樣這是

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

㈠釋經題

三三

何謂觀照觀照就是我們常常能提醒自己譬如我們六根接觸

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起了貪心馬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就提醒我們觀照的功夫我怎麼又迷了怎麼又起心動念

了心又往外跑了一提起佛號就能把心收回來這是觀照功夫心

不往境界上跑不向外留意把心收回來外面境界還是一樣清楚

心不被境界所轉這就是觀照的功夫這個功夫淺但是要不斷的去

做因為一失觀照心馬上就被外面境界牽跑了所以古人講「不怕

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心裡一念不平一

念瞋恚立刻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心平氣和瞋恚自然就消

除所以它有這個功德在

佛菩薩的名號能幫助你觀照經文中重要的句子能幫助你觀照

所以要記得我們在一切境界裡放不下過分認真的時候想到《金

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想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這一放下一不

執著這個心多自在患得患失的妄想立刻就消除這就叫觀照時

時能夠提得起觀照你看境界哪有不自在的什麼叫會用心會用心

就是常常提起觀照不會用心的人觀照提不起來不管每天念多少

部經念多少萬聲佛他沒有觀照的功夫都不起作用不能斷煩惱

不能開智慧不能成就功德

第三「資成軌」資成就是所有的境界都資助成就我們了不起

的功德諸位不要以為只有善緣是資成逆緣的資成更大本經「提

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讚歎提婆達多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善知

識他不能圓成佛道他所以能夠成佛是提婆達多資助成就的提婆

達多障礙佛法處心積慮要害釋迦牟尼佛因此墮在地獄釋迦牟尼

佛派了弟子到地獄去探望他看到他在地獄的享受猶如天人他謗佛

毀法這是他的罪所以墮地獄他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這是他的

㈠釋經題

三五

大功德所以他又有那麼大的福報在享受果報真是不可思議

你看不是眾生法妙嗎假如他障礙佛佛要是起了一念瞋恨

心你障礙我我總得要報復你那提婆達多墮地獄受罪釋迦牟尼

佛也得墮地獄受罪你一個人成就一切人都成就你一個人墮落

大家統統墮落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合不合理佛是講理的不是不

講理的人我們想想真有理有理才有這個事資成軌

在「法師品」裡面佛說如果一個修行人能夠以三軌自持守住

這三個法則再能夠修「安樂行品」的四種安樂法那你在任何境界

裡面都可以隨心所欲得心應手一切的障礙災難自然消除可見

得法法皆妙唯在我們自己要通達這個道理要在境界當中會用心

那就無有一法不妙了

六感應妙感是眾生之機感應是如來之赴應有四句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

應三十六句感應二十五句感應四句者冥機冥應冥機顯

應顯機顯應顯機冥應一句復開四句謂冥機顯機亦冥機

亦顯機非冥機非顯機四四十六機有十六則應亦有十六為

三十二加根本四句故成三十六句二十五者以二十五王三

昧應於三界二十五有也有有皆有三十六句如一月在天影含

眾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眾水諸佛不來眾

生不往慈善根力法爾如然文云脫珍著獘師資道交此感

應妙也

感是說眾生感應是指佛菩薩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叫

感應道交感應也相當的複雜在佛法有四句把感應道交的事理都

包括了一「冥機冥應」冥是不明顯不是明顯的感也不是明

㈠釋經題

三七

顯的應這樣的感應道交甚至於本人都不曉得得到佛菩薩加持不知

道真的加持了自己不曉得為什麼加持當然是因為有感這種

感大多數是平常願力的感應平常有願但是並沒有求尤其是講經

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凡是在台上講經的人都有過這個經驗諦閑法

師講《圓覺經》時江味農居士等三人在台下手不停書錄成《親聞

記》每次講下來把筆記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都覺得驚奇我說

過這些話他並沒有求佛菩薩感應但是有感冥感自己有願願

把這部經講好願一切眾生能夠聽了經破迷開悟他有這個願所以

佛菩薩就加持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等於藉他的嘴說出來的話他

自己都不曉得這一類的叫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譬如有人

拜佛或是念佛的時候無意當中見到佛菩薩現相這是很明顯的應

這是冥機顯應自己並沒有心求他見到佛菩薩應很明顯的見到

三「顯機顯應」自己有心求佛菩薩的感應也清清楚楚自己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

得兩方面都很明顯求的心很明顯菩薩應也很明顯所謂有求必

應多半是從顯機顯應上來說的非常明顯四「顯機冥應」很

明顯的求有心去求佛菩薩暗中來應應的時候自己不曉得實在

是有應但是自己不能夠覺察

感應的理要懂得不懂得這個理妙字還很難懂感應道交這個

事我們跟佛感應佛沒有來我們也沒去為什麼不來不去就有感

應佛心就是真性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我們的心也不例

外不但我們真心與佛心完全相同我們是妄心妄心是阿賴耶識

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換言之理上的

感應就是妄心與真心感應妄心跟真心一樣大妄心跟真心是一體

不是二體悟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是一心不是二心感應怎麼會

不妙

㈠釋經題

三九

七神通妙神謂難測通謂無礙如來天心慧性難測無礙

故文云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者神通妙也

這是神通的正確解釋神是指超越我們的常識通是指通達無

礙佛法裡常講六通三明就是把神通分作六大類來說明這六大類

每一類所包括的境界都是非常的廣大此地是講如來果地上的神通

所以稱之為妙經文中說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是顯示出神通

之妙任何一部經都是無量義處三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點意思我們

一定要曉得

無量義後面稱三昧三昧是定無量義都是從定中流出來的無

量義指什麼舉個例子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論就是無量

義這是舉如來所說經來說明實在講九法界一切眾生所有知見都

包括在無量義中由此可知無論是聖是凡無量義都是從真性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〇

中流出來覺悟所流出來的叫正知正見迷失本性所流出來的叫邪知

邪見可見得邪與正就是覺與迷的不同覺了一切法皆是正迷了一

切法都叫邪無量義全都包括了因此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心

行都瞭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一個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這是神通妙

八說法妙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緣故亦可得

說所以四十年前隨他意語皆屬權巧今經隨自意語廢權立

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說法妙也

這是佛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清淨寂滅相無論是心相

色相無不是清淨寂滅可是這種清淨寂滅相我們看不出來覺察不

到這又是什麼道理那是煩惱蓋覆了我們的真性所以諸法寂滅的

實相我們見不到既然是寂滅相可見得這言語也沒有法子說出的

㈠釋經題

四一

雖然說不出有因緣就有方便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所說

的都是以因緣而說在《六祖壇經》裡六祖大師說《法華經》的宗

旨「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佛所講的「諸佛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指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

嚴經》以後《法華經》之前佛都是隨順眾生來說隨俗說真都

是屬於權巧方便

假如不隨俗說真佛講的這些大道理我們都聽不懂我們也就

不能接受我們到不了這個程度隨俗說真是方便是善巧雖然隨

俗俗裡頭又不離真這個說法一切眾生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

歡歡喜喜的去奉行所以這個法是由淺而深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

深入逐漸來提升的到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這個說法就

妙經文所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時大眾的根機成熟

了可以撇開俗諦直接來談真諦法也就是到了古大德所判「廢權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二

實」的階段這是說法的巧妙在過去有許多境界隨順眾生說的

法華會上完全是說佛自己親證的境界這是說法之妙所以稱之為

《妙法蓮華經》

九眷屬妙說法被機成法眷屬有五

眷屬是指什麼在家有眷屬叫家親眷屬佛出家之後也有眷

屬叫法眷屬佛是老師跟他出家學道的是他的學生在家跟他學

道的也是他的學生凡是跟佛學法學道的都是佛的法眷屬這個地

方的眷屬就好比學校老師和學生所有學生是老師的法眷屬法眷屬

也有種種不同要把它分類

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理性相關皆是子義

第一類叫「理性眷屬」理是事理之理性是本性之性理性眷

㈠釋經題

四三

屬是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換言之一切

眾生皆是如來眷屬這是從理性上講的

二業生眷屬自大通時覆講結大乘父子之緣或現在得度

未來成熟者是也

第二類叫「業生眷屬」業是業力生是出生從業力出生的眷

屬這是從跡相上說的大通如來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大通如

來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沒有老師前生有老師所以也結大乘

父子之緣或者是現在得度未來成熟者皆是這個叫業生業生這

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過去世的因緣佛如是我們又何嘗不如是

過去世有關係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沒有因緣不會聚在一塊這個

叫業生眷屬業生眷屬的範圍也是廣大無邊佛在經論裡面講我們

眾生的關係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互為眷屬哪能說是哪個人與哪個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四

沒有關係跟你見到面點點頭的都有關係沒有說是沒關係的

三願生眷屬先世結緣未得斷苦發願生於佛世或作內

眷因之受道若得度者成法眷屬未得度者法外眷屬是也

第三類叫「願生眷屬」這是說先世曾經結過緣雖然有緣但

是他並沒有將煩惱斷盡我們曉得煩惱是發業無明是三界六道輪迴

最根本的一個因素他沒有斷盡煩惱發願生在佛出世的時候或者

做佛的出家弟子或者做佛的在家弟子幫助佛弘法利生這叫願生

眷屬前世承蒙佛的教化與佛有緣可以斷煩惱可以出三界不

再到人間來可是佛示現到人間他看到老師來了他也跟著來老

師是乘願再來的那些學生也是乘願再來的我們看世尊這一會上

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再來人願生眷屬

㈠釋經題

四五

四神通眷屬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

在他方以神通力來生此界為冤為親輔佛行化者是也

第四類叫「神通眷屬」神通眷屬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他方

世界來的那些菩薩或者是天龍八部鬼神來擁護道場的這些都是屬

於神通眷屬神通眷屬當然也是過去世彼此有緣或者是佛的學生

或者是佛的同學他們也曾經在佛門像我們現在一樣認真的參學

過雖然參學沒能見性憑藉修學的善因生到天上或者是在他方

世界佛一講經他有感應為什麼過去有緣佛一講經他就看

到光明他就聽到音聲他就以他的神通也來到道場我們在一切經

裡面看到像這樣的大眾太多太多《華嚴經》裡面很多《地藏經》

裡面也很多《彌陀經》裡面六方佛他方世界來給釋迦牟尼佛做證

明的這一類是屬於神通眷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六

五應生眷屬《華嚴》云佛初托胎諸法身大士侍衛下

生散降餘胎作親中冤引諸業者如淨飯摩夜乃千佛父母

羅云是千佛之子調達是善知識諸聲聞等內秘外現者是也如

是眷屬前後圍繞群臣豪族剎利居士如雲籠月者眷屬妙

也第

五類叫「應生眷屬」應生的身揀別不是化身化身是忽然

之間出現出現以後又不見這是化身應生是來投胎需要在這個

世界住一段時期像釋迦牟尼佛這是應生而不是化身三身裡面的

應身《華嚴經》上說佛最初來投胎這些法身大士都侍衛佛陀下

生或者是做佛的親屬或者是做佛的冤家對頭像提婆達多處心

積慮傷害釋迦牟尼佛諸位要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再來的等於演

戲一樣扮演的反派假如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這些反派釋迦牟尼

㈠釋經題

四七

佛修道一帆風順我們自然認為人家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而我們修道

之所以不成功因為處處遇到障礙釋迦牟尼佛早就做出樣子給我們

看了你看找麻煩的多得是現在想想我們修學跟釋迦牟尼佛一

樣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所以提婆達多其實是釋迦牟尼

佛的大善知識這些緣由我們都要懂必須有這些配角扮演反派才

能把佛的清淨心平等心顯示出來給我們看教我們在境界裡應當如

何修學道理在此地

像淨飯王摩耶夫人經中說千佛父母羅睺羅尊者是千佛之

子這是示現做親屬的那些諸大聲聞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個個

都是「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以及當時這些護法的國王大臣

長者居士這些眷屬前後圍繞這都是眷屬妙實在講這個五類我

們與佛是平等的沒有兩樣妙與不妙完全看自己自己悟了是妙極

了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如果自己要不悟那就不妙了內外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八

屬都不妙由此可知開悟是多麼重要千經萬論所指歸的宗旨就是

教我們開悟悟了無有不妙千萬不要輕視了自己我們佛性與如來

果地上的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是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問題就是自

己認識不認識覺悟不覺悟

十功德利益妙三周得記諸品獲益見光聞法皆不唐

捐文云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功德利

益妙也

這個功德決定真實本經裡面所說「三周得記」記是講授記

二十八品品品都獲得功德利益見佛的光明聞佛說法這個功德

都是真實的沒有空過的經文裡面說「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

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這是佛說法的平等佛教化一切眾生是以平

等心對於任何一個人絕沒有偏愛佛教學的目標是要教眾生個個都

㈠釋經題

四九

成佛道沒有說這個能成那個不能成只能夠說眾生根性有利鈍差

別不同利根的先成就鈍根的後成就總而言之佛要看到眾生個

個都成就這是平等心教學佛眼中的眾生跟眾生眼中的眾生不一

樣眾生只知道這一世過去世不曉得未來世也不曉得而佛眼看

三世看到三世你才曉得佛心平等佛心慈悲都叫眾生得究竟功德

利益跡門十妙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本門十妙

本門十妙者一本因妙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

他阿僧祇劫如此證果之時遡而推之至於本初發心之時必修

圓妙之因為本因妙

第一「本因妙」本是說他的根本跡是從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〇

相上說的好像唱戲跡是舞台上所扮的相本是他卸了妝之後的本

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為淨飯王的太子示現在我們

人間這是跡他的本來面目如何下面十妙就是講他的本來面目

是講他的原本佛自己說他成佛以來有多久了已經超過「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祗劫」佛的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這個妙因地心與

果地覺不相應就不能成佛俗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要想得一個瓜一定要把瓜子種下去才會長瓜我們心心念念想成

佛可是現在用的因地心不是成佛的因地心怎麼能成佛這個問題

非常嚴重人人想成佛人人都沒有用成佛的因好比人人都想有瓜

的收成可是所用的種子都是豆結果長出來自然沒有一個是瓜因

用錯了

《楞嚴經》就是講這樁事情辨別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唯

有真心與如來的果地才相應妄心決定不相應不能成就妄心用到

㈠釋經題

五一

最適當最正確也只能修成個阿羅漢辟支佛這是用妄心修行達到

頂點而且在時間上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從你證得須陀洹這個時

候才算沒證得之前的時間都不算天人壽長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

人間一百年忉利天人的壽命要活一千年換算成我們是多少年再

往上去到三果羅漢住在四禪五不還天壽命都要論大劫來計算的

所以用妄心修成個阿羅漢不容易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不能夠等閒視

之一定要認真要覺悟妄心不能不捨妄心是分別心執著心

妄想心要把它離得乾乾淨淨所謂開智慧的《楞嚴》憑什麼開智

慧所憑藉的捨妄心用根性這是《楞嚴經》的宗旨根性就是此

地講的本因妙

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圓妙之因證得常樂我淨之妙果因既

久遠果亦稱之故塵劫已來磨古磨今而本無移易為本果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二

妙第

二「本果妙」有因必定有果因既然久遠釋迦牟尼佛成佛

不是在這一生當中而是久遠劫來早就成佛了這是講本來之果這

樁事情佛平時很少說出到法華會上所謂「開權顯實」機緣成熟

了法華以前佛是方便說隨順眾生的知見說到法華會上時節因緣

成熟了可以說出佛所證的妙果

三本國土妙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說法教化昔日之娑婆

即今日之忍土眾生之穢邦即諸佛之淨域故曰我淨土不毀

我此土安隱昔本非古今亦非今無古無今而家山常在是本

國土妙

第三「本國土妙」自從佛證得佛位之後就居一真法界這

㈠釋經題

五三

才是如來的本國土佛常在此說法教化實在講佛所居住的國土跟

我們凡夫所住的國土並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常言佛居

淨土眾生住穢土娑婆是穢土如果真有淨穢這還是萬法的實相

嗎實相是不二法淨穢是二法可見得它不是真實的真實是不二

法由這個原理我們可以了解佛居的淨土跟我們所居的穢土確實是

不二淨穢從什麼地方分從心地上分佛心清淨所現的依正莊嚴

無不清淨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所以見外面境界也是染污的這才是

真正說明了淨穢是一不是二淨穢的差別是在人心並不在境界境

界沒有差別這個道理明白之後就曉得什麼時候我們心清淨了那

就是轉娑婆為淨土的時候

佛經說「唯佛一人居淨土」為什麼菩薩的心還是不清淨唯

有佛心清淨廣義的說見性就成佛《法華》是圓教圓教初住菩

薩就見性明心見性換言之初住以上都是住在淨土我們講西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四

淨土西方真正的淨土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方便土同居土不

是真正的淨土西方淨土的殊勝就殊勝在同居方便這二土都帶業

其餘的十方諸佛國土沒有這種情形這是西方淨土特別殊勝之處經

裡面說「我淨土不毀我此土安隱」所謂是「昔本非古今亦非

今無古無今」古今不二這才真正叫做常住是如來本國土妙

這十種比喻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本人我們每個

人的本來面目就是此地本門裡面所說的十類嚴格的講跡門我們不

如佛本門在理上講與佛無二無別論事這是講跡相跡相有迷悟

不同本是從理體上說理體上沒有不同

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機當知

今之機由昔之機昔之應即今之應是本感應妙

第四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

㈠釋經題

五五

機」我們應當曉得現前能感之機過去世都有因緣過去世佛菩

薩應機說法也就是現前佛菩薩的應機由此可知感應的道理也是

通三世不是一生一世雖然講生生世世都有關係有領悟得深的

一生成熟有領悟得淺的免不了還要沉淪這是什麼原因這不是

佛菩薩所應的不平等原因是在眾生習氣煩惱有厚薄不等煩惱輕

的這一生成就成熟了煩惱重的還要等到來生來世才能成就就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他是久遠劫之前就已成佛我們跟他的關係非

常密切從久遠劫到今天釋迦牟尼佛教化多少眾生這受教化的學

生當中有多少人已經成佛有多少人已經是登地的大菩薩我們跟

那些佛菩薩曾經同樣發心同樣在一塊參學過為什麼人家成佛成

菩薩我們還在這當凡夫我們自己認真檢點我們多生多劫的修學

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在五欲六塵裡不肯回頭不肯放下這是自己障

礙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所以諸佛菩薩縱有殊勝的感應道交但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六

們自己有障礙就不能成就這是講的本感應妙我們與十方三世諸

佛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不是一生一世

五本神通妙神謂天心通謂無碍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塵點劫前宛同今日無邊剎海不隔毛端所以彈指

欬聲動大千界為本神通妙

第五講「本神通妙」神通簡單的說是「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沒有障礙大經裡面所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從根本上說是一精明精明之體就是法性在我們有情眾生來

講叫佛性性是一不是二性中相通沒有障礙的所以在一乘教義

裡沒有古今沒有方所道理就是在此地有了障礙才有古今才

有方所有古今古不能通今今不能通古有方所此方不通他

方他方不通此方像《法華經大成》裡面講「無邊剎海不隔毛

㈠釋經題

五七

端」彈指咳嗽聲震大千世界諸位沒有聽到為什麼沒有聽到

粗心大意這不通因為諸位用的是六識不是用的根性你要用真

性一彈指聲音太大了大千世界都震動佛經裡面常講佛說法的

音聲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在理上確實能講得通而我們粗心大意聽

不出來佛是清清楚楚這是講的本神通妙佛這一彈指一咳嗽就

震動大千界我們咳嗽一聲彈指一下難道不震動大千界嗎一樣

也震動而是我們自己不覺得所以諸位去細細參這個道理參透了

你才曉得這裡頭真正的妙處

六本說法妙既曰我常在此說法不惟水流風動塵說剎

說乃至盡未來際虛空口大地舌莫非本地之說法為本說法

妙第

六講「本說法妙」講到本說法是六塵說法說法不一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八

只是言辭色相也在說法色聲香味觸法沒有一法不說法我們在

經典裡面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的世界就不是六

塵說法了嗎如果不是六塵說法佛門教學這種種施設又是什麼供

花花在說法但是我們不懂看到只覺得很美不曉得它在那裡說

法花是表修因表六度萬行供果果也在說法果是講阿羅漢

果辟支佛果如來果所以見到果就要想到我們要早一點證果

見到花就要想到得趕快修行這是色相在說法其實豈止是西方極

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六塵也說法只是我們的心思太粗雖然

六塵都說法沒有感覺實在講是心思昏昧認定言辭才是說法不

是言辭就不是說法而且言辭還要搬上佛經擺在那裡才認為是說法

平常說話都不算說法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個地方心思敏利心就細了

西方極樂世界一草一木風吹草動都在說法自己都能開悟實在西

㈠釋經題

五九

方跟娑婆哪有兩樣西方世界人心細心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開

悟天天都有悟處永無止境的開悟我們在這個世間天天迷惑永

無止境的迷惑愈迷愈深這是兩個世界所不同的地方人家為什麼

能開悟人家是樣樣放得下極樂世界確實佔了個大便宜心裡想衣

服衣服已經在身上想吃什麼東西就擺在面前不要為衣食操

心所以他能放得下我們這個世界業報重沒那麼大的福氣衣食

要費很多心思費很多勞力才能夠得到生活艱難不容易得來不

容易所以得到之後又怕失掉於是乎就樣樣都放不下這就是我們

多生多劫跟著諸佛菩薩學習所不能成就的原因什麼時候真相信一

切都放下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為什麼障礙沒有了諸位果然真

正明白我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無不是諸佛說

法確實是熾然說無盡說這是本說法妙

七本眷屬妙下方之來補處不識一人亦不知其數目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〇

眾成少少眾成多數尚不知況其人耶又下方弟子尚不知況

上方耶況八方耶是本眷屬妙

第七講「本眷屬妙」就從本經裡面來看下方世界這些菩薩們

也來參加靈山盛會彌勒菩薩是補處菩薩看看這些大眾都很陌生

一個都不認識這人從哪裡來的來的數量很多而且是變化無邊

多眾能成少少眾能成多補處菩薩都不曉得這些人數究竟有多少

何況等覺以下的這些人單單下方所來的這些聽眾等覺菩薩尚且不

知其數何況是其餘的九方這些人是什麼人如果與佛沒有因緣

他怎麼會到法會來凡是到法會來的與佛都有因緣這些十方來的

大眾是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本眷屬人人與佛都有關係

八本涅槃妙從本以來處處現生本實非生數數現滅

本亦非滅非生現生本何益焉非滅現滅本何損焉昔本不

㈠釋經題

六一

生今本不滅不滅不生而現生滅是本涅槃妙

第八是「本涅槃妙」涅槃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

滅這是究竟果涅槃是本有的不是成佛才不生不滅現在就是不

生不滅但是問題在哪裡現在不生不滅的相我們見不到我們所見

的都是生滅這原因在哪裡實在講很簡單我們現在這個心是生滅

心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滅相妄心見的是妄境佛教我們捨妄

取真《楞嚴經》就是教我們捨妄心用真心

假如我們能夠捨識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色相一切色相不生不

滅用聞性聞一切音聲一切音聲不生不滅六根根性是清淨的所

以見外面一切六塵境界也是清淨的見了性的人看外面境界是什麼

相清淨寂滅相你心清淨這一切音聲是清淨的一切色相是清淨

的不生不滅又清淨與你的清淨不動心完全相應所以佛在大經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二

頭確實把轉識成智超凡入聖這些綱領都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只

要我們能信得過能認真的去修學必定能夠證得

可是談到信得過也確實不容易哪有說聽個三遍五遍就相信

的說老實話普通的人聽個二十年三十年未必能相信所以證涅

槃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常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實際上何

止千百億千百億在此地不是當數字講是當形容詞講表無量無邊

的化身處處示現換言之佛的身是生本無生嚴格的說無生無

滅時時現身指不滅現即非現是不生由此可知非生現生在本

體上講並沒有增加什麼無滅現滅在本體上也沒有減少什麼不增

不減這個事理的真相我們如果恍然大悟才明瞭佛所謂的「昔本不

生今本不滅」不生不滅而諸佛菩薩示現生滅這是涅槃妙就

是生滅與不生滅不二這是妙佛菩薩妙我們也妙我們現在現這

個身我們的本性不生可是過了若干年這個身滅了色相滅了本

㈠釋經題

六三

性不滅可見得諸佛菩薩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在我們的身上又何其

不然

九本壽量妙佛無壽者相所以壽無量法性之身超出劫

濁誰論壽命方便為說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是

本壽量妙

第九講「本壽量妙」壽量是人之所愛人之所求哪個人不求

長壽法性身不生不滅壽量兩個字加不上既然加不上為什麼此

地講個本壽量妙方便說佛在最初聞法發心修道一直到他證到如

來位這一段期間我們稱之為壽量而壽命有沒有盡沒有成了佛

也沒有為什麼說成了佛也沒有剛才說過成了佛之後還以無量無

邊的應化身普度一切眾生行菩薩道由此可知從跡相上來說是真

無量不是假無量這是講的本壽量妙壽量是我們眾生的見解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四

在如來位上是從體起用而已體無邊用也無盡

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然

六百八十萬億恒沙之眾獲益豈無先世之緣哉若非有益安得覆

講而得度當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後世之成熟況後世之得益豈

無成熟之時哉如是諸佛三世益物化化不絕是本利益妙

第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事情他在發心學佛的時候也是無量劫之

前有一尊佛叫大通如來他是王子當時有十六個王子聽了佛講

經之後他們複講釋迦牟尼佛最終示現成道成佛是無上的利益

最圓滿最究竟的功德利益它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推究根本他是

在大通如來的時候複講所得的利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家很熟

㈠釋經題

六五

悉前面長行文佛講後面偈頌是阿難複講的《華嚴經觀自在菩

薩》這一章前面的經文跟偈頌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後面還有一大段

的偈頌是善財童子複講的所以複講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發明提倡

的由來久遠在我們中國過去叢林裡面叫講小座經裡面所謂「六

百八十萬億恆沙之眾獲益」當然都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如果沒有真

實的利益怎麼能說在複講當中得度所以諸位真正發心要把握著

機緣要學諸佛菩薩成就自己利益一切眾生要知道如來生生世

世弘法利生從沒有間斷過這是講本利益妙

妙義無窮難以盡演約教則機應妙但以一乘法教化諸

菩薩約理則性相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千

如約行則因果妙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題名故曰

妙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六

「本門十妙」就介紹到此地實在說經裡面所講的妙義無有窮

盡就教法上講是機感相應之妙佛以一乘法教化諸菩薩妙不可

言就理上講性相皆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

千如」這是性相理妙如果就修行來說這因果妙極了「但有聞

法者無一不成佛」這一生要成佛一定要依教修行妙因才能成

就妙果這是經題稱為「妙法」之緣由

蓮華

蓮華者以妙法幽微假喻易彰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借

物以明法也

蓮華是比喻因為妙法的理太深了淺智初學很不容易理解理

路要是不明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修行無論在哪個法門次第總是信

㈠釋經題

六七

解行證《法華經》也不例外若只有信沒有解依舊免不了盲修

瞎練解要解得深解得圓才能破除疑障理既然太深佛不得不

用比喻來說「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教學裡面用比喻是相當

廣泛的世出世間善於教學的人都懂得用這種教學法藉其他的物相

來做比喻讓我們體會其中的道理佛在《法華經》一共舉了七種比

喻七種喻都是顯示開權顯實的道理

問通部七喻皆有開權顯實之義當喻妙法何獨取蓮華而

立題耶答蓮華為總七喻為別以總攝別法喻為名也有

云蓮華非喻當體得名例如劫初萬物無名聖人觀理準則立

名今蓮華之稱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謂此法華法門清淨無

染因果微妙故名妙法為蓮華耳今作法喻為釋以蓮華喻上妙

法不可求其幽玄如扇喻月不可求其明暗如月喻面不可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八

其眉目是不得已而借喻以顯妙法也

七種比喻都是比喻妙法為什麼單取蓮華做為經題古德有解

釋七喻裡面蓮華是總喻其餘的比喻是別說總可以包括別這是

以蓮華做為經名的理由亦有大德說蓮華不能把它當作比喻看因

為蓮華是當體得名一切萬物本來無名名相是人為的在太初物

本來沒有名一些聰明人給萬物一個一個取了名字後來人都依照

他們取的名字來辨別萬物本經「蓮華」之稱就是法華三昧當體之

名意思是說法華的法門清淨無染因果微妙所以叫做《妙法蓮華

經》

問華有多種必取喻蓮華者何也答有麤妙故如狂華無

果喻外道法空修無獲或一華多果喻凡夫之獨奉其親而報

在梵世或多華一果喻聲聞修種種行止得涅槃或一華一果

㈠釋經題

六九

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

也許有人要問花的種類很多在萬花當中只取蓮華而不取

其餘的花這又是什麼緣故《華嚴經》採取萬花做比喻是得其全

得其圓滿此經用蓮華比喻是得其妙花雖然是有多種可是有粗妙

不同有些花有花無果比作外道外道雖然勤苦的修學到後來不

能結果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外道包括我們佛門內的外道像六

祖所說心外求法的就是外道一花多果比喻作凡夫造種種業受

種種果報縱然修善業果報也不過是在人間天上而已多花一果

比喻作小乘小乘修種種行修四諦苦集滅道修三十七道品修種

種法門而只得到一個果偏真涅槃一花一果比喻作緣覺尤其指獨

覺他修行一個法門離一切相也能夠得偏真涅槃

或前果後華喻初果却後修道或前華後果喻菩薩先借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〇

修生後真修此皆麤華麤果不堪喻妙法

或者有先開花後結果的也有先有果後有花的先果後花

初果叫見道位他見了道見道而後才能起修先有花後有果這

是比喻菩薩菩薩是先修因後結果可是菩薩修學的法門先修的

是緣因見了性之後才叫真修沒有見性以前都是屬於緣修菩薩的

見道位是在初住小乘人的見道位是初果須陀洹由此可知初住以

前都是緣修沒有找到正路等於是在摸索沒有把握有明師指點

你照這個路走但是路究竟對不對自己還不曉得走到了一個階段

自己才恍然大悟這條路是對的你認識到這條路是對的這是初住境

界在這條路上沒有把握是初住之前的境界所以初住之前要依靠

老師等於學徒還沒有能力出師天天得跟著老師離開老師就會走

錯路老師帶到能辨別方向認識道路了讓你自己走這才叫真

㈠釋經題

七一

修這些比喻都是粗花粗果沒有什麼妙義可言

唯此蓮華在淤泥而不染出水清香遠徹喻實相在纏其體

本淨出纏圓明則名聞十方又為蓮故華喻為實施權文云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等

蓮花在一切花裡面確實是不一樣第一個意思出淤泥而不染

出水放清香文人所謂「出水芙蓉」出水芙蓉就是蓮花蓮花在水

中不放香要在水面上開花後才放香氣佛以此比喻實相在纏的時

候長在泥裡蓮的本體是清淨不染到它長成離開水面開花就好

比出纏圓明之體完全顯露出來香氣遠聞猶如名聞十方這是比喻

「實相在纏」第二個意思蓮花是花果同時有花的時候蓮蓬裡面

就有蓮子不是先花後果也不是先果後花因果同時比喻「為實

施權」第一個是比作實相在纏第二個比作為實施權實是真實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二

教法因為眾生心粗不能接受真實法不得已而用權巧方便說

《華嚴經》是二七日中佛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講的我們凡夫沒有一

個人曉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打坐哪裡曉得他在那裡講經

《華嚴經》的內容包含大不思議解脫境界絕不是一般凡夫能夠接受

的這才不得已到鹿野苑以小乘法來接引五比丘為實施權

華開蓮現喻開權顯實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

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等

「華開蓮現」蓮花長出水面花一開蓮蓬內蓮子就現前這

是比喻「開權顯實」這個時候大家的程度都有相當水準不必再用

那些善巧方便可以直捷談一乘大法「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說二乘是指大乘小乘說三乘是指聲聞緣覺菩

薩說二說三都是善巧方便的權說十方諸佛國土裡面唯有一乘

㈠釋經題

七三

法並沒有二乘法這是說真實的可是程度境界沒有到你講一

乘法他不能接受也不曉得從哪裡下手得不到受用由此我們也能

看出釋迦牟尼佛教學的苦心為了要教大家得到一乘佛法先辦小

學阿含就好比小學小學畢業再辦中學方等就好比中學中學畢

業再辦大學般若好比是大學最後才到研究所一乘法這是世尊

一代時教的設施

一乘法是真的方便法不是真的可見得所講的聲聞法菩薩

法都不是真實的但是在一乘裡面才這樣說你要對一般人來講阿

羅漢法不是真實的菩薩法也不是真實的麻煩就大了聲聞法菩

薩法都是佛說的怎麼不真要比起一乘法它就不是真實的不跟一

乘法比它是真實的不但聲聞菩薩法是真實的五戒十善也是真實

的五戒可以確保人身十善可以生天可以享天福那怎麼不真

這就是說我們在不同境界裡對不同程度的人說不同的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四

華落蓮成喻廢權立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等

又為蓮故華喻從本垂迹

花謝了蓮子成熟這表示「廢權立實」這就是法華會眾生的

根性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接受一乘妙法經文裡面所說「正直捨

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蓮花所表的意思

文云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合入佛

道作如是說

經文裡面說「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在《法華經壽

量品》裡面講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了不是在這一世

在三千年前在北印度這一帶有許多修行人的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

得度佛就示現八相成道來教化他們應以菩薩身得度的佛就現菩

㈠釋經題

七五

薩身來度眾生應以人身得度他就示現人身完全是與眾生機感相

應他早成佛了明心見性證得清淨法身圓滿報身這是從本上

說跡相上說隨類應化應化的目的是誘導眾生同成佛道這是佛

教學的宗旨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文云皆謂今佛出釋氏宮去伽耶

城坐道場成菩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華落蓮成喻廢

迹立本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在教學過程當中這是教初學的

完全垂跡把自己本有的身分隱藏以垂跡相來應一切眾生到學生

有相當程度再說出自己是什麼身分令學生起恭敬心起稀有心

激發他向上這個用意在此地為什麼不一開頭就告訴學生這個身

分一開頭告訴怕眾生根性劣的害怕不敢跟他學嚇退了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六

以一開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分隱藏起來像常人一般跟大家相處在一

塊這叫方便接引經文裡面講佛離開了皇宮到伽耶城在那個地

方坐道場示現成佛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這是「開跡顯

本」的意思到末後這個蓮華就是華落蓮成這是「廢跡立本」

文云諸佛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如上麤妙權

實本迹種種義便故以蓮華喻上妙法所云妙法非去麤取

妙葢即麤以顯妙也所云一乘非離三說一葢會三而歸一也

即麤顯妙猶蓮之即染而淨會三歸一猶蓮之自華而實法喻雙

彰名實並顯故名妙法蓮華焉

經文上說「諸佛法皆如是」佛佛道同為度眾生無論什麼

樣的設施都是真實不虛像我們前面所舉的「粗妙權實本跡」

㈠釋經題

七七

種種的說法種種的設施都是為了方便接引而前面所講的這些義

趣與蓮花長成開花結果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才取蓮花來比喻前

面所說種種妙法所謂妙並不是去了粗的而取它的微細之妙那就

不妙妙在哪裡「即粗顯妙」就粗能顯微細就事能顯其理就

相能顯其性這個才妙所謂一乘也不是離開三乘說一乘而是

「會三歸一」三乘就是一乘《華嚴經》所謂一真並不是離開十

法界另外有個一真而是十就是一妄就是真十法界是妄一法界

是真一與十不二真與妄也不二這才叫妙所以你悟了住的是

一真法界迷了你住的是十法界實在講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在此

地經上講就好比蓮花「即染而淨」它生在淤泥裡面淤泥是

染表示六道長在水裡面水是淨表示四聖

它的花開在水面

上染淨都離開了雖然染淨都離開它有沒有離開染淨它的莖在

水裡根在泥裡花開在水上面可見得四聖六凡跟一真法界是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八

不是二沒有二三佛教我們就蓮花這個意思去悟妙法所以這個

經題叫做「妙法蓮華」

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如線貫華乃貫穿所應知

義攝如經持緯乃攝持所化眾生常者不變義三世不易為常

法者軌持義十界同軌曰法廣如前釋能所合成故曰《妙法蓮

華經》

「經」之一字「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具是具

足具足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所謂貫

穿在今天來講就是言語文字有條理有層次而不錯亂在佛法裡

面科判就像一條線一樣把整部經貫穿起來從「如是我聞」到

㈠釋經題

七九

「信受奉行」真是一脈相承文章無枝葉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

不行言語文字做到不增不減這才能獲得一個貫字

「攝」有攝受的意思就是能夠攝受所化的眾生攝受就是他

的理論他的言辭好像有一股吸引力確實能夠讓人聽了心裡感動

念念不忘而嚮往之效法之在現在來講就是能動人心他有這種力

「常」就是真理永遠不變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地域三千

年前在印度是這個道理三千年之後在此處還是這個說法永遠不會

變更的這叫真理不論時代怎麼進步怎麼變化都能適應時代的

潮流而不會被淘汰不但它永遠能存在而且是萬古常新

「法」是規則就是原理原則是方法十法界眾生共同遵守的

方法依照這個方法才能成就智慧才能夠得到福德福慧圓滿的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〇

法我們求福求慧要做到最圓滿最究竟方法就在這裡頭所以

「經」含有這四個意思合起來稱之為《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㈡釋品題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大義法師註解得很詳細首先說明菩薩得名的由來為什麼叫觀

世音菩薩

《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名曰寶

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

㈡釋品題

八一

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斷

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這是說明菩薩得名的來由可見得得名確實與菩薩成就之後

大慈大悲的願力完全相應這一段文是敘說菩薩在過去世中因地的本

事最重要的我們在這裡看到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所謂「眾生

無邊誓願度」

菩提心就是覺心是我們修學的根本若不發菩提心或者我

們在境界裡一念迷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為魔所攝持有幾

個人的心安住在佛道上菩薩道上如果我們把心真正安住在菩薩道

上就是不失菩提心修行證果也只不過是三五年間之事這是一

點都不假的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心不在道時時忘失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二

楞嚴菩薩自陳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

熏聞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如

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這是引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說明菩薩得名的

第二個因緣由於供養親近觀世音佛與觀世音佛同願同行蒙

佛授記故稱觀世音菩薩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

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

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

㈡釋品題

八三

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

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

生同一悲仰

上面一段是《楞嚴經》重要經文這些話都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

的「世尊」這是佛問圓通觀世音菩薩對答釋迦牟尼佛稱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世尊「憶念我昔」回想我在過去生中「無數恆河沙

劫」菩薩記憶力太好了我們過去一個月二個月的事情都想不出

來他知道無數劫前的事情我們想不想知道當然很想能不能知

道能如果你會用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不要

幾年就成功了但是決定不能忘失菩提心這是關鍵的所在要念念

不忘決定有成就「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就是他親近

的這尊佛「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在此地又看到發菩提心剛才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四

《悲華經》裡面第一句也是發菩提心

首先要跟諸位談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發心前面在經題裡

講到「法」這個字法是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法門把它歸納起來不

外乎三大綱領就是眾生法佛法心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是

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說的全都是心法悟心法就叫佛

法迷了心法就叫眾生法三法原本是一法菩提心就是覺悟心菩

提心就是佛心這是修行證果的因地心古人講「因地不真果招

迂曲」我們無量劫修行到今天現在得這個果報什麼道理就是

因地不真我們常常把菩提心給忘掉了

《大乘起信論》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其實三心

是一心以直心為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我們

待人的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用大悲心對自己要用深心直

㈡釋品題

八五

心就是平等心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幾時平等過都是不平總是我

比別人強別人都不如我這是凡夫心是分別執著妄想那是

迷不是悟覺悟了萬法平等

佛與大菩薩境界當中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唯有直心才能夠證得這個境界才能夠安住在這個境界

當中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心本心本來是平等的無有高

下我們失掉了佛勸我們要發心剛剛第一剎那發了第二剎那就

不平等就失掉了菩提心是以這個為基礎如果沒有直心深心

大悲心的慈悲是愛緣慈眾生緣慈不是大乘佛法講的大慈悲心因

為大乘佛法的大慈悲心是從直心裡面生的或者說深心我們也很清

淨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相當清淨見思煩惱都斷盡

了那難道不是深心嗎不是聲聞緣覺根本沒有菩提心所以在

楞嚴會上說他們是外道這個外道叫門裡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不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六

佛教之外的為什麼叫他外道他沒有發菩提心還是心外求法所

以叫外道可見得問題關鍵就在菩提心我們要特別重視它不是天

天念過就算了我們無量劫以來哪一生哪一世不念念了有什麼

用從來就沒有認真發過

深心就是清淨心我們自己受用自己享受享受什麼心地清

淨這是最高的享受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如果心清淨這就是正

定這種享受叫正受這個享受對一切境界來講就是一真法界在

天堂你沒有樂受你心清淨如果你有樂清淨心失掉了在地獄

裡面覺得有苦那你心也不清淨如果是清淨心在天堂跟地獄是平

等的享受這叫真正的享受三昧就是正受我們現在所受的都不正

常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的享受不正常是凡夫的享受是虛

妄不實的享受不是真正的享受幾個人能懂得這個境界幾個人能

夠認得這個好處這是直心所起的作用

㈡釋品題

八七

你心平等自己的享受一定是清淨待人待物待事必定是大慈大

悲所謂「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同體大悲」一切萬法

都是一心所變現的它必定是同體《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就是自己的真心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一心變現

出來的境界如果你不迷這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你要迷了才有十

法界才有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菩提心最簡單的解釋

不發心沒法子修不發心佛菩薩不能教你換言之佛菩薩想

教你程度不夠不具足條件譬如口渴了想要一杯好茶不但解

渴而且還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自己連茶杯都沒有人家有茶也沒有

法子給你佛法講法器自己要具備法器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發菩

提心真發菩提心你夠資格了可以學大乘佛法而且你這一生當

中必定成就諸佛菩薩哪有不歡喜的道理生生世世勸你你都沒有

真發心沒有真回頭這次真發心真回頭了諸佛菩薩多高興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八

以不要以為我都遇不到佛遇不到菩薩沒有這麼好的因緣佛菩薩

時時刻刻環繞著你照顧著你幾時你回心轉意他就現身了你若

還是念念迷惑顛倒他現身也沒有用處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壞處

為什麼增長你的邪見增長你造罪業的機會諸位如果能夠從這個

地方體會就曉得佛菩薩真正慈悲

供養有兩種第一種是身供養我們親近承事替他服務這

是一種供養第二種是發心供養就是發菩提心依教奉行這叫真

供養《華嚴經》讚歎供養的功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華嚴

經初發心功德品》專門讚歎發菩提心的有了因地心佛菩薩來

照顧你就一定教給你修行的方法

講到修行方法就是修三慧「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是觀音菩薩說的古觀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慧難得為

㈡釋品題

八九

什麼難得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只講戒定慧三學這初

學的人可以修學聞思修三慧沒有資格我們連定都沒有哪來的

慧這個定不是普通的定是菩薩所修的大定定當中開慧其實

小乘到四果羅漢九次第定成就了可惜的是他住在定中他不願意

把定的境界捨棄不願意把境界向上提升如果他發心不住定境再

向上提升這就叫發菩提心所以說迴小向大往上一提升就是慧

這個慧裡頭有聞慧有思慧有修慧可見得慧的層次第一層是學

戒第二層是修定第三層是開慧而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小

乘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大乘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聞思修三慧

小乘的目標是證得偏真涅槃大乘的目標是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

《楞嚴經》講的楞嚴大定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就是理一心不亂

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這是講他過去他依照觀音佛教給

他的方法綱領修學證得楞嚴大定在菩薩地位上《法華經》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〇

《華嚴經》都是圓教他是在什麼位次的菩薩《楞嚴經》說他是初

入三摩地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

那就不是初住境界已經提升了在「普門品」裡面菩薩沒說他的

修行只說到他度眾生的大願大用但顯然他已經成就了要沒有成

就怎麼能夠從體起用如果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他還沒能教化眾

生還沒能發揮他的作用說明他證入的境界還淺如果他普度眾生

了說明他證的位次必定甚深所以這三部經合看才能對觀世音菩

薩有真正的了解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夠建立自己的信心明白如何

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所以對於教理絕不能夠疏忽一定要認真

去研究

聞慧聞是講耳根當中的聞性是以聞性聞如如之理立刻就起

始覺的妙智始覺就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始覺現前就是正

等正覺開始顯現出來了

㈡釋品題

九一

思慧就是正覺的觀察絕對不是意識心交光大師在《楞嚴正

脈》中教導我們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心意識禪家要離心意識參

多半是從意根(

意根的根性)

著手也有用都攝六根這個方法觀音菩

薩是從聞性上下手凡是用六根根性必定成就你要用第六意識第

七末那識不管你修的哪個法門都是凡夫行眾生法不能了生

死出三界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用凡夫心用心意識只有一個辦法還有救那就是念佛法門

帶業往生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因為所有大小乘經論都沒有這個說

法只有淨土法門有但是也要把理路搞清楚不要誤會為什麼

我們在過去生中跟菩薩一樣他修了無量劫我們也修了無量劫他

已經成佛了我們還在當生死凡夫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沒有回過

頭就是念佛也沒有念好生生世世盲修瞎練功夫成片都沒有念

到所以沒能夠往生這一生遇到佛法假如還是盲修瞎練又要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二

過了來生的境遇可能還不如今生不認真怎麼行

要認真先要把淨土的道理方法境界搞清楚這一生決定

往生可見得念佛法門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說它是易行道是

因為相比其他法門更容易為什麼其他的法門要成就必定是遵循

戒定慧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次第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

則淨土之易易在哪裡易在帶業往生有凡聖同居土

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念觀音菩薩聖號也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

一心不亂跟《彌陀經》講的是一樣的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

成片與菩薩感應道交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到這個時候有求

必應所以思慧簡單的說就是正知正見正等正覺是正知正見也是

《法華經》所講的佛之知見

參禪要離心意識教下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大開圓

㈡釋品題

九三

解念佛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得理一心不亂但是可以得

事一心可以功夫成片所以念佛好就好在這裡禪與教如果不離心

意識不能了生死沒有辦法超越輪迴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的殊勝

「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這是修慧聞熏聞修上還加了

個幻字幻字就是三輪體空要「即相離相」決定不能住相為什

麼一有住著那就不是反聞不是內照了心又跑到外面境界上去

了這個功夫非常的細密要念念回光返照《楞嚴經》講「反聞

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是功夫的訣竅大乘修學的重點是在發

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往外攀緣是妄想分別執著往內攀緣還是妄

想分別執著所以歸根結柢菩提心太重要了菩提心是真心不是

妄心真心是平等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在這裡修

修慧所生的功德不可思議智慧現前對內就是《楞嚴經》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四

的解六結破三空能證得楞嚴大定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慧一

體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什麼是坐禪什麼是修定「不取於

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行住坐臥只要你心不向外攀緣

在一切境界中如如不動都是坐禪

六祖的說法在經典裡能不能找到能《四十華嚴》五十三參

中鬻香長者在哪裡修禪定在市廛市廛就是現在的市場百貨公

司最熱鬧的場所他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在境界中修禪定百貨公

司常常去看看曉得科技的進步現在有哪些新產品這是開智慧

樣樣清楚但絕對沒有被境界所轉沒有動心若是看到稀奇的就想

買動心了定沒有禪也沒有了樣樣清楚這是智慧法法(

切境界)

裡頭如如不動這是禪定普通人到百貨公司誘惑力太大

了看到新奇物品就動心了那是凡夫一個修行人也跟普通人一樣

去看這個很好那個也很好但心不動搖那是修禪定所以坐禪

㈡釋品題

九五

不是去找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面壁不是的菩薩修禪定哪個地方

熱鬧到哪去修什麼修如如不動我們在一切境界裡起心動念那

就是病要把它修正過來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

著這是修定

念佛就是在境界裡起心動念了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提醒自

己這句佛號「南無」是皈依皈是回頭我被境界迷了在境界

裡起心動念了從迷裡頭趕快回過頭來依什麼依阿彌陀佛阿彌

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成無「彌陀」翻成量「佛」翻成

覺懂得這個意思這句佛號就是觀照無量無邊的境界裡面我們都

要覺而不迷所以它是喚醒我們的迷惑顛倒佛教不是宗教宗教是

感情的宗教都是要靠他的自己無可奈何要求他來幫忙佛法不

是的佛法是讓你靠自己讓你自己覺悟我們得認清楚佛法的本來

面目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六

三慧它的總名稱就是根本智又稱作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對

內的對外就是大慈大悲是後得智是為他受用的我們現在顛倒

錯亂把他受用的當作自受用自受用沒得到這才變成生死凡夫

才變成可憐憫者

解六結越三空破五蘊超五濁全憑三慧這是講自利有

這麼大的好處

下面講聞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初於聞中」這是聞慧決

定不能錯用了心不要把六識的耳識當作聞慧不能把第六意識那個

善於分別思惟想像的當作聞慧否則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

曲」聞慧不是耳識也不是意識而是耳根的根性聞性在《楞

嚴經》「十番顯見」這段經文中說到若懂得見性了就懂得聞性

因為性是一個「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的根性只

㈡釋品題

九七

要舉一種說明其餘的就可觸類旁通

從「入流亡所」到「空所空滅」這一段是思慧修慧都包括

在其中「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講境界就是入三摩地自

己達到什麼境界一定要曉得好像要去一個地方一樣我們得先知

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方要到達什麼地方寂滅現前這個境界你是

念佛人是用念佛功夫達到的你自己也很清楚已經證得理一心不

亂自己證得的境界不需要問別人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佛在《楞嚴

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本來走的是一條正路自己不

相信去請教別人他指一條邪路讓你走那不叫冤枉嗎所以一定

要多多的讀誦大乘經典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依法不依人」

法就是經典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與方法來修學

說到功夫功夫就是思修就在「入流」二字入流就是返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八

觀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入是返向內不向外向內完全

是以智慧為基礎觀智它是能入耳門是所入

耳根的對象是音聲當你聽到音聲怎麼反聞說實在話初

學還是要用分別心如果你不用分別那你跟觀音菩薩同一儔類你

不是凡夫三年就可以證到三摩地的果位所以我們要從觀照照住

到照見一步一步來學習觀照照住都是用意識心這是交光大師

跟長水他們註解《楞嚴經》所謂新舊兩派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舊

註都是依據天台思想天台止觀修行方法是用意識心而交光大師用

《楞嚴經》本身所講的方法就是「奢摩他三摩禪那」捨識用

根一乘的修行法用意識心一般講是三乘的修行法大乘的修行

法在中國禪宗六祖大師的方法是從達摩祖師傳下來的即捨識用

根所以他接引的根性是上上乘人神秀大師當時在北方接引的大

眾是大乘人可見得大乘人還是用的心意識上上乘人捨識用根無

㈡釋品題

九九

論在禪在教甚至於在淨土都是一樣

我們既然沒有辦法捨識用根就用第六意識從觀照的功夫下

手當我們聽到音聲的時候不論什麼音聲聽到之後了了分明不

要去執著一執著就變成第七識那就跑得太遠了這時候就回過頭

來像禪家功夫一樣去研究思惟能聞的是誰誰能聞譬如人家

讚歎你馬上回過頭來能聽到這個聲音的是誰耳聽到的嗎識聽

到的嗎性聽到的嗎你往裡面去用功夫你就不會因讚歎而生歡喜

心就不會起煩惱人家罵你你聽到這個聲音馬上想到能聞的是

誰把那個罵的人的話都忘掉你也就不生煩惱不受氣了用這個

功夫我們念佛號能聞佛號的是誰用這個觀照功夫這就是覺

這就是不迷不隨外境流轉把外面境界統統轉變為自己內照的功

夫這是反聞這是入流所以反聞入流思慧修慧都在當中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〇

當你向內聞的時候你還在那裡起一個疑情能聞的是誰這依

舊是意識心這個功夫如果用在念佛上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往生西

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但是要證理一心那功夫還差得很遠如果

你得到事一心再往上提升到理一心把心意識捨掉提升是相當快

的這個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的這是屬於「智光內照」

入流就是與本覺相應這叫合覺「亡所」所就是譬如讚歎

你的音聲毀謗你的音聲亡就是忘掉了沒有注意到你整個意識

都集中在反聞集中在內照不向外攀緣把外面境界忘掉了這個

忘掉不是說外面境界你不清楚你真的把它忘掉不是忘是比喻不

取外面境界相把外境全變為智慧向內照用這個功夫只要你用得

稍稍得力我們念佛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的確不難初發心的人用

三年工夫真的能成就可是你不能失去觀照否則三年就不能成功

人家讚歎你你會歡喜你心在往外跑人家毀謗你罵你你會生

㈡釋品題

一〇一

氣心也在往外跑凡夫就是心往境界上跑這是很苦惱的事情學

佛人的功夫他心不往外面跑他能守得住觀照就是把心收回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亡所在六結裡面第一個「動結」就解開了在境界裡頭常常

用這個功夫他心地清淨外面境界無論順逆好像都與他不相干

心常住在清淨當中這個時候的境界叫輕安非常好但是注意這

不是禪定距離禪定功夫還遠得很這是剛剛得到的一個好境界心

不為外面境界所轉了心得輕安無論是順境逆境你都能處之泰

心清淨「靜」也是個結必須依舊要用入流這個功夫就是

反聞的功夫要用到底從開始一直要用到成佛為止不能夠中斷不

要以為現在得點輕安就可以不用這個功夫那你的境界就止在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二

裡止於這個境界修其他法門不能成就你沒有斷煩惱這只是伏

煩惱不能了生死修淨土功夫到這一層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沒有

問題可見得帶業往生不難容易但是六結裡頭的第一個結你要

沒有解開往生沒有把握臨命終時靠助念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機

會活的時候你都不願意往生死了之後勸你往生真肯嗎到臨命

終時牽腸掛肚的事情那麼多放不下所以平常就要學會放下

入流的功夫這是修行的總綱領不管你是用意識心還是用菩

提心都是這個原則這個功夫決定不能終止念念都要提起來這

就叫覺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入流就怕你忘

掉你要不入就會出心就被境界轉了在境界裡面起了名聞利養

起了貪瞋痴慢心就跑出去了如果是入流決定沒有名聞利養貪

瞋痴慢心是清淨平等的雖不是真平等但是表現在外頭確實平

等真平等要入三摩地才真平等這個時候向著平等的路走所以

㈡釋品題

一〇三

他的現相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這叫真功夫

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人家為什麼尊敬他他做入流功夫當年蓮

池大師三步一拜去參訪遍融禪師老和尚只教導他「不要被名聞利

養欺騙了」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老和尚這一句話死心塌地老實

修行他才能成為一代祖師

第二句就是把靜結也解開了「所入即寂動靜二相了然不

生」這個境界在破五陰裡面就是色陰突破了色受想行識破了色

陰的區域前面這兩個結解開了就相當於小乘見道位

「如是漸增」功夫不斷再往前向上精進「聞所聞盡」這

就是「根結」必須到動靜這兩個境界消失了根結就現前古人

註解《楞嚴經》有個比喻六結就好比我們穿六件衣服必須脫掉外

面一件才看到裡面一件根結從外面來說是第三件前面兩件脫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四

才看到第三件一般人很不容易發覺的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的所

接觸的是動一切都是動相外面境界動我們的心也動至於靜

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可是靜不下來至於根那就不曉得了就看到

外面這一件裡面第二件彷彿還能看到一點再裡面不知道了必須

前面兩個結解開第三個根結才現出來現出來就可以破它了如果

你功夫再繼續不斷的精進定力愈來愈深根結也解了根結解的現

象是什麼能受跟所受沒有了就是受陰破了我們每個人都有感

受受就是根結的作用能受是它所受還是它

根結破了之後這功夫就是照住在念佛法門來講事一心不

亂得到了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三昧是正受能受所受都沒有

像前面講得到輕安自己有感受「我心好清淨」你還有受你有

受根結就存在只要有受就不是正受不是三昧怎麼辦繼續

不斷的用入流的功夫還是用返照的功夫

㈡釋品題

一〇五

再進一步「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第三個結解開了第四個

「覺結」現前就是受沒有了有覺覺依舊是障礙為什麼它是

法執的障礙是無明根本「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有覺」

有覺就是無明無覺你是凡夫愈往後去境界愈微細不將覺結解

開不能證得法空不能破法執到能受所受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覺

性現前我們要曉得這個境界不究竟不要以為我已經證得大覺我

已經成佛了覺性現前這個境界一定要很清楚依舊功夫不能間斷

繼續不斷的去努力去返照

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覺就是能覺所覺能覺所覺都空

了覺結解開了這個時候空現前空還是障礙為什麼因為你還

有能空所空能空是你入流這個功夫所空的是覺能覺所覺沒有

了空了可見得你還有能所換言之空性雖然現前不圓滿功

夫還要精進不能間斷不能終止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六

時候就是最後的一關mdash

mdash

「滅結」前面五個結你用入流的功夫破

除消滅了可見得統統都是生滅法總而言之全是生滅心生滅

心就是妄心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

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寂滅現前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是

什麼見性

可見得我們有這六重障礙真性不能現前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

德能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這六種障礙去除的辦法就是返照返照

的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念佛是方法念觀世音菩薩

也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原理是一個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才說法

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所有的方法你運用的得當統統是解六

結破三空明心見性

到這個地方就是見性了如《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㈡釋品題

一〇七

切苦厄」到見性這個功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修念佛法門剛得

理一心不要以為這就圓滿了還不行但是這個時候再用功叫「無

功用道」也是古人所說的「此處著不得力」是任運成就沒有法

子用力的功夫還是用智照所謂的歷事練心你要想再深入了解到

這個時候怎麼用功那你就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方

法入三摩地之後再修成無上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首先參訪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吉祥雲比丘

吉祥雲比丘教給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不念佛

的我們自己過去真是無知以為這是老太婆教瞧不起念佛法門

到以後經典看多了才生慚愧心我們認為最好的最高的是佛門接

引眾生的小廣告我們所看不起的原來是佛法精華之所在我們不識

貨真正的寶貝不認識把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的法當作真實法不

認識真實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八

這一段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要曉得這個道理會用這個方法

你的功夫就得力你會在修行當中法喜充滿不會退心曉得自己在

進步曉得自己的境界

「普門品」是以這個理論做基礎所以菩薩才有那麼大的能力

與我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有任何苦難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

修學必定感應道理在此地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

作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

這一段經文說明菩薩是屬於帶果行因倒駕慈航他久遠劫已經

成佛了為什麼不以佛身來度眾生而降到菩薩的地位佛是老師的

㈡釋品題

一〇九

地位老師必定是尊嚴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即使世間帝王對

於老師也不敢南面臨之這是古禮皇帝接見老師皇帝站在東面

老師站在西面以賓主之禮相待不敢以君臣之禮這是對老師的尊

重佛真正是慈悲至極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作菩薩就是不以老師的

身分來教化眾生而以同學學長的身分來教化眾生這樣接引眾生

就有許許多多的方便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觀世音菩薩已經是成佛再來之人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是初住

菩薩《四十華嚴觀自在菩薩章》他所示現的是第七迴向位的菩

薩可見得他示現的身分就是菩薩的身分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

位次的菩薩他統統都示現這樣才能普度眾生到經文後面看到菩

薩示現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表示無量無邊的身分這是我們要曉得

的你說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身分什麼身分都有無類不現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〇

釋名號之義

別行玄云觀世音者西方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

音觀者能觀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則明明不昧了了常

知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所觀則有正覺之音眾生之

音器世界之音雜類之音故稱世音也能所合標境智雙舉

故云觀世音

「別行玄云」別行就是這一品經古大德從《法華經》中選出

來單獨流通玄是玄義《別行疏》玄義裡面說「觀世音者西方

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這是梵語音譯翻成觀世音「觀者能觀

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之智就是「入流亡所」也就是反聞

的功夫智揀別不是識智是無分別智有分別就叫識就是第六意

㈡釋品題

一一一

識有分別有執著是第六識第七識不叫智

智是無分別智就是清淨心所起的作用清淨心能照照的作

用就是觀智古德常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靜沒有風浪的時候像一面鏡

子把它比作清淨心它起的作用是能照像一面鏡子把外面所有

的境界都照得清清楚楚比作無分別智心要是動了就好比水起了

波浪水起了波浪有沒有作用也有作用也能照但是有波浪的時

候它照的是局部而且也不清楚我們的心在不動清淨的時候

所起的作用就叫智的確無分別雖無分別一切明瞭不是說無分

別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無分別比有分別還要明瞭還要真實這叫

智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執著心那叫識

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提倡捨識用根就是把執著分別捨棄

掉用無分別智以此作本修因才能得成無上菩提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二

中國自古以來世間法佛法的教學都是從根本智下手這是

我們應當要明白的唐大圓居士在《唯識新裁擷彙》中就提出這個問

題而且非常的感嘆他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

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童蒙的讀經先但句

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

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為後得智以是比較東

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

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

民國以來教育制度改革了不在根本智上下功夫沒有根本

智就沒有後得智你所修學的正是清涼所說的不是墮在無明就

是墮在邪見這也是今日之下我們修學很難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根本智的修學就是在背誦背誦就是訓練根本智親師訪友了解經

義是培養後得智世法如此佛門的參學也是如此佛門出家五年學

㈡釋品題

一一三

戒學什麼戒《沙彌律儀》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誦經學規

矩接受生活教育學服務大眾從前寺院裡住的人多所有粗重的

活都是初出家的人做像燒飯種菜砍柴挑水這是生活教育

除生活教育之外就是背誦經典每個寺院都有學風道風道風是行

門學風是解門譬如天台是依《法華經》你在這五年當中要把

《法華經》背過不能背誦就沒有資格在講堂聽經只能站在講堂後

面侍候大眾不但要背誦《法華經》還要背誦註解智者大師所作

的《法華經文句》以及《法華玄義釋籤》《摩訶止觀》這是天

台三大部五年當中全要背過才有資格學天台

古人能成就是真正下了功夫我們現在什麼功夫都不下就想成

就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今天哪一樁能比得上古人只有一

樁享福超過了古人我們的享受比古人超過太多了除此之外沒有

一樣能比得上古人這是講觀照一定要用根本智希望諸位重視根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四

智的訓練

「能觀」就是觀智就是根本智「則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就是前面講的入流「所觀」

這是境界觀世音菩薩他用從耳根而入這個方法耳聞音聲代表音

聲所入與大勢至菩薩用的法門不一樣大勢至菩薩用的是「都攝六

根」觀世音菩薩六根單用耳根這一點不相同但是觀照入流決

定是一樣的這兩位菩薩都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是做功夫的模範

我們取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行取觀世音菩薩專攝耳根也行都有很

了不起的成就

說到「音」我們今天在講堂裡面講經說法這是屬於正覺之

音也就是法音有「眾生之音」我們一般談話言語以及唱歌的音

聲屬於這類有「器世界之音」譬如風有風聲雨有雨聲另外樂

㈡釋品題

一一五

器如磬木魚在敲打的時候都有音聲這叫器世界之音「雜類之

音」包括六道鬼神裡面的一些音聲我們現在有許多神咒都是屬

於這類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言語上述這些總稱為「世音」

「能所合標境智雙舉故云觀世音」到這個地方都是解釋菩薩

名號的來源及意義

普是遍義行彌法界隨心益物稱體而周故為普

「普門品」「普是遍義」就是普遍「行彌法界隨心益

物稱體而周故為普」行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盡虛空遍

法界哪個地方有眾生菩薩就到哪個地方去為眾生服務幫助眾

生滿他們的願望有求必應這是普的意思「隨心益物」益是利

益物包括了九法界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果說利益人人不包括天

也不包括餓鬼畜生說物就統統都包括了物的範圍比人的範圍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六

得太多了隨心兩個字的意義很深《楞嚴經》講隨心應量利益一

切眾生「稱體而周」體是法性周是周遍唯有稱體才周遍這

四個字不容易體會說得淺顯一點你用平等心就周遍了有分別

我做這樁好事只利益某一個人沒有分別一樁善事就盡虛空遍法

界所以叫普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法法全彰事事無礙故為門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門是通達沒有障礙的意思「法法全

彰」彰是明顯的意思沒有藏在裡面全都露出來了事事無礙

故為門

此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萬像流動殊音異類普現色

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㈢述來意

一一七

「此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菩

薩的智慧將整個法界全體照在他清淨心中像一面鏡子一樣無有不

照「萬像流動」這是指境界裡面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流

動是指這一切法的生滅現象「殊音異類」四大類的音聲不一樣

各不相同他能夠「普現色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圓是圓滿

應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這是把品題簡單的介紹出來了

㈢述來意

又妙音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

未圓

妙音跟觀世音菩薩關係非常密切如兄弟姐妹因為他們是同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八

一個法門妙音也是普遍的現身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

《法華經》裡面「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妙音菩薩品」是第二十

四品這兩品經文的意思大同小異異在什麼地方「但略而未普

妙而未圓」妙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他的範圍小不普遍觀世音

菩薩實際上就是把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兩品讚佛偈

都是用「妙音觀世音」合起來讚歎

觀音不離是行而能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自在之業普

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其實二聖一道相為終始故後頌觀音之

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

相為終始欲體前法須兼二行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

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

㈢述來意

一一九

「觀音不離是行」觀世音菩薩的行門跟妙音菩薩是一樣的

就是他的範圍大「而能大千圓應」大千是講大千世界「無去來

相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進是進步比妙音

菩薩更進一步將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普利眾生

「其實二聖一道」二聖就是妙音觀世音這兩位菩薩是出自同一

門走的同一條道路「相為終始」妙音菩薩表開端觀音菩薩則

是發揚光大達到極處表終極「故後頌」偈頌裡「觀音之德而

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觀世音菩薩

把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成為普門這個法門「是知相為終始」終始

和始終意義不相同始終是個斷滅相從開始到結束這一個段落就

過去了終始是相續不斷的相永遠沒有完的時候「欲體前法須

兼二行」你要想學觀世音菩薩普門圓應要從妙音菩薩下手為什

麼「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〇

門品就是這麼來的是由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才說普門品這是說明這

一品的來意

觀世音菩薩一共有三經三經都不是獨立的第一經是《華嚴

經入法界品》中的一章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

表第七迴向的菩薩第二經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三經就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前面兩經都說到菩薩怎

麼修行成就的尤其是在《華嚴經》上稱為「觀自在」稱觀自在偏

重在自己的成就稱觀世音偏重在利益眾生這方面自受用稱之為自

在他受用稱之為觀音大慈大悲所以《普門品》裡面就沒有講到

他自己修學的經過完全說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普門品》的內容

是圓應大千把眾生的苦難歸納為十大類跟《華嚴經》用十來表法

是一個意思外面的災難有七大類內在的災難有三大類菩薩能夠

幫助你「免七難離三毒」眾生還有許多的欲望有求不得苦所

㈣勸發心

一二一

以觀音菩薩有「應二求」雖說應二求實際上無論你想求什麼都包

括在裡面經文為什麼只講求男求女這是在一切求裡面舉最重要

的世間人最重視的就是後代總想有好兒子好女兒這個都可以

求其他的當然不成問題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這就是觀世音

菩薩的十二大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一樣他是以十二大

願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流傳妙法妙法就是《妙法蓮華經》所

以這一品在《法華經》裡面屬於流通分

㈣勸發心

「勸發心」就是勸勉大家要發心發什麼樣的心共有五條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弘法當如妙音觀音護法當如神咒之降

魔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勸發必如普賢要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二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妙音菩薩品」前面就是「藥王菩薩

本事品」為了求法當如藥王苦行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

無一不是為法忘軀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求法如果顧及自己身命安

危不肯犧牲享受怎麼能吃那個苦那是徒步走去的從中國到印

度要走三年不是短距離當中要經過沙漠要通過雪山我們中國

發心到印度去取經的有一百多個人最終回來只有十幾個人其餘都

是在途中遇難喪失了身命哪個人都知道途中危險但還是發心

去不懼為法犧牲我們自問有沒有這個精神稍稍受一點苦就不肯

幹了那還能行嗎還能有成就嗎要知道古人求法之難釋迦牟尼

佛過去世曾為半偈而捨全身我們今天對於法物對於經典糟蹋不

愛惜這是過失對經典為什麼要尊重古人求來不易今天雖然容

易得到要想到從前人求法之難《楞嚴經》當年做為印度的國寶

禁止帶到其他地方去般剌蜜帝法師為了傳法剖開自己手臂把經

㈣勸發心

一二三

書藏在其中帶來中國這是講為了求法

「弘法當如妙音觀音」普門圓應唯有弘法才能報佛恩弘

法要有觀世音菩薩妙音菩薩的精神有教無類眾生有感立刻就有

應感應道交絕不分彼此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沒有任何條件所

以弘法要如觀音妙音他們是榜樣「護法當如神咒之降魔」通

過神咒可以請鬼神來護法降魔可是更重要的是要降服自己的心

魔魔來害你就好比一個國家外面有敵人攻擊內裡一定有奸細

為他做情報人員內外勾結他才敢動手如果內裡團結一致魔力

量再大他不敢侵犯《八大人覺經》中講了四種魔只有天魔是外

面的內應有三大類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內外勾結魔的勢

力才大才有無量無邊的災難內裡沒有魔外面天魔外道對你無能

為力所以我們只要行得正他不但不欺侮你他恭敬你發心來保

護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四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教導我們「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

世間意」世間意是什麼就是跟鬼神打交道如算命看相看風

水跟鬼神打交道求鬼神保佑降福就是跟魔套關係猶如跟黑

社會頭目拉關係拉關係有一點好處他有勢力能幫你忙但是你一

生得受他控制得不償失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鬼神見到你對

你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你是佛的弟子他怎麼不尊重你所以用神

咒降魔先降自己的煩惱魔外面鬼神自然不敢侵犯這是護法先要

護自己的法護自己的法先要護自己的菩提心護自己的清淨心從

這裡做起

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神咒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

神咒不要再去搞其他的搞得太多心都亂了這個咒靈那個咒不

靈起了分別執著一個都不靈為什麼你心不清淨護就護清淨

心一個咒能得清淨心這個咒就靈專一就靈多就不靈學東西

㈣勸發心

一二五

愈簡單愈好才有靈驗多了分心多了在內裡起無謂的分別執著

破壞自己的清淨心

「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妙莊嚴王是修行的模範修行要緊

處在哪裡轉邪見為正見轉邪行為清淨行轉邪就是改過自新妙

莊嚴王勇於改過自新知道自己有過失他馬上就能改正過來我們

修行要像他才行我們修行不能成就就是有很多毛病沒能改過來

頭一個大毛病是貪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明明知道應當要

放下就是放不下不能改過還有懈怠懶惰明明知道要勤奮

可是偏偏就喜歡懶惰自己的毛病一定要曉得要想辦法改如果不

改決定不會有成就哪個毛病最重先從最重的下手因為最重的

能改了其餘的小毛病就很容易改

我初學佛的時候毛病就是懈怠懶惰自己曉得但很不容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六

改別人勸我也不行最後用什麼方法對治講經剛開始學講經

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一個鐘點我至少要用二十多個鐘點的時間來

預備沒有充分的預備上了講台下不了台所以有人說你怎麼那

麼喜歡講經我其實當初哪有喜歡只為對治毛病我在講台上做學

生講台下面是我的老師我的監學每次都坐在這裡督促我看我

有沒有進步我用這個方法對治懈怠懶惰所以你自己要想方法來

對治你要是不認真想個好方法來對治懈怠下去將來一事無成

每個人的毛病不一樣不是一個方法能夠治一切人而且每個人

不同時期的毛病也不一樣方法得常常變就像生病一樣今年生的

病跟去年不一樣藥方要調整藥物也要換才能把病治好修行就

是治病我們的行為發生了毛病要把它修正過來「有恆為成功之

本」學習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這是我們應當要學妙

莊嚴王的

㈣勸發心

一二七

「勸發必如普賢要祈」勸發就是勸一切眾生發心要學普賢

普賢勸我們什麼經文上有四條第一「諸佛護念」不發心則已

發心必定得諸佛護念大凡學佛修行人一個是疑一個是怕疑

佛講的話真可靠嗎我什麼都不求什麼都放下明天我沒飯吃怎麼

辦第二個就是恐懼因為有疑就有恐懼所以必須要存一點錢準

備自己養老用好像在留戀這個娑婆世界還不想走一邊念這一句

「阿彌陀佛」希望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一邊準備要再過個幾十年幾

百年幾千年的樣子心口相違心裡想的跟你自己所行完全是兩樁

事情這怎麼會有成就

從前出家人是三衣一缽每天到外面托缽有的時候也托不到

托不到不怨天尤人明天再托不求人你不求人佛就來護持護

法神就保佑他有責任他要護持修行人你真發心心地清淨諸

佛護念不要操一點心我剛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八

我從布施下手第二次去見他的時候他說真正學佛的人你的一生

統統由佛菩薩護法神照顧我相信他的話所以我從學佛以來一直

到今天什麼事都不操心我信心具足諸佛菩薩護念

第二「植眾德本」植就是培植我們自己要曉得培福修德

從哪裡做起從戒從定這是德之本修六度修十波羅蜜是福之

本有德有福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會缺乏這一句著重在為大眾

服務第

三「入正定聚」這是自受用修自己自己要把心安住在定

境上就像《彌陀經》所講的把自己的心安住在「一心不亂心不

顛倒」的境界這是自受用

第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四弘

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你的心量才廣大才不

三正釋經文

一二九

會自私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把你的心擴大小我就沒有了這

是普賢菩薩在法華會上勸勉大眾的話我們在此地讀《法華經》我

們也是法華會上的一分子普賢菩薩的勸發當然包括我們在內

三正釋經文

普門圓應

甲一問答顯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〇

這一品題標的是「普門圓應」這是「普門品」的總題目也就

是全經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佛門稱為科判這一品分為兩個大段

落第一個是「問答顯德」顯是顯示就是菩薩的德能也是菩薩

的事業德是一種成就他在事業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德跟得在古時

候通用)第二個是「聞品得益」說明觀世音菩薩無始劫以來盡

虛空遍法界所做的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與菩薩一問一答我們聽了之

後獲得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啟發我們的信心我們應當要效法他

學習他

乙一長行

第一大段裡面有「長行」有「偈頌」長行是散文的體裁偈

頌是以詩歌的體裁多半屬於重頌長行裡面有「兩番問答」

丙一初番問答觀音人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一

「初」這是第一番「問答觀音人」就是問答觀音菩薩這個

人「又二」裡面又有兩小段第一小段是「無盡興問」無盡是

無盡意菩薩他提出這個問題第二小段是「如來垂答」

丁一無盡興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

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此品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也若愚讚云世

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

意觀音之行亦若是矣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為慢外國以袒為

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事師充役之儀故以袒為恭也合掌

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彼國以合掌為敬表不敢敬誕專至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二

也向佛者以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

這就是問觀音人他是什麼因緣稱觀世音這一品(品就是品

類)是因無盡意菩薩發起的菩薩的名字含義很深「表普門圓行應

現無盡也」表示普門是無盡意「若愚讚云世間無邊塵擾擾眾

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這是古德對於

無盡意菩薩的一首讚詞觀音菩薩之行也跟無盡意菩薩相當事業

悲願同樣無有窮盡

『偏袒右肩』這是禮節在行禮時把右臂膀露出來表示真正

恭敬不忘承事因為這樣遇事方便處理如果老師有什麼事情吩咐

去做立刻就能起來去做做事就會敏捷快速自古以來就講求這

樣而不是慢吞吞愛理不理的當然這並不是老師要求的一分恭

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恭敬是你本身的修養老師同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三

樣的講課你能夠接受多少與你的恭敬心成正比例沒有恭敬心

你在老師會下縱然住上二十年三十年也決定沒有成就惠明在五

祖會下多年一無所得就是因為沒有恭敬心他去追六祖搶衣缽

追到了提包袱提不動這時候恭敬心生起他一下就開悟了老師何

必要求你對他恭敬你不恭敬他心裡就起怨恨這個老師是博地凡

夫不值得跟他學所以自己學習態度是傲慢是恭敬決定自己能

夠接收多少

『合掌』也是表恭敬十個指頭代表散慢十指合一表示一心

同時掌要合攏有些人合掌當中是空的大拇指伸得長長的這不是

一心是散亂心有形式沒誠意合掌是表一心掌要合攏指頭

要併起來

『世尊』下面就是問答的言辭無盡意菩薩請教釋迦牟尼佛問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四

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是什麼因緣得來的提到觀世音菩薩沒有人不

曉得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這麼高的聲望有這麼大的名氣無盡意

菩薩問的意思就在此地為什麼他有這麼高的知名度是什麼因緣而

有這樣的成就

世尊下問觀音人意謂觀音之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名

不自有因義而彰觀音之所以為觀音者果何因緣有斯名也

因緣甚多略言境智以眾生善惡兩機為因菩薩靈智慈悲為緣

這兩句很重要無論說多少種因緣都離不開這兩個原則

大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今無盡意具定慧二種莊

嚴故能問如來究竟二種莊嚴故能答也

三正釋經文

一三五

這個問答也是大學問不是一般人都能夠提得出這個問題也不

是泛泛之輩可以解答的何況是觀世音菩薩因地非常的深遠慈悲廣

大若非如來確實沒有人能夠答覆得圓滿

此地的「大經」並沒有指出哪一部經一般我們稱大經就是《大

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一切經當中最大的可是天台宗稱《大涅槃

經》為大經《法華經》是天台宗主修的經典所以此地講的大經

當然還是用天台家所尊重的《大涅槃經》淨土經論裡面譬如《彌

陀經疏鈔》常說「大經云」淨土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

這就是《涅槃經》裡面所講的要具足兩種莊嚴才能問要究

竟圓滿兩種莊嚴才能解答我們每天念迴向偈「莊嚴佛國土」我們

拿什麼莊嚴以香花水果莊嚴這完全是表面工作真正的莊嚴是

定慧具足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具足定慧兩種莊嚴所以他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六

問如來在果地上更不必說了定慧都究竟圓滿所以如來能答無

盡意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下面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其實這是代我們

啟請的他哪有不知道的是因為我們不曉得代替我們發問佛給

他解答就是給我們說法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的本跡因緣以及利益

眾生的這些功德事業

「如來垂答」從這個標題我們就曉得底下一段經文的內容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七

戊一總答

這裡面分成三個中段第一段是「總答」第二段是「別答」

第三段是「勸持名答」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此經如來所

說彼從因陳此從果彰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兩經合

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也且初又四初標舉人數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彼經是指

《楞嚴經》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出他是怎麼證得十四種無

畏功德「此經如來所說」而在法華會上是佛說的「彼從因陳

此從果彰」楞嚴會上觀音菩薩是說他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

果報說明他自己的修證本經完全是從菩薩果地上利生作用來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八

的經典一定要合起來看不合起來看這「普門品」那真是難信之

「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楞嚴會上觀音菩薩只說他

自己本身能應的這方面而法華會上是把感應道交兩面都說到了眾

生有感菩薩有應「兩經合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我們讀觀世

音菩薩經應當把三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如果能把《華嚴

經觀自在章》細細的看一遍我們就曉得觀世音菩薩名號應當怎樣

受持現前我們只偏重在持名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告訴我

們口念口業受持名號能免七難意業受持心裡面常常憶持

能滅三毒身體禮拜能應二求可見得修觀音法門必須三業受持

單單口業你只得三分之一的功德口誦心憶持身禮拜三業求

感菩薩必定有應

三正釋經文

一三九

己一標舉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這是總答裡面第一個小段「標舉人數」

十法界機實是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

葢指一業有如許人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苦騐(

音驗)

人知同

一業以例諸趣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此舉境眾機

多以顯菩薩觀深應大

「十法界機」機就是指有災難的眾生世界無量無邊受苦

難的眾生亦無量無邊「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

一業有如許人」業無量無邊而每一種業又『有無量百千萬億

眾生』「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這個苦來驗人就「知同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〇

業」若不是造同樣的業怎麼會受同樣的報共業所感以此類

推其他的任何一道任何一種果報「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

業之意」「此舉境眾機多」機是根機根機有善有惡善惡

與菩薩都能感應道交「以顯菩薩觀深應大」觀是菩薩的功夫功

夫深應大無論在什麼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

己二總明遭苦

受諸苦惱

這句就是一個小段「總明遭苦」這句是總說

此舉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

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多人也受諸一句多苦也舉

多顯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一

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

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

「此舉現遭苦厄也」苦有苦苦壞苦行苦「自有多苦苦一

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這是舉例而言「今

文」經文所說的「百千萬億」這是人多『受諸苦惱』這一句是

「多苦」人眾多受的苦也多但是前面人眾雖然多他造一種

業這裡講「舉多顯少」業是一種多人在受苦「多尚能救況

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

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

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不可說不可說是數目字在印度表

最大的數目字

大義法師這一段註解很明白我們讀經文看註解一定要有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二

覺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明白造惡業後有苦報這個

道理所以在造因的時候謹慎決定不作惡業凡夫沒有這個覺悟

任意造作果報現前所謂定業定業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忙逃

不過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造業身體動作是身業言語是語業言語愈少愈好避免造

業念頭起心動念是意業動一個念頭在阿賴耶識裡就下一個種

子種子遇到因緣就起現行就要受報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不

打妄想則已打妄想就想佛菩薩世間再好的事情還是少打妄想為

妙為什麼總而言之是生死業不能出三界免不了輪迴既免不

了輪迴就免不了三途苦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

念這一天到底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是淨念多還是染念多自己要

做一番檢點認真反省如果染業多淨業少道業上不能成就染

業裡頭如果惡業多善業少來生必定墮三途這不必問別人自己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三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造什麼樣的因後來結什麼樣的果這是

一定的道理何必問別人

當苦難來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回心轉意回頭是岸真懺悔之

後稱名就會感應道交就起作用回頭就是懺悔真正回頭的人懺

悔業障曉得自己做錯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種人念觀音菩薩

才有感應一面念觀音菩薩求菩薩加持消災免難一面還在不斷造

惡業菩薩想救也救不了

己三聞名稱號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由過現惡故遭諸苦由過現善復得聞名此以善惡相帶

合成機感也一心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四

一心皈憑更無二意是名事一心稱名也若達事中一心自他俱

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

理一心稱名也

此處關鍵的兩個字就在『一心』

「由過現惡」過是過去世造的惡因現是現在世造的惡因

「故遭諸苦」得的這些苦果苦報世間沒有完全的惡人從來沒

有做過一樁善事的惡人找不到的從來沒有做過一點惡事的善人也找

不到的一切眾生總是善惡交雜不是善多惡少就是惡多善少

「由過現善復得聞名」能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讀到觀

世音菩薩的經典這總是你過去的善根現世的善業你才有這個機

緣「此以善惡相帶」惡裡頭帶著善善裡面帶著惡這時候善現

三正釋經文

一四五

行起作用了想要斷惡發了修善斷惡的心「合成機感」這是與

觀世音菩薩感應的第一個條件什麼人有資格求觀世音菩薩修善斷

惡的人有資格他有資格但是還得要有功夫『一心稱名』這就是

功夫念聖號不是散亂心念要一心稱念「一心有事有理」既有

事有理當然也有功夫成片「若用心存念」這都是意識心就是

分別心執著心「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決定沒有雜念一個念

頭接著一個念頭二六時中就是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個雜念

摻雜在其中「一心皈憑」皈是皈依憑是依靠「更無二意」

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是名事一心稱名也」這種功夫與觀音菩薩

才能感應道交才真正能夠免七難滅三毒應二求有求必應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也是用這個方法原理相同這個

功夫確實不容易但是也不難問題是在自己自己肯做就不難不

肯做就難了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一天到晚打妄想這個法門就是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六

你所有的妄想統統轉成聖號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就是菩薩

聖號決定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若達事中一心」達就是達到你的功夫已經到達事一心

事一心是著相理一心是離相「自他俱離」自是自己能念他是

觀世音菩薩是我所念的念不念念功夫還是跟前面一樣這句

名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可是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聖號也了不可

得「自他俱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理一心稱名也」要問理一

心念不念念理一心不著相也是拿著念珠一天到晚觀音菩薩觀

音菩薩觀音菩薩跟事一心的人一樣但事一心他著相理一心一

天念到晚不著相念到三輪體空自他俱不可得如《心經》講的

「無智亦無得」《楞嚴經》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是理一

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生滅既滅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七

現前」的境界寂滅的滅不是生滅的滅生滅的滅是相對的寂滅的

滅離開了相對那個境界寂滅是自然的不是相對的那個境界沒有

辦法說得出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決定真實的境界

證得這個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剛剛證得所以理一心不

亂就相當於初住菩薩那與觀音菩薩能不感應道交嗎觀音菩薩在楞

嚴會上所顯示的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你自己功夫也到初住菩薩這才

真正感應道交所以稱名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要懂得這個道

理曉得怎樣念法開始當然是用意識心到達一心不亂了再把心意

識捨掉向上提升自己境界一開始就離心意識這樣的人自古以來

就沒有幾個那是我們學不到的

我剛接觸佛法第一部看的經典就是《六祖壇經》我初學佛

第一個老師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六祖大師中國之前沒有出現過這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八

的人以後到今天也沒有出現過這樣一個人那是望塵莫及沒有法

子跟他學的而後親近章嘉大師他問我看過什麼我告訴他看過

《壇經》他也搖頭不行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到台中親近李老

師他問我看過哪些經典我一樣一樣告訴他他聽說《壇經》同樣

搖頭三個老師都搖頭說《壇經》學不得

方先生教我從唯識下手教我讀《百法明門論》讀窺基大師

的註解他說相宗好像爬樓梯爬上一層有一層受用我就去找窺基

大師的註解翻開一看像看天書一樣一句也看不懂他說最容易

的我看不懂他說最難的我看得津津有味不過我還是相信老師

的話大概我所謂的懂恐怕是似懂非懂我認為看不懂的那就真不

懂你看最淺的東西不懂深的道理怎麼會懂何況三位老師都是這

麼印證總是有一點道理所以佛法要耐心去修學慢慢去探討不

要著急按部就班的來學

三正釋經文

一四九

淨土經論持名念佛所謂是易行道也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

正是襌家參話頭裡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這一句佛號

就是話頭時時刻刻要提得起來心裡頭不能有妄念一有妄念佛

號立刻就起來這個佛號它就起作用平常念佛好比練兵妄念起來

用佛號來壓它好比打仗妄念起來這時候要用佛號把妄念轉變為佛

號這叫用功這叫轉境界這叫真念佛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的時

候能把念頭轉過來叫妄想不生你才能得事一心不亂這個佛號

真正有用處當然在最初是功夫成片因為你的煩惱並沒有斷只是

這個力量能夠把它控制得住能夠壓得住這是初步功夫叫功夫成

片到這個時候與觀世音菩薩決定感應

己四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〇

上聞名即稱是機速稱名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

利益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冥顯感應可

知問十界機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答喻如父母念子心

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如是無

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

裕問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答一心稱名有事

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聖喻如臨鏡背照對谷閉口何能致影

響哉

道理明白了念佛號就如理如法而不只是口頭唱唱歌而已

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皆得解脫』「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

益」觀音菩薩應機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向下大師解釋得很細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一

密雖然文字不多但我們許多有疑惑的地方他都說到了「皆者

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正如前面所說的十方法界

一切眾生凡有如法稱名菩薩無一不應「冥顯感應可知」冥是

暗中顯是明顯感應有冥應有顯應

這些事情特別是在現前我們自己必須要認識在《華嚴經

觀自在》這一章他所應的是順益眾生絕對是有利益的如果現

身現相破壞了我們的清淨心心裡馬上動心起妄念這就是魔現

前了這樣的境界尤其在末法時期非常之多《楞嚴經》後面提到

五十種陰魔五十種是指五十種類每一類裡面有無量無邊的魔境

我們要曉得提防不能上了魔的當無論魔現什麼身現什麼瑞相

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心要不

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得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二

所以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都是暗中加持不能現身因為我們功夫

不到家菩薩一現身會馬上得意忘形「我見到菩薩了」一心立刻

沒有了所以菩薩不現身只有暗中加持你絕不叫你造罪業我們

曉得這個道理見到菩薩現身想想自己的功夫是不是真正有資格感

得菩薩顯應如果自己沒有功夫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沒有修持

佛菩薩要常常來那準是魔王冒充的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的「物

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的心果然是佛心我們的行為果然是菩薩

行與佛菩薩感應我們信得過跟他是同一類我們成天打妄想

根本不同類他來了決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法滅盡經》中說將來佛法要滅《楞嚴經》先滅為什麼第

一部先滅《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把他們的底牌全揭開了讀

了《楞嚴經》慧眼就開了能夠辨別佛與魔《楞嚴經》四種清淨明

誨後面五十種陰魔我說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一面照妖鏡什麼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三

妖魔鬼怪都原形畢露所以那些魔想盡方法先要把它滅掉

菩薩對我們的感應不能說沒有初學的人會偶爾有幾次那是啟

發你的信心有些同修來跟我說我初學佛的時候好多瑞相現在好

多年都沒有見了沒有了是好事天天有可不得了那你的心就被魔

境轉了還有就是到你功夫成就的時候偶爾也會有幾次那是來考

一考你是不是見到相不動心了跟初學的那個現相用意不相同慧遠

大師一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三次從來沒告訴過人直到往生的時候

才跟大眾宣布我要往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西方極樂世界我

已經見過三次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管你有沒有求他有沒有念他

菩薩都一律平等的加持決定不會說你念我才來你不念我我不管

你菩薩決定平等但是念的時候他平等加持的力量你得到了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四

念的時候菩薩加持的力量你得不到為什麼後面大師假設了一個

問答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問十界機無量」十法界苦難的眾生無量無邊「云何一時

令得解脫」觀音菩薩究竟有多大的能耐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來求

他他都有辦法替人解決問題這不可思議我們難以相信答覆用

比喻說「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在這個世間恩情最重的無過於

父母對兒女這在世間法裡講是真正的慈悲沒有一絲毫的條件觀

音菩薩就好比眾生的父母一樣他「多智多財」又「具大勢力」

這是從比喻上說確實也是如此「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

如是」他有能力有智慧他可以救得了菩薩是以「無緣慈悲

重」緣是當條件講無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權實二智

深」菩薩在等覺位何況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早已成佛

倒駕慈航而來的權實二種智慧都究竟圓滿了「聖財無量神通力

三正釋經文

一五五

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在觀世音菩薩來說他哪有什麼難處

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的為什麼稍稍有一點疑惑就是感應道交的

障礙前面講「一心稱名」諸位要記住這四個字有一點點疑惑

心就不一下面就是解答這個問題

「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今見就是現在他見到

確實我們也是如此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多少年求什麼都沒有感應

什麼緣故這答得很好「一心稱名有事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

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前面一再說明一心稱名或是事一

心或是理一心才能感應道交有求必應你現在兩者都沒有雖

然天天在稱名雜心在念半信半疑的心在念或者是一種試探的心

在念看看到底靈不靈這怎麼能有感應「喻如臨鏡背照」給你

一面鏡子你用鏡子背面照當然照不到這個過失在自己不在鏡

子「對谷閉口」谷是山谷我們在山谷大叫一聲必定有回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六

閉上嘴巴不開口哪來的回音說明與菩薩感應道交的障礙都是自己

造成的佛菩薩那邊沒有障礙

下面大師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來說明

《楞嚴》云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

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菩薩敘說他修證所得拿他自己修證所得的來加持一

切眾生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楞嚴會上與此地所講的也是大同小異

此地講七難《楞嚴經》講八難而八難裡面「苦惱無畏」是總綱

領苦是我們身體的感受種種逼迫惱是內心的感受就是心理上

的壓迫逼迫憂惱身體為之痛苦「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這是說菩薩自己的修證功夫「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

解脫」是說明菩薩的慈悲業用幫助別人解除痛苦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七

經文的意思一定要明瞭才會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能力從哪裡來

的知道這個能力從哪裡來又真正相信有這個能力沒有疑惑一

心稱名求感應才能感應道交所以修行從哪裡下手明理道理不

懂盲修瞎練修一段時間沒有感應就會對佛法懷疑退心了一

定要明理明理就真正有效果

「由我」我是觀世音菩薩自稱他的修學方式「不自觀音」

他觀什麼「以觀觀者」這個妙極了觀能觀之智就是入流

就是反聞他在一切音聲裡面心不隨音聲往外流逸能回過頭來

回過頭來觀什麼觀「能聞的是誰」他不理會所聽的是什麼聲音

他去觀照能聞的是誰能聞的是聞性「反聞聞自性」聞自性這是

講耳根眼根是見自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聞性跟見性

一樣的見性成佛聞性怎麼會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八

怎樣才能夠聞性反聞就聞性他用的是這個功夫所以他用

觀智觀智對能觀的聞性他能夠從六塵裡不分別一切音聲音聲只

是個助緣而已藉這個助緣反聞這就叫離塵聲是聲塵他不自觀

音這就是離塵他能觀聞性這就叫照性就是見性離塵也就是

背塵照性就是合覺背塵合覺他用這個方法

這種修學方法在一切修行法當中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不管你修

學的是哪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不能見性違

背這個原則念佛不能得一心你要用這個方法才能夠見性才能夠

得理一心不亂功夫用上道了那種享受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享受

自己安住在大定當中於一切境界皆能如如不動這個時候所謂的常

住真心就現前了真心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或者我們講菩提心現

前菩提心現前就是初住菩薩菩提心起的作用就是《楞嚴經》所講

的「無作妙力加被眾生」為什麼叫無作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五九

作用才那麼廣大如果你這裡有感菩薩馬上去應「他念我我趕

緊到他那裡去」那菩薩可累死了沒有心所以他不疲不厭作而

無作無作而作這叫妙力這個能力太妙了所以菩薩才能夠成就

金剛三昧三昧是正受金剛是不能毀壞的他享受的是清淨無為

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還是無為這才妙無為跟

有為分成兩樁那就不妙了是一不是二才叫無作妙力菩薩以這種力

量加持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才能真正得到廣大的感應

如木魚磬你敲它一下它就響一下它不是說你一敲「我

趕快要響一下因為他敲我」它沒有心沒有心你繼續不斷敲

你敲它一年它也不累有心就累沒有心不累一天到晚功夫不斷

不疲不厭所以你要學會了在這個世間無論幹什麼事情你都是世

界第一流的為什麼你有智慧有定力有功夫凡夫沒有法子跟

你相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〇

經文裡面有些重要的句子這個經上沒有那個經上有那個

經上沒有這個經上有譬如《楞嚴經》裡面就沒有「一心稱名」

這四個字太重要了所以將三經合起來看才把所有的疑問都找到答

案這樣才能斷疑生信大義法師的註解幾乎每段都引用《楞嚴

經》的經文來解釋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

轉故受苦惱菩薩離塵復性諸妄自脫能令苦惱眾生持名蒙

觀亦得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

於唐孫敬德誦經千遍而全生於魏者是其騐也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體是真如本體《華嚴經》所講的

體相用三大體是真如本性菩薩觀是觀真如理體菩薩聞是聞

真如本性體跟性是一不是二體性就是一心前面經題講過一切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一

法歸納為三法眾生法佛法心法三法實際上就是一個心法一

心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一心是覺心二心就染污一心

裡面本無苦樂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心性裡頭什麼都沒有

甚至連那個「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如果一心當中有個「什麼都沒

有」這還是二心不是真正的一心一心裡頭本來沒有苦樂苦樂

從哪來的這就要講到唯識

苦樂是妄心才有真心沒有迷失了真心就叫妄心阿賴耶這是

妄心的根本從阿賴耶再變現出末那與前六識叫七轉識那都是妄

心之體妄心之體裡面也沒有苦樂八識是虛妄的而苦樂是從它相

應心所裡頭來的可見得是妄中之妄與自己的真心真是毫不相干

與自己的妄心都還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是五十一個心所裡面的我

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返觀一照就照得清清楚楚怎麼能上虛妄心所

的當那不叫顛倒嗎心所當了家它做了主人本性心王還得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二

它的哪有這種道理

佛與菩薩是真如本性當家所有的心王心所都得聽它指揮

成就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要利益眾生也要用心王也得要用

心所但是他那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清淨心是寂滅境界他受用

是從本性裡頭變現出心王心所為他受用教化眾生完全變成工

具變成了後得智變成了成所作智這就是反聞返觀的效果

「循聲流轉」這是凡夫隨著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心隨著境界

跑合自己意的境界起了歡喜心心跑到境界上去不合意的起了瞋

恚心心也跑到外面去心一天到晚隨著外頭境界轉再告訴諸位

外面的境界是假的外面的境界是清淨的無佛也無魔你的心是佛

心一切境界都是佛境你的心是魔心一切境界都是魔境我們在

境界裡可以知道自己的程度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同體大悲心才能夠

現前曉得外境是清淨寂滅相正如《華嚴經》所講的法界原本是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三

一真是我們起心動念把一真法界看成了十法界看成了無量無邊的

法界自己造成的當你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的時候這一切人不能

說是好人也不能說是壞人沒有分別境界是平等的起一念善

心「都是好人」心動了起一念「這人多可惡都是壞人」心

又動了好與壞都是你心在動你一念善境界就善一念惡境界

就惡一念佛都是佛境界一念魔全是魔境界真是萬法唯心

現前社會譬如服裝設計師天天動腦筋想花樣設計出一個新

款式推出後今年流行了你去年買的衣服還沒穿兩次但已經不流行

了趕快再去買一件新的當你買來了過幾天他又設計一個新花樣

這又不流行了你就被他轉心不能夠安穩牽著你走如果你覺悟

了不流行我也能穿適合自己就好你就不上他的當了他天天在耍

花樣天天在那兒考驗你你都不動心這就是三軌的「資成軌」他

資助你成就你如如不動菩薩在境界裡修什麼歷事練心他不是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四

誰是佛他幫助你成佛了你心一往外頭跑你是魔他也是魔你心

如如不動你是佛他也是佛佛與魔在哪裡都在一念之間希望諸

位去細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的修行就有門路才有理論依

據才不會盲從才不會迷信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凡是心往外面流轉「故受苦惱」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也是

如此諸佛菩薩一再勉勵我們要弘法利生你要著了弘法利生的相

天天想盡方法要去弘法利生你著了魔你心還是往外面跑菩薩發

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機緣成熟了才能得度機緣成熟什麼

都是自然的勉強去造作的都有苦惱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修自己

機緣成熟的時候利益眾生有一絲毫勉強都是機緣沒有成熟你要

勉強去做就要受苦惱隨緣去做念念功德圓滿譬如布施你盡

自己的力量是修福有些人不懂他借高利貸來布施那就大錯特錯

了超過自己的力量勉強去做那叫做攀緣不是隨緣隨緣當中才

三正釋經文

一六五

有功德攀緣裡面沒有功德只有苦惱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不

要跟人比賽人家一個月收入幾十萬幾百萬他拿一萬塊錢算不了

什麼我們一個月收入才幾千塊錢甚至更少拿個一百二百就感

覺到很吃力怎麼能跟人家比但你這一百二百的福報可能超過他

拿一萬二萬的他收入多按百分比你超過他你的福報也就大過

他這個是真正公平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窮人不是生生世世窮

這才有公理「菩薩離塵復性」擺脫五欲六塵心絕不住在六塵境

界上復性性就是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

淨你感受到的就是極樂國土就是淨土淨土從哪兒來心淨則土

淨現在就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麼清淨只要能夠離塵復

性「諸妄自脫」脫是脫離解脫了「能令苦惱眾生」他這種

力量能夠加持苦惱眾生沒有覺悟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普遍的

加持雖然普遍加持必須你自己也要覺悟菩薩加持的力量你才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六

夠得到受用就好像鏡子它能照你不照正面照反面那沒有辦法

鏡子現不出像來「持名蒙觀」承蒙菩薩觀照的力量加持「亦得

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告訴無盡意說明觀世音菩薩他的功德能

力救度一切眾生苦難這些事實我們之所以不能得到感應不單是

稱名沒有做到一心甚至還有疑惑存在更甚至於是根本不相信不

相信為什麼也要念試試看有沒有感應念總比不念好無可奈何之

下念幾聲這樣的心去念怎麼會有感應因此這些道理要常講

常研究討論才能真正搞清楚才能真相信

你要問我幾時才真信說老實話我今天才真信因為昨天的信

心不如今天明天的信心比今天又進步了一點天天有悟處希望諸

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好好研究

受用說不盡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七

戊二別答

別答裡面就是本經主要的內容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分為三

大段第一段是「免七難」第二段是「離三毒」第三段是「應二

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八

庚一正明七難

七難有七個小段

辛一免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

威神力故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

也二求禮拜身業機也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經云二者

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在這一大段裡面十二大願不出身

口意三業「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也」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六九

滅三毒心裡面要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二求禮拜身業機也」

求觀世音菩薩加持我們一定要禮拜這是三業恭敬這幾句話是總

綱一直貫入十二大願

「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就是假設有什麼樣的災難都

可以修學這個法門災難就可以免除下面引用《楞嚴經》的經文

說明菩薩加持的能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普門品」裡面只說加持

之事沒有說出菩薩這種能力的來源必須要兩部經合起來看「二

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旋復就是回頭

旋是轉過來復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回頭是岸我們這個作用不向

外流而向內入就是曉得回頭我們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回頭心被

外境所轉所以是凡夫知道回頭的人在世間事業他有成就修學

出世間法也會有成就為什麼這是屬於善根福德之一在世間叫福

德這是個有福之人凡是做事情會回頭這個人有福學佛凡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〇

心能夠回頭這個人有善根他的修學一定有成就佛法講觀機觀

察眾生的根機從哪裡觀哪個人根性熟了可以度他哪些人根性還

沒熟只能夠做一個種子就是看他能不能回頭念念都能回光返

照這個人根性熟了佛菩薩一定會幫助他在世間法像公司行號

老闆用人他也曉得觀機哪些人他要提拔做事情認真負責心

思細密這樣的人他一定會培養由此可知旋復兩個字在世出世

間都非常的重視

在這個地方菩薩是旋妄歸真根塵接觸的時候這當中就生

識譬如我們眼根接觸色塵眼見色就會起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

識識心生起來這是妄旋復是趕緊回過頭來這一回頭識心就不

生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再繼續分別執著分別心執著心斷了

斷了的時候功夫內照內照就是歸真真是一心也就是清淨心

我們眼見外面一切色塵這是照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分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一

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對境這叫做旋復所以旋

復這個意思如果錯會了跑到裡面去找裡面能找得到嗎我們眼睛

只能看外面怎麼能看裡面耳朵只能聽外頭怎麼會聽裡面那你

就是望文生義那就錯了

所謂旋復無非是息妄顯真的意思如果這個詞的意思不明瞭

錯用了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害處像古人讀孔子的書念到「格

物致知」認為格是研究研究到最後得了一場大病問題還沒有解

決這就是因為不知道格物兩個字的含義儒家的格物司馬光解釋

得非常好物是指的物欲欲望格是格殺佛法講的斷煩惱一般

所講克己的功夫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格物是這個講法

你知足了心不向外面攀緣你的心自然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叫

致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二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做旋復就是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要

曉得回頭為什麼要回頭不回頭不行嗎《金剛經》講「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不回頭怎麼行

不回頭妄心緣妄境愈迷愈深迷了一定就有妄動就有造作造

作免不了有善惡有善惡就有業報六道輪迴就是自己造成的起

惑造業所感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此地所講的七種災難就是屬於果

報三毒是業因造業七難菩薩講果上的災難能救但是說個實

在的話果上的災難並不可怕因上的災難才可怕三毒才真正可

怕三毒要是滅了果上的災難就不足為懼了那個問題很容易消

除所以這個十二願裡面是以滅三毒為最重要的部分

「知見旋復」就是從不正的知見回過頭來復歸到正知正見觀

音菩薩他用功的方法是從耳根反聞入流是用這個方式觀音菩薩用

這個方法成就了因為這個方法適合於他他用得很順利很自在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三

一點都不勉強這樣才容易成就如果那個法門對自己來說相當勉

強用得不太順利我們就可以把它捨棄掉好像我們要進入講堂

這個講堂四面都有門自然從最近最方便的門進去不必去繞遠路

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如何選擇法門縱然是同樣的一個

法門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切都要順乎自己的根性和現前生活

方式這樣才能夠自自然然快快樂樂的修學不會感覺得有束縛

有苦惱所以佛才有那麼多的法門但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

一個法門只要你懂得旋復就能夠成就無上道

觀音菩薩從耳根一般人來說是耳根利可是有些人你給他講

再多他也聽不明白寫給他他一看就清楚了他眼根利所以有耳

根利的也有眼根利的哪一種根性利我們就用哪一種根性哪一

種法門適合我們就採取哪個法門只要原則原理不錯就行了不

一定說別人修那個法門他成功了那我也得要修那個法門好像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四

病一樣他害病吃藥就好了我也害了病趕快去買一樣的藥吃

結果病情加重因為兩個人患的病不一樣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人家

修那個法門容易成就我們修那個法門未必能成就這是要知道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它是有連帶關係的我們懂得立刻

就會聯想到古人所說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通達一切經都通達

了就跟「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是一個道理千經萬論是講的一個

道理正因為如此古大德才提倡從根本修何謂根本在一切經論

裡面你特別愛好哪部經你一生當中決定就學這部經這部經就叫

做根本這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達這叫從根本修在中國古代各

宗各派各有各的根本賢首宗的根本是《華嚴經》天台家的根本

是《法華經》淨土宗的根本是三經一論禪家的根本是講心性所

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由此可知教有教的根本淨有淨的根

本密有密的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

三正釋經文

一七五

見覺屬火知見旋則離火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存所以無

火害也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

燒「

見覺屬火」知見是屬於火四大裡面是屬於火因為知見

它有光明的意思明是火相火有照明的作用「知見旋」回過頭

來就離了火塵換言之內「見覺」的火既然熄了外面縱有大火

它不能害火是真不能燒內外相感才會起作用古大德說的內四

大與外四大是常相交感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境界裡所以才有種種

的災難如果內四大清淨捨離了外面四大也被你轉了我們這個

身體外面的環境都是境界都是我們一心變現之物正因為心不清

淨所以變現外面這些境界我們又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受種種的

障礙種種的災難心要清淨外面境界也統統恢復到清淨境界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六

本是一真這個境界相原本是清淨寂滅相哪裡有災哪裡有難有

幾個人能夠真正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實在是太

難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成就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建立信

我們今天講信談不上正信對於佛法的理論及一切現象有正確

的理解而相信的才叫正信說得不好聽點我們今天的信是迷信什

麼叫迷信對事實的原理不清楚對事實真相也不清楚聽別人這麼

說我們就相信

所以「信佛」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如《觀世音菩薩感應錄》

記載的種種感應雖非正信卻是全信一點疑問都沒有於是乎能

得觀音菩薩神力加持免災免難中國俗話常說「大智若愚」愚是

迷大智是覺可是達到了極處那個交界的地方就是一不是二所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七

以他也能與菩薩起感應觀音菩薩大覺他是大迷因為信心他們

之間起了作用

這種信心屬於至誠心他的心沒有一點妄念純到了極處換

言之這個心就是真心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不叫你聽經讀誦

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在那裡打坐參究禪宗要在明心見性之後才許

讀誦經論教下的方法正跟它相反先從經論上下手然後再求一心

不亂再求清淨心先把理論方法統統給搞清楚再去求證禪宗

是先證得然後再把經論搬出來印證我的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不一

樣所以經典有兩種作用在初學的人它是指導原則在證果的

人是給他做見證的

由此可知關鍵就是在信心如果我們對於菩薩沒有一絲毫的

懷疑就得感應火不能燒水也不能溺一切的災難苦厄都消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八

了我們讀誦大乘其目的無非是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們信心

愈堅固疑慮愈少所以禪門的修學它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一

絲毫疑惑沒有這才能夠參究有疑那就得要從經論上下手所以

世出世間的教學兩種人是當機者一種人就是上智一聞千悟他

沒有懷疑容易成就另一種是下愚就是愚痴到極處他什麼念頭

都沒有你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這種人好教決定成就最麻煩的

就是一知半解你說他愚他自覺得聰明你說他聰明他真是笨

對於一切法半信半疑這是最不容易成就最難教的學生

觀世音菩薩能回頭正因為他能回頭所以他見性了《心經》

講「照見五蘊皆空」四大是五蘊裡面的色法不但色法空了連心

法受想行識也空了所以能「度一切苦厄」這句話是總綱領現

在看的是裡頭的細目一條一條的來敘說所以菩薩知見旋復他沒

有見業沒有邪知邪見火與他不能發生感應這是說他入火不燒這

三正釋經文

一七九

種能力的來源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眾生並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可是

得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菩薩全程肯定的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縱

然入到大火大火會把自己身體燒成焦炭還是沒有一念疑惑這樣

才行如果這個時候稍微有一點疑慮就沒有感應了

前面講到有許多人經年累月的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沒有感應

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得「一心稱名」心裡有一個疑念就不是一心

才有一念功夫就不是一片菩薩的願力菩薩的慈悲雖然廣大我

們也得不到加持並不是菩薩不加持是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障礙

菩薩神力的加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所

以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障礙與菩薩不能感應道交我們真正相信一

點疑慮都沒有佛菩薩的神力能加得上這種力量就是科學所講的心

電感應誠到極處有感應不要說佛菩薩對我們凡夫都有歷史有

記載母親想兒子時咬指頭兒子會感到心痛所謂母子連心這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〇

心電感應

母親對孩子的慈悲是愛緣慈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是同體

的悲心叫「無緣大慈」這個力量遠超母子之愛哪有不感應的道

理我們把佛菩薩當作外人所以不能起感應佛菩薩念念當中有眾

生眾生念念當中沒有佛菩薩所以才不起感應這是說明菩薩確有

能力加持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確實有應但是一定要記住一心稱

名這個時候就為菩薩大悲威德光明所攝能夠不墮火難「由菩薩

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

應騐傳云祝長舒晉元康年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艸屋大

風必無免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鄰舍而滅里人淺見謂為

自爾因風燥時舉火燒之三擲三滅眾方懺謝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一

這是引用晉朝時候一位祝長舒居士的一段故事「祝長舒」他

是洛陽人以前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土牆上面蓋茅草茅草屋有

好處冬暖夏涼住起來很舒服可是草屋最怕的就是火燃一根火

柴都可以把它燒掉以前磚牆瓦屋都是富有的人家普通人家一般

都是住茅草屋他的草屋「為延火所及」當時鄰居家起火快要燒

到他家了但是祝長舒信心堅固沒有疑心完全仰靠觀音菩薩他

就「一心」注意這兩個字這一段文字這兩個字是關鍵他沒有二

念沒有懷疑也沒有一切顧慮一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火燒到他

房子前就轉頭到別的方向去了他家房子沒燒到

有人感覺很奇怪也有人不以為然剛剛要燒到你家你運氣

不錯風轉向了把火吹到別的地方去了未必菩薩真靈他是如如

不動鄰里人卻不信你說觀音菩薩靈我們就試試看「舉火燒

之」他們就故意趁著晚上放火連放了三次他的房子都沒有燒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二

來於是乎這個村裡人才曉得真的是菩薩威神力感應自此以後個個

都念觀音菩薩這個例子不要把它看作是偶然的決定不偶然我們

自己一心稱念就會跟祝居士一樣有感應

我再舉一個例子在台灣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常常印佛書他們

全家都學佛是台中李老師的大護法那時候我正在台中李老師講

經瑞成的老闆在聽經他兒子許炎墩也在聽經聽了一半他們家

裡有人來報告鄰居失火快要燒到他們家了瑞成這兩個老闆聽了若

無其事繼續聽經一點也不慌張一直到聽完經才過問知道火已

經熄掉了他們家沒有被燒到這樣的事情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偶然

其實並不偶然他一時清淨就一時感應念念清淨就念念感應所謂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我們存個僥倖的心存

個試驗的心那就不是一心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三

辛二免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難故經云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

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屬水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

溺害也

「經云」經是指《楞嚴經》「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

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在四大裡面屬於水大「聞聽旋則離水

塵所以無溺害也」觀聽旋復這是菩薩神力的來源由於反觀聽

聞的聞性回旋妄聞復歸真聞跟前面意思是一樣的眾生聞業交

感就是內裡面的聞業與外面的境界相交感才現水災

由此可知自然災害也是眾生共業所造成的這如果對於佛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四

沒有相當的體認也不容易接受這些在佛法裡頭屬於甚深的教理淺

顯的教理一般人他能接受像這些太深的地方他無法理解還加以批

評如果這個人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相當的學歷他影響力就很

大換言之他造的業也就深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遵守四

依法四依法第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今日之下無論他的聲望

多麼高名氣多麼大他說的話如果在經典上找不到我們就不聽他

的我們要依法依經典不能以他的知見來做依據這個很重要

因為世間一般人對於這些有名望的人都有尊敬仰慕之心他知見錯

了我們也跟他走一條錯路這個麻煩就大了

「旋聞復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我們凡夫果能一心稱

念觀音菩薩聖號要是遇到大水也能夠免除災難保全身命一心

稱名遇到水難而能夠免難的事例很多不勝枚舉諸位可以參看《觀

世音菩薩靈感錄》總之一個原則一心稱名這四個字決定不能夠

三正釋經文

一八五

漏掉的才能得感應

辛三免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

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

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

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世間人都希望過富裕幸福的生活絕不喜歡過貧窮的生活一生

願意過貧窮生活的那都是心地清淨知足常樂的人不是普通人

以前南亭老和尚講過一個故事在他的家鄉江蘇泰州有一戶人家老

先生是要飯的後來兒子發達了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很有財富父

親在外面要飯兒子很沒面子所以去把老先生請回來老先生回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六

住了不到一個月又偷偷溜出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為什麼自在吃

飽了之後走到哪裡玩到哪裡遊山玩水多自在家裡那麼多人侍

候一身的不舒服清心寡欲清淨自在

修道的人他願意過貧窮的生活安貧樂道不願意富庶在從

前像出家人修道人有學問有道德不願意出來做官的隱士

願意過清貧的生活古人講「清貧濁富」清高一定是貧窮貧窮才

顯出清高世間人絕大多數求功名求富貴這是人之常情

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萬億

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賈千

倍任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阿含》云風

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剎乃食人鬼也一人稱名餘人悉解脫

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七

「入海求珍」今天講在海外做貿易從前海上交通工具沒有現

在的發達都是木造的帆船入海很容易遇難不像現在的輪船幾千

噸幾萬噸不容易遭受海難入海求珍「結伴無定」航海總是

要有好幾艘船舶結伴同行「終不可獨往」一定是有同伴「故舉

百千萬億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

倍」這是講入海的利潤是農夫耕種所得的百倍「商賈千倍仕宦

萬倍入海吉還」真正得到寶物回來了「得無量倍」這是因為

要想得到財寶所以才甘冒這麼大的危險到海外去採集珍寶

「《阿含》云」《阿含經》上說「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這個黑風是什麼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捲風大颱風古時候在海

上對於氣象沒有像今天預測得這麼精確航海完全憑的是經驗遇

到風難如果附近沒有安全的島嶼可以避風就免不了要遇到災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八

「羅剎乃食人鬼也」海島裡常有今人認為可能是一種野蠻

人所謂食人族如果遇到這些事情那危險極了「一人稱名

餘人悉解脫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

也」這是說明他們同伴當中有一二個人能夠一心稱名求菩薩

救度都能夠得到感應都能夠免難大家同在患難之中容易同心

同願而且在大難臨頭的時候生死交關念佛的心特別虔誠沒有

妄念所以極容易得感應

經云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

能害由菩薩滅妄斷殺故遠離鬼害也

這一段引用《楞嚴經》有兩句話非常重要是我們一定要修學

的那就是「斷滅妄想心無殺害」

三正釋經文

一八九

妄想是第六意識佛在《楞嚴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這不是

我們的真心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好比羅剎鬼能傷害我們的

身命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現前由此可知你妄想要是不

生魔鬼再多也不能害你妄與妄交感才會有這些災難現前要想

斷妄想就一定要學佛法一定要修清淨心沒有妄想心就清淨

沒有殺害心就慈悲別人來殺害我我們也不能夠起一念報復之

心災難才能夠永遠的拔除他為什麼不殺別人他為什麼不害別

人他來害我殺我前生一定有業因因果循環所謂是「一飲一

啄莫非前定」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遇到一個刺客叫行昌六祖大師有他心通

等著他來殺旁邊放十兩銀子那個人來了砍了三刀刀口都砍捲

了六祖大師如如不動刺客嚇死了拔腿想跑六祖把他叫回來

說「我只欠你財不欠你命所以你不能取我的命這裡有十兩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〇

子拿去過去世我欠你十兩銀子現在還給你」欠財的還財欠命

的還命我不欠你的命脖子伸長砍了三刀也沒有受傷所以我們被

別人害了想到我前生就是這麼害他今天他害我一報還一報這

事了了一定要修大慈悲心否則冤冤相報永遠沒了《安士全書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到文昌帝君在過去一十七世當中結的冤家

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慘不可言到最後遇到菩薩把他點醒才覺悟把這

個怨結才解開所以對於任何再惡的人決定不能有一念報復之心

我們的災難才能消除這些道理果然參透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冤家

債主全都可以化解

《楞嚴經》上說觀世音菩薩他是「滅妄斷殺」斷得乾乾淨淨

所以能夠「遠離鬼害」他「反聞聞自性」妄心自然就息了沒有

妄想沒有殺心所以在心裡面根本就沒有魔鬼他以這樣的神力加

持一切遇到鬼害的眾生也能夠叫這些眾生脫離羅剎鬼國但是這個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一

地方要注意到就是必須得一心稱名鬼才不能害平時我們要修清

淨心要修慈悲心唯有心地清淨慈悲才能夠離一切魔鬼

確實有鬼不是沒有鬼有許多人有這個經驗大的鬼沒有遇

到遇到小的對你害得比較輕微一點的譬如說有一種魘鬼我在

沒有學佛之前常常遇到為什麼心裡頭有殺害所以被鬼欺負近

二十年來再也沒有遇到過了跟這些惡鬼緣斷絕了我們修學必須斷

妄想修慈悲心不與鬼神打交道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

我要不去拜那個神那個神將來找我麻煩他要叫我遭災難這就是

你的妄想鬼神就因為你有這個妄想他才可以欺負你你要是根本

沒有這個妄想自己的幸福是自己造的鬼神也只好掉頭去了沒有

辦法找你麻煩鬼神看可以欺負的他才欺負不可以欺負的他不敢欺

負所以人心正行正鬼神都尊敬怎麼會欺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二

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

欲盡食合舡皆稱觀音名號中有一小禪者不信不稱鬼索此禪

者禪懼甚學稱一聲亦得免脫

師子國就是現在印度南面的斯里蘭卡「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

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碰到這些羅剎鬼或是說

食人族也好合船的其他人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只有一個小禪者他

不信也不念結果那些羅剎鬼就要吃這個人這個小禪者嚇壞了

趕緊念念一聲也免了難遭遇到這些鬼難稱名蒙菩薩救護的這種

公案很多《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多看看要相信裡面每一條都是真

實的故事不是虛構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稱名的時候一定要

一心絕無二念決定沒有疑惑才有感應

辛四免王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三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

段段壞而得解脫

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

士拔苦之力也

「言刀杖段段壞者」古時候的刑罰不是刀就是杖杖多半是

用木頭做的「明」是說明說明人執持刀杖之類殺人的這些工具

「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士拔苦之力也」這樣的事情也真是

有不是沒有菩薩這種神力從什麼地方來的

經云五者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

壞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性無搖動既同聲聽無復形礙故

使刀兵如割吹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四

這是說觀世音菩薩他「反聞照性本覺內薰」的功德不可思

議我們對於這些事情之所以發生懷疑就是不曉得反聞聞自性這種

能力有多大我們是沒有辦法來估計的在本經裡面就是講一心稱

名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一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講的至誠心這個地方給我們說至誠

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佛法的修學法門雖然多那只是方法手段

不相同其目的都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禪家說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

圓解跟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是同一個境界只是名詞不相同境

界完全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凡是修學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目的在

一心不亂這都是真學佛如果目的不是在一心不亂你每天念佛

拜佛都叫外道因為你雖用的是佛教的方法目的是心外求法相

反如果以清淨心為目的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是說明反聞照性這

種神力不可思議

三正釋經文

一九五

觀音菩薩修成功了而且是圓滿的成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成就

既然如此諸佛跟觀音菩薩有什麼兩樣為什麼我不念其他的佛菩

薩單念觀世音菩薩能力確實一樣沒有差別但是觀世音菩薩本

願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立下這樣的大願當

他成就的時候這個願決定兌現正如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建立極樂

國土接引十方有緣的眾生這是願力的關係而我們這個世界偏偏

又苦難很多菩薩有這樣的大願跟我們恰恰好是感應道交

修行人第一要禁得起考驗在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一

切境界都要能禁得起考驗在裡面修一心《彌陀經》教我們修一心

不亂《普門品》教我們修一心稱名可見得一心重要我們一年到

頭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在境界裡修一心這叫真

修行這叫會修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就

是修一心不亂從一開端到最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六

他從初地到了等覺真是圓滿菩提心到了究竟清淨善財童子所經

歷的境界就像現前社會這樣的複雜各行各業佛魔外道他統統

都接觸在這裡面修什麼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他自己的

一心稱名

只要你修到一心功德就圓滿福德也圓滿智慧也圓滿正是

佛門講的有求必應因為你具備了能感的條件上自諸佛菩薩下至

六道眾生那是你感應的對象有感就有應觀音大士以此自證成

就金剛三昧不動不壞之本以這個力量來加持眾生能令眾生在臨當

被害的時候刑具自自然然就脫落這是觀音菩薩金剛三昧之力菩

薩身同金剛金剛是物質裡面最堅固的刀劍接觸當然不能壞金剛

而金剛能壞其他一切物

下面兩句是比喻「使其刀兵」兵是兵器刀就是刀劍這些兵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七

器「如割水吹光」我們拿刀去割水這一刀割下去再拿起來水

又連在一起了吹光是什麼意思颳大風的時候風能夠把太陽光吹

壞嗎風的力量大比水火還要厲害發大水淹的地方範圍有限

大火燒的範圍也有限颱風那個災害的嚴重性比水火要大得多佛

經講大三災的火可以燒到初襌天水可以淹到二禪天換言之火災

只能夠到初襌二禪天人就沒有火難三禪天人沒有水溺之難風能

夠吹壞三禪天但是風災達不到四禪天四禪天沒有三災四禪天叫

福天它沒有三災這裡的天人福報最大三禪只有一種災風災

二禪有兩種風災水災初禪以下免不了大三災

風有這麼大的威力對於日光它也無可奈何光明如如不動絕

不會被風吹壞一點點佛在經中以此比喻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

無搖動水的性光明的性如如不動這個性也引申到我們所謂的真

性我們的真性是沒有形相的但是它能夠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八

能現的是無相有即是無這個道理正如《金剛經》上所說「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一切相上不

分別不執著這個相就是不壞相性相一如性相沒有兩樣真正

明白諸法實相色塵就是藏性佛在《楞嚴經》講四科七大皆如來藏

性這就說明性相是一不是二

既是如來藏性色塵是如來藏性刀兵刃是如來藏性我們這

個身也是如來藏性藏性合藏性就跟以空合空一樣都沒有動搖

都不壞它來合的時候刀兵不會壞身體也不會壞必須入得這個

境界才現出事事無礙的相諸佛如來觀音大士是金剛不壞身我

們的身跟他的身沒有兩樣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沒什麼兩

樣大士證得了所以兵刃無畏他用這個神力來加持我們當我們

一心稱名的時候一心與菩薩與佛的一心就感應道交菩薩的威神

就能加持給我們就能幫助我們免除刀兵的災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九

「既同聲聽」聲聽是沒有形狀的音聲是無形的所以音聲

不畏刀兵「無復形礙故使刀兵如割吹耳」如同割水吹光這

個境界如果我們要真修成對於一切法確實不執著了知道它是虛妄

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入虛妄決定沒有障礙叫事事無礙

如果到這個境界我的身是藏性牆壁也是藏性藏性入藏性沒有障

礙你就能自由出入

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的自序裡說曾經有這麼一樁事情

他在方丈室裡靜坐忽然想起了什麼事情他就起座出去了出去之

後才想起來沒有開門怎麼出來了心一動念回來一看推門門

裡面拴著的他出來那一剎那當中心是一心沒有妄念所以沒有障

礙第二個念頭起來就不行了牆壁就障礙了怎麼撞也撞不進去

可見得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在這個境界裡面刀兵怎麼樣砍就跟

那個牆壁一樣自由往來但你在這裡一動心就不行了全部的精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〇

集中只有一句觀音菩薩一心稱名這時候就有感應一念分別就

起障礙經上講這麼多事情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原理就這麼

一個道理全部的經典都是勸我們一心稱名沒有其他的所說的這

些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而說我們也想

求福報得了一心福報自然有沒有一絲毫勉強本性裡面的福

報本來具足的福報享受不盡的福報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報享

得盡稱性的福報享不盡這是修學的好處

傳云晉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為賊常供金像帶髻中

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三斫不傷解髻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觀音靈感錄》裡面公案更多絕不是偶然的這都是事實

辛五免鬼難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一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言滿中者假設之辭也鬼所以畏者菩薩有威有恩若非懷

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以惡眼豈興害心

諸佛菩薩對於六道眾生都是平等慈悲的救護諸惡鬼明白這個

道理的他感恩聽菩薩的名他不敢加害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他

曉得佛菩薩威神力量太大他不敢所以也不敢加害這一段大師也

引用《楞嚴經》的經文來解釋

經云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

眾生藥叉羅剎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二

這段經文是從《楞嚴經》裡面節錄下來的當中省掉了不少

《楞嚴經》的原文有藥叉(就是夜叉)羅剎鳩槃茶鬼毘舍遮

富單那等此地省掉了幾個鬼的性質是陰性俗話說「人有三分怕

鬼鬼有七分怕人」由此可知鬼怕人更甚於我們人怕鬼我們明

白這個道理大可以不怕了真要碰到鬼你大聲一叫鬼就嚇跑

菩薩這種能力使鬼神敬畏也是他修學的功力「聞熏精明明

遍法界」鬼神的性質是幽隱暗昧一般人做虧心事情鬼鬼祟祟

鬼頭鬼腦他思想行為都是見不得人的所以鬼的性質就是如此

絕對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鬼什麼時候出來夜晚我們超度

鬼施食於鬼都要在黃昏以後才有效所以菩薩到鬼道去度眾生也

要把自己的光明隱藏起來也要變成幽暗跟鬼一類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三

蒙山施食就是請鬼吃飯請他吃飯當中給他說法勸他學佛意

思在此地這是修福這是消業障因為有許多怨鬼跟我們過去生生

世世都是冤家對頭不是欠財就是欠命我們超度跟他解怨釋結化

敵為友功德在此地在修行路上為什麼有那麼多障礙就是我們無

始劫來欠的債太多債沒有還清生生世世總是有麻煩欠命的要還

命欠錢的要還錢沒有法子避免的所以我們凡是參加此類佛事

一定要很虔誠的念誦觀想消自己的業障解自己的怨結使我們

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目的是在此地

『是諸惡鬼』是總說『夜叉羅剎』是別說羅剎是很可怕的

鬼在佛經裡面說夜叉跟羅剎都是吃人的鬼心非常毒見到人他

就要害這兩類的鬼當中也有皈依佛法的皈依了他就是佛門的護法

神護法神不害人但是他那個習氣斷不了假如我們在三寶裡面有

得罪的地方菩薩不會怪罪你的可是護法鬼神就不饒你他看不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四

眼就來報復你找你麻煩

佛經裡說夜叉跟羅剎由北方多聞天王所管四大天王在欲界

天他上面跟諸天通下面跟一些鬼神往來是鬼神當中的大頭目

鳩槃茶是南方增長天王所管的毘舍遮也叫做噉精氣鬼是東方持國

天王所管富單那所謂是主熱病鬼有點像我們中國講的瘟神是屬

於這一類的是西方廣目天王的部下皈依三寶的就稱之為八部鬼

神追隨著四大天王為三寶做護法神所以佛寺的建築一進山門

就是天王殿天王殿裡面列的就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門的護法所

以你一稱佛菩薩的名號那些鬼神還能起害心嗎當然就不會了

「由聞熏精明爍諸痴暗故鬼不能視」這是講一個人他有智

慧光明鬼不敢接近「斷滅妄想心無殺害故害不能加」縱然

這個鬼跟你是冤家對頭念念想報復他也無法接近《三昧水懺》

三正釋經文

二〇五

裡的悟達國師有個怨鬼跟著他好幾世時時刻刻盯著非報仇不

可到第十世的時候就是悟達國師做皇帝的老師尊貴至極皇帝

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他心裡起了一念歡喜心被境界轉了護法神

跑掉了護法神一跑掉他的冤家就找來了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

幾乎要了他的命總算他這十世沒有白修遇到迦諾迦尊者調解用

三昧水給他洗冤家到此就解除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得罪

一個人很容易與人結怨很容易要想把它解除可沒那麼簡單所以

必須要「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不但沒有殺連害人的心都不能

《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釋床帝大瞋鬼光明轉盛此

同其心行故帝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

《阿含經》裡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大力鬼坐帝釋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六

大力鬼是屬於天阿修羅一類的帝釋是我們中國人稱的玉皇大帝忉

利天主這個床就是他的寶座大力鬼坐在忉利天主寶座上「帝大

瞋」忉利天主看到大怒這一氣「鬼光明轉盛」鬼的勢力威風

愈來愈大「此同其心行故」忉利天主無可奈何因為自己的瞋恨

助長了他的勢力「帝還發慈心」帝釋天主回頭想想算了一念

慈悲心起來「鬼光明滅即去」鬼就無可奈何了這個故事給我

們很大的啟示對待惡人如果要用慈心對待他他就無可奈何這

個人來找你麻煩來罵你你以慈心待他他發脾氣在那兒罵你

就在那裡聽一句話都不回等到他罵累了自己覺得沒面子就走

了這個厲害如果你要回他他會愈罵愈起勁

我以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當中發生爭執打架老師不問

哪個有理哪個沒理兩個一樣罰跪為什麼兩個不是同等程度吵

不起來也打不起來能夠吵起來打起來兩個程度一樣你明白這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七

個道理不但能應付鬼神亦能應付平常的人事糾紛

辛六免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

禁制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在手為杻在

脚為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三木一銕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

封檢繫未必檢檢必被繫今云檢繫者顯罪深怖重也

枷鎖是刑具現在所謂是腳鐐手銬之類為什麼說『有罪』

『無罪』「無罪」是被冤枉的「有罪」就是罪有應得他犯了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八

罪必須加上重的刑具這樣的人他要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也救他

我們就懷疑了如果他被冤枉的菩薩救他是對的他果然有罪佛

菩薩救他不就濫發慈悲心嗎惡人救了出來將來他再害人怎麼辦

「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菩薩的心是

平等心只顧救難不問他是真有罪還是被冤枉但是有一點我們要

注意那就是這個有罪的人必定是一念向善改過自新才能與佛菩

薩感應道交如果他的心根本就不正念佛念菩薩求佛菩薩救他出

來出來之後還準備再做壞事佛菩薩與他絕對不會有感應的無論

造什麼樣的重罪他要是一念回頭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

是真的懺悔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何況是諸佛菩薩正因為

這個道理那些一生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他肯一念回頭都能夠

往生西方淨土

三正釋經文

二〇九

唐朝的張善和是個屠戶一生殺牛殺業很重臨命終時見到許

多牛頭人這是地獄境界現前張善和在這個時候一念回頭一心稱

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幾聲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他往

生西方去了有的人一生念佛臨命終時打一個閒岔沒有能往生

看到張善和這個例子有人就懷疑阿彌陀佛是不是太不公平阿彌陀

佛非常公平「一念相應一念佛」張善和那時候一念相應佛就現

前你念了一生佛臨命終時打閒岔不相應佛不會現前我初出

家時圓山臨濟寺有個念佛會領導是福州的同修林道棨他在臨命

終的時候聽到佛號就討厭佛號念不下去人家給他助念他把人

家趕跑他自己清醒的時候跟我們說怎麼得了業障這麼重提倡念

佛會領導大家念佛結果臨命終時自己聽到佛號就厭煩顛倒

所以我們修福應該在什麼時候享受如果所修的福平時享盡了

到臨命終時顛倒錯亂這一生又錯過了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〇

福福報讓別人去享我們的福報保存在那裡不但保存還有增

長將來所得到的比我們布施出去的還要大這個道理不難懂臨命

終時心不顛倒那你決定往生造福而不享福諸佛菩薩古來的祖

師大德個個都是如此六祖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一生造福一輩

子粗茶淡飯虛老和尚一件衣服大補釘小補釘補了十幾個惜

福台中李老師一件中山裝穿三十多年沒有添過新衣服人家送他

衣服轉手就供養別人他自己有收入過最簡單的生活多餘的錢

都拿去做慈善

所以菩薩救護的原則是真正回頭真正懺悔真正改過自新的

這樣的人太難得了哪怕他犯下滔天大罪也可以原諒我們應當幫助

他觀音菩薩救這些受災難的人都是真正肯回頭的蒙菩薩救護之後

再不會做惡事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一

經云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

鎖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鎻自脫也

這是《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這種能力的根由這種能力還

是從反聞聞自性從見性當中所發生出來的「音性圓銷」音就是

動靜這兩個結「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叫圓銷就是圓滿的銷除

盡了這時候「觀聽返入」觀是觀照觀照能聞的聞性反聞聞自

性自性是一一就是真實決定不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可見得不但是音性圓銷其餘的色香味觸法沒有一塵不是圓銷所

以說「離諸塵妄」塵就是指六塵六塵都是虛妄的他以這樣的能

力才能夠加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能令眾生禁繫枷鎖」禁繫是監禁的意思枷鎖就是手鐐腳銬

之類這些刑具眾生被枷鎖束縛「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二

相不有故枷鎖自脫也」

問先王制法用以懲惡陰有地獄陽有囹圄人神所共用

者若救無辜理或容矣釋有罪者縱惡壞紀豈聖心乎答

妙哉問也魯肆大眚聖人善莊公之補過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

之仁恕未聞議其傷於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

之慈乎

這一段問答與前所講「以明聖心平等」那段的大意相同

傳云葢護山陰人有罪判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稱名

無間忽見觀音放光照之鎻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三

這是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靈感錄》裡面也有「稱名無間」

很重要無間雖然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但是他念念相續沒有妄

念夾雜在其中所以能夠有感應感應觀音菩薩放光引導他脫離枷

鎖他能夠躲避這個災難

辛七免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

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

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

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

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商主』就是商業界的領袖我們今天所謂企業家他帶一群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四

商的人帶了很多珍寶經過險道

大千國土標難處也滿中怨賊正明難也國曠賊多聖力

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本劫財今怨為賊必財命

兩圖如此遍滿尚能救之況少乎有一商主遭難人也商者

訓量此人擇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既有

商主即領商眾既涉險遠所齎者必難得之貨故言重寶險路

者或是曠絕幽隘之處或是怨賊衝出之徑皆名險路勿得等

安慰止其恐怖勸稱設其上䇿歎德獎令定膽三義具足俱時稱

唱即得解脫此中南無翻救我

「大千國土」這是泛指在這個世界不一定什麼所在你遇到

了冤家「滿中怨賊」這是盜匪一類的你遇到盜匪盜匪跟你前

三正釋經文

二一五

世也有因果關係否則他為什麼不搶劫別人他在搶劫的時候只搶

別人財寶不殺人搶你的時候又要財寶又要害你的命這都有因果

關係欠錢的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楞伽經》裡面說菩薩心地慈悲不應當食眾生肉在因果上

來說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將來要還的幾個人想到後果這是要

還債的從小到現在你吃了多少這個帳將來怎麼還有一個辦法

你要修行證果往生西方就統統還清了牠們都有福了牠供養你牠

做你的齋主你所修成的功德利益牠沾光牠不會來向你討債牠要

來求你度牠所以你一成就那些冤家債主都要來向你求救

倓虛大師在《影塵回憶錄》中說他沒有出家前有個朋友劉

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他心地虔誠有那麼一點成就他跟三

個朋友合夥開中藥舖中午生意清淡的時候他們幾個正在休息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六

瞌睡似睡未睡時看到兩個人走進來這兩個人跟他有一點財務上的

糾紛打官司他贏了那兩個人輸了就氣得上吊自殺了他心裡也

很難過雖然自己是有理的對方沒有理可是對方總是為了這個事

情自殺了他看到這兩個鬼來了曉得是冤家心想大概來找麻煩

的結果這兩個鬼走到他面前跪下求他超度他這才放心不是來

報仇來求超度的他們說只要你答應一聲就可以了那很容易

他就答應了他就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再踩著他的肩膀生天

了這兩個鬼離開之後他又看到過世的太太和小孩這兩個鬼魂出

現到他面前跪下也求超度他點點頭同意了她們也是用這個

方法踩著他的膝蓋和肩膀生天了他一門深入八載寒窗讀《楞

嚴》專精一心就有無比的力量才能夠超度鬼魂

此地講「國曠賊多聖力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

本劫財」這是怨賊二字的含義怨是報怨來討命的賊是討債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七

來劫財物的遇到怨賊的時候財命兩樣都保不住「如此遍滿

尚能救之況少乎」觀音菩薩有這麼大的能力三千大千世界遍滿

了怨賊他都有能力救遇到一二個怨賊念觀音菩薩是絕對沒有

問題的我們盡可以放心「有一商主」這是講遭難的人重要的

就是主這個字他為這些商人之主商人的領導者這批人帶了貴重

的財寶又行在盜賊出沒的地方在這種情形之下唯一真正能救護

的也就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以威神力加持使他們能夠免除

盜匪的災難

經云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

劫葢音聞兩立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遍慈而

却敵也

此地大師也引用《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力量的來源「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八

音聞兩立」兩立就成了敵對「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

待」待就是對待內心與外境合成了一體沒有對立的所以能夠

「遍慈而卻敵也」這個道理跟儒家所講「仁者無敵」是一個意思

仁者是仁慈之人他的心裡面沒有怨敵如果還有怨有敵對那就

不仁不慈了可見得在我們固有文化裡面仁這個境界是多麼高

我們在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還有對立哪有慈悲心怎麼能稱為

一個仁者佛法講大慈大悲沒有怨敵遇到怨敵也是一家人這個

怨結自然就化掉了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傳云晉隆安年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艸被羗人所獲閉

於柵中人多擇肥者先食餘人食盡唯達并一小兒意來日食

之達竟夜稱名至旦羌來取食忽一虎跳吼諸羗散走虎咬

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走

三正釋經文

二一九

這則公案是晉朝隆安年間「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草被羌人

所獲」被人俘虜去了「閉於柵中」柵是用木頭做的就像籠子

一樣關在裡面「人多擇肥者先食」這些野蠻人也是吃人的

哪一個長得胖就先吃掉「餘人食盡」從這一段看慧達一定是又

瘦又小所以沒有被先吃掉關的那些人眼看都要吃光了「唯達并

一小兒」只剩下他和另一個小孩第二天就要輪到他慧達「竟夜

稱名」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了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心稱名

念了一整夜「至旦」到第二天「羌來取食」要把他們兩人帶

去殺了吃「忽一虎跳吼」這時候忽然來了一頭老虎咆哮怒吼把

那些羌人嚇跑了「虎咬柵作穴而去」作穴就是在柵欄上咬了一個

洞他們可以從洞裡逃出來「達將小兒逃走」慧達帶著那個小孩

就逃出來了

還有一段公案也是晉朝時候的事情有一個叫杜傳的人他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〇

戰爭期間被敵人俘虜關在牢獄裡面在當中他遇到一個出家人過

去跟他認識他就向這個法師求救法師跟他講你現在被俘虜我

也沒有能力救你你誠心誠意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感應於是

乎他就默念了三天三夜戴的刑具忽然自己脫開了他就趁著這個機

會逃掉了不但他逃出來當時還有不少的同伴他叫大家都念觀世

音菩薩名號一夥人都脫離了災難以後回到家鄉他把這個事情告

訴親戚朋友鄉黨鄰里一鄉人都拜觀世音菩薩這樣的感應事跡非

常多一定要曉得為什麼會有感應真正曉得這個道理對於所有宗

教那些靈驗的事蹟就能了解

所以只有至心一心才能把宇宙一切的真相搞清楚也才能與

十法界諸佛菩薩鬼神交通往來一切災難都能免除得大自在你

要問為什麼能免除清淨心中沒有惡念沒有妄想沒有殺心什麼

災難都能消除道理在此地在自己心目當中不但諸佛菩薩是善知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一

識連這些惡鬼惡神惡魔也都是善知識甚至毒蛇猛獸都可以親

近絕無傷害之理這是自己修德上成就的

庚二結其威神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四句經文是救七難這一段的總結

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

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菩薩

的意思為什麼稱菩薩後面又稱大菩薩這個意思顯然就是告訴我

們一尊菩薩他可以現無量無邊身可以現初住菩薩《楞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二

現的是初住的身分《華嚴》現的是第七迴向的身分都叫菩薩如

果示現地上菩薩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覺就叫摩訶薩這個意思

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身分不一定應以什麼身分得度就示現什

麼身分說菩薩摩訶薩就是從十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到

了單講菩薩不包括十地等覺如果單說摩訶薩不包括三賢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觀世音菩薩不只一個人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發

同樣心的都叫觀世音菩薩今天大家念了「普門品」與觀世音菩

薩發同樣的願修同樣的行也稱為觀世音菩薩不能稱摩訶薩因

為是初學初發心的小菩薩所以這個名詞裡面的含義很深『威

神之力巍巍如是』這兩句話是讚歎

到此地把「免七難」這一段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二個中段講

「離三毒」在《楞嚴經》裡面這個中段分成三個小段來說此地

的經文雖然不分但是這三小段也是清清楚楚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三

己二離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

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

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

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是貪瞋痴三毒煩惱稱為毒可見得這個煩惱之嚴重

佛門常說無量無邊的煩惱又說八萬四千煩惱因此佛有八萬四千法

門法門就是對治煩惱的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法門八萬四千太多

了因此天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又把它歸納為二十六種煩惱

二十六種煩惱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

部分是根本煩惱有六種第二個部分是隨煩惱有二十種合起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四

是二十六種煩惱六種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六種煩惱再歸

納就是貪瞋痴三毒三毒還可不可以再歸納可以歸納到最後

就是一個字貪所以煩惱的大根大本就是一個貪字菩薩修學的

方法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以布施為主布施的用意是要對治貪煩

惱布施就是放下捨棄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大德無論是出家

在家無不示現一切捨離真正能捨心才清淨

總觀前面經文所說的菩薩之能夠救七難我們修行的方法只有

四個字「一心稱念」與菩薩才能感應道交得到菩薩神力加持

消災免難心裡要有貪心存在一心怎麼能達到有瞋恚心存在一

心怎麼能達到有愚痴心存在對你的一心也是障礙由此可知斷

煩惱從哪裡斷從根本斷根本就是三毒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單複今從複

三正釋經文

二二五

列「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貪瞋痴稱之為毒是因它能侵

害修行人的發心「喻之如毒」毒在此地是比喻「但有單複今

從複列」單是一方面講的複是兩方面來說註解是從雙方面來講

自愛為欲愛他為婬婬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牆不顧

德行破國亡家禍延其身若能存念觀音即得離也

欲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這種煩惱的毒害佛菩薩只是舉其中一

種來說明而已我們不能只看到淫欲為害最毒其實貪及其他也是一

樣的佛叫我們斷的是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凡夫有食色兩大

欲望再廣一點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裡面一般人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六

重的是財與色財與色兩種再較量更重的是色這是指大多數人

也有少數人把財看得很重也有些人財色都不在眼裡把名權看得

很重處處都要把權總而言之貪心煩惱重對修行就會造成嚴重

的傷害它能障礙你開悟

古人修行讀誦能開悟稱念聖號也能開悟參禪亦能開悟我

們現在為什麼開不了悟學佛修行雖發心弘法卻貪圖名聞利養貪

圖六度波羅蜜換言之念念在增長貪心這樣怎麼能開悟又如何

能夠利益眾生連佛法都不能貪何況世間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

凡夫貪愛五欲六塵所以不能出三界不但不能出三界三界當

中不能出欲界他福修得再多只能在欲界天享福色界天沒分色界

天沒有五欲心是清淨的為什麼還不能超越生死輪迴因為他換了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七

貪的對象他對於欲界的財色名食睡不貪了但是他貪禪定所以出

不了色界色界天還貪色相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居住的宮殿環境

要非常美好他貪這個沒有情欲有色相還不能捨色相這叫色

界四禪十八層天如果連色相都不要這是六道凡夫裡面屬於高級

凡夫因為有色相就有成住壞空所以高明的人連色相都不要完全

是精神的世界這就是四空天但四空天也不能出輪迴還在三界之

內他還貪不要色相

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能出三界對於有色無色他都不貪

換言之三界之內沒有一樣他掛在心裡一樣都不貪身心世界一切

放下所以能出三界道理在此地他得九次第定成了阿羅漢成

了辟支佛超越三界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他貪偏真涅槃的享受

聲聞緣覺貪愛偏真涅槃不能見性權教菩薩貪六度萬行也不能

見性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見性了世出世間法統統都離開沒有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八

絲毫牽掛由此可知菩提道上涅槃果中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貪煩

惱怎樣才能斷這個是真正根本法

我初學佛的時候很幸運接觸佛法才一個月就有朋友介紹我認

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人凡是認識他的沒有不尊敬的二六

時中就像在定中一樣穩重慈祥不多言語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就

向他請教我說佛法實在是太好了我非常嚮往有沒有什麼方法叫

我一下就能契入大師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這個氣分都在定中第

一次我見他大概是兩個小時只說了幾句話那個印象非常深刻這

就是教學因為我們這個心是浮躁的浮躁的心講再多都當耳邊風

得不到受用他用這種方法等於大家在靜坐坐了半個鐘點然後

才告訴我「有」又隔了二三分鐘再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

得下」我聽了這兩句馬上就接著問從哪裡下手大概又隔了十

幾分鐘他給我說了兩個字「布施」

三正釋經文

二二九

我告辭的時候章嘉大師送我到門口特別囑咐我今天我給

你說了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自然就有感應我也就真聽話

真的做了六年真有感應有許多事情在發生之前大概一個月半個

月自己就曉得就有感應所以我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

定的由

此可知布施是菩薩修學的大根大本從根本修就是修布施

不捨心不清淨不捨不能得一心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捨出世間

的佛法上上乘法也不能掛在心裡佛教我們斷的是貪心不是叫我

們換貪的對象世間法不貪貪出世間法煩惱還是在並沒有減

少貪心斷了世出世間法一如世出世間法不二貪心斷了一切

法都叫佛法有了貪心佛法也是世間法前面經題中說有貪瞋

痴佛法就叫眾生法離貪瞋痴世間法就是佛法法哪有什麼世

間出世間哪有什麼眾生與佛沒有法之所以有眾生法有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〇

法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清淨心所變的就叫佛法煩惱心所變

的就叫世間法

經云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

欲這

幾句是大義法師引用《楞嚴經》的經文「熏聞離塵」這就

是說明菩薩反聞照性的功夫這個功夫得力了就能夠熏聞離塵熏

是薰習聞是妄聞妄聞就是用的耳識意識妄想心往聲塵上跑

向外聞他反聞照性這種功夫能夠把妄聞止息了就變成入流的正

聞正是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熏聞離塵熏聞是捨識離塵是

外面的境界不執著就是不取相不取外面的色塵這就是前面所講

的入流亡所「所」就是指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統統遠離菩薩

用的是耳根耳是對聲每個根都有六個結六六三十六結聲塵這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一

個結解開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只要一個根上六結解開其餘諸根

上的結全部都消除了菩薩以這樣殊勝的威力加持給眾生「能令一

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任何一法要是起了貪愛不能捨離你就可

以運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恭

敬」是什麼就是「南無」我們今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

就是恭敬的意思翻成中文就是皈依恭敬的意思梵音就稱南無

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的要領要記住「一心稱名」以清淨心來

念就能夠斷一切貪心這是必須要記住的世出世間法有一絲毫的

貪心就造成嚴重的障礙要修定修慧統統修不成念佛要修一心不

亂要想得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我們所受的害太大如果沒有這三樣

東西障礙想往生極樂世界早就去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二

眾生欲習合塵故為色劫菩薩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

雖有妙色不能劫動

「眾生欲習合塵」這個欲就是指色欲「故為色劫」「菩薩

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雖有妙色不能劫動」三毒確實給我

們造成了最嚴重的傷害我們生生世世生死輪迴不能夠證得菩提涅

槃原因就在此地我們在六道裡面受無盡的苦難根源也在此地

要曉得這是真正的可怖可畏果然覺悟了把這個根源拔除就能像

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最怕的就是三

毒而眾生對三毒不怕不但不怕還最喜歡但對三毒所造成的結

果就怕了怕也沒有辦法果報你還是得受總而言之在十法界

三惡道的業因要明瞭明瞭之後不造三惡道的業因你就不墮三惡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三

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貪愛重的將來就入鬼道瞋恚是地獄

道的業因地獄是一片火海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畜生愚痴由此

可知三惡道的根本業因就是三毒六波羅蜜裡面布施就是對治貪

毒忍辱是對治瞋毒般若是對治痴毒貪瞋痴是病六波羅蜜是

藥拿這個藥來對治這個病藥到病除我們才能得度但是我們的

病太重了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

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我們聽聞到佛法想把這個煩惱斷除心裡

很想斷而斷不掉因為習氣太重力量太強大了我們學那麼一點佛

法敵不過它所以佛法要長時期的薰習

過去修行人在中國叢林寺院修學一天用功十六個小時佛法

的薰修在一天當中佔三分之二換言之煩惱的薰習佔三分之一佛

法薰修的力量超過它這樣漸漸才能把煩惱控制住佛陀在世也是如

此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個二時等於現在的八小時印度把一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四

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

晚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而中國自古以來是用十二個時辰

所以印度的一時等於中國的兩個時辰現在用的是二十四小時為什

麼稱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

佛門的制度修行人每天睡眠的時間是中夜晚上十點休息

凌晨兩點鐘就要起床做早課可見得功夫不間斷在一生當中才能修

行證果《百法明門論》中提到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

個數量上不成比例何況那十一個善心所沒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的

力量大無怪乎眾生沒有辦法出離輪迴這得靠自己覺悟靠自己精

進排除一切困難自己想方法對治對治的方法也是各人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根性不一樣

中等以上的根性研究教理是個很好的對治方法但是研究教理

三正釋經文

二三五

一定要講經不講經會懈怠因為如果要講每天必定要抽出時間來

看經要做準備我講經二十四年「普門品」不好講從經文表面

上去看除了講故事之外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來講諸位用這麼寶

貴的時間到這兒來聽故事沒有意思《觀世音菩薩感應錄》拿回家

慢慢看就好了何必在這裡聽故事所以一定要將經文裡面的義理發

明出來大家才能夠真正得到受用

經文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一心稱名」讓我們覺悟最重

要的就是這一段一定要「離三毒」如果你讀這段經文真正在此

處提高警覺了這一生受用不盡離三毒要真幹要真放下從什麼

地方放起從身外之物放起先捨我所有決定不能貪愛世尊的制

度當年他率領著一群修行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只有三衣一

缽還有臥具是晚上睡覺舖在身底下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六

佛與祖師大德們在一切貪欲裡面舉出一條做例子大家千萬不

可以誤會以為只有欲不可以貪財沒有問題名也沒有問題以為

世間法不可以貪出世間法應該可以佛沒這麼說過你這樣想就壞

了完全錯了《心經》裡說「無智亦無得」意思就告訴你出世

間法無上菩提不能用貪心去證得《楞嚴經》告訴我們「圓滿菩

提歸無所得」六祖大師之得道就在一句「本來無一物」他才

能夠證得正等正覺

自忿為恚忿他為瞋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

水《遺教》云劫功德財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瞋心

起障百法明門

瞋恚之火在傷害裡面是最嚴重的也最為可怕所謂「一念瞋心

起百萬障門開」此地講「障百法明門」百法是指一切法明是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七

智慧之門換言之你要想通達一切法一念瞋心起把你通達一切

法的門道全都障礙住了

大師在此地首先解釋什麼叫瞋恚恚是自己有忿恨沒有表露在

外面所謂懷恨在心藏在內心沒有發出來發作在外面叫瞋所以

恚從心瞋從目這是用眼睛能看出來的註解中說自己一個人發

脾氣叫恚有對象對著別人發脾氣叫瞋這兩個意思都能講得通

易瞋恚的人誰願意跟他往來見到他都敬而遠之不跟他往來

「渴馬護水」這是比喻馬很渴要飲水別的馬到牠那裡去喝

水牠會把牠們趕走這就是所謂護食有人侵犯的時候他瞋恨心

就會生起來

「劫功德財無過瞋恚」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功德功德跟福

德不一樣福德不會喪失你所修的福一定有果報所謂善有善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八

惡有惡報決定不會喪失功德是定是慧很容易失掉脾氣一發

作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功德就失掉了譬如念佛人好不容易修

到一心不亂脾氣一發一心馬上失掉了再要想得到一心更不容易

了佛法重視功德的修學如果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個不高

興那就完了所謂「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會把你的功德林統統

燒乾淨

外面的境界逆境逆緣現前的時候那就是魔魔看到你有了

定功夫再加深就要超越三界了他嫉妒不高興想方設法來破壞

你來誘惑你把你的功德都燒掉你也真聽話馬上就發脾氣把

它燒掉了這上當了所以修行人要覺悟見到這種境界就要曉得

他來誘惑我我才不上他的當釋迦牟尼佛不上提婆達多的當他成

佛了忍辱仙人不上歌利王的當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你不上當

你的功德圓滿就是菩薩沒有他在那裡煽火你怎麼會有進步你

三正釋經文

二三九

怎麼會有成就前面講三法妙裡的資成妙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

佛法不看表面要面面觀善人有的時候會破壞我們惡人有

的時候會幫助我們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是善

破壞我們的就是惡冤家對頭如果幫助我們成就定慧這是大功德

這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如果一個善人今天供養了好多錢財明天又

供養了精舍增長了你的貪心他這是來護持你貪瞋痴的在這些地

方我們要提高警覺心所以對惡人不瞋恨對善人不歡喜惡人來的

時候提防我們戒定慧被他破掉善人來的時候提防我們增長貪瞋

痴都要提起覺心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性決定不能失掉一

時一刻一失掉立刻就迷惑

經云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〇

生離諸瞋恚

「純音無塵」也是說菩薩純一聞性聞音的妙性性中沒有對

象聞性所聞的是聲性性與性相合就跟空與空相合一樣是一不是

二可見得耳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它那個對象是聲塵根塵

識是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所以用聞性聞聲性是圓融的不對立用

見性見色性也是圓融的不對立正因為萬法圓融所以叫一真法

界一真是什麼總是性叫明心見性六根對六塵境界統統是性

一性無二性所以法界叫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對立瞋恚怎麼能生得

起來所以觀音菩薩沒有瞋恚明心見性的人沒有瞋恚證得理一心

的人沒有瞋恚

瞋恚使我們不能得一心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得先修忍辱功夫不

到家先學會忍功夫到家不用忍為什麼功夫到家它融化成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一

性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功夫不到家才修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

羅蜜就是修一心的前方便換言之淨土講的功夫淺深理一心事

一心功夫成片也就是忍辱程度淺深而現的差別忍辱波羅蜜修圓

滿了圓滿就是見性就是圓融那就是理一心沒有達到圓滿而

有很深的深度這就是事一心程度不深這就是功夫成片凡事都

能忍不動肝火這樣可以能得事一心

世間法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忍難以有大成就無論

世出世間法都要懂得忍辱的重要忍辱的功德成就一切法所以瞋恚

一定要遠離我們離不開的時候就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求觀

音菩薩神力加持在受極大的侮辱忍無可忍沒有辦法忍的時候

趕緊念觀音菩薩就幫助你忍辱波羅蜜保全你的功德不要讓你的

功德被一把火燒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二

瞋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

「瞋由違情而起」不甘心不情願不喜歡的境界現前瞋

恚由此而生起「對境而生」說到對講到根本就是我執與我所

有我就有對那個對象就是我所有無我就無我所有我我所離開

了得事一心不亂還不是理一心把我所有離開我沒有離開得

功夫成片帶業往生這是從許多方面來說明淨土這三個境界理一

心事一心功夫成片你從各個方面來觀察然後才曉得我們功夫

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不上道為什麼不成就自己就曉得了就像

害病一樣如果不知道自己害病那一下發作是要命的如果自己事

先曉得就可以治療所以各方面觀察障道的因緣就會對治了

佛菩薩善知識對於我們的恩德就是教我們了解幫助我們找到這

個病源找到病源之後怎麼樣治病那是自己的事情誰也幫不上

忙譬如教你看破教你放下老師只能教方法具體怎麼做到是你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三

自己的事情諸佛菩薩幫不上得要靠自己的功夫真正去幹

「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這是真正找到瞋恚的根源了

因為違背了自己的貪心瞋恨就起來了所以貪才是大根大本沒有

貪心的人沒有愚痴沒有瞋恚有瞋恚的人一定有貪心由此可知真

正修學斷貪才是最根本的要能捨捨了以後得大自在捨要捨得

乾淨六

祖大師在《壇經》裡曾經授記說在他之後有兩位菩薩出現

在中國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在大師所講的差不多時間段確實出

現符合他說法的兩個人其中在家人是龐居士龐居士是個長者家

庭很富有他學佛之後把家裡所有的財寶裝上大船划到江當中在

船底打個洞隨船統統沉入江底他不要了有人就問他說「大居

士你那些財寶自己不要了拿去救人不好嗎」我們聽起來有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四

理龐居士卻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心多清淨貪才能斷得

乾淨做好事貪心還是斷不乾淨藕斷絲連

菩薩有普度眾生之願絕不貪圖度眾生所以度眾生的事業隨

緣智者大師就示現這個境界教導後人他雖然是天台宗第一代祖

師一生弘揚《法華》他最後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時弟子們請

問他的境界他非常謙虛告訴他們如果我要不領眾可以得到理

一心不亂上品上生因為做住持要管事要領眾所以對自己損

失很大五品位往生在寺院裡面領眾是機緣大家推舉你你義

不容辭要做沒有人推舉你不要去爭我們要的是清淨心要的

是理一心不亂要的是放下萬緣古來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示現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作客不管人家

供養我什麼樣的精舍都叫旅館住一天算一天隨時可以離開絕無

三正釋經文

二四五

掛念這才能夠去得了極樂世界如果你有一絲毫掛念這是我的財

產這是我的精舍那就糟了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

不到一定又拖著你生死輪迴出不了三界

自惑為愚惑他為痴愚痴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

大乘於諸諦理不能明解過於漆墨

這是解釋三毒裡的愚痴愚痴就是無明三毒貪瞋那個相

雖然很猛厲實在講還容易斷唯獨愚痴難斷所謂是藕斷絲連最

不容易斷乾淨三無漏學就是對治貪瞋痴三毒煩惱的以戒學來斷

貪以定學來斷瞋恚以慧學來斷無明所以智慧不開無明就沒有

法子斷愚痴自己迷惑叫愚讓他人迷惑叫痴是不是有意不是

有意的甚至於還是好心自己走錯路不知道別人來問路的時候

還指出這條路讓別人走所謂是以盲引盲這就叫痴愚只是自己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六

障礙痴才造業還帶累別人特別是邪知邪見自己的見解錯誤不

曉得所以為別人指路相當不容易在佛門禪宗有個公案百丈大

師他所遇到的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就是愚痴所

遭的果報貪瞋造的罪重殊不知愚痴路指錯了延誤了他人的

法身慧命這個過失更重在六度裡頭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夠破除愚

愚痴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道理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信自己的意思就是避免愚痴造成

的過失證得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羅漢稱之為正覺他

的見解算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換言之見思煩惱未斷之前所有的

知見都不正正因為自己知見不正修學就好比是不認識路佛教誡

初學要「四依法」四依法是原則是綱領「依法不依人」「依

義不依語」語就包括文字在內要依裡面的道理不要執著於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七

語文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一條是「依智不依識」我

們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要遵循這四個原則

修學一定要親近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當然證果那是最好的

但是這種人可遇不可求第一等的老師是證果的不得已求其次他

自己有修有學所謂的解行並重對於一切經的道理他理解又能真

正用功修行找這樣的老師來領導就沒錯實在找不到有解無行也

行只要他理解得很正確我們接受過來自己修行他本身修不修不

要理會換言之我們只要他指路不要他帶路他講的道理方法

很對他指的路沒錯就可以這是三等的老師都屬於善知識對我

們初學來說非常重要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經裡面教誡弟子第一個條件就

是要親近明師「明」不是有名氣而是有學有解有行好的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八

師可遇不可求是你前生所修的緣分沒有這個緣分自己真正要發

心唯有求古人古人怎麼個求法為古人私淑弟子就是求古人的

註解真正好老師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指導你一條明路指導你

一條捷徑幫助你開悟好學生跟著那個老師不開悟不離開對於

老師教導百分之百的依從這叫師資道合所以真正想成就我們修

學第一個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要有一個好老師

我學佛大概是過去的善根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親近章嘉

大師每個禮拜天到他那兒兩個小時跟他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

寂之後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介紹了台中李老師到李老師那裡去了之

後他問我過去看過些什麼經親近過哪些善知識我一一報告李

老師說你今天來跟我學必須全部從頭來完全聽我的沒有經過

我同意任何人講經不准去聽任何經論註解都不准看我在他會

下十年我得了利益那就是聽話他怎麼說絕對服從不敢有異

三正釋經文

二四九

議專心跟他學

所以求學唯有誠敬二字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親師訪友你能有幾分成就完全在你有幾

分誠敬之心老師的教學看起來是非常的專制其實有大道理老師

這種教學就是怕邪知見滲透進來對你的修學造成障礙道理在此

《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此地講「邪畫諸見」

就是《楞嚴經》裡所說的知見立知立是建立畫也是建立的意思

「邪」邪者不正「見」就是見解就是你心裡面起許多的見解

凡是見解都是錯誤的下面這幾句是邪見裡頭最重的也可以說愚痴

至極了「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生死輪迴

「謗毀大乘」不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人毀謗大乘以今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〇

佛法來說南洋小乘國家就毀謗大乘不承認大乘所謂「大乘非佛

說」為什麼他們沒有見過大乘經以為大乘經不是佛說的其實

大乘經都傳到中國來了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他主要弘法的幾個基

地都在恆河流域泰國在它的東方錫蘭在它的南方大乘佛法從西

域也就是現在新疆一帶流傳到中國中國人的根性適合大乘的教

學大小乘的經典都到中國來了但是在南洋只有小乘經典沒有大

乘經典小乘國家只相信有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相

信還有別的佛這是講毀謗大乘不但包括這些不學佛的人甚至於一

些學者也包括了小乘在內

「於諸諦理不能明解」諦理就是真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

理不能明白不能了解不明不解的程度是「過於漆墨」漆是黑

漆漆跟墨都是黑的拿這個來比喻無明愚痴怎樣破愚痴這是

最重要的一樁事先修戒修定戒與定都是修福如果從定當中開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一

慧了戒定就變成功德如果戒定不開智慧這個戒定是福德所以

功德包含福德福德不包括功德由此可知修戒的目的是得定修

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不能住在定中分別定中的境界執著定中

的境界智慧就不能開那就住在定境了

所以於一切法不但是色法包括心法定中境界都不可以分

別執著功夫才能向上提升才能漸漸的進步不然就造成障礙愈

是往上境界愈細愈要留意要像《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這個心不能住這個功夫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從初

下手就可以做一方面依靠經典一方面不住經典我們依照經典理

論方法努力去修學可是心裡面不分別不執著即相離相這樣

進度就非常之快這在佛法講善學如果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把無

上的佛法都變成世間的福德因緣修世間的福報去了這是不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二

這個也相當的微細總得要慢慢的去體會戒律是根本法不在

戒律上奠定基礎不會有成就的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打地基的房子

只能蓋個茅蓬絕不能蓋樓房一蓋樓房就倒了換言之要是捨棄

戒律不認真修學將來的成就就是小茅蓬的成就那是什麼人天

程度即便是人天大概也只有到欲界天色界四禪都得不到都不

夠資格可見得戒律的重要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對我也了解得很清楚我相當頑固

不太容易接受人家的見解又非常的傲慢我在二十一二歲的時候

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裡面講到我自己求學的態度師天地老師是

天地法自然取法乎大自然友古今聖哲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

子跟我做朋友這篇文章狂妄得不得了目中無人但是我對這些

老師的確非常恭敬所以他們肯教我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三

章嘉大師在三年當中每次談話完送我走的時候總會輕描淡寫

帶一句「戒律很重要」似勸勉又不像勸勉這句話我聽了恐怕總

有五六十遍的樣子所以印象非常之深可是始終沒有把我喚醒

我從沒有重視過因為那時候有個觀念戒律是生活規範就跟儒家

的禮節一樣懂得它的原理原則就好何必學古老的生活方式這個

時代禮是講恭敬心儀式是隨時代而變的所以我跟章嘉大師三

年沒有拜過章嘉大師見面都是脫帽一鞠躬大師還是不捨棄我

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曉得我的毛病

到他圓寂之後我們有一些人多半都是他的弟子搭了兩座帳

蓬守在大師靈塔旁邊我在那個帳蓬住了三天三天日夜的在那裡

想這三年當中大師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就是「戒律很重要」

這句話印象很深大概總是有點意思要不然不能說這麼多次這一

留意就忽然發現了一個道理世間的禮是我們凡夫的生活規範這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四

生活規範是會隨時代地區不同而有所改變的戒律是凡聖的分水

嶺不能改變一改變就是凡夫我發現這個道理肯定了戒學的重

要戒律教你放下經論教你看破有經論看破了但是沒放下不

行小乘人他有戒律放下了沒看破守在定境當中所以也開不

了智慧由此可知三學相輔相成才能真正開智慧破愚痴煩惱

貪瞋痴唯獨愚痴難破那就是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太堅固

不容易捨棄掉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就是遇到一個好老師也經

過這麼多年的修學才覺悟老師那個時候為什麼不給我講講了我絕

對不會接受不但不接受還有相對的抗力換言之我自己覺悟這

個時間還要延長所以他就輕描淡寫真正是大慈大悲可見得善於

教學的人那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的好老師恩

德至大沒有他們的指點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怎麼會覺悟怎麼能

夠接受大法

三正釋經文

二五五

經云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

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痴由妄塵所蔽無明所

覆銷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矣無盡下結

《楞嚴經》上這幾句經文前面兩句也是說明菩薩反聞聞自性的

功德能夠銷塵旋明銷是消除消除所緣的妄塵就是六塵六塵

都是虛妄的他能夠捨離六塵六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法塵法塵就

是邪知邪見就是見解菩薩能把這些妄想見解統統捨掉心地清

淨回歸到光明就起照的作用

「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這是相法界是盡法界

就是今天講的宇宙整個宇宙與自己的身心圓融了沒有界限沒有

障礙像琉璃一樣透明潔淨一塵不染這個世界就是《華嚴經》

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清涼大師所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六

礙觀世音菩薩以自己證得的根本智加持一切愚痴的眾生「能令一

切昏鈍性障」昏是昏迷鈍是遲鈍以昏鈍為性的這種障礙能障智

慧能障智慧的就叫做愚痴菩薩以神力來加持能令這些眾生連

「諸阿顛迦」都能「永離痴暗」阿顛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

沒有善心的人愚痴到極處了邪知邪見撥無因果都叫做阿顛

迦即便愚痴極重的人他要是能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

的智慧光明威德神力也能夠加持他幫助他開智慧永離痴暗這

是菩薩有這種智慧德能幫助貪瞋痴三毒煩惱特重的眾生他們也

能夠離開三毒

十二大願是以這一段為中心因為三毒要是離了前面七難自然

沒有了後面二求當然圓滿有求必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三毒這一

段經文是關鍵的所在要特別的重視經上告訴我們要「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七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最大最圓滿的利益『是故眾生

常應心念』免七難著重在口念口業離三毒這要意念意念的力

量比口念要強得多口念能跟觀世音菩薩感應免除眼前的災難三

毒是根本要想離三毒要意根受持菩薩的聖號才能得到感應拔

除三毒

己三應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

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

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二求就是求男求女命裡頭沒有子女能求得到在一切祈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八

當中特別提出這樁事情來可見得世間人一切祈求是以這個為最大

以這個祈求為最普遍求名聞利養有的人他不見得喜歡講到子

女沒有一個人不想要好的子女所以特別舉出這個例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子則絕嗣矣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

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輕傍人所咲也又婦有七失

容惡邪婬性妬不事公姑

貪食拙懶無子前六猶可

無子最苦故獨標女人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話在中國固有文化裡面可以說

是教條「無子則絕嗣矣」中國的社會是倫理的社會倫理社會最

重要的就是祭祀《禮經》五禮裡面第一條就是「吉禮」如果沒有

後嗣誰來祭祀這是我們文化的特色也是我們文化的根本自古

以來皇帝得到政權第一樁大事是建家廟他要祭祀祖先皇帝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五九

祠堂叫太廟老百姓祭祖先的地方叫祠堂這是第一樁大事與這個

同時的就是典章制度制禮作樂這才成為一個朝代

古時候國家一共有三個大祭典第一個是祭祖先這是根本第

二個是祭老師就是祭孔第三個是祭忠烈對國家民族有貢獻

為國家民族而死難的先烈有忠烈祠三種祭祀是以祭祖先為根

本如果說連祖先都沒有了祭老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祭祖先

是大根大本「慎終追遠」我們應當要建立百姓宗祠這是我們精

神團結的象徵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代表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

輕」這個婦就是婆婆她的公公婆婆瞧不起她「傍人所笑

也」所以女人沒有子女確實是相當痛苦的在過去因為特別重視子

嗣這個問題就很嚴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〇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有福無智則識劣見

淺必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昇慧則名聞博遠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慧就是聰明有些

人很聰明但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在古時候所謂窮秀才他聰明但

是沒有功名沒有地位又沒有財富貧賤一生這就是有智沒福

「有福無智則識劣見淺」有些人有福報做生意發大財或是也

做官但是糊塗官他見識很淺沒有智慧處理事情常顛倒是非

什麼都請教別人聽命於別人自己沒主意沒主張這就是有福報

沒智慧像三國時候的阿斗他有福報做皇帝如果不是諸葛亮幫

他早就亡國了所以一定要福慧具足但是福慧具足的確不容易

又有福報又有智慧這很難得

經云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一

能遍十方供養微塵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

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觀世音菩薩的大願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願願都會兌現可

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經文告訴我們「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有

求於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要修禮拜無論是求消災還是求消業障(離

三毒是消業障)或者是求其他一切的事物最好是口念心憶身

禮拜都有一定要這麼修拜佛確實消業障而且還是很好的運動

能強身健體古來大德們每天總要拜上幾十拜幾百拜拜佛在養

生之道裡面是最上乘的肉身相當於一個機械需要運動不運動就

老化了拜佛是身運動心要清淨拜佛時一心憶念觀世音菩薩聖

號這個修法非常之好

求男生男是大士融形涉世遍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二

使然

這是求生男的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裡把世間人恐懼

沒有兒子的理由歸納了三條第一個理由是年老體力衰了沒有人伺

候那是很苦的事情所以有兒女孝順老年時享福我們中國的教

育是福德智慧的教育童年少年的時候奠定智慧福德的基礎青

年中年服務於社會造福人群晚年時享福如果沒有子女晚年

就苦了第二個理由是他的家業沒有人繼承他的家族事業沒有付託

之人第三個理由是祭祀祭祀必定會斷絕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制

度是男子繼承家業特別是嫡長子繼承在古禮服裡面孝服是粗麻

做的不縫邊叫斬衰長子長媳兩個人穿的次子穿的孝服就縫

邊了叫齊衰孝服就減一等了為什麼長子有這麼重孝長子繼承

家業這是古禮裡面非常重視的現在不太講究這些年輕人都不知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三

本經只教給我們求菩薩的方法沒有說明菩薩加持神力的來源

菩薩能力的來源在《楞嚴經》上有講「融形復聞不動道場」

這是說菩薩修證的功夫菩薩能夠銷融四大之幻形旋復一真的聞

性證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不動道場所謂是「一乘寂滅場

地」也就是《華嚴經》講的「住不思議解脫境界」或者是淨土所

講的「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所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分身

或者化身親近十方諸佛國土遍事諸佛

「法王子」佛稱法王佛的學生就稱法王子但是法王子也不

是隨便能稱的要真正稟承遺教流通大法如世間子女繼承父親的

家業把它發揚光大榮宗耀祖佛弟子也是如此稟承佛的遺教

將佛法發揚光大弘法利生這是佛的法王子諸佛如來之長子觀

世音菩薩當然是法王子用這種力量加持那些無子眾生有求必應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說他自己的一段故事他就是母親祈求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四

菩薩而生的不過他五歲的時候父母就雙亡是他的叔父伯父把他

撫養長大以後出家為法師弘法利生確確實實是不容易下面一段

是講求生女的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則容惡形衰有相不端

者則早孤少寡今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有相

則招錄敬故云眾所愛敬

這一段大意是說明女子必須端正有相才能為人寵愛且尊敬在

德行上這才完備在《楞嚴經》上這段經文意思就更明顯了

經云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

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求

三正釋經文

二六五

女生女是大士圓通含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聖力甚

大無所不與也

「六根圓通」圓是圓融通是通達就是前面所講的「一根

返源六根解脫」這個地方就是經裡面所講的「明照無二」六根

靈明的照用無二無別所以「立大圓鏡」就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

智這是果地上轉的(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有這種能

力才能夠「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特別說明一切「祕密法門」這

裡面就含著有坤德的意義在裡面「含十方界」能夠含裹十方諸佛

世界能夠領受諸佛的法門所謂是大小權實顯密都能夠受持

而不會忘失承順就是女子的德行受領就是閨門重要的條件所以

說這麼多與求女都相應這樣法界無子眾生要是求女兒的觀世音

菩薩能夠以威德神力加持滿其所願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六

外面所謂是品德莊重容貌端正這就是有福內裡面性情柔順貞

靜幽嫻這就是有德有福大家見到喜歡有德人家見到敬重

既喜歡又敬重真正是難能可貴女德圓滿觀世音菩薩能滿眾生之

願這是我們應當要求的

無盡下結別答已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是這一段的總結

己一勸持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七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

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處是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最重要是三業受持這才是修

學的不二法門經文裡非常的明顯『恭敬』就是憶持心要存著恭

敬心『禮拜』是身業『受持』是口業就是一心稱名這樣的修

學是『福不唐捐』

心敬身禮所獲之福終無窮盡故曰福不唐捐謂福不虛

棄而得真實之益也

「不唐捐」就是不虛棄不落空的意思「謂福不虛棄而得真

實之益也」此處我們最應該注意的事情就是心敬怎樣才叫敬敬

的標準何在敬之一字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心一心就是敬二心就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八

敬通常敬前加上「誠」字誠就是一心曾國藩在他的筆記裡註解

誠字他說一念不生就是誠這與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意思相

同誠就是敬可見得這是修學關鍵的所在身禮拜口稱名內存

一心要這樣的修學法

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修學綱領原則念佛人如果不懂

得這個原則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得一心也不會有感應持

咒的人不懂這個原則那個咒就不靈別說佛門就是世間法也重視

這個原則所謂誠則靈外道畫符念咒他念那個咒一加持就靈

但我們念那個咒就不靈咒語一樣發音也一樣為什麼他靈我們不

靈他懂得祕訣他畫符時第一筆下去到整道符畫完心裡面一念

不生這個符咒就靈

咒要念得熟畫符時符也要事先畫得很熟畫得不熟心動個念

三正釋經文

二六九

頭那就不靈了為什麼祖師大德要我們讀誦大乘經論因為我們心

裡的妄念斷不掉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念上五分鐘大概就有許

多妄想在裡頭想伏也伏不住因此初學背誦大經主要是伏妄想

因為一句佛號當中摻雜著妄想自己可能不能覺察背經當中打個妄

想或是背不出來或是句子念顛倒念錯了這樣立刻就能發覺

所以背誦經典就是修行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

行是大乘戒當我們一心在背誦經典的時候心裡不會有惡念豈不

就是諸惡莫作嗎不但身口不造惡心也沒有惡念小乘戒就具足

了經是從佛心性般若智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我們背誦經

典就是眾善奉行可見得戒全都包括在其中背誦要專心不專心就

會背錯就會背落了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從「如是我聞」

到「信受奉行」一部大經字字了了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〇

倒這就是慧背誦經典的目的不是叫你研究一研究戒定慧就沒

有了這是修根本智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一面讀誦一面想經文的意思這是世間人的讀誦變成世間

的學術不是佛法佛法是求根本智在日常生活當中戒定慧有漸

次有圓融讀誦經論的時候戒定慧是圓融無次第的就是一次完

成這叫修行所以讀誦是一個修行法門但是你得要會讀誦如果

不會全落在世間法裡面去了初學的人讀誦大經好處很多等到自

己戒定慧成就了根本智現前再學持名像蓮池大師一樣一天到晚

就一句阿彌陀佛古來大德許多人就是一句彌陀他不念經也不

拜佛也不持咒就是一句佛號我們現在念佛前面唱讚念一卷

《彌陀經》那是攝心的心散亂念一部經讓心定下來清淨心持

名才有功德才有用處所以功夫是在持名上不是在念經上念經

只有攝心的作用如果自己心地清淨不散亂經念不念沒有關係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一

心散亂的時候念一部經收心古來大德們的心常在定中所以不要

誦經單持名號就可以

持咒特別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是以持六字大明咒最多六字

大明咒簡單愈簡單愈有效果效果從什麼地方來勘驗臨命終時

最後那一剎那過去台中李老師講過臨命終時這是輪迴往生的關

頭如果受持的咒長容易打妄想這個時候愈簡單愈好把你領到

正道上去這是關鍵的時候迫切需要的時候所以這一句佛號要念

得熟當

然我們更要重視平素的訓練能夠念到一心或者是念到功夫

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差別不等有上品成片中品成片下品成

片上品成片的人就可以生死自在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願意再多住幾年也可以中品的功夫成片可以預知時至真正是福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二

唐捐念

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兩樣決

定有同樣效果的所以在此處我們不要疑惑可是一般說起來既然

是求生淨土我們是以念佛為主加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原則都是一

樣一定是一心稱念這是有特別的祈求求消災免難不但為自己

祈求要為一切苦難的眾生祈求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念阿彌陀佛

是自利念觀世音菩薩是利他自行化他這才是菩薩道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辯形質但述名論德若

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

「既不辯形質」形質就是觀音菩薩的樣子有很多人問觀

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幾百種

經上也說得很清楚菩薩現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三

身佛身都是男子相沒有看到女子相的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他就現菩薩身菩薩身裡面有女相菩薩既然可以示現佛身來度眾

生佛又現的男相菩薩自然也可以現男相中國人習慣把觀音像都

塑成女相這個形相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裡面所以一提到觀音菩薩

一定就是女相一定是身著白衣就認定這個相才是觀音菩薩如果

換成另外一個形相就不是觀音菩薩這是我們凡夫的錯覺其實觀音

菩薩與一切眾生現同類之身本來無相無相他能夠現一切相無相

無不相所以我們只稱名就好知道他的功德對於眾生有不可思議的

利益就行了不要去著相持名就好所以佛在此處勸我們持名

下面一段是「格量」就是校量比較的意思

己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四

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

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

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

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六十二億舉名號多盡形壽時節多四事具足福田多

若復有下正格量良以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

則非多同入實際正等無異也

佛當年講這部經是在靈鷲山距離恆河不遠所以佛說到數目字

之多常以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的沙像麵粉一樣非常細那裡面

的沙有多少沒法子計算一條恆河的沙都是天文數字而佛在這裡

舉的是六十二億條恆河的沙這真是不可說不可說

三正釋經文

二七五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

服臥具醫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佛教的四事供

養對於出家修道的人對他的供養就是這四樁事情飲食佛陀在

世的時候托缽見到出家人來托缽一定要供養衣服三衣衣服

破了或是缺少了供養他衣服臥具在印度就是墊在身底睡覺的一

塊布生病的供養醫藥這是人在世間最低的生活標準修道人清心

寡欲知足常樂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我們供養也很容易

出家人生活簡單一生不求人縱然修行不能成就這一生欠別

人的債少出家人對於常住物要愛護要惜福有意無意毀壞常住

物戒律的結罪是對十方結罪它不是對一個人我個人的東西你

損壞了你賠償對我一個人結罪只一個債主常住物是十方出家人

都有分不只在我們這兒有分只要是出家人都有分不但這個地球

上出家人有分他方世界無量無邊恆沙世界只要是出家人統統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六

有分造這個罪是向十方結罪所以這個罪不通懺悔為什麼偷盜常

住物偷一點點罪都在阿鼻地獄因為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

它的主人要想到它的主人那麼多才曉得這個罪多麼重所以戒經

裡面講「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它有道理在

毀壞公物這個結罪也很重譬如台北市政府的公物那是台北市

民納稅所建立的要是把它破壞那是向整個台北市民結罪世間人

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明瞭千萬不能毀犯公物更不能毀犯常

住物四

事供養是修福持菩薩名號又盡形壽供養這麼多菩薩『於

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這是釋迦牟尼佛舉這個

比喻問無盡意『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七

劫不可窮盡』此處的「一時」不是指印度的一時而是指一念

只是有這麼一個時候偶爾發了這個心一心稱念菩薩名號「禮拜

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這真正不可思議前面一個人是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並且盡形壽以四事供養而此人只是一時

(

就算是印度的一時中國的四小時也不過現在一個上午而已)

持觀

音菩薩名號禮拜供養他們兩個人所得的福報居然相等這個不可

思議而且這個福是「百千萬億劫」都享受不盡一心稱名一心禮

拜要緊的是在一心

這就是說明持一尊菩薩名號跟持無量菩薩名號沒有兩樣我們

千萬不要有疑惑有些同修確實有許多的困擾譬如學佛了早晚課

念很多經典《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心經》helliphellip

還念好多咒念好多佛菩薩名號好像一個沒有念到佛菩薩大概要

怪他所以自己累得不得了其實早晚課就念一卷《彌陀經》念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八

遍往生咒再就是念佛號念完做三皈依這功課就非常圓滿了

佛在經上說念一尊菩薩一尊佛的名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

諸佛菩薩的名號統統都念到了為什麼一心稱念所得的福德無二無

己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前面這一個大段落的總結歎歎是讚歎無盡意菩薩在法華

會上代表我們佛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說佛叫無盡意菩薩『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就像前面所說的得到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經云十四者此大千界現在世間六十二億恆沙菩薩修

法垂範方便利生各各不同

三正釋經文

二七九

《楞嚴經》裡面講得比此處要清楚六十二億恆沙菩薩在哪裡

就在我們娑婆世界就在這個大千世界可見得菩薩的數量太多太多

了我們說遇不到佛菩薩那是我們自己想錯了佛菩薩一天到晚就

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是有眼不認識他因為觀音菩薩的樣子絕不是像

我們此地造的像那個樣子為什麼這些菩薩修法垂範方便利生是

各各不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修學種種不同的法門但目的都是

利益眾生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無二路就是利益

眾生由

此可知這些住世的住在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代轉法輪

度眾生的菩薩們就有六十二億恆河沙數之多這是佛與大菩薩他

們現量境界當中親眼看到的這些菩薩教化眾生可以說方式太多

了有的用權巧方便有的用真實法門有的現順境界有的現逆境

界像《華嚴經》五十三參有些示現在佛門出家修行得道有些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〇

現在外道有的示現在順境利益眾生有的示現在逆境利益眾生方

便門從大綱領上說不外乎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

說各各不同

下面一段也是《楞嚴經》上的經文說出菩薩能力的來源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

六十二億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一切眾生持他的名號與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是相等的法華會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

出來的兩經合參我們應當要相信

由大士真得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異故也

經文讀到此處也告訴我們一樁事實一個修道的人如果看到有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一

人讚歎他人自己不歡喜或者有嫉妒障礙這個人不但沒有得道

連道心都沒有真正有道心的人聽到別人讚歎他人跟讚歎自己無

二無別所以在接觸大眾觀察人的時候可以從這上面看有道心的

人萬法是一體別人得福報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樣別人受痛苦就像

自己受苦一樣別人得到福報自己嫉妒心裡忿忿不平這是嚴重

障礙不但障礙證果連開悟都受障礙聽經也聽不明白因為他本

身有障礙除障要從此處做起首先要把心量拓開

丁一無盡興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二

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第一番問答是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原因稱之為觀世音前

面都答盡了現在無盡意菩薩又提出第二個問題來請教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大家曉得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是

極樂世界的後補佛既然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他為什麼到娑婆

世界來到娑婆世界他怎樣為眾生說法這裡面一切善巧方便又如

何這些問題我們也非常想知道註解裡有解釋

前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

因緣名觀世音

這是總結前面的意思

今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佛答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三

機云何遊問身業云何說問口業方便問意業身業現

相口業說法意業鑑機無謀而應遍逗一切亦名三輪不思議

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

無盡意菩薩這一問問的意思非常圓滿「意業鑑機」鑑機

就是觀機「無謀而應」謀就是計謀也就是念頭菩薩不起心

不動念無分別無執著就是無謀的意思自自然然與眾生感應道

交「遍逗一切」就是應一切機一切眾生「亦名三輪不思議化

也」「

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這兩句話很重要道

前就是沒有成道以前像我們現在這個地位沒有證道我們觀機往

往就不正確教給別人的法門就不見得有效果那就是不對機觀世

音菩薩成佛之後再退居菩薩地位上那他的觀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四

樣教化眾生觀機是第一要做的也是最難的一樁事情能夠觀機

才能夠教學觀機要拿現在教學來說就是心理教育老師如果不懂得

學生的心理教學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教師一定要懂教育心理學

下面是釋迦牟尼佛的解答

三正釋經文

二八五

戊一正答普門法

第一段「正答普門法」第二段「勸興供養」第三段「總結神

力」正答普門法又分為兩個小段這兩小段都相當長

己一普門圓應

初普門圓應二結略指廣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

為十界身少菩薩地獄二界結文以種種形該之三十三身其類

分八初聖人身

普門圓應裡面說「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

身少菩薩地獄二界」但是在結文裡面又說「以種種形該之」

該就是把它們都包括了三十三身裡面分為八類就是八個小段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六

庚一聖人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

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

為說法

四聖裡面略了菩薩因為他現在是菩薩的身分本身就是菩薩

所以菩薩就不必講了『應以佛身得度』必定是度菩薩菩薩無論

是權教是實教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目的是成佛觀世音菩薩就

可以現佛身來給你說法這個三十二應身「普門品」經文說得簡

略《楞嚴經》講得詳細

具答三業之問應以之言答方便意業問也何以知之意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七

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隨而應之現身答身業

問說法答口業問

這就是觀機看看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應該示現什麼樣的身分

應該給他說些什麼法門「隨而應之」所以如來這一答將無盡意

這三問都圓滿答覆

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妙圓應以佛身

應之大士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入三摩地」著重在入字可見菩薩現佛身為人說法他是

有條件的就是這位菩薩已經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快要成佛了才

現佛身說法初住菩薩就開始入三摩地了就是《楞嚴經》講的楞嚴

大定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開始證得了證得之後並不圓滿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八

須要進修無漏以圓教菩薩的果位來說大概就能了解一心不亂裡面

的狀況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不

亂在《楞嚴》裡面叫入三摩地禪家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許多

位次程度高下不一樣教下講大開圓解也有四十一個程度不相同

的位次所以他必須要進修入三摩地是初住到勝解妙圓是等覺

菩薩從初住修行到等覺快成佛了這個時候幫助他他就證得圓滿

的果地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是梵語辟支譯為緣佛譯為

覺辟支佛有兩種一種叫獨覺一種叫緣覺獨覺生在沒有佛法出

現的時期他斷了見思煩惱證得偏真涅槃就成為獨覺這也不是

偶然佛在經上說得很多小乘初果須陀洹見道之後天上人間七次

往返就證阿羅漢果當他證果的時候世間有佛出世有佛法他

就是緣覺如果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佛出世也沒有佛法他就變成獨

三正釋經文

二八九

覺由此可知見道之後確實是剋期取證這個時間是可以排成進度

表的大

乘的見道位就是初住菩薩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見道而

後才修道修道之後才證道道都沒有見到修什麼沒有見道在那裡

修不叫盲修瞎練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我們一聽到就生氣這一

生氣那就是盲修瞎練真正修道人哪會生氣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

動是小成就總算是不被外境所轉了有沒有見道不見得但是這

樣的人有資格學道了逐漸往見道位上走在小乘叫初果向在大乘

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八風吹不動外面的境界風搧一搧心就動了

那是凡夫修行不會有成就的到八風吹不動的時候修行功夫能得

受用境界風一吹就動這個修行不得受用古人把它比作水上的浮

萍隨著流水到處飄蕩沒有根八風吹不動不隨境轉了可以修

到功夫成片修別的法門得的利益少修淨土法門得的利益多因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〇

功夫成片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修見道位道還沒有見

到但是能往生西方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是難信之法我們

應當要記取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斷十二緣勝性現圓即現辟支身若

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即現聲聞身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聲聞是修四諦

法四諦是苦集滅道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必須是四果向的羅漢

快要證四果了在這時候菩薩現他的同類身來幫助他法門亦是如

此譬如有人想修《法華經》那個去幫助他的法師一生是專修《法

華經》的他去度他會特別容易為什麼他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能

夠敬信他就得利益如果他想修《法華》而我是學《華嚴》的

他對我就會半信半疑你學《華嚴》沒有學過《法華》你怎麼能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一

教我恭敬心跟信心都不具足不能得利益道理在此地

所以觀音菩薩為什麼要變現這麼多身分真正為了利益眾生

諸位要記住一句話成功與否就在敬信如果他要證辟支佛果觀音

菩薩現菩薩身來他敬信不具足沒有十二分的敬信菩薩幫忙的時

候力量就不大他想證辟支佛菩薩現同類身遇到辟支佛他敬信

具足為他說法要說同類的法他修十二因緣就給他說十二因緣

法他修四諦就跟他說四諦法他才歡喜全程可以肯定的接受

他就成就了所以菩薩不得不方便示現同類身這也正是菩薩大慈大

悲之處

佛法傳到中國祖師大德深明佛意建立各宗各派這就是菩薩

的分身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能夠成就一切眾生佛經從印度流傳到

中國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三千多部而這三千多部經典中為大眾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二

特別喜愛的緣分特別深的也不過百十部而已數量不多

庚二天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

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

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

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

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菩薩要度這些天王就得以同類身來度他們要不然也度不了

眾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一樣譬如有人出家想成佛想成菩薩想

作祖師有些人出家想做法師弘法利生有些人出家發心做事想做

住持做當家護持佛法住持當家是護持佛法的就好像在學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三

校他發心做校長做總務主任發心做法師的是當教員只教一個

科目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阿闍黎當校長的稱之為和尚這是最尊貴

的和尚可以不講經不說法但是所有課程是他安排的他有教育

規劃主持教化請優秀的學者專家來替他執行他知道如何教

學如何培養學生所以祖師宗師稱和尚法師是教員教員好

當校長難當功過是校長的不是教員的

眾生興趣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菩薩真正慈悲你有

什麼興趣他都可以幫助你都能滿你的願有人志向可大了人間

國王他都沒興趣他要到天上去作天王觀世音菩薩也能幫得上忙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是梵天主梵天是色界第一層天第二層叫

光天第三層叫淨天第四層叫福天這是四禪天菩薩一定教他修

四禪八定四無量心才能夠真正滿他的願望到大梵天去作天主

菩薩這個時候也示現成大梵天王你要想作大梵天王我教你現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四

類身他就相信了

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作玉皇大帝這個人有雄心他

要到天上去當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也能幫他忙菩薩為其說上品十

善以及統御諸天教化天人的方法做個智慧的天主

『應以自在天身』就是欲界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裡面自

在天人的福報最大他一切的享受都是下面五層天人供養的所以叫

他化自在天觀音菩薩也現同樣的身分給他說上品十善之法成就

自在天的福報

『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羅天是色究竟天就是第四禪的天

頂叫大自在天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大自在天是色界最高的

一層菩薩示現摩醯首羅天王的身分給他說法給他講四禪八定四

無量心他修學圓滿果報在三界之內無比的殊勝得大自在天的果

三正釋經文

二九五

『天大將軍』也有一類人有這個志願你對這方面有興趣菩

薩就現天大將軍身來教導你教你兵法教你如何統御軍隊天大將

軍除妖降福賞善罰惡保護世間的國土是這一類的天大將軍以

韋馱菩薩為代表他所示現的就是天大將軍身

還有人發心作天王天王是統理鬼神『應以毘沙門身得度

者』「毘沙門」就是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確實有些人常跟

鬼神打交道譬如有些外道役使鬼神駕乩扶鸞常跟鬼神打交道

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跟鬼神打交道一切是聽命於鬼神鬼神叫

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是鬼神的部下志向不大如果他發大心

這麼多鬼神有這麼多力量我去當他們的頭目我來管他們你如果

發了這個心觀音菩薩也能幫助你給你說統領鬼神的法門叫你去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六

作四天王統領鬼神四天王是大福德的鬼王對上他能伺侯玉皇大

帝對下統領一切鬼神他是佛門裡面的護法護持眾生國土觀音

菩薩也有這個能力示現同類身幫助你成就

這段經文給我們許多的啟示佛門廣大無邊絕不是以一個方法

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庚三王民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

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

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是講世間的人道『小王』就是人間的國王為什麼稱之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七

為小王比起天王轉輪聖王要小所以稱之為小王這一段說的是

在社會上有相當地位的人我們一般人的志趣是不相同的像此地講

的國王長者宰官在今日來說都是從事政治工作的人他對於

政治有愛好中國自古以來所謂政者正也為政以道為政以德就

是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服務老百姓為目的如果有人發心想做一國的

領導人觀音菩薩也能夠幫助他達成願望那就是示現一個非常仁慈

的國王給他談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希望他能做個有道的明君

將國家治理好這是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長者』印度的長者跟我們中國稱的長者有不同之處必須具

備十個條件才能被尊稱為長者哪十個條件第一他是貴族出身

印度自古以來階級制度非常嚴格這在中國是沒有的在中國常有布

衣宰相貧賤的人發憤努力一樣可以做到宰相可以做到大富長

者可是在印度不行印度階級限制得太嚴從政在社會上居領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八

地位的只有剎帝利跟婆羅門所以他的出身一定是貴族第二在

社會上要有相當高的地位高級官員第三要有財富在中國過去

做大官的家裡清貧的人很多是貴而不富在歷史上好多宰相真是

清官真正是替國家替老百姓辦事像宋朝著名的宰相范仲淹死

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他的清廉值得我們尊敬第四有威嚴第

五要有智慧第六年長在中國古時候至少要四十歲以上太年

輕不能稱為長者第七行淨就是他的生活非常清淨身心清淨

第八非常有禮貌絕沒有傲慢的習氣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很謙虛

有禮貌第九在上位的人讚歎上位是指國王第十老百姓尊敬

他依歸於他具備這十個條件才能稱之為長者所以把長者列在宰

官之上如果有人願意在這個世間做一個長者年高德重眾望所

歸觀世音菩薩就現長者身給他說法說什麼法說布施波羅蜜廣

結法緣仁民愛物才能為全國老百姓所擁戴國王大臣對你讚歎

三正釋經文

二九九

這是國家的善人國之寶

『居士身』此地講的居士不是現在佛門所說的居士居士也列

在宰官前面就是《二十五史》傳記「隱逸傳」中提到這類人我們

一般稱為高士他並沒有出家他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修道的是

隱士一類的他們是讀書人有學問有品德而且多才多藝卻不出

來做官但他們對國家社會貢獻很大這個貢獻就在於他所表現出

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的處世態度教大家知足常樂不求名聞

利養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到社會免除世人之間很多的爭執他不是

沒有能力求不是沒有能力爭他有學問有能力有才幹他可以

爭的他不爭何等的清高他是身教不是言教做出榜樣讓大家

效仿這個影響力非常之大對於一個國家長治久安有不可磨滅的功

德所以歷史上給他們作傳的道理在此地應以居士身得度的菩薩

也能夠幫助他們給他們講清心寡欲潔己修身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〇

『宰官』泛指官吏唐朝漢朝的宰相叫同平章事同是指和皇

帝一起統理國家平是公平處理政事對待老百姓要公平章是公

開明顯擺在那裡大家都看到沒有祕密公平這樣辦事老百姓

才會心服口服大家能夠信任政府擁戴政府宰相這個名稱很有意

義官是指地方官吏像現在的縣市長之類如果有志於治理國家

輔佐政府為國為民移風易俗菩薩就現身為他說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的道理菩薩真正是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婆羅門』在印度是屬於宗教婆羅門教這個宗教的歷史比佛

教還要久遠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就傳了好幾百年印度在從前是宗教

之國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有九十六種九十六種大概還是知名度比

較高人數比較多勢力大的小的沒算在內婆羅門是其中勢力最

大的一派他們修四禪八定功夫好的能夠修到無色界天所以佛出

現在印度是有道理的印度人他修四禪八定對六道輪迴的情形看得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一

清清楚楚我們中國文化只到人道只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只到個人修養還不能夠跟六道往來而在印度當時

已經普遍可以跟六道往來所以佛示現在印度講宇宙講六道的情

況他們很容易接受

婆羅門是梵語譯為淨意因為他們自稱是大梵天王的後代

所以經中也常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梵志梵是梵天他們這些人的志

願就是希望死了之後能夠生大梵天諸佛菩薩滿一切眾生的願眾生

有什麼願望菩薩就現同類身教他修行達到他生天的目的此地

以婆羅門代表世間所有的宗教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宗教徒傳教師都

要尊敬我們如何尊敬佛菩薩對他們就如何的尊敬這是絕對正確

的分別執著是迷惑顛倒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是凡夫離開分別執

著才是覺悟的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二

庚四四眾身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學佛

的現代稱之為居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現比丘比丘尼身樂持五戒即

現塞夷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這是現出家的身分來說法「樂

持五戒」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出家不是樁容易事情出家人的

責任就是發願一生做個職業的教員出家人一般稱之為天人師是

老師的身分由此可知出家人要肩負弘法利生的責任要自行化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三

他對於「師」這個字才名符其實

實在說講經說法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多多少少與前

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連帶關係最低限度要發心護持道場所謂做內

護也就是要發心做執事好像在學校裡能力有限做不了教員可

以做其他一般職員職員是內護護持道場配合教員把佛陀的教

育發揚光大所以出家人一類學弘法一類學辦事辦事要正大光

明公正廉明將常住的事情做好使發心弘法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能夠安心研修教學這是講出家

在家的責任是以護持為第一以弘法為次之在家人也可以弘

法也可以做老師等於是兼任的教員出家人是專任的教員在家

人一定要護法沒有在家同修護持出家人不能生存護持最重要

是護法道糧四事供養還在第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四

護法特別要照顧新學的法師要發心做他的聽眾他講得不

好都要忍耐他看到天天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講得不錯」他

這個勇氣才能提得上來法師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沒有其他辦法能

夠訓練法師所以今天培養法師的責任落在優婆塞優婆夷的雙肩

上對於佛門所負的責任非常重大等於是法師的保姆對出家人生

活上的供養決定不能多夠用就行了

所以要懂得護法應該怎樣的護法應當幫助出家人向上幫助

他定慧增長絕不能障礙他更不能夠破壞他這是優婆塞優婆夷

的責任護持工作做得好無量無邊的功德

有志於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觀音菩薩一定幫忙能夠滿你的

大願庚

五婦女身

三正釋經文

三〇五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

身而為說法

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現命婦賢媛等身

婦女是主內的男子主外內外有別這樣才能夠治家治國

今日之下在意識形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婦女也離開家庭在社

會上與男子一樣的競爭甚至也有從政可是有沒有想到後果夫婦

兩個都忙於工作有得必有失小孩缺乏父母關愛家庭教育缺失

到小孩當了太保太妹做了敗家子那個時候麻煩就來了誰造成

的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教育自己要負很大的責

任從前做母親的人她們的貢獻比現在的婦女對社會國家民

族的貢獻在我認為是大得太多因為她們是國家民族的保姆國

家的賢人是她們細心培養出來的真正了不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六

國家有沒有賢人聖人出現就看母親有沒有盡到責任這是說

菩薩為什麼要發心為女子身就是為國家為民族為整個人類培養

賢人培養聖人將來能夠造福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責任何等的神

聖我們怎麼能夠輕視由此可知女人的責任原本就比男人要重得

多她得培養國家民族的幼苗把這樣一個重大的擔子捨棄掉去找

個輕鬆的工作做捨本逐末得不償失這是主內的意思沒有內

哪還有外要不相信仔細看看今天的社會會覺悟的

庚六童男女身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眾生不壞男根即現童男不求侵暴即現童女侵暴者謂

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七

在古時候色情案件很少今天在報紙上幾乎天天看到為什

麼古人服裝穿得整整齊齊手都怕被人看見大家見了都尊敬今

天穿著過於暴露所以色情案件才會多由此可知中國古人的教

育規範的確是防非止過以社會來說是社會安定的根源以修

道來講這是道業的根本才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童男童女不是指出家的是指在家的雖不發心出家但是歡

喜獨身喜歡清淨自居菩薩也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到此處是一個段落我們自己心願所求的希望能夠得到

菩薩都能應這是順求向下是逆著求求捨離現在自己有苦希

望能夠離開

庚七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八

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八部樂脫其倫菩薩皆現身說其本倫脫離之法

這是講八部鬼神八部鬼神也有他的苦處說到鬼神有苦處我

們能夠理解可是這裡包括『天』天人為什麼也不願意在天上過他

的好日子要捨離天上樂多苦少所謂「富貴學道難」向道的心

不容易激發修學就有障礙他捨離到哪裡去到人道來如果他要

想出離三界證得聖果天上修行沒有人間來得方便沒有哪部經上

說有佛在天上示現成佛的示現成佛必定在人間這就說明人身難得

而可貴可貴在哪裡就是人中修道最容易最方便諸佛菩薩教化

成熟的眾生都在人間天人中有些發心學道的在天上修學不方便

希望到人間來他要有這個意願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幫助他離

開天道降生在人間給他說無常苦空無我之法滿他的願

三正釋經文

三〇九

『龍』龍有四種第一種是守護天宮的龍第二種是興雲降

雨的龍第三種是開渡江河的龍第四種是守護寶藏的龍種類有許

多稱之為諸龍龍能變化在平常多半是變作人形可是牠在出

生睡眠瞋恚死亡的時候一定恢復到牠的本形這也是牠的苦

處除這個之外牠平常還有幾個煩惱痛苦第一種龍的鱗很骯

髒牠沒辦法清除常感覺到好像有熱沙燙自己身體一樣有這個痛

苦第二個就是風能夠吹壞龍的宮殿第三個就是金翅鳥以龍為食

常常要來吃牠所以龍也有很多的苦處

《阿含經》說這一類的眾生屬於畜生道多半都是瞋恚心太

重犯戒鬥爭但是牠也修福在先世修行福報很大以這樣的

業因才會墮在龍這一道裡面牠有苦處很想再回到人道來修行證

果如果牠發這個心觀世音菩薩一定會現同類身來給牠說布施持

戒忍辱柔和仁慈謙讓牠就可以離開那一道了因為這種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〇

行與牠那一道不相應牠就可以脫離這正是孔子所說的「物以類

聚人以群分」你跟他德行不同類自然就離開我們覺得做人太

苦把品德修養提升超過人道那就超越了一般超越到天上

去那還是不究竟所以佛叫我們修淨業把我們提升到西方極樂世

界的標準這是最好的一個辦法所以看到這些鬼神應當要覺悟

『夜叉』是梵語譯為疾捷他的速度非常之快又翻作勇健

他的身體很強壯有力氣夜叉有三類地行夜叉空行夜叉飛行

夜叉這些鬼神也非常喜歡佛法既然信佛法當然知道自己的苦

難他是以暴惡墮落在這一道只要他發心願意捨棄夜叉身願意

離開觀音菩薩就現夜叉身為他說持戒修福柔和忍辱之法何時

與他那一道的德行不相類自然就離開夜叉身了

離與合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看志趣相不相同志趣相同就集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一

合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就離開這是必然的道理菩薩怎樣叫他

能夠擺脫就是把他的志趣提高把他的道德提高跟他那一類不相

合就離開了同樣的方法佛教給我們離開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娑婆世界人心散亂污穢佛教我們修一心

一心就不散亂心地清淨當然就超越了佛法講道理不迷信不盲

目觀音菩薩句句話都合情合理沒有一絲毫勉強

『乾闥婆』也是梵語譯作香陰也是鬼神的一類經上說是帝

釋天的樂神他們對香非常有興趣一聞到香就高興就會作樂帝

釋天需要他們演奏音樂的時候就燃香聞到香他們就來了所以稱為

香陰尋香而至他要想離開這一類菩薩也現乾闥婆身為其說離

欲不放逸他想到人間來要修五戒十善才能感得人身

『阿修羅』也是梵語譯為非天在《楞嚴經》上佛說阿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二

羅的種類很多不但有天阿修羅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都有阿修

羅各如其類如果單單提阿修羅多半是指天阿修羅因為通常阿

修羅跟人道合併為一道實際上只有五道沒有六道說六道就是把

天阿修羅分出來單列為一道稱之為六道天阿修羅有天的福報沒

有天的品德但他過去在人間修的福報很大可以到天上去享福佛

經上告訴我們天阿修羅的男子相貌都很醜陋女子非常美天人都

想娶阿修羅的女子做太太阿修羅的男子非常凶惡常常跟帝釋天打

仗所以玉皇大帝也有人找他麻煩有這一幫人在作亂人間苦天

上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佛給我們說這些人在人道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雖然守五戒可

是他的性情是懷疑猜忌好勝逞能有這些習氣所以縱然修善

生到天上因這些壞習氣改不掉墮落在天阿修羅道裡面阿修羅沒

有人招惹他自己也會發脾氣他心定不下來得不到清淨如果他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三

發心想要離開觀音菩薩也現阿修羅身給他說慈悲忍讓謙虛

恭敬給他講十善法幫助他出離

『迦樓羅』也是梵語譯為金翅鳥這個鳥身體很大以龍為

食有一次龍王找到佛陀說金翅鳥要吃我我的子子孫孫都要被牠

吃光了佛就叫金翅鳥發慈悲心不要傷害眾生的身命金翅鳥說

我要不吃龍自己就餓死了所以佛門施食偈子裡才有「大鵬金翅

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佛為牠咒願使牠得

到一分飲食可以不再傷害眾生的身命佛菩薩現同類身為牠說仁

慈之法愛惜眾生的身命幫助牠脫離這一道

『緊那羅』譯作疑神唐朝的時候翻作歌神也是屬於帝釋天的

樂神他長得跟人一樣只是頭上長一隻角如果帝釋天要請佛菩薩

到天宮講經說法在講經說法的場合必定有音樂像我們講經之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四

先唱讚唱佛號講完之後唱迴向偈都是音樂負責演奏音樂的是

誰就是緊那羅乾闥婆所演奏的是世俗的樂章佛門裡面的梵音由

緊那羅來演奏他們演奏的梵音完全是屬於佛法的清淨樂章能夠叫

身心得到清淨不是世俗的音樂他要發心離開同類佛菩薩也能夠

現同類身為他說法他是學音樂的佛菩薩就用音樂這個法門來度

他把他音樂這方面的才藝修養提升

由此可見佛菩薩教化眾生因人施教你在哪一方面有愛好哪

一方面有特長哪一方面有願望他就從這方面來教化你把你的境

界提升你希望提升到什麼境界菩薩就能幫忙你達到什麼境界應

當口念心憶身禮拜果然三業虔誠感應非常的快速真正有求

必應『

摩睺羅伽』譯為大蟒蛇也稱大蟒神是八部鬼神之一

三正釋經文

三一五

『人非人等』這一句就將八部以外的其他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

中八部都是希望得人身得人身便利修道已經得到人身的總希

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解脫種種解脫當中最為殊勝的無過於西方極

樂世界佛出現於世在菩提場最初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開演《大方

廣佛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指歸到西方極樂

淨土末後一會是法華會法華會上也是極力勸勉我們往生「普門

品」在《法華經》裡面是重要的一品智者大師將這一品加以註解

提出來單獨流通就好像十大願王清涼大師把它提出來別行流通一

樣智者一生弘揚《法華》建立了天台宗教理上依據《法華經》

的理論方法他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才是

修行究竟歸宿如果不以這個為目標要想脫離六道是相當不容易

的觀音菩薩教給他離開人道離開娑婆世界的方法為他說這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六

「非人」這是指前面所講沒有包括在其中的以這句話就都含

攝了古德所謂有形有色如休咎精明靈鬼一類的經上雖沒有

說但是也包括在其中這些靈鬼雖然有一點小神通他也有苦處

不願意長期淪落在那一道所以總想擺脫菩薩大慈大悲只要一心

稱念都能夠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幫助他成就幫助他達到他的願

庚八金剛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是執持『金剛』是兵器之一像韋馱菩薩手上拿的金剛

杵這一類特別指的護法神

梵語䟦闍羅此云金剛梵語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七

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

故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末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

為梵王請千佛說法一願為金剛力士護千兄教彼經多有形等

四類無金剛一類此一即護佛教之正神也眾生志願勇猛護持

佛法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

從這段故事當中能夠看出有一類眾生他發心護法佛法的弘

傳如果沒有相當力量的人來護持會有障礙的雖然在理上講理事

無礙事事無礙可是事實上有些迷惑顛倒的人沒有正信佛法弘傳

對他眼前的名利有妨害於是他就極力排斥所以一定要有相當力量

的人來護持這一類人都可以說是執金剛神護持有顯有冥能夠

使佛法真正流通而沒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八

從《正法念經》這段經文能夠看出來諸佛如來菩薩與護法的

國王大臣乃至於護法金剛在因地當中都有密切的關係曉得這一

點我們現前正是在因地的時候就應當廣結善緣如不能與一切眾

生廣結善緣將來你成佛了誰來護你的法如果你現在跟一切眾生

多做冤家到你成佛要弘法的時候魔來擾亂冤家來找麻煩所以護

法神跟那些冤魔都是在因地裡面結的善緣結得多護持的人有力且

多惡緣結得多擾亂障礙的人也多

「眾生志願勇猛護持佛法」有一類眾生他發願護持佛法護

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跟弘法的功德是同等的沒有高下譬如佛

這一生弘法利生功德巍巍不可思議當年這些護持佛的國王大臣

功德跟佛一樣大如果沒有這些國王大臣護持佛法不能弘揚光大

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護法提供弘法修行的場

所提供四事供養讓修行人在生活上沒有憂慮身安道隆這是護

三正釋經文

三一九

持正法必須要做的工作

「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有些邪知邪見

的人要來障礙佛法破壞佛法這時候護法金剛必須來阻攔釋迦牟

尼佛入般涅槃是魔王波旬啟請的魔來勸佛你不要講經了最好離

開娑婆世界佛就答應了他佛菩薩是大慈大悲佛心是平等的平

等心裡面無佛無魔亦無眾生由此可知護法神在佛門裡擔任的角

色是非常的重要

己二結略指廣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

土度脫眾生

成就功德結略種種形等指廣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〇

三十三身應化逐緣豈局娑婆世界種種形身廣也遊諸國

土所化處廣也度脫眾生得益廣也正答普門法竟

「成就功德結略」略就是前面所講的都是略說菩薩的功

德實在說不盡「種種形等指廣」從前面的略說就能聯想到菩薩

功德的廣大無邊「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三十三身」三十三是大

類每一大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

「應化逐緣」哪個地方有緣菩薩就在哪裡示現「豈局娑婆世

界」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哪裡沒有觀世音菩薩「種種形身廣

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能現什麼樣的身「遊諸國土所化

處廣也」無處不現身「度脫眾生得益廣也」眾生得到菩薩的

恩惠利益廣大無邊有求必應可是求的方法必須遵循前面世尊

的開導一定要專心決定不能有疑惑修行才如法要一心稱念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一

心存恭敬一心就是恭敬口裡稱念身體禮拜要想真正得到感

應必定要專修感應道交全憑一心

經文到這裡是「正答普門法竟」這個竟就是答完了下面是

第二個大段「勸興供養」釋迦牟尼佛勸無盡意菩薩也就是勸我

己一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二

經文要看清楚用什麼供養觀音菩薩用『一心』一心是真供

養你說供養財物菩薩的功德法財無量無邊用得著你供養嗎用

不著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供養就是一心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

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佛答前問後勸持名眾生仰荷菩薩真身冥應但可持名秉

字故勸受持

「佛答前問後」就是答覆前面的問題之後勸持名這是勸勉

我們的第一點言語說得非常清楚非常肯定只要你一心持名你

就能夠蒙觀世音菩薩真身冥應暗中的保護你所以佛才勸你受持

受是接受接受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依教奉行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三

答後問末勸供養者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

故勸供養也

前面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問菩薩名字的因緣一個是問菩薩在

娑婆世界弘化的因緣「答後問末」佛答完了之後「勸供養者

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故勸供養也」我們既然蒙菩

薩冥顯感應自然要發心供養供養最重要的是一心一心是意供

養一心流露在外面就是修法供養弘法供養這叫真供養《華

嚴經》十大願王所講的「廣修供養」一切財供養不如法供養

是故汝等下勸供養是觀世下出供養意由救七難免三

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俱為能施冥顯二

益皆得無畏是故下結歎稱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四

「是觀世下出供養意」出是說出說出供養的意思『是觀

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由前面所說的「救

七難免三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真是指

菩薩的法身應是指菩薩的應化身真身遍一切處應化身是隨類化

身有感斯應「俱為能施」菩薩法報應三身都布施「冥顯

二益」這是兩種利益一種是暗中保佑你一個是明顯的教化你

能叫我們真正得無畏「皆得無畏」就像《心經》所講的「照見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無所畏懼心無畏懼心才安心

才一才能入道才能得道「是故下結歎稱美」末後結歎在

娑婆世界大家都公認菩薩是布施我們無畏的人

佛勸無盡意菩薩供養無盡意菩薩立刻就接受了

三正釋經文

三二五

庚一奉命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

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

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很難得聽佛勸勉就立刻發心供養但是在言辭上

諸位要留意稱觀世音菩薩『仁者』「仁者」就是大慈大悲者仁

慈之人『受此法施』不叫財施它叫「法施」這個意思就很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六

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

『瓔珞』這是配戴在胸前的裝飾品「眾寶間珠」由許多珠

寶串在一起而成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來發明這個意思

問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

無盡位既高深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金

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

金」有這個疑問無盡意菩薩的瓔珞應該是無價之寶怎麼『價值

百千兩金』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瓔珞

本財施言法施者揀住相也當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七

空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統

八萬四千之妙行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這也是略舉而已是無盡意菩

薩謙虛說我這串瓔珞值不了多少錢其實是無價之寶這是帶著有謙

虛的意思在裡面「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譬如一般講百姓

萬民百萬不是定數絕不止一百一萬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學

習這都是平常的禮節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送人名貴的東西也

謙虛說這值不了什麼人家接受時會比較心安這些大菩薩往來禮

貌都非常周到

「瓔珞本財施」瓔珞是財寶在布施裡面屬於財布施可是無

盡意菩薩說「仁者受此法施」為什麼稱法施「揀住相也」

如果著了相法施變成財施如果不著相財施也是法布施財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八

施得世間福報法布施成無漏功德果報完全不相同「當解瓔之

時」無盡意菩薩把自己所配戴的瓔珞解下來「奉瓔之際」雙手

奉送給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三輪體空」不著能布施的我相

不著所布施的瓔珞相不著能接受我布施的人相叫三輪體空這個

心多清淨這叫法布施「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他用的清淨

心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心清淨沒

有障礙所以他的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從

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位次這樣的布施我們應當要學

「統八萬四千之妙行」這叫一修一切修就這一布施六度萬

行他都圓滿了為什麼會圓滿六度萬行的目的無非是求一心不亂

三輪體空我這一法的修學就達到一心不亂三輪體空那不是六度

萬行統統圓滿了嗎這叫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

「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菩薩修布施皆是法布施眾

三正釋經文

三二九

生修布施全都是財布施哪怕講經說法跟諸位說還是財布施得的

果報是人天福報為什麼三輪不空著了我講經有我相著了我

在這裡講《法華經普門品》著了所說的法相有這麼多同修在這

裡聽我講經接受我法布施著了眾生相三輪不空三輪不空講

經說法也僅是修福於定慧不相干三輪體空是說而無說無說而

說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但是不能像凡夫有心有心是攀緣

當眾生有障礙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諸佛菩薩也是天天在說

法從無間斷只是眾生見不到見不到佛菩薩的形相聽不到佛菩

薩的音聲但是佛菩薩的法音時時刻刻在冥冥中加持一切眾生好比

電台廣播節目一樣有故障的收音機怎麼調也收不到訊號沒有故

障的收音機一調就收到諸佛菩薩平等慈悲對於一切眾生是圓滿的

法施這是我們應當要相信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〇

庚二觀音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菩薩供養這樣的珍寶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須

遜讓施受有義以有餘奉不足施受兩當此瓔俱有用以施

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在哉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無盡意是奉釋迦牟尼佛的意

旨來供養觀世音菩薩「我未奉命」觀世音菩薩說自己沒有得到

佛的許可說可以接受「那忽輒受」學生在老師面前一定是尊重

老師尊師重道雖然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倒駕慈航但是他現

在的身分是菩薩佛的身分是老師這是就跡相而論必須尊師重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一

道所以觀音菩薩還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他不敢接受這是表示尊師

重道同時也有謙讓的意思送一次不敢接受送二次三次才接

受一方面表示贈送的人誠意另一方面表示接受的人謙讓

「亦是事須遜讓施受有義」這個義是義務「以有餘奉不

足」施者有多餘受者有欠缺多者可以贈送布施給少者「施

受兩當」都應當「此瓔俱有用以施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

在哉」如果這個瓔珞無盡意菩薩有觀世音菩薩也有既然彼此都

有而且我還有餘你用它來供養我在道義上講不過去這幾句話

也非常重要當我們修布施供養的時候也得想一想他有餘就不

必在這個地方修應當要供養幫助缺乏的人可是世間人總是喜歡

錦上添花幾個人曉得雪中送炭這裡教我們布施就是應當雪中送

炭不是錦上添花這叫真正布施施者受者都有道義應當施

應當接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二

在佛門裡面修布施縱然佛菩薩法師有餘他還不足他也

願意布施以不足去奉有餘他求什麼求福報那我們就得想想

他是來修福的我們自己沒有修行證果沒有觀世音菩薩這樣的神通

廣大如果我們不能叫他得福那就是古德所說的「披毛戴角還」

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你說不接受不接受不行人家來培福來跟

你結緣你拒絕他不讓他種福不跟人家結緣這個不可以講不

通的所以學佛的同修要記住人家來供養結緣你要接受接受之

後怎麼辦輾轉布施供養與一切眾生結緣這個緣愈結愈廣將來

的法緣才殊勝不可以積財財要散散得愈廣愈好布施得多你

人緣好將來弘法法緣殊勝諸佛菩薩能夠弘遍三界就是這麼修來

的不但自己這樣修也幫助別人修幫助別人修就是修自己佛經

末後講流通分流通分什麼意思幫助諸佛如來修法布施佛把這些

道理方法布施給我們我們輾轉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叫法布施法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三

施到我這裡就為止不肯流通出去那叫吝法財物到我這裡止住

了不肯散叫吝財吝法的果報是愚痴吝財的果報是貧窮所以

讀經要曉得這裡面的深意

下面觀音菩薩第一次不接受顯出無盡意菩薩的誠意

庚三無盡重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這把他供養的意思說出來了我為什麼要供養你是求你大慈愍

一切眾生

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四

「我為四眾故施」我的布施是為了四眾弟子四眾就是出家二

眾在家二眾「仁愍四眾故受」為了憐愍四眾教化四眾你應

當接受譬如弘揚流通佛法沒有財物無法利益眾生我們今天

把大家供養的錢財拿來印經才能夠流通佛法利益四眾如果是為

自己生活能過得舒服一些這就不應當接受輾轉布施一切眾生幫

助佛弘揚佛法幫助供養的人為他們真正修福那是應當要接受的

「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三輪體空施

受心都清淨心都不動施與受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下面佛也勸觀

音菩薩

庚四佛勸當愍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

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三正釋經文

三三五

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此勸受也物元表禮惡可辭乎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

物則納其情故曰當愍即愍一切眾生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

為物故受也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受意在實際

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示範為了一切苦難眾生必須要接受

接受過來之後以這個福加持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災免難這是

佛勸無盡意修供養也勸觀世音菩薩接受「此勸受也」「物元表

禮惡可辭乎」物稱之為禮物這是不能辭的謙讓是平輩之間

有禮讓如果是長輩你跟他謙讓客氣那是不敬失禮《禮

記》講「長者賜不敢辭」他是我的長輩給我東西趕快接受

過來謝謝就完了一點都不能客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六

「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物則納其情」所以布施供養一

定要接受佛門弟子接受供養能夠輾轉弘化就像「變食真言」一

樣一變為七七復變七化成無量無邊充遍法界它有這個意義

在用那一點點錢把佛法弘揚到盡虛空遍法界你本身做不到一到

佛門裡就做到了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故曰當愍即愍」

愍是憐愍憐愍一切眾生

「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物是指一切眾生因為

觀世音菩薩弘法利生無盡意菩薩才供養他觀世音菩薩也正因在做

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應該接受「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

受意在實際」無盡意菩薩布施瓔珞表事觀音菩薩不受顯理佛

這一勸理事圓融意味深長

如來勸受欲顯無所求而求之無所受而受之施受皆從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七

中來

這幾句話是稱性而說「無所求而求之」無所求是對自己無所

求對眾生也無所求正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菩薩對自己

一心清淨無所求弘化眾生也無所求緣成熟了就得要做緣不熟就

不做什麼叫緣成熟俗話說水到渠成不要費一點心思緣不成

熟決定不勉強緣成熟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段經文是教給

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心安理得攀緣就不自在攀緣心

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不必做那些勉強的事情諸佛菩薩在示現教

導我們自利利他應該如何去修學這都是榜樣

「無所受而受」自己沒有受眾生也沒有受正是前面所顯

的實際理體一法不立但是一切的事無一不是在積極的進行不是消

極而是積極積極當中心地是清淨的施受皆從寂滅中來寂滅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八

是生滅前面舉《楞嚴經》的經文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

滅是什麼六結統統是生滅法六結在唯識講就是有為法心王心

所不相應行法一切色法統統都是生滅法唯有真如無為不是生

滅法不是生滅法就叫做寂滅法施受包括了一切法無量無邊一切

法門無有一法不從寂滅場中而來換言之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自性

變現而顯出來的

顯一瓔之福周濟無涯門庭施設勝也何如陽春一曲和

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斯也人歟

「顯一瓔之福」就是布施一串瓔珞的福報「周濟無涯」以

此來救度一切眾生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門庭施設勝也何

如」勝是殊勝這個門庭就是普門圓應特別顯示在流通大法上

這一品在《法華經》屬於流通分妙音觀音這兩品都是講弘法流

三正釋經文

三三九

通弘法流通要普門圓應眾生有感不但要盡力而且要快速的幫

助他早聞佛法早成佛道

「陽春一曲和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

斯也人歟」這段話很有味道釋迦牟尼佛跟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一

唱一和誰懂得意思如果沒有知音就白唱了為什麼沒有懂門道

的大家都只是來看熱鬧就辜負了佛菩薩幸虧在場有持地菩薩懂

門道在這一品經的末後我們就能看到

庚五受已奉佛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

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一勸告觀世音菩薩就接受了但這接受不是馬上戴在身上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〇

己受用而是把它分成兩分一分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分供養多寶佛

以一瓔作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

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勸興供養

竟到

此地「勸興供養」這段經文講完了

經論裡面常常提到「三因佛性」就是正因了因緣因正

因是真如本性這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了因是般若智慧對一切法明

瞭正確的理解智慧現前緣因是修行起行解了而後修行此

地說二因「理則正因」修行是緣就是事「事則緣因」「事

理不二」這叫「妙因」妙音菩薩如是修觀世音菩薩所修的也是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一

妙因只是將妙因拓開推廣成為普門圓應所以這兩尊菩薩修的

是一樣的法門只是妙音菩薩是妙而不廣觀音菩薩是妙而廣大

「奉二佛」就表正因與緣因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緣因以多寶佛

塔代表正因讀經不可望文生義以為是指把人家的供養分一半供養

釋迦牟尼佛分一半供養佛塔試問如此供養起什麼用不起作用

應當是以此財物啟發一切眾生的智慧幫助一切眾生修行那才叫真

正的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如來這叫供養

我們建立道場講經說法領眾來修行使他得一心開悟

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就他開悟得一心來說是供養多寶佛塔這叫

真供養譬如前面一品藥王菩薩為法捨身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

人怎麼燃燒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替社會大眾造福

不為自己完全為別人這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你真的把身體燒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二

了你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所以佛經裡面講燃指是要我們用雙手

替大眾服務燃頂頂表智慧要用我們的聰明智慧去利益一切眾

生真的燒掉了你還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佛門裡有許多文字跡

相言語都是表法的意在言外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真正體

會到如來所說的真實義

多寶佛塔是什麼多寶佛塔表我們的清淨心釋迦牟尼佛表什

麼表我們的修行我們在此地講經在念佛堂念佛這就是供養釋

迦牟尼佛我們在這裡面得一心不亂得智慧明瞭這就是供養多寶

佛塔大家要曉得這個意思不能搞錯了搞錯了就是迷信佛法常

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佛在《華嚴

經》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

理解佛的意思由此可知學佛沒有善知識指導沒辦法成就為什

麼意思不在文字裡面在文字外面你一定要能領略弦外之音才能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三

如法末後一句這是長行文的總結

戊三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遊此世界

之問長行竟

這是無盡意菩薩的兩個大問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做了簡單扼要的

答覆雖然言語簡要意思卻無有窮盡圓圓滿滿的解答出來我們

對於觀世音菩薩認識清楚了才能相信他才曉得怎樣去修學普門的

法門乙

二偈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四

偈頌大部分屬於重頌但是也有孤起頌所謂重頌是指重複

前面的經文重頌的意義有很多第一為了提起觀照的功夫經典

必須要能夠背誦如果要不熟不能背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提

不起觀照功夫沒有辦法把這些道理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換

言之你必須要記住長行文內容多難記偈頌等於詩歌一樣好

記長行文便於解釋偈頌便於記憶另一個意思佛講經時聽眾

有先來後到先來的人前面的內容都聽到了後來的人沒有聽到

佛很慈悲用偈頌把前面講過的為后來者再略說一遍雖然你是後到

的前面的意思從偈頌當中也能夠體會得到都能夠得到完整的佛

法當中也有孤起頌就是前面有不圓滿的地方以偈頌來補充使佛

三正釋經文

三四五

說的意思更圓滿更為究竟世間人都喜歡音樂喜歡唱歌偈頌就

是歌詞可以配上樂章來演奏可以唱的

二偈頌文後重頌什師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

入有二十六行分三

什師是指鳩摩羅什大師他所翻譯的《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只到這個地方沒有偈頌「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入」這在

終南山道宣律師《法華經弘傳序》中說得很清楚說明這一段偈頌是

什麼人翻譯的什麼時候補進去的「有二十六行」偈頌是五言

頌四句一首二十六行就是一共有二十六首

丙一一行

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六

這是敘說的儀式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這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因緣可是意思是雙含

世尊妙相萬德莊嚴歎相即美德問彼兼含次問

「歎相」就是讚美佛的智慧德能因為每一種相好都是百福莊

嚴「問彼兼含次問」文字上看起來只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

由實際上也問觀世音菩薩以什麼樣的因緣到我們娑婆世界來遊歷

弘化這兩層意思一個是顯的一個是暗含著的

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二初二行總歎行願

以下有二十二首就是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為兩段第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七

一段是「總歎行願」是總答後面二十首是別答

丁一二行

總歎行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

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具足妙相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這就是

對佛的稱讚『偈答無盡意』無盡意用偈頌來問佛也用偈頌來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八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汝聽二字勅令審諦觀音行者一心

三智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就是集結經的人安上的從『汝聽觀

音行』這是佛說的「汝聽二字敕令審諦」諦審是用智慧

去聽用智慧去揀別不是盲從「觀音行者一心三智」這八個

字要牢牢記住人家問觀音行是什麼一心三智一心是體三智是

作用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你要有事一心就有一切

智有理一心就有道種智一切種智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相當

於事一心所以阿羅漢有一切智沒有道種智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

性有一切智道種智地上菩薩三智具足三智都是一心當中流露

出來的有了智慧什麼事都能辦

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

三正釋經文

三四九

這是講菩薩利生的事業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故云善應一切國土處處現往故云

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歷劫者經劫難量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真心是真如實際理體也就是法身

現種種形就是應化身「故云善應」不動而應這才叫善「一切國

土處處現往故云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一心三智四弘

願廣都是我們特別要記住要修學的地方「歷劫者經劫難量」

顯示出恆心耐心毅力不畏一切艱苦要長時間的來修學

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修諸佛

行方名侍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〇

這三句是為佛弟子應該要學習的我們要學佛怎麼樣存心怎

麼樣作為這才叫學佛學佛就是侍佛做佛的侍者佛今天不在世

間我們能夠如是做我們就跟阿難尊者一樣沒有離開佛一步

一一佛所皆發淨願由菩薩行願深大故真智遍拔眾苦應

身普度一切也

己一一行

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一

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

機也心念意業機也諸有即二十五有聞名注念見形禮拜

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

「稱」就是稱揚聖號稱字就是口念我們叫念佛持名這

是屬於口業「見身故禮」朝暮禮拜這是身業「心念」這是

意業這是三業恭敬受持「諸有」就是「二十五有」歸納為欲界

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展開來就是講三界六道的諸苦「聞名注

念見形禮拜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

們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佛的話最為可

靠如果我們不信那是自己愚痴自己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二

辛一一行

頌免火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三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此下頌與長行事相不同又增幾種謂十四無畏特舉大

略實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難故加頌之

凡是有加頌就是本經裡面沒有本經雖然沒有但是《楞嚴

經》上有《楞嚴經》裡面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我們

在此地所看到的只有七難三毒二求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所以

兩經合參意思就非常的圓滿第一首是念觀音菩薩能免火難

辛二一行

頌免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這個意思都非常的明顯但是要記住前面長行文所講的「一心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四

念」念的時候有事一心理一心與功夫成片都要達到這個標準才

能夠消災免難向下兩首就是長行文所沒有的

辛三一行

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須彌』是高山登山的人遇到山難或者是有人謀害在山上

把你推下去在這個時候一心稱名菩薩能夠救護你縱然從高山上

墮下來不至於傷害身命

辛四一行

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逐』是追逐這兩首都是講遭遇山難一個是被人推墮的一

三正釋經文

三五五

個是被人追逐的

辛五一行

頌免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值』是遇到『賊』也當作盜賊講凡是遇到強盜土匪總

有怨業在其中這些人拿著兵器來加害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

冥冥當中加持叫這些怨賊起一念慈悲心你就免了這個災難這都

是菩薩神力的加持

辛六一行

頌免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這也是重頌『王難』就是死刑從前死刑都是殺頭犯人被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六

死刑在臨刑的時候觀音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使得劊子手正要砍頭

的時候刀忽然折斷在以前監斬官遇到這樣的現象一定會赦免

他的死罪

辛七一行

頌免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枷鎖』就是被囚禁戴上枷與鎖關在監牢獄裡面「枷」是

刑具套在人的頸上「鎖」是指手鐐腳銬之類『杻』就是現在

講的手銬『械』是鎖在腳上的腳鐐是指這一類的刑具能夠一心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以不思議的神力也能幫你脫離災難後

面這一首是前面長行文沒有的加頌的

辛八一行

加頌呪詛毒藥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七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在世間確實有這些災難『咒』是一種邪術

還著本人者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

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

「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這是講役使鬼神一類的來

害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那些巫師之

類用這些法術只能夠整心術不正的人他可以差使鬼神來害他對於

正人君子鬼見到就害怕不敢加害這一類確實就像經上所講的

這個咒毒要是害不了別人回過頭來要害自己弊端也非常之多

這些事情古人的筆記小說裡有很多記載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

筆記》裡面就有很多這種例子可見得真正能夠保衛自己心地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八

淨慈悲一切鬼神見到你只有恭敬不敢加害

如《譬喻經》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

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與之遂恨而

去梵志能起屍使鬼招得殺鬼勅曰彼辱我往殺之山中有

羅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誦守口莫犯

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

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却殺其

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

梵志得活東坡云還著失慈當云兩家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

明而出此鄙俗語也還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

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喻如含血噴天返污己身將頭觸

三正釋經文

三五九

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非菩薩加罰於彼亦非行人起心願著

彼也

此地引用《譬喻經》裡面的一段故事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

「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這是就事

論事在事相上一定邪不勝正如果你純正縱然入邪見稠林也

不能傷害你一分一毫我們現在心地縱然說正不是純正還帶著一

絲邪思邪的力量還是可以侵犯你所以要一心持名一心是純正

大慈悲心能轉變惡人的念頭能轉變他的殺機轉變他凶的念頭觀

音菩薩以正以慈這個力量來救護眾生我們自己在一念清淨心當

中也能生起像菩薩這樣的正心慈悲心自然能夠感應道交而免

除毒害

理則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〇

從理上講「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當人是指自己全是

自己心裡面變的

今正念觀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聞復歸元真彼毒惡等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還著本人而誰著耶

這是從理上說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所謂是四科七

大四科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將一切法歸納成這四

大類七大是講的地水火風空見識《楞嚴經》二十五

圓通就是十八界加上七大無論從哪個方面修學都能成為無上

道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三毒十惡也離不開四科七大所以

確實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心迷了才會變三毒十惡覺悟就

沒有了由此可知外境本無善惡善惡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一

諸佛菩薩的心念念清淨念念慈悲換言之念念覺而不迷就叫

佛菩薩純善無惡純善的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

惡二邊都離開才叫真善才叫純善心清淨平等這是我們自己真

心原本的樣子以這個心照見一切萬法法法無非寂滅相所以確

實是「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辛九一行

頌免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這是重頌講遭遇這些鬼難

辛十一行

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二

這是加頌的前面沒有這種情形也是常常遇到的特別是喜歡

旅遊登山的人山上有許多毒蛇猛獸之類如果你遭遇這些惡獸

立刻能想到這首偈子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這些惡獸自自然然就離

開了辛

十一一行

加頌蛇蝎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這是指有毒的爬蟲類毒蛇毒蟲到處都有一般人很難辨別

有劇毒的蛇蠍要是被牠們咬了毒性猛的大概幾個小時就會讓人失

掉性命所以要懂得急救的方法登山一定要有領隊有人能夠辨別

蛇的毒性還得要預備臨時救急的藥品懂得蛇性情的人告訴我們

蛇也不隨便攻擊人牠的攻擊多半都是屬於防衛性質我們遇到了

站在那裡不動能夠念觀音菩薩牠自然就走了你要走動牠以為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三

你要傷害牠就會攻擊你所以遇到了不要害怕稱念觀音菩薩菩

薩神力加持牠自然就走了

辛十二一行

加頌雲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這種災難類似颱風颱風有的時候也有大雷雨在北方有冰雹

冰雹大小不一定如果是大的不但能傷人傷畜獸還破壞房屋

會造成很大的災難經上說境隨心轉種種自然災難與我們的心念都

有密切的關係

庚二一行

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四

三毒跟二求兩句話就包括了

三毒熾盛眾苦逼身男女皆無困厄孤伶妙智之力悉能救

之頌初答觀音得名竟

「三毒熾盛」熾盛是形容詞像火燒得非常的旺盛「眾苦逼

身」三毒是苦因有苦因必定有苦果苦果逼迫我們的身心「男

女皆無困厄孤伶」這兩句是講二求沒有子女晚年就感覺得孤

苦伶仃觀世音菩薩「妙智之力悉能救之」

三正釋經文

三六五

己一二行

明身業普應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

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

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

自在也

「能應之由」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由神力及智方便」

下面是解釋「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千如如

就是真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這個境界必得明心見性才

能夠現前到達這個境界作用就廣大了具足神通具足智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六

「通雖性具」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每個人都具

足如來果地上的十種不思議神通雖然你本性裡面具足可是你現在

迷了本性雖然有本能不能起作用「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菩薩是這麼修成的我們幾時才能夠廣

修妙智方便得到根本智之後才能博學多聞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

上示現入三摩地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證得圓初住的果位從此之

後才能夠廣修妙智方便博學多聞就像善財童子他要不是在文殊

會上成就了根本智就沒有資格五十三參廣修妙智方便

這個修學的次序決定不能顛倒一顛倒我們就吃大虧了就不

會成就所以佛門修學是先專後博它是這個次序而目前我們的修

學樣樣都看樣樣都學學到最後再專一樣把其他的捨棄這個

在初學當然也未嘗不可可是也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

因緣厚的博學不久就可以決定一個行門從此開始修學如果你學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七

多了反而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那這一生必定空過這是相當不容

易的廣

修妙智方便是要自己得清淨心之後證得理一心不亂在

教下講大開圓解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可以博學多

聞可以出去參學在參學當中「照性發通」這是參學的功德

《四十華嚴》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演的就是這個意思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觀音菩薩才有這麼大的威德神力加

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常論惡趣但局三途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

苦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八

「常論惡趣」常是通常通常我們講惡道「但局三途」

只講三惡道「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偈頌說『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種種諸惡趣」不專指三惡道而通指

九界九法界連菩薩都包括在裡面菩薩何以也是惡趣因為變易生

死還沒了所以跟佛一比他是惡趣此地講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三途是九法界當中最苦最為可怖的境

界「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苦也」度三途不容

易三途迷得太深很難覺悟佛在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諸佛菩薩度

三惡道最高只能夠幫助他們提升到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層天再往

上面去就不行了佛菩薩都無能為力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許多佛事裡面譬如大蒙山施食的對象是鬼道儀規裡面雖然

是盡自己的心力來超度他們往生淨土實際上能不能達到太難太難

了梁皇懺是寶誌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再

三正釋經文

三六九

來的以菩薩威神之力也只能夠把她從惡道超度到忉利天諸位要曉

得靠別人超度是別人的福報幫助你但是別人的福報最多幫你到忉

利天再想往上到夜摩天還要靠自己一分定力諸佛菩薩的福報可

以給我們我們能夠享受他的智慧禪定沒有辦法給我們所以超

度是修福加持如果我們自己不修福他什麼也得不到這個事情

《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說得很明白婆羅門女的母親墮在地獄裡她

自己修念佛法門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念到一心不亂這個福報大

母親沾光就能夠超生她為什麼能夠得一心不亂因為她想救她母

親等於說是她母親墮落促使她修成的這是她母親的福報她母親

要不墮惡道她也不學佛她也不會一心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還

是個生死凡夫所以她的成就是她母親為她的增上緣幫助她成就

我們修大蒙山自己要覺悟要真正轉變身口意三業自己境

界提升了這些鬼神得到福報確實能離開三惡道所以念三皈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〇

自己要真皈依念懺悔偈自己要真懺悔他就得福了等於說勸

他希望他也能夠修也能夠回轉心意他能夠轉超度的力量更大

更快他不能轉也給他種了善根所以佛事儀規要熟悉要一心稱

念誠則靈超度的道理是在此地

三惡道苦不容易得度雖不容易佛菩薩的慈悲心並不因為他

難度就捨棄還是要常常提醒希望他快點回頭幾時他覺悟回頭

了他就離開惡道因此常常不斷的提示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想

救度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他就得度了

己二二行

明意業普觀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

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一

科題將經文的意思明白的顯示出來這兩首正是我們修學的重要

綱領

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此

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

之『

真觀』「觀」就是觀照初學真正肯用功真正發心修行

這兩首偈子就是現前修學的綱領真以息妄以真心觀察世間待人

接物真心裡面沒有妄念這就是我們講的真誠也就是菩提心裡面

的直心至誠心『清淨觀』清淨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深心

不染雖然在五欲六塵當中決定不染五欲六塵心是清淨的

『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二

以這首偈就是頌菩提心我把它歸納為八個字真誠清淨智慧

慈悲我們應當努力向這個目標來學習智悲慈都是真誠清淨心

的作用智可以破惑自己沒有迷惑了因為你真誠清淨對自己

來講是般若無知如果還有個知(智慧)那個智慧就是無明佛在

《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就是無明要救度一

切眾生眾生有惑業苦破眾生的迷惑就要智慧智以破惑悲

以拔苦慈以與樂可見得智悲慈都是利益眾生的他受用自己

的受用就是真誠清淨所以這個智慧是對別人用的幫助別人破除

迷惑對自己真實清淨就好「以此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

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之」

大士之所以應身示現者實賴於此耳無垢下歎上五觀無

垢慧日歎觀智之體伏災普照歎觀智之用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三

『無垢清淨光』以下是「歎上五觀」是讚歎

己三一行

明口業說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首是頌「口業說法」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初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

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

肅故云悲體等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如果沒有身沒有意

縱有口也不能說身口意三業是一而三三而一分不開的第一

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菩薩的身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四

大悲之體他是以這個身體來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此身先用戒德

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等」佛法的修學是建立在戒

德的基礎上如果疏忽了持戒你只能在一剎那間一心念觀音菩薩名

號這樣救七難行離三毒就不行了如果自己有戒定然後得菩薩

神力加持可以幫助你離三毒得一心不亂可見得戒很重要

修戒律這麼重要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講印光大師非常慈悲

他在一生當中提倡了三本書叫我們依照修學用它們代替戒律第一

個是《了凡四訓》第二個是《感應篇彙編》第三個是《安士全

書》這個我們能看得懂可以依照修學戒德的基礎能奠定下來

佛道才有希望否則成佛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恐怕很難做得到

次句菩薩以慈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喻如

大雲故云慈意等

三正釋經文

三七五

第二句是『慈意妙大雲』「菩薩以慈為心意」所謂「慈悲為

本方便為門」慈悲與方便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是感情的

慈悲是理智的慈悲理智的方便如果要落到以感情為基礎「慈

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一定要修戒修定修慧然後慈

悲方便才真正能夠利益眾生

二輪既施然後說法三句正說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藥所宣

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第三句這是比喻說法『甘露』此地註解是「不死之神藥」

是用來比喻佛法「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佛法是無生之法佛法是真正解脫之法

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說那知於慈雲中澍大法雨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六

蒙潤一切煩惱猛燄悉皆滅除也慈雲是慈悲普澍雨是說法普

能滅是利益普也

末後一句說明它的功德利益『滅除煩惱焰』煩惱就是起惑

煩惱要是滅掉了當然不造業既不造業當然沒有果報這才能真

正超越輪迴生死這是說法的功德利益

己四一行

明加頌官陣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事係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今昔怨仇此時

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祛彌顯大士神智之力也

「事係訟庭」就是今天講的法院以前中國沒有法院所有訴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七

訟案件都是縣市長審判「身臨戰陣」這是從軍在戰場「心憂刑

罰」這是指在法庭裡面怕訴訟失敗要受刑事上的處分「命慮兵

殘」這是在戰場上有這個恐懼「今昔怨仇此時合會」不是

冤家不會打官司在戰場上如果前世不是怨仇他不會殺你人命

確實是有定數沒有什麼冤枉死的在戰場喪失性命都是有定數的

我剛學佛時朱鏡宙老居士講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激發我的信

心他之所以學佛也是因為親身遇到這些事情才相信否則他是學

科學的怎麼會相信鬼神怎麼會學佛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岳父是

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章太炎在生時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這

是他見到的但是他那時半信半疑並沒有回頭來學佛

他說他學佛是在抗戰期間當時在重慶有天晚上跟一些朋友

們打牌玩到很晚才回去回去的路相當遠重慶抗戰期間路燈都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八

二十瓦的小燈泡亮度不夠沒有辦法照路的只是看到有個光在那

裡順著路走就是了他半夜回去走到半路上看到前面有個女人

跟他距離沒有多遠他也沒多想走在後面走了差不多半個鐘點忽

然想起來怎麼會有一個女人半夜在路上走這麼一想他說身上就

寒毛直豎再仔細一看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半身就嚇得不得了

他從那時才開始相信佛這才學佛後來他說那次一定是觀世音菩薩

化身來度他的如果自己不親自見到別人怎麼講都不相信這是他

學佛的因緣

他所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說不盡他是學經濟財政

的抗戰前在蘇州一家銀行做經理所以交際應酬也很多朋友常在

一塊聚會當中有一個朋友是走陰差的晚上會到陰曹地府去辦公

傳遞公文不像章太炎章太炎是做判官判官相當於祕書長權很

大的有一天這個朋友說上海城隍廟送了一卷公文來就是生死

三正釋經文

三七九

簿送到江蘇省蘇州都城隍這兒這個事情是他經手的他說翻開看

了一下感覺莫名其妙那個名單上的名字有四個字五個字六個

字的所以到第二天朋友聚會就討論這個事情他說中國人的姓名頂

多四個字這次送來的名單很多都是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的他

們幾個在一塊怎樣想都想不通懷疑他是不是看錯了他說昨天晚上

看的一點也沒錯結果三個月之後就是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在上海

向國民黨發動攻擊死了許多人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人的

所以老居士講可見得在戰爭當中哪一個該死那個名冊都送

到閻王那兒去了沒有冤枉的不該死的那上頭沒有名字該死的名

字早已經送去了如果沒有冤仇在戰場上哪怕子彈打在身上也不會

死為什麼沒有冤仇確實善惡果報我們應當要謹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〇

丁一一行

一句

頌勸持名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

勿生疑

這五句是「頌勸持名」菩薩利益眾生的神力慈悲方便具不

可思議念這一句名號要懂得理論有理論依據曉得念的方法一

心稱名才能有感應道交

妙音者說法不滯觀音者尋聲救苦梵音者音性無著

潮音者應不失時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一

「妙音者說法不滯」滯是障礙菩薩具足四無礙辯才所

以稱為妙音「觀音者尋聲救苦」觀音是悲心眾生有感他就有

應「梵音者音性無著」梵是清淨的意思無染無著沒有分

別執著「潮音者應不失時」海潮起伏有一定的時間什麼時候

漲潮什麼時候落潮有定時的這是比喻菩薩有信用決定可靠

「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勝是勝過世間所有的音聲不能與

之相比

大士具如是德度脫眾生故須時常持念不間不疑無不隨

心滿願

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將這一句聖號念念不忘保持不失

「不間」間是間斷一心稱名不要間斷「不疑」決定沒有疑

惑不間不疑這四個字是感應的祕訣如果你持名有間斷有疑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二

就沒有感應效果就失掉了無間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才會有

感應真正能做到不間不疑「無不隨心滿願」真是有求必應

顯示出菩薩神力不可思議「一心持名不間不疑」這八個字能做

到你就具備了求感應的資格方法

若也疑兕在懷朝勤夕怠無惑乎大士之不應也

你心裡有疑惑又懈怠「朝勤夕怠」就是稱名間斷那當然沒

有感應佛在經上把這些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你自己

不能體會還要去怪佛菩薩這個罪就太大了

丁二一行三句

頌勸供養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

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三

這是世尊勸勉我們要修供養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名淨聖

地上菩薩皆稱聖人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位由於他修行的方

法圓滿成就所以心地非常清淨稱之為『淨聖』

冥資不虛於苦惱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

「冥」是暗中「資」是幫助他大慈大悲在暗中幫助一切

眾生不管你有求沒求他的神力方便是平等的加持眾生有苦

惱有死難的時候菩薩是唯一能夠靠得住的如同小孩依靠父母一

樣他認為父母最可靠別的人他懷疑

具一切功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四無畏也慈視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四

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無窮故須

歸命頂禮問答顯德竟

他是具足圓滿的功德所以才能夠有求必應更難得的是「慈

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什麼樣的人可度就

是前面所講的八個字「一心稱念不間不疑」這就是菩薩要度的

對象具足這八個字的人機緣成熟了菩薩先度機緣成熟的人這個

感應特別顯著「其福聚如海」海是比喻說他的福報聚集起來像

大海一樣無量無邊「利澤無窮故須歸命頂禮」

到此地偈頌是將菩薩遊化娑婆世界的德行也答覆完了前面曾經

說過這當中還有個知音的人就是持地菩薩

甲二聞品得益

三正釋經文

三八五

這是第二個大段落品就是「普門品」世尊跟無盡意菩薩觀

世音菩薩一問一答旁邊聽的人得到利益了

乙一持地稱歎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

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

功德不少

『聞是觀世音菩薩品』狹義而言觀世音菩薩品就是指這一品

「普門品」廣義而言《楞嚴經》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六

觀世音菩薩品《華嚴經》的「觀自在菩薩章」也是觀世音菩薩品

『自在之業』「業」是講事業普度眾生的事業太自在了沒

有障礙

『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我們今天讀誦

「普門品」學「普門品」就有流通佛法的責任因為念觀世音菩

薩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人雖然很多但是不知道觀世音從哪裡來的

也不曉得觀世音菩薩究竟有什麼樣的德行我們要常常為那些人解

釋勸那些人讀經不但勸他們讀而且一定要把經的意思講給他們

聽使他們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曉得如何修學普門法門才能夠得到

真實功德利益正如持地菩薩所說我們的功德也就大了

《寶雲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

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艸木六種子所依七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七

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亦爾

這尊菩薩因為得到持地三昧所以稱為持地菩薩「如世間

地」地有生生之德一切生物都必須依靠地地有十種德行第一

「廣大」第二「眾生依」一切眾生都要依大地才能夠生存第三

「無好惡」心是平等的沒有好惡第四「受大雨」它能夠承受

得了第五「生草木」第六「種子所依」第七「生眾寶」第八

「生眾藥」第九「風不動」第十「師子吼不驚」這些有的是法

說有的是比喻皆不難懂

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

外患自平故聞此品而稱歎之

這位菩薩「昔遇毘舍浮佛」這是講他過去在因地當中曾經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八

到毘舍浮佛他那個時候修苦行哪個地方路不好他就替人修路

便利人往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

妙法內平自心外患自平」他從這裡開悟這是講他的功德妙法

是指大乘佛法在此地狹義的是指觀世音菩薩普門這個法門一心

稱念禮拜這個妙法無間無疑內心就平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

名號內心平了外面境界就平一切災難應念消除這個感應道交

太顯著了「故聞此品而稱歎之」誰能稱讚心平的人能稱讚他

一聽就明白了所以才出來讚歎

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

通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以真觀淨觀照心

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謂之普門自萬

物而反照無不融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矣故或以自在為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九

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

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功德

不少者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

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

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聞者功德不少此菩薩聊

知分曉也

只要得一心觀音自在普門圓通全都具足那都是一心

裡面的作用「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

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也」《華嚴經》裡面也稱觀自在

「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這個裡

面境界也非常的廣大詳讀《楞嚴經》可知「功德不少者顯自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九〇

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則

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

行遂為己有」我們自己統統都能得到「故曰聞者功德不少」

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持地菩薩能看得出來所以他在此地給我們說

乙二聞品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謂無同等之物與此齊等也以如來最上之

德證窮法界淵底毗盧有師法身有主向上一著世出世法

皆立下風無有同等之物與之齊等觀音體此以成普門之行隨類

三正釋經文

三九一

應化無等與等故聞其風者皆能發如是心也普門圓應竟

「聞品獲益」等於這一品的流通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梵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講的菩提心大家聽了之後個

個都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心一心稱念菩提心統統具足了

Page 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經文與疏依照華藏淨宗學會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印行之《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疏》

1科判中「授己法界」老法師在講演時說為「授己法門」故

講記相關科題仍用「授己法界」講演內文則依老法師所說的「授己

法門」

2偈頌中「我垂無垢

圓臂」依中華佛典之用字改為「我垂

無垢傭圓臂」

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講記》主要取自老法師《楞嚴

經》的講演另節錄部分其他講演相關文義匯整而成科判採用近代

圓瑛法師著作《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經文標點符號亦按其標示

圓瑛法師是近代人一生專攻《楞嚴經》他的著作融合古今說法

易於學習

編輯說明

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註解科判遵依大義法師所

著之《法華經大成》然而老法師在講演時並未依「大成」逐字

逐句解釋而是選取重要者闡述之講記中註解依講演內容只列出部

分凡老法師講到的註解必標列出來若未講而為順其義亦有標

列者佛

教是佛陀教育教科書就是經典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在經典裡

面我們要認識觀世音菩薩當然要依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學習這樣

才會有正確的認知不至於產生誤解

《楞嚴經耳根圓通章》敘述了觀世音菩薩自己修學的法門和

方法讓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怎樣修學成就的《法華經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讓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怎樣救苦救難度一切眾生明

瞭菩薩利他之行《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這一章自利利他都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到了所以這三經要合起來看才能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了解觀

世音菩薩我們學習經典對其中的道理方法通達明瞭自然能夠

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能得佛菩薩加持開智慧得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教我們「世間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我們平常念

阿彌陀佛真正遇到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非常有效也正因為如

此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勸勉學佛人以念佛為主另每天念一千聲觀

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只是為自己念的更是為

世界一切苦難眾生念的為了祈求世界和平特別在現今世界不太

平社會不安定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時時有危機感身心都不安

穩佛弟子要放眼世界念念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幾時世界

社會能和平安定人民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佛陀教育的目的就

達到了

目 錄

  

目 

編輯說明

一前言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㈡釋品題

七八

  ①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七八

  ②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八〇

  ③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一〇六

  ④

釋名號之義

一〇八

 ㈢述來意

一一八

 ㈣勸發心

一一九

三正釋經文

一二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科判

一前言

一前言

在講經之初必須將經題做個簡單的介紹大義法師的註解在

《法華經》註疏裡面是值得讚揚的註解的名稱叫《法華經大成》

意思就是集古註之大成他註經的體例不是遵循天台家風而是採取

華嚴「十門開啟」這裡玄義把它省略了但是經題必須要介紹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

妙字是能讚之辭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不出三種一眾生

法二佛法三心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本無眾生及於諸佛

只因迷悟有差所以生佛有異此經為諸佛之心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先解釋「法」字然後再說法是如何之妙

「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這是《法華經》討論的中心論題

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權實之法再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眾生法佛法心法「如

是三法元是一心」心法是體佛法跟眾生法都是相用覺悟了

就叫做佛法迷了就叫做眾生法悟心法這個心法就叫佛法迷心

法這個心法就叫眾生法可見得三法原來是一心「此經為諸佛之

心宗」著重在心法上所以稱之為「經中之王王於三藏」意思

就是在此地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眾生迷而不知

㈠釋經題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眾生法從哪來的就是迷了心法而

有的「以不了真如法一」了是明瞭由於我們不能夠明瞭真如法

是一真正明瞭的人法界是一沒有二原本是一真唯有一才稱之

為真叫一真法界二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怎樣才能夠明瞭真

如法一這要從心地上做功夫正是《彌陀經》所提倡的一心不亂

一心是真心一心所現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如果要想證得一真法

界想入華嚴無礙境界必須要一心由此可知修行的重點就是在

一心不亂凡夫之迷就是迷失了一心「妄受五蘊色心」受是感

受五蘊色受想行識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色是

物質心是精神你在物質精神上有種種的感受這些感受都不是

真實的「雖為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雖然我們被無明煩惱所

纏縛但是真性並沒有失掉還是那樣的清淨「眾生迷而不知」

就是不明瞭諸法實相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裡開示我們的真心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

不生不滅的境界也是清淨寂滅我們聽了有人相信有人不信

有人是半信半疑必得自己親證這個境界才算是正信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此眾生法何其妙哉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這就說明佛為什麼出現

在世間「知見一開」這是佛法常講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法

華經》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入這個境界那就像觀世音

菩薩所講的斷六結證三空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正是《心經》所

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在菩薩地位上究竟是何等地位要依《華

嚴》《法華》來說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要是依別教來說

則是初地菩薩的地位因為我們所依據的都是圓教一乘經典所以我

㈠釋經題

一一

們應該依圓教來看是圓初住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證得理一心就

是證得圓初住所以一心不亂就是理一心但裡面的境界還有淺深不

同初住以後一直到如來地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

是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同樣證得理一心淺深差別很大這是

說初住菩薩所見到的諸法實相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自己修行方向目標在哪裡自己

修學應該要怎樣用功現前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夠悟入

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

種智」我們要能常常提起這個疑問再仔細想想原來我們犯了很

大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無時無刻不在起心動念分別執

著這樣怎麼能夠得一心

在一切環境裡禁不起考驗心總是為境界所轉這就叫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

如果不能夠離開眾生法怎麼能夠證得佛法離開不是說我們把眾生

法界擺脫掉因為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是一法界不是二法界你怎麼

能擺脫得掉

如何離開從內心離開在眾生法裡面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就

是佛法如果在眾生法裡面起分別執著佛法就變成了眾生法離開

一切分別執著眾生法就是佛法佛法跟眾生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我們講迷講悟起心動念就叫迷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叫

佛法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性相常住

循業發現十界差殊而十法界九界皆權佛界為實

㈠釋經題

一三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不但出

世法本來寂滅世間法也本來寂滅世間什麼法就是我們現在的生

活環境我們身心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本來清淨寂滅何以

我們現在感覺煩惱重重業障深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你迷

了煩惱業障都不是真實的不但煩惱業障不是真實的連果報

也不是真實的就跟作夢一樣因為你在夢中你不覺夢中的境界

實際上也是清淨寂滅的你夢醒就知道了為什麼夢全是虛妄

的正在作夢的時候夢中境界是從無生有有即是無可是你不知

道自己在作夢你把夢境當作真實在那裡起分別執著在夢中造

業受苦受報醒來之後一場空什麼也沒有惑也沒有業也沒

有果報也沒有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覺的是什麼他曉得我

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面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住的是不思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

解脫境界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妙不可言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修成這個樣子還是沒入境界

為什麼不入境界就是始終把境界當真實在這虛妄裡面分別執著

起心動念換言之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說的是修佛法其實修的

統統是眾生法幾時你要真學佛法了那就回光返照一念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用分別執著這個意識心學大乘一乘佛法這個

大乘一乘還是世間法清涼大師說得明白用意識心來修學佛法

他的結果就是增長邪見如果離開了經典以意識心來修禪定(禪定

是行門的總綱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修定)大師說他的結果是

增長無明譬如這七天法會如果不講經也不講開示大家都在這

裡念觀世音菩薩結果恐怕大多數都是增長無明每天給你講經不

念佛天天在字裡行間去思惟去幻想增長邪見我們現在兩種都

有如果既增長無明又增長邪見麻煩可大了所以一定要會修學

㈠釋經題

一五

如果會了你聽經增長智慧念佛是打斷無明這個功德殊勝不可

思議「

性相常住」這是把十法界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真實法

裡面是性相常住「循業發現十界差殊」那就是循業發現變現

為十法界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

「九界皆權佛界為實」因此九法界都不能分別執著才能夠入佛

法界我們現前畢竟還沒能捨妄想執著沒能捨掉就是凡夫既是凡

夫必定是起惑造業輪迴所以下段就重要了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中品惡因報在餓鬼下品惡因

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上品善因感天

趣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果說六度法證菩

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妙唯一佛界方始云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地獄就是這麼來的本來沒有

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造了罪業不是佛菩薩閻羅王造一個地

獄把你送到裡面去受罪而是你自己變現的譬如我們有惡心常常

想害人你就會做噩夢夢裡頭夢到惡人要害自己不是你害別人

就是人家害你你的心要是純善的你做的夢是好夢你心是清淨的

就不作夢你既然曉得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就曉得十法界統統是自心

變現的地獄是自己變現的餓鬼也是自己變現的沒有一法不是你

自己心變現的所以修行最要緊的是修心「中品惡因報在餓鬼

下品惡因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趣

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道這裡的修羅趣是指天阿修羅道「上品善因

感天趣」這是生天「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

果」辟支是緣覺「說六度法證菩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

妙」這個妙單指佛法界換言之單指一真法界這才是妙所

㈠釋經題

一七

以底下說「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才叫妙

心法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此心能相能性能凡

能聖能善能惡能佛能眾生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

特人不自觀心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

轉如虛空無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

脫如大圓鏡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華嚴經》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很難懂所以禪家常講「若

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成佛就是認識心明瞭心心在哪裡心

是什麼樣子這是很大的問題《楞嚴經》一開端就提出這個問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

「七處徵心」心在哪裡找不到「十番顯見」告訴我們心就是

六根的根性讀《楞嚴經》可知眼根有生有滅見性不生不滅所

以阿難找不到心在哪裡真心盡虛空遍法界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

界你要問妄心為什麼也盡虛空遍法界因為真妄是一不是二悟

了就真迷了就妄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

「此心能相能性」性是本體相是現相像我們每天晚上作

夢能作夢的心是一但是做的夢都不一樣誰曾經做過相同的夢

這個很少有能現相的心是一所現的境界相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

莊嚴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境界「能凡能聖」你迷就現凡夫相覺

悟就現佛菩薩相「能善能惡」一念慈悲心就善一念瞋恚百

萬障門開「能佛能眾生」能成佛也能成九界眾生由此可知

我們自己這個心真是萬德萬能萬德萬能的心就看我們自己如何運

用諸佛菩薩大用無方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為什麼

㈠釋經題

一九

有這麼大的能力本能如是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本來

具足這個能力佛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種能力不只他有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心既有心哪一個人沒有這個能

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不會用這才叫冤枉為什麼不會用接下去就

說得很清楚

「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這兩句話是出自《華嚴

經》「特人不自觀心」這句話指出佛之所以成佛菩薩之所以成

菩薩就是因為他會觀心觀音菩薩之所以能成為觀音菩薩《楞嚴

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就

是觀心這個方法是修行關鍵所在你要是不懂不管你怎麼苦修

還是修的眾生法不會有成就修眾生法是人天福報福報大了煩惱

也多沒有福報的人有煩惱福報大的人煩惱更多這就是沒能擺脫

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

「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

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脫如大圓鏡普

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這是把心的體相作用的妙處給我們

點出來了實在是妙妙不可言

佛無別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眾生心心佛與眾生是

三無差別

這個三法皆不可思議三法都稱之為妙

以上我們只說個大概最重要的就是要曉得心法的重要我們所

有的功夫都應當用在心法上會用功的人就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

疏鈔》中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覺得處處還有障礙那

是你不會用心會用心的人沒有障礙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是自

己修攝其心的增上緣不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變成障礙不但逆

㈠釋經題

二一

境是障礙順境更是障礙為什麼順境裡面起貪心起慳吝心捨

不得放下所以順境的障礙比逆境還要大佛法的修學先從逆境裡面

修先學苦行修逆境是以大迦葉尊者為榜樣修頭陀行到逆境沒

有障礙心清淨了再修順境修順境是以善財童子為榜樣善財童

子一出生他家裡連草木都長成金芽銀芽都現的是七寶那現的

是一片順境順境裡不動心順境修圓滿那就成佛了

可見得會修心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是增上緣無論遇到什麼

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不善修心的人佛菩薩來

了他也看成魔一切都是障礙譬如念佛念得心剛清淨要得一心

了忽然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現在你面前你一歡喜定沒有了

一心就被破壞你的功夫就失掉了《楞嚴經》教我們不管什麼境

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你要觀心這個觀心

就是觀世音菩薩「入流亡所」就是那個入流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

地所用的功夫就是入流兩個字向內觀照不向外攀緣一失掉觀

照的功夫心就被外面境界牽走了這是講用功的人大病之處

本跡二門妙

分二

一跡門十妙

約本跡二門皆具十妙跡門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

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

妙十功德利益妙

「本跡二門皆具十妙」本是佛在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講十

法界佛法界是本其餘九法界都叫跡佛可以非常自在無礙的示現

在九法界利益眾生本跡皆具十妙這個十是表法不是定數是表

無量無邊無有一法不妙無量無邊的法說不盡歸納為十大綱領

㈠釋經題

二三

略說而已

一境妙境有多種有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

諦境三諦境一諦境無諦境如上諸境是諸佛之所證文云

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境妙也

境是講境界境界無量無邊本經有十如是的境界有十二因緣

的境界(緣覺的境界)聲聞有四諦的境界菩薩有二諦三諦一

諦無諦的境界像上面所講種種境界是諸佛所證真實不虛而十

如是境是總括十法界所謂是「百界千如」世出世間的境界完全都

包含在其中經文裡面說「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

實相者」從相上講就是境界妙諸法實相是境妙可是這個境妙是

唯佛能夠證知我們不能夠實證再跟諸位說如果我們要是實在證

得你的生活就起了變化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法喜充滿無論在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

個境界裡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滿心歡喜到阿鼻地獄也滿心歡喜你

的歡喜心不增不減為什麼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妙絕不會

生煩惱如果你生煩惱那就不妙

這樣說起來像《地藏經》中講到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參觀看

到地獄境況他很同情也很悲痛難過地藏菩薩是不是動了心

不是的這是什麼恆順眾生眾生喜歡我們露出喜歡相眾生悲

哀也得顯出悲哀相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這叫

法喜充滿正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才能夠普利有情

眾生真動了心自己都迷了亂了還能為眾生指出一條光明的道

路嗎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動才能看到境妙

二智妙有世間智出世間智皆自一切種智之所出諸佛

智慧無上一切所不能及文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唯我

㈠釋經題

二五

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者智妙也

智是智慧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

也是我們真心(就是一心)本自具足這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就

叫做道種智也叫做後得智或者叫做權智是為他受用的自受用

的是根本智是一切種智自受用也就是《般若經》說的「般若無

知」對別人講他受用是「無所不知」也許諸位心裡面有疑惑

我們自受用應該無所不知他受用的時候他無知我無所不知這就

迷了這就叫顛倒錯亂無明就這麼起來的《楞嚴經》中富樓那尊

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無明佛告訴他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麼來的我有智慧我

樣樣都通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我們讀《六祖壇經》人家請教六

祖六祖說他什麼都不會自受用裡頭是無知無能他受用是無所不

知無所不能我們要懂得這種甚深的道理我們要求的智慧是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

麼求無分別智這是真智慧佛法都是教我們求根本智根本智怎

麼求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所以歸結到究竟還是講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別人來問問什麼你就能答

覆什麼那叫後得智為他受用那真是無所不知自己本身是清淨

心在定中他要替別人服務替大家做事他表現的是無所不能

所以我們不能把他受用當作自受用把自受用當作他受用《彌陀

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意思很深佛法的智慧

是從清淨心當中開發顯現出來的修清淨心必須要持戒因戒得

定因定開慧無定的智慧是狂慧屬於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三行妙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方為妙行文云無量

諸佛所而行深妙道又云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者行妙也

行是行為造作行一定要以智為基礎這個行為是智慧的行

㈠釋經題

二七

為智既然妙行哪有不妙的所以修行重要的是心行心正了身

與口自然就正所謂「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這叫做妙行什

麼叫一行一切行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五

十三參這代表的一切行五十三參每一參都是在鍛鍊自己的清淨

心都是訓練自己在一切境界上如如不動所以一切行就是一行一

行就是一切行所謂「無量為一一為無量」道理就在此地在念

佛法門來說念念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一念佛是一切行這個

三業行為之中念念不離佛號念念歸向一心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

妙行懂得這個原理運用在任何一個法門上無行不妙一一行都是

妙行江

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中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入舍

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都是妙行被須菩提看出來讚歎「希有世

尊」稀有就是妙行我們也天天穿衣天天吃飯須菩提不讚歎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

們稀有去讚歎釋迦牟尼佛稀有那是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穿衣

吃飯心清淨不染污一切行為是一心一切行歸到一心所以一切

行是一行一個清淨心起無量無邊的作用一行是一切行這個實在

是妙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一個行一個心二行就二心三行就三

心無量無邊的妄心無量無邊的念頭由此可知凡夫行與聖人之

行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聖人之行是成就清淨心成就平等心他

的眼裡萬法一如我們凡夫心不平等所以看一切法不平等我們就

沒辦法把一切行歸到一個清淨心

一個清淨心化為無量無邊的作用一多不二這叫妙行這個

道理我們懂得了在生活上可以訓練只要能夠照此訓練這叫真正

的修行凡是真修一定是修清淨心一定是修平等心唯有平等才

清淨唯有清淨才平等所以清淨心跟平等心是一心不是二心體上

講是平等相上講是清淨也可以說相上講是平等體上講是清

㈠釋經題

二九

淨清淨與平等互為體相作用是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就從這裡生起來的這樣的修行叫修佛行這種修法叫一乘佛

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佛乘是這樣修法的《法華

經》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是講的行妙

四位妙位者行之階進之級也但有權實布在眾經今

經圓位不落階級文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者位妙也

位是位次大乘法講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分別為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如來位是究竟的果位

此地講的位就是這五十二個位次這些位次有權有實什麼叫權什

麼叫實實是講真實權是講方便沒有見性統統叫權見了性以後

即是真實但是權實也相當複雜譬如說從本跡上來講本是實跡

是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如來地是實他現在是倒駕慈航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

現在菩薩位次上那是權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也示現在初地

也示現在初住甚至於示現一個凡夫俗子統統叫做權所以權實之

義是很廣泛的這部經屬於圓頓法門一發心就直入如來地這個位

太妙了宗門裡面所講的不落階級階級就是次第有初住二住

三住四住這就是階級不落階級就是頓超就是直入這叫做位

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

名雖有三其實一大乘法耳文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者

三法妙也

「三法即三軌」軌是軌則軌道必須要遵循的離開這個

軌道就出差錯了十妙裡頭其餘的九條你記得也好不記得也沒關

係這一條一定要記住為什麼對你如何用功它是一個重要的指

㈠釋經題

三一

導綱領

第一個「真性軌」這是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真性就是真心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真性就是至誠心不但在出世間

法這是第一個重要的修學綱領世間人講學問講修養也把它擺在第

一儒家的教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對應行妙致知

對應智妙誠意正心對應三法妙儒家也了不起

這是講用心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

真誠有人不理解「別人都欺騙我用假心對我我還要用真心對

待他」那我要問「別人甘心墮落生死輪迴你也甘心嗎」你要

成佛成菩薩你用的心跟他就不能一樣成佛成菩薩了生死

脫輪迴證一真法界就一定要用真心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管人

家用什麼心對我我只用真心待人決定不變這樣你學佛才奠定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

基礎具足了最重要的條件這叫親因緣這叫佛性種子

第二個條件是「觀照軌」這是用功的要領無論你修學什麼

法門一定要有觀照的功夫為什麼沒有觀照你不能得定不能開

慧不能得定就不能斷煩惱障不能開慧就不能破所知障二障不破

那是六道凡夫所以不能沒有觀照古大德給我們講修行功夫有三個

層次第一個就是觀照再升一級是照住再提升一級是照見這三

個功夫用在念佛法門上觀照得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

土我們不是這一生學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念佛法門都沒有

能夠往生西方世界什麼原因就是念這一句佛號沒有觀照功夫所

以生生世世念佛都變成人天福報照住就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亂

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與《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一樣這是

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

㈠釋經題

三三

何謂觀照觀照就是我們常常能提醒自己譬如我們六根接觸

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起了貪心馬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就提醒我們觀照的功夫我怎麼又迷了怎麼又起心動念

了心又往外跑了一提起佛號就能把心收回來這是觀照功夫心

不往境界上跑不向外留意把心收回來外面境界還是一樣清楚

心不被境界所轉這就是觀照的功夫這個功夫淺但是要不斷的去

做因為一失觀照心馬上就被外面境界牽跑了所以古人講「不怕

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心裡一念不平一

念瞋恚立刻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心平氣和瞋恚自然就消

除所以它有這個功德在

佛菩薩的名號能幫助你觀照經文中重要的句子能幫助你觀照

所以要記得我們在一切境界裡放不下過分認真的時候想到《金

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想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這一放下一不

執著這個心多自在患得患失的妄想立刻就消除這就叫觀照時

時能夠提得起觀照你看境界哪有不自在的什麼叫會用心會用心

就是常常提起觀照不會用心的人觀照提不起來不管每天念多少

部經念多少萬聲佛他沒有觀照的功夫都不起作用不能斷煩惱

不能開智慧不能成就功德

第三「資成軌」資成就是所有的境界都資助成就我們了不起

的功德諸位不要以為只有善緣是資成逆緣的資成更大本經「提

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讚歎提婆達多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善知

識他不能圓成佛道他所以能夠成佛是提婆達多資助成就的提婆

達多障礙佛法處心積慮要害釋迦牟尼佛因此墮在地獄釋迦牟尼

佛派了弟子到地獄去探望他看到他在地獄的享受猶如天人他謗佛

毀法這是他的罪所以墮地獄他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這是他的

㈠釋經題

三五

大功德所以他又有那麼大的福報在享受果報真是不可思議

你看不是眾生法妙嗎假如他障礙佛佛要是起了一念瞋恨

心你障礙我我總得要報復你那提婆達多墮地獄受罪釋迦牟尼

佛也得墮地獄受罪你一個人成就一切人都成就你一個人墮落

大家統統墮落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合不合理佛是講理的不是不

講理的人我們想想真有理有理才有這個事資成軌

在「法師品」裡面佛說如果一個修行人能夠以三軌自持守住

這三個法則再能夠修「安樂行品」的四種安樂法那你在任何境界

裡面都可以隨心所欲得心應手一切的障礙災難自然消除可見

得法法皆妙唯在我們自己要通達這個道理要在境界當中會用心

那就無有一法不妙了

六感應妙感是眾生之機感應是如來之赴應有四句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

應三十六句感應二十五句感應四句者冥機冥應冥機顯

應顯機顯應顯機冥應一句復開四句謂冥機顯機亦冥機

亦顯機非冥機非顯機四四十六機有十六則應亦有十六為

三十二加根本四句故成三十六句二十五者以二十五王三

昧應於三界二十五有也有有皆有三十六句如一月在天影含

眾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眾水諸佛不來眾

生不往慈善根力法爾如然文云脫珍著獘師資道交此感

應妙也

感是說眾生感應是指佛菩薩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叫

感應道交感應也相當的複雜在佛法有四句把感應道交的事理都

包括了一「冥機冥應」冥是不明顯不是明顯的感也不是明

㈠釋經題

三七

顯的應這樣的感應道交甚至於本人都不曉得得到佛菩薩加持不知

道真的加持了自己不曉得為什麼加持當然是因為有感這種

感大多數是平常願力的感應平常有願但是並沒有求尤其是講經

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凡是在台上講經的人都有過這個經驗諦閑法

師講《圓覺經》時江味農居士等三人在台下手不停書錄成《親聞

記》每次講下來把筆記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都覺得驚奇我說

過這些話他並沒有求佛菩薩感應但是有感冥感自己有願願

把這部經講好願一切眾生能夠聽了經破迷開悟他有這個願所以

佛菩薩就加持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等於藉他的嘴說出來的話他

自己都不曉得這一類的叫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譬如有人

拜佛或是念佛的時候無意當中見到佛菩薩現相這是很明顯的應

這是冥機顯應自己並沒有心求他見到佛菩薩應很明顯的見到

三「顯機顯應」自己有心求佛菩薩的感應也清清楚楚自己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

得兩方面都很明顯求的心很明顯菩薩應也很明顯所謂有求必

應多半是從顯機顯應上來說的非常明顯四「顯機冥應」很

明顯的求有心去求佛菩薩暗中來應應的時候自己不曉得實在

是有應但是自己不能夠覺察

感應的理要懂得不懂得這個理妙字還很難懂感應道交這個

事我們跟佛感應佛沒有來我們也沒去為什麼不來不去就有感

應佛心就是真性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我們的心也不例

外不但我們真心與佛心完全相同我們是妄心妄心是阿賴耶識

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換言之理上的

感應就是妄心與真心感應妄心跟真心一樣大妄心跟真心是一體

不是二體悟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是一心不是二心感應怎麼會

不妙

㈠釋經題

三九

七神通妙神謂難測通謂無礙如來天心慧性難測無礙

故文云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者神通妙也

這是神通的正確解釋神是指超越我們的常識通是指通達無

礙佛法裡常講六通三明就是把神通分作六大類來說明這六大類

每一類所包括的境界都是非常的廣大此地是講如來果地上的神通

所以稱之為妙經文中說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是顯示出神通

之妙任何一部經都是無量義處三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點意思我們

一定要曉得

無量義後面稱三昧三昧是定無量義都是從定中流出來的無

量義指什麼舉個例子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論就是無量

義這是舉如來所說經來說明實在講九法界一切眾生所有知見都

包括在無量義中由此可知無論是聖是凡無量義都是從真性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〇

中流出來覺悟所流出來的叫正知正見迷失本性所流出來的叫邪知

邪見可見得邪與正就是覺與迷的不同覺了一切法皆是正迷了一

切法都叫邪無量義全都包括了因此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心

行都瞭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一個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這是神通妙

八說法妙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緣故亦可得

說所以四十年前隨他意語皆屬權巧今經隨自意語廢權立

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說法妙也

這是佛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清淨寂滅相無論是心相

色相無不是清淨寂滅可是這種清淨寂滅相我們看不出來覺察不

到這又是什麼道理那是煩惱蓋覆了我們的真性所以諸法寂滅的

實相我們見不到既然是寂滅相可見得這言語也沒有法子說出的

㈠釋經題

四一

雖然說不出有因緣就有方便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所說

的都是以因緣而說在《六祖壇經》裡六祖大師說《法華經》的宗

旨「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佛所講的「諸佛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指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

嚴經》以後《法華經》之前佛都是隨順眾生來說隨俗說真都

是屬於權巧方便

假如不隨俗說真佛講的這些大道理我們都聽不懂我們也就

不能接受我們到不了這個程度隨俗說真是方便是善巧雖然隨

俗俗裡頭又不離真這個說法一切眾生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

歡歡喜喜的去奉行所以這個法是由淺而深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

深入逐漸來提升的到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這個說法就

妙經文所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時大眾的根機成熟

了可以撇開俗諦直接來談真諦法也就是到了古大德所判「廢權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二

實」的階段這是說法的巧妙在過去有許多境界隨順眾生說的

法華會上完全是說佛自己親證的境界這是說法之妙所以稱之為

《妙法蓮華經》

九眷屬妙說法被機成法眷屬有五

眷屬是指什麼在家有眷屬叫家親眷屬佛出家之後也有眷

屬叫法眷屬佛是老師跟他出家學道的是他的學生在家跟他學

道的也是他的學生凡是跟佛學法學道的都是佛的法眷屬這個地

方的眷屬就好比學校老師和學生所有學生是老師的法眷屬法眷屬

也有種種不同要把它分類

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理性相關皆是子義

第一類叫「理性眷屬」理是事理之理性是本性之性理性眷

㈠釋經題

四三

屬是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換言之一切

眾生皆是如來眷屬這是從理性上講的

二業生眷屬自大通時覆講結大乘父子之緣或現在得度

未來成熟者是也

第二類叫「業生眷屬」業是業力生是出生從業力出生的眷

屬這是從跡相上說的大通如來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大通如

來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沒有老師前生有老師所以也結大乘

父子之緣或者是現在得度未來成熟者皆是這個叫業生業生這

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過去世的因緣佛如是我們又何嘗不如是

過去世有關係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沒有因緣不會聚在一塊這個

叫業生眷屬業生眷屬的範圍也是廣大無邊佛在經論裡面講我們

眾生的關係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互為眷屬哪能說是哪個人與哪個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四

沒有關係跟你見到面點點頭的都有關係沒有說是沒關係的

三願生眷屬先世結緣未得斷苦發願生於佛世或作內

眷因之受道若得度者成法眷屬未得度者法外眷屬是也

第三類叫「願生眷屬」這是說先世曾經結過緣雖然有緣但

是他並沒有將煩惱斷盡我們曉得煩惱是發業無明是三界六道輪迴

最根本的一個因素他沒有斷盡煩惱發願生在佛出世的時候或者

做佛的出家弟子或者做佛的在家弟子幫助佛弘法利生這叫願生

眷屬前世承蒙佛的教化與佛有緣可以斷煩惱可以出三界不

再到人間來可是佛示現到人間他看到老師來了他也跟著來老

師是乘願再來的那些學生也是乘願再來的我們看世尊這一會上

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再來人願生眷屬

㈠釋經題

四五

四神通眷屬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

在他方以神通力來生此界為冤為親輔佛行化者是也

第四類叫「神通眷屬」神通眷屬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他方

世界來的那些菩薩或者是天龍八部鬼神來擁護道場的這些都是屬

於神通眷屬神通眷屬當然也是過去世彼此有緣或者是佛的學生

或者是佛的同學他們也曾經在佛門像我們現在一樣認真的參學

過雖然參學沒能見性憑藉修學的善因生到天上或者是在他方

世界佛一講經他有感應為什麼過去有緣佛一講經他就看

到光明他就聽到音聲他就以他的神通也來到道場我們在一切經

裡面看到像這樣的大眾太多太多《華嚴經》裡面很多《地藏經》

裡面也很多《彌陀經》裡面六方佛他方世界來給釋迦牟尼佛做證

明的這一類是屬於神通眷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六

五應生眷屬《華嚴》云佛初托胎諸法身大士侍衛下

生散降餘胎作親中冤引諸業者如淨飯摩夜乃千佛父母

羅云是千佛之子調達是善知識諸聲聞等內秘外現者是也如

是眷屬前後圍繞群臣豪族剎利居士如雲籠月者眷屬妙

也第

五類叫「應生眷屬」應生的身揀別不是化身化身是忽然

之間出現出現以後又不見這是化身應生是來投胎需要在這個

世界住一段時期像釋迦牟尼佛這是應生而不是化身三身裡面的

應身《華嚴經》上說佛最初來投胎這些法身大士都侍衛佛陀下

生或者是做佛的親屬或者是做佛的冤家對頭像提婆達多處心

積慮傷害釋迦牟尼佛諸位要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再來的等於演

戲一樣扮演的反派假如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這些反派釋迦牟尼

㈠釋經題

四七

佛修道一帆風順我們自然認為人家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而我們修道

之所以不成功因為處處遇到障礙釋迦牟尼佛早就做出樣子給我們

看了你看找麻煩的多得是現在想想我們修學跟釋迦牟尼佛一

樣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所以提婆達多其實是釋迦牟尼

佛的大善知識這些緣由我們都要懂必須有這些配角扮演反派才

能把佛的清淨心平等心顯示出來給我們看教我們在境界裡應當如

何修學道理在此地

像淨飯王摩耶夫人經中說千佛父母羅睺羅尊者是千佛之

子這是示現做親屬的那些諸大聲聞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個個

都是「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以及當時這些護法的國王大臣

長者居士這些眷屬前後圍繞這都是眷屬妙實在講這個五類我

們與佛是平等的沒有兩樣妙與不妙完全看自己自己悟了是妙極

了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如果自己要不悟那就不妙了內外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八

屬都不妙由此可知開悟是多麼重要千經萬論所指歸的宗旨就是

教我們開悟悟了無有不妙千萬不要輕視了自己我們佛性與如來

果地上的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是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問題就是自

己認識不認識覺悟不覺悟

十功德利益妙三周得記諸品獲益見光聞法皆不唐

捐文云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功德利

益妙也

這個功德決定真實本經裡面所說「三周得記」記是講授記

二十八品品品都獲得功德利益見佛的光明聞佛說法這個功德

都是真實的沒有空過的經文裡面說「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

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這是佛說法的平等佛教化一切眾生是以平

等心對於任何一個人絕沒有偏愛佛教學的目標是要教眾生個個都

㈠釋經題

四九

成佛道沒有說這個能成那個不能成只能夠說眾生根性有利鈍差

別不同利根的先成就鈍根的後成就總而言之佛要看到眾生個

個都成就這是平等心教學佛眼中的眾生跟眾生眼中的眾生不一

樣眾生只知道這一世過去世不曉得未來世也不曉得而佛眼看

三世看到三世你才曉得佛心平等佛心慈悲都叫眾生得究竟功德

利益跡門十妙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本門十妙

本門十妙者一本因妙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

他阿僧祇劫如此證果之時遡而推之至於本初發心之時必修

圓妙之因為本因妙

第一「本因妙」本是說他的根本跡是從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〇

相上說的好像唱戲跡是舞台上所扮的相本是他卸了妝之後的本

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為淨飯王的太子示現在我們

人間這是跡他的本來面目如何下面十妙就是講他的本來面目

是講他的原本佛自己說他成佛以來有多久了已經超過「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祗劫」佛的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這個妙因地心與

果地覺不相應就不能成佛俗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要想得一個瓜一定要把瓜子種下去才會長瓜我們心心念念想成

佛可是現在用的因地心不是成佛的因地心怎麼能成佛這個問題

非常嚴重人人想成佛人人都沒有用成佛的因好比人人都想有瓜

的收成可是所用的種子都是豆結果長出來自然沒有一個是瓜因

用錯了

《楞嚴經》就是講這樁事情辨別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唯

有真心與如來的果地才相應妄心決定不相應不能成就妄心用到

㈠釋經題

五一

最適當最正確也只能修成個阿羅漢辟支佛這是用妄心修行達到

頂點而且在時間上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從你證得須陀洹這個時

候才算沒證得之前的時間都不算天人壽長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

人間一百年忉利天人的壽命要活一千年換算成我們是多少年再

往上去到三果羅漢住在四禪五不還天壽命都要論大劫來計算的

所以用妄心修成個阿羅漢不容易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不能夠等閒視

之一定要認真要覺悟妄心不能不捨妄心是分別心執著心

妄想心要把它離得乾乾淨淨所謂開智慧的《楞嚴》憑什麼開智

慧所憑藉的捨妄心用根性這是《楞嚴經》的宗旨根性就是此

地講的本因妙

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圓妙之因證得常樂我淨之妙果因既

久遠果亦稱之故塵劫已來磨古磨今而本無移易為本果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二

妙第

二「本果妙」有因必定有果因既然久遠釋迦牟尼佛成佛

不是在這一生當中而是久遠劫來早就成佛了這是講本來之果這

樁事情佛平時很少說出到法華會上所謂「開權顯實」機緣成熟

了法華以前佛是方便說隨順眾生的知見說到法華會上時節因緣

成熟了可以說出佛所證的妙果

三本國土妙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說法教化昔日之娑婆

即今日之忍土眾生之穢邦即諸佛之淨域故曰我淨土不毀

我此土安隱昔本非古今亦非今無古無今而家山常在是本

國土妙

第三「本國土妙」自從佛證得佛位之後就居一真法界這

㈠釋經題

五三

才是如來的本國土佛常在此說法教化實在講佛所居住的國土跟

我們凡夫所住的國土並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常言佛居

淨土眾生住穢土娑婆是穢土如果真有淨穢這還是萬法的實相

嗎實相是不二法淨穢是二法可見得它不是真實的真實是不二

法由這個原理我們可以了解佛居的淨土跟我們所居的穢土確實是

不二淨穢從什麼地方分從心地上分佛心清淨所現的依正莊嚴

無不清淨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所以見外面境界也是染污的這才是

真正說明了淨穢是一不是二淨穢的差別是在人心並不在境界境

界沒有差別這個道理明白之後就曉得什麼時候我們心清淨了那

就是轉娑婆為淨土的時候

佛經說「唯佛一人居淨土」為什麼菩薩的心還是不清淨唯

有佛心清淨廣義的說見性就成佛《法華》是圓教圓教初住菩

薩就見性明心見性換言之初住以上都是住在淨土我們講西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四

淨土西方真正的淨土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方便土同居土不

是真正的淨土西方淨土的殊勝就殊勝在同居方便這二土都帶業

其餘的十方諸佛國土沒有這種情形這是西方淨土特別殊勝之處經

裡面說「我淨土不毀我此土安隱」所謂是「昔本非古今亦非

今無古無今」古今不二這才真正叫做常住是如來本國土妙

這十種比喻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本人我們每個

人的本來面目就是此地本門裡面所說的十類嚴格的講跡門我們不

如佛本門在理上講與佛無二無別論事這是講跡相跡相有迷悟

不同本是從理體上說理體上沒有不同

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機當知

今之機由昔之機昔之應即今之應是本感應妙

第四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

㈠釋經題

五五

機」我們應當曉得現前能感之機過去世都有因緣過去世佛菩

薩應機說法也就是現前佛菩薩的應機由此可知感應的道理也是

通三世不是一生一世雖然講生生世世都有關係有領悟得深的

一生成熟有領悟得淺的免不了還要沉淪這是什麼原因這不是

佛菩薩所應的不平等原因是在眾生習氣煩惱有厚薄不等煩惱輕

的這一生成就成熟了煩惱重的還要等到來生來世才能成就就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他是久遠劫之前就已成佛我們跟他的關係非

常密切從久遠劫到今天釋迦牟尼佛教化多少眾生這受教化的學

生當中有多少人已經成佛有多少人已經是登地的大菩薩我們跟

那些佛菩薩曾經同樣發心同樣在一塊參學過為什麼人家成佛成

菩薩我們還在這當凡夫我們自己認真檢點我們多生多劫的修學

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在五欲六塵裡不肯回頭不肯放下這是自己障

礙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所以諸佛菩薩縱有殊勝的感應道交但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六

們自己有障礙就不能成就這是講的本感應妙我們與十方三世諸

佛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不是一生一世

五本神通妙神謂天心通謂無碍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塵點劫前宛同今日無邊剎海不隔毛端所以彈指

欬聲動大千界為本神通妙

第五講「本神通妙」神通簡單的說是「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沒有障礙大經裡面所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從根本上說是一精明精明之體就是法性在我們有情眾生來

講叫佛性性是一不是二性中相通沒有障礙的所以在一乘教義

裡沒有古今沒有方所道理就是在此地有了障礙才有古今才

有方所有古今古不能通今今不能通古有方所此方不通他

方他方不通此方像《法華經大成》裡面講「無邊剎海不隔毛

㈠釋經題

五七

端」彈指咳嗽聲震大千世界諸位沒有聽到為什麼沒有聽到

粗心大意這不通因為諸位用的是六識不是用的根性你要用真

性一彈指聲音太大了大千世界都震動佛經裡面常講佛說法的

音聲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在理上確實能講得通而我們粗心大意聽

不出來佛是清清楚楚這是講的本神通妙佛這一彈指一咳嗽就

震動大千界我們咳嗽一聲彈指一下難道不震動大千界嗎一樣

也震動而是我們自己不覺得所以諸位去細細參這個道理參透了

你才曉得這裡頭真正的妙處

六本說法妙既曰我常在此說法不惟水流風動塵說剎

說乃至盡未來際虛空口大地舌莫非本地之說法為本說法

妙第

六講「本說法妙」講到本說法是六塵說法說法不一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八

只是言辭色相也在說法色聲香味觸法沒有一法不說法我們在

經典裡面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的世界就不是六

塵說法了嗎如果不是六塵說法佛門教學這種種施設又是什麼供

花花在說法但是我們不懂看到只覺得很美不曉得它在那裡說

法花是表修因表六度萬行供果果也在說法果是講阿羅漢

果辟支佛果如來果所以見到果就要想到我們要早一點證果

見到花就要想到得趕快修行這是色相在說法其實豈止是西方極

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六塵也說法只是我們的心思太粗雖然

六塵都說法沒有感覺實在講是心思昏昧認定言辭才是說法不

是言辭就不是說法而且言辭還要搬上佛經擺在那裡才認為是說法

平常說話都不算說法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個地方心思敏利心就細了

西方極樂世界一草一木風吹草動都在說法自己都能開悟實在西

㈠釋經題

五九

方跟娑婆哪有兩樣西方世界人心細心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開

悟天天都有悟處永無止境的開悟我們在這個世間天天迷惑永

無止境的迷惑愈迷愈深這是兩個世界所不同的地方人家為什麼

能開悟人家是樣樣放得下極樂世界確實佔了個大便宜心裡想衣

服衣服已經在身上想吃什麼東西就擺在面前不要為衣食操

心所以他能放得下我們這個世界業報重沒那麼大的福氣衣食

要費很多心思費很多勞力才能夠得到生活艱難不容易得來不

容易所以得到之後又怕失掉於是乎就樣樣都放不下這就是我們

多生多劫跟著諸佛菩薩學習所不能成就的原因什麼時候真相信一

切都放下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為什麼障礙沒有了諸位果然真

正明白我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無不是諸佛說

法確實是熾然說無盡說這是本說法妙

七本眷屬妙下方之來補處不識一人亦不知其數目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〇

眾成少少眾成多數尚不知況其人耶又下方弟子尚不知況

上方耶況八方耶是本眷屬妙

第七講「本眷屬妙」就從本經裡面來看下方世界這些菩薩們

也來參加靈山盛會彌勒菩薩是補處菩薩看看這些大眾都很陌生

一個都不認識這人從哪裡來的來的數量很多而且是變化無邊

多眾能成少少眾能成多補處菩薩都不曉得這些人數究竟有多少

何況等覺以下的這些人單單下方所來的這些聽眾等覺菩薩尚且不

知其數何況是其餘的九方這些人是什麼人如果與佛沒有因緣

他怎麼會到法會來凡是到法會來的與佛都有因緣這些十方來的

大眾是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本眷屬人人與佛都有關係

八本涅槃妙從本以來處處現生本實非生數數現滅

本亦非滅非生現生本何益焉非滅現滅本何損焉昔本不

㈠釋經題

六一

生今本不滅不滅不生而現生滅是本涅槃妙

第八是「本涅槃妙」涅槃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

滅這是究竟果涅槃是本有的不是成佛才不生不滅現在就是不

生不滅但是問題在哪裡現在不生不滅的相我們見不到我們所見

的都是生滅這原因在哪裡實在講很簡單我們現在這個心是生滅

心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滅相妄心見的是妄境佛教我們捨妄

取真《楞嚴經》就是教我們捨妄心用真心

假如我們能夠捨識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色相一切色相不生不

滅用聞性聞一切音聲一切音聲不生不滅六根根性是清淨的所

以見外面一切六塵境界也是清淨的見了性的人看外面境界是什麼

相清淨寂滅相你心清淨這一切音聲是清淨的一切色相是清淨

的不生不滅又清淨與你的清淨不動心完全相應所以佛在大經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二

頭確實把轉識成智超凡入聖這些綱領都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只

要我們能信得過能認真的去修學必定能夠證得

可是談到信得過也確實不容易哪有說聽個三遍五遍就相信

的說老實話普通的人聽個二十年三十年未必能相信所以證涅

槃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常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實際上何

止千百億千百億在此地不是當數字講是當形容詞講表無量無邊

的化身處處示現換言之佛的身是生本無生嚴格的說無生無

滅時時現身指不滅現即非現是不生由此可知非生現生在本

體上講並沒有增加什麼無滅現滅在本體上也沒有減少什麼不增

不減這個事理的真相我們如果恍然大悟才明瞭佛所謂的「昔本不

生今本不滅」不生不滅而諸佛菩薩示現生滅這是涅槃妙就

是生滅與不生滅不二這是妙佛菩薩妙我們也妙我們現在現這

個身我們的本性不生可是過了若干年這個身滅了色相滅了本

㈠釋經題

六三

性不滅可見得諸佛菩薩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在我們的身上又何其

不然

九本壽量妙佛無壽者相所以壽無量法性之身超出劫

濁誰論壽命方便為說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是

本壽量妙

第九講「本壽量妙」壽量是人之所愛人之所求哪個人不求

長壽法性身不生不滅壽量兩個字加不上既然加不上為什麼此

地講個本壽量妙方便說佛在最初聞法發心修道一直到他證到如

來位這一段期間我們稱之為壽量而壽命有沒有盡沒有成了佛

也沒有為什麼說成了佛也沒有剛才說過成了佛之後還以無量無

邊的應化身普度一切眾生行菩薩道由此可知從跡相上來說是真

無量不是假無量這是講的本壽量妙壽量是我們眾生的見解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四

在如來位上是從體起用而已體無邊用也無盡

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然

六百八十萬億恒沙之眾獲益豈無先世之緣哉若非有益安得覆

講而得度當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後世之成熟況後世之得益豈

無成熟之時哉如是諸佛三世益物化化不絕是本利益妙

第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事情他在發心學佛的時候也是無量劫之

前有一尊佛叫大通如來他是王子當時有十六個王子聽了佛講

經之後他們複講釋迦牟尼佛最終示現成道成佛是無上的利益

最圓滿最究竟的功德利益它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推究根本他是

在大通如來的時候複講所得的利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家很熟

㈠釋經題

六五

悉前面長行文佛講後面偈頌是阿難複講的《華嚴經觀自在菩

薩》這一章前面的經文跟偈頌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後面還有一大段

的偈頌是善財童子複講的所以複講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發明提倡

的由來久遠在我們中國過去叢林裡面叫講小座經裡面所謂「六

百八十萬億恆沙之眾獲益」當然都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如果沒有真

實的利益怎麼能說在複講當中得度所以諸位真正發心要把握著

機緣要學諸佛菩薩成就自己利益一切眾生要知道如來生生世

世弘法利生從沒有間斷過這是講本利益妙

妙義無窮難以盡演約教則機應妙但以一乘法教化諸

菩薩約理則性相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千

如約行則因果妙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題名故曰

妙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六

「本門十妙」就介紹到此地實在說經裡面所講的妙義無有窮

盡就教法上講是機感相應之妙佛以一乘法教化諸菩薩妙不可

言就理上講性相皆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

千如」這是性相理妙如果就修行來說這因果妙極了「但有聞

法者無一不成佛」這一生要成佛一定要依教修行妙因才能成

就妙果這是經題稱為「妙法」之緣由

蓮華

蓮華者以妙法幽微假喻易彰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借

物以明法也

蓮華是比喻因為妙法的理太深了淺智初學很不容易理解理

路要是不明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修行無論在哪個法門次第總是信

㈠釋經題

六七

解行證《法華經》也不例外若只有信沒有解依舊免不了盲修

瞎練解要解得深解得圓才能破除疑障理既然太深佛不得不

用比喻來說「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教學裡面用比喻是相當

廣泛的世出世間善於教學的人都懂得用這種教學法藉其他的物相

來做比喻讓我們體會其中的道理佛在《法華經》一共舉了七種比

喻七種喻都是顯示開權顯實的道理

問通部七喻皆有開權顯實之義當喻妙法何獨取蓮華而

立題耶答蓮華為總七喻為別以總攝別法喻為名也有

云蓮華非喻當體得名例如劫初萬物無名聖人觀理準則立

名今蓮華之稱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謂此法華法門清淨無

染因果微妙故名妙法為蓮華耳今作法喻為釋以蓮華喻上妙

法不可求其幽玄如扇喻月不可求其明暗如月喻面不可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八

其眉目是不得已而借喻以顯妙法也

七種比喻都是比喻妙法為什麼單取蓮華做為經題古德有解

釋七喻裡面蓮華是總喻其餘的比喻是別說總可以包括別這是

以蓮華做為經名的理由亦有大德說蓮華不能把它當作比喻看因

為蓮華是當體得名一切萬物本來無名名相是人為的在太初物

本來沒有名一些聰明人給萬物一個一個取了名字後來人都依照

他們取的名字來辨別萬物本經「蓮華」之稱就是法華三昧當體之

名意思是說法華的法門清淨無染因果微妙所以叫做《妙法蓮華

經》

問華有多種必取喻蓮華者何也答有麤妙故如狂華無

果喻外道法空修無獲或一華多果喻凡夫之獨奉其親而報

在梵世或多華一果喻聲聞修種種行止得涅槃或一華一果

㈠釋經題

六九

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

也許有人要問花的種類很多在萬花當中只取蓮華而不取

其餘的花這又是什麼緣故《華嚴經》採取萬花做比喻是得其全

得其圓滿此經用蓮華比喻是得其妙花雖然是有多種可是有粗妙

不同有些花有花無果比作外道外道雖然勤苦的修學到後來不

能結果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外道包括我們佛門內的外道像六

祖所說心外求法的就是外道一花多果比喻作凡夫造種種業受

種種果報縱然修善業果報也不過是在人間天上而已多花一果

比喻作小乘小乘修種種行修四諦苦集滅道修三十七道品修種

種法門而只得到一個果偏真涅槃一花一果比喻作緣覺尤其指獨

覺他修行一個法門離一切相也能夠得偏真涅槃

或前果後華喻初果却後修道或前華後果喻菩薩先借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〇

修生後真修此皆麤華麤果不堪喻妙法

或者有先開花後結果的也有先有果後有花的先果後花

初果叫見道位他見了道見道而後才能起修先有花後有果這

是比喻菩薩菩薩是先修因後結果可是菩薩修學的法門先修的

是緣因見了性之後才叫真修沒有見性以前都是屬於緣修菩薩的

見道位是在初住小乘人的見道位是初果須陀洹由此可知初住以

前都是緣修沒有找到正路等於是在摸索沒有把握有明師指點

你照這個路走但是路究竟對不對自己還不曉得走到了一個階段

自己才恍然大悟這條路是對的你認識到這條路是對的這是初住境

界在這條路上沒有把握是初住之前的境界所以初住之前要依靠

老師等於學徒還沒有能力出師天天得跟著老師離開老師就會走

錯路老師帶到能辨別方向認識道路了讓你自己走這才叫真

㈠釋經題

七一

修這些比喻都是粗花粗果沒有什麼妙義可言

唯此蓮華在淤泥而不染出水清香遠徹喻實相在纏其體

本淨出纏圓明則名聞十方又為蓮故華喻為實施權文云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等

蓮花在一切花裡面確實是不一樣第一個意思出淤泥而不染

出水放清香文人所謂「出水芙蓉」出水芙蓉就是蓮花蓮花在水

中不放香要在水面上開花後才放香氣佛以此比喻實相在纏的時

候長在泥裡蓮的本體是清淨不染到它長成離開水面開花就好

比出纏圓明之體完全顯露出來香氣遠聞猶如名聞十方這是比喻

「實相在纏」第二個意思蓮花是花果同時有花的時候蓮蓬裡面

就有蓮子不是先花後果也不是先果後花因果同時比喻「為實

施權」第一個是比作實相在纏第二個比作為實施權實是真實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二

教法因為眾生心粗不能接受真實法不得已而用權巧方便說

《華嚴經》是二七日中佛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講的我們凡夫沒有一

個人曉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打坐哪裡曉得他在那裡講經

《華嚴經》的內容包含大不思議解脫境界絕不是一般凡夫能夠接受

的這才不得已到鹿野苑以小乘法來接引五比丘為實施權

華開蓮現喻開權顯實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

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等

「華開蓮現」蓮花長出水面花一開蓮蓬內蓮子就現前這

是比喻「開權顯實」這個時候大家的程度都有相當水準不必再用

那些善巧方便可以直捷談一乘大法「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說二乘是指大乘小乘說三乘是指聲聞緣覺菩

薩說二說三都是善巧方便的權說十方諸佛國土裡面唯有一乘

㈠釋經題

七三

法並沒有二乘法這是說真實的可是程度境界沒有到你講一

乘法他不能接受也不曉得從哪裡下手得不到受用由此我們也能

看出釋迦牟尼佛教學的苦心為了要教大家得到一乘佛法先辦小

學阿含就好比小學小學畢業再辦中學方等就好比中學中學畢

業再辦大學般若好比是大學最後才到研究所一乘法這是世尊

一代時教的設施

一乘法是真的方便法不是真的可見得所講的聲聞法菩薩

法都不是真實的但是在一乘裡面才這樣說你要對一般人來講阿

羅漢法不是真實的菩薩法也不是真實的麻煩就大了聲聞法菩

薩法都是佛說的怎麼不真要比起一乘法它就不是真實的不跟一

乘法比它是真實的不但聲聞菩薩法是真實的五戒十善也是真實

的五戒可以確保人身十善可以生天可以享天福那怎麼不真

這就是說我們在不同境界裡對不同程度的人說不同的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四

華落蓮成喻廢權立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等

又為蓮故華喻從本垂迹

花謝了蓮子成熟這表示「廢權立實」這就是法華會眾生的

根性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接受一乘妙法經文裡面所說「正直捨

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蓮花所表的意思

文云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合入佛

道作如是說

經文裡面說「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在《法華經壽

量品》裡面講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了不是在這一世

在三千年前在北印度這一帶有許多修行人的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

得度佛就示現八相成道來教化他們應以菩薩身得度的佛就現菩

㈠釋經題

七五

薩身來度眾生應以人身得度他就示現人身完全是與眾生機感相

應他早成佛了明心見性證得清淨法身圓滿報身這是從本上

說跡相上說隨類應化應化的目的是誘導眾生同成佛道這是佛

教學的宗旨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文云皆謂今佛出釋氏宮去伽耶

城坐道場成菩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華落蓮成喻廢

迹立本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在教學過程當中這是教初學的

完全垂跡把自己本有的身分隱藏以垂跡相來應一切眾生到學生

有相當程度再說出自己是什麼身分令學生起恭敬心起稀有心

激發他向上這個用意在此地為什麼不一開頭就告訴學生這個身

分一開頭告訴怕眾生根性劣的害怕不敢跟他學嚇退了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六

以一開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分隱藏起來像常人一般跟大家相處在一

塊這叫方便接引經文裡面講佛離開了皇宮到伽耶城在那個地

方坐道場示現成佛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這是「開跡顯

本」的意思到末後這個蓮華就是華落蓮成這是「廢跡立本」

文云諸佛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如上麤妙權

實本迹種種義便故以蓮華喻上妙法所云妙法非去麤取

妙葢即麤以顯妙也所云一乘非離三說一葢會三而歸一也

即麤顯妙猶蓮之即染而淨會三歸一猶蓮之自華而實法喻雙

彰名實並顯故名妙法蓮華焉

經文上說「諸佛法皆如是」佛佛道同為度眾生無論什麼

樣的設施都是真實不虛像我們前面所舉的「粗妙權實本跡」

㈠釋經題

七七

種種的說法種種的設施都是為了方便接引而前面所講的這些義

趣與蓮花長成開花結果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才取蓮花來比喻前

面所說種種妙法所謂妙並不是去了粗的而取它的微細之妙那就

不妙妙在哪裡「即粗顯妙」就粗能顯微細就事能顯其理就

相能顯其性這個才妙所謂一乘也不是離開三乘說一乘而是

「會三歸一」三乘就是一乘《華嚴經》所謂一真並不是離開十

法界另外有個一真而是十就是一妄就是真十法界是妄一法界

是真一與十不二真與妄也不二這才叫妙所以你悟了住的是

一真法界迷了你住的是十法界實在講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在此

地經上講就好比蓮花「即染而淨」它生在淤泥裡面淤泥是

染表示六道長在水裡面水是淨表示四聖

它的花開在水面

上染淨都離開了雖然染淨都離開它有沒有離開染淨它的莖在

水裡根在泥裡花開在水上面可見得四聖六凡跟一真法界是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八

不是二沒有二三佛教我們就蓮花這個意思去悟妙法所以這個

經題叫做「妙法蓮華」

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如線貫華乃貫穿所應知

義攝如經持緯乃攝持所化眾生常者不變義三世不易為常

法者軌持義十界同軌曰法廣如前釋能所合成故曰《妙法蓮

華經》

「經」之一字「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具是具

足具足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所謂貫

穿在今天來講就是言語文字有條理有層次而不錯亂在佛法裡

面科判就像一條線一樣把整部經貫穿起來從「如是我聞」到

㈠釋經題

七九

「信受奉行」真是一脈相承文章無枝葉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

不行言語文字做到不增不減這才能獲得一個貫字

「攝」有攝受的意思就是能夠攝受所化的眾生攝受就是他

的理論他的言辭好像有一股吸引力確實能夠讓人聽了心裡感動

念念不忘而嚮往之效法之在現在來講就是能動人心他有這種力

「常」就是真理永遠不變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地域三千

年前在印度是這個道理三千年之後在此處還是這個說法永遠不會

變更的這叫真理不論時代怎麼進步怎麼變化都能適應時代的

潮流而不會被淘汰不但它永遠能存在而且是萬古常新

「法」是規則就是原理原則是方法十法界眾生共同遵守的

方法依照這個方法才能成就智慧才能夠得到福德福慧圓滿的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〇

法我們求福求慧要做到最圓滿最究竟方法就在這裡頭所以

「經」含有這四個意思合起來稱之為《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㈡釋品題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大義法師註解得很詳細首先說明菩薩得名的由來為什麼叫觀

世音菩薩

《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名曰寶

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

㈡釋品題

八一

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斷

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這是說明菩薩得名的來由可見得得名確實與菩薩成就之後

大慈大悲的願力完全相應這一段文是敘說菩薩在過去世中因地的本

事最重要的我們在這裡看到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所謂「眾生

無邊誓願度」

菩提心就是覺心是我們修學的根本若不發菩提心或者我

們在境界裡一念迷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為魔所攝持有幾

個人的心安住在佛道上菩薩道上如果我們把心真正安住在菩薩道

上就是不失菩提心修行證果也只不過是三五年間之事這是一

點都不假的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心不在道時時忘失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二

楞嚴菩薩自陳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

熏聞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如

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這是引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說明菩薩得名的

第二個因緣由於供養親近觀世音佛與觀世音佛同願同行蒙

佛授記故稱觀世音菩薩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

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

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

㈡釋品題

八三

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

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

生同一悲仰

上面一段是《楞嚴經》重要經文這些話都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

的「世尊」這是佛問圓通觀世音菩薩對答釋迦牟尼佛稱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世尊「憶念我昔」回想我在過去生中「無數恆河沙

劫」菩薩記憶力太好了我們過去一個月二個月的事情都想不出

來他知道無數劫前的事情我們想不想知道當然很想能不能知

道能如果你會用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不要

幾年就成功了但是決定不能忘失菩提心這是關鍵的所在要念念

不忘決定有成就「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就是他親近

的這尊佛「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在此地又看到發菩提心剛才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四

《悲華經》裡面第一句也是發菩提心

首先要跟諸位談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發心前面在經題裡

講到「法」這個字法是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法門把它歸納起來不

外乎三大綱領就是眾生法佛法心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是

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說的全都是心法悟心法就叫佛

法迷了心法就叫眾生法三法原本是一法菩提心就是覺悟心菩

提心就是佛心這是修行證果的因地心古人講「因地不真果招

迂曲」我們無量劫修行到今天現在得這個果報什麼道理就是

因地不真我們常常把菩提心給忘掉了

《大乘起信論》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其實三心

是一心以直心為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我們

待人的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用大悲心對自己要用深心直

㈡釋品題

八五

心就是平等心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幾時平等過都是不平總是我

比別人強別人都不如我這是凡夫心是分別執著妄想那是

迷不是悟覺悟了萬法平等

佛與大菩薩境界當中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唯有直心才能夠證得這個境界才能夠安住在這個境界

當中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心本心本來是平等的無有高

下我們失掉了佛勸我們要發心剛剛第一剎那發了第二剎那就

不平等就失掉了菩提心是以這個為基礎如果沒有直心深心

大悲心的慈悲是愛緣慈眾生緣慈不是大乘佛法講的大慈悲心因

為大乘佛法的大慈悲心是從直心裡面生的或者說深心我們也很清

淨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相當清淨見思煩惱都斷盡

了那難道不是深心嗎不是聲聞緣覺根本沒有菩提心所以在

楞嚴會上說他們是外道這個外道叫門裡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不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六

佛教之外的為什麼叫他外道他沒有發菩提心還是心外求法所

以叫外道可見得問題關鍵就在菩提心我們要特別重視它不是天

天念過就算了我們無量劫以來哪一生哪一世不念念了有什麼

用從來就沒有認真發過

深心就是清淨心我們自己受用自己享受享受什麼心地清

淨這是最高的享受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如果心清淨這就是正

定這種享受叫正受這個享受對一切境界來講就是一真法界在

天堂你沒有樂受你心清淨如果你有樂清淨心失掉了在地獄

裡面覺得有苦那你心也不清淨如果是清淨心在天堂跟地獄是平

等的享受這叫真正的享受三昧就是正受我們現在所受的都不正

常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的享受不正常是凡夫的享受是虛

妄不實的享受不是真正的享受幾個人能懂得這個境界幾個人能

夠認得這個好處這是直心所起的作用

㈡釋品題

八七

你心平等自己的享受一定是清淨待人待物待事必定是大慈大

悲所謂「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同體大悲」一切萬法

都是一心所變現的它必定是同體《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就是自己的真心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一心變現

出來的境界如果你不迷這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你要迷了才有十

法界才有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菩提心最簡單的解釋

不發心沒法子修不發心佛菩薩不能教你換言之佛菩薩想

教你程度不夠不具足條件譬如口渴了想要一杯好茶不但解

渴而且還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自己連茶杯都沒有人家有茶也沒有

法子給你佛法講法器自己要具備法器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發菩

提心真發菩提心你夠資格了可以學大乘佛法而且你這一生當

中必定成就諸佛菩薩哪有不歡喜的道理生生世世勸你你都沒有

真發心沒有真回頭這次真發心真回頭了諸佛菩薩多高興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八

以不要以為我都遇不到佛遇不到菩薩沒有這麼好的因緣佛菩薩

時時刻刻環繞著你照顧著你幾時你回心轉意他就現身了你若

還是念念迷惑顛倒他現身也沒有用處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壞處

為什麼增長你的邪見增長你造罪業的機會諸位如果能夠從這個

地方體會就曉得佛菩薩真正慈悲

供養有兩種第一種是身供養我們親近承事替他服務這

是一種供養第二種是發心供養就是發菩提心依教奉行這叫真

供養《華嚴經》讚歎供養的功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華嚴

經初發心功德品》專門讚歎發菩提心的有了因地心佛菩薩來

照顧你就一定教給你修行的方法

講到修行方法就是修三慧「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是觀音菩薩說的古觀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慧難得為

㈡釋品題

八九

什麼難得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只講戒定慧三學這初

學的人可以修學聞思修三慧沒有資格我們連定都沒有哪來的

慧這個定不是普通的定是菩薩所修的大定定當中開慧其實

小乘到四果羅漢九次第定成就了可惜的是他住在定中他不願意

把定的境界捨棄不願意把境界向上提升如果他發心不住定境再

向上提升這就叫發菩提心所以說迴小向大往上一提升就是慧

這個慧裡頭有聞慧有思慧有修慧可見得慧的層次第一層是學

戒第二層是修定第三層是開慧而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小

乘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大乘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聞思修三慧

小乘的目標是證得偏真涅槃大乘的目標是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

《楞嚴經》講的楞嚴大定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就是理一心不亂

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這是講他過去他依照觀音佛教給

他的方法綱領修學證得楞嚴大定在菩薩地位上《法華經》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〇

《華嚴經》都是圓教他是在什麼位次的菩薩《楞嚴經》說他是初

入三摩地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

那就不是初住境界已經提升了在「普門品」裡面菩薩沒說他的

修行只說到他度眾生的大願大用但顯然他已經成就了要沒有成

就怎麼能夠從體起用如果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他還沒能教化眾

生還沒能發揮他的作用說明他證入的境界還淺如果他普度眾生

了說明他證的位次必定甚深所以這三部經合看才能對觀世音菩

薩有真正的了解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夠建立自己的信心明白如何

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所以對於教理絕不能夠疏忽一定要認真

去研究

聞慧聞是講耳根當中的聞性是以聞性聞如如之理立刻就起

始覺的妙智始覺就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始覺現前就是正

等正覺開始顯現出來了

㈡釋品題

九一

思慧就是正覺的觀察絕對不是意識心交光大師在《楞嚴正

脈》中教導我們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心意識禪家要離心意識參

多半是從意根(

意根的根性)

著手也有用都攝六根這個方法觀音菩

薩是從聞性上下手凡是用六根根性必定成就你要用第六意識第

七末那識不管你修的哪個法門都是凡夫行眾生法不能了生

死出三界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用凡夫心用心意識只有一個辦法還有救那就是念佛法門

帶業往生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因為所有大小乘經論都沒有這個說

法只有淨土法門有但是也要把理路搞清楚不要誤會為什麼

我們在過去生中跟菩薩一樣他修了無量劫我們也修了無量劫他

已經成佛了我們還在當生死凡夫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沒有回過

頭就是念佛也沒有念好生生世世盲修瞎練功夫成片都沒有念

到所以沒能夠往生這一生遇到佛法假如還是盲修瞎練又要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二

過了來生的境遇可能還不如今生不認真怎麼行

要認真先要把淨土的道理方法境界搞清楚這一生決定

往生可見得念佛法門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說它是易行道是

因為相比其他法門更容易為什麼其他的法門要成就必定是遵循

戒定慧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次第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

則淨土之易易在哪裡易在帶業往生有凡聖同居土

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念觀音菩薩聖號也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

一心不亂跟《彌陀經》講的是一樣的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

成片與菩薩感應道交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到這個時候有求

必應所以思慧簡單的說就是正知正見正等正覺是正知正見也是

《法華經》所講的佛之知見

參禪要離心意識教下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大開圓

㈡釋品題

九三

解念佛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得理一心不亂但是可以得

事一心可以功夫成片所以念佛好就好在這裡禪與教如果不離心

意識不能了生死沒有辦法超越輪迴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的殊勝

「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這是修慧聞熏聞修上還加了

個幻字幻字就是三輪體空要「即相離相」決定不能住相為什

麼一有住著那就不是反聞不是內照了心又跑到外面境界上去

了這個功夫非常的細密要念念回光返照《楞嚴經》講「反聞

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是功夫的訣竅大乘修學的重點是在發

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往外攀緣是妄想分別執著往內攀緣還是妄

想分別執著所以歸根結柢菩提心太重要了菩提心是真心不是

妄心真心是平等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在這裡修

修慧所生的功德不可思議智慧現前對內就是《楞嚴經》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四

的解六結破三空能證得楞嚴大定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慧一

體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什麼是坐禪什麼是修定「不取於

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行住坐臥只要你心不向外攀緣

在一切境界中如如不動都是坐禪

六祖的說法在經典裡能不能找到能《四十華嚴》五十三參

中鬻香長者在哪裡修禪定在市廛市廛就是現在的市場百貨公

司最熱鬧的場所他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在境界中修禪定百貨公

司常常去看看曉得科技的進步現在有哪些新產品這是開智慧

樣樣清楚但絕對沒有被境界所轉沒有動心若是看到稀奇的就想

買動心了定沒有禪也沒有了樣樣清楚這是智慧法法(

切境界)

裡頭如如不動這是禪定普通人到百貨公司誘惑力太大

了看到新奇物品就動心了那是凡夫一個修行人也跟普通人一樣

去看這個很好那個也很好但心不動搖那是修禪定所以坐禪

㈡釋品題

九五

不是去找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面壁不是的菩薩修禪定哪個地方

熱鬧到哪去修什麼修如如不動我們在一切境界裡起心動念那

就是病要把它修正過來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

著這是修定

念佛就是在境界裡起心動念了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提醒自

己這句佛號「南無」是皈依皈是回頭我被境界迷了在境界

裡起心動念了從迷裡頭趕快回過頭來依什麼依阿彌陀佛阿彌

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成無「彌陀」翻成量「佛」翻成

覺懂得這個意思這句佛號就是觀照無量無邊的境界裡面我們都

要覺而不迷所以它是喚醒我們的迷惑顛倒佛教不是宗教宗教是

感情的宗教都是要靠他的自己無可奈何要求他來幫忙佛法不

是的佛法是讓你靠自己讓你自己覺悟我們得認清楚佛法的本來

面目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六

三慧它的總名稱就是根本智又稱作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對

內的對外就是大慈大悲是後得智是為他受用的我們現在顛倒

錯亂把他受用的當作自受用自受用沒得到這才變成生死凡夫

才變成可憐憫者

解六結越三空破五蘊超五濁全憑三慧這是講自利有

這麼大的好處

下面講聞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初於聞中」這是聞慧決

定不能錯用了心不要把六識的耳識當作聞慧不能把第六意識那個

善於分別思惟想像的當作聞慧否則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

曲」聞慧不是耳識也不是意識而是耳根的根性聞性在《楞

嚴經》「十番顯見」這段經文中說到若懂得見性了就懂得聞性

因為性是一個「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的根性只

㈡釋品題

九七

要舉一種說明其餘的就可觸類旁通

從「入流亡所」到「空所空滅」這一段是思慧修慧都包括

在其中「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講境界就是入三摩地自

己達到什麼境界一定要曉得好像要去一個地方一樣我們得先知

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方要到達什麼地方寂滅現前這個境界你是

念佛人是用念佛功夫達到的你自己也很清楚已經證得理一心不

亂自己證得的境界不需要問別人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佛在《楞嚴

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本來走的是一條正路自己不

相信去請教別人他指一條邪路讓你走那不叫冤枉嗎所以一定

要多多的讀誦大乘經典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依法不依人」

法就是經典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與方法來修學

說到功夫功夫就是思修就在「入流」二字入流就是返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八

觀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入是返向內不向外向內完全

是以智慧為基礎觀智它是能入耳門是所入

耳根的對象是音聲當你聽到音聲怎麼反聞說實在話初

學還是要用分別心如果你不用分別那你跟觀音菩薩同一儔類你

不是凡夫三年就可以證到三摩地的果位所以我們要從觀照照住

到照見一步一步來學習觀照照住都是用意識心這是交光大師

跟長水他們註解《楞嚴經》所謂新舊兩派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舊

註都是依據天台思想天台止觀修行方法是用意識心而交光大師用

《楞嚴經》本身所講的方法就是「奢摩他三摩禪那」捨識用

根一乘的修行法用意識心一般講是三乘的修行法大乘的修行

法在中國禪宗六祖大師的方法是從達摩祖師傳下來的即捨識用

根所以他接引的根性是上上乘人神秀大師當時在北方接引的大

眾是大乘人可見得大乘人還是用的心意識上上乘人捨識用根無

㈡釋品題

九九

論在禪在教甚至於在淨土都是一樣

我們既然沒有辦法捨識用根就用第六意識從觀照的功夫下

手當我們聽到音聲的時候不論什麼音聲聽到之後了了分明不

要去執著一執著就變成第七識那就跑得太遠了這時候就回過頭

來像禪家功夫一樣去研究思惟能聞的是誰誰能聞譬如人家

讚歎你馬上回過頭來能聽到這個聲音的是誰耳聽到的嗎識聽

到的嗎性聽到的嗎你往裡面去用功夫你就不會因讚歎而生歡喜

心就不會起煩惱人家罵你你聽到這個聲音馬上想到能聞的是

誰把那個罵的人的話都忘掉你也就不生煩惱不受氣了用這個

功夫我們念佛號能聞佛號的是誰用這個觀照功夫這就是覺

這就是不迷不隨外境流轉把外面境界統統轉變為自己內照的功

夫這是反聞這是入流所以反聞入流思慧修慧都在當中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〇

當你向內聞的時候你還在那裡起一個疑情能聞的是誰這依

舊是意識心這個功夫如果用在念佛上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往生西

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但是要證理一心那功夫還差得很遠如果

你得到事一心再往上提升到理一心把心意識捨掉提升是相當快

的這個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的這是屬於「智光內照」

入流就是與本覺相應這叫合覺「亡所」所就是譬如讚歎

你的音聲毀謗你的音聲亡就是忘掉了沒有注意到你整個意識

都集中在反聞集中在內照不向外攀緣把外面境界忘掉了這個

忘掉不是說外面境界你不清楚你真的把它忘掉不是忘是比喻不

取外面境界相把外境全變為智慧向內照用這個功夫只要你用得

稍稍得力我們念佛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的確不難初發心的人用

三年工夫真的能成就可是你不能失去觀照否則三年就不能成功

人家讚歎你你會歡喜你心在往外跑人家毀謗你罵你你會生

㈡釋品題

一〇一

氣心也在往外跑凡夫就是心往境界上跑這是很苦惱的事情學

佛人的功夫他心不往外面跑他能守得住觀照就是把心收回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亡所在六結裡面第一個「動結」就解開了在境界裡頭常常

用這個功夫他心地清淨外面境界無論順逆好像都與他不相干

心常住在清淨當中這個時候的境界叫輕安非常好但是注意這

不是禪定距離禪定功夫還遠得很這是剛剛得到的一個好境界心

不為外面境界所轉了心得輕安無論是順境逆境你都能處之泰

心清淨「靜」也是個結必須依舊要用入流這個功夫就是

反聞的功夫要用到底從開始一直要用到成佛為止不能夠中斷不

要以為現在得點輕安就可以不用這個功夫那你的境界就止在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二

裡止於這個境界修其他法門不能成就你沒有斷煩惱這只是伏

煩惱不能了生死修淨土功夫到這一層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沒有

問題可見得帶業往生不難容易但是六結裡頭的第一個結你要

沒有解開往生沒有把握臨命終時靠助念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機

會活的時候你都不願意往生死了之後勸你往生真肯嗎到臨命

終時牽腸掛肚的事情那麼多放不下所以平常就要學會放下

入流的功夫這是修行的總綱領不管你是用意識心還是用菩

提心都是這個原則這個功夫決定不能終止念念都要提起來這

就叫覺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入流就怕你忘

掉你要不入就會出心就被境界轉了在境界裡面起了名聞利養

起了貪瞋痴慢心就跑出去了如果是入流決定沒有名聞利養貪

瞋痴慢心是清淨平等的雖不是真平等但是表現在外頭確實平

等真平等要入三摩地才真平等這個時候向著平等的路走所以

㈡釋品題

一〇三

他的現相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這叫真功夫

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人家為什麼尊敬他他做入流功夫當年蓮

池大師三步一拜去參訪遍融禪師老和尚只教導他「不要被名聞利

養欺騙了」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老和尚這一句話死心塌地老實

修行他才能成為一代祖師

第二句就是把靜結也解開了「所入即寂動靜二相了然不

生」這個境界在破五陰裡面就是色陰突破了色受想行識破了色

陰的區域前面這兩個結解開了就相當於小乘見道位

「如是漸增」功夫不斷再往前向上精進「聞所聞盡」這

就是「根結」必須到動靜這兩個境界消失了根結就現前古人

註解《楞嚴經》有個比喻六結就好比我們穿六件衣服必須脫掉外

面一件才看到裡面一件根結從外面來說是第三件前面兩件脫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四

才看到第三件一般人很不容易發覺的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的所

接觸的是動一切都是動相外面境界動我們的心也動至於靜

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可是靜不下來至於根那就不曉得了就看到

外面這一件裡面第二件彷彿還能看到一點再裡面不知道了必須

前面兩個結解開第三個根結才現出來現出來就可以破它了如果

你功夫再繼續不斷的精進定力愈來愈深根結也解了根結解的現

象是什麼能受跟所受沒有了就是受陰破了我們每個人都有感

受受就是根結的作用能受是它所受還是它

根結破了之後這功夫就是照住在念佛法門來講事一心不

亂得到了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三昧是正受能受所受都沒有

像前面講得到輕安自己有感受「我心好清淨」你還有受你有

受根結就存在只要有受就不是正受不是三昧怎麼辦繼續

不斷的用入流的功夫還是用返照的功夫

㈡釋品題

一〇五

再進一步「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第三個結解開了第四個

「覺結」現前就是受沒有了有覺覺依舊是障礙為什麼它是

法執的障礙是無明根本「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有覺」

有覺就是無明無覺你是凡夫愈往後去境界愈微細不將覺結解

開不能證得法空不能破法執到能受所受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覺

性現前我們要曉得這個境界不究竟不要以為我已經證得大覺我

已經成佛了覺性現前這個境界一定要很清楚依舊功夫不能間斷

繼續不斷的去努力去返照

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覺就是能覺所覺能覺所覺都空

了覺結解開了這個時候空現前空還是障礙為什麼因為你還

有能空所空能空是你入流這個功夫所空的是覺能覺所覺沒有

了空了可見得你還有能所換言之空性雖然現前不圓滿功

夫還要精進不能間斷不能終止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六

時候就是最後的一關mdash

mdash

「滅結」前面五個結你用入流的功夫破

除消滅了可見得統統都是生滅法總而言之全是生滅心生滅

心就是妄心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

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寂滅現前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是

什麼見性

可見得我們有這六重障礙真性不能現前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

德能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這六種障礙去除的辦法就是返照返照

的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念佛是方法念觀世音菩薩

也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原理是一個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才說法

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所有的方法你運用的得當統統是解六

結破三空明心見性

到這個地方就是見性了如《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㈡釋品題

一〇七

切苦厄」到見性這個功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修念佛法門剛得

理一心不要以為這就圓滿了還不行但是這個時候再用功叫「無

功用道」也是古人所說的「此處著不得力」是任運成就沒有法

子用力的功夫還是用智照所謂的歷事練心你要想再深入了解到

這個時候怎麼用功那你就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方

法入三摩地之後再修成無上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首先參訪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吉祥雲比丘

吉祥雲比丘教給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不念佛

的我們自己過去真是無知以為這是老太婆教瞧不起念佛法門

到以後經典看多了才生慚愧心我們認為最好的最高的是佛門接

引眾生的小廣告我們所看不起的原來是佛法精華之所在我們不識

貨真正的寶貝不認識把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的法當作真實法不

認識真實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八

這一段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要曉得這個道理會用這個方法

你的功夫就得力你會在修行當中法喜充滿不會退心曉得自己在

進步曉得自己的境界

「普門品」是以這個理論做基礎所以菩薩才有那麼大的能力

與我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有任何苦難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

修學必定感應道理在此地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

作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

這一段經文說明菩薩是屬於帶果行因倒駕慈航他久遠劫已經

成佛了為什麼不以佛身來度眾生而降到菩薩的地位佛是老師的

㈡釋品題

一〇九

地位老師必定是尊嚴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即使世間帝王對

於老師也不敢南面臨之這是古禮皇帝接見老師皇帝站在東面

老師站在西面以賓主之禮相待不敢以君臣之禮這是對老師的尊

重佛真正是慈悲至極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作菩薩就是不以老師的

身分來教化眾生而以同學學長的身分來教化眾生這樣接引眾生

就有許許多多的方便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觀世音菩薩已經是成佛再來之人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是初住

菩薩《四十華嚴觀自在菩薩章》他所示現的是第七迴向位的菩

薩可見得他示現的身分就是菩薩的身分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

位次的菩薩他統統都示現這樣才能普度眾生到經文後面看到菩

薩示現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表示無量無邊的身分這是我們要曉得

的你說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身分什麼身分都有無類不現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〇

釋名號之義

別行玄云觀世音者西方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

音觀者能觀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則明明不昧了了常

知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所觀則有正覺之音眾生之

音器世界之音雜類之音故稱世音也能所合標境智雙舉

故云觀世音

「別行玄云」別行就是這一品經古大德從《法華經》中選出

來單獨流通玄是玄義《別行疏》玄義裡面說「觀世音者西方

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這是梵語音譯翻成觀世音「觀者能觀

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之智就是「入流亡所」也就是反聞

的功夫智揀別不是識智是無分別智有分別就叫識就是第六意

㈡釋品題

一一一

識有分別有執著是第六識第七識不叫智

智是無分別智就是清淨心所起的作用清淨心能照照的作

用就是觀智古德常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靜沒有風浪的時候像一面鏡

子把它比作清淨心它起的作用是能照像一面鏡子把外面所有

的境界都照得清清楚楚比作無分別智心要是動了就好比水起了

波浪水起了波浪有沒有作用也有作用也能照但是有波浪的時

候它照的是局部而且也不清楚我們的心在不動清淨的時候

所起的作用就叫智的確無分別雖無分別一切明瞭不是說無分

別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無分別比有分別還要明瞭還要真實這叫

智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執著心那叫識

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提倡捨識用根就是把執著分別捨棄

掉用無分別智以此作本修因才能得成無上菩提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二

中國自古以來世間法佛法的教學都是從根本智下手這是

我們應當要明白的唐大圓居士在《唯識新裁擷彙》中就提出這個問

題而且非常的感嘆他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

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童蒙的讀經先但句

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

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為後得智以是比較東

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

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

民國以來教育制度改革了不在根本智上下功夫沒有根本

智就沒有後得智你所修學的正是清涼所說的不是墮在無明就

是墮在邪見這也是今日之下我們修學很難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根本智的修學就是在背誦背誦就是訓練根本智親師訪友了解經

義是培養後得智世法如此佛門的參學也是如此佛門出家五年學

㈡釋品題

一一三

戒學什麼戒《沙彌律儀》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誦經學規

矩接受生活教育學服務大眾從前寺院裡住的人多所有粗重的

活都是初出家的人做像燒飯種菜砍柴挑水這是生活教育

除生活教育之外就是背誦經典每個寺院都有學風道風道風是行

門學風是解門譬如天台是依《法華經》你在這五年當中要把

《法華經》背過不能背誦就沒有資格在講堂聽經只能站在講堂後

面侍候大眾不但要背誦《法華經》還要背誦註解智者大師所作

的《法華經文句》以及《法華玄義釋籤》《摩訶止觀》這是天

台三大部五年當中全要背過才有資格學天台

古人能成就是真正下了功夫我們現在什麼功夫都不下就想成

就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今天哪一樁能比得上古人只有一

樁享福超過了古人我們的享受比古人超過太多了除此之外沒有

一樣能比得上古人這是講觀照一定要用根本智希望諸位重視根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四

智的訓練

「能觀」就是觀智就是根本智「則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就是前面講的入流「所觀」

這是境界觀世音菩薩他用從耳根而入這個方法耳聞音聲代表音

聲所入與大勢至菩薩用的法門不一樣大勢至菩薩用的是「都攝六

根」觀世音菩薩六根單用耳根這一點不相同但是觀照入流決

定是一樣的這兩位菩薩都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是做功夫的模範

我們取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行取觀世音菩薩專攝耳根也行都有很

了不起的成就

說到「音」我們今天在講堂裡面講經說法這是屬於正覺之

音也就是法音有「眾生之音」我們一般談話言語以及唱歌的音

聲屬於這類有「器世界之音」譬如風有風聲雨有雨聲另外樂

㈡釋品題

一一五

器如磬木魚在敲打的時候都有音聲這叫器世界之音「雜類之

音」包括六道鬼神裡面的一些音聲我們現在有許多神咒都是屬

於這類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言語上述這些總稱為「世音」

「能所合標境智雙舉故云觀世音」到這個地方都是解釋菩薩

名號的來源及意義

普是遍義行彌法界隨心益物稱體而周故為普

「普門品」「普是遍義」就是普遍「行彌法界隨心益

物稱體而周故為普」行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盡虛空遍

法界哪個地方有眾生菩薩就到哪個地方去為眾生服務幫助眾

生滿他們的願望有求必應這是普的意思「隨心益物」益是利

益物包括了九法界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果說利益人人不包括天

也不包括餓鬼畜生說物就統統都包括了物的範圍比人的範圍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六

得太多了隨心兩個字的意義很深《楞嚴經》講隨心應量利益一

切眾生「稱體而周」體是法性周是周遍唯有稱體才周遍這

四個字不容易體會說得淺顯一點你用平等心就周遍了有分別

我做這樁好事只利益某一個人沒有分別一樁善事就盡虛空遍法

界所以叫普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法法全彰事事無礙故為門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門是通達沒有障礙的意思「法法全

彰」彰是明顯的意思沒有藏在裡面全都露出來了事事無礙

故為門

此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萬像流動殊音異類普現色

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㈢述來意

一一七

「此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菩

薩的智慧將整個法界全體照在他清淨心中像一面鏡子一樣無有不

照「萬像流動」這是指境界裡面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流

動是指這一切法的生滅現象「殊音異類」四大類的音聲不一樣

各不相同他能夠「普現色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圓是圓滿

應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這是把品題簡單的介紹出來了

㈢述來意

又妙音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

未圓

妙音跟觀世音菩薩關係非常密切如兄弟姐妹因為他們是同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八

一個法門妙音也是普遍的現身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

《法華經》裡面「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妙音菩薩品」是第二十

四品這兩品經文的意思大同小異異在什麼地方「但略而未普

妙而未圓」妙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他的範圍小不普遍觀世音

菩薩實際上就是把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兩品讚佛偈

都是用「妙音觀世音」合起來讚歎

觀音不離是行而能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自在之業普

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其實二聖一道相為終始故後頌觀音之

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

相為終始欲體前法須兼二行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

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

㈢述來意

一一九

「觀音不離是行」觀世音菩薩的行門跟妙音菩薩是一樣的

就是他的範圍大「而能大千圓應」大千是講大千世界「無去來

相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進是進步比妙音

菩薩更進一步將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普利眾生

「其實二聖一道」二聖就是妙音觀世音這兩位菩薩是出自同一

門走的同一條道路「相為終始」妙音菩薩表開端觀音菩薩則

是發揚光大達到極處表終極「故後頌」偈頌裡「觀音之德而

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觀世音菩薩

把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成為普門這個法門「是知相為終始」終始

和始終意義不相同始終是個斷滅相從開始到結束這一個段落就

過去了終始是相續不斷的相永遠沒有完的時候「欲體前法須

兼二行」你要想學觀世音菩薩普門圓應要從妙音菩薩下手為什

麼「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〇

門品就是這麼來的是由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才說普門品這是說明這

一品的來意

觀世音菩薩一共有三經三經都不是獨立的第一經是《華嚴

經入法界品》中的一章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

表第七迴向的菩薩第二經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三經就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前面兩經都說到菩薩怎

麼修行成就的尤其是在《華嚴經》上稱為「觀自在」稱觀自在偏

重在自己的成就稱觀世音偏重在利益眾生這方面自受用稱之為自

在他受用稱之為觀音大慈大悲所以《普門品》裡面就沒有講到

他自己修學的經過完全說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普門品》的內容

是圓應大千把眾生的苦難歸納為十大類跟《華嚴經》用十來表法

是一個意思外面的災難有七大類內在的災難有三大類菩薩能夠

幫助你「免七難離三毒」眾生還有許多的欲望有求不得苦所

㈣勸發心

一二一

以觀音菩薩有「應二求」雖說應二求實際上無論你想求什麼都包

括在裡面經文為什麼只講求男求女這是在一切求裡面舉最重要

的世間人最重視的就是後代總想有好兒子好女兒這個都可以

求其他的當然不成問題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這就是觀世音

菩薩的十二大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一樣他是以十二大

願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流傳妙法妙法就是《妙法蓮華經》所

以這一品在《法華經》裡面屬於流通分

㈣勸發心

「勸發心」就是勸勉大家要發心發什麼樣的心共有五條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弘法當如妙音觀音護法當如神咒之降

魔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勸發必如普賢要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二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妙音菩薩品」前面就是「藥王菩薩

本事品」為了求法當如藥王苦行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

無一不是為法忘軀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求法如果顧及自己身命安

危不肯犧牲享受怎麼能吃那個苦那是徒步走去的從中國到印

度要走三年不是短距離當中要經過沙漠要通過雪山我們中國

發心到印度去取經的有一百多個人最終回來只有十幾個人其餘都

是在途中遇難喪失了身命哪個人都知道途中危險但還是發心

去不懼為法犧牲我們自問有沒有這個精神稍稍受一點苦就不肯

幹了那還能行嗎還能有成就嗎要知道古人求法之難釋迦牟尼

佛過去世曾為半偈而捨全身我們今天對於法物對於經典糟蹋不

愛惜這是過失對經典為什麼要尊重古人求來不易今天雖然容

易得到要想到從前人求法之難《楞嚴經》當年做為印度的國寶

禁止帶到其他地方去般剌蜜帝法師為了傳法剖開自己手臂把經

㈣勸發心

一二三

書藏在其中帶來中國這是講為了求法

「弘法當如妙音觀音」普門圓應唯有弘法才能報佛恩弘

法要有觀世音菩薩妙音菩薩的精神有教無類眾生有感立刻就有

應感應道交絕不分彼此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沒有任何條件所

以弘法要如觀音妙音他們是榜樣「護法當如神咒之降魔」通

過神咒可以請鬼神來護法降魔可是更重要的是要降服自己的心

魔魔來害你就好比一個國家外面有敵人攻擊內裡一定有奸細

為他做情報人員內外勾結他才敢動手如果內裡團結一致魔力

量再大他不敢侵犯《八大人覺經》中講了四種魔只有天魔是外

面的內應有三大類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內外勾結魔的勢

力才大才有無量無邊的災難內裡沒有魔外面天魔外道對你無能

為力所以我們只要行得正他不但不欺侮你他恭敬你發心來保

護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四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教導我們「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

世間意」世間意是什麼就是跟鬼神打交道如算命看相看風

水跟鬼神打交道求鬼神保佑降福就是跟魔套關係猶如跟黑

社會頭目拉關係拉關係有一點好處他有勢力能幫你忙但是你一

生得受他控制得不償失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鬼神見到你對

你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你是佛的弟子他怎麼不尊重你所以用神

咒降魔先降自己的煩惱魔外面鬼神自然不敢侵犯這是護法先要

護自己的法護自己的法先要護自己的菩提心護自己的清淨心從

這裡做起

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神咒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

神咒不要再去搞其他的搞得太多心都亂了這個咒靈那個咒不

靈起了分別執著一個都不靈為什麼你心不清淨護就護清淨

心一個咒能得清淨心這個咒就靈專一就靈多就不靈學東西

㈣勸發心

一二五

愈簡單愈好才有靈驗多了分心多了在內裡起無謂的分別執著

破壞自己的清淨心

「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妙莊嚴王是修行的模範修行要緊

處在哪裡轉邪見為正見轉邪行為清淨行轉邪就是改過自新妙

莊嚴王勇於改過自新知道自己有過失他馬上就能改正過來我們

修行要像他才行我們修行不能成就就是有很多毛病沒能改過來

頭一個大毛病是貪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明明知道應當要

放下就是放不下不能改過還有懈怠懶惰明明知道要勤奮

可是偏偏就喜歡懶惰自己的毛病一定要曉得要想辦法改如果不

改決定不會有成就哪個毛病最重先從最重的下手因為最重的

能改了其餘的小毛病就很容易改

我初學佛的時候毛病就是懈怠懶惰自己曉得但很不容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六

改別人勸我也不行最後用什麼方法對治講經剛開始學講經

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一個鐘點我至少要用二十多個鐘點的時間來

預備沒有充分的預備上了講台下不了台所以有人說你怎麼那

麼喜歡講經我其實當初哪有喜歡只為對治毛病我在講台上做學

生講台下面是我的老師我的監學每次都坐在這裡督促我看我

有沒有進步我用這個方法對治懈怠懶惰所以你自己要想方法來

對治你要是不認真想個好方法來對治懈怠下去將來一事無成

每個人的毛病不一樣不是一個方法能夠治一切人而且每個人

不同時期的毛病也不一樣方法得常常變就像生病一樣今年生的

病跟去年不一樣藥方要調整藥物也要換才能把病治好修行就

是治病我們的行為發生了毛病要把它修正過來「有恆為成功之

本」學習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這是我們應當要學妙

莊嚴王的

㈣勸發心

一二七

「勸發必如普賢要祈」勸發就是勸一切眾生發心要學普賢

普賢勸我們什麼經文上有四條第一「諸佛護念」不發心則已

發心必定得諸佛護念大凡學佛修行人一個是疑一個是怕疑

佛講的話真可靠嗎我什麼都不求什麼都放下明天我沒飯吃怎麼

辦第二個就是恐懼因為有疑就有恐懼所以必須要存一點錢準

備自己養老用好像在留戀這個娑婆世界還不想走一邊念這一句

「阿彌陀佛」希望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一邊準備要再過個幾十年幾

百年幾千年的樣子心口相違心裡想的跟你自己所行完全是兩樁

事情這怎麼會有成就

從前出家人是三衣一缽每天到外面托缽有的時候也托不到

托不到不怨天尤人明天再托不求人你不求人佛就來護持護

法神就保佑他有責任他要護持修行人你真發心心地清淨諸

佛護念不要操一點心我剛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八

我從布施下手第二次去見他的時候他說真正學佛的人你的一生

統統由佛菩薩護法神照顧我相信他的話所以我從學佛以來一直

到今天什麼事都不操心我信心具足諸佛菩薩護念

第二「植眾德本」植就是培植我們自己要曉得培福修德

從哪裡做起從戒從定這是德之本修六度修十波羅蜜是福之

本有德有福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會缺乏這一句著重在為大眾

服務第

三「入正定聚」這是自受用修自己自己要把心安住在定

境上就像《彌陀經》所講的把自己的心安住在「一心不亂心不

顛倒」的境界這是自受用

第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四弘

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你的心量才廣大才不

三正釋經文

一二九

會自私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把你的心擴大小我就沒有了這

是普賢菩薩在法華會上勸勉大眾的話我們在此地讀《法華經》我

們也是法華會上的一分子普賢菩薩的勸發當然包括我們在內

三正釋經文

普門圓應

甲一問答顯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〇

這一品題標的是「普門圓應」這是「普門品」的總題目也就

是全經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佛門稱為科判這一品分為兩個大段

落第一個是「問答顯德」顯是顯示就是菩薩的德能也是菩薩

的事業德是一種成就他在事業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德跟得在古時

候通用)第二個是「聞品得益」說明觀世音菩薩無始劫以來盡

虛空遍法界所做的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與菩薩一問一答我們聽了之

後獲得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啟發我們的信心我們應當要效法他

學習他

乙一長行

第一大段裡面有「長行」有「偈頌」長行是散文的體裁偈

頌是以詩歌的體裁多半屬於重頌長行裡面有「兩番問答」

丙一初番問答觀音人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一

「初」這是第一番「問答觀音人」就是問答觀音菩薩這個

人「又二」裡面又有兩小段第一小段是「無盡興問」無盡是

無盡意菩薩他提出這個問題第二小段是「如來垂答」

丁一無盡興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

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此品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也若愚讚云世

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

意觀音之行亦若是矣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為慢外國以袒為

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事師充役之儀故以袒為恭也合掌

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彼國以合掌為敬表不敢敬誕專至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二

也向佛者以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

這就是問觀音人他是什麼因緣稱觀世音這一品(品就是品

類)是因無盡意菩薩發起的菩薩的名字含義很深「表普門圓行應

現無盡也」表示普門是無盡意「若愚讚云世間無邊塵擾擾眾

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這是古德對於

無盡意菩薩的一首讚詞觀音菩薩之行也跟無盡意菩薩相當事業

悲願同樣無有窮盡

『偏袒右肩』這是禮節在行禮時把右臂膀露出來表示真正

恭敬不忘承事因為這樣遇事方便處理如果老師有什麼事情吩咐

去做立刻就能起來去做做事就會敏捷快速自古以來就講求這

樣而不是慢吞吞愛理不理的當然這並不是老師要求的一分恭

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恭敬是你本身的修養老師同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三

樣的講課你能夠接受多少與你的恭敬心成正比例沒有恭敬心

你在老師會下縱然住上二十年三十年也決定沒有成就惠明在五

祖會下多年一無所得就是因為沒有恭敬心他去追六祖搶衣缽

追到了提包袱提不動這時候恭敬心生起他一下就開悟了老師何

必要求你對他恭敬你不恭敬他心裡就起怨恨這個老師是博地凡

夫不值得跟他學所以自己學習態度是傲慢是恭敬決定自己能

夠接收多少

『合掌』也是表恭敬十個指頭代表散慢十指合一表示一心

同時掌要合攏有些人合掌當中是空的大拇指伸得長長的這不是

一心是散亂心有形式沒誠意合掌是表一心掌要合攏指頭

要併起來

『世尊』下面就是問答的言辭無盡意菩薩請教釋迦牟尼佛問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四

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是什麼因緣得來的提到觀世音菩薩沒有人不

曉得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這麼高的聲望有這麼大的名氣無盡意

菩薩問的意思就在此地為什麼他有這麼高的知名度是什麼因緣而

有這樣的成就

世尊下問觀音人意謂觀音之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名

不自有因義而彰觀音之所以為觀音者果何因緣有斯名也

因緣甚多略言境智以眾生善惡兩機為因菩薩靈智慈悲為緣

這兩句很重要無論說多少種因緣都離不開這兩個原則

大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今無盡意具定慧二種莊

嚴故能問如來究竟二種莊嚴故能答也

三正釋經文

一三五

這個問答也是大學問不是一般人都能夠提得出這個問題也不

是泛泛之輩可以解答的何況是觀世音菩薩因地非常的深遠慈悲廣

大若非如來確實沒有人能夠答覆得圓滿

此地的「大經」並沒有指出哪一部經一般我們稱大經就是《大

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一切經當中最大的可是天台宗稱《大涅槃

經》為大經《法華經》是天台宗主修的經典所以此地講的大經

當然還是用天台家所尊重的《大涅槃經》淨土經論裡面譬如《彌

陀經疏鈔》常說「大經云」淨土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

這就是《涅槃經》裡面所講的要具足兩種莊嚴才能問要究

竟圓滿兩種莊嚴才能解答我們每天念迴向偈「莊嚴佛國土」我們

拿什麼莊嚴以香花水果莊嚴這完全是表面工作真正的莊嚴是

定慧具足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具足定慧兩種莊嚴所以他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六

問如來在果地上更不必說了定慧都究竟圓滿所以如來能答無

盡意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下面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其實這是代我們

啟請的他哪有不知道的是因為我們不曉得代替我們發問佛給

他解答就是給我們說法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的本跡因緣以及利益

眾生的這些功德事業

「如來垂答」從這個標題我們就曉得底下一段經文的內容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七

戊一總答

這裡面分成三個中段第一段是「總答」第二段是「別答」

第三段是「勸持名答」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此經如來所

說彼從因陳此從果彰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兩經合

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也且初又四初標舉人數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彼經是指

《楞嚴經》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出他是怎麼證得十四種無

畏功德「此經如來所說」而在法華會上是佛說的「彼從因陳

此從果彰」楞嚴會上觀音菩薩是說他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

果報說明他自己的修證本經完全是從菩薩果地上利生作用來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八

的經典一定要合起來看不合起來看這「普門品」那真是難信之

「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楞嚴會上觀音菩薩只說他

自己本身能應的這方面而法華會上是把感應道交兩面都說到了眾

生有感菩薩有應「兩經合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我們讀觀世

音菩薩經應當把三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如果能把《華嚴

經觀自在章》細細的看一遍我們就曉得觀世音菩薩名號應當怎樣

受持現前我們只偏重在持名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告訴我

們口念口業受持名號能免七難意業受持心裡面常常憶持

能滅三毒身體禮拜能應二求可見得修觀音法門必須三業受持

單單口業你只得三分之一的功德口誦心憶持身禮拜三業求

感菩薩必定有應

三正釋經文

一三九

己一標舉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這是總答裡面第一個小段「標舉人數」

十法界機實是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

葢指一業有如許人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苦騐(

音驗)

人知同

一業以例諸趣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此舉境眾機

多以顯菩薩觀深應大

「十法界機」機就是指有災難的眾生世界無量無邊受苦

難的眾生亦無量無邊「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

一業有如許人」業無量無邊而每一種業又『有無量百千萬億

眾生』「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這個苦來驗人就「知同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〇

業」若不是造同樣的業怎麼會受同樣的報共業所感以此類

推其他的任何一道任何一種果報「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

業之意」「此舉境眾機多」機是根機根機有善有惡善惡

與菩薩都能感應道交「以顯菩薩觀深應大」觀是菩薩的功夫功

夫深應大無論在什麼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

己二總明遭苦

受諸苦惱

這句就是一個小段「總明遭苦」這句是總說

此舉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

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多人也受諸一句多苦也舉

多顯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一

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

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

「此舉現遭苦厄也」苦有苦苦壞苦行苦「自有多苦苦一

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這是舉例而言「今

文」經文所說的「百千萬億」這是人多『受諸苦惱』這一句是

「多苦」人眾多受的苦也多但是前面人眾雖然多他造一種

業這裡講「舉多顯少」業是一種多人在受苦「多尚能救況

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

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

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不可說不可說是數目字在印度表

最大的數目字

大義法師這一段註解很明白我們讀經文看註解一定要有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二

覺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明白造惡業後有苦報這個

道理所以在造因的時候謹慎決定不作惡業凡夫沒有這個覺悟

任意造作果報現前所謂定業定業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忙逃

不過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造業身體動作是身業言語是語業言語愈少愈好避免造

業念頭起心動念是意業動一個念頭在阿賴耶識裡就下一個種

子種子遇到因緣就起現行就要受報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不

打妄想則已打妄想就想佛菩薩世間再好的事情還是少打妄想為

妙為什麼總而言之是生死業不能出三界免不了輪迴既免不

了輪迴就免不了三途苦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

念這一天到底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是淨念多還是染念多自己要

做一番檢點認真反省如果染業多淨業少道業上不能成就染

業裡頭如果惡業多善業少來生必定墮三途這不必問別人自己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三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造什麼樣的因後來結什麼樣的果這是

一定的道理何必問別人

當苦難來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回心轉意回頭是岸真懺悔之

後稱名就會感應道交就起作用回頭就是懺悔真正回頭的人懺

悔業障曉得自己做錯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種人念觀音菩薩

才有感應一面念觀音菩薩求菩薩加持消災免難一面還在不斷造

惡業菩薩想救也救不了

己三聞名稱號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由過現惡故遭諸苦由過現善復得聞名此以善惡相帶

合成機感也一心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四

一心皈憑更無二意是名事一心稱名也若達事中一心自他俱

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

理一心稱名也

此處關鍵的兩個字就在『一心』

「由過現惡」過是過去世造的惡因現是現在世造的惡因

「故遭諸苦」得的這些苦果苦報世間沒有完全的惡人從來沒

有做過一樁善事的惡人找不到的從來沒有做過一點惡事的善人也找

不到的一切眾生總是善惡交雜不是善多惡少就是惡多善少

「由過現善復得聞名」能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讀到觀

世音菩薩的經典這總是你過去的善根現世的善業你才有這個機

緣「此以善惡相帶」惡裡頭帶著善善裡面帶著惡這時候善現

三正釋經文

一四五

行起作用了想要斷惡發了修善斷惡的心「合成機感」這是與

觀世音菩薩感應的第一個條件什麼人有資格求觀世音菩薩修善斷

惡的人有資格他有資格但是還得要有功夫『一心稱名』這就是

功夫念聖號不是散亂心念要一心稱念「一心有事有理」既有

事有理當然也有功夫成片「若用心存念」這都是意識心就是

分別心執著心「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決定沒有雜念一個念

頭接著一個念頭二六時中就是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個雜念

摻雜在其中「一心皈憑」皈是皈依憑是依靠「更無二意」

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是名事一心稱名也」這種功夫與觀音菩薩

才能感應道交才真正能夠免七難滅三毒應二求有求必應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也是用這個方法原理相同這個

功夫確實不容易但是也不難問題是在自己自己肯做就不難不

肯做就難了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一天到晚打妄想這個法門就是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六

你所有的妄想統統轉成聖號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就是菩薩

聖號決定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若達事中一心」達就是達到你的功夫已經到達事一心

事一心是著相理一心是離相「自他俱離」自是自己能念他是

觀世音菩薩是我所念的念不念念功夫還是跟前面一樣這句

名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可是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聖號也了不可

得「自他俱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理一心稱名也」要問理一

心念不念念理一心不著相也是拿著念珠一天到晚觀音菩薩觀

音菩薩觀音菩薩跟事一心的人一樣但事一心他著相理一心一

天念到晚不著相念到三輪體空自他俱不可得如《心經》講的

「無智亦無得」《楞嚴經》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是理一

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生滅既滅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七

現前」的境界寂滅的滅不是生滅的滅生滅的滅是相對的寂滅的

滅離開了相對那個境界寂滅是自然的不是相對的那個境界沒有

辦法說得出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決定真實的境界

證得這個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剛剛證得所以理一心不

亂就相當於初住菩薩那與觀音菩薩能不感應道交嗎觀音菩薩在楞

嚴會上所顯示的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你自己功夫也到初住菩薩這才

真正感應道交所以稱名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要懂得這個道

理曉得怎樣念法開始當然是用意識心到達一心不亂了再把心意

識捨掉向上提升自己境界一開始就離心意識這樣的人自古以來

就沒有幾個那是我們學不到的

我剛接觸佛法第一部看的經典就是《六祖壇經》我初學佛

第一個老師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六祖大師中國之前沒有出現過這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八

的人以後到今天也沒有出現過這樣一個人那是望塵莫及沒有法

子跟他學的而後親近章嘉大師他問我看過什麼我告訴他看過

《壇經》他也搖頭不行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到台中親近李老

師他問我看過哪些經典我一樣一樣告訴他他聽說《壇經》同樣

搖頭三個老師都搖頭說《壇經》學不得

方先生教我從唯識下手教我讀《百法明門論》讀窺基大師

的註解他說相宗好像爬樓梯爬上一層有一層受用我就去找窺基

大師的註解翻開一看像看天書一樣一句也看不懂他說最容易

的我看不懂他說最難的我看得津津有味不過我還是相信老師

的話大概我所謂的懂恐怕是似懂非懂我認為看不懂的那就真不

懂你看最淺的東西不懂深的道理怎麼會懂何況三位老師都是這

麼印證總是有一點道理所以佛法要耐心去修學慢慢去探討不

要著急按部就班的來學

三正釋經文

一四九

淨土經論持名念佛所謂是易行道也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

正是襌家參話頭裡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這一句佛號

就是話頭時時刻刻要提得起來心裡頭不能有妄念一有妄念佛

號立刻就起來這個佛號它就起作用平常念佛好比練兵妄念起來

用佛號來壓它好比打仗妄念起來這時候要用佛號把妄念轉變為佛

號這叫用功這叫轉境界這叫真念佛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的時

候能把念頭轉過來叫妄想不生你才能得事一心不亂這個佛號

真正有用處當然在最初是功夫成片因為你的煩惱並沒有斷只是

這個力量能夠把它控制得住能夠壓得住這是初步功夫叫功夫成

片到這個時候與觀世音菩薩決定感應

己四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〇

上聞名即稱是機速稱名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

利益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冥顯感應可

知問十界機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答喻如父母念子心

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如是無

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

裕問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答一心稱名有事

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聖喻如臨鏡背照對谷閉口何能致影

響哉

道理明白了念佛號就如理如法而不只是口頭唱唱歌而已

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皆得解脫』「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

益」觀音菩薩應機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向下大師解釋得很細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一

密雖然文字不多但我們許多有疑惑的地方他都說到了「皆者

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正如前面所說的十方法界

一切眾生凡有如法稱名菩薩無一不應「冥顯感應可知」冥是

暗中顯是明顯感應有冥應有顯應

這些事情特別是在現前我們自己必須要認識在《華嚴經

觀自在》這一章他所應的是順益眾生絕對是有利益的如果現

身現相破壞了我們的清淨心心裡馬上動心起妄念這就是魔現

前了這樣的境界尤其在末法時期非常之多《楞嚴經》後面提到

五十種陰魔五十種是指五十種類每一類裡面有無量無邊的魔境

我們要曉得提防不能上了魔的當無論魔現什麼身現什麼瑞相

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心要不

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得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二

所以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都是暗中加持不能現身因為我們功夫

不到家菩薩一現身會馬上得意忘形「我見到菩薩了」一心立刻

沒有了所以菩薩不現身只有暗中加持你絕不叫你造罪業我們

曉得這個道理見到菩薩現身想想自己的功夫是不是真正有資格感

得菩薩顯應如果自己沒有功夫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沒有修持

佛菩薩要常常來那準是魔王冒充的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的「物

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的心果然是佛心我們的行為果然是菩薩

行與佛菩薩感應我們信得過跟他是同一類我們成天打妄想

根本不同類他來了決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法滅盡經》中說將來佛法要滅《楞嚴經》先滅為什麼第

一部先滅《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把他們的底牌全揭開了讀

了《楞嚴經》慧眼就開了能夠辨別佛與魔《楞嚴經》四種清淨明

誨後面五十種陰魔我說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一面照妖鏡什麼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三

妖魔鬼怪都原形畢露所以那些魔想盡方法先要把它滅掉

菩薩對我們的感應不能說沒有初學的人會偶爾有幾次那是啟

發你的信心有些同修來跟我說我初學佛的時候好多瑞相現在好

多年都沒有見了沒有了是好事天天有可不得了那你的心就被魔

境轉了還有就是到你功夫成就的時候偶爾也會有幾次那是來考

一考你是不是見到相不動心了跟初學的那個現相用意不相同慧遠

大師一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三次從來沒告訴過人直到往生的時候

才跟大眾宣布我要往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西方極樂世界我

已經見過三次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管你有沒有求他有沒有念他

菩薩都一律平等的加持決定不會說你念我才來你不念我我不管

你菩薩決定平等但是念的時候他平等加持的力量你得到了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四

念的時候菩薩加持的力量你得不到為什麼後面大師假設了一個

問答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問十界機無量」十法界苦難的眾生無量無邊「云何一時

令得解脫」觀音菩薩究竟有多大的能耐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來求

他他都有辦法替人解決問題這不可思議我們難以相信答覆用

比喻說「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在這個世間恩情最重的無過於

父母對兒女這在世間法裡講是真正的慈悲沒有一絲毫的條件觀

音菩薩就好比眾生的父母一樣他「多智多財」又「具大勢力」

這是從比喻上說確實也是如此「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

如是」他有能力有智慧他可以救得了菩薩是以「無緣慈悲

重」緣是當條件講無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權實二智

深」菩薩在等覺位何況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早已成佛

倒駕慈航而來的權實二種智慧都究竟圓滿了「聖財無量神通力

三正釋經文

一五五

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在觀世音菩薩來說他哪有什麼難處

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的為什麼稍稍有一點疑惑就是感應道交的

障礙前面講「一心稱名」諸位要記住這四個字有一點點疑惑

心就不一下面就是解答這個問題

「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今見就是現在他見到

確實我們也是如此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多少年求什麼都沒有感應

什麼緣故這答得很好「一心稱名有事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

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前面一再說明一心稱名或是事一

心或是理一心才能感應道交有求必應你現在兩者都沒有雖

然天天在稱名雜心在念半信半疑的心在念或者是一種試探的心

在念看看到底靈不靈這怎麼能有感應「喻如臨鏡背照」給你

一面鏡子你用鏡子背面照當然照不到這個過失在自己不在鏡

子「對谷閉口」谷是山谷我們在山谷大叫一聲必定有回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六

閉上嘴巴不開口哪來的回音說明與菩薩感應道交的障礙都是自己

造成的佛菩薩那邊沒有障礙

下面大師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來說明

《楞嚴》云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

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菩薩敘說他修證所得拿他自己修證所得的來加持一

切眾生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楞嚴會上與此地所講的也是大同小異

此地講七難《楞嚴經》講八難而八難裡面「苦惱無畏」是總綱

領苦是我們身體的感受種種逼迫惱是內心的感受就是心理上

的壓迫逼迫憂惱身體為之痛苦「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這是說菩薩自己的修證功夫「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

解脫」是說明菩薩的慈悲業用幫助別人解除痛苦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七

經文的意思一定要明瞭才會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能力從哪裡來

的知道這個能力從哪裡來又真正相信有這個能力沒有疑惑一

心稱名求感應才能感應道交所以修行從哪裡下手明理道理不

懂盲修瞎練修一段時間沒有感應就會對佛法懷疑退心了一

定要明理明理就真正有效果

「由我」我是觀世音菩薩自稱他的修學方式「不自觀音」

他觀什麼「以觀觀者」這個妙極了觀能觀之智就是入流

就是反聞他在一切音聲裡面心不隨音聲往外流逸能回過頭來

回過頭來觀什麼觀「能聞的是誰」他不理會所聽的是什麼聲音

他去觀照能聞的是誰能聞的是聞性「反聞聞自性」聞自性這是

講耳根眼根是見自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聞性跟見性

一樣的見性成佛聞性怎麼會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八

怎樣才能夠聞性反聞就聞性他用的是這個功夫所以他用

觀智觀智對能觀的聞性他能夠從六塵裡不分別一切音聲音聲只

是個助緣而已藉這個助緣反聞這就叫離塵聲是聲塵他不自觀

音這就是離塵他能觀聞性這就叫照性就是見性離塵也就是

背塵照性就是合覺背塵合覺他用這個方法

這種修學方法在一切修行法當中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不管你修

學的是哪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不能見性違

背這個原則念佛不能得一心你要用這個方法才能夠見性才能夠

得理一心不亂功夫用上道了那種享受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享受

自己安住在大定當中於一切境界皆能如如不動這個時候所謂的常

住真心就現前了真心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或者我們講菩提心現

前菩提心現前就是初住菩薩菩提心起的作用就是《楞嚴經》所講

的「無作妙力加被眾生」為什麼叫無作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五九

作用才那麼廣大如果你這裡有感菩薩馬上去應「他念我我趕

緊到他那裡去」那菩薩可累死了沒有心所以他不疲不厭作而

無作無作而作這叫妙力這個能力太妙了所以菩薩才能夠成就

金剛三昧三昧是正受金剛是不能毀壞的他享受的是清淨無為

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還是無為這才妙無為跟

有為分成兩樁那就不妙了是一不是二才叫無作妙力菩薩以這種力

量加持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才能真正得到廣大的感應

如木魚磬你敲它一下它就響一下它不是說你一敲「我

趕快要響一下因為他敲我」它沒有心沒有心你繼續不斷敲

你敲它一年它也不累有心就累沒有心不累一天到晚功夫不斷

不疲不厭所以你要學會了在這個世間無論幹什麼事情你都是世

界第一流的為什麼你有智慧有定力有功夫凡夫沒有法子跟

你相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〇

經文裡面有些重要的句子這個經上沒有那個經上有那個

經上沒有這個經上有譬如《楞嚴經》裡面就沒有「一心稱名」

這四個字太重要了所以將三經合起來看才把所有的疑問都找到答

案這樣才能斷疑生信大義法師的註解幾乎每段都引用《楞嚴

經》的經文來解釋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

轉故受苦惱菩薩離塵復性諸妄自脫能令苦惱眾生持名蒙

觀亦得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

於唐孫敬德誦經千遍而全生於魏者是其騐也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體是真如本體《華嚴經》所講的

體相用三大體是真如本性菩薩觀是觀真如理體菩薩聞是聞

真如本性體跟性是一不是二體性就是一心前面經題講過一切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一

法歸納為三法眾生法佛法心法三法實際上就是一個心法一

心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一心是覺心二心就染污一心

裡面本無苦樂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心性裡頭什麼都沒有

甚至連那個「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如果一心當中有個「什麼都沒

有」這還是二心不是真正的一心一心裡頭本來沒有苦樂苦樂

從哪來的這就要講到唯識

苦樂是妄心才有真心沒有迷失了真心就叫妄心阿賴耶這是

妄心的根本從阿賴耶再變現出末那與前六識叫七轉識那都是妄

心之體妄心之體裡面也沒有苦樂八識是虛妄的而苦樂是從它相

應心所裡頭來的可見得是妄中之妄與自己的真心真是毫不相干

與自己的妄心都還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是五十一個心所裡面的我

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返觀一照就照得清清楚楚怎麼能上虛妄心所

的當那不叫顛倒嗎心所當了家它做了主人本性心王還得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二

它的哪有這種道理

佛與菩薩是真如本性當家所有的心王心所都得聽它指揮

成就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要利益眾生也要用心王也得要用

心所但是他那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清淨心是寂滅境界他受用

是從本性裡頭變現出心王心所為他受用教化眾生完全變成工

具變成了後得智變成了成所作智這就是反聞返觀的效果

「循聲流轉」這是凡夫隨著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心隨著境界

跑合自己意的境界起了歡喜心心跑到境界上去不合意的起了瞋

恚心心也跑到外面去心一天到晚隨著外頭境界轉再告訴諸位

外面的境界是假的外面的境界是清淨的無佛也無魔你的心是佛

心一切境界都是佛境你的心是魔心一切境界都是魔境我們在

境界裡可以知道自己的程度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同體大悲心才能夠

現前曉得外境是清淨寂滅相正如《華嚴經》所講的法界原本是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三

一真是我們起心動念把一真法界看成了十法界看成了無量無邊的

法界自己造成的當你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的時候這一切人不能

說是好人也不能說是壞人沒有分別境界是平等的起一念善

心「都是好人」心動了起一念「這人多可惡都是壞人」心

又動了好與壞都是你心在動你一念善境界就善一念惡境界

就惡一念佛都是佛境界一念魔全是魔境界真是萬法唯心

現前社會譬如服裝設計師天天動腦筋想花樣設計出一個新

款式推出後今年流行了你去年買的衣服還沒穿兩次但已經不流行

了趕快再去買一件新的當你買來了過幾天他又設計一個新花樣

這又不流行了你就被他轉心不能夠安穩牽著你走如果你覺悟

了不流行我也能穿適合自己就好你就不上他的當了他天天在耍

花樣天天在那兒考驗你你都不動心這就是三軌的「資成軌」他

資助你成就你如如不動菩薩在境界裡修什麼歷事練心他不是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四

誰是佛他幫助你成佛了你心一往外頭跑你是魔他也是魔你心

如如不動你是佛他也是佛佛與魔在哪裡都在一念之間希望諸

位去細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的修行就有門路才有理論依

據才不會盲從才不會迷信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凡是心往外面流轉「故受苦惱」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也是

如此諸佛菩薩一再勉勵我們要弘法利生你要著了弘法利生的相

天天想盡方法要去弘法利生你著了魔你心還是往外面跑菩薩發

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機緣成熟了才能得度機緣成熟什麼

都是自然的勉強去造作的都有苦惱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修自己

機緣成熟的時候利益眾生有一絲毫勉強都是機緣沒有成熟你要

勉強去做就要受苦惱隨緣去做念念功德圓滿譬如布施你盡

自己的力量是修福有些人不懂他借高利貸來布施那就大錯特錯

了超過自己的力量勉強去做那叫做攀緣不是隨緣隨緣當中才

三正釋經文

一六五

有功德攀緣裡面沒有功德只有苦惱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不

要跟人比賽人家一個月收入幾十萬幾百萬他拿一萬塊錢算不了

什麼我們一個月收入才幾千塊錢甚至更少拿個一百二百就感

覺到很吃力怎麼能跟人家比但你這一百二百的福報可能超過他

拿一萬二萬的他收入多按百分比你超過他你的福報也就大過

他這個是真正公平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窮人不是生生世世窮

這才有公理「菩薩離塵復性」擺脫五欲六塵心絕不住在六塵境

界上復性性就是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

淨你感受到的就是極樂國土就是淨土淨土從哪兒來心淨則土

淨現在就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麼清淨只要能夠離塵復

性「諸妄自脫」脫是脫離解脫了「能令苦惱眾生」他這種

力量能夠加持苦惱眾生沒有覺悟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普遍的

加持雖然普遍加持必須你自己也要覺悟菩薩加持的力量你才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六

夠得到受用就好像鏡子它能照你不照正面照反面那沒有辦法

鏡子現不出像來「持名蒙觀」承蒙菩薩觀照的力量加持「亦得

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告訴無盡意說明觀世音菩薩他的功德能

力救度一切眾生苦難這些事實我們之所以不能得到感應不單是

稱名沒有做到一心甚至還有疑惑存在更甚至於是根本不相信不

相信為什麼也要念試試看有沒有感應念總比不念好無可奈何之

下念幾聲這樣的心去念怎麼會有感應因此這些道理要常講

常研究討論才能真正搞清楚才能真相信

你要問我幾時才真信說老實話我今天才真信因為昨天的信

心不如今天明天的信心比今天又進步了一點天天有悟處希望諸

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好好研究

受用說不盡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七

戊二別答

別答裡面就是本經主要的內容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分為三

大段第一段是「免七難」第二段是「離三毒」第三段是「應二

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八

庚一正明七難

七難有七個小段

辛一免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

威神力故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

也二求禮拜身業機也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經云二者

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在這一大段裡面十二大願不出身

口意三業「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也」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六九

滅三毒心裡面要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二求禮拜身業機也」

求觀世音菩薩加持我們一定要禮拜這是三業恭敬這幾句話是總

綱一直貫入十二大願

「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就是假設有什麼樣的災難都

可以修學這個法門災難就可以免除下面引用《楞嚴經》的經文

說明菩薩加持的能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普門品」裡面只說加持

之事沒有說出菩薩這種能力的來源必須要兩部經合起來看「二

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旋復就是回頭

旋是轉過來復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回頭是岸我們這個作用不向

外流而向內入就是曉得回頭我們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回頭心被

外境所轉所以是凡夫知道回頭的人在世間事業他有成就修學

出世間法也會有成就為什麼這是屬於善根福德之一在世間叫福

德這是個有福之人凡是做事情會回頭這個人有福學佛凡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〇

心能夠回頭這個人有善根他的修學一定有成就佛法講觀機觀

察眾生的根機從哪裡觀哪個人根性熟了可以度他哪些人根性還

沒熟只能夠做一個種子就是看他能不能回頭念念都能回光返

照這個人根性熟了佛菩薩一定會幫助他在世間法像公司行號

老闆用人他也曉得觀機哪些人他要提拔做事情認真負責心

思細密這樣的人他一定會培養由此可知旋復兩個字在世出世

間都非常的重視

在這個地方菩薩是旋妄歸真根塵接觸的時候這當中就生

識譬如我們眼根接觸色塵眼見色就會起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

識識心生起來這是妄旋復是趕緊回過頭來這一回頭識心就不

生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再繼續分別執著分別心執著心斷了

斷了的時候功夫內照內照就是歸真真是一心也就是清淨心

我們眼見外面一切色塵這是照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分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一

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對境這叫做旋復所以旋

復這個意思如果錯會了跑到裡面去找裡面能找得到嗎我們眼睛

只能看外面怎麼能看裡面耳朵只能聽外頭怎麼會聽裡面那你

就是望文生義那就錯了

所謂旋復無非是息妄顯真的意思如果這個詞的意思不明瞭

錯用了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害處像古人讀孔子的書念到「格

物致知」認為格是研究研究到最後得了一場大病問題還沒有解

決這就是因為不知道格物兩個字的含義儒家的格物司馬光解釋

得非常好物是指的物欲欲望格是格殺佛法講的斷煩惱一般

所講克己的功夫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格物是這個講法

你知足了心不向外面攀緣你的心自然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叫

致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二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做旋復就是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要

曉得回頭為什麼要回頭不回頭不行嗎《金剛經》講「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不回頭怎麼行

不回頭妄心緣妄境愈迷愈深迷了一定就有妄動就有造作造

作免不了有善惡有善惡就有業報六道輪迴就是自己造成的起

惑造業所感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此地所講的七種災難就是屬於果

報三毒是業因造業七難菩薩講果上的災難能救但是說個實

在的話果上的災難並不可怕因上的災難才可怕三毒才真正可

怕三毒要是滅了果上的災難就不足為懼了那個問題很容易消

除所以這個十二願裡面是以滅三毒為最重要的部分

「知見旋復」就是從不正的知見回過頭來復歸到正知正見觀

音菩薩他用功的方法是從耳根反聞入流是用這個方式觀音菩薩用

這個方法成就了因為這個方法適合於他他用得很順利很自在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三

一點都不勉強這樣才容易成就如果那個法門對自己來說相當勉

強用得不太順利我們就可以把它捨棄掉好像我們要進入講堂

這個講堂四面都有門自然從最近最方便的門進去不必去繞遠路

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如何選擇法門縱然是同樣的一個

法門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切都要順乎自己的根性和現前生活

方式這樣才能夠自自然然快快樂樂的修學不會感覺得有束縛

有苦惱所以佛才有那麼多的法門但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

一個法門只要你懂得旋復就能夠成就無上道

觀音菩薩從耳根一般人來說是耳根利可是有些人你給他講

再多他也聽不明白寫給他他一看就清楚了他眼根利所以有耳

根利的也有眼根利的哪一種根性利我們就用哪一種根性哪一

種法門適合我們就採取哪個法門只要原則原理不錯就行了不

一定說別人修那個法門他成功了那我也得要修那個法門好像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四

病一樣他害病吃藥就好了我也害了病趕快去買一樣的藥吃

結果病情加重因為兩個人患的病不一樣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人家

修那個法門容易成就我們修那個法門未必能成就這是要知道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它是有連帶關係的我們懂得立刻

就會聯想到古人所說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通達一切經都通達

了就跟「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是一個道理千經萬論是講的一個

道理正因為如此古大德才提倡從根本修何謂根本在一切經論

裡面你特別愛好哪部經你一生當中決定就學這部經這部經就叫

做根本這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達這叫從根本修在中國古代各

宗各派各有各的根本賢首宗的根本是《華嚴經》天台家的根本

是《法華經》淨土宗的根本是三經一論禪家的根本是講心性所

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由此可知教有教的根本淨有淨的根

本密有密的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

三正釋經文

一七五

見覺屬火知見旋則離火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存所以無

火害也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

燒「

見覺屬火」知見是屬於火四大裡面是屬於火因為知見

它有光明的意思明是火相火有照明的作用「知見旋」回過頭

來就離了火塵換言之內「見覺」的火既然熄了外面縱有大火

它不能害火是真不能燒內外相感才會起作用古大德說的內四

大與外四大是常相交感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境界裡所以才有種種

的災難如果內四大清淨捨離了外面四大也被你轉了我們這個

身體外面的環境都是境界都是我們一心變現之物正因為心不清

淨所以變現外面這些境界我們又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受種種的

障礙種種的災難心要清淨外面境界也統統恢復到清淨境界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六

本是一真這個境界相原本是清淨寂滅相哪裡有災哪裡有難有

幾個人能夠真正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實在是太

難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成就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建立信

我們今天講信談不上正信對於佛法的理論及一切現象有正確

的理解而相信的才叫正信說得不好聽點我們今天的信是迷信什

麼叫迷信對事實的原理不清楚對事實真相也不清楚聽別人這麼

說我們就相信

所以「信佛」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如《觀世音菩薩感應錄》

記載的種種感應雖非正信卻是全信一點疑問都沒有於是乎能

得觀音菩薩神力加持免災免難中國俗話常說「大智若愚」愚是

迷大智是覺可是達到了極處那個交界的地方就是一不是二所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七

以他也能與菩薩起感應觀音菩薩大覺他是大迷因為信心他們

之間起了作用

這種信心屬於至誠心他的心沒有一點妄念純到了極處換

言之這個心就是真心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不叫你聽經讀誦

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在那裡打坐參究禪宗要在明心見性之後才許

讀誦經論教下的方法正跟它相反先從經論上下手然後再求一心

不亂再求清淨心先把理論方法統統給搞清楚再去求證禪宗

是先證得然後再把經論搬出來印證我的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不一

樣所以經典有兩種作用在初學的人它是指導原則在證果的

人是給他做見證的

由此可知關鍵就是在信心如果我們對於菩薩沒有一絲毫的

懷疑就得感應火不能燒水也不能溺一切的災難苦厄都消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八

了我們讀誦大乘其目的無非是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們信心

愈堅固疑慮愈少所以禪門的修學它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一

絲毫疑惑沒有這才能夠參究有疑那就得要從經論上下手所以

世出世間的教學兩種人是當機者一種人就是上智一聞千悟他

沒有懷疑容易成就另一種是下愚就是愚痴到極處他什麼念頭

都沒有你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這種人好教決定成就最麻煩的

就是一知半解你說他愚他自覺得聰明你說他聰明他真是笨

對於一切法半信半疑這是最不容易成就最難教的學生

觀世音菩薩能回頭正因為他能回頭所以他見性了《心經》

講「照見五蘊皆空」四大是五蘊裡面的色法不但色法空了連心

法受想行識也空了所以能「度一切苦厄」這句話是總綱領現

在看的是裡頭的細目一條一條的來敘說所以菩薩知見旋復他沒

有見業沒有邪知邪見火與他不能發生感應這是說他入火不燒這

三正釋經文

一七九

種能力的來源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眾生並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可是

得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菩薩全程肯定的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縱

然入到大火大火會把自己身體燒成焦炭還是沒有一念疑惑這樣

才行如果這個時候稍微有一點疑慮就沒有感應了

前面講到有許多人經年累月的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沒有感應

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得「一心稱名」心裡有一個疑念就不是一心

才有一念功夫就不是一片菩薩的願力菩薩的慈悲雖然廣大我

們也得不到加持並不是菩薩不加持是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障礙

菩薩神力的加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所

以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障礙與菩薩不能感應道交我們真正相信一

點疑慮都沒有佛菩薩的神力能加得上這種力量就是科學所講的心

電感應誠到極處有感應不要說佛菩薩對我們凡夫都有歷史有

記載母親想兒子時咬指頭兒子會感到心痛所謂母子連心這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〇

心電感應

母親對孩子的慈悲是愛緣慈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是同體

的悲心叫「無緣大慈」這個力量遠超母子之愛哪有不感應的道

理我們把佛菩薩當作外人所以不能起感應佛菩薩念念當中有眾

生眾生念念當中沒有佛菩薩所以才不起感應這是說明菩薩確有

能力加持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確實有應但是一定要記住一心稱

名這個時候就為菩薩大悲威德光明所攝能夠不墮火難「由菩薩

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

應騐傳云祝長舒晉元康年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艸屋大

風必無免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鄰舍而滅里人淺見謂為

自爾因風燥時舉火燒之三擲三滅眾方懺謝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一

這是引用晉朝時候一位祝長舒居士的一段故事「祝長舒」他

是洛陽人以前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土牆上面蓋茅草茅草屋有

好處冬暖夏涼住起來很舒服可是草屋最怕的就是火燃一根火

柴都可以把它燒掉以前磚牆瓦屋都是富有的人家普通人家一般

都是住茅草屋他的草屋「為延火所及」當時鄰居家起火快要燒

到他家了但是祝長舒信心堅固沒有疑心完全仰靠觀音菩薩他

就「一心」注意這兩個字這一段文字這兩個字是關鍵他沒有二

念沒有懷疑也沒有一切顧慮一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火燒到他

房子前就轉頭到別的方向去了他家房子沒燒到

有人感覺很奇怪也有人不以為然剛剛要燒到你家你運氣

不錯風轉向了把火吹到別的地方去了未必菩薩真靈他是如如

不動鄰里人卻不信你說觀音菩薩靈我們就試試看「舉火燒

之」他們就故意趁著晚上放火連放了三次他的房子都沒有燒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二

來於是乎這個村裡人才曉得真的是菩薩威神力感應自此以後個個

都念觀音菩薩這個例子不要把它看作是偶然的決定不偶然我們

自己一心稱念就會跟祝居士一樣有感應

我再舉一個例子在台灣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常常印佛書他們

全家都學佛是台中李老師的大護法那時候我正在台中李老師講

經瑞成的老闆在聽經他兒子許炎墩也在聽經聽了一半他們家

裡有人來報告鄰居失火快要燒到他們家了瑞成這兩個老闆聽了若

無其事繼續聽經一點也不慌張一直到聽完經才過問知道火已

經熄掉了他們家沒有被燒到這樣的事情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偶然

其實並不偶然他一時清淨就一時感應念念清淨就念念感應所謂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我們存個僥倖的心存

個試驗的心那就不是一心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三

辛二免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難故經云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

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屬水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

溺害也

「經云」經是指《楞嚴經》「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

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在四大裡面屬於水大「聞聽旋則離水

塵所以無溺害也」觀聽旋復這是菩薩神力的來源由於反觀聽

聞的聞性回旋妄聞復歸真聞跟前面意思是一樣的眾生聞業交

感就是內裡面的聞業與外面的境界相交感才現水災

由此可知自然災害也是眾生共業所造成的這如果對於佛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四

沒有相當的體認也不容易接受這些在佛法裡頭屬於甚深的教理淺

顯的教理一般人他能接受像這些太深的地方他無法理解還加以批

評如果這個人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相當的學歷他影響力就很

大換言之他造的業也就深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遵守四

依法四依法第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今日之下無論他的聲望

多麼高名氣多麼大他說的話如果在經典上找不到我們就不聽他

的我們要依法依經典不能以他的知見來做依據這個很重要

因為世間一般人對於這些有名望的人都有尊敬仰慕之心他知見錯

了我們也跟他走一條錯路這個麻煩就大了

「旋聞復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我們凡夫果能一心稱

念觀音菩薩聖號要是遇到大水也能夠免除災難保全身命一心

稱名遇到水難而能夠免難的事例很多不勝枚舉諸位可以參看《觀

世音菩薩靈感錄》總之一個原則一心稱名這四個字決定不能夠

三正釋經文

一八五

漏掉的才能得感應

辛三免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

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

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

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世間人都希望過富裕幸福的生活絕不喜歡過貧窮的生活一生

願意過貧窮生活的那都是心地清淨知足常樂的人不是普通人

以前南亭老和尚講過一個故事在他的家鄉江蘇泰州有一戶人家老

先生是要飯的後來兒子發達了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很有財富父

親在外面要飯兒子很沒面子所以去把老先生請回來老先生回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六

住了不到一個月又偷偷溜出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為什麼自在吃

飽了之後走到哪裡玩到哪裡遊山玩水多自在家裡那麼多人侍

候一身的不舒服清心寡欲清淨自在

修道的人他願意過貧窮的生活安貧樂道不願意富庶在從

前像出家人修道人有學問有道德不願意出來做官的隱士

願意過清貧的生活古人講「清貧濁富」清高一定是貧窮貧窮才

顯出清高世間人絕大多數求功名求富貴這是人之常情

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萬億

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賈千

倍任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阿含》云風

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剎乃食人鬼也一人稱名餘人悉解脫

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七

「入海求珍」今天講在海外做貿易從前海上交通工具沒有現

在的發達都是木造的帆船入海很容易遇難不像現在的輪船幾千

噸幾萬噸不容易遭受海難入海求珍「結伴無定」航海總是

要有好幾艘船舶結伴同行「終不可獨往」一定是有同伴「故舉

百千萬億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

倍」這是講入海的利潤是農夫耕種所得的百倍「商賈千倍仕宦

萬倍入海吉還」真正得到寶物回來了「得無量倍」這是因為

要想得到財寶所以才甘冒這麼大的危險到海外去採集珍寶

「《阿含》云」《阿含經》上說「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這個黑風是什麼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捲風大颱風古時候在海

上對於氣象沒有像今天預測得這麼精確航海完全憑的是經驗遇

到風難如果附近沒有安全的島嶼可以避風就免不了要遇到災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八

「羅剎乃食人鬼也」海島裡常有今人認為可能是一種野蠻

人所謂食人族如果遇到這些事情那危險極了「一人稱名

餘人悉解脫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

也」這是說明他們同伴當中有一二個人能夠一心稱名求菩薩

救度都能夠得到感應都能夠免難大家同在患難之中容易同心

同願而且在大難臨頭的時候生死交關念佛的心特別虔誠沒有

妄念所以極容易得感應

經云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

能害由菩薩滅妄斷殺故遠離鬼害也

這一段引用《楞嚴經》有兩句話非常重要是我們一定要修學

的那就是「斷滅妄想心無殺害」

三正釋經文

一八九

妄想是第六意識佛在《楞嚴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這不是

我們的真心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好比羅剎鬼能傷害我們的

身命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現前由此可知你妄想要是不

生魔鬼再多也不能害你妄與妄交感才會有這些災難現前要想

斷妄想就一定要學佛法一定要修清淨心沒有妄想心就清淨

沒有殺害心就慈悲別人來殺害我我們也不能夠起一念報復之

心災難才能夠永遠的拔除他為什麼不殺別人他為什麼不害別

人他來害我殺我前生一定有業因因果循環所謂是「一飲一

啄莫非前定」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遇到一個刺客叫行昌六祖大師有他心通

等著他來殺旁邊放十兩銀子那個人來了砍了三刀刀口都砍捲

了六祖大師如如不動刺客嚇死了拔腿想跑六祖把他叫回來

說「我只欠你財不欠你命所以你不能取我的命這裡有十兩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〇

子拿去過去世我欠你十兩銀子現在還給你」欠財的還財欠命

的還命我不欠你的命脖子伸長砍了三刀也沒有受傷所以我們被

別人害了想到我前生就是這麼害他今天他害我一報還一報這

事了了一定要修大慈悲心否則冤冤相報永遠沒了《安士全書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到文昌帝君在過去一十七世當中結的冤家

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慘不可言到最後遇到菩薩把他點醒才覺悟把這

個怨結才解開所以對於任何再惡的人決定不能有一念報復之心

我們的災難才能消除這些道理果然參透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冤家

債主全都可以化解

《楞嚴經》上說觀世音菩薩他是「滅妄斷殺」斷得乾乾淨淨

所以能夠「遠離鬼害」他「反聞聞自性」妄心自然就息了沒有

妄想沒有殺心所以在心裡面根本就沒有魔鬼他以這樣的神力加

持一切遇到鬼害的眾生也能夠叫這些眾生脫離羅剎鬼國但是這個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一

地方要注意到就是必須得一心稱名鬼才不能害平時我們要修清

淨心要修慈悲心唯有心地清淨慈悲才能夠離一切魔鬼

確實有鬼不是沒有鬼有許多人有這個經驗大的鬼沒有遇

到遇到小的對你害得比較輕微一點的譬如說有一種魘鬼我在

沒有學佛之前常常遇到為什麼心裡頭有殺害所以被鬼欺負近

二十年來再也沒有遇到過了跟這些惡鬼緣斷絕了我們修學必須斷

妄想修慈悲心不與鬼神打交道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

我要不去拜那個神那個神將來找我麻煩他要叫我遭災難這就是

你的妄想鬼神就因為你有這個妄想他才可以欺負你你要是根本

沒有這個妄想自己的幸福是自己造的鬼神也只好掉頭去了沒有

辦法找你麻煩鬼神看可以欺負的他才欺負不可以欺負的他不敢欺

負所以人心正行正鬼神都尊敬怎麼會欺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二

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

欲盡食合舡皆稱觀音名號中有一小禪者不信不稱鬼索此禪

者禪懼甚學稱一聲亦得免脫

師子國就是現在印度南面的斯里蘭卡「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

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碰到這些羅剎鬼或是說

食人族也好合船的其他人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只有一個小禪者他

不信也不念結果那些羅剎鬼就要吃這個人這個小禪者嚇壞了

趕緊念念一聲也免了難遭遇到這些鬼難稱名蒙菩薩救護的這種

公案很多《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多看看要相信裡面每一條都是真

實的故事不是虛構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稱名的時候一定要

一心絕無二念決定沒有疑惑才有感應

辛四免王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三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

段段壞而得解脫

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

士拔苦之力也

「言刀杖段段壞者」古時候的刑罰不是刀就是杖杖多半是

用木頭做的「明」是說明說明人執持刀杖之類殺人的這些工具

「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士拔苦之力也」這樣的事情也真是

有不是沒有菩薩這種神力從什麼地方來的

經云五者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

壞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性無搖動既同聲聽無復形礙故

使刀兵如割吹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四

這是說觀世音菩薩他「反聞照性本覺內薰」的功德不可思

議我們對於這些事情之所以發生懷疑就是不曉得反聞聞自性這種

能力有多大我們是沒有辦法來估計的在本經裡面就是講一心稱

名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一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講的至誠心這個地方給我們說至誠

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佛法的修學法門雖然多那只是方法手段

不相同其目的都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禪家說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

圓解跟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是同一個境界只是名詞不相同境

界完全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凡是修學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目的在

一心不亂這都是真學佛如果目的不是在一心不亂你每天念佛

拜佛都叫外道因為你雖用的是佛教的方法目的是心外求法相

反如果以清淨心為目的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是說明反聞照性這

種神力不可思議

三正釋經文

一九五

觀音菩薩修成功了而且是圓滿的成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成就

既然如此諸佛跟觀音菩薩有什麼兩樣為什麼我不念其他的佛菩

薩單念觀世音菩薩能力確實一樣沒有差別但是觀世音菩薩本

願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立下這樣的大願當

他成就的時候這個願決定兌現正如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建立極樂

國土接引十方有緣的眾生這是願力的關係而我們這個世界偏偏

又苦難很多菩薩有這樣的大願跟我們恰恰好是感應道交

修行人第一要禁得起考驗在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一

切境界都要能禁得起考驗在裡面修一心《彌陀經》教我們修一心

不亂《普門品》教我們修一心稱名可見得一心重要我們一年到

頭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在境界裡修一心這叫真

修行這叫會修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就

是修一心不亂從一開端到最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六

他從初地到了等覺真是圓滿菩提心到了究竟清淨善財童子所經

歷的境界就像現前社會這樣的複雜各行各業佛魔外道他統統

都接觸在這裡面修什麼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他自己的

一心稱名

只要你修到一心功德就圓滿福德也圓滿智慧也圓滿正是

佛門講的有求必應因為你具備了能感的條件上自諸佛菩薩下至

六道眾生那是你感應的對象有感就有應觀音大士以此自證成

就金剛三昧不動不壞之本以這個力量來加持眾生能令眾生在臨當

被害的時候刑具自自然然就脫落這是觀音菩薩金剛三昧之力菩

薩身同金剛金剛是物質裡面最堅固的刀劍接觸當然不能壞金剛

而金剛能壞其他一切物

下面兩句是比喻「使其刀兵」兵是兵器刀就是刀劍這些兵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七

器「如割水吹光」我們拿刀去割水這一刀割下去再拿起來水

又連在一起了吹光是什麼意思颳大風的時候風能夠把太陽光吹

壞嗎風的力量大比水火還要厲害發大水淹的地方範圍有限

大火燒的範圍也有限颱風那個災害的嚴重性比水火要大得多佛

經講大三災的火可以燒到初襌天水可以淹到二禪天換言之火災

只能夠到初襌二禪天人就沒有火難三禪天人沒有水溺之難風能

夠吹壞三禪天但是風災達不到四禪天四禪天沒有三災四禪天叫

福天它沒有三災這裡的天人福報最大三禪只有一種災風災

二禪有兩種風災水災初禪以下免不了大三災

風有這麼大的威力對於日光它也無可奈何光明如如不動絕

不會被風吹壞一點點佛在經中以此比喻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

無搖動水的性光明的性如如不動這個性也引申到我們所謂的真

性我們的真性是沒有形相的但是它能夠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八

能現的是無相有即是無這個道理正如《金剛經》上所說「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一切相上不

分別不執著這個相就是不壞相性相一如性相沒有兩樣真正

明白諸法實相色塵就是藏性佛在《楞嚴經》講四科七大皆如來藏

性這就說明性相是一不是二

既是如來藏性色塵是如來藏性刀兵刃是如來藏性我們這

個身也是如來藏性藏性合藏性就跟以空合空一樣都沒有動搖

都不壞它來合的時候刀兵不會壞身體也不會壞必須入得這個

境界才現出事事無礙的相諸佛如來觀音大士是金剛不壞身我

們的身跟他的身沒有兩樣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沒什麼兩

樣大士證得了所以兵刃無畏他用這個神力來加持我們當我們

一心稱名的時候一心與菩薩與佛的一心就感應道交菩薩的威神

就能加持給我們就能幫助我們免除刀兵的災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九

「既同聲聽」聲聽是沒有形狀的音聲是無形的所以音聲

不畏刀兵「無復形礙故使刀兵如割吹耳」如同割水吹光這

個境界如果我們要真修成對於一切法確實不執著了知道它是虛妄

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入虛妄決定沒有障礙叫事事無礙

如果到這個境界我的身是藏性牆壁也是藏性藏性入藏性沒有障

礙你就能自由出入

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的自序裡說曾經有這麼一樁事情

他在方丈室裡靜坐忽然想起了什麼事情他就起座出去了出去之

後才想起來沒有開門怎麼出來了心一動念回來一看推門門

裡面拴著的他出來那一剎那當中心是一心沒有妄念所以沒有障

礙第二個念頭起來就不行了牆壁就障礙了怎麼撞也撞不進去

可見得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在這個境界裡面刀兵怎麼樣砍就跟

那個牆壁一樣自由往來但你在這裡一動心就不行了全部的精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〇

集中只有一句觀音菩薩一心稱名這時候就有感應一念分別就

起障礙經上講這麼多事情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原理就這麼

一個道理全部的經典都是勸我們一心稱名沒有其他的所說的這

些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而說我們也想

求福報得了一心福報自然有沒有一絲毫勉強本性裡面的福

報本來具足的福報享受不盡的福報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報享

得盡稱性的福報享不盡這是修學的好處

傳云晉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為賊常供金像帶髻中

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三斫不傷解髻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觀音靈感錄》裡面公案更多絕不是偶然的這都是事實

辛五免鬼難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一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言滿中者假設之辭也鬼所以畏者菩薩有威有恩若非懷

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以惡眼豈興害心

諸佛菩薩對於六道眾生都是平等慈悲的救護諸惡鬼明白這個

道理的他感恩聽菩薩的名他不敢加害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他

曉得佛菩薩威神力量太大他不敢所以也不敢加害這一段大師也

引用《楞嚴經》的經文來解釋

經云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

眾生藥叉羅剎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二

這段經文是從《楞嚴經》裡面節錄下來的當中省掉了不少

《楞嚴經》的原文有藥叉(就是夜叉)羅剎鳩槃茶鬼毘舍遮

富單那等此地省掉了幾個鬼的性質是陰性俗話說「人有三分怕

鬼鬼有七分怕人」由此可知鬼怕人更甚於我們人怕鬼我們明

白這個道理大可以不怕了真要碰到鬼你大聲一叫鬼就嚇跑

菩薩這種能力使鬼神敬畏也是他修學的功力「聞熏精明明

遍法界」鬼神的性質是幽隱暗昧一般人做虧心事情鬼鬼祟祟

鬼頭鬼腦他思想行為都是見不得人的所以鬼的性質就是如此

絕對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鬼什麼時候出來夜晚我們超度

鬼施食於鬼都要在黃昏以後才有效所以菩薩到鬼道去度眾生也

要把自己的光明隱藏起來也要變成幽暗跟鬼一類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三

蒙山施食就是請鬼吃飯請他吃飯當中給他說法勸他學佛意

思在此地這是修福這是消業障因為有許多怨鬼跟我們過去生生

世世都是冤家對頭不是欠財就是欠命我們超度跟他解怨釋結化

敵為友功德在此地在修行路上為什麼有那麼多障礙就是我們無

始劫來欠的債太多債沒有還清生生世世總是有麻煩欠命的要還

命欠錢的要還錢沒有法子避免的所以我們凡是參加此類佛事

一定要很虔誠的念誦觀想消自己的業障解自己的怨結使我們

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目的是在此地

『是諸惡鬼』是總說『夜叉羅剎』是別說羅剎是很可怕的

鬼在佛經裡面說夜叉跟羅剎都是吃人的鬼心非常毒見到人他

就要害這兩類的鬼當中也有皈依佛法的皈依了他就是佛門的護法

神護法神不害人但是他那個習氣斷不了假如我們在三寶裡面有

得罪的地方菩薩不會怪罪你的可是護法鬼神就不饒你他看不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四

眼就來報復你找你麻煩

佛經裡說夜叉跟羅剎由北方多聞天王所管四大天王在欲界

天他上面跟諸天通下面跟一些鬼神往來是鬼神當中的大頭目

鳩槃茶是南方增長天王所管的毘舍遮也叫做噉精氣鬼是東方持國

天王所管富單那所謂是主熱病鬼有點像我們中國講的瘟神是屬

於這一類的是西方廣目天王的部下皈依三寶的就稱之為八部鬼

神追隨著四大天王為三寶做護法神所以佛寺的建築一進山門

就是天王殿天王殿裡面列的就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門的護法所

以你一稱佛菩薩的名號那些鬼神還能起害心嗎當然就不會了

「由聞熏精明爍諸痴暗故鬼不能視」這是講一個人他有智

慧光明鬼不敢接近「斷滅妄想心無殺害故害不能加」縱然

這個鬼跟你是冤家對頭念念想報復他也無法接近《三昧水懺》

三正釋經文

二〇五

裡的悟達國師有個怨鬼跟著他好幾世時時刻刻盯著非報仇不

可到第十世的時候就是悟達國師做皇帝的老師尊貴至極皇帝

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他心裡起了一念歡喜心被境界轉了護法神

跑掉了護法神一跑掉他的冤家就找來了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

幾乎要了他的命總算他這十世沒有白修遇到迦諾迦尊者調解用

三昧水給他洗冤家到此就解除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得罪

一個人很容易與人結怨很容易要想把它解除可沒那麼簡單所以

必須要「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不但沒有殺連害人的心都不能

《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釋床帝大瞋鬼光明轉盛此

同其心行故帝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

《阿含經》裡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大力鬼坐帝釋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六

大力鬼是屬於天阿修羅一類的帝釋是我們中國人稱的玉皇大帝忉

利天主這個床就是他的寶座大力鬼坐在忉利天主寶座上「帝大

瞋」忉利天主看到大怒這一氣「鬼光明轉盛」鬼的勢力威風

愈來愈大「此同其心行故」忉利天主無可奈何因為自己的瞋恨

助長了他的勢力「帝還發慈心」帝釋天主回頭想想算了一念

慈悲心起來「鬼光明滅即去」鬼就無可奈何了這個故事給我

們很大的啟示對待惡人如果要用慈心對待他他就無可奈何這

個人來找你麻煩來罵你你以慈心待他他發脾氣在那兒罵你

就在那裡聽一句話都不回等到他罵累了自己覺得沒面子就走

了這個厲害如果你要回他他會愈罵愈起勁

我以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當中發生爭執打架老師不問

哪個有理哪個沒理兩個一樣罰跪為什麼兩個不是同等程度吵

不起來也打不起來能夠吵起來打起來兩個程度一樣你明白這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七

個道理不但能應付鬼神亦能應付平常的人事糾紛

辛六免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

禁制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在手為杻在

脚為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三木一銕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

封檢繫未必檢檢必被繫今云檢繫者顯罪深怖重也

枷鎖是刑具現在所謂是腳鐐手銬之類為什麼說『有罪』

『無罪』「無罪」是被冤枉的「有罪」就是罪有應得他犯了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八

罪必須加上重的刑具這樣的人他要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也救他

我們就懷疑了如果他被冤枉的菩薩救他是對的他果然有罪佛

菩薩救他不就濫發慈悲心嗎惡人救了出來將來他再害人怎麼辦

「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菩薩的心是

平等心只顧救難不問他是真有罪還是被冤枉但是有一點我們要

注意那就是這個有罪的人必定是一念向善改過自新才能與佛菩

薩感應道交如果他的心根本就不正念佛念菩薩求佛菩薩救他出

來出來之後還準備再做壞事佛菩薩與他絕對不會有感應的無論

造什麼樣的重罪他要是一念回頭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

是真的懺悔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何況是諸佛菩薩正因為

這個道理那些一生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他肯一念回頭都能夠

往生西方淨土

三正釋經文

二〇九

唐朝的張善和是個屠戶一生殺牛殺業很重臨命終時見到許

多牛頭人這是地獄境界現前張善和在這個時候一念回頭一心稱

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幾聲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他往

生西方去了有的人一生念佛臨命終時打一個閒岔沒有能往生

看到張善和這個例子有人就懷疑阿彌陀佛是不是太不公平阿彌陀

佛非常公平「一念相應一念佛」張善和那時候一念相應佛就現

前你念了一生佛臨命終時打閒岔不相應佛不會現前我初出

家時圓山臨濟寺有個念佛會領導是福州的同修林道棨他在臨命

終的時候聽到佛號就討厭佛號念不下去人家給他助念他把人

家趕跑他自己清醒的時候跟我們說怎麼得了業障這麼重提倡念

佛會領導大家念佛結果臨命終時自己聽到佛號就厭煩顛倒

所以我們修福應該在什麼時候享受如果所修的福平時享盡了

到臨命終時顛倒錯亂這一生又錯過了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〇

福福報讓別人去享我們的福報保存在那裡不但保存還有增

長將來所得到的比我們布施出去的還要大這個道理不難懂臨命

終時心不顛倒那你決定往生造福而不享福諸佛菩薩古來的祖

師大德個個都是如此六祖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一生造福一輩

子粗茶淡飯虛老和尚一件衣服大補釘小補釘補了十幾個惜

福台中李老師一件中山裝穿三十多年沒有添過新衣服人家送他

衣服轉手就供養別人他自己有收入過最簡單的生活多餘的錢

都拿去做慈善

所以菩薩救護的原則是真正回頭真正懺悔真正改過自新的

這樣的人太難得了哪怕他犯下滔天大罪也可以原諒我們應當幫助

他觀音菩薩救這些受災難的人都是真正肯回頭的蒙菩薩救護之後

再不會做惡事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一

經云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

鎖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鎻自脫也

這是《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這種能力的根由這種能力還

是從反聞聞自性從見性當中所發生出來的「音性圓銷」音就是

動靜這兩個結「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叫圓銷就是圓滿的銷除

盡了這時候「觀聽返入」觀是觀照觀照能聞的聞性反聞聞自

性自性是一一就是真實決定不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可見得不但是音性圓銷其餘的色香味觸法沒有一塵不是圓銷所

以說「離諸塵妄」塵就是指六塵六塵都是虛妄的他以這樣的能

力才能夠加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能令眾生禁繫枷鎖」禁繫是監禁的意思枷鎖就是手鐐腳銬

之類這些刑具眾生被枷鎖束縛「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二

相不有故枷鎖自脫也」

問先王制法用以懲惡陰有地獄陽有囹圄人神所共用

者若救無辜理或容矣釋有罪者縱惡壞紀豈聖心乎答

妙哉問也魯肆大眚聖人善莊公之補過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

之仁恕未聞議其傷於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

之慈乎

這一段問答與前所講「以明聖心平等」那段的大意相同

傳云葢護山陰人有罪判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稱名

無間忽見觀音放光照之鎻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三

這是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靈感錄》裡面也有「稱名無間」

很重要無間雖然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但是他念念相續沒有妄

念夾雜在其中所以能夠有感應感應觀音菩薩放光引導他脫離枷

鎖他能夠躲避這個災難

辛七免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

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

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

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

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商主』就是商業界的領袖我們今天所謂企業家他帶一群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四

商的人帶了很多珍寶經過險道

大千國土標難處也滿中怨賊正明難也國曠賊多聖力

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本劫財今怨為賊必財命

兩圖如此遍滿尚能救之況少乎有一商主遭難人也商者

訓量此人擇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既有

商主即領商眾既涉險遠所齎者必難得之貨故言重寶險路

者或是曠絕幽隘之處或是怨賊衝出之徑皆名險路勿得等

安慰止其恐怖勸稱設其上䇿歎德獎令定膽三義具足俱時稱

唱即得解脫此中南無翻救我

「大千國土」這是泛指在這個世界不一定什麼所在你遇到

了冤家「滿中怨賊」這是盜匪一類的你遇到盜匪盜匪跟你前

三正釋經文

二一五

世也有因果關係否則他為什麼不搶劫別人他在搶劫的時候只搶

別人財寶不殺人搶你的時候又要財寶又要害你的命這都有因果

關係欠錢的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楞伽經》裡面說菩薩心地慈悲不應當食眾生肉在因果上

來說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將來要還的幾個人想到後果這是要

還債的從小到現在你吃了多少這個帳將來怎麼還有一個辦法

你要修行證果往生西方就統統還清了牠們都有福了牠供養你牠

做你的齋主你所修成的功德利益牠沾光牠不會來向你討債牠要

來求你度牠所以你一成就那些冤家債主都要來向你求救

倓虛大師在《影塵回憶錄》中說他沒有出家前有個朋友劉

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他心地虔誠有那麼一點成就他跟三

個朋友合夥開中藥舖中午生意清淡的時候他們幾個正在休息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六

瞌睡似睡未睡時看到兩個人走進來這兩個人跟他有一點財務上的

糾紛打官司他贏了那兩個人輸了就氣得上吊自殺了他心裡也

很難過雖然自己是有理的對方沒有理可是對方總是為了這個事

情自殺了他看到這兩個鬼來了曉得是冤家心想大概來找麻煩

的結果這兩個鬼走到他面前跪下求他超度他這才放心不是來

報仇來求超度的他們說只要你答應一聲就可以了那很容易

他就答應了他就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再踩著他的肩膀生天

了這兩個鬼離開之後他又看到過世的太太和小孩這兩個鬼魂出

現到他面前跪下也求超度他點點頭同意了她們也是用這個

方法踩著他的膝蓋和肩膀生天了他一門深入八載寒窗讀《楞

嚴》專精一心就有無比的力量才能夠超度鬼魂

此地講「國曠賊多聖力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

本劫財」這是怨賊二字的含義怨是報怨來討命的賊是討債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七

來劫財物的遇到怨賊的時候財命兩樣都保不住「如此遍滿

尚能救之況少乎」觀音菩薩有這麼大的能力三千大千世界遍滿

了怨賊他都有能力救遇到一二個怨賊念觀音菩薩是絕對沒有

問題的我們盡可以放心「有一商主」這是講遭難的人重要的

就是主這個字他為這些商人之主商人的領導者這批人帶了貴重

的財寶又行在盜賊出沒的地方在這種情形之下唯一真正能救護

的也就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以威神力加持使他們能夠免除

盜匪的災難

經云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

劫葢音聞兩立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遍慈而

却敵也

此地大師也引用《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力量的來源「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八

音聞兩立」兩立就成了敵對「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

待」待就是對待內心與外境合成了一體沒有對立的所以能夠

「遍慈而卻敵也」這個道理跟儒家所講「仁者無敵」是一個意思

仁者是仁慈之人他的心裡面沒有怨敵如果還有怨有敵對那就

不仁不慈了可見得在我們固有文化裡面仁這個境界是多麼高

我們在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還有對立哪有慈悲心怎麼能稱為

一個仁者佛法講大慈大悲沒有怨敵遇到怨敵也是一家人這個

怨結自然就化掉了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傳云晉隆安年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艸被羗人所獲閉

於柵中人多擇肥者先食餘人食盡唯達并一小兒意來日食

之達竟夜稱名至旦羌來取食忽一虎跳吼諸羗散走虎咬

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走

三正釋經文

二一九

這則公案是晉朝隆安年間「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草被羌人

所獲」被人俘虜去了「閉於柵中」柵是用木頭做的就像籠子

一樣關在裡面「人多擇肥者先食」這些野蠻人也是吃人的

哪一個長得胖就先吃掉「餘人食盡」從這一段看慧達一定是又

瘦又小所以沒有被先吃掉關的那些人眼看都要吃光了「唯達并

一小兒」只剩下他和另一個小孩第二天就要輪到他慧達「竟夜

稱名」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了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心稱名

念了一整夜「至旦」到第二天「羌來取食」要把他們兩人帶

去殺了吃「忽一虎跳吼」這時候忽然來了一頭老虎咆哮怒吼把

那些羌人嚇跑了「虎咬柵作穴而去」作穴就是在柵欄上咬了一個

洞他們可以從洞裡逃出來「達將小兒逃走」慧達帶著那個小孩

就逃出來了

還有一段公案也是晉朝時候的事情有一個叫杜傳的人他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〇

戰爭期間被敵人俘虜關在牢獄裡面在當中他遇到一個出家人過

去跟他認識他就向這個法師求救法師跟他講你現在被俘虜我

也沒有能力救你你誠心誠意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感應於是

乎他就默念了三天三夜戴的刑具忽然自己脫開了他就趁著這個機

會逃掉了不但他逃出來當時還有不少的同伴他叫大家都念觀世

音菩薩名號一夥人都脫離了災難以後回到家鄉他把這個事情告

訴親戚朋友鄉黨鄰里一鄉人都拜觀世音菩薩這樣的感應事跡非

常多一定要曉得為什麼會有感應真正曉得這個道理對於所有宗

教那些靈驗的事蹟就能了解

所以只有至心一心才能把宇宙一切的真相搞清楚也才能與

十法界諸佛菩薩鬼神交通往來一切災難都能免除得大自在你

要問為什麼能免除清淨心中沒有惡念沒有妄想沒有殺心什麼

災難都能消除道理在此地在自己心目當中不但諸佛菩薩是善知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一

識連這些惡鬼惡神惡魔也都是善知識甚至毒蛇猛獸都可以親

近絕無傷害之理這是自己修德上成就的

庚二結其威神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四句經文是救七難這一段的總結

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

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菩薩

的意思為什麼稱菩薩後面又稱大菩薩這個意思顯然就是告訴我

們一尊菩薩他可以現無量無邊身可以現初住菩薩《楞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二

現的是初住的身分《華嚴》現的是第七迴向的身分都叫菩薩如

果示現地上菩薩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覺就叫摩訶薩這個意思

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身分不一定應以什麼身分得度就示現什

麼身分說菩薩摩訶薩就是從十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到

了單講菩薩不包括十地等覺如果單說摩訶薩不包括三賢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觀世音菩薩不只一個人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發

同樣心的都叫觀世音菩薩今天大家念了「普門品」與觀世音菩

薩發同樣的願修同樣的行也稱為觀世音菩薩不能稱摩訶薩因

為是初學初發心的小菩薩所以這個名詞裡面的含義很深『威

神之力巍巍如是』這兩句話是讚歎

到此地把「免七難」這一段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二個中段講

「離三毒」在《楞嚴經》裡面這個中段分成三個小段來說此地

的經文雖然不分但是這三小段也是清清楚楚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三

己二離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

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

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

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是貪瞋痴三毒煩惱稱為毒可見得這個煩惱之嚴重

佛門常說無量無邊的煩惱又說八萬四千煩惱因此佛有八萬四千法

門法門就是對治煩惱的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法門八萬四千太多

了因此天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又把它歸納為二十六種煩惱

二十六種煩惱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

部分是根本煩惱有六種第二個部分是隨煩惱有二十種合起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四

是二十六種煩惱六種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六種煩惱再歸

納就是貪瞋痴三毒三毒還可不可以再歸納可以歸納到最後

就是一個字貪所以煩惱的大根大本就是一個貪字菩薩修學的

方法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以布施為主布施的用意是要對治貪煩

惱布施就是放下捨棄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大德無論是出家

在家無不示現一切捨離真正能捨心才清淨

總觀前面經文所說的菩薩之能夠救七難我們修行的方法只有

四個字「一心稱念」與菩薩才能感應道交得到菩薩神力加持

消災免難心裡要有貪心存在一心怎麼能達到有瞋恚心存在一

心怎麼能達到有愚痴心存在對你的一心也是障礙由此可知斷

煩惱從哪裡斷從根本斷根本就是三毒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單複今從複

三正釋經文

二二五

列「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貪瞋痴稱之為毒是因它能侵

害修行人的發心「喻之如毒」毒在此地是比喻「但有單複今

從複列」單是一方面講的複是兩方面來說註解是從雙方面來講

自愛為欲愛他為婬婬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牆不顧

德行破國亡家禍延其身若能存念觀音即得離也

欲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這種煩惱的毒害佛菩薩只是舉其中一

種來說明而已我們不能只看到淫欲為害最毒其實貪及其他也是一

樣的佛叫我們斷的是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凡夫有食色兩大

欲望再廣一點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裡面一般人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六

重的是財與色財與色兩種再較量更重的是色這是指大多數人

也有少數人把財看得很重也有些人財色都不在眼裡把名權看得

很重處處都要把權總而言之貪心煩惱重對修行就會造成嚴重

的傷害它能障礙你開悟

古人修行讀誦能開悟稱念聖號也能開悟參禪亦能開悟我

們現在為什麼開不了悟學佛修行雖發心弘法卻貪圖名聞利養貪

圖六度波羅蜜換言之念念在增長貪心這樣怎麼能開悟又如何

能夠利益眾生連佛法都不能貪何況世間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

凡夫貪愛五欲六塵所以不能出三界不但不能出三界三界當

中不能出欲界他福修得再多只能在欲界天享福色界天沒分色界

天沒有五欲心是清淨的為什麼還不能超越生死輪迴因為他換了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七

貪的對象他對於欲界的財色名食睡不貪了但是他貪禪定所以出

不了色界色界天還貪色相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居住的宮殿環境

要非常美好他貪這個沒有情欲有色相還不能捨色相這叫色

界四禪十八層天如果連色相都不要這是六道凡夫裡面屬於高級

凡夫因為有色相就有成住壞空所以高明的人連色相都不要完全

是精神的世界這就是四空天但四空天也不能出輪迴還在三界之

內他還貪不要色相

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能出三界對於有色無色他都不貪

換言之三界之內沒有一樣他掛在心裡一樣都不貪身心世界一切

放下所以能出三界道理在此地他得九次第定成了阿羅漢成

了辟支佛超越三界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他貪偏真涅槃的享受

聲聞緣覺貪愛偏真涅槃不能見性權教菩薩貪六度萬行也不能

見性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見性了世出世間法統統都離開沒有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八

絲毫牽掛由此可知菩提道上涅槃果中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貪煩

惱怎樣才能斷這個是真正根本法

我初學佛的時候很幸運接觸佛法才一個月就有朋友介紹我認

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人凡是認識他的沒有不尊敬的二六

時中就像在定中一樣穩重慈祥不多言語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就

向他請教我說佛法實在是太好了我非常嚮往有沒有什麼方法叫

我一下就能契入大師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這個氣分都在定中第

一次我見他大概是兩個小時只說了幾句話那個印象非常深刻這

就是教學因為我們這個心是浮躁的浮躁的心講再多都當耳邊風

得不到受用他用這種方法等於大家在靜坐坐了半個鐘點然後

才告訴我「有」又隔了二三分鐘再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

得下」我聽了這兩句馬上就接著問從哪裡下手大概又隔了十

幾分鐘他給我說了兩個字「布施」

三正釋經文

二二九

我告辭的時候章嘉大師送我到門口特別囑咐我今天我給

你說了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自然就有感應我也就真聽話

真的做了六年真有感應有許多事情在發生之前大概一個月半個

月自己就曉得就有感應所以我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

定的由

此可知布施是菩薩修學的大根大本從根本修就是修布施

不捨心不清淨不捨不能得一心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捨出世間

的佛法上上乘法也不能掛在心裡佛教我們斷的是貪心不是叫我

們換貪的對象世間法不貪貪出世間法煩惱還是在並沒有減

少貪心斷了世出世間法一如世出世間法不二貪心斷了一切

法都叫佛法有了貪心佛法也是世間法前面經題中說有貪瞋

痴佛法就叫眾生法離貪瞋痴世間法就是佛法法哪有什麼世

間出世間哪有什麼眾生與佛沒有法之所以有眾生法有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〇

法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清淨心所變的就叫佛法煩惱心所變

的就叫世間法

經云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

欲這

幾句是大義法師引用《楞嚴經》的經文「熏聞離塵」這就

是說明菩薩反聞照性的功夫這個功夫得力了就能夠熏聞離塵熏

是薰習聞是妄聞妄聞就是用的耳識意識妄想心往聲塵上跑

向外聞他反聞照性這種功夫能夠把妄聞止息了就變成入流的正

聞正是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熏聞離塵熏聞是捨識離塵是

外面的境界不執著就是不取相不取外面的色塵這就是前面所講

的入流亡所「所」就是指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統統遠離菩薩

用的是耳根耳是對聲每個根都有六個結六六三十六結聲塵這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一

個結解開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只要一個根上六結解開其餘諸根

上的結全部都消除了菩薩以這樣殊勝的威力加持給眾生「能令一

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任何一法要是起了貪愛不能捨離你就可

以運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恭

敬」是什麼就是「南無」我們今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

就是恭敬的意思翻成中文就是皈依恭敬的意思梵音就稱南無

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的要領要記住「一心稱名」以清淨心來

念就能夠斷一切貪心這是必須要記住的世出世間法有一絲毫的

貪心就造成嚴重的障礙要修定修慧統統修不成念佛要修一心不

亂要想得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我們所受的害太大如果沒有這三樣

東西障礙想往生極樂世界早就去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二

眾生欲習合塵故為色劫菩薩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

雖有妙色不能劫動

「眾生欲習合塵」這個欲就是指色欲「故為色劫」「菩薩

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雖有妙色不能劫動」三毒確實給我

們造成了最嚴重的傷害我們生生世世生死輪迴不能夠證得菩提涅

槃原因就在此地我們在六道裡面受無盡的苦難根源也在此地

要曉得這是真正的可怖可畏果然覺悟了把這個根源拔除就能像

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最怕的就是三

毒而眾生對三毒不怕不但不怕還最喜歡但對三毒所造成的結

果就怕了怕也沒有辦法果報你還是得受總而言之在十法界

三惡道的業因要明瞭明瞭之後不造三惡道的業因你就不墮三惡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三

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貪愛重的將來就入鬼道瞋恚是地獄

道的業因地獄是一片火海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畜生愚痴由此

可知三惡道的根本業因就是三毒六波羅蜜裡面布施就是對治貪

毒忍辱是對治瞋毒般若是對治痴毒貪瞋痴是病六波羅蜜是

藥拿這個藥來對治這個病藥到病除我們才能得度但是我們的

病太重了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

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我們聽聞到佛法想把這個煩惱斷除心裡

很想斷而斷不掉因為習氣太重力量太強大了我們學那麼一點佛

法敵不過它所以佛法要長時期的薰習

過去修行人在中國叢林寺院修學一天用功十六個小時佛法

的薰修在一天當中佔三分之二換言之煩惱的薰習佔三分之一佛

法薰修的力量超過它這樣漸漸才能把煩惱控制住佛陀在世也是如

此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個二時等於現在的八小時印度把一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四

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

晚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而中國自古以來是用十二個時辰

所以印度的一時等於中國的兩個時辰現在用的是二十四小時為什

麼稱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

佛門的制度修行人每天睡眠的時間是中夜晚上十點休息

凌晨兩點鐘就要起床做早課可見得功夫不間斷在一生當中才能修

行證果《百法明門論》中提到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

個數量上不成比例何況那十一個善心所沒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的

力量大無怪乎眾生沒有辦法出離輪迴這得靠自己覺悟靠自己精

進排除一切困難自己想方法對治對治的方法也是各人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根性不一樣

中等以上的根性研究教理是個很好的對治方法但是研究教理

三正釋經文

二三五

一定要講經不講經會懈怠因為如果要講每天必定要抽出時間來

看經要做準備我講經二十四年「普門品」不好講從經文表面

上去看除了講故事之外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來講諸位用這麼寶

貴的時間到這兒來聽故事沒有意思《觀世音菩薩感應錄》拿回家

慢慢看就好了何必在這裡聽故事所以一定要將經文裡面的義理發

明出來大家才能夠真正得到受用

經文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一心稱名」讓我們覺悟最重

要的就是這一段一定要「離三毒」如果你讀這段經文真正在此

處提高警覺了這一生受用不盡離三毒要真幹要真放下從什麼

地方放起從身外之物放起先捨我所有決定不能貪愛世尊的制

度當年他率領著一群修行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只有三衣一

缽還有臥具是晚上睡覺舖在身底下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六

佛與祖師大德們在一切貪欲裡面舉出一條做例子大家千萬不

可以誤會以為只有欲不可以貪財沒有問題名也沒有問題以為

世間法不可以貪出世間法應該可以佛沒這麼說過你這樣想就壞

了完全錯了《心經》裡說「無智亦無得」意思就告訴你出世

間法無上菩提不能用貪心去證得《楞嚴經》告訴我們「圓滿菩

提歸無所得」六祖大師之得道就在一句「本來無一物」他才

能夠證得正等正覺

自忿為恚忿他為瞋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

水《遺教》云劫功德財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瞋心

起障百法明門

瞋恚之火在傷害裡面是最嚴重的也最為可怕所謂「一念瞋心

起百萬障門開」此地講「障百法明門」百法是指一切法明是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七

智慧之門換言之你要想通達一切法一念瞋心起把你通達一切

法的門道全都障礙住了

大師在此地首先解釋什麼叫瞋恚恚是自己有忿恨沒有表露在

外面所謂懷恨在心藏在內心沒有發出來發作在外面叫瞋所以

恚從心瞋從目這是用眼睛能看出來的註解中說自己一個人發

脾氣叫恚有對象對著別人發脾氣叫瞋這兩個意思都能講得通

易瞋恚的人誰願意跟他往來見到他都敬而遠之不跟他往來

「渴馬護水」這是比喻馬很渴要飲水別的馬到牠那裡去喝

水牠會把牠們趕走這就是所謂護食有人侵犯的時候他瞋恨心

就會生起來

「劫功德財無過瞋恚」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功德功德跟福

德不一樣福德不會喪失你所修的福一定有果報所謂善有善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八

惡有惡報決定不會喪失功德是定是慧很容易失掉脾氣一發

作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功德就失掉了譬如念佛人好不容易修

到一心不亂脾氣一發一心馬上失掉了再要想得到一心更不容易

了佛法重視功德的修學如果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個不高

興那就完了所謂「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會把你的功德林統統

燒乾淨

外面的境界逆境逆緣現前的時候那就是魔魔看到你有了

定功夫再加深就要超越三界了他嫉妒不高興想方設法來破壞

你來誘惑你把你的功德都燒掉你也真聽話馬上就發脾氣把

它燒掉了這上當了所以修行人要覺悟見到這種境界就要曉得

他來誘惑我我才不上他的當釋迦牟尼佛不上提婆達多的當他成

佛了忍辱仙人不上歌利王的當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你不上當

你的功德圓滿就是菩薩沒有他在那裡煽火你怎麼會有進步你

三正釋經文

二三九

怎麼會有成就前面講三法妙裡的資成妙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

佛法不看表面要面面觀善人有的時候會破壞我們惡人有

的時候會幫助我們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是善

破壞我們的就是惡冤家對頭如果幫助我們成就定慧這是大功德

這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如果一個善人今天供養了好多錢財明天又

供養了精舍增長了你的貪心他這是來護持你貪瞋痴的在這些地

方我們要提高警覺心所以對惡人不瞋恨對善人不歡喜惡人來的

時候提防我們戒定慧被他破掉善人來的時候提防我們增長貪瞋

痴都要提起覺心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性決定不能失掉一

時一刻一失掉立刻就迷惑

經云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〇

生離諸瞋恚

「純音無塵」也是說菩薩純一聞性聞音的妙性性中沒有對

象聞性所聞的是聲性性與性相合就跟空與空相合一樣是一不是

二可見得耳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它那個對象是聲塵根塵

識是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所以用聞性聞聲性是圓融的不對立用

見性見色性也是圓融的不對立正因為萬法圓融所以叫一真法

界一真是什麼總是性叫明心見性六根對六塵境界統統是性

一性無二性所以法界叫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對立瞋恚怎麼能生得

起來所以觀音菩薩沒有瞋恚明心見性的人沒有瞋恚證得理一心

的人沒有瞋恚

瞋恚使我們不能得一心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得先修忍辱功夫不

到家先學會忍功夫到家不用忍為什麼功夫到家它融化成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一

性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功夫不到家才修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

羅蜜就是修一心的前方便換言之淨土講的功夫淺深理一心事

一心功夫成片也就是忍辱程度淺深而現的差別忍辱波羅蜜修圓

滿了圓滿就是見性就是圓融那就是理一心沒有達到圓滿而

有很深的深度這就是事一心程度不深這就是功夫成片凡事都

能忍不動肝火這樣可以能得事一心

世間法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忍難以有大成就無論

世出世間法都要懂得忍辱的重要忍辱的功德成就一切法所以瞋恚

一定要遠離我們離不開的時候就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求觀

音菩薩神力加持在受極大的侮辱忍無可忍沒有辦法忍的時候

趕緊念觀音菩薩就幫助你忍辱波羅蜜保全你的功德不要讓你的

功德被一把火燒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二

瞋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

「瞋由違情而起」不甘心不情願不喜歡的境界現前瞋

恚由此而生起「對境而生」說到對講到根本就是我執與我所

有我就有對那個對象就是我所有無我就無我所有我我所離開

了得事一心不亂還不是理一心把我所有離開我沒有離開得

功夫成片帶業往生這是從許多方面來說明淨土這三個境界理一

心事一心功夫成片你從各個方面來觀察然後才曉得我們功夫

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不上道為什麼不成就自己就曉得了就像

害病一樣如果不知道自己害病那一下發作是要命的如果自己事

先曉得就可以治療所以各方面觀察障道的因緣就會對治了

佛菩薩善知識對於我們的恩德就是教我們了解幫助我們找到這

個病源找到病源之後怎麼樣治病那是自己的事情誰也幫不上

忙譬如教你看破教你放下老師只能教方法具體怎麼做到是你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三

自己的事情諸佛菩薩幫不上得要靠自己的功夫真正去幹

「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這是真正找到瞋恚的根源了

因為違背了自己的貪心瞋恨就起來了所以貪才是大根大本沒有

貪心的人沒有愚痴沒有瞋恚有瞋恚的人一定有貪心由此可知真

正修學斷貪才是最根本的要能捨捨了以後得大自在捨要捨得

乾淨六

祖大師在《壇經》裡曾經授記說在他之後有兩位菩薩出現

在中國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在大師所講的差不多時間段確實出

現符合他說法的兩個人其中在家人是龐居士龐居士是個長者家

庭很富有他學佛之後把家裡所有的財寶裝上大船划到江當中在

船底打個洞隨船統統沉入江底他不要了有人就問他說「大居

士你那些財寶自己不要了拿去救人不好嗎」我們聽起來有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四

理龐居士卻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心多清淨貪才能斷得

乾淨做好事貪心還是斷不乾淨藕斷絲連

菩薩有普度眾生之願絕不貪圖度眾生所以度眾生的事業隨

緣智者大師就示現這個境界教導後人他雖然是天台宗第一代祖

師一生弘揚《法華》他最後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時弟子們請

問他的境界他非常謙虛告訴他們如果我要不領眾可以得到理

一心不亂上品上生因為做住持要管事要領眾所以對自己損

失很大五品位往生在寺院裡面領眾是機緣大家推舉你你義

不容辭要做沒有人推舉你不要去爭我們要的是清淨心要的

是理一心不亂要的是放下萬緣古來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示現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作客不管人家

供養我什麼樣的精舍都叫旅館住一天算一天隨時可以離開絕無

三正釋經文

二四五

掛念這才能夠去得了極樂世界如果你有一絲毫掛念這是我的財

產這是我的精舍那就糟了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

不到一定又拖著你生死輪迴出不了三界

自惑為愚惑他為痴愚痴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

大乘於諸諦理不能明解過於漆墨

這是解釋三毒裡的愚痴愚痴就是無明三毒貪瞋那個相

雖然很猛厲實在講還容易斷唯獨愚痴難斷所謂是藕斷絲連最

不容易斷乾淨三無漏學就是對治貪瞋痴三毒煩惱的以戒學來斷

貪以定學來斷瞋恚以慧學來斷無明所以智慧不開無明就沒有

法子斷愚痴自己迷惑叫愚讓他人迷惑叫痴是不是有意不是

有意的甚至於還是好心自己走錯路不知道別人來問路的時候

還指出這條路讓別人走所謂是以盲引盲這就叫痴愚只是自己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六

障礙痴才造業還帶累別人特別是邪知邪見自己的見解錯誤不

曉得所以為別人指路相當不容易在佛門禪宗有個公案百丈大

師他所遇到的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就是愚痴所

遭的果報貪瞋造的罪重殊不知愚痴路指錯了延誤了他人的

法身慧命這個過失更重在六度裡頭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夠破除愚

愚痴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道理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信自己的意思就是避免愚痴造成

的過失證得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羅漢稱之為正覺他

的見解算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換言之見思煩惱未斷之前所有的

知見都不正正因為自己知見不正修學就好比是不認識路佛教誡

初學要「四依法」四依法是原則是綱領「依法不依人」「依

義不依語」語就包括文字在內要依裡面的道理不要執著於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七

語文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一條是「依智不依識」我

們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要遵循這四個原則

修學一定要親近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當然證果那是最好的

但是這種人可遇不可求第一等的老師是證果的不得已求其次他

自己有修有學所謂的解行並重對於一切經的道理他理解又能真

正用功修行找這樣的老師來領導就沒錯實在找不到有解無行也

行只要他理解得很正確我們接受過來自己修行他本身修不修不

要理會換言之我們只要他指路不要他帶路他講的道理方法

很對他指的路沒錯就可以這是三等的老師都屬於善知識對我

們初學來說非常重要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經裡面教誡弟子第一個條件就

是要親近明師「明」不是有名氣而是有學有解有行好的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八

師可遇不可求是你前生所修的緣分沒有這個緣分自己真正要發

心唯有求古人古人怎麼個求法為古人私淑弟子就是求古人的

註解真正好老師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指導你一條明路指導你

一條捷徑幫助你開悟好學生跟著那個老師不開悟不離開對於

老師教導百分之百的依從這叫師資道合所以真正想成就我們修

學第一個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要有一個好老師

我學佛大概是過去的善根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親近章嘉

大師每個禮拜天到他那兒兩個小時跟他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

寂之後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介紹了台中李老師到李老師那裡去了之

後他問我過去看過些什麼經親近過哪些善知識我一一報告李

老師說你今天來跟我學必須全部從頭來完全聽我的沒有經過

我同意任何人講經不准去聽任何經論註解都不准看我在他會

下十年我得了利益那就是聽話他怎麼說絕對服從不敢有異

三正釋經文

二四九

議專心跟他學

所以求學唯有誠敬二字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親師訪友你能有幾分成就完全在你有幾

分誠敬之心老師的教學看起來是非常的專制其實有大道理老師

這種教學就是怕邪知見滲透進來對你的修學造成障礙道理在此

《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此地講「邪畫諸見」

就是《楞嚴經》裡所說的知見立知立是建立畫也是建立的意思

「邪」邪者不正「見」就是見解就是你心裡面起許多的見解

凡是見解都是錯誤的下面這幾句是邪見裡頭最重的也可以說愚痴

至極了「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生死輪迴

「謗毀大乘」不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人毀謗大乘以今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〇

佛法來說南洋小乘國家就毀謗大乘不承認大乘所謂「大乘非佛

說」為什麼他們沒有見過大乘經以為大乘經不是佛說的其實

大乘經都傳到中國來了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他主要弘法的幾個基

地都在恆河流域泰國在它的東方錫蘭在它的南方大乘佛法從西

域也就是現在新疆一帶流傳到中國中國人的根性適合大乘的教

學大小乘的經典都到中國來了但是在南洋只有小乘經典沒有大

乘經典小乘國家只相信有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相

信還有別的佛這是講毀謗大乘不但包括這些不學佛的人甚至於一

些學者也包括了小乘在內

「於諸諦理不能明解」諦理就是真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

理不能明白不能了解不明不解的程度是「過於漆墨」漆是黑

漆漆跟墨都是黑的拿這個來比喻無明愚痴怎樣破愚痴這是

最重要的一樁事先修戒修定戒與定都是修福如果從定當中開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一

慧了戒定就變成功德如果戒定不開智慧這個戒定是福德所以

功德包含福德福德不包括功德由此可知修戒的目的是得定修

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不能住在定中分別定中的境界執著定中

的境界智慧就不能開那就住在定境了

所以於一切法不但是色法包括心法定中境界都不可以分

別執著功夫才能向上提升才能漸漸的進步不然就造成障礙愈

是往上境界愈細愈要留意要像《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這個心不能住這個功夫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從初

下手就可以做一方面依靠經典一方面不住經典我們依照經典理

論方法努力去修學可是心裡面不分別不執著即相離相這樣

進度就非常之快這在佛法講善學如果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把無

上的佛法都變成世間的福德因緣修世間的福報去了這是不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二

這個也相當的微細總得要慢慢的去體會戒律是根本法不在

戒律上奠定基礎不會有成就的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打地基的房子

只能蓋個茅蓬絕不能蓋樓房一蓋樓房就倒了換言之要是捨棄

戒律不認真修學將來的成就就是小茅蓬的成就那是什麼人天

程度即便是人天大概也只有到欲界天色界四禪都得不到都不

夠資格可見得戒律的重要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對我也了解得很清楚我相當頑固

不太容易接受人家的見解又非常的傲慢我在二十一二歲的時候

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裡面講到我自己求學的態度師天地老師是

天地法自然取法乎大自然友古今聖哲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

子跟我做朋友這篇文章狂妄得不得了目中無人但是我對這些

老師的確非常恭敬所以他們肯教我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三

章嘉大師在三年當中每次談話完送我走的時候總會輕描淡寫

帶一句「戒律很重要」似勸勉又不像勸勉這句話我聽了恐怕總

有五六十遍的樣子所以印象非常之深可是始終沒有把我喚醒

我從沒有重視過因為那時候有個觀念戒律是生活規範就跟儒家

的禮節一樣懂得它的原理原則就好何必學古老的生活方式這個

時代禮是講恭敬心儀式是隨時代而變的所以我跟章嘉大師三

年沒有拜過章嘉大師見面都是脫帽一鞠躬大師還是不捨棄我

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曉得我的毛病

到他圓寂之後我們有一些人多半都是他的弟子搭了兩座帳

蓬守在大師靈塔旁邊我在那個帳蓬住了三天三天日夜的在那裡

想這三年當中大師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就是「戒律很重要」

這句話印象很深大概總是有點意思要不然不能說這麼多次這一

留意就忽然發現了一個道理世間的禮是我們凡夫的生活規範這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四

生活規範是會隨時代地區不同而有所改變的戒律是凡聖的分水

嶺不能改變一改變就是凡夫我發現這個道理肯定了戒學的重

要戒律教你放下經論教你看破有經論看破了但是沒放下不

行小乘人他有戒律放下了沒看破守在定境當中所以也開不

了智慧由此可知三學相輔相成才能真正開智慧破愚痴煩惱

貪瞋痴唯獨愚痴難破那就是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太堅固

不容易捨棄掉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就是遇到一個好老師也經

過這麼多年的修學才覺悟老師那個時候為什麼不給我講講了我絕

對不會接受不但不接受還有相對的抗力換言之我自己覺悟這

個時間還要延長所以他就輕描淡寫真正是大慈大悲可見得善於

教學的人那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的好老師恩

德至大沒有他們的指點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怎麼會覺悟怎麼能

夠接受大法

三正釋經文

二五五

經云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

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痴由妄塵所蔽無明所

覆銷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矣無盡下結

《楞嚴經》上這幾句經文前面兩句也是說明菩薩反聞聞自性的

功德能夠銷塵旋明銷是消除消除所緣的妄塵就是六塵六塵

都是虛妄的他能夠捨離六塵六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法塵法塵就

是邪知邪見就是見解菩薩能把這些妄想見解統統捨掉心地清

淨回歸到光明就起照的作用

「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這是相法界是盡法界

就是今天講的宇宙整個宇宙與自己的身心圓融了沒有界限沒有

障礙像琉璃一樣透明潔淨一塵不染這個世界就是《華嚴經》

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清涼大師所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六

礙觀世音菩薩以自己證得的根本智加持一切愚痴的眾生「能令一

切昏鈍性障」昏是昏迷鈍是遲鈍以昏鈍為性的這種障礙能障智

慧能障智慧的就叫做愚痴菩薩以神力來加持能令這些眾生連

「諸阿顛迦」都能「永離痴暗」阿顛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

沒有善心的人愚痴到極處了邪知邪見撥無因果都叫做阿顛

迦即便愚痴極重的人他要是能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

的智慧光明威德神力也能夠加持他幫助他開智慧永離痴暗這

是菩薩有這種智慧德能幫助貪瞋痴三毒煩惱特重的眾生他們也

能夠離開三毒

十二大願是以這一段為中心因為三毒要是離了前面七難自然

沒有了後面二求當然圓滿有求必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三毒這一

段經文是關鍵的所在要特別的重視經上告訴我們要「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七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最大最圓滿的利益『是故眾生

常應心念』免七難著重在口念口業離三毒這要意念意念的力

量比口念要強得多口念能跟觀世音菩薩感應免除眼前的災難三

毒是根本要想離三毒要意根受持菩薩的聖號才能得到感應拔

除三毒

己三應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

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

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二求就是求男求女命裡頭沒有子女能求得到在一切祈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八

當中特別提出這樁事情來可見得世間人一切祈求是以這個為最大

以這個祈求為最普遍求名聞利養有的人他不見得喜歡講到子

女沒有一個人不想要好的子女所以特別舉出這個例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子則絕嗣矣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

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輕傍人所咲也又婦有七失

容惡邪婬性妬不事公姑

貪食拙懶無子前六猶可

無子最苦故獨標女人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話在中國固有文化裡面可以說

是教條「無子則絕嗣矣」中國的社會是倫理的社會倫理社會最

重要的就是祭祀《禮經》五禮裡面第一條就是「吉禮」如果沒有

後嗣誰來祭祀這是我們文化的特色也是我們文化的根本自古

以來皇帝得到政權第一樁大事是建家廟他要祭祀祖先皇帝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五九

祠堂叫太廟老百姓祭祖先的地方叫祠堂這是第一樁大事與這個

同時的就是典章制度制禮作樂這才成為一個朝代

古時候國家一共有三個大祭典第一個是祭祖先這是根本第

二個是祭老師就是祭孔第三個是祭忠烈對國家民族有貢獻

為國家民族而死難的先烈有忠烈祠三種祭祀是以祭祖先為根

本如果說連祖先都沒有了祭老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祭祖先

是大根大本「慎終追遠」我們應當要建立百姓宗祠這是我們精

神團結的象徵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代表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

輕」這個婦就是婆婆她的公公婆婆瞧不起她「傍人所笑

也」所以女人沒有子女確實是相當痛苦的在過去因為特別重視子

嗣這個問題就很嚴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〇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有福無智則識劣見

淺必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昇慧則名聞博遠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慧就是聰明有些

人很聰明但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在古時候所謂窮秀才他聰明但

是沒有功名沒有地位又沒有財富貧賤一生這就是有智沒福

「有福無智則識劣見淺」有些人有福報做生意發大財或是也

做官但是糊塗官他見識很淺沒有智慧處理事情常顛倒是非

什麼都請教別人聽命於別人自己沒主意沒主張這就是有福報

沒智慧像三國時候的阿斗他有福報做皇帝如果不是諸葛亮幫

他早就亡國了所以一定要福慧具足但是福慧具足的確不容易

又有福報又有智慧這很難得

經云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一

能遍十方供養微塵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

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觀世音菩薩的大願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願願都會兌現可

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經文告訴我們「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有

求於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要修禮拜無論是求消災還是求消業障(離

三毒是消業障)或者是求其他一切的事物最好是口念心憶身

禮拜都有一定要這麼修拜佛確實消業障而且還是很好的運動

能強身健體古來大德們每天總要拜上幾十拜幾百拜拜佛在養

生之道裡面是最上乘的肉身相當於一個機械需要運動不運動就

老化了拜佛是身運動心要清淨拜佛時一心憶念觀世音菩薩聖

號這個修法非常之好

求男生男是大士融形涉世遍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二

使然

這是求生男的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裡把世間人恐懼

沒有兒子的理由歸納了三條第一個理由是年老體力衰了沒有人伺

候那是很苦的事情所以有兒女孝順老年時享福我們中國的教

育是福德智慧的教育童年少年的時候奠定智慧福德的基礎青

年中年服務於社會造福人群晚年時享福如果沒有子女晚年

就苦了第二個理由是他的家業沒有人繼承他的家族事業沒有付託

之人第三個理由是祭祀祭祀必定會斷絕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制

度是男子繼承家業特別是嫡長子繼承在古禮服裡面孝服是粗麻

做的不縫邊叫斬衰長子長媳兩個人穿的次子穿的孝服就縫

邊了叫齊衰孝服就減一等了為什麼長子有這麼重孝長子繼承

家業這是古禮裡面非常重視的現在不太講究這些年輕人都不知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三

本經只教給我們求菩薩的方法沒有說明菩薩加持神力的來源

菩薩能力的來源在《楞嚴經》上有講「融形復聞不動道場」

這是說菩薩修證的功夫菩薩能夠銷融四大之幻形旋復一真的聞

性證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不動道場所謂是「一乘寂滅場

地」也就是《華嚴經》講的「住不思議解脫境界」或者是淨土所

講的「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所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分身

或者化身親近十方諸佛國土遍事諸佛

「法王子」佛稱法王佛的學生就稱法王子但是法王子也不

是隨便能稱的要真正稟承遺教流通大法如世間子女繼承父親的

家業把它發揚光大榮宗耀祖佛弟子也是如此稟承佛的遺教

將佛法發揚光大弘法利生這是佛的法王子諸佛如來之長子觀

世音菩薩當然是法王子用這種力量加持那些無子眾生有求必應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說他自己的一段故事他就是母親祈求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四

菩薩而生的不過他五歲的時候父母就雙亡是他的叔父伯父把他

撫養長大以後出家為法師弘法利生確確實實是不容易下面一段

是講求生女的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則容惡形衰有相不端

者則早孤少寡今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有相

則招錄敬故云眾所愛敬

這一段大意是說明女子必須端正有相才能為人寵愛且尊敬在

德行上這才完備在《楞嚴經》上這段經文意思就更明顯了

經云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

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求

三正釋經文

二六五

女生女是大士圓通含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聖力甚

大無所不與也

「六根圓通」圓是圓融通是通達就是前面所講的「一根

返源六根解脫」這個地方就是經裡面所講的「明照無二」六根

靈明的照用無二無別所以「立大圓鏡」就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

智這是果地上轉的(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有這種能

力才能夠「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特別說明一切「祕密法門」這

裡面就含著有坤德的意義在裡面「含十方界」能夠含裹十方諸佛

世界能夠領受諸佛的法門所謂是大小權實顯密都能夠受持

而不會忘失承順就是女子的德行受領就是閨門重要的條件所以

說這麼多與求女都相應這樣法界無子眾生要是求女兒的觀世音

菩薩能夠以威德神力加持滿其所願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六

外面所謂是品德莊重容貌端正這就是有福內裡面性情柔順貞

靜幽嫻這就是有德有福大家見到喜歡有德人家見到敬重

既喜歡又敬重真正是難能可貴女德圓滿觀世音菩薩能滿眾生之

願這是我們應當要求的

無盡下結別答已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是這一段的總結

己一勸持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七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

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處是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最重要是三業受持這才是修

學的不二法門經文裡非常的明顯『恭敬』就是憶持心要存著恭

敬心『禮拜』是身業『受持』是口業就是一心稱名這樣的修

學是『福不唐捐』

心敬身禮所獲之福終無窮盡故曰福不唐捐謂福不虛

棄而得真實之益也

「不唐捐」就是不虛棄不落空的意思「謂福不虛棄而得真

實之益也」此處我們最應該注意的事情就是心敬怎樣才叫敬敬

的標準何在敬之一字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心一心就是敬二心就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八

敬通常敬前加上「誠」字誠就是一心曾國藩在他的筆記裡註解

誠字他說一念不生就是誠這與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意思相

同誠就是敬可見得這是修學關鍵的所在身禮拜口稱名內存

一心要這樣的修學法

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修學綱領原則念佛人如果不懂

得這個原則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得一心也不會有感應持

咒的人不懂這個原則那個咒就不靈別說佛門就是世間法也重視

這個原則所謂誠則靈外道畫符念咒他念那個咒一加持就靈

但我們念那個咒就不靈咒語一樣發音也一樣為什麼他靈我們不

靈他懂得祕訣他畫符時第一筆下去到整道符畫完心裡面一念

不生這個符咒就靈

咒要念得熟畫符時符也要事先畫得很熟畫得不熟心動個念

三正釋經文

二六九

頭那就不靈了為什麼祖師大德要我們讀誦大乘經論因為我們心

裡的妄念斷不掉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念上五分鐘大概就有許

多妄想在裡頭想伏也伏不住因此初學背誦大經主要是伏妄想

因為一句佛號當中摻雜著妄想自己可能不能覺察背經當中打個妄

想或是背不出來或是句子念顛倒念錯了這樣立刻就能發覺

所以背誦經典就是修行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

行是大乘戒當我們一心在背誦經典的時候心裡不會有惡念豈不

就是諸惡莫作嗎不但身口不造惡心也沒有惡念小乘戒就具足

了經是從佛心性般若智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我們背誦經

典就是眾善奉行可見得戒全都包括在其中背誦要專心不專心就

會背錯就會背落了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從「如是我聞」

到「信受奉行」一部大經字字了了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〇

倒這就是慧背誦經典的目的不是叫你研究一研究戒定慧就沒

有了這是修根本智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一面讀誦一面想經文的意思這是世間人的讀誦變成世間

的學術不是佛法佛法是求根本智在日常生活當中戒定慧有漸

次有圓融讀誦經論的時候戒定慧是圓融無次第的就是一次完

成這叫修行所以讀誦是一個修行法門但是你得要會讀誦如果

不會全落在世間法裡面去了初學的人讀誦大經好處很多等到自

己戒定慧成就了根本智現前再學持名像蓮池大師一樣一天到晚

就一句阿彌陀佛古來大德許多人就是一句彌陀他不念經也不

拜佛也不持咒就是一句佛號我們現在念佛前面唱讚念一卷

《彌陀經》那是攝心的心散亂念一部經讓心定下來清淨心持

名才有功德才有用處所以功夫是在持名上不是在念經上念經

只有攝心的作用如果自己心地清淨不散亂經念不念沒有關係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一

心散亂的時候念一部經收心古來大德們的心常在定中所以不要

誦經單持名號就可以

持咒特別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是以持六字大明咒最多六字

大明咒簡單愈簡單愈有效果效果從什麼地方來勘驗臨命終時

最後那一剎那過去台中李老師講過臨命終時這是輪迴往生的關

頭如果受持的咒長容易打妄想這個時候愈簡單愈好把你領到

正道上去這是關鍵的時候迫切需要的時候所以這一句佛號要念

得熟當

然我們更要重視平素的訓練能夠念到一心或者是念到功夫

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差別不等有上品成片中品成片下品成

片上品成片的人就可以生死自在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願意再多住幾年也可以中品的功夫成片可以預知時至真正是福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二

唐捐念

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兩樣決

定有同樣效果的所以在此處我們不要疑惑可是一般說起來既然

是求生淨土我們是以念佛為主加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原則都是一

樣一定是一心稱念這是有特別的祈求求消災免難不但為自己

祈求要為一切苦難的眾生祈求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念阿彌陀佛

是自利念觀世音菩薩是利他自行化他這才是菩薩道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辯形質但述名論德若

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

「既不辯形質」形質就是觀音菩薩的樣子有很多人問觀

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幾百種

經上也說得很清楚菩薩現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三

身佛身都是男子相沒有看到女子相的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他就現菩薩身菩薩身裡面有女相菩薩既然可以示現佛身來度眾

生佛又現的男相菩薩自然也可以現男相中國人習慣把觀音像都

塑成女相這個形相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裡面所以一提到觀音菩薩

一定就是女相一定是身著白衣就認定這個相才是觀音菩薩如果

換成另外一個形相就不是觀音菩薩這是我們凡夫的錯覺其實觀音

菩薩與一切眾生現同類之身本來無相無相他能夠現一切相無相

無不相所以我們只稱名就好知道他的功德對於眾生有不可思議的

利益就行了不要去著相持名就好所以佛在此處勸我們持名

下面一段是「格量」就是校量比較的意思

己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四

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

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

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

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六十二億舉名號多盡形壽時節多四事具足福田多

若復有下正格量良以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

則非多同入實際正等無異也

佛當年講這部經是在靈鷲山距離恆河不遠所以佛說到數目字

之多常以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的沙像麵粉一樣非常細那裡面

的沙有多少沒法子計算一條恆河的沙都是天文數字而佛在這裡

舉的是六十二億條恆河的沙這真是不可說不可說

三正釋經文

二七五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

服臥具醫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佛教的四事供

養對於出家修道的人對他的供養就是這四樁事情飲食佛陀在

世的時候托缽見到出家人來托缽一定要供養衣服三衣衣服

破了或是缺少了供養他衣服臥具在印度就是墊在身底睡覺的一

塊布生病的供養醫藥這是人在世間最低的生活標準修道人清心

寡欲知足常樂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我們供養也很容易

出家人生活簡單一生不求人縱然修行不能成就這一生欠別

人的債少出家人對於常住物要愛護要惜福有意無意毀壞常住

物戒律的結罪是對十方結罪它不是對一個人我個人的東西你

損壞了你賠償對我一個人結罪只一個債主常住物是十方出家人

都有分不只在我們這兒有分只要是出家人都有分不但這個地球

上出家人有分他方世界無量無邊恆沙世界只要是出家人統統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六

有分造這個罪是向十方結罪所以這個罪不通懺悔為什麼偷盜常

住物偷一點點罪都在阿鼻地獄因為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

它的主人要想到它的主人那麼多才曉得這個罪多麼重所以戒經

裡面講「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它有道理在

毀壞公物這個結罪也很重譬如台北市政府的公物那是台北市

民納稅所建立的要是把它破壞那是向整個台北市民結罪世間人

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明瞭千萬不能毀犯公物更不能毀犯常

住物四

事供養是修福持菩薩名號又盡形壽供養這麼多菩薩『於

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這是釋迦牟尼佛舉這個

比喻問無盡意『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七

劫不可窮盡』此處的「一時」不是指印度的一時而是指一念

只是有這麼一個時候偶爾發了這個心一心稱念菩薩名號「禮拜

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這真正不可思議前面一個人是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並且盡形壽以四事供養而此人只是一時

(

就算是印度的一時中國的四小時也不過現在一個上午而已)

持觀

音菩薩名號禮拜供養他們兩個人所得的福報居然相等這個不可

思議而且這個福是「百千萬億劫」都享受不盡一心稱名一心禮

拜要緊的是在一心

這就是說明持一尊菩薩名號跟持無量菩薩名號沒有兩樣我們

千萬不要有疑惑有些同修確實有許多的困擾譬如學佛了早晚課

念很多經典《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心經》helliphellip

還念好多咒念好多佛菩薩名號好像一個沒有念到佛菩薩大概要

怪他所以自己累得不得了其實早晚課就念一卷《彌陀經》念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八

遍往生咒再就是念佛號念完做三皈依這功課就非常圓滿了

佛在經上說念一尊菩薩一尊佛的名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

諸佛菩薩的名號統統都念到了為什麼一心稱念所得的福德無二無

己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前面這一個大段落的總結歎歎是讚歎無盡意菩薩在法華

會上代表我們佛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說佛叫無盡意菩薩『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就像前面所說的得到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經云十四者此大千界現在世間六十二億恆沙菩薩修

法垂範方便利生各各不同

三正釋經文

二七九

《楞嚴經》裡面講得比此處要清楚六十二億恆沙菩薩在哪裡

就在我們娑婆世界就在這個大千世界可見得菩薩的數量太多太多

了我們說遇不到佛菩薩那是我們自己想錯了佛菩薩一天到晚就

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是有眼不認識他因為觀音菩薩的樣子絕不是像

我們此地造的像那個樣子為什麼這些菩薩修法垂範方便利生是

各各不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修學種種不同的法門但目的都是

利益眾生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無二路就是利益

眾生由

此可知這些住世的住在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代轉法輪

度眾生的菩薩們就有六十二億恆河沙數之多這是佛與大菩薩他

們現量境界當中親眼看到的這些菩薩教化眾生可以說方式太多

了有的用權巧方便有的用真實法門有的現順境界有的現逆境

界像《華嚴經》五十三參有些示現在佛門出家修行得道有些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〇

現在外道有的示現在順境利益眾生有的示現在逆境利益眾生方

便門從大綱領上說不外乎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

說各各不同

下面一段也是《楞嚴經》上的經文說出菩薩能力的來源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

六十二億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一切眾生持他的名號與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是相等的法華會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

出來的兩經合參我們應當要相信

由大士真得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異故也

經文讀到此處也告訴我們一樁事實一個修道的人如果看到有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一

人讚歎他人自己不歡喜或者有嫉妒障礙這個人不但沒有得道

連道心都沒有真正有道心的人聽到別人讚歎他人跟讚歎自己無

二無別所以在接觸大眾觀察人的時候可以從這上面看有道心的

人萬法是一體別人得福報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樣別人受痛苦就像

自己受苦一樣別人得到福報自己嫉妒心裡忿忿不平這是嚴重

障礙不但障礙證果連開悟都受障礙聽經也聽不明白因為他本

身有障礙除障要從此處做起首先要把心量拓開

丁一無盡興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二

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第一番問答是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原因稱之為觀世音前

面都答盡了現在無盡意菩薩又提出第二個問題來請教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大家曉得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是

極樂世界的後補佛既然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他為什麼到娑婆

世界來到娑婆世界他怎樣為眾生說法這裡面一切善巧方便又如

何這些問題我們也非常想知道註解裡有解釋

前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

因緣名觀世音

這是總結前面的意思

今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佛答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三

機云何遊問身業云何說問口業方便問意業身業現

相口業說法意業鑑機無謀而應遍逗一切亦名三輪不思議

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

無盡意菩薩這一問問的意思非常圓滿「意業鑑機」鑑機

就是觀機「無謀而應」謀就是計謀也就是念頭菩薩不起心

不動念無分別無執著就是無謀的意思自自然然與眾生感應道

交「遍逗一切」就是應一切機一切眾生「亦名三輪不思議化

也」「

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這兩句話很重要道

前就是沒有成道以前像我們現在這個地位沒有證道我們觀機往

往就不正確教給別人的法門就不見得有效果那就是不對機觀世

音菩薩成佛之後再退居菩薩地位上那他的觀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四

樣教化眾生觀機是第一要做的也是最難的一樁事情能夠觀機

才能夠教學觀機要拿現在教學來說就是心理教育老師如果不懂得

學生的心理教學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教師一定要懂教育心理學

下面是釋迦牟尼佛的解答

三正釋經文

二八五

戊一正答普門法

第一段「正答普門法」第二段「勸興供養」第三段「總結神

力」正答普門法又分為兩個小段這兩小段都相當長

己一普門圓應

初普門圓應二結略指廣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

為十界身少菩薩地獄二界結文以種種形該之三十三身其類

分八初聖人身

普門圓應裡面說「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

身少菩薩地獄二界」但是在結文裡面又說「以種種形該之」

該就是把它們都包括了三十三身裡面分為八類就是八個小段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六

庚一聖人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

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

為說法

四聖裡面略了菩薩因為他現在是菩薩的身分本身就是菩薩

所以菩薩就不必講了『應以佛身得度』必定是度菩薩菩薩無論

是權教是實教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目的是成佛觀世音菩薩就

可以現佛身來給你說法這個三十二應身「普門品」經文說得簡

略《楞嚴經》講得詳細

具答三業之問應以之言答方便意業問也何以知之意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七

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隨而應之現身答身業

問說法答口業問

這就是觀機看看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應該示現什麼樣的身分

應該給他說些什麼法門「隨而應之」所以如來這一答將無盡意

這三問都圓滿答覆

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妙圓應以佛身

應之大士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入三摩地」著重在入字可見菩薩現佛身為人說法他是

有條件的就是這位菩薩已經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快要成佛了才

現佛身說法初住菩薩就開始入三摩地了就是《楞嚴經》講的楞嚴

大定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開始證得了證得之後並不圓滿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八

須要進修無漏以圓教菩薩的果位來說大概就能了解一心不亂裡面

的狀況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不

亂在《楞嚴》裡面叫入三摩地禪家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許多

位次程度高下不一樣教下講大開圓解也有四十一個程度不相同

的位次所以他必須要進修入三摩地是初住到勝解妙圓是等覺

菩薩從初住修行到等覺快成佛了這個時候幫助他他就證得圓滿

的果地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是梵語辟支譯為緣佛譯為

覺辟支佛有兩種一種叫獨覺一種叫緣覺獨覺生在沒有佛法出

現的時期他斷了見思煩惱證得偏真涅槃就成為獨覺這也不是

偶然佛在經上說得很多小乘初果須陀洹見道之後天上人間七次

往返就證阿羅漢果當他證果的時候世間有佛出世有佛法他

就是緣覺如果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佛出世也沒有佛法他就變成獨

三正釋經文

二八九

覺由此可知見道之後確實是剋期取證這個時間是可以排成進度

表的大

乘的見道位就是初住菩薩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見道而

後才修道修道之後才證道道都沒有見到修什麼沒有見道在那裡

修不叫盲修瞎練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我們一聽到就生氣這一

生氣那就是盲修瞎練真正修道人哪會生氣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

動是小成就總算是不被外境所轉了有沒有見道不見得但是這

樣的人有資格學道了逐漸往見道位上走在小乘叫初果向在大乘

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八風吹不動外面的境界風搧一搧心就動了

那是凡夫修行不會有成就的到八風吹不動的時候修行功夫能得

受用境界風一吹就動這個修行不得受用古人把它比作水上的浮

萍隨著流水到處飄蕩沒有根八風吹不動不隨境轉了可以修

到功夫成片修別的法門得的利益少修淨土法門得的利益多因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〇

功夫成片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修見道位道還沒有見

到但是能往生西方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是難信之法我們

應當要記取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斷十二緣勝性現圓即現辟支身若

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即現聲聞身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聲聞是修四諦

法四諦是苦集滅道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必須是四果向的羅漢

快要證四果了在這時候菩薩現他的同類身來幫助他法門亦是如

此譬如有人想修《法華經》那個去幫助他的法師一生是專修《法

華經》的他去度他會特別容易為什麼他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能

夠敬信他就得利益如果他想修《法華》而我是學《華嚴》的

他對我就會半信半疑你學《華嚴》沒有學過《法華》你怎麼能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一

教我恭敬心跟信心都不具足不能得利益道理在此地

所以觀音菩薩為什麼要變現這麼多身分真正為了利益眾生

諸位要記住一句話成功與否就在敬信如果他要證辟支佛果觀音

菩薩現菩薩身來他敬信不具足沒有十二分的敬信菩薩幫忙的時

候力量就不大他想證辟支佛菩薩現同類身遇到辟支佛他敬信

具足為他說法要說同類的法他修十二因緣就給他說十二因緣

法他修四諦就跟他說四諦法他才歡喜全程可以肯定的接受

他就成就了所以菩薩不得不方便示現同類身這也正是菩薩大慈大

悲之處

佛法傳到中國祖師大德深明佛意建立各宗各派這就是菩薩

的分身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能夠成就一切眾生佛經從印度流傳到

中國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三千多部而這三千多部經典中為大眾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二

特別喜愛的緣分特別深的也不過百十部而已數量不多

庚二天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

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

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

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

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菩薩要度這些天王就得以同類身來度他們要不然也度不了

眾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一樣譬如有人出家想成佛想成菩薩想

作祖師有些人出家想做法師弘法利生有些人出家發心做事想做

住持做當家護持佛法住持當家是護持佛法的就好像在學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三

校他發心做校長做總務主任發心做法師的是當教員只教一個

科目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阿闍黎當校長的稱之為和尚這是最尊貴

的和尚可以不講經不說法但是所有課程是他安排的他有教育

規劃主持教化請優秀的學者專家來替他執行他知道如何教

學如何培養學生所以祖師宗師稱和尚法師是教員教員好

當校長難當功過是校長的不是教員的

眾生興趣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菩薩真正慈悲你有

什麼興趣他都可以幫助你都能滿你的願有人志向可大了人間

國王他都沒興趣他要到天上去作天王觀世音菩薩也能幫得上忙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是梵天主梵天是色界第一層天第二層叫

光天第三層叫淨天第四層叫福天這是四禪天菩薩一定教他修

四禪八定四無量心才能夠真正滿他的願望到大梵天去作天主

菩薩這個時候也示現成大梵天王你要想作大梵天王我教你現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四

類身他就相信了

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作玉皇大帝這個人有雄心他

要到天上去當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也能幫他忙菩薩為其說上品十

善以及統御諸天教化天人的方法做個智慧的天主

『應以自在天身』就是欲界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裡面自

在天人的福報最大他一切的享受都是下面五層天人供養的所以叫

他化自在天觀音菩薩也現同樣的身分給他說上品十善之法成就

自在天的福報

『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羅天是色究竟天就是第四禪的天

頂叫大自在天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大自在天是色界最高的

一層菩薩示現摩醯首羅天王的身分給他說法給他講四禪八定四

無量心他修學圓滿果報在三界之內無比的殊勝得大自在天的果

三正釋經文

二九五

『天大將軍』也有一類人有這個志願你對這方面有興趣菩

薩就現天大將軍身來教導你教你兵法教你如何統御軍隊天大將

軍除妖降福賞善罰惡保護世間的國土是這一類的天大將軍以

韋馱菩薩為代表他所示現的就是天大將軍身

還有人發心作天王天王是統理鬼神『應以毘沙門身得度

者』「毘沙門」就是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確實有些人常跟

鬼神打交道譬如有些外道役使鬼神駕乩扶鸞常跟鬼神打交道

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跟鬼神打交道一切是聽命於鬼神鬼神叫

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是鬼神的部下志向不大如果他發大心

這麼多鬼神有這麼多力量我去當他們的頭目我來管他們你如果

發了這個心觀音菩薩也能幫助你給你說統領鬼神的法門叫你去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六

作四天王統領鬼神四天王是大福德的鬼王對上他能伺侯玉皇大

帝對下統領一切鬼神他是佛門裡面的護法護持眾生國土觀音

菩薩也有這個能力示現同類身幫助你成就

這段經文給我們許多的啟示佛門廣大無邊絕不是以一個方法

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庚三王民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

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

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是講世間的人道『小王』就是人間的國王為什麼稱之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七

為小王比起天王轉輪聖王要小所以稱之為小王這一段說的是

在社會上有相當地位的人我們一般人的志趣是不相同的像此地講

的國王長者宰官在今日來說都是從事政治工作的人他對於

政治有愛好中國自古以來所謂政者正也為政以道為政以德就

是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服務老百姓為目的如果有人發心想做一國的

領導人觀音菩薩也能夠幫助他達成願望那就是示現一個非常仁慈

的國王給他談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希望他能做個有道的明君

將國家治理好這是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長者』印度的長者跟我們中國稱的長者有不同之處必須具

備十個條件才能被尊稱為長者哪十個條件第一他是貴族出身

印度自古以來階級制度非常嚴格這在中國是沒有的在中國常有布

衣宰相貧賤的人發憤努力一樣可以做到宰相可以做到大富長

者可是在印度不行印度階級限制得太嚴從政在社會上居領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八

地位的只有剎帝利跟婆羅門所以他的出身一定是貴族第二在

社會上要有相當高的地位高級官員第三要有財富在中國過去

做大官的家裡清貧的人很多是貴而不富在歷史上好多宰相真是

清官真正是替國家替老百姓辦事像宋朝著名的宰相范仲淹死

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他的清廉值得我們尊敬第四有威嚴第

五要有智慧第六年長在中國古時候至少要四十歲以上太年

輕不能稱為長者第七行淨就是他的生活非常清淨身心清淨

第八非常有禮貌絕沒有傲慢的習氣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很謙虛

有禮貌第九在上位的人讚歎上位是指國王第十老百姓尊敬

他依歸於他具備這十個條件才能稱之為長者所以把長者列在宰

官之上如果有人願意在這個世間做一個長者年高德重眾望所

歸觀世音菩薩就現長者身給他說法說什麼法說布施波羅蜜廣

結法緣仁民愛物才能為全國老百姓所擁戴國王大臣對你讚歎

三正釋經文

二九九

這是國家的善人國之寶

『居士身』此地講的居士不是現在佛門所說的居士居士也列

在宰官前面就是《二十五史》傳記「隱逸傳」中提到這類人我們

一般稱為高士他並沒有出家他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修道的是

隱士一類的他們是讀書人有學問有品德而且多才多藝卻不出

來做官但他們對國家社會貢獻很大這個貢獻就在於他所表現出

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的處世態度教大家知足常樂不求名聞

利養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到社會免除世人之間很多的爭執他不是

沒有能力求不是沒有能力爭他有學問有能力有才幹他可以

爭的他不爭何等的清高他是身教不是言教做出榜樣讓大家

效仿這個影響力非常之大對於一個國家長治久安有不可磨滅的功

德所以歷史上給他們作傳的道理在此地應以居士身得度的菩薩

也能夠幫助他們給他們講清心寡欲潔己修身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〇

『宰官』泛指官吏唐朝漢朝的宰相叫同平章事同是指和皇

帝一起統理國家平是公平處理政事對待老百姓要公平章是公

開明顯擺在那裡大家都看到沒有祕密公平這樣辦事老百姓

才會心服口服大家能夠信任政府擁戴政府宰相這個名稱很有意

義官是指地方官吏像現在的縣市長之類如果有志於治理國家

輔佐政府為國為民移風易俗菩薩就現身為他說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的道理菩薩真正是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婆羅門』在印度是屬於宗教婆羅門教這個宗教的歷史比佛

教還要久遠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就傳了好幾百年印度在從前是宗教

之國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有九十六種九十六種大概還是知名度比

較高人數比較多勢力大的小的沒算在內婆羅門是其中勢力最

大的一派他們修四禪八定功夫好的能夠修到無色界天所以佛出

現在印度是有道理的印度人他修四禪八定對六道輪迴的情形看得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一

清清楚楚我們中國文化只到人道只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只到個人修養還不能夠跟六道往來而在印度當時

已經普遍可以跟六道往來所以佛示現在印度講宇宙講六道的情

況他們很容易接受

婆羅門是梵語譯為淨意因為他們自稱是大梵天王的後代

所以經中也常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梵志梵是梵天他們這些人的志

願就是希望死了之後能夠生大梵天諸佛菩薩滿一切眾生的願眾生

有什麼願望菩薩就現同類身教他修行達到他生天的目的此地

以婆羅門代表世間所有的宗教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宗教徒傳教師都

要尊敬我們如何尊敬佛菩薩對他們就如何的尊敬這是絕對正確

的分別執著是迷惑顛倒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是凡夫離開分別執

著才是覺悟的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二

庚四四眾身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學佛

的現代稱之為居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現比丘比丘尼身樂持五戒即

現塞夷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這是現出家的身分來說法「樂

持五戒」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出家不是樁容易事情出家人的

責任就是發願一生做個職業的教員出家人一般稱之為天人師是

老師的身分由此可知出家人要肩負弘法利生的責任要自行化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三

他對於「師」這個字才名符其實

實在說講經說法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多多少少與前

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連帶關係最低限度要發心護持道場所謂做內

護也就是要發心做執事好像在學校裡能力有限做不了教員可

以做其他一般職員職員是內護護持道場配合教員把佛陀的教

育發揚光大所以出家人一類學弘法一類學辦事辦事要正大光

明公正廉明將常住的事情做好使發心弘法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能夠安心研修教學這是講出家

在家的責任是以護持為第一以弘法為次之在家人也可以弘

法也可以做老師等於是兼任的教員出家人是專任的教員在家

人一定要護法沒有在家同修護持出家人不能生存護持最重要

是護法道糧四事供養還在第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四

護法特別要照顧新學的法師要發心做他的聽眾他講得不

好都要忍耐他看到天天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講得不錯」他

這個勇氣才能提得上來法師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沒有其他辦法能

夠訓練法師所以今天培養法師的責任落在優婆塞優婆夷的雙肩

上對於佛門所負的責任非常重大等於是法師的保姆對出家人生

活上的供養決定不能多夠用就行了

所以要懂得護法應該怎樣的護法應當幫助出家人向上幫助

他定慧增長絕不能障礙他更不能夠破壞他這是優婆塞優婆夷

的責任護持工作做得好無量無邊的功德

有志於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觀音菩薩一定幫忙能夠滿你的

大願庚

五婦女身

三正釋經文

三〇五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

身而為說法

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現命婦賢媛等身

婦女是主內的男子主外內外有別這樣才能夠治家治國

今日之下在意識形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婦女也離開家庭在社

會上與男子一樣的競爭甚至也有從政可是有沒有想到後果夫婦

兩個都忙於工作有得必有失小孩缺乏父母關愛家庭教育缺失

到小孩當了太保太妹做了敗家子那個時候麻煩就來了誰造成

的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教育自己要負很大的責

任從前做母親的人她們的貢獻比現在的婦女對社會國家民

族的貢獻在我認為是大得太多因為她們是國家民族的保姆國

家的賢人是她們細心培養出來的真正了不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六

國家有沒有賢人聖人出現就看母親有沒有盡到責任這是說

菩薩為什麼要發心為女子身就是為國家為民族為整個人類培養

賢人培養聖人將來能夠造福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責任何等的神

聖我們怎麼能夠輕視由此可知女人的責任原本就比男人要重得

多她得培養國家民族的幼苗把這樣一個重大的擔子捨棄掉去找

個輕鬆的工作做捨本逐末得不償失這是主內的意思沒有內

哪還有外要不相信仔細看看今天的社會會覺悟的

庚六童男女身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眾生不壞男根即現童男不求侵暴即現童女侵暴者謂

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七

在古時候色情案件很少今天在報紙上幾乎天天看到為什

麼古人服裝穿得整整齊齊手都怕被人看見大家見了都尊敬今

天穿著過於暴露所以色情案件才會多由此可知中國古人的教

育規範的確是防非止過以社會來說是社會安定的根源以修

道來講這是道業的根本才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童男童女不是指出家的是指在家的雖不發心出家但是歡

喜獨身喜歡清淨自居菩薩也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到此處是一個段落我們自己心願所求的希望能夠得到

菩薩都能應這是順求向下是逆著求求捨離現在自己有苦希

望能夠離開

庚七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八

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八部樂脫其倫菩薩皆現身說其本倫脫離之法

這是講八部鬼神八部鬼神也有他的苦處說到鬼神有苦處我

們能夠理解可是這裡包括『天』天人為什麼也不願意在天上過他

的好日子要捨離天上樂多苦少所謂「富貴學道難」向道的心

不容易激發修學就有障礙他捨離到哪裡去到人道來如果他要

想出離三界證得聖果天上修行沒有人間來得方便沒有哪部經上

說有佛在天上示現成佛的示現成佛必定在人間這就說明人身難得

而可貴可貴在哪裡就是人中修道最容易最方便諸佛菩薩教化

成熟的眾生都在人間天人中有些發心學道的在天上修學不方便

希望到人間來他要有這個意願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幫助他離

開天道降生在人間給他說無常苦空無我之法滿他的願

三正釋經文

三〇九

『龍』龍有四種第一種是守護天宮的龍第二種是興雲降

雨的龍第三種是開渡江河的龍第四種是守護寶藏的龍種類有許

多稱之為諸龍龍能變化在平常多半是變作人形可是牠在出

生睡眠瞋恚死亡的時候一定恢復到牠的本形這也是牠的苦

處除這個之外牠平常還有幾個煩惱痛苦第一種龍的鱗很骯

髒牠沒辦法清除常感覺到好像有熱沙燙自己身體一樣有這個痛

苦第二個就是風能夠吹壞龍的宮殿第三個就是金翅鳥以龍為食

常常要來吃牠所以龍也有很多的苦處

《阿含經》說這一類的眾生屬於畜生道多半都是瞋恚心太

重犯戒鬥爭但是牠也修福在先世修行福報很大以這樣的

業因才會墮在龍這一道裡面牠有苦處很想再回到人道來修行證

果如果牠發這個心觀世音菩薩一定會現同類身來給牠說布施持

戒忍辱柔和仁慈謙讓牠就可以離開那一道了因為這種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〇

行與牠那一道不相應牠就可以脫離這正是孔子所說的「物以類

聚人以群分」你跟他德行不同類自然就離開我們覺得做人太

苦把品德修養提升超過人道那就超越了一般超越到天上

去那還是不究竟所以佛叫我們修淨業把我們提升到西方極樂世

界的標準這是最好的一個辦法所以看到這些鬼神應當要覺悟

『夜叉』是梵語譯為疾捷他的速度非常之快又翻作勇健

他的身體很強壯有力氣夜叉有三類地行夜叉空行夜叉飛行

夜叉這些鬼神也非常喜歡佛法既然信佛法當然知道自己的苦

難他是以暴惡墮落在這一道只要他發心願意捨棄夜叉身願意

離開觀音菩薩就現夜叉身為他說持戒修福柔和忍辱之法何時

與他那一道的德行不相類自然就離開夜叉身了

離與合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看志趣相不相同志趣相同就集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一

合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就離開這是必然的道理菩薩怎樣叫他

能夠擺脫就是把他的志趣提高把他的道德提高跟他那一類不相

合就離開了同樣的方法佛教給我們離開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娑婆世界人心散亂污穢佛教我們修一心

一心就不散亂心地清淨當然就超越了佛法講道理不迷信不盲

目觀音菩薩句句話都合情合理沒有一絲毫勉強

『乾闥婆』也是梵語譯作香陰也是鬼神的一類經上說是帝

釋天的樂神他們對香非常有興趣一聞到香就高興就會作樂帝

釋天需要他們演奏音樂的時候就燃香聞到香他們就來了所以稱為

香陰尋香而至他要想離開這一類菩薩也現乾闥婆身為其說離

欲不放逸他想到人間來要修五戒十善才能感得人身

『阿修羅』也是梵語譯為非天在《楞嚴經》上佛說阿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二

羅的種類很多不但有天阿修羅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都有阿修

羅各如其類如果單單提阿修羅多半是指天阿修羅因為通常阿

修羅跟人道合併為一道實際上只有五道沒有六道說六道就是把

天阿修羅分出來單列為一道稱之為六道天阿修羅有天的福報沒

有天的品德但他過去在人間修的福報很大可以到天上去享福佛

經上告訴我們天阿修羅的男子相貌都很醜陋女子非常美天人都

想娶阿修羅的女子做太太阿修羅的男子非常凶惡常常跟帝釋天打

仗所以玉皇大帝也有人找他麻煩有這一幫人在作亂人間苦天

上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佛給我們說這些人在人道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雖然守五戒可

是他的性情是懷疑猜忌好勝逞能有這些習氣所以縱然修善

生到天上因這些壞習氣改不掉墮落在天阿修羅道裡面阿修羅沒

有人招惹他自己也會發脾氣他心定不下來得不到清淨如果他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三

發心想要離開觀音菩薩也現阿修羅身給他說慈悲忍讓謙虛

恭敬給他講十善法幫助他出離

『迦樓羅』也是梵語譯為金翅鳥這個鳥身體很大以龍為

食有一次龍王找到佛陀說金翅鳥要吃我我的子子孫孫都要被牠

吃光了佛就叫金翅鳥發慈悲心不要傷害眾生的身命金翅鳥說

我要不吃龍自己就餓死了所以佛門施食偈子裡才有「大鵬金翅

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佛為牠咒願使牠得

到一分飲食可以不再傷害眾生的身命佛菩薩現同類身為牠說仁

慈之法愛惜眾生的身命幫助牠脫離這一道

『緊那羅』譯作疑神唐朝的時候翻作歌神也是屬於帝釋天的

樂神他長得跟人一樣只是頭上長一隻角如果帝釋天要請佛菩薩

到天宮講經說法在講經說法的場合必定有音樂像我們講經之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四

先唱讚唱佛號講完之後唱迴向偈都是音樂負責演奏音樂的是

誰就是緊那羅乾闥婆所演奏的是世俗的樂章佛門裡面的梵音由

緊那羅來演奏他們演奏的梵音完全是屬於佛法的清淨樂章能夠叫

身心得到清淨不是世俗的音樂他要發心離開同類佛菩薩也能夠

現同類身為他說法他是學音樂的佛菩薩就用音樂這個法門來度

他把他音樂這方面的才藝修養提升

由此可見佛菩薩教化眾生因人施教你在哪一方面有愛好哪

一方面有特長哪一方面有願望他就從這方面來教化你把你的境

界提升你希望提升到什麼境界菩薩就能幫忙你達到什麼境界應

當口念心憶身禮拜果然三業虔誠感應非常的快速真正有求

必應『

摩睺羅伽』譯為大蟒蛇也稱大蟒神是八部鬼神之一

三正釋經文

三一五

『人非人等』這一句就將八部以外的其他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

中八部都是希望得人身得人身便利修道已經得到人身的總希

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解脫種種解脫當中最為殊勝的無過於西方極

樂世界佛出現於世在菩提場最初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開演《大方

廣佛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指歸到西方極樂

淨土末後一會是法華會法華會上也是極力勸勉我們往生「普門

品」在《法華經》裡面是重要的一品智者大師將這一品加以註解

提出來單獨流通就好像十大願王清涼大師把它提出來別行流通一

樣智者一生弘揚《法華》建立了天台宗教理上依據《法華經》

的理論方法他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才是

修行究竟歸宿如果不以這個為目標要想脫離六道是相當不容易

的觀音菩薩教給他離開人道離開娑婆世界的方法為他說這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六

「非人」這是指前面所講沒有包括在其中的以這句話就都含

攝了古德所謂有形有色如休咎精明靈鬼一類的經上雖沒有

說但是也包括在其中這些靈鬼雖然有一點小神通他也有苦處

不願意長期淪落在那一道所以總想擺脫菩薩大慈大悲只要一心

稱念都能夠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幫助他成就幫助他達到他的願

庚八金剛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是執持『金剛』是兵器之一像韋馱菩薩手上拿的金剛

杵這一類特別指的護法神

梵語䟦闍羅此云金剛梵語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七

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

故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末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

為梵王請千佛說法一願為金剛力士護千兄教彼經多有形等

四類無金剛一類此一即護佛教之正神也眾生志願勇猛護持

佛法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

從這段故事當中能夠看出有一類眾生他發心護法佛法的弘

傳如果沒有相當力量的人來護持會有障礙的雖然在理上講理事

無礙事事無礙可是事實上有些迷惑顛倒的人沒有正信佛法弘傳

對他眼前的名利有妨害於是他就極力排斥所以一定要有相當力量

的人來護持這一類人都可以說是執金剛神護持有顯有冥能夠

使佛法真正流通而沒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八

從《正法念經》這段經文能夠看出來諸佛如來菩薩與護法的

國王大臣乃至於護法金剛在因地當中都有密切的關係曉得這一

點我們現前正是在因地的時候就應當廣結善緣如不能與一切眾

生廣結善緣將來你成佛了誰來護你的法如果你現在跟一切眾生

多做冤家到你成佛要弘法的時候魔來擾亂冤家來找麻煩所以護

法神跟那些冤魔都是在因地裡面結的善緣結得多護持的人有力且

多惡緣結得多擾亂障礙的人也多

「眾生志願勇猛護持佛法」有一類眾生他發願護持佛法護

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跟弘法的功德是同等的沒有高下譬如佛

這一生弘法利生功德巍巍不可思議當年這些護持佛的國王大臣

功德跟佛一樣大如果沒有這些國王大臣護持佛法不能弘揚光大

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護法提供弘法修行的場

所提供四事供養讓修行人在生活上沒有憂慮身安道隆這是護

三正釋經文

三一九

持正法必須要做的工作

「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有些邪知邪見

的人要來障礙佛法破壞佛法這時候護法金剛必須來阻攔釋迦牟

尼佛入般涅槃是魔王波旬啟請的魔來勸佛你不要講經了最好離

開娑婆世界佛就答應了他佛菩薩是大慈大悲佛心是平等的平

等心裡面無佛無魔亦無眾生由此可知護法神在佛門裡擔任的角

色是非常的重要

己二結略指廣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

土度脫眾生

成就功德結略種種形等指廣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〇

三十三身應化逐緣豈局娑婆世界種種形身廣也遊諸國

土所化處廣也度脫眾生得益廣也正答普門法竟

「成就功德結略」略就是前面所講的都是略說菩薩的功

德實在說不盡「種種形等指廣」從前面的略說就能聯想到菩薩

功德的廣大無邊「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三十三身」三十三是大

類每一大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

「應化逐緣」哪個地方有緣菩薩就在哪裡示現「豈局娑婆世

界」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哪裡沒有觀世音菩薩「種種形身廣

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能現什麼樣的身「遊諸國土所化

處廣也」無處不現身「度脫眾生得益廣也」眾生得到菩薩的

恩惠利益廣大無邊有求必應可是求的方法必須遵循前面世尊

的開導一定要專心決定不能有疑惑修行才如法要一心稱念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一

心存恭敬一心就是恭敬口裡稱念身體禮拜要想真正得到感

應必定要專修感應道交全憑一心

經文到這裡是「正答普門法竟」這個竟就是答完了下面是

第二個大段「勸興供養」釋迦牟尼佛勸無盡意菩薩也就是勸我

己一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二

經文要看清楚用什麼供養觀音菩薩用『一心』一心是真供

養你說供養財物菩薩的功德法財無量無邊用得著你供養嗎用

不著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供養就是一心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

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佛答前問後勸持名眾生仰荷菩薩真身冥應但可持名秉

字故勸受持

「佛答前問後」就是答覆前面的問題之後勸持名這是勸勉

我們的第一點言語說得非常清楚非常肯定只要你一心持名你

就能夠蒙觀世音菩薩真身冥應暗中的保護你所以佛才勸你受持

受是接受接受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依教奉行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三

答後問末勸供養者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

故勸供養也

前面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問菩薩名字的因緣一個是問菩薩在

娑婆世界弘化的因緣「答後問末」佛答完了之後「勸供養者

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故勸供養也」我們既然蒙菩

薩冥顯感應自然要發心供養供養最重要的是一心一心是意供

養一心流露在外面就是修法供養弘法供養這叫真供養《華

嚴經》十大願王所講的「廣修供養」一切財供養不如法供養

是故汝等下勸供養是觀世下出供養意由救七難免三

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俱為能施冥顯二

益皆得無畏是故下結歎稱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四

「是觀世下出供養意」出是說出說出供養的意思『是觀

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由前面所說的「救

七難免三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真是指

菩薩的法身應是指菩薩的應化身真身遍一切處應化身是隨類化

身有感斯應「俱為能施」菩薩法報應三身都布施「冥顯

二益」這是兩種利益一種是暗中保佑你一個是明顯的教化你

能叫我們真正得無畏「皆得無畏」就像《心經》所講的「照見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無所畏懼心無畏懼心才安心

才一才能入道才能得道「是故下結歎稱美」末後結歎在

娑婆世界大家都公認菩薩是布施我們無畏的人

佛勸無盡意菩薩供養無盡意菩薩立刻就接受了

三正釋經文

三二五

庚一奉命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

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

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很難得聽佛勸勉就立刻發心供養但是在言辭上

諸位要留意稱觀世音菩薩『仁者』「仁者」就是大慈大悲者仁

慈之人『受此法施』不叫財施它叫「法施」這個意思就很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六

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

『瓔珞』這是配戴在胸前的裝飾品「眾寶間珠」由許多珠

寶串在一起而成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來發明這個意思

問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

無盡位既高深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金

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

金」有這個疑問無盡意菩薩的瓔珞應該是無價之寶怎麼『價值

百千兩金』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瓔珞

本財施言法施者揀住相也當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七

空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統

八萬四千之妙行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這也是略舉而已是無盡意菩

薩謙虛說我這串瓔珞值不了多少錢其實是無價之寶這是帶著有謙

虛的意思在裡面「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譬如一般講百姓

萬民百萬不是定數絕不止一百一萬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學

習這都是平常的禮節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送人名貴的東西也

謙虛說這值不了什麼人家接受時會比較心安這些大菩薩往來禮

貌都非常周到

「瓔珞本財施」瓔珞是財寶在布施裡面屬於財布施可是無

盡意菩薩說「仁者受此法施」為什麼稱法施「揀住相也」

如果著了相法施變成財施如果不著相財施也是法布施財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八

施得世間福報法布施成無漏功德果報完全不相同「當解瓔之

時」無盡意菩薩把自己所配戴的瓔珞解下來「奉瓔之際」雙手

奉送給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三輪體空」不著能布施的我相

不著所布施的瓔珞相不著能接受我布施的人相叫三輪體空這個

心多清淨這叫法布施「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他用的清淨

心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心清淨沒

有障礙所以他的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從

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位次這樣的布施我們應當要學

「統八萬四千之妙行」這叫一修一切修就這一布施六度萬

行他都圓滿了為什麼會圓滿六度萬行的目的無非是求一心不亂

三輪體空我這一法的修學就達到一心不亂三輪體空那不是六度

萬行統統圓滿了嗎這叫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

「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菩薩修布施皆是法布施眾

三正釋經文

三二九

生修布施全都是財布施哪怕講經說法跟諸位說還是財布施得的

果報是人天福報為什麼三輪不空著了我講經有我相著了我

在這裡講《法華經普門品》著了所說的法相有這麼多同修在這

裡聽我講經接受我法布施著了眾生相三輪不空三輪不空講

經說法也僅是修福於定慧不相干三輪體空是說而無說無說而

說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但是不能像凡夫有心有心是攀緣

當眾生有障礙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諸佛菩薩也是天天在說

法從無間斷只是眾生見不到見不到佛菩薩的形相聽不到佛菩

薩的音聲但是佛菩薩的法音時時刻刻在冥冥中加持一切眾生好比

電台廣播節目一樣有故障的收音機怎麼調也收不到訊號沒有故

障的收音機一調就收到諸佛菩薩平等慈悲對於一切眾生是圓滿的

法施這是我們應當要相信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〇

庚二觀音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菩薩供養這樣的珍寶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須

遜讓施受有義以有餘奉不足施受兩當此瓔俱有用以施

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在哉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無盡意是奉釋迦牟尼佛的意

旨來供養觀世音菩薩「我未奉命」觀世音菩薩說自己沒有得到

佛的許可說可以接受「那忽輒受」學生在老師面前一定是尊重

老師尊師重道雖然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倒駕慈航但是他現

在的身分是菩薩佛的身分是老師這是就跡相而論必須尊師重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一

道所以觀音菩薩還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他不敢接受這是表示尊師

重道同時也有謙讓的意思送一次不敢接受送二次三次才接

受一方面表示贈送的人誠意另一方面表示接受的人謙讓

「亦是事須遜讓施受有義」這個義是義務「以有餘奉不

足」施者有多餘受者有欠缺多者可以贈送布施給少者「施

受兩當」都應當「此瓔俱有用以施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

在哉」如果這個瓔珞無盡意菩薩有觀世音菩薩也有既然彼此都

有而且我還有餘你用它來供養我在道義上講不過去這幾句話

也非常重要當我們修布施供養的時候也得想一想他有餘就不

必在這個地方修應當要供養幫助缺乏的人可是世間人總是喜歡

錦上添花幾個人曉得雪中送炭這裡教我們布施就是應當雪中送

炭不是錦上添花這叫真正布施施者受者都有道義應當施

應當接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二

在佛門裡面修布施縱然佛菩薩法師有餘他還不足他也

願意布施以不足去奉有餘他求什麼求福報那我們就得想想

他是來修福的我們自己沒有修行證果沒有觀世音菩薩這樣的神通

廣大如果我們不能叫他得福那就是古德所說的「披毛戴角還」

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你說不接受不接受不行人家來培福來跟

你結緣你拒絕他不讓他種福不跟人家結緣這個不可以講不

通的所以學佛的同修要記住人家來供養結緣你要接受接受之

後怎麼辦輾轉布施供養與一切眾生結緣這個緣愈結愈廣將來

的法緣才殊勝不可以積財財要散散得愈廣愈好布施得多你

人緣好將來弘法法緣殊勝諸佛菩薩能夠弘遍三界就是這麼修來

的不但自己這樣修也幫助別人修幫助別人修就是修自己佛經

末後講流通分流通分什麼意思幫助諸佛如來修法布施佛把這些

道理方法布施給我們我們輾轉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叫法布施法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三

施到我這裡就為止不肯流通出去那叫吝法財物到我這裡止住

了不肯散叫吝財吝法的果報是愚痴吝財的果報是貧窮所以

讀經要曉得這裡面的深意

下面觀音菩薩第一次不接受顯出無盡意菩薩的誠意

庚三無盡重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這把他供養的意思說出來了我為什麼要供養你是求你大慈愍

一切眾生

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四

「我為四眾故施」我的布施是為了四眾弟子四眾就是出家二

眾在家二眾「仁愍四眾故受」為了憐愍四眾教化四眾你應

當接受譬如弘揚流通佛法沒有財物無法利益眾生我們今天

把大家供養的錢財拿來印經才能夠流通佛法利益四眾如果是為

自己生活能過得舒服一些這就不應當接受輾轉布施一切眾生幫

助佛弘揚佛法幫助供養的人為他們真正修福那是應當要接受的

「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三輪體空施

受心都清淨心都不動施與受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下面佛也勸觀

音菩薩

庚四佛勸當愍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

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三正釋經文

三三五

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此勸受也物元表禮惡可辭乎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

物則納其情故曰當愍即愍一切眾生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

為物故受也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受意在實際

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示範為了一切苦難眾生必須要接受

接受過來之後以這個福加持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災免難這是

佛勸無盡意修供養也勸觀世音菩薩接受「此勸受也」「物元表

禮惡可辭乎」物稱之為禮物這是不能辭的謙讓是平輩之間

有禮讓如果是長輩你跟他謙讓客氣那是不敬失禮《禮

記》講「長者賜不敢辭」他是我的長輩給我東西趕快接受

過來謝謝就完了一點都不能客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六

「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物則納其情」所以布施供養一

定要接受佛門弟子接受供養能夠輾轉弘化就像「變食真言」一

樣一變為七七復變七化成無量無邊充遍法界它有這個意義

在用那一點點錢把佛法弘揚到盡虛空遍法界你本身做不到一到

佛門裡就做到了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故曰當愍即愍」

愍是憐愍憐愍一切眾生

「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物是指一切眾生因為

觀世音菩薩弘法利生無盡意菩薩才供養他觀世音菩薩也正因在做

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應該接受「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

受意在實際」無盡意菩薩布施瓔珞表事觀音菩薩不受顯理佛

這一勸理事圓融意味深長

如來勸受欲顯無所求而求之無所受而受之施受皆從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七

中來

這幾句話是稱性而說「無所求而求之」無所求是對自己無所

求對眾生也無所求正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菩薩對自己

一心清淨無所求弘化眾生也無所求緣成熟了就得要做緣不熟就

不做什麼叫緣成熟俗話說水到渠成不要費一點心思緣不成

熟決定不勉強緣成熟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段經文是教給

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心安理得攀緣就不自在攀緣心

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不必做那些勉強的事情諸佛菩薩在示現教

導我們自利利他應該如何去修學這都是榜樣

「無所受而受」自己沒有受眾生也沒有受正是前面所顯

的實際理體一法不立但是一切的事無一不是在積極的進行不是消

極而是積極積極當中心地是清淨的施受皆從寂滅中來寂滅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八

是生滅前面舉《楞嚴經》的經文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

滅是什麼六結統統是生滅法六結在唯識講就是有為法心王心

所不相應行法一切色法統統都是生滅法唯有真如無為不是生

滅法不是生滅法就叫做寂滅法施受包括了一切法無量無邊一切

法門無有一法不從寂滅場中而來換言之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自性

變現而顯出來的

顯一瓔之福周濟無涯門庭施設勝也何如陽春一曲和

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斯也人歟

「顯一瓔之福」就是布施一串瓔珞的福報「周濟無涯」以

此來救度一切眾生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門庭施設勝也何

如」勝是殊勝這個門庭就是普門圓應特別顯示在流通大法上

這一品在《法華經》屬於流通分妙音觀音這兩品都是講弘法流

三正釋經文

三三九

通弘法流通要普門圓應眾生有感不但要盡力而且要快速的幫

助他早聞佛法早成佛道

「陽春一曲和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

斯也人歟」這段話很有味道釋迦牟尼佛跟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一

唱一和誰懂得意思如果沒有知音就白唱了為什麼沒有懂門道

的大家都只是來看熱鬧就辜負了佛菩薩幸虧在場有持地菩薩懂

門道在這一品經的末後我們就能看到

庚五受已奉佛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

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一勸告觀世音菩薩就接受了但這接受不是馬上戴在身上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〇

己受用而是把它分成兩分一分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分供養多寶佛

以一瓔作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

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勸興供養

竟到

此地「勸興供養」這段經文講完了

經論裡面常常提到「三因佛性」就是正因了因緣因正

因是真如本性這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了因是般若智慧對一切法明

瞭正確的理解智慧現前緣因是修行起行解了而後修行此

地說二因「理則正因」修行是緣就是事「事則緣因」「事

理不二」這叫「妙因」妙音菩薩如是修觀世音菩薩所修的也是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一

妙因只是將妙因拓開推廣成為普門圓應所以這兩尊菩薩修的

是一樣的法門只是妙音菩薩是妙而不廣觀音菩薩是妙而廣大

「奉二佛」就表正因與緣因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緣因以多寶佛

塔代表正因讀經不可望文生義以為是指把人家的供養分一半供養

釋迦牟尼佛分一半供養佛塔試問如此供養起什麼用不起作用

應當是以此財物啟發一切眾生的智慧幫助一切眾生修行那才叫真

正的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如來這叫供養

我們建立道場講經說法領眾來修行使他得一心開悟

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就他開悟得一心來說是供養多寶佛塔這叫

真供養譬如前面一品藥王菩薩為法捨身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

人怎麼燃燒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替社會大眾造福

不為自己完全為別人這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你真的把身體燒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二

了你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所以佛經裡面講燃指是要我們用雙手

替大眾服務燃頂頂表智慧要用我們的聰明智慧去利益一切眾

生真的燒掉了你還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佛門裡有許多文字跡

相言語都是表法的意在言外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真正體

會到如來所說的真實義

多寶佛塔是什麼多寶佛塔表我們的清淨心釋迦牟尼佛表什

麼表我們的修行我們在此地講經在念佛堂念佛這就是供養釋

迦牟尼佛我們在這裡面得一心不亂得智慧明瞭這就是供養多寶

佛塔大家要曉得這個意思不能搞錯了搞錯了就是迷信佛法常

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佛在《華嚴

經》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

理解佛的意思由此可知學佛沒有善知識指導沒辦法成就為什

麼意思不在文字裡面在文字外面你一定要能領略弦外之音才能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三

如法末後一句這是長行文的總結

戊三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遊此世界

之問長行竟

這是無盡意菩薩的兩個大問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做了簡單扼要的

答覆雖然言語簡要意思卻無有窮盡圓圓滿滿的解答出來我們

對於觀世音菩薩認識清楚了才能相信他才曉得怎樣去修學普門的

法門乙

二偈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四

偈頌大部分屬於重頌但是也有孤起頌所謂重頌是指重複

前面的經文重頌的意義有很多第一為了提起觀照的功夫經典

必須要能夠背誦如果要不熟不能背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提

不起觀照功夫沒有辦法把這些道理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換

言之你必須要記住長行文內容多難記偈頌等於詩歌一樣好

記長行文便於解釋偈頌便於記憶另一個意思佛講經時聽眾

有先來後到先來的人前面的內容都聽到了後來的人沒有聽到

佛很慈悲用偈頌把前面講過的為后來者再略說一遍雖然你是後到

的前面的意思從偈頌當中也能夠體會得到都能夠得到完整的佛

法當中也有孤起頌就是前面有不圓滿的地方以偈頌來補充使佛

三正釋經文

三四五

說的意思更圓滿更為究竟世間人都喜歡音樂喜歡唱歌偈頌就

是歌詞可以配上樂章來演奏可以唱的

二偈頌文後重頌什師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

入有二十六行分三

什師是指鳩摩羅什大師他所翻譯的《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只到這個地方沒有偈頌「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入」這在

終南山道宣律師《法華經弘傳序》中說得很清楚說明這一段偈頌是

什麼人翻譯的什麼時候補進去的「有二十六行」偈頌是五言

頌四句一首二十六行就是一共有二十六首

丙一一行

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六

這是敘說的儀式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這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因緣可是意思是雙含

世尊妙相萬德莊嚴歎相即美德問彼兼含次問

「歎相」就是讚美佛的智慧德能因為每一種相好都是百福莊

嚴「問彼兼含次問」文字上看起來只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

由實際上也問觀世音菩薩以什麼樣的因緣到我們娑婆世界來遊歷

弘化這兩層意思一個是顯的一個是暗含著的

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二初二行總歎行願

以下有二十二首就是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為兩段第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七

一段是「總歎行願」是總答後面二十首是別答

丁一二行

總歎行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

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具足妙相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這就是

對佛的稱讚『偈答無盡意』無盡意用偈頌來問佛也用偈頌來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八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汝聽二字勅令審諦觀音行者一心

三智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就是集結經的人安上的從『汝聽觀

音行』這是佛說的「汝聽二字敕令審諦」諦審是用智慧

去聽用智慧去揀別不是盲從「觀音行者一心三智」這八個

字要牢牢記住人家問觀音行是什麼一心三智一心是體三智是

作用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你要有事一心就有一切

智有理一心就有道種智一切種智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相當

於事一心所以阿羅漢有一切智沒有道種智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

性有一切智道種智地上菩薩三智具足三智都是一心當中流露

出來的有了智慧什麼事都能辦

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

三正釋經文

三四九

這是講菩薩利生的事業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故云善應一切國土處處現往故云

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歷劫者經劫難量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真心是真如實際理體也就是法身

現種種形就是應化身「故云善應」不動而應這才叫善「一切國

土處處現往故云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一心三智四弘

願廣都是我們特別要記住要修學的地方「歷劫者經劫難量」

顯示出恆心耐心毅力不畏一切艱苦要長時間的來修學

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修諸佛

行方名侍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〇

這三句是為佛弟子應該要學習的我們要學佛怎麼樣存心怎

麼樣作為這才叫學佛學佛就是侍佛做佛的侍者佛今天不在世

間我們能夠如是做我們就跟阿難尊者一樣沒有離開佛一步

一一佛所皆發淨願由菩薩行願深大故真智遍拔眾苦應

身普度一切也

己一一行

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一

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

機也心念意業機也諸有即二十五有聞名注念見形禮拜

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

「稱」就是稱揚聖號稱字就是口念我們叫念佛持名這

是屬於口業「見身故禮」朝暮禮拜這是身業「心念」這是

意業這是三業恭敬受持「諸有」就是「二十五有」歸納為欲界

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展開來就是講三界六道的諸苦「聞名注

念見形禮拜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

們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佛的話最為可

靠如果我們不信那是自己愚痴自己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二

辛一一行

頌免火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三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此下頌與長行事相不同又增幾種謂十四無畏特舉大

略實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難故加頌之

凡是有加頌就是本經裡面沒有本經雖然沒有但是《楞嚴

經》上有《楞嚴經》裡面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我們

在此地所看到的只有七難三毒二求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所以

兩經合參意思就非常的圓滿第一首是念觀音菩薩能免火難

辛二一行

頌免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這個意思都非常的明顯但是要記住前面長行文所講的「一心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四

念」念的時候有事一心理一心與功夫成片都要達到這個標準才

能夠消災免難向下兩首就是長行文所沒有的

辛三一行

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須彌』是高山登山的人遇到山難或者是有人謀害在山上

把你推下去在這個時候一心稱名菩薩能夠救護你縱然從高山上

墮下來不至於傷害身命

辛四一行

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逐』是追逐這兩首都是講遭遇山難一個是被人推墮的一

三正釋經文

三五五

個是被人追逐的

辛五一行

頌免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值』是遇到『賊』也當作盜賊講凡是遇到強盜土匪總

有怨業在其中這些人拿著兵器來加害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

冥冥當中加持叫這些怨賊起一念慈悲心你就免了這個災難這都

是菩薩神力的加持

辛六一行

頌免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這也是重頌『王難』就是死刑從前死刑都是殺頭犯人被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六

死刑在臨刑的時候觀音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使得劊子手正要砍頭

的時候刀忽然折斷在以前監斬官遇到這樣的現象一定會赦免

他的死罪

辛七一行

頌免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枷鎖』就是被囚禁戴上枷與鎖關在監牢獄裡面「枷」是

刑具套在人的頸上「鎖」是指手鐐腳銬之類『杻』就是現在

講的手銬『械』是鎖在腳上的腳鐐是指這一類的刑具能夠一心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以不思議的神力也能幫你脫離災難後

面這一首是前面長行文沒有的加頌的

辛八一行

加頌呪詛毒藥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七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在世間確實有這些災難『咒』是一種邪術

還著本人者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

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

「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這是講役使鬼神一類的來

害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那些巫師之

類用這些法術只能夠整心術不正的人他可以差使鬼神來害他對於

正人君子鬼見到就害怕不敢加害這一類確實就像經上所講的

這個咒毒要是害不了別人回過頭來要害自己弊端也非常之多

這些事情古人的筆記小說裡有很多記載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

筆記》裡面就有很多這種例子可見得真正能夠保衛自己心地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八

淨慈悲一切鬼神見到你只有恭敬不敢加害

如《譬喻經》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

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與之遂恨而

去梵志能起屍使鬼招得殺鬼勅曰彼辱我往殺之山中有

羅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誦守口莫犯

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

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却殺其

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

梵志得活東坡云還著失慈當云兩家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

明而出此鄙俗語也還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

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喻如含血噴天返污己身將頭觸

三正釋經文

三五九

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非菩薩加罰於彼亦非行人起心願著

彼也

此地引用《譬喻經》裡面的一段故事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

「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這是就事

論事在事相上一定邪不勝正如果你純正縱然入邪見稠林也

不能傷害你一分一毫我們現在心地縱然說正不是純正還帶著一

絲邪思邪的力量還是可以侵犯你所以要一心持名一心是純正

大慈悲心能轉變惡人的念頭能轉變他的殺機轉變他凶的念頭觀

音菩薩以正以慈這個力量來救護眾生我們自己在一念清淨心當

中也能生起像菩薩這樣的正心慈悲心自然能夠感應道交而免

除毒害

理則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〇

從理上講「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當人是指自己全是

自己心裡面變的

今正念觀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聞復歸元真彼毒惡等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還著本人而誰著耶

這是從理上說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所謂是四科七

大四科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將一切法歸納成這四

大類七大是講的地水火風空見識《楞嚴經》二十五

圓通就是十八界加上七大無論從哪個方面修學都能成為無上

道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三毒十惡也離不開四科七大所以

確實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心迷了才會變三毒十惡覺悟就

沒有了由此可知外境本無善惡善惡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一

諸佛菩薩的心念念清淨念念慈悲換言之念念覺而不迷就叫

佛菩薩純善無惡純善的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

惡二邊都離開才叫真善才叫純善心清淨平等這是我們自己真

心原本的樣子以這個心照見一切萬法法法無非寂滅相所以確

實是「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辛九一行

頌免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這是重頌講遭遇這些鬼難

辛十一行

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二

這是加頌的前面沒有這種情形也是常常遇到的特別是喜歡

旅遊登山的人山上有許多毒蛇猛獸之類如果你遭遇這些惡獸

立刻能想到這首偈子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這些惡獸自自然然就離

開了辛

十一一行

加頌蛇蝎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這是指有毒的爬蟲類毒蛇毒蟲到處都有一般人很難辨別

有劇毒的蛇蠍要是被牠們咬了毒性猛的大概幾個小時就會讓人失

掉性命所以要懂得急救的方法登山一定要有領隊有人能夠辨別

蛇的毒性還得要預備臨時救急的藥品懂得蛇性情的人告訴我們

蛇也不隨便攻擊人牠的攻擊多半都是屬於防衛性質我們遇到了

站在那裡不動能夠念觀音菩薩牠自然就走了你要走動牠以為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三

你要傷害牠就會攻擊你所以遇到了不要害怕稱念觀音菩薩菩

薩神力加持牠自然就走了

辛十二一行

加頌雲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這種災難類似颱風颱風有的時候也有大雷雨在北方有冰雹

冰雹大小不一定如果是大的不但能傷人傷畜獸還破壞房屋

會造成很大的災難經上說境隨心轉種種自然災難與我們的心念都

有密切的關係

庚二一行

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四

三毒跟二求兩句話就包括了

三毒熾盛眾苦逼身男女皆無困厄孤伶妙智之力悉能救

之頌初答觀音得名竟

「三毒熾盛」熾盛是形容詞像火燒得非常的旺盛「眾苦逼

身」三毒是苦因有苦因必定有苦果苦果逼迫我們的身心「男

女皆無困厄孤伶」這兩句是講二求沒有子女晚年就感覺得孤

苦伶仃觀世音菩薩「妙智之力悉能救之」

三正釋經文

三六五

己一二行

明身業普應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

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

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

自在也

「能應之由」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由神力及智方便」

下面是解釋「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千如如

就是真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這個境界必得明心見性才

能夠現前到達這個境界作用就廣大了具足神通具足智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六

「通雖性具」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每個人都具

足如來果地上的十種不思議神通雖然你本性裡面具足可是你現在

迷了本性雖然有本能不能起作用「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菩薩是這麼修成的我們幾時才能夠廣

修妙智方便得到根本智之後才能博學多聞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

上示現入三摩地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證得圓初住的果位從此之

後才能夠廣修妙智方便博學多聞就像善財童子他要不是在文殊

會上成就了根本智就沒有資格五十三參廣修妙智方便

這個修學的次序決定不能顛倒一顛倒我們就吃大虧了就不

會成就所以佛門修學是先專後博它是這個次序而目前我們的修

學樣樣都看樣樣都學學到最後再專一樣把其他的捨棄這個

在初學當然也未嘗不可可是也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

因緣厚的博學不久就可以決定一個行門從此開始修學如果你學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七

多了反而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那這一生必定空過這是相當不容

易的廣

修妙智方便是要自己得清淨心之後證得理一心不亂在

教下講大開圓解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可以博學多

聞可以出去參學在參學當中「照性發通」這是參學的功德

《四十華嚴》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演的就是這個意思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觀音菩薩才有這麼大的威德神力加

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常論惡趣但局三途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

苦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八

「常論惡趣」常是通常通常我們講惡道「但局三途」

只講三惡道「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偈頌說『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種種諸惡趣」不專指三惡道而通指

九界九法界連菩薩都包括在裡面菩薩何以也是惡趣因為變易生

死還沒了所以跟佛一比他是惡趣此地講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三途是九法界當中最苦最為可怖的境

界「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苦也」度三途不容

易三途迷得太深很難覺悟佛在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諸佛菩薩度

三惡道最高只能夠幫助他們提升到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層天再往

上面去就不行了佛菩薩都無能為力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許多佛事裡面譬如大蒙山施食的對象是鬼道儀規裡面雖然

是盡自己的心力來超度他們往生淨土實際上能不能達到太難太難

了梁皇懺是寶誌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再

三正釋經文

三六九

來的以菩薩威神之力也只能夠把她從惡道超度到忉利天諸位要曉

得靠別人超度是別人的福報幫助你但是別人的福報最多幫你到忉

利天再想往上到夜摩天還要靠自己一分定力諸佛菩薩的福報可

以給我們我們能夠享受他的智慧禪定沒有辦法給我們所以超

度是修福加持如果我們自己不修福他什麼也得不到這個事情

《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說得很明白婆羅門女的母親墮在地獄裡她

自己修念佛法門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念到一心不亂這個福報大

母親沾光就能夠超生她為什麼能夠得一心不亂因為她想救她母

親等於說是她母親墮落促使她修成的這是她母親的福報她母親

要不墮惡道她也不學佛她也不會一心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還

是個生死凡夫所以她的成就是她母親為她的增上緣幫助她成就

我們修大蒙山自己要覺悟要真正轉變身口意三業自己境

界提升了這些鬼神得到福報確實能離開三惡道所以念三皈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〇

自己要真皈依念懺悔偈自己要真懺悔他就得福了等於說勸

他希望他也能夠修也能夠回轉心意他能夠轉超度的力量更大

更快他不能轉也給他種了善根所以佛事儀規要熟悉要一心稱

念誠則靈超度的道理是在此地

三惡道苦不容易得度雖不容易佛菩薩的慈悲心並不因為他

難度就捨棄還是要常常提醒希望他快點回頭幾時他覺悟回頭

了他就離開惡道因此常常不斷的提示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想

救度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他就得度了

己二二行

明意業普觀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

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一

科題將經文的意思明白的顯示出來這兩首正是我們修學的重要

綱領

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此

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

之『

真觀』「觀」就是觀照初學真正肯用功真正發心修行

這兩首偈子就是現前修學的綱領真以息妄以真心觀察世間待人

接物真心裡面沒有妄念這就是我們講的真誠也就是菩提心裡面

的直心至誠心『清淨觀』清淨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深心

不染雖然在五欲六塵當中決定不染五欲六塵心是清淨的

『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二

以這首偈就是頌菩提心我把它歸納為八個字真誠清淨智慧

慈悲我們應當努力向這個目標來學習智悲慈都是真誠清淨心

的作用智可以破惑自己沒有迷惑了因為你真誠清淨對自己

來講是般若無知如果還有個知(智慧)那個智慧就是無明佛在

《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就是無明要救度一

切眾生眾生有惑業苦破眾生的迷惑就要智慧智以破惑悲

以拔苦慈以與樂可見得智悲慈都是利益眾生的他受用自己

的受用就是真誠清淨所以這個智慧是對別人用的幫助別人破除

迷惑對自己真實清淨就好「以此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

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之」

大士之所以應身示現者實賴於此耳無垢下歎上五觀無

垢慧日歎觀智之體伏災普照歎觀智之用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三

『無垢清淨光』以下是「歎上五觀」是讚歎

己三一行

明口業說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首是頌「口業說法」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初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

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

肅故云悲體等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如果沒有身沒有意

縱有口也不能說身口意三業是一而三三而一分不開的第一

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菩薩的身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四

大悲之體他是以這個身體來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此身先用戒德

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等」佛法的修學是建立在戒

德的基礎上如果疏忽了持戒你只能在一剎那間一心念觀音菩薩名

號這樣救七難行離三毒就不行了如果自己有戒定然後得菩薩

神力加持可以幫助你離三毒得一心不亂可見得戒很重要

修戒律這麼重要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講印光大師非常慈悲

他在一生當中提倡了三本書叫我們依照修學用它們代替戒律第一

個是《了凡四訓》第二個是《感應篇彙編》第三個是《安士全

書》這個我們能看得懂可以依照修學戒德的基礎能奠定下來

佛道才有希望否則成佛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恐怕很難做得到

次句菩薩以慈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喻如

大雲故云慈意等

三正釋經文

三七五

第二句是『慈意妙大雲』「菩薩以慈為心意」所謂「慈悲為

本方便為門」慈悲與方便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是感情的

慈悲是理智的慈悲理智的方便如果要落到以感情為基礎「慈

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一定要修戒修定修慧然後慈

悲方便才真正能夠利益眾生

二輪既施然後說法三句正說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藥所宣

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第三句這是比喻說法『甘露』此地註解是「不死之神藥」

是用來比喻佛法「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佛法是無生之法佛法是真正解脫之法

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說那知於慈雲中澍大法雨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六

蒙潤一切煩惱猛燄悉皆滅除也慈雲是慈悲普澍雨是說法普

能滅是利益普也

末後一句說明它的功德利益『滅除煩惱焰』煩惱就是起惑

煩惱要是滅掉了當然不造業既不造業當然沒有果報這才能真

正超越輪迴生死這是說法的功德利益

己四一行

明加頌官陣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事係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今昔怨仇此時

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祛彌顯大士神智之力也

「事係訟庭」就是今天講的法院以前中國沒有法院所有訴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七

訟案件都是縣市長審判「身臨戰陣」這是從軍在戰場「心憂刑

罰」這是指在法庭裡面怕訴訟失敗要受刑事上的處分「命慮兵

殘」這是在戰場上有這個恐懼「今昔怨仇此時合會」不是

冤家不會打官司在戰場上如果前世不是怨仇他不會殺你人命

確實是有定數沒有什麼冤枉死的在戰場喪失性命都是有定數的

我剛學佛時朱鏡宙老居士講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激發我的信

心他之所以學佛也是因為親身遇到這些事情才相信否則他是學

科學的怎麼會相信鬼神怎麼會學佛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岳父是

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章太炎在生時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這

是他見到的但是他那時半信半疑並沒有回頭來學佛

他說他學佛是在抗戰期間當時在重慶有天晚上跟一些朋友

們打牌玩到很晚才回去回去的路相當遠重慶抗戰期間路燈都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八

二十瓦的小燈泡亮度不夠沒有辦法照路的只是看到有個光在那

裡順著路走就是了他半夜回去走到半路上看到前面有個女人

跟他距離沒有多遠他也沒多想走在後面走了差不多半個鐘點忽

然想起來怎麼會有一個女人半夜在路上走這麼一想他說身上就

寒毛直豎再仔細一看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半身就嚇得不得了

他從那時才開始相信佛這才學佛後來他說那次一定是觀世音菩薩

化身來度他的如果自己不親自見到別人怎麼講都不相信這是他

學佛的因緣

他所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說不盡他是學經濟財政

的抗戰前在蘇州一家銀行做經理所以交際應酬也很多朋友常在

一塊聚會當中有一個朋友是走陰差的晚上會到陰曹地府去辦公

傳遞公文不像章太炎章太炎是做判官判官相當於祕書長權很

大的有一天這個朋友說上海城隍廟送了一卷公文來就是生死

三正釋經文

三七九

簿送到江蘇省蘇州都城隍這兒這個事情是他經手的他說翻開看

了一下感覺莫名其妙那個名單上的名字有四個字五個字六個

字的所以到第二天朋友聚會就討論這個事情他說中國人的姓名頂

多四個字這次送來的名單很多都是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的他

們幾個在一塊怎樣想都想不通懷疑他是不是看錯了他說昨天晚上

看的一點也沒錯結果三個月之後就是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在上海

向國民黨發動攻擊死了許多人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人的

所以老居士講可見得在戰爭當中哪一個該死那個名冊都送

到閻王那兒去了沒有冤枉的不該死的那上頭沒有名字該死的名

字早已經送去了如果沒有冤仇在戰場上哪怕子彈打在身上也不會

死為什麼沒有冤仇確實善惡果報我們應當要謹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〇

丁一一行

一句

頌勸持名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

勿生疑

這五句是「頌勸持名」菩薩利益眾生的神力慈悲方便具不

可思議念這一句名號要懂得理論有理論依據曉得念的方法一

心稱名才能有感應道交

妙音者說法不滯觀音者尋聲救苦梵音者音性無著

潮音者應不失時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一

「妙音者說法不滯」滯是障礙菩薩具足四無礙辯才所

以稱為妙音「觀音者尋聲救苦」觀音是悲心眾生有感他就有

應「梵音者音性無著」梵是清淨的意思無染無著沒有分

別執著「潮音者應不失時」海潮起伏有一定的時間什麼時候

漲潮什麼時候落潮有定時的這是比喻菩薩有信用決定可靠

「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勝是勝過世間所有的音聲不能與

之相比

大士具如是德度脫眾生故須時常持念不間不疑無不隨

心滿願

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將這一句聖號念念不忘保持不失

「不間」間是間斷一心稱名不要間斷「不疑」決定沒有疑

惑不間不疑這四個字是感應的祕訣如果你持名有間斷有疑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二

就沒有感應效果就失掉了無間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才會有

感應真正能做到不間不疑「無不隨心滿願」真是有求必應

顯示出菩薩神力不可思議「一心持名不間不疑」這八個字能做

到你就具備了求感應的資格方法

若也疑兕在懷朝勤夕怠無惑乎大士之不應也

你心裡有疑惑又懈怠「朝勤夕怠」就是稱名間斷那當然沒

有感應佛在經上把這些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你自己

不能體會還要去怪佛菩薩這個罪就太大了

丁二一行三句

頌勸供養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

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三

這是世尊勸勉我們要修供養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名淨聖

地上菩薩皆稱聖人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位由於他修行的方

法圓滿成就所以心地非常清淨稱之為『淨聖』

冥資不虛於苦惱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

「冥」是暗中「資」是幫助他大慈大悲在暗中幫助一切

眾生不管你有求沒求他的神力方便是平等的加持眾生有苦

惱有死難的時候菩薩是唯一能夠靠得住的如同小孩依靠父母一

樣他認為父母最可靠別的人他懷疑

具一切功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四無畏也慈視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四

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無窮故須

歸命頂禮問答顯德竟

他是具足圓滿的功德所以才能夠有求必應更難得的是「慈

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什麼樣的人可度就

是前面所講的八個字「一心稱念不間不疑」這就是菩薩要度的

對象具足這八個字的人機緣成熟了菩薩先度機緣成熟的人這個

感應特別顯著「其福聚如海」海是比喻說他的福報聚集起來像

大海一樣無量無邊「利澤無窮故須歸命頂禮」

到此地偈頌是將菩薩遊化娑婆世界的德行也答覆完了前面曾經

說過這當中還有個知音的人就是持地菩薩

甲二聞品得益

三正釋經文

三八五

這是第二個大段落品就是「普門品」世尊跟無盡意菩薩觀

世音菩薩一問一答旁邊聽的人得到利益了

乙一持地稱歎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

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

功德不少

『聞是觀世音菩薩品』狹義而言觀世音菩薩品就是指這一品

「普門品」廣義而言《楞嚴經》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六

觀世音菩薩品《華嚴經》的「觀自在菩薩章」也是觀世音菩薩品

『自在之業』「業」是講事業普度眾生的事業太自在了沒

有障礙

『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我們今天讀誦

「普門品」學「普門品」就有流通佛法的責任因為念觀世音菩

薩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人雖然很多但是不知道觀世音從哪裡來的

也不曉得觀世音菩薩究竟有什麼樣的德行我們要常常為那些人解

釋勸那些人讀經不但勸他們讀而且一定要把經的意思講給他們

聽使他們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曉得如何修學普門法門才能夠得到

真實功德利益正如持地菩薩所說我們的功德也就大了

《寶雲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

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艸木六種子所依七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七

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亦爾

這尊菩薩因為得到持地三昧所以稱為持地菩薩「如世間

地」地有生生之德一切生物都必須依靠地地有十種德行第一

「廣大」第二「眾生依」一切眾生都要依大地才能夠生存第三

「無好惡」心是平等的沒有好惡第四「受大雨」它能夠承受

得了第五「生草木」第六「種子所依」第七「生眾寶」第八

「生眾藥」第九「風不動」第十「師子吼不驚」這些有的是法

說有的是比喻皆不難懂

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

外患自平故聞此品而稱歎之

這位菩薩「昔遇毘舍浮佛」這是講他過去在因地當中曾經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八

到毘舍浮佛他那個時候修苦行哪個地方路不好他就替人修路

便利人往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

妙法內平自心外患自平」他從這裡開悟這是講他的功德妙法

是指大乘佛法在此地狹義的是指觀世音菩薩普門這個法門一心

稱念禮拜這個妙法無間無疑內心就平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

名號內心平了外面境界就平一切災難應念消除這個感應道交

太顯著了「故聞此品而稱歎之」誰能稱讚心平的人能稱讚他

一聽就明白了所以才出來讚歎

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

通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以真觀淨觀照心

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謂之普門自萬

物而反照無不融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矣故或以自在為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九

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

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功德

不少者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

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

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聞者功德不少此菩薩聊

知分曉也

只要得一心觀音自在普門圓通全都具足那都是一心

裡面的作用「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

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也」《華嚴經》裡面也稱觀自在

「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這個裡

面境界也非常的廣大詳讀《楞嚴經》可知「功德不少者顯自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九〇

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則

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

行遂為己有」我們自己統統都能得到「故曰聞者功德不少」

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持地菩薩能看得出來所以他在此地給我們說

乙二聞品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謂無同等之物與此齊等也以如來最上之

德證窮法界淵底毗盧有師法身有主向上一著世出世法

皆立下風無有同等之物與之齊等觀音體此以成普門之行隨類

三正釋經文

三九一

應化無等與等故聞其風者皆能發如是心也普門圓應竟

「聞品獲益」等於這一品的流通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梵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講的菩提心大家聽了之後個

個都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心一心稱念菩提心統統具足了

Page 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編輯說明

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註解科判遵依大義法師所

著之《法華經大成》然而老法師在講演時並未依「大成」逐字

逐句解釋而是選取重要者闡述之講記中註解依講演內容只列出部

分凡老法師講到的註解必標列出來若未講而為順其義亦有標

列者佛

教是佛陀教育教科書就是經典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在經典裡

面我們要認識觀世音菩薩當然要依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學習這樣

才會有正確的認知不至於產生誤解

《楞嚴經耳根圓通章》敘述了觀世音菩薩自己修學的法門和

方法讓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怎樣修學成就的《法華經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讓我們了解觀世音菩薩怎樣救苦救難度一切眾生明

瞭菩薩利他之行《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這一章自利利他都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到了所以這三經要合起來看才能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了解觀

世音菩薩我們學習經典對其中的道理方法通達明瞭自然能夠

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能得佛菩薩加持開智慧得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教我們「世間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我們平常念

阿彌陀佛真正遇到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非常有效也正因為如

此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勸勉學佛人以念佛為主另每天念一千聲觀

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只是為自己念的更是為

世界一切苦難眾生念的為了祈求世界和平特別在現今世界不太

平社會不安定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時時有危機感身心都不安

穩佛弟子要放眼世界念念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幾時世界

社會能和平安定人民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佛陀教育的目的就

達到了

目 錄

  

目 

編輯說明

一前言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㈡釋品題

七八

  ①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七八

  ②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八〇

  ③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一〇六

  ④

釋名號之義

一〇八

 ㈢述來意

一一八

 ㈣勸發心

一一九

三正釋經文

一二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科判

一前言

一前言

在講經之初必須將經題做個簡單的介紹大義法師的註解在

《法華經》註疏裡面是值得讚揚的註解的名稱叫《法華經大成》

意思就是集古註之大成他註經的體例不是遵循天台家風而是採取

華嚴「十門開啟」這裡玄義把它省略了但是經題必須要介紹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

妙字是能讚之辭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不出三種一眾生

法二佛法三心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本無眾生及於諸佛

只因迷悟有差所以生佛有異此經為諸佛之心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先解釋「法」字然後再說法是如何之妙

「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這是《法華經》討論的中心論題

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權實之法再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眾生法佛法心法「如

是三法元是一心」心法是體佛法跟眾生法都是相用覺悟了

就叫做佛法迷了就叫做眾生法悟心法這個心法就叫佛法迷心

法這個心法就叫眾生法可見得三法原來是一心「此經為諸佛之

心宗」著重在心法上所以稱之為「經中之王王於三藏」意思

就是在此地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眾生迷而不知

㈠釋經題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眾生法從哪來的就是迷了心法而

有的「以不了真如法一」了是明瞭由於我們不能夠明瞭真如法

是一真正明瞭的人法界是一沒有二原本是一真唯有一才稱之

為真叫一真法界二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怎樣才能夠明瞭真

如法一這要從心地上做功夫正是《彌陀經》所提倡的一心不亂

一心是真心一心所現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如果要想證得一真法

界想入華嚴無礙境界必須要一心由此可知修行的重點就是在

一心不亂凡夫之迷就是迷失了一心「妄受五蘊色心」受是感

受五蘊色受想行識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色是

物質心是精神你在物質精神上有種種的感受這些感受都不是

真實的「雖為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雖然我們被無明煩惱所

纏縛但是真性並沒有失掉還是那樣的清淨「眾生迷而不知」

就是不明瞭諸法實相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裡開示我們的真心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

不生不滅的境界也是清淨寂滅我們聽了有人相信有人不信

有人是半信半疑必得自己親證這個境界才算是正信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此眾生法何其妙哉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這就說明佛為什麼出現

在世間「知見一開」這是佛法常講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法

華經》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入這個境界那就像觀世音

菩薩所講的斷六結證三空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正是《心經》所

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在菩薩地位上究竟是何等地位要依《華

嚴》《法華》來說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要是依別教來說

則是初地菩薩的地位因為我們所依據的都是圓教一乘經典所以我

㈠釋經題

一一

們應該依圓教來看是圓初住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證得理一心就

是證得圓初住所以一心不亂就是理一心但裡面的境界還有淺深不

同初住以後一直到如來地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

是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同樣證得理一心淺深差別很大這是

說初住菩薩所見到的諸法實相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自己修行方向目標在哪裡自己

修學應該要怎樣用功現前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夠悟入

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

種智」我們要能常常提起這個疑問再仔細想想原來我們犯了很

大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無時無刻不在起心動念分別執

著這樣怎麼能夠得一心

在一切環境裡禁不起考驗心總是為境界所轉這就叫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

如果不能夠離開眾生法怎麼能夠證得佛法離開不是說我們把眾生

法界擺脫掉因為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是一法界不是二法界你怎麼

能擺脫得掉

如何離開從內心離開在眾生法裡面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就

是佛法如果在眾生法裡面起分別執著佛法就變成了眾生法離開

一切分別執著眾生法就是佛法佛法跟眾生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我們講迷講悟起心動念就叫迷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叫

佛法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性相常住

循業發現十界差殊而十法界九界皆權佛界為實

㈠釋經題

一三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不但出

世法本來寂滅世間法也本來寂滅世間什麼法就是我們現在的生

活環境我們身心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本來清淨寂滅何以

我們現在感覺煩惱重重業障深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你迷

了煩惱業障都不是真實的不但煩惱業障不是真實的連果報

也不是真實的就跟作夢一樣因為你在夢中你不覺夢中的境界

實際上也是清淨寂滅的你夢醒就知道了為什麼夢全是虛妄

的正在作夢的時候夢中境界是從無生有有即是無可是你不知

道自己在作夢你把夢境當作真實在那裡起分別執著在夢中造

業受苦受報醒來之後一場空什麼也沒有惑也沒有業也沒

有果報也沒有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覺的是什麼他曉得我

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面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住的是不思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

解脫境界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妙不可言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修成這個樣子還是沒入境界

為什麼不入境界就是始終把境界當真實在這虛妄裡面分別執著

起心動念換言之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說的是修佛法其實修的

統統是眾生法幾時你要真學佛法了那就回光返照一念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用分別執著這個意識心學大乘一乘佛法這個

大乘一乘還是世間法清涼大師說得明白用意識心來修學佛法

他的結果就是增長邪見如果離開了經典以意識心來修禪定(禪定

是行門的總綱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修定)大師說他的結果是

增長無明譬如這七天法會如果不講經也不講開示大家都在這

裡念觀世音菩薩結果恐怕大多數都是增長無明每天給你講經不

念佛天天在字裡行間去思惟去幻想增長邪見我們現在兩種都

有如果既增長無明又增長邪見麻煩可大了所以一定要會修學

㈠釋經題

一五

如果會了你聽經增長智慧念佛是打斷無明這個功德殊勝不可

思議「

性相常住」這是把十法界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真實法

裡面是性相常住「循業發現十界差殊」那就是循業發現變現

為十法界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

「九界皆權佛界為實」因此九法界都不能分別執著才能夠入佛

法界我們現前畢竟還沒能捨妄想執著沒能捨掉就是凡夫既是凡

夫必定是起惑造業輪迴所以下段就重要了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中品惡因報在餓鬼下品惡因

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上品善因感天

趣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果說六度法證菩

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妙唯一佛界方始云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地獄就是這麼來的本來沒有

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造了罪業不是佛菩薩閻羅王造一個地

獄把你送到裡面去受罪而是你自己變現的譬如我們有惡心常常

想害人你就會做噩夢夢裡頭夢到惡人要害自己不是你害別人

就是人家害你你的心要是純善的你做的夢是好夢你心是清淨的

就不作夢你既然曉得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就曉得十法界統統是自心

變現的地獄是自己變現的餓鬼也是自己變現的沒有一法不是你

自己心變現的所以修行最要緊的是修心「中品惡因報在餓鬼

下品惡因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趣

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道這裡的修羅趣是指天阿修羅道「上品善因

感天趣」這是生天「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

果」辟支是緣覺「說六度法證菩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

妙」這個妙單指佛法界換言之單指一真法界這才是妙所

㈠釋經題

一七

以底下說「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才叫妙

心法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此心能相能性能凡

能聖能善能惡能佛能眾生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

特人不自觀心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

轉如虛空無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

脫如大圓鏡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華嚴經》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很難懂所以禪家常講「若

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成佛就是認識心明瞭心心在哪裡心

是什麼樣子這是很大的問題《楞嚴經》一開端就提出這個問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

「七處徵心」心在哪裡找不到「十番顯見」告訴我們心就是

六根的根性讀《楞嚴經》可知眼根有生有滅見性不生不滅所

以阿難找不到心在哪裡真心盡虛空遍法界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

界你要問妄心為什麼也盡虛空遍法界因為真妄是一不是二悟

了就真迷了就妄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

「此心能相能性」性是本體相是現相像我們每天晚上作

夢能作夢的心是一但是做的夢都不一樣誰曾經做過相同的夢

這個很少有能現相的心是一所現的境界相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

莊嚴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境界「能凡能聖」你迷就現凡夫相覺

悟就現佛菩薩相「能善能惡」一念慈悲心就善一念瞋恚百

萬障門開「能佛能眾生」能成佛也能成九界眾生由此可知

我們自己這個心真是萬德萬能萬德萬能的心就看我們自己如何運

用諸佛菩薩大用無方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為什麼

㈠釋經題

一九

有這麼大的能力本能如是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本來

具足這個能力佛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種能力不只他有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心既有心哪一個人沒有這個能

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不會用這才叫冤枉為什麼不會用接下去就

說得很清楚

「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這兩句話是出自《華嚴

經》「特人不自觀心」這句話指出佛之所以成佛菩薩之所以成

菩薩就是因為他會觀心觀音菩薩之所以能成為觀音菩薩《楞嚴

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就

是觀心這個方法是修行關鍵所在你要是不懂不管你怎麼苦修

還是修的眾生法不會有成就修眾生法是人天福報福報大了煩惱

也多沒有福報的人有煩惱福報大的人煩惱更多這就是沒能擺脫

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

「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

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脫如大圓鏡普

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這是把心的體相作用的妙處給我們

點出來了實在是妙妙不可言

佛無別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眾生心心佛與眾生是

三無差別

這個三法皆不可思議三法都稱之為妙

以上我們只說個大概最重要的就是要曉得心法的重要我們所

有的功夫都應當用在心法上會用功的人就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

疏鈔》中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覺得處處還有障礙那

是你不會用心會用心的人沒有障礙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是自

己修攝其心的增上緣不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變成障礙不但逆

㈠釋經題

二一

境是障礙順境更是障礙為什麼順境裡面起貪心起慳吝心捨

不得放下所以順境的障礙比逆境還要大佛法的修學先從逆境裡面

修先學苦行修逆境是以大迦葉尊者為榜樣修頭陀行到逆境沒

有障礙心清淨了再修順境修順境是以善財童子為榜樣善財童

子一出生他家裡連草木都長成金芽銀芽都現的是七寶那現的

是一片順境順境裡不動心順境修圓滿那就成佛了

可見得會修心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是增上緣無論遇到什麼

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不善修心的人佛菩薩來

了他也看成魔一切都是障礙譬如念佛念得心剛清淨要得一心

了忽然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現在你面前你一歡喜定沒有了

一心就被破壞你的功夫就失掉了《楞嚴經》教我們不管什麼境

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你要觀心這個觀心

就是觀世音菩薩「入流亡所」就是那個入流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

地所用的功夫就是入流兩個字向內觀照不向外攀緣一失掉觀

照的功夫心就被外面境界牽走了這是講用功的人大病之處

本跡二門妙

分二

一跡門十妙

約本跡二門皆具十妙跡門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

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

妙十功德利益妙

「本跡二門皆具十妙」本是佛在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講十

法界佛法界是本其餘九法界都叫跡佛可以非常自在無礙的示現

在九法界利益眾生本跡皆具十妙這個十是表法不是定數是表

無量無邊無有一法不妙無量無邊的法說不盡歸納為十大綱領

㈠釋經題

二三

略說而已

一境妙境有多種有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

諦境三諦境一諦境無諦境如上諸境是諸佛之所證文云

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境妙也

境是講境界境界無量無邊本經有十如是的境界有十二因緣

的境界(緣覺的境界)聲聞有四諦的境界菩薩有二諦三諦一

諦無諦的境界像上面所講種種境界是諸佛所證真實不虛而十

如是境是總括十法界所謂是「百界千如」世出世間的境界完全都

包含在其中經文裡面說「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

實相者」從相上講就是境界妙諸法實相是境妙可是這個境妙是

唯佛能夠證知我們不能夠實證再跟諸位說如果我們要是實在證

得你的生活就起了變化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法喜充滿無論在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

個境界裡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滿心歡喜到阿鼻地獄也滿心歡喜你

的歡喜心不增不減為什麼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妙絕不會

生煩惱如果你生煩惱那就不妙

這樣說起來像《地藏經》中講到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參觀看

到地獄境況他很同情也很悲痛難過地藏菩薩是不是動了心

不是的這是什麼恆順眾生眾生喜歡我們露出喜歡相眾生悲

哀也得顯出悲哀相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這叫

法喜充滿正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才能夠普利有情

眾生真動了心自己都迷了亂了還能為眾生指出一條光明的道

路嗎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動才能看到境妙

二智妙有世間智出世間智皆自一切種智之所出諸佛

智慧無上一切所不能及文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唯我

㈠釋經題

二五

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者智妙也

智是智慧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

也是我們真心(就是一心)本自具足這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就

叫做道種智也叫做後得智或者叫做權智是為他受用的自受用

的是根本智是一切種智自受用也就是《般若經》說的「般若無

知」對別人講他受用是「無所不知」也許諸位心裡面有疑惑

我們自受用應該無所不知他受用的時候他無知我無所不知這就

迷了這就叫顛倒錯亂無明就這麼起來的《楞嚴經》中富樓那尊

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無明佛告訴他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麼來的我有智慧我

樣樣都通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我們讀《六祖壇經》人家請教六

祖六祖說他什麼都不會自受用裡頭是無知無能他受用是無所不

知無所不能我們要懂得這種甚深的道理我們要求的智慧是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

麼求無分別智這是真智慧佛法都是教我們求根本智根本智怎

麼求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所以歸結到究竟還是講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別人來問問什麼你就能答

覆什麼那叫後得智為他受用那真是無所不知自己本身是清淨

心在定中他要替別人服務替大家做事他表現的是無所不能

所以我們不能把他受用當作自受用把自受用當作他受用《彌陀

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意思很深佛法的智慧

是從清淨心當中開發顯現出來的修清淨心必須要持戒因戒得

定因定開慧無定的智慧是狂慧屬於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三行妙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方為妙行文云無量

諸佛所而行深妙道又云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者行妙也

行是行為造作行一定要以智為基礎這個行為是智慧的行

㈠釋經題

二七

為智既然妙行哪有不妙的所以修行重要的是心行心正了身

與口自然就正所謂「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這叫做妙行什

麼叫一行一切行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五

十三參這代表的一切行五十三參每一參都是在鍛鍊自己的清淨

心都是訓練自己在一切境界上如如不動所以一切行就是一行一

行就是一切行所謂「無量為一一為無量」道理就在此地在念

佛法門來說念念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一念佛是一切行這個

三業行為之中念念不離佛號念念歸向一心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

妙行懂得這個原理運用在任何一個法門上無行不妙一一行都是

妙行江

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中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入舍

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都是妙行被須菩提看出來讚歎「希有世

尊」稀有就是妙行我們也天天穿衣天天吃飯須菩提不讚歎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

們稀有去讚歎釋迦牟尼佛稀有那是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穿衣

吃飯心清淨不染污一切行為是一心一切行歸到一心所以一切

行是一行一個清淨心起無量無邊的作用一行是一切行這個實在

是妙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一個行一個心二行就二心三行就三

心無量無邊的妄心無量無邊的念頭由此可知凡夫行與聖人之

行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聖人之行是成就清淨心成就平等心他

的眼裡萬法一如我們凡夫心不平等所以看一切法不平等我們就

沒辦法把一切行歸到一個清淨心

一個清淨心化為無量無邊的作用一多不二這叫妙行這個

道理我們懂得了在生活上可以訓練只要能夠照此訓練這叫真正

的修行凡是真修一定是修清淨心一定是修平等心唯有平等才

清淨唯有清淨才平等所以清淨心跟平等心是一心不是二心體上

講是平等相上講是清淨也可以說相上講是平等體上講是清

㈠釋經題

二九

淨清淨與平等互為體相作用是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就從這裡生起來的這樣的修行叫修佛行這種修法叫一乘佛

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佛乘是這樣修法的《法華

經》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是講的行妙

四位妙位者行之階進之級也但有權實布在眾經今

經圓位不落階級文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者位妙也

位是位次大乘法講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分別為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如來位是究竟的果位

此地講的位就是這五十二個位次這些位次有權有實什麼叫權什

麼叫實實是講真實權是講方便沒有見性統統叫權見了性以後

即是真實但是權實也相當複雜譬如說從本跡上來講本是實跡

是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如來地是實他現在是倒駕慈航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

現在菩薩位次上那是權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也示現在初地

也示現在初住甚至於示現一個凡夫俗子統統叫做權所以權實之

義是很廣泛的這部經屬於圓頓法門一發心就直入如來地這個位

太妙了宗門裡面所講的不落階級階級就是次第有初住二住

三住四住這就是階級不落階級就是頓超就是直入這叫做位

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

名雖有三其實一大乘法耳文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者

三法妙也

「三法即三軌」軌是軌則軌道必須要遵循的離開這個

軌道就出差錯了十妙裡頭其餘的九條你記得也好不記得也沒關

係這一條一定要記住為什麼對你如何用功它是一個重要的指

㈠釋經題

三一

導綱領

第一個「真性軌」這是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真性就是真心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真性就是至誠心不但在出世間

法這是第一個重要的修學綱領世間人講學問講修養也把它擺在第

一儒家的教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對應行妙致知

對應智妙誠意正心對應三法妙儒家也了不起

這是講用心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

真誠有人不理解「別人都欺騙我用假心對我我還要用真心對

待他」那我要問「別人甘心墮落生死輪迴你也甘心嗎」你要

成佛成菩薩你用的心跟他就不能一樣成佛成菩薩了生死

脫輪迴證一真法界就一定要用真心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管人

家用什麼心對我我只用真心待人決定不變這樣你學佛才奠定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

基礎具足了最重要的條件這叫親因緣這叫佛性種子

第二個條件是「觀照軌」這是用功的要領無論你修學什麼

法門一定要有觀照的功夫為什麼沒有觀照你不能得定不能開

慧不能得定就不能斷煩惱障不能開慧就不能破所知障二障不破

那是六道凡夫所以不能沒有觀照古大德給我們講修行功夫有三個

層次第一個就是觀照再升一級是照住再提升一級是照見這三

個功夫用在念佛法門上觀照得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

土我們不是這一生學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念佛法門都沒有

能夠往生西方世界什麼原因就是念這一句佛號沒有觀照功夫所

以生生世世念佛都變成人天福報照住就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亂

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與《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一樣這是

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

㈠釋經題

三三

何謂觀照觀照就是我們常常能提醒自己譬如我們六根接觸

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起了貪心馬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就提醒我們觀照的功夫我怎麼又迷了怎麼又起心動念

了心又往外跑了一提起佛號就能把心收回來這是觀照功夫心

不往境界上跑不向外留意把心收回來外面境界還是一樣清楚

心不被境界所轉這就是觀照的功夫這個功夫淺但是要不斷的去

做因為一失觀照心馬上就被外面境界牽跑了所以古人講「不怕

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心裡一念不平一

念瞋恚立刻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心平氣和瞋恚自然就消

除所以它有這個功德在

佛菩薩的名號能幫助你觀照經文中重要的句子能幫助你觀照

所以要記得我們在一切境界裡放不下過分認真的時候想到《金

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想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這一放下一不

執著這個心多自在患得患失的妄想立刻就消除這就叫觀照時

時能夠提得起觀照你看境界哪有不自在的什麼叫會用心會用心

就是常常提起觀照不會用心的人觀照提不起來不管每天念多少

部經念多少萬聲佛他沒有觀照的功夫都不起作用不能斷煩惱

不能開智慧不能成就功德

第三「資成軌」資成就是所有的境界都資助成就我們了不起

的功德諸位不要以為只有善緣是資成逆緣的資成更大本經「提

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讚歎提婆達多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善知

識他不能圓成佛道他所以能夠成佛是提婆達多資助成就的提婆

達多障礙佛法處心積慮要害釋迦牟尼佛因此墮在地獄釋迦牟尼

佛派了弟子到地獄去探望他看到他在地獄的享受猶如天人他謗佛

毀法這是他的罪所以墮地獄他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這是他的

㈠釋經題

三五

大功德所以他又有那麼大的福報在享受果報真是不可思議

你看不是眾生法妙嗎假如他障礙佛佛要是起了一念瞋恨

心你障礙我我總得要報復你那提婆達多墮地獄受罪釋迦牟尼

佛也得墮地獄受罪你一個人成就一切人都成就你一個人墮落

大家統統墮落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合不合理佛是講理的不是不

講理的人我們想想真有理有理才有這個事資成軌

在「法師品」裡面佛說如果一個修行人能夠以三軌自持守住

這三個法則再能夠修「安樂行品」的四種安樂法那你在任何境界

裡面都可以隨心所欲得心應手一切的障礙災難自然消除可見

得法法皆妙唯在我們自己要通達這個道理要在境界當中會用心

那就無有一法不妙了

六感應妙感是眾生之機感應是如來之赴應有四句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

應三十六句感應二十五句感應四句者冥機冥應冥機顯

應顯機顯應顯機冥應一句復開四句謂冥機顯機亦冥機

亦顯機非冥機非顯機四四十六機有十六則應亦有十六為

三十二加根本四句故成三十六句二十五者以二十五王三

昧應於三界二十五有也有有皆有三十六句如一月在天影含

眾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眾水諸佛不來眾

生不往慈善根力法爾如然文云脫珍著獘師資道交此感

應妙也

感是說眾生感應是指佛菩薩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叫

感應道交感應也相當的複雜在佛法有四句把感應道交的事理都

包括了一「冥機冥應」冥是不明顯不是明顯的感也不是明

㈠釋經題

三七

顯的應這樣的感應道交甚至於本人都不曉得得到佛菩薩加持不知

道真的加持了自己不曉得為什麼加持當然是因為有感這種

感大多數是平常願力的感應平常有願但是並沒有求尤其是講經

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凡是在台上講經的人都有過這個經驗諦閑法

師講《圓覺經》時江味農居士等三人在台下手不停書錄成《親聞

記》每次講下來把筆記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都覺得驚奇我說

過這些話他並沒有求佛菩薩感應但是有感冥感自己有願願

把這部經講好願一切眾生能夠聽了經破迷開悟他有這個願所以

佛菩薩就加持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等於藉他的嘴說出來的話他

自己都不曉得這一類的叫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譬如有人

拜佛或是念佛的時候無意當中見到佛菩薩現相這是很明顯的應

這是冥機顯應自己並沒有心求他見到佛菩薩應很明顯的見到

三「顯機顯應」自己有心求佛菩薩的感應也清清楚楚自己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

得兩方面都很明顯求的心很明顯菩薩應也很明顯所謂有求必

應多半是從顯機顯應上來說的非常明顯四「顯機冥應」很

明顯的求有心去求佛菩薩暗中來應應的時候自己不曉得實在

是有應但是自己不能夠覺察

感應的理要懂得不懂得這個理妙字還很難懂感應道交這個

事我們跟佛感應佛沒有來我們也沒去為什麼不來不去就有感

應佛心就是真性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我們的心也不例

外不但我們真心與佛心完全相同我們是妄心妄心是阿賴耶識

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換言之理上的

感應就是妄心與真心感應妄心跟真心一樣大妄心跟真心是一體

不是二體悟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是一心不是二心感應怎麼會

不妙

㈠釋經題

三九

七神通妙神謂難測通謂無礙如來天心慧性難測無礙

故文云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者神通妙也

這是神通的正確解釋神是指超越我們的常識通是指通達無

礙佛法裡常講六通三明就是把神通分作六大類來說明這六大類

每一類所包括的境界都是非常的廣大此地是講如來果地上的神通

所以稱之為妙經文中說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是顯示出神通

之妙任何一部經都是無量義處三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點意思我們

一定要曉得

無量義後面稱三昧三昧是定無量義都是從定中流出來的無

量義指什麼舉個例子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論就是無量

義這是舉如來所說經來說明實在講九法界一切眾生所有知見都

包括在無量義中由此可知無論是聖是凡無量義都是從真性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〇

中流出來覺悟所流出來的叫正知正見迷失本性所流出來的叫邪知

邪見可見得邪與正就是覺與迷的不同覺了一切法皆是正迷了一

切法都叫邪無量義全都包括了因此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心

行都瞭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一個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這是神通妙

八說法妙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緣故亦可得

說所以四十年前隨他意語皆屬權巧今經隨自意語廢權立

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說法妙也

這是佛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清淨寂滅相無論是心相

色相無不是清淨寂滅可是這種清淨寂滅相我們看不出來覺察不

到這又是什麼道理那是煩惱蓋覆了我們的真性所以諸法寂滅的

實相我們見不到既然是寂滅相可見得這言語也沒有法子說出的

㈠釋經題

四一

雖然說不出有因緣就有方便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所說

的都是以因緣而說在《六祖壇經》裡六祖大師說《法華經》的宗

旨「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佛所講的「諸佛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指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

嚴經》以後《法華經》之前佛都是隨順眾生來說隨俗說真都

是屬於權巧方便

假如不隨俗說真佛講的這些大道理我們都聽不懂我們也就

不能接受我們到不了這個程度隨俗說真是方便是善巧雖然隨

俗俗裡頭又不離真這個說法一切眾生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

歡歡喜喜的去奉行所以這個法是由淺而深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

深入逐漸來提升的到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這個說法就

妙經文所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時大眾的根機成熟

了可以撇開俗諦直接來談真諦法也就是到了古大德所判「廢權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二

實」的階段這是說法的巧妙在過去有許多境界隨順眾生說的

法華會上完全是說佛自己親證的境界這是說法之妙所以稱之為

《妙法蓮華經》

九眷屬妙說法被機成法眷屬有五

眷屬是指什麼在家有眷屬叫家親眷屬佛出家之後也有眷

屬叫法眷屬佛是老師跟他出家學道的是他的學生在家跟他學

道的也是他的學生凡是跟佛學法學道的都是佛的法眷屬這個地

方的眷屬就好比學校老師和學生所有學生是老師的法眷屬法眷屬

也有種種不同要把它分類

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理性相關皆是子義

第一類叫「理性眷屬」理是事理之理性是本性之性理性眷

㈠釋經題

四三

屬是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換言之一切

眾生皆是如來眷屬這是從理性上講的

二業生眷屬自大通時覆講結大乘父子之緣或現在得度

未來成熟者是也

第二類叫「業生眷屬」業是業力生是出生從業力出生的眷

屬這是從跡相上說的大通如來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大通如

來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沒有老師前生有老師所以也結大乘

父子之緣或者是現在得度未來成熟者皆是這個叫業生業生這

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過去世的因緣佛如是我們又何嘗不如是

過去世有關係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沒有因緣不會聚在一塊這個

叫業生眷屬業生眷屬的範圍也是廣大無邊佛在經論裡面講我們

眾生的關係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互為眷屬哪能說是哪個人與哪個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四

沒有關係跟你見到面點點頭的都有關係沒有說是沒關係的

三願生眷屬先世結緣未得斷苦發願生於佛世或作內

眷因之受道若得度者成法眷屬未得度者法外眷屬是也

第三類叫「願生眷屬」這是說先世曾經結過緣雖然有緣但

是他並沒有將煩惱斷盡我們曉得煩惱是發業無明是三界六道輪迴

最根本的一個因素他沒有斷盡煩惱發願生在佛出世的時候或者

做佛的出家弟子或者做佛的在家弟子幫助佛弘法利生這叫願生

眷屬前世承蒙佛的教化與佛有緣可以斷煩惱可以出三界不

再到人間來可是佛示現到人間他看到老師來了他也跟著來老

師是乘願再來的那些學生也是乘願再來的我們看世尊這一會上

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再來人願生眷屬

㈠釋經題

四五

四神通眷屬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

在他方以神通力來生此界為冤為親輔佛行化者是也

第四類叫「神通眷屬」神通眷屬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他方

世界來的那些菩薩或者是天龍八部鬼神來擁護道場的這些都是屬

於神通眷屬神通眷屬當然也是過去世彼此有緣或者是佛的學生

或者是佛的同學他們也曾經在佛門像我們現在一樣認真的參學

過雖然參學沒能見性憑藉修學的善因生到天上或者是在他方

世界佛一講經他有感應為什麼過去有緣佛一講經他就看

到光明他就聽到音聲他就以他的神通也來到道場我們在一切經

裡面看到像這樣的大眾太多太多《華嚴經》裡面很多《地藏經》

裡面也很多《彌陀經》裡面六方佛他方世界來給釋迦牟尼佛做證

明的這一類是屬於神通眷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六

五應生眷屬《華嚴》云佛初托胎諸法身大士侍衛下

生散降餘胎作親中冤引諸業者如淨飯摩夜乃千佛父母

羅云是千佛之子調達是善知識諸聲聞等內秘外現者是也如

是眷屬前後圍繞群臣豪族剎利居士如雲籠月者眷屬妙

也第

五類叫「應生眷屬」應生的身揀別不是化身化身是忽然

之間出現出現以後又不見這是化身應生是來投胎需要在這個

世界住一段時期像釋迦牟尼佛這是應生而不是化身三身裡面的

應身《華嚴經》上說佛最初來投胎這些法身大士都侍衛佛陀下

生或者是做佛的親屬或者是做佛的冤家對頭像提婆達多處心

積慮傷害釋迦牟尼佛諸位要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再來的等於演

戲一樣扮演的反派假如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這些反派釋迦牟尼

㈠釋經題

四七

佛修道一帆風順我們自然認為人家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而我們修道

之所以不成功因為處處遇到障礙釋迦牟尼佛早就做出樣子給我們

看了你看找麻煩的多得是現在想想我們修學跟釋迦牟尼佛一

樣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所以提婆達多其實是釋迦牟尼

佛的大善知識這些緣由我們都要懂必須有這些配角扮演反派才

能把佛的清淨心平等心顯示出來給我們看教我們在境界裡應當如

何修學道理在此地

像淨飯王摩耶夫人經中說千佛父母羅睺羅尊者是千佛之

子這是示現做親屬的那些諸大聲聞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個個

都是「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以及當時這些護法的國王大臣

長者居士這些眷屬前後圍繞這都是眷屬妙實在講這個五類我

們與佛是平等的沒有兩樣妙與不妙完全看自己自己悟了是妙極

了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如果自己要不悟那就不妙了內外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八

屬都不妙由此可知開悟是多麼重要千經萬論所指歸的宗旨就是

教我們開悟悟了無有不妙千萬不要輕視了自己我們佛性與如來

果地上的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是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問題就是自

己認識不認識覺悟不覺悟

十功德利益妙三周得記諸品獲益見光聞法皆不唐

捐文云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功德利

益妙也

這個功德決定真實本經裡面所說「三周得記」記是講授記

二十八品品品都獲得功德利益見佛的光明聞佛說法這個功德

都是真實的沒有空過的經文裡面說「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

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這是佛說法的平等佛教化一切眾生是以平

等心對於任何一個人絕沒有偏愛佛教學的目標是要教眾生個個都

㈠釋經題

四九

成佛道沒有說這個能成那個不能成只能夠說眾生根性有利鈍差

別不同利根的先成就鈍根的後成就總而言之佛要看到眾生個

個都成就這是平等心教學佛眼中的眾生跟眾生眼中的眾生不一

樣眾生只知道這一世過去世不曉得未來世也不曉得而佛眼看

三世看到三世你才曉得佛心平等佛心慈悲都叫眾生得究竟功德

利益跡門十妙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本門十妙

本門十妙者一本因妙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

他阿僧祇劫如此證果之時遡而推之至於本初發心之時必修

圓妙之因為本因妙

第一「本因妙」本是說他的根本跡是從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〇

相上說的好像唱戲跡是舞台上所扮的相本是他卸了妝之後的本

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為淨飯王的太子示現在我們

人間這是跡他的本來面目如何下面十妙就是講他的本來面目

是講他的原本佛自己說他成佛以來有多久了已經超過「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祗劫」佛的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這個妙因地心與

果地覺不相應就不能成佛俗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要想得一個瓜一定要把瓜子種下去才會長瓜我們心心念念想成

佛可是現在用的因地心不是成佛的因地心怎麼能成佛這個問題

非常嚴重人人想成佛人人都沒有用成佛的因好比人人都想有瓜

的收成可是所用的種子都是豆結果長出來自然沒有一個是瓜因

用錯了

《楞嚴經》就是講這樁事情辨別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唯

有真心與如來的果地才相應妄心決定不相應不能成就妄心用到

㈠釋經題

五一

最適當最正確也只能修成個阿羅漢辟支佛這是用妄心修行達到

頂點而且在時間上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從你證得須陀洹這個時

候才算沒證得之前的時間都不算天人壽長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

人間一百年忉利天人的壽命要活一千年換算成我們是多少年再

往上去到三果羅漢住在四禪五不還天壽命都要論大劫來計算的

所以用妄心修成個阿羅漢不容易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不能夠等閒視

之一定要認真要覺悟妄心不能不捨妄心是分別心執著心

妄想心要把它離得乾乾淨淨所謂開智慧的《楞嚴》憑什麼開智

慧所憑藉的捨妄心用根性這是《楞嚴經》的宗旨根性就是此

地講的本因妙

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圓妙之因證得常樂我淨之妙果因既

久遠果亦稱之故塵劫已來磨古磨今而本無移易為本果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二

妙第

二「本果妙」有因必定有果因既然久遠釋迦牟尼佛成佛

不是在這一生當中而是久遠劫來早就成佛了這是講本來之果這

樁事情佛平時很少說出到法華會上所謂「開權顯實」機緣成熟

了法華以前佛是方便說隨順眾生的知見說到法華會上時節因緣

成熟了可以說出佛所證的妙果

三本國土妙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說法教化昔日之娑婆

即今日之忍土眾生之穢邦即諸佛之淨域故曰我淨土不毀

我此土安隱昔本非古今亦非今無古無今而家山常在是本

國土妙

第三「本國土妙」自從佛證得佛位之後就居一真法界這

㈠釋經題

五三

才是如來的本國土佛常在此說法教化實在講佛所居住的國土跟

我們凡夫所住的國土並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常言佛居

淨土眾生住穢土娑婆是穢土如果真有淨穢這還是萬法的實相

嗎實相是不二法淨穢是二法可見得它不是真實的真實是不二

法由這個原理我們可以了解佛居的淨土跟我們所居的穢土確實是

不二淨穢從什麼地方分從心地上分佛心清淨所現的依正莊嚴

無不清淨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所以見外面境界也是染污的這才是

真正說明了淨穢是一不是二淨穢的差別是在人心並不在境界境

界沒有差別這個道理明白之後就曉得什麼時候我們心清淨了那

就是轉娑婆為淨土的時候

佛經說「唯佛一人居淨土」為什麼菩薩的心還是不清淨唯

有佛心清淨廣義的說見性就成佛《法華》是圓教圓教初住菩

薩就見性明心見性換言之初住以上都是住在淨土我們講西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四

淨土西方真正的淨土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方便土同居土不

是真正的淨土西方淨土的殊勝就殊勝在同居方便這二土都帶業

其餘的十方諸佛國土沒有這種情形這是西方淨土特別殊勝之處經

裡面說「我淨土不毀我此土安隱」所謂是「昔本非古今亦非

今無古無今」古今不二這才真正叫做常住是如來本國土妙

這十種比喻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本人我們每個

人的本來面目就是此地本門裡面所說的十類嚴格的講跡門我們不

如佛本門在理上講與佛無二無別論事這是講跡相跡相有迷悟

不同本是從理體上說理體上沒有不同

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機當知

今之機由昔之機昔之應即今之應是本感應妙

第四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

㈠釋經題

五五

機」我們應當曉得現前能感之機過去世都有因緣過去世佛菩

薩應機說法也就是現前佛菩薩的應機由此可知感應的道理也是

通三世不是一生一世雖然講生生世世都有關係有領悟得深的

一生成熟有領悟得淺的免不了還要沉淪這是什麼原因這不是

佛菩薩所應的不平等原因是在眾生習氣煩惱有厚薄不等煩惱輕

的這一生成就成熟了煩惱重的還要等到來生來世才能成就就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他是久遠劫之前就已成佛我們跟他的關係非

常密切從久遠劫到今天釋迦牟尼佛教化多少眾生這受教化的學

生當中有多少人已經成佛有多少人已經是登地的大菩薩我們跟

那些佛菩薩曾經同樣發心同樣在一塊參學過為什麼人家成佛成

菩薩我們還在這當凡夫我們自己認真檢點我們多生多劫的修學

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在五欲六塵裡不肯回頭不肯放下這是自己障

礙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所以諸佛菩薩縱有殊勝的感應道交但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六

們自己有障礙就不能成就這是講的本感應妙我們與十方三世諸

佛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不是一生一世

五本神通妙神謂天心通謂無碍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塵點劫前宛同今日無邊剎海不隔毛端所以彈指

欬聲動大千界為本神通妙

第五講「本神通妙」神通簡單的說是「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沒有障礙大經裡面所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從根本上說是一精明精明之體就是法性在我們有情眾生來

講叫佛性性是一不是二性中相通沒有障礙的所以在一乘教義

裡沒有古今沒有方所道理就是在此地有了障礙才有古今才

有方所有古今古不能通今今不能通古有方所此方不通他

方他方不通此方像《法華經大成》裡面講「無邊剎海不隔毛

㈠釋經題

五七

端」彈指咳嗽聲震大千世界諸位沒有聽到為什麼沒有聽到

粗心大意這不通因為諸位用的是六識不是用的根性你要用真

性一彈指聲音太大了大千世界都震動佛經裡面常講佛說法的

音聲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在理上確實能講得通而我們粗心大意聽

不出來佛是清清楚楚這是講的本神通妙佛這一彈指一咳嗽就

震動大千界我們咳嗽一聲彈指一下難道不震動大千界嗎一樣

也震動而是我們自己不覺得所以諸位去細細參這個道理參透了

你才曉得這裡頭真正的妙處

六本說法妙既曰我常在此說法不惟水流風動塵說剎

說乃至盡未來際虛空口大地舌莫非本地之說法為本說法

妙第

六講「本說法妙」講到本說法是六塵說法說法不一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八

只是言辭色相也在說法色聲香味觸法沒有一法不說法我們在

經典裡面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的世界就不是六

塵說法了嗎如果不是六塵說法佛門教學這種種施設又是什麼供

花花在說法但是我們不懂看到只覺得很美不曉得它在那裡說

法花是表修因表六度萬行供果果也在說法果是講阿羅漢

果辟支佛果如來果所以見到果就要想到我們要早一點證果

見到花就要想到得趕快修行這是色相在說法其實豈止是西方極

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六塵也說法只是我們的心思太粗雖然

六塵都說法沒有感覺實在講是心思昏昧認定言辭才是說法不

是言辭就不是說法而且言辭還要搬上佛經擺在那裡才認為是說法

平常說話都不算說法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個地方心思敏利心就細了

西方極樂世界一草一木風吹草動都在說法自己都能開悟實在西

㈠釋經題

五九

方跟娑婆哪有兩樣西方世界人心細心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開

悟天天都有悟處永無止境的開悟我們在這個世間天天迷惑永

無止境的迷惑愈迷愈深這是兩個世界所不同的地方人家為什麼

能開悟人家是樣樣放得下極樂世界確實佔了個大便宜心裡想衣

服衣服已經在身上想吃什麼東西就擺在面前不要為衣食操

心所以他能放得下我們這個世界業報重沒那麼大的福氣衣食

要費很多心思費很多勞力才能夠得到生活艱難不容易得來不

容易所以得到之後又怕失掉於是乎就樣樣都放不下這就是我們

多生多劫跟著諸佛菩薩學習所不能成就的原因什麼時候真相信一

切都放下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為什麼障礙沒有了諸位果然真

正明白我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無不是諸佛說

法確實是熾然說無盡說這是本說法妙

七本眷屬妙下方之來補處不識一人亦不知其數目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〇

眾成少少眾成多數尚不知況其人耶又下方弟子尚不知況

上方耶況八方耶是本眷屬妙

第七講「本眷屬妙」就從本經裡面來看下方世界這些菩薩們

也來參加靈山盛會彌勒菩薩是補處菩薩看看這些大眾都很陌生

一個都不認識這人從哪裡來的來的數量很多而且是變化無邊

多眾能成少少眾能成多補處菩薩都不曉得這些人數究竟有多少

何況等覺以下的這些人單單下方所來的這些聽眾等覺菩薩尚且不

知其數何況是其餘的九方這些人是什麼人如果與佛沒有因緣

他怎麼會到法會來凡是到法會來的與佛都有因緣這些十方來的

大眾是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本眷屬人人與佛都有關係

八本涅槃妙從本以來處處現生本實非生數數現滅

本亦非滅非生現生本何益焉非滅現滅本何損焉昔本不

㈠釋經題

六一

生今本不滅不滅不生而現生滅是本涅槃妙

第八是「本涅槃妙」涅槃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

滅這是究竟果涅槃是本有的不是成佛才不生不滅現在就是不

生不滅但是問題在哪裡現在不生不滅的相我們見不到我們所見

的都是生滅這原因在哪裡實在講很簡單我們現在這個心是生滅

心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滅相妄心見的是妄境佛教我們捨妄

取真《楞嚴經》就是教我們捨妄心用真心

假如我們能夠捨識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色相一切色相不生不

滅用聞性聞一切音聲一切音聲不生不滅六根根性是清淨的所

以見外面一切六塵境界也是清淨的見了性的人看外面境界是什麼

相清淨寂滅相你心清淨這一切音聲是清淨的一切色相是清淨

的不生不滅又清淨與你的清淨不動心完全相應所以佛在大經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二

頭確實把轉識成智超凡入聖這些綱領都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只

要我們能信得過能認真的去修學必定能夠證得

可是談到信得過也確實不容易哪有說聽個三遍五遍就相信

的說老實話普通的人聽個二十年三十年未必能相信所以證涅

槃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常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實際上何

止千百億千百億在此地不是當數字講是當形容詞講表無量無邊

的化身處處示現換言之佛的身是生本無生嚴格的說無生無

滅時時現身指不滅現即非現是不生由此可知非生現生在本

體上講並沒有增加什麼無滅現滅在本體上也沒有減少什麼不增

不減這個事理的真相我們如果恍然大悟才明瞭佛所謂的「昔本不

生今本不滅」不生不滅而諸佛菩薩示現生滅這是涅槃妙就

是生滅與不生滅不二這是妙佛菩薩妙我們也妙我們現在現這

個身我們的本性不生可是過了若干年這個身滅了色相滅了本

㈠釋經題

六三

性不滅可見得諸佛菩薩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在我們的身上又何其

不然

九本壽量妙佛無壽者相所以壽無量法性之身超出劫

濁誰論壽命方便為說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是

本壽量妙

第九講「本壽量妙」壽量是人之所愛人之所求哪個人不求

長壽法性身不生不滅壽量兩個字加不上既然加不上為什麼此

地講個本壽量妙方便說佛在最初聞法發心修道一直到他證到如

來位這一段期間我們稱之為壽量而壽命有沒有盡沒有成了佛

也沒有為什麼說成了佛也沒有剛才說過成了佛之後還以無量無

邊的應化身普度一切眾生行菩薩道由此可知從跡相上來說是真

無量不是假無量這是講的本壽量妙壽量是我們眾生的見解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四

在如來位上是從體起用而已體無邊用也無盡

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然

六百八十萬億恒沙之眾獲益豈無先世之緣哉若非有益安得覆

講而得度當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後世之成熟況後世之得益豈

無成熟之時哉如是諸佛三世益物化化不絕是本利益妙

第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事情他在發心學佛的時候也是無量劫之

前有一尊佛叫大通如來他是王子當時有十六個王子聽了佛講

經之後他們複講釋迦牟尼佛最終示現成道成佛是無上的利益

最圓滿最究竟的功德利益它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推究根本他是

在大通如來的時候複講所得的利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家很熟

㈠釋經題

六五

悉前面長行文佛講後面偈頌是阿難複講的《華嚴經觀自在菩

薩》這一章前面的經文跟偈頌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後面還有一大段

的偈頌是善財童子複講的所以複講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發明提倡

的由來久遠在我們中國過去叢林裡面叫講小座經裡面所謂「六

百八十萬億恆沙之眾獲益」當然都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如果沒有真

實的利益怎麼能說在複講當中得度所以諸位真正發心要把握著

機緣要學諸佛菩薩成就自己利益一切眾生要知道如來生生世

世弘法利生從沒有間斷過這是講本利益妙

妙義無窮難以盡演約教則機應妙但以一乘法教化諸

菩薩約理則性相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千

如約行則因果妙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題名故曰

妙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六

「本門十妙」就介紹到此地實在說經裡面所講的妙義無有窮

盡就教法上講是機感相應之妙佛以一乘法教化諸菩薩妙不可

言就理上講性相皆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

千如」這是性相理妙如果就修行來說這因果妙極了「但有聞

法者無一不成佛」這一生要成佛一定要依教修行妙因才能成

就妙果這是經題稱為「妙法」之緣由

蓮華

蓮華者以妙法幽微假喻易彰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借

物以明法也

蓮華是比喻因為妙法的理太深了淺智初學很不容易理解理

路要是不明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修行無論在哪個法門次第總是信

㈠釋經題

六七

解行證《法華經》也不例外若只有信沒有解依舊免不了盲修

瞎練解要解得深解得圓才能破除疑障理既然太深佛不得不

用比喻來說「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教學裡面用比喻是相當

廣泛的世出世間善於教學的人都懂得用這種教學法藉其他的物相

來做比喻讓我們體會其中的道理佛在《法華經》一共舉了七種比

喻七種喻都是顯示開權顯實的道理

問通部七喻皆有開權顯實之義當喻妙法何獨取蓮華而

立題耶答蓮華為總七喻為別以總攝別法喻為名也有

云蓮華非喻當體得名例如劫初萬物無名聖人觀理準則立

名今蓮華之稱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謂此法華法門清淨無

染因果微妙故名妙法為蓮華耳今作法喻為釋以蓮華喻上妙

法不可求其幽玄如扇喻月不可求其明暗如月喻面不可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八

其眉目是不得已而借喻以顯妙法也

七種比喻都是比喻妙法為什麼單取蓮華做為經題古德有解

釋七喻裡面蓮華是總喻其餘的比喻是別說總可以包括別這是

以蓮華做為經名的理由亦有大德說蓮華不能把它當作比喻看因

為蓮華是當體得名一切萬物本來無名名相是人為的在太初物

本來沒有名一些聰明人給萬物一個一個取了名字後來人都依照

他們取的名字來辨別萬物本經「蓮華」之稱就是法華三昧當體之

名意思是說法華的法門清淨無染因果微妙所以叫做《妙法蓮華

經》

問華有多種必取喻蓮華者何也答有麤妙故如狂華無

果喻外道法空修無獲或一華多果喻凡夫之獨奉其親而報

在梵世或多華一果喻聲聞修種種行止得涅槃或一華一果

㈠釋經題

六九

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

也許有人要問花的種類很多在萬花當中只取蓮華而不取

其餘的花這又是什麼緣故《華嚴經》採取萬花做比喻是得其全

得其圓滿此經用蓮華比喻是得其妙花雖然是有多種可是有粗妙

不同有些花有花無果比作外道外道雖然勤苦的修學到後來不

能結果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外道包括我們佛門內的外道像六

祖所說心外求法的就是外道一花多果比喻作凡夫造種種業受

種種果報縱然修善業果報也不過是在人間天上而已多花一果

比喻作小乘小乘修種種行修四諦苦集滅道修三十七道品修種

種法門而只得到一個果偏真涅槃一花一果比喻作緣覺尤其指獨

覺他修行一個法門離一切相也能夠得偏真涅槃

或前果後華喻初果却後修道或前華後果喻菩薩先借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〇

修生後真修此皆麤華麤果不堪喻妙法

或者有先開花後結果的也有先有果後有花的先果後花

初果叫見道位他見了道見道而後才能起修先有花後有果這

是比喻菩薩菩薩是先修因後結果可是菩薩修學的法門先修的

是緣因見了性之後才叫真修沒有見性以前都是屬於緣修菩薩的

見道位是在初住小乘人的見道位是初果須陀洹由此可知初住以

前都是緣修沒有找到正路等於是在摸索沒有把握有明師指點

你照這個路走但是路究竟對不對自己還不曉得走到了一個階段

自己才恍然大悟這條路是對的你認識到這條路是對的這是初住境

界在這條路上沒有把握是初住之前的境界所以初住之前要依靠

老師等於學徒還沒有能力出師天天得跟著老師離開老師就會走

錯路老師帶到能辨別方向認識道路了讓你自己走這才叫真

㈠釋經題

七一

修這些比喻都是粗花粗果沒有什麼妙義可言

唯此蓮華在淤泥而不染出水清香遠徹喻實相在纏其體

本淨出纏圓明則名聞十方又為蓮故華喻為實施權文云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等

蓮花在一切花裡面確實是不一樣第一個意思出淤泥而不染

出水放清香文人所謂「出水芙蓉」出水芙蓉就是蓮花蓮花在水

中不放香要在水面上開花後才放香氣佛以此比喻實相在纏的時

候長在泥裡蓮的本體是清淨不染到它長成離開水面開花就好

比出纏圓明之體完全顯露出來香氣遠聞猶如名聞十方這是比喻

「實相在纏」第二個意思蓮花是花果同時有花的時候蓮蓬裡面

就有蓮子不是先花後果也不是先果後花因果同時比喻「為實

施權」第一個是比作實相在纏第二個比作為實施權實是真實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二

教法因為眾生心粗不能接受真實法不得已而用權巧方便說

《華嚴經》是二七日中佛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講的我們凡夫沒有一

個人曉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打坐哪裡曉得他在那裡講經

《華嚴經》的內容包含大不思議解脫境界絕不是一般凡夫能夠接受

的這才不得已到鹿野苑以小乘法來接引五比丘為實施權

華開蓮現喻開權顯實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

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等

「華開蓮現」蓮花長出水面花一開蓮蓬內蓮子就現前這

是比喻「開權顯實」這個時候大家的程度都有相當水準不必再用

那些善巧方便可以直捷談一乘大法「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說二乘是指大乘小乘說三乘是指聲聞緣覺菩

薩說二說三都是善巧方便的權說十方諸佛國土裡面唯有一乘

㈠釋經題

七三

法並沒有二乘法這是說真實的可是程度境界沒有到你講一

乘法他不能接受也不曉得從哪裡下手得不到受用由此我們也能

看出釋迦牟尼佛教學的苦心為了要教大家得到一乘佛法先辦小

學阿含就好比小學小學畢業再辦中學方等就好比中學中學畢

業再辦大學般若好比是大學最後才到研究所一乘法這是世尊

一代時教的設施

一乘法是真的方便法不是真的可見得所講的聲聞法菩薩

法都不是真實的但是在一乘裡面才這樣說你要對一般人來講阿

羅漢法不是真實的菩薩法也不是真實的麻煩就大了聲聞法菩

薩法都是佛說的怎麼不真要比起一乘法它就不是真實的不跟一

乘法比它是真實的不但聲聞菩薩法是真實的五戒十善也是真實

的五戒可以確保人身十善可以生天可以享天福那怎麼不真

這就是說我們在不同境界裡對不同程度的人說不同的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四

華落蓮成喻廢權立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等

又為蓮故華喻從本垂迹

花謝了蓮子成熟這表示「廢權立實」這就是法華會眾生的

根性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接受一乘妙法經文裡面所說「正直捨

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蓮花所表的意思

文云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合入佛

道作如是說

經文裡面說「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在《法華經壽

量品》裡面講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了不是在這一世

在三千年前在北印度這一帶有許多修行人的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

得度佛就示現八相成道來教化他們應以菩薩身得度的佛就現菩

㈠釋經題

七五

薩身來度眾生應以人身得度他就示現人身完全是與眾生機感相

應他早成佛了明心見性證得清淨法身圓滿報身這是從本上

說跡相上說隨類應化應化的目的是誘導眾生同成佛道這是佛

教學的宗旨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文云皆謂今佛出釋氏宮去伽耶

城坐道場成菩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華落蓮成喻廢

迹立本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在教學過程當中這是教初學的

完全垂跡把自己本有的身分隱藏以垂跡相來應一切眾生到學生

有相當程度再說出自己是什麼身分令學生起恭敬心起稀有心

激發他向上這個用意在此地為什麼不一開頭就告訴學生這個身

分一開頭告訴怕眾生根性劣的害怕不敢跟他學嚇退了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六

以一開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分隱藏起來像常人一般跟大家相處在一

塊這叫方便接引經文裡面講佛離開了皇宮到伽耶城在那個地

方坐道場示現成佛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這是「開跡顯

本」的意思到末後這個蓮華就是華落蓮成這是「廢跡立本」

文云諸佛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如上麤妙權

實本迹種種義便故以蓮華喻上妙法所云妙法非去麤取

妙葢即麤以顯妙也所云一乘非離三說一葢會三而歸一也

即麤顯妙猶蓮之即染而淨會三歸一猶蓮之自華而實法喻雙

彰名實並顯故名妙法蓮華焉

經文上說「諸佛法皆如是」佛佛道同為度眾生無論什麼

樣的設施都是真實不虛像我們前面所舉的「粗妙權實本跡」

㈠釋經題

七七

種種的說法種種的設施都是為了方便接引而前面所講的這些義

趣與蓮花長成開花結果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才取蓮花來比喻前

面所說種種妙法所謂妙並不是去了粗的而取它的微細之妙那就

不妙妙在哪裡「即粗顯妙」就粗能顯微細就事能顯其理就

相能顯其性這個才妙所謂一乘也不是離開三乘說一乘而是

「會三歸一」三乘就是一乘《華嚴經》所謂一真並不是離開十

法界另外有個一真而是十就是一妄就是真十法界是妄一法界

是真一與十不二真與妄也不二這才叫妙所以你悟了住的是

一真法界迷了你住的是十法界實在講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在此

地經上講就好比蓮花「即染而淨」它生在淤泥裡面淤泥是

染表示六道長在水裡面水是淨表示四聖

它的花開在水面

上染淨都離開了雖然染淨都離開它有沒有離開染淨它的莖在

水裡根在泥裡花開在水上面可見得四聖六凡跟一真法界是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八

不是二沒有二三佛教我們就蓮花這個意思去悟妙法所以這個

經題叫做「妙法蓮華」

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如線貫華乃貫穿所應知

義攝如經持緯乃攝持所化眾生常者不變義三世不易為常

法者軌持義十界同軌曰法廣如前釋能所合成故曰《妙法蓮

華經》

「經」之一字「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具是具

足具足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所謂貫

穿在今天來講就是言語文字有條理有層次而不錯亂在佛法裡

面科判就像一條線一樣把整部經貫穿起來從「如是我聞」到

㈠釋經題

七九

「信受奉行」真是一脈相承文章無枝葉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

不行言語文字做到不增不減這才能獲得一個貫字

「攝」有攝受的意思就是能夠攝受所化的眾生攝受就是他

的理論他的言辭好像有一股吸引力確實能夠讓人聽了心裡感動

念念不忘而嚮往之效法之在現在來講就是能動人心他有這種力

「常」就是真理永遠不變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地域三千

年前在印度是這個道理三千年之後在此處還是這個說法永遠不會

變更的這叫真理不論時代怎麼進步怎麼變化都能適應時代的

潮流而不會被淘汰不但它永遠能存在而且是萬古常新

「法」是規則就是原理原則是方法十法界眾生共同遵守的

方法依照這個方法才能成就智慧才能夠得到福德福慧圓滿的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〇

法我們求福求慧要做到最圓滿最究竟方法就在這裡頭所以

「經」含有這四個意思合起來稱之為《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㈡釋品題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大義法師註解得很詳細首先說明菩薩得名的由來為什麼叫觀

世音菩薩

《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名曰寶

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

㈡釋品題

八一

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斷

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這是說明菩薩得名的來由可見得得名確實與菩薩成就之後

大慈大悲的願力完全相應這一段文是敘說菩薩在過去世中因地的本

事最重要的我們在這裡看到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所謂「眾生

無邊誓願度」

菩提心就是覺心是我們修學的根本若不發菩提心或者我

們在境界裡一念迷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為魔所攝持有幾

個人的心安住在佛道上菩薩道上如果我們把心真正安住在菩薩道

上就是不失菩提心修行證果也只不過是三五年間之事這是一

點都不假的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心不在道時時忘失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二

楞嚴菩薩自陳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

熏聞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如

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這是引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說明菩薩得名的

第二個因緣由於供養親近觀世音佛與觀世音佛同願同行蒙

佛授記故稱觀世音菩薩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

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

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

㈡釋品題

八三

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

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

生同一悲仰

上面一段是《楞嚴經》重要經文這些話都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

的「世尊」這是佛問圓通觀世音菩薩對答釋迦牟尼佛稱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世尊「憶念我昔」回想我在過去生中「無數恆河沙

劫」菩薩記憶力太好了我們過去一個月二個月的事情都想不出

來他知道無數劫前的事情我們想不想知道當然很想能不能知

道能如果你會用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不要

幾年就成功了但是決定不能忘失菩提心這是關鍵的所在要念念

不忘決定有成就「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就是他親近

的這尊佛「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在此地又看到發菩提心剛才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四

《悲華經》裡面第一句也是發菩提心

首先要跟諸位談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發心前面在經題裡

講到「法」這個字法是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法門把它歸納起來不

外乎三大綱領就是眾生法佛法心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是

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說的全都是心法悟心法就叫佛

法迷了心法就叫眾生法三法原本是一法菩提心就是覺悟心菩

提心就是佛心這是修行證果的因地心古人講「因地不真果招

迂曲」我們無量劫修行到今天現在得這個果報什麼道理就是

因地不真我們常常把菩提心給忘掉了

《大乘起信論》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其實三心

是一心以直心為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我們

待人的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用大悲心對自己要用深心直

㈡釋品題

八五

心就是平等心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幾時平等過都是不平總是我

比別人強別人都不如我這是凡夫心是分別執著妄想那是

迷不是悟覺悟了萬法平等

佛與大菩薩境界當中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唯有直心才能夠證得這個境界才能夠安住在這個境界

當中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心本心本來是平等的無有高

下我們失掉了佛勸我們要發心剛剛第一剎那發了第二剎那就

不平等就失掉了菩提心是以這個為基礎如果沒有直心深心

大悲心的慈悲是愛緣慈眾生緣慈不是大乘佛法講的大慈悲心因

為大乘佛法的大慈悲心是從直心裡面生的或者說深心我們也很清

淨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相當清淨見思煩惱都斷盡

了那難道不是深心嗎不是聲聞緣覺根本沒有菩提心所以在

楞嚴會上說他們是外道這個外道叫門裡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不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六

佛教之外的為什麼叫他外道他沒有發菩提心還是心外求法所

以叫外道可見得問題關鍵就在菩提心我們要特別重視它不是天

天念過就算了我們無量劫以來哪一生哪一世不念念了有什麼

用從來就沒有認真發過

深心就是清淨心我們自己受用自己享受享受什麼心地清

淨這是最高的享受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如果心清淨這就是正

定這種享受叫正受這個享受對一切境界來講就是一真法界在

天堂你沒有樂受你心清淨如果你有樂清淨心失掉了在地獄

裡面覺得有苦那你心也不清淨如果是清淨心在天堂跟地獄是平

等的享受這叫真正的享受三昧就是正受我們現在所受的都不正

常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的享受不正常是凡夫的享受是虛

妄不實的享受不是真正的享受幾個人能懂得這個境界幾個人能

夠認得這個好處這是直心所起的作用

㈡釋品題

八七

你心平等自己的享受一定是清淨待人待物待事必定是大慈大

悲所謂「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同體大悲」一切萬法

都是一心所變現的它必定是同體《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就是自己的真心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一心變現

出來的境界如果你不迷這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你要迷了才有十

法界才有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菩提心最簡單的解釋

不發心沒法子修不發心佛菩薩不能教你換言之佛菩薩想

教你程度不夠不具足條件譬如口渴了想要一杯好茶不但解

渴而且還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自己連茶杯都沒有人家有茶也沒有

法子給你佛法講法器自己要具備法器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發菩

提心真發菩提心你夠資格了可以學大乘佛法而且你這一生當

中必定成就諸佛菩薩哪有不歡喜的道理生生世世勸你你都沒有

真發心沒有真回頭這次真發心真回頭了諸佛菩薩多高興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八

以不要以為我都遇不到佛遇不到菩薩沒有這麼好的因緣佛菩薩

時時刻刻環繞著你照顧著你幾時你回心轉意他就現身了你若

還是念念迷惑顛倒他現身也沒有用處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壞處

為什麼增長你的邪見增長你造罪業的機會諸位如果能夠從這個

地方體會就曉得佛菩薩真正慈悲

供養有兩種第一種是身供養我們親近承事替他服務這

是一種供養第二種是發心供養就是發菩提心依教奉行這叫真

供養《華嚴經》讚歎供養的功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華嚴

經初發心功德品》專門讚歎發菩提心的有了因地心佛菩薩來

照顧你就一定教給你修行的方法

講到修行方法就是修三慧「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是觀音菩薩說的古觀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慧難得為

㈡釋品題

八九

什麼難得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只講戒定慧三學這初

學的人可以修學聞思修三慧沒有資格我們連定都沒有哪來的

慧這個定不是普通的定是菩薩所修的大定定當中開慧其實

小乘到四果羅漢九次第定成就了可惜的是他住在定中他不願意

把定的境界捨棄不願意把境界向上提升如果他發心不住定境再

向上提升這就叫發菩提心所以說迴小向大往上一提升就是慧

這個慧裡頭有聞慧有思慧有修慧可見得慧的層次第一層是學

戒第二層是修定第三層是開慧而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小

乘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大乘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聞思修三慧

小乘的目標是證得偏真涅槃大乘的目標是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

《楞嚴經》講的楞嚴大定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就是理一心不亂

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這是講他過去他依照觀音佛教給

他的方法綱領修學證得楞嚴大定在菩薩地位上《法華經》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〇

《華嚴經》都是圓教他是在什麼位次的菩薩《楞嚴經》說他是初

入三摩地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

那就不是初住境界已經提升了在「普門品」裡面菩薩沒說他的

修行只說到他度眾生的大願大用但顯然他已經成就了要沒有成

就怎麼能夠從體起用如果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他還沒能教化眾

生還沒能發揮他的作用說明他證入的境界還淺如果他普度眾生

了說明他證的位次必定甚深所以這三部經合看才能對觀世音菩

薩有真正的了解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夠建立自己的信心明白如何

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所以對於教理絕不能夠疏忽一定要認真

去研究

聞慧聞是講耳根當中的聞性是以聞性聞如如之理立刻就起

始覺的妙智始覺就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始覺現前就是正

等正覺開始顯現出來了

㈡釋品題

九一

思慧就是正覺的觀察絕對不是意識心交光大師在《楞嚴正

脈》中教導我們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心意識禪家要離心意識參

多半是從意根(

意根的根性)

著手也有用都攝六根這個方法觀音菩

薩是從聞性上下手凡是用六根根性必定成就你要用第六意識第

七末那識不管你修的哪個法門都是凡夫行眾生法不能了生

死出三界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用凡夫心用心意識只有一個辦法還有救那就是念佛法門

帶業往生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因為所有大小乘經論都沒有這個說

法只有淨土法門有但是也要把理路搞清楚不要誤會為什麼

我們在過去生中跟菩薩一樣他修了無量劫我們也修了無量劫他

已經成佛了我們還在當生死凡夫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沒有回過

頭就是念佛也沒有念好生生世世盲修瞎練功夫成片都沒有念

到所以沒能夠往生這一生遇到佛法假如還是盲修瞎練又要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二

過了來生的境遇可能還不如今生不認真怎麼行

要認真先要把淨土的道理方法境界搞清楚這一生決定

往生可見得念佛法門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說它是易行道是

因為相比其他法門更容易為什麼其他的法門要成就必定是遵循

戒定慧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次第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

則淨土之易易在哪裡易在帶業往生有凡聖同居土

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念觀音菩薩聖號也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

一心不亂跟《彌陀經》講的是一樣的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

成片與菩薩感應道交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到這個時候有求

必應所以思慧簡單的說就是正知正見正等正覺是正知正見也是

《法華經》所講的佛之知見

參禪要離心意識教下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大開圓

㈡釋品題

九三

解念佛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得理一心不亂但是可以得

事一心可以功夫成片所以念佛好就好在這裡禪與教如果不離心

意識不能了生死沒有辦法超越輪迴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的殊勝

「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這是修慧聞熏聞修上還加了

個幻字幻字就是三輪體空要「即相離相」決定不能住相為什

麼一有住著那就不是反聞不是內照了心又跑到外面境界上去

了這個功夫非常的細密要念念回光返照《楞嚴經》講「反聞

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是功夫的訣竅大乘修學的重點是在發

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往外攀緣是妄想分別執著往內攀緣還是妄

想分別執著所以歸根結柢菩提心太重要了菩提心是真心不是

妄心真心是平等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在這裡修

修慧所生的功德不可思議智慧現前對內就是《楞嚴經》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四

的解六結破三空能證得楞嚴大定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慧一

體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什麼是坐禪什麼是修定「不取於

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行住坐臥只要你心不向外攀緣

在一切境界中如如不動都是坐禪

六祖的說法在經典裡能不能找到能《四十華嚴》五十三參

中鬻香長者在哪裡修禪定在市廛市廛就是現在的市場百貨公

司最熱鬧的場所他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在境界中修禪定百貨公

司常常去看看曉得科技的進步現在有哪些新產品這是開智慧

樣樣清楚但絕對沒有被境界所轉沒有動心若是看到稀奇的就想

買動心了定沒有禪也沒有了樣樣清楚這是智慧法法(

切境界)

裡頭如如不動這是禪定普通人到百貨公司誘惑力太大

了看到新奇物品就動心了那是凡夫一個修行人也跟普通人一樣

去看這個很好那個也很好但心不動搖那是修禪定所以坐禪

㈡釋品題

九五

不是去找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面壁不是的菩薩修禪定哪個地方

熱鬧到哪去修什麼修如如不動我們在一切境界裡起心動念那

就是病要把它修正過來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

著這是修定

念佛就是在境界裡起心動念了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提醒自

己這句佛號「南無」是皈依皈是回頭我被境界迷了在境界

裡起心動念了從迷裡頭趕快回過頭來依什麼依阿彌陀佛阿彌

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成無「彌陀」翻成量「佛」翻成

覺懂得這個意思這句佛號就是觀照無量無邊的境界裡面我們都

要覺而不迷所以它是喚醒我們的迷惑顛倒佛教不是宗教宗教是

感情的宗教都是要靠他的自己無可奈何要求他來幫忙佛法不

是的佛法是讓你靠自己讓你自己覺悟我們得認清楚佛法的本來

面目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六

三慧它的總名稱就是根本智又稱作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對

內的對外就是大慈大悲是後得智是為他受用的我們現在顛倒

錯亂把他受用的當作自受用自受用沒得到這才變成生死凡夫

才變成可憐憫者

解六結越三空破五蘊超五濁全憑三慧這是講自利有

這麼大的好處

下面講聞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初於聞中」這是聞慧決

定不能錯用了心不要把六識的耳識當作聞慧不能把第六意識那個

善於分別思惟想像的當作聞慧否則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

曲」聞慧不是耳識也不是意識而是耳根的根性聞性在《楞

嚴經》「十番顯見」這段經文中說到若懂得見性了就懂得聞性

因為性是一個「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的根性只

㈡釋品題

九七

要舉一種說明其餘的就可觸類旁通

從「入流亡所」到「空所空滅」這一段是思慧修慧都包括

在其中「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講境界就是入三摩地自

己達到什麼境界一定要曉得好像要去一個地方一樣我們得先知

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方要到達什麼地方寂滅現前這個境界你是

念佛人是用念佛功夫達到的你自己也很清楚已經證得理一心不

亂自己證得的境界不需要問別人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佛在《楞嚴

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本來走的是一條正路自己不

相信去請教別人他指一條邪路讓你走那不叫冤枉嗎所以一定

要多多的讀誦大乘經典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依法不依人」

法就是經典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與方法來修學

說到功夫功夫就是思修就在「入流」二字入流就是返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八

觀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入是返向內不向外向內完全

是以智慧為基礎觀智它是能入耳門是所入

耳根的對象是音聲當你聽到音聲怎麼反聞說實在話初

學還是要用分別心如果你不用分別那你跟觀音菩薩同一儔類你

不是凡夫三年就可以證到三摩地的果位所以我們要從觀照照住

到照見一步一步來學習觀照照住都是用意識心這是交光大師

跟長水他們註解《楞嚴經》所謂新舊兩派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舊

註都是依據天台思想天台止觀修行方法是用意識心而交光大師用

《楞嚴經》本身所講的方法就是「奢摩他三摩禪那」捨識用

根一乘的修行法用意識心一般講是三乘的修行法大乘的修行

法在中國禪宗六祖大師的方法是從達摩祖師傳下來的即捨識用

根所以他接引的根性是上上乘人神秀大師當時在北方接引的大

眾是大乘人可見得大乘人還是用的心意識上上乘人捨識用根無

㈡釋品題

九九

論在禪在教甚至於在淨土都是一樣

我們既然沒有辦法捨識用根就用第六意識從觀照的功夫下

手當我們聽到音聲的時候不論什麼音聲聽到之後了了分明不

要去執著一執著就變成第七識那就跑得太遠了這時候就回過頭

來像禪家功夫一樣去研究思惟能聞的是誰誰能聞譬如人家

讚歎你馬上回過頭來能聽到這個聲音的是誰耳聽到的嗎識聽

到的嗎性聽到的嗎你往裡面去用功夫你就不會因讚歎而生歡喜

心就不會起煩惱人家罵你你聽到這個聲音馬上想到能聞的是

誰把那個罵的人的話都忘掉你也就不生煩惱不受氣了用這個

功夫我們念佛號能聞佛號的是誰用這個觀照功夫這就是覺

這就是不迷不隨外境流轉把外面境界統統轉變為自己內照的功

夫這是反聞這是入流所以反聞入流思慧修慧都在當中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〇

當你向內聞的時候你還在那裡起一個疑情能聞的是誰這依

舊是意識心這個功夫如果用在念佛上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往生西

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但是要證理一心那功夫還差得很遠如果

你得到事一心再往上提升到理一心把心意識捨掉提升是相當快

的這個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的這是屬於「智光內照」

入流就是與本覺相應這叫合覺「亡所」所就是譬如讚歎

你的音聲毀謗你的音聲亡就是忘掉了沒有注意到你整個意識

都集中在反聞集中在內照不向外攀緣把外面境界忘掉了這個

忘掉不是說外面境界你不清楚你真的把它忘掉不是忘是比喻不

取外面境界相把外境全變為智慧向內照用這個功夫只要你用得

稍稍得力我們念佛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的確不難初發心的人用

三年工夫真的能成就可是你不能失去觀照否則三年就不能成功

人家讚歎你你會歡喜你心在往外跑人家毀謗你罵你你會生

㈡釋品題

一〇一

氣心也在往外跑凡夫就是心往境界上跑這是很苦惱的事情學

佛人的功夫他心不往外面跑他能守得住觀照就是把心收回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亡所在六結裡面第一個「動結」就解開了在境界裡頭常常

用這個功夫他心地清淨外面境界無論順逆好像都與他不相干

心常住在清淨當中這個時候的境界叫輕安非常好但是注意這

不是禪定距離禪定功夫還遠得很這是剛剛得到的一個好境界心

不為外面境界所轉了心得輕安無論是順境逆境你都能處之泰

心清淨「靜」也是個結必須依舊要用入流這個功夫就是

反聞的功夫要用到底從開始一直要用到成佛為止不能夠中斷不

要以為現在得點輕安就可以不用這個功夫那你的境界就止在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二

裡止於這個境界修其他法門不能成就你沒有斷煩惱這只是伏

煩惱不能了生死修淨土功夫到這一層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沒有

問題可見得帶業往生不難容易但是六結裡頭的第一個結你要

沒有解開往生沒有把握臨命終時靠助念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機

會活的時候你都不願意往生死了之後勸你往生真肯嗎到臨命

終時牽腸掛肚的事情那麼多放不下所以平常就要學會放下

入流的功夫這是修行的總綱領不管你是用意識心還是用菩

提心都是這個原則這個功夫決定不能終止念念都要提起來這

就叫覺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入流就怕你忘

掉你要不入就會出心就被境界轉了在境界裡面起了名聞利養

起了貪瞋痴慢心就跑出去了如果是入流決定沒有名聞利養貪

瞋痴慢心是清淨平等的雖不是真平等但是表現在外頭確實平

等真平等要入三摩地才真平等這個時候向著平等的路走所以

㈡釋品題

一〇三

他的現相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這叫真功夫

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人家為什麼尊敬他他做入流功夫當年蓮

池大師三步一拜去參訪遍融禪師老和尚只教導他「不要被名聞利

養欺騙了」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老和尚這一句話死心塌地老實

修行他才能成為一代祖師

第二句就是把靜結也解開了「所入即寂動靜二相了然不

生」這個境界在破五陰裡面就是色陰突破了色受想行識破了色

陰的區域前面這兩個結解開了就相當於小乘見道位

「如是漸增」功夫不斷再往前向上精進「聞所聞盡」這

就是「根結」必須到動靜這兩個境界消失了根結就現前古人

註解《楞嚴經》有個比喻六結就好比我們穿六件衣服必須脫掉外

面一件才看到裡面一件根結從外面來說是第三件前面兩件脫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四

才看到第三件一般人很不容易發覺的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的所

接觸的是動一切都是動相外面境界動我們的心也動至於靜

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可是靜不下來至於根那就不曉得了就看到

外面這一件裡面第二件彷彿還能看到一點再裡面不知道了必須

前面兩個結解開第三個根結才現出來現出來就可以破它了如果

你功夫再繼續不斷的精進定力愈來愈深根結也解了根結解的現

象是什麼能受跟所受沒有了就是受陰破了我們每個人都有感

受受就是根結的作用能受是它所受還是它

根結破了之後這功夫就是照住在念佛法門來講事一心不

亂得到了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三昧是正受能受所受都沒有

像前面講得到輕安自己有感受「我心好清淨」你還有受你有

受根結就存在只要有受就不是正受不是三昧怎麼辦繼續

不斷的用入流的功夫還是用返照的功夫

㈡釋品題

一〇五

再進一步「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第三個結解開了第四個

「覺結」現前就是受沒有了有覺覺依舊是障礙為什麼它是

法執的障礙是無明根本「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有覺」

有覺就是無明無覺你是凡夫愈往後去境界愈微細不將覺結解

開不能證得法空不能破法執到能受所受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覺

性現前我們要曉得這個境界不究竟不要以為我已經證得大覺我

已經成佛了覺性現前這個境界一定要很清楚依舊功夫不能間斷

繼續不斷的去努力去返照

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覺就是能覺所覺能覺所覺都空

了覺結解開了這個時候空現前空還是障礙為什麼因為你還

有能空所空能空是你入流這個功夫所空的是覺能覺所覺沒有

了空了可見得你還有能所換言之空性雖然現前不圓滿功

夫還要精進不能間斷不能終止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六

時候就是最後的一關mdash

mdash

「滅結」前面五個結你用入流的功夫破

除消滅了可見得統統都是生滅法總而言之全是生滅心生滅

心就是妄心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

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寂滅現前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是

什麼見性

可見得我們有這六重障礙真性不能現前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

德能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這六種障礙去除的辦法就是返照返照

的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念佛是方法念觀世音菩薩

也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原理是一個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才說法

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所有的方法你運用的得當統統是解六

結破三空明心見性

到這個地方就是見性了如《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㈡釋品題

一〇七

切苦厄」到見性這個功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修念佛法門剛得

理一心不要以為這就圓滿了還不行但是這個時候再用功叫「無

功用道」也是古人所說的「此處著不得力」是任運成就沒有法

子用力的功夫還是用智照所謂的歷事練心你要想再深入了解到

這個時候怎麼用功那你就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方

法入三摩地之後再修成無上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首先參訪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吉祥雲比丘

吉祥雲比丘教給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不念佛

的我們自己過去真是無知以為這是老太婆教瞧不起念佛法門

到以後經典看多了才生慚愧心我們認為最好的最高的是佛門接

引眾生的小廣告我們所看不起的原來是佛法精華之所在我們不識

貨真正的寶貝不認識把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的法當作真實法不

認識真實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八

這一段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要曉得這個道理會用這個方法

你的功夫就得力你會在修行當中法喜充滿不會退心曉得自己在

進步曉得自己的境界

「普門品」是以這個理論做基礎所以菩薩才有那麼大的能力

與我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有任何苦難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

修學必定感應道理在此地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

作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

這一段經文說明菩薩是屬於帶果行因倒駕慈航他久遠劫已經

成佛了為什麼不以佛身來度眾生而降到菩薩的地位佛是老師的

㈡釋品題

一〇九

地位老師必定是尊嚴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即使世間帝王對

於老師也不敢南面臨之這是古禮皇帝接見老師皇帝站在東面

老師站在西面以賓主之禮相待不敢以君臣之禮這是對老師的尊

重佛真正是慈悲至極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作菩薩就是不以老師的

身分來教化眾生而以同學學長的身分來教化眾生這樣接引眾生

就有許許多多的方便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觀世音菩薩已經是成佛再來之人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是初住

菩薩《四十華嚴觀自在菩薩章》他所示現的是第七迴向位的菩

薩可見得他示現的身分就是菩薩的身分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

位次的菩薩他統統都示現這樣才能普度眾生到經文後面看到菩

薩示現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表示無量無邊的身分這是我們要曉得

的你說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身分什麼身分都有無類不現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〇

釋名號之義

別行玄云觀世音者西方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

音觀者能觀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則明明不昧了了常

知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所觀則有正覺之音眾生之

音器世界之音雜類之音故稱世音也能所合標境智雙舉

故云觀世音

「別行玄云」別行就是這一品經古大德從《法華經》中選出

來單獨流通玄是玄義《別行疏》玄義裡面說「觀世音者西方

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這是梵語音譯翻成觀世音「觀者能觀

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之智就是「入流亡所」也就是反聞

的功夫智揀別不是識智是無分別智有分別就叫識就是第六意

㈡釋品題

一一一

識有分別有執著是第六識第七識不叫智

智是無分別智就是清淨心所起的作用清淨心能照照的作

用就是觀智古德常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靜沒有風浪的時候像一面鏡

子把它比作清淨心它起的作用是能照像一面鏡子把外面所有

的境界都照得清清楚楚比作無分別智心要是動了就好比水起了

波浪水起了波浪有沒有作用也有作用也能照但是有波浪的時

候它照的是局部而且也不清楚我們的心在不動清淨的時候

所起的作用就叫智的確無分別雖無分別一切明瞭不是說無分

別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無分別比有分別還要明瞭還要真實這叫

智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執著心那叫識

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提倡捨識用根就是把執著分別捨棄

掉用無分別智以此作本修因才能得成無上菩提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二

中國自古以來世間法佛法的教學都是從根本智下手這是

我們應當要明白的唐大圓居士在《唯識新裁擷彙》中就提出這個問

題而且非常的感嘆他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

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童蒙的讀經先但句

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

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為後得智以是比較東

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

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

民國以來教育制度改革了不在根本智上下功夫沒有根本

智就沒有後得智你所修學的正是清涼所說的不是墮在無明就

是墮在邪見這也是今日之下我們修學很難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根本智的修學就是在背誦背誦就是訓練根本智親師訪友了解經

義是培養後得智世法如此佛門的參學也是如此佛門出家五年學

㈡釋品題

一一三

戒學什麼戒《沙彌律儀》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誦經學規

矩接受生活教育學服務大眾從前寺院裡住的人多所有粗重的

活都是初出家的人做像燒飯種菜砍柴挑水這是生活教育

除生活教育之外就是背誦經典每個寺院都有學風道風道風是行

門學風是解門譬如天台是依《法華經》你在這五年當中要把

《法華經》背過不能背誦就沒有資格在講堂聽經只能站在講堂後

面侍候大眾不但要背誦《法華經》還要背誦註解智者大師所作

的《法華經文句》以及《法華玄義釋籤》《摩訶止觀》這是天

台三大部五年當中全要背過才有資格學天台

古人能成就是真正下了功夫我們現在什麼功夫都不下就想成

就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今天哪一樁能比得上古人只有一

樁享福超過了古人我們的享受比古人超過太多了除此之外沒有

一樣能比得上古人這是講觀照一定要用根本智希望諸位重視根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四

智的訓練

「能觀」就是觀智就是根本智「則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就是前面講的入流「所觀」

這是境界觀世音菩薩他用從耳根而入這個方法耳聞音聲代表音

聲所入與大勢至菩薩用的法門不一樣大勢至菩薩用的是「都攝六

根」觀世音菩薩六根單用耳根這一點不相同但是觀照入流決

定是一樣的這兩位菩薩都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是做功夫的模範

我們取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行取觀世音菩薩專攝耳根也行都有很

了不起的成就

說到「音」我們今天在講堂裡面講經說法這是屬於正覺之

音也就是法音有「眾生之音」我們一般談話言語以及唱歌的音

聲屬於這類有「器世界之音」譬如風有風聲雨有雨聲另外樂

㈡釋品題

一一五

器如磬木魚在敲打的時候都有音聲這叫器世界之音「雜類之

音」包括六道鬼神裡面的一些音聲我們現在有許多神咒都是屬

於這類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言語上述這些總稱為「世音」

「能所合標境智雙舉故云觀世音」到這個地方都是解釋菩薩

名號的來源及意義

普是遍義行彌法界隨心益物稱體而周故為普

「普門品」「普是遍義」就是普遍「行彌法界隨心益

物稱體而周故為普」行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盡虛空遍

法界哪個地方有眾生菩薩就到哪個地方去為眾生服務幫助眾

生滿他們的願望有求必應這是普的意思「隨心益物」益是利

益物包括了九法界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果說利益人人不包括天

也不包括餓鬼畜生說物就統統都包括了物的範圍比人的範圍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六

得太多了隨心兩個字的意義很深《楞嚴經》講隨心應量利益一

切眾生「稱體而周」體是法性周是周遍唯有稱體才周遍這

四個字不容易體會說得淺顯一點你用平等心就周遍了有分別

我做這樁好事只利益某一個人沒有分別一樁善事就盡虛空遍法

界所以叫普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法法全彰事事無礙故為門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門是通達沒有障礙的意思「法法全

彰」彰是明顯的意思沒有藏在裡面全都露出來了事事無礙

故為門

此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萬像流動殊音異類普現色

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㈢述來意

一一七

「此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菩

薩的智慧將整個法界全體照在他清淨心中像一面鏡子一樣無有不

照「萬像流動」這是指境界裡面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流

動是指這一切法的生滅現象「殊音異類」四大類的音聲不一樣

各不相同他能夠「普現色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圓是圓滿

應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這是把品題簡單的介紹出來了

㈢述來意

又妙音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

未圓

妙音跟觀世音菩薩關係非常密切如兄弟姐妹因為他們是同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八

一個法門妙音也是普遍的現身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

《法華經》裡面「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妙音菩薩品」是第二十

四品這兩品經文的意思大同小異異在什麼地方「但略而未普

妙而未圓」妙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他的範圍小不普遍觀世音

菩薩實際上就是把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兩品讚佛偈

都是用「妙音觀世音」合起來讚歎

觀音不離是行而能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自在之業普

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其實二聖一道相為終始故後頌觀音之

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

相為終始欲體前法須兼二行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

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

㈢述來意

一一九

「觀音不離是行」觀世音菩薩的行門跟妙音菩薩是一樣的

就是他的範圍大「而能大千圓應」大千是講大千世界「無去來

相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進是進步比妙音

菩薩更進一步將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普利眾生

「其實二聖一道」二聖就是妙音觀世音這兩位菩薩是出自同一

門走的同一條道路「相為終始」妙音菩薩表開端觀音菩薩則

是發揚光大達到極處表終極「故後頌」偈頌裡「觀音之德而

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觀世音菩薩

把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成為普門這個法門「是知相為終始」終始

和始終意義不相同始終是個斷滅相從開始到結束這一個段落就

過去了終始是相續不斷的相永遠沒有完的時候「欲體前法須

兼二行」你要想學觀世音菩薩普門圓應要從妙音菩薩下手為什

麼「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〇

門品就是這麼來的是由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才說普門品這是說明這

一品的來意

觀世音菩薩一共有三經三經都不是獨立的第一經是《華嚴

經入法界品》中的一章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

表第七迴向的菩薩第二經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三經就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前面兩經都說到菩薩怎

麼修行成就的尤其是在《華嚴經》上稱為「觀自在」稱觀自在偏

重在自己的成就稱觀世音偏重在利益眾生這方面自受用稱之為自

在他受用稱之為觀音大慈大悲所以《普門品》裡面就沒有講到

他自己修學的經過完全說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普門品》的內容

是圓應大千把眾生的苦難歸納為十大類跟《華嚴經》用十來表法

是一個意思外面的災難有七大類內在的災難有三大類菩薩能夠

幫助你「免七難離三毒」眾生還有許多的欲望有求不得苦所

㈣勸發心

一二一

以觀音菩薩有「應二求」雖說應二求實際上無論你想求什麼都包

括在裡面經文為什麼只講求男求女這是在一切求裡面舉最重要

的世間人最重視的就是後代總想有好兒子好女兒這個都可以

求其他的當然不成問題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這就是觀世音

菩薩的十二大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一樣他是以十二大

願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流傳妙法妙法就是《妙法蓮華經》所

以這一品在《法華經》裡面屬於流通分

㈣勸發心

「勸發心」就是勸勉大家要發心發什麼樣的心共有五條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弘法當如妙音觀音護法當如神咒之降

魔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勸發必如普賢要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二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妙音菩薩品」前面就是「藥王菩薩

本事品」為了求法當如藥王苦行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

無一不是為法忘軀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求法如果顧及自己身命安

危不肯犧牲享受怎麼能吃那個苦那是徒步走去的從中國到印

度要走三年不是短距離當中要經過沙漠要通過雪山我們中國

發心到印度去取經的有一百多個人最終回來只有十幾個人其餘都

是在途中遇難喪失了身命哪個人都知道途中危險但還是發心

去不懼為法犧牲我們自問有沒有這個精神稍稍受一點苦就不肯

幹了那還能行嗎還能有成就嗎要知道古人求法之難釋迦牟尼

佛過去世曾為半偈而捨全身我們今天對於法物對於經典糟蹋不

愛惜這是過失對經典為什麼要尊重古人求來不易今天雖然容

易得到要想到從前人求法之難《楞嚴經》當年做為印度的國寶

禁止帶到其他地方去般剌蜜帝法師為了傳法剖開自己手臂把經

㈣勸發心

一二三

書藏在其中帶來中國這是講為了求法

「弘法當如妙音觀音」普門圓應唯有弘法才能報佛恩弘

法要有觀世音菩薩妙音菩薩的精神有教無類眾生有感立刻就有

應感應道交絕不分彼此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沒有任何條件所

以弘法要如觀音妙音他們是榜樣「護法當如神咒之降魔」通

過神咒可以請鬼神來護法降魔可是更重要的是要降服自己的心

魔魔來害你就好比一個國家外面有敵人攻擊內裡一定有奸細

為他做情報人員內外勾結他才敢動手如果內裡團結一致魔力

量再大他不敢侵犯《八大人覺經》中講了四種魔只有天魔是外

面的內應有三大類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內外勾結魔的勢

力才大才有無量無邊的災難內裡沒有魔外面天魔外道對你無能

為力所以我們只要行得正他不但不欺侮你他恭敬你發心來保

護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四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教導我們「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

世間意」世間意是什麼就是跟鬼神打交道如算命看相看風

水跟鬼神打交道求鬼神保佑降福就是跟魔套關係猶如跟黑

社會頭目拉關係拉關係有一點好處他有勢力能幫你忙但是你一

生得受他控制得不償失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鬼神見到你對

你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你是佛的弟子他怎麼不尊重你所以用神

咒降魔先降自己的煩惱魔外面鬼神自然不敢侵犯這是護法先要

護自己的法護自己的法先要護自己的菩提心護自己的清淨心從

這裡做起

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神咒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

神咒不要再去搞其他的搞得太多心都亂了這個咒靈那個咒不

靈起了分別執著一個都不靈為什麼你心不清淨護就護清淨

心一個咒能得清淨心這個咒就靈專一就靈多就不靈學東西

㈣勸發心

一二五

愈簡單愈好才有靈驗多了分心多了在內裡起無謂的分別執著

破壞自己的清淨心

「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妙莊嚴王是修行的模範修行要緊

處在哪裡轉邪見為正見轉邪行為清淨行轉邪就是改過自新妙

莊嚴王勇於改過自新知道自己有過失他馬上就能改正過來我們

修行要像他才行我們修行不能成就就是有很多毛病沒能改過來

頭一個大毛病是貪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明明知道應當要

放下就是放不下不能改過還有懈怠懶惰明明知道要勤奮

可是偏偏就喜歡懶惰自己的毛病一定要曉得要想辦法改如果不

改決定不會有成就哪個毛病最重先從最重的下手因為最重的

能改了其餘的小毛病就很容易改

我初學佛的時候毛病就是懈怠懶惰自己曉得但很不容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六

改別人勸我也不行最後用什麼方法對治講經剛開始學講經

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一個鐘點我至少要用二十多個鐘點的時間來

預備沒有充分的預備上了講台下不了台所以有人說你怎麼那

麼喜歡講經我其實當初哪有喜歡只為對治毛病我在講台上做學

生講台下面是我的老師我的監學每次都坐在這裡督促我看我

有沒有進步我用這個方法對治懈怠懶惰所以你自己要想方法來

對治你要是不認真想個好方法來對治懈怠下去將來一事無成

每個人的毛病不一樣不是一個方法能夠治一切人而且每個人

不同時期的毛病也不一樣方法得常常變就像生病一樣今年生的

病跟去年不一樣藥方要調整藥物也要換才能把病治好修行就

是治病我們的行為發生了毛病要把它修正過來「有恆為成功之

本」學習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這是我們應當要學妙

莊嚴王的

㈣勸發心

一二七

「勸發必如普賢要祈」勸發就是勸一切眾生發心要學普賢

普賢勸我們什麼經文上有四條第一「諸佛護念」不發心則已

發心必定得諸佛護念大凡學佛修行人一個是疑一個是怕疑

佛講的話真可靠嗎我什麼都不求什麼都放下明天我沒飯吃怎麼

辦第二個就是恐懼因為有疑就有恐懼所以必須要存一點錢準

備自己養老用好像在留戀這個娑婆世界還不想走一邊念這一句

「阿彌陀佛」希望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一邊準備要再過個幾十年幾

百年幾千年的樣子心口相違心裡想的跟你自己所行完全是兩樁

事情這怎麼會有成就

從前出家人是三衣一缽每天到外面托缽有的時候也托不到

托不到不怨天尤人明天再托不求人你不求人佛就來護持護

法神就保佑他有責任他要護持修行人你真發心心地清淨諸

佛護念不要操一點心我剛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八

我從布施下手第二次去見他的時候他說真正學佛的人你的一生

統統由佛菩薩護法神照顧我相信他的話所以我從學佛以來一直

到今天什麼事都不操心我信心具足諸佛菩薩護念

第二「植眾德本」植就是培植我們自己要曉得培福修德

從哪裡做起從戒從定這是德之本修六度修十波羅蜜是福之

本有德有福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會缺乏這一句著重在為大眾

服務第

三「入正定聚」這是自受用修自己自己要把心安住在定

境上就像《彌陀經》所講的把自己的心安住在「一心不亂心不

顛倒」的境界這是自受用

第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四弘

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你的心量才廣大才不

三正釋經文

一二九

會自私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把你的心擴大小我就沒有了這

是普賢菩薩在法華會上勸勉大眾的話我們在此地讀《法華經》我

們也是法華會上的一分子普賢菩薩的勸發當然包括我們在內

三正釋經文

普門圓應

甲一問答顯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〇

這一品題標的是「普門圓應」這是「普門品」的總題目也就

是全經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佛門稱為科判這一品分為兩個大段

落第一個是「問答顯德」顯是顯示就是菩薩的德能也是菩薩

的事業德是一種成就他在事業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德跟得在古時

候通用)第二個是「聞品得益」說明觀世音菩薩無始劫以來盡

虛空遍法界所做的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與菩薩一問一答我們聽了之

後獲得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啟發我們的信心我們應當要效法他

學習他

乙一長行

第一大段裡面有「長行」有「偈頌」長行是散文的體裁偈

頌是以詩歌的體裁多半屬於重頌長行裡面有「兩番問答」

丙一初番問答觀音人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一

「初」這是第一番「問答觀音人」就是問答觀音菩薩這個

人「又二」裡面又有兩小段第一小段是「無盡興問」無盡是

無盡意菩薩他提出這個問題第二小段是「如來垂答」

丁一無盡興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

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此品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也若愚讚云世

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

意觀音之行亦若是矣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為慢外國以袒為

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事師充役之儀故以袒為恭也合掌

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彼國以合掌為敬表不敢敬誕專至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二

也向佛者以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

這就是問觀音人他是什麼因緣稱觀世音這一品(品就是品

類)是因無盡意菩薩發起的菩薩的名字含義很深「表普門圓行應

現無盡也」表示普門是無盡意「若愚讚云世間無邊塵擾擾眾

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這是古德對於

無盡意菩薩的一首讚詞觀音菩薩之行也跟無盡意菩薩相當事業

悲願同樣無有窮盡

『偏袒右肩』這是禮節在行禮時把右臂膀露出來表示真正

恭敬不忘承事因為這樣遇事方便處理如果老師有什麼事情吩咐

去做立刻就能起來去做做事就會敏捷快速自古以來就講求這

樣而不是慢吞吞愛理不理的當然這並不是老師要求的一分恭

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恭敬是你本身的修養老師同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三

樣的講課你能夠接受多少與你的恭敬心成正比例沒有恭敬心

你在老師會下縱然住上二十年三十年也決定沒有成就惠明在五

祖會下多年一無所得就是因為沒有恭敬心他去追六祖搶衣缽

追到了提包袱提不動這時候恭敬心生起他一下就開悟了老師何

必要求你對他恭敬你不恭敬他心裡就起怨恨這個老師是博地凡

夫不值得跟他學所以自己學習態度是傲慢是恭敬決定自己能

夠接收多少

『合掌』也是表恭敬十個指頭代表散慢十指合一表示一心

同時掌要合攏有些人合掌當中是空的大拇指伸得長長的這不是

一心是散亂心有形式沒誠意合掌是表一心掌要合攏指頭

要併起來

『世尊』下面就是問答的言辭無盡意菩薩請教釋迦牟尼佛問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四

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是什麼因緣得來的提到觀世音菩薩沒有人不

曉得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這麼高的聲望有這麼大的名氣無盡意

菩薩問的意思就在此地為什麼他有這麼高的知名度是什麼因緣而

有這樣的成就

世尊下問觀音人意謂觀音之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名

不自有因義而彰觀音之所以為觀音者果何因緣有斯名也

因緣甚多略言境智以眾生善惡兩機為因菩薩靈智慈悲為緣

這兩句很重要無論說多少種因緣都離不開這兩個原則

大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今無盡意具定慧二種莊

嚴故能問如來究竟二種莊嚴故能答也

三正釋經文

一三五

這個問答也是大學問不是一般人都能夠提得出這個問題也不

是泛泛之輩可以解答的何況是觀世音菩薩因地非常的深遠慈悲廣

大若非如來確實沒有人能夠答覆得圓滿

此地的「大經」並沒有指出哪一部經一般我們稱大經就是《大

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一切經當中最大的可是天台宗稱《大涅槃

經》為大經《法華經》是天台宗主修的經典所以此地講的大經

當然還是用天台家所尊重的《大涅槃經》淨土經論裡面譬如《彌

陀經疏鈔》常說「大經云」淨土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

這就是《涅槃經》裡面所講的要具足兩種莊嚴才能問要究

竟圓滿兩種莊嚴才能解答我們每天念迴向偈「莊嚴佛國土」我們

拿什麼莊嚴以香花水果莊嚴這完全是表面工作真正的莊嚴是

定慧具足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具足定慧兩種莊嚴所以他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六

問如來在果地上更不必說了定慧都究竟圓滿所以如來能答無

盡意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下面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其實這是代我們

啟請的他哪有不知道的是因為我們不曉得代替我們發問佛給

他解答就是給我們說法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的本跡因緣以及利益

眾生的這些功德事業

「如來垂答」從這個標題我們就曉得底下一段經文的內容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七

戊一總答

這裡面分成三個中段第一段是「總答」第二段是「別答」

第三段是「勸持名答」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此經如來所

說彼從因陳此從果彰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兩經合

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也且初又四初標舉人數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彼經是指

《楞嚴經》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出他是怎麼證得十四種無

畏功德「此經如來所說」而在法華會上是佛說的「彼從因陳

此從果彰」楞嚴會上觀音菩薩是說他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

果報說明他自己的修證本經完全是從菩薩果地上利生作用來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八

的經典一定要合起來看不合起來看這「普門品」那真是難信之

「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楞嚴會上觀音菩薩只說他

自己本身能應的這方面而法華會上是把感應道交兩面都說到了眾

生有感菩薩有應「兩經合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我們讀觀世

音菩薩經應當把三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如果能把《華嚴

經觀自在章》細細的看一遍我們就曉得觀世音菩薩名號應當怎樣

受持現前我們只偏重在持名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告訴我

們口念口業受持名號能免七難意業受持心裡面常常憶持

能滅三毒身體禮拜能應二求可見得修觀音法門必須三業受持

單單口業你只得三分之一的功德口誦心憶持身禮拜三業求

感菩薩必定有應

三正釋經文

一三九

己一標舉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這是總答裡面第一個小段「標舉人數」

十法界機實是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

葢指一業有如許人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苦騐(

音驗)

人知同

一業以例諸趣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此舉境眾機

多以顯菩薩觀深應大

「十法界機」機就是指有災難的眾生世界無量無邊受苦

難的眾生亦無量無邊「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

一業有如許人」業無量無邊而每一種業又『有無量百千萬億

眾生』「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這個苦來驗人就「知同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〇

業」若不是造同樣的業怎麼會受同樣的報共業所感以此類

推其他的任何一道任何一種果報「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

業之意」「此舉境眾機多」機是根機根機有善有惡善惡

與菩薩都能感應道交「以顯菩薩觀深應大」觀是菩薩的功夫功

夫深應大無論在什麼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

己二總明遭苦

受諸苦惱

這句就是一個小段「總明遭苦」這句是總說

此舉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

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多人也受諸一句多苦也舉

多顯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一

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

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

「此舉現遭苦厄也」苦有苦苦壞苦行苦「自有多苦苦一

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這是舉例而言「今

文」經文所說的「百千萬億」這是人多『受諸苦惱』這一句是

「多苦」人眾多受的苦也多但是前面人眾雖然多他造一種

業這裡講「舉多顯少」業是一種多人在受苦「多尚能救況

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

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

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不可說不可說是數目字在印度表

最大的數目字

大義法師這一段註解很明白我們讀經文看註解一定要有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二

覺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明白造惡業後有苦報這個

道理所以在造因的時候謹慎決定不作惡業凡夫沒有這個覺悟

任意造作果報現前所謂定業定業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忙逃

不過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造業身體動作是身業言語是語業言語愈少愈好避免造

業念頭起心動念是意業動一個念頭在阿賴耶識裡就下一個種

子種子遇到因緣就起現行就要受報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不

打妄想則已打妄想就想佛菩薩世間再好的事情還是少打妄想為

妙為什麼總而言之是生死業不能出三界免不了輪迴既免不

了輪迴就免不了三途苦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

念這一天到底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是淨念多還是染念多自己要

做一番檢點認真反省如果染業多淨業少道業上不能成就染

業裡頭如果惡業多善業少來生必定墮三途這不必問別人自己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三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造什麼樣的因後來結什麼樣的果這是

一定的道理何必問別人

當苦難來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回心轉意回頭是岸真懺悔之

後稱名就會感應道交就起作用回頭就是懺悔真正回頭的人懺

悔業障曉得自己做錯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種人念觀音菩薩

才有感應一面念觀音菩薩求菩薩加持消災免難一面還在不斷造

惡業菩薩想救也救不了

己三聞名稱號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由過現惡故遭諸苦由過現善復得聞名此以善惡相帶

合成機感也一心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四

一心皈憑更無二意是名事一心稱名也若達事中一心自他俱

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

理一心稱名也

此處關鍵的兩個字就在『一心』

「由過現惡」過是過去世造的惡因現是現在世造的惡因

「故遭諸苦」得的這些苦果苦報世間沒有完全的惡人從來沒

有做過一樁善事的惡人找不到的從來沒有做過一點惡事的善人也找

不到的一切眾生總是善惡交雜不是善多惡少就是惡多善少

「由過現善復得聞名」能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讀到觀

世音菩薩的經典這總是你過去的善根現世的善業你才有這個機

緣「此以善惡相帶」惡裡頭帶著善善裡面帶著惡這時候善現

三正釋經文

一四五

行起作用了想要斷惡發了修善斷惡的心「合成機感」這是與

觀世音菩薩感應的第一個條件什麼人有資格求觀世音菩薩修善斷

惡的人有資格他有資格但是還得要有功夫『一心稱名』這就是

功夫念聖號不是散亂心念要一心稱念「一心有事有理」既有

事有理當然也有功夫成片「若用心存念」這都是意識心就是

分別心執著心「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決定沒有雜念一個念

頭接著一個念頭二六時中就是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個雜念

摻雜在其中「一心皈憑」皈是皈依憑是依靠「更無二意」

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是名事一心稱名也」這種功夫與觀音菩薩

才能感應道交才真正能夠免七難滅三毒應二求有求必應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也是用這個方法原理相同這個

功夫確實不容易但是也不難問題是在自己自己肯做就不難不

肯做就難了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一天到晚打妄想這個法門就是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六

你所有的妄想統統轉成聖號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就是菩薩

聖號決定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若達事中一心」達就是達到你的功夫已經到達事一心

事一心是著相理一心是離相「自他俱離」自是自己能念他是

觀世音菩薩是我所念的念不念念功夫還是跟前面一樣這句

名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可是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聖號也了不可

得「自他俱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理一心稱名也」要問理一

心念不念念理一心不著相也是拿著念珠一天到晚觀音菩薩觀

音菩薩觀音菩薩跟事一心的人一樣但事一心他著相理一心一

天念到晚不著相念到三輪體空自他俱不可得如《心經》講的

「無智亦無得」《楞嚴經》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是理一

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生滅既滅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七

現前」的境界寂滅的滅不是生滅的滅生滅的滅是相對的寂滅的

滅離開了相對那個境界寂滅是自然的不是相對的那個境界沒有

辦法說得出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決定真實的境界

證得這個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剛剛證得所以理一心不

亂就相當於初住菩薩那與觀音菩薩能不感應道交嗎觀音菩薩在楞

嚴會上所顯示的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你自己功夫也到初住菩薩這才

真正感應道交所以稱名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要懂得這個道

理曉得怎樣念法開始當然是用意識心到達一心不亂了再把心意

識捨掉向上提升自己境界一開始就離心意識這樣的人自古以來

就沒有幾個那是我們學不到的

我剛接觸佛法第一部看的經典就是《六祖壇經》我初學佛

第一個老師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六祖大師中國之前沒有出現過這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八

的人以後到今天也沒有出現過這樣一個人那是望塵莫及沒有法

子跟他學的而後親近章嘉大師他問我看過什麼我告訴他看過

《壇經》他也搖頭不行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到台中親近李老

師他問我看過哪些經典我一樣一樣告訴他他聽說《壇經》同樣

搖頭三個老師都搖頭說《壇經》學不得

方先生教我從唯識下手教我讀《百法明門論》讀窺基大師

的註解他說相宗好像爬樓梯爬上一層有一層受用我就去找窺基

大師的註解翻開一看像看天書一樣一句也看不懂他說最容易

的我看不懂他說最難的我看得津津有味不過我還是相信老師

的話大概我所謂的懂恐怕是似懂非懂我認為看不懂的那就真不

懂你看最淺的東西不懂深的道理怎麼會懂何況三位老師都是這

麼印證總是有一點道理所以佛法要耐心去修學慢慢去探討不

要著急按部就班的來學

三正釋經文

一四九

淨土經論持名念佛所謂是易行道也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

正是襌家參話頭裡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這一句佛號

就是話頭時時刻刻要提得起來心裡頭不能有妄念一有妄念佛

號立刻就起來這個佛號它就起作用平常念佛好比練兵妄念起來

用佛號來壓它好比打仗妄念起來這時候要用佛號把妄念轉變為佛

號這叫用功這叫轉境界這叫真念佛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的時

候能把念頭轉過來叫妄想不生你才能得事一心不亂這個佛號

真正有用處當然在最初是功夫成片因為你的煩惱並沒有斷只是

這個力量能夠把它控制得住能夠壓得住這是初步功夫叫功夫成

片到這個時候與觀世音菩薩決定感應

己四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〇

上聞名即稱是機速稱名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

利益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冥顯感應可

知問十界機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答喻如父母念子心

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如是無

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

裕問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答一心稱名有事

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聖喻如臨鏡背照對谷閉口何能致影

響哉

道理明白了念佛號就如理如法而不只是口頭唱唱歌而已

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皆得解脫』「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

益」觀音菩薩應機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向下大師解釋得很細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一

密雖然文字不多但我們許多有疑惑的地方他都說到了「皆者

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正如前面所說的十方法界

一切眾生凡有如法稱名菩薩無一不應「冥顯感應可知」冥是

暗中顯是明顯感應有冥應有顯應

這些事情特別是在現前我們自己必須要認識在《華嚴經

觀自在》這一章他所應的是順益眾生絕對是有利益的如果現

身現相破壞了我們的清淨心心裡馬上動心起妄念這就是魔現

前了這樣的境界尤其在末法時期非常之多《楞嚴經》後面提到

五十種陰魔五十種是指五十種類每一類裡面有無量無邊的魔境

我們要曉得提防不能上了魔的當無論魔現什麼身現什麼瑞相

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心要不

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得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二

所以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都是暗中加持不能現身因為我們功夫

不到家菩薩一現身會馬上得意忘形「我見到菩薩了」一心立刻

沒有了所以菩薩不現身只有暗中加持你絕不叫你造罪業我們

曉得這個道理見到菩薩現身想想自己的功夫是不是真正有資格感

得菩薩顯應如果自己沒有功夫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沒有修持

佛菩薩要常常來那準是魔王冒充的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的「物

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的心果然是佛心我們的行為果然是菩薩

行與佛菩薩感應我們信得過跟他是同一類我們成天打妄想

根本不同類他來了決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法滅盡經》中說將來佛法要滅《楞嚴經》先滅為什麼第

一部先滅《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把他們的底牌全揭開了讀

了《楞嚴經》慧眼就開了能夠辨別佛與魔《楞嚴經》四種清淨明

誨後面五十種陰魔我說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一面照妖鏡什麼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三

妖魔鬼怪都原形畢露所以那些魔想盡方法先要把它滅掉

菩薩對我們的感應不能說沒有初學的人會偶爾有幾次那是啟

發你的信心有些同修來跟我說我初學佛的時候好多瑞相現在好

多年都沒有見了沒有了是好事天天有可不得了那你的心就被魔

境轉了還有就是到你功夫成就的時候偶爾也會有幾次那是來考

一考你是不是見到相不動心了跟初學的那個現相用意不相同慧遠

大師一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三次從來沒告訴過人直到往生的時候

才跟大眾宣布我要往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西方極樂世界我

已經見過三次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管你有沒有求他有沒有念他

菩薩都一律平等的加持決定不會說你念我才來你不念我我不管

你菩薩決定平等但是念的時候他平等加持的力量你得到了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四

念的時候菩薩加持的力量你得不到為什麼後面大師假設了一個

問答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問十界機無量」十法界苦難的眾生無量無邊「云何一時

令得解脫」觀音菩薩究竟有多大的能耐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來求

他他都有辦法替人解決問題這不可思議我們難以相信答覆用

比喻說「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在這個世間恩情最重的無過於

父母對兒女這在世間法裡講是真正的慈悲沒有一絲毫的條件觀

音菩薩就好比眾生的父母一樣他「多智多財」又「具大勢力」

這是從比喻上說確實也是如此「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

如是」他有能力有智慧他可以救得了菩薩是以「無緣慈悲

重」緣是當條件講無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權實二智

深」菩薩在等覺位何況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早已成佛

倒駕慈航而來的權實二種智慧都究竟圓滿了「聖財無量神通力

三正釋經文

一五五

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在觀世音菩薩來說他哪有什麼難處

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的為什麼稍稍有一點疑惑就是感應道交的

障礙前面講「一心稱名」諸位要記住這四個字有一點點疑惑

心就不一下面就是解答這個問題

「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今見就是現在他見到

確實我們也是如此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多少年求什麼都沒有感應

什麼緣故這答得很好「一心稱名有事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

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前面一再說明一心稱名或是事一

心或是理一心才能感應道交有求必應你現在兩者都沒有雖

然天天在稱名雜心在念半信半疑的心在念或者是一種試探的心

在念看看到底靈不靈這怎麼能有感應「喻如臨鏡背照」給你

一面鏡子你用鏡子背面照當然照不到這個過失在自己不在鏡

子「對谷閉口」谷是山谷我們在山谷大叫一聲必定有回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六

閉上嘴巴不開口哪來的回音說明與菩薩感應道交的障礙都是自己

造成的佛菩薩那邊沒有障礙

下面大師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來說明

《楞嚴》云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

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菩薩敘說他修證所得拿他自己修證所得的來加持一

切眾生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楞嚴會上與此地所講的也是大同小異

此地講七難《楞嚴經》講八難而八難裡面「苦惱無畏」是總綱

領苦是我們身體的感受種種逼迫惱是內心的感受就是心理上

的壓迫逼迫憂惱身體為之痛苦「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這是說菩薩自己的修證功夫「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

解脫」是說明菩薩的慈悲業用幫助別人解除痛苦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七

經文的意思一定要明瞭才會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能力從哪裡來

的知道這個能力從哪裡來又真正相信有這個能力沒有疑惑一

心稱名求感應才能感應道交所以修行從哪裡下手明理道理不

懂盲修瞎練修一段時間沒有感應就會對佛法懷疑退心了一

定要明理明理就真正有效果

「由我」我是觀世音菩薩自稱他的修學方式「不自觀音」

他觀什麼「以觀觀者」這個妙極了觀能觀之智就是入流

就是反聞他在一切音聲裡面心不隨音聲往外流逸能回過頭來

回過頭來觀什麼觀「能聞的是誰」他不理會所聽的是什麼聲音

他去觀照能聞的是誰能聞的是聞性「反聞聞自性」聞自性這是

講耳根眼根是見自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聞性跟見性

一樣的見性成佛聞性怎麼會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八

怎樣才能夠聞性反聞就聞性他用的是這個功夫所以他用

觀智觀智對能觀的聞性他能夠從六塵裡不分別一切音聲音聲只

是個助緣而已藉這個助緣反聞這就叫離塵聲是聲塵他不自觀

音這就是離塵他能觀聞性這就叫照性就是見性離塵也就是

背塵照性就是合覺背塵合覺他用這個方法

這種修學方法在一切修行法當中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不管你修

學的是哪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不能見性違

背這個原則念佛不能得一心你要用這個方法才能夠見性才能夠

得理一心不亂功夫用上道了那種享受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享受

自己安住在大定當中於一切境界皆能如如不動這個時候所謂的常

住真心就現前了真心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或者我們講菩提心現

前菩提心現前就是初住菩薩菩提心起的作用就是《楞嚴經》所講

的「無作妙力加被眾生」為什麼叫無作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五九

作用才那麼廣大如果你這裡有感菩薩馬上去應「他念我我趕

緊到他那裡去」那菩薩可累死了沒有心所以他不疲不厭作而

無作無作而作這叫妙力這個能力太妙了所以菩薩才能夠成就

金剛三昧三昧是正受金剛是不能毀壞的他享受的是清淨無為

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還是無為這才妙無為跟

有為分成兩樁那就不妙了是一不是二才叫無作妙力菩薩以這種力

量加持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才能真正得到廣大的感應

如木魚磬你敲它一下它就響一下它不是說你一敲「我

趕快要響一下因為他敲我」它沒有心沒有心你繼續不斷敲

你敲它一年它也不累有心就累沒有心不累一天到晚功夫不斷

不疲不厭所以你要學會了在這個世間無論幹什麼事情你都是世

界第一流的為什麼你有智慧有定力有功夫凡夫沒有法子跟

你相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〇

經文裡面有些重要的句子這個經上沒有那個經上有那個

經上沒有這個經上有譬如《楞嚴經》裡面就沒有「一心稱名」

這四個字太重要了所以將三經合起來看才把所有的疑問都找到答

案這樣才能斷疑生信大義法師的註解幾乎每段都引用《楞嚴

經》的經文來解釋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

轉故受苦惱菩薩離塵復性諸妄自脫能令苦惱眾生持名蒙

觀亦得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

於唐孫敬德誦經千遍而全生於魏者是其騐也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體是真如本體《華嚴經》所講的

體相用三大體是真如本性菩薩觀是觀真如理體菩薩聞是聞

真如本性體跟性是一不是二體性就是一心前面經題講過一切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一

法歸納為三法眾生法佛法心法三法實際上就是一個心法一

心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一心是覺心二心就染污一心

裡面本無苦樂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心性裡頭什麼都沒有

甚至連那個「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如果一心當中有個「什麼都沒

有」這還是二心不是真正的一心一心裡頭本來沒有苦樂苦樂

從哪來的這就要講到唯識

苦樂是妄心才有真心沒有迷失了真心就叫妄心阿賴耶這是

妄心的根本從阿賴耶再變現出末那與前六識叫七轉識那都是妄

心之體妄心之體裡面也沒有苦樂八識是虛妄的而苦樂是從它相

應心所裡頭來的可見得是妄中之妄與自己的真心真是毫不相干

與自己的妄心都還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是五十一個心所裡面的我

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返觀一照就照得清清楚楚怎麼能上虛妄心所

的當那不叫顛倒嗎心所當了家它做了主人本性心王還得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二

它的哪有這種道理

佛與菩薩是真如本性當家所有的心王心所都得聽它指揮

成就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要利益眾生也要用心王也得要用

心所但是他那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清淨心是寂滅境界他受用

是從本性裡頭變現出心王心所為他受用教化眾生完全變成工

具變成了後得智變成了成所作智這就是反聞返觀的效果

「循聲流轉」這是凡夫隨著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心隨著境界

跑合自己意的境界起了歡喜心心跑到境界上去不合意的起了瞋

恚心心也跑到外面去心一天到晚隨著外頭境界轉再告訴諸位

外面的境界是假的外面的境界是清淨的無佛也無魔你的心是佛

心一切境界都是佛境你的心是魔心一切境界都是魔境我們在

境界裡可以知道自己的程度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同體大悲心才能夠

現前曉得外境是清淨寂滅相正如《華嚴經》所講的法界原本是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三

一真是我們起心動念把一真法界看成了十法界看成了無量無邊的

法界自己造成的當你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的時候這一切人不能

說是好人也不能說是壞人沒有分別境界是平等的起一念善

心「都是好人」心動了起一念「這人多可惡都是壞人」心

又動了好與壞都是你心在動你一念善境界就善一念惡境界

就惡一念佛都是佛境界一念魔全是魔境界真是萬法唯心

現前社會譬如服裝設計師天天動腦筋想花樣設計出一個新

款式推出後今年流行了你去年買的衣服還沒穿兩次但已經不流行

了趕快再去買一件新的當你買來了過幾天他又設計一個新花樣

這又不流行了你就被他轉心不能夠安穩牽著你走如果你覺悟

了不流行我也能穿適合自己就好你就不上他的當了他天天在耍

花樣天天在那兒考驗你你都不動心這就是三軌的「資成軌」他

資助你成就你如如不動菩薩在境界裡修什麼歷事練心他不是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四

誰是佛他幫助你成佛了你心一往外頭跑你是魔他也是魔你心

如如不動你是佛他也是佛佛與魔在哪裡都在一念之間希望諸

位去細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的修行就有門路才有理論依

據才不會盲從才不會迷信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凡是心往外面流轉「故受苦惱」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也是

如此諸佛菩薩一再勉勵我們要弘法利生你要著了弘法利生的相

天天想盡方法要去弘法利生你著了魔你心還是往外面跑菩薩發

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機緣成熟了才能得度機緣成熟什麼

都是自然的勉強去造作的都有苦惱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修自己

機緣成熟的時候利益眾生有一絲毫勉強都是機緣沒有成熟你要

勉強去做就要受苦惱隨緣去做念念功德圓滿譬如布施你盡

自己的力量是修福有些人不懂他借高利貸來布施那就大錯特錯

了超過自己的力量勉強去做那叫做攀緣不是隨緣隨緣當中才

三正釋經文

一六五

有功德攀緣裡面沒有功德只有苦惱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不

要跟人比賽人家一個月收入幾十萬幾百萬他拿一萬塊錢算不了

什麼我們一個月收入才幾千塊錢甚至更少拿個一百二百就感

覺到很吃力怎麼能跟人家比但你這一百二百的福報可能超過他

拿一萬二萬的他收入多按百分比你超過他你的福報也就大過

他這個是真正公平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窮人不是生生世世窮

這才有公理「菩薩離塵復性」擺脫五欲六塵心絕不住在六塵境

界上復性性就是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

淨你感受到的就是極樂國土就是淨土淨土從哪兒來心淨則土

淨現在就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麼清淨只要能夠離塵復

性「諸妄自脫」脫是脫離解脫了「能令苦惱眾生」他這種

力量能夠加持苦惱眾生沒有覺悟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普遍的

加持雖然普遍加持必須你自己也要覺悟菩薩加持的力量你才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六

夠得到受用就好像鏡子它能照你不照正面照反面那沒有辦法

鏡子現不出像來「持名蒙觀」承蒙菩薩觀照的力量加持「亦得

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告訴無盡意說明觀世音菩薩他的功德能

力救度一切眾生苦難這些事實我們之所以不能得到感應不單是

稱名沒有做到一心甚至還有疑惑存在更甚至於是根本不相信不

相信為什麼也要念試試看有沒有感應念總比不念好無可奈何之

下念幾聲這樣的心去念怎麼會有感應因此這些道理要常講

常研究討論才能真正搞清楚才能真相信

你要問我幾時才真信說老實話我今天才真信因為昨天的信

心不如今天明天的信心比今天又進步了一點天天有悟處希望諸

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好好研究

受用說不盡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七

戊二別答

別答裡面就是本經主要的內容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分為三

大段第一段是「免七難」第二段是「離三毒」第三段是「應二

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八

庚一正明七難

七難有七個小段

辛一免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

威神力故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

也二求禮拜身業機也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經云二者

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在這一大段裡面十二大願不出身

口意三業「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也」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六九

滅三毒心裡面要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二求禮拜身業機也」

求觀世音菩薩加持我們一定要禮拜這是三業恭敬這幾句話是總

綱一直貫入十二大願

「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就是假設有什麼樣的災難都

可以修學這個法門災難就可以免除下面引用《楞嚴經》的經文

說明菩薩加持的能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普門品」裡面只說加持

之事沒有說出菩薩這種能力的來源必須要兩部經合起來看「二

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旋復就是回頭

旋是轉過來復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回頭是岸我們這個作用不向

外流而向內入就是曉得回頭我們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回頭心被

外境所轉所以是凡夫知道回頭的人在世間事業他有成就修學

出世間法也會有成就為什麼這是屬於善根福德之一在世間叫福

德這是個有福之人凡是做事情會回頭這個人有福學佛凡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〇

心能夠回頭這個人有善根他的修學一定有成就佛法講觀機觀

察眾生的根機從哪裡觀哪個人根性熟了可以度他哪些人根性還

沒熟只能夠做一個種子就是看他能不能回頭念念都能回光返

照這個人根性熟了佛菩薩一定會幫助他在世間法像公司行號

老闆用人他也曉得觀機哪些人他要提拔做事情認真負責心

思細密這樣的人他一定會培養由此可知旋復兩個字在世出世

間都非常的重視

在這個地方菩薩是旋妄歸真根塵接觸的時候這當中就生

識譬如我們眼根接觸色塵眼見色就會起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

識識心生起來這是妄旋復是趕緊回過頭來這一回頭識心就不

生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再繼續分別執著分別心執著心斷了

斷了的時候功夫內照內照就是歸真真是一心也就是清淨心

我們眼見外面一切色塵這是照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分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一

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對境這叫做旋復所以旋

復這個意思如果錯會了跑到裡面去找裡面能找得到嗎我們眼睛

只能看外面怎麼能看裡面耳朵只能聽外頭怎麼會聽裡面那你

就是望文生義那就錯了

所謂旋復無非是息妄顯真的意思如果這個詞的意思不明瞭

錯用了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害處像古人讀孔子的書念到「格

物致知」認為格是研究研究到最後得了一場大病問題還沒有解

決這就是因為不知道格物兩個字的含義儒家的格物司馬光解釋

得非常好物是指的物欲欲望格是格殺佛法講的斷煩惱一般

所講克己的功夫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格物是這個講法

你知足了心不向外面攀緣你的心自然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叫

致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二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做旋復就是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要

曉得回頭為什麼要回頭不回頭不行嗎《金剛經》講「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不回頭怎麼行

不回頭妄心緣妄境愈迷愈深迷了一定就有妄動就有造作造

作免不了有善惡有善惡就有業報六道輪迴就是自己造成的起

惑造業所感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此地所講的七種災難就是屬於果

報三毒是業因造業七難菩薩講果上的災難能救但是說個實

在的話果上的災難並不可怕因上的災難才可怕三毒才真正可

怕三毒要是滅了果上的災難就不足為懼了那個問題很容易消

除所以這個十二願裡面是以滅三毒為最重要的部分

「知見旋復」就是從不正的知見回過頭來復歸到正知正見觀

音菩薩他用功的方法是從耳根反聞入流是用這個方式觀音菩薩用

這個方法成就了因為這個方法適合於他他用得很順利很自在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三

一點都不勉強這樣才容易成就如果那個法門對自己來說相當勉

強用得不太順利我們就可以把它捨棄掉好像我們要進入講堂

這個講堂四面都有門自然從最近最方便的門進去不必去繞遠路

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如何選擇法門縱然是同樣的一個

法門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切都要順乎自己的根性和現前生活

方式這樣才能夠自自然然快快樂樂的修學不會感覺得有束縛

有苦惱所以佛才有那麼多的法門但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

一個法門只要你懂得旋復就能夠成就無上道

觀音菩薩從耳根一般人來說是耳根利可是有些人你給他講

再多他也聽不明白寫給他他一看就清楚了他眼根利所以有耳

根利的也有眼根利的哪一種根性利我們就用哪一種根性哪一

種法門適合我們就採取哪個法門只要原則原理不錯就行了不

一定說別人修那個法門他成功了那我也得要修那個法門好像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四

病一樣他害病吃藥就好了我也害了病趕快去買一樣的藥吃

結果病情加重因為兩個人患的病不一樣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人家

修那個法門容易成就我們修那個法門未必能成就這是要知道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它是有連帶關係的我們懂得立刻

就會聯想到古人所說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通達一切經都通達

了就跟「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是一個道理千經萬論是講的一個

道理正因為如此古大德才提倡從根本修何謂根本在一切經論

裡面你特別愛好哪部經你一生當中決定就學這部經這部經就叫

做根本這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達這叫從根本修在中國古代各

宗各派各有各的根本賢首宗的根本是《華嚴經》天台家的根本

是《法華經》淨土宗的根本是三經一論禪家的根本是講心性所

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由此可知教有教的根本淨有淨的根

本密有密的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

三正釋經文

一七五

見覺屬火知見旋則離火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存所以無

火害也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

燒「

見覺屬火」知見是屬於火四大裡面是屬於火因為知見

它有光明的意思明是火相火有照明的作用「知見旋」回過頭

來就離了火塵換言之內「見覺」的火既然熄了外面縱有大火

它不能害火是真不能燒內外相感才會起作用古大德說的內四

大與外四大是常相交感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境界裡所以才有種種

的災難如果內四大清淨捨離了外面四大也被你轉了我們這個

身體外面的環境都是境界都是我們一心變現之物正因為心不清

淨所以變現外面這些境界我們又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受種種的

障礙種種的災難心要清淨外面境界也統統恢復到清淨境界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六

本是一真這個境界相原本是清淨寂滅相哪裡有災哪裡有難有

幾個人能夠真正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實在是太

難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成就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建立信

我們今天講信談不上正信對於佛法的理論及一切現象有正確

的理解而相信的才叫正信說得不好聽點我們今天的信是迷信什

麼叫迷信對事實的原理不清楚對事實真相也不清楚聽別人這麼

說我們就相信

所以「信佛」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如《觀世音菩薩感應錄》

記載的種種感應雖非正信卻是全信一點疑問都沒有於是乎能

得觀音菩薩神力加持免災免難中國俗話常說「大智若愚」愚是

迷大智是覺可是達到了極處那個交界的地方就是一不是二所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七

以他也能與菩薩起感應觀音菩薩大覺他是大迷因為信心他們

之間起了作用

這種信心屬於至誠心他的心沒有一點妄念純到了極處換

言之這個心就是真心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不叫你聽經讀誦

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在那裡打坐參究禪宗要在明心見性之後才許

讀誦經論教下的方法正跟它相反先從經論上下手然後再求一心

不亂再求清淨心先把理論方法統統給搞清楚再去求證禪宗

是先證得然後再把經論搬出來印證我的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不一

樣所以經典有兩種作用在初學的人它是指導原則在證果的

人是給他做見證的

由此可知關鍵就是在信心如果我們對於菩薩沒有一絲毫的

懷疑就得感應火不能燒水也不能溺一切的災難苦厄都消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八

了我們讀誦大乘其目的無非是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們信心

愈堅固疑慮愈少所以禪門的修學它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一

絲毫疑惑沒有這才能夠參究有疑那就得要從經論上下手所以

世出世間的教學兩種人是當機者一種人就是上智一聞千悟他

沒有懷疑容易成就另一種是下愚就是愚痴到極處他什麼念頭

都沒有你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這種人好教決定成就最麻煩的

就是一知半解你說他愚他自覺得聰明你說他聰明他真是笨

對於一切法半信半疑這是最不容易成就最難教的學生

觀世音菩薩能回頭正因為他能回頭所以他見性了《心經》

講「照見五蘊皆空」四大是五蘊裡面的色法不但色法空了連心

法受想行識也空了所以能「度一切苦厄」這句話是總綱領現

在看的是裡頭的細目一條一條的來敘說所以菩薩知見旋復他沒

有見業沒有邪知邪見火與他不能發生感應這是說他入火不燒這

三正釋經文

一七九

種能力的來源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眾生並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可是

得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菩薩全程肯定的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縱

然入到大火大火會把自己身體燒成焦炭還是沒有一念疑惑這樣

才行如果這個時候稍微有一點疑慮就沒有感應了

前面講到有許多人經年累月的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沒有感應

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得「一心稱名」心裡有一個疑念就不是一心

才有一念功夫就不是一片菩薩的願力菩薩的慈悲雖然廣大我

們也得不到加持並不是菩薩不加持是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障礙

菩薩神力的加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所

以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障礙與菩薩不能感應道交我們真正相信一

點疑慮都沒有佛菩薩的神力能加得上這種力量就是科學所講的心

電感應誠到極處有感應不要說佛菩薩對我們凡夫都有歷史有

記載母親想兒子時咬指頭兒子會感到心痛所謂母子連心這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〇

心電感應

母親對孩子的慈悲是愛緣慈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是同體

的悲心叫「無緣大慈」這個力量遠超母子之愛哪有不感應的道

理我們把佛菩薩當作外人所以不能起感應佛菩薩念念當中有眾

生眾生念念當中沒有佛菩薩所以才不起感應這是說明菩薩確有

能力加持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確實有應但是一定要記住一心稱

名這個時候就為菩薩大悲威德光明所攝能夠不墮火難「由菩薩

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

應騐傳云祝長舒晉元康年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艸屋大

風必無免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鄰舍而滅里人淺見謂為

自爾因風燥時舉火燒之三擲三滅眾方懺謝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一

這是引用晉朝時候一位祝長舒居士的一段故事「祝長舒」他

是洛陽人以前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土牆上面蓋茅草茅草屋有

好處冬暖夏涼住起來很舒服可是草屋最怕的就是火燃一根火

柴都可以把它燒掉以前磚牆瓦屋都是富有的人家普通人家一般

都是住茅草屋他的草屋「為延火所及」當時鄰居家起火快要燒

到他家了但是祝長舒信心堅固沒有疑心完全仰靠觀音菩薩他

就「一心」注意這兩個字這一段文字這兩個字是關鍵他沒有二

念沒有懷疑也沒有一切顧慮一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火燒到他

房子前就轉頭到別的方向去了他家房子沒燒到

有人感覺很奇怪也有人不以為然剛剛要燒到你家你運氣

不錯風轉向了把火吹到別的地方去了未必菩薩真靈他是如如

不動鄰里人卻不信你說觀音菩薩靈我們就試試看「舉火燒

之」他們就故意趁著晚上放火連放了三次他的房子都沒有燒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二

來於是乎這個村裡人才曉得真的是菩薩威神力感應自此以後個個

都念觀音菩薩這個例子不要把它看作是偶然的決定不偶然我們

自己一心稱念就會跟祝居士一樣有感應

我再舉一個例子在台灣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常常印佛書他們

全家都學佛是台中李老師的大護法那時候我正在台中李老師講

經瑞成的老闆在聽經他兒子許炎墩也在聽經聽了一半他們家

裡有人來報告鄰居失火快要燒到他們家了瑞成這兩個老闆聽了若

無其事繼續聽經一點也不慌張一直到聽完經才過問知道火已

經熄掉了他們家沒有被燒到這樣的事情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偶然

其實並不偶然他一時清淨就一時感應念念清淨就念念感應所謂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我們存個僥倖的心存

個試驗的心那就不是一心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三

辛二免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難故經云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

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屬水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

溺害也

「經云」經是指《楞嚴經》「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

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在四大裡面屬於水大「聞聽旋則離水

塵所以無溺害也」觀聽旋復這是菩薩神力的來源由於反觀聽

聞的聞性回旋妄聞復歸真聞跟前面意思是一樣的眾生聞業交

感就是內裡面的聞業與外面的境界相交感才現水災

由此可知自然災害也是眾生共業所造成的這如果對於佛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四

沒有相當的體認也不容易接受這些在佛法裡頭屬於甚深的教理淺

顯的教理一般人他能接受像這些太深的地方他無法理解還加以批

評如果這個人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相當的學歷他影響力就很

大換言之他造的業也就深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遵守四

依法四依法第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今日之下無論他的聲望

多麼高名氣多麼大他說的話如果在經典上找不到我們就不聽他

的我們要依法依經典不能以他的知見來做依據這個很重要

因為世間一般人對於這些有名望的人都有尊敬仰慕之心他知見錯

了我們也跟他走一條錯路這個麻煩就大了

「旋聞復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我們凡夫果能一心稱

念觀音菩薩聖號要是遇到大水也能夠免除災難保全身命一心

稱名遇到水難而能夠免難的事例很多不勝枚舉諸位可以參看《觀

世音菩薩靈感錄》總之一個原則一心稱名這四個字決定不能夠

三正釋經文

一八五

漏掉的才能得感應

辛三免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

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

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

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世間人都希望過富裕幸福的生活絕不喜歡過貧窮的生活一生

願意過貧窮生活的那都是心地清淨知足常樂的人不是普通人

以前南亭老和尚講過一個故事在他的家鄉江蘇泰州有一戶人家老

先生是要飯的後來兒子發達了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很有財富父

親在外面要飯兒子很沒面子所以去把老先生請回來老先生回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六

住了不到一個月又偷偷溜出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為什麼自在吃

飽了之後走到哪裡玩到哪裡遊山玩水多自在家裡那麼多人侍

候一身的不舒服清心寡欲清淨自在

修道的人他願意過貧窮的生活安貧樂道不願意富庶在從

前像出家人修道人有學問有道德不願意出來做官的隱士

願意過清貧的生活古人講「清貧濁富」清高一定是貧窮貧窮才

顯出清高世間人絕大多數求功名求富貴這是人之常情

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萬億

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賈千

倍任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阿含》云風

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剎乃食人鬼也一人稱名餘人悉解脫

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七

「入海求珍」今天講在海外做貿易從前海上交通工具沒有現

在的發達都是木造的帆船入海很容易遇難不像現在的輪船幾千

噸幾萬噸不容易遭受海難入海求珍「結伴無定」航海總是

要有好幾艘船舶結伴同行「終不可獨往」一定是有同伴「故舉

百千萬億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

倍」這是講入海的利潤是農夫耕種所得的百倍「商賈千倍仕宦

萬倍入海吉還」真正得到寶物回來了「得無量倍」這是因為

要想得到財寶所以才甘冒這麼大的危險到海外去採集珍寶

「《阿含》云」《阿含經》上說「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這個黑風是什麼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捲風大颱風古時候在海

上對於氣象沒有像今天預測得這麼精確航海完全憑的是經驗遇

到風難如果附近沒有安全的島嶼可以避風就免不了要遇到災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八

「羅剎乃食人鬼也」海島裡常有今人認為可能是一種野蠻

人所謂食人族如果遇到這些事情那危險極了「一人稱名

餘人悉解脫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

也」這是說明他們同伴當中有一二個人能夠一心稱名求菩薩

救度都能夠得到感應都能夠免難大家同在患難之中容易同心

同願而且在大難臨頭的時候生死交關念佛的心特別虔誠沒有

妄念所以極容易得感應

經云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

能害由菩薩滅妄斷殺故遠離鬼害也

這一段引用《楞嚴經》有兩句話非常重要是我們一定要修學

的那就是「斷滅妄想心無殺害」

三正釋經文

一八九

妄想是第六意識佛在《楞嚴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這不是

我們的真心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好比羅剎鬼能傷害我們的

身命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現前由此可知你妄想要是不

生魔鬼再多也不能害你妄與妄交感才會有這些災難現前要想

斷妄想就一定要學佛法一定要修清淨心沒有妄想心就清淨

沒有殺害心就慈悲別人來殺害我我們也不能夠起一念報復之

心災難才能夠永遠的拔除他為什麼不殺別人他為什麼不害別

人他來害我殺我前生一定有業因因果循環所謂是「一飲一

啄莫非前定」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遇到一個刺客叫行昌六祖大師有他心通

等著他來殺旁邊放十兩銀子那個人來了砍了三刀刀口都砍捲

了六祖大師如如不動刺客嚇死了拔腿想跑六祖把他叫回來

說「我只欠你財不欠你命所以你不能取我的命這裡有十兩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〇

子拿去過去世我欠你十兩銀子現在還給你」欠財的還財欠命

的還命我不欠你的命脖子伸長砍了三刀也沒有受傷所以我們被

別人害了想到我前生就是這麼害他今天他害我一報還一報這

事了了一定要修大慈悲心否則冤冤相報永遠沒了《安士全書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到文昌帝君在過去一十七世當中結的冤家

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慘不可言到最後遇到菩薩把他點醒才覺悟把這

個怨結才解開所以對於任何再惡的人決定不能有一念報復之心

我們的災難才能消除這些道理果然參透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冤家

債主全都可以化解

《楞嚴經》上說觀世音菩薩他是「滅妄斷殺」斷得乾乾淨淨

所以能夠「遠離鬼害」他「反聞聞自性」妄心自然就息了沒有

妄想沒有殺心所以在心裡面根本就沒有魔鬼他以這樣的神力加

持一切遇到鬼害的眾生也能夠叫這些眾生脫離羅剎鬼國但是這個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一

地方要注意到就是必須得一心稱名鬼才不能害平時我們要修清

淨心要修慈悲心唯有心地清淨慈悲才能夠離一切魔鬼

確實有鬼不是沒有鬼有許多人有這個經驗大的鬼沒有遇

到遇到小的對你害得比較輕微一點的譬如說有一種魘鬼我在

沒有學佛之前常常遇到為什麼心裡頭有殺害所以被鬼欺負近

二十年來再也沒有遇到過了跟這些惡鬼緣斷絕了我們修學必須斷

妄想修慈悲心不與鬼神打交道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

我要不去拜那個神那個神將來找我麻煩他要叫我遭災難這就是

你的妄想鬼神就因為你有這個妄想他才可以欺負你你要是根本

沒有這個妄想自己的幸福是自己造的鬼神也只好掉頭去了沒有

辦法找你麻煩鬼神看可以欺負的他才欺負不可以欺負的他不敢欺

負所以人心正行正鬼神都尊敬怎麼會欺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二

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

欲盡食合舡皆稱觀音名號中有一小禪者不信不稱鬼索此禪

者禪懼甚學稱一聲亦得免脫

師子國就是現在印度南面的斯里蘭卡「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

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碰到這些羅剎鬼或是說

食人族也好合船的其他人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只有一個小禪者他

不信也不念結果那些羅剎鬼就要吃這個人這個小禪者嚇壞了

趕緊念念一聲也免了難遭遇到這些鬼難稱名蒙菩薩救護的這種

公案很多《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多看看要相信裡面每一條都是真

實的故事不是虛構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稱名的時候一定要

一心絕無二念決定沒有疑惑才有感應

辛四免王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三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

段段壞而得解脫

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

士拔苦之力也

「言刀杖段段壞者」古時候的刑罰不是刀就是杖杖多半是

用木頭做的「明」是說明說明人執持刀杖之類殺人的這些工具

「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士拔苦之力也」這樣的事情也真是

有不是沒有菩薩這種神力從什麼地方來的

經云五者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

壞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性無搖動既同聲聽無復形礙故

使刀兵如割吹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四

這是說觀世音菩薩他「反聞照性本覺內薰」的功德不可思

議我們對於這些事情之所以發生懷疑就是不曉得反聞聞自性這種

能力有多大我們是沒有辦法來估計的在本經裡面就是講一心稱

名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一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講的至誠心這個地方給我們說至誠

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佛法的修學法門雖然多那只是方法手段

不相同其目的都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禪家說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

圓解跟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是同一個境界只是名詞不相同境

界完全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凡是修學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目的在

一心不亂這都是真學佛如果目的不是在一心不亂你每天念佛

拜佛都叫外道因為你雖用的是佛教的方法目的是心外求法相

反如果以清淨心為目的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是說明反聞照性這

種神力不可思議

三正釋經文

一九五

觀音菩薩修成功了而且是圓滿的成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成就

既然如此諸佛跟觀音菩薩有什麼兩樣為什麼我不念其他的佛菩

薩單念觀世音菩薩能力確實一樣沒有差別但是觀世音菩薩本

願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立下這樣的大願當

他成就的時候這個願決定兌現正如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建立極樂

國土接引十方有緣的眾生這是願力的關係而我們這個世界偏偏

又苦難很多菩薩有這樣的大願跟我們恰恰好是感應道交

修行人第一要禁得起考驗在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一

切境界都要能禁得起考驗在裡面修一心《彌陀經》教我們修一心

不亂《普門品》教我們修一心稱名可見得一心重要我們一年到

頭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在境界裡修一心這叫真

修行這叫會修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就

是修一心不亂從一開端到最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六

他從初地到了等覺真是圓滿菩提心到了究竟清淨善財童子所經

歷的境界就像現前社會這樣的複雜各行各業佛魔外道他統統

都接觸在這裡面修什麼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他自己的

一心稱名

只要你修到一心功德就圓滿福德也圓滿智慧也圓滿正是

佛門講的有求必應因為你具備了能感的條件上自諸佛菩薩下至

六道眾生那是你感應的對象有感就有應觀音大士以此自證成

就金剛三昧不動不壞之本以這個力量來加持眾生能令眾生在臨當

被害的時候刑具自自然然就脫落這是觀音菩薩金剛三昧之力菩

薩身同金剛金剛是物質裡面最堅固的刀劍接觸當然不能壞金剛

而金剛能壞其他一切物

下面兩句是比喻「使其刀兵」兵是兵器刀就是刀劍這些兵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七

器「如割水吹光」我們拿刀去割水這一刀割下去再拿起來水

又連在一起了吹光是什麼意思颳大風的時候風能夠把太陽光吹

壞嗎風的力量大比水火還要厲害發大水淹的地方範圍有限

大火燒的範圍也有限颱風那個災害的嚴重性比水火要大得多佛

經講大三災的火可以燒到初襌天水可以淹到二禪天換言之火災

只能夠到初襌二禪天人就沒有火難三禪天人沒有水溺之難風能

夠吹壞三禪天但是風災達不到四禪天四禪天沒有三災四禪天叫

福天它沒有三災這裡的天人福報最大三禪只有一種災風災

二禪有兩種風災水災初禪以下免不了大三災

風有這麼大的威力對於日光它也無可奈何光明如如不動絕

不會被風吹壞一點點佛在經中以此比喻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

無搖動水的性光明的性如如不動這個性也引申到我們所謂的真

性我們的真性是沒有形相的但是它能夠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八

能現的是無相有即是無這個道理正如《金剛經》上所說「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一切相上不

分別不執著這個相就是不壞相性相一如性相沒有兩樣真正

明白諸法實相色塵就是藏性佛在《楞嚴經》講四科七大皆如來藏

性這就說明性相是一不是二

既是如來藏性色塵是如來藏性刀兵刃是如來藏性我們這

個身也是如來藏性藏性合藏性就跟以空合空一樣都沒有動搖

都不壞它來合的時候刀兵不會壞身體也不會壞必須入得這個

境界才現出事事無礙的相諸佛如來觀音大士是金剛不壞身我

們的身跟他的身沒有兩樣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沒什麼兩

樣大士證得了所以兵刃無畏他用這個神力來加持我們當我們

一心稱名的時候一心與菩薩與佛的一心就感應道交菩薩的威神

就能加持給我們就能幫助我們免除刀兵的災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九

「既同聲聽」聲聽是沒有形狀的音聲是無形的所以音聲

不畏刀兵「無復形礙故使刀兵如割吹耳」如同割水吹光這

個境界如果我們要真修成對於一切法確實不執著了知道它是虛妄

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入虛妄決定沒有障礙叫事事無礙

如果到這個境界我的身是藏性牆壁也是藏性藏性入藏性沒有障

礙你就能自由出入

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的自序裡說曾經有這麼一樁事情

他在方丈室裡靜坐忽然想起了什麼事情他就起座出去了出去之

後才想起來沒有開門怎麼出來了心一動念回來一看推門門

裡面拴著的他出來那一剎那當中心是一心沒有妄念所以沒有障

礙第二個念頭起來就不行了牆壁就障礙了怎麼撞也撞不進去

可見得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在這個境界裡面刀兵怎麼樣砍就跟

那個牆壁一樣自由往來但你在這裡一動心就不行了全部的精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〇

集中只有一句觀音菩薩一心稱名這時候就有感應一念分別就

起障礙經上講這麼多事情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原理就這麼

一個道理全部的經典都是勸我們一心稱名沒有其他的所說的這

些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而說我們也想

求福報得了一心福報自然有沒有一絲毫勉強本性裡面的福

報本來具足的福報享受不盡的福報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報享

得盡稱性的福報享不盡這是修學的好處

傳云晉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為賊常供金像帶髻中

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三斫不傷解髻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觀音靈感錄》裡面公案更多絕不是偶然的這都是事實

辛五免鬼難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一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言滿中者假設之辭也鬼所以畏者菩薩有威有恩若非懷

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以惡眼豈興害心

諸佛菩薩對於六道眾生都是平等慈悲的救護諸惡鬼明白這個

道理的他感恩聽菩薩的名他不敢加害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他

曉得佛菩薩威神力量太大他不敢所以也不敢加害這一段大師也

引用《楞嚴經》的經文來解釋

經云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

眾生藥叉羅剎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二

這段經文是從《楞嚴經》裡面節錄下來的當中省掉了不少

《楞嚴經》的原文有藥叉(就是夜叉)羅剎鳩槃茶鬼毘舍遮

富單那等此地省掉了幾個鬼的性質是陰性俗話說「人有三分怕

鬼鬼有七分怕人」由此可知鬼怕人更甚於我們人怕鬼我們明

白這個道理大可以不怕了真要碰到鬼你大聲一叫鬼就嚇跑

菩薩這種能力使鬼神敬畏也是他修學的功力「聞熏精明明

遍法界」鬼神的性質是幽隱暗昧一般人做虧心事情鬼鬼祟祟

鬼頭鬼腦他思想行為都是見不得人的所以鬼的性質就是如此

絕對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鬼什麼時候出來夜晚我們超度

鬼施食於鬼都要在黃昏以後才有效所以菩薩到鬼道去度眾生也

要把自己的光明隱藏起來也要變成幽暗跟鬼一類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三

蒙山施食就是請鬼吃飯請他吃飯當中給他說法勸他學佛意

思在此地這是修福這是消業障因為有許多怨鬼跟我們過去生生

世世都是冤家對頭不是欠財就是欠命我們超度跟他解怨釋結化

敵為友功德在此地在修行路上為什麼有那麼多障礙就是我們無

始劫來欠的債太多債沒有還清生生世世總是有麻煩欠命的要還

命欠錢的要還錢沒有法子避免的所以我們凡是參加此類佛事

一定要很虔誠的念誦觀想消自己的業障解自己的怨結使我們

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目的是在此地

『是諸惡鬼』是總說『夜叉羅剎』是別說羅剎是很可怕的

鬼在佛經裡面說夜叉跟羅剎都是吃人的鬼心非常毒見到人他

就要害這兩類的鬼當中也有皈依佛法的皈依了他就是佛門的護法

神護法神不害人但是他那個習氣斷不了假如我們在三寶裡面有

得罪的地方菩薩不會怪罪你的可是護法鬼神就不饒你他看不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四

眼就來報復你找你麻煩

佛經裡說夜叉跟羅剎由北方多聞天王所管四大天王在欲界

天他上面跟諸天通下面跟一些鬼神往來是鬼神當中的大頭目

鳩槃茶是南方增長天王所管的毘舍遮也叫做噉精氣鬼是東方持國

天王所管富單那所謂是主熱病鬼有點像我們中國講的瘟神是屬

於這一類的是西方廣目天王的部下皈依三寶的就稱之為八部鬼

神追隨著四大天王為三寶做護法神所以佛寺的建築一進山門

就是天王殿天王殿裡面列的就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門的護法所

以你一稱佛菩薩的名號那些鬼神還能起害心嗎當然就不會了

「由聞熏精明爍諸痴暗故鬼不能視」這是講一個人他有智

慧光明鬼不敢接近「斷滅妄想心無殺害故害不能加」縱然

這個鬼跟你是冤家對頭念念想報復他也無法接近《三昧水懺》

三正釋經文

二〇五

裡的悟達國師有個怨鬼跟著他好幾世時時刻刻盯著非報仇不

可到第十世的時候就是悟達國師做皇帝的老師尊貴至極皇帝

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他心裡起了一念歡喜心被境界轉了護法神

跑掉了護法神一跑掉他的冤家就找來了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

幾乎要了他的命總算他這十世沒有白修遇到迦諾迦尊者調解用

三昧水給他洗冤家到此就解除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得罪

一個人很容易與人結怨很容易要想把它解除可沒那麼簡單所以

必須要「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不但沒有殺連害人的心都不能

《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釋床帝大瞋鬼光明轉盛此

同其心行故帝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

《阿含經》裡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大力鬼坐帝釋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六

大力鬼是屬於天阿修羅一類的帝釋是我們中國人稱的玉皇大帝忉

利天主這個床就是他的寶座大力鬼坐在忉利天主寶座上「帝大

瞋」忉利天主看到大怒這一氣「鬼光明轉盛」鬼的勢力威風

愈來愈大「此同其心行故」忉利天主無可奈何因為自己的瞋恨

助長了他的勢力「帝還發慈心」帝釋天主回頭想想算了一念

慈悲心起來「鬼光明滅即去」鬼就無可奈何了這個故事給我

們很大的啟示對待惡人如果要用慈心對待他他就無可奈何這

個人來找你麻煩來罵你你以慈心待他他發脾氣在那兒罵你

就在那裡聽一句話都不回等到他罵累了自己覺得沒面子就走

了這個厲害如果你要回他他會愈罵愈起勁

我以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當中發生爭執打架老師不問

哪個有理哪個沒理兩個一樣罰跪為什麼兩個不是同等程度吵

不起來也打不起來能夠吵起來打起來兩個程度一樣你明白這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七

個道理不但能應付鬼神亦能應付平常的人事糾紛

辛六免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

禁制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在手為杻在

脚為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三木一銕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

封檢繫未必檢檢必被繫今云檢繫者顯罪深怖重也

枷鎖是刑具現在所謂是腳鐐手銬之類為什麼說『有罪』

『無罪』「無罪」是被冤枉的「有罪」就是罪有應得他犯了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八

罪必須加上重的刑具這樣的人他要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也救他

我們就懷疑了如果他被冤枉的菩薩救他是對的他果然有罪佛

菩薩救他不就濫發慈悲心嗎惡人救了出來將來他再害人怎麼辦

「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菩薩的心是

平等心只顧救難不問他是真有罪還是被冤枉但是有一點我們要

注意那就是這個有罪的人必定是一念向善改過自新才能與佛菩

薩感應道交如果他的心根本就不正念佛念菩薩求佛菩薩救他出

來出來之後還準備再做壞事佛菩薩與他絕對不會有感應的無論

造什麼樣的重罪他要是一念回頭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

是真的懺悔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何況是諸佛菩薩正因為

這個道理那些一生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他肯一念回頭都能夠

往生西方淨土

三正釋經文

二〇九

唐朝的張善和是個屠戶一生殺牛殺業很重臨命終時見到許

多牛頭人這是地獄境界現前張善和在這個時候一念回頭一心稱

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幾聲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他往

生西方去了有的人一生念佛臨命終時打一個閒岔沒有能往生

看到張善和這個例子有人就懷疑阿彌陀佛是不是太不公平阿彌陀

佛非常公平「一念相應一念佛」張善和那時候一念相應佛就現

前你念了一生佛臨命終時打閒岔不相應佛不會現前我初出

家時圓山臨濟寺有個念佛會領導是福州的同修林道棨他在臨命

終的時候聽到佛號就討厭佛號念不下去人家給他助念他把人

家趕跑他自己清醒的時候跟我們說怎麼得了業障這麼重提倡念

佛會領導大家念佛結果臨命終時自己聽到佛號就厭煩顛倒

所以我們修福應該在什麼時候享受如果所修的福平時享盡了

到臨命終時顛倒錯亂這一生又錯過了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〇

福福報讓別人去享我們的福報保存在那裡不但保存還有增

長將來所得到的比我們布施出去的還要大這個道理不難懂臨命

終時心不顛倒那你決定往生造福而不享福諸佛菩薩古來的祖

師大德個個都是如此六祖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一生造福一輩

子粗茶淡飯虛老和尚一件衣服大補釘小補釘補了十幾個惜

福台中李老師一件中山裝穿三十多年沒有添過新衣服人家送他

衣服轉手就供養別人他自己有收入過最簡單的生活多餘的錢

都拿去做慈善

所以菩薩救護的原則是真正回頭真正懺悔真正改過自新的

這樣的人太難得了哪怕他犯下滔天大罪也可以原諒我們應當幫助

他觀音菩薩救這些受災難的人都是真正肯回頭的蒙菩薩救護之後

再不會做惡事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一

經云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

鎖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鎻自脫也

這是《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這種能力的根由這種能力還

是從反聞聞自性從見性當中所發生出來的「音性圓銷」音就是

動靜這兩個結「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叫圓銷就是圓滿的銷除

盡了這時候「觀聽返入」觀是觀照觀照能聞的聞性反聞聞自

性自性是一一就是真實決定不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可見得不但是音性圓銷其餘的色香味觸法沒有一塵不是圓銷所

以說「離諸塵妄」塵就是指六塵六塵都是虛妄的他以這樣的能

力才能夠加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能令眾生禁繫枷鎖」禁繫是監禁的意思枷鎖就是手鐐腳銬

之類這些刑具眾生被枷鎖束縛「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二

相不有故枷鎖自脫也」

問先王制法用以懲惡陰有地獄陽有囹圄人神所共用

者若救無辜理或容矣釋有罪者縱惡壞紀豈聖心乎答

妙哉問也魯肆大眚聖人善莊公之補過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

之仁恕未聞議其傷於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

之慈乎

這一段問答與前所講「以明聖心平等」那段的大意相同

傳云葢護山陰人有罪判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稱名

無間忽見觀音放光照之鎻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三

這是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靈感錄》裡面也有「稱名無間」

很重要無間雖然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但是他念念相續沒有妄

念夾雜在其中所以能夠有感應感應觀音菩薩放光引導他脫離枷

鎖他能夠躲避這個災難

辛七免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

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

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

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

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商主』就是商業界的領袖我們今天所謂企業家他帶一群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四

商的人帶了很多珍寶經過險道

大千國土標難處也滿中怨賊正明難也國曠賊多聖力

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本劫財今怨為賊必財命

兩圖如此遍滿尚能救之況少乎有一商主遭難人也商者

訓量此人擇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既有

商主即領商眾既涉險遠所齎者必難得之貨故言重寶險路

者或是曠絕幽隘之處或是怨賊衝出之徑皆名險路勿得等

安慰止其恐怖勸稱設其上䇿歎德獎令定膽三義具足俱時稱

唱即得解脫此中南無翻救我

「大千國土」這是泛指在這個世界不一定什麼所在你遇到

了冤家「滿中怨賊」這是盜匪一類的你遇到盜匪盜匪跟你前

三正釋經文

二一五

世也有因果關係否則他為什麼不搶劫別人他在搶劫的時候只搶

別人財寶不殺人搶你的時候又要財寶又要害你的命這都有因果

關係欠錢的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楞伽經》裡面說菩薩心地慈悲不應當食眾生肉在因果上

來說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將來要還的幾個人想到後果這是要

還債的從小到現在你吃了多少這個帳將來怎麼還有一個辦法

你要修行證果往生西方就統統還清了牠們都有福了牠供養你牠

做你的齋主你所修成的功德利益牠沾光牠不會來向你討債牠要

來求你度牠所以你一成就那些冤家債主都要來向你求救

倓虛大師在《影塵回憶錄》中說他沒有出家前有個朋友劉

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他心地虔誠有那麼一點成就他跟三

個朋友合夥開中藥舖中午生意清淡的時候他們幾個正在休息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六

瞌睡似睡未睡時看到兩個人走進來這兩個人跟他有一點財務上的

糾紛打官司他贏了那兩個人輸了就氣得上吊自殺了他心裡也

很難過雖然自己是有理的對方沒有理可是對方總是為了這個事

情自殺了他看到這兩個鬼來了曉得是冤家心想大概來找麻煩

的結果這兩個鬼走到他面前跪下求他超度他這才放心不是來

報仇來求超度的他們說只要你答應一聲就可以了那很容易

他就答應了他就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再踩著他的肩膀生天

了這兩個鬼離開之後他又看到過世的太太和小孩這兩個鬼魂出

現到他面前跪下也求超度他點點頭同意了她們也是用這個

方法踩著他的膝蓋和肩膀生天了他一門深入八載寒窗讀《楞

嚴》專精一心就有無比的力量才能夠超度鬼魂

此地講「國曠賊多聖力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

本劫財」這是怨賊二字的含義怨是報怨來討命的賊是討債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七

來劫財物的遇到怨賊的時候財命兩樣都保不住「如此遍滿

尚能救之況少乎」觀音菩薩有這麼大的能力三千大千世界遍滿

了怨賊他都有能力救遇到一二個怨賊念觀音菩薩是絕對沒有

問題的我們盡可以放心「有一商主」這是講遭難的人重要的

就是主這個字他為這些商人之主商人的領導者這批人帶了貴重

的財寶又行在盜賊出沒的地方在這種情形之下唯一真正能救護

的也就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以威神力加持使他們能夠免除

盜匪的災難

經云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

劫葢音聞兩立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遍慈而

却敵也

此地大師也引用《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力量的來源「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八

音聞兩立」兩立就成了敵對「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

待」待就是對待內心與外境合成了一體沒有對立的所以能夠

「遍慈而卻敵也」這個道理跟儒家所講「仁者無敵」是一個意思

仁者是仁慈之人他的心裡面沒有怨敵如果還有怨有敵對那就

不仁不慈了可見得在我們固有文化裡面仁這個境界是多麼高

我們在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還有對立哪有慈悲心怎麼能稱為

一個仁者佛法講大慈大悲沒有怨敵遇到怨敵也是一家人這個

怨結自然就化掉了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傳云晉隆安年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艸被羗人所獲閉

於柵中人多擇肥者先食餘人食盡唯達并一小兒意來日食

之達竟夜稱名至旦羌來取食忽一虎跳吼諸羗散走虎咬

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走

三正釋經文

二一九

這則公案是晉朝隆安年間「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草被羌人

所獲」被人俘虜去了「閉於柵中」柵是用木頭做的就像籠子

一樣關在裡面「人多擇肥者先食」這些野蠻人也是吃人的

哪一個長得胖就先吃掉「餘人食盡」從這一段看慧達一定是又

瘦又小所以沒有被先吃掉關的那些人眼看都要吃光了「唯達并

一小兒」只剩下他和另一個小孩第二天就要輪到他慧達「竟夜

稱名」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了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心稱名

念了一整夜「至旦」到第二天「羌來取食」要把他們兩人帶

去殺了吃「忽一虎跳吼」這時候忽然來了一頭老虎咆哮怒吼把

那些羌人嚇跑了「虎咬柵作穴而去」作穴就是在柵欄上咬了一個

洞他們可以從洞裡逃出來「達將小兒逃走」慧達帶著那個小孩

就逃出來了

還有一段公案也是晉朝時候的事情有一個叫杜傳的人他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〇

戰爭期間被敵人俘虜關在牢獄裡面在當中他遇到一個出家人過

去跟他認識他就向這個法師求救法師跟他講你現在被俘虜我

也沒有能力救你你誠心誠意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感應於是

乎他就默念了三天三夜戴的刑具忽然自己脫開了他就趁著這個機

會逃掉了不但他逃出來當時還有不少的同伴他叫大家都念觀世

音菩薩名號一夥人都脫離了災難以後回到家鄉他把這個事情告

訴親戚朋友鄉黨鄰里一鄉人都拜觀世音菩薩這樣的感應事跡非

常多一定要曉得為什麼會有感應真正曉得這個道理對於所有宗

教那些靈驗的事蹟就能了解

所以只有至心一心才能把宇宙一切的真相搞清楚也才能與

十法界諸佛菩薩鬼神交通往來一切災難都能免除得大自在你

要問為什麼能免除清淨心中沒有惡念沒有妄想沒有殺心什麼

災難都能消除道理在此地在自己心目當中不但諸佛菩薩是善知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一

識連這些惡鬼惡神惡魔也都是善知識甚至毒蛇猛獸都可以親

近絕無傷害之理這是自己修德上成就的

庚二結其威神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四句經文是救七難這一段的總結

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

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菩薩

的意思為什麼稱菩薩後面又稱大菩薩這個意思顯然就是告訴我

們一尊菩薩他可以現無量無邊身可以現初住菩薩《楞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二

現的是初住的身分《華嚴》現的是第七迴向的身分都叫菩薩如

果示現地上菩薩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覺就叫摩訶薩這個意思

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身分不一定應以什麼身分得度就示現什

麼身分說菩薩摩訶薩就是從十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到

了單講菩薩不包括十地等覺如果單說摩訶薩不包括三賢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觀世音菩薩不只一個人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發

同樣心的都叫觀世音菩薩今天大家念了「普門品」與觀世音菩

薩發同樣的願修同樣的行也稱為觀世音菩薩不能稱摩訶薩因

為是初學初發心的小菩薩所以這個名詞裡面的含義很深『威

神之力巍巍如是』這兩句話是讚歎

到此地把「免七難」這一段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二個中段講

「離三毒」在《楞嚴經》裡面這個中段分成三個小段來說此地

的經文雖然不分但是這三小段也是清清楚楚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三

己二離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

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

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

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是貪瞋痴三毒煩惱稱為毒可見得這個煩惱之嚴重

佛門常說無量無邊的煩惱又說八萬四千煩惱因此佛有八萬四千法

門法門就是對治煩惱的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法門八萬四千太多

了因此天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又把它歸納為二十六種煩惱

二十六種煩惱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

部分是根本煩惱有六種第二個部分是隨煩惱有二十種合起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四

是二十六種煩惱六種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六種煩惱再歸

納就是貪瞋痴三毒三毒還可不可以再歸納可以歸納到最後

就是一個字貪所以煩惱的大根大本就是一個貪字菩薩修學的

方法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以布施為主布施的用意是要對治貪煩

惱布施就是放下捨棄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大德無論是出家

在家無不示現一切捨離真正能捨心才清淨

總觀前面經文所說的菩薩之能夠救七難我們修行的方法只有

四個字「一心稱念」與菩薩才能感應道交得到菩薩神力加持

消災免難心裡要有貪心存在一心怎麼能達到有瞋恚心存在一

心怎麼能達到有愚痴心存在對你的一心也是障礙由此可知斷

煩惱從哪裡斷從根本斷根本就是三毒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單複今從複

三正釋經文

二二五

列「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貪瞋痴稱之為毒是因它能侵

害修行人的發心「喻之如毒」毒在此地是比喻「但有單複今

從複列」單是一方面講的複是兩方面來說註解是從雙方面來講

自愛為欲愛他為婬婬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牆不顧

德行破國亡家禍延其身若能存念觀音即得離也

欲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這種煩惱的毒害佛菩薩只是舉其中一

種來說明而已我們不能只看到淫欲為害最毒其實貪及其他也是一

樣的佛叫我們斷的是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凡夫有食色兩大

欲望再廣一點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裡面一般人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六

重的是財與色財與色兩種再較量更重的是色這是指大多數人

也有少數人把財看得很重也有些人財色都不在眼裡把名權看得

很重處處都要把權總而言之貪心煩惱重對修行就會造成嚴重

的傷害它能障礙你開悟

古人修行讀誦能開悟稱念聖號也能開悟參禪亦能開悟我

們現在為什麼開不了悟學佛修行雖發心弘法卻貪圖名聞利養貪

圖六度波羅蜜換言之念念在增長貪心這樣怎麼能開悟又如何

能夠利益眾生連佛法都不能貪何況世間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

凡夫貪愛五欲六塵所以不能出三界不但不能出三界三界當

中不能出欲界他福修得再多只能在欲界天享福色界天沒分色界

天沒有五欲心是清淨的為什麼還不能超越生死輪迴因為他換了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七

貪的對象他對於欲界的財色名食睡不貪了但是他貪禪定所以出

不了色界色界天還貪色相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居住的宮殿環境

要非常美好他貪這個沒有情欲有色相還不能捨色相這叫色

界四禪十八層天如果連色相都不要這是六道凡夫裡面屬於高級

凡夫因為有色相就有成住壞空所以高明的人連色相都不要完全

是精神的世界這就是四空天但四空天也不能出輪迴還在三界之

內他還貪不要色相

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能出三界對於有色無色他都不貪

換言之三界之內沒有一樣他掛在心裡一樣都不貪身心世界一切

放下所以能出三界道理在此地他得九次第定成了阿羅漢成

了辟支佛超越三界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他貪偏真涅槃的享受

聲聞緣覺貪愛偏真涅槃不能見性權教菩薩貪六度萬行也不能

見性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見性了世出世間法統統都離開沒有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八

絲毫牽掛由此可知菩提道上涅槃果中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貪煩

惱怎樣才能斷這個是真正根本法

我初學佛的時候很幸運接觸佛法才一個月就有朋友介紹我認

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人凡是認識他的沒有不尊敬的二六

時中就像在定中一樣穩重慈祥不多言語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就

向他請教我說佛法實在是太好了我非常嚮往有沒有什麼方法叫

我一下就能契入大師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這個氣分都在定中第

一次我見他大概是兩個小時只說了幾句話那個印象非常深刻這

就是教學因為我們這個心是浮躁的浮躁的心講再多都當耳邊風

得不到受用他用這種方法等於大家在靜坐坐了半個鐘點然後

才告訴我「有」又隔了二三分鐘再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

得下」我聽了這兩句馬上就接著問從哪裡下手大概又隔了十

幾分鐘他給我說了兩個字「布施」

三正釋經文

二二九

我告辭的時候章嘉大師送我到門口特別囑咐我今天我給

你說了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自然就有感應我也就真聽話

真的做了六年真有感應有許多事情在發生之前大概一個月半個

月自己就曉得就有感應所以我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

定的由

此可知布施是菩薩修學的大根大本從根本修就是修布施

不捨心不清淨不捨不能得一心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捨出世間

的佛法上上乘法也不能掛在心裡佛教我們斷的是貪心不是叫我

們換貪的對象世間法不貪貪出世間法煩惱還是在並沒有減

少貪心斷了世出世間法一如世出世間法不二貪心斷了一切

法都叫佛法有了貪心佛法也是世間法前面經題中說有貪瞋

痴佛法就叫眾生法離貪瞋痴世間法就是佛法法哪有什麼世

間出世間哪有什麼眾生與佛沒有法之所以有眾生法有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〇

法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清淨心所變的就叫佛法煩惱心所變

的就叫世間法

經云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

欲這

幾句是大義法師引用《楞嚴經》的經文「熏聞離塵」這就

是說明菩薩反聞照性的功夫這個功夫得力了就能夠熏聞離塵熏

是薰習聞是妄聞妄聞就是用的耳識意識妄想心往聲塵上跑

向外聞他反聞照性這種功夫能夠把妄聞止息了就變成入流的正

聞正是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熏聞離塵熏聞是捨識離塵是

外面的境界不執著就是不取相不取外面的色塵這就是前面所講

的入流亡所「所」就是指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統統遠離菩薩

用的是耳根耳是對聲每個根都有六個結六六三十六結聲塵這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一

個結解開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只要一個根上六結解開其餘諸根

上的結全部都消除了菩薩以這樣殊勝的威力加持給眾生「能令一

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任何一法要是起了貪愛不能捨離你就可

以運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恭

敬」是什麼就是「南無」我們今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

就是恭敬的意思翻成中文就是皈依恭敬的意思梵音就稱南無

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的要領要記住「一心稱名」以清淨心來

念就能夠斷一切貪心這是必須要記住的世出世間法有一絲毫的

貪心就造成嚴重的障礙要修定修慧統統修不成念佛要修一心不

亂要想得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我們所受的害太大如果沒有這三樣

東西障礙想往生極樂世界早就去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二

眾生欲習合塵故為色劫菩薩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

雖有妙色不能劫動

「眾生欲習合塵」這個欲就是指色欲「故為色劫」「菩薩

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雖有妙色不能劫動」三毒確實給我

們造成了最嚴重的傷害我們生生世世生死輪迴不能夠證得菩提涅

槃原因就在此地我們在六道裡面受無盡的苦難根源也在此地

要曉得這是真正的可怖可畏果然覺悟了把這個根源拔除就能像

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最怕的就是三

毒而眾生對三毒不怕不但不怕還最喜歡但對三毒所造成的結

果就怕了怕也沒有辦法果報你還是得受總而言之在十法界

三惡道的業因要明瞭明瞭之後不造三惡道的業因你就不墮三惡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三

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貪愛重的將來就入鬼道瞋恚是地獄

道的業因地獄是一片火海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畜生愚痴由此

可知三惡道的根本業因就是三毒六波羅蜜裡面布施就是對治貪

毒忍辱是對治瞋毒般若是對治痴毒貪瞋痴是病六波羅蜜是

藥拿這個藥來對治這個病藥到病除我們才能得度但是我們的

病太重了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

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我們聽聞到佛法想把這個煩惱斷除心裡

很想斷而斷不掉因為習氣太重力量太強大了我們學那麼一點佛

法敵不過它所以佛法要長時期的薰習

過去修行人在中國叢林寺院修學一天用功十六個小時佛法

的薰修在一天當中佔三分之二換言之煩惱的薰習佔三分之一佛

法薰修的力量超過它這樣漸漸才能把煩惱控制住佛陀在世也是如

此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個二時等於現在的八小時印度把一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四

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

晚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而中國自古以來是用十二個時辰

所以印度的一時等於中國的兩個時辰現在用的是二十四小時為什

麼稱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

佛門的制度修行人每天睡眠的時間是中夜晚上十點休息

凌晨兩點鐘就要起床做早課可見得功夫不間斷在一生當中才能修

行證果《百法明門論》中提到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

個數量上不成比例何況那十一個善心所沒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的

力量大無怪乎眾生沒有辦法出離輪迴這得靠自己覺悟靠自己精

進排除一切困難自己想方法對治對治的方法也是各人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根性不一樣

中等以上的根性研究教理是個很好的對治方法但是研究教理

三正釋經文

二三五

一定要講經不講經會懈怠因為如果要講每天必定要抽出時間來

看經要做準備我講經二十四年「普門品」不好講從經文表面

上去看除了講故事之外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來講諸位用這麼寶

貴的時間到這兒來聽故事沒有意思《觀世音菩薩感應錄》拿回家

慢慢看就好了何必在這裡聽故事所以一定要將經文裡面的義理發

明出來大家才能夠真正得到受用

經文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一心稱名」讓我們覺悟最重

要的就是這一段一定要「離三毒」如果你讀這段經文真正在此

處提高警覺了這一生受用不盡離三毒要真幹要真放下從什麼

地方放起從身外之物放起先捨我所有決定不能貪愛世尊的制

度當年他率領著一群修行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只有三衣一

缽還有臥具是晚上睡覺舖在身底下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六

佛與祖師大德們在一切貪欲裡面舉出一條做例子大家千萬不

可以誤會以為只有欲不可以貪財沒有問題名也沒有問題以為

世間法不可以貪出世間法應該可以佛沒這麼說過你這樣想就壞

了完全錯了《心經》裡說「無智亦無得」意思就告訴你出世

間法無上菩提不能用貪心去證得《楞嚴經》告訴我們「圓滿菩

提歸無所得」六祖大師之得道就在一句「本來無一物」他才

能夠證得正等正覺

自忿為恚忿他為瞋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

水《遺教》云劫功德財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瞋心

起障百法明門

瞋恚之火在傷害裡面是最嚴重的也最為可怕所謂「一念瞋心

起百萬障門開」此地講「障百法明門」百法是指一切法明是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七

智慧之門換言之你要想通達一切法一念瞋心起把你通達一切

法的門道全都障礙住了

大師在此地首先解釋什麼叫瞋恚恚是自己有忿恨沒有表露在

外面所謂懷恨在心藏在內心沒有發出來發作在外面叫瞋所以

恚從心瞋從目這是用眼睛能看出來的註解中說自己一個人發

脾氣叫恚有對象對著別人發脾氣叫瞋這兩個意思都能講得通

易瞋恚的人誰願意跟他往來見到他都敬而遠之不跟他往來

「渴馬護水」這是比喻馬很渴要飲水別的馬到牠那裡去喝

水牠會把牠們趕走這就是所謂護食有人侵犯的時候他瞋恨心

就會生起來

「劫功德財無過瞋恚」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功德功德跟福

德不一樣福德不會喪失你所修的福一定有果報所謂善有善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八

惡有惡報決定不會喪失功德是定是慧很容易失掉脾氣一發

作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功德就失掉了譬如念佛人好不容易修

到一心不亂脾氣一發一心馬上失掉了再要想得到一心更不容易

了佛法重視功德的修學如果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個不高

興那就完了所謂「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會把你的功德林統統

燒乾淨

外面的境界逆境逆緣現前的時候那就是魔魔看到你有了

定功夫再加深就要超越三界了他嫉妒不高興想方設法來破壞

你來誘惑你把你的功德都燒掉你也真聽話馬上就發脾氣把

它燒掉了這上當了所以修行人要覺悟見到這種境界就要曉得

他來誘惑我我才不上他的當釋迦牟尼佛不上提婆達多的當他成

佛了忍辱仙人不上歌利王的當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你不上當

你的功德圓滿就是菩薩沒有他在那裡煽火你怎麼會有進步你

三正釋經文

二三九

怎麼會有成就前面講三法妙裡的資成妙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

佛法不看表面要面面觀善人有的時候會破壞我們惡人有

的時候會幫助我們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是善

破壞我們的就是惡冤家對頭如果幫助我們成就定慧這是大功德

這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如果一個善人今天供養了好多錢財明天又

供養了精舍增長了你的貪心他這是來護持你貪瞋痴的在這些地

方我們要提高警覺心所以對惡人不瞋恨對善人不歡喜惡人來的

時候提防我們戒定慧被他破掉善人來的時候提防我們增長貪瞋

痴都要提起覺心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性決定不能失掉一

時一刻一失掉立刻就迷惑

經云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〇

生離諸瞋恚

「純音無塵」也是說菩薩純一聞性聞音的妙性性中沒有對

象聞性所聞的是聲性性與性相合就跟空與空相合一樣是一不是

二可見得耳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它那個對象是聲塵根塵

識是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所以用聞性聞聲性是圓融的不對立用

見性見色性也是圓融的不對立正因為萬法圓融所以叫一真法

界一真是什麼總是性叫明心見性六根對六塵境界統統是性

一性無二性所以法界叫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對立瞋恚怎麼能生得

起來所以觀音菩薩沒有瞋恚明心見性的人沒有瞋恚證得理一心

的人沒有瞋恚

瞋恚使我們不能得一心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得先修忍辱功夫不

到家先學會忍功夫到家不用忍為什麼功夫到家它融化成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一

性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功夫不到家才修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

羅蜜就是修一心的前方便換言之淨土講的功夫淺深理一心事

一心功夫成片也就是忍辱程度淺深而現的差別忍辱波羅蜜修圓

滿了圓滿就是見性就是圓融那就是理一心沒有達到圓滿而

有很深的深度這就是事一心程度不深這就是功夫成片凡事都

能忍不動肝火這樣可以能得事一心

世間法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忍難以有大成就無論

世出世間法都要懂得忍辱的重要忍辱的功德成就一切法所以瞋恚

一定要遠離我們離不開的時候就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求觀

音菩薩神力加持在受極大的侮辱忍無可忍沒有辦法忍的時候

趕緊念觀音菩薩就幫助你忍辱波羅蜜保全你的功德不要讓你的

功德被一把火燒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二

瞋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

「瞋由違情而起」不甘心不情願不喜歡的境界現前瞋

恚由此而生起「對境而生」說到對講到根本就是我執與我所

有我就有對那個對象就是我所有無我就無我所有我我所離開

了得事一心不亂還不是理一心把我所有離開我沒有離開得

功夫成片帶業往生這是從許多方面來說明淨土這三個境界理一

心事一心功夫成片你從各個方面來觀察然後才曉得我們功夫

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不上道為什麼不成就自己就曉得了就像

害病一樣如果不知道自己害病那一下發作是要命的如果自己事

先曉得就可以治療所以各方面觀察障道的因緣就會對治了

佛菩薩善知識對於我們的恩德就是教我們了解幫助我們找到這

個病源找到病源之後怎麼樣治病那是自己的事情誰也幫不上

忙譬如教你看破教你放下老師只能教方法具體怎麼做到是你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三

自己的事情諸佛菩薩幫不上得要靠自己的功夫真正去幹

「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這是真正找到瞋恚的根源了

因為違背了自己的貪心瞋恨就起來了所以貪才是大根大本沒有

貪心的人沒有愚痴沒有瞋恚有瞋恚的人一定有貪心由此可知真

正修學斷貪才是最根本的要能捨捨了以後得大自在捨要捨得

乾淨六

祖大師在《壇經》裡曾經授記說在他之後有兩位菩薩出現

在中國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在大師所講的差不多時間段確實出

現符合他說法的兩個人其中在家人是龐居士龐居士是個長者家

庭很富有他學佛之後把家裡所有的財寶裝上大船划到江當中在

船底打個洞隨船統統沉入江底他不要了有人就問他說「大居

士你那些財寶自己不要了拿去救人不好嗎」我們聽起來有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四

理龐居士卻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心多清淨貪才能斷得

乾淨做好事貪心還是斷不乾淨藕斷絲連

菩薩有普度眾生之願絕不貪圖度眾生所以度眾生的事業隨

緣智者大師就示現這個境界教導後人他雖然是天台宗第一代祖

師一生弘揚《法華》他最後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時弟子們請

問他的境界他非常謙虛告訴他們如果我要不領眾可以得到理

一心不亂上品上生因為做住持要管事要領眾所以對自己損

失很大五品位往生在寺院裡面領眾是機緣大家推舉你你義

不容辭要做沒有人推舉你不要去爭我們要的是清淨心要的

是理一心不亂要的是放下萬緣古來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示現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作客不管人家

供養我什麼樣的精舍都叫旅館住一天算一天隨時可以離開絕無

三正釋經文

二四五

掛念這才能夠去得了極樂世界如果你有一絲毫掛念這是我的財

產這是我的精舍那就糟了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

不到一定又拖著你生死輪迴出不了三界

自惑為愚惑他為痴愚痴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

大乘於諸諦理不能明解過於漆墨

這是解釋三毒裡的愚痴愚痴就是無明三毒貪瞋那個相

雖然很猛厲實在講還容易斷唯獨愚痴難斷所謂是藕斷絲連最

不容易斷乾淨三無漏學就是對治貪瞋痴三毒煩惱的以戒學來斷

貪以定學來斷瞋恚以慧學來斷無明所以智慧不開無明就沒有

法子斷愚痴自己迷惑叫愚讓他人迷惑叫痴是不是有意不是

有意的甚至於還是好心自己走錯路不知道別人來問路的時候

還指出這條路讓別人走所謂是以盲引盲這就叫痴愚只是自己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六

障礙痴才造業還帶累別人特別是邪知邪見自己的見解錯誤不

曉得所以為別人指路相當不容易在佛門禪宗有個公案百丈大

師他所遇到的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就是愚痴所

遭的果報貪瞋造的罪重殊不知愚痴路指錯了延誤了他人的

法身慧命這個過失更重在六度裡頭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夠破除愚

愚痴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道理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信自己的意思就是避免愚痴造成

的過失證得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羅漢稱之為正覺他

的見解算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換言之見思煩惱未斷之前所有的

知見都不正正因為自己知見不正修學就好比是不認識路佛教誡

初學要「四依法」四依法是原則是綱領「依法不依人」「依

義不依語」語就包括文字在內要依裡面的道理不要執著於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七

語文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一條是「依智不依識」我

們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要遵循這四個原則

修學一定要親近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當然證果那是最好的

但是這種人可遇不可求第一等的老師是證果的不得已求其次他

自己有修有學所謂的解行並重對於一切經的道理他理解又能真

正用功修行找這樣的老師來領導就沒錯實在找不到有解無行也

行只要他理解得很正確我們接受過來自己修行他本身修不修不

要理會換言之我們只要他指路不要他帶路他講的道理方法

很對他指的路沒錯就可以這是三等的老師都屬於善知識對我

們初學來說非常重要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經裡面教誡弟子第一個條件就

是要親近明師「明」不是有名氣而是有學有解有行好的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八

師可遇不可求是你前生所修的緣分沒有這個緣分自己真正要發

心唯有求古人古人怎麼個求法為古人私淑弟子就是求古人的

註解真正好老師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指導你一條明路指導你

一條捷徑幫助你開悟好學生跟著那個老師不開悟不離開對於

老師教導百分之百的依從這叫師資道合所以真正想成就我們修

學第一個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要有一個好老師

我學佛大概是過去的善根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親近章嘉

大師每個禮拜天到他那兒兩個小時跟他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

寂之後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介紹了台中李老師到李老師那裡去了之

後他問我過去看過些什麼經親近過哪些善知識我一一報告李

老師說你今天來跟我學必須全部從頭來完全聽我的沒有經過

我同意任何人講經不准去聽任何經論註解都不准看我在他會

下十年我得了利益那就是聽話他怎麼說絕對服從不敢有異

三正釋經文

二四九

議專心跟他學

所以求學唯有誠敬二字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親師訪友你能有幾分成就完全在你有幾

分誠敬之心老師的教學看起來是非常的專制其實有大道理老師

這種教學就是怕邪知見滲透進來對你的修學造成障礙道理在此

《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此地講「邪畫諸見」

就是《楞嚴經》裡所說的知見立知立是建立畫也是建立的意思

「邪」邪者不正「見」就是見解就是你心裡面起許多的見解

凡是見解都是錯誤的下面這幾句是邪見裡頭最重的也可以說愚痴

至極了「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生死輪迴

「謗毀大乘」不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人毀謗大乘以今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〇

佛法來說南洋小乘國家就毀謗大乘不承認大乘所謂「大乘非佛

說」為什麼他們沒有見過大乘經以為大乘經不是佛說的其實

大乘經都傳到中國來了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他主要弘法的幾個基

地都在恆河流域泰國在它的東方錫蘭在它的南方大乘佛法從西

域也就是現在新疆一帶流傳到中國中國人的根性適合大乘的教

學大小乘的經典都到中國來了但是在南洋只有小乘經典沒有大

乘經典小乘國家只相信有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相

信還有別的佛這是講毀謗大乘不但包括這些不學佛的人甚至於一

些學者也包括了小乘在內

「於諸諦理不能明解」諦理就是真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

理不能明白不能了解不明不解的程度是「過於漆墨」漆是黑

漆漆跟墨都是黑的拿這個來比喻無明愚痴怎樣破愚痴這是

最重要的一樁事先修戒修定戒與定都是修福如果從定當中開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一

慧了戒定就變成功德如果戒定不開智慧這個戒定是福德所以

功德包含福德福德不包括功德由此可知修戒的目的是得定修

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不能住在定中分別定中的境界執著定中

的境界智慧就不能開那就住在定境了

所以於一切法不但是色法包括心法定中境界都不可以分

別執著功夫才能向上提升才能漸漸的進步不然就造成障礙愈

是往上境界愈細愈要留意要像《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這個心不能住這個功夫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從初

下手就可以做一方面依靠經典一方面不住經典我們依照經典理

論方法努力去修學可是心裡面不分別不執著即相離相這樣

進度就非常之快這在佛法講善學如果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把無

上的佛法都變成世間的福德因緣修世間的福報去了這是不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二

這個也相當的微細總得要慢慢的去體會戒律是根本法不在

戒律上奠定基礎不會有成就的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打地基的房子

只能蓋個茅蓬絕不能蓋樓房一蓋樓房就倒了換言之要是捨棄

戒律不認真修學將來的成就就是小茅蓬的成就那是什麼人天

程度即便是人天大概也只有到欲界天色界四禪都得不到都不

夠資格可見得戒律的重要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對我也了解得很清楚我相當頑固

不太容易接受人家的見解又非常的傲慢我在二十一二歲的時候

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裡面講到我自己求學的態度師天地老師是

天地法自然取法乎大自然友古今聖哲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

子跟我做朋友這篇文章狂妄得不得了目中無人但是我對這些

老師的確非常恭敬所以他們肯教我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三

章嘉大師在三年當中每次談話完送我走的時候總會輕描淡寫

帶一句「戒律很重要」似勸勉又不像勸勉這句話我聽了恐怕總

有五六十遍的樣子所以印象非常之深可是始終沒有把我喚醒

我從沒有重視過因為那時候有個觀念戒律是生活規範就跟儒家

的禮節一樣懂得它的原理原則就好何必學古老的生活方式這個

時代禮是講恭敬心儀式是隨時代而變的所以我跟章嘉大師三

年沒有拜過章嘉大師見面都是脫帽一鞠躬大師還是不捨棄我

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曉得我的毛病

到他圓寂之後我們有一些人多半都是他的弟子搭了兩座帳

蓬守在大師靈塔旁邊我在那個帳蓬住了三天三天日夜的在那裡

想這三年當中大師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就是「戒律很重要」

這句話印象很深大概總是有點意思要不然不能說這麼多次這一

留意就忽然發現了一個道理世間的禮是我們凡夫的生活規範這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四

生活規範是會隨時代地區不同而有所改變的戒律是凡聖的分水

嶺不能改變一改變就是凡夫我發現這個道理肯定了戒學的重

要戒律教你放下經論教你看破有經論看破了但是沒放下不

行小乘人他有戒律放下了沒看破守在定境當中所以也開不

了智慧由此可知三學相輔相成才能真正開智慧破愚痴煩惱

貪瞋痴唯獨愚痴難破那就是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太堅固

不容易捨棄掉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就是遇到一個好老師也經

過這麼多年的修學才覺悟老師那個時候為什麼不給我講講了我絕

對不會接受不但不接受還有相對的抗力換言之我自己覺悟這

個時間還要延長所以他就輕描淡寫真正是大慈大悲可見得善於

教學的人那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的好老師恩

德至大沒有他們的指點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怎麼會覺悟怎麼能

夠接受大法

三正釋經文

二五五

經云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

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痴由妄塵所蔽無明所

覆銷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矣無盡下結

《楞嚴經》上這幾句經文前面兩句也是說明菩薩反聞聞自性的

功德能夠銷塵旋明銷是消除消除所緣的妄塵就是六塵六塵

都是虛妄的他能夠捨離六塵六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法塵法塵就

是邪知邪見就是見解菩薩能把這些妄想見解統統捨掉心地清

淨回歸到光明就起照的作用

「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這是相法界是盡法界

就是今天講的宇宙整個宇宙與自己的身心圓融了沒有界限沒有

障礙像琉璃一樣透明潔淨一塵不染這個世界就是《華嚴經》

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清涼大師所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六

礙觀世音菩薩以自己證得的根本智加持一切愚痴的眾生「能令一

切昏鈍性障」昏是昏迷鈍是遲鈍以昏鈍為性的這種障礙能障智

慧能障智慧的就叫做愚痴菩薩以神力來加持能令這些眾生連

「諸阿顛迦」都能「永離痴暗」阿顛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

沒有善心的人愚痴到極處了邪知邪見撥無因果都叫做阿顛

迦即便愚痴極重的人他要是能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

的智慧光明威德神力也能夠加持他幫助他開智慧永離痴暗這

是菩薩有這種智慧德能幫助貪瞋痴三毒煩惱特重的眾生他們也

能夠離開三毒

十二大願是以這一段為中心因為三毒要是離了前面七難自然

沒有了後面二求當然圓滿有求必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三毒這一

段經文是關鍵的所在要特別的重視經上告訴我們要「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七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最大最圓滿的利益『是故眾生

常應心念』免七難著重在口念口業離三毒這要意念意念的力

量比口念要強得多口念能跟觀世音菩薩感應免除眼前的災難三

毒是根本要想離三毒要意根受持菩薩的聖號才能得到感應拔

除三毒

己三應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

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

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二求就是求男求女命裡頭沒有子女能求得到在一切祈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八

當中特別提出這樁事情來可見得世間人一切祈求是以這個為最大

以這個祈求為最普遍求名聞利養有的人他不見得喜歡講到子

女沒有一個人不想要好的子女所以特別舉出這個例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子則絕嗣矣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

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輕傍人所咲也又婦有七失

容惡邪婬性妬不事公姑

貪食拙懶無子前六猶可

無子最苦故獨標女人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話在中國固有文化裡面可以說

是教條「無子則絕嗣矣」中國的社會是倫理的社會倫理社會最

重要的就是祭祀《禮經》五禮裡面第一條就是「吉禮」如果沒有

後嗣誰來祭祀這是我們文化的特色也是我們文化的根本自古

以來皇帝得到政權第一樁大事是建家廟他要祭祀祖先皇帝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五九

祠堂叫太廟老百姓祭祖先的地方叫祠堂這是第一樁大事與這個

同時的就是典章制度制禮作樂這才成為一個朝代

古時候國家一共有三個大祭典第一個是祭祖先這是根本第

二個是祭老師就是祭孔第三個是祭忠烈對國家民族有貢獻

為國家民族而死難的先烈有忠烈祠三種祭祀是以祭祖先為根

本如果說連祖先都沒有了祭老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祭祖先

是大根大本「慎終追遠」我們應當要建立百姓宗祠這是我們精

神團結的象徵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代表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

輕」這個婦就是婆婆她的公公婆婆瞧不起她「傍人所笑

也」所以女人沒有子女確實是相當痛苦的在過去因為特別重視子

嗣這個問題就很嚴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〇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有福無智則識劣見

淺必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昇慧則名聞博遠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慧就是聰明有些

人很聰明但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在古時候所謂窮秀才他聰明但

是沒有功名沒有地位又沒有財富貧賤一生這就是有智沒福

「有福無智則識劣見淺」有些人有福報做生意發大財或是也

做官但是糊塗官他見識很淺沒有智慧處理事情常顛倒是非

什麼都請教別人聽命於別人自己沒主意沒主張這就是有福報

沒智慧像三國時候的阿斗他有福報做皇帝如果不是諸葛亮幫

他早就亡國了所以一定要福慧具足但是福慧具足的確不容易

又有福報又有智慧這很難得

經云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一

能遍十方供養微塵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

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觀世音菩薩的大願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願願都會兌現可

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經文告訴我們「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有

求於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要修禮拜無論是求消災還是求消業障(離

三毒是消業障)或者是求其他一切的事物最好是口念心憶身

禮拜都有一定要這麼修拜佛確實消業障而且還是很好的運動

能強身健體古來大德們每天總要拜上幾十拜幾百拜拜佛在養

生之道裡面是最上乘的肉身相當於一個機械需要運動不運動就

老化了拜佛是身運動心要清淨拜佛時一心憶念觀世音菩薩聖

號這個修法非常之好

求男生男是大士融形涉世遍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二

使然

這是求生男的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裡把世間人恐懼

沒有兒子的理由歸納了三條第一個理由是年老體力衰了沒有人伺

候那是很苦的事情所以有兒女孝順老年時享福我們中國的教

育是福德智慧的教育童年少年的時候奠定智慧福德的基礎青

年中年服務於社會造福人群晚年時享福如果沒有子女晚年

就苦了第二個理由是他的家業沒有人繼承他的家族事業沒有付託

之人第三個理由是祭祀祭祀必定會斷絕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制

度是男子繼承家業特別是嫡長子繼承在古禮服裡面孝服是粗麻

做的不縫邊叫斬衰長子長媳兩個人穿的次子穿的孝服就縫

邊了叫齊衰孝服就減一等了為什麼長子有這麼重孝長子繼承

家業這是古禮裡面非常重視的現在不太講究這些年輕人都不知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三

本經只教給我們求菩薩的方法沒有說明菩薩加持神力的來源

菩薩能力的來源在《楞嚴經》上有講「融形復聞不動道場」

這是說菩薩修證的功夫菩薩能夠銷融四大之幻形旋復一真的聞

性證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不動道場所謂是「一乘寂滅場

地」也就是《華嚴經》講的「住不思議解脫境界」或者是淨土所

講的「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所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分身

或者化身親近十方諸佛國土遍事諸佛

「法王子」佛稱法王佛的學生就稱法王子但是法王子也不

是隨便能稱的要真正稟承遺教流通大法如世間子女繼承父親的

家業把它發揚光大榮宗耀祖佛弟子也是如此稟承佛的遺教

將佛法發揚光大弘法利生這是佛的法王子諸佛如來之長子觀

世音菩薩當然是法王子用這種力量加持那些無子眾生有求必應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說他自己的一段故事他就是母親祈求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四

菩薩而生的不過他五歲的時候父母就雙亡是他的叔父伯父把他

撫養長大以後出家為法師弘法利生確確實實是不容易下面一段

是講求生女的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則容惡形衰有相不端

者則早孤少寡今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有相

則招錄敬故云眾所愛敬

這一段大意是說明女子必須端正有相才能為人寵愛且尊敬在

德行上這才完備在《楞嚴經》上這段經文意思就更明顯了

經云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

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求

三正釋經文

二六五

女生女是大士圓通含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聖力甚

大無所不與也

「六根圓通」圓是圓融通是通達就是前面所講的「一根

返源六根解脫」這個地方就是經裡面所講的「明照無二」六根

靈明的照用無二無別所以「立大圓鏡」就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

智這是果地上轉的(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有這種能

力才能夠「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特別說明一切「祕密法門」這

裡面就含著有坤德的意義在裡面「含十方界」能夠含裹十方諸佛

世界能夠領受諸佛的法門所謂是大小權實顯密都能夠受持

而不會忘失承順就是女子的德行受領就是閨門重要的條件所以

說這麼多與求女都相應這樣法界無子眾生要是求女兒的觀世音

菩薩能夠以威德神力加持滿其所願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六

外面所謂是品德莊重容貌端正這就是有福內裡面性情柔順貞

靜幽嫻這就是有德有福大家見到喜歡有德人家見到敬重

既喜歡又敬重真正是難能可貴女德圓滿觀世音菩薩能滿眾生之

願這是我們應當要求的

無盡下結別答已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是這一段的總結

己一勸持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七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

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處是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最重要是三業受持這才是修

學的不二法門經文裡非常的明顯『恭敬』就是憶持心要存著恭

敬心『禮拜』是身業『受持』是口業就是一心稱名這樣的修

學是『福不唐捐』

心敬身禮所獲之福終無窮盡故曰福不唐捐謂福不虛

棄而得真實之益也

「不唐捐」就是不虛棄不落空的意思「謂福不虛棄而得真

實之益也」此處我們最應該注意的事情就是心敬怎樣才叫敬敬

的標準何在敬之一字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心一心就是敬二心就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八

敬通常敬前加上「誠」字誠就是一心曾國藩在他的筆記裡註解

誠字他說一念不生就是誠這與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意思相

同誠就是敬可見得這是修學關鍵的所在身禮拜口稱名內存

一心要這樣的修學法

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修學綱領原則念佛人如果不懂

得這個原則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得一心也不會有感應持

咒的人不懂這個原則那個咒就不靈別說佛門就是世間法也重視

這個原則所謂誠則靈外道畫符念咒他念那個咒一加持就靈

但我們念那個咒就不靈咒語一樣發音也一樣為什麼他靈我們不

靈他懂得祕訣他畫符時第一筆下去到整道符畫完心裡面一念

不生這個符咒就靈

咒要念得熟畫符時符也要事先畫得很熟畫得不熟心動個念

三正釋經文

二六九

頭那就不靈了為什麼祖師大德要我們讀誦大乘經論因為我們心

裡的妄念斷不掉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念上五分鐘大概就有許

多妄想在裡頭想伏也伏不住因此初學背誦大經主要是伏妄想

因為一句佛號當中摻雜著妄想自己可能不能覺察背經當中打個妄

想或是背不出來或是句子念顛倒念錯了這樣立刻就能發覺

所以背誦經典就是修行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

行是大乘戒當我們一心在背誦經典的時候心裡不會有惡念豈不

就是諸惡莫作嗎不但身口不造惡心也沒有惡念小乘戒就具足

了經是從佛心性般若智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我們背誦經

典就是眾善奉行可見得戒全都包括在其中背誦要專心不專心就

會背錯就會背落了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從「如是我聞」

到「信受奉行」一部大經字字了了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〇

倒這就是慧背誦經典的目的不是叫你研究一研究戒定慧就沒

有了這是修根本智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一面讀誦一面想經文的意思這是世間人的讀誦變成世間

的學術不是佛法佛法是求根本智在日常生活當中戒定慧有漸

次有圓融讀誦經論的時候戒定慧是圓融無次第的就是一次完

成這叫修行所以讀誦是一個修行法門但是你得要會讀誦如果

不會全落在世間法裡面去了初學的人讀誦大經好處很多等到自

己戒定慧成就了根本智現前再學持名像蓮池大師一樣一天到晚

就一句阿彌陀佛古來大德許多人就是一句彌陀他不念經也不

拜佛也不持咒就是一句佛號我們現在念佛前面唱讚念一卷

《彌陀經》那是攝心的心散亂念一部經讓心定下來清淨心持

名才有功德才有用處所以功夫是在持名上不是在念經上念經

只有攝心的作用如果自己心地清淨不散亂經念不念沒有關係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一

心散亂的時候念一部經收心古來大德們的心常在定中所以不要

誦經單持名號就可以

持咒特別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是以持六字大明咒最多六字

大明咒簡單愈簡單愈有效果效果從什麼地方來勘驗臨命終時

最後那一剎那過去台中李老師講過臨命終時這是輪迴往生的關

頭如果受持的咒長容易打妄想這個時候愈簡單愈好把你領到

正道上去這是關鍵的時候迫切需要的時候所以這一句佛號要念

得熟當

然我們更要重視平素的訓練能夠念到一心或者是念到功夫

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差別不等有上品成片中品成片下品成

片上品成片的人就可以生死自在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願意再多住幾年也可以中品的功夫成片可以預知時至真正是福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二

唐捐念

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兩樣決

定有同樣效果的所以在此處我們不要疑惑可是一般說起來既然

是求生淨土我們是以念佛為主加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原則都是一

樣一定是一心稱念這是有特別的祈求求消災免難不但為自己

祈求要為一切苦難的眾生祈求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念阿彌陀佛

是自利念觀世音菩薩是利他自行化他這才是菩薩道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辯形質但述名論德若

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

「既不辯形質」形質就是觀音菩薩的樣子有很多人問觀

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幾百種

經上也說得很清楚菩薩現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三

身佛身都是男子相沒有看到女子相的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他就現菩薩身菩薩身裡面有女相菩薩既然可以示現佛身來度眾

生佛又現的男相菩薩自然也可以現男相中國人習慣把觀音像都

塑成女相這個形相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裡面所以一提到觀音菩薩

一定就是女相一定是身著白衣就認定這個相才是觀音菩薩如果

換成另外一個形相就不是觀音菩薩這是我們凡夫的錯覺其實觀音

菩薩與一切眾生現同類之身本來無相無相他能夠現一切相無相

無不相所以我們只稱名就好知道他的功德對於眾生有不可思議的

利益就行了不要去著相持名就好所以佛在此處勸我們持名

下面一段是「格量」就是校量比較的意思

己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四

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

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

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

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六十二億舉名號多盡形壽時節多四事具足福田多

若復有下正格量良以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

則非多同入實際正等無異也

佛當年講這部經是在靈鷲山距離恆河不遠所以佛說到數目字

之多常以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的沙像麵粉一樣非常細那裡面

的沙有多少沒法子計算一條恆河的沙都是天文數字而佛在這裡

舉的是六十二億條恆河的沙這真是不可說不可說

三正釋經文

二七五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

服臥具醫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佛教的四事供

養對於出家修道的人對他的供養就是這四樁事情飲食佛陀在

世的時候托缽見到出家人來托缽一定要供養衣服三衣衣服

破了或是缺少了供養他衣服臥具在印度就是墊在身底睡覺的一

塊布生病的供養醫藥這是人在世間最低的生活標準修道人清心

寡欲知足常樂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我們供養也很容易

出家人生活簡單一生不求人縱然修行不能成就這一生欠別

人的債少出家人對於常住物要愛護要惜福有意無意毀壞常住

物戒律的結罪是對十方結罪它不是對一個人我個人的東西你

損壞了你賠償對我一個人結罪只一個債主常住物是十方出家人

都有分不只在我們這兒有分只要是出家人都有分不但這個地球

上出家人有分他方世界無量無邊恆沙世界只要是出家人統統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六

有分造這個罪是向十方結罪所以這個罪不通懺悔為什麼偷盜常

住物偷一點點罪都在阿鼻地獄因為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

它的主人要想到它的主人那麼多才曉得這個罪多麼重所以戒經

裡面講「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它有道理在

毀壞公物這個結罪也很重譬如台北市政府的公物那是台北市

民納稅所建立的要是把它破壞那是向整個台北市民結罪世間人

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明瞭千萬不能毀犯公物更不能毀犯常

住物四

事供養是修福持菩薩名號又盡形壽供養這麼多菩薩『於

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這是釋迦牟尼佛舉這個

比喻問無盡意『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七

劫不可窮盡』此處的「一時」不是指印度的一時而是指一念

只是有這麼一個時候偶爾發了這個心一心稱念菩薩名號「禮拜

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這真正不可思議前面一個人是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並且盡形壽以四事供養而此人只是一時

(

就算是印度的一時中國的四小時也不過現在一個上午而已)

持觀

音菩薩名號禮拜供養他們兩個人所得的福報居然相等這個不可

思議而且這個福是「百千萬億劫」都享受不盡一心稱名一心禮

拜要緊的是在一心

這就是說明持一尊菩薩名號跟持無量菩薩名號沒有兩樣我們

千萬不要有疑惑有些同修確實有許多的困擾譬如學佛了早晚課

念很多經典《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心經》helliphellip

還念好多咒念好多佛菩薩名號好像一個沒有念到佛菩薩大概要

怪他所以自己累得不得了其實早晚課就念一卷《彌陀經》念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八

遍往生咒再就是念佛號念完做三皈依這功課就非常圓滿了

佛在經上說念一尊菩薩一尊佛的名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

諸佛菩薩的名號統統都念到了為什麼一心稱念所得的福德無二無

己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前面這一個大段落的總結歎歎是讚歎無盡意菩薩在法華

會上代表我們佛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說佛叫無盡意菩薩『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就像前面所說的得到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經云十四者此大千界現在世間六十二億恆沙菩薩修

法垂範方便利生各各不同

三正釋經文

二七九

《楞嚴經》裡面講得比此處要清楚六十二億恆沙菩薩在哪裡

就在我們娑婆世界就在這個大千世界可見得菩薩的數量太多太多

了我們說遇不到佛菩薩那是我們自己想錯了佛菩薩一天到晚就

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是有眼不認識他因為觀音菩薩的樣子絕不是像

我們此地造的像那個樣子為什麼這些菩薩修法垂範方便利生是

各各不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修學種種不同的法門但目的都是

利益眾生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無二路就是利益

眾生由

此可知這些住世的住在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代轉法輪

度眾生的菩薩們就有六十二億恆河沙數之多這是佛與大菩薩他

們現量境界當中親眼看到的這些菩薩教化眾生可以說方式太多

了有的用權巧方便有的用真實法門有的現順境界有的現逆境

界像《華嚴經》五十三參有些示現在佛門出家修行得道有些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〇

現在外道有的示現在順境利益眾生有的示現在逆境利益眾生方

便門從大綱領上說不外乎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

說各各不同

下面一段也是《楞嚴經》上的經文說出菩薩能力的來源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

六十二億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一切眾生持他的名號與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是相等的法華會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

出來的兩經合參我們應當要相信

由大士真得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異故也

經文讀到此處也告訴我們一樁事實一個修道的人如果看到有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一

人讚歎他人自己不歡喜或者有嫉妒障礙這個人不但沒有得道

連道心都沒有真正有道心的人聽到別人讚歎他人跟讚歎自己無

二無別所以在接觸大眾觀察人的時候可以從這上面看有道心的

人萬法是一體別人得福報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樣別人受痛苦就像

自己受苦一樣別人得到福報自己嫉妒心裡忿忿不平這是嚴重

障礙不但障礙證果連開悟都受障礙聽經也聽不明白因為他本

身有障礙除障要從此處做起首先要把心量拓開

丁一無盡興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二

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第一番問答是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原因稱之為觀世音前

面都答盡了現在無盡意菩薩又提出第二個問題來請教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大家曉得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是

極樂世界的後補佛既然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他為什麼到娑婆

世界來到娑婆世界他怎樣為眾生說法這裡面一切善巧方便又如

何這些問題我們也非常想知道註解裡有解釋

前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

因緣名觀世音

這是總結前面的意思

今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佛答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三

機云何遊問身業云何說問口業方便問意業身業現

相口業說法意業鑑機無謀而應遍逗一切亦名三輪不思議

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

無盡意菩薩這一問問的意思非常圓滿「意業鑑機」鑑機

就是觀機「無謀而應」謀就是計謀也就是念頭菩薩不起心

不動念無分別無執著就是無謀的意思自自然然與眾生感應道

交「遍逗一切」就是應一切機一切眾生「亦名三輪不思議化

也」「

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這兩句話很重要道

前就是沒有成道以前像我們現在這個地位沒有證道我們觀機往

往就不正確教給別人的法門就不見得有效果那就是不對機觀世

音菩薩成佛之後再退居菩薩地位上那他的觀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四

樣教化眾生觀機是第一要做的也是最難的一樁事情能夠觀機

才能夠教學觀機要拿現在教學來說就是心理教育老師如果不懂得

學生的心理教學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教師一定要懂教育心理學

下面是釋迦牟尼佛的解答

三正釋經文

二八五

戊一正答普門法

第一段「正答普門法」第二段「勸興供養」第三段「總結神

力」正答普門法又分為兩個小段這兩小段都相當長

己一普門圓應

初普門圓應二結略指廣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

為十界身少菩薩地獄二界結文以種種形該之三十三身其類

分八初聖人身

普門圓應裡面說「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

身少菩薩地獄二界」但是在結文裡面又說「以種種形該之」

該就是把它們都包括了三十三身裡面分為八類就是八個小段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六

庚一聖人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

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

為說法

四聖裡面略了菩薩因為他現在是菩薩的身分本身就是菩薩

所以菩薩就不必講了『應以佛身得度』必定是度菩薩菩薩無論

是權教是實教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目的是成佛觀世音菩薩就

可以現佛身來給你說法這個三十二應身「普門品」經文說得簡

略《楞嚴經》講得詳細

具答三業之問應以之言答方便意業問也何以知之意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七

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隨而應之現身答身業

問說法答口業問

這就是觀機看看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應該示現什麼樣的身分

應該給他說些什麼法門「隨而應之」所以如來這一答將無盡意

這三問都圓滿答覆

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妙圓應以佛身

應之大士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入三摩地」著重在入字可見菩薩現佛身為人說法他是

有條件的就是這位菩薩已經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快要成佛了才

現佛身說法初住菩薩就開始入三摩地了就是《楞嚴經》講的楞嚴

大定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開始證得了證得之後並不圓滿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八

須要進修無漏以圓教菩薩的果位來說大概就能了解一心不亂裡面

的狀況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不

亂在《楞嚴》裡面叫入三摩地禪家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許多

位次程度高下不一樣教下講大開圓解也有四十一個程度不相同

的位次所以他必須要進修入三摩地是初住到勝解妙圓是等覺

菩薩從初住修行到等覺快成佛了這個時候幫助他他就證得圓滿

的果地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是梵語辟支譯為緣佛譯為

覺辟支佛有兩種一種叫獨覺一種叫緣覺獨覺生在沒有佛法出

現的時期他斷了見思煩惱證得偏真涅槃就成為獨覺這也不是

偶然佛在經上說得很多小乘初果須陀洹見道之後天上人間七次

往返就證阿羅漢果當他證果的時候世間有佛出世有佛法他

就是緣覺如果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佛出世也沒有佛法他就變成獨

三正釋經文

二八九

覺由此可知見道之後確實是剋期取證這個時間是可以排成進度

表的大

乘的見道位就是初住菩薩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見道而

後才修道修道之後才證道道都沒有見到修什麼沒有見道在那裡

修不叫盲修瞎練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我們一聽到就生氣這一

生氣那就是盲修瞎練真正修道人哪會生氣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

動是小成就總算是不被外境所轉了有沒有見道不見得但是這

樣的人有資格學道了逐漸往見道位上走在小乘叫初果向在大乘

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八風吹不動外面的境界風搧一搧心就動了

那是凡夫修行不會有成就的到八風吹不動的時候修行功夫能得

受用境界風一吹就動這個修行不得受用古人把它比作水上的浮

萍隨著流水到處飄蕩沒有根八風吹不動不隨境轉了可以修

到功夫成片修別的法門得的利益少修淨土法門得的利益多因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〇

功夫成片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修見道位道還沒有見

到但是能往生西方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是難信之法我們

應當要記取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斷十二緣勝性現圓即現辟支身若

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即現聲聞身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聲聞是修四諦

法四諦是苦集滅道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必須是四果向的羅漢

快要證四果了在這時候菩薩現他的同類身來幫助他法門亦是如

此譬如有人想修《法華經》那個去幫助他的法師一生是專修《法

華經》的他去度他會特別容易為什麼他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能

夠敬信他就得利益如果他想修《法華》而我是學《華嚴》的

他對我就會半信半疑你學《華嚴》沒有學過《法華》你怎麼能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一

教我恭敬心跟信心都不具足不能得利益道理在此地

所以觀音菩薩為什麼要變現這麼多身分真正為了利益眾生

諸位要記住一句話成功與否就在敬信如果他要證辟支佛果觀音

菩薩現菩薩身來他敬信不具足沒有十二分的敬信菩薩幫忙的時

候力量就不大他想證辟支佛菩薩現同類身遇到辟支佛他敬信

具足為他說法要說同類的法他修十二因緣就給他說十二因緣

法他修四諦就跟他說四諦法他才歡喜全程可以肯定的接受

他就成就了所以菩薩不得不方便示現同類身這也正是菩薩大慈大

悲之處

佛法傳到中國祖師大德深明佛意建立各宗各派這就是菩薩

的分身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能夠成就一切眾生佛經從印度流傳到

中國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三千多部而這三千多部經典中為大眾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二

特別喜愛的緣分特別深的也不過百十部而已數量不多

庚二天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

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

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

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

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菩薩要度這些天王就得以同類身來度他們要不然也度不了

眾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一樣譬如有人出家想成佛想成菩薩想

作祖師有些人出家想做法師弘法利生有些人出家發心做事想做

住持做當家護持佛法住持當家是護持佛法的就好像在學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三

校他發心做校長做總務主任發心做法師的是當教員只教一個

科目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阿闍黎當校長的稱之為和尚這是最尊貴

的和尚可以不講經不說法但是所有課程是他安排的他有教育

規劃主持教化請優秀的學者專家來替他執行他知道如何教

學如何培養學生所以祖師宗師稱和尚法師是教員教員好

當校長難當功過是校長的不是教員的

眾生興趣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菩薩真正慈悲你有

什麼興趣他都可以幫助你都能滿你的願有人志向可大了人間

國王他都沒興趣他要到天上去作天王觀世音菩薩也能幫得上忙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是梵天主梵天是色界第一層天第二層叫

光天第三層叫淨天第四層叫福天這是四禪天菩薩一定教他修

四禪八定四無量心才能夠真正滿他的願望到大梵天去作天主

菩薩這個時候也示現成大梵天王你要想作大梵天王我教你現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四

類身他就相信了

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作玉皇大帝這個人有雄心他

要到天上去當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也能幫他忙菩薩為其說上品十

善以及統御諸天教化天人的方法做個智慧的天主

『應以自在天身』就是欲界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裡面自

在天人的福報最大他一切的享受都是下面五層天人供養的所以叫

他化自在天觀音菩薩也現同樣的身分給他說上品十善之法成就

自在天的福報

『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羅天是色究竟天就是第四禪的天

頂叫大自在天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大自在天是色界最高的

一層菩薩示現摩醯首羅天王的身分給他說法給他講四禪八定四

無量心他修學圓滿果報在三界之內無比的殊勝得大自在天的果

三正釋經文

二九五

『天大將軍』也有一類人有這個志願你對這方面有興趣菩

薩就現天大將軍身來教導你教你兵法教你如何統御軍隊天大將

軍除妖降福賞善罰惡保護世間的國土是這一類的天大將軍以

韋馱菩薩為代表他所示現的就是天大將軍身

還有人發心作天王天王是統理鬼神『應以毘沙門身得度

者』「毘沙門」就是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確實有些人常跟

鬼神打交道譬如有些外道役使鬼神駕乩扶鸞常跟鬼神打交道

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跟鬼神打交道一切是聽命於鬼神鬼神叫

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是鬼神的部下志向不大如果他發大心

這麼多鬼神有這麼多力量我去當他們的頭目我來管他們你如果

發了這個心觀音菩薩也能幫助你給你說統領鬼神的法門叫你去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六

作四天王統領鬼神四天王是大福德的鬼王對上他能伺侯玉皇大

帝對下統領一切鬼神他是佛門裡面的護法護持眾生國土觀音

菩薩也有這個能力示現同類身幫助你成就

這段經文給我們許多的啟示佛門廣大無邊絕不是以一個方法

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庚三王民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

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

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是講世間的人道『小王』就是人間的國王為什麼稱之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七

為小王比起天王轉輪聖王要小所以稱之為小王這一段說的是

在社會上有相當地位的人我們一般人的志趣是不相同的像此地講

的國王長者宰官在今日來說都是從事政治工作的人他對於

政治有愛好中國自古以來所謂政者正也為政以道為政以德就

是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服務老百姓為目的如果有人發心想做一國的

領導人觀音菩薩也能夠幫助他達成願望那就是示現一個非常仁慈

的國王給他談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希望他能做個有道的明君

將國家治理好這是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長者』印度的長者跟我們中國稱的長者有不同之處必須具

備十個條件才能被尊稱為長者哪十個條件第一他是貴族出身

印度自古以來階級制度非常嚴格這在中國是沒有的在中國常有布

衣宰相貧賤的人發憤努力一樣可以做到宰相可以做到大富長

者可是在印度不行印度階級限制得太嚴從政在社會上居領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八

地位的只有剎帝利跟婆羅門所以他的出身一定是貴族第二在

社會上要有相當高的地位高級官員第三要有財富在中國過去

做大官的家裡清貧的人很多是貴而不富在歷史上好多宰相真是

清官真正是替國家替老百姓辦事像宋朝著名的宰相范仲淹死

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他的清廉值得我們尊敬第四有威嚴第

五要有智慧第六年長在中國古時候至少要四十歲以上太年

輕不能稱為長者第七行淨就是他的生活非常清淨身心清淨

第八非常有禮貌絕沒有傲慢的習氣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很謙虛

有禮貌第九在上位的人讚歎上位是指國王第十老百姓尊敬

他依歸於他具備這十個條件才能稱之為長者所以把長者列在宰

官之上如果有人願意在這個世間做一個長者年高德重眾望所

歸觀世音菩薩就現長者身給他說法說什麼法說布施波羅蜜廣

結法緣仁民愛物才能為全國老百姓所擁戴國王大臣對你讚歎

三正釋經文

二九九

這是國家的善人國之寶

『居士身』此地講的居士不是現在佛門所說的居士居士也列

在宰官前面就是《二十五史》傳記「隱逸傳」中提到這類人我們

一般稱為高士他並沒有出家他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修道的是

隱士一類的他們是讀書人有學問有品德而且多才多藝卻不出

來做官但他們對國家社會貢獻很大這個貢獻就在於他所表現出

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的處世態度教大家知足常樂不求名聞

利養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到社會免除世人之間很多的爭執他不是

沒有能力求不是沒有能力爭他有學問有能力有才幹他可以

爭的他不爭何等的清高他是身教不是言教做出榜樣讓大家

效仿這個影響力非常之大對於一個國家長治久安有不可磨滅的功

德所以歷史上給他們作傳的道理在此地應以居士身得度的菩薩

也能夠幫助他們給他們講清心寡欲潔己修身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〇

『宰官』泛指官吏唐朝漢朝的宰相叫同平章事同是指和皇

帝一起統理國家平是公平處理政事對待老百姓要公平章是公

開明顯擺在那裡大家都看到沒有祕密公平這樣辦事老百姓

才會心服口服大家能夠信任政府擁戴政府宰相這個名稱很有意

義官是指地方官吏像現在的縣市長之類如果有志於治理國家

輔佐政府為國為民移風易俗菩薩就現身為他說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的道理菩薩真正是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婆羅門』在印度是屬於宗教婆羅門教這個宗教的歷史比佛

教還要久遠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就傳了好幾百年印度在從前是宗教

之國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有九十六種九十六種大概還是知名度比

較高人數比較多勢力大的小的沒算在內婆羅門是其中勢力最

大的一派他們修四禪八定功夫好的能夠修到無色界天所以佛出

現在印度是有道理的印度人他修四禪八定對六道輪迴的情形看得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一

清清楚楚我們中國文化只到人道只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只到個人修養還不能夠跟六道往來而在印度當時

已經普遍可以跟六道往來所以佛示現在印度講宇宙講六道的情

況他們很容易接受

婆羅門是梵語譯為淨意因為他們自稱是大梵天王的後代

所以經中也常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梵志梵是梵天他們這些人的志

願就是希望死了之後能夠生大梵天諸佛菩薩滿一切眾生的願眾生

有什麼願望菩薩就現同類身教他修行達到他生天的目的此地

以婆羅門代表世間所有的宗教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宗教徒傳教師都

要尊敬我們如何尊敬佛菩薩對他們就如何的尊敬這是絕對正確

的分別執著是迷惑顛倒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是凡夫離開分別執

著才是覺悟的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二

庚四四眾身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學佛

的現代稱之為居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現比丘比丘尼身樂持五戒即

現塞夷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這是現出家的身分來說法「樂

持五戒」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出家不是樁容易事情出家人的

責任就是發願一生做個職業的教員出家人一般稱之為天人師是

老師的身分由此可知出家人要肩負弘法利生的責任要自行化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三

他對於「師」這個字才名符其實

實在說講經說法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多多少少與前

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連帶關係最低限度要發心護持道場所謂做內

護也就是要發心做執事好像在學校裡能力有限做不了教員可

以做其他一般職員職員是內護護持道場配合教員把佛陀的教

育發揚光大所以出家人一類學弘法一類學辦事辦事要正大光

明公正廉明將常住的事情做好使發心弘法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能夠安心研修教學這是講出家

在家的責任是以護持為第一以弘法為次之在家人也可以弘

法也可以做老師等於是兼任的教員出家人是專任的教員在家

人一定要護法沒有在家同修護持出家人不能生存護持最重要

是護法道糧四事供養還在第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四

護法特別要照顧新學的法師要發心做他的聽眾他講得不

好都要忍耐他看到天天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講得不錯」他

這個勇氣才能提得上來法師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沒有其他辦法能

夠訓練法師所以今天培養法師的責任落在優婆塞優婆夷的雙肩

上對於佛門所負的責任非常重大等於是法師的保姆對出家人生

活上的供養決定不能多夠用就行了

所以要懂得護法應該怎樣的護法應當幫助出家人向上幫助

他定慧增長絕不能障礙他更不能夠破壞他這是優婆塞優婆夷

的責任護持工作做得好無量無邊的功德

有志於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觀音菩薩一定幫忙能夠滿你的

大願庚

五婦女身

三正釋經文

三〇五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

身而為說法

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現命婦賢媛等身

婦女是主內的男子主外內外有別這樣才能夠治家治國

今日之下在意識形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婦女也離開家庭在社

會上與男子一樣的競爭甚至也有從政可是有沒有想到後果夫婦

兩個都忙於工作有得必有失小孩缺乏父母關愛家庭教育缺失

到小孩當了太保太妹做了敗家子那個時候麻煩就來了誰造成

的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教育自己要負很大的責

任從前做母親的人她們的貢獻比現在的婦女對社會國家民

族的貢獻在我認為是大得太多因為她們是國家民族的保姆國

家的賢人是她們細心培養出來的真正了不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六

國家有沒有賢人聖人出現就看母親有沒有盡到責任這是說

菩薩為什麼要發心為女子身就是為國家為民族為整個人類培養

賢人培養聖人將來能夠造福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責任何等的神

聖我們怎麼能夠輕視由此可知女人的責任原本就比男人要重得

多她得培養國家民族的幼苗把這樣一個重大的擔子捨棄掉去找

個輕鬆的工作做捨本逐末得不償失這是主內的意思沒有內

哪還有外要不相信仔細看看今天的社會會覺悟的

庚六童男女身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眾生不壞男根即現童男不求侵暴即現童女侵暴者謂

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七

在古時候色情案件很少今天在報紙上幾乎天天看到為什

麼古人服裝穿得整整齊齊手都怕被人看見大家見了都尊敬今

天穿著過於暴露所以色情案件才會多由此可知中國古人的教

育規範的確是防非止過以社會來說是社會安定的根源以修

道來講這是道業的根本才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童男童女不是指出家的是指在家的雖不發心出家但是歡

喜獨身喜歡清淨自居菩薩也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到此處是一個段落我們自己心願所求的希望能夠得到

菩薩都能應這是順求向下是逆著求求捨離現在自己有苦希

望能夠離開

庚七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八

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八部樂脫其倫菩薩皆現身說其本倫脫離之法

這是講八部鬼神八部鬼神也有他的苦處說到鬼神有苦處我

們能夠理解可是這裡包括『天』天人為什麼也不願意在天上過他

的好日子要捨離天上樂多苦少所謂「富貴學道難」向道的心

不容易激發修學就有障礙他捨離到哪裡去到人道來如果他要

想出離三界證得聖果天上修行沒有人間來得方便沒有哪部經上

說有佛在天上示現成佛的示現成佛必定在人間這就說明人身難得

而可貴可貴在哪裡就是人中修道最容易最方便諸佛菩薩教化

成熟的眾生都在人間天人中有些發心學道的在天上修學不方便

希望到人間來他要有這個意願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幫助他離

開天道降生在人間給他說無常苦空無我之法滿他的願

三正釋經文

三〇九

『龍』龍有四種第一種是守護天宮的龍第二種是興雲降

雨的龍第三種是開渡江河的龍第四種是守護寶藏的龍種類有許

多稱之為諸龍龍能變化在平常多半是變作人形可是牠在出

生睡眠瞋恚死亡的時候一定恢復到牠的本形這也是牠的苦

處除這個之外牠平常還有幾個煩惱痛苦第一種龍的鱗很骯

髒牠沒辦法清除常感覺到好像有熱沙燙自己身體一樣有這個痛

苦第二個就是風能夠吹壞龍的宮殿第三個就是金翅鳥以龍為食

常常要來吃牠所以龍也有很多的苦處

《阿含經》說這一類的眾生屬於畜生道多半都是瞋恚心太

重犯戒鬥爭但是牠也修福在先世修行福報很大以這樣的

業因才會墮在龍這一道裡面牠有苦處很想再回到人道來修行證

果如果牠發這個心觀世音菩薩一定會現同類身來給牠說布施持

戒忍辱柔和仁慈謙讓牠就可以離開那一道了因為這種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〇

行與牠那一道不相應牠就可以脫離這正是孔子所說的「物以類

聚人以群分」你跟他德行不同類自然就離開我們覺得做人太

苦把品德修養提升超過人道那就超越了一般超越到天上

去那還是不究竟所以佛叫我們修淨業把我們提升到西方極樂世

界的標準這是最好的一個辦法所以看到這些鬼神應當要覺悟

『夜叉』是梵語譯為疾捷他的速度非常之快又翻作勇健

他的身體很強壯有力氣夜叉有三類地行夜叉空行夜叉飛行

夜叉這些鬼神也非常喜歡佛法既然信佛法當然知道自己的苦

難他是以暴惡墮落在這一道只要他發心願意捨棄夜叉身願意

離開觀音菩薩就現夜叉身為他說持戒修福柔和忍辱之法何時

與他那一道的德行不相類自然就離開夜叉身了

離與合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看志趣相不相同志趣相同就集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一

合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就離開這是必然的道理菩薩怎樣叫他

能夠擺脫就是把他的志趣提高把他的道德提高跟他那一類不相

合就離開了同樣的方法佛教給我們離開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娑婆世界人心散亂污穢佛教我們修一心

一心就不散亂心地清淨當然就超越了佛法講道理不迷信不盲

目觀音菩薩句句話都合情合理沒有一絲毫勉強

『乾闥婆』也是梵語譯作香陰也是鬼神的一類經上說是帝

釋天的樂神他們對香非常有興趣一聞到香就高興就會作樂帝

釋天需要他們演奏音樂的時候就燃香聞到香他們就來了所以稱為

香陰尋香而至他要想離開這一類菩薩也現乾闥婆身為其說離

欲不放逸他想到人間來要修五戒十善才能感得人身

『阿修羅』也是梵語譯為非天在《楞嚴經》上佛說阿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二

羅的種類很多不但有天阿修羅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都有阿修

羅各如其類如果單單提阿修羅多半是指天阿修羅因為通常阿

修羅跟人道合併為一道實際上只有五道沒有六道說六道就是把

天阿修羅分出來單列為一道稱之為六道天阿修羅有天的福報沒

有天的品德但他過去在人間修的福報很大可以到天上去享福佛

經上告訴我們天阿修羅的男子相貌都很醜陋女子非常美天人都

想娶阿修羅的女子做太太阿修羅的男子非常凶惡常常跟帝釋天打

仗所以玉皇大帝也有人找他麻煩有這一幫人在作亂人間苦天

上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佛給我們說這些人在人道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雖然守五戒可

是他的性情是懷疑猜忌好勝逞能有這些習氣所以縱然修善

生到天上因這些壞習氣改不掉墮落在天阿修羅道裡面阿修羅沒

有人招惹他自己也會發脾氣他心定不下來得不到清淨如果他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三

發心想要離開觀音菩薩也現阿修羅身給他說慈悲忍讓謙虛

恭敬給他講十善法幫助他出離

『迦樓羅』也是梵語譯為金翅鳥這個鳥身體很大以龍為

食有一次龍王找到佛陀說金翅鳥要吃我我的子子孫孫都要被牠

吃光了佛就叫金翅鳥發慈悲心不要傷害眾生的身命金翅鳥說

我要不吃龍自己就餓死了所以佛門施食偈子裡才有「大鵬金翅

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佛為牠咒願使牠得

到一分飲食可以不再傷害眾生的身命佛菩薩現同類身為牠說仁

慈之法愛惜眾生的身命幫助牠脫離這一道

『緊那羅』譯作疑神唐朝的時候翻作歌神也是屬於帝釋天的

樂神他長得跟人一樣只是頭上長一隻角如果帝釋天要請佛菩薩

到天宮講經說法在講經說法的場合必定有音樂像我們講經之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四

先唱讚唱佛號講完之後唱迴向偈都是音樂負責演奏音樂的是

誰就是緊那羅乾闥婆所演奏的是世俗的樂章佛門裡面的梵音由

緊那羅來演奏他們演奏的梵音完全是屬於佛法的清淨樂章能夠叫

身心得到清淨不是世俗的音樂他要發心離開同類佛菩薩也能夠

現同類身為他說法他是學音樂的佛菩薩就用音樂這個法門來度

他把他音樂這方面的才藝修養提升

由此可見佛菩薩教化眾生因人施教你在哪一方面有愛好哪

一方面有特長哪一方面有願望他就從這方面來教化你把你的境

界提升你希望提升到什麼境界菩薩就能幫忙你達到什麼境界應

當口念心憶身禮拜果然三業虔誠感應非常的快速真正有求

必應『

摩睺羅伽』譯為大蟒蛇也稱大蟒神是八部鬼神之一

三正釋經文

三一五

『人非人等』這一句就將八部以外的其他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

中八部都是希望得人身得人身便利修道已經得到人身的總希

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解脫種種解脫當中最為殊勝的無過於西方極

樂世界佛出現於世在菩提場最初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開演《大方

廣佛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指歸到西方極樂

淨土末後一會是法華會法華會上也是極力勸勉我們往生「普門

品」在《法華經》裡面是重要的一品智者大師將這一品加以註解

提出來單獨流通就好像十大願王清涼大師把它提出來別行流通一

樣智者一生弘揚《法華》建立了天台宗教理上依據《法華經》

的理論方法他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才是

修行究竟歸宿如果不以這個為目標要想脫離六道是相當不容易

的觀音菩薩教給他離開人道離開娑婆世界的方法為他說這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六

「非人」這是指前面所講沒有包括在其中的以這句話就都含

攝了古德所謂有形有色如休咎精明靈鬼一類的經上雖沒有

說但是也包括在其中這些靈鬼雖然有一點小神通他也有苦處

不願意長期淪落在那一道所以總想擺脫菩薩大慈大悲只要一心

稱念都能夠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幫助他成就幫助他達到他的願

庚八金剛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是執持『金剛』是兵器之一像韋馱菩薩手上拿的金剛

杵這一類特別指的護法神

梵語䟦闍羅此云金剛梵語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七

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

故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末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

為梵王請千佛說法一願為金剛力士護千兄教彼經多有形等

四類無金剛一類此一即護佛教之正神也眾生志願勇猛護持

佛法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

從這段故事當中能夠看出有一類眾生他發心護法佛法的弘

傳如果沒有相當力量的人來護持會有障礙的雖然在理上講理事

無礙事事無礙可是事實上有些迷惑顛倒的人沒有正信佛法弘傳

對他眼前的名利有妨害於是他就極力排斥所以一定要有相當力量

的人來護持這一類人都可以說是執金剛神護持有顯有冥能夠

使佛法真正流通而沒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八

從《正法念經》這段經文能夠看出來諸佛如來菩薩與護法的

國王大臣乃至於護法金剛在因地當中都有密切的關係曉得這一

點我們現前正是在因地的時候就應當廣結善緣如不能與一切眾

生廣結善緣將來你成佛了誰來護你的法如果你現在跟一切眾生

多做冤家到你成佛要弘法的時候魔來擾亂冤家來找麻煩所以護

法神跟那些冤魔都是在因地裡面結的善緣結得多護持的人有力且

多惡緣結得多擾亂障礙的人也多

「眾生志願勇猛護持佛法」有一類眾生他發願護持佛法護

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跟弘法的功德是同等的沒有高下譬如佛

這一生弘法利生功德巍巍不可思議當年這些護持佛的國王大臣

功德跟佛一樣大如果沒有這些國王大臣護持佛法不能弘揚光大

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護法提供弘法修行的場

所提供四事供養讓修行人在生活上沒有憂慮身安道隆這是護

三正釋經文

三一九

持正法必須要做的工作

「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有些邪知邪見

的人要來障礙佛法破壞佛法這時候護法金剛必須來阻攔釋迦牟

尼佛入般涅槃是魔王波旬啟請的魔來勸佛你不要講經了最好離

開娑婆世界佛就答應了他佛菩薩是大慈大悲佛心是平等的平

等心裡面無佛無魔亦無眾生由此可知護法神在佛門裡擔任的角

色是非常的重要

己二結略指廣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

土度脫眾生

成就功德結略種種形等指廣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〇

三十三身應化逐緣豈局娑婆世界種種形身廣也遊諸國

土所化處廣也度脫眾生得益廣也正答普門法竟

「成就功德結略」略就是前面所講的都是略說菩薩的功

德實在說不盡「種種形等指廣」從前面的略說就能聯想到菩薩

功德的廣大無邊「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三十三身」三十三是大

類每一大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

「應化逐緣」哪個地方有緣菩薩就在哪裡示現「豈局娑婆世

界」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哪裡沒有觀世音菩薩「種種形身廣

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能現什麼樣的身「遊諸國土所化

處廣也」無處不現身「度脫眾生得益廣也」眾生得到菩薩的

恩惠利益廣大無邊有求必應可是求的方法必須遵循前面世尊

的開導一定要專心決定不能有疑惑修行才如法要一心稱念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一

心存恭敬一心就是恭敬口裡稱念身體禮拜要想真正得到感

應必定要專修感應道交全憑一心

經文到這裡是「正答普門法竟」這個竟就是答完了下面是

第二個大段「勸興供養」釋迦牟尼佛勸無盡意菩薩也就是勸我

己一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二

經文要看清楚用什麼供養觀音菩薩用『一心』一心是真供

養你說供養財物菩薩的功德法財無量無邊用得著你供養嗎用

不著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供養就是一心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

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佛答前問後勸持名眾生仰荷菩薩真身冥應但可持名秉

字故勸受持

「佛答前問後」就是答覆前面的問題之後勸持名這是勸勉

我們的第一點言語說得非常清楚非常肯定只要你一心持名你

就能夠蒙觀世音菩薩真身冥應暗中的保護你所以佛才勸你受持

受是接受接受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依教奉行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三

答後問末勸供養者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

故勸供養也

前面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問菩薩名字的因緣一個是問菩薩在

娑婆世界弘化的因緣「答後問末」佛答完了之後「勸供養者

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故勸供養也」我們既然蒙菩

薩冥顯感應自然要發心供養供養最重要的是一心一心是意供

養一心流露在外面就是修法供養弘法供養這叫真供養《華

嚴經》十大願王所講的「廣修供養」一切財供養不如法供養

是故汝等下勸供養是觀世下出供養意由救七難免三

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俱為能施冥顯二

益皆得無畏是故下結歎稱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四

「是觀世下出供養意」出是說出說出供養的意思『是觀

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由前面所說的「救

七難免三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真是指

菩薩的法身應是指菩薩的應化身真身遍一切處應化身是隨類化

身有感斯應「俱為能施」菩薩法報應三身都布施「冥顯

二益」這是兩種利益一種是暗中保佑你一個是明顯的教化你

能叫我們真正得無畏「皆得無畏」就像《心經》所講的「照見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無所畏懼心無畏懼心才安心

才一才能入道才能得道「是故下結歎稱美」末後結歎在

娑婆世界大家都公認菩薩是布施我們無畏的人

佛勸無盡意菩薩供養無盡意菩薩立刻就接受了

三正釋經文

三二五

庚一奉命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

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

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很難得聽佛勸勉就立刻發心供養但是在言辭上

諸位要留意稱觀世音菩薩『仁者』「仁者」就是大慈大悲者仁

慈之人『受此法施』不叫財施它叫「法施」這個意思就很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六

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

『瓔珞』這是配戴在胸前的裝飾品「眾寶間珠」由許多珠

寶串在一起而成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來發明這個意思

問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

無盡位既高深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金

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

金」有這個疑問無盡意菩薩的瓔珞應該是無價之寶怎麼『價值

百千兩金』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瓔珞

本財施言法施者揀住相也當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七

空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統

八萬四千之妙行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這也是略舉而已是無盡意菩

薩謙虛說我這串瓔珞值不了多少錢其實是無價之寶這是帶著有謙

虛的意思在裡面「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譬如一般講百姓

萬民百萬不是定數絕不止一百一萬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學

習這都是平常的禮節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送人名貴的東西也

謙虛說這值不了什麼人家接受時會比較心安這些大菩薩往來禮

貌都非常周到

「瓔珞本財施」瓔珞是財寶在布施裡面屬於財布施可是無

盡意菩薩說「仁者受此法施」為什麼稱法施「揀住相也」

如果著了相法施變成財施如果不著相財施也是法布施財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八

施得世間福報法布施成無漏功德果報完全不相同「當解瓔之

時」無盡意菩薩把自己所配戴的瓔珞解下來「奉瓔之際」雙手

奉送給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三輪體空」不著能布施的我相

不著所布施的瓔珞相不著能接受我布施的人相叫三輪體空這個

心多清淨這叫法布施「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他用的清淨

心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心清淨沒

有障礙所以他的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從

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位次這樣的布施我們應當要學

「統八萬四千之妙行」這叫一修一切修就這一布施六度萬

行他都圓滿了為什麼會圓滿六度萬行的目的無非是求一心不亂

三輪體空我這一法的修學就達到一心不亂三輪體空那不是六度

萬行統統圓滿了嗎這叫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

「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菩薩修布施皆是法布施眾

三正釋經文

三二九

生修布施全都是財布施哪怕講經說法跟諸位說還是財布施得的

果報是人天福報為什麼三輪不空著了我講經有我相著了我

在這裡講《法華經普門品》著了所說的法相有這麼多同修在這

裡聽我講經接受我法布施著了眾生相三輪不空三輪不空講

經說法也僅是修福於定慧不相干三輪體空是說而無說無說而

說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但是不能像凡夫有心有心是攀緣

當眾生有障礙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諸佛菩薩也是天天在說

法從無間斷只是眾生見不到見不到佛菩薩的形相聽不到佛菩

薩的音聲但是佛菩薩的法音時時刻刻在冥冥中加持一切眾生好比

電台廣播節目一樣有故障的收音機怎麼調也收不到訊號沒有故

障的收音機一調就收到諸佛菩薩平等慈悲對於一切眾生是圓滿的

法施這是我們應當要相信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〇

庚二觀音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菩薩供養這樣的珍寶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須

遜讓施受有義以有餘奉不足施受兩當此瓔俱有用以施

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在哉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無盡意是奉釋迦牟尼佛的意

旨來供養觀世音菩薩「我未奉命」觀世音菩薩說自己沒有得到

佛的許可說可以接受「那忽輒受」學生在老師面前一定是尊重

老師尊師重道雖然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倒駕慈航但是他現

在的身分是菩薩佛的身分是老師這是就跡相而論必須尊師重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一

道所以觀音菩薩還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他不敢接受這是表示尊師

重道同時也有謙讓的意思送一次不敢接受送二次三次才接

受一方面表示贈送的人誠意另一方面表示接受的人謙讓

「亦是事須遜讓施受有義」這個義是義務「以有餘奉不

足」施者有多餘受者有欠缺多者可以贈送布施給少者「施

受兩當」都應當「此瓔俱有用以施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

在哉」如果這個瓔珞無盡意菩薩有觀世音菩薩也有既然彼此都

有而且我還有餘你用它來供養我在道義上講不過去這幾句話

也非常重要當我們修布施供養的時候也得想一想他有餘就不

必在這個地方修應當要供養幫助缺乏的人可是世間人總是喜歡

錦上添花幾個人曉得雪中送炭這裡教我們布施就是應當雪中送

炭不是錦上添花這叫真正布施施者受者都有道義應當施

應當接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二

在佛門裡面修布施縱然佛菩薩法師有餘他還不足他也

願意布施以不足去奉有餘他求什麼求福報那我們就得想想

他是來修福的我們自己沒有修行證果沒有觀世音菩薩這樣的神通

廣大如果我們不能叫他得福那就是古德所說的「披毛戴角還」

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你說不接受不接受不行人家來培福來跟

你結緣你拒絕他不讓他種福不跟人家結緣這個不可以講不

通的所以學佛的同修要記住人家來供養結緣你要接受接受之

後怎麼辦輾轉布施供養與一切眾生結緣這個緣愈結愈廣將來

的法緣才殊勝不可以積財財要散散得愈廣愈好布施得多你

人緣好將來弘法法緣殊勝諸佛菩薩能夠弘遍三界就是這麼修來

的不但自己這樣修也幫助別人修幫助別人修就是修自己佛經

末後講流通分流通分什麼意思幫助諸佛如來修法布施佛把這些

道理方法布施給我們我們輾轉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叫法布施法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三

施到我這裡就為止不肯流通出去那叫吝法財物到我這裡止住

了不肯散叫吝財吝法的果報是愚痴吝財的果報是貧窮所以

讀經要曉得這裡面的深意

下面觀音菩薩第一次不接受顯出無盡意菩薩的誠意

庚三無盡重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這把他供養的意思說出來了我為什麼要供養你是求你大慈愍

一切眾生

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四

「我為四眾故施」我的布施是為了四眾弟子四眾就是出家二

眾在家二眾「仁愍四眾故受」為了憐愍四眾教化四眾你應

當接受譬如弘揚流通佛法沒有財物無法利益眾生我們今天

把大家供養的錢財拿來印經才能夠流通佛法利益四眾如果是為

自己生活能過得舒服一些這就不應當接受輾轉布施一切眾生幫

助佛弘揚佛法幫助供養的人為他們真正修福那是應當要接受的

「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三輪體空施

受心都清淨心都不動施與受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下面佛也勸觀

音菩薩

庚四佛勸當愍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

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三正釋經文

三三五

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此勸受也物元表禮惡可辭乎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

物則納其情故曰當愍即愍一切眾生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

為物故受也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受意在實際

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示範為了一切苦難眾生必須要接受

接受過來之後以這個福加持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災免難這是

佛勸無盡意修供養也勸觀世音菩薩接受「此勸受也」「物元表

禮惡可辭乎」物稱之為禮物這是不能辭的謙讓是平輩之間

有禮讓如果是長輩你跟他謙讓客氣那是不敬失禮《禮

記》講「長者賜不敢辭」他是我的長輩給我東西趕快接受

過來謝謝就完了一點都不能客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六

「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物則納其情」所以布施供養一

定要接受佛門弟子接受供養能夠輾轉弘化就像「變食真言」一

樣一變為七七復變七化成無量無邊充遍法界它有這個意義

在用那一點點錢把佛法弘揚到盡虛空遍法界你本身做不到一到

佛門裡就做到了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故曰當愍即愍」

愍是憐愍憐愍一切眾生

「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物是指一切眾生因為

觀世音菩薩弘法利生無盡意菩薩才供養他觀世音菩薩也正因在做

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應該接受「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

受意在實際」無盡意菩薩布施瓔珞表事觀音菩薩不受顯理佛

這一勸理事圓融意味深長

如來勸受欲顯無所求而求之無所受而受之施受皆從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七

中來

這幾句話是稱性而說「無所求而求之」無所求是對自己無所

求對眾生也無所求正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菩薩對自己

一心清淨無所求弘化眾生也無所求緣成熟了就得要做緣不熟就

不做什麼叫緣成熟俗話說水到渠成不要費一點心思緣不成

熟決定不勉強緣成熟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段經文是教給

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心安理得攀緣就不自在攀緣心

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不必做那些勉強的事情諸佛菩薩在示現教

導我們自利利他應該如何去修學這都是榜樣

「無所受而受」自己沒有受眾生也沒有受正是前面所顯

的實際理體一法不立但是一切的事無一不是在積極的進行不是消

極而是積極積極當中心地是清淨的施受皆從寂滅中來寂滅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八

是生滅前面舉《楞嚴經》的經文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

滅是什麼六結統統是生滅法六結在唯識講就是有為法心王心

所不相應行法一切色法統統都是生滅法唯有真如無為不是生

滅法不是生滅法就叫做寂滅法施受包括了一切法無量無邊一切

法門無有一法不從寂滅場中而來換言之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自性

變現而顯出來的

顯一瓔之福周濟無涯門庭施設勝也何如陽春一曲和

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斯也人歟

「顯一瓔之福」就是布施一串瓔珞的福報「周濟無涯」以

此來救度一切眾生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門庭施設勝也何

如」勝是殊勝這個門庭就是普門圓應特別顯示在流通大法上

這一品在《法華經》屬於流通分妙音觀音這兩品都是講弘法流

三正釋經文

三三九

通弘法流通要普門圓應眾生有感不但要盡力而且要快速的幫

助他早聞佛法早成佛道

「陽春一曲和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

斯也人歟」這段話很有味道釋迦牟尼佛跟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一

唱一和誰懂得意思如果沒有知音就白唱了為什麼沒有懂門道

的大家都只是來看熱鬧就辜負了佛菩薩幸虧在場有持地菩薩懂

門道在這一品經的末後我們就能看到

庚五受已奉佛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

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一勸告觀世音菩薩就接受了但這接受不是馬上戴在身上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〇

己受用而是把它分成兩分一分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分供養多寶佛

以一瓔作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

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勸興供養

竟到

此地「勸興供養」這段經文講完了

經論裡面常常提到「三因佛性」就是正因了因緣因正

因是真如本性這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了因是般若智慧對一切法明

瞭正確的理解智慧現前緣因是修行起行解了而後修行此

地說二因「理則正因」修行是緣就是事「事則緣因」「事

理不二」這叫「妙因」妙音菩薩如是修觀世音菩薩所修的也是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一

妙因只是將妙因拓開推廣成為普門圓應所以這兩尊菩薩修的

是一樣的法門只是妙音菩薩是妙而不廣觀音菩薩是妙而廣大

「奉二佛」就表正因與緣因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緣因以多寶佛

塔代表正因讀經不可望文生義以為是指把人家的供養分一半供養

釋迦牟尼佛分一半供養佛塔試問如此供養起什麼用不起作用

應當是以此財物啟發一切眾生的智慧幫助一切眾生修行那才叫真

正的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如來這叫供養

我們建立道場講經說法領眾來修行使他得一心開悟

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就他開悟得一心來說是供養多寶佛塔這叫

真供養譬如前面一品藥王菩薩為法捨身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

人怎麼燃燒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替社會大眾造福

不為自己完全為別人這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你真的把身體燒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二

了你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所以佛經裡面講燃指是要我們用雙手

替大眾服務燃頂頂表智慧要用我們的聰明智慧去利益一切眾

生真的燒掉了你還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佛門裡有許多文字跡

相言語都是表法的意在言外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真正體

會到如來所說的真實義

多寶佛塔是什麼多寶佛塔表我們的清淨心釋迦牟尼佛表什

麼表我們的修行我們在此地講經在念佛堂念佛這就是供養釋

迦牟尼佛我們在這裡面得一心不亂得智慧明瞭這就是供養多寶

佛塔大家要曉得這個意思不能搞錯了搞錯了就是迷信佛法常

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佛在《華嚴

經》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

理解佛的意思由此可知學佛沒有善知識指導沒辦法成就為什

麼意思不在文字裡面在文字外面你一定要能領略弦外之音才能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三

如法末後一句這是長行文的總結

戊三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遊此世界

之問長行竟

這是無盡意菩薩的兩個大問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做了簡單扼要的

答覆雖然言語簡要意思卻無有窮盡圓圓滿滿的解答出來我們

對於觀世音菩薩認識清楚了才能相信他才曉得怎樣去修學普門的

法門乙

二偈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四

偈頌大部分屬於重頌但是也有孤起頌所謂重頌是指重複

前面的經文重頌的意義有很多第一為了提起觀照的功夫經典

必須要能夠背誦如果要不熟不能背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提

不起觀照功夫沒有辦法把這些道理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換

言之你必須要記住長行文內容多難記偈頌等於詩歌一樣好

記長行文便於解釋偈頌便於記憶另一個意思佛講經時聽眾

有先來後到先來的人前面的內容都聽到了後來的人沒有聽到

佛很慈悲用偈頌把前面講過的為后來者再略說一遍雖然你是後到

的前面的意思從偈頌當中也能夠體會得到都能夠得到完整的佛

法當中也有孤起頌就是前面有不圓滿的地方以偈頌來補充使佛

三正釋經文

三四五

說的意思更圓滿更為究竟世間人都喜歡音樂喜歡唱歌偈頌就

是歌詞可以配上樂章來演奏可以唱的

二偈頌文後重頌什師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

入有二十六行分三

什師是指鳩摩羅什大師他所翻譯的《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只到這個地方沒有偈頌「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入」這在

終南山道宣律師《法華經弘傳序》中說得很清楚說明這一段偈頌是

什麼人翻譯的什麼時候補進去的「有二十六行」偈頌是五言

頌四句一首二十六行就是一共有二十六首

丙一一行

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六

這是敘說的儀式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這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因緣可是意思是雙含

世尊妙相萬德莊嚴歎相即美德問彼兼含次問

「歎相」就是讚美佛的智慧德能因為每一種相好都是百福莊

嚴「問彼兼含次問」文字上看起來只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

由實際上也問觀世音菩薩以什麼樣的因緣到我們娑婆世界來遊歷

弘化這兩層意思一個是顯的一個是暗含著的

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二初二行總歎行願

以下有二十二首就是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為兩段第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七

一段是「總歎行願」是總答後面二十首是別答

丁一二行

總歎行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

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具足妙相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這就是

對佛的稱讚『偈答無盡意』無盡意用偈頌來問佛也用偈頌來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八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汝聽二字勅令審諦觀音行者一心

三智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就是集結經的人安上的從『汝聽觀

音行』這是佛說的「汝聽二字敕令審諦」諦審是用智慧

去聽用智慧去揀別不是盲從「觀音行者一心三智」這八個

字要牢牢記住人家問觀音行是什麼一心三智一心是體三智是

作用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你要有事一心就有一切

智有理一心就有道種智一切種智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相當

於事一心所以阿羅漢有一切智沒有道種智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

性有一切智道種智地上菩薩三智具足三智都是一心當中流露

出來的有了智慧什麼事都能辦

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

三正釋經文

三四九

這是講菩薩利生的事業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故云善應一切國土處處現往故云

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歷劫者經劫難量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真心是真如實際理體也就是法身

現種種形就是應化身「故云善應」不動而應這才叫善「一切國

土處處現往故云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一心三智四弘

願廣都是我們特別要記住要修學的地方「歷劫者經劫難量」

顯示出恆心耐心毅力不畏一切艱苦要長時間的來修學

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修諸佛

行方名侍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〇

這三句是為佛弟子應該要學習的我們要學佛怎麼樣存心怎

麼樣作為這才叫學佛學佛就是侍佛做佛的侍者佛今天不在世

間我們能夠如是做我們就跟阿難尊者一樣沒有離開佛一步

一一佛所皆發淨願由菩薩行願深大故真智遍拔眾苦應

身普度一切也

己一一行

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一

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

機也心念意業機也諸有即二十五有聞名注念見形禮拜

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

「稱」就是稱揚聖號稱字就是口念我們叫念佛持名這

是屬於口業「見身故禮」朝暮禮拜這是身業「心念」這是

意業這是三業恭敬受持「諸有」就是「二十五有」歸納為欲界

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展開來就是講三界六道的諸苦「聞名注

念見形禮拜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

們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佛的話最為可

靠如果我們不信那是自己愚痴自己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二

辛一一行

頌免火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三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此下頌與長行事相不同又增幾種謂十四無畏特舉大

略實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難故加頌之

凡是有加頌就是本經裡面沒有本經雖然沒有但是《楞嚴

經》上有《楞嚴經》裡面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我們

在此地所看到的只有七難三毒二求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所以

兩經合參意思就非常的圓滿第一首是念觀音菩薩能免火難

辛二一行

頌免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這個意思都非常的明顯但是要記住前面長行文所講的「一心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四

念」念的時候有事一心理一心與功夫成片都要達到這個標準才

能夠消災免難向下兩首就是長行文所沒有的

辛三一行

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須彌』是高山登山的人遇到山難或者是有人謀害在山上

把你推下去在這個時候一心稱名菩薩能夠救護你縱然從高山上

墮下來不至於傷害身命

辛四一行

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逐』是追逐這兩首都是講遭遇山難一個是被人推墮的一

三正釋經文

三五五

個是被人追逐的

辛五一行

頌免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值』是遇到『賊』也當作盜賊講凡是遇到強盜土匪總

有怨業在其中這些人拿著兵器來加害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

冥冥當中加持叫這些怨賊起一念慈悲心你就免了這個災難這都

是菩薩神力的加持

辛六一行

頌免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這也是重頌『王難』就是死刑從前死刑都是殺頭犯人被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六

死刑在臨刑的時候觀音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使得劊子手正要砍頭

的時候刀忽然折斷在以前監斬官遇到這樣的現象一定會赦免

他的死罪

辛七一行

頌免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枷鎖』就是被囚禁戴上枷與鎖關在監牢獄裡面「枷」是

刑具套在人的頸上「鎖」是指手鐐腳銬之類『杻』就是現在

講的手銬『械』是鎖在腳上的腳鐐是指這一類的刑具能夠一心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以不思議的神力也能幫你脫離災難後

面這一首是前面長行文沒有的加頌的

辛八一行

加頌呪詛毒藥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七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在世間確實有這些災難『咒』是一種邪術

還著本人者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

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

「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這是講役使鬼神一類的來

害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那些巫師之

類用這些法術只能夠整心術不正的人他可以差使鬼神來害他對於

正人君子鬼見到就害怕不敢加害這一類確實就像經上所講的

這個咒毒要是害不了別人回過頭來要害自己弊端也非常之多

這些事情古人的筆記小說裡有很多記載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

筆記》裡面就有很多這種例子可見得真正能夠保衛自己心地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八

淨慈悲一切鬼神見到你只有恭敬不敢加害

如《譬喻經》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

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與之遂恨而

去梵志能起屍使鬼招得殺鬼勅曰彼辱我往殺之山中有

羅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誦守口莫犯

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

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却殺其

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

梵志得活東坡云還著失慈當云兩家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

明而出此鄙俗語也還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

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喻如含血噴天返污己身將頭觸

三正釋經文

三五九

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非菩薩加罰於彼亦非行人起心願著

彼也

此地引用《譬喻經》裡面的一段故事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

「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這是就事

論事在事相上一定邪不勝正如果你純正縱然入邪見稠林也

不能傷害你一分一毫我們現在心地縱然說正不是純正還帶著一

絲邪思邪的力量還是可以侵犯你所以要一心持名一心是純正

大慈悲心能轉變惡人的念頭能轉變他的殺機轉變他凶的念頭觀

音菩薩以正以慈這個力量來救護眾生我們自己在一念清淨心當

中也能生起像菩薩這樣的正心慈悲心自然能夠感應道交而免

除毒害

理則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〇

從理上講「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當人是指自己全是

自己心裡面變的

今正念觀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聞復歸元真彼毒惡等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還著本人而誰著耶

這是從理上說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所謂是四科七

大四科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將一切法歸納成這四

大類七大是講的地水火風空見識《楞嚴經》二十五

圓通就是十八界加上七大無論從哪個方面修學都能成為無上

道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三毒十惡也離不開四科七大所以

確實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心迷了才會變三毒十惡覺悟就

沒有了由此可知外境本無善惡善惡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一

諸佛菩薩的心念念清淨念念慈悲換言之念念覺而不迷就叫

佛菩薩純善無惡純善的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

惡二邊都離開才叫真善才叫純善心清淨平等這是我們自己真

心原本的樣子以這個心照見一切萬法法法無非寂滅相所以確

實是「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辛九一行

頌免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這是重頌講遭遇這些鬼難

辛十一行

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二

這是加頌的前面沒有這種情形也是常常遇到的特別是喜歡

旅遊登山的人山上有許多毒蛇猛獸之類如果你遭遇這些惡獸

立刻能想到這首偈子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這些惡獸自自然然就離

開了辛

十一一行

加頌蛇蝎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這是指有毒的爬蟲類毒蛇毒蟲到處都有一般人很難辨別

有劇毒的蛇蠍要是被牠們咬了毒性猛的大概幾個小時就會讓人失

掉性命所以要懂得急救的方法登山一定要有領隊有人能夠辨別

蛇的毒性還得要預備臨時救急的藥品懂得蛇性情的人告訴我們

蛇也不隨便攻擊人牠的攻擊多半都是屬於防衛性質我們遇到了

站在那裡不動能夠念觀音菩薩牠自然就走了你要走動牠以為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三

你要傷害牠就會攻擊你所以遇到了不要害怕稱念觀音菩薩菩

薩神力加持牠自然就走了

辛十二一行

加頌雲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這種災難類似颱風颱風有的時候也有大雷雨在北方有冰雹

冰雹大小不一定如果是大的不但能傷人傷畜獸還破壞房屋

會造成很大的災難經上說境隨心轉種種自然災難與我們的心念都

有密切的關係

庚二一行

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四

三毒跟二求兩句話就包括了

三毒熾盛眾苦逼身男女皆無困厄孤伶妙智之力悉能救

之頌初答觀音得名竟

「三毒熾盛」熾盛是形容詞像火燒得非常的旺盛「眾苦逼

身」三毒是苦因有苦因必定有苦果苦果逼迫我們的身心「男

女皆無困厄孤伶」這兩句是講二求沒有子女晚年就感覺得孤

苦伶仃觀世音菩薩「妙智之力悉能救之」

三正釋經文

三六五

己一二行

明身業普應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

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

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

自在也

「能應之由」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由神力及智方便」

下面是解釋「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千如如

就是真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這個境界必得明心見性才

能夠現前到達這個境界作用就廣大了具足神通具足智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六

「通雖性具」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每個人都具

足如來果地上的十種不思議神通雖然你本性裡面具足可是你現在

迷了本性雖然有本能不能起作用「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菩薩是這麼修成的我們幾時才能夠廣

修妙智方便得到根本智之後才能博學多聞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

上示現入三摩地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證得圓初住的果位從此之

後才能夠廣修妙智方便博學多聞就像善財童子他要不是在文殊

會上成就了根本智就沒有資格五十三參廣修妙智方便

這個修學的次序決定不能顛倒一顛倒我們就吃大虧了就不

會成就所以佛門修學是先專後博它是這個次序而目前我們的修

學樣樣都看樣樣都學學到最後再專一樣把其他的捨棄這個

在初學當然也未嘗不可可是也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

因緣厚的博學不久就可以決定一個行門從此開始修學如果你學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七

多了反而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那這一生必定空過這是相當不容

易的廣

修妙智方便是要自己得清淨心之後證得理一心不亂在

教下講大開圓解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可以博學多

聞可以出去參學在參學當中「照性發通」這是參學的功德

《四十華嚴》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演的就是這個意思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觀音菩薩才有這麼大的威德神力加

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常論惡趣但局三途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

苦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八

「常論惡趣」常是通常通常我們講惡道「但局三途」

只講三惡道「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偈頌說『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種種諸惡趣」不專指三惡道而通指

九界九法界連菩薩都包括在裡面菩薩何以也是惡趣因為變易生

死還沒了所以跟佛一比他是惡趣此地講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三途是九法界當中最苦最為可怖的境

界「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苦也」度三途不容

易三途迷得太深很難覺悟佛在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諸佛菩薩度

三惡道最高只能夠幫助他們提升到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層天再往

上面去就不行了佛菩薩都無能為力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許多佛事裡面譬如大蒙山施食的對象是鬼道儀規裡面雖然

是盡自己的心力來超度他們往生淨土實際上能不能達到太難太難

了梁皇懺是寶誌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再

三正釋經文

三六九

來的以菩薩威神之力也只能夠把她從惡道超度到忉利天諸位要曉

得靠別人超度是別人的福報幫助你但是別人的福報最多幫你到忉

利天再想往上到夜摩天還要靠自己一分定力諸佛菩薩的福報可

以給我們我們能夠享受他的智慧禪定沒有辦法給我們所以超

度是修福加持如果我們自己不修福他什麼也得不到這個事情

《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說得很明白婆羅門女的母親墮在地獄裡她

自己修念佛法門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念到一心不亂這個福報大

母親沾光就能夠超生她為什麼能夠得一心不亂因為她想救她母

親等於說是她母親墮落促使她修成的這是她母親的福報她母親

要不墮惡道她也不學佛她也不會一心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還

是個生死凡夫所以她的成就是她母親為她的增上緣幫助她成就

我們修大蒙山自己要覺悟要真正轉變身口意三業自己境

界提升了這些鬼神得到福報確實能離開三惡道所以念三皈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〇

自己要真皈依念懺悔偈自己要真懺悔他就得福了等於說勸

他希望他也能夠修也能夠回轉心意他能夠轉超度的力量更大

更快他不能轉也給他種了善根所以佛事儀規要熟悉要一心稱

念誠則靈超度的道理是在此地

三惡道苦不容易得度雖不容易佛菩薩的慈悲心並不因為他

難度就捨棄還是要常常提醒希望他快點回頭幾時他覺悟回頭

了他就離開惡道因此常常不斷的提示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想

救度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他就得度了

己二二行

明意業普觀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

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一

科題將經文的意思明白的顯示出來這兩首正是我們修學的重要

綱領

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此

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

之『

真觀』「觀」就是觀照初學真正肯用功真正發心修行

這兩首偈子就是現前修學的綱領真以息妄以真心觀察世間待人

接物真心裡面沒有妄念這就是我們講的真誠也就是菩提心裡面

的直心至誠心『清淨觀』清淨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深心

不染雖然在五欲六塵當中決定不染五欲六塵心是清淨的

『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二

以這首偈就是頌菩提心我把它歸納為八個字真誠清淨智慧

慈悲我們應當努力向這個目標來學習智悲慈都是真誠清淨心

的作用智可以破惑自己沒有迷惑了因為你真誠清淨對自己

來講是般若無知如果還有個知(智慧)那個智慧就是無明佛在

《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就是無明要救度一

切眾生眾生有惑業苦破眾生的迷惑就要智慧智以破惑悲

以拔苦慈以與樂可見得智悲慈都是利益眾生的他受用自己

的受用就是真誠清淨所以這個智慧是對別人用的幫助別人破除

迷惑對自己真實清淨就好「以此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

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之」

大士之所以應身示現者實賴於此耳無垢下歎上五觀無

垢慧日歎觀智之體伏災普照歎觀智之用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三

『無垢清淨光』以下是「歎上五觀」是讚歎

己三一行

明口業說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首是頌「口業說法」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初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

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

肅故云悲體等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如果沒有身沒有意

縱有口也不能說身口意三業是一而三三而一分不開的第一

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菩薩的身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四

大悲之體他是以這個身體來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此身先用戒德

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等」佛法的修學是建立在戒

德的基礎上如果疏忽了持戒你只能在一剎那間一心念觀音菩薩名

號這樣救七難行離三毒就不行了如果自己有戒定然後得菩薩

神力加持可以幫助你離三毒得一心不亂可見得戒很重要

修戒律這麼重要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講印光大師非常慈悲

他在一生當中提倡了三本書叫我們依照修學用它們代替戒律第一

個是《了凡四訓》第二個是《感應篇彙編》第三個是《安士全

書》這個我們能看得懂可以依照修學戒德的基礎能奠定下來

佛道才有希望否則成佛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恐怕很難做得到

次句菩薩以慈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喻如

大雲故云慈意等

三正釋經文

三七五

第二句是『慈意妙大雲』「菩薩以慈為心意」所謂「慈悲為

本方便為門」慈悲與方便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是感情的

慈悲是理智的慈悲理智的方便如果要落到以感情為基礎「慈

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一定要修戒修定修慧然後慈

悲方便才真正能夠利益眾生

二輪既施然後說法三句正說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藥所宣

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第三句這是比喻說法『甘露』此地註解是「不死之神藥」

是用來比喻佛法「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佛法是無生之法佛法是真正解脫之法

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說那知於慈雲中澍大法雨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六

蒙潤一切煩惱猛燄悉皆滅除也慈雲是慈悲普澍雨是說法普

能滅是利益普也

末後一句說明它的功德利益『滅除煩惱焰』煩惱就是起惑

煩惱要是滅掉了當然不造業既不造業當然沒有果報這才能真

正超越輪迴生死這是說法的功德利益

己四一行

明加頌官陣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事係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今昔怨仇此時

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祛彌顯大士神智之力也

「事係訟庭」就是今天講的法院以前中國沒有法院所有訴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七

訟案件都是縣市長審判「身臨戰陣」這是從軍在戰場「心憂刑

罰」這是指在法庭裡面怕訴訟失敗要受刑事上的處分「命慮兵

殘」這是在戰場上有這個恐懼「今昔怨仇此時合會」不是

冤家不會打官司在戰場上如果前世不是怨仇他不會殺你人命

確實是有定數沒有什麼冤枉死的在戰場喪失性命都是有定數的

我剛學佛時朱鏡宙老居士講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激發我的信

心他之所以學佛也是因為親身遇到這些事情才相信否則他是學

科學的怎麼會相信鬼神怎麼會學佛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岳父是

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章太炎在生時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這

是他見到的但是他那時半信半疑並沒有回頭來學佛

他說他學佛是在抗戰期間當時在重慶有天晚上跟一些朋友

們打牌玩到很晚才回去回去的路相當遠重慶抗戰期間路燈都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八

二十瓦的小燈泡亮度不夠沒有辦法照路的只是看到有個光在那

裡順著路走就是了他半夜回去走到半路上看到前面有個女人

跟他距離沒有多遠他也沒多想走在後面走了差不多半個鐘點忽

然想起來怎麼會有一個女人半夜在路上走這麼一想他說身上就

寒毛直豎再仔細一看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半身就嚇得不得了

他從那時才開始相信佛這才學佛後來他說那次一定是觀世音菩薩

化身來度他的如果自己不親自見到別人怎麼講都不相信這是他

學佛的因緣

他所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說不盡他是學經濟財政

的抗戰前在蘇州一家銀行做經理所以交際應酬也很多朋友常在

一塊聚會當中有一個朋友是走陰差的晚上會到陰曹地府去辦公

傳遞公文不像章太炎章太炎是做判官判官相當於祕書長權很

大的有一天這個朋友說上海城隍廟送了一卷公文來就是生死

三正釋經文

三七九

簿送到江蘇省蘇州都城隍這兒這個事情是他經手的他說翻開看

了一下感覺莫名其妙那個名單上的名字有四個字五個字六個

字的所以到第二天朋友聚會就討論這個事情他說中國人的姓名頂

多四個字這次送來的名單很多都是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的他

們幾個在一塊怎樣想都想不通懷疑他是不是看錯了他說昨天晚上

看的一點也沒錯結果三個月之後就是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在上海

向國民黨發動攻擊死了許多人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人的

所以老居士講可見得在戰爭當中哪一個該死那個名冊都送

到閻王那兒去了沒有冤枉的不該死的那上頭沒有名字該死的名

字早已經送去了如果沒有冤仇在戰場上哪怕子彈打在身上也不會

死為什麼沒有冤仇確實善惡果報我們應當要謹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〇

丁一一行

一句

頌勸持名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

勿生疑

這五句是「頌勸持名」菩薩利益眾生的神力慈悲方便具不

可思議念這一句名號要懂得理論有理論依據曉得念的方法一

心稱名才能有感應道交

妙音者說法不滯觀音者尋聲救苦梵音者音性無著

潮音者應不失時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一

「妙音者說法不滯」滯是障礙菩薩具足四無礙辯才所

以稱為妙音「觀音者尋聲救苦」觀音是悲心眾生有感他就有

應「梵音者音性無著」梵是清淨的意思無染無著沒有分

別執著「潮音者應不失時」海潮起伏有一定的時間什麼時候

漲潮什麼時候落潮有定時的這是比喻菩薩有信用決定可靠

「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勝是勝過世間所有的音聲不能與

之相比

大士具如是德度脫眾生故須時常持念不間不疑無不隨

心滿願

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將這一句聖號念念不忘保持不失

「不間」間是間斷一心稱名不要間斷「不疑」決定沒有疑

惑不間不疑這四個字是感應的祕訣如果你持名有間斷有疑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二

就沒有感應效果就失掉了無間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才會有

感應真正能做到不間不疑「無不隨心滿願」真是有求必應

顯示出菩薩神力不可思議「一心持名不間不疑」這八個字能做

到你就具備了求感應的資格方法

若也疑兕在懷朝勤夕怠無惑乎大士之不應也

你心裡有疑惑又懈怠「朝勤夕怠」就是稱名間斷那當然沒

有感應佛在經上把這些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你自己

不能體會還要去怪佛菩薩這個罪就太大了

丁二一行三句

頌勸供養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

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三

這是世尊勸勉我們要修供養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名淨聖

地上菩薩皆稱聖人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位由於他修行的方

法圓滿成就所以心地非常清淨稱之為『淨聖』

冥資不虛於苦惱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

「冥」是暗中「資」是幫助他大慈大悲在暗中幫助一切

眾生不管你有求沒求他的神力方便是平等的加持眾生有苦

惱有死難的時候菩薩是唯一能夠靠得住的如同小孩依靠父母一

樣他認為父母最可靠別的人他懷疑

具一切功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四無畏也慈視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四

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無窮故須

歸命頂禮問答顯德竟

他是具足圓滿的功德所以才能夠有求必應更難得的是「慈

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什麼樣的人可度就

是前面所講的八個字「一心稱念不間不疑」這就是菩薩要度的

對象具足這八個字的人機緣成熟了菩薩先度機緣成熟的人這個

感應特別顯著「其福聚如海」海是比喻說他的福報聚集起來像

大海一樣無量無邊「利澤無窮故須歸命頂禮」

到此地偈頌是將菩薩遊化娑婆世界的德行也答覆完了前面曾經

說過這當中還有個知音的人就是持地菩薩

甲二聞品得益

三正釋經文

三八五

這是第二個大段落品就是「普門品」世尊跟無盡意菩薩觀

世音菩薩一問一答旁邊聽的人得到利益了

乙一持地稱歎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

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

功德不少

『聞是觀世音菩薩品』狹義而言觀世音菩薩品就是指這一品

「普門品」廣義而言《楞嚴經》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六

觀世音菩薩品《華嚴經》的「觀自在菩薩章」也是觀世音菩薩品

『自在之業』「業」是講事業普度眾生的事業太自在了沒

有障礙

『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我們今天讀誦

「普門品」學「普門品」就有流通佛法的責任因為念觀世音菩

薩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人雖然很多但是不知道觀世音從哪裡來的

也不曉得觀世音菩薩究竟有什麼樣的德行我們要常常為那些人解

釋勸那些人讀經不但勸他們讀而且一定要把經的意思講給他們

聽使他們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曉得如何修學普門法門才能夠得到

真實功德利益正如持地菩薩所說我們的功德也就大了

《寶雲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

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艸木六種子所依七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七

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亦爾

這尊菩薩因為得到持地三昧所以稱為持地菩薩「如世間

地」地有生生之德一切生物都必須依靠地地有十種德行第一

「廣大」第二「眾生依」一切眾生都要依大地才能夠生存第三

「無好惡」心是平等的沒有好惡第四「受大雨」它能夠承受

得了第五「生草木」第六「種子所依」第七「生眾寶」第八

「生眾藥」第九「風不動」第十「師子吼不驚」這些有的是法

說有的是比喻皆不難懂

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

外患自平故聞此品而稱歎之

這位菩薩「昔遇毘舍浮佛」這是講他過去在因地當中曾經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八

到毘舍浮佛他那個時候修苦行哪個地方路不好他就替人修路

便利人往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

妙法內平自心外患自平」他從這裡開悟這是講他的功德妙法

是指大乘佛法在此地狹義的是指觀世音菩薩普門這個法門一心

稱念禮拜這個妙法無間無疑內心就平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

名號內心平了外面境界就平一切災難應念消除這個感應道交

太顯著了「故聞此品而稱歎之」誰能稱讚心平的人能稱讚他

一聽就明白了所以才出來讚歎

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

通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以真觀淨觀照心

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謂之普門自萬

物而反照無不融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矣故或以自在為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九

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

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功德

不少者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

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

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聞者功德不少此菩薩聊

知分曉也

只要得一心觀音自在普門圓通全都具足那都是一心

裡面的作用「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

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也」《華嚴經》裡面也稱觀自在

「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這個裡

面境界也非常的廣大詳讀《楞嚴經》可知「功德不少者顯自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九〇

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則

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

行遂為己有」我們自己統統都能得到「故曰聞者功德不少」

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持地菩薩能看得出來所以他在此地給我們說

乙二聞品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謂無同等之物與此齊等也以如來最上之

德證窮法界淵底毗盧有師法身有主向上一著世出世法

皆立下風無有同等之物與之齊等觀音體此以成普門之行隨類

三正釋經文

三九一

應化無等與等故聞其風者皆能發如是心也普門圓應竟

「聞品獲益」等於這一品的流通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梵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講的菩提心大家聽了之後個

個都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心一心稱念菩提心統統具足了

Page 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到了所以這三經要合起來看才能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了解觀

世音菩薩我們學習經典對其中的道理方法通達明瞭自然能夠

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能得佛菩薩加持開智慧得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教我們「世間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我們平常念

阿彌陀佛真正遇到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非常有效也正因為如

此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勸勉學佛人以念佛為主另每天念一千聲觀

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只是為自己念的更是為

世界一切苦難眾生念的為了祈求世界和平特別在現今世界不太

平社會不安定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時時有危機感身心都不安

穩佛弟子要放眼世界念念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幾時世界

社會能和平安定人民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佛陀教育的目的就

達到了

目 錄

  

目 

編輯說明

一前言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㈡釋品題

七八

  ①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七八

  ②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八〇

  ③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一〇六

  ④

釋名號之義

一〇八

 ㈢述來意

一一八

 ㈣勸發心

一一九

三正釋經文

一二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科判

一前言

一前言

在講經之初必須將經題做個簡單的介紹大義法師的註解在

《法華經》註疏裡面是值得讚揚的註解的名稱叫《法華經大成》

意思就是集古註之大成他註經的體例不是遵循天台家風而是採取

華嚴「十門開啟」這裡玄義把它省略了但是經題必須要介紹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

妙字是能讚之辭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不出三種一眾生

法二佛法三心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本無眾生及於諸佛

只因迷悟有差所以生佛有異此經為諸佛之心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先解釋「法」字然後再說法是如何之妙

「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這是《法華經》討論的中心論題

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權實之法再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眾生法佛法心法「如

是三法元是一心」心法是體佛法跟眾生法都是相用覺悟了

就叫做佛法迷了就叫做眾生法悟心法這個心法就叫佛法迷心

法這個心法就叫眾生法可見得三法原來是一心「此經為諸佛之

心宗」著重在心法上所以稱之為「經中之王王於三藏」意思

就是在此地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眾生迷而不知

㈠釋經題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眾生法從哪來的就是迷了心法而

有的「以不了真如法一」了是明瞭由於我們不能夠明瞭真如法

是一真正明瞭的人法界是一沒有二原本是一真唯有一才稱之

為真叫一真法界二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怎樣才能夠明瞭真

如法一這要從心地上做功夫正是《彌陀經》所提倡的一心不亂

一心是真心一心所現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如果要想證得一真法

界想入華嚴無礙境界必須要一心由此可知修行的重點就是在

一心不亂凡夫之迷就是迷失了一心「妄受五蘊色心」受是感

受五蘊色受想行識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色是

物質心是精神你在物質精神上有種種的感受這些感受都不是

真實的「雖為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雖然我們被無明煩惱所

纏縛但是真性並沒有失掉還是那樣的清淨「眾生迷而不知」

就是不明瞭諸法實相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裡開示我們的真心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

不生不滅的境界也是清淨寂滅我們聽了有人相信有人不信

有人是半信半疑必得自己親證這個境界才算是正信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此眾生法何其妙哉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這就說明佛為什麼出現

在世間「知見一開」這是佛法常講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法

華經》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入這個境界那就像觀世音

菩薩所講的斷六結證三空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正是《心經》所

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在菩薩地位上究竟是何等地位要依《華

嚴》《法華》來說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要是依別教來說

則是初地菩薩的地位因為我們所依據的都是圓教一乘經典所以我

㈠釋經題

一一

們應該依圓教來看是圓初住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證得理一心就

是證得圓初住所以一心不亂就是理一心但裡面的境界還有淺深不

同初住以後一直到如來地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

是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同樣證得理一心淺深差別很大這是

說初住菩薩所見到的諸法實相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自己修行方向目標在哪裡自己

修學應該要怎樣用功現前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夠悟入

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

種智」我們要能常常提起這個疑問再仔細想想原來我們犯了很

大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無時無刻不在起心動念分別執

著這樣怎麼能夠得一心

在一切環境裡禁不起考驗心總是為境界所轉這就叫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

如果不能夠離開眾生法怎麼能夠證得佛法離開不是說我們把眾生

法界擺脫掉因為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是一法界不是二法界你怎麼

能擺脫得掉

如何離開從內心離開在眾生法裡面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就

是佛法如果在眾生法裡面起分別執著佛法就變成了眾生法離開

一切分別執著眾生法就是佛法佛法跟眾生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我們講迷講悟起心動念就叫迷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叫

佛法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性相常住

循業發現十界差殊而十法界九界皆權佛界為實

㈠釋經題

一三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不但出

世法本來寂滅世間法也本來寂滅世間什麼法就是我們現在的生

活環境我們身心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本來清淨寂滅何以

我們現在感覺煩惱重重業障深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你迷

了煩惱業障都不是真實的不但煩惱業障不是真實的連果報

也不是真實的就跟作夢一樣因為你在夢中你不覺夢中的境界

實際上也是清淨寂滅的你夢醒就知道了為什麼夢全是虛妄

的正在作夢的時候夢中境界是從無生有有即是無可是你不知

道自己在作夢你把夢境當作真實在那裡起分別執著在夢中造

業受苦受報醒來之後一場空什麼也沒有惑也沒有業也沒

有果報也沒有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覺的是什麼他曉得我

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面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住的是不思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

解脫境界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妙不可言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修成這個樣子還是沒入境界

為什麼不入境界就是始終把境界當真實在這虛妄裡面分別執著

起心動念換言之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說的是修佛法其實修的

統統是眾生法幾時你要真學佛法了那就回光返照一念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用分別執著這個意識心學大乘一乘佛法這個

大乘一乘還是世間法清涼大師說得明白用意識心來修學佛法

他的結果就是增長邪見如果離開了經典以意識心來修禪定(禪定

是行門的總綱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修定)大師說他的結果是

增長無明譬如這七天法會如果不講經也不講開示大家都在這

裡念觀世音菩薩結果恐怕大多數都是增長無明每天給你講經不

念佛天天在字裡行間去思惟去幻想增長邪見我們現在兩種都

有如果既增長無明又增長邪見麻煩可大了所以一定要會修學

㈠釋經題

一五

如果會了你聽經增長智慧念佛是打斷無明這個功德殊勝不可

思議「

性相常住」這是把十法界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真實法

裡面是性相常住「循業發現十界差殊」那就是循業發現變現

為十法界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

「九界皆權佛界為實」因此九法界都不能分別執著才能夠入佛

法界我們現前畢竟還沒能捨妄想執著沒能捨掉就是凡夫既是凡

夫必定是起惑造業輪迴所以下段就重要了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中品惡因報在餓鬼下品惡因

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上品善因感天

趣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果說六度法證菩

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妙唯一佛界方始云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地獄就是這麼來的本來沒有

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造了罪業不是佛菩薩閻羅王造一個地

獄把你送到裡面去受罪而是你自己變現的譬如我們有惡心常常

想害人你就會做噩夢夢裡頭夢到惡人要害自己不是你害別人

就是人家害你你的心要是純善的你做的夢是好夢你心是清淨的

就不作夢你既然曉得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就曉得十法界統統是自心

變現的地獄是自己變現的餓鬼也是自己變現的沒有一法不是你

自己心變現的所以修行最要緊的是修心「中品惡因報在餓鬼

下品惡因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趣

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道這裡的修羅趣是指天阿修羅道「上品善因

感天趣」這是生天「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

果」辟支是緣覺「說六度法證菩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

妙」這個妙單指佛法界換言之單指一真法界這才是妙所

㈠釋經題

一七

以底下說「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才叫妙

心法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此心能相能性能凡

能聖能善能惡能佛能眾生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

特人不自觀心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

轉如虛空無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

脫如大圓鏡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華嚴經》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很難懂所以禪家常講「若

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成佛就是認識心明瞭心心在哪裡心

是什麼樣子這是很大的問題《楞嚴經》一開端就提出這個問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

「七處徵心」心在哪裡找不到「十番顯見」告訴我們心就是

六根的根性讀《楞嚴經》可知眼根有生有滅見性不生不滅所

以阿難找不到心在哪裡真心盡虛空遍法界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

界你要問妄心為什麼也盡虛空遍法界因為真妄是一不是二悟

了就真迷了就妄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

「此心能相能性」性是本體相是現相像我們每天晚上作

夢能作夢的心是一但是做的夢都不一樣誰曾經做過相同的夢

這個很少有能現相的心是一所現的境界相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

莊嚴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境界「能凡能聖」你迷就現凡夫相覺

悟就現佛菩薩相「能善能惡」一念慈悲心就善一念瞋恚百

萬障門開「能佛能眾生」能成佛也能成九界眾生由此可知

我們自己這個心真是萬德萬能萬德萬能的心就看我們自己如何運

用諸佛菩薩大用無方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為什麼

㈠釋經題

一九

有這麼大的能力本能如是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本來

具足這個能力佛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種能力不只他有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心既有心哪一個人沒有這個能

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不會用這才叫冤枉為什麼不會用接下去就

說得很清楚

「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這兩句話是出自《華嚴

經》「特人不自觀心」這句話指出佛之所以成佛菩薩之所以成

菩薩就是因為他會觀心觀音菩薩之所以能成為觀音菩薩《楞嚴

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就

是觀心這個方法是修行關鍵所在你要是不懂不管你怎麼苦修

還是修的眾生法不會有成就修眾生法是人天福報福報大了煩惱

也多沒有福報的人有煩惱福報大的人煩惱更多這就是沒能擺脫

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

「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

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脫如大圓鏡普

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這是把心的體相作用的妙處給我們

點出來了實在是妙妙不可言

佛無別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眾生心心佛與眾生是

三無差別

這個三法皆不可思議三法都稱之為妙

以上我們只說個大概最重要的就是要曉得心法的重要我們所

有的功夫都應當用在心法上會用功的人就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

疏鈔》中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覺得處處還有障礙那

是你不會用心會用心的人沒有障礙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是自

己修攝其心的增上緣不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變成障礙不但逆

㈠釋經題

二一

境是障礙順境更是障礙為什麼順境裡面起貪心起慳吝心捨

不得放下所以順境的障礙比逆境還要大佛法的修學先從逆境裡面

修先學苦行修逆境是以大迦葉尊者為榜樣修頭陀行到逆境沒

有障礙心清淨了再修順境修順境是以善財童子為榜樣善財童

子一出生他家裡連草木都長成金芽銀芽都現的是七寶那現的

是一片順境順境裡不動心順境修圓滿那就成佛了

可見得會修心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是增上緣無論遇到什麼

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不善修心的人佛菩薩來

了他也看成魔一切都是障礙譬如念佛念得心剛清淨要得一心

了忽然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現在你面前你一歡喜定沒有了

一心就被破壞你的功夫就失掉了《楞嚴經》教我們不管什麼境

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你要觀心這個觀心

就是觀世音菩薩「入流亡所」就是那個入流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

地所用的功夫就是入流兩個字向內觀照不向外攀緣一失掉觀

照的功夫心就被外面境界牽走了這是講用功的人大病之處

本跡二門妙

分二

一跡門十妙

約本跡二門皆具十妙跡門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

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

妙十功德利益妙

「本跡二門皆具十妙」本是佛在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講十

法界佛法界是本其餘九法界都叫跡佛可以非常自在無礙的示現

在九法界利益眾生本跡皆具十妙這個十是表法不是定數是表

無量無邊無有一法不妙無量無邊的法說不盡歸納為十大綱領

㈠釋經題

二三

略說而已

一境妙境有多種有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

諦境三諦境一諦境無諦境如上諸境是諸佛之所證文云

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境妙也

境是講境界境界無量無邊本經有十如是的境界有十二因緣

的境界(緣覺的境界)聲聞有四諦的境界菩薩有二諦三諦一

諦無諦的境界像上面所講種種境界是諸佛所證真實不虛而十

如是境是總括十法界所謂是「百界千如」世出世間的境界完全都

包含在其中經文裡面說「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

實相者」從相上講就是境界妙諸法實相是境妙可是這個境妙是

唯佛能夠證知我們不能夠實證再跟諸位說如果我們要是實在證

得你的生活就起了變化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法喜充滿無論在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

個境界裡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滿心歡喜到阿鼻地獄也滿心歡喜你

的歡喜心不增不減為什麼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妙絕不會

生煩惱如果你生煩惱那就不妙

這樣說起來像《地藏經》中講到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參觀看

到地獄境況他很同情也很悲痛難過地藏菩薩是不是動了心

不是的這是什麼恆順眾生眾生喜歡我們露出喜歡相眾生悲

哀也得顯出悲哀相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這叫

法喜充滿正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才能夠普利有情

眾生真動了心自己都迷了亂了還能為眾生指出一條光明的道

路嗎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動才能看到境妙

二智妙有世間智出世間智皆自一切種智之所出諸佛

智慧無上一切所不能及文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唯我

㈠釋經題

二五

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者智妙也

智是智慧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

也是我們真心(就是一心)本自具足這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就

叫做道種智也叫做後得智或者叫做權智是為他受用的自受用

的是根本智是一切種智自受用也就是《般若經》說的「般若無

知」對別人講他受用是「無所不知」也許諸位心裡面有疑惑

我們自受用應該無所不知他受用的時候他無知我無所不知這就

迷了這就叫顛倒錯亂無明就這麼起來的《楞嚴經》中富樓那尊

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無明佛告訴他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麼來的我有智慧我

樣樣都通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我們讀《六祖壇經》人家請教六

祖六祖說他什麼都不會自受用裡頭是無知無能他受用是無所不

知無所不能我們要懂得這種甚深的道理我們要求的智慧是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

麼求無分別智這是真智慧佛法都是教我們求根本智根本智怎

麼求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所以歸結到究竟還是講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別人來問問什麼你就能答

覆什麼那叫後得智為他受用那真是無所不知自己本身是清淨

心在定中他要替別人服務替大家做事他表現的是無所不能

所以我們不能把他受用當作自受用把自受用當作他受用《彌陀

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意思很深佛法的智慧

是從清淨心當中開發顯現出來的修清淨心必須要持戒因戒得

定因定開慧無定的智慧是狂慧屬於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三行妙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方為妙行文云無量

諸佛所而行深妙道又云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者行妙也

行是行為造作行一定要以智為基礎這個行為是智慧的行

㈠釋經題

二七

為智既然妙行哪有不妙的所以修行重要的是心行心正了身

與口自然就正所謂「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這叫做妙行什

麼叫一行一切行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五

十三參這代表的一切行五十三參每一參都是在鍛鍊自己的清淨

心都是訓練自己在一切境界上如如不動所以一切行就是一行一

行就是一切行所謂「無量為一一為無量」道理就在此地在念

佛法門來說念念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一念佛是一切行這個

三業行為之中念念不離佛號念念歸向一心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

妙行懂得這個原理運用在任何一個法門上無行不妙一一行都是

妙行江

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中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入舍

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都是妙行被須菩提看出來讚歎「希有世

尊」稀有就是妙行我們也天天穿衣天天吃飯須菩提不讚歎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

們稀有去讚歎釋迦牟尼佛稀有那是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穿衣

吃飯心清淨不染污一切行為是一心一切行歸到一心所以一切

行是一行一個清淨心起無量無邊的作用一行是一切行這個實在

是妙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一個行一個心二行就二心三行就三

心無量無邊的妄心無量無邊的念頭由此可知凡夫行與聖人之

行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聖人之行是成就清淨心成就平等心他

的眼裡萬法一如我們凡夫心不平等所以看一切法不平等我們就

沒辦法把一切行歸到一個清淨心

一個清淨心化為無量無邊的作用一多不二這叫妙行這個

道理我們懂得了在生活上可以訓練只要能夠照此訓練這叫真正

的修行凡是真修一定是修清淨心一定是修平等心唯有平等才

清淨唯有清淨才平等所以清淨心跟平等心是一心不是二心體上

講是平等相上講是清淨也可以說相上講是平等體上講是清

㈠釋經題

二九

淨清淨與平等互為體相作用是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就從這裡生起來的這樣的修行叫修佛行這種修法叫一乘佛

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佛乘是這樣修法的《法華

經》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是講的行妙

四位妙位者行之階進之級也但有權實布在眾經今

經圓位不落階級文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者位妙也

位是位次大乘法講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分別為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如來位是究竟的果位

此地講的位就是這五十二個位次這些位次有權有實什麼叫權什

麼叫實實是講真實權是講方便沒有見性統統叫權見了性以後

即是真實但是權實也相當複雜譬如說從本跡上來講本是實跡

是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如來地是實他現在是倒駕慈航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

現在菩薩位次上那是權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也示現在初地

也示現在初住甚至於示現一個凡夫俗子統統叫做權所以權實之

義是很廣泛的這部經屬於圓頓法門一發心就直入如來地這個位

太妙了宗門裡面所講的不落階級階級就是次第有初住二住

三住四住這就是階級不落階級就是頓超就是直入這叫做位

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

名雖有三其實一大乘法耳文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者

三法妙也

「三法即三軌」軌是軌則軌道必須要遵循的離開這個

軌道就出差錯了十妙裡頭其餘的九條你記得也好不記得也沒關

係這一條一定要記住為什麼對你如何用功它是一個重要的指

㈠釋經題

三一

導綱領

第一個「真性軌」這是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真性就是真心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真性就是至誠心不但在出世間

法這是第一個重要的修學綱領世間人講學問講修養也把它擺在第

一儒家的教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對應行妙致知

對應智妙誠意正心對應三法妙儒家也了不起

這是講用心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

真誠有人不理解「別人都欺騙我用假心對我我還要用真心對

待他」那我要問「別人甘心墮落生死輪迴你也甘心嗎」你要

成佛成菩薩你用的心跟他就不能一樣成佛成菩薩了生死

脫輪迴證一真法界就一定要用真心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管人

家用什麼心對我我只用真心待人決定不變這樣你學佛才奠定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

基礎具足了最重要的條件這叫親因緣這叫佛性種子

第二個條件是「觀照軌」這是用功的要領無論你修學什麼

法門一定要有觀照的功夫為什麼沒有觀照你不能得定不能開

慧不能得定就不能斷煩惱障不能開慧就不能破所知障二障不破

那是六道凡夫所以不能沒有觀照古大德給我們講修行功夫有三個

層次第一個就是觀照再升一級是照住再提升一級是照見這三

個功夫用在念佛法門上觀照得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

土我們不是這一生學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念佛法門都沒有

能夠往生西方世界什麼原因就是念這一句佛號沒有觀照功夫所

以生生世世念佛都變成人天福報照住就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亂

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與《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一樣這是

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

㈠釋經題

三三

何謂觀照觀照就是我們常常能提醒自己譬如我們六根接觸

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起了貪心馬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就提醒我們觀照的功夫我怎麼又迷了怎麼又起心動念

了心又往外跑了一提起佛號就能把心收回來這是觀照功夫心

不往境界上跑不向外留意把心收回來外面境界還是一樣清楚

心不被境界所轉這就是觀照的功夫這個功夫淺但是要不斷的去

做因為一失觀照心馬上就被外面境界牽跑了所以古人講「不怕

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心裡一念不平一

念瞋恚立刻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心平氣和瞋恚自然就消

除所以它有這個功德在

佛菩薩的名號能幫助你觀照經文中重要的句子能幫助你觀照

所以要記得我們在一切境界裡放不下過分認真的時候想到《金

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想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這一放下一不

執著這個心多自在患得患失的妄想立刻就消除這就叫觀照時

時能夠提得起觀照你看境界哪有不自在的什麼叫會用心會用心

就是常常提起觀照不會用心的人觀照提不起來不管每天念多少

部經念多少萬聲佛他沒有觀照的功夫都不起作用不能斷煩惱

不能開智慧不能成就功德

第三「資成軌」資成就是所有的境界都資助成就我們了不起

的功德諸位不要以為只有善緣是資成逆緣的資成更大本經「提

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讚歎提婆達多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善知

識他不能圓成佛道他所以能夠成佛是提婆達多資助成就的提婆

達多障礙佛法處心積慮要害釋迦牟尼佛因此墮在地獄釋迦牟尼

佛派了弟子到地獄去探望他看到他在地獄的享受猶如天人他謗佛

毀法這是他的罪所以墮地獄他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這是他的

㈠釋經題

三五

大功德所以他又有那麼大的福報在享受果報真是不可思議

你看不是眾生法妙嗎假如他障礙佛佛要是起了一念瞋恨

心你障礙我我總得要報復你那提婆達多墮地獄受罪釋迦牟尼

佛也得墮地獄受罪你一個人成就一切人都成就你一個人墮落

大家統統墮落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合不合理佛是講理的不是不

講理的人我們想想真有理有理才有這個事資成軌

在「法師品」裡面佛說如果一個修行人能夠以三軌自持守住

這三個法則再能夠修「安樂行品」的四種安樂法那你在任何境界

裡面都可以隨心所欲得心應手一切的障礙災難自然消除可見

得法法皆妙唯在我們自己要通達這個道理要在境界當中會用心

那就無有一法不妙了

六感應妙感是眾生之機感應是如來之赴應有四句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

應三十六句感應二十五句感應四句者冥機冥應冥機顯

應顯機顯應顯機冥應一句復開四句謂冥機顯機亦冥機

亦顯機非冥機非顯機四四十六機有十六則應亦有十六為

三十二加根本四句故成三十六句二十五者以二十五王三

昧應於三界二十五有也有有皆有三十六句如一月在天影含

眾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眾水諸佛不來眾

生不往慈善根力法爾如然文云脫珍著獘師資道交此感

應妙也

感是說眾生感應是指佛菩薩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叫

感應道交感應也相當的複雜在佛法有四句把感應道交的事理都

包括了一「冥機冥應」冥是不明顯不是明顯的感也不是明

㈠釋經題

三七

顯的應這樣的感應道交甚至於本人都不曉得得到佛菩薩加持不知

道真的加持了自己不曉得為什麼加持當然是因為有感這種

感大多數是平常願力的感應平常有願但是並沒有求尤其是講經

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凡是在台上講經的人都有過這個經驗諦閑法

師講《圓覺經》時江味農居士等三人在台下手不停書錄成《親聞

記》每次講下來把筆記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都覺得驚奇我說

過這些話他並沒有求佛菩薩感應但是有感冥感自己有願願

把這部經講好願一切眾生能夠聽了經破迷開悟他有這個願所以

佛菩薩就加持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等於藉他的嘴說出來的話他

自己都不曉得這一類的叫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譬如有人

拜佛或是念佛的時候無意當中見到佛菩薩現相這是很明顯的應

這是冥機顯應自己並沒有心求他見到佛菩薩應很明顯的見到

三「顯機顯應」自己有心求佛菩薩的感應也清清楚楚自己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

得兩方面都很明顯求的心很明顯菩薩應也很明顯所謂有求必

應多半是從顯機顯應上來說的非常明顯四「顯機冥應」很

明顯的求有心去求佛菩薩暗中來應應的時候自己不曉得實在

是有應但是自己不能夠覺察

感應的理要懂得不懂得這個理妙字還很難懂感應道交這個

事我們跟佛感應佛沒有來我們也沒去為什麼不來不去就有感

應佛心就是真性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我們的心也不例

外不但我們真心與佛心完全相同我們是妄心妄心是阿賴耶識

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換言之理上的

感應就是妄心與真心感應妄心跟真心一樣大妄心跟真心是一體

不是二體悟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是一心不是二心感應怎麼會

不妙

㈠釋經題

三九

七神通妙神謂難測通謂無礙如來天心慧性難測無礙

故文云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者神通妙也

這是神通的正確解釋神是指超越我們的常識通是指通達無

礙佛法裡常講六通三明就是把神通分作六大類來說明這六大類

每一類所包括的境界都是非常的廣大此地是講如來果地上的神通

所以稱之為妙經文中說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是顯示出神通

之妙任何一部經都是無量義處三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點意思我們

一定要曉得

無量義後面稱三昧三昧是定無量義都是從定中流出來的無

量義指什麼舉個例子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論就是無量

義這是舉如來所說經來說明實在講九法界一切眾生所有知見都

包括在無量義中由此可知無論是聖是凡無量義都是從真性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〇

中流出來覺悟所流出來的叫正知正見迷失本性所流出來的叫邪知

邪見可見得邪與正就是覺與迷的不同覺了一切法皆是正迷了一

切法都叫邪無量義全都包括了因此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心

行都瞭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一個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這是神通妙

八說法妙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緣故亦可得

說所以四十年前隨他意語皆屬權巧今經隨自意語廢權立

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說法妙也

這是佛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清淨寂滅相無論是心相

色相無不是清淨寂滅可是這種清淨寂滅相我們看不出來覺察不

到這又是什麼道理那是煩惱蓋覆了我們的真性所以諸法寂滅的

實相我們見不到既然是寂滅相可見得這言語也沒有法子說出的

㈠釋經題

四一

雖然說不出有因緣就有方便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所說

的都是以因緣而說在《六祖壇經》裡六祖大師說《法華經》的宗

旨「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佛所講的「諸佛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指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

嚴經》以後《法華經》之前佛都是隨順眾生來說隨俗說真都

是屬於權巧方便

假如不隨俗說真佛講的這些大道理我們都聽不懂我們也就

不能接受我們到不了這個程度隨俗說真是方便是善巧雖然隨

俗俗裡頭又不離真這個說法一切眾生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

歡歡喜喜的去奉行所以這個法是由淺而深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

深入逐漸來提升的到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這個說法就

妙經文所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時大眾的根機成熟

了可以撇開俗諦直接來談真諦法也就是到了古大德所判「廢權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二

實」的階段這是說法的巧妙在過去有許多境界隨順眾生說的

法華會上完全是說佛自己親證的境界這是說法之妙所以稱之為

《妙法蓮華經》

九眷屬妙說法被機成法眷屬有五

眷屬是指什麼在家有眷屬叫家親眷屬佛出家之後也有眷

屬叫法眷屬佛是老師跟他出家學道的是他的學生在家跟他學

道的也是他的學生凡是跟佛學法學道的都是佛的法眷屬這個地

方的眷屬就好比學校老師和學生所有學生是老師的法眷屬法眷屬

也有種種不同要把它分類

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理性相關皆是子義

第一類叫「理性眷屬」理是事理之理性是本性之性理性眷

㈠釋經題

四三

屬是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換言之一切

眾生皆是如來眷屬這是從理性上講的

二業生眷屬自大通時覆講結大乘父子之緣或現在得度

未來成熟者是也

第二類叫「業生眷屬」業是業力生是出生從業力出生的眷

屬這是從跡相上說的大通如來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大通如

來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沒有老師前生有老師所以也結大乘

父子之緣或者是現在得度未來成熟者皆是這個叫業生業生這

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過去世的因緣佛如是我們又何嘗不如是

過去世有關係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沒有因緣不會聚在一塊這個

叫業生眷屬業生眷屬的範圍也是廣大無邊佛在經論裡面講我們

眾生的關係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互為眷屬哪能說是哪個人與哪個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四

沒有關係跟你見到面點點頭的都有關係沒有說是沒關係的

三願生眷屬先世結緣未得斷苦發願生於佛世或作內

眷因之受道若得度者成法眷屬未得度者法外眷屬是也

第三類叫「願生眷屬」這是說先世曾經結過緣雖然有緣但

是他並沒有將煩惱斷盡我們曉得煩惱是發業無明是三界六道輪迴

最根本的一個因素他沒有斷盡煩惱發願生在佛出世的時候或者

做佛的出家弟子或者做佛的在家弟子幫助佛弘法利生這叫願生

眷屬前世承蒙佛的教化與佛有緣可以斷煩惱可以出三界不

再到人間來可是佛示現到人間他看到老師來了他也跟著來老

師是乘願再來的那些學生也是乘願再來的我們看世尊這一會上

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再來人願生眷屬

㈠釋經題

四五

四神通眷屬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

在他方以神通力來生此界為冤為親輔佛行化者是也

第四類叫「神通眷屬」神通眷屬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他方

世界來的那些菩薩或者是天龍八部鬼神來擁護道場的這些都是屬

於神通眷屬神通眷屬當然也是過去世彼此有緣或者是佛的學生

或者是佛的同學他們也曾經在佛門像我們現在一樣認真的參學

過雖然參學沒能見性憑藉修學的善因生到天上或者是在他方

世界佛一講經他有感應為什麼過去有緣佛一講經他就看

到光明他就聽到音聲他就以他的神通也來到道場我們在一切經

裡面看到像這樣的大眾太多太多《華嚴經》裡面很多《地藏經》

裡面也很多《彌陀經》裡面六方佛他方世界來給釋迦牟尼佛做證

明的這一類是屬於神通眷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六

五應生眷屬《華嚴》云佛初托胎諸法身大士侍衛下

生散降餘胎作親中冤引諸業者如淨飯摩夜乃千佛父母

羅云是千佛之子調達是善知識諸聲聞等內秘外現者是也如

是眷屬前後圍繞群臣豪族剎利居士如雲籠月者眷屬妙

也第

五類叫「應生眷屬」應生的身揀別不是化身化身是忽然

之間出現出現以後又不見這是化身應生是來投胎需要在這個

世界住一段時期像釋迦牟尼佛這是應生而不是化身三身裡面的

應身《華嚴經》上說佛最初來投胎這些法身大士都侍衛佛陀下

生或者是做佛的親屬或者是做佛的冤家對頭像提婆達多處心

積慮傷害釋迦牟尼佛諸位要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再來的等於演

戲一樣扮演的反派假如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這些反派釋迦牟尼

㈠釋經題

四七

佛修道一帆風順我們自然認為人家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而我們修道

之所以不成功因為處處遇到障礙釋迦牟尼佛早就做出樣子給我們

看了你看找麻煩的多得是現在想想我們修學跟釋迦牟尼佛一

樣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所以提婆達多其實是釋迦牟尼

佛的大善知識這些緣由我們都要懂必須有這些配角扮演反派才

能把佛的清淨心平等心顯示出來給我們看教我們在境界裡應當如

何修學道理在此地

像淨飯王摩耶夫人經中說千佛父母羅睺羅尊者是千佛之

子這是示現做親屬的那些諸大聲聞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個個

都是「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以及當時這些護法的國王大臣

長者居士這些眷屬前後圍繞這都是眷屬妙實在講這個五類我

們與佛是平等的沒有兩樣妙與不妙完全看自己自己悟了是妙極

了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如果自己要不悟那就不妙了內外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八

屬都不妙由此可知開悟是多麼重要千經萬論所指歸的宗旨就是

教我們開悟悟了無有不妙千萬不要輕視了自己我們佛性與如來

果地上的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是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問題就是自

己認識不認識覺悟不覺悟

十功德利益妙三周得記諸品獲益見光聞法皆不唐

捐文云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功德利

益妙也

這個功德決定真實本經裡面所說「三周得記」記是講授記

二十八品品品都獲得功德利益見佛的光明聞佛說法這個功德

都是真實的沒有空過的經文裡面說「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

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這是佛說法的平等佛教化一切眾生是以平

等心對於任何一個人絕沒有偏愛佛教學的目標是要教眾生個個都

㈠釋經題

四九

成佛道沒有說這個能成那個不能成只能夠說眾生根性有利鈍差

別不同利根的先成就鈍根的後成就總而言之佛要看到眾生個

個都成就這是平等心教學佛眼中的眾生跟眾生眼中的眾生不一

樣眾生只知道這一世過去世不曉得未來世也不曉得而佛眼看

三世看到三世你才曉得佛心平等佛心慈悲都叫眾生得究竟功德

利益跡門十妙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本門十妙

本門十妙者一本因妙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

他阿僧祇劫如此證果之時遡而推之至於本初發心之時必修

圓妙之因為本因妙

第一「本因妙」本是說他的根本跡是從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〇

相上說的好像唱戲跡是舞台上所扮的相本是他卸了妝之後的本

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為淨飯王的太子示現在我們

人間這是跡他的本來面目如何下面十妙就是講他的本來面目

是講他的原本佛自己說他成佛以來有多久了已經超過「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祗劫」佛的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這個妙因地心與

果地覺不相應就不能成佛俗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要想得一個瓜一定要把瓜子種下去才會長瓜我們心心念念想成

佛可是現在用的因地心不是成佛的因地心怎麼能成佛這個問題

非常嚴重人人想成佛人人都沒有用成佛的因好比人人都想有瓜

的收成可是所用的種子都是豆結果長出來自然沒有一個是瓜因

用錯了

《楞嚴經》就是講這樁事情辨別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唯

有真心與如來的果地才相應妄心決定不相應不能成就妄心用到

㈠釋經題

五一

最適當最正確也只能修成個阿羅漢辟支佛這是用妄心修行達到

頂點而且在時間上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從你證得須陀洹這個時

候才算沒證得之前的時間都不算天人壽長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

人間一百年忉利天人的壽命要活一千年換算成我們是多少年再

往上去到三果羅漢住在四禪五不還天壽命都要論大劫來計算的

所以用妄心修成個阿羅漢不容易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不能夠等閒視

之一定要認真要覺悟妄心不能不捨妄心是分別心執著心

妄想心要把它離得乾乾淨淨所謂開智慧的《楞嚴》憑什麼開智

慧所憑藉的捨妄心用根性這是《楞嚴經》的宗旨根性就是此

地講的本因妙

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圓妙之因證得常樂我淨之妙果因既

久遠果亦稱之故塵劫已來磨古磨今而本無移易為本果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二

妙第

二「本果妙」有因必定有果因既然久遠釋迦牟尼佛成佛

不是在這一生當中而是久遠劫來早就成佛了這是講本來之果這

樁事情佛平時很少說出到法華會上所謂「開權顯實」機緣成熟

了法華以前佛是方便說隨順眾生的知見說到法華會上時節因緣

成熟了可以說出佛所證的妙果

三本國土妙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說法教化昔日之娑婆

即今日之忍土眾生之穢邦即諸佛之淨域故曰我淨土不毀

我此土安隱昔本非古今亦非今無古無今而家山常在是本

國土妙

第三「本國土妙」自從佛證得佛位之後就居一真法界這

㈠釋經題

五三

才是如來的本國土佛常在此說法教化實在講佛所居住的國土跟

我們凡夫所住的國土並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常言佛居

淨土眾生住穢土娑婆是穢土如果真有淨穢這還是萬法的實相

嗎實相是不二法淨穢是二法可見得它不是真實的真實是不二

法由這個原理我們可以了解佛居的淨土跟我們所居的穢土確實是

不二淨穢從什麼地方分從心地上分佛心清淨所現的依正莊嚴

無不清淨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所以見外面境界也是染污的這才是

真正說明了淨穢是一不是二淨穢的差別是在人心並不在境界境

界沒有差別這個道理明白之後就曉得什麼時候我們心清淨了那

就是轉娑婆為淨土的時候

佛經說「唯佛一人居淨土」為什麼菩薩的心還是不清淨唯

有佛心清淨廣義的說見性就成佛《法華》是圓教圓教初住菩

薩就見性明心見性換言之初住以上都是住在淨土我們講西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四

淨土西方真正的淨土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方便土同居土不

是真正的淨土西方淨土的殊勝就殊勝在同居方便這二土都帶業

其餘的十方諸佛國土沒有這種情形這是西方淨土特別殊勝之處經

裡面說「我淨土不毀我此土安隱」所謂是「昔本非古今亦非

今無古無今」古今不二這才真正叫做常住是如來本國土妙

這十種比喻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本人我們每個

人的本來面目就是此地本門裡面所說的十類嚴格的講跡門我們不

如佛本門在理上講與佛無二無別論事這是講跡相跡相有迷悟

不同本是從理體上說理體上沒有不同

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機當知

今之機由昔之機昔之應即今之應是本感應妙

第四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

㈠釋經題

五五

機」我們應當曉得現前能感之機過去世都有因緣過去世佛菩

薩應機說法也就是現前佛菩薩的應機由此可知感應的道理也是

通三世不是一生一世雖然講生生世世都有關係有領悟得深的

一生成熟有領悟得淺的免不了還要沉淪這是什麼原因這不是

佛菩薩所應的不平等原因是在眾生習氣煩惱有厚薄不等煩惱輕

的這一生成就成熟了煩惱重的還要等到來生來世才能成就就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他是久遠劫之前就已成佛我們跟他的關係非

常密切從久遠劫到今天釋迦牟尼佛教化多少眾生這受教化的學

生當中有多少人已經成佛有多少人已經是登地的大菩薩我們跟

那些佛菩薩曾經同樣發心同樣在一塊參學過為什麼人家成佛成

菩薩我們還在這當凡夫我們自己認真檢點我們多生多劫的修學

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在五欲六塵裡不肯回頭不肯放下這是自己障

礙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所以諸佛菩薩縱有殊勝的感應道交但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六

們自己有障礙就不能成就這是講的本感應妙我們與十方三世諸

佛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不是一生一世

五本神通妙神謂天心通謂無碍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塵點劫前宛同今日無邊剎海不隔毛端所以彈指

欬聲動大千界為本神通妙

第五講「本神通妙」神通簡單的說是「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沒有障礙大經裡面所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從根本上說是一精明精明之體就是法性在我們有情眾生來

講叫佛性性是一不是二性中相通沒有障礙的所以在一乘教義

裡沒有古今沒有方所道理就是在此地有了障礙才有古今才

有方所有古今古不能通今今不能通古有方所此方不通他

方他方不通此方像《法華經大成》裡面講「無邊剎海不隔毛

㈠釋經題

五七

端」彈指咳嗽聲震大千世界諸位沒有聽到為什麼沒有聽到

粗心大意這不通因為諸位用的是六識不是用的根性你要用真

性一彈指聲音太大了大千世界都震動佛經裡面常講佛說法的

音聲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在理上確實能講得通而我們粗心大意聽

不出來佛是清清楚楚這是講的本神通妙佛這一彈指一咳嗽就

震動大千界我們咳嗽一聲彈指一下難道不震動大千界嗎一樣

也震動而是我們自己不覺得所以諸位去細細參這個道理參透了

你才曉得這裡頭真正的妙處

六本說法妙既曰我常在此說法不惟水流風動塵說剎

說乃至盡未來際虛空口大地舌莫非本地之說法為本說法

妙第

六講「本說法妙」講到本說法是六塵說法說法不一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八

只是言辭色相也在說法色聲香味觸法沒有一法不說法我們在

經典裡面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的世界就不是六

塵說法了嗎如果不是六塵說法佛門教學這種種施設又是什麼供

花花在說法但是我們不懂看到只覺得很美不曉得它在那裡說

法花是表修因表六度萬行供果果也在說法果是講阿羅漢

果辟支佛果如來果所以見到果就要想到我們要早一點證果

見到花就要想到得趕快修行這是色相在說法其實豈止是西方極

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六塵也說法只是我們的心思太粗雖然

六塵都說法沒有感覺實在講是心思昏昧認定言辭才是說法不

是言辭就不是說法而且言辭還要搬上佛經擺在那裡才認為是說法

平常說話都不算說法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個地方心思敏利心就細了

西方極樂世界一草一木風吹草動都在說法自己都能開悟實在西

㈠釋經題

五九

方跟娑婆哪有兩樣西方世界人心細心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開

悟天天都有悟處永無止境的開悟我們在這個世間天天迷惑永

無止境的迷惑愈迷愈深這是兩個世界所不同的地方人家為什麼

能開悟人家是樣樣放得下極樂世界確實佔了個大便宜心裡想衣

服衣服已經在身上想吃什麼東西就擺在面前不要為衣食操

心所以他能放得下我們這個世界業報重沒那麼大的福氣衣食

要費很多心思費很多勞力才能夠得到生活艱難不容易得來不

容易所以得到之後又怕失掉於是乎就樣樣都放不下這就是我們

多生多劫跟著諸佛菩薩學習所不能成就的原因什麼時候真相信一

切都放下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為什麼障礙沒有了諸位果然真

正明白我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無不是諸佛說

法確實是熾然說無盡說這是本說法妙

七本眷屬妙下方之來補處不識一人亦不知其數目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〇

眾成少少眾成多數尚不知況其人耶又下方弟子尚不知況

上方耶況八方耶是本眷屬妙

第七講「本眷屬妙」就從本經裡面來看下方世界這些菩薩們

也來參加靈山盛會彌勒菩薩是補處菩薩看看這些大眾都很陌生

一個都不認識這人從哪裡來的來的數量很多而且是變化無邊

多眾能成少少眾能成多補處菩薩都不曉得這些人數究竟有多少

何況等覺以下的這些人單單下方所來的這些聽眾等覺菩薩尚且不

知其數何況是其餘的九方這些人是什麼人如果與佛沒有因緣

他怎麼會到法會來凡是到法會來的與佛都有因緣這些十方來的

大眾是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本眷屬人人與佛都有關係

八本涅槃妙從本以來處處現生本實非生數數現滅

本亦非滅非生現生本何益焉非滅現滅本何損焉昔本不

㈠釋經題

六一

生今本不滅不滅不生而現生滅是本涅槃妙

第八是「本涅槃妙」涅槃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

滅這是究竟果涅槃是本有的不是成佛才不生不滅現在就是不

生不滅但是問題在哪裡現在不生不滅的相我們見不到我們所見

的都是生滅這原因在哪裡實在講很簡單我們現在這個心是生滅

心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滅相妄心見的是妄境佛教我們捨妄

取真《楞嚴經》就是教我們捨妄心用真心

假如我們能夠捨識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色相一切色相不生不

滅用聞性聞一切音聲一切音聲不生不滅六根根性是清淨的所

以見外面一切六塵境界也是清淨的見了性的人看外面境界是什麼

相清淨寂滅相你心清淨這一切音聲是清淨的一切色相是清淨

的不生不滅又清淨與你的清淨不動心完全相應所以佛在大經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二

頭確實把轉識成智超凡入聖這些綱領都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只

要我們能信得過能認真的去修學必定能夠證得

可是談到信得過也確實不容易哪有說聽個三遍五遍就相信

的說老實話普通的人聽個二十年三十年未必能相信所以證涅

槃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常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實際上何

止千百億千百億在此地不是當數字講是當形容詞講表無量無邊

的化身處處示現換言之佛的身是生本無生嚴格的說無生無

滅時時現身指不滅現即非現是不生由此可知非生現生在本

體上講並沒有增加什麼無滅現滅在本體上也沒有減少什麼不增

不減這個事理的真相我們如果恍然大悟才明瞭佛所謂的「昔本不

生今本不滅」不生不滅而諸佛菩薩示現生滅這是涅槃妙就

是生滅與不生滅不二這是妙佛菩薩妙我們也妙我們現在現這

個身我們的本性不生可是過了若干年這個身滅了色相滅了本

㈠釋經題

六三

性不滅可見得諸佛菩薩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在我們的身上又何其

不然

九本壽量妙佛無壽者相所以壽無量法性之身超出劫

濁誰論壽命方便為說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是

本壽量妙

第九講「本壽量妙」壽量是人之所愛人之所求哪個人不求

長壽法性身不生不滅壽量兩個字加不上既然加不上為什麼此

地講個本壽量妙方便說佛在最初聞法發心修道一直到他證到如

來位這一段期間我們稱之為壽量而壽命有沒有盡沒有成了佛

也沒有為什麼說成了佛也沒有剛才說過成了佛之後還以無量無

邊的應化身普度一切眾生行菩薩道由此可知從跡相上來說是真

無量不是假無量這是講的本壽量妙壽量是我們眾生的見解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四

在如來位上是從體起用而已體無邊用也無盡

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然

六百八十萬億恒沙之眾獲益豈無先世之緣哉若非有益安得覆

講而得度當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後世之成熟況後世之得益豈

無成熟之時哉如是諸佛三世益物化化不絕是本利益妙

第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事情他在發心學佛的時候也是無量劫之

前有一尊佛叫大通如來他是王子當時有十六個王子聽了佛講

經之後他們複講釋迦牟尼佛最終示現成道成佛是無上的利益

最圓滿最究竟的功德利益它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推究根本他是

在大通如來的時候複講所得的利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家很熟

㈠釋經題

六五

悉前面長行文佛講後面偈頌是阿難複講的《華嚴經觀自在菩

薩》這一章前面的經文跟偈頌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後面還有一大段

的偈頌是善財童子複講的所以複講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發明提倡

的由來久遠在我們中國過去叢林裡面叫講小座經裡面所謂「六

百八十萬億恆沙之眾獲益」當然都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如果沒有真

實的利益怎麼能說在複講當中得度所以諸位真正發心要把握著

機緣要學諸佛菩薩成就自己利益一切眾生要知道如來生生世

世弘法利生從沒有間斷過這是講本利益妙

妙義無窮難以盡演約教則機應妙但以一乘法教化諸

菩薩約理則性相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千

如約行則因果妙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題名故曰

妙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六

「本門十妙」就介紹到此地實在說經裡面所講的妙義無有窮

盡就教法上講是機感相應之妙佛以一乘法教化諸菩薩妙不可

言就理上講性相皆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

千如」這是性相理妙如果就修行來說這因果妙極了「但有聞

法者無一不成佛」這一生要成佛一定要依教修行妙因才能成

就妙果這是經題稱為「妙法」之緣由

蓮華

蓮華者以妙法幽微假喻易彰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借

物以明法也

蓮華是比喻因為妙法的理太深了淺智初學很不容易理解理

路要是不明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修行無論在哪個法門次第總是信

㈠釋經題

六七

解行證《法華經》也不例外若只有信沒有解依舊免不了盲修

瞎練解要解得深解得圓才能破除疑障理既然太深佛不得不

用比喻來說「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教學裡面用比喻是相當

廣泛的世出世間善於教學的人都懂得用這種教學法藉其他的物相

來做比喻讓我們體會其中的道理佛在《法華經》一共舉了七種比

喻七種喻都是顯示開權顯實的道理

問通部七喻皆有開權顯實之義當喻妙法何獨取蓮華而

立題耶答蓮華為總七喻為別以總攝別法喻為名也有

云蓮華非喻當體得名例如劫初萬物無名聖人觀理準則立

名今蓮華之稱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謂此法華法門清淨無

染因果微妙故名妙法為蓮華耳今作法喻為釋以蓮華喻上妙

法不可求其幽玄如扇喻月不可求其明暗如月喻面不可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八

其眉目是不得已而借喻以顯妙法也

七種比喻都是比喻妙法為什麼單取蓮華做為經題古德有解

釋七喻裡面蓮華是總喻其餘的比喻是別說總可以包括別這是

以蓮華做為經名的理由亦有大德說蓮華不能把它當作比喻看因

為蓮華是當體得名一切萬物本來無名名相是人為的在太初物

本來沒有名一些聰明人給萬物一個一個取了名字後來人都依照

他們取的名字來辨別萬物本經「蓮華」之稱就是法華三昧當體之

名意思是說法華的法門清淨無染因果微妙所以叫做《妙法蓮華

經》

問華有多種必取喻蓮華者何也答有麤妙故如狂華無

果喻外道法空修無獲或一華多果喻凡夫之獨奉其親而報

在梵世或多華一果喻聲聞修種種行止得涅槃或一華一果

㈠釋經題

六九

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

也許有人要問花的種類很多在萬花當中只取蓮華而不取

其餘的花這又是什麼緣故《華嚴經》採取萬花做比喻是得其全

得其圓滿此經用蓮華比喻是得其妙花雖然是有多種可是有粗妙

不同有些花有花無果比作外道外道雖然勤苦的修學到後來不

能結果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外道包括我們佛門內的外道像六

祖所說心外求法的就是外道一花多果比喻作凡夫造種種業受

種種果報縱然修善業果報也不過是在人間天上而已多花一果

比喻作小乘小乘修種種行修四諦苦集滅道修三十七道品修種

種法門而只得到一個果偏真涅槃一花一果比喻作緣覺尤其指獨

覺他修行一個法門離一切相也能夠得偏真涅槃

或前果後華喻初果却後修道或前華後果喻菩薩先借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〇

修生後真修此皆麤華麤果不堪喻妙法

或者有先開花後結果的也有先有果後有花的先果後花

初果叫見道位他見了道見道而後才能起修先有花後有果這

是比喻菩薩菩薩是先修因後結果可是菩薩修學的法門先修的

是緣因見了性之後才叫真修沒有見性以前都是屬於緣修菩薩的

見道位是在初住小乘人的見道位是初果須陀洹由此可知初住以

前都是緣修沒有找到正路等於是在摸索沒有把握有明師指點

你照這個路走但是路究竟對不對自己還不曉得走到了一個階段

自己才恍然大悟這條路是對的你認識到這條路是對的這是初住境

界在這條路上沒有把握是初住之前的境界所以初住之前要依靠

老師等於學徒還沒有能力出師天天得跟著老師離開老師就會走

錯路老師帶到能辨別方向認識道路了讓你自己走這才叫真

㈠釋經題

七一

修這些比喻都是粗花粗果沒有什麼妙義可言

唯此蓮華在淤泥而不染出水清香遠徹喻實相在纏其體

本淨出纏圓明則名聞十方又為蓮故華喻為實施權文云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等

蓮花在一切花裡面確實是不一樣第一個意思出淤泥而不染

出水放清香文人所謂「出水芙蓉」出水芙蓉就是蓮花蓮花在水

中不放香要在水面上開花後才放香氣佛以此比喻實相在纏的時

候長在泥裡蓮的本體是清淨不染到它長成離開水面開花就好

比出纏圓明之體完全顯露出來香氣遠聞猶如名聞十方這是比喻

「實相在纏」第二個意思蓮花是花果同時有花的時候蓮蓬裡面

就有蓮子不是先花後果也不是先果後花因果同時比喻「為實

施權」第一個是比作實相在纏第二個比作為實施權實是真實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二

教法因為眾生心粗不能接受真實法不得已而用權巧方便說

《華嚴經》是二七日中佛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講的我們凡夫沒有一

個人曉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打坐哪裡曉得他在那裡講經

《華嚴經》的內容包含大不思議解脫境界絕不是一般凡夫能夠接受

的這才不得已到鹿野苑以小乘法來接引五比丘為實施權

華開蓮現喻開權顯實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

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等

「華開蓮現」蓮花長出水面花一開蓮蓬內蓮子就現前這

是比喻「開權顯實」這個時候大家的程度都有相當水準不必再用

那些善巧方便可以直捷談一乘大法「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說二乘是指大乘小乘說三乘是指聲聞緣覺菩

薩說二說三都是善巧方便的權說十方諸佛國土裡面唯有一乘

㈠釋經題

七三

法並沒有二乘法這是說真實的可是程度境界沒有到你講一

乘法他不能接受也不曉得從哪裡下手得不到受用由此我們也能

看出釋迦牟尼佛教學的苦心為了要教大家得到一乘佛法先辦小

學阿含就好比小學小學畢業再辦中學方等就好比中學中學畢

業再辦大學般若好比是大學最後才到研究所一乘法這是世尊

一代時教的設施

一乘法是真的方便法不是真的可見得所講的聲聞法菩薩

法都不是真實的但是在一乘裡面才這樣說你要對一般人來講阿

羅漢法不是真實的菩薩法也不是真實的麻煩就大了聲聞法菩

薩法都是佛說的怎麼不真要比起一乘法它就不是真實的不跟一

乘法比它是真實的不但聲聞菩薩法是真實的五戒十善也是真實

的五戒可以確保人身十善可以生天可以享天福那怎麼不真

這就是說我們在不同境界裡對不同程度的人說不同的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四

華落蓮成喻廢權立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等

又為蓮故華喻從本垂迹

花謝了蓮子成熟這表示「廢權立實」這就是法華會眾生的

根性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接受一乘妙法經文裡面所說「正直捨

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蓮花所表的意思

文云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合入佛

道作如是說

經文裡面說「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在《法華經壽

量品》裡面講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了不是在這一世

在三千年前在北印度這一帶有許多修行人的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

得度佛就示現八相成道來教化他們應以菩薩身得度的佛就現菩

㈠釋經題

七五

薩身來度眾生應以人身得度他就示現人身完全是與眾生機感相

應他早成佛了明心見性證得清淨法身圓滿報身這是從本上

說跡相上說隨類應化應化的目的是誘導眾生同成佛道這是佛

教學的宗旨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文云皆謂今佛出釋氏宮去伽耶

城坐道場成菩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華落蓮成喻廢

迹立本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在教學過程當中這是教初學的

完全垂跡把自己本有的身分隱藏以垂跡相來應一切眾生到學生

有相當程度再說出自己是什麼身分令學生起恭敬心起稀有心

激發他向上這個用意在此地為什麼不一開頭就告訴學生這個身

分一開頭告訴怕眾生根性劣的害怕不敢跟他學嚇退了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六

以一開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分隱藏起來像常人一般跟大家相處在一

塊這叫方便接引經文裡面講佛離開了皇宮到伽耶城在那個地

方坐道場示現成佛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這是「開跡顯

本」的意思到末後這個蓮華就是華落蓮成這是「廢跡立本」

文云諸佛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如上麤妙權

實本迹種種義便故以蓮華喻上妙法所云妙法非去麤取

妙葢即麤以顯妙也所云一乘非離三說一葢會三而歸一也

即麤顯妙猶蓮之即染而淨會三歸一猶蓮之自華而實法喻雙

彰名實並顯故名妙法蓮華焉

經文上說「諸佛法皆如是」佛佛道同為度眾生無論什麼

樣的設施都是真實不虛像我們前面所舉的「粗妙權實本跡」

㈠釋經題

七七

種種的說法種種的設施都是為了方便接引而前面所講的這些義

趣與蓮花長成開花結果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才取蓮花來比喻前

面所說種種妙法所謂妙並不是去了粗的而取它的微細之妙那就

不妙妙在哪裡「即粗顯妙」就粗能顯微細就事能顯其理就

相能顯其性這個才妙所謂一乘也不是離開三乘說一乘而是

「會三歸一」三乘就是一乘《華嚴經》所謂一真並不是離開十

法界另外有個一真而是十就是一妄就是真十法界是妄一法界

是真一與十不二真與妄也不二這才叫妙所以你悟了住的是

一真法界迷了你住的是十法界實在講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在此

地經上講就好比蓮花「即染而淨」它生在淤泥裡面淤泥是

染表示六道長在水裡面水是淨表示四聖

它的花開在水面

上染淨都離開了雖然染淨都離開它有沒有離開染淨它的莖在

水裡根在泥裡花開在水上面可見得四聖六凡跟一真法界是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八

不是二沒有二三佛教我們就蓮花這個意思去悟妙法所以這個

經題叫做「妙法蓮華」

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如線貫華乃貫穿所應知

義攝如經持緯乃攝持所化眾生常者不變義三世不易為常

法者軌持義十界同軌曰法廣如前釋能所合成故曰《妙法蓮

華經》

「經」之一字「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具是具

足具足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所謂貫

穿在今天來講就是言語文字有條理有層次而不錯亂在佛法裡

面科判就像一條線一樣把整部經貫穿起來從「如是我聞」到

㈠釋經題

七九

「信受奉行」真是一脈相承文章無枝葉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

不行言語文字做到不增不減這才能獲得一個貫字

「攝」有攝受的意思就是能夠攝受所化的眾生攝受就是他

的理論他的言辭好像有一股吸引力確實能夠讓人聽了心裡感動

念念不忘而嚮往之效法之在現在來講就是能動人心他有這種力

「常」就是真理永遠不變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地域三千

年前在印度是這個道理三千年之後在此處還是這個說法永遠不會

變更的這叫真理不論時代怎麼進步怎麼變化都能適應時代的

潮流而不會被淘汰不但它永遠能存在而且是萬古常新

「法」是規則就是原理原則是方法十法界眾生共同遵守的

方法依照這個方法才能成就智慧才能夠得到福德福慧圓滿的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〇

法我們求福求慧要做到最圓滿最究竟方法就在這裡頭所以

「經」含有這四個意思合起來稱之為《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㈡釋品題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大義法師註解得很詳細首先說明菩薩得名的由來為什麼叫觀

世音菩薩

《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名曰寶

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

㈡釋品題

八一

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斷

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這是說明菩薩得名的來由可見得得名確實與菩薩成就之後

大慈大悲的願力完全相應這一段文是敘說菩薩在過去世中因地的本

事最重要的我們在這裡看到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所謂「眾生

無邊誓願度」

菩提心就是覺心是我們修學的根本若不發菩提心或者我

們在境界裡一念迷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為魔所攝持有幾

個人的心安住在佛道上菩薩道上如果我們把心真正安住在菩薩道

上就是不失菩提心修行證果也只不過是三五年間之事這是一

點都不假的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心不在道時時忘失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二

楞嚴菩薩自陳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

熏聞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如

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這是引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說明菩薩得名的

第二個因緣由於供養親近觀世音佛與觀世音佛同願同行蒙

佛授記故稱觀世音菩薩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

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

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

㈡釋品題

八三

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

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

生同一悲仰

上面一段是《楞嚴經》重要經文這些話都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

的「世尊」這是佛問圓通觀世音菩薩對答釋迦牟尼佛稱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世尊「憶念我昔」回想我在過去生中「無數恆河沙

劫」菩薩記憶力太好了我們過去一個月二個月的事情都想不出

來他知道無數劫前的事情我們想不想知道當然很想能不能知

道能如果你會用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不要

幾年就成功了但是決定不能忘失菩提心這是關鍵的所在要念念

不忘決定有成就「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就是他親近

的這尊佛「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在此地又看到發菩提心剛才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四

《悲華經》裡面第一句也是發菩提心

首先要跟諸位談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發心前面在經題裡

講到「法」這個字法是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法門把它歸納起來不

外乎三大綱領就是眾生法佛法心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是

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說的全都是心法悟心法就叫佛

法迷了心法就叫眾生法三法原本是一法菩提心就是覺悟心菩

提心就是佛心這是修行證果的因地心古人講「因地不真果招

迂曲」我們無量劫修行到今天現在得這個果報什麼道理就是

因地不真我們常常把菩提心給忘掉了

《大乘起信論》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其實三心

是一心以直心為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我們

待人的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用大悲心對自己要用深心直

㈡釋品題

八五

心就是平等心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幾時平等過都是不平總是我

比別人強別人都不如我這是凡夫心是分別執著妄想那是

迷不是悟覺悟了萬法平等

佛與大菩薩境界當中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唯有直心才能夠證得這個境界才能夠安住在這個境界

當中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心本心本來是平等的無有高

下我們失掉了佛勸我們要發心剛剛第一剎那發了第二剎那就

不平等就失掉了菩提心是以這個為基礎如果沒有直心深心

大悲心的慈悲是愛緣慈眾生緣慈不是大乘佛法講的大慈悲心因

為大乘佛法的大慈悲心是從直心裡面生的或者說深心我們也很清

淨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相當清淨見思煩惱都斷盡

了那難道不是深心嗎不是聲聞緣覺根本沒有菩提心所以在

楞嚴會上說他們是外道這個外道叫門裡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不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六

佛教之外的為什麼叫他外道他沒有發菩提心還是心外求法所

以叫外道可見得問題關鍵就在菩提心我們要特別重視它不是天

天念過就算了我們無量劫以來哪一生哪一世不念念了有什麼

用從來就沒有認真發過

深心就是清淨心我們自己受用自己享受享受什麼心地清

淨這是最高的享受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如果心清淨這就是正

定這種享受叫正受這個享受對一切境界來講就是一真法界在

天堂你沒有樂受你心清淨如果你有樂清淨心失掉了在地獄

裡面覺得有苦那你心也不清淨如果是清淨心在天堂跟地獄是平

等的享受這叫真正的享受三昧就是正受我們現在所受的都不正

常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的享受不正常是凡夫的享受是虛

妄不實的享受不是真正的享受幾個人能懂得這個境界幾個人能

夠認得這個好處這是直心所起的作用

㈡釋品題

八七

你心平等自己的享受一定是清淨待人待物待事必定是大慈大

悲所謂「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同體大悲」一切萬法

都是一心所變現的它必定是同體《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就是自己的真心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一心變現

出來的境界如果你不迷這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你要迷了才有十

法界才有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菩提心最簡單的解釋

不發心沒法子修不發心佛菩薩不能教你換言之佛菩薩想

教你程度不夠不具足條件譬如口渴了想要一杯好茶不但解

渴而且還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自己連茶杯都沒有人家有茶也沒有

法子給你佛法講法器自己要具備法器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發菩

提心真發菩提心你夠資格了可以學大乘佛法而且你這一生當

中必定成就諸佛菩薩哪有不歡喜的道理生生世世勸你你都沒有

真發心沒有真回頭這次真發心真回頭了諸佛菩薩多高興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八

以不要以為我都遇不到佛遇不到菩薩沒有這麼好的因緣佛菩薩

時時刻刻環繞著你照顧著你幾時你回心轉意他就現身了你若

還是念念迷惑顛倒他現身也沒有用處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壞處

為什麼增長你的邪見增長你造罪業的機會諸位如果能夠從這個

地方體會就曉得佛菩薩真正慈悲

供養有兩種第一種是身供養我們親近承事替他服務這

是一種供養第二種是發心供養就是發菩提心依教奉行這叫真

供養《華嚴經》讚歎供養的功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華嚴

經初發心功德品》專門讚歎發菩提心的有了因地心佛菩薩來

照顧你就一定教給你修行的方法

講到修行方法就是修三慧「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是觀音菩薩說的古觀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慧難得為

㈡釋品題

八九

什麼難得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只講戒定慧三學這初

學的人可以修學聞思修三慧沒有資格我們連定都沒有哪來的

慧這個定不是普通的定是菩薩所修的大定定當中開慧其實

小乘到四果羅漢九次第定成就了可惜的是他住在定中他不願意

把定的境界捨棄不願意把境界向上提升如果他發心不住定境再

向上提升這就叫發菩提心所以說迴小向大往上一提升就是慧

這個慧裡頭有聞慧有思慧有修慧可見得慧的層次第一層是學

戒第二層是修定第三層是開慧而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小

乘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大乘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聞思修三慧

小乘的目標是證得偏真涅槃大乘的目標是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

《楞嚴經》講的楞嚴大定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就是理一心不亂

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這是講他過去他依照觀音佛教給

他的方法綱領修學證得楞嚴大定在菩薩地位上《法華經》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〇

《華嚴經》都是圓教他是在什麼位次的菩薩《楞嚴經》說他是初

入三摩地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

那就不是初住境界已經提升了在「普門品」裡面菩薩沒說他的

修行只說到他度眾生的大願大用但顯然他已經成就了要沒有成

就怎麼能夠從體起用如果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他還沒能教化眾

生還沒能發揮他的作用說明他證入的境界還淺如果他普度眾生

了說明他證的位次必定甚深所以這三部經合看才能對觀世音菩

薩有真正的了解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夠建立自己的信心明白如何

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所以對於教理絕不能夠疏忽一定要認真

去研究

聞慧聞是講耳根當中的聞性是以聞性聞如如之理立刻就起

始覺的妙智始覺就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始覺現前就是正

等正覺開始顯現出來了

㈡釋品題

九一

思慧就是正覺的觀察絕對不是意識心交光大師在《楞嚴正

脈》中教導我們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心意識禪家要離心意識參

多半是從意根(

意根的根性)

著手也有用都攝六根這個方法觀音菩

薩是從聞性上下手凡是用六根根性必定成就你要用第六意識第

七末那識不管你修的哪個法門都是凡夫行眾生法不能了生

死出三界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用凡夫心用心意識只有一個辦法還有救那就是念佛法門

帶業往生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因為所有大小乘經論都沒有這個說

法只有淨土法門有但是也要把理路搞清楚不要誤會為什麼

我們在過去生中跟菩薩一樣他修了無量劫我們也修了無量劫他

已經成佛了我們還在當生死凡夫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沒有回過

頭就是念佛也沒有念好生生世世盲修瞎練功夫成片都沒有念

到所以沒能夠往生這一生遇到佛法假如還是盲修瞎練又要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二

過了來生的境遇可能還不如今生不認真怎麼行

要認真先要把淨土的道理方法境界搞清楚這一生決定

往生可見得念佛法門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說它是易行道是

因為相比其他法門更容易為什麼其他的法門要成就必定是遵循

戒定慧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次第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

則淨土之易易在哪裡易在帶業往生有凡聖同居土

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念觀音菩薩聖號也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

一心不亂跟《彌陀經》講的是一樣的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

成片與菩薩感應道交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到這個時候有求

必應所以思慧簡單的說就是正知正見正等正覺是正知正見也是

《法華經》所講的佛之知見

參禪要離心意識教下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大開圓

㈡釋品題

九三

解念佛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得理一心不亂但是可以得

事一心可以功夫成片所以念佛好就好在這裡禪與教如果不離心

意識不能了生死沒有辦法超越輪迴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的殊勝

「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這是修慧聞熏聞修上還加了

個幻字幻字就是三輪體空要「即相離相」決定不能住相為什

麼一有住著那就不是反聞不是內照了心又跑到外面境界上去

了這個功夫非常的細密要念念回光返照《楞嚴經》講「反聞

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是功夫的訣竅大乘修學的重點是在發

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往外攀緣是妄想分別執著往內攀緣還是妄

想分別執著所以歸根結柢菩提心太重要了菩提心是真心不是

妄心真心是平等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在這裡修

修慧所生的功德不可思議智慧現前對內就是《楞嚴經》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四

的解六結破三空能證得楞嚴大定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慧一

體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什麼是坐禪什麼是修定「不取於

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行住坐臥只要你心不向外攀緣

在一切境界中如如不動都是坐禪

六祖的說法在經典裡能不能找到能《四十華嚴》五十三參

中鬻香長者在哪裡修禪定在市廛市廛就是現在的市場百貨公

司最熱鬧的場所他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在境界中修禪定百貨公

司常常去看看曉得科技的進步現在有哪些新產品這是開智慧

樣樣清楚但絕對沒有被境界所轉沒有動心若是看到稀奇的就想

買動心了定沒有禪也沒有了樣樣清楚這是智慧法法(

切境界)

裡頭如如不動這是禪定普通人到百貨公司誘惑力太大

了看到新奇物品就動心了那是凡夫一個修行人也跟普通人一樣

去看這個很好那個也很好但心不動搖那是修禪定所以坐禪

㈡釋品題

九五

不是去找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面壁不是的菩薩修禪定哪個地方

熱鬧到哪去修什麼修如如不動我們在一切境界裡起心動念那

就是病要把它修正過來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

著這是修定

念佛就是在境界裡起心動念了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提醒自

己這句佛號「南無」是皈依皈是回頭我被境界迷了在境界

裡起心動念了從迷裡頭趕快回過頭來依什麼依阿彌陀佛阿彌

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成無「彌陀」翻成量「佛」翻成

覺懂得這個意思這句佛號就是觀照無量無邊的境界裡面我們都

要覺而不迷所以它是喚醒我們的迷惑顛倒佛教不是宗教宗教是

感情的宗教都是要靠他的自己無可奈何要求他來幫忙佛法不

是的佛法是讓你靠自己讓你自己覺悟我們得認清楚佛法的本來

面目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六

三慧它的總名稱就是根本智又稱作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對

內的對外就是大慈大悲是後得智是為他受用的我們現在顛倒

錯亂把他受用的當作自受用自受用沒得到這才變成生死凡夫

才變成可憐憫者

解六結越三空破五蘊超五濁全憑三慧這是講自利有

這麼大的好處

下面講聞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初於聞中」這是聞慧決

定不能錯用了心不要把六識的耳識當作聞慧不能把第六意識那個

善於分別思惟想像的當作聞慧否則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

曲」聞慧不是耳識也不是意識而是耳根的根性聞性在《楞

嚴經》「十番顯見」這段經文中說到若懂得見性了就懂得聞性

因為性是一個「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的根性只

㈡釋品題

九七

要舉一種說明其餘的就可觸類旁通

從「入流亡所」到「空所空滅」這一段是思慧修慧都包括

在其中「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講境界就是入三摩地自

己達到什麼境界一定要曉得好像要去一個地方一樣我們得先知

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方要到達什麼地方寂滅現前這個境界你是

念佛人是用念佛功夫達到的你自己也很清楚已經證得理一心不

亂自己證得的境界不需要問別人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佛在《楞嚴

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本來走的是一條正路自己不

相信去請教別人他指一條邪路讓你走那不叫冤枉嗎所以一定

要多多的讀誦大乘經典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依法不依人」

法就是經典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與方法來修學

說到功夫功夫就是思修就在「入流」二字入流就是返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八

觀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入是返向內不向外向內完全

是以智慧為基礎觀智它是能入耳門是所入

耳根的對象是音聲當你聽到音聲怎麼反聞說實在話初

學還是要用分別心如果你不用分別那你跟觀音菩薩同一儔類你

不是凡夫三年就可以證到三摩地的果位所以我們要從觀照照住

到照見一步一步來學習觀照照住都是用意識心這是交光大師

跟長水他們註解《楞嚴經》所謂新舊兩派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舊

註都是依據天台思想天台止觀修行方法是用意識心而交光大師用

《楞嚴經》本身所講的方法就是「奢摩他三摩禪那」捨識用

根一乘的修行法用意識心一般講是三乘的修行法大乘的修行

法在中國禪宗六祖大師的方法是從達摩祖師傳下來的即捨識用

根所以他接引的根性是上上乘人神秀大師當時在北方接引的大

眾是大乘人可見得大乘人還是用的心意識上上乘人捨識用根無

㈡釋品題

九九

論在禪在教甚至於在淨土都是一樣

我們既然沒有辦法捨識用根就用第六意識從觀照的功夫下

手當我們聽到音聲的時候不論什麼音聲聽到之後了了分明不

要去執著一執著就變成第七識那就跑得太遠了這時候就回過頭

來像禪家功夫一樣去研究思惟能聞的是誰誰能聞譬如人家

讚歎你馬上回過頭來能聽到這個聲音的是誰耳聽到的嗎識聽

到的嗎性聽到的嗎你往裡面去用功夫你就不會因讚歎而生歡喜

心就不會起煩惱人家罵你你聽到這個聲音馬上想到能聞的是

誰把那個罵的人的話都忘掉你也就不生煩惱不受氣了用這個

功夫我們念佛號能聞佛號的是誰用這個觀照功夫這就是覺

這就是不迷不隨外境流轉把外面境界統統轉變為自己內照的功

夫這是反聞這是入流所以反聞入流思慧修慧都在當中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〇

當你向內聞的時候你還在那裡起一個疑情能聞的是誰這依

舊是意識心這個功夫如果用在念佛上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往生西

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但是要證理一心那功夫還差得很遠如果

你得到事一心再往上提升到理一心把心意識捨掉提升是相當快

的這個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的這是屬於「智光內照」

入流就是與本覺相應這叫合覺「亡所」所就是譬如讚歎

你的音聲毀謗你的音聲亡就是忘掉了沒有注意到你整個意識

都集中在反聞集中在內照不向外攀緣把外面境界忘掉了這個

忘掉不是說外面境界你不清楚你真的把它忘掉不是忘是比喻不

取外面境界相把外境全變為智慧向內照用這個功夫只要你用得

稍稍得力我們念佛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的確不難初發心的人用

三年工夫真的能成就可是你不能失去觀照否則三年就不能成功

人家讚歎你你會歡喜你心在往外跑人家毀謗你罵你你會生

㈡釋品題

一〇一

氣心也在往外跑凡夫就是心往境界上跑這是很苦惱的事情學

佛人的功夫他心不往外面跑他能守得住觀照就是把心收回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亡所在六結裡面第一個「動結」就解開了在境界裡頭常常

用這個功夫他心地清淨外面境界無論順逆好像都與他不相干

心常住在清淨當中這個時候的境界叫輕安非常好但是注意這

不是禪定距離禪定功夫還遠得很這是剛剛得到的一個好境界心

不為外面境界所轉了心得輕安無論是順境逆境你都能處之泰

心清淨「靜」也是個結必須依舊要用入流這個功夫就是

反聞的功夫要用到底從開始一直要用到成佛為止不能夠中斷不

要以為現在得點輕安就可以不用這個功夫那你的境界就止在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二

裡止於這個境界修其他法門不能成就你沒有斷煩惱這只是伏

煩惱不能了生死修淨土功夫到這一層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沒有

問題可見得帶業往生不難容易但是六結裡頭的第一個結你要

沒有解開往生沒有把握臨命終時靠助念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機

會活的時候你都不願意往生死了之後勸你往生真肯嗎到臨命

終時牽腸掛肚的事情那麼多放不下所以平常就要學會放下

入流的功夫這是修行的總綱領不管你是用意識心還是用菩

提心都是這個原則這個功夫決定不能終止念念都要提起來這

就叫覺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入流就怕你忘

掉你要不入就會出心就被境界轉了在境界裡面起了名聞利養

起了貪瞋痴慢心就跑出去了如果是入流決定沒有名聞利養貪

瞋痴慢心是清淨平等的雖不是真平等但是表現在外頭確實平

等真平等要入三摩地才真平等這個時候向著平等的路走所以

㈡釋品題

一〇三

他的現相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這叫真功夫

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人家為什麼尊敬他他做入流功夫當年蓮

池大師三步一拜去參訪遍融禪師老和尚只教導他「不要被名聞利

養欺騙了」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老和尚這一句話死心塌地老實

修行他才能成為一代祖師

第二句就是把靜結也解開了「所入即寂動靜二相了然不

生」這個境界在破五陰裡面就是色陰突破了色受想行識破了色

陰的區域前面這兩個結解開了就相當於小乘見道位

「如是漸增」功夫不斷再往前向上精進「聞所聞盡」這

就是「根結」必須到動靜這兩個境界消失了根結就現前古人

註解《楞嚴經》有個比喻六結就好比我們穿六件衣服必須脫掉外

面一件才看到裡面一件根結從外面來說是第三件前面兩件脫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四

才看到第三件一般人很不容易發覺的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的所

接觸的是動一切都是動相外面境界動我們的心也動至於靜

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可是靜不下來至於根那就不曉得了就看到

外面這一件裡面第二件彷彿還能看到一點再裡面不知道了必須

前面兩個結解開第三個根結才現出來現出來就可以破它了如果

你功夫再繼續不斷的精進定力愈來愈深根結也解了根結解的現

象是什麼能受跟所受沒有了就是受陰破了我們每個人都有感

受受就是根結的作用能受是它所受還是它

根結破了之後這功夫就是照住在念佛法門來講事一心不

亂得到了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三昧是正受能受所受都沒有

像前面講得到輕安自己有感受「我心好清淨」你還有受你有

受根結就存在只要有受就不是正受不是三昧怎麼辦繼續

不斷的用入流的功夫還是用返照的功夫

㈡釋品題

一〇五

再進一步「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第三個結解開了第四個

「覺結」現前就是受沒有了有覺覺依舊是障礙為什麼它是

法執的障礙是無明根本「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有覺」

有覺就是無明無覺你是凡夫愈往後去境界愈微細不將覺結解

開不能證得法空不能破法執到能受所受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覺

性現前我們要曉得這個境界不究竟不要以為我已經證得大覺我

已經成佛了覺性現前這個境界一定要很清楚依舊功夫不能間斷

繼續不斷的去努力去返照

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覺就是能覺所覺能覺所覺都空

了覺結解開了這個時候空現前空還是障礙為什麼因為你還

有能空所空能空是你入流這個功夫所空的是覺能覺所覺沒有

了空了可見得你還有能所換言之空性雖然現前不圓滿功

夫還要精進不能間斷不能終止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六

時候就是最後的一關mdash

mdash

「滅結」前面五個結你用入流的功夫破

除消滅了可見得統統都是生滅法總而言之全是生滅心生滅

心就是妄心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

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寂滅現前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是

什麼見性

可見得我們有這六重障礙真性不能現前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

德能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這六種障礙去除的辦法就是返照返照

的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念佛是方法念觀世音菩薩

也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原理是一個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才說法

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所有的方法你運用的得當統統是解六

結破三空明心見性

到這個地方就是見性了如《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㈡釋品題

一〇七

切苦厄」到見性這個功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修念佛法門剛得

理一心不要以為這就圓滿了還不行但是這個時候再用功叫「無

功用道」也是古人所說的「此處著不得力」是任運成就沒有法

子用力的功夫還是用智照所謂的歷事練心你要想再深入了解到

這個時候怎麼用功那你就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方

法入三摩地之後再修成無上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首先參訪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吉祥雲比丘

吉祥雲比丘教給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不念佛

的我們自己過去真是無知以為這是老太婆教瞧不起念佛法門

到以後經典看多了才生慚愧心我們認為最好的最高的是佛門接

引眾生的小廣告我們所看不起的原來是佛法精華之所在我們不識

貨真正的寶貝不認識把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的法當作真實法不

認識真實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八

這一段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要曉得這個道理會用這個方法

你的功夫就得力你會在修行當中法喜充滿不會退心曉得自己在

進步曉得自己的境界

「普門品」是以這個理論做基礎所以菩薩才有那麼大的能力

與我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有任何苦難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

修學必定感應道理在此地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

作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

這一段經文說明菩薩是屬於帶果行因倒駕慈航他久遠劫已經

成佛了為什麼不以佛身來度眾生而降到菩薩的地位佛是老師的

㈡釋品題

一〇九

地位老師必定是尊嚴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即使世間帝王對

於老師也不敢南面臨之這是古禮皇帝接見老師皇帝站在東面

老師站在西面以賓主之禮相待不敢以君臣之禮這是對老師的尊

重佛真正是慈悲至極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作菩薩就是不以老師的

身分來教化眾生而以同學學長的身分來教化眾生這樣接引眾生

就有許許多多的方便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觀世音菩薩已經是成佛再來之人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是初住

菩薩《四十華嚴觀自在菩薩章》他所示現的是第七迴向位的菩

薩可見得他示現的身分就是菩薩的身分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

位次的菩薩他統統都示現這樣才能普度眾生到經文後面看到菩

薩示現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表示無量無邊的身分這是我們要曉得

的你說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身分什麼身分都有無類不現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〇

釋名號之義

別行玄云觀世音者西方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

音觀者能觀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則明明不昧了了常

知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所觀則有正覺之音眾生之

音器世界之音雜類之音故稱世音也能所合標境智雙舉

故云觀世音

「別行玄云」別行就是這一品經古大德從《法華經》中選出

來單獨流通玄是玄義《別行疏》玄義裡面說「觀世音者西方

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這是梵語音譯翻成觀世音「觀者能觀

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之智就是「入流亡所」也就是反聞

的功夫智揀別不是識智是無分別智有分別就叫識就是第六意

㈡釋品題

一一一

識有分別有執著是第六識第七識不叫智

智是無分別智就是清淨心所起的作用清淨心能照照的作

用就是觀智古德常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靜沒有風浪的時候像一面鏡

子把它比作清淨心它起的作用是能照像一面鏡子把外面所有

的境界都照得清清楚楚比作無分別智心要是動了就好比水起了

波浪水起了波浪有沒有作用也有作用也能照但是有波浪的時

候它照的是局部而且也不清楚我們的心在不動清淨的時候

所起的作用就叫智的確無分別雖無分別一切明瞭不是說無分

別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無分別比有分別還要明瞭還要真實這叫

智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執著心那叫識

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提倡捨識用根就是把執著分別捨棄

掉用無分別智以此作本修因才能得成無上菩提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二

中國自古以來世間法佛法的教學都是從根本智下手這是

我們應當要明白的唐大圓居士在《唯識新裁擷彙》中就提出這個問

題而且非常的感嘆他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

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童蒙的讀經先但句

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

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為後得智以是比較東

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

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

民國以來教育制度改革了不在根本智上下功夫沒有根本

智就沒有後得智你所修學的正是清涼所說的不是墮在無明就

是墮在邪見這也是今日之下我們修學很難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根本智的修學就是在背誦背誦就是訓練根本智親師訪友了解經

義是培養後得智世法如此佛門的參學也是如此佛門出家五年學

㈡釋品題

一一三

戒學什麼戒《沙彌律儀》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誦經學規

矩接受生活教育學服務大眾從前寺院裡住的人多所有粗重的

活都是初出家的人做像燒飯種菜砍柴挑水這是生活教育

除生活教育之外就是背誦經典每個寺院都有學風道風道風是行

門學風是解門譬如天台是依《法華經》你在這五年當中要把

《法華經》背過不能背誦就沒有資格在講堂聽經只能站在講堂後

面侍候大眾不但要背誦《法華經》還要背誦註解智者大師所作

的《法華經文句》以及《法華玄義釋籤》《摩訶止觀》這是天

台三大部五年當中全要背過才有資格學天台

古人能成就是真正下了功夫我們現在什麼功夫都不下就想成

就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今天哪一樁能比得上古人只有一

樁享福超過了古人我們的享受比古人超過太多了除此之外沒有

一樣能比得上古人這是講觀照一定要用根本智希望諸位重視根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四

智的訓練

「能觀」就是觀智就是根本智「則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就是前面講的入流「所觀」

這是境界觀世音菩薩他用從耳根而入這個方法耳聞音聲代表音

聲所入與大勢至菩薩用的法門不一樣大勢至菩薩用的是「都攝六

根」觀世音菩薩六根單用耳根這一點不相同但是觀照入流決

定是一樣的這兩位菩薩都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是做功夫的模範

我們取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行取觀世音菩薩專攝耳根也行都有很

了不起的成就

說到「音」我們今天在講堂裡面講經說法這是屬於正覺之

音也就是法音有「眾生之音」我們一般談話言語以及唱歌的音

聲屬於這類有「器世界之音」譬如風有風聲雨有雨聲另外樂

㈡釋品題

一一五

器如磬木魚在敲打的時候都有音聲這叫器世界之音「雜類之

音」包括六道鬼神裡面的一些音聲我們現在有許多神咒都是屬

於這類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言語上述這些總稱為「世音」

「能所合標境智雙舉故云觀世音」到這個地方都是解釋菩薩

名號的來源及意義

普是遍義行彌法界隨心益物稱體而周故為普

「普門品」「普是遍義」就是普遍「行彌法界隨心益

物稱體而周故為普」行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盡虛空遍

法界哪個地方有眾生菩薩就到哪個地方去為眾生服務幫助眾

生滿他們的願望有求必應這是普的意思「隨心益物」益是利

益物包括了九法界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果說利益人人不包括天

也不包括餓鬼畜生說物就統統都包括了物的範圍比人的範圍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六

得太多了隨心兩個字的意義很深《楞嚴經》講隨心應量利益一

切眾生「稱體而周」體是法性周是周遍唯有稱體才周遍這

四個字不容易體會說得淺顯一點你用平等心就周遍了有分別

我做這樁好事只利益某一個人沒有分別一樁善事就盡虛空遍法

界所以叫普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法法全彰事事無礙故為門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門是通達沒有障礙的意思「法法全

彰」彰是明顯的意思沒有藏在裡面全都露出來了事事無礙

故為門

此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萬像流動殊音異類普現色

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㈢述來意

一一七

「此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菩

薩的智慧將整個法界全體照在他清淨心中像一面鏡子一樣無有不

照「萬像流動」這是指境界裡面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流

動是指這一切法的生滅現象「殊音異類」四大類的音聲不一樣

各不相同他能夠「普現色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圓是圓滿

應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這是把品題簡單的介紹出來了

㈢述來意

又妙音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

未圓

妙音跟觀世音菩薩關係非常密切如兄弟姐妹因為他們是同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八

一個法門妙音也是普遍的現身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

《法華經》裡面「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妙音菩薩品」是第二十

四品這兩品經文的意思大同小異異在什麼地方「但略而未普

妙而未圓」妙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他的範圍小不普遍觀世音

菩薩實際上就是把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兩品讚佛偈

都是用「妙音觀世音」合起來讚歎

觀音不離是行而能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自在之業普

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其實二聖一道相為終始故後頌觀音之

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

相為終始欲體前法須兼二行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

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

㈢述來意

一一九

「觀音不離是行」觀世音菩薩的行門跟妙音菩薩是一樣的

就是他的範圍大「而能大千圓應」大千是講大千世界「無去來

相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進是進步比妙音

菩薩更進一步將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普利眾生

「其實二聖一道」二聖就是妙音觀世音這兩位菩薩是出自同一

門走的同一條道路「相為終始」妙音菩薩表開端觀音菩薩則

是發揚光大達到極處表終極「故後頌」偈頌裡「觀音之德而

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觀世音菩薩

把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成為普門這個法門「是知相為終始」終始

和始終意義不相同始終是個斷滅相從開始到結束這一個段落就

過去了終始是相續不斷的相永遠沒有完的時候「欲體前法須

兼二行」你要想學觀世音菩薩普門圓應要從妙音菩薩下手為什

麼「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〇

門品就是這麼來的是由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才說普門品這是說明這

一品的來意

觀世音菩薩一共有三經三經都不是獨立的第一經是《華嚴

經入法界品》中的一章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

表第七迴向的菩薩第二經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三經就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前面兩經都說到菩薩怎

麼修行成就的尤其是在《華嚴經》上稱為「觀自在」稱觀自在偏

重在自己的成就稱觀世音偏重在利益眾生這方面自受用稱之為自

在他受用稱之為觀音大慈大悲所以《普門品》裡面就沒有講到

他自己修學的經過完全說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普門品》的內容

是圓應大千把眾生的苦難歸納為十大類跟《華嚴經》用十來表法

是一個意思外面的災難有七大類內在的災難有三大類菩薩能夠

幫助你「免七難離三毒」眾生還有許多的欲望有求不得苦所

㈣勸發心

一二一

以觀音菩薩有「應二求」雖說應二求實際上無論你想求什麼都包

括在裡面經文為什麼只講求男求女這是在一切求裡面舉最重要

的世間人最重視的就是後代總想有好兒子好女兒這個都可以

求其他的當然不成問題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這就是觀世音

菩薩的十二大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一樣他是以十二大

願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流傳妙法妙法就是《妙法蓮華經》所

以這一品在《法華經》裡面屬於流通分

㈣勸發心

「勸發心」就是勸勉大家要發心發什麼樣的心共有五條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弘法當如妙音觀音護法當如神咒之降

魔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勸發必如普賢要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二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妙音菩薩品」前面就是「藥王菩薩

本事品」為了求法當如藥王苦行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

無一不是為法忘軀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求法如果顧及自己身命安

危不肯犧牲享受怎麼能吃那個苦那是徒步走去的從中國到印

度要走三年不是短距離當中要經過沙漠要通過雪山我們中國

發心到印度去取經的有一百多個人最終回來只有十幾個人其餘都

是在途中遇難喪失了身命哪個人都知道途中危險但還是發心

去不懼為法犧牲我們自問有沒有這個精神稍稍受一點苦就不肯

幹了那還能行嗎還能有成就嗎要知道古人求法之難釋迦牟尼

佛過去世曾為半偈而捨全身我們今天對於法物對於經典糟蹋不

愛惜這是過失對經典為什麼要尊重古人求來不易今天雖然容

易得到要想到從前人求法之難《楞嚴經》當年做為印度的國寶

禁止帶到其他地方去般剌蜜帝法師為了傳法剖開自己手臂把經

㈣勸發心

一二三

書藏在其中帶來中國這是講為了求法

「弘法當如妙音觀音」普門圓應唯有弘法才能報佛恩弘

法要有觀世音菩薩妙音菩薩的精神有教無類眾生有感立刻就有

應感應道交絕不分彼此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沒有任何條件所

以弘法要如觀音妙音他們是榜樣「護法當如神咒之降魔」通

過神咒可以請鬼神來護法降魔可是更重要的是要降服自己的心

魔魔來害你就好比一個國家外面有敵人攻擊內裡一定有奸細

為他做情報人員內外勾結他才敢動手如果內裡團結一致魔力

量再大他不敢侵犯《八大人覺經》中講了四種魔只有天魔是外

面的內應有三大類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內外勾結魔的勢

力才大才有無量無邊的災難內裡沒有魔外面天魔外道對你無能

為力所以我們只要行得正他不但不欺侮你他恭敬你發心來保

護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四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教導我們「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

世間意」世間意是什麼就是跟鬼神打交道如算命看相看風

水跟鬼神打交道求鬼神保佑降福就是跟魔套關係猶如跟黑

社會頭目拉關係拉關係有一點好處他有勢力能幫你忙但是你一

生得受他控制得不償失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鬼神見到你對

你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你是佛的弟子他怎麼不尊重你所以用神

咒降魔先降自己的煩惱魔外面鬼神自然不敢侵犯這是護法先要

護自己的法護自己的法先要護自己的菩提心護自己的清淨心從

這裡做起

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神咒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

神咒不要再去搞其他的搞得太多心都亂了這個咒靈那個咒不

靈起了分別執著一個都不靈為什麼你心不清淨護就護清淨

心一個咒能得清淨心這個咒就靈專一就靈多就不靈學東西

㈣勸發心

一二五

愈簡單愈好才有靈驗多了分心多了在內裡起無謂的分別執著

破壞自己的清淨心

「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妙莊嚴王是修行的模範修行要緊

處在哪裡轉邪見為正見轉邪行為清淨行轉邪就是改過自新妙

莊嚴王勇於改過自新知道自己有過失他馬上就能改正過來我們

修行要像他才行我們修行不能成就就是有很多毛病沒能改過來

頭一個大毛病是貪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明明知道應當要

放下就是放不下不能改過還有懈怠懶惰明明知道要勤奮

可是偏偏就喜歡懶惰自己的毛病一定要曉得要想辦法改如果不

改決定不會有成就哪個毛病最重先從最重的下手因為最重的

能改了其餘的小毛病就很容易改

我初學佛的時候毛病就是懈怠懶惰自己曉得但很不容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六

改別人勸我也不行最後用什麼方法對治講經剛開始學講經

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一個鐘點我至少要用二十多個鐘點的時間來

預備沒有充分的預備上了講台下不了台所以有人說你怎麼那

麼喜歡講經我其實當初哪有喜歡只為對治毛病我在講台上做學

生講台下面是我的老師我的監學每次都坐在這裡督促我看我

有沒有進步我用這個方法對治懈怠懶惰所以你自己要想方法來

對治你要是不認真想個好方法來對治懈怠下去將來一事無成

每個人的毛病不一樣不是一個方法能夠治一切人而且每個人

不同時期的毛病也不一樣方法得常常變就像生病一樣今年生的

病跟去年不一樣藥方要調整藥物也要換才能把病治好修行就

是治病我們的行為發生了毛病要把它修正過來「有恆為成功之

本」學習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這是我們應當要學妙

莊嚴王的

㈣勸發心

一二七

「勸發必如普賢要祈」勸發就是勸一切眾生發心要學普賢

普賢勸我們什麼經文上有四條第一「諸佛護念」不發心則已

發心必定得諸佛護念大凡學佛修行人一個是疑一個是怕疑

佛講的話真可靠嗎我什麼都不求什麼都放下明天我沒飯吃怎麼

辦第二個就是恐懼因為有疑就有恐懼所以必須要存一點錢準

備自己養老用好像在留戀這個娑婆世界還不想走一邊念這一句

「阿彌陀佛」希望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一邊準備要再過個幾十年幾

百年幾千年的樣子心口相違心裡想的跟你自己所行完全是兩樁

事情這怎麼會有成就

從前出家人是三衣一缽每天到外面托缽有的時候也托不到

托不到不怨天尤人明天再托不求人你不求人佛就來護持護

法神就保佑他有責任他要護持修行人你真發心心地清淨諸

佛護念不要操一點心我剛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八

我從布施下手第二次去見他的時候他說真正學佛的人你的一生

統統由佛菩薩護法神照顧我相信他的話所以我從學佛以來一直

到今天什麼事都不操心我信心具足諸佛菩薩護念

第二「植眾德本」植就是培植我們自己要曉得培福修德

從哪裡做起從戒從定這是德之本修六度修十波羅蜜是福之

本有德有福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會缺乏這一句著重在為大眾

服務第

三「入正定聚」這是自受用修自己自己要把心安住在定

境上就像《彌陀經》所講的把自己的心安住在「一心不亂心不

顛倒」的境界這是自受用

第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四弘

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你的心量才廣大才不

三正釋經文

一二九

會自私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把你的心擴大小我就沒有了這

是普賢菩薩在法華會上勸勉大眾的話我們在此地讀《法華經》我

們也是法華會上的一分子普賢菩薩的勸發當然包括我們在內

三正釋經文

普門圓應

甲一問答顯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〇

這一品題標的是「普門圓應」這是「普門品」的總題目也就

是全經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佛門稱為科判這一品分為兩個大段

落第一個是「問答顯德」顯是顯示就是菩薩的德能也是菩薩

的事業德是一種成就他在事業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德跟得在古時

候通用)第二個是「聞品得益」說明觀世音菩薩無始劫以來盡

虛空遍法界所做的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與菩薩一問一答我們聽了之

後獲得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啟發我們的信心我們應當要效法他

學習他

乙一長行

第一大段裡面有「長行」有「偈頌」長行是散文的體裁偈

頌是以詩歌的體裁多半屬於重頌長行裡面有「兩番問答」

丙一初番問答觀音人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一

「初」這是第一番「問答觀音人」就是問答觀音菩薩這個

人「又二」裡面又有兩小段第一小段是「無盡興問」無盡是

無盡意菩薩他提出這個問題第二小段是「如來垂答」

丁一無盡興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

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此品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也若愚讚云世

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

意觀音之行亦若是矣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為慢外國以袒為

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事師充役之儀故以袒為恭也合掌

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彼國以合掌為敬表不敢敬誕專至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二

也向佛者以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

這就是問觀音人他是什麼因緣稱觀世音這一品(品就是品

類)是因無盡意菩薩發起的菩薩的名字含義很深「表普門圓行應

現無盡也」表示普門是無盡意「若愚讚云世間無邊塵擾擾眾

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這是古德對於

無盡意菩薩的一首讚詞觀音菩薩之行也跟無盡意菩薩相當事業

悲願同樣無有窮盡

『偏袒右肩』這是禮節在行禮時把右臂膀露出來表示真正

恭敬不忘承事因為這樣遇事方便處理如果老師有什麼事情吩咐

去做立刻就能起來去做做事就會敏捷快速自古以來就講求這

樣而不是慢吞吞愛理不理的當然這並不是老師要求的一分恭

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恭敬是你本身的修養老師同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三

樣的講課你能夠接受多少與你的恭敬心成正比例沒有恭敬心

你在老師會下縱然住上二十年三十年也決定沒有成就惠明在五

祖會下多年一無所得就是因為沒有恭敬心他去追六祖搶衣缽

追到了提包袱提不動這時候恭敬心生起他一下就開悟了老師何

必要求你對他恭敬你不恭敬他心裡就起怨恨這個老師是博地凡

夫不值得跟他學所以自己學習態度是傲慢是恭敬決定自己能

夠接收多少

『合掌』也是表恭敬十個指頭代表散慢十指合一表示一心

同時掌要合攏有些人合掌當中是空的大拇指伸得長長的這不是

一心是散亂心有形式沒誠意合掌是表一心掌要合攏指頭

要併起來

『世尊』下面就是問答的言辭無盡意菩薩請教釋迦牟尼佛問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四

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是什麼因緣得來的提到觀世音菩薩沒有人不

曉得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這麼高的聲望有這麼大的名氣無盡意

菩薩問的意思就在此地為什麼他有這麼高的知名度是什麼因緣而

有這樣的成就

世尊下問觀音人意謂觀音之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名

不自有因義而彰觀音之所以為觀音者果何因緣有斯名也

因緣甚多略言境智以眾生善惡兩機為因菩薩靈智慈悲為緣

這兩句很重要無論說多少種因緣都離不開這兩個原則

大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今無盡意具定慧二種莊

嚴故能問如來究竟二種莊嚴故能答也

三正釋經文

一三五

這個問答也是大學問不是一般人都能夠提得出這個問題也不

是泛泛之輩可以解答的何況是觀世音菩薩因地非常的深遠慈悲廣

大若非如來確實沒有人能夠答覆得圓滿

此地的「大經」並沒有指出哪一部經一般我們稱大經就是《大

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一切經當中最大的可是天台宗稱《大涅槃

經》為大經《法華經》是天台宗主修的經典所以此地講的大經

當然還是用天台家所尊重的《大涅槃經》淨土經論裡面譬如《彌

陀經疏鈔》常說「大經云」淨土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

這就是《涅槃經》裡面所講的要具足兩種莊嚴才能問要究

竟圓滿兩種莊嚴才能解答我們每天念迴向偈「莊嚴佛國土」我們

拿什麼莊嚴以香花水果莊嚴這完全是表面工作真正的莊嚴是

定慧具足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具足定慧兩種莊嚴所以他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六

問如來在果地上更不必說了定慧都究竟圓滿所以如來能答無

盡意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下面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其實這是代我們

啟請的他哪有不知道的是因為我們不曉得代替我們發問佛給

他解答就是給我們說法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的本跡因緣以及利益

眾生的這些功德事業

「如來垂答」從這個標題我們就曉得底下一段經文的內容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七

戊一總答

這裡面分成三個中段第一段是「總答」第二段是「別答」

第三段是「勸持名答」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此經如來所

說彼從因陳此從果彰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兩經合

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也且初又四初標舉人數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彼經是指

《楞嚴經》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出他是怎麼證得十四種無

畏功德「此經如來所說」而在法華會上是佛說的「彼從因陳

此從果彰」楞嚴會上觀音菩薩是說他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

果報說明他自己的修證本經完全是從菩薩果地上利生作用來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八

的經典一定要合起來看不合起來看這「普門品」那真是難信之

「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楞嚴會上觀音菩薩只說他

自己本身能應的這方面而法華會上是把感應道交兩面都說到了眾

生有感菩薩有應「兩經合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我們讀觀世

音菩薩經應當把三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如果能把《華嚴

經觀自在章》細細的看一遍我們就曉得觀世音菩薩名號應當怎樣

受持現前我們只偏重在持名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告訴我

們口念口業受持名號能免七難意業受持心裡面常常憶持

能滅三毒身體禮拜能應二求可見得修觀音法門必須三業受持

單單口業你只得三分之一的功德口誦心憶持身禮拜三業求

感菩薩必定有應

三正釋經文

一三九

己一標舉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這是總答裡面第一個小段「標舉人數」

十法界機實是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

葢指一業有如許人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苦騐(

音驗)

人知同

一業以例諸趣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此舉境眾機

多以顯菩薩觀深應大

「十法界機」機就是指有災難的眾生世界無量無邊受苦

難的眾生亦無量無邊「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

一業有如許人」業無量無邊而每一種業又『有無量百千萬億

眾生』「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這個苦來驗人就「知同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〇

業」若不是造同樣的業怎麼會受同樣的報共業所感以此類

推其他的任何一道任何一種果報「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

業之意」「此舉境眾機多」機是根機根機有善有惡善惡

與菩薩都能感應道交「以顯菩薩觀深應大」觀是菩薩的功夫功

夫深應大無論在什麼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

己二總明遭苦

受諸苦惱

這句就是一個小段「總明遭苦」這句是總說

此舉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

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多人也受諸一句多苦也舉

多顯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一

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

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

「此舉現遭苦厄也」苦有苦苦壞苦行苦「自有多苦苦一

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這是舉例而言「今

文」經文所說的「百千萬億」這是人多『受諸苦惱』這一句是

「多苦」人眾多受的苦也多但是前面人眾雖然多他造一種

業這裡講「舉多顯少」業是一種多人在受苦「多尚能救況

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

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

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不可說不可說是數目字在印度表

最大的數目字

大義法師這一段註解很明白我們讀經文看註解一定要有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二

覺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明白造惡業後有苦報這個

道理所以在造因的時候謹慎決定不作惡業凡夫沒有這個覺悟

任意造作果報現前所謂定業定業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忙逃

不過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造業身體動作是身業言語是語業言語愈少愈好避免造

業念頭起心動念是意業動一個念頭在阿賴耶識裡就下一個種

子種子遇到因緣就起現行就要受報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不

打妄想則已打妄想就想佛菩薩世間再好的事情還是少打妄想為

妙為什麼總而言之是生死業不能出三界免不了輪迴既免不

了輪迴就免不了三途苦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

念這一天到底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是淨念多還是染念多自己要

做一番檢點認真反省如果染業多淨業少道業上不能成就染

業裡頭如果惡業多善業少來生必定墮三途這不必問別人自己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三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造什麼樣的因後來結什麼樣的果這是

一定的道理何必問別人

當苦難來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回心轉意回頭是岸真懺悔之

後稱名就會感應道交就起作用回頭就是懺悔真正回頭的人懺

悔業障曉得自己做錯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種人念觀音菩薩

才有感應一面念觀音菩薩求菩薩加持消災免難一面還在不斷造

惡業菩薩想救也救不了

己三聞名稱號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由過現惡故遭諸苦由過現善復得聞名此以善惡相帶

合成機感也一心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四

一心皈憑更無二意是名事一心稱名也若達事中一心自他俱

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

理一心稱名也

此處關鍵的兩個字就在『一心』

「由過現惡」過是過去世造的惡因現是現在世造的惡因

「故遭諸苦」得的這些苦果苦報世間沒有完全的惡人從來沒

有做過一樁善事的惡人找不到的從來沒有做過一點惡事的善人也找

不到的一切眾生總是善惡交雜不是善多惡少就是惡多善少

「由過現善復得聞名」能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讀到觀

世音菩薩的經典這總是你過去的善根現世的善業你才有這個機

緣「此以善惡相帶」惡裡頭帶著善善裡面帶著惡這時候善現

三正釋經文

一四五

行起作用了想要斷惡發了修善斷惡的心「合成機感」這是與

觀世音菩薩感應的第一個條件什麼人有資格求觀世音菩薩修善斷

惡的人有資格他有資格但是還得要有功夫『一心稱名』這就是

功夫念聖號不是散亂心念要一心稱念「一心有事有理」既有

事有理當然也有功夫成片「若用心存念」這都是意識心就是

分別心執著心「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決定沒有雜念一個念

頭接著一個念頭二六時中就是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個雜念

摻雜在其中「一心皈憑」皈是皈依憑是依靠「更無二意」

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是名事一心稱名也」這種功夫與觀音菩薩

才能感應道交才真正能夠免七難滅三毒應二求有求必應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也是用這個方法原理相同這個

功夫確實不容易但是也不難問題是在自己自己肯做就不難不

肯做就難了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一天到晚打妄想這個法門就是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六

你所有的妄想統統轉成聖號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就是菩薩

聖號決定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若達事中一心」達就是達到你的功夫已經到達事一心

事一心是著相理一心是離相「自他俱離」自是自己能念他是

觀世音菩薩是我所念的念不念念功夫還是跟前面一樣這句

名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可是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聖號也了不可

得「自他俱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理一心稱名也」要問理一

心念不念念理一心不著相也是拿著念珠一天到晚觀音菩薩觀

音菩薩觀音菩薩跟事一心的人一樣但事一心他著相理一心一

天念到晚不著相念到三輪體空自他俱不可得如《心經》講的

「無智亦無得」《楞嚴經》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是理一

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生滅既滅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七

現前」的境界寂滅的滅不是生滅的滅生滅的滅是相對的寂滅的

滅離開了相對那個境界寂滅是自然的不是相對的那個境界沒有

辦法說得出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決定真實的境界

證得這個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剛剛證得所以理一心不

亂就相當於初住菩薩那與觀音菩薩能不感應道交嗎觀音菩薩在楞

嚴會上所顯示的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你自己功夫也到初住菩薩這才

真正感應道交所以稱名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要懂得這個道

理曉得怎樣念法開始當然是用意識心到達一心不亂了再把心意

識捨掉向上提升自己境界一開始就離心意識這樣的人自古以來

就沒有幾個那是我們學不到的

我剛接觸佛法第一部看的經典就是《六祖壇經》我初學佛

第一個老師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六祖大師中國之前沒有出現過這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八

的人以後到今天也沒有出現過這樣一個人那是望塵莫及沒有法

子跟他學的而後親近章嘉大師他問我看過什麼我告訴他看過

《壇經》他也搖頭不行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到台中親近李老

師他問我看過哪些經典我一樣一樣告訴他他聽說《壇經》同樣

搖頭三個老師都搖頭說《壇經》學不得

方先生教我從唯識下手教我讀《百法明門論》讀窺基大師

的註解他說相宗好像爬樓梯爬上一層有一層受用我就去找窺基

大師的註解翻開一看像看天書一樣一句也看不懂他說最容易

的我看不懂他說最難的我看得津津有味不過我還是相信老師

的話大概我所謂的懂恐怕是似懂非懂我認為看不懂的那就真不

懂你看最淺的東西不懂深的道理怎麼會懂何況三位老師都是這

麼印證總是有一點道理所以佛法要耐心去修學慢慢去探討不

要著急按部就班的來學

三正釋經文

一四九

淨土經論持名念佛所謂是易行道也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

正是襌家參話頭裡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這一句佛號

就是話頭時時刻刻要提得起來心裡頭不能有妄念一有妄念佛

號立刻就起來這個佛號它就起作用平常念佛好比練兵妄念起來

用佛號來壓它好比打仗妄念起來這時候要用佛號把妄念轉變為佛

號這叫用功這叫轉境界這叫真念佛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的時

候能把念頭轉過來叫妄想不生你才能得事一心不亂這個佛號

真正有用處當然在最初是功夫成片因為你的煩惱並沒有斷只是

這個力量能夠把它控制得住能夠壓得住這是初步功夫叫功夫成

片到這個時候與觀世音菩薩決定感應

己四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〇

上聞名即稱是機速稱名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

利益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冥顯感應可

知問十界機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答喻如父母念子心

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如是無

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

裕問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答一心稱名有事

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聖喻如臨鏡背照對谷閉口何能致影

響哉

道理明白了念佛號就如理如法而不只是口頭唱唱歌而已

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皆得解脫』「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

益」觀音菩薩應機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向下大師解釋得很細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一

密雖然文字不多但我們許多有疑惑的地方他都說到了「皆者

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正如前面所說的十方法界

一切眾生凡有如法稱名菩薩無一不應「冥顯感應可知」冥是

暗中顯是明顯感應有冥應有顯應

這些事情特別是在現前我們自己必須要認識在《華嚴經

觀自在》這一章他所應的是順益眾生絕對是有利益的如果現

身現相破壞了我們的清淨心心裡馬上動心起妄念這就是魔現

前了這樣的境界尤其在末法時期非常之多《楞嚴經》後面提到

五十種陰魔五十種是指五十種類每一類裡面有無量無邊的魔境

我們要曉得提防不能上了魔的當無論魔現什麼身現什麼瑞相

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心要不

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得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二

所以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都是暗中加持不能現身因為我們功夫

不到家菩薩一現身會馬上得意忘形「我見到菩薩了」一心立刻

沒有了所以菩薩不現身只有暗中加持你絕不叫你造罪業我們

曉得這個道理見到菩薩現身想想自己的功夫是不是真正有資格感

得菩薩顯應如果自己沒有功夫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沒有修持

佛菩薩要常常來那準是魔王冒充的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的「物

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的心果然是佛心我們的行為果然是菩薩

行與佛菩薩感應我們信得過跟他是同一類我們成天打妄想

根本不同類他來了決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法滅盡經》中說將來佛法要滅《楞嚴經》先滅為什麼第

一部先滅《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把他們的底牌全揭開了讀

了《楞嚴經》慧眼就開了能夠辨別佛與魔《楞嚴經》四種清淨明

誨後面五十種陰魔我說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一面照妖鏡什麼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三

妖魔鬼怪都原形畢露所以那些魔想盡方法先要把它滅掉

菩薩對我們的感應不能說沒有初學的人會偶爾有幾次那是啟

發你的信心有些同修來跟我說我初學佛的時候好多瑞相現在好

多年都沒有見了沒有了是好事天天有可不得了那你的心就被魔

境轉了還有就是到你功夫成就的時候偶爾也會有幾次那是來考

一考你是不是見到相不動心了跟初學的那個現相用意不相同慧遠

大師一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三次從來沒告訴過人直到往生的時候

才跟大眾宣布我要往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西方極樂世界我

已經見過三次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管你有沒有求他有沒有念他

菩薩都一律平等的加持決定不會說你念我才來你不念我我不管

你菩薩決定平等但是念的時候他平等加持的力量你得到了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四

念的時候菩薩加持的力量你得不到為什麼後面大師假設了一個

問答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問十界機無量」十法界苦難的眾生無量無邊「云何一時

令得解脫」觀音菩薩究竟有多大的能耐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來求

他他都有辦法替人解決問題這不可思議我們難以相信答覆用

比喻說「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在這個世間恩情最重的無過於

父母對兒女這在世間法裡講是真正的慈悲沒有一絲毫的條件觀

音菩薩就好比眾生的父母一樣他「多智多財」又「具大勢力」

這是從比喻上說確實也是如此「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

如是」他有能力有智慧他可以救得了菩薩是以「無緣慈悲

重」緣是當條件講無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權實二智

深」菩薩在等覺位何況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早已成佛

倒駕慈航而來的權實二種智慧都究竟圓滿了「聖財無量神通力

三正釋經文

一五五

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在觀世音菩薩來說他哪有什麼難處

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的為什麼稍稍有一點疑惑就是感應道交的

障礙前面講「一心稱名」諸位要記住這四個字有一點點疑惑

心就不一下面就是解答這個問題

「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今見就是現在他見到

確實我們也是如此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多少年求什麼都沒有感應

什麼緣故這答得很好「一心稱名有事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

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前面一再說明一心稱名或是事一

心或是理一心才能感應道交有求必應你現在兩者都沒有雖

然天天在稱名雜心在念半信半疑的心在念或者是一種試探的心

在念看看到底靈不靈這怎麼能有感應「喻如臨鏡背照」給你

一面鏡子你用鏡子背面照當然照不到這個過失在自己不在鏡

子「對谷閉口」谷是山谷我們在山谷大叫一聲必定有回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六

閉上嘴巴不開口哪來的回音說明與菩薩感應道交的障礙都是自己

造成的佛菩薩那邊沒有障礙

下面大師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來說明

《楞嚴》云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

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菩薩敘說他修證所得拿他自己修證所得的來加持一

切眾生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楞嚴會上與此地所講的也是大同小異

此地講七難《楞嚴經》講八難而八難裡面「苦惱無畏」是總綱

領苦是我們身體的感受種種逼迫惱是內心的感受就是心理上

的壓迫逼迫憂惱身體為之痛苦「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這是說菩薩自己的修證功夫「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

解脫」是說明菩薩的慈悲業用幫助別人解除痛苦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七

經文的意思一定要明瞭才會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能力從哪裡來

的知道這個能力從哪裡來又真正相信有這個能力沒有疑惑一

心稱名求感應才能感應道交所以修行從哪裡下手明理道理不

懂盲修瞎練修一段時間沒有感應就會對佛法懷疑退心了一

定要明理明理就真正有效果

「由我」我是觀世音菩薩自稱他的修學方式「不自觀音」

他觀什麼「以觀觀者」這個妙極了觀能觀之智就是入流

就是反聞他在一切音聲裡面心不隨音聲往外流逸能回過頭來

回過頭來觀什麼觀「能聞的是誰」他不理會所聽的是什麼聲音

他去觀照能聞的是誰能聞的是聞性「反聞聞自性」聞自性這是

講耳根眼根是見自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聞性跟見性

一樣的見性成佛聞性怎麼會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八

怎樣才能夠聞性反聞就聞性他用的是這個功夫所以他用

觀智觀智對能觀的聞性他能夠從六塵裡不分別一切音聲音聲只

是個助緣而已藉這個助緣反聞這就叫離塵聲是聲塵他不自觀

音這就是離塵他能觀聞性這就叫照性就是見性離塵也就是

背塵照性就是合覺背塵合覺他用這個方法

這種修學方法在一切修行法當中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不管你修

學的是哪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不能見性違

背這個原則念佛不能得一心你要用這個方法才能夠見性才能夠

得理一心不亂功夫用上道了那種享受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享受

自己安住在大定當中於一切境界皆能如如不動這個時候所謂的常

住真心就現前了真心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或者我們講菩提心現

前菩提心現前就是初住菩薩菩提心起的作用就是《楞嚴經》所講

的「無作妙力加被眾生」為什麼叫無作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五九

作用才那麼廣大如果你這裡有感菩薩馬上去應「他念我我趕

緊到他那裡去」那菩薩可累死了沒有心所以他不疲不厭作而

無作無作而作這叫妙力這個能力太妙了所以菩薩才能夠成就

金剛三昧三昧是正受金剛是不能毀壞的他享受的是清淨無為

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還是無為這才妙無為跟

有為分成兩樁那就不妙了是一不是二才叫無作妙力菩薩以這種力

量加持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才能真正得到廣大的感應

如木魚磬你敲它一下它就響一下它不是說你一敲「我

趕快要響一下因為他敲我」它沒有心沒有心你繼續不斷敲

你敲它一年它也不累有心就累沒有心不累一天到晚功夫不斷

不疲不厭所以你要學會了在這個世間無論幹什麼事情你都是世

界第一流的為什麼你有智慧有定力有功夫凡夫沒有法子跟

你相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〇

經文裡面有些重要的句子這個經上沒有那個經上有那個

經上沒有這個經上有譬如《楞嚴經》裡面就沒有「一心稱名」

這四個字太重要了所以將三經合起來看才把所有的疑問都找到答

案這樣才能斷疑生信大義法師的註解幾乎每段都引用《楞嚴

經》的經文來解釋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

轉故受苦惱菩薩離塵復性諸妄自脫能令苦惱眾生持名蒙

觀亦得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

於唐孫敬德誦經千遍而全生於魏者是其騐也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體是真如本體《華嚴經》所講的

體相用三大體是真如本性菩薩觀是觀真如理體菩薩聞是聞

真如本性體跟性是一不是二體性就是一心前面經題講過一切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一

法歸納為三法眾生法佛法心法三法實際上就是一個心法一

心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一心是覺心二心就染污一心

裡面本無苦樂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心性裡頭什麼都沒有

甚至連那個「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如果一心當中有個「什麼都沒

有」這還是二心不是真正的一心一心裡頭本來沒有苦樂苦樂

從哪來的這就要講到唯識

苦樂是妄心才有真心沒有迷失了真心就叫妄心阿賴耶這是

妄心的根本從阿賴耶再變現出末那與前六識叫七轉識那都是妄

心之體妄心之體裡面也沒有苦樂八識是虛妄的而苦樂是從它相

應心所裡頭來的可見得是妄中之妄與自己的真心真是毫不相干

與自己的妄心都還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是五十一個心所裡面的我

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返觀一照就照得清清楚楚怎麼能上虛妄心所

的當那不叫顛倒嗎心所當了家它做了主人本性心王還得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二

它的哪有這種道理

佛與菩薩是真如本性當家所有的心王心所都得聽它指揮

成就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要利益眾生也要用心王也得要用

心所但是他那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清淨心是寂滅境界他受用

是從本性裡頭變現出心王心所為他受用教化眾生完全變成工

具變成了後得智變成了成所作智這就是反聞返觀的效果

「循聲流轉」這是凡夫隨著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心隨著境界

跑合自己意的境界起了歡喜心心跑到境界上去不合意的起了瞋

恚心心也跑到外面去心一天到晚隨著外頭境界轉再告訴諸位

外面的境界是假的外面的境界是清淨的無佛也無魔你的心是佛

心一切境界都是佛境你的心是魔心一切境界都是魔境我們在

境界裡可以知道自己的程度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同體大悲心才能夠

現前曉得外境是清淨寂滅相正如《華嚴經》所講的法界原本是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三

一真是我們起心動念把一真法界看成了十法界看成了無量無邊的

法界自己造成的當你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的時候這一切人不能

說是好人也不能說是壞人沒有分別境界是平等的起一念善

心「都是好人」心動了起一念「這人多可惡都是壞人」心

又動了好與壞都是你心在動你一念善境界就善一念惡境界

就惡一念佛都是佛境界一念魔全是魔境界真是萬法唯心

現前社會譬如服裝設計師天天動腦筋想花樣設計出一個新

款式推出後今年流行了你去年買的衣服還沒穿兩次但已經不流行

了趕快再去買一件新的當你買來了過幾天他又設計一個新花樣

這又不流行了你就被他轉心不能夠安穩牽著你走如果你覺悟

了不流行我也能穿適合自己就好你就不上他的當了他天天在耍

花樣天天在那兒考驗你你都不動心這就是三軌的「資成軌」他

資助你成就你如如不動菩薩在境界裡修什麼歷事練心他不是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四

誰是佛他幫助你成佛了你心一往外頭跑你是魔他也是魔你心

如如不動你是佛他也是佛佛與魔在哪裡都在一念之間希望諸

位去細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的修行就有門路才有理論依

據才不會盲從才不會迷信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凡是心往外面流轉「故受苦惱」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也是

如此諸佛菩薩一再勉勵我們要弘法利生你要著了弘法利生的相

天天想盡方法要去弘法利生你著了魔你心還是往外面跑菩薩發

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機緣成熟了才能得度機緣成熟什麼

都是自然的勉強去造作的都有苦惱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修自己

機緣成熟的時候利益眾生有一絲毫勉強都是機緣沒有成熟你要

勉強去做就要受苦惱隨緣去做念念功德圓滿譬如布施你盡

自己的力量是修福有些人不懂他借高利貸來布施那就大錯特錯

了超過自己的力量勉強去做那叫做攀緣不是隨緣隨緣當中才

三正釋經文

一六五

有功德攀緣裡面沒有功德只有苦惱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不

要跟人比賽人家一個月收入幾十萬幾百萬他拿一萬塊錢算不了

什麼我們一個月收入才幾千塊錢甚至更少拿個一百二百就感

覺到很吃力怎麼能跟人家比但你這一百二百的福報可能超過他

拿一萬二萬的他收入多按百分比你超過他你的福報也就大過

他這個是真正公平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窮人不是生生世世窮

這才有公理「菩薩離塵復性」擺脫五欲六塵心絕不住在六塵境

界上復性性就是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

淨你感受到的就是極樂國土就是淨土淨土從哪兒來心淨則土

淨現在就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麼清淨只要能夠離塵復

性「諸妄自脫」脫是脫離解脫了「能令苦惱眾生」他這種

力量能夠加持苦惱眾生沒有覺悟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普遍的

加持雖然普遍加持必須你自己也要覺悟菩薩加持的力量你才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六

夠得到受用就好像鏡子它能照你不照正面照反面那沒有辦法

鏡子現不出像來「持名蒙觀」承蒙菩薩觀照的力量加持「亦得

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告訴無盡意說明觀世音菩薩他的功德能

力救度一切眾生苦難這些事實我們之所以不能得到感應不單是

稱名沒有做到一心甚至還有疑惑存在更甚至於是根本不相信不

相信為什麼也要念試試看有沒有感應念總比不念好無可奈何之

下念幾聲這樣的心去念怎麼會有感應因此這些道理要常講

常研究討論才能真正搞清楚才能真相信

你要問我幾時才真信說老實話我今天才真信因為昨天的信

心不如今天明天的信心比今天又進步了一點天天有悟處希望諸

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好好研究

受用說不盡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七

戊二別答

別答裡面就是本經主要的內容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分為三

大段第一段是「免七難」第二段是「離三毒」第三段是「應二

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八

庚一正明七難

七難有七個小段

辛一免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

威神力故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

也二求禮拜身業機也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經云二者

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在這一大段裡面十二大願不出身

口意三業「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也」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六九

滅三毒心裡面要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二求禮拜身業機也」

求觀世音菩薩加持我們一定要禮拜這是三業恭敬這幾句話是總

綱一直貫入十二大願

「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就是假設有什麼樣的災難都

可以修學這個法門災難就可以免除下面引用《楞嚴經》的經文

說明菩薩加持的能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普門品」裡面只說加持

之事沒有說出菩薩這種能力的來源必須要兩部經合起來看「二

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旋復就是回頭

旋是轉過來復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回頭是岸我們這個作用不向

外流而向內入就是曉得回頭我們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回頭心被

外境所轉所以是凡夫知道回頭的人在世間事業他有成就修學

出世間法也會有成就為什麼這是屬於善根福德之一在世間叫福

德這是個有福之人凡是做事情會回頭這個人有福學佛凡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〇

心能夠回頭這個人有善根他的修學一定有成就佛法講觀機觀

察眾生的根機從哪裡觀哪個人根性熟了可以度他哪些人根性還

沒熟只能夠做一個種子就是看他能不能回頭念念都能回光返

照這個人根性熟了佛菩薩一定會幫助他在世間法像公司行號

老闆用人他也曉得觀機哪些人他要提拔做事情認真負責心

思細密這樣的人他一定會培養由此可知旋復兩個字在世出世

間都非常的重視

在這個地方菩薩是旋妄歸真根塵接觸的時候這當中就生

識譬如我們眼根接觸色塵眼見色就會起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

識識心生起來這是妄旋復是趕緊回過頭來這一回頭識心就不

生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再繼續分別執著分別心執著心斷了

斷了的時候功夫內照內照就是歸真真是一心也就是清淨心

我們眼見外面一切色塵這是照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分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一

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對境這叫做旋復所以旋

復這個意思如果錯會了跑到裡面去找裡面能找得到嗎我們眼睛

只能看外面怎麼能看裡面耳朵只能聽外頭怎麼會聽裡面那你

就是望文生義那就錯了

所謂旋復無非是息妄顯真的意思如果這個詞的意思不明瞭

錯用了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害處像古人讀孔子的書念到「格

物致知」認為格是研究研究到最後得了一場大病問題還沒有解

決這就是因為不知道格物兩個字的含義儒家的格物司馬光解釋

得非常好物是指的物欲欲望格是格殺佛法講的斷煩惱一般

所講克己的功夫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格物是這個講法

你知足了心不向外面攀緣你的心自然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叫

致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二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做旋復就是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要

曉得回頭為什麼要回頭不回頭不行嗎《金剛經》講「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不回頭怎麼行

不回頭妄心緣妄境愈迷愈深迷了一定就有妄動就有造作造

作免不了有善惡有善惡就有業報六道輪迴就是自己造成的起

惑造業所感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此地所講的七種災難就是屬於果

報三毒是業因造業七難菩薩講果上的災難能救但是說個實

在的話果上的災難並不可怕因上的災難才可怕三毒才真正可

怕三毒要是滅了果上的災難就不足為懼了那個問題很容易消

除所以這個十二願裡面是以滅三毒為最重要的部分

「知見旋復」就是從不正的知見回過頭來復歸到正知正見觀

音菩薩他用功的方法是從耳根反聞入流是用這個方式觀音菩薩用

這個方法成就了因為這個方法適合於他他用得很順利很自在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三

一點都不勉強這樣才容易成就如果那個法門對自己來說相當勉

強用得不太順利我們就可以把它捨棄掉好像我們要進入講堂

這個講堂四面都有門自然從最近最方便的門進去不必去繞遠路

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如何選擇法門縱然是同樣的一個

法門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切都要順乎自己的根性和現前生活

方式這樣才能夠自自然然快快樂樂的修學不會感覺得有束縛

有苦惱所以佛才有那麼多的法門但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

一個法門只要你懂得旋復就能夠成就無上道

觀音菩薩從耳根一般人來說是耳根利可是有些人你給他講

再多他也聽不明白寫給他他一看就清楚了他眼根利所以有耳

根利的也有眼根利的哪一種根性利我們就用哪一種根性哪一

種法門適合我們就採取哪個法門只要原則原理不錯就行了不

一定說別人修那個法門他成功了那我也得要修那個法門好像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四

病一樣他害病吃藥就好了我也害了病趕快去買一樣的藥吃

結果病情加重因為兩個人患的病不一樣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人家

修那個法門容易成就我們修那個法門未必能成就這是要知道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它是有連帶關係的我們懂得立刻

就會聯想到古人所說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通達一切經都通達

了就跟「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是一個道理千經萬論是講的一個

道理正因為如此古大德才提倡從根本修何謂根本在一切經論

裡面你特別愛好哪部經你一生當中決定就學這部經這部經就叫

做根本這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達這叫從根本修在中國古代各

宗各派各有各的根本賢首宗的根本是《華嚴經》天台家的根本

是《法華經》淨土宗的根本是三經一論禪家的根本是講心性所

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由此可知教有教的根本淨有淨的根

本密有密的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

三正釋經文

一七五

見覺屬火知見旋則離火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存所以無

火害也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

燒「

見覺屬火」知見是屬於火四大裡面是屬於火因為知見

它有光明的意思明是火相火有照明的作用「知見旋」回過頭

來就離了火塵換言之內「見覺」的火既然熄了外面縱有大火

它不能害火是真不能燒內外相感才會起作用古大德說的內四

大與外四大是常相交感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境界裡所以才有種種

的災難如果內四大清淨捨離了外面四大也被你轉了我們這個

身體外面的環境都是境界都是我們一心變現之物正因為心不清

淨所以變現外面這些境界我們又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受種種的

障礙種種的災難心要清淨外面境界也統統恢復到清淨境界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六

本是一真這個境界相原本是清淨寂滅相哪裡有災哪裡有難有

幾個人能夠真正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實在是太

難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成就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建立信

我們今天講信談不上正信對於佛法的理論及一切現象有正確

的理解而相信的才叫正信說得不好聽點我們今天的信是迷信什

麼叫迷信對事實的原理不清楚對事實真相也不清楚聽別人這麼

說我們就相信

所以「信佛」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如《觀世音菩薩感應錄》

記載的種種感應雖非正信卻是全信一點疑問都沒有於是乎能

得觀音菩薩神力加持免災免難中國俗話常說「大智若愚」愚是

迷大智是覺可是達到了極處那個交界的地方就是一不是二所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七

以他也能與菩薩起感應觀音菩薩大覺他是大迷因為信心他們

之間起了作用

這種信心屬於至誠心他的心沒有一點妄念純到了極處換

言之這個心就是真心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不叫你聽經讀誦

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在那裡打坐參究禪宗要在明心見性之後才許

讀誦經論教下的方法正跟它相反先從經論上下手然後再求一心

不亂再求清淨心先把理論方法統統給搞清楚再去求證禪宗

是先證得然後再把經論搬出來印證我的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不一

樣所以經典有兩種作用在初學的人它是指導原則在證果的

人是給他做見證的

由此可知關鍵就是在信心如果我們對於菩薩沒有一絲毫的

懷疑就得感應火不能燒水也不能溺一切的災難苦厄都消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八

了我們讀誦大乘其目的無非是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們信心

愈堅固疑慮愈少所以禪門的修學它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一

絲毫疑惑沒有這才能夠參究有疑那就得要從經論上下手所以

世出世間的教學兩種人是當機者一種人就是上智一聞千悟他

沒有懷疑容易成就另一種是下愚就是愚痴到極處他什麼念頭

都沒有你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這種人好教決定成就最麻煩的

就是一知半解你說他愚他自覺得聰明你說他聰明他真是笨

對於一切法半信半疑這是最不容易成就最難教的學生

觀世音菩薩能回頭正因為他能回頭所以他見性了《心經》

講「照見五蘊皆空」四大是五蘊裡面的色法不但色法空了連心

法受想行識也空了所以能「度一切苦厄」這句話是總綱領現

在看的是裡頭的細目一條一條的來敘說所以菩薩知見旋復他沒

有見業沒有邪知邪見火與他不能發生感應這是說他入火不燒這

三正釋經文

一七九

種能力的來源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眾生並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可是

得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菩薩全程肯定的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縱

然入到大火大火會把自己身體燒成焦炭還是沒有一念疑惑這樣

才行如果這個時候稍微有一點疑慮就沒有感應了

前面講到有許多人經年累月的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沒有感應

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得「一心稱名」心裡有一個疑念就不是一心

才有一念功夫就不是一片菩薩的願力菩薩的慈悲雖然廣大我

們也得不到加持並不是菩薩不加持是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障礙

菩薩神力的加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所

以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障礙與菩薩不能感應道交我們真正相信一

點疑慮都沒有佛菩薩的神力能加得上這種力量就是科學所講的心

電感應誠到極處有感應不要說佛菩薩對我們凡夫都有歷史有

記載母親想兒子時咬指頭兒子會感到心痛所謂母子連心這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〇

心電感應

母親對孩子的慈悲是愛緣慈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是同體

的悲心叫「無緣大慈」這個力量遠超母子之愛哪有不感應的道

理我們把佛菩薩當作外人所以不能起感應佛菩薩念念當中有眾

生眾生念念當中沒有佛菩薩所以才不起感應這是說明菩薩確有

能力加持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確實有應但是一定要記住一心稱

名這個時候就為菩薩大悲威德光明所攝能夠不墮火難「由菩薩

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

應騐傳云祝長舒晉元康年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艸屋大

風必無免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鄰舍而滅里人淺見謂為

自爾因風燥時舉火燒之三擲三滅眾方懺謝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一

這是引用晉朝時候一位祝長舒居士的一段故事「祝長舒」他

是洛陽人以前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土牆上面蓋茅草茅草屋有

好處冬暖夏涼住起來很舒服可是草屋最怕的就是火燃一根火

柴都可以把它燒掉以前磚牆瓦屋都是富有的人家普通人家一般

都是住茅草屋他的草屋「為延火所及」當時鄰居家起火快要燒

到他家了但是祝長舒信心堅固沒有疑心完全仰靠觀音菩薩他

就「一心」注意這兩個字這一段文字這兩個字是關鍵他沒有二

念沒有懷疑也沒有一切顧慮一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火燒到他

房子前就轉頭到別的方向去了他家房子沒燒到

有人感覺很奇怪也有人不以為然剛剛要燒到你家你運氣

不錯風轉向了把火吹到別的地方去了未必菩薩真靈他是如如

不動鄰里人卻不信你說觀音菩薩靈我們就試試看「舉火燒

之」他們就故意趁著晚上放火連放了三次他的房子都沒有燒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二

來於是乎這個村裡人才曉得真的是菩薩威神力感應自此以後個個

都念觀音菩薩這個例子不要把它看作是偶然的決定不偶然我們

自己一心稱念就會跟祝居士一樣有感應

我再舉一個例子在台灣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常常印佛書他們

全家都學佛是台中李老師的大護法那時候我正在台中李老師講

經瑞成的老闆在聽經他兒子許炎墩也在聽經聽了一半他們家

裡有人來報告鄰居失火快要燒到他們家了瑞成這兩個老闆聽了若

無其事繼續聽經一點也不慌張一直到聽完經才過問知道火已

經熄掉了他們家沒有被燒到這樣的事情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偶然

其實並不偶然他一時清淨就一時感應念念清淨就念念感應所謂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我們存個僥倖的心存

個試驗的心那就不是一心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三

辛二免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難故經云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

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屬水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

溺害也

「經云」經是指《楞嚴經》「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

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在四大裡面屬於水大「聞聽旋則離水

塵所以無溺害也」觀聽旋復這是菩薩神力的來源由於反觀聽

聞的聞性回旋妄聞復歸真聞跟前面意思是一樣的眾生聞業交

感就是內裡面的聞業與外面的境界相交感才現水災

由此可知自然災害也是眾生共業所造成的這如果對於佛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四

沒有相當的體認也不容易接受這些在佛法裡頭屬於甚深的教理淺

顯的教理一般人他能接受像這些太深的地方他無法理解還加以批

評如果這個人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相當的學歷他影響力就很

大換言之他造的業也就深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遵守四

依法四依法第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今日之下無論他的聲望

多麼高名氣多麼大他說的話如果在經典上找不到我們就不聽他

的我們要依法依經典不能以他的知見來做依據這個很重要

因為世間一般人對於這些有名望的人都有尊敬仰慕之心他知見錯

了我們也跟他走一條錯路這個麻煩就大了

「旋聞復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我們凡夫果能一心稱

念觀音菩薩聖號要是遇到大水也能夠免除災難保全身命一心

稱名遇到水難而能夠免難的事例很多不勝枚舉諸位可以參看《觀

世音菩薩靈感錄》總之一個原則一心稱名這四個字決定不能夠

三正釋經文

一八五

漏掉的才能得感應

辛三免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

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

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

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世間人都希望過富裕幸福的生活絕不喜歡過貧窮的生活一生

願意過貧窮生活的那都是心地清淨知足常樂的人不是普通人

以前南亭老和尚講過一個故事在他的家鄉江蘇泰州有一戶人家老

先生是要飯的後來兒子發達了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很有財富父

親在外面要飯兒子很沒面子所以去把老先生請回來老先生回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六

住了不到一個月又偷偷溜出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為什麼自在吃

飽了之後走到哪裡玩到哪裡遊山玩水多自在家裡那麼多人侍

候一身的不舒服清心寡欲清淨自在

修道的人他願意過貧窮的生活安貧樂道不願意富庶在從

前像出家人修道人有學問有道德不願意出來做官的隱士

願意過清貧的生活古人講「清貧濁富」清高一定是貧窮貧窮才

顯出清高世間人絕大多數求功名求富貴這是人之常情

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萬億

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賈千

倍任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阿含》云風

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剎乃食人鬼也一人稱名餘人悉解脫

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七

「入海求珍」今天講在海外做貿易從前海上交通工具沒有現

在的發達都是木造的帆船入海很容易遇難不像現在的輪船幾千

噸幾萬噸不容易遭受海難入海求珍「結伴無定」航海總是

要有好幾艘船舶結伴同行「終不可獨往」一定是有同伴「故舉

百千萬億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

倍」這是講入海的利潤是農夫耕種所得的百倍「商賈千倍仕宦

萬倍入海吉還」真正得到寶物回來了「得無量倍」這是因為

要想得到財寶所以才甘冒這麼大的危險到海外去採集珍寶

「《阿含》云」《阿含經》上說「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這個黑風是什麼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捲風大颱風古時候在海

上對於氣象沒有像今天預測得這麼精確航海完全憑的是經驗遇

到風難如果附近沒有安全的島嶼可以避風就免不了要遇到災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八

「羅剎乃食人鬼也」海島裡常有今人認為可能是一種野蠻

人所謂食人族如果遇到這些事情那危險極了「一人稱名

餘人悉解脫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

也」這是說明他們同伴當中有一二個人能夠一心稱名求菩薩

救度都能夠得到感應都能夠免難大家同在患難之中容易同心

同願而且在大難臨頭的時候生死交關念佛的心特別虔誠沒有

妄念所以極容易得感應

經云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

能害由菩薩滅妄斷殺故遠離鬼害也

這一段引用《楞嚴經》有兩句話非常重要是我們一定要修學

的那就是「斷滅妄想心無殺害」

三正釋經文

一八九

妄想是第六意識佛在《楞嚴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這不是

我們的真心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好比羅剎鬼能傷害我們的

身命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現前由此可知你妄想要是不

生魔鬼再多也不能害你妄與妄交感才會有這些災難現前要想

斷妄想就一定要學佛法一定要修清淨心沒有妄想心就清淨

沒有殺害心就慈悲別人來殺害我我們也不能夠起一念報復之

心災難才能夠永遠的拔除他為什麼不殺別人他為什麼不害別

人他來害我殺我前生一定有業因因果循環所謂是「一飲一

啄莫非前定」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遇到一個刺客叫行昌六祖大師有他心通

等著他來殺旁邊放十兩銀子那個人來了砍了三刀刀口都砍捲

了六祖大師如如不動刺客嚇死了拔腿想跑六祖把他叫回來

說「我只欠你財不欠你命所以你不能取我的命這裡有十兩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〇

子拿去過去世我欠你十兩銀子現在還給你」欠財的還財欠命

的還命我不欠你的命脖子伸長砍了三刀也沒有受傷所以我們被

別人害了想到我前生就是這麼害他今天他害我一報還一報這

事了了一定要修大慈悲心否則冤冤相報永遠沒了《安士全書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到文昌帝君在過去一十七世當中結的冤家

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慘不可言到最後遇到菩薩把他點醒才覺悟把這

個怨結才解開所以對於任何再惡的人決定不能有一念報復之心

我們的災難才能消除這些道理果然參透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冤家

債主全都可以化解

《楞嚴經》上說觀世音菩薩他是「滅妄斷殺」斷得乾乾淨淨

所以能夠「遠離鬼害」他「反聞聞自性」妄心自然就息了沒有

妄想沒有殺心所以在心裡面根本就沒有魔鬼他以這樣的神力加

持一切遇到鬼害的眾生也能夠叫這些眾生脫離羅剎鬼國但是這個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一

地方要注意到就是必須得一心稱名鬼才不能害平時我們要修清

淨心要修慈悲心唯有心地清淨慈悲才能夠離一切魔鬼

確實有鬼不是沒有鬼有許多人有這個經驗大的鬼沒有遇

到遇到小的對你害得比較輕微一點的譬如說有一種魘鬼我在

沒有學佛之前常常遇到為什麼心裡頭有殺害所以被鬼欺負近

二十年來再也沒有遇到過了跟這些惡鬼緣斷絕了我們修學必須斷

妄想修慈悲心不與鬼神打交道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

我要不去拜那個神那個神將來找我麻煩他要叫我遭災難這就是

你的妄想鬼神就因為你有這個妄想他才可以欺負你你要是根本

沒有這個妄想自己的幸福是自己造的鬼神也只好掉頭去了沒有

辦法找你麻煩鬼神看可以欺負的他才欺負不可以欺負的他不敢欺

負所以人心正行正鬼神都尊敬怎麼會欺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二

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

欲盡食合舡皆稱觀音名號中有一小禪者不信不稱鬼索此禪

者禪懼甚學稱一聲亦得免脫

師子國就是現在印度南面的斯里蘭卡「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

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碰到這些羅剎鬼或是說

食人族也好合船的其他人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只有一個小禪者他

不信也不念結果那些羅剎鬼就要吃這個人這個小禪者嚇壞了

趕緊念念一聲也免了難遭遇到這些鬼難稱名蒙菩薩救護的這種

公案很多《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多看看要相信裡面每一條都是真

實的故事不是虛構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稱名的時候一定要

一心絕無二念決定沒有疑惑才有感應

辛四免王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三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

段段壞而得解脫

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

士拔苦之力也

「言刀杖段段壞者」古時候的刑罰不是刀就是杖杖多半是

用木頭做的「明」是說明說明人執持刀杖之類殺人的這些工具

「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士拔苦之力也」這樣的事情也真是

有不是沒有菩薩這種神力從什麼地方來的

經云五者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

壞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性無搖動既同聲聽無復形礙故

使刀兵如割吹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四

這是說觀世音菩薩他「反聞照性本覺內薰」的功德不可思

議我們對於這些事情之所以發生懷疑就是不曉得反聞聞自性這種

能力有多大我們是沒有辦法來估計的在本經裡面就是講一心稱

名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一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講的至誠心這個地方給我們說至誠

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佛法的修學法門雖然多那只是方法手段

不相同其目的都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禪家說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

圓解跟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是同一個境界只是名詞不相同境

界完全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凡是修學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目的在

一心不亂這都是真學佛如果目的不是在一心不亂你每天念佛

拜佛都叫外道因為你雖用的是佛教的方法目的是心外求法相

反如果以清淨心為目的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是說明反聞照性這

種神力不可思議

三正釋經文

一九五

觀音菩薩修成功了而且是圓滿的成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成就

既然如此諸佛跟觀音菩薩有什麼兩樣為什麼我不念其他的佛菩

薩單念觀世音菩薩能力確實一樣沒有差別但是觀世音菩薩本

願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立下這樣的大願當

他成就的時候這個願決定兌現正如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建立極樂

國土接引十方有緣的眾生這是願力的關係而我們這個世界偏偏

又苦難很多菩薩有這樣的大願跟我們恰恰好是感應道交

修行人第一要禁得起考驗在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一

切境界都要能禁得起考驗在裡面修一心《彌陀經》教我們修一心

不亂《普門品》教我們修一心稱名可見得一心重要我們一年到

頭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在境界裡修一心這叫真

修行這叫會修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就

是修一心不亂從一開端到最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六

他從初地到了等覺真是圓滿菩提心到了究竟清淨善財童子所經

歷的境界就像現前社會這樣的複雜各行各業佛魔外道他統統

都接觸在這裡面修什麼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他自己的

一心稱名

只要你修到一心功德就圓滿福德也圓滿智慧也圓滿正是

佛門講的有求必應因為你具備了能感的條件上自諸佛菩薩下至

六道眾生那是你感應的對象有感就有應觀音大士以此自證成

就金剛三昧不動不壞之本以這個力量來加持眾生能令眾生在臨當

被害的時候刑具自自然然就脫落這是觀音菩薩金剛三昧之力菩

薩身同金剛金剛是物質裡面最堅固的刀劍接觸當然不能壞金剛

而金剛能壞其他一切物

下面兩句是比喻「使其刀兵」兵是兵器刀就是刀劍這些兵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七

器「如割水吹光」我們拿刀去割水這一刀割下去再拿起來水

又連在一起了吹光是什麼意思颳大風的時候風能夠把太陽光吹

壞嗎風的力量大比水火還要厲害發大水淹的地方範圍有限

大火燒的範圍也有限颱風那個災害的嚴重性比水火要大得多佛

經講大三災的火可以燒到初襌天水可以淹到二禪天換言之火災

只能夠到初襌二禪天人就沒有火難三禪天人沒有水溺之難風能

夠吹壞三禪天但是風災達不到四禪天四禪天沒有三災四禪天叫

福天它沒有三災這裡的天人福報最大三禪只有一種災風災

二禪有兩種風災水災初禪以下免不了大三災

風有這麼大的威力對於日光它也無可奈何光明如如不動絕

不會被風吹壞一點點佛在經中以此比喻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

無搖動水的性光明的性如如不動這個性也引申到我們所謂的真

性我們的真性是沒有形相的但是它能夠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八

能現的是無相有即是無這個道理正如《金剛經》上所說「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一切相上不

分別不執著這個相就是不壞相性相一如性相沒有兩樣真正

明白諸法實相色塵就是藏性佛在《楞嚴經》講四科七大皆如來藏

性這就說明性相是一不是二

既是如來藏性色塵是如來藏性刀兵刃是如來藏性我們這

個身也是如來藏性藏性合藏性就跟以空合空一樣都沒有動搖

都不壞它來合的時候刀兵不會壞身體也不會壞必須入得這個

境界才現出事事無礙的相諸佛如來觀音大士是金剛不壞身我

們的身跟他的身沒有兩樣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沒什麼兩

樣大士證得了所以兵刃無畏他用這個神力來加持我們當我們

一心稱名的時候一心與菩薩與佛的一心就感應道交菩薩的威神

就能加持給我們就能幫助我們免除刀兵的災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九

「既同聲聽」聲聽是沒有形狀的音聲是無形的所以音聲

不畏刀兵「無復形礙故使刀兵如割吹耳」如同割水吹光這

個境界如果我們要真修成對於一切法確實不執著了知道它是虛妄

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入虛妄決定沒有障礙叫事事無礙

如果到這個境界我的身是藏性牆壁也是藏性藏性入藏性沒有障

礙你就能自由出入

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的自序裡說曾經有這麼一樁事情

他在方丈室裡靜坐忽然想起了什麼事情他就起座出去了出去之

後才想起來沒有開門怎麼出來了心一動念回來一看推門門

裡面拴著的他出來那一剎那當中心是一心沒有妄念所以沒有障

礙第二個念頭起來就不行了牆壁就障礙了怎麼撞也撞不進去

可見得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在這個境界裡面刀兵怎麼樣砍就跟

那個牆壁一樣自由往來但你在這裡一動心就不行了全部的精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〇

集中只有一句觀音菩薩一心稱名這時候就有感應一念分別就

起障礙經上講這麼多事情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原理就這麼

一個道理全部的經典都是勸我們一心稱名沒有其他的所說的這

些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而說我們也想

求福報得了一心福報自然有沒有一絲毫勉強本性裡面的福

報本來具足的福報享受不盡的福報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報享

得盡稱性的福報享不盡這是修學的好處

傳云晉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為賊常供金像帶髻中

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三斫不傷解髻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觀音靈感錄》裡面公案更多絕不是偶然的這都是事實

辛五免鬼難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一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言滿中者假設之辭也鬼所以畏者菩薩有威有恩若非懷

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以惡眼豈興害心

諸佛菩薩對於六道眾生都是平等慈悲的救護諸惡鬼明白這個

道理的他感恩聽菩薩的名他不敢加害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他

曉得佛菩薩威神力量太大他不敢所以也不敢加害這一段大師也

引用《楞嚴經》的經文來解釋

經云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

眾生藥叉羅剎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二

這段經文是從《楞嚴經》裡面節錄下來的當中省掉了不少

《楞嚴經》的原文有藥叉(就是夜叉)羅剎鳩槃茶鬼毘舍遮

富單那等此地省掉了幾個鬼的性質是陰性俗話說「人有三分怕

鬼鬼有七分怕人」由此可知鬼怕人更甚於我們人怕鬼我們明

白這個道理大可以不怕了真要碰到鬼你大聲一叫鬼就嚇跑

菩薩這種能力使鬼神敬畏也是他修學的功力「聞熏精明明

遍法界」鬼神的性質是幽隱暗昧一般人做虧心事情鬼鬼祟祟

鬼頭鬼腦他思想行為都是見不得人的所以鬼的性質就是如此

絕對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鬼什麼時候出來夜晚我們超度

鬼施食於鬼都要在黃昏以後才有效所以菩薩到鬼道去度眾生也

要把自己的光明隱藏起來也要變成幽暗跟鬼一類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三

蒙山施食就是請鬼吃飯請他吃飯當中給他說法勸他學佛意

思在此地這是修福這是消業障因為有許多怨鬼跟我們過去生生

世世都是冤家對頭不是欠財就是欠命我們超度跟他解怨釋結化

敵為友功德在此地在修行路上為什麼有那麼多障礙就是我們無

始劫來欠的債太多債沒有還清生生世世總是有麻煩欠命的要還

命欠錢的要還錢沒有法子避免的所以我們凡是參加此類佛事

一定要很虔誠的念誦觀想消自己的業障解自己的怨結使我們

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目的是在此地

『是諸惡鬼』是總說『夜叉羅剎』是別說羅剎是很可怕的

鬼在佛經裡面說夜叉跟羅剎都是吃人的鬼心非常毒見到人他

就要害這兩類的鬼當中也有皈依佛法的皈依了他就是佛門的護法

神護法神不害人但是他那個習氣斷不了假如我們在三寶裡面有

得罪的地方菩薩不會怪罪你的可是護法鬼神就不饒你他看不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四

眼就來報復你找你麻煩

佛經裡說夜叉跟羅剎由北方多聞天王所管四大天王在欲界

天他上面跟諸天通下面跟一些鬼神往來是鬼神當中的大頭目

鳩槃茶是南方增長天王所管的毘舍遮也叫做噉精氣鬼是東方持國

天王所管富單那所謂是主熱病鬼有點像我們中國講的瘟神是屬

於這一類的是西方廣目天王的部下皈依三寶的就稱之為八部鬼

神追隨著四大天王為三寶做護法神所以佛寺的建築一進山門

就是天王殿天王殿裡面列的就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門的護法所

以你一稱佛菩薩的名號那些鬼神還能起害心嗎當然就不會了

「由聞熏精明爍諸痴暗故鬼不能視」這是講一個人他有智

慧光明鬼不敢接近「斷滅妄想心無殺害故害不能加」縱然

這個鬼跟你是冤家對頭念念想報復他也無法接近《三昧水懺》

三正釋經文

二〇五

裡的悟達國師有個怨鬼跟著他好幾世時時刻刻盯著非報仇不

可到第十世的時候就是悟達國師做皇帝的老師尊貴至極皇帝

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他心裡起了一念歡喜心被境界轉了護法神

跑掉了護法神一跑掉他的冤家就找來了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

幾乎要了他的命總算他這十世沒有白修遇到迦諾迦尊者調解用

三昧水給他洗冤家到此就解除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得罪

一個人很容易與人結怨很容易要想把它解除可沒那麼簡單所以

必須要「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不但沒有殺連害人的心都不能

《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釋床帝大瞋鬼光明轉盛此

同其心行故帝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

《阿含經》裡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大力鬼坐帝釋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六

大力鬼是屬於天阿修羅一類的帝釋是我們中國人稱的玉皇大帝忉

利天主這個床就是他的寶座大力鬼坐在忉利天主寶座上「帝大

瞋」忉利天主看到大怒這一氣「鬼光明轉盛」鬼的勢力威風

愈來愈大「此同其心行故」忉利天主無可奈何因為自己的瞋恨

助長了他的勢力「帝還發慈心」帝釋天主回頭想想算了一念

慈悲心起來「鬼光明滅即去」鬼就無可奈何了這個故事給我

們很大的啟示對待惡人如果要用慈心對待他他就無可奈何這

個人來找你麻煩來罵你你以慈心待他他發脾氣在那兒罵你

就在那裡聽一句話都不回等到他罵累了自己覺得沒面子就走

了這個厲害如果你要回他他會愈罵愈起勁

我以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當中發生爭執打架老師不問

哪個有理哪個沒理兩個一樣罰跪為什麼兩個不是同等程度吵

不起來也打不起來能夠吵起來打起來兩個程度一樣你明白這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七

個道理不但能應付鬼神亦能應付平常的人事糾紛

辛六免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

禁制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在手為杻在

脚為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三木一銕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

封檢繫未必檢檢必被繫今云檢繫者顯罪深怖重也

枷鎖是刑具現在所謂是腳鐐手銬之類為什麼說『有罪』

『無罪』「無罪」是被冤枉的「有罪」就是罪有應得他犯了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八

罪必須加上重的刑具這樣的人他要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也救他

我們就懷疑了如果他被冤枉的菩薩救他是對的他果然有罪佛

菩薩救他不就濫發慈悲心嗎惡人救了出來將來他再害人怎麼辦

「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菩薩的心是

平等心只顧救難不問他是真有罪還是被冤枉但是有一點我們要

注意那就是這個有罪的人必定是一念向善改過自新才能與佛菩

薩感應道交如果他的心根本就不正念佛念菩薩求佛菩薩救他出

來出來之後還準備再做壞事佛菩薩與他絕對不會有感應的無論

造什麼樣的重罪他要是一念回頭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

是真的懺悔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何況是諸佛菩薩正因為

這個道理那些一生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他肯一念回頭都能夠

往生西方淨土

三正釋經文

二〇九

唐朝的張善和是個屠戶一生殺牛殺業很重臨命終時見到許

多牛頭人這是地獄境界現前張善和在這個時候一念回頭一心稱

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幾聲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他往

生西方去了有的人一生念佛臨命終時打一個閒岔沒有能往生

看到張善和這個例子有人就懷疑阿彌陀佛是不是太不公平阿彌陀

佛非常公平「一念相應一念佛」張善和那時候一念相應佛就現

前你念了一生佛臨命終時打閒岔不相應佛不會現前我初出

家時圓山臨濟寺有個念佛會領導是福州的同修林道棨他在臨命

終的時候聽到佛號就討厭佛號念不下去人家給他助念他把人

家趕跑他自己清醒的時候跟我們說怎麼得了業障這麼重提倡念

佛會領導大家念佛結果臨命終時自己聽到佛號就厭煩顛倒

所以我們修福應該在什麼時候享受如果所修的福平時享盡了

到臨命終時顛倒錯亂這一生又錯過了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〇

福福報讓別人去享我們的福報保存在那裡不但保存還有增

長將來所得到的比我們布施出去的還要大這個道理不難懂臨命

終時心不顛倒那你決定往生造福而不享福諸佛菩薩古來的祖

師大德個個都是如此六祖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一生造福一輩

子粗茶淡飯虛老和尚一件衣服大補釘小補釘補了十幾個惜

福台中李老師一件中山裝穿三十多年沒有添過新衣服人家送他

衣服轉手就供養別人他自己有收入過最簡單的生活多餘的錢

都拿去做慈善

所以菩薩救護的原則是真正回頭真正懺悔真正改過自新的

這樣的人太難得了哪怕他犯下滔天大罪也可以原諒我們應當幫助

他觀音菩薩救這些受災難的人都是真正肯回頭的蒙菩薩救護之後

再不會做惡事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一

經云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

鎖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鎻自脫也

這是《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這種能力的根由這種能力還

是從反聞聞自性從見性當中所發生出來的「音性圓銷」音就是

動靜這兩個結「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叫圓銷就是圓滿的銷除

盡了這時候「觀聽返入」觀是觀照觀照能聞的聞性反聞聞自

性自性是一一就是真實決定不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可見得不但是音性圓銷其餘的色香味觸法沒有一塵不是圓銷所

以說「離諸塵妄」塵就是指六塵六塵都是虛妄的他以這樣的能

力才能夠加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能令眾生禁繫枷鎖」禁繫是監禁的意思枷鎖就是手鐐腳銬

之類這些刑具眾生被枷鎖束縛「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二

相不有故枷鎖自脫也」

問先王制法用以懲惡陰有地獄陽有囹圄人神所共用

者若救無辜理或容矣釋有罪者縱惡壞紀豈聖心乎答

妙哉問也魯肆大眚聖人善莊公之補過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

之仁恕未聞議其傷於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

之慈乎

這一段問答與前所講「以明聖心平等」那段的大意相同

傳云葢護山陰人有罪判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稱名

無間忽見觀音放光照之鎻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三

這是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靈感錄》裡面也有「稱名無間」

很重要無間雖然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但是他念念相續沒有妄

念夾雜在其中所以能夠有感應感應觀音菩薩放光引導他脫離枷

鎖他能夠躲避這個災難

辛七免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

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

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

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

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商主』就是商業界的領袖我們今天所謂企業家他帶一群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四

商的人帶了很多珍寶經過險道

大千國土標難處也滿中怨賊正明難也國曠賊多聖力

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本劫財今怨為賊必財命

兩圖如此遍滿尚能救之況少乎有一商主遭難人也商者

訓量此人擇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既有

商主即領商眾既涉險遠所齎者必難得之貨故言重寶險路

者或是曠絕幽隘之處或是怨賊衝出之徑皆名險路勿得等

安慰止其恐怖勸稱設其上䇿歎德獎令定膽三義具足俱時稱

唱即得解脫此中南無翻救我

「大千國土」這是泛指在這個世界不一定什麼所在你遇到

了冤家「滿中怨賊」這是盜匪一類的你遇到盜匪盜匪跟你前

三正釋經文

二一五

世也有因果關係否則他為什麼不搶劫別人他在搶劫的時候只搶

別人財寶不殺人搶你的時候又要財寶又要害你的命這都有因果

關係欠錢的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楞伽經》裡面說菩薩心地慈悲不應當食眾生肉在因果上

來說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將來要還的幾個人想到後果這是要

還債的從小到現在你吃了多少這個帳將來怎麼還有一個辦法

你要修行證果往生西方就統統還清了牠們都有福了牠供養你牠

做你的齋主你所修成的功德利益牠沾光牠不會來向你討債牠要

來求你度牠所以你一成就那些冤家債主都要來向你求救

倓虛大師在《影塵回憶錄》中說他沒有出家前有個朋友劉

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他心地虔誠有那麼一點成就他跟三

個朋友合夥開中藥舖中午生意清淡的時候他們幾個正在休息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六

瞌睡似睡未睡時看到兩個人走進來這兩個人跟他有一點財務上的

糾紛打官司他贏了那兩個人輸了就氣得上吊自殺了他心裡也

很難過雖然自己是有理的對方沒有理可是對方總是為了這個事

情自殺了他看到這兩個鬼來了曉得是冤家心想大概來找麻煩

的結果這兩個鬼走到他面前跪下求他超度他這才放心不是來

報仇來求超度的他們說只要你答應一聲就可以了那很容易

他就答應了他就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再踩著他的肩膀生天

了這兩個鬼離開之後他又看到過世的太太和小孩這兩個鬼魂出

現到他面前跪下也求超度他點點頭同意了她們也是用這個

方法踩著他的膝蓋和肩膀生天了他一門深入八載寒窗讀《楞

嚴》專精一心就有無比的力量才能夠超度鬼魂

此地講「國曠賊多聖力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

本劫財」這是怨賊二字的含義怨是報怨來討命的賊是討債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七

來劫財物的遇到怨賊的時候財命兩樣都保不住「如此遍滿

尚能救之況少乎」觀音菩薩有這麼大的能力三千大千世界遍滿

了怨賊他都有能力救遇到一二個怨賊念觀音菩薩是絕對沒有

問題的我們盡可以放心「有一商主」這是講遭難的人重要的

就是主這個字他為這些商人之主商人的領導者這批人帶了貴重

的財寶又行在盜賊出沒的地方在這種情形之下唯一真正能救護

的也就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以威神力加持使他們能夠免除

盜匪的災難

經云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

劫葢音聞兩立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遍慈而

却敵也

此地大師也引用《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力量的來源「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八

音聞兩立」兩立就成了敵對「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

待」待就是對待內心與外境合成了一體沒有對立的所以能夠

「遍慈而卻敵也」這個道理跟儒家所講「仁者無敵」是一個意思

仁者是仁慈之人他的心裡面沒有怨敵如果還有怨有敵對那就

不仁不慈了可見得在我們固有文化裡面仁這個境界是多麼高

我們在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還有對立哪有慈悲心怎麼能稱為

一個仁者佛法講大慈大悲沒有怨敵遇到怨敵也是一家人這個

怨結自然就化掉了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傳云晉隆安年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艸被羗人所獲閉

於柵中人多擇肥者先食餘人食盡唯達并一小兒意來日食

之達竟夜稱名至旦羌來取食忽一虎跳吼諸羗散走虎咬

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走

三正釋經文

二一九

這則公案是晉朝隆安年間「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草被羌人

所獲」被人俘虜去了「閉於柵中」柵是用木頭做的就像籠子

一樣關在裡面「人多擇肥者先食」這些野蠻人也是吃人的

哪一個長得胖就先吃掉「餘人食盡」從這一段看慧達一定是又

瘦又小所以沒有被先吃掉關的那些人眼看都要吃光了「唯達并

一小兒」只剩下他和另一個小孩第二天就要輪到他慧達「竟夜

稱名」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了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心稱名

念了一整夜「至旦」到第二天「羌來取食」要把他們兩人帶

去殺了吃「忽一虎跳吼」這時候忽然來了一頭老虎咆哮怒吼把

那些羌人嚇跑了「虎咬柵作穴而去」作穴就是在柵欄上咬了一個

洞他們可以從洞裡逃出來「達將小兒逃走」慧達帶著那個小孩

就逃出來了

還有一段公案也是晉朝時候的事情有一個叫杜傳的人他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〇

戰爭期間被敵人俘虜關在牢獄裡面在當中他遇到一個出家人過

去跟他認識他就向這個法師求救法師跟他講你現在被俘虜我

也沒有能力救你你誠心誠意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感應於是

乎他就默念了三天三夜戴的刑具忽然自己脫開了他就趁著這個機

會逃掉了不但他逃出來當時還有不少的同伴他叫大家都念觀世

音菩薩名號一夥人都脫離了災難以後回到家鄉他把這個事情告

訴親戚朋友鄉黨鄰里一鄉人都拜觀世音菩薩這樣的感應事跡非

常多一定要曉得為什麼會有感應真正曉得這個道理對於所有宗

教那些靈驗的事蹟就能了解

所以只有至心一心才能把宇宙一切的真相搞清楚也才能與

十法界諸佛菩薩鬼神交通往來一切災難都能免除得大自在你

要問為什麼能免除清淨心中沒有惡念沒有妄想沒有殺心什麼

災難都能消除道理在此地在自己心目當中不但諸佛菩薩是善知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一

識連這些惡鬼惡神惡魔也都是善知識甚至毒蛇猛獸都可以親

近絕無傷害之理這是自己修德上成就的

庚二結其威神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四句經文是救七難這一段的總結

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

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菩薩

的意思為什麼稱菩薩後面又稱大菩薩這個意思顯然就是告訴我

們一尊菩薩他可以現無量無邊身可以現初住菩薩《楞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二

現的是初住的身分《華嚴》現的是第七迴向的身分都叫菩薩如

果示現地上菩薩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覺就叫摩訶薩這個意思

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身分不一定應以什麼身分得度就示現什

麼身分說菩薩摩訶薩就是從十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到

了單講菩薩不包括十地等覺如果單說摩訶薩不包括三賢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觀世音菩薩不只一個人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發

同樣心的都叫觀世音菩薩今天大家念了「普門品」與觀世音菩

薩發同樣的願修同樣的行也稱為觀世音菩薩不能稱摩訶薩因

為是初學初發心的小菩薩所以這個名詞裡面的含義很深『威

神之力巍巍如是』這兩句話是讚歎

到此地把「免七難」這一段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二個中段講

「離三毒」在《楞嚴經》裡面這個中段分成三個小段來說此地

的經文雖然不分但是這三小段也是清清楚楚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三

己二離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

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

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

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是貪瞋痴三毒煩惱稱為毒可見得這個煩惱之嚴重

佛門常說無量無邊的煩惱又說八萬四千煩惱因此佛有八萬四千法

門法門就是對治煩惱的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法門八萬四千太多

了因此天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又把它歸納為二十六種煩惱

二十六種煩惱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

部分是根本煩惱有六種第二個部分是隨煩惱有二十種合起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四

是二十六種煩惱六種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六種煩惱再歸

納就是貪瞋痴三毒三毒還可不可以再歸納可以歸納到最後

就是一個字貪所以煩惱的大根大本就是一個貪字菩薩修學的

方法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以布施為主布施的用意是要對治貪煩

惱布施就是放下捨棄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大德無論是出家

在家無不示現一切捨離真正能捨心才清淨

總觀前面經文所說的菩薩之能夠救七難我們修行的方法只有

四個字「一心稱念」與菩薩才能感應道交得到菩薩神力加持

消災免難心裡要有貪心存在一心怎麼能達到有瞋恚心存在一

心怎麼能達到有愚痴心存在對你的一心也是障礙由此可知斷

煩惱從哪裡斷從根本斷根本就是三毒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單複今從複

三正釋經文

二二五

列「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貪瞋痴稱之為毒是因它能侵

害修行人的發心「喻之如毒」毒在此地是比喻「但有單複今

從複列」單是一方面講的複是兩方面來說註解是從雙方面來講

自愛為欲愛他為婬婬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牆不顧

德行破國亡家禍延其身若能存念觀音即得離也

欲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這種煩惱的毒害佛菩薩只是舉其中一

種來說明而已我們不能只看到淫欲為害最毒其實貪及其他也是一

樣的佛叫我們斷的是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凡夫有食色兩大

欲望再廣一點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裡面一般人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六

重的是財與色財與色兩種再較量更重的是色這是指大多數人

也有少數人把財看得很重也有些人財色都不在眼裡把名權看得

很重處處都要把權總而言之貪心煩惱重對修行就會造成嚴重

的傷害它能障礙你開悟

古人修行讀誦能開悟稱念聖號也能開悟參禪亦能開悟我

們現在為什麼開不了悟學佛修行雖發心弘法卻貪圖名聞利養貪

圖六度波羅蜜換言之念念在增長貪心這樣怎麼能開悟又如何

能夠利益眾生連佛法都不能貪何況世間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

凡夫貪愛五欲六塵所以不能出三界不但不能出三界三界當

中不能出欲界他福修得再多只能在欲界天享福色界天沒分色界

天沒有五欲心是清淨的為什麼還不能超越生死輪迴因為他換了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七

貪的對象他對於欲界的財色名食睡不貪了但是他貪禪定所以出

不了色界色界天還貪色相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居住的宮殿環境

要非常美好他貪這個沒有情欲有色相還不能捨色相這叫色

界四禪十八層天如果連色相都不要這是六道凡夫裡面屬於高級

凡夫因為有色相就有成住壞空所以高明的人連色相都不要完全

是精神的世界這就是四空天但四空天也不能出輪迴還在三界之

內他還貪不要色相

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能出三界對於有色無色他都不貪

換言之三界之內沒有一樣他掛在心裡一樣都不貪身心世界一切

放下所以能出三界道理在此地他得九次第定成了阿羅漢成

了辟支佛超越三界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他貪偏真涅槃的享受

聲聞緣覺貪愛偏真涅槃不能見性權教菩薩貪六度萬行也不能

見性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見性了世出世間法統統都離開沒有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八

絲毫牽掛由此可知菩提道上涅槃果中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貪煩

惱怎樣才能斷這個是真正根本法

我初學佛的時候很幸運接觸佛法才一個月就有朋友介紹我認

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人凡是認識他的沒有不尊敬的二六

時中就像在定中一樣穩重慈祥不多言語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就

向他請教我說佛法實在是太好了我非常嚮往有沒有什麼方法叫

我一下就能契入大師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這個氣分都在定中第

一次我見他大概是兩個小時只說了幾句話那個印象非常深刻這

就是教學因為我們這個心是浮躁的浮躁的心講再多都當耳邊風

得不到受用他用這種方法等於大家在靜坐坐了半個鐘點然後

才告訴我「有」又隔了二三分鐘再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

得下」我聽了這兩句馬上就接著問從哪裡下手大概又隔了十

幾分鐘他給我說了兩個字「布施」

三正釋經文

二二九

我告辭的時候章嘉大師送我到門口特別囑咐我今天我給

你說了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自然就有感應我也就真聽話

真的做了六年真有感應有許多事情在發生之前大概一個月半個

月自己就曉得就有感應所以我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

定的由

此可知布施是菩薩修學的大根大本從根本修就是修布施

不捨心不清淨不捨不能得一心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捨出世間

的佛法上上乘法也不能掛在心裡佛教我們斷的是貪心不是叫我

們換貪的對象世間法不貪貪出世間法煩惱還是在並沒有減

少貪心斷了世出世間法一如世出世間法不二貪心斷了一切

法都叫佛法有了貪心佛法也是世間法前面經題中說有貪瞋

痴佛法就叫眾生法離貪瞋痴世間法就是佛法法哪有什麼世

間出世間哪有什麼眾生與佛沒有法之所以有眾生法有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〇

法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清淨心所變的就叫佛法煩惱心所變

的就叫世間法

經云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

欲這

幾句是大義法師引用《楞嚴經》的經文「熏聞離塵」這就

是說明菩薩反聞照性的功夫這個功夫得力了就能夠熏聞離塵熏

是薰習聞是妄聞妄聞就是用的耳識意識妄想心往聲塵上跑

向外聞他反聞照性這種功夫能夠把妄聞止息了就變成入流的正

聞正是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熏聞離塵熏聞是捨識離塵是

外面的境界不執著就是不取相不取外面的色塵這就是前面所講

的入流亡所「所」就是指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統統遠離菩薩

用的是耳根耳是對聲每個根都有六個結六六三十六結聲塵這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一

個結解開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只要一個根上六結解開其餘諸根

上的結全部都消除了菩薩以這樣殊勝的威力加持給眾生「能令一

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任何一法要是起了貪愛不能捨離你就可

以運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恭

敬」是什麼就是「南無」我們今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

就是恭敬的意思翻成中文就是皈依恭敬的意思梵音就稱南無

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的要領要記住「一心稱名」以清淨心來

念就能夠斷一切貪心這是必須要記住的世出世間法有一絲毫的

貪心就造成嚴重的障礙要修定修慧統統修不成念佛要修一心不

亂要想得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我們所受的害太大如果沒有這三樣

東西障礙想往生極樂世界早就去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二

眾生欲習合塵故為色劫菩薩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

雖有妙色不能劫動

「眾生欲習合塵」這個欲就是指色欲「故為色劫」「菩薩

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雖有妙色不能劫動」三毒確實給我

們造成了最嚴重的傷害我們生生世世生死輪迴不能夠證得菩提涅

槃原因就在此地我們在六道裡面受無盡的苦難根源也在此地

要曉得這是真正的可怖可畏果然覺悟了把這個根源拔除就能像

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最怕的就是三

毒而眾生對三毒不怕不但不怕還最喜歡但對三毒所造成的結

果就怕了怕也沒有辦法果報你還是得受總而言之在十法界

三惡道的業因要明瞭明瞭之後不造三惡道的業因你就不墮三惡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三

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貪愛重的將來就入鬼道瞋恚是地獄

道的業因地獄是一片火海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畜生愚痴由此

可知三惡道的根本業因就是三毒六波羅蜜裡面布施就是對治貪

毒忍辱是對治瞋毒般若是對治痴毒貪瞋痴是病六波羅蜜是

藥拿這個藥來對治這個病藥到病除我們才能得度但是我們的

病太重了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

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我們聽聞到佛法想把這個煩惱斷除心裡

很想斷而斷不掉因為習氣太重力量太強大了我們學那麼一點佛

法敵不過它所以佛法要長時期的薰習

過去修行人在中國叢林寺院修學一天用功十六個小時佛法

的薰修在一天當中佔三分之二換言之煩惱的薰習佔三分之一佛

法薰修的力量超過它這樣漸漸才能把煩惱控制住佛陀在世也是如

此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個二時等於現在的八小時印度把一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四

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

晚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而中國自古以來是用十二個時辰

所以印度的一時等於中國的兩個時辰現在用的是二十四小時為什

麼稱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

佛門的制度修行人每天睡眠的時間是中夜晚上十點休息

凌晨兩點鐘就要起床做早課可見得功夫不間斷在一生當中才能修

行證果《百法明門論》中提到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

個數量上不成比例何況那十一個善心所沒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的

力量大無怪乎眾生沒有辦法出離輪迴這得靠自己覺悟靠自己精

進排除一切困難自己想方法對治對治的方法也是各人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根性不一樣

中等以上的根性研究教理是個很好的對治方法但是研究教理

三正釋經文

二三五

一定要講經不講經會懈怠因為如果要講每天必定要抽出時間來

看經要做準備我講經二十四年「普門品」不好講從經文表面

上去看除了講故事之外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來講諸位用這麼寶

貴的時間到這兒來聽故事沒有意思《觀世音菩薩感應錄》拿回家

慢慢看就好了何必在這裡聽故事所以一定要將經文裡面的義理發

明出來大家才能夠真正得到受用

經文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一心稱名」讓我們覺悟最重

要的就是這一段一定要「離三毒」如果你讀這段經文真正在此

處提高警覺了這一生受用不盡離三毒要真幹要真放下從什麼

地方放起從身外之物放起先捨我所有決定不能貪愛世尊的制

度當年他率領著一群修行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只有三衣一

缽還有臥具是晚上睡覺舖在身底下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六

佛與祖師大德們在一切貪欲裡面舉出一條做例子大家千萬不

可以誤會以為只有欲不可以貪財沒有問題名也沒有問題以為

世間法不可以貪出世間法應該可以佛沒這麼說過你這樣想就壞

了完全錯了《心經》裡說「無智亦無得」意思就告訴你出世

間法無上菩提不能用貪心去證得《楞嚴經》告訴我們「圓滿菩

提歸無所得」六祖大師之得道就在一句「本來無一物」他才

能夠證得正等正覺

自忿為恚忿他為瞋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

水《遺教》云劫功德財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瞋心

起障百法明門

瞋恚之火在傷害裡面是最嚴重的也最為可怕所謂「一念瞋心

起百萬障門開」此地講「障百法明門」百法是指一切法明是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七

智慧之門換言之你要想通達一切法一念瞋心起把你通達一切

法的門道全都障礙住了

大師在此地首先解釋什麼叫瞋恚恚是自己有忿恨沒有表露在

外面所謂懷恨在心藏在內心沒有發出來發作在外面叫瞋所以

恚從心瞋從目這是用眼睛能看出來的註解中說自己一個人發

脾氣叫恚有對象對著別人發脾氣叫瞋這兩個意思都能講得通

易瞋恚的人誰願意跟他往來見到他都敬而遠之不跟他往來

「渴馬護水」這是比喻馬很渴要飲水別的馬到牠那裡去喝

水牠會把牠們趕走這就是所謂護食有人侵犯的時候他瞋恨心

就會生起來

「劫功德財無過瞋恚」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功德功德跟福

德不一樣福德不會喪失你所修的福一定有果報所謂善有善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八

惡有惡報決定不會喪失功德是定是慧很容易失掉脾氣一發

作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功德就失掉了譬如念佛人好不容易修

到一心不亂脾氣一發一心馬上失掉了再要想得到一心更不容易

了佛法重視功德的修學如果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個不高

興那就完了所謂「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會把你的功德林統統

燒乾淨

外面的境界逆境逆緣現前的時候那就是魔魔看到你有了

定功夫再加深就要超越三界了他嫉妒不高興想方設法來破壞

你來誘惑你把你的功德都燒掉你也真聽話馬上就發脾氣把

它燒掉了這上當了所以修行人要覺悟見到這種境界就要曉得

他來誘惑我我才不上他的當釋迦牟尼佛不上提婆達多的當他成

佛了忍辱仙人不上歌利王的當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你不上當

你的功德圓滿就是菩薩沒有他在那裡煽火你怎麼會有進步你

三正釋經文

二三九

怎麼會有成就前面講三法妙裡的資成妙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

佛法不看表面要面面觀善人有的時候會破壞我們惡人有

的時候會幫助我們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是善

破壞我們的就是惡冤家對頭如果幫助我們成就定慧這是大功德

這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如果一個善人今天供養了好多錢財明天又

供養了精舍增長了你的貪心他這是來護持你貪瞋痴的在這些地

方我們要提高警覺心所以對惡人不瞋恨對善人不歡喜惡人來的

時候提防我們戒定慧被他破掉善人來的時候提防我們增長貪瞋

痴都要提起覺心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性決定不能失掉一

時一刻一失掉立刻就迷惑

經云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〇

生離諸瞋恚

「純音無塵」也是說菩薩純一聞性聞音的妙性性中沒有對

象聞性所聞的是聲性性與性相合就跟空與空相合一樣是一不是

二可見得耳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它那個對象是聲塵根塵

識是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所以用聞性聞聲性是圓融的不對立用

見性見色性也是圓融的不對立正因為萬法圓融所以叫一真法

界一真是什麼總是性叫明心見性六根對六塵境界統統是性

一性無二性所以法界叫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對立瞋恚怎麼能生得

起來所以觀音菩薩沒有瞋恚明心見性的人沒有瞋恚證得理一心

的人沒有瞋恚

瞋恚使我們不能得一心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得先修忍辱功夫不

到家先學會忍功夫到家不用忍為什麼功夫到家它融化成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一

性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功夫不到家才修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

羅蜜就是修一心的前方便換言之淨土講的功夫淺深理一心事

一心功夫成片也就是忍辱程度淺深而現的差別忍辱波羅蜜修圓

滿了圓滿就是見性就是圓融那就是理一心沒有達到圓滿而

有很深的深度這就是事一心程度不深這就是功夫成片凡事都

能忍不動肝火這樣可以能得事一心

世間法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忍難以有大成就無論

世出世間法都要懂得忍辱的重要忍辱的功德成就一切法所以瞋恚

一定要遠離我們離不開的時候就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求觀

音菩薩神力加持在受極大的侮辱忍無可忍沒有辦法忍的時候

趕緊念觀音菩薩就幫助你忍辱波羅蜜保全你的功德不要讓你的

功德被一把火燒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二

瞋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

「瞋由違情而起」不甘心不情願不喜歡的境界現前瞋

恚由此而生起「對境而生」說到對講到根本就是我執與我所

有我就有對那個對象就是我所有無我就無我所有我我所離開

了得事一心不亂還不是理一心把我所有離開我沒有離開得

功夫成片帶業往生這是從許多方面來說明淨土這三個境界理一

心事一心功夫成片你從各個方面來觀察然後才曉得我們功夫

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不上道為什麼不成就自己就曉得了就像

害病一樣如果不知道自己害病那一下發作是要命的如果自己事

先曉得就可以治療所以各方面觀察障道的因緣就會對治了

佛菩薩善知識對於我們的恩德就是教我們了解幫助我們找到這

個病源找到病源之後怎麼樣治病那是自己的事情誰也幫不上

忙譬如教你看破教你放下老師只能教方法具體怎麼做到是你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三

自己的事情諸佛菩薩幫不上得要靠自己的功夫真正去幹

「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這是真正找到瞋恚的根源了

因為違背了自己的貪心瞋恨就起來了所以貪才是大根大本沒有

貪心的人沒有愚痴沒有瞋恚有瞋恚的人一定有貪心由此可知真

正修學斷貪才是最根本的要能捨捨了以後得大自在捨要捨得

乾淨六

祖大師在《壇經》裡曾經授記說在他之後有兩位菩薩出現

在中國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在大師所講的差不多時間段確實出

現符合他說法的兩個人其中在家人是龐居士龐居士是個長者家

庭很富有他學佛之後把家裡所有的財寶裝上大船划到江當中在

船底打個洞隨船統統沉入江底他不要了有人就問他說「大居

士你那些財寶自己不要了拿去救人不好嗎」我們聽起來有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四

理龐居士卻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心多清淨貪才能斷得

乾淨做好事貪心還是斷不乾淨藕斷絲連

菩薩有普度眾生之願絕不貪圖度眾生所以度眾生的事業隨

緣智者大師就示現這個境界教導後人他雖然是天台宗第一代祖

師一生弘揚《法華》他最後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時弟子們請

問他的境界他非常謙虛告訴他們如果我要不領眾可以得到理

一心不亂上品上生因為做住持要管事要領眾所以對自己損

失很大五品位往生在寺院裡面領眾是機緣大家推舉你你義

不容辭要做沒有人推舉你不要去爭我們要的是清淨心要的

是理一心不亂要的是放下萬緣古來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示現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作客不管人家

供養我什麼樣的精舍都叫旅館住一天算一天隨時可以離開絕無

三正釋經文

二四五

掛念這才能夠去得了極樂世界如果你有一絲毫掛念這是我的財

產這是我的精舍那就糟了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

不到一定又拖著你生死輪迴出不了三界

自惑為愚惑他為痴愚痴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

大乘於諸諦理不能明解過於漆墨

這是解釋三毒裡的愚痴愚痴就是無明三毒貪瞋那個相

雖然很猛厲實在講還容易斷唯獨愚痴難斷所謂是藕斷絲連最

不容易斷乾淨三無漏學就是對治貪瞋痴三毒煩惱的以戒學來斷

貪以定學來斷瞋恚以慧學來斷無明所以智慧不開無明就沒有

法子斷愚痴自己迷惑叫愚讓他人迷惑叫痴是不是有意不是

有意的甚至於還是好心自己走錯路不知道別人來問路的時候

還指出這條路讓別人走所謂是以盲引盲這就叫痴愚只是自己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六

障礙痴才造業還帶累別人特別是邪知邪見自己的見解錯誤不

曉得所以為別人指路相當不容易在佛門禪宗有個公案百丈大

師他所遇到的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就是愚痴所

遭的果報貪瞋造的罪重殊不知愚痴路指錯了延誤了他人的

法身慧命這個過失更重在六度裡頭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夠破除愚

愚痴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道理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信自己的意思就是避免愚痴造成

的過失證得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羅漢稱之為正覺他

的見解算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換言之見思煩惱未斷之前所有的

知見都不正正因為自己知見不正修學就好比是不認識路佛教誡

初學要「四依法」四依法是原則是綱領「依法不依人」「依

義不依語」語就包括文字在內要依裡面的道理不要執著於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七

語文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一條是「依智不依識」我

們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要遵循這四個原則

修學一定要親近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當然證果那是最好的

但是這種人可遇不可求第一等的老師是證果的不得已求其次他

自己有修有學所謂的解行並重對於一切經的道理他理解又能真

正用功修行找這樣的老師來領導就沒錯實在找不到有解無行也

行只要他理解得很正確我們接受過來自己修行他本身修不修不

要理會換言之我們只要他指路不要他帶路他講的道理方法

很對他指的路沒錯就可以這是三等的老師都屬於善知識對我

們初學來說非常重要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經裡面教誡弟子第一個條件就

是要親近明師「明」不是有名氣而是有學有解有行好的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八

師可遇不可求是你前生所修的緣分沒有這個緣分自己真正要發

心唯有求古人古人怎麼個求法為古人私淑弟子就是求古人的

註解真正好老師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指導你一條明路指導你

一條捷徑幫助你開悟好學生跟著那個老師不開悟不離開對於

老師教導百分之百的依從這叫師資道合所以真正想成就我們修

學第一個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要有一個好老師

我學佛大概是過去的善根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親近章嘉

大師每個禮拜天到他那兒兩個小時跟他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

寂之後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介紹了台中李老師到李老師那裡去了之

後他問我過去看過些什麼經親近過哪些善知識我一一報告李

老師說你今天來跟我學必須全部從頭來完全聽我的沒有經過

我同意任何人講經不准去聽任何經論註解都不准看我在他會

下十年我得了利益那就是聽話他怎麼說絕對服從不敢有異

三正釋經文

二四九

議專心跟他學

所以求學唯有誠敬二字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親師訪友你能有幾分成就完全在你有幾

分誠敬之心老師的教學看起來是非常的專制其實有大道理老師

這種教學就是怕邪知見滲透進來對你的修學造成障礙道理在此

《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此地講「邪畫諸見」

就是《楞嚴經》裡所說的知見立知立是建立畫也是建立的意思

「邪」邪者不正「見」就是見解就是你心裡面起許多的見解

凡是見解都是錯誤的下面這幾句是邪見裡頭最重的也可以說愚痴

至極了「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生死輪迴

「謗毀大乘」不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人毀謗大乘以今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〇

佛法來說南洋小乘國家就毀謗大乘不承認大乘所謂「大乘非佛

說」為什麼他們沒有見過大乘經以為大乘經不是佛說的其實

大乘經都傳到中國來了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他主要弘法的幾個基

地都在恆河流域泰國在它的東方錫蘭在它的南方大乘佛法從西

域也就是現在新疆一帶流傳到中國中國人的根性適合大乘的教

學大小乘的經典都到中國來了但是在南洋只有小乘經典沒有大

乘經典小乘國家只相信有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相

信還有別的佛這是講毀謗大乘不但包括這些不學佛的人甚至於一

些學者也包括了小乘在內

「於諸諦理不能明解」諦理就是真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

理不能明白不能了解不明不解的程度是「過於漆墨」漆是黑

漆漆跟墨都是黑的拿這個來比喻無明愚痴怎樣破愚痴這是

最重要的一樁事先修戒修定戒與定都是修福如果從定當中開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一

慧了戒定就變成功德如果戒定不開智慧這個戒定是福德所以

功德包含福德福德不包括功德由此可知修戒的目的是得定修

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不能住在定中分別定中的境界執著定中

的境界智慧就不能開那就住在定境了

所以於一切法不但是色法包括心法定中境界都不可以分

別執著功夫才能向上提升才能漸漸的進步不然就造成障礙愈

是往上境界愈細愈要留意要像《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這個心不能住這個功夫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從初

下手就可以做一方面依靠經典一方面不住經典我們依照經典理

論方法努力去修學可是心裡面不分別不執著即相離相這樣

進度就非常之快這在佛法講善學如果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把無

上的佛法都變成世間的福德因緣修世間的福報去了這是不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二

這個也相當的微細總得要慢慢的去體會戒律是根本法不在

戒律上奠定基礎不會有成就的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打地基的房子

只能蓋個茅蓬絕不能蓋樓房一蓋樓房就倒了換言之要是捨棄

戒律不認真修學將來的成就就是小茅蓬的成就那是什麼人天

程度即便是人天大概也只有到欲界天色界四禪都得不到都不

夠資格可見得戒律的重要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對我也了解得很清楚我相當頑固

不太容易接受人家的見解又非常的傲慢我在二十一二歲的時候

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裡面講到我自己求學的態度師天地老師是

天地法自然取法乎大自然友古今聖哲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

子跟我做朋友這篇文章狂妄得不得了目中無人但是我對這些

老師的確非常恭敬所以他們肯教我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三

章嘉大師在三年當中每次談話完送我走的時候總會輕描淡寫

帶一句「戒律很重要」似勸勉又不像勸勉這句話我聽了恐怕總

有五六十遍的樣子所以印象非常之深可是始終沒有把我喚醒

我從沒有重視過因為那時候有個觀念戒律是生活規範就跟儒家

的禮節一樣懂得它的原理原則就好何必學古老的生活方式這個

時代禮是講恭敬心儀式是隨時代而變的所以我跟章嘉大師三

年沒有拜過章嘉大師見面都是脫帽一鞠躬大師還是不捨棄我

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曉得我的毛病

到他圓寂之後我們有一些人多半都是他的弟子搭了兩座帳

蓬守在大師靈塔旁邊我在那個帳蓬住了三天三天日夜的在那裡

想這三年當中大師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就是「戒律很重要」

這句話印象很深大概總是有點意思要不然不能說這麼多次這一

留意就忽然發現了一個道理世間的禮是我們凡夫的生活規範這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四

生活規範是會隨時代地區不同而有所改變的戒律是凡聖的分水

嶺不能改變一改變就是凡夫我發現這個道理肯定了戒學的重

要戒律教你放下經論教你看破有經論看破了但是沒放下不

行小乘人他有戒律放下了沒看破守在定境當中所以也開不

了智慧由此可知三學相輔相成才能真正開智慧破愚痴煩惱

貪瞋痴唯獨愚痴難破那就是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太堅固

不容易捨棄掉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就是遇到一個好老師也經

過這麼多年的修學才覺悟老師那個時候為什麼不給我講講了我絕

對不會接受不但不接受還有相對的抗力換言之我自己覺悟這

個時間還要延長所以他就輕描淡寫真正是大慈大悲可見得善於

教學的人那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的好老師恩

德至大沒有他們的指點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怎麼會覺悟怎麼能

夠接受大法

三正釋經文

二五五

經云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

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痴由妄塵所蔽無明所

覆銷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矣無盡下結

《楞嚴經》上這幾句經文前面兩句也是說明菩薩反聞聞自性的

功德能夠銷塵旋明銷是消除消除所緣的妄塵就是六塵六塵

都是虛妄的他能夠捨離六塵六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法塵法塵就

是邪知邪見就是見解菩薩能把這些妄想見解統統捨掉心地清

淨回歸到光明就起照的作用

「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這是相法界是盡法界

就是今天講的宇宙整個宇宙與自己的身心圓融了沒有界限沒有

障礙像琉璃一樣透明潔淨一塵不染這個世界就是《華嚴經》

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清涼大師所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六

礙觀世音菩薩以自己證得的根本智加持一切愚痴的眾生「能令一

切昏鈍性障」昏是昏迷鈍是遲鈍以昏鈍為性的這種障礙能障智

慧能障智慧的就叫做愚痴菩薩以神力來加持能令這些眾生連

「諸阿顛迦」都能「永離痴暗」阿顛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

沒有善心的人愚痴到極處了邪知邪見撥無因果都叫做阿顛

迦即便愚痴極重的人他要是能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

的智慧光明威德神力也能夠加持他幫助他開智慧永離痴暗這

是菩薩有這種智慧德能幫助貪瞋痴三毒煩惱特重的眾生他們也

能夠離開三毒

十二大願是以這一段為中心因為三毒要是離了前面七難自然

沒有了後面二求當然圓滿有求必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三毒這一

段經文是關鍵的所在要特別的重視經上告訴我們要「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七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最大最圓滿的利益『是故眾生

常應心念』免七難著重在口念口業離三毒這要意念意念的力

量比口念要強得多口念能跟觀世音菩薩感應免除眼前的災難三

毒是根本要想離三毒要意根受持菩薩的聖號才能得到感應拔

除三毒

己三應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

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

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二求就是求男求女命裡頭沒有子女能求得到在一切祈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八

當中特別提出這樁事情來可見得世間人一切祈求是以這個為最大

以這個祈求為最普遍求名聞利養有的人他不見得喜歡講到子

女沒有一個人不想要好的子女所以特別舉出這個例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子則絕嗣矣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

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輕傍人所咲也又婦有七失

容惡邪婬性妬不事公姑

貪食拙懶無子前六猶可

無子最苦故獨標女人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話在中國固有文化裡面可以說

是教條「無子則絕嗣矣」中國的社會是倫理的社會倫理社會最

重要的就是祭祀《禮經》五禮裡面第一條就是「吉禮」如果沒有

後嗣誰來祭祀這是我們文化的特色也是我們文化的根本自古

以來皇帝得到政權第一樁大事是建家廟他要祭祀祖先皇帝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五九

祠堂叫太廟老百姓祭祖先的地方叫祠堂這是第一樁大事與這個

同時的就是典章制度制禮作樂這才成為一個朝代

古時候國家一共有三個大祭典第一個是祭祖先這是根本第

二個是祭老師就是祭孔第三個是祭忠烈對國家民族有貢獻

為國家民族而死難的先烈有忠烈祠三種祭祀是以祭祖先為根

本如果說連祖先都沒有了祭老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祭祖先

是大根大本「慎終追遠」我們應當要建立百姓宗祠這是我們精

神團結的象徵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代表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

輕」這個婦就是婆婆她的公公婆婆瞧不起她「傍人所笑

也」所以女人沒有子女確實是相當痛苦的在過去因為特別重視子

嗣這個問題就很嚴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〇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有福無智則識劣見

淺必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昇慧則名聞博遠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慧就是聰明有些

人很聰明但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在古時候所謂窮秀才他聰明但

是沒有功名沒有地位又沒有財富貧賤一生這就是有智沒福

「有福無智則識劣見淺」有些人有福報做生意發大財或是也

做官但是糊塗官他見識很淺沒有智慧處理事情常顛倒是非

什麼都請教別人聽命於別人自己沒主意沒主張這就是有福報

沒智慧像三國時候的阿斗他有福報做皇帝如果不是諸葛亮幫

他早就亡國了所以一定要福慧具足但是福慧具足的確不容易

又有福報又有智慧這很難得

經云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一

能遍十方供養微塵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

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觀世音菩薩的大願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願願都會兌現可

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經文告訴我們「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有

求於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要修禮拜無論是求消災還是求消業障(離

三毒是消業障)或者是求其他一切的事物最好是口念心憶身

禮拜都有一定要這麼修拜佛確實消業障而且還是很好的運動

能強身健體古來大德們每天總要拜上幾十拜幾百拜拜佛在養

生之道裡面是最上乘的肉身相當於一個機械需要運動不運動就

老化了拜佛是身運動心要清淨拜佛時一心憶念觀世音菩薩聖

號這個修法非常之好

求男生男是大士融形涉世遍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二

使然

這是求生男的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裡把世間人恐懼

沒有兒子的理由歸納了三條第一個理由是年老體力衰了沒有人伺

候那是很苦的事情所以有兒女孝順老年時享福我們中國的教

育是福德智慧的教育童年少年的時候奠定智慧福德的基礎青

年中年服務於社會造福人群晚年時享福如果沒有子女晚年

就苦了第二個理由是他的家業沒有人繼承他的家族事業沒有付託

之人第三個理由是祭祀祭祀必定會斷絕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制

度是男子繼承家業特別是嫡長子繼承在古禮服裡面孝服是粗麻

做的不縫邊叫斬衰長子長媳兩個人穿的次子穿的孝服就縫

邊了叫齊衰孝服就減一等了為什麼長子有這麼重孝長子繼承

家業這是古禮裡面非常重視的現在不太講究這些年輕人都不知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三

本經只教給我們求菩薩的方法沒有說明菩薩加持神力的來源

菩薩能力的來源在《楞嚴經》上有講「融形復聞不動道場」

這是說菩薩修證的功夫菩薩能夠銷融四大之幻形旋復一真的聞

性證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不動道場所謂是「一乘寂滅場

地」也就是《華嚴經》講的「住不思議解脫境界」或者是淨土所

講的「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所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分身

或者化身親近十方諸佛國土遍事諸佛

「法王子」佛稱法王佛的學生就稱法王子但是法王子也不

是隨便能稱的要真正稟承遺教流通大法如世間子女繼承父親的

家業把它發揚光大榮宗耀祖佛弟子也是如此稟承佛的遺教

將佛法發揚光大弘法利生這是佛的法王子諸佛如來之長子觀

世音菩薩當然是法王子用這種力量加持那些無子眾生有求必應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說他自己的一段故事他就是母親祈求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四

菩薩而生的不過他五歲的時候父母就雙亡是他的叔父伯父把他

撫養長大以後出家為法師弘法利生確確實實是不容易下面一段

是講求生女的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則容惡形衰有相不端

者則早孤少寡今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有相

則招錄敬故云眾所愛敬

這一段大意是說明女子必須端正有相才能為人寵愛且尊敬在

德行上這才完備在《楞嚴經》上這段經文意思就更明顯了

經云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

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求

三正釋經文

二六五

女生女是大士圓通含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聖力甚

大無所不與也

「六根圓通」圓是圓融通是通達就是前面所講的「一根

返源六根解脫」這個地方就是經裡面所講的「明照無二」六根

靈明的照用無二無別所以「立大圓鏡」就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

智這是果地上轉的(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有這種能

力才能夠「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特別說明一切「祕密法門」這

裡面就含著有坤德的意義在裡面「含十方界」能夠含裹十方諸佛

世界能夠領受諸佛的法門所謂是大小權實顯密都能夠受持

而不會忘失承順就是女子的德行受領就是閨門重要的條件所以

說這麼多與求女都相應這樣法界無子眾生要是求女兒的觀世音

菩薩能夠以威德神力加持滿其所願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六

外面所謂是品德莊重容貌端正這就是有福內裡面性情柔順貞

靜幽嫻這就是有德有福大家見到喜歡有德人家見到敬重

既喜歡又敬重真正是難能可貴女德圓滿觀世音菩薩能滿眾生之

願這是我們應當要求的

無盡下結別答已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是這一段的總結

己一勸持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七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

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處是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最重要是三業受持這才是修

學的不二法門經文裡非常的明顯『恭敬』就是憶持心要存著恭

敬心『禮拜』是身業『受持』是口業就是一心稱名這樣的修

學是『福不唐捐』

心敬身禮所獲之福終無窮盡故曰福不唐捐謂福不虛

棄而得真實之益也

「不唐捐」就是不虛棄不落空的意思「謂福不虛棄而得真

實之益也」此處我們最應該注意的事情就是心敬怎樣才叫敬敬

的標準何在敬之一字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心一心就是敬二心就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八

敬通常敬前加上「誠」字誠就是一心曾國藩在他的筆記裡註解

誠字他說一念不生就是誠這與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意思相

同誠就是敬可見得這是修學關鍵的所在身禮拜口稱名內存

一心要這樣的修學法

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修學綱領原則念佛人如果不懂

得這個原則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得一心也不會有感應持

咒的人不懂這個原則那個咒就不靈別說佛門就是世間法也重視

這個原則所謂誠則靈外道畫符念咒他念那個咒一加持就靈

但我們念那個咒就不靈咒語一樣發音也一樣為什麼他靈我們不

靈他懂得祕訣他畫符時第一筆下去到整道符畫完心裡面一念

不生這個符咒就靈

咒要念得熟畫符時符也要事先畫得很熟畫得不熟心動個念

三正釋經文

二六九

頭那就不靈了為什麼祖師大德要我們讀誦大乘經論因為我們心

裡的妄念斷不掉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念上五分鐘大概就有許

多妄想在裡頭想伏也伏不住因此初學背誦大經主要是伏妄想

因為一句佛號當中摻雜著妄想自己可能不能覺察背經當中打個妄

想或是背不出來或是句子念顛倒念錯了這樣立刻就能發覺

所以背誦經典就是修行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

行是大乘戒當我們一心在背誦經典的時候心裡不會有惡念豈不

就是諸惡莫作嗎不但身口不造惡心也沒有惡念小乘戒就具足

了經是從佛心性般若智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我們背誦經

典就是眾善奉行可見得戒全都包括在其中背誦要專心不專心就

會背錯就會背落了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從「如是我聞」

到「信受奉行」一部大經字字了了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〇

倒這就是慧背誦經典的目的不是叫你研究一研究戒定慧就沒

有了這是修根本智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一面讀誦一面想經文的意思這是世間人的讀誦變成世間

的學術不是佛法佛法是求根本智在日常生活當中戒定慧有漸

次有圓融讀誦經論的時候戒定慧是圓融無次第的就是一次完

成這叫修行所以讀誦是一個修行法門但是你得要會讀誦如果

不會全落在世間法裡面去了初學的人讀誦大經好處很多等到自

己戒定慧成就了根本智現前再學持名像蓮池大師一樣一天到晚

就一句阿彌陀佛古來大德許多人就是一句彌陀他不念經也不

拜佛也不持咒就是一句佛號我們現在念佛前面唱讚念一卷

《彌陀經》那是攝心的心散亂念一部經讓心定下來清淨心持

名才有功德才有用處所以功夫是在持名上不是在念經上念經

只有攝心的作用如果自己心地清淨不散亂經念不念沒有關係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一

心散亂的時候念一部經收心古來大德們的心常在定中所以不要

誦經單持名號就可以

持咒特別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是以持六字大明咒最多六字

大明咒簡單愈簡單愈有效果效果從什麼地方來勘驗臨命終時

最後那一剎那過去台中李老師講過臨命終時這是輪迴往生的關

頭如果受持的咒長容易打妄想這個時候愈簡單愈好把你領到

正道上去這是關鍵的時候迫切需要的時候所以這一句佛號要念

得熟當

然我們更要重視平素的訓練能夠念到一心或者是念到功夫

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差別不等有上品成片中品成片下品成

片上品成片的人就可以生死自在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願意再多住幾年也可以中品的功夫成片可以預知時至真正是福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二

唐捐念

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兩樣決

定有同樣效果的所以在此處我們不要疑惑可是一般說起來既然

是求生淨土我們是以念佛為主加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原則都是一

樣一定是一心稱念這是有特別的祈求求消災免難不但為自己

祈求要為一切苦難的眾生祈求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念阿彌陀佛

是自利念觀世音菩薩是利他自行化他這才是菩薩道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辯形質但述名論德若

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

「既不辯形質」形質就是觀音菩薩的樣子有很多人問觀

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幾百種

經上也說得很清楚菩薩現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三

身佛身都是男子相沒有看到女子相的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他就現菩薩身菩薩身裡面有女相菩薩既然可以示現佛身來度眾

生佛又現的男相菩薩自然也可以現男相中國人習慣把觀音像都

塑成女相這個形相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裡面所以一提到觀音菩薩

一定就是女相一定是身著白衣就認定這個相才是觀音菩薩如果

換成另外一個形相就不是觀音菩薩這是我們凡夫的錯覺其實觀音

菩薩與一切眾生現同類之身本來無相無相他能夠現一切相無相

無不相所以我們只稱名就好知道他的功德對於眾生有不可思議的

利益就行了不要去著相持名就好所以佛在此處勸我們持名

下面一段是「格量」就是校量比較的意思

己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四

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

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

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

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六十二億舉名號多盡形壽時節多四事具足福田多

若復有下正格量良以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

則非多同入實際正等無異也

佛當年講這部經是在靈鷲山距離恆河不遠所以佛說到數目字

之多常以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的沙像麵粉一樣非常細那裡面

的沙有多少沒法子計算一條恆河的沙都是天文數字而佛在這裡

舉的是六十二億條恆河的沙這真是不可說不可說

三正釋經文

二七五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

服臥具醫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佛教的四事供

養對於出家修道的人對他的供養就是這四樁事情飲食佛陀在

世的時候托缽見到出家人來托缽一定要供養衣服三衣衣服

破了或是缺少了供養他衣服臥具在印度就是墊在身底睡覺的一

塊布生病的供養醫藥這是人在世間最低的生活標準修道人清心

寡欲知足常樂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我們供養也很容易

出家人生活簡單一生不求人縱然修行不能成就這一生欠別

人的債少出家人對於常住物要愛護要惜福有意無意毀壞常住

物戒律的結罪是對十方結罪它不是對一個人我個人的東西你

損壞了你賠償對我一個人結罪只一個債主常住物是十方出家人

都有分不只在我們這兒有分只要是出家人都有分不但這個地球

上出家人有分他方世界無量無邊恆沙世界只要是出家人統統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六

有分造這個罪是向十方結罪所以這個罪不通懺悔為什麼偷盜常

住物偷一點點罪都在阿鼻地獄因為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

它的主人要想到它的主人那麼多才曉得這個罪多麼重所以戒經

裡面講「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它有道理在

毀壞公物這個結罪也很重譬如台北市政府的公物那是台北市

民納稅所建立的要是把它破壞那是向整個台北市民結罪世間人

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明瞭千萬不能毀犯公物更不能毀犯常

住物四

事供養是修福持菩薩名號又盡形壽供養這麼多菩薩『於

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這是釋迦牟尼佛舉這個

比喻問無盡意『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七

劫不可窮盡』此處的「一時」不是指印度的一時而是指一念

只是有這麼一個時候偶爾發了這個心一心稱念菩薩名號「禮拜

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這真正不可思議前面一個人是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並且盡形壽以四事供養而此人只是一時

(

就算是印度的一時中國的四小時也不過現在一個上午而已)

持觀

音菩薩名號禮拜供養他們兩個人所得的福報居然相等這個不可

思議而且這個福是「百千萬億劫」都享受不盡一心稱名一心禮

拜要緊的是在一心

這就是說明持一尊菩薩名號跟持無量菩薩名號沒有兩樣我們

千萬不要有疑惑有些同修確實有許多的困擾譬如學佛了早晚課

念很多經典《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心經》helliphellip

還念好多咒念好多佛菩薩名號好像一個沒有念到佛菩薩大概要

怪他所以自己累得不得了其實早晚課就念一卷《彌陀經》念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八

遍往生咒再就是念佛號念完做三皈依這功課就非常圓滿了

佛在經上說念一尊菩薩一尊佛的名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

諸佛菩薩的名號統統都念到了為什麼一心稱念所得的福德無二無

己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前面這一個大段落的總結歎歎是讚歎無盡意菩薩在法華

會上代表我們佛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說佛叫無盡意菩薩『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就像前面所說的得到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經云十四者此大千界現在世間六十二億恆沙菩薩修

法垂範方便利生各各不同

三正釋經文

二七九

《楞嚴經》裡面講得比此處要清楚六十二億恆沙菩薩在哪裡

就在我們娑婆世界就在這個大千世界可見得菩薩的數量太多太多

了我們說遇不到佛菩薩那是我們自己想錯了佛菩薩一天到晚就

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是有眼不認識他因為觀音菩薩的樣子絕不是像

我們此地造的像那個樣子為什麼這些菩薩修法垂範方便利生是

各各不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修學種種不同的法門但目的都是

利益眾生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無二路就是利益

眾生由

此可知這些住世的住在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代轉法輪

度眾生的菩薩們就有六十二億恆河沙數之多這是佛與大菩薩他

們現量境界當中親眼看到的這些菩薩教化眾生可以說方式太多

了有的用權巧方便有的用真實法門有的現順境界有的現逆境

界像《華嚴經》五十三參有些示現在佛門出家修行得道有些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〇

現在外道有的示現在順境利益眾生有的示現在逆境利益眾生方

便門從大綱領上說不外乎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

說各各不同

下面一段也是《楞嚴經》上的經文說出菩薩能力的來源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

六十二億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一切眾生持他的名號與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是相等的法華會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

出來的兩經合參我們應當要相信

由大士真得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異故也

經文讀到此處也告訴我們一樁事實一個修道的人如果看到有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一

人讚歎他人自己不歡喜或者有嫉妒障礙這個人不但沒有得道

連道心都沒有真正有道心的人聽到別人讚歎他人跟讚歎自己無

二無別所以在接觸大眾觀察人的時候可以從這上面看有道心的

人萬法是一體別人得福報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樣別人受痛苦就像

自己受苦一樣別人得到福報自己嫉妒心裡忿忿不平這是嚴重

障礙不但障礙證果連開悟都受障礙聽經也聽不明白因為他本

身有障礙除障要從此處做起首先要把心量拓開

丁一無盡興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二

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第一番問答是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原因稱之為觀世音前

面都答盡了現在無盡意菩薩又提出第二個問題來請教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大家曉得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是

極樂世界的後補佛既然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他為什麼到娑婆

世界來到娑婆世界他怎樣為眾生說法這裡面一切善巧方便又如

何這些問題我們也非常想知道註解裡有解釋

前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

因緣名觀世音

這是總結前面的意思

今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佛答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三

機云何遊問身業云何說問口業方便問意業身業現

相口業說法意業鑑機無謀而應遍逗一切亦名三輪不思議

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

無盡意菩薩這一問問的意思非常圓滿「意業鑑機」鑑機

就是觀機「無謀而應」謀就是計謀也就是念頭菩薩不起心

不動念無分別無執著就是無謀的意思自自然然與眾生感應道

交「遍逗一切」就是應一切機一切眾生「亦名三輪不思議化

也」「

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這兩句話很重要道

前就是沒有成道以前像我們現在這個地位沒有證道我們觀機往

往就不正確教給別人的法門就不見得有效果那就是不對機觀世

音菩薩成佛之後再退居菩薩地位上那他的觀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四

樣教化眾生觀機是第一要做的也是最難的一樁事情能夠觀機

才能夠教學觀機要拿現在教學來說就是心理教育老師如果不懂得

學生的心理教學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教師一定要懂教育心理學

下面是釋迦牟尼佛的解答

三正釋經文

二八五

戊一正答普門法

第一段「正答普門法」第二段「勸興供養」第三段「總結神

力」正答普門法又分為兩個小段這兩小段都相當長

己一普門圓應

初普門圓應二結略指廣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

為十界身少菩薩地獄二界結文以種種形該之三十三身其類

分八初聖人身

普門圓應裡面說「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

身少菩薩地獄二界」但是在結文裡面又說「以種種形該之」

該就是把它們都包括了三十三身裡面分為八類就是八個小段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六

庚一聖人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

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

為說法

四聖裡面略了菩薩因為他現在是菩薩的身分本身就是菩薩

所以菩薩就不必講了『應以佛身得度』必定是度菩薩菩薩無論

是權教是實教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目的是成佛觀世音菩薩就

可以現佛身來給你說法這個三十二應身「普門品」經文說得簡

略《楞嚴經》講得詳細

具答三業之問應以之言答方便意業問也何以知之意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七

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隨而應之現身答身業

問說法答口業問

這就是觀機看看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應該示現什麼樣的身分

應該給他說些什麼法門「隨而應之」所以如來這一答將無盡意

這三問都圓滿答覆

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妙圓應以佛身

應之大士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入三摩地」著重在入字可見菩薩現佛身為人說法他是

有條件的就是這位菩薩已經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快要成佛了才

現佛身說法初住菩薩就開始入三摩地了就是《楞嚴經》講的楞嚴

大定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開始證得了證得之後並不圓滿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八

須要進修無漏以圓教菩薩的果位來說大概就能了解一心不亂裡面

的狀況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不

亂在《楞嚴》裡面叫入三摩地禪家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許多

位次程度高下不一樣教下講大開圓解也有四十一個程度不相同

的位次所以他必須要進修入三摩地是初住到勝解妙圓是等覺

菩薩從初住修行到等覺快成佛了這個時候幫助他他就證得圓滿

的果地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是梵語辟支譯為緣佛譯為

覺辟支佛有兩種一種叫獨覺一種叫緣覺獨覺生在沒有佛法出

現的時期他斷了見思煩惱證得偏真涅槃就成為獨覺這也不是

偶然佛在經上說得很多小乘初果須陀洹見道之後天上人間七次

往返就證阿羅漢果當他證果的時候世間有佛出世有佛法他

就是緣覺如果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佛出世也沒有佛法他就變成獨

三正釋經文

二八九

覺由此可知見道之後確實是剋期取證這個時間是可以排成進度

表的大

乘的見道位就是初住菩薩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見道而

後才修道修道之後才證道道都沒有見到修什麼沒有見道在那裡

修不叫盲修瞎練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我們一聽到就生氣這一

生氣那就是盲修瞎練真正修道人哪會生氣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

動是小成就總算是不被外境所轉了有沒有見道不見得但是這

樣的人有資格學道了逐漸往見道位上走在小乘叫初果向在大乘

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八風吹不動外面的境界風搧一搧心就動了

那是凡夫修行不會有成就的到八風吹不動的時候修行功夫能得

受用境界風一吹就動這個修行不得受用古人把它比作水上的浮

萍隨著流水到處飄蕩沒有根八風吹不動不隨境轉了可以修

到功夫成片修別的法門得的利益少修淨土法門得的利益多因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〇

功夫成片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修見道位道還沒有見

到但是能往生西方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是難信之法我們

應當要記取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斷十二緣勝性現圓即現辟支身若

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即現聲聞身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聲聞是修四諦

法四諦是苦集滅道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必須是四果向的羅漢

快要證四果了在這時候菩薩現他的同類身來幫助他法門亦是如

此譬如有人想修《法華經》那個去幫助他的法師一生是專修《法

華經》的他去度他會特別容易為什麼他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能

夠敬信他就得利益如果他想修《法華》而我是學《華嚴》的

他對我就會半信半疑你學《華嚴》沒有學過《法華》你怎麼能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一

教我恭敬心跟信心都不具足不能得利益道理在此地

所以觀音菩薩為什麼要變現這麼多身分真正為了利益眾生

諸位要記住一句話成功與否就在敬信如果他要證辟支佛果觀音

菩薩現菩薩身來他敬信不具足沒有十二分的敬信菩薩幫忙的時

候力量就不大他想證辟支佛菩薩現同類身遇到辟支佛他敬信

具足為他說法要說同類的法他修十二因緣就給他說十二因緣

法他修四諦就跟他說四諦法他才歡喜全程可以肯定的接受

他就成就了所以菩薩不得不方便示現同類身這也正是菩薩大慈大

悲之處

佛法傳到中國祖師大德深明佛意建立各宗各派這就是菩薩

的分身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能夠成就一切眾生佛經從印度流傳到

中國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三千多部而這三千多部經典中為大眾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二

特別喜愛的緣分特別深的也不過百十部而已數量不多

庚二天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

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

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

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

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菩薩要度這些天王就得以同類身來度他們要不然也度不了

眾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一樣譬如有人出家想成佛想成菩薩想

作祖師有些人出家想做法師弘法利生有些人出家發心做事想做

住持做當家護持佛法住持當家是護持佛法的就好像在學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三

校他發心做校長做總務主任發心做法師的是當教員只教一個

科目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阿闍黎當校長的稱之為和尚這是最尊貴

的和尚可以不講經不說法但是所有課程是他安排的他有教育

規劃主持教化請優秀的學者專家來替他執行他知道如何教

學如何培養學生所以祖師宗師稱和尚法師是教員教員好

當校長難當功過是校長的不是教員的

眾生興趣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菩薩真正慈悲你有

什麼興趣他都可以幫助你都能滿你的願有人志向可大了人間

國王他都沒興趣他要到天上去作天王觀世音菩薩也能幫得上忙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是梵天主梵天是色界第一層天第二層叫

光天第三層叫淨天第四層叫福天這是四禪天菩薩一定教他修

四禪八定四無量心才能夠真正滿他的願望到大梵天去作天主

菩薩這個時候也示現成大梵天王你要想作大梵天王我教你現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四

類身他就相信了

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作玉皇大帝這個人有雄心他

要到天上去當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也能幫他忙菩薩為其說上品十

善以及統御諸天教化天人的方法做個智慧的天主

『應以自在天身』就是欲界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裡面自

在天人的福報最大他一切的享受都是下面五層天人供養的所以叫

他化自在天觀音菩薩也現同樣的身分給他說上品十善之法成就

自在天的福報

『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羅天是色究竟天就是第四禪的天

頂叫大自在天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大自在天是色界最高的

一層菩薩示現摩醯首羅天王的身分給他說法給他講四禪八定四

無量心他修學圓滿果報在三界之內無比的殊勝得大自在天的果

三正釋經文

二九五

『天大將軍』也有一類人有這個志願你對這方面有興趣菩

薩就現天大將軍身來教導你教你兵法教你如何統御軍隊天大將

軍除妖降福賞善罰惡保護世間的國土是這一類的天大將軍以

韋馱菩薩為代表他所示現的就是天大將軍身

還有人發心作天王天王是統理鬼神『應以毘沙門身得度

者』「毘沙門」就是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確實有些人常跟

鬼神打交道譬如有些外道役使鬼神駕乩扶鸞常跟鬼神打交道

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跟鬼神打交道一切是聽命於鬼神鬼神叫

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是鬼神的部下志向不大如果他發大心

這麼多鬼神有這麼多力量我去當他們的頭目我來管他們你如果

發了這個心觀音菩薩也能幫助你給你說統領鬼神的法門叫你去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六

作四天王統領鬼神四天王是大福德的鬼王對上他能伺侯玉皇大

帝對下統領一切鬼神他是佛門裡面的護法護持眾生國土觀音

菩薩也有這個能力示現同類身幫助你成就

這段經文給我們許多的啟示佛門廣大無邊絕不是以一個方法

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庚三王民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

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

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是講世間的人道『小王』就是人間的國王為什麼稱之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七

為小王比起天王轉輪聖王要小所以稱之為小王這一段說的是

在社會上有相當地位的人我們一般人的志趣是不相同的像此地講

的國王長者宰官在今日來說都是從事政治工作的人他對於

政治有愛好中國自古以來所謂政者正也為政以道為政以德就

是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服務老百姓為目的如果有人發心想做一國的

領導人觀音菩薩也能夠幫助他達成願望那就是示現一個非常仁慈

的國王給他談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希望他能做個有道的明君

將國家治理好這是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長者』印度的長者跟我們中國稱的長者有不同之處必須具

備十個條件才能被尊稱為長者哪十個條件第一他是貴族出身

印度自古以來階級制度非常嚴格這在中國是沒有的在中國常有布

衣宰相貧賤的人發憤努力一樣可以做到宰相可以做到大富長

者可是在印度不行印度階級限制得太嚴從政在社會上居領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八

地位的只有剎帝利跟婆羅門所以他的出身一定是貴族第二在

社會上要有相當高的地位高級官員第三要有財富在中國過去

做大官的家裡清貧的人很多是貴而不富在歷史上好多宰相真是

清官真正是替國家替老百姓辦事像宋朝著名的宰相范仲淹死

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他的清廉值得我們尊敬第四有威嚴第

五要有智慧第六年長在中國古時候至少要四十歲以上太年

輕不能稱為長者第七行淨就是他的生活非常清淨身心清淨

第八非常有禮貌絕沒有傲慢的習氣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很謙虛

有禮貌第九在上位的人讚歎上位是指國王第十老百姓尊敬

他依歸於他具備這十個條件才能稱之為長者所以把長者列在宰

官之上如果有人願意在這個世間做一個長者年高德重眾望所

歸觀世音菩薩就現長者身給他說法說什麼法說布施波羅蜜廣

結法緣仁民愛物才能為全國老百姓所擁戴國王大臣對你讚歎

三正釋經文

二九九

這是國家的善人國之寶

『居士身』此地講的居士不是現在佛門所說的居士居士也列

在宰官前面就是《二十五史》傳記「隱逸傳」中提到這類人我們

一般稱為高士他並沒有出家他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修道的是

隱士一類的他們是讀書人有學問有品德而且多才多藝卻不出

來做官但他們對國家社會貢獻很大這個貢獻就在於他所表現出

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的處世態度教大家知足常樂不求名聞

利養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到社會免除世人之間很多的爭執他不是

沒有能力求不是沒有能力爭他有學問有能力有才幹他可以

爭的他不爭何等的清高他是身教不是言教做出榜樣讓大家

效仿這個影響力非常之大對於一個國家長治久安有不可磨滅的功

德所以歷史上給他們作傳的道理在此地應以居士身得度的菩薩

也能夠幫助他們給他們講清心寡欲潔己修身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〇

『宰官』泛指官吏唐朝漢朝的宰相叫同平章事同是指和皇

帝一起統理國家平是公平處理政事對待老百姓要公平章是公

開明顯擺在那裡大家都看到沒有祕密公平這樣辦事老百姓

才會心服口服大家能夠信任政府擁戴政府宰相這個名稱很有意

義官是指地方官吏像現在的縣市長之類如果有志於治理國家

輔佐政府為國為民移風易俗菩薩就現身為他說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的道理菩薩真正是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婆羅門』在印度是屬於宗教婆羅門教這個宗教的歷史比佛

教還要久遠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就傳了好幾百年印度在從前是宗教

之國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有九十六種九十六種大概還是知名度比

較高人數比較多勢力大的小的沒算在內婆羅門是其中勢力最

大的一派他們修四禪八定功夫好的能夠修到無色界天所以佛出

現在印度是有道理的印度人他修四禪八定對六道輪迴的情形看得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一

清清楚楚我們中國文化只到人道只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只到個人修養還不能夠跟六道往來而在印度當時

已經普遍可以跟六道往來所以佛示現在印度講宇宙講六道的情

況他們很容易接受

婆羅門是梵語譯為淨意因為他們自稱是大梵天王的後代

所以經中也常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梵志梵是梵天他們這些人的志

願就是希望死了之後能夠生大梵天諸佛菩薩滿一切眾生的願眾生

有什麼願望菩薩就現同類身教他修行達到他生天的目的此地

以婆羅門代表世間所有的宗教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宗教徒傳教師都

要尊敬我們如何尊敬佛菩薩對他們就如何的尊敬這是絕對正確

的分別執著是迷惑顛倒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是凡夫離開分別執

著才是覺悟的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二

庚四四眾身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學佛

的現代稱之為居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現比丘比丘尼身樂持五戒即

現塞夷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這是現出家的身分來說法「樂

持五戒」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出家不是樁容易事情出家人的

責任就是發願一生做個職業的教員出家人一般稱之為天人師是

老師的身分由此可知出家人要肩負弘法利生的責任要自行化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三

他對於「師」這個字才名符其實

實在說講經說法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多多少少與前

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連帶關係最低限度要發心護持道場所謂做內

護也就是要發心做執事好像在學校裡能力有限做不了教員可

以做其他一般職員職員是內護護持道場配合教員把佛陀的教

育發揚光大所以出家人一類學弘法一類學辦事辦事要正大光

明公正廉明將常住的事情做好使發心弘法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能夠安心研修教學這是講出家

在家的責任是以護持為第一以弘法為次之在家人也可以弘

法也可以做老師等於是兼任的教員出家人是專任的教員在家

人一定要護法沒有在家同修護持出家人不能生存護持最重要

是護法道糧四事供養還在第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四

護法特別要照顧新學的法師要發心做他的聽眾他講得不

好都要忍耐他看到天天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講得不錯」他

這個勇氣才能提得上來法師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沒有其他辦法能

夠訓練法師所以今天培養法師的責任落在優婆塞優婆夷的雙肩

上對於佛門所負的責任非常重大等於是法師的保姆對出家人生

活上的供養決定不能多夠用就行了

所以要懂得護法應該怎樣的護法應當幫助出家人向上幫助

他定慧增長絕不能障礙他更不能夠破壞他這是優婆塞優婆夷

的責任護持工作做得好無量無邊的功德

有志於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觀音菩薩一定幫忙能夠滿你的

大願庚

五婦女身

三正釋經文

三〇五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

身而為說法

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現命婦賢媛等身

婦女是主內的男子主外內外有別這樣才能夠治家治國

今日之下在意識形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婦女也離開家庭在社

會上與男子一樣的競爭甚至也有從政可是有沒有想到後果夫婦

兩個都忙於工作有得必有失小孩缺乏父母關愛家庭教育缺失

到小孩當了太保太妹做了敗家子那個時候麻煩就來了誰造成

的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教育自己要負很大的責

任從前做母親的人她們的貢獻比現在的婦女對社會國家民

族的貢獻在我認為是大得太多因為她們是國家民族的保姆國

家的賢人是她們細心培養出來的真正了不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六

國家有沒有賢人聖人出現就看母親有沒有盡到責任這是說

菩薩為什麼要發心為女子身就是為國家為民族為整個人類培養

賢人培養聖人將來能夠造福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責任何等的神

聖我們怎麼能夠輕視由此可知女人的責任原本就比男人要重得

多她得培養國家民族的幼苗把這樣一個重大的擔子捨棄掉去找

個輕鬆的工作做捨本逐末得不償失這是主內的意思沒有內

哪還有外要不相信仔細看看今天的社會會覺悟的

庚六童男女身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眾生不壞男根即現童男不求侵暴即現童女侵暴者謂

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七

在古時候色情案件很少今天在報紙上幾乎天天看到為什

麼古人服裝穿得整整齊齊手都怕被人看見大家見了都尊敬今

天穿著過於暴露所以色情案件才會多由此可知中國古人的教

育規範的確是防非止過以社會來說是社會安定的根源以修

道來講這是道業的根本才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童男童女不是指出家的是指在家的雖不發心出家但是歡

喜獨身喜歡清淨自居菩薩也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到此處是一個段落我們自己心願所求的希望能夠得到

菩薩都能應這是順求向下是逆著求求捨離現在自己有苦希

望能夠離開

庚七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八

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八部樂脫其倫菩薩皆現身說其本倫脫離之法

這是講八部鬼神八部鬼神也有他的苦處說到鬼神有苦處我

們能夠理解可是這裡包括『天』天人為什麼也不願意在天上過他

的好日子要捨離天上樂多苦少所謂「富貴學道難」向道的心

不容易激發修學就有障礙他捨離到哪裡去到人道來如果他要

想出離三界證得聖果天上修行沒有人間來得方便沒有哪部經上

說有佛在天上示現成佛的示現成佛必定在人間這就說明人身難得

而可貴可貴在哪裡就是人中修道最容易最方便諸佛菩薩教化

成熟的眾生都在人間天人中有些發心學道的在天上修學不方便

希望到人間來他要有這個意願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幫助他離

開天道降生在人間給他說無常苦空無我之法滿他的願

三正釋經文

三〇九

『龍』龍有四種第一種是守護天宮的龍第二種是興雲降

雨的龍第三種是開渡江河的龍第四種是守護寶藏的龍種類有許

多稱之為諸龍龍能變化在平常多半是變作人形可是牠在出

生睡眠瞋恚死亡的時候一定恢復到牠的本形這也是牠的苦

處除這個之外牠平常還有幾個煩惱痛苦第一種龍的鱗很骯

髒牠沒辦法清除常感覺到好像有熱沙燙自己身體一樣有這個痛

苦第二個就是風能夠吹壞龍的宮殿第三個就是金翅鳥以龍為食

常常要來吃牠所以龍也有很多的苦處

《阿含經》說這一類的眾生屬於畜生道多半都是瞋恚心太

重犯戒鬥爭但是牠也修福在先世修行福報很大以這樣的

業因才會墮在龍這一道裡面牠有苦處很想再回到人道來修行證

果如果牠發這個心觀世音菩薩一定會現同類身來給牠說布施持

戒忍辱柔和仁慈謙讓牠就可以離開那一道了因為這種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〇

行與牠那一道不相應牠就可以脫離這正是孔子所說的「物以類

聚人以群分」你跟他德行不同類自然就離開我們覺得做人太

苦把品德修養提升超過人道那就超越了一般超越到天上

去那還是不究竟所以佛叫我們修淨業把我們提升到西方極樂世

界的標準這是最好的一個辦法所以看到這些鬼神應當要覺悟

『夜叉』是梵語譯為疾捷他的速度非常之快又翻作勇健

他的身體很強壯有力氣夜叉有三類地行夜叉空行夜叉飛行

夜叉這些鬼神也非常喜歡佛法既然信佛法當然知道自己的苦

難他是以暴惡墮落在這一道只要他發心願意捨棄夜叉身願意

離開觀音菩薩就現夜叉身為他說持戒修福柔和忍辱之法何時

與他那一道的德行不相類自然就離開夜叉身了

離與合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看志趣相不相同志趣相同就集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一

合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就離開這是必然的道理菩薩怎樣叫他

能夠擺脫就是把他的志趣提高把他的道德提高跟他那一類不相

合就離開了同樣的方法佛教給我們離開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娑婆世界人心散亂污穢佛教我們修一心

一心就不散亂心地清淨當然就超越了佛法講道理不迷信不盲

目觀音菩薩句句話都合情合理沒有一絲毫勉強

『乾闥婆』也是梵語譯作香陰也是鬼神的一類經上說是帝

釋天的樂神他們對香非常有興趣一聞到香就高興就會作樂帝

釋天需要他們演奏音樂的時候就燃香聞到香他們就來了所以稱為

香陰尋香而至他要想離開這一類菩薩也現乾闥婆身為其說離

欲不放逸他想到人間來要修五戒十善才能感得人身

『阿修羅』也是梵語譯為非天在《楞嚴經》上佛說阿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二

羅的種類很多不但有天阿修羅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都有阿修

羅各如其類如果單單提阿修羅多半是指天阿修羅因為通常阿

修羅跟人道合併為一道實際上只有五道沒有六道說六道就是把

天阿修羅分出來單列為一道稱之為六道天阿修羅有天的福報沒

有天的品德但他過去在人間修的福報很大可以到天上去享福佛

經上告訴我們天阿修羅的男子相貌都很醜陋女子非常美天人都

想娶阿修羅的女子做太太阿修羅的男子非常凶惡常常跟帝釋天打

仗所以玉皇大帝也有人找他麻煩有這一幫人在作亂人間苦天

上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佛給我們說這些人在人道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雖然守五戒可

是他的性情是懷疑猜忌好勝逞能有這些習氣所以縱然修善

生到天上因這些壞習氣改不掉墮落在天阿修羅道裡面阿修羅沒

有人招惹他自己也會發脾氣他心定不下來得不到清淨如果他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三

發心想要離開觀音菩薩也現阿修羅身給他說慈悲忍讓謙虛

恭敬給他講十善法幫助他出離

『迦樓羅』也是梵語譯為金翅鳥這個鳥身體很大以龍為

食有一次龍王找到佛陀說金翅鳥要吃我我的子子孫孫都要被牠

吃光了佛就叫金翅鳥發慈悲心不要傷害眾生的身命金翅鳥說

我要不吃龍自己就餓死了所以佛門施食偈子裡才有「大鵬金翅

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佛為牠咒願使牠得

到一分飲食可以不再傷害眾生的身命佛菩薩現同類身為牠說仁

慈之法愛惜眾生的身命幫助牠脫離這一道

『緊那羅』譯作疑神唐朝的時候翻作歌神也是屬於帝釋天的

樂神他長得跟人一樣只是頭上長一隻角如果帝釋天要請佛菩薩

到天宮講經說法在講經說法的場合必定有音樂像我們講經之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四

先唱讚唱佛號講完之後唱迴向偈都是音樂負責演奏音樂的是

誰就是緊那羅乾闥婆所演奏的是世俗的樂章佛門裡面的梵音由

緊那羅來演奏他們演奏的梵音完全是屬於佛法的清淨樂章能夠叫

身心得到清淨不是世俗的音樂他要發心離開同類佛菩薩也能夠

現同類身為他說法他是學音樂的佛菩薩就用音樂這個法門來度

他把他音樂這方面的才藝修養提升

由此可見佛菩薩教化眾生因人施教你在哪一方面有愛好哪

一方面有特長哪一方面有願望他就從這方面來教化你把你的境

界提升你希望提升到什麼境界菩薩就能幫忙你達到什麼境界應

當口念心憶身禮拜果然三業虔誠感應非常的快速真正有求

必應『

摩睺羅伽』譯為大蟒蛇也稱大蟒神是八部鬼神之一

三正釋經文

三一五

『人非人等』這一句就將八部以外的其他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

中八部都是希望得人身得人身便利修道已經得到人身的總希

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解脫種種解脫當中最為殊勝的無過於西方極

樂世界佛出現於世在菩提場最初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開演《大方

廣佛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指歸到西方極樂

淨土末後一會是法華會法華會上也是極力勸勉我們往生「普門

品」在《法華經》裡面是重要的一品智者大師將這一品加以註解

提出來單獨流通就好像十大願王清涼大師把它提出來別行流通一

樣智者一生弘揚《法華》建立了天台宗教理上依據《法華經》

的理論方法他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才是

修行究竟歸宿如果不以這個為目標要想脫離六道是相當不容易

的觀音菩薩教給他離開人道離開娑婆世界的方法為他說這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六

「非人」這是指前面所講沒有包括在其中的以這句話就都含

攝了古德所謂有形有色如休咎精明靈鬼一類的經上雖沒有

說但是也包括在其中這些靈鬼雖然有一點小神通他也有苦處

不願意長期淪落在那一道所以總想擺脫菩薩大慈大悲只要一心

稱念都能夠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幫助他成就幫助他達到他的願

庚八金剛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是執持『金剛』是兵器之一像韋馱菩薩手上拿的金剛

杵這一類特別指的護法神

梵語䟦闍羅此云金剛梵語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七

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

故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末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

為梵王請千佛說法一願為金剛力士護千兄教彼經多有形等

四類無金剛一類此一即護佛教之正神也眾生志願勇猛護持

佛法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

從這段故事當中能夠看出有一類眾生他發心護法佛法的弘

傳如果沒有相當力量的人來護持會有障礙的雖然在理上講理事

無礙事事無礙可是事實上有些迷惑顛倒的人沒有正信佛法弘傳

對他眼前的名利有妨害於是他就極力排斥所以一定要有相當力量

的人來護持這一類人都可以說是執金剛神護持有顯有冥能夠

使佛法真正流通而沒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八

從《正法念經》這段經文能夠看出來諸佛如來菩薩與護法的

國王大臣乃至於護法金剛在因地當中都有密切的關係曉得這一

點我們現前正是在因地的時候就應當廣結善緣如不能與一切眾

生廣結善緣將來你成佛了誰來護你的法如果你現在跟一切眾生

多做冤家到你成佛要弘法的時候魔來擾亂冤家來找麻煩所以護

法神跟那些冤魔都是在因地裡面結的善緣結得多護持的人有力且

多惡緣結得多擾亂障礙的人也多

「眾生志願勇猛護持佛法」有一類眾生他發願護持佛法護

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跟弘法的功德是同等的沒有高下譬如佛

這一生弘法利生功德巍巍不可思議當年這些護持佛的國王大臣

功德跟佛一樣大如果沒有這些國王大臣護持佛法不能弘揚光大

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護法提供弘法修行的場

所提供四事供養讓修行人在生活上沒有憂慮身安道隆這是護

三正釋經文

三一九

持正法必須要做的工作

「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有些邪知邪見

的人要來障礙佛法破壞佛法這時候護法金剛必須來阻攔釋迦牟

尼佛入般涅槃是魔王波旬啟請的魔來勸佛你不要講經了最好離

開娑婆世界佛就答應了他佛菩薩是大慈大悲佛心是平等的平

等心裡面無佛無魔亦無眾生由此可知護法神在佛門裡擔任的角

色是非常的重要

己二結略指廣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

土度脫眾生

成就功德結略種種形等指廣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〇

三十三身應化逐緣豈局娑婆世界種種形身廣也遊諸國

土所化處廣也度脫眾生得益廣也正答普門法竟

「成就功德結略」略就是前面所講的都是略說菩薩的功

德實在說不盡「種種形等指廣」從前面的略說就能聯想到菩薩

功德的廣大無邊「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三十三身」三十三是大

類每一大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

「應化逐緣」哪個地方有緣菩薩就在哪裡示現「豈局娑婆世

界」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哪裡沒有觀世音菩薩「種種形身廣

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能現什麼樣的身「遊諸國土所化

處廣也」無處不現身「度脫眾生得益廣也」眾生得到菩薩的

恩惠利益廣大無邊有求必應可是求的方法必須遵循前面世尊

的開導一定要專心決定不能有疑惑修行才如法要一心稱念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一

心存恭敬一心就是恭敬口裡稱念身體禮拜要想真正得到感

應必定要專修感應道交全憑一心

經文到這裡是「正答普門法竟」這個竟就是答完了下面是

第二個大段「勸興供養」釋迦牟尼佛勸無盡意菩薩也就是勸我

己一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二

經文要看清楚用什麼供養觀音菩薩用『一心』一心是真供

養你說供養財物菩薩的功德法財無量無邊用得著你供養嗎用

不著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供養就是一心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

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佛答前問後勸持名眾生仰荷菩薩真身冥應但可持名秉

字故勸受持

「佛答前問後」就是答覆前面的問題之後勸持名這是勸勉

我們的第一點言語說得非常清楚非常肯定只要你一心持名你

就能夠蒙觀世音菩薩真身冥應暗中的保護你所以佛才勸你受持

受是接受接受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依教奉行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三

答後問末勸供養者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

故勸供養也

前面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問菩薩名字的因緣一個是問菩薩在

娑婆世界弘化的因緣「答後問末」佛答完了之後「勸供養者

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故勸供養也」我們既然蒙菩

薩冥顯感應自然要發心供養供養最重要的是一心一心是意供

養一心流露在外面就是修法供養弘法供養這叫真供養《華

嚴經》十大願王所講的「廣修供養」一切財供養不如法供養

是故汝等下勸供養是觀世下出供養意由救七難免三

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俱為能施冥顯二

益皆得無畏是故下結歎稱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四

「是觀世下出供養意」出是說出說出供養的意思『是觀

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由前面所說的「救

七難免三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真是指

菩薩的法身應是指菩薩的應化身真身遍一切處應化身是隨類化

身有感斯應「俱為能施」菩薩法報應三身都布施「冥顯

二益」這是兩種利益一種是暗中保佑你一個是明顯的教化你

能叫我們真正得無畏「皆得無畏」就像《心經》所講的「照見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無所畏懼心無畏懼心才安心

才一才能入道才能得道「是故下結歎稱美」末後結歎在

娑婆世界大家都公認菩薩是布施我們無畏的人

佛勸無盡意菩薩供養無盡意菩薩立刻就接受了

三正釋經文

三二五

庚一奉命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

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

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很難得聽佛勸勉就立刻發心供養但是在言辭上

諸位要留意稱觀世音菩薩『仁者』「仁者」就是大慈大悲者仁

慈之人『受此法施』不叫財施它叫「法施」這個意思就很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六

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

『瓔珞』這是配戴在胸前的裝飾品「眾寶間珠」由許多珠

寶串在一起而成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來發明這個意思

問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

無盡位既高深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金

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

金」有這個疑問無盡意菩薩的瓔珞應該是無價之寶怎麼『價值

百千兩金』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瓔珞

本財施言法施者揀住相也當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七

空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統

八萬四千之妙行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這也是略舉而已是無盡意菩

薩謙虛說我這串瓔珞值不了多少錢其實是無價之寶這是帶著有謙

虛的意思在裡面「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譬如一般講百姓

萬民百萬不是定數絕不止一百一萬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學

習這都是平常的禮節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送人名貴的東西也

謙虛說這值不了什麼人家接受時會比較心安這些大菩薩往來禮

貌都非常周到

「瓔珞本財施」瓔珞是財寶在布施裡面屬於財布施可是無

盡意菩薩說「仁者受此法施」為什麼稱法施「揀住相也」

如果著了相法施變成財施如果不著相財施也是法布施財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八

施得世間福報法布施成無漏功德果報完全不相同「當解瓔之

時」無盡意菩薩把自己所配戴的瓔珞解下來「奉瓔之際」雙手

奉送給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三輪體空」不著能布施的我相

不著所布施的瓔珞相不著能接受我布施的人相叫三輪體空這個

心多清淨這叫法布施「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他用的清淨

心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心清淨沒

有障礙所以他的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從

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位次這樣的布施我們應當要學

「統八萬四千之妙行」這叫一修一切修就這一布施六度萬

行他都圓滿了為什麼會圓滿六度萬行的目的無非是求一心不亂

三輪體空我這一法的修學就達到一心不亂三輪體空那不是六度

萬行統統圓滿了嗎這叫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

「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菩薩修布施皆是法布施眾

三正釋經文

三二九

生修布施全都是財布施哪怕講經說法跟諸位說還是財布施得的

果報是人天福報為什麼三輪不空著了我講經有我相著了我

在這裡講《法華經普門品》著了所說的法相有這麼多同修在這

裡聽我講經接受我法布施著了眾生相三輪不空三輪不空講

經說法也僅是修福於定慧不相干三輪體空是說而無說無說而

說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但是不能像凡夫有心有心是攀緣

當眾生有障礙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諸佛菩薩也是天天在說

法從無間斷只是眾生見不到見不到佛菩薩的形相聽不到佛菩

薩的音聲但是佛菩薩的法音時時刻刻在冥冥中加持一切眾生好比

電台廣播節目一樣有故障的收音機怎麼調也收不到訊號沒有故

障的收音機一調就收到諸佛菩薩平等慈悲對於一切眾生是圓滿的

法施這是我們應當要相信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〇

庚二觀音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菩薩供養這樣的珍寶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須

遜讓施受有義以有餘奉不足施受兩當此瓔俱有用以施

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在哉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無盡意是奉釋迦牟尼佛的意

旨來供養觀世音菩薩「我未奉命」觀世音菩薩說自己沒有得到

佛的許可說可以接受「那忽輒受」學生在老師面前一定是尊重

老師尊師重道雖然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倒駕慈航但是他現

在的身分是菩薩佛的身分是老師這是就跡相而論必須尊師重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一

道所以觀音菩薩還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他不敢接受這是表示尊師

重道同時也有謙讓的意思送一次不敢接受送二次三次才接

受一方面表示贈送的人誠意另一方面表示接受的人謙讓

「亦是事須遜讓施受有義」這個義是義務「以有餘奉不

足」施者有多餘受者有欠缺多者可以贈送布施給少者「施

受兩當」都應當「此瓔俱有用以施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

在哉」如果這個瓔珞無盡意菩薩有觀世音菩薩也有既然彼此都

有而且我還有餘你用它來供養我在道義上講不過去這幾句話

也非常重要當我們修布施供養的時候也得想一想他有餘就不

必在這個地方修應當要供養幫助缺乏的人可是世間人總是喜歡

錦上添花幾個人曉得雪中送炭這裡教我們布施就是應當雪中送

炭不是錦上添花這叫真正布施施者受者都有道義應當施

應當接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二

在佛門裡面修布施縱然佛菩薩法師有餘他還不足他也

願意布施以不足去奉有餘他求什麼求福報那我們就得想想

他是來修福的我們自己沒有修行證果沒有觀世音菩薩這樣的神通

廣大如果我們不能叫他得福那就是古德所說的「披毛戴角還」

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你說不接受不接受不行人家來培福來跟

你結緣你拒絕他不讓他種福不跟人家結緣這個不可以講不

通的所以學佛的同修要記住人家來供養結緣你要接受接受之

後怎麼辦輾轉布施供養與一切眾生結緣這個緣愈結愈廣將來

的法緣才殊勝不可以積財財要散散得愈廣愈好布施得多你

人緣好將來弘法法緣殊勝諸佛菩薩能夠弘遍三界就是這麼修來

的不但自己這樣修也幫助別人修幫助別人修就是修自己佛經

末後講流通分流通分什麼意思幫助諸佛如來修法布施佛把這些

道理方法布施給我們我們輾轉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叫法布施法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三

施到我這裡就為止不肯流通出去那叫吝法財物到我這裡止住

了不肯散叫吝財吝法的果報是愚痴吝財的果報是貧窮所以

讀經要曉得這裡面的深意

下面觀音菩薩第一次不接受顯出無盡意菩薩的誠意

庚三無盡重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這把他供養的意思說出來了我為什麼要供養你是求你大慈愍

一切眾生

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四

「我為四眾故施」我的布施是為了四眾弟子四眾就是出家二

眾在家二眾「仁愍四眾故受」為了憐愍四眾教化四眾你應

當接受譬如弘揚流通佛法沒有財物無法利益眾生我們今天

把大家供養的錢財拿來印經才能夠流通佛法利益四眾如果是為

自己生活能過得舒服一些這就不應當接受輾轉布施一切眾生幫

助佛弘揚佛法幫助供養的人為他們真正修福那是應當要接受的

「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三輪體空施

受心都清淨心都不動施與受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下面佛也勸觀

音菩薩

庚四佛勸當愍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

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三正釋經文

三三五

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此勸受也物元表禮惡可辭乎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

物則納其情故曰當愍即愍一切眾生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

為物故受也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受意在實際

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示範為了一切苦難眾生必須要接受

接受過來之後以這個福加持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災免難這是

佛勸無盡意修供養也勸觀世音菩薩接受「此勸受也」「物元表

禮惡可辭乎」物稱之為禮物這是不能辭的謙讓是平輩之間

有禮讓如果是長輩你跟他謙讓客氣那是不敬失禮《禮

記》講「長者賜不敢辭」他是我的長輩給我東西趕快接受

過來謝謝就完了一點都不能客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六

「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物則納其情」所以布施供養一

定要接受佛門弟子接受供養能夠輾轉弘化就像「變食真言」一

樣一變為七七復變七化成無量無邊充遍法界它有這個意義

在用那一點點錢把佛法弘揚到盡虛空遍法界你本身做不到一到

佛門裡就做到了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故曰當愍即愍」

愍是憐愍憐愍一切眾生

「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物是指一切眾生因為

觀世音菩薩弘法利生無盡意菩薩才供養他觀世音菩薩也正因在做

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應該接受「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

受意在實際」無盡意菩薩布施瓔珞表事觀音菩薩不受顯理佛

這一勸理事圓融意味深長

如來勸受欲顯無所求而求之無所受而受之施受皆從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七

中來

這幾句話是稱性而說「無所求而求之」無所求是對自己無所

求對眾生也無所求正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菩薩對自己

一心清淨無所求弘化眾生也無所求緣成熟了就得要做緣不熟就

不做什麼叫緣成熟俗話說水到渠成不要費一點心思緣不成

熟決定不勉強緣成熟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段經文是教給

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心安理得攀緣就不自在攀緣心

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不必做那些勉強的事情諸佛菩薩在示現教

導我們自利利他應該如何去修學這都是榜樣

「無所受而受」自己沒有受眾生也沒有受正是前面所顯

的實際理體一法不立但是一切的事無一不是在積極的進行不是消

極而是積極積極當中心地是清淨的施受皆從寂滅中來寂滅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八

是生滅前面舉《楞嚴經》的經文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

滅是什麼六結統統是生滅法六結在唯識講就是有為法心王心

所不相應行法一切色法統統都是生滅法唯有真如無為不是生

滅法不是生滅法就叫做寂滅法施受包括了一切法無量無邊一切

法門無有一法不從寂滅場中而來換言之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自性

變現而顯出來的

顯一瓔之福周濟無涯門庭施設勝也何如陽春一曲和

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斯也人歟

「顯一瓔之福」就是布施一串瓔珞的福報「周濟無涯」以

此來救度一切眾生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門庭施設勝也何

如」勝是殊勝這個門庭就是普門圓應特別顯示在流通大法上

這一品在《法華經》屬於流通分妙音觀音這兩品都是講弘法流

三正釋經文

三三九

通弘法流通要普門圓應眾生有感不但要盡力而且要快速的幫

助他早聞佛法早成佛道

「陽春一曲和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

斯也人歟」這段話很有味道釋迦牟尼佛跟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一

唱一和誰懂得意思如果沒有知音就白唱了為什麼沒有懂門道

的大家都只是來看熱鬧就辜負了佛菩薩幸虧在場有持地菩薩懂

門道在這一品經的末後我們就能看到

庚五受已奉佛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

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一勸告觀世音菩薩就接受了但這接受不是馬上戴在身上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〇

己受用而是把它分成兩分一分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分供養多寶佛

以一瓔作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

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勸興供養

竟到

此地「勸興供養」這段經文講完了

經論裡面常常提到「三因佛性」就是正因了因緣因正

因是真如本性這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了因是般若智慧對一切法明

瞭正確的理解智慧現前緣因是修行起行解了而後修行此

地說二因「理則正因」修行是緣就是事「事則緣因」「事

理不二」這叫「妙因」妙音菩薩如是修觀世音菩薩所修的也是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一

妙因只是將妙因拓開推廣成為普門圓應所以這兩尊菩薩修的

是一樣的法門只是妙音菩薩是妙而不廣觀音菩薩是妙而廣大

「奉二佛」就表正因與緣因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緣因以多寶佛

塔代表正因讀經不可望文生義以為是指把人家的供養分一半供養

釋迦牟尼佛分一半供養佛塔試問如此供養起什麼用不起作用

應當是以此財物啟發一切眾生的智慧幫助一切眾生修行那才叫真

正的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如來這叫供養

我們建立道場講經說法領眾來修行使他得一心開悟

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就他開悟得一心來說是供養多寶佛塔這叫

真供養譬如前面一品藥王菩薩為法捨身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

人怎麼燃燒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替社會大眾造福

不為自己完全為別人這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你真的把身體燒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二

了你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所以佛經裡面講燃指是要我們用雙手

替大眾服務燃頂頂表智慧要用我們的聰明智慧去利益一切眾

生真的燒掉了你還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佛門裡有許多文字跡

相言語都是表法的意在言外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真正體

會到如來所說的真實義

多寶佛塔是什麼多寶佛塔表我們的清淨心釋迦牟尼佛表什

麼表我們的修行我們在此地講經在念佛堂念佛這就是供養釋

迦牟尼佛我們在這裡面得一心不亂得智慧明瞭這就是供養多寶

佛塔大家要曉得這個意思不能搞錯了搞錯了就是迷信佛法常

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佛在《華嚴

經》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

理解佛的意思由此可知學佛沒有善知識指導沒辦法成就為什

麼意思不在文字裡面在文字外面你一定要能領略弦外之音才能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三

如法末後一句這是長行文的總結

戊三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遊此世界

之問長行竟

這是無盡意菩薩的兩個大問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做了簡單扼要的

答覆雖然言語簡要意思卻無有窮盡圓圓滿滿的解答出來我們

對於觀世音菩薩認識清楚了才能相信他才曉得怎樣去修學普門的

法門乙

二偈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四

偈頌大部分屬於重頌但是也有孤起頌所謂重頌是指重複

前面的經文重頌的意義有很多第一為了提起觀照的功夫經典

必須要能夠背誦如果要不熟不能背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提

不起觀照功夫沒有辦法把這些道理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換

言之你必須要記住長行文內容多難記偈頌等於詩歌一樣好

記長行文便於解釋偈頌便於記憶另一個意思佛講經時聽眾

有先來後到先來的人前面的內容都聽到了後來的人沒有聽到

佛很慈悲用偈頌把前面講過的為后來者再略說一遍雖然你是後到

的前面的意思從偈頌當中也能夠體會得到都能夠得到完整的佛

法當中也有孤起頌就是前面有不圓滿的地方以偈頌來補充使佛

三正釋經文

三四五

說的意思更圓滿更為究竟世間人都喜歡音樂喜歡唱歌偈頌就

是歌詞可以配上樂章來演奏可以唱的

二偈頌文後重頌什師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

入有二十六行分三

什師是指鳩摩羅什大師他所翻譯的《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只到這個地方沒有偈頌「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入」這在

終南山道宣律師《法華經弘傳序》中說得很清楚說明這一段偈頌是

什麼人翻譯的什麼時候補進去的「有二十六行」偈頌是五言

頌四句一首二十六行就是一共有二十六首

丙一一行

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六

這是敘說的儀式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這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因緣可是意思是雙含

世尊妙相萬德莊嚴歎相即美德問彼兼含次問

「歎相」就是讚美佛的智慧德能因為每一種相好都是百福莊

嚴「問彼兼含次問」文字上看起來只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

由實際上也問觀世音菩薩以什麼樣的因緣到我們娑婆世界來遊歷

弘化這兩層意思一個是顯的一個是暗含著的

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二初二行總歎行願

以下有二十二首就是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為兩段第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七

一段是「總歎行願」是總答後面二十首是別答

丁一二行

總歎行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

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具足妙相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這就是

對佛的稱讚『偈答無盡意』無盡意用偈頌來問佛也用偈頌來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八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汝聽二字勅令審諦觀音行者一心

三智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就是集結經的人安上的從『汝聽觀

音行』這是佛說的「汝聽二字敕令審諦」諦審是用智慧

去聽用智慧去揀別不是盲從「觀音行者一心三智」這八個

字要牢牢記住人家問觀音行是什麼一心三智一心是體三智是

作用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你要有事一心就有一切

智有理一心就有道種智一切種智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相當

於事一心所以阿羅漢有一切智沒有道種智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

性有一切智道種智地上菩薩三智具足三智都是一心當中流露

出來的有了智慧什麼事都能辦

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

三正釋經文

三四九

這是講菩薩利生的事業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故云善應一切國土處處現往故云

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歷劫者經劫難量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真心是真如實際理體也就是法身

現種種形就是應化身「故云善應」不動而應這才叫善「一切國

土處處現往故云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一心三智四弘

願廣都是我們特別要記住要修學的地方「歷劫者經劫難量」

顯示出恆心耐心毅力不畏一切艱苦要長時間的來修學

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修諸佛

行方名侍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〇

這三句是為佛弟子應該要學習的我們要學佛怎麼樣存心怎

麼樣作為這才叫學佛學佛就是侍佛做佛的侍者佛今天不在世

間我們能夠如是做我們就跟阿難尊者一樣沒有離開佛一步

一一佛所皆發淨願由菩薩行願深大故真智遍拔眾苦應

身普度一切也

己一一行

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一

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

機也心念意業機也諸有即二十五有聞名注念見形禮拜

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

「稱」就是稱揚聖號稱字就是口念我們叫念佛持名這

是屬於口業「見身故禮」朝暮禮拜這是身業「心念」這是

意業這是三業恭敬受持「諸有」就是「二十五有」歸納為欲界

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展開來就是講三界六道的諸苦「聞名注

念見形禮拜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

們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佛的話最為可

靠如果我們不信那是自己愚痴自己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二

辛一一行

頌免火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三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此下頌與長行事相不同又增幾種謂十四無畏特舉大

略實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難故加頌之

凡是有加頌就是本經裡面沒有本經雖然沒有但是《楞嚴

經》上有《楞嚴經》裡面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我們

在此地所看到的只有七難三毒二求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所以

兩經合參意思就非常的圓滿第一首是念觀音菩薩能免火難

辛二一行

頌免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這個意思都非常的明顯但是要記住前面長行文所講的「一心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四

念」念的時候有事一心理一心與功夫成片都要達到這個標準才

能夠消災免難向下兩首就是長行文所沒有的

辛三一行

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須彌』是高山登山的人遇到山難或者是有人謀害在山上

把你推下去在這個時候一心稱名菩薩能夠救護你縱然從高山上

墮下來不至於傷害身命

辛四一行

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逐』是追逐這兩首都是講遭遇山難一個是被人推墮的一

三正釋經文

三五五

個是被人追逐的

辛五一行

頌免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值』是遇到『賊』也當作盜賊講凡是遇到強盜土匪總

有怨業在其中這些人拿著兵器來加害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

冥冥當中加持叫這些怨賊起一念慈悲心你就免了這個災難這都

是菩薩神力的加持

辛六一行

頌免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這也是重頌『王難』就是死刑從前死刑都是殺頭犯人被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六

死刑在臨刑的時候觀音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使得劊子手正要砍頭

的時候刀忽然折斷在以前監斬官遇到這樣的現象一定會赦免

他的死罪

辛七一行

頌免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枷鎖』就是被囚禁戴上枷與鎖關在監牢獄裡面「枷」是

刑具套在人的頸上「鎖」是指手鐐腳銬之類『杻』就是現在

講的手銬『械』是鎖在腳上的腳鐐是指這一類的刑具能夠一心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以不思議的神力也能幫你脫離災難後

面這一首是前面長行文沒有的加頌的

辛八一行

加頌呪詛毒藥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七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在世間確實有這些災難『咒』是一種邪術

還著本人者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

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

「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這是講役使鬼神一類的來

害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那些巫師之

類用這些法術只能夠整心術不正的人他可以差使鬼神來害他對於

正人君子鬼見到就害怕不敢加害這一類確實就像經上所講的

這個咒毒要是害不了別人回過頭來要害自己弊端也非常之多

這些事情古人的筆記小說裡有很多記載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

筆記》裡面就有很多這種例子可見得真正能夠保衛自己心地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八

淨慈悲一切鬼神見到你只有恭敬不敢加害

如《譬喻經》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

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與之遂恨而

去梵志能起屍使鬼招得殺鬼勅曰彼辱我往殺之山中有

羅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誦守口莫犯

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

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却殺其

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

梵志得活東坡云還著失慈當云兩家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

明而出此鄙俗語也還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

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喻如含血噴天返污己身將頭觸

三正釋經文

三五九

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非菩薩加罰於彼亦非行人起心願著

彼也

此地引用《譬喻經》裡面的一段故事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

「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這是就事

論事在事相上一定邪不勝正如果你純正縱然入邪見稠林也

不能傷害你一分一毫我們現在心地縱然說正不是純正還帶著一

絲邪思邪的力量還是可以侵犯你所以要一心持名一心是純正

大慈悲心能轉變惡人的念頭能轉變他的殺機轉變他凶的念頭觀

音菩薩以正以慈這個力量來救護眾生我們自己在一念清淨心當

中也能生起像菩薩這樣的正心慈悲心自然能夠感應道交而免

除毒害

理則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〇

從理上講「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當人是指自己全是

自己心裡面變的

今正念觀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聞復歸元真彼毒惡等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還著本人而誰著耶

這是從理上說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所謂是四科七

大四科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將一切法歸納成這四

大類七大是講的地水火風空見識《楞嚴經》二十五

圓通就是十八界加上七大無論從哪個方面修學都能成為無上

道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三毒十惡也離不開四科七大所以

確實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心迷了才會變三毒十惡覺悟就

沒有了由此可知外境本無善惡善惡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一

諸佛菩薩的心念念清淨念念慈悲換言之念念覺而不迷就叫

佛菩薩純善無惡純善的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

惡二邊都離開才叫真善才叫純善心清淨平等這是我們自己真

心原本的樣子以這個心照見一切萬法法法無非寂滅相所以確

實是「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辛九一行

頌免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這是重頌講遭遇這些鬼難

辛十一行

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二

這是加頌的前面沒有這種情形也是常常遇到的特別是喜歡

旅遊登山的人山上有許多毒蛇猛獸之類如果你遭遇這些惡獸

立刻能想到這首偈子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這些惡獸自自然然就離

開了辛

十一一行

加頌蛇蝎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這是指有毒的爬蟲類毒蛇毒蟲到處都有一般人很難辨別

有劇毒的蛇蠍要是被牠們咬了毒性猛的大概幾個小時就會讓人失

掉性命所以要懂得急救的方法登山一定要有領隊有人能夠辨別

蛇的毒性還得要預備臨時救急的藥品懂得蛇性情的人告訴我們

蛇也不隨便攻擊人牠的攻擊多半都是屬於防衛性質我們遇到了

站在那裡不動能夠念觀音菩薩牠自然就走了你要走動牠以為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三

你要傷害牠就會攻擊你所以遇到了不要害怕稱念觀音菩薩菩

薩神力加持牠自然就走了

辛十二一行

加頌雲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這種災難類似颱風颱風有的時候也有大雷雨在北方有冰雹

冰雹大小不一定如果是大的不但能傷人傷畜獸還破壞房屋

會造成很大的災難經上說境隨心轉種種自然災難與我們的心念都

有密切的關係

庚二一行

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四

三毒跟二求兩句話就包括了

三毒熾盛眾苦逼身男女皆無困厄孤伶妙智之力悉能救

之頌初答觀音得名竟

「三毒熾盛」熾盛是形容詞像火燒得非常的旺盛「眾苦逼

身」三毒是苦因有苦因必定有苦果苦果逼迫我們的身心「男

女皆無困厄孤伶」這兩句是講二求沒有子女晚年就感覺得孤

苦伶仃觀世音菩薩「妙智之力悉能救之」

三正釋經文

三六五

己一二行

明身業普應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

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

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

自在也

「能應之由」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由神力及智方便」

下面是解釋「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千如如

就是真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這個境界必得明心見性才

能夠現前到達這個境界作用就廣大了具足神通具足智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六

「通雖性具」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每個人都具

足如來果地上的十種不思議神通雖然你本性裡面具足可是你現在

迷了本性雖然有本能不能起作用「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菩薩是這麼修成的我們幾時才能夠廣

修妙智方便得到根本智之後才能博學多聞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

上示現入三摩地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證得圓初住的果位從此之

後才能夠廣修妙智方便博學多聞就像善財童子他要不是在文殊

會上成就了根本智就沒有資格五十三參廣修妙智方便

這個修學的次序決定不能顛倒一顛倒我們就吃大虧了就不

會成就所以佛門修學是先專後博它是這個次序而目前我們的修

學樣樣都看樣樣都學學到最後再專一樣把其他的捨棄這個

在初學當然也未嘗不可可是也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

因緣厚的博學不久就可以決定一個行門從此開始修學如果你學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七

多了反而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那這一生必定空過這是相當不容

易的廣

修妙智方便是要自己得清淨心之後證得理一心不亂在

教下講大開圓解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可以博學多

聞可以出去參學在參學當中「照性發通」這是參學的功德

《四十華嚴》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演的就是這個意思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觀音菩薩才有這麼大的威德神力加

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常論惡趣但局三途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

苦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八

「常論惡趣」常是通常通常我們講惡道「但局三途」

只講三惡道「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偈頌說『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種種諸惡趣」不專指三惡道而通指

九界九法界連菩薩都包括在裡面菩薩何以也是惡趣因為變易生

死還沒了所以跟佛一比他是惡趣此地講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三途是九法界當中最苦最為可怖的境

界「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苦也」度三途不容

易三途迷得太深很難覺悟佛在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諸佛菩薩度

三惡道最高只能夠幫助他們提升到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層天再往

上面去就不行了佛菩薩都無能為力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許多佛事裡面譬如大蒙山施食的對象是鬼道儀規裡面雖然

是盡自己的心力來超度他們往生淨土實際上能不能達到太難太難

了梁皇懺是寶誌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再

三正釋經文

三六九

來的以菩薩威神之力也只能夠把她從惡道超度到忉利天諸位要曉

得靠別人超度是別人的福報幫助你但是別人的福報最多幫你到忉

利天再想往上到夜摩天還要靠自己一分定力諸佛菩薩的福報可

以給我們我們能夠享受他的智慧禪定沒有辦法給我們所以超

度是修福加持如果我們自己不修福他什麼也得不到這個事情

《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說得很明白婆羅門女的母親墮在地獄裡她

自己修念佛法門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念到一心不亂這個福報大

母親沾光就能夠超生她為什麼能夠得一心不亂因為她想救她母

親等於說是她母親墮落促使她修成的這是她母親的福報她母親

要不墮惡道她也不學佛她也不會一心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還

是個生死凡夫所以她的成就是她母親為她的增上緣幫助她成就

我們修大蒙山自己要覺悟要真正轉變身口意三業自己境

界提升了這些鬼神得到福報確實能離開三惡道所以念三皈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〇

自己要真皈依念懺悔偈自己要真懺悔他就得福了等於說勸

他希望他也能夠修也能夠回轉心意他能夠轉超度的力量更大

更快他不能轉也給他種了善根所以佛事儀規要熟悉要一心稱

念誠則靈超度的道理是在此地

三惡道苦不容易得度雖不容易佛菩薩的慈悲心並不因為他

難度就捨棄還是要常常提醒希望他快點回頭幾時他覺悟回頭

了他就離開惡道因此常常不斷的提示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想

救度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他就得度了

己二二行

明意業普觀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

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一

科題將經文的意思明白的顯示出來這兩首正是我們修學的重要

綱領

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此

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

之『

真觀』「觀」就是觀照初學真正肯用功真正發心修行

這兩首偈子就是現前修學的綱領真以息妄以真心觀察世間待人

接物真心裡面沒有妄念這就是我們講的真誠也就是菩提心裡面

的直心至誠心『清淨觀』清淨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深心

不染雖然在五欲六塵當中決定不染五欲六塵心是清淨的

『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二

以這首偈就是頌菩提心我把它歸納為八個字真誠清淨智慧

慈悲我們應當努力向這個目標來學習智悲慈都是真誠清淨心

的作用智可以破惑自己沒有迷惑了因為你真誠清淨對自己

來講是般若無知如果還有個知(智慧)那個智慧就是無明佛在

《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就是無明要救度一

切眾生眾生有惑業苦破眾生的迷惑就要智慧智以破惑悲

以拔苦慈以與樂可見得智悲慈都是利益眾生的他受用自己

的受用就是真誠清淨所以這個智慧是對別人用的幫助別人破除

迷惑對自己真實清淨就好「以此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

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之」

大士之所以應身示現者實賴於此耳無垢下歎上五觀無

垢慧日歎觀智之體伏災普照歎觀智之用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三

『無垢清淨光』以下是「歎上五觀」是讚歎

己三一行

明口業說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首是頌「口業說法」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初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

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

肅故云悲體等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如果沒有身沒有意

縱有口也不能說身口意三業是一而三三而一分不開的第一

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菩薩的身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四

大悲之體他是以這個身體來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此身先用戒德

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等」佛法的修學是建立在戒

德的基礎上如果疏忽了持戒你只能在一剎那間一心念觀音菩薩名

號這樣救七難行離三毒就不行了如果自己有戒定然後得菩薩

神力加持可以幫助你離三毒得一心不亂可見得戒很重要

修戒律這麼重要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講印光大師非常慈悲

他在一生當中提倡了三本書叫我們依照修學用它們代替戒律第一

個是《了凡四訓》第二個是《感應篇彙編》第三個是《安士全

書》這個我們能看得懂可以依照修學戒德的基礎能奠定下來

佛道才有希望否則成佛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恐怕很難做得到

次句菩薩以慈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喻如

大雲故云慈意等

三正釋經文

三七五

第二句是『慈意妙大雲』「菩薩以慈為心意」所謂「慈悲為

本方便為門」慈悲與方便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是感情的

慈悲是理智的慈悲理智的方便如果要落到以感情為基礎「慈

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一定要修戒修定修慧然後慈

悲方便才真正能夠利益眾生

二輪既施然後說法三句正說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藥所宣

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第三句這是比喻說法『甘露』此地註解是「不死之神藥」

是用來比喻佛法「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佛法是無生之法佛法是真正解脫之法

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說那知於慈雲中澍大法雨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六

蒙潤一切煩惱猛燄悉皆滅除也慈雲是慈悲普澍雨是說法普

能滅是利益普也

末後一句說明它的功德利益『滅除煩惱焰』煩惱就是起惑

煩惱要是滅掉了當然不造業既不造業當然沒有果報這才能真

正超越輪迴生死這是說法的功德利益

己四一行

明加頌官陣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事係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今昔怨仇此時

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祛彌顯大士神智之力也

「事係訟庭」就是今天講的法院以前中國沒有法院所有訴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七

訟案件都是縣市長審判「身臨戰陣」這是從軍在戰場「心憂刑

罰」這是指在法庭裡面怕訴訟失敗要受刑事上的處分「命慮兵

殘」這是在戰場上有這個恐懼「今昔怨仇此時合會」不是

冤家不會打官司在戰場上如果前世不是怨仇他不會殺你人命

確實是有定數沒有什麼冤枉死的在戰場喪失性命都是有定數的

我剛學佛時朱鏡宙老居士講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激發我的信

心他之所以學佛也是因為親身遇到這些事情才相信否則他是學

科學的怎麼會相信鬼神怎麼會學佛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岳父是

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章太炎在生時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這

是他見到的但是他那時半信半疑並沒有回頭來學佛

他說他學佛是在抗戰期間當時在重慶有天晚上跟一些朋友

們打牌玩到很晚才回去回去的路相當遠重慶抗戰期間路燈都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八

二十瓦的小燈泡亮度不夠沒有辦法照路的只是看到有個光在那

裡順著路走就是了他半夜回去走到半路上看到前面有個女人

跟他距離沒有多遠他也沒多想走在後面走了差不多半個鐘點忽

然想起來怎麼會有一個女人半夜在路上走這麼一想他說身上就

寒毛直豎再仔細一看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半身就嚇得不得了

他從那時才開始相信佛這才學佛後來他說那次一定是觀世音菩薩

化身來度他的如果自己不親自見到別人怎麼講都不相信這是他

學佛的因緣

他所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說不盡他是學經濟財政

的抗戰前在蘇州一家銀行做經理所以交際應酬也很多朋友常在

一塊聚會當中有一個朋友是走陰差的晚上會到陰曹地府去辦公

傳遞公文不像章太炎章太炎是做判官判官相當於祕書長權很

大的有一天這個朋友說上海城隍廟送了一卷公文來就是生死

三正釋經文

三七九

簿送到江蘇省蘇州都城隍這兒這個事情是他經手的他說翻開看

了一下感覺莫名其妙那個名單上的名字有四個字五個字六個

字的所以到第二天朋友聚會就討論這個事情他說中國人的姓名頂

多四個字這次送來的名單很多都是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的他

們幾個在一塊怎樣想都想不通懷疑他是不是看錯了他說昨天晚上

看的一點也沒錯結果三個月之後就是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在上海

向國民黨發動攻擊死了許多人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人的

所以老居士講可見得在戰爭當中哪一個該死那個名冊都送

到閻王那兒去了沒有冤枉的不該死的那上頭沒有名字該死的名

字早已經送去了如果沒有冤仇在戰場上哪怕子彈打在身上也不會

死為什麼沒有冤仇確實善惡果報我們應當要謹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〇

丁一一行

一句

頌勸持名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

勿生疑

這五句是「頌勸持名」菩薩利益眾生的神力慈悲方便具不

可思議念這一句名號要懂得理論有理論依據曉得念的方法一

心稱名才能有感應道交

妙音者說法不滯觀音者尋聲救苦梵音者音性無著

潮音者應不失時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一

「妙音者說法不滯」滯是障礙菩薩具足四無礙辯才所

以稱為妙音「觀音者尋聲救苦」觀音是悲心眾生有感他就有

應「梵音者音性無著」梵是清淨的意思無染無著沒有分

別執著「潮音者應不失時」海潮起伏有一定的時間什麼時候

漲潮什麼時候落潮有定時的這是比喻菩薩有信用決定可靠

「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勝是勝過世間所有的音聲不能與

之相比

大士具如是德度脫眾生故須時常持念不間不疑無不隨

心滿願

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將這一句聖號念念不忘保持不失

「不間」間是間斷一心稱名不要間斷「不疑」決定沒有疑

惑不間不疑這四個字是感應的祕訣如果你持名有間斷有疑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二

就沒有感應效果就失掉了無間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才會有

感應真正能做到不間不疑「無不隨心滿願」真是有求必應

顯示出菩薩神力不可思議「一心持名不間不疑」這八個字能做

到你就具備了求感應的資格方法

若也疑兕在懷朝勤夕怠無惑乎大士之不應也

你心裡有疑惑又懈怠「朝勤夕怠」就是稱名間斷那當然沒

有感應佛在經上把這些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你自己

不能體會還要去怪佛菩薩這個罪就太大了

丁二一行三句

頌勸供養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

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三

這是世尊勸勉我們要修供養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名淨聖

地上菩薩皆稱聖人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位由於他修行的方

法圓滿成就所以心地非常清淨稱之為『淨聖』

冥資不虛於苦惱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

「冥」是暗中「資」是幫助他大慈大悲在暗中幫助一切

眾生不管你有求沒求他的神力方便是平等的加持眾生有苦

惱有死難的時候菩薩是唯一能夠靠得住的如同小孩依靠父母一

樣他認為父母最可靠別的人他懷疑

具一切功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四無畏也慈視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四

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無窮故須

歸命頂禮問答顯德竟

他是具足圓滿的功德所以才能夠有求必應更難得的是「慈

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什麼樣的人可度就

是前面所講的八個字「一心稱念不間不疑」這就是菩薩要度的

對象具足這八個字的人機緣成熟了菩薩先度機緣成熟的人這個

感應特別顯著「其福聚如海」海是比喻說他的福報聚集起來像

大海一樣無量無邊「利澤無窮故須歸命頂禮」

到此地偈頌是將菩薩遊化娑婆世界的德行也答覆完了前面曾經

說過這當中還有個知音的人就是持地菩薩

甲二聞品得益

三正釋經文

三八五

這是第二個大段落品就是「普門品」世尊跟無盡意菩薩觀

世音菩薩一問一答旁邊聽的人得到利益了

乙一持地稱歎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

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

功德不少

『聞是觀世音菩薩品』狹義而言觀世音菩薩品就是指這一品

「普門品」廣義而言《楞嚴經》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六

觀世音菩薩品《華嚴經》的「觀自在菩薩章」也是觀世音菩薩品

『自在之業』「業」是講事業普度眾生的事業太自在了沒

有障礙

『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我們今天讀誦

「普門品」學「普門品」就有流通佛法的責任因為念觀世音菩

薩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人雖然很多但是不知道觀世音從哪裡來的

也不曉得觀世音菩薩究竟有什麼樣的德行我們要常常為那些人解

釋勸那些人讀經不但勸他們讀而且一定要把經的意思講給他們

聽使他們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曉得如何修學普門法門才能夠得到

真實功德利益正如持地菩薩所說我們的功德也就大了

《寶雲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

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艸木六種子所依七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七

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亦爾

這尊菩薩因為得到持地三昧所以稱為持地菩薩「如世間

地」地有生生之德一切生物都必須依靠地地有十種德行第一

「廣大」第二「眾生依」一切眾生都要依大地才能夠生存第三

「無好惡」心是平等的沒有好惡第四「受大雨」它能夠承受

得了第五「生草木」第六「種子所依」第七「生眾寶」第八

「生眾藥」第九「風不動」第十「師子吼不驚」這些有的是法

說有的是比喻皆不難懂

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

外患自平故聞此品而稱歎之

這位菩薩「昔遇毘舍浮佛」這是講他過去在因地當中曾經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八

到毘舍浮佛他那個時候修苦行哪個地方路不好他就替人修路

便利人往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

妙法內平自心外患自平」他從這裡開悟這是講他的功德妙法

是指大乘佛法在此地狹義的是指觀世音菩薩普門這個法門一心

稱念禮拜這個妙法無間無疑內心就平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

名號內心平了外面境界就平一切災難應念消除這個感應道交

太顯著了「故聞此品而稱歎之」誰能稱讚心平的人能稱讚他

一聽就明白了所以才出來讚歎

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

通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以真觀淨觀照心

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謂之普門自萬

物而反照無不融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矣故或以自在為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九

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

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功德

不少者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

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

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聞者功德不少此菩薩聊

知分曉也

只要得一心觀音自在普門圓通全都具足那都是一心

裡面的作用「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

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也」《華嚴經》裡面也稱觀自在

「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這個裡

面境界也非常的廣大詳讀《楞嚴經》可知「功德不少者顯自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九〇

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則

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

行遂為己有」我們自己統統都能得到「故曰聞者功德不少」

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持地菩薩能看得出來所以他在此地給我們說

乙二聞品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謂無同等之物與此齊等也以如來最上之

德證窮法界淵底毗盧有師法身有主向上一著世出世法

皆立下風無有同等之物與之齊等觀音體此以成普門之行隨類

三正釋經文

三九一

應化無等與等故聞其風者皆能發如是心也普門圓應竟

「聞品獲益」等於這一品的流通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梵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講的菩提心大家聽了之後個

個都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心一心稱念菩提心統統具足了

Page 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目 錄

  

目 

編輯說明

一前言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㈡釋品題

七八

  ①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七八

  ②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八〇

  ③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一〇六

  ④

釋名號之義

一〇八

 ㈢述來意

一一八

 ㈣勸發心

一一九

三正釋經文

一二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科判

一前言

一前言

在講經之初必須將經題做個簡單的介紹大義法師的註解在

《法華經》註疏裡面是值得讚揚的註解的名稱叫《法華經大成》

意思就是集古註之大成他註經的體例不是遵循天台家風而是採取

華嚴「十門開啟」這裡玄義把它省略了但是經題必須要介紹

二總釋名題

㈠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

妙字是能讚之辭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不出三種一眾生

法二佛法三心法如是三法元是一心本無眾生及於諸佛

只因迷悟有差所以生佛有異此經為諸佛之心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先解釋「法」字然後再說法是如何之妙

「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這是《法華經》討論的中心論題

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權實之法再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眾生法佛法心法「如

是三法元是一心」心法是體佛法跟眾生法都是相用覺悟了

就叫做佛法迷了就叫做眾生法悟心法這個心法就叫佛法迷心

法這個心法就叫眾生法可見得三法原來是一心「此經為諸佛之

心宗」著重在心法上所以稱之為「經中之王王於三藏」意思

就是在此地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眾生迷而不知

㈠釋經題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眾生法從哪來的就是迷了心法而

有的「以不了真如法一」了是明瞭由於我們不能夠明瞭真如法

是一真正明瞭的人法界是一沒有二原本是一真唯有一才稱之

為真叫一真法界二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怎樣才能夠明瞭真

如法一這要從心地上做功夫正是《彌陀經》所提倡的一心不亂

一心是真心一心所現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如果要想證得一真法

界想入華嚴無礙境界必須要一心由此可知修行的重點就是在

一心不亂凡夫之迷就是迷失了一心「妄受五蘊色心」受是感

受五蘊色受想行識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色是

物質心是精神你在物質精神上有種種的感受這些感受都不是

真實的「雖為垢衣所纏其性本來淨妙」雖然我們被無明煩惱所

纏縛但是真性並沒有失掉還是那樣的清淨「眾生迷而不知」

就是不明瞭諸法實相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裡開示我們的真心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

不生不滅的境界也是清淨寂滅我們聽了有人相信有人不信

有人是半信半疑必得自己親證這個境界才算是正信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此眾生法何其妙哉

「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這就說明佛為什麼出現

在世間「知見一開」這是佛法常講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法

華經》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

色一切聲是佛聲」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入這個境界那就像觀世音

菩薩所講的斷六結證三空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正是《心經》所

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在菩薩地位上究竟是何等地位要依《華

嚴》《法華》來說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要是依別教來說

則是初地菩薩的地位因為我們所依據的都是圓教一乘經典所以我

㈠釋經題

一一

們應該依圓教來看是圓初住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證得理一心就

是證得圓初住所以一心不亂就是理一心但裡面的境界還有淺深不

同初住以後一直到如來地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

是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同樣證得理一心淺深差別很大這是

說初住菩薩所見到的諸法實相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自己修行方向目標在哪裡自己

修學應該要怎樣用功現前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夠悟入

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

種智」我們要能常常提起這個疑問再仔細想想原來我們犯了很

大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無時無刻不在起心動念分別執

著這樣怎麼能夠得一心

在一切環境裡禁不起考驗心總是為境界所轉這就叫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

如果不能夠離開眾生法怎麼能夠證得佛法離開不是說我們把眾生

法界擺脫掉因為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是一法界不是二法界你怎麼

能擺脫得掉

如何離開從內心離開在眾生法裡面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就

是佛法如果在眾生法裡面起分別執著佛法就變成了眾生法離開

一切分別執著眾生法就是佛法佛法跟眾生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我們講迷講悟起心動念就叫迷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叫

佛法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性相常住

循業發現十界差殊而十法界九界皆權佛界為實

㈠釋經題

一三

「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不但出

世法本來寂滅世間法也本來寂滅世間什麼法就是我們現在的生

活環境我們身心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本來清淨寂滅何以

我們現在感覺煩惱重重業障深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你迷

了煩惱業障都不是真實的不但煩惱業障不是真實的連果報

也不是真實的就跟作夢一樣因為你在夢中你不覺夢中的境界

實際上也是清淨寂滅的你夢醒就知道了為什麼夢全是虛妄

的正在作夢的時候夢中境界是從無生有有即是無可是你不知

道自己在作夢你把夢境當作真實在那裡起分別執著在夢中造

業受苦受報醒來之後一場空什麼也沒有惑也沒有業也沒

有果報也沒有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覺的是什麼他曉得我

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面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住的是不思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

解脫境界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妙不可言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修成這個樣子還是沒入境界

為什麼不入境界就是始終把境界當真實在這虛妄裡面分別執著

起心動念換言之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說的是修佛法其實修的

統統是眾生法幾時你要真學佛法了那就回光返照一念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用分別執著這個意識心學大乘一乘佛法這個

大乘一乘還是世間法清涼大師說得明白用意識心來修學佛法

他的結果就是增長邪見如果離開了經典以意識心來修禪定(禪定

是行門的總綱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修定)大師說他的結果是

增長無明譬如這七天法會如果不講經也不講開示大家都在這

裡念觀世音菩薩結果恐怕大多數都是增長無明每天給你講經不

念佛天天在字裡行間去思惟去幻想增長邪見我們現在兩種都

有如果既增長無明又增長邪見麻煩可大了所以一定要會修學

㈠釋經題

一五

如果會了你聽經增長智慧念佛是打斷無明這個功德殊勝不可

思議「

性相常住」這是把十法界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真實法

裡面是性相常住「循業發現十界差殊」那就是循業發現變現

為十法界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

「九界皆權佛界為實」因此九法界都不能分別執著才能夠入佛

法界我們現前畢竟還沒能捨妄想執著沒能捨掉就是凡夫既是凡

夫必定是起惑造業輪迴所以下段就重要了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中品惡因報在餓鬼下品惡因

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上品善因感天

趣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果說六度法證菩

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妙唯一佛界方始云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地獄就是這麼來的本來沒有

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造了罪業不是佛菩薩閻羅王造一個地

獄把你送到裡面去受罪而是你自己變現的譬如我們有惡心常常

想害人你就會做噩夢夢裡頭夢到惡人要害自己不是你害別人

就是人家害你你的心要是純善的你做的夢是好夢你心是清淨的

就不作夢你既然曉得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就曉得十法界統統是自心

變現的地獄是自己變現的餓鬼也是自己變現的沒有一法不是你

自己心變現的所以修行最要緊的是修心「中品惡因報在餓鬼

下品惡因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趣

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道這裡的修羅趣是指天阿修羅道「上品善因

感天趣」這是生天「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

果」辟支是緣覺「說六度法證菩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

妙」這個妙單指佛法界換言之單指一真法界這才是妙所

㈠釋經題

一七

以底下說「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才叫妙

心法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此心能相能性能凡

能聖能善能惡能佛能眾生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

特人不自觀心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

轉如虛空無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

脫如大圓鏡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

「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華嚴經》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很難懂所以禪家常講「若

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成佛就是認識心明瞭心心在哪裡心

是什麼樣子這是很大的問題《楞嚴經》一開端就提出這個問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

「七處徵心」心在哪裡找不到「十番顯見」告訴我們心就是

六根的根性讀《楞嚴經》可知眼根有生有滅見性不生不滅所

以阿難找不到心在哪裡真心盡虛空遍法界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

界你要問妄心為什麼也盡虛空遍法界因為真妄是一不是二悟

了就真迷了就妄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

「此心能相能性」性是本體相是現相像我們每天晚上作

夢能作夢的心是一但是做的夢都不一樣誰曾經做過相同的夢

這個很少有能現相的心是一所現的境界相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

莊嚴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境界「能凡能聖」你迷就現凡夫相覺

悟就現佛菩薩相「能善能惡」一念慈悲心就善一念瞋恚百

萬障門開「能佛能眾生」能成佛也能成九界眾生由此可知

我們自己這個心真是萬德萬能萬德萬能的心就看我們自己如何運

用諸佛菩薩大用無方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為什麼

㈠釋經題

一九

有這麼大的能力本能如是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本來

具足這個能力佛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種能力不只他有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心既有心哪一個人沒有這個能

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不會用這才叫冤枉為什麼不會用接下去就

說得很清楚

「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這兩句話是出自《華嚴

經》「特人不自觀心」這句話指出佛之所以成佛菩薩之所以成

菩薩就是因為他會觀心觀音菩薩之所以能成為觀音菩薩《楞嚴

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就

是觀心這個方法是修行關鍵所在你要是不懂不管你怎麼苦修

還是修的眾生法不會有成就修眾生法是人天福報福報大了煩惱

也多沒有福報的人有煩惱福報大的人煩惱更多這就是沒能擺脫

眾生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

「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

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脫如大圓鏡普

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這是把心的體相作用的妙處給我們

點出來了實在是妙妙不可言

佛無別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眾生心心佛與眾生是

三無差別

這個三法皆不可思議三法都稱之為妙

以上我們只說個大概最重要的就是要曉得心法的重要我們所

有的功夫都應當用在心法上會用功的人就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

疏鈔》中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覺得處處還有障礙那

是你不會用心會用心的人沒有障礙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是自

己修攝其心的增上緣不會用心的人所有境界都變成障礙不但逆

㈠釋經題

二一

境是障礙順境更是障礙為什麼順境裡面起貪心起慳吝心捨

不得放下所以順境的障礙比逆境還要大佛法的修學先從逆境裡面

修先學苦行修逆境是以大迦葉尊者為榜樣修頭陀行到逆境沒

有障礙心清淨了再修順境修順境是以善財童子為榜樣善財童

子一出生他家裡連草木都長成金芽銀芽都現的是七寶那現的

是一片順境順境裡不動心順境修圓滿那就成佛了

可見得會修心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是增上緣無論遇到什麼

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不善修心的人佛菩薩來

了他也看成魔一切都是障礙譬如念佛念得心剛清淨要得一心

了忽然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現在你面前你一歡喜定沒有了

一心就被破壞你的功夫就失掉了《楞嚴經》教我們不管什麼境

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你要觀心這個觀心

就是觀世音菩薩「入流亡所」就是那個入流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

地所用的功夫就是入流兩個字向內觀照不向外攀緣一失掉觀

照的功夫心就被外面境界牽走了這是講用功的人大病之處

本跡二門妙

分二

一跡門十妙

約本跡二門皆具十妙跡門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

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

妙十功德利益妙

「本跡二門皆具十妙」本是佛在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講十

法界佛法界是本其餘九法界都叫跡佛可以非常自在無礙的示現

在九法界利益眾生本跡皆具十妙這個十是表法不是定數是表

無量無邊無有一法不妙無量無邊的法說不盡歸納為十大綱領

㈠釋經題

二三

略說而已

一境妙境有多種有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四諦境二

諦境三諦境一諦境無諦境如上諸境是諸佛之所證文云

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境妙也

境是講境界境界無量無邊本經有十如是的境界有十二因緣

的境界(緣覺的境界)聲聞有四諦的境界菩薩有二諦三諦一

諦無諦的境界像上面所講種種境界是諸佛所證真實不虛而十

如是境是總括十法界所謂是「百界千如」世出世間的境界完全都

包含在其中經文裡面說「難解難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

實相者」從相上講就是境界妙諸法實相是境妙可是這個境妙是

唯佛能夠證知我們不能夠實證再跟諸位說如果我們要是實在證

得你的生活就起了變化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法喜充滿無論在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

個境界裡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滿心歡喜到阿鼻地獄也滿心歡喜你

的歡喜心不增不減為什麼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妙絕不會

生煩惱如果你生煩惱那就不妙

這樣說起來像《地藏經》中講到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參觀看

到地獄境況他很同情也很悲痛難過地藏菩薩是不是動了心

不是的這是什麼恆順眾生眾生喜歡我們露出喜歡相眾生悲

哀也得顯出悲哀相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這叫

法喜充滿正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才能夠普利有情

眾生真動了心自己都迷了亂了還能為眾生指出一條光明的道

路嗎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動才能看到境妙

二智妙有世間智出世間智皆自一切種智之所出諸佛

智慧無上一切所不能及文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唯我

㈠釋經題

二五

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者智妙也

智是智慧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

也是我們真心(就是一心)本自具足這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就

叫做道種智也叫做後得智或者叫做權智是為他受用的自受用

的是根本智是一切種智自受用也就是《般若經》說的「般若無

知」對別人講他受用是「無所不知」也許諸位心裡面有疑惑

我們自受用應該無所不知他受用的時候他無知我無所不知這就

迷了這就叫顛倒錯亂無明就這麼起來的《楞嚴經》中富樓那尊

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無明佛告訴他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麼來的我有智慧我

樣樣都通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我們讀《六祖壇經》人家請教六

祖六祖說他什麼都不會自受用裡頭是無知無能他受用是無所不

知無所不能我們要懂得這種甚深的道理我們要求的智慧是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

麼求無分別智這是真智慧佛法都是教我們求根本智根本智怎

麼求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所以歸結到究竟還是講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別人來問問什麼你就能答

覆什麼那叫後得智為他受用那真是無所不知自己本身是清淨

心在定中他要替別人服務替大家做事他表現的是無所不能

所以我們不能把他受用當作自受用把自受用當作他受用《彌陀

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意思很深佛法的智慧

是從清淨心當中開發顯現出來的修清淨心必須要持戒因戒得

定因定開慧無定的智慧是狂慧屬於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三行妙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方為妙行文云無量

諸佛所而行深妙道又云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者行妙也

行是行為造作行一定要以智為基礎這個行為是智慧的行

㈠釋經題

二七

為智既然妙行哪有不妙的所以修行重要的是心行心正了身

與口自然就正所謂「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這叫做妙行什

麼叫一行一切行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五

十三參這代表的一切行五十三參每一參都是在鍛鍊自己的清淨

心都是訓練自己在一切境界上如如不動所以一切行就是一行一

行就是一切行所謂「無量為一一為無量」道理就在此地在念

佛法門來說念念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一念佛是一切行這個

三業行為之中念念不離佛號念念歸向一心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

妙行懂得這個原理運用在任何一個法門上無行不妙一一行都是

妙行江

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中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入舍

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都是妙行被須菩提看出來讚歎「希有世

尊」稀有就是妙行我們也天天穿衣天天吃飯須菩提不讚歎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

們稀有去讚歎釋迦牟尼佛稀有那是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穿衣

吃飯心清淨不染污一切行為是一心一切行歸到一心所以一切

行是一行一個清淨心起無量無邊的作用一行是一切行這個實在

是妙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一個行一個心二行就二心三行就三

心無量無邊的妄心無量無邊的念頭由此可知凡夫行與聖人之

行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聖人之行是成就清淨心成就平等心他

的眼裡萬法一如我們凡夫心不平等所以看一切法不平等我們就

沒辦法把一切行歸到一個清淨心

一個清淨心化為無量無邊的作用一多不二這叫妙行這個

道理我們懂得了在生活上可以訓練只要能夠照此訓練這叫真正

的修行凡是真修一定是修清淨心一定是修平等心唯有平等才

清淨唯有清淨才平等所以清淨心跟平等心是一心不是二心體上

講是平等相上講是清淨也可以說相上講是平等體上講是清

㈠釋經題

二九

淨清淨與平等互為體相作用是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就從這裡生起來的這樣的修行叫修佛行這種修法叫一乘佛

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佛乘是這樣修法的《法華

經》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是講的行妙

四位妙位者行之階進之級也但有權實布在眾經今

經圓位不落階級文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者位妙也

位是位次大乘法講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分別為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如來位是究竟的果位

此地講的位就是這五十二個位次這些位次有權有實什麼叫權什

麼叫實實是講真實權是講方便沒有見性統統叫權見了性以後

即是真實但是權實也相當複雜譬如說從本跡上來講本是實跡

是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如來地是實他現在是倒駕慈航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

現在菩薩位次上那是權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也示現在初地

也示現在初住甚至於示現一個凡夫俗子統統叫做權所以權實之

義是很廣泛的這部經屬於圓頓法門一發心就直入如來地這個位

太妙了宗門裡面所講的不落階級階級就是次第有初住二住

三住四住這就是階級不落階級就是頓超就是直入這叫做位

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

名雖有三其實一大乘法耳文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者

三法妙也

「三法即三軌」軌是軌則軌道必須要遵循的離開這個

軌道就出差錯了十妙裡頭其餘的九條你記得也好不記得也沒關

係這一條一定要記住為什麼對你如何用功它是一個重要的指

㈠釋經題

三一

導綱領

第一個「真性軌」這是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真性就是真心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真性就是至誠心不但在出世間

法這是第一個重要的修學綱領世間人講學問講修養也把它擺在第

一儒家的教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對應行妙致知

對應智妙誠意正心對應三法妙儒家也了不起

這是講用心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

真誠有人不理解「別人都欺騙我用假心對我我還要用真心對

待他」那我要問「別人甘心墮落生死輪迴你也甘心嗎」你要

成佛成菩薩你用的心跟他就不能一樣成佛成菩薩了生死

脫輪迴證一真法界就一定要用真心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管人

家用什麼心對我我只用真心待人決定不變這樣你學佛才奠定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

基礎具足了最重要的條件這叫親因緣這叫佛性種子

第二個條件是「觀照軌」這是用功的要領無論你修學什麼

法門一定要有觀照的功夫為什麼沒有觀照你不能得定不能開

慧不能得定就不能斷煩惱障不能開慧就不能破所知障二障不破

那是六道凡夫所以不能沒有觀照古大德給我們講修行功夫有三個

層次第一個就是觀照再升一級是照住再提升一級是照見這三

個功夫用在念佛法門上觀照得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

土我們不是這一生學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念佛法門都沒有

能夠往生西方世界什麼原因就是念這一句佛號沒有觀照功夫所

以生生世世念佛都變成人天福報照住就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亂

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與《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一樣這是

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

㈠釋經題

三三

何謂觀照觀照就是我們常常能提醒自己譬如我們六根接觸

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起了貪心馬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就提醒我們觀照的功夫我怎麼又迷了怎麼又起心動念

了心又往外跑了一提起佛號就能把心收回來這是觀照功夫心

不往境界上跑不向外留意把心收回來外面境界還是一樣清楚

心不被境界所轉這就是觀照的功夫這個功夫淺但是要不斷的去

做因為一失觀照心馬上就被外面境界牽跑了所以古人講「不怕

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心裡一念不平一

念瞋恚立刻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心平氣和瞋恚自然就消

除所以它有這個功德在

佛菩薩的名號能幫助你觀照經文中重要的句子能幫助你觀照

所以要記得我們在一切境界裡放不下過分認真的時候想到《金

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想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這一放下一不

執著這個心多自在患得患失的妄想立刻就消除這就叫觀照時

時能夠提得起觀照你看境界哪有不自在的什麼叫會用心會用心

就是常常提起觀照不會用心的人觀照提不起來不管每天念多少

部經念多少萬聲佛他沒有觀照的功夫都不起作用不能斷煩惱

不能開智慧不能成就功德

第三「資成軌」資成就是所有的境界都資助成就我們了不起

的功德諸位不要以為只有善緣是資成逆緣的資成更大本經「提

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讚歎提婆達多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善知

識他不能圓成佛道他所以能夠成佛是提婆達多資助成就的提婆

達多障礙佛法處心積慮要害釋迦牟尼佛因此墮在地獄釋迦牟尼

佛派了弟子到地獄去探望他看到他在地獄的享受猶如天人他謗佛

毀法這是他的罪所以墮地獄他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這是他的

㈠釋經題

三五

大功德所以他又有那麼大的福報在享受果報真是不可思議

你看不是眾生法妙嗎假如他障礙佛佛要是起了一念瞋恨

心你障礙我我總得要報復你那提婆達多墮地獄受罪釋迦牟尼

佛也得墮地獄受罪你一個人成就一切人都成就你一個人墮落

大家統統墮落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合不合理佛是講理的不是不

講理的人我們想想真有理有理才有這個事資成軌

在「法師品」裡面佛說如果一個修行人能夠以三軌自持守住

這三個法則再能夠修「安樂行品」的四種安樂法那你在任何境界

裡面都可以隨心所欲得心應手一切的障礙災難自然消除可見

得法法皆妙唯在我們自己要通達這個道理要在境界當中會用心

那就無有一法不妙了

六感應妙感是眾生之機感應是如來之赴應有四句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

應三十六句感應二十五句感應四句者冥機冥應冥機顯

應顯機顯應顯機冥應一句復開四句謂冥機顯機亦冥機

亦顯機非冥機非顯機四四十六機有十六則應亦有十六為

三十二加根本四句故成三十六句二十五者以二十五王三

昧應於三界二十五有也有有皆有三十六句如一月在天影含

眾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眾水諸佛不來眾

生不往慈善根力法爾如然文云脫珍著獘師資道交此感

應妙也

感是說眾生感應是指佛菩薩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叫

感應道交感應也相當的複雜在佛法有四句把感應道交的事理都

包括了一「冥機冥應」冥是不明顯不是明顯的感也不是明

㈠釋經題

三七

顯的應這樣的感應道交甚至於本人都不曉得得到佛菩薩加持不知

道真的加持了自己不曉得為什麼加持當然是因為有感這種

感大多數是平常願力的感應平常有願但是並沒有求尤其是講經

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凡是在台上講經的人都有過這個經驗諦閑法

師講《圓覺經》時江味農居士等三人在台下手不停書錄成《親聞

記》每次講下來把筆記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都覺得驚奇我說

過這些話他並沒有求佛菩薩感應但是有感冥感自己有願願

把這部經講好願一切眾生能夠聽了經破迷開悟他有這個願所以

佛菩薩就加持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等於藉他的嘴說出來的話他

自己都不曉得這一類的叫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譬如有人

拜佛或是念佛的時候無意當中見到佛菩薩現相這是很明顯的應

這是冥機顯應自己並沒有心求他見到佛菩薩應很明顯的見到

三「顯機顯應」自己有心求佛菩薩的感應也清清楚楚自己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

得兩方面都很明顯求的心很明顯菩薩應也很明顯所謂有求必

應多半是從顯機顯應上來說的非常明顯四「顯機冥應」很

明顯的求有心去求佛菩薩暗中來應應的時候自己不曉得實在

是有應但是自己不能夠覺察

感應的理要懂得不懂得這個理妙字還很難懂感應道交這個

事我們跟佛感應佛沒有來我們也沒去為什麼不來不去就有感

應佛心就是真性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我們的心也不例

外不但我們真心與佛心完全相同我們是妄心妄心是阿賴耶識

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換言之理上的

感應就是妄心與真心感應妄心跟真心一樣大妄心跟真心是一體

不是二體悟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是一心不是二心感應怎麼會

不妙

㈠釋經題

三九

七神通妙神謂難測通謂無礙如來天心慧性難測無礙

故文云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者神通妙也

這是神通的正確解釋神是指超越我們的常識通是指通達無

礙佛法裡常講六通三明就是把神通分作六大類來說明這六大類

每一類所包括的境界都是非常的廣大此地是講如來果地上的神通

所以稱之為妙經文中說佛「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是顯示出神通

之妙任何一部經都是無量義處三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點意思我們

一定要曉得

無量義後面稱三昧三昧是定無量義都是從定中流出來的無

量義指什麼舉個例子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論就是無量

義這是舉如來所說經來說明實在講九法界一切眾生所有知見都

包括在無量義中由此可知無論是聖是凡無量義都是從真性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〇

中流出來覺悟所流出來的叫正知正見迷失本性所流出來的叫邪知

邪見可見得邪與正就是覺與迷的不同覺了一切法皆是正迷了一

切法都叫邪無量義全都包括了因此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心

行都瞭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一個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這是神通妙

八說法妙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緣故亦可得

說所以四十年前隨他意語皆屬權巧今經隨自意語廢權立

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說法妙也

這是佛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清淨寂滅相無論是心相

色相無不是清淨寂滅可是這種清淨寂滅相我們看不出來覺察不

到這又是什麼道理那是煩惱蓋覆了我們的真性所以諸法寂滅的

實相我們見不到既然是寂滅相可見得這言語也沒有法子說出的

㈠釋經題

四一

雖然說不出有因緣就有方便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所說

的都是以因緣而說在《六祖壇經》裡六祖大師說《法華經》的宗

旨「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佛所講的「諸佛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指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

嚴經》以後《法華經》之前佛都是隨順眾生來說隨俗說真都

是屬於權巧方便

假如不隨俗說真佛講的這些大道理我們都聽不懂我們也就

不能接受我們到不了這個程度隨俗說真是方便是善巧雖然隨

俗俗裡頭又不離真這個說法一切眾生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夠

歡歡喜喜的去奉行所以這個法是由淺而深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

深入逐漸來提升的到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這個說法就

妙經文所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時大眾的根機成熟

了可以撇開俗諦直接來談真諦法也就是到了古大德所判「廢權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二

實」的階段這是說法的巧妙在過去有許多境界隨順眾生說的

法華會上完全是說佛自己親證的境界這是說法之妙所以稱之為

《妙法蓮華經》

九眷屬妙說法被機成法眷屬有五

眷屬是指什麼在家有眷屬叫家親眷屬佛出家之後也有眷

屬叫法眷屬佛是老師跟他出家學道的是他的學生在家跟他學

道的也是他的學生凡是跟佛學法學道的都是佛的法眷屬這個地

方的眷屬就好比學校老師和學生所有學生是老師的法眷屬法眷屬

也有種種不同要把它分類

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理性相關皆是子義

第一類叫「理性眷屬」理是事理之理性是本性之性理性眷

㈠釋經題

四三

屬是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換言之一切

眾生皆是如來眷屬這是從理性上講的

二業生眷屬自大通時覆講結大乘父子之緣或現在得度

未來成熟者是也

第二類叫「業生眷屬」業是業力生是出生從業力出生的眷

屬這是從跡相上說的大通如來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大通如

來的學生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沒有老師前生有老師所以也結大乘

父子之緣或者是現在得度未來成熟者皆是這個叫業生業生這

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過去世的因緣佛如是我們又何嘗不如是

過去世有關係不是偶然的過去生中沒有因緣不會聚在一塊這個

叫業生眷屬業生眷屬的範圍也是廣大無邊佛在經論裡面講我們

眾生的關係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互為眷屬哪能說是哪個人與哪個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四

沒有關係跟你見到面點點頭的都有關係沒有說是沒關係的

三願生眷屬先世結緣未得斷苦發願生於佛世或作內

眷因之受道若得度者成法眷屬未得度者法外眷屬是也

第三類叫「願生眷屬」這是說先世曾經結過緣雖然有緣但

是他並沒有將煩惱斷盡我們曉得煩惱是發業無明是三界六道輪迴

最根本的一個因素他沒有斷盡煩惱發願生在佛出世的時候或者

做佛的出家弟子或者做佛的在家弟子幫助佛弘法利生這叫願生

眷屬前世承蒙佛的教化與佛有緣可以斷煩惱可以出三界不

再到人間來可是佛示現到人間他看到老師來了他也跟著來老

師是乘願再來的那些學生也是乘願再來的我們看世尊這一會上

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再來人願生眷屬

㈠釋經題

四五

四神通眷屬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

在他方以神通力來生此界為冤為親輔佛行化者是也

第四類叫「神通眷屬」神通眷屬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他方

世界來的那些菩薩或者是天龍八部鬼神來擁護道場的這些都是屬

於神通眷屬神通眷屬當然也是過去世彼此有緣或者是佛的學生

或者是佛的同學他們也曾經在佛門像我們現在一樣認真的參學

過雖然參學沒能見性憑藉修學的善因生到天上或者是在他方

世界佛一講經他有感應為什麼過去有緣佛一講經他就看

到光明他就聽到音聲他就以他的神通也來到道場我們在一切經

裡面看到像這樣的大眾太多太多《華嚴經》裡面很多《地藏經》

裡面也很多《彌陀經》裡面六方佛他方世界來給釋迦牟尼佛做證

明的這一類是屬於神通眷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六

五應生眷屬《華嚴》云佛初托胎諸法身大士侍衛下

生散降餘胎作親中冤引諸業者如淨飯摩夜乃千佛父母

羅云是千佛之子調達是善知識諸聲聞等內秘外現者是也如

是眷屬前後圍繞群臣豪族剎利居士如雲籠月者眷屬妙

也第

五類叫「應生眷屬」應生的身揀別不是化身化身是忽然

之間出現出現以後又不見這是化身應生是來投胎需要在這個

世界住一段時期像釋迦牟尼佛這是應生而不是化身三身裡面的

應身《華嚴經》上說佛最初來投胎這些法身大士都侍衛佛陀下

生或者是做佛的親屬或者是做佛的冤家對頭像提婆達多處心

積慮傷害釋迦牟尼佛諸位要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再來的等於演

戲一樣扮演的反派假如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這些反派釋迦牟尼

㈠釋經題

四七

佛修道一帆風順我們自然認為人家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而我們修道

之所以不成功因為處處遇到障礙釋迦牟尼佛早就做出樣子給我們

看了你看找麻煩的多得是現在想想我們修學跟釋迦牟尼佛一

樣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所以提婆達多其實是釋迦牟尼

佛的大善知識這些緣由我們都要懂必須有這些配角扮演反派才

能把佛的清淨心平等心顯示出來給我們看教我們在境界裡應當如

何修學道理在此地

像淨飯王摩耶夫人經中說千佛父母羅睺羅尊者是千佛之

子這是示現做親屬的那些諸大聲聞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個個

都是「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以及當時這些護法的國王大臣

長者居士這些眷屬前後圍繞這都是眷屬妙實在講這個五類我

們與佛是平等的沒有兩樣妙與不妙完全看自己自己悟了是妙極

了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如果自己要不悟那就不妙了內外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四八

屬都不妙由此可知開悟是多麼重要千經萬論所指歸的宗旨就是

教我們開悟悟了無有不妙千萬不要輕視了自己我們佛性與如來

果地上的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是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問題就是自

己認識不認識覺悟不覺悟

十功德利益妙三周得記諸品獲益見光聞法皆不唐

捐文云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功德利

益妙也

這個功德決定真實本經裡面所說「三周得記」記是講授記

二十八品品品都獲得功德利益見佛的光明聞佛說法這個功德

都是真實的沒有空過的經文裡面說「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

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者」這是佛說法的平等佛教化一切眾生是以平

等心對於任何一個人絕沒有偏愛佛教學的目標是要教眾生個個都

㈠釋經題

四九

成佛道沒有說這個能成那個不能成只能夠說眾生根性有利鈍差

別不同利根的先成就鈍根的後成就總而言之佛要看到眾生個

個都成就這是平等心教學佛眼中的眾生跟眾生眼中的眾生不一

樣眾生只知道這一世過去世不曉得未來世也不曉得而佛眼看

三世看到三世你才曉得佛心平等佛心慈悲都叫眾生得究竟功德

利益跡門十妙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本門十妙

本門十妙者一本因妙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

他阿僧祇劫如此證果之時遡而推之至於本初發心之時必修

圓妙之因為本因妙

第一「本因妙」本是說他的根本跡是從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〇

相上說的好像唱戲跡是舞台上所扮的相本是他卸了妝之後的本

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為淨飯王的太子示現在我們

人間這是跡他的本來面目如何下面十妙就是講他的本來面目

是講他的原本佛自己說他成佛以來有多久了已經超過「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祗劫」佛的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這個妙因地心與

果地覺不相應就不能成佛俗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要想得一個瓜一定要把瓜子種下去才會長瓜我們心心念念想成

佛可是現在用的因地心不是成佛的因地心怎麼能成佛這個問題

非常嚴重人人想成佛人人都沒有用成佛的因好比人人都想有瓜

的收成可是所用的種子都是豆結果長出來自然沒有一個是瓜因

用錯了

《楞嚴經》就是講這樁事情辨別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唯

有真心與如來的果地才相應妄心決定不相應不能成就妄心用到

㈠釋經題

五一

最適當最正確也只能修成個阿羅漢辟支佛這是用妄心修行達到

頂點而且在時間上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從你證得須陀洹這個時

候才算沒證得之前的時間都不算天人壽長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

人間一百年忉利天人的壽命要活一千年換算成我們是多少年再

往上去到三果羅漢住在四禪五不還天壽命都要論大劫來計算的

所以用妄心修成個阿羅漢不容易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不能夠等閒視

之一定要認真要覺悟妄心不能不捨妄心是分別心執著心

妄想心要把它離得乾乾淨淨所謂開智慧的《楞嚴》憑什麼開智

慧所憑藉的捨妄心用根性這是《楞嚴經》的宗旨根性就是此

地講的本因妙

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圓妙之因證得常樂我淨之妙果因既

久遠果亦稱之故塵劫已來磨古磨今而本無移易為本果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二

妙第

二「本果妙」有因必定有果因既然久遠釋迦牟尼佛成佛

不是在這一生當中而是久遠劫來早就成佛了這是講本來之果這

樁事情佛平時很少說出到法華會上所謂「開權顯實」機緣成熟

了法華以前佛是方便說隨順眾生的知見說到法華會上時節因緣

成熟了可以說出佛所證的妙果

三本國土妙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說法教化昔日之娑婆

即今日之忍土眾生之穢邦即諸佛之淨域故曰我淨土不毀

我此土安隱昔本非古今亦非今無古無今而家山常在是本

國土妙

第三「本國土妙」自從佛證得佛位之後就居一真法界這

㈠釋經題

五三

才是如來的本國土佛常在此說法教化實在講佛所居住的國土跟

我們凡夫所住的國土並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常言佛居

淨土眾生住穢土娑婆是穢土如果真有淨穢這還是萬法的實相

嗎實相是不二法淨穢是二法可見得它不是真實的真實是不二

法由這個原理我們可以了解佛居的淨土跟我們所居的穢土確實是

不二淨穢從什麼地方分從心地上分佛心清淨所現的依正莊嚴

無不清淨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所以見外面境界也是染污的這才是

真正說明了淨穢是一不是二淨穢的差別是在人心並不在境界境

界沒有差別這個道理明白之後就曉得什麼時候我們心清淨了那

就是轉娑婆為淨土的時候

佛經說「唯佛一人居淨土」為什麼菩薩的心還是不清淨唯

有佛心清淨廣義的說見性就成佛《法華》是圓教圓教初住菩

薩就見性明心見性換言之初住以上都是住在淨土我們講西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四

淨土西方真正的淨土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方便土同居土不

是真正的淨土西方淨土的殊勝就殊勝在同居方便這二土都帶業

其餘的十方諸佛國土沒有這種情形這是西方淨土特別殊勝之處經

裡面說「我淨土不毀我此土安隱」所謂是「昔本非古今亦非

今無古無今」古今不二這才真正叫做常住是如來本國土妙

這十種比喻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本人我們每個

人的本來面目就是此地本門裡面所說的十類嚴格的講跡門我們不

如佛本門在理上講與佛無二無別論事這是講跡相跡相有迷悟

不同本是從理體上說理體上沒有不同

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機當知

今之機由昔之機昔之應即今之應是本感應妙

第四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能感之

㈠釋經題

五五

機」我們應當曉得現前能感之機過去世都有因緣過去世佛菩

薩應機說法也就是現前佛菩薩的應機由此可知感應的道理也是

通三世不是一生一世雖然講生生世世都有關係有領悟得深的

一生成熟有領悟得淺的免不了還要沉淪這是什麼原因這不是

佛菩薩所應的不平等原因是在眾生習氣煩惱有厚薄不等煩惱輕

的這一生成就成熟了煩惱重的還要等到來生來世才能成就就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他是久遠劫之前就已成佛我們跟他的關係非

常密切從久遠劫到今天釋迦牟尼佛教化多少眾生這受教化的學

生當中有多少人已經成佛有多少人已經是登地的大菩薩我們跟

那些佛菩薩曾經同樣發心同樣在一塊參學過為什麼人家成佛成

菩薩我們還在這當凡夫我們自己認真檢點我們多生多劫的修學

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在五欲六塵裡不肯回頭不肯放下這是自己障

礙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所以諸佛菩薩縱有殊勝的感應道交但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六

們自己有障礙就不能成就這是講的本感應妙我們與十方三世諸

佛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不是一生一世

五本神通妙神謂天心通謂無碍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塵點劫前宛同今日無邊剎海不隔毛端所以彈指

欬聲動大千界為本神通妙

第五講「本神通妙」神通簡單的說是「天然之性通古通今

通自通他」沒有障礙大經裡面所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從根本上說是一精明精明之體就是法性在我們有情眾生來

講叫佛性性是一不是二性中相通沒有障礙的所以在一乘教義

裡沒有古今沒有方所道理就是在此地有了障礙才有古今才

有方所有古今古不能通今今不能通古有方所此方不通他

方他方不通此方像《法華經大成》裡面講「無邊剎海不隔毛

㈠釋經題

五七

端」彈指咳嗽聲震大千世界諸位沒有聽到為什麼沒有聽到

粗心大意這不通因為諸位用的是六識不是用的根性你要用真

性一彈指聲音太大了大千世界都震動佛經裡面常講佛說法的

音聲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在理上確實能講得通而我們粗心大意聽

不出來佛是清清楚楚這是講的本神通妙佛這一彈指一咳嗽就

震動大千界我們咳嗽一聲彈指一下難道不震動大千界嗎一樣

也震動而是我們自己不覺得所以諸位去細細參這個道理參透了

你才曉得這裡頭真正的妙處

六本說法妙既曰我常在此說法不惟水流風動塵說剎

說乃至盡未來際虛空口大地舌莫非本地之說法為本說法

妙第

六講「本說法妙」講到本說法是六塵說法說法不一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五八

只是言辭色相也在說法色聲香味觸法沒有一法不說法我們在

經典裡面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的世界就不是六

塵說法了嗎如果不是六塵說法佛門教學這種種施設又是什麼供

花花在說法但是我們不懂看到只覺得很美不曉得它在那裡說

法花是表修因表六度萬行供果果也在說法果是講阿羅漢

果辟支佛果如來果所以見到果就要想到我們要早一點證果

見到花就要想到得趕快修行這是色相在說法其實豈止是西方極

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前六塵也說法只是我們的心思太粗雖然

六塵都說法沒有感覺實在講是心思昏昧認定言辭才是說法不

是言辭就不是說法而且言辭還要搬上佛經擺在那裡才認為是說法

平常說話都不算說法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個地方心思敏利心就細了

西方極樂世界一草一木風吹草動都在說法自己都能開悟實在西

㈠釋經題

五九

方跟娑婆哪有兩樣西方世界人心細心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開

悟天天都有悟處永無止境的開悟我們在這個世間天天迷惑永

無止境的迷惑愈迷愈深這是兩個世界所不同的地方人家為什麼

能開悟人家是樣樣放得下極樂世界確實佔了個大便宜心裡想衣

服衣服已經在身上想吃什麼東西就擺在面前不要為衣食操

心所以他能放得下我們這個世界業報重沒那麼大的福氣衣食

要費很多心思費很多勞力才能夠得到生活艱難不容易得來不

容易所以得到之後又怕失掉於是乎就樣樣都放不下這就是我們

多生多劫跟著諸佛菩薩學習所不能成就的原因什麼時候真相信一

切都放下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為什麼障礙沒有了諸位果然真

正明白我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無不是諸佛說

法確實是熾然說無盡說這是本說法妙

七本眷屬妙下方之來補處不識一人亦不知其數目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〇

眾成少少眾成多數尚不知況其人耶又下方弟子尚不知況

上方耶況八方耶是本眷屬妙

第七講「本眷屬妙」就從本經裡面來看下方世界這些菩薩們

也來參加靈山盛會彌勒菩薩是補處菩薩看看這些大眾都很陌生

一個都不認識這人從哪裡來的來的數量很多而且是變化無邊

多眾能成少少眾能成多補處菩薩都不曉得這些人數究竟有多少

何況等覺以下的這些人單單下方所來的這些聽眾等覺菩薩尚且不

知其數何況是其餘的九方這些人是什麼人如果與佛沒有因緣

他怎麼會到法會來凡是到法會來的與佛都有因緣這些十方來的

大眾是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本眷屬人人與佛都有關係

八本涅槃妙從本以來處處現生本實非生數數現滅

本亦非滅非生現生本何益焉非滅現滅本何損焉昔本不

㈠釋經題

六一

生今本不滅不滅不生而現生滅是本涅槃妙

第八是「本涅槃妙」涅槃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

滅這是究竟果涅槃是本有的不是成佛才不生不滅現在就是不

生不滅但是問題在哪裡現在不生不滅的相我們見不到我們所見

的都是生滅這原因在哪裡實在講很簡單我們現在這個心是生滅

心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滅相妄心見的是妄境佛教我們捨妄

取真《楞嚴經》就是教我們捨妄心用真心

假如我們能夠捨識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色相一切色相不生不

滅用聞性聞一切音聲一切音聲不生不滅六根根性是清淨的所

以見外面一切六塵境界也是清淨的見了性的人看外面境界是什麼

相清淨寂滅相你心清淨這一切音聲是清淨的一切色相是清淨

的不生不滅又清淨與你的清淨不動心完全相應所以佛在大經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二

頭確實把轉識成智超凡入聖這些綱領都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只

要我們能信得過能認真的去修學必定能夠證得

可是談到信得過也確實不容易哪有說聽個三遍五遍就相信

的說老實話普通的人聽個二十年三十年未必能相信所以證涅

槃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常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實際上何

止千百億千百億在此地不是當數字講是當形容詞講表無量無邊

的化身處處示現換言之佛的身是生本無生嚴格的說無生無

滅時時現身指不滅現即非現是不生由此可知非生現生在本

體上講並沒有增加什麼無滅現滅在本體上也沒有減少什麼不增

不減這個事理的真相我們如果恍然大悟才明瞭佛所謂的「昔本不

生今本不滅」不生不滅而諸佛菩薩示現生滅這是涅槃妙就

是生滅與不生滅不二這是妙佛菩薩妙我們也妙我們現在現這

個身我們的本性不生可是過了若干年這個身滅了色相滅了本

㈠釋經題

六三

性不滅可見得諸佛菩薩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在我們的身上又何其

不然

九本壽量妙佛無壽者相所以壽無量法性之身超出劫

濁誰論壽命方便為說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是

本壽量妙

第九講「本壽量妙」壽量是人之所愛人之所求哪個人不求

長壽法性身不生不滅壽量兩個字加不上既然加不上為什麼此

地講個本壽量妙方便說佛在最初聞法發心修道一直到他證到如

來位這一段期間我們稱之為壽量而壽命有沒有盡沒有成了佛

也沒有為什麼說成了佛也沒有剛才說過成了佛之後還以無量無

邊的應化身普度一切眾生行菩薩道由此可知從跡相上來說是真

無量不是假無量這是講的本壽量妙壽量是我們眾生的見解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四

在如來位上是從體起用而已體無邊用也無盡

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然

六百八十萬億恒沙之眾獲益豈無先世之緣哉若非有益安得覆

講而得度當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後世之成熟況後世之得益豈

無成熟之時哉如是諸佛三世益物化化不絕是本利益妙

第十「本利益妙」「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事情他在發心學佛的時候也是無量劫之

前有一尊佛叫大通如來他是王子當時有十六個王子聽了佛講

經之後他們複講釋迦牟尼佛最終示現成道成佛是無上的利益

最圓滿最究竟的功德利益它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推究根本他是

在大通如來的時候複講所得的利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家很熟

㈠釋經題

六五

悉前面長行文佛講後面偈頌是阿難複講的《華嚴經觀自在菩

薩》這一章前面的經文跟偈頌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後面還有一大段

的偈頌是善財童子複講的所以複講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發明提倡

的由來久遠在我們中國過去叢林裡面叫講小座經裡面所謂「六

百八十萬億恆沙之眾獲益」當然都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如果沒有真

實的利益怎麼能說在複講當中得度所以諸位真正發心要把握著

機緣要學諸佛菩薩成就自己利益一切眾生要知道如來生生世

世弘法利生從沒有間斷過這是講本利益妙

妙義無窮難以盡演約教則機應妙但以一乘法教化諸

菩薩約理則性相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千

如約行則因果妙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題名故曰

妙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六

「本門十妙」就介紹到此地實在說經裡面所講的妙義無有窮

盡就教法上講是機感相應之妙佛以一乘法教化諸菩薩妙不可

言就理上講性相皆妙「觀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

千如」這是性相理妙如果就修行來說這因果妙極了「但有聞

法者無一不成佛」這一生要成佛一定要依教修行妙因才能成

就妙果這是經題稱為「妙法」之緣由

蓮華

蓮華者以妙法幽微假喻易彰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借

物以明法也

蓮華是比喻因為妙法的理太深了淺智初學很不容易理解理

路要是不明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修行無論在哪個法門次第總是信

㈠釋經題

六七

解行證《法華經》也不例外若只有信沒有解依舊免不了盲修

瞎練解要解得深解得圓才能破除疑障理既然太深佛不得不

用比喻來說「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教學裡面用比喻是相當

廣泛的世出世間善於教學的人都懂得用這種教學法藉其他的物相

來做比喻讓我們體會其中的道理佛在《法華經》一共舉了七種比

喻七種喻都是顯示開權顯實的道理

問通部七喻皆有開權顯實之義當喻妙法何獨取蓮華而

立題耶答蓮華為總七喻為別以總攝別法喻為名也有

云蓮華非喻當體得名例如劫初萬物無名聖人觀理準則立

名今蓮華之稱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謂此法華法門清淨無

染因果微妙故名妙法為蓮華耳今作法喻為釋以蓮華喻上妙

法不可求其幽玄如扇喻月不可求其明暗如月喻面不可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六八

其眉目是不得已而借喻以顯妙法也

七種比喻都是比喻妙法為什麼單取蓮華做為經題古德有解

釋七喻裡面蓮華是總喻其餘的比喻是別說總可以包括別這是

以蓮華做為經名的理由亦有大德說蓮華不能把它當作比喻看因

為蓮華是當體得名一切萬物本來無名名相是人為的在太初物

本來沒有名一些聰明人給萬物一個一個取了名字後來人都依照

他們取的名字來辨別萬物本經「蓮華」之稱就是法華三昧當體之

名意思是說法華的法門清淨無染因果微妙所以叫做《妙法蓮華

經》

問華有多種必取喻蓮華者何也答有麤妙故如狂華無

果喻外道法空修無獲或一華多果喻凡夫之獨奉其親而報

在梵世或多華一果喻聲聞修種種行止得涅槃或一華一果

㈠釋經題

六九

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

也許有人要問花的種類很多在萬花當中只取蓮華而不取

其餘的花這又是什麼緣故《華嚴經》採取萬花做比喻是得其全

得其圓滿此經用蓮華比喻是得其妙花雖然是有多種可是有粗妙

不同有些花有花無果比作外道外道雖然勤苦的修學到後來不

能結果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外道包括我們佛門內的外道像六

祖所說心外求法的就是外道一花多果比喻作凡夫造種種業受

種種果報縱然修善業果報也不過是在人間天上而已多花一果

比喻作小乘小乘修種種行修四諦苦集滅道修三十七道品修種

種法門而只得到一個果偏真涅槃一花一果比喻作緣覺尤其指獨

覺他修行一個法門離一切相也能夠得偏真涅槃

或前果後華喻初果却後修道或前華後果喻菩薩先借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〇

修生後真修此皆麤華麤果不堪喻妙法

或者有先開花後結果的也有先有果後有花的先果後花

初果叫見道位他見了道見道而後才能起修先有花後有果這

是比喻菩薩菩薩是先修因後結果可是菩薩修學的法門先修的

是緣因見了性之後才叫真修沒有見性以前都是屬於緣修菩薩的

見道位是在初住小乘人的見道位是初果須陀洹由此可知初住以

前都是緣修沒有找到正路等於是在摸索沒有把握有明師指點

你照這個路走但是路究竟對不對自己還不曉得走到了一個階段

自己才恍然大悟這條路是對的你認識到這條路是對的這是初住境

界在這條路上沒有把握是初住之前的境界所以初住之前要依靠

老師等於學徒還沒有能力出師天天得跟著老師離開老師就會走

錯路老師帶到能辨別方向認識道路了讓你自己走這才叫真

㈠釋經題

七一

修這些比喻都是粗花粗果沒有什麼妙義可言

唯此蓮華在淤泥而不染出水清香遠徹喻實相在纏其體

本淨出纏圓明則名聞十方又為蓮故華喻為實施權文云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等

蓮花在一切花裡面確實是不一樣第一個意思出淤泥而不染

出水放清香文人所謂「出水芙蓉」出水芙蓉就是蓮花蓮花在水

中不放香要在水面上開花後才放香氣佛以此比喻實相在纏的時

候長在泥裡蓮的本體是清淨不染到它長成離開水面開花就好

比出纏圓明之體完全顯露出來香氣遠聞猶如名聞十方這是比喻

「實相在纏」第二個意思蓮花是花果同時有花的時候蓮蓬裡面

就有蓮子不是先花後果也不是先果後花因果同時比喻「為實

施權」第一個是比作實相在纏第二個比作為實施權實是真實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二

教法因為眾生心粗不能接受真實法不得已而用權巧方便說

《華嚴經》是二七日中佛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講的我們凡夫沒有一

個人曉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打坐哪裡曉得他在那裡講經

《華嚴經》的內容包含大不思議解脫境界絕不是一般凡夫能夠接受

的這才不得已到鹿野苑以小乘法來接引五比丘為實施權

華開蓮現喻開權顯實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

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等

「華開蓮現」蓮花長出水面花一開蓮蓬內蓮子就現前這

是比喻「開權顯實」這個時候大家的程度都有相當水準不必再用

那些善巧方便可以直捷談一乘大法「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說二乘是指大乘小乘說三乘是指聲聞緣覺菩

薩說二說三都是善巧方便的權說十方諸佛國土裡面唯有一乘

㈠釋經題

七三

法並沒有二乘法這是說真實的可是程度境界沒有到你講一

乘法他不能接受也不曉得從哪裡下手得不到受用由此我們也能

看出釋迦牟尼佛教學的苦心為了要教大家得到一乘佛法先辦小

學阿含就好比小學小學畢業再辦中學方等就好比中學中學畢

業再辦大學般若好比是大學最後才到研究所一乘法這是世尊

一代時教的設施

一乘法是真的方便法不是真的可見得所講的聲聞法菩薩

法都不是真實的但是在一乘裡面才這樣說你要對一般人來講阿

羅漢法不是真實的菩薩法也不是真實的麻煩就大了聲聞法菩

薩法都是佛說的怎麼不真要比起一乘法它就不是真實的不跟一

乘法比它是真實的不但聲聞菩薩法是真實的五戒十善也是真實

的五戒可以確保人身十善可以生天可以享天福那怎麼不真

這就是說我們在不同境界裡對不同程度的人說不同的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四

華落蓮成喻廢權立實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等

又為蓮故華喻從本垂迹

花謝了蓮子成熟這表示「廢權立實」這就是法華會眾生的

根性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接受一乘妙法經文裡面所說「正直捨

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蓮花所表的意思

文云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合入佛

道作如是說

經文裡面說「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在《法華經壽

量品》裡面講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了不是在這一世

在三千年前在北印度這一帶有許多修行人的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

得度佛就示現八相成道來教化他們應以菩薩身得度的佛就現菩

㈠釋經題

七五

薩身來度眾生應以人身得度他就示現人身完全是與眾生機感相

應他早成佛了明心見性證得清淨法身圓滿報身這是從本上

說跡相上說隨類應化應化的目的是誘導眾生同成佛道這是佛

教學的宗旨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文云皆謂今佛出釋氏宮去伽耶

城坐道場成菩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華落蓮成喻廢

迹立本

「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在教學過程當中這是教初學的

完全垂跡把自己本有的身分隱藏以垂跡相來應一切眾生到學生

有相當程度再說出自己是什麼身分令學生起恭敬心起稀有心

激發他向上這個用意在此地為什麼不一開頭就告訴學生這個身

分一開頭告訴怕眾生根性劣的害怕不敢跟他學嚇退了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六

以一開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分隱藏起來像常人一般跟大家相處在一

塊這叫方便接引經文裡面講佛離開了皇宮到伽耶城在那個地

方坐道場示現成佛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等」這是「開跡顯

本」的意思到末後這個蓮華就是華落蓮成這是「廢跡立本」

文云諸佛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如上麤妙權

實本迹種種義便故以蓮華喻上妙法所云妙法非去麤取

妙葢即麤以顯妙也所云一乘非離三說一葢會三而歸一也

即麤顯妙猶蓮之即染而淨會三歸一猶蓮之自華而實法喻雙

彰名實並顯故名妙法蓮華焉

經文上說「諸佛法皆如是」佛佛道同為度眾生無論什麼

樣的設施都是真實不虛像我們前面所舉的「粗妙權實本跡」

㈠釋經題

七七

種種的說法種種的設施都是為了方便接引而前面所講的這些義

趣與蓮花長成開花結果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才取蓮花來比喻前

面所說種種妙法所謂妙並不是去了粗的而取它的微細之妙那就

不妙妙在哪裡「即粗顯妙」就粗能顯微細就事能顯其理就

相能顯其性這個才妙所謂一乘也不是離開三乘說一乘而是

「會三歸一」三乘就是一乘《華嚴經》所謂一真並不是離開十

法界另外有個一真而是十就是一妄就是真十法界是妄一法界

是真一與十不二真與妄也不二這才叫妙所以你悟了住的是

一真法界迷了你住的是十法界實在講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在此

地經上講就好比蓮花「即染而淨」它生在淤泥裡面淤泥是

染表示六道長在水裡面水是淨表示四聖

它的花開在水面

上染淨都離開了雖然染淨都離開它有沒有離開染淨它的莖在

水裡根在泥裡花開在水上面可見得四聖六凡跟一真法界是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七八

不是二沒有二三佛教我們就蓮花這個意思去悟妙法所以這個

經題叫做「妙法蓮華」

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如線貫華乃貫穿所應知

義攝如經持緯乃攝持所化眾生常者不變義三世不易為常

法者軌持義十界同軌曰法廣如前釋能所合成故曰《妙法蓮

華經》

「經」之一字「經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具是具

足具足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所謂貫

穿在今天來講就是言語文字有條理有層次而不錯亂在佛法裡

面科判就像一條線一樣把整部經貫穿起來從「如是我聞」到

㈠釋經題

七九

「信受奉行」真是一脈相承文章無枝葉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

不行言語文字做到不增不減這才能獲得一個貫字

「攝」有攝受的意思就是能夠攝受所化的眾生攝受就是他

的理論他的言辭好像有一股吸引力確實能夠讓人聽了心裡感動

念念不忘而嚮往之效法之在現在來講就是能動人心他有這種力

「常」就是真理永遠不變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地域三千

年前在印度是這個道理三千年之後在此處還是這個說法永遠不會

變更的這叫真理不論時代怎麼進步怎麼變化都能適應時代的

潮流而不會被淘汰不但它永遠能存在而且是萬古常新

「法」是規則就是原理原則是方法十法界眾生共同遵守的

方法依照這個方法才能成就智慧才能夠得到福德福慧圓滿的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〇

法我們求福求慧要做到最圓滿最究竟方法就在這裡頭所以

「經」含有這四個意思合起來稱之為《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㈡釋品題

釋菩薩名號的由來

大義法師註解得很詳細首先說明菩薩得名的由來為什麼叫觀

世音菩薩

《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名曰寶

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

㈡釋品題

八一

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斷

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這是說明菩薩得名的來由可見得得名確實與菩薩成就之後

大慈大悲的願力完全相應這一段文是敘說菩薩在過去世中因地的本

事最重要的我們在這裡看到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所謂「眾生

無邊誓願度」

菩提心就是覺心是我們修學的根本若不發菩提心或者我

們在境界裡一念迷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為魔所攝持有幾

個人的心安住在佛道上菩薩道上如果我們把心真正安住在菩薩道

上就是不失菩提心修行證果也只不過是三五年間之事這是一

點都不假的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心不在道時時忘失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二

楞嚴菩薩自陳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

熏聞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如

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這是引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說明菩薩得名的

第二個因緣由於供養親近觀世音佛與觀世音佛同願同行蒙

佛授記故稱觀世音菩薩

述菩薩因地修行法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

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

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

㈡釋品題

八三

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

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

生同一悲仰

上面一段是《楞嚴經》重要經文這些話都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

的「世尊」這是佛問圓通觀世音菩薩對答釋迦牟尼佛稱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世尊「憶念我昔」回想我在過去生中「無數恆河沙

劫」菩薩記憶力太好了我們過去一個月二個月的事情都想不出

來他知道無數劫前的事情我們想不想知道當然很想能不能知

道能如果你會用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不要

幾年就成功了但是決定不能忘失菩提心這是關鍵的所在要念念

不忘決定有成就「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就是他親近

的這尊佛「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在此地又看到發菩提心剛才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四

《悲華經》裡面第一句也是發菩提心

首先要跟諸位談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發心前面在經題裡

講到「法」這個字法是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法門把它歸納起來不

外乎三大綱領就是眾生法佛法心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是

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說的全都是心法悟心法就叫佛

法迷了心法就叫眾生法三法原本是一法菩提心就是覺悟心菩

提心就是佛心這是修行證果的因地心古人講「因地不真果招

迂曲」我們無量劫修行到今天現在得這個果報什麼道理就是

因地不真我們常常把菩提心給忘掉了

《大乘起信論》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其實三心

是一心以直心為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我們

待人的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用大悲心對自己要用深心直

㈡釋品題

八五

心就是平等心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幾時平等過都是不平總是我

比別人強別人都不如我這是凡夫心是分別執著妄想那是

迷不是悟覺悟了萬法平等

佛與大菩薩境界當中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唯有直心才能夠證得這個境界才能夠安住在這個境界

當中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心本心本來是平等的無有高

下我們失掉了佛勸我們要發心剛剛第一剎那發了第二剎那就

不平等就失掉了菩提心是以這個為基礎如果沒有直心深心

大悲心的慈悲是愛緣慈眾生緣慈不是大乘佛法講的大慈悲心因

為大乘佛法的大慈悲心是從直心裡面生的或者說深心我們也很清

淨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相當清淨見思煩惱都斷盡

了那難道不是深心嗎不是聲聞緣覺根本沒有菩提心所以在

楞嚴會上說他們是外道這個外道叫門裡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不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六

佛教之外的為什麼叫他外道他沒有發菩提心還是心外求法所

以叫外道可見得問題關鍵就在菩提心我們要特別重視它不是天

天念過就算了我們無量劫以來哪一生哪一世不念念了有什麼

用從來就沒有認真發過

深心就是清淨心我們自己受用自己享受享受什麼心地清

淨這是最高的享受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如果心清淨這就是正

定這種享受叫正受這個享受對一切境界來講就是一真法界在

天堂你沒有樂受你心清淨如果你有樂清淨心失掉了在地獄

裡面覺得有苦那你心也不清淨如果是清淨心在天堂跟地獄是平

等的享受這叫真正的享受三昧就是正受我們現在所受的都不正

常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的享受不正常是凡夫的享受是虛

妄不實的享受不是真正的享受幾個人能懂得這個境界幾個人能

夠認得這個好處這是直心所起的作用

㈡釋品題

八七

你心平等自己的享受一定是清淨待人待物待事必定是大慈大

悲所謂「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同體大悲」一切萬法

都是一心所變現的它必定是同體《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就是自己的真心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一心變現

出來的境界如果你不迷這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你要迷了才有十

法界才有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菩提心最簡單的解釋

不發心沒法子修不發心佛菩薩不能教你換言之佛菩薩想

教你程度不夠不具足條件譬如口渴了想要一杯好茶不但解

渴而且還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自己連茶杯都沒有人家有茶也沒有

法子給你佛法講法器自己要具備法器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發菩

提心真發菩提心你夠資格了可以學大乘佛法而且你這一生當

中必定成就諸佛菩薩哪有不歡喜的道理生生世世勸你你都沒有

真發心沒有真回頭這次真發心真回頭了諸佛菩薩多高興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八八

以不要以為我都遇不到佛遇不到菩薩沒有這麼好的因緣佛菩薩

時時刻刻環繞著你照顧著你幾時你回心轉意他就現身了你若

還是念念迷惑顛倒他現身也沒有用處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壞處

為什麼增長你的邪見增長你造罪業的機會諸位如果能夠從這個

地方體會就曉得佛菩薩真正慈悲

供養有兩種第一種是身供養我們親近承事替他服務這

是一種供養第二種是發心供養就是發菩提心依教奉行這叫真

供養《華嚴經》讚歎供養的功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華嚴

經初發心功德品》專門讚歎發菩提心的有了因地心佛菩薩來

照顧你就一定教給你修行的方法

講到修行方法就是修三慧「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是觀音菩薩說的古觀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慧難得為

㈡釋品題

八九

什麼難得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只講戒定慧三學這初

學的人可以修學聞思修三慧沒有資格我們連定都沒有哪來的

慧這個定不是普通的定是菩薩所修的大定定當中開慧其實

小乘到四果羅漢九次第定成就了可惜的是他住在定中他不願意

把定的境界捨棄不願意把境界向上提升如果他發心不住定境再

向上提升這就叫發菩提心所以說迴小向大往上一提升就是慧

這個慧裡頭有聞慧有思慧有修慧可見得慧的層次第一層是學

戒第二層是修定第三層是開慧而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小

乘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大乘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聞思修三慧

小乘的目標是證得偏真涅槃大乘的目標是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

《楞嚴經》講的楞嚴大定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就是理一心不亂

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這是講他過去他依照觀音佛教給

他的方法綱領修學證得楞嚴大定在菩薩地位上《法華經》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〇

《華嚴經》都是圓教他是在什麼位次的菩薩《楞嚴經》說他是初

入三摩地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

那就不是初住境界已經提升了在「普門品」裡面菩薩沒說他的

修行只說到他度眾生的大願大用但顯然他已經成就了要沒有成

就怎麼能夠從體起用如果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他還沒能教化眾

生還沒能發揮他的作用說明他證入的境界還淺如果他普度眾生

了說明他證的位次必定甚深所以這三部經合看才能對觀世音菩

薩有真正的了解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夠建立自己的信心明白如何

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所以對於教理絕不能夠疏忽一定要認真

去研究

聞慧聞是講耳根當中的聞性是以聞性聞如如之理立刻就起

始覺的妙智始覺就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始覺現前就是正

等正覺開始顯現出來了

㈡釋品題

九一

思慧就是正覺的觀察絕對不是意識心交光大師在《楞嚴正

脈》中教導我們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心意識禪家要離心意識參

多半是從意根(

意根的根性)

著手也有用都攝六根這個方法觀音菩

薩是從聞性上下手凡是用六根根性必定成就你要用第六意識第

七末那識不管你修的哪個法門都是凡夫行眾生法不能了生

死出三界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用凡夫心用心意識只有一個辦法還有救那就是念佛法門

帶業往生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因為所有大小乘經論都沒有這個說

法只有淨土法門有但是也要把理路搞清楚不要誤會為什麼

我們在過去生中跟菩薩一樣他修了無量劫我們也修了無量劫他

已經成佛了我們還在當生死凡夫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沒有回過

頭就是念佛也沒有念好生生世世盲修瞎練功夫成片都沒有念

到所以沒能夠往生這一生遇到佛法假如還是盲修瞎練又要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二

過了來生的境遇可能還不如今生不認真怎麼行

要認真先要把淨土的道理方法境界搞清楚這一生決定

往生可見得念佛法門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說它是易行道是

因為相比其他法門更容易為什麼其他的法門要成就必定是遵循

戒定慧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次第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

則淨土之易易在哪裡易在帶業往生有凡聖同居土

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念觀音菩薩聖號也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

一心不亂跟《彌陀經》講的是一樣的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

成片與菩薩感應道交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到這個時候有求

必應所以思慧簡單的說就是正知正見正等正覺是正知正見也是

《法華經》所講的佛之知見

參禪要離心意識教下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大開圓

㈡釋品題

九三

解念佛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得理一心不亂但是可以得

事一心可以功夫成片所以念佛好就好在這裡禪與教如果不離心

意識不能了生死沒有辦法超越輪迴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的殊勝

「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這是修慧聞熏聞修上還加了

個幻字幻字就是三輪體空要「即相離相」決定不能住相為什

麼一有住著那就不是反聞不是內照了心又跑到外面境界上去

了這個功夫非常的細密要念念回光返照《楞嚴經》講「反聞

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是功夫的訣竅大乘修學的重點是在發

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往外攀緣是妄想分別執著往內攀緣還是妄

想分別執著所以歸根結柢菩提心太重要了菩提心是真心不是

妄心真心是平等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在這裡修

修慧所生的功德不可思議智慧現前對內就是《楞嚴經》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四

的解六結破三空能證得楞嚴大定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慧一

體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什麼是坐禪什麼是修定「不取於

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行住坐臥只要你心不向外攀緣

在一切境界中如如不動都是坐禪

六祖的說法在經典裡能不能找到能《四十華嚴》五十三參

中鬻香長者在哪裡修禪定在市廛市廛就是現在的市場百貨公

司最熱鬧的場所他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在境界中修禪定百貨公

司常常去看看曉得科技的進步現在有哪些新產品這是開智慧

樣樣清楚但絕對沒有被境界所轉沒有動心若是看到稀奇的就想

買動心了定沒有禪也沒有了樣樣清楚這是智慧法法(

切境界)

裡頭如如不動這是禪定普通人到百貨公司誘惑力太大

了看到新奇物品就動心了那是凡夫一個修行人也跟普通人一樣

去看這個很好那個也很好但心不動搖那是修禪定所以坐禪

㈡釋品題

九五

不是去找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面壁不是的菩薩修禪定哪個地方

熱鬧到哪去修什麼修如如不動我們在一切境界裡起心動念那

就是病要把它修正過來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

著這是修定

念佛就是在境界裡起心動念了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提醒自

己這句佛號「南無」是皈依皈是回頭我被境界迷了在境界

裡起心動念了從迷裡頭趕快回過頭來依什麼依阿彌陀佛阿彌

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成無「彌陀」翻成量「佛」翻成

覺懂得這個意思這句佛號就是觀照無量無邊的境界裡面我們都

要覺而不迷所以它是喚醒我們的迷惑顛倒佛教不是宗教宗教是

感情的宗教都是要靠他的自己無可奈何要求他來幫忙佛法不

是的佛法是讓你靠自己讓你自己覺悟我們得認清楚佛法的本來

面目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六

三慧它的總名稱就是根本智又稱作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對

內的對外就是大慈大悲是後得智是為他受用的我們現在顛倒

錯亂把他受用的當作自受用自受用沒得到這才變成生死凡夫

才變成可憐憫者

解六結越三空破五蘊超五濁全憑三慧這是講自利有

這麼大的好處

下面講聞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初於聞中」這是聞慧決

定不能錯用了心不要把六識的耳識當作聞慧不能把第六意識那個

善於分別思惟想像的當作聞慧否則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

曲」聞慧不是耳識也不是意識而是耳根的根性聞性在《楞

嚴經》「十番顯見」這段經文中說到若懂得見性了就懂得聞性

因為性是一個「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的根性只

㈡釋品題

九七

要舉一種說明其餘的就可觸類旁通

從「入流亡所」到「空所空滅」這一段是思慧修慧都包括

在其中「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講境界就是入三摩地自

己達到什麼境界一定要曉得好像要去一個地方一樣我們得先知

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方要到達什麼地方寂滅現前這個境界你是

念佛人是用念佛功夫達到的你自己也很清楚已經證得理一心不

亂自己證得的境界不需要問別人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佛在《楞嚴

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本來走的是一條正路自己不

相信去請教別人他指一條邪路讓你走那不叫冤枉嗎所以一定

要多多的讀誦大乘經典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依法不依人」

法就是經典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與方法來修學

說到功夫功夫就是思修就在「入流」二字入流就是返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九八

觀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入是返向內不向外向內完全

是以智慧為基礎觀智它是能入耳門是所入

耳根的對象是音聲當你聽到音聲怎麼反聞說實在話初

學還是要用分別心如果你不用分別那你跟觀音菩薩同一儔類你

不是凡夫三年就可以證到三摩地的果位所以我們要從觀照照住

到照見一步一步來學習觀照照住都是用意識心這是交光大師

跟長水他們註解《楞嚴經》所謂新舊兩派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舊

註都是依據天台思想天台止觀修行方法是用意識心而交光大師用

《楞嚴經》本身所講的方法就是「奢摩他三摩禪那」捨識用

根一乘的修行法用意識心一般講是三乘的修行法大乘的修行

法在中國禪宗六祖大師的方法是從達摩祖師傳下來的即捨識用

根所以他接引的根性是上上乘人神秀大師當時在北方接引的大

眾是大乘人可見得大乘人還是用的心意識上上乘人捨識用根無

㈡釋品題

九九

論在禪在教甚至於在淨土都是一樣

我們既然沒有辦法捨識用根就用第六意識從觀照的功夫下

手當我們聽到音聲的時候不論什麼音聲聽到之後了了分明不

要去執著一執著就變成第七識那就跑得太遠了這時候就回過頭

來像禪家功夫一樣去研究思惟能聞的是誰誰能聞譬如人家

讚歎你馬上回過頭來能聽到這個聲音的是誰耳聽到的嗎識聽

到的嗎性聽到的嗎你往裡面去用功夫你就不會因讚歎而生歡喜

心就不會起煩惱人家罵你你聽到這個聲音馬上想到能聞的是

誰把那個罵的人的話都忘掉你也就不生煩惱不受氣了用這個

功夫我們念佛號能聞佛號的是誰用這個觀照功夫這就是覺

這就是不迷不隨外境流轉把外面境界統統轉變為自己內照的功

夫這是反聞這是入流所以反聞入流思慧修慧都在當中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〇

當你向內聞的時候你還在那裡起一個疑情能聞的是誰這依

舊是意識心這個功夫如果用在念佛上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往生西

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但是要證理一心那功夫還差得很遠如果

你得到事一心再往上提升到理一心把心意識捨掉提升是相當快

的這個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的這是屬於「智光內照」

入流就是與本覺相應這叫合覺「亡所」所就是譬如讚歎

你的音聲毀謗你的音聲亡就是忘掉了沒有注意到你整個意識

都集中在反聞集中在內照不向外攀緣把外面境界忘掉了這個

忘掉不是說外面境界你不清楚你真的把它忘掉不是忘是比喻不

取外面境界相把外境全變為智慧向內照用這個功夫只要你用得

稍稍得力我們念佛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的確不難初發心的人用

三年工夫真的能成就可是你不能失去觀照否則三年就不能成功

人家讚歎你你會歡喜你心在往外跑人家毀謗你罵你你會生

㈡釋品題

一〇一

氣心也在往外跑凡夫就是心往境界上跑這是很苦惱的事情學

佛人的功夫他心不往外面跑他能守得住觀照就是把心收回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亡所在六結裡面第一個「動結」就解開了在境界裡頭常常

用這個功夫他心地清淨外面境界無論順逆好像都與他不相干

心常住在清淨當中這個時候的境界叫輕安非常好但是注意這

不是禪定距離禪定功夫還遠得很這是剛剛得到的一個好境界心

不為外面境界所轉了心得輕安無論是順境逆境你都能處之泰

心清淨「靜」也是個結必須依舊要用入流這個功夫就是

反聞的功夫要用到底從開始一直要用到成佛為止不能夠中斷不

要以為現在得點輕安就可以不用這個功夫那你的境界就止在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二

裡止於這個境界修其他法門不能成就你沒有斷煩惱這只是伏

煩惱不能了生死修淨土功夫到這一層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沒有

問題可見得帶業往生不難容易但是六結裡頭的第一個結你要

沒有解開往生沒有把握臨命終時靠助念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機

會活的時候你都不願意往生死了之後勸你往生真肯嗎到臨命

終時牽腸掛肚的事情那麼多放不下所以平常就要學會放下

入流的功夫這是修行的總綱領不管你是用意識心還是用菩

提心都是這個原則這個功夫決定不能終止念念都要提起來這

就叫覺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入流就怕你忘

掉你要不入就會出心就被境界轉了在境界裡面起了名聞利養

起了貪瞋痴慢心就跑出去了如果是入流決定沒有名聞利養貪

瞋痴慢心是清淨平等的雖不是真平等但是表現在外頭確實平

等真平等要入三摩地才真平等這個時候向著平等的路走所以

㈡釋品題

一〇三

他的現相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這叫真功夫

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人家為什麼尊敬他他做入流功夫當年蓮

池大師三步一拜去參訪遍融禪師老和尚只教導他「不要被名聞利

養欺騙了」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老和尚這一句話死心塌地老實

修行他才能成為一代祖師

第二句就是把靜結也解開了「所入即寂動靜二相了然不

生」這個境界在破五陰裡面就是色陰突破了色受想行識破了色

陰的區域前面這兩個結解開了就相當於小乘見道位

「如是漸增」功夫不斷再往前向上精進「聞所聞盡」這

就是「根結」必須到動靜這兩個境界消失了根結就現前古人

註解《楞嚴經》有個比喻六結就好比我們穿六件衣服必須脫掉外

面一件才看到裡面一件根結從外面來說是第三件前面兩件脫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四

才看到第三件一般人很不容易發覺的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的所

接觸的是動一切都是動相外面境界動我們的心也動至於靜

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可是靜不下來至於根那就不曉得了就看到

外面這一件裡面第二件彷彿還能看到一點再裡面不知道了必須

前面兩個結解開第三個根結才現出來現出來就可以破它了如果

你功夫再繼續不斷的精進定力愈來愈深根結也解了根結解的現

象是什麼能受跟所受沒有了就是受陰破了我們每個人都有感

受受就是根結的作用能受是它所受還是它

根結破了之後這功夫就是照住在念佛法門來講事一心不

亂得到了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三昧是正受能受所受都沒有

像前面講得到輕安自己有感受「我心好清淨」你還有受你有

受根結就存在只要有受就不是正受不是三昧怎麼辦繼續

不斷的用入流的功夫還是用返照的功夫

㈡釋品題

一〇五

再進一步「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第三個結解開了第四個

「覺結」現前就是受沒有了有覺覺依舊是障礙為什麼它是

法執的障礙是無明根本「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有覺」

有覺就是無明無覺你是凡夫愈往後去境界愈微細不將覺結解

開不能證得法空不能破法執到能受所受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覺

性現前我們要曉得這個境界不究竟不要以為我已經證得大覺我

已經成佛了覺性現前這個境界一定要很清楚依舊功夫不能間斷

繼續不斷的去努力去返照

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覺就是能覺所覺能覺所覺都空

了覺結解開了這個時候空現前空還是障礙為什麼因為你還

有能空所空能空是你入流這個功夫所空的是覺能覺所覺沒有

了空了可見得你還有能所換言之空性雖然現前不圓滿功

夫還要精進不能間斷不能終止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六

時候就是最後的一關mdash

mdash

「滅結」前面五個結你用入流的功夫破

除消滅了可見得統統都是生滅法總而言之全是生滅心生滅

心就是妄心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

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寂滅現前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是

什麼見性

可見得我們有這六重障礙真性不能現前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

德能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這六種障礙去除的辦法就是返照返照

的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念佛是方法念觀世音菩薩

也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原理是一個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才說法

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所有的方法你運用的得當統統是解六

結破三空明心見性

到這個地方就是見性了如《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㈡釋品題

一〇七

切苦厄」到見性這個功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修念佛法門剛得

理一心不要以為這就圓滿了還不行但是這個時候再用功叫「無

功用道」也是古人所說的「此處著不得力」是任運成就沒有法

子用力的功夫還是用智照所謂的歷事練心你要想再深入了解到

這個時候怎麼用功那你就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方

法入三摩地之後再修成無上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首先參訪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吉祥雲比丘

吉祥雲比丘教給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不念佛

的我們自己過去真是無知以為這是老太婆教瞧不起念佛法門

到以後經典看多了才生慚愧心我們認為最好的最高的是佛門接

引眾生的小廣告我們所看不起的原來是佛法精華之所在我們不識

貨真正的寶貝不認識把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的法當作真實法不

認識真實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〇八

這一段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要曉得這個道理會用這個方法

你的功夫就得力你會在修行當中法喜充滿不會退心曉得自己在

進步曉得自己的境界

「普門品」是以這個理論做基礎所以菩薩才有那麼大的能力

與我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有任何苦難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

修學必定感應道理在此地

為度眾生倒駕慈航

《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

作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

這一段經文說明菩薩是屬於帶果行因倒駕慈航他久遠劫已經

成佛了為什麼不以佛身來度眾生而降到菩薩的地位佛是老師的

㈡釋品題

一〇九

地位老師必定是尊嚴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即使世間帝王對

於老師也不敢南面臨之這是古禮皇帝接見老師皇帝站在東面

老師站在西面以賓主之禮相待不敢以君臣之禮這是對老師的尊

重佛真正是慈悲至極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作菩薩就是不以老師的

身分來教化眾生而以同學學長的身分來教化眾生這樣接引眾生

就有許許多多的方便為眾生作不請之友

觀世音菩薩已經是成佛再來之人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是初住

菩薩《四十華嚴觀自在菩薩章》他所示現的是第七迴向位的菩

薩可見得他示現的身分就是菩薩的身分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

位次的菩薩他統統都示現這樣才能普度眾生到經文後面看到菩

薩示現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表示無量無邊的身分這是我們要曉得

的你說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身分什麼身分都有無類不現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〇

釋名號之義

別行玄云觀世音者西方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

音觀者能觀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則明明不昧了了常

知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所觀則有正覺之音眾生之

音器世界之音雜類之音故稱世音也能所合標境智雙舉

故云觀世音

「別行玄云」別行就是這一品經古大德從《法華經》中選出

來單獨流通玄是玄義《別行疏》玄義裡面說「觀世音者西方

正音名阿那婆婁吉底輸」這是梵語音譯翻成觀世音「觀者能觀

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能觀之智就是「入流亡所」也就是反聞

的功夫智揀別不是識智是無分別智有分別就叫識就是第六意

㈡釋品題

一一一

識有分別有執著是第六識第七識不叫智

智是無分別智就是清淨心所起的作用清淨心能照照的作

用就是觀智古德常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靜沒有風浪的時候像一面鏡

子把它比作清淨心它起的作用是能照像一面鏡子把外面所有

的境界都照得清清楚楚比作無分別智心要是動了就好比水起了

波浪水起了波浪有沒有作用也有作用也能照但是有波浪的時

候它照的是局部而且也不清楚我們的心在不動清淨的時候

所起的作用就叫智的確無分別雖無分別一切明瞭不是說無分

別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無分別比有分別還要明瞭還要真實這叫

智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執著心那叫識

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提倡捨識用根就是把執著分別捨棄

掉用無分別智以此作本修因才能得成無上菩提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二

中國自古以來世間法佛法的教學都是從根本智下手這是

我們應當要明白的唐大圓居士在《唯識新裁擷彙》中就提出這個問

題而且非常的感嘆他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

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童蒙的讀經先但句

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

為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為後得智以是比較東

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

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

民國以來教育制度改革了不在根本智上下功夫沒有根本

智就沒有後得智你所修學的正是清涼所說的不是墮在無明就

是墮在邪見這也是今日之下我們修學很難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根本智的修學就是在背誦背誦就是訓練根本智親師訪友了解經

義是培養後得智世法如此佛門的參學也是如此佛門出家五年學

㈡釋品題

一一三

戒學什麼戒《沙彌律儀》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誦經學規

矩接受生活教育學服務大眾從前寺院裡住的人多所有粗重的

活都是初出家的人做像燒飯種菜砍柴挑水這是生活教育

除生活教育之外就是背誦經典每個寺院都有學風道風道風是行

門學風是解門譬如天台是依《法華經》你在這五年當中要把

《法華經》背過不能背誦就沒有資格在講堂聽經只能站在講堂後

面侍候大眾不但要背誦《法華經》還要背誦註解智者大師所作

的《法華經文句》以及《法華玄義釋籤》《摩訶止觀》這是天

台三大部五年當中全要背過才有資格學天台

古人能成就是真正下了功夫我們現在什麼功夫都不下就想成

就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今天哪一樁能比得上古人只有一

樁享福超過了古人我們的享受比古人超過太多了除此之外沒有

一樣能比得上古人這是講觀照一定要用根本智希望諸位重視根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四

智的訓練

「能觀」就是觀智就是根本智「則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就是前面講的入流「所觀」

這是境界觀世音菩薩他用從耳根而入這個方法耳聞音聲代表音

聲所入與大勢至菩薩用的法門不一樣大勢至菩薩用的是「都攝六

根」觀世音菩薩六根單用耳根這一點不相同但是觀照入流決

定是一樣的這兩位菩薩都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是做功夫的模範

我們取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行取觀世音菩薩專攝耳根也行都有很

了不起的成就

說到「音」我們今天在講堂裡面講經說法這是屬於正覺之

音也就是法音有「眾生之音」我們一般談話言語以及唱歌的音

聲屬於這類有「器世界之音」譬如風有風聲雨有雨聲另外樂

㈡釋品題

一一五

器如磬木魚在敲打的時候都有音聲這叫器世界之音「雜類之

音」包括六道鬼神裡面的一些音聲我們現在有許多神咒都是屬

於這類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言語上述這些總稱為「世音」

「能所合標境智雙舉故云觀世音」到這個地方都是解釋菩薩

名號的來源及意義

普是遍義行彌法界隨心益物稱體而周故為普

「普門品」「普是遍義」就是普遍「行彌法界隨心益

物稱體而周故為普」行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盡虛空遍

法界哪個地方有眾生菩薩就到哪個地方去為眾生服務幫助眾

生滿他們的願望有求必應這是普的意思「隨心益物」益是利

益物包括了九法界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果說利益人人不包括天

也不包括餓鬼畜生說物就統統都包括了物的範圍比人的範圍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六

得太多了隨心兩個字的意義很深《楞嚴經》講隨心應量利益一

切眾生「稱體而周」體是法性周是周遍唯有稱體才周遍這

四個字不容易體會說得淺顯一點你用平等心就周遍了有分別

我做這樁好事只利益某一個人沒有分別一樁善事就盡虛空遍法

界所以叫普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法法全彰事事無礙故為門

「門是通義出入無壅」門是通達沒有障礙的意思「法法全

彰」彰是明顯的意思沒有藏在裡面全都露出來了事事無礙

故為門

此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萬像流動殊音異類普現色

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㈢述來意

一一七

「此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菩

薩的智慧將整個法界全體照在他清淨心中像一面鏡子一樣無有不

照「萬像流動」這是指境界裡面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流

動是指這一切法的生滅現象「殊音異類」四大類的音聲不一樣

各不相同他能夠「普現色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圓是圓滿

應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這是把品題簡單的介紹出來了

㈢述來意

又妙音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

未圓

妙音跟觀世音菩薩關係非常密切如兄弟姐妹因為他們是同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一八

一個法門妙音也是普遍的現身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

《法華經》裡面「普門品」是第二十五品「妙音菩薩品」是第二十

四品這兩品經文的意思大同小異異在什麼地方「但略而未普

妙而未圓」妙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他的範圍小不普遍觀世音

菩薩實際上就是把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兩品讚佛偈

都是用「妙音觀世音」合起來讚歎

觀音不離是行而能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自在之業普

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其實二聖一道相為終始故後頌觀音之

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

相為終始欲體前法須兼二行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

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

㈢述來意

一一九

「觀音不離是行」觀世音菩薩的行門跟妙音菩薩是一樣的

就是他的範圍大「而能大千圓應」大千是講大千世界「無去來

相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於妙音矣」進是進步比妙音

菩薩更進一步將妙音菩薩的行法發揚光大周遍法界普利眾生

「其實二聖一道」二聖就是妙音觀世音這兩位菩薩是出自同一

門走的同一條道路「相為終始」妙音菩薩表開端觀音菩薩則

是發揚光大達到極處表終極「故後頌」偈頌裡「觀音之德而

兼云妙音是知二聖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觀世音菩薩

把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成為普門這個法門「是知相為終始」終始

和始終意義不相同始終是個斷滅相從開始到結束這一個段落就

過去了終始是相續不斷的相永遠沒有完的時候「欲體前法須

兼二行」你要想學觀世音菩薩普門圓應要從妙音菩薩下手為什

麼「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〇

門品就是這麼來的是由妙音之行發揚光大才說普門品這是說明這

一品的來意

觀世音菩薩一共有三經三經都不是獨立的第一經是《華嚴

經入法界品》中的一章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

表第七迴向的菩薩第二經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三經就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前面兩經都說到菩薩怎

麼修行成就的尤其是在《華嚴經》上稱為「觀自在」稱觀自在偏

重在自己的成就稱觀世音偏重在利益眾生這方面自受用稱之為自

在他受用稱之為觀音大慈大悲所以《普門品》裡面就沒有講到

他自己修學的經過完全說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普門品》的內容

是圓應大千把眾生的苦難歸納為十大類跟《華嚴經》用十來表法

是一個意思外面的災難有七大類內在的災難有三大類菩薩能夠

幫助你「免七難離三毒」眾生還有許多的欲望有求不得苦所

㈣勸發心

一二一

以觀音菩薩有「應二求」雖說應二求實際上無論你想求什麼都包

括在裡面經文為什麼只講求男求女這是在一切求裡面舉最重要

的世間人最重視的就是後代總想有好兒子好女兒這個都可以

求其他的當然不成問題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這就是觀世音

菩薩的十二大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一樣他是以十二大

願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流傳妙法妙法就是《妙法蓮華經》所

以這一品在《法華經》裡面屬於流通分

㈣勸發心

「勸發心」就是勸勉大家要發心發什麼樣的心共有五條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弘法當如妙音觀音護法當如神咒之降

魔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勸發必如普賢要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二

「為法當如藥王苦行」「妙音菩薩品」前面就是「藥王菩薩

本事品」為了求法當如藥王苦行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

無一不是為法忘軀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求法如果顧及自己身命安

危不肯犧牲享受怎麼能吃那個苦那是徒步走去的從中國到印

度要走三年不是短距離當中要經過沙漠要通過雪山我們中國

發心到印度去取經的有一百多個人最終回來只有十幾個人其餘都

是在途中遇難喪失了身命哪個人都知道途中危險但還是發心

去不懼為法犧牲我們自問有沒有這個精神稍稍受一點苦就不肯

幹了那還能行嗎還能有成就嗎要知道古人求法之難釋迦牟尼

佛過去世曾為半偈而捨全身我們今天對於法物對於經典糟蹋不

愛惜這是過失對經典為什麼要尊重古人求來不易今天雖然容

易得到要想到從前人求法之難《楞嚴經》當年做為印度的國寶

禁止帶到其他地方去般剌蜜帝法師為了傳法剖開自己手臂把經

㈣勸發心

一二三

書藏在其中帶來中國這是講為了求法

「弘法當如妙音觀音」普門圓應唯有弘法才能報佛恩弘

法要有觀世音菩薩妙音菩薩的精神有教無類眾生有感立刻就有

應感應道交絕不分彼此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沒有任何條件所

以弘法要如觀音妙音他們是榜樣「護法當如神咒之降魔」通

過神咒可以請鬼神來護法降魔可是更重要的是要降服自己的心

魔魔來害你就好比一個國家外面有敵人攻擊內裡一定有奸細

為他做情報人員內外勾結他才敢動手如果內裡團結一致魔力

量再大他不敢侵犯《八大人覺經》中講了四種魔只有天魔是外

面的內應有三大類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內外勾結魔的勢

力才大才有無量無邊的災難內裡沒有魔外面天魔外道對你無能

為力所以我們只要行得正他不但不欺侮你他恭敬你發心來保

護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四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教導我們「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

世間意」世間意是什麼就是跟鬼神打交道如算命看相看風

水跟鬼神打交道求鬼神保佑降福就是跟魔套關係猶如跟黑

社會頭目拉關係拉關係有一點好處他有勢力能幫你忙但是你一

生得受他控制得不償失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鬼神見到你對

你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你是佛的弟子他怎麼不尊重你所以用神

咒降魔先降自己的煩惱魔外面鬼神自然不敢侵犯這是護法先要

護自己的法護自己的法先要護自己的菩提心護自己的清淨心從

這裡做起

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神咒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

神咒不要再去搞其他的搞得太多心都亂了這個咒靈那個咒不

靈起了分別執著一個都不靈為什麼你心不清淨護就護清淨

心一個咒能得清淨心這個咒就靈專一就靈多就不靈學東西

㈣勸發心

一二五

愈簡單愈好才有靈驗多了分心多了在內裡起無謂的分別執著

破壞自己的清淨心

「修行當如嚴王之轉邪」妙莊嚴王是修行的模範修行要緊

處在哪裡轉邪見為正見轉邪行為清淨行轉邪就是改過自新妙

莊嚴王勇於改過自新知道自己有過失他馬上就能改正過來我們

修行要像他才行我們修行不能成就就是有很多毛病沒能改過來

頭一個大毛病是貪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明明知道應當要

放下就是放不下不能改過還有懈怠懶惰明明知道要勤奮

可是偏偏就喜歡懶惰自己的毛病一定要曉得要想辦法改如果不

改決定不會有成就哪個毛病最重先從最重的下手因為最重的

能改了其餘的小毛病就很容易改

我初學佛的時候毛病就是懈怠懶惰自己曉得但很不容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六

改別人勸我也不行最後用什麼方法對治講經剛開始學講經

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一個鐘點我至少要用二十多個鐘點的時間來

預備沒有充分的預備上了講台下不了台所以有人說你怎麼那

麼喜歡講經我其實當初哪有喜歡只為對治毛病我在講台上做學

生講台下面是我的老師我的監學每次都坐在這裡督促我看我

有沒有進步我用這個方法對治懈怠懶惰所以你自己要想方法來

對治你要是不認真想個好方法來對治懈怠下去將來一事無成

每個人的毛病不一樣不是一個方法能夠治一切人而且每個人

不同時期的毛病也不一樣方法得常常變就像生病一樣今年生的

病跟去年不一樣藥方要調整藥物也要換才能把病治好修行就

是治病我們的行為發生了毛病要把它修正過來「有恆為成功之

本」學習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這是我們應當要學妙

莊嚴王的

㈣勸發心

一二七

「勸發必如普賢要祈」勸發就是勸一切眾生發心要學普賢

普賢勸我們什麼經文上有四條第一「諸佛護念」不發心則已

發心必定得諸佛護念大凡學佛修行人一個是疑一個是怕疑

佛講的話真可靠嗎我什麼都不求什麼都放下明天我沒飯吃怎麼

辦第二個就是恐懼因為有疑就有恐懼所以必須要存一點錢準

備自己養老用好像在留戀這個娑婆世界還不想走一邊念這一句

「阿彌陀佛」希望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一邊準備要再過個幾十年幾

百年幾千年的樣子心口相違心裡想的跟你自己所行完全是兩樁

事情這怎麼會有成就

從前出家人是三衣一缽每天到外面托缽有的時候也托不到

托不到不怨天尤人明天再托不求人你不求人佛就來護持護

法神就保佑他有責任他要護持修行人你真發心心地清淨諸

佛護念不要操一點心我剛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二八

我從布施下手第二次去見他的時候他說真正學佛的人你的一生

統統由佛菩薩護法神照顧我相信他的話所以我從學佛以來一直

到今天什麼事都不操心我信心具足諸佛菩薩護念

第二「植眾德本」植就是培植我們自己要曉得培福修德

從哪裡做起從戒從定這是德之本修六度修十波羅蜜是福之

本有德有福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會缺乏這一句著重在為大眾

服務第

三「入正定聚」這是自受用修自己自己要把心安住在定

境上就像《彌陀經》所講的把自己的心安住在「一心不亂心不

顛倒」的境界這是自受用

第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四弘

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你的心量才廣大才不

三正釋經文

一二九

會自私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把你的心擴大小我就沒有了這

是普賢菩薩在法華會上勸勉大眾的話我們在此地讀《法華經》我

們也是法華會上的一分子普賢菩薩的勸發當然包括我們在內

三正釋經文

普門圓應

甲一問答顯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〇

這一品題標的是「普門圓應」這是「普門品」的總題目也就

是全經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佛門稱為科判這一品分為兩個大段

落第一個是「問答顯德」顯是顯示就是菩薩的德能也是菩薩

的事業德是一種成就他在事業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德跟得在古時

候通用)第二個是「聞品得益」說明觀世音菩薩無始劫以來盡

虛空遍法界所做的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與菩薩一問一答我們聽了之

後獲得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啟發我們的信心我們應當要效法他

學習他

乙一長行

第一大段裡面有「長行」有「偈頌」長行是散文的體裁偈

頌是以詩歌的體裁多半屬於重頌長行裡面有「兩番問答」

丙一初番問答觀音人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一

「初」這是第一番「問答觀音人」就是問答觀音菩薩這個

人「又二」裡面又有兩小段第一小段是「無盡興問」無盡是

無盡意菩薩他提出這個問題第二小段是「如來垂答」

丁一無盡興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

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此品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也若愚讚云世

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

意觀音之行亦若是矣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為慢外國以袒為

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事師充役之儀故以袒為恭也合掌

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彼國以合掌為敬表不敢敬誕專至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二

也向佛者以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

這就是問觀音人他是什麼因緣稱觀世音這一品(品就是品

類)是因無盡意菩薩發起的菩薩的名字含義很深「表普門圓行應

現無盡也」表示普門是無盡意「若愚讚云世間無邊塵擾擾眾

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這是古德對於

無盡意菩薩的一首讚詞觀音菩薩之行也跟無盡意菩薩相當事業

悲願同樣無有窮盡

『偏袒右肩』這是禮節在行禮時把右臂膀露出來表示真正

恭敬不忘承事因為這樣遇事方便處理如果老師有什麼事情吩咐

去做立刻就能起來去做做事就會敏捷快速自古以來就講求這

樣而不是慢吞吞愛理不理的當然這並不是老師要求的一分恭

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恭敬是你本身的修養老師同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三

樣的講課你能夠接受多少與你的恭敬心成正比例沒有恭敬心

你在老師會下縱然住上二十年三十年也決定沒有成就惠明在五

祖會下多年一無所得就是因為沒有恭敬心他去追六祖搶衣缽

追到了提包袱提不動這時候恭敬心生起他一下就開悟了老師何

必要求你對他恭敬你不恭敬他心裡就起怨恨這個老師是博地凡

夫不值得跟他學所以自己學習態度是傲慢是恭敬決定自己能

夠接收多少

『合掌』也是表恭敬十個指頭代表散慢十指合一表示一心

同時掌要合攏有些人合掌當中是空的大拇指伸得長長的這不是

一心是散亂心有形式沒誠意合掌是表一心掌要合攏指頭

要併起來

『世尊』下面就是問答的言辭無盡意菩薩請教釋迦牟尼佛問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四

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是什麼因緣得來的提到觀世音菩薩沒有人不

曉得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這麼高的聲望有這麼大的名氣無盡意

菩薩問的意思就在此地為什麼他有這麼高的知名度是什麼因緣而

有這樣的成就

世尊下問觀音人意謂觀音之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名

不自有因義而彰觀音之所以為觀音者果何因緣有斯名也

因緣甚多略言境智以眾生善惡兩機為因菩薩靈智慈悲為緣

這兩句很重要無論說多少種因緣都離不開這兩個原則

大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今無盡意具定慧二種莊

嚴故能問如來究竟二種莊嚴故能答也

三正釋經文

一三五

這個問答也是大學問不是一般人都能夠提得出這個問題也不

是泛泛之輩可以解答的何況是觀世音菩薩因地非常的深遠慈悲廣

大若非如來確實沒有人能夠答覆得圓滿

此地的「大經」並沒有指出哪一部經一般我們稱大經就是《大

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一切經當中最大的可是天台宗稱《大涅槃

經》為大經《法華經》是天台宗主修的經典所以此地講的大經

當然還是用天台家所尊重的《大涅槃經》淨土經論裡面譬如《彌

陀經疏鈔》常說「大經云」淨土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

這就是《涅槃經》裡面所講的要具足兩種莊嚴才能問要究

竟圓滿兩種莊嚴才能解答我們每天念迴向偈「莊嚴佛國土」我們

拿什麼莊嚴以香花水果莊嚴這完全是表面工作真正的莊嚴是

定慧具足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具足定慧兩種莊嚴所以他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六

問如來在果地上更不必說了定慧都究竟圓滿所以如來能答無

盡意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下面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其實這是代我們

啟請的他哪有不知道的是因為我們不曉得代替我們發問佛給

他解答就是給我們說法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的本跡因緣以及利益

眾生的這些功德事業

「如來垂答」從這個標題我們就曉得底下一段經文的內容

三正釋經文

一三七

戊一總答

這裡面分成三個中段第一段是「總答」第二段是「別答」

第三段是「勸持名答」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此經如來所

說彼從因陳此從果彰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兩經合

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也且初又四初標舉人數

「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彼經是指

《楞嚴經》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出他是怎麼證得十四種無

畏功德「此經如來所說」而在法華會上是佛說的「彼從因陳

此從果彰」楞嚴會上觀音菩薩是說他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

果報說明他自己的修證本經完全是從菩薩果地上利生作用來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三八

的經典一定要合起來看不合起來看這「普門品」那真是難信之

「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楞嚴會上觀音菩薩只說他

自己本身能應的這方面而法華會上是把感應道交兩面都說到了眾

生有感菩薩有應「兩經合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我們讀觀世

音菩薩經應當把三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如果能把《華嚴

經觀自在章》細細的看一遍我們就曉得觀世音菩薩名號應當怎樣

受持現前我們只偏重在持名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告訴我

們口念口業受持名號能免七難意業受持心裡面常常憶持

能滅三毒身體禮拜能應二求可見得修觀音法門必須三業受持

單單口業你只得三分之一的功德口誦心憶持身禮拜三業求

感菩薩必定有應

三正釋經文

一三九

己一標舉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這是總答裡面第一個小段「標舉人數」

十法界機實是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

葢指一業有如許人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苦騐(

音驗)

人知同

一業以例諸趣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此舉境眾機

多以顯菩薩觀深應大

「十法界機」機就是指有災難的眾生世界無量無邊受苦

難的眾生亦無量無邊「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

一業有如許人」業無量無邊而每一種業又『有無量百千萬億

眾生』「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這個苦來驗人就「知同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〇

業」若不是造同樣的業怎麼會受同樣的報共業所感以此類

推其他的任何一道任何一種果報「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

業之意」「此舉境眾機多」機是根機根機有善有惡善惡

與菩薩都能感應道交「以顯菩薩觀深應大」觀是菩薩的功夫功

夫深應大無論在什麼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

己二總明遭苦

受諸苦惱

這句就是一個小段「總明遭苦」這句是總說

此舉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

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多人也受諸一句多苦也舉

多顯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一

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

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

「此舉現遭苦厄也」苦有苦苦壞苦行苦「自有多苦苦一

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這是舉例而言「今

文」經文所說的「百千萬億」這是人多『受諸苦惱』這一句是

「多苦」人眾多受的苦也多但是前面人眾雖然多他造一種

業這裡講「舉多顯少」業是一種多人在受苦「多尚能救況

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

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

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不可說不可說是數目字在印度表

最大的數目字

大義法師這一段註解很明白我們讀經文看註解一定要有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二

覺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明白造惡業後有苦報這個

道理所以在造因的時候謹慎決定不作惡業凡夫沒有這個覺悟

任意造作果報現前所謂定業定業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忙逃

不過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造業身體動作是身業言語是語業言語愈少愈好避免造

業念頭起心動念是意業動一個念頭在阿賴耶識裡就下一個種

子種子遇到因緣就起現行就要受報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不

打妄想則已打妄想就想佛菩薩世間再好的事情還是少打妄想為

妙為什麼總而言之是生死業不能出三界免不了輪迴既免不

了輪迴就免不了三途苦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

念這一天到底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是淨念多還是染念多自己要

做一番檢點認真反省如果染業多淨業少道業上不能成就染

業裡頭如果惡業多善業少來生必定墮三途這不必問別人自己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三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造什麼樣的因後來結什麼樣的果這是

一定的道理何必問別人

當苦難來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回心轉意回頭是岸真懺悔之

後稱名就會感應道交就起作用回頭就是懺悔真正回頭的人懺

悔業障曉得自己做錯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種人念觀音菩薩

才有感應一面念觀音菩薩求菩薩加持消災免難一面還在不斷造

惡業菩薩想救也救不了

己三聞名稱號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由過現惡故遭諸苦由過現善復得聞名此以善惡相帶

合成機感也一心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四

一心皈憑更無二意是名事一心稱名也若達事中一心自他俱

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

理一心稱名也

此處關鍵的兩個字就在『一心』

「由過現惡」過是過去世造的惡因現是現在世造的惡因

「故遭諸苦」得的這些苦果苦報世間沒有完全的惡人從來沒

有做過一樁善事的惡人找不到的從來沒有做過一點惡事的善人也找

不到的一切眾生總是善惡交雜不是善多惡少就是惡多善少

「由過現善復得聞名」能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讀到觀

世音菩薩的經典這總是你過去的善根現世的善業你才有這個機

緣「此以善惡相帶」惡裡頭帶著善善裡面帶著惡這時候善現

三正釋經文

一四五

行起作用了想要斷惡發了修善斷惡的心「合成機感」這是與

觀世音菩薩感應的第一個條件什麼人有資格求觀世音菩薩修善斷

惡的人有資格他有資格但是還得要有功夫『一心稱名』這就是

功夫念聖號不是散亂心念要一心稱念「一心有事有理」既有

事有理當然也有功夫成片「若用心存念」這都是意識心就是

分別心執著心「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決定沒有雜念一個念

頭接著一個念頭二六時中就是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個雜念

摻雜在其中「一心皈憑」皈是皈依憑是依靠「更無二意」

沒有第二個念頭起來「是名事一心稱名也」這種功夫與觀音菩薩

才能感應道交才真正能夠免七難滅三毒應二求有求必應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也是用這個方法原理相同這個

功夫確實不容易但是也不難問題是在自己自己肯做就不難不

肯做就難了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一天到晚打妄想這個法門就是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六

你所有的妄想統統轉成聖號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就是菩薩

聖號決定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若達事中一心」達就是達到你的功夫已經到達事一心

事一心是著相理一心是離相「自他俱離」自是自己能念他是

觀世音菩薩是我所念的念不念念功夫還是跟前面一樣這句

名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可是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聖號也了不可

得「自他俱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理一心稱名也」要問理一

心念不念念理一心不著相也是拿著念珠一天到晚觀音菩薩觀

音菩薩觀音菩薩跟事一心的人一樣但事一心他著相理一心一

天念到晚不著相念到三輪體空自他俱不可得如《心經》講的

「無智亦無得」《楞嚴經》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是理一

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生滅既滅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一四七

現前」的境界寂滅的滅不是生滅的滅生滅的滅是相對的寂滅的

滅離開了相對那個境界寂滅是自然的不是相對的那個境界沒有

辦法說得出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決定真實的境界

證得這個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剛剛證得所以理一心不

亂就相當於初住菩薩那與觀音菩薩能不感應道交嗎觀音菩薩在楞

嚴會上所顯示的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你自己功夫也到初住菩薩這才

真正感應道交所以稱名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要懂得這個道

理曉得怎樣念法開始當然是用意識心到達一心不亂了再把心意

識捨掉向上提升自己境界一開始就離心意識這樣的人自古以來

就沒有幾個那是我們學不到的

我剛接觸佛法第一部看的經典就是《六祖壇經》我初學佛

第一個老師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六祖大師中國之前沒有出現過這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四八

的人以後到今天也沒有出現過這樣一個人那是望塵莫及沒有法

子跟他學的而後親近章嘉大師他問我看過什麼我告訴他看過

《壇經》他也搖頭不行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到台中親近李老

師他問我看過哪些經典我一樣一樣告訴他他聽說《壇經》同樣

搖頭三個老師都搖頭說《壇經》學不得

方先生教我從唯識下手教我讀《百法明門論》讀窺基大師

的註解他說相宗好像爬樓梯爬上一層有一層受用我就去找窺基

大師的註解翻開一看像看天書一樣一句也看不懂他說最容易

的我看不懂他說最難的我看得津津有味不過我還是相信老師

的話大概我所謂的懂恐怕是似懂非懂我認為看不懂的那就真不

懂你看最淺的東西不懂深的道理怎麼會懂何況三位老師都是這

麼印證總是有一點道理所以佛法要耐心去修學慢慢去探討不

要著急按部就班的來學

三正釋經文

一四九

淨土經論持名念佛所謂是易行道也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

正是襌家參話頭裡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這一句佛號

就是話頭時時刻刻要提得起來心裡頭不能有妄念一有妄念佛

號立刻就起來這個佛號它就起作用平常念佛好比練兵妄念起來

用佛號來壓它好比打仗妄念起來這時候要用佛號把妄念轉變為佛

號這叫用功這叫轉境界這叫真念佛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的時

候能把念頭轉過來叫妄想不生你才能得事一心不亂這個佛號

真正有用處當然在最初是功夫成片因為你的煩惱並沒有斷只是

這個力量能夠把它控制得住能夠壓得住這是初步功夫叫功夫成

片到這個時候與觀世音菩薩決定感應

己四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〇

上聞名即稱是機速稱名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

利益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冥顯感應可

知問十界機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答喻如父母念子心

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如是無

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

裕問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答一心稱名有事

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聖喻如臨鏡背照對谷閉口何能致影

響哉

道理明白了念佛號就如理如法而不只是口頭唱唱歌而已

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皆得解脫』「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

益」觀音菩薩應機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向下大師解釋得很細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一

密雖然文字不多但我們許多有疑惑的地方他都說到了「皆者

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正如前面所說的十方法界

一切眾生凡有如法稱名菩薩無一不應「冥顯感應可知」冥是

暗中顯是明顯感應有冥應有顯應

這些事情特別是在現前我們自己必須要認識在《華嚴經

觀自在》這一章他所應的是順益眾生絕對是有利益的如果現

身現相破壞了我們的清淨心心裡馬上動心起妄念這就是魔現

前了這樣的境界尤其在末法時期非常之多《楞嚴經》後面提到

五十種陰魔五十種是指五十種類每一類裡面有無量無邊的魔境

我們要曉得提防不能上了魔的當無論魔現什麼身現什麼瑞相

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心要不

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得一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二

所以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都是暗中加持不能現身因為我們功夫

不到家菩薩一現身會馬上得意忘形「我見到菩薩了」一心立刻

沒有了所以菩薩不現身只有暗中加持你絕不叫你造罪業我們

曉得這個道理見到菩薩現身想想自己的功夫是不是真正有資格感

得菩薩顯應如果自己沒有功夫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沒有修持

佛菩薩要常常來那準是魔王冒充的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的「物

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的心果然是佛心我們的行為果然是菩薩

行與佛菩薩感應我們信得過跟他是同一類我們成天打妄想

根本不同類他來了決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法滅盡經》中說將來佛法要滅《楞嚴經》先滅為什麼第

一部先滅《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把他們的底牌全揭開了讀

了《楞嚴經》慧眼就開了能夠辨別佛與魔《楞嚴經》四種清淨明

誨後面五十種陰魔我說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一面照妖鏡什麼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三

妖魔鬼怪都原形畢露所以那些魔想盡方法先要把它滅掉

菩薩對我們的感應不能說沒有初學的人會偶爾有幾次那是啟

發你的信心有些同修來跟我說我初學佛的時候好多瑞相現在好

多年都沒有見了沒有了是好事天天有可不得了那你的心就被魔

境轉了還有就是到你功夫成就的時候偶爾也會有幾次那是來考

一考你是不是見到相不動心了跟初學的那個現相用意不相同慧遠

大師一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三次從來沒告訴過人直到往生的時候

才跟大眾宣布我要往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西方極樂世界我

已經見過三次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管你有沒有求他有沒有念他

菩薩都一律平等的加持決定不會說你念我才來你不念我我不管

你菩薩決定平等但是念的時候他平等加持的力量你得到了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四

念的時候菩薩加持的力量你得不到為什麼後面大師假設了一個

問答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問十界機無量」十法界苦難的眾生無量無邊「云何一時

令得解脫」觀音菩薩究竟有多大的能耐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來求

他他都有辦法替人解決問題這不可思議我們難以相信答覆用

比喻說「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在這個世間恩情最重的無過於

父母對兒女這在世間法裡講是真正的慈悲沒有一絲毫的條件觀

音菩薩就好比眾生的父母一樣他「多智多財」又「具大勢力」

這是從比喻上說確實也是如此「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

如是」他有能力有智慧他可以救得了菩薩是以「無緣慈悲

重」緣是當條件講無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權實二智

深」菩薩在等覺位何況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早已成佛

倒駕慈航而來的權實二種智慧都究竟圓滿了「聖財無量神通力

三正釋經文

一五五

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在觀世音菩薩來說他哪有什麼難處

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的為什麼稍稍有一點疑惑就是感應道交的

障礙前面講「一心稱名」諸位要記住這四個字有一點點疑惑

心就不一下面就是解答這個問題

「今見稱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今見就是現在他見到

確實我們也是如此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多少年求什麼都沒有感應

什麼緣故這答得很好「一心稱名有事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感

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前面一再說明一心稱名或是事一

心或是理一心才能感應道交有求必應你現在兩者都沒有雖

然天天在稱名雜心在念半信半疑的心在念或者是一種試探的心

在念看看到底靈不靈這怎麼能有感應「喻如臨鏡背照」給你

一面鏡子你用鏡子背面照當然照不到這個過失在自己不在鏡

子「對谷閉口」谷是山谷我們在山谷大叫一聲必定有回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六

閉上嘴巴不開口哪來的回音說明與菩薩感應道交的障礙都是自己

造成的佛菩薩那邊沒有障礙

下面大師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來說明

《楞嚴》云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

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菩薩敘說他修證所得拿他自己修證所得的來加持一

切眾生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楞嚴會上與此地所講的也是大同小異

此地講七難《楞嚴經》講八難而八難裡面「苦惱無畏」是總綱

領苦是我們身體的感受種種逼迫惱是內心的感受就是心理上

的壓迫逼迫憂惱身體為之痛苦「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這是說菩薩自己的修證功夫「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

解脫」是說明菩薩的慈悲業用幫助別人解除痛苦

三正釋經文

一五七

經文的意思一定要明瞭才會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能力從哪裡來

的知道這個能力從哪裡來又真正相信有這個能力沒有疑惑一

心稱名求感應才能感應道交所以修行從哪裡下手明理道理不

懂盲修瞎練修一段時間沒有感應就會對佛法懷疑退心了一

定要明理明理就真正有效果

「由我」我是觀世音菩薩自稱他的修學方式「不自觀音」

他觀什麼「以觀觀者」這個妙極了觀能觀之智就是入流

就是反聞他在一切音聲裡面心不隨音聲往外流逸能回過頭來

回過頭來觀什麼觀「能聞的是誰」他不理會所聽的是什麼聲音

他去觀照能聞的是誰能聞的是聞性「反聞聞自性」聞自性這是

講耳根眼根是見自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聞性跟見性

一樣的見性成佛聞性怎麼會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五八

怎樣才能夠聞性反聞就聞性他用的是這個功夫所以他用

觀智觀智對能觀的聞性他能夠從六塵裡不分別一切音聲音聲只

是個助緣而已藉這個助緣反聞這就叫離塵聲是聲塵他不自觀

音這就是離塵他能觀聞性這就叫照性就是見性離塵也就是

背塵照性就是合覺背塵合覺他用這個方法

這種修學方法在一切修行法當中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不管你修

學的是哪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不能見性違

背這個原則念佛不能得一心你要用這個方法才能夠見性才能夠

得理一心不亂功夫用上道了那種享受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享受

自己安住在大定當中於一切境界皆能如如不動這個時候所謂的常

住真心就現前了真心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或者我們講菩提心現

前菩提心現前就是初住菩薩菩提心起的作用就是《楞嚴經》所講

的「無作妙力加被眾生」為什麼叫無作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五九

作用才那麼廣大如果你這裡有感菩薩馬上去應「他念我我趕

緊到他那裡去」那菩薩可累死了沒有心所以他不疲不厭作而

無作無作而作這叫妙力這個能力太妙了所以菩薩才能夠成就

金剛三昧三昧是正受金剛是不能毀壞的他享受的是清淨無為

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還是無為這才妙無為跟

有為分成兩樁那就不妙了是一不是二才叫無作妙力菩薩以這種力

量加持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才能真正得到廣大的感應

如木魚磬你敲它一下它就響一下它不是說你一敲「我

趕快要響一下因為他敲我」它沒有心沒有心你繼續不斷敲

你敲它一年它也不累有心就累沒有心不累一天到晚功夫不斷

不疲不厭所以你要學會了在這個世間無論幹什麼事情你都是世

界第一流的為什麼你有智慧有定力有功夫凡夫沒有法子跟

你相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〇

經文裡面有些重要的句子這個經上沒有那個經上有那個

經上沒有這個經上有譬如《楞嚴經》裡面就沒有「一心稱名」

這四個字太重要了所以將三經合起來看才把所有的疑問都找到答

案這樣才能斷疑生信大義法師的註解幾乎每段都引用《楞嚴

經》的經文來解釋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

轉故受苦惱菩薩離塵復性諸妄自脫能令苦惱眾生持名蒙

觀亦得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

於唐孫敬德誦經千遍而全生於魏者是其騐也

「以觀觀之體聞聞之性」體是真如本體《華嚴經》所講的

體相用三大體是真如本性菩薩觀是觀真如理體菩薩聞是聞

真如本性體跟性是一不是二體性就是一心前面經題講過一切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一

法歸納為三法眾生法佛法心法三法實際上就是一個心法一

心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一心是覺心二心就染污一心

裡面本無苦樂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心性裡頭什麼都沒有

甚至連那個「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如果一心當中有個「什麼都沒

有」這還是二心不是真正的一心一心裡頭本來沒有苦樂苦樂

從哪來的這就要講到唯識

苦樂是妄心才有真心沒有迷失了真心就叫妄心阿賴耶這是

妄心的根本從阿賴耶再變現出末那與前六識叫七轉識那都是妄

心之體妄心之體裡面也沒有苦樂八識是虛妄的而苦樂是從它相

應心所裡頭來的可見得是妄中之妄與自己的真心真是毫不相干

與自己的妄心都還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是五十一個心所裡面的我

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返觀一照就照得清清楚楚怎麼能上虛妄心所

的當那不叫顛倒嗎心所當了家它做了主人本性心王還得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二

它的哪有這種道理

佛與菩薩是真如本性當家所有的心王心所都得聽它指揮

成就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事業佛要利益眾生也要用心王也得要用

心所但是他那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清淨心是寂滅境界他受用

是從本性裡頭變現出心王心所為他受用教化眾生完全變成工

具變成了後得智變成了成所作智這就是反聞返觀的效果

「循聲流轉」這是凡夫隨著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心隨著境界

跑合自己意的境界起了歡喜心心跑到境界上去不合意的起了瞋

恚心心也跑到外面去心一天到晚隨著外頭境界轉再告訴諸位

外面的境界是假的外面的境界是清淨的無佛也無魔你的心是佛

心一切境界都是佛境你的心是魔心一切境界都是魔境我們在

境界裡可以知道自己的程度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同體大悲心才能夠

現前曉得外境是清淨寂滅相正如《華嚴經》所講的法界原本是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三

一真是我們起心動念把一真法界看成了十法界看成了無量無邊的

法界自己造成的當你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的時候這一切人不能

說是好人也不能說是壞人沒有分別境界是平等的起一念善

心「都是好人」心動了起一念「這人多可惡都是壞人」心

又動了好與壞都是你心在動你一念善境界就善一念惡境界

就惡一念佛都是佛境界一念魔全是魔境界真是萬法唯心

現前社會譬如服裝設計師天天動腦筋想花樣設計出一個新

款式推出後今年流行了你去年買的衣服還沒穿兩次但已經不流行

了趕快再去買一件新的當你買來了過幾天他又設計一個新花樣

這又不流行了你就被他轉心不能夠安穩牽著你走如果你覺悟

了不流行我也能穿適合自己就好你就不上他的當了他天天在耍

花樣天天在那兒考驗你你都不動心這就是三軌的「資成軌」他

資助你成就你如如不動菩薩在境界裡修什麼歷事練心他不是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四

誰是佛他幫助你成佛了你心一往外頭跑你是魔他也是魔你心

如如不動你是佛他也是佛佛與魔在哪裡都在一念之間希望諸

位去細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的修行就有門路才有理論依

據才不會盲從才不會迷信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凡是心往外面流轉「故受苦惱」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也是

如此諸佛菩薩一再勉勵我們要弘法利生你要著了弘法利生的相

天天想盡方法要去弘法利生你著了魔你心還是往外面跑菩薩發

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機緣成熟了才能得度機緣成熟什麼

都是自然的勉強去造作的都有苦惱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修自己

機緣成熟的時候利益眾生有一絲毫勉強都是機緣沒有成熟你要

勉強去做就要受苦惱隨緣去做念念功德圓滿譬如布施你盡

自己的力量是修福有些人不懂他借高利貸來布施那就大錯特錯

了超過自己的力量勉強去做那叫做攀緣不是隨緣隨緣當中才

三正釋經文

一六五

有功德攀緣裡面沒有功德只有苦惱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不

要跟人比賽人家一個月收入幾十萬幾百萬他拿一萬塊錢算不了

什麼我們一個月收入才幾千塊錢甚至更少拿個一百二百就感

覺到很吃力怎麼能跟人家比但你這一百二百的福報可能超過他

拿一萬二萬的他收入多按百分比你超過他你的福報也就大過

他這個是真正公平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窮人不是生生世世窮

這才有公理「菩薩離塵復性」擺脫五欲六塵心絕不住在六塵境

界上復性性就是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

淨你感受到的就是極樂國土就是淨土淨土從哪兒來心淨則土

淨現在就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麼清淨只要能夠離塵復

性「諸妄自脫」脫是脫離解脫了「能令苦惱眾生」他這種

力量能夠加持苦惱眾生沒有覺悟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普遍的

加持雖然普遍加持必須你自己也要覺悟菩薩加持的力量你才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六

夠得到受用就好像鏡子它能照你不照正面照反面那沒有辦法

鏡子現不出像來「持名蒙觀」承蒙菩薩觀照的力量加持「亦得

解脫乃真淨慈悲觀力加被然也」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告訴無盡意說明觀世音菩薩他的功德能

力救度一切眾生苦難這些事實我們之所以不能得到感應不單是

稱名沒有做到一心甚至還有疑惑存在更甚至於是根本不相信不

相信為什麼也要念試試看有沒有感應念總比不念好無可奈何之

下念幾聲這樣的心去念怎麼會有感應因此這些道理要常講

常研究討論才能真正搞清楚才能真相信

你要問我幾時才真信說老實話我今天才真信因為昨天的信

心不如今天明天的信心比今天又進步了一點天天有悟處希望諸

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好好研究

受用說不盡

三正釋經文

一六七

戊二別答

別答裡面就是本經主要的內容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分為三

大段第一段是「免七難」第二段是「離三毒」第三段是「應二

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六八

庚一正明七難

七難有七個小段

辛一免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

威神力故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

也二求禮拜身業機也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經云二者

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在這一大段裡面十二大願不出身

口意三業「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也」所以

三正釋經文

一六九

滅三毒心裡面要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二求禮拜身業機也」

求觀世音菩薩加持我們一定要禮拜這是三業恭敬這幾句話是總

綱一直貫入十二大願

「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就是假設有什麼樣的災難都

可以修學這個法門災難就可以免除下面引用《楞嚴經》的經文

說明菩薩加持的能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普門品」裡面只說加持

之事沒有說出菩薩這種能力的來源必須要兩部經合起來看「二

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旋復就是回頭

旋是轉過來復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回頭是岸我們這個作用不向

外流而向內入就是曉得回頭我們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回頭心被

外境所轉所以是凡夫知道回頭的人在世間事業他有成就修學

出世間法也會有成就為什麼這是屬於善根福德之一在世間叫福

德這是個有福之人凡是做事情會回頭這個人有福學佛凡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〇

心能夠回頭這個人有善根他的修學一定有成就佛法講觀機觀

察眾生的根機從哪裡觀哪個人根性熟了可以度他哪些人根性還

沒熟只能夠做一個種子就是看他能不能回頭念念都能回光返

照這個人根性熟了佛菩薩一定會幫助他在世間法像公司行號

老闆用人他也曉得觀機哪些人他要提拔做事情認真負責心

思細密這樣的人他一定會培養由此可知旋復兩個字在世出世

間都非常的重視

在這個地方菩薩是旋妄歸真根塵接觸的時候這當中就生

識譬如我們眼根接觸色塵眼見色就會起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

識識心生起來這是妄旋復是趕緊回過頭來這一回頭識心就不

生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再繼續分別執著分別心執著心斷了

斷了的時候功夫內照內照就是歸真真是一心也就是清淨心

我們眼見外面一切色塵這是照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分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一

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對境這叫做旋復所以旋

復這個意思如果錯會了跑到裡面去找裡面能找得到嗎我們眼睛

只能看外面怎麼能看裡面耳朵只能聽外頭怎麼會聽裡面那你

就是望文生義那就錯了

所謂旋復無非是息妄顯真的意思如果這個詞的意思不明瞭

錯用了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害處像古人讀孔子的書念到「格

物致知」認為格是研究研究到最後得了一場大病問題還沒有解

決這就是因為不知道格物兩個字的含義儒家的格物司馬光解釋

得非常好物是指的物欲欲望格是格殺佛法講的斷煩惱一般

所講克己的功夫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格物是這個講法

你知足了心不向外面攀緣你的心自然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叫

致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二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做旋復就是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要

曉得回頭為什麼要回頭不回頭不行嗎《金剛經》講「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不回頭怎麼行

不回頭妄心緣妄境愈迷愈深迷了一定就有妄動就有造作造

作免不了有善惡有善惡就有業報六道輪迴就是自己造成的起

惑造業所感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此地所講的七種災難就是屬於果

報三毒是業因造業七難菩薩講果上的災難能救但是說個實

在的話果上的災難並不可怕因上的災難才可怕三毒才真正可

怕三毒要是滅了果上的災難就不足為懼了那個問題很容易消

除所以這個十二願裡面是以滅三毒為最重要的部分

「知見旋復」就是從不正的知見回過頭來復歸到正知正見觀

音菩薩他用功的方法是從耳根反聞入流是用這個方式觀音菩薩用

這個方法成就了因為這個方法適合於他他用得很順利很自在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三

一點都不勉強這樣才容易成就如果那個法門對自己來說相當勉

強用得不太順利我們就可以把它捨棄掉好像我們要進入講堂

這個講堂四面都有門自然從最近最方便的門進去不必去繞遠路

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如何選擇法門縱然是同樣的一個

法門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切都要順乎自己的根性和現前生活

方式這樣才能夠自自然然快快樂樂的修學不會感覺得有束縛

有苦惱所以佛才有那麼多的法門但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

一個法門只要你懂得旋復就能夠成就無上道

觀音菩薩從耳根一般人來說是耳根利可是有些人你給他講

再多他也聽不明白寫給他他一看就清楚了他眼根利所以有耳

根利的也有眼根利的哪一種根性利我們就用哪一種根性哪一

種法門適合我們就採取哪個法門只要原則原理不錯就行了不

一定說別人修那個法門他成功了那我也得要修那個法門好像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四

病一樣他害病吃藥就好了我也害了病趕快去買一樣的藥吃

結果病情加重因為兩個人患的病不一樣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人家

修那個法門容易成就我們修那個法門未必能成就這是要知道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它是有連帶關係的我們懂得立刻

就會聯想到古人所說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通達一切經都通達

了就跟「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是一個道理千經萬論是講的一個

道理正因為如此古大德才提倡從根本修何謂根本在一切經論

裡面你特別愛好哪部經你一生當中決定就學這部經這部經就叫

做根本這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達這叫從根本修在中國古代各

宗各派各有各的根本賢首宗的根本是《華嚴經》天台家的根本

是《法華經》淨土宗的根本是三經一論禪家的根本是講心性所

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由此可知教有教的根本淨有淨的根

本密有密的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

三正釋經文

一七五

見覺屬火知見旋則離火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存所以無

火害也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

燒「

見覺屬火」知見是屬於火四大裡面是屬於火因為知見

它有光明的意思明是火相火有照明的作用「知見旋」回過頭

來就離了火塵換言之內「見覺」的火既然熄了外面縱有大火

它不能害火是真不能燒內外相感才會起作用古大德說的內四

大與外四大是常相交感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境界裡所以才有種種

的災難如果內四大清淨捨離了外面四大也被你轉了我們這個

身體外面的環境都是境界都是我們一心變現之物正因為心不清

淨所以變現外面這些境界我們又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受種種的

障礙種種的災難心要清淨外面境界也統統恢復到清淨境界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六

本是一真這個境界相原本是清淨寂滅相哪裡有災哪裡有難有

幾個人能夠真正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實在是太

難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成就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建立信

我們今天講信談不上正信對於佛法的理論及一切現象有正確

的理解而相信的才叫正信說得不好聽點我們今天的信是迷信什

麼叫迷信對事實的原理不清楚對事實真相也不清楚聽別人這麼

說我們就相信

所以「信佛」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如《觀世音菩薩感應錄》

記載的種種感應雖非正信卻是全信一點疑問都沒有於是乎能

得觀音菩薩神力加持免災免難中國俗話常說「大智若愚」愚是

迷大智是覺可是達到了極處那個交界的地方就是一不是二所

三正釋經文

一七七

以他也能與菩薩起感應觀音菩薩大覺他是大迷因為信心他們

之間起了作用

這種信心屬於至誠心他的心沒有一點妄念純到了極處換

言之這個心就是真心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不叫你聽經讀誦

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在那裡打坐參究禪宗要在明心見性之後才許

讀誦經論教下的方法正跟它相反先從經論上下手然後再求一心

不亂再求清淨心先把理論方法統統給搞清楚再去求證禪宗

是先證得然後再把經論搬出來印證我的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不一

樣所以經典有兩種作用在初學的人它是指導原則在證果的

人是給他做見證的

由此可知關鍵就是在信心如果我們對於菩薩沒有一絲毫的

懷疑就得感應火不能燒水也不能溺一切的災難苦厄都消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七八

了我們讀誦大乘其目的無非是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們信心

愈堅固疑慮愈少所以禪門的修學它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一

絲毫疑惑沒有這才能夠參究有疑那就得要從經論上下手所以

世出世間的教學兩種人是當機者一種人就是上智一聞千悟他

沒有懷疑容易成就另一種是下愚就是愚痴到極處他什麼念頭

都沒有你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這種人好教決定成就最麻煩的

就是一知半解你說他愚他自覺得聰明你說他聰明他真是笨

對於一切法半信半疑這是最不容易成就最難教的學生

觀世音菩薩能回頭正因為他能回頭所以他見性了《心經》

講「照見五蘊皆空」四大是五蘊裡面的色法不但色法空了連心

法受想行識也空了所以能「度一切苦厄」這句話是總綱領現

在看的是裡頭的細目一條一條的來敘說所以菩薩知見旋復他沒

有見業沒有邪知邪見火與他不能發生感應這是說他入火不燒這

三正釋經文

一七九

種能力的來源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眾生並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可是

得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菩薩全程肯定的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縱

然入到大火大火會把自己身體燒成焦炭還是沒有一念疑惑這樣

才行如果這個時候稍微有一點疑慮就沒有感應了

前面講到有許多人經年累月的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沒有感應

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得「一心稱名」心裡有一個疑念就不是一心

才有一念功夫就不是一片菩薩的願力菩薩的慈悲雖然廣大我

們也得不到加持並不是菩薩不加持是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障礙

菩薩神力的加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所

以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障礙與菩薩不能感應道交我們真正相信一

點疑慮都沒有佛菩薩的神力能加得上這種力量就是科學所講的心

電感應誠到極處有感應不要說佛菩薩對我們凡夫都有歷史有

記載母親想兒子時咬指頭兒子會感到心痛所謂母子連心這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〇

心電感應

母親對孩子的慈悲是愛緣慈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是同體

的悲心叫「無緣大慈」這個力量遠超母子之愛哪有不感應的道

理我們把佛菩薩當作外人所以不能起感應佛菩薩念念當中有眾

生眾生念念當中沒有佛菩薩所以才不起感應這是說明菩薩確有

能力加持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確實有應但是一定要記住一心稱

名這個時候就為菩薩大悲威德光明所攝能夠不墮火難「由菩薩

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

應騐傳云祝長舒晉元康年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艸屋大

風必無免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鄰舍而滅里人淺見謂為

自爾因風燥時舉火燒之三擲三滅眾方懺謝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一

這是引用晉朝時候一位祝長舒居士的一段故事「祝長舒」他

是洛陽人以前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土牆上面蓋茅草茅草屋有

好處冬暖夏涼住起來很舒服可是草屋最怕的就是火燃一根火

柴都可以把它燒掉以前磚牆瓦屋都是富有的人家普通人家一般

都是住茅草屋他的草屋「為延火所及」當時鄰居家起火快要燒

到他家了但是祝長舒信心堅固沒有疑心完全仰靠觀音菩薩他

就「一心」注意這兩個字這一段文字這兩個字是關鍵他沒有二

念沒有懷疑也沒有一切顧慮一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火燒到他

房子前就轉頭到別的方向去了他家房子沒燒到

有人感覺很奇怪也有人不以為然剛剛要燒到你家你運氣

不錯風轉向了把火吹到別的地方去了未必菩薩真靈他是如如

不動鄰里人卻不信你說觀音菩薩靈我們就試試看「舉火燒

之」他們就故意趁著晚上放火連放了三次他的房子都沒有燒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二

來於是乎這個村裡人才曉得真的是菩薩威神力感應自此以後個個

都念觀音菩薩這個例子不要把它看作是偶然的決定不偶然我們

自己一心稱念就會跟祝居士一樣有感應

我再舉一個例子在台灣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常常印佛書他們

全家都學佛是台中李老師的大護法那時候我正在台中李老師講

經瑞成的老闆在聽經他兒子許炎墩也在聽經聽了一半他們家

裡有人來報告鄰居失火快要燒到他們家了瑞成這兩個老闆聽了若

無其事繼續聽經一點也不慌張一直到聽完經才過問知道火已

經熄掉了他們家沒有被燒到這樣的事情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偶然

其實並不偶然他一時清淨就一時感應念念清淨就念念感應所謂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我們存個僥倖的心存

個試驗的心那就不是一心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三

辛二免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難故經云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

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屬水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

溺害也

「經云」經是指《楞嚴經》「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

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在四大裡面屬於水大「聞聽旋則離水

塵所以無溺害也」觀聽旋復這是菩薩神力的來源由於反觀聽

聞的聞性回旋妄聞復歸真聞跟前面意思是一樣的眾生聞業交

感就是內裡面的聞業與外面的境界相交感才現水災

由此可知自然災害也是眾生共業所造成的這如果對於佛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四

沒有相當的體認也不容易接受這些在佛法裡頭屬於甚深的教理淺

顯的教理一般人他能接受像這些太深的地方他無法理解還加以批

評如果這個人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相當的學歷他影響力就很

大換言之他造的業也就深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遵守四

依法四依法第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今日之下無論他的聲望

多麼高名氣多麼大他說的話如果在經典上找不到我們就不聽他

的我們要依法依經典不能以他的知見來做依據這個很重要

因為世間一般人對於這些有名望的人都有尊敬仰慕之心他知見錯

了我們也跟他走一條錯路這個麻煩就大了

「旋聞復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我們凡夫果能一心稱

念觀音菩薩聖號要是遇到大水也能夠免除災難保全身命一心

稱名遇到水難而能夠免難的事例很多不勝枚舉諸位可以參看《觀

世音菩薩靈感錄》總之一個原則一心稱名這四個字決定不能夠

三正釋經文

一八五

漏掉的才能得感應

辛三免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

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

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

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世間人都希望過富裕幸福的生活絕不喜歡過貧窮的生活一生

願意過貧窮生活的那都是心地清淨知足常樂的人不是普通人

以前南亭老和尚講過一個故事在他的家鄉江蘇泰州有一戶人家老

先生是要飯的後來兒子發達了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很有財富父

親在外面要飯兒子很沒面子所以去把老先生請回來老先生回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六

住了不到一個月又偷偷溜出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為什麼自在吃

飽了之後走到哪裡玩到哪裡遊山玩水多自在家裡那麼多人侍

候一身的不舒服清心寡欲清淨自在

修道的人他願意過貧窮的生活安貧樂道不願意富庶在從

前像出家人修道人有學問有道德不願意出來做官的隱士

願意過清貧的生活古人講「清貧濁富」清高一定是貧窮貧窮才

顯出清高世間人絕大多數求功名求富貴這是人之常情

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萬億

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賈千

倍任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阿含》云風

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剎乃食人鬼也一人稱名餘人悉解脫

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

三正釋經文

一八七

「入海求珍」今天講在海外做貿易從前海上交通工具沒有現

在的發達都是木造的帆船入海很容易遇難不像現在的輪船幾千

噸幾萬噸不容易遭受海難入海求珍「結伴無定」航海總是

要有好幾艘船舶結伴同行「終不可獨往」一定是有同伴「故舉

百千萬億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

倍」這是講入海的利潤是農夫耕種所得的百倍「商賈千倍仕宦

萬倍入海吉還」真正得到寶物回來了「得無量倍」這是因為

要想得到財寶所以才甘冒這麼大的危險到海外去採集珍寶

「《阿含》云」《阿含經》上說「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這個黑風是什麼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捲風大颱風古時候在海

上對於氣象沒有像今天預測得這麼精確航海完全憑的是經驗遇

到風難如果附近沒有安全的島嶼可以避風就免不了要遇到災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八八

「羅剎乃食人鬼也」海島裡常有今人認為可能是一種野蠻

人所謂食人族如果遇到這些事情那危險極了「一人稱名

餘人悉解脫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

也」這是說明他們同伴當中有一二個人能夠一心稱名求菩薩

救度都能夠得到感應都能夠免難大家同在患難之中容易同心

同願而且在大難臨頭的時候生死交關念佛的心特別虔誠沒有

妄念所以極容易得感應

經云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

能害由菩薩滅妄斷殺故遠離鬼害也

這一段引用《楞嚴經》有兩句話非常重要是我們一定要修學

的那就是「斷滅妄想心無殺害」

三正釋經文

一八九

妄想是第六意識佛在《楞嚴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這不是

我們的真心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好比羅剎鬼能傷害我們的

身命妄想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現前由此可知你妄想要是不

生魔鬼再多也不能害你妄與妄交感才會有這些災難現前要想

斷妄想就一定要學佛法一定要修清淨心沒有妄想心就清淨

沒有殺害心就慈悲別人來殺害我我們也不能夠起一念報復之

心災難才能夠永遠的拔除他為什麼不殺別人他為什麼不害別

人他來害我殺我前生一定有業因因果循環所謂是「一飲一

啄莫非前定」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遇到一個刺客叫行昌六祖大師有他心通

等著他來殺旁邊放十兩銀子那個人來了砍了三刀刀口都砍捲

了六祖大師如如不動刺客嚇死了拔腿想跑六祖把他叫回來

說「我只欠你財不欠你命所以你不能取我的命這裡有十兩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〇

子拿去過去世我欠你十兩銀子現在還給你」欠財的還財欠命

的還命我不欠你的命脖子伸長砍了三刀也沒有受傷所以我們被

別人害了想到我前生就是這麼害他今天他害我一報還一報這

事了了一定要修大慈悲心否則冤冤相報永遠沒了《安士全書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到文昌帝君在過去一十七世當中結的冤家

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慘不可言到最後遇到菩薩把他點醒才覺悟把這

個怨結才解開所以對於任何再惡的人決定不能有一念報復之心

我們的災難才能消除這些道理果然參透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冤家

債主全都可以化解

《楞嚴經》上說觀世音菩薩他是「滅妄斷殺」斷得乾乾淨淨

所以能夠「遠離鬼害」他「反聞聞自性」妄心自然就息了沒有

妄想沒有殺心所以在心裡面根本就沒有魔鬼他以這樣的神力加

持一切遇到鬼害的眾生也能夠叫這些眾生脫離羅剎鬼國但是這個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一

地方要注意到就是必須得一心稱名鬼才不能害平時我們要修清

淨心要修慈悲心唯有心地清淨慈悲才能夠離一切魔鬼

確實有鬼不是沒有鬼有許多人有這個經驗大的鬼沒有遇

到遇到小的對你害得比較輕微一點的譬如說有一種魘鬼我在

沒有學佛之前常常遇到為什麼心裡頭有殺害所以被鬼欺負近

二十年來再也沒有遇到過了跟這些惡鬼緣斷絕了我們修學必須斷

妄想修慈悲心不與鬼神打交道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

我要不去拜那個神那個神將來找我麻煩他要叫我遭災難這就是

你的妄想鬼神就因為你有這個妄想他才可以欺負你你要是根本

沒有這個妄想自己的幸福是自己造的鬼神也只好掉頭去了沒有

辦法找你麻煩鬼神看可以欺負的他才欺負不可以欺負的他不敢欺

負所以人心正行正鬼神都尊敬怎麼會欺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二

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

欲盡食合舡皆稱觀音名號中有一小禪者不信不稱鬼索此禪

者禪懼甚學稱一聲亦得免脫

師子國就是現在印度南面的斯里蘭卡「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

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碰到這些羅剎鬼或是說

食人族也好合船的其他人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只有一個小禪者他

不信也不念結果那些羅剎鬼就要吃這個人這個小禪者嚇壞了

趕緊念念一聲也免了難遭遇到這些鬼難稱名蒙菩薩救護的這種

公案很多《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多看看要相信裡面每一條都是真

實的故事不是虛構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稱名的時候一定要

一心絕無二念決定沒有疑惑才有感應

辛四免王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三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

段段壞而得解脫

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

士拔苦之力也

「言刀杖段段壞者」古時候的刑罰不是刀就是杖杖多半是

用木頭做的「明」是說明說明人執持刀杖之類殺人的這些工具

「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士拔苦之力也」這樣的事情也真是

有不是沒有菩薩這種神力從什麼地方來的

經云五者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

壞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性無搖動既同聲聽無復形礙故

使刀兵如割吹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四

這是說觀世音菩薩他「反聞照性本覺內薰」的功德不可思

議我們對於這些事情之所以發生懷疑就是不曉得反聞聞自性這種

能力有多大我們是沒有辦法來估計的在本經裡面就是講一心稱

名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一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講的至誠心這個地方給我們說至誠

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佛法的修學法門雖然多那只是方法手段

不相同其目的都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禪家說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

圓解跟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是同一個境界只是名詞不相同境

界完全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凡是修學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目的在

一心不亂這都是真學佛如果目的不是在一心不亂你每天念佛

拜佛都叫外道因為你雖用的是佛教的方法目的是心外求法相

反如果以清淨心為目的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是說明反聞照性這

種神力不可思議

三正釋經文

一九五

觀音菩薩修成功了而且是圓滿的成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成就

既然如此諸佛跟觀音菩薩有什麼兩樣為什麼我不念其他的佛菩

薩單念觀世音菩薩能力確實一樣沒有差別但是觀世音菩薩本

願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立下這樣的大願當

他成就的時候這個願決定兌現正如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建立極樂

國土接引十方有緣的眾生這是願力的關係而我們這個世界偏偏

又苦難很多菩薩有這樣的大願跟我們恰恰好是感應道交

修行人第一要禁得起考驗在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一

切境界都要能禁得起考驗在裡面修一心《彌陀經》教我們修一心

不亂《普門品》教我們修一心稱名可見得一心重要我們一年到

頭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在境界裡修一心這叫真

修行這叫會修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就

是修一心不亂從一開端到最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六

他從初地到了等覺真是圓滿菩提心到了究竟清淨善財童子所經

歷的境界就像現前社會這樣的複雜各行各業佛魔外道他統統

都接觸在這裡面修什麼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他自己的

一心稱名

只要你修到一心功德就圓滿福德也圓滿智慧也圓滿正是

佛門講的有求必應因為你具備了能感的條件上自諸佛菩薩下至

六道眾生那是你感應的對象有感就有應觀音大士以此自證成

就金剛三昧不動不壞之本以這個力量來加持眾生能令眾生在臨當

被害的時候刑具自自然然就脫落這是觀音菩薩金剛三昧之力菩

薩身同金剛金剛是物質裡面最堅固的刀劍接觸當然不能壞金剛

而金剛能壞其他一切物

下面兩句是比喻「使其刀兵」兵是兵器刀就是刀劍這些兵

三正釋經文

一九七

器「如割水吹光」我們拿刀去割水這一刀割下去再拿起來水

又連在一起了吹光是什麼意思颳大風的時候風能夠把太陽光吹

壞嗎風的力量大比水火還要厲害發大水淹的地方範圍有限

大火燒的範圍也有限颱風那個災害的嚴重性比水火要大得多佛

經講大三災的火可以燒到初襌天水可以淹到二禪天換言之火災

只能夠到初襌二禪天人就沒有火難三禪天人沒有水溺之難風能

夠吹壞三禪天但是風災達不到四禪天四禪天沒有三災四禪天叫

福天它沒有三災這裡的天人福報最大三禪只有一種災風災

二禪有兩種風災水災初禪以下免不了大三災

風有這麼大的威力對於日光它也無可奈何光明如如不動絕

不會被風吹壞一點點佛在經中以此比喻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

無搖動水的性光明的性如如不動這個性也引申到我們所謂的真

性我們的真性是沒有形相的但是它能夠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一九八

能現的是無相有即是無這個道理正如《金剛經》上所說「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一切相上不

分別不執著這個相就是不壞相性相一如性相沒有兩樣真正

明白諸法實相色塵就是藏性佛在《楞嚴經》講四科七大皆如來藏

性這就說明性相是一不是二

既是如來藏性色塵是如來藏性刀兵刃是如來藏性我們這

個身也是如來藏性藏性合藏性就跟以空合空一樣都沒有動搖

都不壞它來合的時候刀兵不會壞身體也不會壞必須入得這個

境界才現出事事無礙的相諸佛如來觀音大士是金剛不壞身我

們的身跟他的身沒有兩樣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沒什麼兩

樣大士證得了所以兵刃無畏他用這個神力來加持我們當我們

一心稱名的時候一心與菩薩與佛的一心就感應道交菩薩的威神

就能加持給我們就能幫助我們免除刀兵的災難

三正釋經文

一九九

「既同聲聽」聲聽是沒有形狀的音聲是無形的所以音聲

不畏刀兵「無復形礙故使刀兵如割吹耳」如同割水吹光這

個境界如果我們要真修成對於一切法確實不執著了知道它是虛妄

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入虛妄決定沒有障礙叫事事無礙

如果到這個境界我的身是藏性牆壁也是藏性藏性入藏性沒有障

礙你就能自由出入

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的自序裡說曾經有這麼一樁事情

他在方丈室裡靜坐忽然想起了什麼事情他就起座出去了出去之

後才想起來沒有開門怎麼出來了心一動念回來一看推門門

裡面拴著的他出來那一剎那當中心是一心沒有妄念所以沒有障

礙第二個念頭起來就不行了牆壁就障礙了怎麼撞也撞不進去

可見得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在這個境界裡面刀兵怎麼樣砍就跟

那個牆壁一樣自由往來但你在這裡一動心就不行了全部的精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〇

集中只有一句觀音菩薩一心稱名這時候就有感應一念分別就

起障礙經上講這麼多事情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原理就這麼

一個道理全部的經典都是勸我們一心稱名沒有其他的所說的這

些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而說我們也想

求福報得了一心福報自然有沒有一絲毫勉強本性裡面的福

報本來具足的福報享受不盡的福報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報享

得盡稱性的福報享不盡這是修學的好處

傳云晉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為賊常供金像帶髻中

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三斫不傷解髻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觀音靈感錄》裡面公案更多絕不是偶然的這都是事實

辛五免鬼難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一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言滿中者假設之辭也鬼所以畏者菩薩有威有恩若非懷

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以惡眼豈興害心

諸佛菩薩對於六道眾生都是平等慈悲的救護諸惡鬼明白這個

道理的他感恩聽菩薩的名他不敢加害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他

曉得佛菩薩威神力量太大他不敢所以也不敢加害這一段大師也

引用《楞嚴經》的經文來解釋

經云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

眾生藥叉羅剎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二

這段經文是從《楞嚴經》裡面節錄下來的當中省掉了不少

《楞嚴經》的原文有藥叉(就是夜叉)羅剎鳩槃茶鬼毘舍遮

富單那等此地省掉了幾個鬼的性質是陰性俗話說「人有三分怕

鬼鬼有七分怕人」由此可知鬼怕人更甚於我們人怕鬼我們明

白這個道理大可以不怕了真要碰到鬼你大聲一叫鬼就嚇跑

菩薩這種能力使鬼神敬畏也是他修學的功力「聞熏精明明

遍法界」鬼神的性質是幽隱暗昧一般人做虧心事情鬼鬼祟祟

鬼頭鬼腦他思想行為都是見不得人的所以鬼的性質就是如此

絕對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鬼什麼時候出來夜晚我們超度

鬼施食於鬼都要在黃昏以後才有效所以菩薩到鬼道去度眾生也

要把自己的光明隱藏起來也要變成幽暗跟鬼一類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三

蒙山施食就是請鬼吃飯請他吃飯當中給他說法勸他學佛意

思在此地這是修福這是消業障因為有許多怨鬼跟我們過去生生

世世都是冤家對頭不是欠財就是欠命我們超度跟他解怨釋結化

敵為友功德在此地在修行路上為什麼有那麼多障礙就是我們無

始劫來欠的債太多債沒有還清生生世世總是有麻煩欠命的要還

命欠錢的要還錢沒有法子避免的所以我們凡是參加此類佛事

一定要很虔誠的念誦觀想消自己的業障解自己的怨結使我們

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目的是在此地

『是諸惡鬼』是總說『夜叉羅剎』是別說羅剎是很可怕的

鬼在佛經裡面說夜叉跟羅剎都是吃人的鬼心非常毒見到人他

就要害這兩類的鬼當中也有皈依佛法的皈依了他就是佛門的護法

神護法神不害人但是他那個習氣斷不了假如我們在三寶裡面有

得罪的地方菩薩不會怪罪你的可是護法鬼神就不饒你他看不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四

眼就來報復你找你麻煩

佛經裡說夜叉跟羅剎由北方多聞天王所管四大天王在欲界

天他上面跟諸天通下面跟一些鬼神往來是鬼神當中的大頭目

鳩槃茶是南方增長天王所管的毘舍遮也叫做噉精氣鬼是東方持國

天王所管富單那所謂是主熱病鬼有點像我們中國講的瘟神是屬

於這一類的是西方廣目天王的部下皈依三寶的就稱之為八部鬼

神追隨著四大天王為三寶做護法神所以佛寺的建築一進山門

就是天王殿天王殿裡面列的就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門的護法所

以你一稱佛菩薩的名號那些鬼神還能起害心嗎當然就不會了

「由聞熏精明爍諸痴暗故鬼不能視」這是講一個人他有智

慧光明鬼不敢接近「斷滅妄想心無殺害故害不能加」縱然

這個鬼跟你是冤家對頭念念想報復他也無法接近《三昧水懺》

三正釋經文

二〇五

裡的悟達國師有個怨鬼跟著他好幾世時時刻刻盯著非報仇不

可到第十世的時候就是悟達國師做皇帝的老師尊貴至極皇帝

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他心裡起了一念歡喜心被境界轉了護法神

跑掉了護法神一跑掉他的冤家就找來了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

幾乎要了他的命總算他這十世沒有白修遇到迦諾迦尊者調解用

三昧水給他洗冤家到此就解除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得罪

一個人很容易與人結怨很容易要想把它解除可沒那麼簡單所以

必須要「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不但沒有殺連害人的心都不能

《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釋床帝大瞋鬼光明轉盛此

同其心行故帝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

《阿含經》裡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大力鬼坐帝釋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六

大力鬼是屬於天阿修羅一類的帝釋是我們中國人稱的玉皇大帝忉

利天主這個床就是他的寶座大力鬼坐在忉利天主寶座上「帝大

瞋」忉利天主看到大怒這一氣「鬼光明轉盛」鬼的勢力威風

愈來愈大「此同其心行故」忉利天主無可奈何因為自己的瞋恨

助長了他的勢力「帝還發慈心」帝釋天主回頭想想算了一念

慈悲心起來「鬼光明滅即去」鬼就無可奈何了這個故事給我

們很大的啟示對待惡人如果要用慈心對待他他就無可奈何這

個人來找你麻煩來罵你你以慈心待他他發脾氣在那兒罵你

就在那裡聽一句話都不回等到他罵累了自己覺得沒面子就走

了這個厲害如果你要回他他會愈罵愈起勁

我以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當中發生爭執打架老師不問

哪個有理哪個沒理兩個一樣罰跪為什麼兩個不是同等程度吵

不起來也打不起來能夠吵起來打起來兩個程度一樣你明白這

三正釋經文

二〇七

個道理不但能應付鬼神亦能應付平常的人事糾紛

辛六免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

禁制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在手為杻在

脚為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三木一銕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

封檢繫未必檢檢必被繫今云檢繫者顯罪深怖重也

枷鎖是刑具現在所謂是腳鐐手銬之類為什麼說『有罪』

『無罪』「無罪」是被冤枉的「有罪」就是罪有應得他犯了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〇八

罪必須加上重的刑具這樣的人他要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也救他

我們就懷疑了如果他被冤枉的菩薩救他是對的他果然有罪佛

菩薩救他不就濫發慈悲心嗎惡人救了出來將來他再害人怎麼辦

「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菩薩的心是

平等心只顧救難不問他是真有罪還是被冤枉但是有一點我們要

注意那就是這個有罪的人必定是一念向善改過自新才能與佛菩

薩感應道交如果他的心根本就不正念佛念菩薩求佛菩薩救他出

來出來之後還準備再做壞事佛菩薩與他絕對不會有感應的無論

造什麼樣的重罪他要是一念回頭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

是真的懺悔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何況是諸佛菩薩正因為

這個道理那些一生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他肯一念回頭都能夠

往生西方淨土

三正釋經文

二〇九

唐朝的張善和是個屠戶一生殺牛殺業很重臨命終時見到許

多牛頭人這是地獄境界現前張善和在這個時候一念回頭一心稱

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幾聲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他往

生西方去了有的人一生念佛臨命終時打一個閒岔沒有能往生

看到張善和這個例子有人就懷疑阿彌陀佛是不是太不公平阿彌陀

佛非常公平「一念相應一念佛」張善和那時候一念相應佛就現

前你念了一生佛臨命終時打閒岔不相應佛不會現前我初出

家時圓山臨濟寺有個念佛會領導是福州的同修林道棨他在臨命

終的時候聽到佛號就討厭佛號念不下去人家給他助念他把人

家趕跑他自己清醒的時候跟我們說怎麼得了業障這麼重提倡念

佛會領導大家念佛結果臨命終時自己聽到佛號就厭煩顛倒

所以我們修福應該在什麼時候享受如果所修的福平時享盡了

到臨命終時顛倒錯亂這一生又錯過了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〇

福福報讓別人去享我們的福報保存在那裡不但保存還有增

長將來所得到的比我們布施出去的還要大這個道理不難懂臨命

終時心不顛倒那你決定往生造福而不享福諸佛菩薩古來的祖

師大德個個都是如此六祖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一生造福一輩

子粗茶淡飯虛老和尚一件衣服大補釘小補釘補了十幾個惜

福台中李老師一件中山裝穿三十多年沒有添過新衣服人家送他

衣服轉手就供養別人他自己有收入過最簡單的生活多餘的錢

都拿去做慈善

所以菩薩救護的原則是真正回頭真正懺悔真正改過自新的

這樣的人太難得了哪怕他犯下滔天大罪也可以原諒我們應當幫助

他觀音菩薩救這些受災難的人都是真正肯回頭的蒙菩薩救護之後

再不會做惡事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一

經云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

鎖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鎻自脫也

這是《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這種能力的根由這種能力還

是從反聞聞自性從見性當中所發生出來的「音性圓銷」音就是

動靜這兩個結「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叫圓銷就是圓滿的銷除

盡了這時候「觀聽返入」觀是觀照觀照能聞的聞性反聞聞自

性自性是一一就是真實決定不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可見得不但是音性圓銷其餘的色香味觸法沒有一塵不是圓銷所

以說「離諸塵妄」塵就是指六塵六塵都是虛妄的他以這樣的能

力才能夠加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能令眾生禁繫枷鎖」禁繫是監禁的意思枷鎖就是手鐐腳銬

之類這些刑具眾生被枷鎖束縛「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二

相不有故枷鎖自脫也」

問先王制法用以懲惡陰有地獄陽有囹圄人神所共用

者若救無辜理或容矣釋有罪者縱惡壞紀豈聖心乎答

妙哉問也魯肆大眚聖人善莊公之補過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

之仁恕未聞議其傷於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

之慈乎

這一段問答與前所講「以明聖心平等」那段的大意相同

傳云葢護山陰人有罪判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稱名

無間忽見觀音放光照之鎻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三

這是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靈感錄》裡面也有「稱名無間」

很重要無間雖然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但是他念念相續沒有妄

念夾雜在其中所以能夠有感應感應觀音菩薩放光引導他脫離枷

鎖他能夠躲避這個災難

辛七免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

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

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

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

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商主』就是商業界的領袖我們今天所謂企業家他帶一群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四

商的人帶了很多珍寶經過險道

大千國土標難處也滿中怨賊正明難也國曠賊多聖力

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本劫財今怨為賊必財命

兩圖如此遍滿尚能救之況少乎有一商主遭難人也商者

訓量此人擇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既有

商主即領商眾既涉險遠所齎者必難得之貨故言重寶險路

者或是曠絕幽隘之處或是怨賊衝出之徑皆名險路勿得等

安慰止其恐怖勸稱設其上䇿歎德獎令定膽三義具足俱時稱

唱即得解脫此中南無翻救我

「大千國土」這是泛指在這個世界不一定什麼所在你遇到

了冤家「滿中怨賊」這是盜匪一類的你遇到盜匪盜匪跟你前

三正釋經文

二一五

世也有因果關係否則他為什麼不搶劫別人他在搶劫的時候只搶

別人財寶不殺人搶你的時候又要財寶又要害你的命這都有因果

關係欠錢的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楞伽經》裡面說菩薩心地慈悲不應當食眾生肉在因果上

來說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將來要還的幾個人想到後果這是要

還債的從小到現在你吃了多少這個帳將來怎麼還有一個辦法

你要修行證果往生西方就統統還清了牠們都有福了牠供養你牠

做你的齋主你所修成的功德利益牠沾光牠不會來向你討債牠要

來求你度牠所以你一成就那些冤家債主都要來向你求救

倓虛大師在《影塵回憶錄》中說他沒有出家前有個朋友劉

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他心地虔誠有那麼一點成就他跟三

個朋友合夥開中藥舖中午生意清淡的時候他們幾個正在休息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六

瞌睡似睡未睡時看到兩個人走進來這兩個人跟他有一點財務上的

糾紛打官司他贏了那兩個人輸了就氣得上吊自殺了他心裡也

很難過雖然自己是有理的對方沒有理可是對方總是為了這個事

情自殺了他看到這兩個鬼來了曉得是冤家心想大概來找麻煩

的結果這兩個鬼走到他面前跪下求他超度他這才放心不是來

報仇來求超度的他們說只要你答應一聲就可以了那很容易

他就答應了他就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再踩著他的肩膀生天

了這兩個鬼離開之後他又看到過世的太太和小孩這兩個鬼魂出

現到他面前跪下也求超度他點點頭同意了她們也是用這個

方法踩著他的膝蓋和肩膀生天了他一門深入八載寒窗讀《楞

嚴》專精一心就有無比的力量才能夠超度鬼魂

此地講「國曠賊多聖力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

本劫財」這是怨賊二字的含義怨是報怨來討命的賊是討債

三正釋經文

二一七

來劫財物的遇到怨賊的時候財命兩樣都保不住「如此遍滿

尚能救之況少乎」觀音菩薩有這麼大的能力三千大千世界遍滿

了怨賊他都有能力救遇到一二個怨賊念觀音菩薩是絕對沒有

問題的我們盡可以放心「有一商主」這是講遭難的人重要的

就是主這個字他為這些商人之主商人的領導者這批人帶了貴重

的財寶又行在盜賊出沒的地方在這種情形之下唯一真正能救護

的也就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以威神力加持使他們能夠免除

盜匪的災難

經云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

劫葢音聞兩立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遍慈而

却敵也

此地大師也引用《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力量的來源「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一八

音聞兩立」兩立就成了敵對「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

待」待就是對待內心與外境合成了一體沒有對立的所以能夠

「遍慈而卻敵也」這個道理跟儒家所講「仁者無敵」是一個意思

仁者是仁慈之人他的心裡面沒有怨敵如果還有怨有敵對那就

不仁不慈了可見得在我們固有文化裡面仁這個境界是多麼高

我們在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還有對立哪有慈悲心怎麼能稱為

一個仁者佛法講大慈大悲沒有怨敵遇到怨敵也是一家人這個

怨結自然就化掉了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傳云晉隆安年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艸被羗人所獲閉

於柵中人多擇肥者先食餘人食盡唯達并一小兒意來日食

之達竟夜稱名至旦羌來取食忽一虎跳吼諸羗散走虎咬

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走

三正釋經文

二一九

這則公案是晉朝隆安年間「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草被羌人

所獲」被人俘虜去了「閉於柵中」柵是用木頭做的就像籠子

一樣關在裡面「人多擇肥者先食」這些野蠻人也是吃人的

哪一個長得胖就先吃掉「餘人食盡」從這一段看慧達一定是又

瘦又小所以沒有被先吃掉關的那些人眼看都要吃光了「唯達并

一小兒」只剩下他和另一個小孩第二天就要輪到他慧達「竟夜

稱名」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了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心稱名

念了一整夜「至旦」到第二天「羌來取食」要把他們兩人帶

去殺了吃「忽一虎跳吼」這時候忽然來了一頭老虎咆哮怒吼把

那些羌人嚇跑了「虎咬柵作穴而去」作穴就是在柵欄上咬了一個

洞他們可以從洞裡逃出來「達將小兒逃走」慧達帶著那個小孩

就逃出來了

還有一段公案也是晉朝時候的事情有一個叫杜傳的人他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〇

戰爭期間被敵人俘虜關在牢獄裡面在當中他遇到一個出家人過

去跟他認識他就向這個法師求救法師跟他講你現在被俘虜我

也沒有能力救你你誠心誠意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感應於是

乎他就默念了三天三夜戴的刑具忽然自己脫開了他就趁著這個機

會逃掉了不但他逃出來當時還有不少的同伴他叫大家都念觀世

音菩薩名號一夥人都脫離了災難以後回到家鄉他把這個事情告

訴親戚朋友鄉黨鄰里一鄉人都拜觀世音菩薩這樣的感應事跡非

常多一定要曉得為什麼會有感應真正曉得這個道理對於所有宗

教那些靈驗的事蹟就能了解

所以只有至心一心才能把宇宙一切的真相搞清楚也才能與

十法界諸佛菩薩鬼神交通往來一切災難都能免除得大自在你

要問為什麼能免除清淨心中沒有惡念沒有妄想沒有殺心什麼

災難都能消除道理在此地在自己心目當中不但諸佛菩薩是善知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一

識連這些惡鬼惡神惡魔也都是善知識甚至毒蛇猛獸都可以親

近絕無傷害之理這是自己修德上成就的

庚二結其威神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四句經文是救七難這一段的總結

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

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菩薩

的意思為什麼稱菩薩後面又稱大菩薩這個意思顯然就是告訴我

們一尊菩薩他可以現無量無邊身可以現初住菩薩《楞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二

現的是初住的身分《華嚴》現的是第七迴向的身分都叫菩薩如

果示現地上菩薩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覺就叫摩訶薩這個意思

就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身分不一定應以什麼身分得度就示現什

麼身分說菩薩摩訶薩就是從十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到

了單講菩薩不包括十地等覺如果單說摩訶薩不包括三賢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觀世音菩薩不只一個人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發

同樣心的都叫觀世音菩薩今天大家念了「普門品」與觀世音菩

薩發同樣的願修同樣的行也稱為觀世音菩薩不能稱摩訶薩因

為是初學初發心的小菩薩所以這個名詞裡面的含義很深『威

神之力巍巍如是』這兩句話是讚歎

到此地把「免七難」這一段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二個中段講

「離三毒」在《楞嚴經》裡面這個中段分成三個小段來說此地

的經文雖然不分但是這三小段也是清清楚楚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三

己二離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

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

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

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是貪瞋痴三毒煩惱稱為毒可見得這個煩惱之嚴重

佛門常說無量無邊的煩惱又說八萬四千煩惱因此佛有八萬四千法

門法門就是對治煩惱的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法門八萬四千太多

了因此天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又把它歸納為二十六種煩惱

二十六種煩惱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

部分是根本煩惱有六種第二個部分是隨煩惱有二十種合起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四

是二十六種煩惱六種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六種煩惱再歸

納就是貪瞋痴三毒三毒還可不可以再歸納可以歸納到最後

就是一個字貪所以煩惱的大根大本就是一個貪字菩薩修學的

方法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以布施為主布施的用意是要對治貪煩

惱布施就是放下捨棄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大德無論是出家

在家無不示現一切捨離真正能捨心才清淨

總觀前面經文所說的菩薩之能夠救七難我們修行的方法只有

四個字「一心稱念」與菩薩才能感應道交得到菩薩神力加持

消災免難心裡要有貪心存在一心怎麼能達到有瞋恚心存在一

心怎麼能達到有愚痴心存在對你的一心也是障礙由此可知斷

煩惱從哪裡斷從根本斷根本就是三毒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單複今從複

三正釋經文

二二五

列「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貪瞋痴稱之為毒是因它能侵

害修行人的發心「喻之如毒」毒在此地是比喻「但有單複今

從複列」單是一方面講的複是兩方面來說註解是從雙方面來講

自愛為欲愛他為婬婬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牆不顧

德行破國亡家禍延其身若能存念觀音即得離也

欲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這種煩惱的毒害佛菩薩只是舉其中一

種來說明而已我們不能只看到淫欲為害最毒其實貪及其他也是一

樣的佛叫我們斷的是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凡夫有食色兩大

欲望再廣一點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裡面一般人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六

重的是財與色財與色兩種再較量更重的是色這是指大多數人

也有少數人把財看得很重也有些人財色都不在眼裡把名權看得

很重處處都要把權總而言之貪心煩惱重對修行就會造成嚴重

的傷害它能障礙你開悟

古人修行讀誦能開悟稱念聖號也能開悟參禪亦能開悟我

們現在為什麼開不了悟學佛修行雖發心弘法卻貪圖名聞利養貪

圖六度波羅蜜換言之念念在增長貪心這樣怎麼能開悟又如何

能夠利益眾生連佛法都不能貪何況世間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

凡夫貪愛五欲六塵所以不能出三界不但不能出三界三界當

中不能出欲界他福修得再多只能在欲界天享福色界天沒分色界

天沒有五欲心是清淨的為什麼還不能超越生死輪迴因為他換了

三正釋經文

二二七

貪的對象他對於欲界的財色名食睡不貪了但是他貪禪定所以出

不了色界色界天還貪色相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居住的宮殿環境

要非常美好他貪這個沒有情欲有色相還不能捨色相這叫色

界四禪十八層天如果連色相都不要這是六道凡夫裡面屬於高級

凡夫因為有色相就有成住壞空所以高明的人連色相都不要完全

是精神的世界這就是四空天但四空天也不能出輪迴還在三界之

內他還貪不要色相

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能出三界對於有色無色他都不貪

換言之三界之內沒有一樣他掛在心裡一樣都不貪身心世界一切

放下所以能出三界道理在此地他得九次第定成了阿羅漢成

了辟支佛超越三界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他貪偏真涅槃的享受

聲聞緣覺貪愛偏真涅槃不能見性權教菩薩貪六度萬行也不能

見性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見性了世出世間法統統都離開沒有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二八

絲毫牽掛由此可知菩提道上涅槃果中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貪煩

惱怎樣才能斷這個是真正根本法

我初學佛的時候很幸運接觸佛法才一個月就有朋友介紹我認

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人凡是認識他的沒有不尊敬的二六

時中就像在定中一樣穩重慈祥不多言語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就

向他請教我說佛法實在是太好了我非常嚮往有沒有什麼方法叫

我一下就能契入大師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這個氣分都在定中第

一次我見他大概是兩個小時只說了幾句話那個印象非常深刻這

就是教學因為我們這個心是浮躁的浮躁的心講再多都當耳邊風

得不到受用他用這種方法等於大家在靜坐坐了半個鐘點然後

才告訴我「有」又隔了二三分鐘再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

得下」我聽了這兩句馬上就接著問從哪裡下手大概又隔了十

幾分鐘他給我說了兩個字「布施」

三正釋經文

二二九

我告辭的時候章嘉大師送我到門口特別囑咐我今天我給

你說了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自然就有感應我也就真聽話

真的做了六年真有感應有許多事情在發生之前大概一個月半個

月自己就曉得就有感應所以我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

定的由

此可知布施是菩薩修學的大根大本從根本修就是修布施

不捨心不清淨不捨不能得一心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捨出世間

的佛法上上乘法也不能掛在心裡佛教我們斷的是貪心不是叫我

們換貪的對象世間法不貪貪出世間法煩惱還是在並沒有減

少貪心斷了世出世間法一如世出世間法不二貪心斷了一切

法都叫佛法有了貪心佛法也是世間法前面經題中說有貪瞋

痴佛法就叫眾生法離貪瞋痴世間法就是佛法法哪有什麼世

間出世間哪有什麼眾生與佛沒有法之所以有眾生法有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〇

法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清淨心所變的就叫佛法煩惱心所變

的就叫世間法

經云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

欲這

幾句是大義法師引用《楞嚴經》的經文「熏聞離塵」這就

是說明菩薩反聞照性的功夫這個功夫得力了就能夠熏聞離塵熏

是薰習聞是妄聞妄聞就是用的耳識意識妄想心往聲塵上跑

向外聞他反聞照性這種功夫能夠把妄聞止息了就變成入流的正

聞正是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熏聞離塵熏聞是捨識離塵是

外面的境界不執著就是不取相不取外面的色塵這就是前面所講

的入流亡所「所」就是指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統統遠離菩薩

用的是耳根耳是對聲每個根都有六個結六六三十六結聲塵這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一

個結解開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只要一個根上六結解開其餘諸根

上的結全部都消除了菩薩以這樣殊勝的威力加持給眾生「能令一

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任何一法要是起了貪愛不能捨離你就可

以運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恭

敬」是什麼就是「南無」我們今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

就是恭敬的意思翻成中文就是皈依恭敬的意思梵音就稱南無

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的要領要記住「一心稱名」以清淨心來

念就能夠斷一切貪心這是必須要記住的世出世間法有一絲毫的

貪心就造成嚴重的障礙要修定修慧統統修不成念佛要修一心不

亂要想得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我們所受的害太大如果沒有這三樣

東西障礙想往生極樂世界早就去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二

眾生欲習合塵故為色劫菩薩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

雖有妙色不能劫動

「眾生欲習合塵」這個欲就是指色欲「故為色劫」「菩薩

離塵欲愛乾枯根境不偶雖有妙色不能劫動」三毒確實給我

們造成了最嚴重的傷害我們生生世世生死輪迴不能夠證得菩提涅

槃原因就在此地我們在六道裡面受無盡的苦難根源也在此地

要曉得這是真正的可怖可畏果然覺悟了把這個根源拔除就能像

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最怕的就是三

毒而眾生對三毒不怕不但不怕還最喜歡但對三毒所造成的結

果就怕了怕也沒有辦法果報你還是得受總而言之在十法界

三惡道的業因要明瞭明瞭之後不造三惡道的業因你就不墮三惡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三

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貪愛重的將來就入鬼道瞋恚是地獄

道的業因地獄是一片火海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畜生愚痴由此

可知三惡道的根本業因就是三毒六波羅蜜裡面布施就是對治貪

毒忍辱是對治瞋毒般若是對治痴毒貪瞋痴是病六波羅蜜是

藥拿這個藥來對治這個病藥到病除我們才能得度但是我們的

病太重了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

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我們聽聞到佛法想把這個煩惱斷除心裡

很想斷而斷不掉因為習氣太重力量太強大了我們學那麼一點佛

法敵不過它所以佛法要長時期的薰習

過去修行人在中國叢林寺院修學一天用功十六個小時佛法

的薰修在一天當中佔三分之二換言之煩惱的薰習佔三分之一佛

法薰修的力量超過它這樣漸漸才能把煩惱控制住佛陀在世也是如

此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個二時等於現在的八小時印度把一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四

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

晚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而中國自古以來是用十二個時辰

所以印度的一時等於中國的兩個時辰現在用的是二十四小時為什

麼稱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

佛門的制度修行人每天睡眠的時間是中夜晚上十點休息

凌晨兩點鐘就要起床做早課可見得功夫不間斷在一生當中才能修

行證果《百法明門論》中提到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

個數量上不成比例何況那十一個善心所沒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的

力量大無怪乎眾生沒有辦法出離輪迴這得靠自己覺悟靠自己精

進排除一切困難自己想方法對治對治的方法也是各人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根性不一樣

中等以上的根性研究教理是個很好的對治方法但是研究教理

三正釋經文

二三五

一定要講經不講經會懈怠因為如果要講每天必定要抽出時間來

看經要做準備我講經二十四年「普門品」不好講從經文表面

上去看除了講故事之外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來講諸位用這麼寶

貴的時間到這兒來聽故事沒有意思《觀世音菩薩感應錄》拿回家

慢慢看就好了何必在這裡聽故事所以一定要將經文裡面的義理發

明出來大家才能夠真正得到受用

經文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一心稱名」讓我們覺悟最重

要的就是這一段一定要「離三毒」如果你讀這段經文真正在此

處提高警覺了這一生受用不盡離三毒要真幹要真放下從什麼

地方放起從身外之物放起先捨我所有決定不能貪愛世尊的制

度當年他率領著一群修行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只有三衣一

缽還有臥具是晚上睡覺舖在身底下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六

佛與祖師大德們在一切貪欲裡面舉出一條做例子大家千萬不

可以誤會以為只有欲不可以貪財沒有問題名也沒有問題以為

世間法不可以貪出世間法應該可以佛沒這麼說過你這樣想就壞

了完全錯了《心經》裡說「無智亦無得」意思就告訴你出世

間法無上菩提不能用貪心去證得《楞嚴經》告訴我們「圓滿菩

提歸無所得」六祖大師之得道就在一句「本來無一物」他才

能夠證得正等正覺

自忿為恚忿他為瞋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

水《遺教》云劫功德財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瞋心

起障百法明門

瞋恚之火在傷害裡面是最嚴重的也最為可怕所謂「一念瞋心

起百萬障門開」此地講「障百法明門」百法是指一切法明是

三正釋經文

二三七

智慧之門換言之你要想通達一切法一念瞋心起把你通達一切

法的門道全都障礙住了

大師在此地首先解釋什麼叫瞋恚恚是自己有忿恨沒有表露在

外面所謂懷恨在心藏在內心沒有發出來發作在外面叫瞋所以

恚從心瞋從目這是用眼睛能看出來的註解中說自己一個人發

脾氣叫恚有對象對著別人發脾氣叫瞋這兩個意思都能講得通

易瞋恚的人誰願意跟他往來見到他都敬而遠之不跟他往來

「渴馬護水」這是比喻馬很渴要飲水別的馬到牠那裡去喝

水牠會把牠們趕走這就是所謂護食有人侵犯的時候他瞋恨心

就會生起來

「劫功德財無過瞋恚」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功德功德跟福

德不一樣福德不會喪失你所修的福一定有果報所謂善有善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三八

惡有惡報決定不會喪失功德是定是慧很容易失掉脾氣一發

作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功德就失掉了譬如念佛人好不容易修

到一心不亂脾氣一發一心馬上失掉了再要想得到一心更不容易

了佛法重視功德的修學如果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個不高

興那就完了所謂「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會把你的功德林統統

燒乾淨

外面的境界逆境逆緣現前的時候那就是魔魔看到你有了

定功夫再加深就要超越三界了他嫉妒不高興想方設法來破壞

你來誘惑你把你的功德都燒掉你也真聽話馬上就發脾氣把

它燒掉了這上當了所以修行人要覺悟見到這種境界就要曉得

他來誘惑我我才不上他的當釋迦牟尼佛不上提婆達多的當他成

佛了忍辱仙人不上歌利王的當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你不上當

你的功德圓滿就是菩薩沒有他在那裡煽火你怎麼會有進步你

三正釋經文

二三九

怎麼會有成就前面講三法妙裡的資成妙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

佛法不看表面要面面觀善人有的時候會破壞我們惡人有

的時候會幫助我們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是善

破壞我們的就是惡冤家對頭如果幫助我們成就定慧這是大功德

這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如果一個善人今天供養了好多錢財明天又

供養了精舍增長了你的貪心他這是來護持你貪瞋痴的在這些地

方我們要提高警覺心所以對惡人不瞋恨對善人不歡喜惡人來的

時候提防我們戒定慧被他破掉善人來的時候提防我們增長貪瞋

痴都要提起覺心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性決定不能失掉一

時一刻一失掉立刻就迷惑

經云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〇

生離諸瞋恚

「純音無塵」也是說菩薩純一聞性聞音的妙性性中沒有對

象聞性所聞的是聲性性與性相合就跟空與空相合一樣是一不是

二可見得耳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它那個對象是聲塵根塵

識是對立的不是圓融的所以用聞性聞聲性是圓融的不對立用

見性見色性也是圓融的不對立正因為萬法圓融所以叫一真法

界一真是什麼總是性叫明心見性六根對六塵境界統統是性

一性無二性所以法界叫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對立瞋恚怎麼能生得

起來所以觀音菩薩沒有瞋恚明心見性的人沒有瞋恚證得理一心

的人沒有瞋恚

瞋恚使我們不能得一心所以在一切境界裡得先修忍辱功夫不

到家先學會忍功夫到家不用忍為什麼功夫到家它融化成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一

性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功夫不到家才修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

羅蜜就是修一心的前方便換言之淨土講的功夫淺深理一心事

一心功夫成片也就是忍辱程度淺深而現的差別忍辱波羅蜜修圓

滿了圓滿就是見性就是圓融那就是理一心沒有達到圓滿而

有很深的深度這就是事一心程度不深這就是功夫成片凡事都

能忍不動肝火這樣可以能得事一心

世間法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忍難以有大成就無論

世出世間法都要懂得忍辱的重要忍辱的功德成就一切法所以瞋恚

一定要遠離我們離不開的時候就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求觀

音菩薩神力加持在受極大的侮辱忍無可忍沒有辦法忍的時候

趕緊念觀音菩薩就幫助你忍辱波羅蜜保全你的功德不要讓你的

功德被一把火燒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二

瞋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

「瞋由違情而起」不甘心不情願不喜歡的境界現前瞋

恚由此而生起「對境而生」說到對講到根本就是我執與我所

有我就有對那個對象就是我所有無我就無我所有我我所離開

了得事一心不亂還不是理一心把我所有離開我沒有離開得

功夫成片帶業往生這是從許多方面來說明淨土這三個境界理一

心事一心功夫成片你從各個方面來觀察然後才曉得我們功夫

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不上道為什麼不成就自己就曉得了就像

害病一樣如果不知道自己害病那一下發作是要命的如果自己事

先曉得就可以治療所以各方面觀察障道的因緣就會對治了

佛菩薩善知識對於我們的恩德就是教我們了解幫助我們找到這

個病源找到病源之後怎麼樣治病那是自己的事情誰也幫不上

忙譬如教你看破教你放下老師只能教方法具體怎麼做到是你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三

自己的事情諸佛菩薩幫不上得要靠自己的功夫真正去幹

「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瞋矣」這是真正找到瞋恚的根源了

因為違背了自己的貪心瞋恨就起來了所以貪才是大根大本沒有

貪心的人沒有愚痴沒有瞋恚有瞋恚的人一定有貪心由此可知真

正修學斷貪才是最根本的要能捨捨了以後得大自在捨要捨得

乾淨六

祖大師在《壇經》裡曾經授記說在他之後有兩位菩薩出現

在中國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在大師所講的差不多時間段確實出

現符合他說法的兩個人其中在家人是龐居士龐居士是個長者家

庭很富有他學佛之後把家裡所有的財寶裝上大船划到江當中在

船底打個洞隨船統統沉入江底他不要了有人就問他說「大居

士你那些財寶自己不要了拿去救人不好嗎」我們聽起來有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四

理龐居士卻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心多清淨貪才能斷得

乾淨做好事貪心還是斷不乾淨藕斷絲連

菩薩有普度眾生之願絕不貪圖度眾生所以度眾生的事業隨

緣智者大師就示現這個境界教導後人他雖然是天台宗第一代祖

師一生弘揚《法華》他最後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時弟子們請

問他的境界他非常謙虛告訴他們如果我要不領眾可以得到理

一心不亂上品上生因為做住持要管事要領眾所以對自己損

失很大五品位往生在寺院裡面領眾是機緣大家推舉你你義

不容辭要做沒有人推舉你不要去爭我們要的是清淨心要的

是理一心不亂要的是放下萬緣古來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示現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作客不管人家

供養我什麼樣的精舍都叫旅館住一天算一天隨時可以離開絕無

三正釋經文

二四五

掛念這才能夠去得了極樂世界如果你有一絲毫掛念這是我的財

產這是我的精舍那就糟了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

不到一定又拖著你生死輪迴出不了三界

自惑為愚惑他為痴愚痴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

大乘於諸諦理不能明解過於漆墨

這是解釋三毒裡的愚痴愚痴就是無明三毒貪瞋那個相

雖然很猛厲實在講還容易斷唯獨愚痴難斷所謂是藕斷絲連最

不容易斷乾淨三無漏學就是對治貪瞋痴三毒煩惱的以戒學來斷

貪以定學來斷瞋恚以慧學來斷無明所以智慧不開無明就沒有

法子斷愚痴自己迷惑叫愚讓他人迷惑叫痴是不是有意不是

有意的甚至於還是好心自己走錯路不知道別人來問路的時候

還指出這條路讓別人走所謂是以盲引盲這就叫痴愚只是自己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六

障礙痴才造業還帶累別人特別是邪知邪見自己的見解錯誤不

曉得所以為別人指路相當不容易在佛門禪宗有個公案百丈大

師他所遇到的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就是愚痴所

遭的果報貪瞋造的罪重殊不知愚痴路指錯了延誤了他人的

法身慧命這個過失更重在六度裡頭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夠破除愚

愚痴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道理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信自己的意思就是避免愚痴造成

的過失證得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羅漢稱之為正覺他

的見解算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換言之見思煩惱未斷之前所有的

知見都不正正因為自己知見不正修學就好比是不認識路佛教誡

初學要「四依法」四依法是原則是綱領「依法不依人」「依

義不依語」語就包括文字在內要依裡面的道理不要執著於言

三正釋經文

二四七

語文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一條是「依智不依識」我

們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要遵循這四個原則

修學一定要親近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當然證果那是最好的

但是這種人可遇不可求第一等的老師是證果的不得已求其次他

自己有修有學所謂的解行並重對於一切經的道理他理解又能真

正用功修行找這樣的老師來領導就沒錯實在找不到有解無行也

行只要他理解得很正確我們接受過來自己修行他本身修不修不

要理會換言之我們只要他指路不要他帶路他講的道理方法

很對他指的路沒錯就可以這是三等的老師都屬於善知識對我

們初學來說非常重要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經裡面教誡弟子第一個條件就

是要親近明師「明」不是有名氣而是有學有解有行好的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四八

師可遇不可求是你前生所修的緣分沒有這個緣分自己真正要發

心唯有求古人古人怎麼個求法為古人私淑弟子就是求古人的

註解真正好老師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指導你一條明路指導你

一條捷徑幫助你開悟好學生跟著那個老師不開悟不離開對於

老師教導百分之百的依從這叫師資道合所以真正想成就我們修

學第一個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要有一個好老師

我學佛大概是過去的善根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親近章嘉

大師每個禮拜天到他那兒兩個小時跟他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

寂之後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介紹了台中李老師到李老師那裡去了之

後他問我過去看過些什麼經親近過哪些善知識我一一報告李

老師說你今天來跟我學必須全部從頭來完全聽我的沒有經過

我同意任何人講經不准去聽任何經論註解都不准看我在他會

下十年我得了利益那就是聽話他怎麼說絕對服從不敢有異

三正釋經文

二四九

議專心跟他學

所以求學唯有誠敬二字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親師訪友你能有幾分成就完全在你有幾

分誠敬之心老師的教學看起來是非常的專制其實有大道理老師

這種教學就是怕邪知見滲透進來對你的修學造成障礙道理在此

《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此地講「邪畫諸見」

就是《楞嚴經》裡所說的知見立知立是建立畫也是建立的意思

「邪」邪者不正「見」就是見解就是你心裡面起許多的見解

凡是見解都是錯誤的下面這幾句是邪見裡頭最重的也可以說愚痴

至極了「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生死輪迴

「謗毀大乘」不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人毀謗大乘以今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〇

佛法來說南洋小乘國家就毀謗大乘不承認大乘所謂「大乘非佛

說」為什麼他們沒有見過大乘經以為大乘經不是佛說的其實

大乘經都傳到中國來了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他主要弘法的幾個基

地都在恆河流域泰國在它的東方錫蘭在它的南方大乘佛法從西

域也就是現在新疆一帶流傳到中國中國人的根性適合大乘的教

學大小乘的經典都到中國來了但是在南洋只有小乘經典沒有大

乘經典小乘國家只相信有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相

信還有別的佛這是講毀謗大乘不但包括這些不學佛的人甚至於一

些學者也包括了小乘在內

「於諸諦理不能明解」諦理就是真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

理不能明白不能了解不明不解的程度是「過於漆墨」漆是黑

漆漆跟墨都是黑的拿這個來比喻無明愚痴怎樣破愚痴這是

最重要的一樁事先修戒修定戒與定都是修福如果從定當中開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一

慧了戒定就變成功德如果戒定不開智慧這個戒定是福德所以

功德包含福德福德不包括功德由此可知修戒的目的是得定修

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不能住在定中分別定中的境界執著定中

的境界智慧就不能開那就住在定境了

所以於一切法不但是色法包括心法定中境界都不可以分

別執著功夫才能向上提升才能漸漸的進步不然就造成障礙愈

是往上境界愈細愈要留意要像《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這個心不能住這個功夫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從初

下手就可以做一方面依靠經典一方面不住經典我們依照經典理

論方法努力去修學可是心裡面不分別不執著即相離相這樣

進度就非常之快這在佛法講善學如果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把無

上的佛法都變成世間的福德因緣修世間的福報去了這是不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二

這個也相當的微細總得要慢慢的去體會戒律是根本法不在

戒律上奠定基礎不會有成就的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打地基的房子

只能蓋個茅蓬絕不能蓋樓房一蓋樓房就倒了換言之要是捨棄

戒律不認真修學將來的成就就是小茅蓬的成就那是什麼人天

程度即便是人天大概也只有到欲界天色界四禪都得不到都不

夠資格可見得戒律的重要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對我也了解得很清楚我相當頑固

不太容易接受人家的見解又非常的傲慢我在二十一二歲的時候

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裡面講到我自己求學的態度師天地老師是

天地法自然取法乎大自然友古今聖哲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

子跟我做朋友這篇文章狂妄得不得了目中無人但是我對這些

老師的確非常恭敬所以他們肯教我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三

章嘉大師在三年當中每次談話完送我走的時候總會輕描淡寫

帶一句「戒律很重要」似勸勉又不像勸勉這句話我聽了恐怕總

有五六十遍的樣子所以印象非常之深可是始終沒有把我喚醒

我從沒有重視過因為那時候有個觀念戒律是生活規範就跟儒家

的禮節一樣懂得它的原理原則就好何必學古老的生活方式這個

時代禮是講恭敬心儀式是隨時代而變的所以我跟章嘉大師三

年沒有拜過章嘉大師見面都是脫帽一鞠躬大師還是不捨棄我

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曉得我的毛病

到他圓寂之後我們有一些人多半都是他的弟子搭了兩座帳

蓬守在大師靈塔旁邊我在那個帳蓬住了三天三天日夜的在那裡

想這三年當中大師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就是「戒律很重要」

這句話印象很深大概總是有點意思要不然不能說這麼多次這一

留意就忽然發現了一個道理世間的禮是我們凡夫的生活規範這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四

生活規範是會隨時代地區不同而有所改變的戒律是凡聖的分水

嶺不能改變一改變就是凡夫我發現這個道理肯定了戒學的重

要戒律教你放下經論教你看破有經論看破了但是沒放下不

行小乘人他有戒律放下了沒看破守在定境當中所以也開不

了智慧由此可知三學相輔相成才能真正開智慧破愚痴煩惱

貪瞋痴唯獨愚痴難破那就是自己的成見自己的見解太堅固

不容易捨棄掉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就是遇到一個好老師也經

過這麼多年的修學才覺悟老師那個時候為什麼不給我講講了我絕

對不會接受不但不接受還有相對的抗力換言之我自己覺悟這

個時間還要延長所以他就輕描淡寫真正是大慈大悲可見得善於

教學的人那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的好老師恩

德至大沒有他們的指點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怎麼會覺悟怎麼能

夠接受大法

三正釋經文

二五五

經云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

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痴由妄塵所蔽無明所

覆銷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矣無盡下結

《楞嚴經》上這幾句經文前面兩句也是說明菩薩反聞聞自性的

功德能夠銷塵旋明銷是消除消除所緣的妄塵就是六塵六塵

都是虛妄的他能夠捨離六塵六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法塵法塵就

是邪知邪見就是見解菩薩能把這些妄想見解統統捨掉心地清

淨回歸到光明就起照的作用

「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這是相法界是盡法界

就是今天講的宇宙整個宇宙與自己的身心圓融了沒有界限沒有

障礙像琉璃一樣透明潔淨一塵不染這個世界就是《華嚴經》

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清涼大師所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六

礙觀世音菩薩以自己證得的根本智加持一切愚痴的眾生「能令一

切昏鈍性障」昏是昏迷鈍是遲鈍以昏鈍為性的這種障礙能障智

慧能障智慧的就叫做愚痴菩薩以神力來加持能令這些眾生連

「諸阿顛迦」都能「永離痴暗」阿顛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

沒有善心的人愚痴到極處了邪知邪見撥無因果都叫做阿顛

迦即便愚痴極重的人他要是能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

的智慧光明威德神力也能夠加持他幫助他開智慧永離痴暗這

是菩薩有這種智慧德能幫助貪瞋痴三毒煩惱特重的眾生他們也

能夠離開三毒

十二大願是以這一段為中心因為三毒要是離了前面七難自然

沒有了後面二求當然圓滿有求必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三毒這一

段經文是關鍵的所在要特別的重視經上告訴我們要「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

三正釋經文

二五七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最大最圓滿的利益『是故眾生

常應心念』免七難著重在口念口業離三毒這要意念意念的力

量比口念要強得多口念能跟觀世音菩薩感應免除眼前的災難三

毒是根本要想離三毒要意根受持菩薩的聖號才能得到感應拔

除三毒

己三應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

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

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二求就是求男求女命裡頭沒有子女能求得到在一切祈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五八

當中特別提出這樁事情來可見得世間人一切祈求是以這個為最大

以這個祈求為最普遍求名聞利養有的人他不見得喜歡講到子

女沒有一個人不想要好的子女所以特別舉出這個例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子則絕嗣矣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

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輕傍人所咲也又婦有七失

容惡邪婬性妬不事公姑

貪食拙懶無子前六猶可

無子最苦故獨標女人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話在中國固有文化裡面可以說

是教條「無子則絕嗣矣」中國的社會是倫理的社會倫理社會最

重要的就是祭祀《禮經》五禮裡面第一條就是「吉禮」如果沒有

後嗣誰來祭祀這是我們文化的特色也是我們文化的根本自古

以來皇帝得到政權第一樁大事是建家廟他要祭祀祖先皇帝的

三正釋經文

二五九

祠堂叫太廟老百姓祭祖先的地方叫祠堂這是第一樁大事與這個

同時的就是典章制度制禮作樂這才成為一個朝代

古時候國家一共有三個大祭典第一個是祭祖先這是根本第

二個是祭老師就是祭孔第三個是祭忠烈對國家民族有貢獻

為國家民族而死難的先烈有忠烈祠三種祭祀是以祭祖先為根

本如果說連祖先都沒有了祭老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祭祖先

是大根大本「慎終追遠」我們應當要建立百姓宗祠這是我們精

神團結的象徵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代表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

輕」這個婦就是婆婆她的公公婆婆瞧不起她「傍人所笑

也」所以女人沒有子女確實是相當痛苦的在過去因為特別重視子

嗣這個問題就很嚴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〇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有福無智則識劣見

淺必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昇慧則名聞博遠

「福慧男者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慧就是聰明有些

人很聰明但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在古時候所謂窮秀才他聰明但

是沒有功名沒有地位又沒有財富貧賤一生這就是有智沒福

「有福無智則識劣見淺」有些人有福報做生意發大財或是也

做官但是糊塗官他見識很淺沒有智慧處理事情常顛倒是非

什麼都請教別人聽命於別人自己沒主意沒主張這就是有福報

沒智慧像三國時候的阿斗他有福報做皇帝如果不是諸葛亮幫

他早就亡國了所以一定要福慧具足但是福慧具足的確不容易

又有福報又有智慧這很難得

經云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一

能遍十方供養微塵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

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觀世音菩薩的大願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願願都會兌現可

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經文告訴我們「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有

求於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要修禮拜無論是求消災還是求消業障(離

三毒是消業障)或者是求其他一切的事物最好是口念心憶身

禮拜都有一定要這麼修拜佛確實消業障而且還是很好的運動

能強身健體古來大德們每天總要拜上幾十拜幾百拜拜佛在養

生之道裡面是最上乘的肉身相當於一個機械需要運動不運動就

老化了拜佛是身運動心要清淨拜佛時一心憶念觀世音菩薩聖

號這個修法非常之好

求男生男是大士融形涉世遍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二

使然

這是求生男的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裡把世間人恐懼

沒有兒子的理由歸納了三條第一個理由是年老體力衰了沒有人伺

候那是很苦的事情所以有兒女孝順老年時享福我們中國的教

育是福德智慧的教育童年少年的時候奠定智慧福德的基礎青

年中年服務於社會造福人群晚年時享福如果沒有子女晚年

就苦了第二個理由是他的家業沒有人繼承他的家族事業沒有付託

之人第三個理由是祭祀祭祀必定會斷絕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制

度是男子繼承家業特別是嫡長子繼承在古禮服裡面孝服是粗麻

做的不縫邊叫斬衰長子長媳兩個人穿的次子穿的孝服就縫

邊了叫齊衰孝服就減一等了為什麼長子有這麼重孝長子繼承

家業這是古禮裡面非常重視的現在不太講究這些年輕人都不知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三

本經只教給我們求菩薩的方法沒有說明菩薩加持神力的來源

菩薩能力的來源在《楞嚴經》上有講「融形復聞不動道場」

這是說菩薩修證的功夫菩薩能夠銷融四大之幻形旋復一真的聞

性證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不動道場所謂是「一乘寂滅場

地」也就是《華嚴經》講的「住不思議解脫境界」或者是淨土所

講的「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所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分身

或者化身親近十方諸佛國土遍事諸佛

「法王子」佛稱法王佛的學生就稱法王子但是法王子也不

是隨便能稱的要真正稟承遺教流通大法如世間子女繼承父親的

家業把它發揚光大榮宗耀祖佛弟子也是如此稟承佛的遺教

將佛法發揚光大弘法利生這是佛的法王子諸佛如來之長子觀

世音菩薩當然是法王子用這種力量加持那些無子眾生有求必應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說他自己的一段故事他就是母親祈求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四

菩薩而生的不過他五歲的時候父母就雙亡是他的叔父伯父把他

撫養長大以後出家為法師弘法利生確確實實是不容易下面一段

是講求生女的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則容惡形衰有相不端

者則早孤少寡今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有相

則招錄敬故云眾所愛敬

這一段大意是說明女子必須端正有相才能為人寵愛且尊敬在

德行上這才完備在《楞嚴經》上這段經文意思就更明顯了

經云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

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求

三正釋經文

二六五

女生女是大士圓通含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聖力甚

大無所不與也

「六根圓通」圓是圓融通是通達就是前面所講的「一根

返源六根解脫」這個地方就是經裡面所講的「明照無二」六根

靈明的照用無二無別所以「立大圓鏡」就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

智這是果地上轉的(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有這種能

力才能夠「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特別說明一切「祕密法門」這

裡面就含著有坤德的意義在裡面「含十方界」能夠含裹十方諸佛

世界能夠領受諸佛的法門所謂是大小權實顯密都能夠受持

而不會忘失承順就是女子的德行受領就是閨門重要的條件所以

說這麼多與求女都相應這樣法界無子眾生要是求女兒的觀世音

菩薩能夠以威德神力加持滿其所願誕生端正福德柔順之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六

外面所謂是品德莊重容貌端正這就是有福內裡面性情柔順貞

靜幽嫻這就是有德有福大家見到喜歡有德人家見到敬重

既喜歡又敬重真正是難能可貴女德圓滿觀世音菩薩能滿眾生之

願這是我們應當要求的

無盡下結別答已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是這一段的總結

己一勸持

三正釋經文

二六七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

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處是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最重要是三業受持這才是修

學的不二法門經文裡非常的明顯『恭敬』就是憶持心要存著恭

敬心『禮拜』是身業『受持』是口業就是一心稱名這樣的修

學是『福不唐捐』

心敬身禮所獲之福終無窮盡故曰福不唐捐謂福不虛

棄而得真實之益也

「不唐捐」就是不虛棄不落空的意思「謂福不虛棄而得真

實之益也」此處我們最應該注意的事情就是心敬怎樣才叫敬敬

的標準何在敬之一字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心一心就是敬二心就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六八

敬通常敬前加上「誠」字誠就是一心曾國藩在他的筆記裡註解

誠字他說一念不生就是誠這與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意思相

同誠就是敬可見得這是修學關鍵的所在身禮拜口稱名內存

一心要這樣的修學法

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修學綱領原則念佛人如果不懂

得這個原則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得一心也不會有感應持

咒的人不懂這個原則那個咒就不靈別說佛門就是世間法也重視

這個原則所謂誠則靈外道畫符念咒他念那個咒一加持就靈

但我們念那個咒就不靈咒語一樣發音也一樣為什麼他靈我們不

靈他懂得祕訣他畫符時第一筆下去到整道符畫完心裡面一念

不生這個符咒就靈

咒要念得熟畫符時符也要事先畫得很熟畫得不熟心動個念

三正釋經文

二六九

頭那就不靈了為什麼祖師大德要我們讀誦大乘經論因為我們心

裡的妄念斷不掉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念上五分鐘大概就有許

多妄想在裡頭想伏也伏不住因此初學背誦大經主要是伏妄想

因為一句佛號當中摻雜著妄想自己可能不能覺察背經當中打個妄

想或是背不出來或是句子念顛倒念錯了這樣立刻就能發覺

所以背誦經典就是修行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

行是大乘戒當我們一心在背誦經典的時候心裡不會有惡念豈不

就是諸惡莫作嗎不但身口不造惡心也沒有惡念小乘戒就具足

了經是從佛心性般若智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我們背誦經

典就是眾善奉行可見得戒全都包括在其中背誦要專心不專心就

會背錯就會背落了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從「如是我聞」

到「信受奉行」一部大經字字了了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〇

倒這就是慧背誦經典的目的不是叫你研究一研究戒定慧就沒

有了這是修根本智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一面讀誦一面想經文的意思這是世間人的讀誦變成世間

的學術不是佛法佛法是求根本智在日常生活當中戒定慧有漸

次有圓融讀誦經論的時候戒定慧是圓融無次第的就是一次完

成這叫修行所以讀誦是一個修行法門但是你得要會讀誦如果

不會全落在世間法裡面去了初學的人讀誦大經好處很多等到自

己戒定慧成就了根本智現前再學持名像蓮池大師一樣一天到晚

就一句阿彌陀佛古來大德許多人就是一句彌陀他不念經也不

拜佛也不持咒就是一句佛號我們現在念佛前面唱讚念一卷

《彌陀經》那是攝心的心散亂念一部經讓心定下來清淨心持

名才有功德才有用處所以功夫是在持名上不是在念經上念經

只有攝心的作用如果自己心地清淨不散亂經念不念沒有關係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一

心散亂的時候念一部經收心古來大德們的心常在定中所以不要

誦經單持名號就可以

持咒特別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是以持六字大明咒最多六字

大明咒簡單愈簡單愈有效果效果從什麼地方來勘驗臨命終時

最後那一剎那過去台中李老師講過臨命終時這是輪迴往生的關

頭如果受持的咒長容易打妄想這個時候愈簡單愈好把你領到

正道上去這是關鍵的時候迫切需要的時候所以這一句佛號要念

得熟當

然我們更要重視平素的訓練能夠念到一心或者是念到功夫

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差別不等有上品成片中品成片下品成

片上品成片的人就可以生死自在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願意再多住幾年也可以中品的功夫成片可以預知時至真正是福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二

唐捐念

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兩樣決

定有同樣效果的所以在此處我們不要疑惑可是一般說起來既然

是求生淨土我們是以念佛為主加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原則都是一

樣一定是一心稱念這是有特別的祈求求消災免難不但為自己

祈求要為一切苦難的眾生祈求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念阿彌陀佛

是自利念觀世音菩薩是利他自行化他這才是菩薩道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辯形質但述名論德若

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

「既不辯形質」形質就是觀音菩薩的樣子有很多人問觀

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幾百種

經上也說得很清楚菩薩現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三

身佛身都是男子相沒有看到女子相的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他就現菩薩身菩薩身裡面有女相菩薩既然可以示現佛身來度眾

生佛又現的男相菩薩自然也可以現男相中國人習慣把觀音像都

塑成女相這個形相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裡面所以一提到觀音菩薩

一定就是女相一定是身著白衣就認定這個相才是觀音菩薩如果

換成另外一個形相就不是觀音菩薩這是我們凡夫的錯覺其實觀音

菩薩與一切眾生現同類之身本來無相無相他能夠現一切相無相

無不相所以我們只稱名就好知道他的功德對於眾生有不可思議的

利益就行了不要去著相持名就好所以佛在此處勸我們持名

下面一段是「格量」就是校量比較的意思

己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四

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

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

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

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六十二億舉名號多盡形壽時節多四事具足福田多

若復有下正格量良以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

則非多同入實際正等無異也

佛當年講這部經是在靈鷲山距離恆河不遠所以佛說到數目字

之多常以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的沙像麵粉一樣非常細那裡面

的沙有多少沒法子計算一條恆河的沙都是天文數字而佛在這裡

舉的是六十二億條恆河的沙這真是不可說不可說

三正釋經文

二七五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

服臥具醫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佛教的四事供

養對於出家修道的人對他的供養就是這四樁事情飲食佛陀在

世的時候托缽見到出家人來托缽一定要供養衣服三衣衣服

破了或是缺少了供養他衣服臥具在印度就是墊在身底睡覺的一

塊布生病的供養醫藥這是人在世間最低的生活標準修道人清心

寡欲知足常樂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我們供養也很容易

出家人生活簡單一生不求人縱然修行不能成就這一生欠別

人的債少出家人對於常住物要愛護要惜福有意無意毀壞常住

物戒律的結罪是對十方結罪它不是對一個人我個人的東西你

損壞了你賠償對我一個人結罪只一個債主常住物是十方出家人

都有分不只在我們這兒有分只要是出家人都有分不但這個地球

上出家人有分他方世界無量無邊恆沙世界只要是出家人統統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六

有分造這個罪是向十方結罪所以這個罪不通懺悔為什麼偷盜常

住物偷一點點罪都在阿鼻地獄因為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

它的主人要想到它的主人那麼多才曉得這個罪多麼重所以戒經

裡面講「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它有道理在

毀壞公物這個結罪也很重譬如台北市政府的公物那是台北市

民納稅所建立的要是把它破壞那是向整個台北市民結罪世間人

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明瞭千萬不能毀犯公物更不能毀犯常

住物四

事供養是修福持菩薩名號又盡形壽供養這麼多菩薩『於

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這是釋迦牟尼佛舉這個

比喻問無盡意『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

三正釋經文

二七七

劫不可窮盡』此處的「一時」不是指印度的一時而是指一念

只是有這麼一個時候偶爾發了這個心一心稱念菩薩名號「禮拜

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這真正不可思議前面一個人是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並且盡形壽以四事供養而此人只是一時

(

就算是印度的一時中國的四小時也不過現在一個上午而已)

持觀

音菩薩名號禮拜供養他們兩個人所得的福報居然相等這個不可

思議而且這個福是「百千萬億劫」都享受不盡一心稱名一心禮

拜要緊的是在一心

這就是說明持一尊菩薩名號跟持無量菩薩名號沒有兩樣我們

千萬不要有疑惑有些同修確實有許多的困擾譬如學佛了早晚課

念很多經典《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心經》helliphellip

還念好多咒念好多佛菩薩名號好像一個沒有念到佛菩薩大概要

怪他所以自己累得不得了其實早晚課就念一卷《彌陀經》念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七八

遍往生咒再就是念佛號念完做三皈依這功課就非常圓滿了

佛在經上說念一尊菩薩一尊佛的名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

諸佛菩薩的名號統統都念到了為什麼一心稱念所得的福德無二無

己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前面這一個大段落的總結歎歎是讚歎無盡意菩薩在法華

會上代表我們佛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說佛叫無盡意菩薩『受持觀世

音菩薩名號』就像前面所說的得到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經云十四者此大千界現在世間六十二億恆沙菩薩修

法垂範方便利生各各不同

三正釋經文

二七九

《楞嚴經》裡面講得比此處要清楚六十二億恆沙菩薩在哪裡

就在我們娑婆世界就在這個大千世界可見得菩薩的數量太多太多

了我們說遇不到佛菩薩那是我們自己想錯了佛菩薩一天到晚就

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是有眼不認識他因為觀音菩薩的樣子絕不是像

我們此地造的像那個樣子為什麼這些菩薩修法垂範方便利生是

各各不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修學種種不同的法門但目的都是

利益眾生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無二路就是利益

眾生由

此可知這些住世的住在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代轉法輪

度眾生的菩薩們就有六十二億恆河沙數之多這是佛與大菩薩他

們現量境界當中親眼看到的這些菩薩教化眾生可以說方式太多

了有的用權巧方便有的用真實法門有的現順境界有的現逆境

界像《華嚴經》五十三參有些示現在佛門出家修行得道有些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〇

現在外道有的示現在順境利益眾生有的示現在逆境利益眾生方

便門從大綱領上說不外乎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

說各各不同

下面一段也是《楞嚴經》上的經文說出菩薩能力的來源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

六十二億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一切眾生持他的名號與受持

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是相等的法華會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

出來的兩經合參我們應當要相信

由大士真得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異故也

經文讀到此處也告訴我們一樁事實一個修道的人如果看到有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一

人讚歎他人自己不歡喜或者有嫉妒障礙這個人不但沒有得道

連道心都沒有真正有道心的人聽到別人讚歎他人跟讚歎自己無

二無別所以在接觸大眾觀察人的時候可以從這上面看有道心的

人萬法是一體別人得福報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樣別人受痛苦就像

自己受苦一樣別人得到福報自己嫉妒心裡忿忿不平這是嚴重

障礙不但障礙證果連開悟都受障礙聽經也聽不明白因為他本

身有障礙除障要從此處做起首先要把心量拓開

丁一無盡興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二

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第一番問答是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原因稱之為觀世音前

面都答盡了現在無盡意菩薩又提出第二個問題來請教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大家曉得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是

極樂世界的後補佛既然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他為什麼到娑婆

世界來到娑婆世界他怎樣為眾生說法這裡面一切善巧方便又如

何這些問題我們也非常想知道註解裡有解釋

前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

因緣名觀世音

這是總結前面的意思

今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佛答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三

機云何遊問身業云何說問口業方便問意業身業現

相口業說法意業鑑機無謀而應遍逗一切亦名三輪不思議

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

無盡意菩薩這一問問的意思非常圓滿「意業鑑機」鑑機

就是觀機「無謀而應」謀就是計謀也就是念頭菩薩不起心

不動念無分別無執著就是無謀的意思自自然然與眾生感應道

交「遍逗一切」就是應一切機一切眾生「亦名三輪不思議化

也」「

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這兩句話很重要道

前就是沒有成道以前像我們現在這個地位沒有證道我們觀機往

往就不正確教給別人的法門就不見得有效果那就是不對機觀世

音菩薩成佛之後再退居菩薩地位上那他的觀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四

樣教化眾生觀機是第一要做的也是最難的一樁事情能夠觀機

才能夠教學觀機要拿現在教學來說就是心理教育老師如果不懂得

學生的心理教學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教師一定要懂教育心理學

下面是釋迦牟尼佛的解答

三正釋經文

二八五

戊一正答普門法

第一段「正答普門法」第二段「勸興供養」第三段「總結神

力」正答普門法又分為兩個小段這兩小段都相當長

己一普門圓應

初普門圓應二結略指廣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

為十界身少菩薩地獄二界結文以種種形該之三十三身其類

分八初聖人身

普門圓應裡面說「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

身少菩薩地獄二界」但是在結文裡面又說「以種種形該之」

該就是把它們都包括了三十三身裡面分為八類就是八個小段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六

庚一聖人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

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

為說法

四聖裡面略了菩薩因為他現在是菩薩的身分本身就是菩薩

所以菩薩就不必講了『應以佛身得度』必定是度菩薩菩薩無論

是權教是實教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目的是成佛觀世音菩薩就

可以現佛身來給你說法這個三十二應身「普門品」經文說得簡

略《楞嚴經》講得詳細

具答三業之問應以之言答方便意業問也何以知之意

三正釋經文

二八七

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隨而應之現身答身業

問說法答口業問

這就是觀機看看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應該示現什麼樣的身分

應該給他說些什麼法門「隨而應之」所以如來這一答將無盡意

這三問都圓滿答覆

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妙圓應以佛身

應之大士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入三摩地」著重在入字可見菩薩現佛身為人說法他是

有條件的就是這位菩薩已經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快要成佛了才

現佛身說法初住菩薩就開始入三摩地了就是《楞嚴經》講的楞嚴

大定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開始證得了證得之後並不圓滿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八八

須要進修無漏以圓教菩薩的果位來說大概就能了解一心不亂裡面

的狀況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不

亂在《楞嚴》裡面叫入三摩地禪家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許多

位次程度高下不一樣教下講大開圓解也有四十一個程度不相同

的位次所以他必須要進修入三摩地是初住到勝解妙圓是等覺

菩薩從初住修行到等覺快成佛了這個時候幫助他他就證得圓滿

的果地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是梵語辟支譯為緣佛譯為

覺辟支佛有兩種一種叫獨覺一種叫緣覺獨覺生在沒有佛法出

現的時期他斷了見思煩惱證得偏真涅槃就成為獨覺這也不是

偶然佛在經上說得很多小乘初果須陀洹見道之後天上人間七次

往返就證阿羅漢果當他證果的時候世間有佛出世有佛法他

就是緣覺如果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佛出世也沒有佛法他就變成獨

三正釋經文

二八九

覺由此可知見道之後確實是剋期取證這個時間是可以排成進度

表的大

乘的見道位就是初住菩薩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見道而

後才修道修道之後才證道道都沒有見到修什麼沒有見道在那裡

修不叫盲修瞎練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我們一聽到就生氣這一

生氣那就是盲修瞎練真正修道人哪會生氣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

動是小成就總算是不被外境所轉了有沒有見道不見得但是這

樣的人有資格學道了逐漸往見道位上走在小乘叫初果向在大乘

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八風吹不動外面的境界風搧一搧心就動了

那是凡夫修行不會有成就的到八風吹不動的時候修行功夫能得

受用境界風一吹就動這個修行不得受用古人把它比作水上的浮

萍隨著流水到處飄蕩沒有根八風吹不動不隨境轉了可以修

到功夫成片修別的法門得的利益少修淨土法門得的利益多因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〇

功夫成片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修見道位道還沒有見

到但是能往生西方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是難信之法我們

應當要記取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斷十二緣勝性現圓即現辟支身若

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即現聲聞身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聲聞是修四諦

法四諦是苦集滅道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必須是四果向的羅漢

快要證四果了在這時候菩薩現他的同類身來幫助他法門亦是如

此譬如有人想修《法華經》那個去幫助他的法師一生是專修《法

華經》的他去度他會特別容易為什麼他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能

夠敬信他就得利益如果他想修《法華》而我是學《華嚴》的

他對我就會半信半疑你學《華嚴》沒有學過《法華》你怎麼能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一

教我恭敬心跟信心都不具足不能得利益道理在此地

所以觀音菩薩為什麼要變現這麼多身分真正為了利益眾生

諸位要記住一句話成功與否就在敬信如果他要證辟支佛果觀音

菩薩現菩薩身來他敬信不具足沒有十二分的敬信菩薩幫忙的時

候力量就不大他想證辟支佛菩薩現同類身遇到辟支佛他敬信

具足為他說法要說同類的法他修十二因緣就給他說十二因緣

法他修四諦就跟他說四諦法他才歡喜全程可以肯定的接受

他就成就了所以菩薩不得不方便示現同類身這也正是菩薩大慈大

悲之處

佛法傳到中國祖師大德深明佛意建立各宗各派這就是菩薩

的分身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能夠成就一切眾生佛經從印度流傳到

中國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三千多部而這三千多部經典中為大眾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二

特別喜愛的緣分特別深的也不過百十部而已數量不多

庚二天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

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

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

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

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菩薩要度這些天王就得以同類身來度他們要不然也度不了

眾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一樣譬如有人出家想成佛想成菩薩想

作祖師有些人出家想做法師弘法利生有些人出家發心做事想做

住持做當家護持佛法住持當家是護持佛法的就好像在學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三

校他發心做校長做總務主任發心做法師的是當教員只教一個

科目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阿闍黎當校長的稱之為和尚這是最尊貴

的和尚可以不講經不說法但是所有課程是他安排的他有教育

規劃主持教化請優秀的學者專家來替他執行他知道如何教

學如何培養學生所以祖師宗師稱和尚法師是教員教員好

當校長難當功過是校長的不是教員的

眾生興趣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菩薩真正慈悲你有

什麼興趣他都可以幫助你都能滿你的願有人志向可大了人間

國王他都沒興趣他要到天上去作天王觀世音菩薩也能幫得上忙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是梵天主梵天是色界第一層天第二層叫

光天第三層叫淨天第四層叫福天這是四禪天菩薩一定教他修

四禪八定四無量心才能夠真正滿他的願望到大梵天去作天主

菩薩這個時候也示現成大梵天王你要想作大梵天王我教你現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四

類身他就相信了

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作玉皇大帝這個人有雄心他

要到天上去當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也能幫他忙菩薩為其說上品十

善以及統御諸天教化天人的方法做個智慧的天主

『應以自在天身』就是欲界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裡面自

在天人的福報最大他一切的享受都是下面五層天人供養的所以叫

他化自在天觀音菩薩也現同樣的身分給他說上品十善之法成就

自在天的福報

『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羅天是色究竟天就是第四禪的天

頂叫大自在天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大自在天是色界最高的

一層菩薩示現摩醯首羅天王的身分給他說法給他講四禪八定四

無量心他修學圓滿果報在三界之內無比的殊勝得大自在天的果

三正釋經文

二九五

『天大將軍』也有一類人有這個志願你對這方面有興趣菩

薩就現天大將軍身來教導你教你兵法教你如何統御軍隊天大將

軍除妖降福賞善罰惡保護世間的國土是這一類的天大將軍以

韋馱菩薩為代表他所示現的就是天大將軍身

還有人發心作天王天王是統理鬼神『應以毘沙門身得度

者』「毘沙門」就是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確實有些人常跟

鬼神打交道譬如有些外道役使鬼神駕乩扶鸞常跟鬼神打交道

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跟鬼神打交道一切是聽命於鬼神鬼神叫

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是鬼神的部下志向不大如果他發大心

這麼多鬼神有這麼多力量我去當他們的頭目我來管他們你如果

發了這個心觀音菩薩也能幫助你給你說統領鬼神的法門叫你去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六

作四天王統領鬼神四天王是大福德的鬼王對上他能伺侯玉皇大

帝對下統領一切鬼神他是佛門裡面的護法護持眾生國土觀音

菩薩也有這個能力示現同類身幫助你成就

這段經文給我們許多的啟示佛門廣大無邊絕不是以一個方法

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庚三王民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

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

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是講世間的人道『小王』就是人間的國王為什麼稱之

三正釋經文

二九七

為小王比起天王轉輪聖王要小所以稱之為小王這一段說的是

在社會上有相當地位的人我們一般人的志趣是不相同的像此地講

的國王長者宰官在今日來說都是從事政治工作的人他對於

政治有愛好中國自古以來所謂政者正也為政以道為政以德就

是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服務老百姓為目的如果有人發心想做一國的

領導人觀音菩薩也能夠幫助他達成願望那就是示現一個非常仁慈

的國王給他談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希望他能做個有道的明君

將國家治理好這是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長者』印度的長者跟我們中國稱的長者有不同之處必須具

備十個條件才能被尊稱為長者哪十個條件第一他是貴族出身

印度自古以來階級制度非常嚴格這在中國是沒有的在中國常有布

衣宰相貧賤的人發憤努力一樣可以做到宰相可以做到大富長

者可是在印度不行印度階級限制得太嚴從政在社會上居領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二九八

地位的只有剎帝利跟婆羅門所以他的出身一定是貴族第二在

社會上要有相當高的地位高級官員第三要有財富在中國過去

做大官的家裡清貧的人很多是貴而不富在歷史上好多宰相真是

清官真正是替國家替老百姓辦事像宋朝著名的宰相范仲淹死

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他的清廉值得我們尊敬第四有威嚴第

五要有智慧第六年長在中國古時候至少要四十歲以上太年

輕不能稱為長者第七行淨就是他的生活非常清淨身心清淨

第八非常有禮貌絕沒有傲慢的習氣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很謙虛

有禮貌第九在上位的人讚歎上位是指國王第十老百姓尊敬

他依歸於他具備這十個條件才能稱之為長者所以把長者列在宰

官之上如果有人願意在這個世間做一個長者年高德重眾望所

歸觀世音菩薩就現長者身給他說法說什麼法說布施波羅蜜廣

結法緣仁民愛物才能為全國老百姓所擁戴國王大臣對你讚歎

三正釋經文

二九九

這是國家的善人國之寶

『居士身』此地講的居士不是現在佛門所說的居士居士也列

在宰官前面就是《二十五史》傳記「隱逸傳」中提到這類人我們

一般稱為高士他並沒有出家他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修道的是

隱士一類的他們是讀書人有學問有品德而且多才多藝卻不出

來做官但他們對國家社會貢獻很大這個貢獻就在於他所表現出

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的處世態度教大家知足常樂不求名聞

利養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到社會免除世人之間很多的爭執他不是

沒有能力求不是沒有能力爭他有學問有能力有才幹他可以

爭的他不爭何等的清高他是身教不是言教做出榜樣讓大家

效仿這個影響力非常之大對於一個國家長治久安有不可磨滅的功

德所以歷史上給他們作傳的道理在此地應以居士身得度的菩薩

也能夠幫助他們給他們講清心寡欲潔己修身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〇

『宰官』泛指官吏唐朝漢朝的宰相叫同平章事同是指和皇

帝一起統理國家平是公平處理政事對待老百姓要公平章是公

開明顯擺在那裡大家都看到沒有祕密公平這樣辦事老百姓

才會心服口服大家能夠信任政府擁戴政府宰相這個名稱很有意

義官是指地方官吏像現在的縣市長之類如果有志於治理國家

輔佐政府為國為民移風易俗菩薩就現身為他說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的道理菩薩真正是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婆羅門』在印度是屬於宗教婆羅門教這個宗教的歷史比佛

教還要久遠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就傳了好幾百年印度在從前是宗教

之國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有九十六種九十六種大概還是知名度比

較高人數比較多勢力大的小的沒算在內婆羅門是其中勢力最

大的一派他們修四禪八定功夫好的能夠修到無色界天所以佛出

現在印度是有道理的印度人他修四禪八定對六道輪迴的情形看得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一

清清楚楚我們中國文化只到人道只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只到個人修養還不能夠跟六道往來而在印度當時

已經普遍可以跟六道往來所以佛示現在印度講宇宙講六道的情

況他們很容易接受

婆羅門是梵語譯為淨意因為他們自稱是大梵天王的後代

所以經中也常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梵志梵是梵天他們這些人的志

願就是希望死了之後能夠生大梵天諸佛菩薩滿一切眾生的願眾生

有什麼願望菩薩就現同類身教他修行達到他生天的目的此地

以婆羅門代表世間所有的宗教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宗教徒傳教師都

要尊敬我們如何尊敬佛菩薩對他們就如何的尊敬這是絕對正確

的分別執著是迷惑顛倒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是凡夫離開分別執

著才是覺悟的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二

庚四四眾身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學佛

的現代稱之為居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現比丘比丘尼身樂持五戒即

現塞夷身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這是現出家的身分來說法「樂

持五戒」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出家不是樁容易事情出家人的

責任就是發願一生做個職業的教員出家人一般稱之為天人師是

老師的身分由此可知出家人要肩負弘法利生的責任要自行化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三

他對於「師」這個字才名符其實

實在說講經說法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多多少少與前

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連帶關係最低限度要發心護持道場所謂做內

護也就是要發心做執事好像在學校裡能力有限做不了教員可

以做其他一般職員職員是內護護持道場配合教員把佛陀的教

育發揚光大所以出家人一類學弘法一類學辦事辦事要正大光

明公正廉明將常住的事情做好使發心弘法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能夠安心研修教學這是講出家

在家的責任是以護持為第一以弘法為次之在家人也可以弘

法也可以做老師等於是兼任的教員出家人是專任的教員在家

人一定要護法沒有在家同修護持出家人不能生存護持最重要

是護法道糧四事供養還在第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四

護法特別要照顧新學的法師要發心做他的聽眾他講得不

好都要忍耐他看到天天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講得不錯」他

這個勇氣才能提得上來法師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沒有其他辦法能

夠訓練法師所以今天培養法師的責任落在優婆塞優婆夷的雙肩

上對於佛門所負的責任非常重大等於是法師的保姆對出家人生

活上的供養決定不能多夠用就行了

所以要懂得護法應該怎樣的護法應當幫助出家人向上幫助

他定慧增長絕不能障礙他更不能夠破壞他這是優婆塞優婆夷

的責任護持工作做得好無量無邊的功德

有志於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觀音菩薩一定幫忙能夠滿你的

大願庚

五婦女身

三正釋經文

三〇五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

身而為說法

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現命婦賢媛等身

婦女是主內的男子主外內外有別這樣才能夠治家治國

今日之下在意識形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婦女也離開家庭在社

會上與男子一樣的競爭甚至也有從政可是有沒有想到後果夫婦

兩個都忙於工作有得必有失小孩缺乏父母關愛家庭教育缺失

到小孩當了太保太妹做了敗家子那個時候麻煩就來了誰造成

的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教育自己要負很大的責

任從前做母親的人她們的貢獻比現在的婦女對社會國家民

族的貢獻在我認為是大得太多因為她們是國家民族的保姆國

家的賢人是她們細心培養出來的真正了不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六

國家有沒有賢人聖人出現就看母親有沒有盡到責任這是說

菩薩為什麼要發心為女子身就是為國家為民族為整個人類培養

賢人培養聖人將來能夠造福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責任何等的神

聖我們怎麼能夠輕視由此可知女人的責任原本就比男人要重得

多她得培養國家民族的幼苗把這樣一個重大的擔子捨棄掉去找

個輕鬆的工作做捨本逐末得不償失這是主內的意思沒有內

哪還有外要不相信仔細看看今天的社會會覺悟的

庚六童男女身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眾生不壞男根即現童男不求侵暴即現童女侵暴者謂

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

三正釋經文

三〇七

在古時候色情案件很少今天在報紙上幾乎天天看到為什

麼古人服裝穿得整整齊齊手都怕被人看見大家見了都尊敬今

天穿著過於暴露所以色情案件才會多由此可知中國古人的教

育規範的確是防非止過以社會來說是社會安定的根源以修

道來講這是道業的根本才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童男童女不是指出家的是指在家的雖不發心出家但是歡

喜獨身喜歡清淨自居菩薩也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

經文到此處是一個段落我們自己心願所求的希望能夠得到

菩薩都能應這是順求向下是逆著求求捨離現在自己有苦希

望能夠離開

庚七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〇八

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八部樂脫其倫菩薩皆現身說其本倫脫離之法

這是講八部鬼神八部鬼神也有他的苦處說到鬼神有苦處我

們能夠理解可是這裡包括『天』天人為什麼也不願意在天上過他

的好日子要捨離天上樂多苦少所謂「富貴學道難」向道的心

不容易激發修學就有障礙他捨離到哪裡去到人道來如果他要

想出離三界證得聖果天上修行沒有人間來得方便沒有哪部經上

說有佛在天上示現成佛的示現成佛必定在人間這就說明人身難得

而可貴可貴在哪裡就是人中修道最容易最方便諸佛菩薩教化

成熟的眾生都在人間天人中有些發心學道的在天上修學不方便

希望到人間來他要有這個意願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幫助他離

開天道降生在人間給他說無常苦空無我之法滿他的願

三正釋經文

三〇九

『龍』龍有四種第一種是守護天宮的龍第二種是興雲降

雨的龍第三種是開渡江河的龍第四種是守護寶藏的龍種類有許

多稱之為諸龍龍能變化在平常多半是變作人形可是牠在出

生睡眠瞋恚死亡的時候一定恢復到牠的本形這也是牠的苦

處除這個之外牠平常還有幾個煩惱痛苦第一種龍的鱗很骯

髒牠沒辦法清除常感覺到好像有熱沙燙自己身體一樣有這個痛

苦第二個就是風能夠吹壞龍的宮殿第三個就是金翅鳥以龍為食

常常要來吃牠所以龍也有很多的苦處

《阿含經》說這一類的眾生屬於畜生道多半都是瞋恚心太

重犯戒鬥爭但是牠也修福在先世修行福報很大以這樣的

業因才會墮在龍這一道裡面牠有苦處很想再回到人道來修行證

果如果牠發這個心觀世音菩薩一定會現同類身來給牠說布施持

戒忍辱柔和仁慈謙讓牠就可以離開那一道了因為這種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〇

行與牠那一道不相應牠就可以脫離這正是孔子所說的「物以類

聚人以群分」你跟他德行不同類自然就離開我們覺得做人太

苦把品德修養提升超過人道那就超越了一般超越到天上

去那還是不究竟所以佛叫我們修淨業把我們提升到西方極樂世

界的標準這是最好的一個辦法所以看到這些鬼神應當要覺悟

『夜叉』是梵語譯為疾捷他的速度非常之快又翻作勇健

他的身體很強壯有力氣夜叉有三類地行夜叉空行夜叉飛行

夜叉這些鬼神也非常喜歡佛法既然信佛法當然知道自己的苦

難他是以暴惡墮落在這一道只要他發心願意捨棄夜叉身願意

離開觀音菩薩就現夜叉身為他說持戒修福柔和忍辱之法何時

與他那一道的德行不相類自然就離開夜叉身了

離與合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看志趣相不相同志趣相同就集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一

合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就離開這是必然的道理菩薩怎樣叫他

能夠擺脫就是把他的志趣提高把他的道德提高跟他那一類不相

合就離開了同樣的方法佛教給我們離開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娑婆世界人心散亂污穢佛教我們修一心

一心就不散亂心地清淨當然就超越了佛法講道理不迷信不盲

目觀音菩薩句句話都合情合理沒有一絲毫勉強

『乾闥婆』也是梵語譯作香陰也是鬼神的一類經上說是帝

釋天的樂神他們對香非常有興趣一聞到香就高興就會作樂帝

釋天需要他們演奏音樂的時候就燃香聞到香他們就來了所以稱為

香陰尋香而至他要想離開這一類菩薩也現乾闥婆身為其說離

欲不放逸他想到人間來要修五戒十善才能感得人身

『阿修羅』也是梵語譯為非天在《楞嚴經》上佛說阿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二

羅的種類很多不但有天阿修羅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都有阿修

羅各如其類如果單單提阿修羅多半是指天阿修羅因為通常阿

修羅跟人道合併為一道實際上只有五道沒有六道說六道就是把

天阿修羅分出來單列為一道稱之為六道天阿修羅有天的福報沒

有天的品德但他過去在人間修的福報很大可以到天上去享福佛

經上告訴我們天阿修羅的男子相貌都很醜陋女子非常美天人都

想娶阿修羅的女子做太太阿修羅的男子非常凶惡常常跟帝釋天打

仗所以玉皇大帝也有人找他麻煩有這一幫人在作亂人間苦天

上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佛給我們說這些人在人道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雖然守五戒可

是他的性情是懷疑猜忌好勝逞能有這些習氣所以縱然修善

生到天上因這些壞習氣改不掉墮落在天阿修羅道裡面阿修羅沒

有人招惹他自己也會發脾氣他心定不下來得不到清淨如果他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三

發心想要離開觀音菩薩也現阿修羅身給他說慈悲忍讓謙虛

恭敬給他講十善法幫助他出離

『迦樓羅』也是梵語譯為金翅鳥這個鳥身體很大以龍為

食有一次龍王找到佛陀說金翅鳥要吃我我的子子孫孫都要被牠

吃光了佛就叫金翅鳥發慈悲心不要傷害眾生的身命金翅鳥說

我要不吃龍自己就餓死了所以佛門施食偈子裡才有「大鵬金翅

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佛為牠咒願使牠得

到一分飲食可以不再傷害眾生的身命佛菩薩現同類身為牠說仁

慈之法愛惜眾生的身命幫助牠脫離這一道

『緊那羅』譯作疑神唐朝的時候翻作歌神也是屬於帝釋天的

樂神他長得跟人一樣只是頭上長一隻角如果帝釋天要請佛菩薩

到天宮講經說法在講經說法的場合必定有音樂像我們講經之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四

先唱讚唱佛號講完之後唱迴向偈都是音樂負責演奏音樂的是

誰就是緊那羅乾闥婆所演奏的是世俗的樂章佛門裡面的梵音由

緊那羅來演奏他們演奏的梵音完全是屬於佛法的清淨樂章能夠叫

身心得到清淨不是世俗的音樂他要發心離開同類佛菩薩也能夠

現同類身為他說法他是學音樂的佛菩薩就用音樂這個法門來度

他把他音樂這方面的才藝修養提升

由此可見佛菩薩教化眾生因人施教你在哪一方面有愛好哪

一方面有特長哪一方面有願望他就從這方面來教化你把你的境

界提升你希望提升到什麼境界菩薩就能幫忙你達到什麼境界應

當口念心憶身禮拜果然三業虔誠感應非常的快速真正有求

必應『

摩睺羅伽』譯為大蟒蛇也稱大蟒神是八部鬼神之一

三正釋經文

三一五

『人非人等』這一句就將八部以外的其他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

中八部都是希望得人身得人身便利修道已經得到人身的總希

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解脫種種解脫當中最為殊勝的無過於西方極

樂世界佛出現於世在菩提場最初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開演《大方

廣佛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指歸到西方極樂

淨土末後一會是法華會法華會上也是極力勸勉我們往生「普門

品」在《法華經》裡面是重要的一品智者大師將這一品加以註解

提出來單獨流通就好像十大願王清涼大師把它提出來別行流通一

樣智者一生弘揚《法華》建立了天台宗教理上依據《法華經》

的理論方法他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才是

修行究竟歸宿如果不以這個為目標要想脫離六道是相當不容易

的觀音菩薩教給他離開人道離開娑婆世界的方法為他說這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六

「非人」這是指前面所講沒有包括在其中的以這句話就都含

攝了古德所謂有形有色如休咎精明靈鬼一類的經上雖沒有

說但是也包括在其中這些靈鬼雖然有一點小神通他也有苦處

不願意長期淪落在那一道所以總想擺脫菩薩大慈大悲只要一心

稱念都能夠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幫助他成就幫助他達到他的願

庚八金剛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是執持『金剛』是兵器之一像韋馱菩薩手上拿的金剛

杵這一類特別指的護法神

梵語䟦闍羅此云金剛梵語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

三正釋經文

三一七

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

故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末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

為梵王請千佛說法一願為金剛力士護千兄教彼經多有形等

四類無金剛一類此一即護佛教之正神也眾生志願勇猛護持

佛法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

從這段故事當中能夠看出有一類眾生他發心護法佛法的弘

傳如果沒有相當力量的人來護持會有障礙的雖然在理上講理事

無礙事事無礙可是事實上有些迷惑顛倒的人沒有正信佛法弘傳

對他眼前的名利有妨害於是他就極力排斥所以一定要有相當力量

的人來護持這一類人都可以說是執金剛神護持有顯有冥能夠

使佛法真正流通而沒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一八

從《正法念經》這段經文能夠看出來諸佛如來菩薩與護法的

國王大臣乃至於護法金剛在因地當中都有密切的關係曉得這一

點我們現前正是在因地的時候就應當廣結善緣如不能與一切眾

生廣結善緣將來你成佛了誰來護你的法如果你現在跟一切眾生

多做冤家到你成佛要弘法的時候魔來擾亂冤家來找麻煩所以護

法神跟那些冤魔都是在因地裡面結的善緣結得多護持的人有力且

多惡緣結得多擾亂障礙的人也多

「眾生志願勇猛護持佛法」有一類眾生他發願護持佛法護

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跟弘法的功德是同等的沒有高下譬如佛

這一生弘法利生功德巍巍不可思議當年這些護持佛的國王大臣

功德跟佛一樣大如果沒有這些國王大臣護持佛法不能弘揚光大

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護法提供弘法修行的場

所提供四事供養讓修行人在生活上沒有憂慮身安道隆這是護

三正釋經文

三一九

持正法必須要做的工作

「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有些邪知邪見

的人要來障礙佛法破壞佛法這時候護法金剛必須來阻攔釋迦牟

尼佛入般涅槃是魔王波旬啟請的魔來勸佛你不要講經了最好離

開娑婆世界佛就答應了他佛菩薩是大慈大悲佛心是平等的平

等心裡面無佛無魔亦無眾生由此可知護法神在佛門裡擔任的角

色是非常的重要

己二結略指廣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

土度脫眾生

成就功德結略種種形等指廣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〇

三十三身應化逐緣豈局娑婆世界種種形身廣也遊諸國

土所化處廣也度脫眾生得益廣也正答普門法竟

「成就功德結略」略就是前面所講的都是略說菩薩的功

德實在說不盡「種種形等指廣」從前面的略說就能聯想到菩薩

功德的廣大無邊「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三十三身」三十三是大

類每一大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

「應化逐緣」哪個地方有緣菩薩就在哪裡示現「豈局娑婆世

界」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哪裡沒有觀世音菩薩「種種形身廣

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能現什麼樣的身「遊諸國土所化

處廣也」無處不現身「度脫眾生得益廣也」眾生得到菩薩的

恩惠利益廣大無邊有求必應可是求的方法必須遵循前面世尊

的開導一定要專心決定不能有疑惑修行才如法要一心稱念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一

心存恭敬一心就是恭敬口裡稱念身體禮拜要想真正得到感

應必定要專修感應道交全憑一心

經文到這裡是「正答普門法竟」這個竟就是答完了下面是

第二個大段「勸興供養」釋迦牟尼佛勸無盡意菩薩也就是勸我

己一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二

經文要看清楚用什麼供養觀音菩薩用『一心』一心是真供

養你說供養財物菩薩的功德法財無量無邊用得著你供養嗎用

不著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供養就是一心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

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佛答前問後勸持名眾生仰荷菩薩真身冥應但可持名秉

字故勸受持

「佛答前問後」就是答覆前面的問題之後勸持名這是勸勉

我們的第一點言語說得非常清楚非常肯定只要你一心持名你

就能夠蒙觀世音菩薩真身冥應暗中的保護你所以佛才勸你受持

受是接受接受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依教奉行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三

答後問末勸供養者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

故勸供養也

前面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問菩薩名字的因緣一個是問菩薩在

娑婆世界弘化的因緣「答後問末」佛答完了之後「勸供養者

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故勸供養也」我們既然蒙菩

薩冥顯感應自然要發心供養供養最重要的是一心一心是意供

養一心流露在外面就是修法供養弘法供養這叫真供養《華

嚴經》十大願王所講的「廣修供養」一切財供養不如法供養

是故汝等下勸供養是觀世下出供養意由救七難免三

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俱為能施冥顯二

益皆得無畏是故下結歎稱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四

「是觀世下出供養意」出是說出說出供養的意思『是觀

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由前面所說的「救

七難免三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真是指

菩薩的法身應是指菩薩的應化身真身遍一切處應化身是隨類化

身有感斯應「俱為能施」菩薩法報應三身都布施「冥顯

二益」這是兩種利益一種是暗中保佑你一個是明顯的教化你

能叫我們真正得無畏「皆得無畏」就像《心經》所講的「照見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無所畏懼心無畏懼心才安心

才一才能入道才能得道「是故下結歎稱美」末後結歎在

娑婆世界大家都公認菩薩是布施我們無畏的人

佛勸無盡意菩薩供養無盡意菩薩立刻就接受了

三正釋經文

三二五

庚一奉命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

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

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很難得聽佛勸勉就立刻發心供養但是在言辭上

諸位要留意稱觀世音菩薩『仁者』「仁者」就是大慈大悲者仁

慈之人『受此法施』不叫財施它叫「法施」這個意思就很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六

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

『瓔珞』這是配戴在胸前的裝飾品「眾寶間珠」由許多珠

寶串在一起而成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來發明這個意思

問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

無盡位既高深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金

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

金」有這個疑問無盡意菩薩的瓔珞應該是無價之寶怎麼『價值

百千兩金』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瓔珞

本財施言法施者揀住相也當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

三正釋經文

三二七

空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統

八萬四千之妙行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

「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這也是略舉而已是無盡意菩

薩謙虛說我這串瓔珞值不了多少錢其實是無價之寶這是帶著有謙

虛的意思在裡面「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譬如一般講百姓

萬民百萬不是定數絕不止一百一萬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學

習這都是平常的禮節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送人名貴的東西也

謙虛說這值不了什麼人家接受時會比較心安這些大菩薩往來禮

貌都非常周到

「瓔珞本財施」瓔珞是財寶在布施裡面屬於財布施可是無

盡意菩薩說「仁者受此法施」為什麼稱法施「揀住相也」

如果著了相法施變成財施如果不著相財施也是法布施財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二八

施得世間福報法布施成無漏功德果報完全不相同「當解瓔之

時」無盡意菩薩把自己所配戴的瓔珞解下來「奉瓔之際」雙手

奉送給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三輪體空」不著能布施的我相

不著所布施的瓔珞相不著能接受我布施的人相叫三輪體空這個

心多清淨這叫法布施「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他用的清淨

心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心清淨沒

有障礙所以他的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從

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位次這樣的布施我們應當要學

「統八萬四千之妙行」這叫一修一切修就這一布施六度萬

行他都圓滿了為什麼會圓滿六度萬行的目的無非是求一心不亂

三輪體空我這一法的修學就達到一心不亂三輪體空那不是六度

萬行統統圓滿了嗎這叫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

「雙存俱泯錯綜交羅非法施而何」菩薩修布施皆是法布施眾

三正釋經文

三二九

生修布施全都是財布施哪怕講經說法跟諸位說還是財布施得的

果報是人天福報為什麼三輪不空著了我講經有我相著了我

在這裡講《法華經普門品》著了所說的法相有這麼多同修在這

裡聽我講經接受我法布施著了眾生相三輪不空三輪不空講

經說法也僅是修福於定慧不相干三輪體空是說而無說無說而

說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但是不能像凡夫有心有心是攀緣

當眾生有障礙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諸佛菩薩也是天天在說

法從無間斷只是眾生見不到見不到佛菩薩的形相聽不到佛菩

薩的音聲但是佛菩薩的法音時時刻刻在冥冥中加持一切眾生好比

電台廣播節目一樣有故障的收音機怎麼調也收不到訊號沒有故

障的收音機一調就收到諸佛菩薩平等慈悲對於一切眾生是圓滿的

法施這是我們應當要相信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〇

庚二觀音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菩薩供養這樣的珍寶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須

遜讓施受有義以有餘奉不足施受兩當此瓔俱有用以施

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在哉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無盡意是奉釋迦牟尼佛的意

旨來供養觀世音菩薩「我未奉命」觀世音菩薩說自己沒有得到

佛的許可說可以接受「那忽輒受」學生在老師面前一定是尊重

老師尊師重道雖然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倒駕慈航但是他現

在的身分是菩薩佛的身分是老師這是就跡相而論必須尊師重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一

道所以觀音菩薩還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他不敢接受這是表示尊師

重道同時也有謙讓的意思送一次不敢接受送二次三次才接

受一方面表示贈送的人誠意另一方面表示接受的人謙讓

「亦是事須遜讓施受有義」這個義是義務「以有餘奉不

足」施者有多餘受者有欠缺多者可以贈送布施給少者「施

受兩當」都應當「此瓔俱有用以施我我有餘彼不足義安

在哉」如果這個瓔珞無盡意菩薩有觀世音菩薩也有既然彼此都

有而且我還有餘你用它來供養我在道義上講不過去這幾句話

也非常重要當我們修布施供養的時候也得想一想他有餘就不

必在這個地方修應當要供養幫助缺乏的人可是世間人總是喜歡

錦上添花幾個人曉得雪中送炭這裡教我們布施就是應當雪中送

炭不是錦上添花這叫真正布施施者受者都有道義應當施

應當接受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二

在佛門裡面修布施縱然佛菩薩法師有餘他還不足他也

願意布施以不足去奉有餘他求什麼求福報那我們就得想想

他是來修福的我們自己沒有修行證果沒有觀世音菩薩這樣的神通

廣大如果我們不能叫他得福那就是古德所說的「披毛戴角還」

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你說不接受不接受不行人家來培福來跟

你結緣你拒絕他不讓他種福不跟人家結緣這個不可以講不

通的所以學佛的同修要記住人家來供養結緣你要接受接受之

後怎麼辦輾轉布施供養與一切眾生結緣這個緣愈結愈廣將來

的法緣才殊勝不可以積財財要散散得愈廣愈好布施得多你

人緣好將來弘法法緣殊勝諸佛菩薩能夠弘遍三界就是這麼修來

的不但自己這樣修也幫助別人修幫助別人修就是修自己佛經

末後講流通分流通分什麼意思幫助諸佛如來修法布施佛把這些

道理方法布施給我們我們輾轉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叫法布施法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三

施到我這裡就為止不肯流通出去那叫吝法財物到我這裡止住

了不肯散叫吝財吝法的果報是愚痴吝財的果報是貧窮所以

讀經要曉得這裡面的深意

下面觀音菩薩第一次不接受顯出無盡意菩薩的誠意

庚三無盡重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這把他供養的意思說出來了我為什麼要供養你是求你大慈愍

一切眾生

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四

「我為四眾故施」我的布施是為了四眾弟子四眾就是出家二

眾在家二眾「仁愍四眾故受」為了憐愍四眾教化四眾你應

當接受譬如弘揚流通佛法沒有財物無法利益眾生我們今天

把大家供養的錢財拿來印經才能夠流通佛法利益四眾如果是為

自己生活能過得舒服一些這就不應當接受輾轉布施一切眾生幫

助佛弘揚佛法幫助供養的人為他們真正修福那是應當要接受的

「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三輪體空施

受心都清淨心都不動施與受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下面佛也勸觀

音菩薩

庚四佛勸當愍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

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三正釋經文

三三五

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此勸受也物元表禮惡可辭乎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

物則納其情故曰當愍即愍一切眾生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

為物故受也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受意在實際

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示範為了一切苦難眾生必須要接受

接受過來之後以這個福加持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災免難這是

佛勸無盡意修供養也勸觀世音菩薩接受「此勸受也」「物元表

禮惡可辭乎」物稱之為禮物這是不能辭的謙讓是平輩之間

有禮讓如果是長輩你跟他謙讓客氣那是不敬失禮《禮

記》講「長者賜不敢辭」他是我的長輩給我東西趕快接受

過來謝謝就完了一點都不能客氣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六

「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物則納其情」所以布施供養一

定要接受佛門弟子接受供養能夠輾轉弘化就像「變食真言」一

樣一變為七七復變七化成無量無邊充遍法界它有這個意義

在用那一點點錢把佛法弘揚到盡虛空遍法界你本身做不到一到

佛門裡就做到了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故曰當愍即愍」

愍是憐愍憐愍一切眾生

「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物是指一切眾生因為

觀世音菩薩弘法利生無盡意菩薩才供養他觀世音菩薩也正因在做

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應該接受「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

受意在實際」無盡意菩薩布施瓔珞表事觀音菩薩不受顯理佛

這一勸理事圓融意味深長

如來勸受欲顯無所求而求之無所受而受之施受皆從寂滅

三正釋經文

三三七

中來

這幾句話是稱性而說「無所求而求之」無所求是對自己無所

求對眾生也無所求正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菩薩對自己

一心清淨無所求弘化眾生也無所求緣成熟了就得要做緣不熟就

不做什麼叫緣成熟俗話說水到渠成不要費一點心思緣不成

熟決定不勉強緣成熟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段經文是教給

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心安理得攀緣就不自在攀緣心

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不必做那些勉強的事情諸佛菩薩在示現教

導我們自利利他應該如何去修學這都是榜樣

「無所受而受」自己沒有受眾生也沒有受正是前面所顯

的實際理體一法不立但是一切的事無一不是在積極的進行不是消

極而是積極積極當中心地是清淨的施受皆從寂滅中來寂滅不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三八

是生滅前面舉《楞嚴經》的經文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

滅是什麼六結統統是生滅法六結在唯識講就是有為法心王心

所不相應行法一切色法統統都是生滅法唯有真如無為不是生

滅法不是生滅法就叫做寂滅法施受包括了一切法無量無邊一切

法門無有一法不從寂滅場中而來換言之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自性

變現而顯出來的

顯一瓔之福周濟無涯門庭施設勝也何如陽春一曲和

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斯也人歟

「顯一瓔之福」就是布施一串瓔珞的福報「周濟無涯」以

此來救度一切眾生免七難離三毒應二求「門庭施設勝也何

如」勝是殊勝這個門庭就是普門圓應特別顯示在流通大法上

這一品在《法華經》屬於流通分妙音觀音這兩品都是講弘法流

三正釋經文

三三九

通弘法流通要普門圓應眾生有感不但要盡力而且要快速的幫

助他早聞佛法早成佛道

「陽春一曲和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

斯也人歟」這段話很有味道釋迦牟尼佛跟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一

唱一和誰懂得意思如果沒有知音就白唱了為什麼沒有懂門道

的大家都只是來看熱鬧就辜負了佛菩薩幸虧在場有持地菩薩懂

門道在這一品經的末後我們就能看到

庚五受已奉佛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

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一勸告觀世音菩薩就接受了但這接受不是馬上戴在身上自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〇

己受用而是把它分成兩分一分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分供養多寶佛

以一瓔作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

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勸興供養

竟到

此地「勸興供養」這段經文講完了

經論裡面常常提到「三因佛性」就是正因了因緣因正

因是真如本性這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了因是般若智慧對一切法明

瞭正確的理解智慧現前緣因是修行起行解了而後修行此

地說二因「理則正因」修行是緣就是事「事則緣因」「事

理不二」這叫「妙因」妙音菩薩如是修觀世音菩薩所修的也是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一

妙因只是將妙因拓開推廣成為普門圓應所以這兩尊菩薩修的

是一樣的法門只是妙音菩薩是妙而不廣觀音菩薩是妙而廣大

「奉二佛」就表正因與緣因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緣因以多寶佛

塔代表正因讀經不可望文生義以為是指把人家的供養分一半供養

釋迦牟尼佛分一半供養佛塔試問如此供養起什麼用不起作用

應當是以此財物啟發一切眾生的智慧幫助一切眾生修行那才叫真

正的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如來這叫供養

我們建立道場講經說法領眾來修行使他得一心開悟

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就他開悟得一心來說是供養多寶佛塔這叫

真供養譬如前面一品藥王菩薩為法捨身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

人怎麼燃燒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替社會大眾造福

不為自己完全為別人這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你真的把身體燒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二

了你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所以佛經裡面講燃指是要我們用雙手

替大眾服務燃頂頂表智慧要用我們的聰明智慧去利益一切眾

生真的燒掉了你還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佛門裡有許多文字跡

相言語都是表法的意在言外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真正體

會到如來所說的真實義

多寶佛塔是什麼多寶佛塔表我們的清淨心釋迦牟尼佛表什

麼表我們的修行我們在此地講經在念佛堂念佛這就是供養釋

迦牟尼佛我們在這裡面得一心不亂得智慧明瞭這就是供養多寶

佛塔大家要曉得這個意思不能搞錯了搞錯了就是迷信佛法常

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佛在《華嚴

經》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

理解佛的意思由此可知學佛沒有善知識指導沒辦法成就為什

麼意思不在文字裡面在文字外面你一定要能領略弦外之音才能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三

如法末後一句這是長行文的總結

戊三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遊此世界

之問長行竟

這是無盡意菩薩的兩個大問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做了簡單扼要的

答覆雖然言語簡要意思卻無有窮盡圓圓滿滿的解答出來我們

對於觀世音菩薩認識清楚了才能相信他才曉得怎樣去修學普門的

法門乙

二偈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四

偈頌大部分屬於重頌但是也有孤起頌所謂重頌是指重複

前面的經文重頌的意義有很多第一為了提起觀照的功夫經典

必須要能夠背誦如果要不熟不能背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提

不起觀照功夫沒有辦法把這些道理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換

言之你必須要記住長行文內容多難記偈頌等於詩歌一樣好

記長行文便於解釋偈頌便於記憶另一個意思佛講經時聽眾

有先來後到先來的人前面的內容都聽到了後來的人沒有聽到

佛很慈悲用偈頌把前面講過的為后來者再略說一遍雖然你是後到

的前面的意思從偈頌當中也能夠體會得到都能夠得到完整的佛

法當中也有孤起頌就是前面有不圓滿的地方以偈頌來補充使佛

三正釋經文

三四五

說的意思更圓滿更為究竟世間人都喜歡音樂喜歡唱歌偈頌就

是歌詞可以配上樂章來演奏可以唱的

二偈頌文後重頌什師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

入有二十六行分三

什師是指鳩摩羅什大師他所翻譯的《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只到這個地方沒有偈頌「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後方添入」這在

終南山道宣律師《法華經弘傳序》中說得很清楚說明這一段偈頌是

什麼人翻譯的什麼時候補進去的「有二十六行」偈頌是五言

頌四句一首二十六行就是一共有二十六首

丙一一行

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六

這是敘說的儀式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這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因緣可是意思是雙含

世尊妙相萬德莊嚴歎相即美德問彼兼含次問

「歎相」就是讚美佛的智慧德能因為每一種相好都是百福莊

嚴「問彼兼含次問」文字上看起來只是問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

由實際上也問觀世音菩薩以什麼樣的因緣到我們娑婆世界來遊歷

弘化這兩層意思一個是顯的一個是暗含著的

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二初二行總歎行願

以下有二十二首就是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為兩段第

三正釋經文

三四七

一段是「總歎行願」是總答後面二十首是別答

丁一二行

總歎行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

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具足妙相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這就是

對佛的稱讚『偈答無盡意』無盡意用偈頌來問佛也用偈頌來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四八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汝聽二字勅令審諦觀音行者一心

三智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就是集結經的人安上的從『汝聽觀

音行』這是佛說的「汝聽二字敕令審諦」諦審是用智慧

去聽用智慧去揀別不是盲從「觀音行者一心三智」這八個

字要牢牢記住人家問觀音行是什麼一心三智一心是體三智是

作用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你要有事一心就有一切

智有理一心就有道種智一切種智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相當

於事一心所以阿羅漢有一切智沒有道種智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

性有一切智道種智地上菩薩三智具足三智都是一心當中流露

出來的有了智慧什麼事都能辦

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

三正釋經文

三四九

這是講菩薩利生的事業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故云善應一切國土處處現往故云

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歷劫者經劫難量

「不動真心現種種形」真心是真如實際理體也就是法身

現種種形就是應化身「故云善應」不動而應這才叫善「一切國

土處處現往故云諸方所弘誓者四弘願廣」一心三智四弘

願廣都是我們特別要記住要修學的地方「歷劫者經劫難量」

顯示出恆心耐心毅力不畏一切艱苦要長時間的來修學

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修諸佛

行方名侍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〇

這三句是為佛弟子應該要學習的我們要學佛怎麼樣存心怎

麼樣作為這才叫學佛學佛就是侍佛做佛的侍者佛今天不在世

間我們能夠如是做我們就跟阿難尊者一樣沒有離開佛一步

一一佛所皆發淨願由菩薩行願深大故真智遍拔眾苦應

身普度一切也

己一一行

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一

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

機也心念意業機也諸有即二十五有聞名注念見形禮拜

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

「稱」就是稱揚聖號稱字就是口念我們叫念佛持名這

是屬於口業「見身故禮」朝暮禮拜這是身業「心念」這是

意業這是三業恭敬受持「諸有」就是「二十五有」歸納為欲界

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展開來就是講三界六道的諸苦「聞名注

念見形禮拜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

們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佛的話最為可

靠如果我們不信那是自己愚痴自己有障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二

辛一一行

頌免火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三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此下頌與長行事相不同又增幾種謂十四無畏特舉大

略實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難故加頌之

凡是有加頌就是本經裡面沒有本經雖然沒有但是《楞嚴

經》上有《楞嚴經》裡面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我們

在此地所看到的只有七難三毒二求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所以

兩經合參意思就非常的圓滿第一首是念觀音菩薩能免火難

辛二一行

頌免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這個意思都非常的明顯但是要記住前面長行文所講的「一心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四

念」念的時候有事一心理一心與功夫成片都要達到這個標準才

能夠消災免難向下兩首就是長行文所沒有的

辛三一行

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須彌』是高山登山的人遇到山難或者是有人謀害在山上

把你推下去在這個時候一心稱名菩薩能夠救護你縱然從高山上

墮下來不至於傷害身命

辛四一行

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逐』是追逐這兩首都是講遭遇山難一個是被人推墮的一

三正釋經文

三五五

個是被人追逐的

辛五一行

頌免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值』是遇到『賊』也當作盜賊講凡是遇到強盜土匪總

有怨業在其中這些人拿著兵器來加害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

冥冥當中加持叫這些怨賊起一念慈悲心你就免了這個災難這都

是菩薩神力的加持

辛六一行

頌免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這也是重頌『王難』就是死刑從前死刑都是殺頭犯人被判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六

死刑在臨刑的時候觀音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使得劊子手正要砍頭

的時候刀忽然折斷在以前監斬官遇到這樣的現象一定會赦免

他的死罪

辛七一行

頌免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枷鎖』就是被囚禁戴上枷與鎖關在監牢獄裡面「枷」是

刑具套在人的頸上「鎖」是指手鐐腳銬之類『杻』就是現在

講的手銬『械』是鎖在腳上的腳鐐是指這一類的刑具能夠一心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以不思議的神力也能幫你脫離災難後

面這一首是前面長行文沒有的加頌的

辛八一行

加頌呪詛毒藥難

三正釋經文

三五七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在世間確實有這些災難『咒』是一種邪術

還著本人者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

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

「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這是講役使鬼神一類的來

害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那些巫師之

類用這些法術只能夠整心術不正的人他可以差使鬼神來害他對於

正人君子鬼見到就害怕不敢加害這一類確實就像經上所講的

這個咒毒要是害不了別人回過頭來要害自己弊端也非常之多

這些事情古人的筆記小說裡有很多記載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

筆記》裡面就有很多這種例子可見得真正能夠保衛自己心地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五八

淨慈悲一切鬼神見到你只有恭敬不敢加害

如《譬喻經》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

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與之遂恨而

去梵志能起屍使鬼招得殺鬼勅曰彼辱我往殺之山中有

羅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誦守口莫犯

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

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却殺其

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

梵志得活東坡云還著失慈當云兩家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

明而出此鄙俗語也還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

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喻如含血噴天返污己身將頭觸

三正釋經文

三五九

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非菩薩加罰於彼亦非行人起心願著

彼也

此地引用《譬喻經》裡面的一段故事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

「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這是就事

論事在事相上一定邪不勝正如果你純正縱然入邪見稠林也

不能傷害你一分一毫我們現在心地縱然說正不是純正還帶著一

絲邪思邪的力量還是可以侵犯你所以要一心持名一心是純正

大慈悲心能轉變惡人的念頭能轉變他的殺機轉變他凶的念頭觀

音菩薩以正以慈這個力量來救護眾生我們自己在一念清淨心當

中也能生起像菩薩這樣的正心慈悲心自然能夠感應道交而免

除毒害

理則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〇

從理上講「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當人是指自己全是

自己心裡面變的

今正念觀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聞復歸元真彼毒惡等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還著本人而誰著耶

這是從理上說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所謂是四科七

大四科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將一切法歸納成這四

大類七大是講的地水火風空見識《楞嚴經》二十五

圓通就是十八界加上七大無論從哪個方面修學都能成為無上

道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三毒十惡也離不開四科七大所以

確實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心迷了才會變三毒十惡覺悟就

沒有了由此可知外境本無善惡善惡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一

諸佛菩薩的心念念清淨念念慈悲換言之念念覺而不迷就叫

佛菩薩純善無惡純善的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

惡二邊都離開才叫真善才叫純善心清淨平等這是我們自己真

心原本的樣子以這個心照見一切萬法法法無非寂滅相所以確

實是「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辛九一行

頌免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這是重頌講遭遇這些鬼難

辛十一行

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二

這是加頌的前面沒有這種情形也是常常遇到的特別是喜歡

旅遊登山的人山上有許多毒蛇猛獸之類如果你遭遇這些惡獸

立刻能想到這首偈子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這些惡獸自自然然就離

開了辛

十一一行

加頌蛇蝎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這是指有毒的爬蟲類毒蛇毒蟲到處都有一般人很難辨別

有劇毒的蛇蠍要是被牠們咬了毒性猛的大概幾個小時就會讓人失

掉性命所以要懂得急救的方法登山一定要有領隊有人能夠辨別

蛇的毒性還得要預備臨時救急的藥品懂得蛇性情的人告訴我們

蛇也不隨便攻擊人牠的攻擊多半都是屬於防衛性質我們遇到了

站在那裡不動能夠念觀音菩薩牠自然就走了你要走動牠以為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三

你要傷害牠就會攻擊你所以遇到了不要害怕稱念觀音菩薩菩

薩神力加持牠自然就走了

辛十二一行

加頌雲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這種災難類似颱風颱風有的時候也有大雷雨在北方有冰雹

冰雹大小不一定如果是大的不但能傷人傷畜獸還破壞房屋

會造成很大的災難經上說境隨心轉種種自然災難與我們的心念都

有密切的關係

庚二一行

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四

三毒跟二求兩句話就包括了

三毒熾盛眾苦逼身男女皆無困厄孤伶妙智之力悉能救

之頌初答觀音得名竟

「三毒熾盛」熾盛是形容詞像火燒得非常的旺盛「眾苦逼

身」三毒是苦因有苦因必定有苦果苦果逼迫我們的身心「男

女皆無困厄孤伶」這兩句是講二求沒有子女晚年就感覺得孤

苦伶仃觀世音菩薩「妙智之力悉能救之」

三正釋經文

三六五

己一二行

明身業普應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

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

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

自在也

「能應之由」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由神力及智方便」

下面是解釋「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千如如

就是真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這個境界必得明心見性才

能夠現前到達這個境界作用就廣大了具足神通具足智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六

「通雖性具」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每個人都具

足如來果地上的十種不思議神通雖然你本性裡面具足可是你現在

迷了本性雖然有本能不能起作用「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菩薩是這麼修成的我們幾時才能夠廣

修妙智方便得到根本智之後才能博學多聞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

上示現入三摩地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證得圓初住的果位從此之

後才能夠廣修妙智方便博學多聞就像善財童子他要不是在文殊

會上成就了根本智就沒有資格五十三參廣修妙智方便

這個修學的次序決定不能顛倒一顛倒我們就吃大虧了就不

會成就所以佛門修學是先專後博它是這個次序而目前我們的修

學樣樣都看樣樣都學學到最後再專一樣把其他的捨棄這個

在初學當然也未嘗不可可是也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

因緣厚的博學不久就可以決定一個行門從此開始修學如果你學

三正釋經文

三六七

多了反而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那這一生必定空過這是相當不容

易的廣

修妙智方便是要自己得清淨心之後證得理一心不亂在

教下講大開圓解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可以博學多

聞可以出去參學在參學當中「照性發通」這是參學的功德

《四十華嚴》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演的就是這個意思照性發

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觀音菩薩才有這麼大的威德神力加

持一切苦難的眾生

常論惡趣但局三途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

苦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六八

「常論惡趣」常是通常通常我們講惡道「但局三途」

只講三惡道「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偈頌說『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種種諸惡趣」不專指三惡道而通指

九界九法界連菩薩都包括在裡面菩薩何以也是惡趣因為變易生

死還沒了所以跟佛一比他是惡趣此地講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

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三途是九法界當中最苦最為可怖的境

界「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苦也」度三途不容

易三途迷得太深很難覺悟佛在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諸佛菩薩度

三惡道最高只能夠幫助他們提升到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層天再往

上面去就不行了佛菩薩都無能為力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許多佛事裡面譬如大蒙山施食的對象是鬼道儀規裡面雖然

是盡自己的心力來超度他們往生淨土實際上能不能達到太難太難

了梁皇懺是寶誌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再

三正釋經文

三六九

來的以菩薩威神之力也只能夠把她從惡道超度到忉利天諸位要曉

得靠別人超度是別人的福報幫助你但是別人的福報最多幫你到忉

利天再想往上到夜摩天還要靠自己一分定力諸佛菩薩的福報可

以給我們我們能夠享受他的智慧禪定沒有辦法給我們所以超

度是修福加持如果我們自己不修福他什麼也得不到這個事情

《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說得很明白婆羅門女的母親墮在地獄裡她

自己修念佛法門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念到一心不亂這個福報大

母親沾光就能夠超生她為什麼能夠得一心不亂因為她想救她母

親等於說是她母親墮落促使她修成的這是她母親的福報她母親

要不墮惡道她也不學佛她也不會一心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還

是個生死凡夫所以她的成就是她母親為她的增上緣幫助她成就

我們修大蒙山自己要覺悟要真正轉變身口意三業自己境

界提升了這些鬼神得到福報確實能離開三惡道所以念三皈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〇

自己要真皈依念懺悔偈自己要真懺悔他就得福了等於說勸

他希望他也能夠修也能夠回轉心意他能夠轉超度的力量更大

更快他不能轉也給他種了善根所以佛事儀規要熟悉要一心稱

念誠則靈超度的道理是在此地

三惡道苦不容易得度雖不容易佛菩薩的慈悲心並不因為他

難度就捨棄還是要常常提醒希望他快點回頭幾時他覺悟回頭

了他就離開惡道因此常常不斷的提示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想

救度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他就得度了

己二二行

明意業普觀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

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一

科題將經文的意思明白的顯示出來這兩首正是我們修學的重要

綱領

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此

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

之『

真觀』「觀」就是觀照初學真正肯用功真正發心修行

這兩首偈子就是現前修學的綱領真以息妄以真心觀察世間待人

接物真心裡面沒有妄念這就是我們講的真誠也就是菩提心裡面

的直心至誠心『清淨觀』清淨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深心

不染雖然在五欲六塵當中決定不染五欲六塵心是清淨的

『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二

以這首偈就是頌菩提心我把它歸納為八個字真誠清淨智慧

慈悲我們應當努力向這個目標來學習智悲慈都是真誠清淨心

的作用智可以破惑自己沒有迷惑了因為你真誠清淨對自己

來講是般若無知如果還有個知(智慧)那個智慧就是無明佛在

《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就是無明要救度一

切眾生眾生有惑業苦破眾生的迷惑就要智慧智以破惑悲

以拔苦慈以與樂可見得智悲慈都是利益眾生的他受用自己

的受用就是真誠清淨所以這個智慧是對別人用的幫助別人破除

迷惑對自己真實清淨就好「以此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

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願仰而依之」

大士之所以應身示現者實賴於此耳無垢下歎上五觀無

垢慧日歎觀智之體伏災普照歎觀智之用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三

『無垢清淨光』以下是「歎上五觀」是讚歎

己三一行

明口業說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首是頌「口業說法」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初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

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

肅故云悲體等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如果沒有身沒有意

縱有口也不能說身口意三業是一而三三而一分不開的第一

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菩薩的身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四

大悲之體他是以這個身體來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此身先用戒德

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等」佛法的修學是建立在戒

德的基礎上如果疏忽了持戒你只能在一剎那間一心念觀音菩薩名

號這樣救七難行離三毒就不行了如果自己有戒定然後得菩薩

神力加持可以幫助你離三毒得一心不亂可見得戒很重要

修戒律這麼重要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講印光大師非常慈悲

他在一生當中提倡了三本書叫我們依照修學用它們代替戒律第一

個是《了凡四訓》第二個是《感應篇彙編》第三個是《安士全

書》這個我們能看得懂可以依照修學戒德的基礎能奠定下來

佛道才有希望否則成佛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恐怕很難做得到

次句菩薩以慈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喻如

大雲故云慈意等

三正釋經文

三七五

第二句是『慈意妙大雲』「菩薩以慈為心意」所謂「慈悲為

本方便為門」慈悲與方便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是感情的

慈悲是理智的慈悲理智的方便如果要落到以感情為基礎「慈

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一定要修戒修定修慧然後慈

悲方便才真正能夠利益眾生

二輪既施然後說法三句正說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藥所宣

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第三句這是比喻說法『甘露』此地註解是「不死之神藥」

是用來比喻佛法「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

佛法是無生之法佛法是真正解脫之法

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說那知於慈雲中澍大法雨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六

蒙潤一切煩惱猛燄悉皆滅除也慈雲是慈悲普澍雨是說法普

能滅是利益普也

末後一句說明它的功德利益『滅除煩惱焰』煩惱就是起惑

煩惱要是滅掉了當然不造業既不造業當然沒有果報這才能真

正超越輪迴生死這是說法的功德利益

己四一行

明加頌官陣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事係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今昔怨仇此時

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祛彌顯大士神智之力也

「事係訟庭」就是今天講的法院以前中國沒有法院所有訴

三正釋經文

三七七

訟案件都是縣市長審判「身臨戰陣」這是從軍在戰場「心憂刑

罰」這是指在法庭裡面怕訴訟失敗要受刑事上的處分「命慮兵

殘」這是在戰場上有這個恐懼「今昔怨仇此時合會」不是

冤家不會打官司在戰場上如果前世不是怨仇他不會殺你人命

確實是有定數沒有什麼冤枉死的在戰場喪失性命都是有定數的

我剛學佛時朱鏡宙老居士講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激發我的信

心他之所以學佛也是因為親身遇到這些事情才相信否則他是學

科學的怎麼會相信鬼神怎麼會學佛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岳父是

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章太炎在生時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這

是他見到的但是他那時半信半疑並沒有回頭來學佛

他說他學佛是在抗戰期間當時在重慶有天晚上跟一些朋友

們打牌玩到很晚才回去回去的路相當遠重慶抗戰期間路燈都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七八

二十瓦的小燈泡亮度不夠沒有辦法照路的只是看到有個光在那

裡順著路走就是了他半夜回去走到半路上看到前面有個女人

跟他距離沒有多遠他也沒多想走在後面走了差不多半個鐘點忽

然想起來怎麼會有一個女人半夜在路上走這麼一想他說身上就

寒毛直豎再仔細一看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半身就嚇得不得了

他從那時才開始相信佛這才學佛後來他說那次一定是觀世音菩薩

化身來度他的如果自己不親自見到別人怎麼講都不相信這是他

學佛的因緣

他所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說不盡他是學經濟財政

的抗戰前在蘇州一家銀行做經理所以交際應酬也很多朋友常在

一塊聚會當中有一個朋友是走陰差的晚上會到陰曹地府去辦公

傳遞公文不像章太炎章太炎是做判官判官相當於祕書長權很

大的有一天這個朋友說上海城隍廟送了一卷公文來就是生死

三正釋經文

三七九

簿送到江蘇省蘇州都城隍這兒這個事情是他經手的他說翻開看

了一下感覺莫名其妙那個名單上的名字有四個字五個字六個

字的所以到第二天朋友聚會就討論這個事情他說中國人的姓名頂

多四個字這次送來的名單很多都是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的他

們幾個在一塊怎樣想都想不通懷疑他是不是看錯了他說昨天晚上

看的一點也沒錯結果三個月之後就是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在上海

向國民黨發動攻擊死了許多人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人的

所以老居士講可見得在戰爭當中哪一個該死那個名冊都送

到閻王那兒去了沒有冤枉的不該死的那上頭沒有名字該死的名

字早已經送去了如果沒有冤仇在戰場上哪怕子彈打在身上也不會

死為什麼沒有冤仇確實善惡果報我們應當要謹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〇

丁一一行

一句

頌勸持名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

勿生疑

這五句是「頌勸持名」菩薩利益眾生的神力慈悲方便具不

可思議念這一句名號要懂得理論有理論依據曉得念的方法一

心稱名才能有感應道交

妙音者說法不滯觀音者尋聲救苦梵音者音性無著

潮音者應不失時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一

「妙音者說法不滯」滯是障礙菩薩具足四無礙辯才所

以稱為妙音「觀音者尋聲救苦」觀音是悲心眾生有感他就有

應「梵音者音性無著」梵是清淨的意思無染無著沒有分

別執著「潮音者應不失時」海潮起伏有一定的時間什麼時候

漲潮什麼時候落潮有定時的這是比喻菩薩有信用決定可靠

「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勝是勝過世間所有的音聲不能與

之相比

大士具如是德度脫眾生故須時常持念不間不疑無不隨

心滿願

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將這一句聖號念念不忘保持不失

「不間」間是間斷一心稱名不要間斷「不疑」決定沒有疑

惑不間不疑這四個字是感應的祕訣如果你持名有間斷有疑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二

就沒有感應效果就失掉了無間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才會有

感應真正能做到不間不疑「無不隨心滿願」真是有求必應

顯示出菩薩神力不可思議「一心持名不間不疑」這八個字能做

到你就具備了求感應的資格方法

若也疑兕在懷朝勤夕怠無惑乎大士之不應也

你心裡有疑惑又懈怠「朝勤夕怠」就是稱名間斷那當然沒

有感應佛在經上把這些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你自己

不能體會還要去怪佛菩薩這個罪就太大了

丁二一行三句

頌勸供養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

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三

這是世尊勸勉我們要修供養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名淨聖

地上菩薩皆稱聖人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位由於他修行的方

法圓滿成就所以心地非常清淨稱之為『淨聖』

冥資不虛於苦惱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

「冥」是暗中「資」是幫助他大慈大悲在暗中幫助一切

眾生不管你有求沒求他的神力方便是平等的加持眾生有苦

惱有死難的時候菩薩是唯一能夠靠得住的如同小孩依靠父母一

樣他認為父母最可靠別的人他懷疑

具一切功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四無畏也慈視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四

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無窮故須

歸命頂禮問答顯德竟

他是具足圓滿的功德所以才能夠有求必應更難得的是「慈

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什麼樣的人可度就

是前面所講的八個字「一心稱念不間不疑」這就是菩薩要度的

對象具足這八個字的人機緣成熟了菩薩先度機緣成熟的人這個

感應特別顯著「其福聚如海」海是比喻說他的福報聚集起來像

大海一樣無量無邊「利澤無窮故須歸命頂禮」

到此地偈頌是將菩薩遊化娑婆世界的德行也答覆完了前面曾經

說過這當中還有個知音的人就是持地菩薩

甲二聞品得益

三正釋經文

三八五

這是第二個大段落品就是「普門品」世尊跟無盡意菩薩觀

世音菩薩一問一答旁邊聽的人得到利益了

乙一持地稱歎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

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

功德不少

『聞是觀世音菩薩品』狹義而言觀世音菩薩品就是指這一品

「普門品」廣義而言《楞嚴經》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六

觀世音菩薩品《華嚴經》的「觀自在菩薩章」也是觀世音菩薩品

『自在之業』「業」是講事業普度眾生的事業太自在了沒

有障礙

『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我們今天讀誦

「普門品」學「普門品」就有流通佛法的責任因為念觀世音菩

薩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人雖然很多但是不知道觀世音從哪裡來的

也不曉得觀世音菩薩究竟有什麼樣的德行我們要常常為那些人解

釋勸那些人讀經不但勸他們讀而且一定要把經的意思講給他們

聽使他們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曉得如何修學普門法門才能夠得到

真實功德利益正如持地菩薩所說我們的功德也就大了

《寶雲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

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艸木六種子所依七

三正釋經文

三八七

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亦爾

這尊菩薩因為得到持地三昧所以稱為持地菩薩「如世間

地」地有生生之德一切生物都必須依靠地地有十種德行第一

「廣大」第二「眾生依」一切眾生都要依大地才能夠生存第三

「無好惡」心是平等的沒有好惡第四「受大雨」它能夠承受

得了第五「生草木」第六「種子所依」第七「生眾寶」第八

「生眾藥」第九「風不動」第十「師子吼不驚」這些有的是法

說有的是比喻皆不難懂

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

外患自平故聞此品而稱歎之

這位菩薩「昔遇毘舍浮佛」這是講他過去在因地當中曾經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八八

到毘舍浮佛他那個時候修苦行哪個地方路不好他就替人修路

便利人往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

妙法內平自心外患自平」他從這裡開悟這是講他的功德妙法

是指大乘佛法在此地狹義的是指觀世音菩薩普門這個法門一心

稱念禮拜這個妙法無間無疑內心就平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

名號內心平了外面境界就平一切災難應念消除這個感應道交

太顯著了「故聞此品而稱歎之」誰能稱讚心平的人能稱讚他

一聽就明白了所以才出來讚歎

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

通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以真觀淨觀照心

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謂之普門自萬

物而反照無不融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矣故或以自在為號

三正釋經文

三八九

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

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功德

不少者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

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

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聞者功德不少此菩薩聊

知分曉也

只要得一心觀音自在普門圓通全都具足那都是一心

裡面的作用「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

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也」《華嚴經》裡面也稱觀自在

「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這個裡

面境界也非常的廣大詳讀《楞嚴經》可知「功德不少者顯自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三九〇

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則

外患自平不能為害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

行遂為己有」我們自己統統都能得到「故曰聞者功德不少」

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持地菩薩能看得出來所以他在此地給我們說

乙二聞品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謂無同等之物與此齊等也以如來最上之

德證窮法界淵底毗盧有師法身有主向上一著世出世法

皆立下風無有同等之物與之齊等觀音體此以成普門之行隨類

三正釋經文

三九一

應化無等與等故聞其風者皆能發如是心也普門圓應竟

「聞品獲益」等於這一品的流通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梵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講的菩提心大家聽了之後個

個都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心一心稱念菩提心統統具足了

Page 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4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5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6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7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8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9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0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1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2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3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4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5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6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7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8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19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0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1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2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3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4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5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6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7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8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29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0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1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2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3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4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5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6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7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3: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4: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5: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6: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7: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8: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89: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90: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91: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
Page 392: 淨空 老 法師 述 講 - amtb眾生法、佛法、心法。「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 眾生法 眾生法者,因迷有故,以不了真如法一,妄受五蘊色心。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