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信息素养教育 - meeting.dlut.edu.cnmeeting.dlut.edu.cn/files/20191122/191122_1608305.pdf ·...

23
泛信息素养教育 ——科研与创新素养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 初景利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 《图书情报工作》《知识管理论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 《文献与数据学报》 2019年11月14日 大连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an-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泛信息素养教育——科研与创新素养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

初景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图书情报工作》《知识管理论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文献与数据学报》

2019年11月14日 大连

2

主要内容

1.信息素养与泛信息素养

2.两门课程设计与教学

3.思考与建议

3

1.信息素养与泛信息素养

4

什么是信息素养?

a set of abilities requiring individuals to "recognize when information is needed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locate, evaluate, and use effectively the needed information.(2000)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the set of integrated abilities encompassing the reflective discovery of inform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information is produced and valued, an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in creating new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ng ethically in communities of learning.(2016)

5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要点

6

Authority Is Constructed and ContextualInformation Creation as a ProcessInformation Has ValueResearch as InquiryScholarship as ConversationSearching as Strategic Exploration

信息素养只有通过一套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核心理念,才能实现其潜能。图书馆员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在自己的知识范畴内,确认核心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设立新的具有凝聚性的信息素养课程,并与教师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将有关信息、科研与学术的很多其他概念与思想融为一体,强调信息素养与科研学术过程的结合。引入元素养(metaliteracy)的概念: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

什么是泛信息素养?

• 泛信息素养是融入了信息素养的面向科研与创新的一种综合性素养,是在特定的任务(task)和场景(context)下信息素养的具体应用与能力转化,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拓展与延伸。

• “泛信息素养”提出的意义在于,信息素养教育要突破单一的检索培训,将信息素养能力与科研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

7

从信息素养教育到创新素养教育的转型变革

初景利2018年6月28日 沈阳

为什么要从信息素养教育走向泛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不是目的:信息素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场域(field)和情境(context)相关联的。

•信息素养教育的进阶:科研与创新素养教育对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信息素养教育视角转换:从科研与创新素养视角认识和对待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的归宿:将科学与创新意识、思维、精神、知识、能力、人格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

8

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9

文献检索

新生图书馆教育

导读

数据库检索

阅读素养

用户教育

图书馆素养

泛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0

信息素养

科研与学术素养

数字与网络素养

工具与平台素养

元素养

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

知识产权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演进

11

文献检索课(1984年)

泛素养教育?(2018年?)

信息素养教育(2002年)

认识深化内涵变化领域拓展能力提升

Search, Retrieval

Library, Media, Web, Digital

Data,Research, Tool, Idea, Writing,

Innovation.

2.泛信息素养课程设计与教学

12

国科大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

学生

人数

课程

体系

教学

效果 教学

效果

3类,18门,9个学院,21教师

本科生300+;研究生20000+2006年-2019年

深受好评

显著提升全院研究生的科研与信息素质

形成了支撑全院教育体系建设的格局

1、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技巧(26课时,1学分)工程硕士公共必修课:8个学院公共选修课:2个,管理学院

2、学科与态势分析(35课时,1.5学分)公共选修课 :4个学院,化学材料、物理电

子公共选修课 :2个,管理学院

3、科学数据管理(30课时,1学分)公共选修课:3个学院,地学、生命、环境

服务

体系

建制化所级教育培训保障机制:每个研究所配备一名学科馆员

专题讲座:每年新生入所培训、专题培训、留学生和博硕士专题培训

信息素质教育平台:近200个视频课件等

信息素养教育教研室

13

国科大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

组织录制MOOCs系列课程:

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

笔记管理工具Evernote

情报分析工具TDA

信息分析工具Histcite

信息分析工具Citespace

专利检索与分析DII、Lens

标准文献检索

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

……

共计110个视频课件,时长约1000分钟14

信息素养教育平台

新修订的信息素质教育公共课(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① 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实用技巧(分学科+综合)

② 科学与技术态势分析

③ 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

④ 数据科学R与Python实践

⑤ 专利申请与专利信息利用(与科睿唯安合作)

⑥ 实用数据统计分析

⑦ 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投稿

⑧ 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

15

仅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

共开设信息素养公共课

570学时

《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投稿》

公共选修课,197+59=256人选课。

1. 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意义与关系

2. 科学研究的过程与主要方法

3. 科研项目与论文选题

4. 论文写作过程

5. 科学研究与学术规范

6. 论文投稿与期刊选择

7. 科研成果与学术评价16

对本门课程对期待: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学术规范

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要领

学会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并发表(处女作)

融入学术交流系统并发挥作用

克服对科研与论文的恐惧心理

17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的课程讲授、案例教学与讨论:

增强科学思维、科研方法、科研道德、科学规范、科研素质的训练;

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特点与基本要求;

学习学会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基本学术规范;

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了解科技期刊的主要特点与用稿要求;

正确认识学术评价,提高对学术评价的基本认知。

《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 全校公共必修课。中关村校区(博士和高年级硕士):230+413人

教育目的:提升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的认知,在科研与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学会甄别和判断各种学术不端现象,自觉维护学术公平与科研诚信,坚决抵御各种科研不端行为,积极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

18

遵循学术规范,避免学术不端。

守住道德底线,不触碰诚信红线。

认知 规范 后果

《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

19

教学大纲:•科学研究、学术道德与学术生态

•学术道德行为与失范

•国内外学术道德政策与制度

•学术规范关键性问题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学术不端惩戒及预防

教学手段与方法:雨课堂、案例教学、辩论赛

20

3.思考与建议

21

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期待•用户教育:探索期、新手期、胜任期、高手期、专家期。

•跨学科:图情、管理、学科、评价。

•内容变革:将信息素养提升到元素养和泛信息素养。

•注重方法:信息素养教育方法的变革(翻转课堂、雨课堂、云舟知识空间、微课堂)

•适用场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情境、定制相融合。

•空间配置:为用户提供研究空间、写作空间、创客空间、协同创新空间。

22

[email protected]

初景利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

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