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召邀到天姥 无法忘却的回忆 - cfen.com.cn ·...

1
文化观园 8 8 责编/丁莉娅 美编/李曙光 版式/连凤鸽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3803265 2018 5 26 日 星期六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NEWS LITERATURE 文化 心香忆故 莫之军 ··· 与白维纯先生相处,无疑是一 件快乐的事。他为人诚恳热情,且 谈吐风趣幽默,时时给人带来快乐, 这或许与他几十年的漫画创作不无 关系。东北人豪爽热情奔放的性 格,在他身上都能得到很好的体 现。他很早在军营就开始从事绘画 艺术创作,并且在湖北美术界久负 盛名,其漫画作品曾在国际国内漫 画大奖赛中获奖。近年来,他在坚 持漫画创作的同时,又创作出了大 量的让人视之清新飘逸韵味悠长的 水墨画作品,并为业内人士所赞誉。 在白维纯先生创作的大量水 墨画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 他以水墨形式创作的诙谐幽默风趣 的漫画作品,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他 以水墨形式创作的山水和花鸟与人 物画作品。细览白维纯先生的漫画 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其以水墨 技法创作的,且艺术表现力似乎不 同于以往传统漫画创作手法,则显 得更加精彩纷呈婀娜多姿。 白维纯先生的水墨漫画《逗你 玩》,是表现马三立先生神态的作 品。作品中的马先生相貌服饰和表 演用的麦克风一应俱全,只是人物 的表现手法上,画家选择了水墨形 式,紧扣马先生面部的发、眉、鼻、 口、耳五官特征进行了夸张创作变 形,整幅作品画面线条流畅自然,水 墨色彩浓淡运用章法有度,人物形 象和服饰刻画精细逼真,尤其是马 先生的灰色长衫和拢起来的双手, 加上他身后剃着瓦片头的孩子探出 来的半个身子,都使画面显得活泼 生动,灵气逼人。 细观白维纯先生的水墨作品, 他的许多水墨人物画无不透着浓郁 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韵律。 《青山无意揽春水,琵琶有情说 知音》是白维纯先生以水墨形式创 作的一幅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历 史意蕴的人物画作品。这幅作品, 画家以横幅构图,画面中人物和树 木、石头和花草布局精当。整幅作 品笔墨运用经验老到,干净自然。 尤其是画面表达的主体人物,两位 于溪水畔山石树林旁对弈的雅士, 仿佛被身边美丽的少妇古雅深沉的 琵琶曲所感染,于是乎,他们的目光 都不约而同面含笑意扭向了身边弹 着琵琶曲的少妇,而忘了对弈。而 他们却难以见到少妇幽怨惆怅的面 容。我非常喜欢画家这种含而不露 具有含蓄意味的艺术表达手法,由 此,也清晰可见画家深厚的艺术修 养和艺术功力。他类似的作品还有 《野杏绿蕉图》《瑞鹤呈祥》《未成曲 调先有情》《钟馗醉归》等等,都散发 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古意情致, 为人称道。 漫画表现画家的智慧和思想, 水墨画表现画家的生活情感,而水 墨画中的山水画则更能表现出画家 的真性情。白维纯先生热爱生活,自 然热爱他所亲近的大自然。其新近 以水墨形式创作的山水作品《峡江 放舟图》,就是例证。画家以横幅构 图,以磅礴昂然的气势,描绘了三峡 峡江奔放旖旎的山水风光。画面中, 画家特别注重主题意境的表达,很 好地将巍峨雄奇的高山和连绵不断 逶迤万里的峡江之水处理得精确恰 当,近景高山树木以重彩渲染,远景 奔流则以淡雅的白色轻绘,更显得 峡江浩瀚苍茫诗意之感。颇有古代 山水画家所提倡的气象萧疏、烟云 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韵味。 (莫之军,供职湖北省财政厅。 诗人。著有诗歌作品集。在报刊发 表大量作品。) 张庆和 ··· 诗仙李白,在地是风,在天为 云,在他的终老之地,曾经蘸着楚江 写天门。 李白酷爱山水,寄情山水,凡是 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千年不朽 的美丽诗篇。白帝城的朝霞、庐山 的瀑布、异乡的醉月、大唐的落日, 一丛丛、一簇簇,承载着他的政治理 想、亲情、友情以及喜怒哀乐,满满 地走进了他的诗里,就连他的梦境 也摇曳着一束束亲山昵水的灿烂光 芒,《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他诗歌 宽度的一个注释。 说起《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件 童年往事不禁又敲打起我的记忆。 那时候我上小学,是第一次背诵李 白的《早发白帝城》。第二天,有位 小同学从家里拿来李白的《梦游天 姥吟留别》,让大家猜是谁的诗。当 时对于我们这些小小的学生来说, 那诗简直就像天书一样深奥难懂, 谁也猜不出,甚至还把“姥”读成了 “老”。后经老师指点,方知那“姥” 字念“母”而不是“老”。从此我知道 了这首诗,对于天姥这怪怪的山名 也就开始向往起来:为什么叫“天 姥”,真的有这山吗?这山在什么地 方?什么时候我也能亲身去感受李 白梦游过的那个境界,去那里走走 看看听听?一串问号在我心灵深处 竟然晃悠了几十年。 向往终于成了现实,原来天姥 山就在浙江省的仙居县境内。 说起仙居县,开始我还以为是 当地为发展旅游业由某个老县名修 动而来,查阅地方志知道,这“仙居” 古老且厚重。早在东晋时代(公元 347 年)仙居便立县,名乐安,至五 代吴越时期(公元 930 年),改名永 安,一条名为永安的溪水,不知疲倦 地诠释了仙居县的沧桑岁月。北宋 景德年间(公元 1007 年),宋真宗以 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 宅”,诏改今名。幸好我没有偷懒, 否则真是冤枉了祖宗般年长的“仙 居县”。 天姥山是大自然的造化,其峻 险奇秀,非鬼斧神工莫为。未到达 此山之前,几个小小的疑问还真的 缠绕我好几天:李白一生喜山乐水, 为什么不亲自“到此一游”,非要弄 出个什么“梦”?李白又为什么要到 “东鲁”去?为抻直这问号,一进山 门我便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抖 开思绪想,生怕一不留神漏掉了什 么。 李白胸怀天下,积极入世。诗, 让他结交了天下贤士,从而也让他 看到了自己通往理想实现自身价值 的那条道路。经朋友引荐,他到达 唐宫后,也一度得到了皇帝及其家 属的青睐。可李白豪放的秉性,不 拘小节的狂放,在那个礼数如盘、钩 心斗角的皇宫大院里,如何待得下 去。尽管“云想衣裳花想容”也曾经 一时取悦权贵,可仅仅一年多的时 间,他还是被排挤逐出了皇宫。 离开皇宫后的李白心情如 何?他有失落感吗?他失意了吗? 据考,《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李白 离开唐宫到达东鲁后而写成,因为, 此诗的另题就叫“别东鲁诸公”。东 鲁在哪里?以如今齐鲁分界的山东 莱芜看,此地应是泰山或曲阜一 带。人们知道,曲阜是我国儒家代 表人物孔子的家乡,其儒学儒教影 响甚广,当时的李白不会不知道。 我斗胆猜想,失意后的李白或许正 是听从了朋友的劝告,想去东鲁走 走看看,散散郁结的心中块垒,从而 结识新的诗友,顺便也拜访下儒教, 试试那个著名的儒学理念能否改变 下自己桀骜的性情。 怀揣安世济民理想的李白,悻 悻地离开了京城,第一站果然就去 了东鲁。但他发现儒学和自己的性 情还真的有点难以相融,住不多日, 抛下不痛不痒的《东鲁门泛舟二首》 之后,便欲离开,以进行他的目标之 旅。临行,东鲁的朋友们曾努力言 荐:距此地一直往南,有座仙境般的 天姥山,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曾在那 里居住,李诗人呀,您不妨也去那里 走走看看,说不定又要写出个惊世 骇俗的名篇大作呢!闻此,李白何 曾不想去彼处乐游呢?可是他早已 与故友相约,人家正在那里等自己 同游哪!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李白 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好容易进得梦 乡,一座心造的大山便立即耸立在 了他的眼前。当我来到天姥山,走 过看过之后,惊异地发现,这实实在 在的天姥山与李白梦中的“天姥”竟 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一时生疑 是上天特以李白的梦境而打造成 型。 天姥山中走,绿道携水行。无 疑,这古老的“留别”诗竟成了人们 走山越涧的导游图。按着“梦”的指 引,心灵们撷取了无数个满足。 站在山下望,天姥山高耸入云, 一座座柱山就像喝了酒的醉汉,东 摇西晃,仿佛只要有阵风吹来,那山 们就会立即倒下。登临山顶看,天 姥山又宛若一个大大的盆景,千岩 叠嶂,峭石嶙峋,流韵在谷底奔忙, 山鸟于洞隙筑巢,一个山的大家族 在这里和谐而居。山岚中行善的天 姥合掌胸前,为众生祈福;祥云里慈 悲的观音俯视凡界,待适时救世。 行走其间,可闻浓阴溢出的鸟语, 可嗅芬芳奉送的香气。回首行踪, 曲曲弯弯,美不胜收,直抱怨心,缘 何不早日至此,让灵魂来个涅槃 呢? 走过了天姥山,再来品读《梦游 天姥吟留别》:梦起,梦境,直至梦 醒,实乃见心见性,情由志生。难怪 李白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 访名山”了。也正是这一摇撼人们 心灵的著名诗篇,为如诗如画的真 实天姥山重重地盖上了一枚印章, 使这幅天作的图画,得以面世,且流 传广袤久远。 (张庆和,散文家、诗人。有多 篇作品获奖、被文摘类报刊转载,并 入选200余种图书,有的被译成英、 法文字出版发行。) 姚云 ·· 近一时期在翻阅我家600年家 族史料的时候,常常联想到影响一个 家族兴衰的家教、家风问题。我的家 族曾经有过上百年的辉煌历史,鼎盛 时期,涌现出不少优秀人物,可是,青 史留名的全是男性,我在想,即便是 封建社会,一个家族的辉煌也离不开 默默撑起这个家庭的女人们,因此, 我想起自己的姥姥,一个普通平凡女 人。我相信,有一种家风家教是留在 纸面上的,还有一种是无言的身教, 而我更相信,身教在某种程度上更胜 似千言万语。姥姥一生默默无闻,但 是对于我的成长、影响却是巨大的、 深远的,刻骨铭心的。 几十年过去了,姥姥的音容笑貌 依然历历在目,我常常想起和她在一 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姥姥叫闫淑贞,1916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1988 年 5 月 15 日病逝 于北京。我的童年是和姥姥一起度 过的,记忆中她总是穿着又老又旧但 干净合体的灰色衣服,花白的头发, 微微驼着背,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是挂 着慈祥的笑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 姥姥那双手,小的时候每逢外出她总 拉着我的手。她的手指又粗又长,指 关节有些突出,手掌布满厚厚的老 茧,掌纹又粗又深,一条条青筋在手 背上清晰可见,那是一双为家人操劳 的手。她不仅抚养了自己的子女,还 亲手带大了孙子、孙女、外孙女,共七 个孩子。这在今天看来,是如此艰辛 与劳作,实在不可思议。 在我记忆里,都是姥姥忙碌的身 影。姥姥很会做饭,一日三餐变换着 花样儿,什么简单的食材,经过她的 手都会变成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 食。她每天至少要做九口人的饭菜, 来回要走五六站路去买菜,买回来后 摘菜、洗菜、做饭,那个时候没有半成 品,从买到饭菜端上桌要付出很多劳 动。姥姥缠过足,提着装满菜的袋子 常常让她的身体倾斜不稳,尽管辛 苦,可是当她看着全家人坐在一起吃 着香喷喷的饭菜,她就心满意足,特 别是逢年过节全家人团圆围坐,她是 最忙碌的也是最高兴的。 姥姥手很巧,不光饭菜做得好, 还为我们做衣服纳鞋。即便是衣服 穿旧了,经她一改,也能变得好看、得 体。那时家里孩子们的很多衣服大 多是姥姥剪裁后,一针一线做成的。 做衣服还算容易,做鞋就没有那么简 单了。做鞋分为纳鞋底和做鞋帮两 部分,特别是纳鞋底很麻烦,要先在 一个平平的木板上刷上浆糊,然后把 做衣服剩下来的碎布头铺平对齐,刷 上一层浆糊,再将布头铺平对齐,刷 一层浆糊,这样重复多次,最后晾 干。晾干之后,再照着脚的大小剪出 鞋底尺寸,然后一针一针地纳,做好 一双“千层底”的鞋底,她的腰常疼得 直不起来。纳鞋底也不容易,来回无 数次的穿针引线,稍不小心,针尖就 会将手扎出血。记忆中,小时候当我 已经钻进被窝里的时候,她还在昏暗 的灯光下纳鞋底。现在常常责怪自 己那时不懂事,穿着她做的新鞋乱 跑,不知道省着穿。 那个年代,我父母背负着出身不 好的压力,他们在单位里只有比出身 好的同事更努力工作才能少受些罪, 但即便如此,也没少挨批判。姥姥为 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好让他们安心工 作,就把全家几乎一切家务承担下 来,每天只见她从早忙到晚,很少有 休息的时候。文革中最乱的那几年, 我的父母被下放到农村,我跟着姥姥 一直生活到小学毕业。 姥姥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令 我终生难忘。有一次,学校组织活 动,头一天通知说,上午两节课结束 后,要直接去参加活动,中午没时间 回家吃饭,姥姥知道后什么都没说。 第二天上午,我在上课,有人轻轻敲 了教室的门,老师去开门,我们这些 孩子的目光也移向了门口,只见站在 门口的正是我的姥姥。我看见姥姥 用变黄了的屉布,包着什么东西给了 老师,我听见她跟老师交代说是给我 的,姥姥说完话轻轻带上门转身走 了。那是一节算术课,老师后面讲了 些什么我都没有专心听进去,我一直 透过窗户看着姥姥渐渐远去的身 影。我们的教室在学校最里面,我看 见她穿过操场,蹒跚地走过长长的过 道才到学校大门口。我望着她离去 的背影,心里好心疼她。下课后,老师 把姥姥送来的东西给我,我打开一看 是两张还温热的红糖饼。姥姥缠过 足走不快,这一趟往返有几站路,想 到她走这么远为我送来午饭,我的眼 泪差点儿掉下来。她这一趟,共送了 三份糖饼,因为表姐、表弟和我各相 差一岁,同在一个学校读书,都要参 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直到今天,每每 回忆起这一幕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文革中,姥姥的出身问题让她吃 了很多苦。有一段时期,每天天不亮 就起来,拿起那把一米多长的大扫帚 在人们起来前,把整条街打扫得干干 净净。尤其是到了秋天,每天都是满 地的落叶,她握着那把大扫帚一下又 一下,吃力地扫着厚厚的落叶;冬天 的时候,天气冷得刺骨,特别是下过 一场雪之后,她起得更早,天没有亮, 地面又湿又滑,微弱的路灯灯光下, 她缠过足的脚小心翼翼地踩在雪上, 深一脚浅一脚地把雪扫到路边,为别 人清理出一条道。 姥姥没有太多的文化,但她希望 我们都能把书读好。那时家里并不 富裕,有时到了月末还会紧巴巴的, 但我们的学杂费从来没有晚交过,当 我们需要钱买学习用具时她从没犹 豫过。每天放学回家,她会督促我写 作业,她也会戴上老花镜拿起我的作 业本翻来翻去地“检查”,她虽然看不 太懂,可看到老师给了“5”分或者 “优”时她会很高兴。 姥姥不仅对晚辈体贴入微的关 怀、不计回报的付出,而且她对长辈 的照顾更是细心周到。我常听母亲 讲,姥姥特别尊重关心她的婆婆。姥 姥的婆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姥姥就 帮她洗澡穿衣,为她端屎端尿。事无 巨细都是她一人操劳,几十年如一 日,姥姥与她的婆婆关系十分融洽。 姥姥乐于慷慨助人。她很节俭, 舍不得给自己花钱买东西,她的那几 件衣服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可 她却舍得把省下来的部分钱物用来 帮助有困难的邻居。比如,在净土寺 居住时她帮助过曹家。曹家孩子多, 粮食不够吃,姥姥就常给他们送馒头 和窝头。在五道营居住时,她帮助过 徐家。三年困难时期,姥姥住在打钟 庙,时常以钱、粮票,帮助窑煤工人及 其他困难户。姥姥待人真诚,邻居关 系相处得很好。记得小时候家里有 了好吃的,她总让我端着碗给这家送 一点儿,给那家留一点儿。正因为如 此,大家感恩姥姥的善行,才使全家 人在文革中少受很多罪。 我从小和姥姥一起生活,是她以 身作则身体力行,教会我“踏踏实实 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她告诉我 “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到的 福”。在我初到美国的几年里,在异 国他乡遇到了那么多学习和生活困 难的时候,能使我平稳度过。也是她 教我学会在生活中无论受到任何的 曲解和误解都要能忍辱负重,克制自 己,宽恕他人。 许多的人和事,只有等到失去了 才懂得珍惜,而拥有时,却从未意识 到有一天会失去。那段和姥姥在一 起度过的天真、无邪的童年令我至今 难忘。那时候,天蓝树绿,尽管有阴 霾,但姥姥让阳光照进我的心里,是 她撑起了这个家,给我们一个避风 港。如今,我早已长大成人,姥姥却 已经故去近30年了,她常常让我沉 浸在深深的思念中,也常常会让我陷 入伤感里。她时时刻刻在我的记忆 里,伴我成长、伴我成家立业,伴我走 过人生路途的每一步。除了思念,我 还有深深的遗憾,遗憾长大成人的我 没能好好地孝敬她一天。 无法忘却的回忆 —姥姥留下的家教家风 李白召邀到天姥 青山无意揽春水 《水乡》 吴冠中/作 精彩绽放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May-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文化观园

88 责编/丁莉娅 美编/李曙光 版式/连凤鸽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3803265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NEWS

LITERATURE文化

心香忆故

莫之军···

与白维纯先生相处,无疑是一

件快乐的事。他为人诚恳热情,且

谈吐风趣幽默,时时给人带来快乐,

这或许与他几十年的漫画创作不无

关系。东北人豪爽热情奔放的性

格,在他身上都能得到很好的体

现。他很早在军营就开始从事绘画

艺术创作,并且在湖北美术界久负

盛名,其漫画作品曾在国际国内漫

画大奖赛中获奖。近年来,他在坚

持漫画创作的同时,又创作出了大

量的让人视之清新飘逸韵味悠长的

水墨画作品,并为业内人士所赞誉。

在白维纯先生创作的大量水

墨画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

他以水墨形式创作的诙谐幽默风趣

的漫画作品,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他

以水墨形式创作的山水和花鸟与人

物画作品。细览白维纯先生的漫画

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其以水墨

技法创作的,且艺术表现力似乎不

同于以往传统漫画创作手法,则显

得更加精彩纷呈婀娜多姿。

白维纯先生的水墨漫画《逗你

玩》,是表现马三立先生神态的作

品。作品中的马先生相貌服饰和表

演用的麦克风一应俱全,只是人物

的表现手法上,画家选择了水墨形

式,紧扣马先生面部的发、眉、鼻、

口、耳五官特征进行了夸张创作变

形,整幅作品画面线条流畅自然,水

墨色彩浓淡运用章法有度,人物形

象和服饰刻画精细逼真,尤其是马

先生的灰色长衫和拢起来的双手,

加上他身后剃着瓦片头的孩子探出

来的半个身子,都使画面显得活泼

生动,灵气逼人。

细观白维纯先生的水墨作品,

他的许多水墨人物画无不透着浓郁

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韵律。

《青山无意揽春水,琵琶有情说

知音》是白维纯先生以水墨形式创

作的一幅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历

史意蕴的人物画作品。这幅作品,

画家以横幅构图,画面中人物和树

木、石头和花草布局精当。整幅作

品笔墨运用经验老到,干净自然。

尤其是画面表达的主体人物,两位

于溪水畔山石树林旁对弈的雅士,

仿佛被身边美丽的少妇古雅深沉的

琵琶曲所感染,于是乎,他们的目光

都不约而同面含笑意扭向了身边弹

着琵琶曲的少妇,而忘了对弈。而

他们却难以见到少妇幽怨惆怅的面

容。我非常喜欢画家这种含而不露

具有含蓄意味的艺术表达手法,由

此,也清晰可见画家深厚的艺术修

养和艺术功力。他类似的作品还有

《野杏绿蕉图》《瑞鹤呈祥》《未成曲

调先有情》《钟馗醉归》等等,都散发

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古意情致,

为人称道。

漫画表现画家的智慧和思想,

水墨画表现画家的生活情感,而水

墨画中的山水画则更能表现出画家

的真性情。白维纯先生热爱生活,自

然热爱他所亲近的大自然。其新近

以水墨形式创作的山水作品《峡江

放舟图》,就是例证。画家以横幅构

图,以磅礴昂然的气势,描绘了三峡

峡江奔放旖旎的山水风光。画面中,

画家特别注重主题意境的表达,很

好地将巍峨雄奇的高山和连绵不断

逶迤万里的峡江之水处理得精确恰

当,近景高山树木以重彩渲染,远景

奔流则以淡雅的白色轻绘,更显得

峡江浩瀚苍茫诗意之感。颇有古代

山水画家所提倡的气象萧疏、烟云

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韵味。

(莫之军,供职湖北省财政厅。诗人。著有诗歌作品集。在报刊发表大量作品。)

张庆和···

诗仙李白,在地是风,在天为

云,在他的终老之地,曾经蘸着楚江

写天门。

李白酷爱山水,寄情山水,凡是

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千年不朽

的美丽诗篇。白帝城的朝霞、庐山

的瀑布、异乡的醉月、大唐的落日,

一丛丛、一簇簇,承载着他的政治理

想、亲情、友情以及喜怒哀乐,满满

地走进了他的诗里,就连他的梦境

也摇曳着一束束亲山昵水的灿烂光

芒,《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他诗歌

宽度的一个注释。

说起《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件

童年往事不禁又敲打起我的记忆。

那时候我上小学,是第一次背诵李

白的《早发白帝城》。第二天,有位

小同学从家里拿来李白的《梦游天

姥吟留别》,让大家猜是谁的诗。当

时对于我们这些小小的学生来说,

那诗简直就像天书一样深奥难懂,

谁也猜不出,甚至还把“姥”读成了

“老”。后经老师指点,方知那“姥”

字念“母”而不是“老”。从此我知道

了这首诗,对于天姥这怪怪的山名

也就开始向往起来:为什么叫“天

姥”,真的有这山吗?这山在什么地

方?什么时候我也能亲身去感受李

白梦游过的那个境界,去那里走走

看看听听?一串问号在我心灵深处

竟然晃悠了几十年。

向往终于成了现实,原来天姥

山就在浙江省的仙居县境内。

说起仙居县,开始我还以为是

当地为发展旅游业由某个老县名修

动而来,查阅地方志知道,这“仙居”

古老且厚重。早在东晋时代(公元

347年)仙居便立县,名乐安,至五

代吴越时期(公元930年),改名永

安,一条名为永安的溪水,不知疲倦

地诠释了仙居县的沧桑岁月。北宋

景德年间(公元1007年),宋真宗以

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

宅”,诏改今名。幸好我没有偷懒,

否则真是冤枉了祖宗般年长的“仙

居县”。

天姥山是大自然的造化,其峻

险奇秀,非鬼斧神工莫为。未到达

此山之前,几个小小的疑问还真的

缠绕我好几天:李白一生喜山乐水,

为什么不亲自“到此一游”,非要弄

出个什么“梦”?李白又为什么要到

“东鲁”去?为抻直这问号,一进山

门我便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抖

开思绪想,生怕一不留神漏掉了什

么。

李白胸怀天下,积极入世。诗,

让他结交了天下贤士,从而也让他

看到了自己通往理想实现自身价值

的那条道路。经朋友引荐,他到达

唐宫后,也一度得到了皇帝及其家

属的青睐。可李白豪放的秉性,不

拘小节的狂放,在那个礼数如盘、钩

心斗角的皇宫大院里,如何待得下

去。尽管“云想衣裳花想容”也曾经

一时取悦权贵,可仅仅一年多的时

间,他还是被排挤逐出了皇宫。

离开皇宫后的李白心情如

何?他有失落感吗?他失意了吗?

据考,《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李白

离开唐宫到达东鲁后而写成,因为,

此诗的另题就叫“别东鲁诸公”。东

鲁在哪里?以如今齐鲁分界的山东

莱芜看,此地应是泰山或曲阜一

带。人们知道,曲阜是我国儒家代

表人物孔子的家乡,其儒学儒教影

响甚广,当时的李白不会不知道。

我斗胆猜想,失意后的李白或许正

是听从了朋友的劝告,想去东鲁走

走看看,散散郁结的心中块垒,从而

结识新的诗友,顺便也拜访下儒教,

试试那个著名的儒学理念能否改变

下自己桀骜的性情。

怀揣安世济民理想的李白,悻

悻地离开了京城,第一站果然就去

了东鲁。但他发现儒学和自己的性

情还真的有点难以相融,住不多日,

抛下不痛不痒的《东鲁门泛舟二首》

之后,便欲离开,以进行他的目标之

旅。临行,东鲁的朋友们曾努力言

荐:距此地一直往南,有座仙境般的

天姥山,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曾在那

里居住,李诗人呀,您不妨也去那里

走走看看,说不定又要写出个惊世

骇俗的名篇大作呢!闻此,李白何

曾不想去彼处乐游呢?可是他早已

与故友相约,人家正在那里等自己

同游哪!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李白

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好容易进得梦

乡,一座心造的大山便立即耸立在

了他的眼前。当我来到天姥山,走

过看过之后,惊异地发现,这实实在

在的天姥山与李白梦中的“天姥”竟

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一时生疑

是上天特以李白的梦境而打造成

型。

天姥山中走,绿道携水行。无

疑,这古老的“留别”诗竟成了人们

走山越涧的导游图。按着“梦”的指

引,心灵们撷取了无数个满足。

站在山下望,天姥山高耸入云,

一座座柱山就像喝了酒的醉汉,东

摇西晃,仿佛只要有阵风吹来,那山

们就会立即倒下。登临山顶看,天

姥山又宛若一个大大的盆景,千岩

叠嶂,峭石嶙峋,流韵在谷底奔忙,

山鸟于洞隙筑巢,一个山的大家族

在这里和谐而居。山岚中行善的天

姥合掌胸前,为众生祈福;祥云里慈

悲的观音俯视凡界,待适时救世。

行走其间,可闻浓阴溢出的鸟语,

可嗅芬芳奉送的香气。回首行踪,

曲曲弯弯,美不胜收,直抱怨心,缘

何不早日至此,让灵魂来个涅槃

呢?

走过了天姥山,再来品读《梦游

天姥吟留别》:梦起,梦境,直至梦

醒,实乃见心见性,情由志生。难怪

李白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

访名山”了。也正是这一摇撼人们

心灵的著名诗篇,为如诗如画的真

实天姥山重重地盖上了一枚印章,

使这幅天作的图画,得以面世,且流

传广袤久远。

(张庆和,散文家、诗人。有多篇作品获奖、被文摘类报刊转载,并入选200余种图书,有的被译成英、法文字出版发行。)

姚云··

近一时期在翻阅我家 600 年家

族史料的时候,常常联想到影响一个

家族兴衰的家教、家风问题。我的家

族曾经有过上百年的辉煌历史,鼎盛

时期,涌现出不少优秀人物,可是,青

史留名的全是男性,我在想,即便是

封建社会,一个家族的辉煌也离不开

默默撑起这个家庭的女人们,因此,

我想起自己的姥姥,一个普通平凡女

人。我相信,有一种家风家教是留在

纸面上的,还有一种是无言的身教,

而我更相信,身教在某种程度上更胜

似千言万语。姥姥一生默默无闻,但

是对于我的成长、影响却是巨大的、

深远的,刻骨铭心的。

几十年过去了,姥姥的音容笑貌

依然历历在目,我常常想起和她在一

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姥姥叫闫淑贞,1916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1988 年 5 月 15 日病逝

于北京。我的童年是和姥姥一起度

过的,记忆中她总是穿着又老又旧但

干净合体的灰色衣服,花白的头发,

微微驼着背,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是挂

着慈祥的笑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

姥姥那双手,小的时候每逢外出她总

拉着我的手。她的手指又粗又长,指

关节有些突出,手掌布满厚厚的老

茧,掌纹又粗又深,一条条青筋在手

背上清晰可见,那是一双为家人操劳

的手。她不仅抚养了自己的子女,还

亲手带大了孙子、孙女、外孙女,共七

个孩子。这在今天看来,是如此艰辛

与劳作,实在不可思议。

在我记忆里,都是姥姥忙碌的身

影。姥姥很会做饭,一日三餐变换着

花样儿,什么简单的食材,经过她的

手都会变成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

食。她每天至少要做九口人的饭菜,

来回要走五六站路去买菜,买回来后

摘菜、洗菜、做饭,那个时候没有半成

品,从买到饭菜端上桌要付出很多劳

动。姥姥缠过足,提着装满菜的袋子

常常让她的身体倾斜不稳,尽管辛

苦,可是当她看着全家人坐在一起吃

着香喷喷的饭菜,她就心满意足,特

别是逢年过节全家人团圆围坐,她是

最忙碌的也是最高兴的。

姥姥手很巧,不光饭菜做得好,

还为我们做衣服纳鞋。即便是衣服

穿旧了,经她一改,也能变得好看、得

体。那时家里孩子们的很多衣服大

多是姥姥剪裁后,一针一线做成的。

做衣服还算容易,做鞋就没有那么简

单了。做鞋分为纳鞋底和做鞋帮两

部分,特别是纳鞋底很麻烦,要先在

一个平平的木板上刷上浆糊,然后把

做衣服剩下来的碎布头铺平对齐,刷

上一层浆糊,再将布头铺平对齐,刷

一层浆糊,这样重复多次,最后晾

干。晾干之后,再照着脚的大小剪出

鞋底尺寸,然后一针一针地纳,做好

一双“千层底”的鞋底,她的腰常疼得

直不起来。纳鞋底也不容易,来回无

数次的穿针引线,稍不小心,针尖就

会将手扎出血。记忆中,小时候当我

已经钻进被窝里的时候,她还在昏暗

的灯光下纳鞋底。现在常常责怪自

己那时不懂事,穿着她做的新鞋乱

跑,不知道省着穿。

那个年代,我父母背负着出身不

好的压力,他们在单位里只有比出身

好的同事更努力工作才能少受些罪,

但即便如此,也没少挨批判。姥姥为

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好让他们安心工

作,就把全家几乎一切家务承担下

来,每天只见她从早忙到晚,很少有

休息的时候。文革中最乱的那几年,

我的父母被下放到农村,我跟着姥姥

一直生活到小学毕业。

姥姥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令

我终生难忘。有一次,学校组织活

动,头一天通知说,上午两节课结束

后,要直接去参加活动,中午没时间

回家吃饭,姥姥知道后什么都没说。

第二天上午,我在上课,有人轻轻敲

了教室的门,老师去开门,我们这些

孩子的目光也移向了门口,只见站在

门口的正是我的姥姥。我看见姥姥

用变黄了的屉布,包着什么东西给了

老师,我听见她跟老师交代说是给我

的,姥姥说完话轻轻带上门转身走

了。那是一节算术课,老师后面讲了

些什么我都没有专心听进去,我一直

透过窗户看着姥姥渐渐远去的身

影。我们的教室在学校最里面,我看

见她穿过操场,蹒跚地走过长长的过

道才到学校大门口。我望着她离去

的背影,心里好心疼她。下课后,老师

把姥姥送来的东西给我,我打开一看

是两张还温热的红糖饼。姥姥缠过

足走不快,这一趟往返有几站路,想

到她走这么远为我送来午饭,我的眼

泪差点儿掉下来。她这一趟,共送了

三份糖饼,因为表姐、表弟和我各相

差一岁,同在一个学校读书,都要参

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直到今天,每每

回忆起这一幕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文革中,姥姥的出身问题让她吃

了很多苦。有一段时期,每天天不亮

就起来,拿起那把一米多长的大扫帚

在人们起来前,把整条街打扫得干干

净净。尤其是到了秋天,每天都是满

地的落叶,她握着那把大扫帚一下又

一下,吃力地扫着厚厚的落叶;冬天

的时候,天气冷得刺骨,特别是下过

一场雪之后,她起得更早,天没有亮,

地面又湿又滑,微弱的路灯灯光下,

她缠过足的脚小心翼翼地踩在雪上,

深一脚浅一脚地把雪扫到路边,为别

人清理出一条道。

姥姥没有太多的文化,但她希望

我们都能把书读好。那时家里并不

富裕,有时到了月末还会紧巴巴的,

但我们的学杂费从来没有晚交过,当

我们需要钱买学习用具时她从没犹

豫过。每天放学回家,她会督促我写

作业,她也会戴上老花镜拿起我的作

业本翻来翻去地“检查”,她虽然看不

太懂,可看到老师给了“5”分或者

“优”时她会很高兴。

姥姥不仅对晚辈体贴入微的关

怀、不计回报的付出,而且她对长辈

的照顾更是细心周到。我常听母亲

讲,姥姥特别尊重关心她的婆婆。姥

姥的婆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姥姥就

帮她洗澡穿衣,为她端屎端尿。事无

巨细都是她一人操劳,几十年如一

日,姥姥与她的婆婆关系十分融洽。

姥姥乐于慷慨助人。她很节俭,

舍不得给自己花钱买东西,她的那几

件衣服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可

她却舍得把省下来的部分钱物用来

帮助有困难的邻居。比如,在净土寺

居住时她帮助过曹家。曹家孩子多,

粮食不够吃,姥姥就常给他们送馒头

和窝头。在五道营居住时,她帮助过

徐家。三年困难时期,姥姥住在打钟

庙,时常以钱、粮票,帮助窑煤工人及

其他困难户。姥姥待人真诚,邻居关

系相处得很好。记得小时候家里有

了好吃的,她总让我端着碗给这家送

一点儿,给那家留一点儿。正因为如

此,大家感恩姥姥的善行,才使全家

人在文革中少受很多罪。

我从小和姥姥一起生活,是她以

身作则身体力行,教会我“踏踏实实

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她告诉我

“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到的

福”。在我初到美国的几年里,在异

国他乡遇到了那么多学习和生活困

难的时候,能使我平稳度过。也是她

教我学会在生活中无论受到任何的

曲解和误解都要能忍辱负重,克制自

己,宽恕他人。

许多的人和事,只有等到失去了

才懂得珍惜,而拥有时,却从未意识

到有一天会失去。那段和姥姥在一

起度过的天真、无邪的童年令我至今

难忘。那时候,天蓝树绿,尽管有阴

霾,但姥姥让阳光照进我的心里,是

她撑起了这个家,给我们一个避风

港。如今,我早已长大成人,姥姥却

已经故去近 30 年了,她常常让我沉

浸在深深的思念中,也常常会让我陷

入伤感里。她时时刻刻在我的记忆

里,伴我成长、伴我成家立业,伴我走

过人生路途的每一步。除了思念,我

还有深深的遗憾,遗憾长大成人的我

没能好好地孝敬她一天。

无法忘却的回忆——姥姥留下的家教家风

李白召邀到天姥

青山无意揽春水

《飞燕送佳音》

李俊

作(甘肃省国税局)

《水乡》 吴冠中/作

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