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力量 - epaper.cqcb.com...之两百的精力,认真学习相关知识、认...

1
温柔的力量 一个90后女孩,很难让人和“婆婆 妈妈”联系到一起,但来自重庆医药高 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邓稳 却做到了。她不但没有嫌弃,反而乐在 其中, “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邓稳是重庆首批援孝感支援队的 队员,也是孝感市中心医院东南院区分 队的团支部书记。 当初,看到招募援助湖北队员时, 邓稳马上报了名。“尽管前方的危险让 人有些担心,也很舍不得家人……但我 是一名护士。”说起当初的选择,邓稳很 平静,“我不是什么英雄,是职责使命让 我选择勇敢向前。” 邓稳原本是手术室护士,到了孝 感,因为院感防护人员非常缺乏,支援 队安排邓稳担任感控员,让她和马小玲 副主任护师一同负责感控相关工作,保 障队友的个人防护安全。 “虽然有在手术室工作8年的经验, 但面对新冠肺炎防控,我更要投入百分 之两百的精力,认真学习相关知识、认 真落实感控措施。” 邓稳到孝感市东南医院时,隔离病 区刚刚改建完成,防护物资相对短缺, 为保障大家的安全,她每天都要严格检 查、补充防护用品,根据不同的防护用 品进行针对性指导。早上8点、中午12 点、下午4点、晚上8点、零点,她在现场 督查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品情况,每一 名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品穿戴合格后,才 允许进入隔离病区。 这个时候,她的“婆婆妈妈”就表现 出来了。每天中午,她在督查队友们穿 戴防护用品时,不断地叮嘱注意事项, 肚子说饿了,嘴也说干了。队友们说 “有院感老师在,我们放心”,听了队友 们的这句话,她很满足。 有天早上,邓稳给工作区做清洁消 毒时,被含氯消毒液熏得头晕,但听到 队友们说“这个消毒液是安全的味道, 谢谢院感老师”,她又充满了干劲。 一天深夜3点多,邓稳接到一名队 员的求助电话,他的防护服破了。“电话 里队员焦急的声音让我揪心。”邓稳立 即通过电话指导,并火速赶往现场妥善 处理。“抚平了队友的紧张,那种被需要 让我印象深刻!”协助队员重新穿好防 护服,送他进入病房,队员转身向她挥 手的时候,邓稳感动得哭了。 “我的电话24小时开机,有需要随 时联系。”这是邓稳对队友的承诺和保 障。队友们也给邓稳很多鼓励和感动: “院感老师是我们的守护神。”“有院感 老师在我们就放心了。” “谢谢您!” 重报集团孝感报道组记者 罗永 张锦旗 谁说女子不如男?看看这些柔弱的 护士妹妹,原本在家拧个瓶盖都要找人 帮忙,但她们穿上防护服就充满了力 量。面对比自己重20多斤的氧气瓶,从 一楼搬到三楼,那是一种柔中带刚的力 量。 1月26日,来自重庆市中医院的护 士刘芮佚和姐妹们进驻孝感市第一人民 医院隔离病区,主要负责隔离病房的护 理工作。这里原本是一栋教学楼临时改 造的隔离病房。第一天来看场地,刘芮 佚就注意到了楼下一堆蓝色的“罐罐”。 “我们晓得这个像导弹一样的家伙 是氧气瓶。”刘芮佚说,大家都觉得这些 氧气瓶都是拿来备用的而已。上到三楼 的病房,大家才发现,临时改建的隔离病 房根本没有集中供氧的设备,也就是说, 患者需要的氧气只能靠氧气瓶。送氧气 瓶的工人师傅24小时随叫随到。但为 了防止感染,工人师傅只能把氧气瓶放 在隔离病房外,要将氧气瓶搬到“红区” 病房,得靠护士们从一楼搬到三楼。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面对这样情况, 刘芮佚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重庆的时候,刘芮佚用都不会用 氧气瓶,更不晓得啷个搬到楼上了。但 是,穿上这身防护服,再苦再累再难的事 情,也要去做!一个氧气瓶110斤,这么 重的氧气瓶该怎么搬运呢?圆柱形钢瓶 通体上下没地方抓手,根据安全规章,为 避免爆炸,也不能用滚动的方式来搬 运。刘芮佚他们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 好方法:把立起来的氧气瓶翘起一点儿, 左手扶着钢瓶阀门的下方,右手扶着钢 瓶慢慢搓着走。 “第一天搬氧气瓶,我哭的心都有 了!”刘芮佚说,自己小心翼翼地去搬,但 氧气瓶就是不走。最后,两名男护士不 得不不停地教大家。第二天,姐妹们都 习惯了这样的搬运方法。 熟能生巧,刘芮佚的搬运技巧越发 娴熟。如今,身高不到1米6、只有90斤 的刘芮佚,摆弄起比自己还重20斤的氧 气瓶一点也不含糊。 “从一楼搬进电梯,到三楼再搬到病 房,一趟下来就是10多分钟。”刘芮佚 说,有患者是高流量呼吸机,差不多一个 小时就要换一个氧气瓶,最多的时候,每 个护士一天都要搬20-30瓶。“搬一瓶就 湿一身衣服,一边出汗一边干,干了又湿 了,衣服干了又湿了。”每次搬运氧气瓶, 穿着全套防护服的刘芮佚都感觉像做了 一次桑拿,衣服都汗湿了,护目镜里的水 雾凝成水珠,从镜片上滑落。 “盘它”仅仅是第一步,更换氧气瓶 更是考验力气。 “要用扳手把原来的氧气 瓶拧下来,换上新的后,再拧紧。”刘芮佚 说,为了防止漏气,大家都会把气阀拧得 很紧,但是换的时候就需要很大的力 气。每次下班后,手套圈都黑了,手上全 是红色的印记。 “作为一名护士,能用自己的专业去 救人,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我们一定 会竭尽全力救治更多的病人!”刘芮佚 说,穿上防护服,她们就已经不再是一个 小女生了。 “天天在医院,已不知天日,今天才 从朋友圈里看到,外面的野外李花、油菜 花都开了……”昨天一早,秦光梅就和专 家组对一位新冠肺炎确诊病患进行了两 个半小时的病情讨论。讨论结束后,她 随手翻了一下朋友圈,被满山繁花吸引 了。 秦光梅是重医附属永川医院呼吸与 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从1月21日开始,她 便一头扎进医院,没有假日,没有休息, 更不知三月春光好。 家事全交给老伴一人打理 重医附属永川医院是重庆市确定的 四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集中救治 医院之一,承担永川、江津、合川、大足、 璧山、铜梁、潼南、荣昌8个区的新冠肺炎 确诊患者救治工作。 从医35年的秦光梅,担任永川片区 新冠肺炎院外会诊专家组组长。从启动 片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排查,到永川片 区定点收治医院隔离病房的建立,再到 隔离病区的调整,她坚持24小时轮守值 班,全力协调相关工作。 每天清晨7点30分,她准时到医院 上班。随后就是紧张的安排、布置、查 房、会诊……她一忙起来了就忘了时间, 中午1点多还没吃午饭是常事。 “我快满60岁了,老伴也退休了,家 里一切都丢给他一人照看。”秦光梅说, 从早上出门,到晚上8点30分回家,家里 事无巨细,都由老伴一肩承担。 忙得不知今夕是何夕,是秦光梅现 在的工作写照,连三八妇女节都忘了,更 别说去赏花了。 除了诊疗还要兼顾几十床病人 作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 任,秦光梅不但要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 诊疗,同时还要兼顾医院几十床的普通 病患。两个月来,她一直处于连轴转的 状态。 秦光梅工作认真是出了名的,每位 患者的体温和症状有无变化,患者一天 吃了几顿饭,吃的什么,几次大小便,心 理状况怎么样……她都要管。 同事们叫她注意休息,她却笑着说, “我晚点吃饭没什么,病人一点都耽误不 得!” 即使出院的病人,秦光梅也会与他 们保持联系。前段时间,最早出院的张 云娟 (化名) 出现了发烧症状,秦光梅马 上安排她复诊,详细检查后发现只是普 通感冒。随后,秦光梅便在微信里为她 传授康复方法。 为医院的“铿锵玫瑰”感到骄傲 在呼吸专业领域,秦光梅的学术造 诣很深,在业内有较高的影响力。但她 却很低调,组织每次推荐她当先进,她都 会婉拒。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一直说, “要多宣传我们科室里的一线队员,他们 天天与病患在一起,才是最辛苦的人。” “90后护士李吉、付巧、陈春艳,她 们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请战书,先后进 驻隔离病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 曾鸣和罗华,在发热门诊一呆就是一整 天,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秦光梅 随口说出了好多同事的名字。 采访结束后,秦光梅给记者发来微 信说,她为有这样一群不计回报、忘我工 作的同事感到骄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 战场上,这群“铿锵玫瑰”勇毅笃行、共克 时艰,以行动展现巾帼风采,用坚守谱写 无悔担当!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护士邓稳保障队友防护安全 24小时开机 随时联系我 邓稳在病房里。 长期戴橡胶手套、频繁使用消毒 剂,护士邓芳皮肤过敏 吃药耽误工作 忍忍就过去了 院外会诊专家组组长秦光梅,两 个月来一直在病房里连轴转 晚点吃饭没什么 病人耽误不得 秦光梅 护士刘芮佚如何把110斤重的氧 气瓶从一楼搬运到三楼 女子本弱 为“护”则刚 3月6日,黔江中心医院 (重庆市四个 片区集中救治定点医院之一) 最后一名 确诊患者治愈出院,黔江片区患者“清 零”。黔江中心医院新冠肺炎确诊病区 护士长邓芳长出了一口气。但她说,这 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只要疫情还没有解 除就不能有一丝放松,只要我的护士们 还有一个没有解除隔离,我也不可能放 松。” “超时”工作,等待最后一位病人出院 邓芳原是黔江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的 护士长,已从业20年。2月10日,她进入 新冠肺炎确诊病区担任护士长,连续27 天战斗在抗疫一线。 按照21天岗位轮换的工作安排,邓 芳本该3月1日结束工作,但她主动申请 延长了工作期限,等到最后一位病人出 院后,她才换班进入医学观察区。 黔江中心医院的“最后一位病人”姓 董,2月3日送到黔江中心医院集中救 治。在住院的这一个多月里,董先生和 邓芳也十分谈得来。 “住院的时间越长,患者的心理压力 就越大,更重要的治疗还是疏解他的心 理。”邓芳说, 董先生后期病情很稳定,但核酸检 测却阴性、阳性不断反复,对他的心理打 击很大,特别是看到其他病人陆续出院 了,他情绪很低落,失眠严重。 邓芳和同事们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鼓励他不要害怕,陪他聊天,聊生活琐 事、健身运动……舒缓他焦躁不安的情 绪,从而更好地接受治疗。 患者的情绪平静了,病情也一天天 好起来,为他治愈出院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皮肤过敏,怕耽误工作坚持不吃药 坐在医学观察区的房间里,邓芳记 录下这段时间的护理经验,她手上的红 疹依旧没有消退。 “现在还痒吗?” “现在不痒了,脱下了橡胶手套,过 段时间就没事了。” 在进入确诊病区工作后没两天,邓 芳的双手就开始瘙痒,起红色疹子,后来 双臂也长起了疹子。由于长期戴橡胶手 套和频繁使用消毒剂、手消凝胶,邓芳出 现了过敏。“忙起来时根本就顾不上也感 觉不到痛和痒了。”邓芳说,在隔离病区 工作,每天的工作强度都很高,常常一呆 就是一天。 每天早上6点多,邓芳就得起床,准 备好当天需要的物品,安排好治疗和护 理计划。一切准备就绪后,她带着两名 护士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开始了 一天的忙碌。虽然过敏严重,但邓芳却 一直没有吃药,“抗过敏药物容易引起嗜 睡,怕耽误工作,皮肤过敏是小问题,忍 一忍就过去了。” 看着自己照料的患者一个个康复出 院,邓芳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实,不仅是医护人员为患者带来了健 康,患者也为我们带来了感动和力量,我 也很感谢他们。” 黔江中心医院收治了一位来自酉阳 的确诊患者,他晕血严重。但让邓芳没 有想到的是,患者出院时,主动提出了捐 献自己的血浆用于救治其他患者。 “真没想到他会提出捐献血浆,勇气 真的给人力量!”邓芳说。她问患者为什 么晕血还要捐献血浆,他说:“看到医护 人员的艰苦付出,我也希望能做点什么, 和能救人相比,这点恐惧算不了什么。”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张瀚祥 重报集团孝感报道组记者 罗永攀 张锦旗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主编 赵本春 责编 王文渊 视觉 李春明 康碧宏 责校 黄颖 罗文宇 02 02 全民防控 众志成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温柔的力量 - epaper.cqcb.com...之两百的精力,认真学习相关知识、认 真落实感控措施。” 邓稳到孝感市东南医院时,隔离病 区刚刚改建完成,防护物资相对短缺,

温柔的力量

一个90后女孩,很难让人和“婆婆妈妈”联系到一起,但来自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邓稳却做到了。她不但没有嫌弃,反而乐在其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邓稳是重庆首批援孝感支援队的队员,也是孝感市中心医院东南院区分队的团支部书记。

当初,看到招募援助湖北队员时,邓稳马上报了名。“尽管前方的危险让人有些担心,也很舍不得家人……但我是一名护士。”说起当初的选择,邓稳很平静,“我不是什么英雄,是职责使命让我选择勇敢向前。”

邓稳原本是手术室护士,到了孝感,因为院感防护人员非常缺乏,支援队安排邓稳担任感控员,让她和马小玲副主任护师一同负责感控相关工作,保障队友的个人防护安全。

“虽然有在手术室工作8年的经验,但面对新冠肺炎防控,我更要投入百分之两百的精力,认真学习相关知识、认真落实感控措施。”

邓稳到孝感市东南医院时,隔离病区刚刚改建完成,防护物资相对短缺,为保障大家的安全,她每天都要严格检查、补充防护用品,根据不同的防护用品进行针对性指导。早上8点、中午12点、下午4点、晚上8点、零点,她在现场督查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品情况,每一名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品穿戴合格后,才允许进入隔离病区。

这个时候,她的“婆婆妈妈”就表现出来了。每天中午,她在督查队友们穿戴防护用品时,不断地叮嘱注意事项,肚子说饿了,嘴也说干了。队友们说

“有院感老师在,我们放心”,听了队友们的这句话,她很满足。

有天早上,邓稳给工作区做清洁消毒时,被含氯消毒液熏得头晕,但听到队友们说“这个消毒液是安全的味道,谢谢院感老师”,她又充满了干劲。

一天深夜3点多,邓稳接到一名队员的求助电话,他的防护服破了。“电话里队员焦急的声音让我揪心。”邓稳立即通过电话指导,并火速赶往现场妥善处理。“抚平了队友的紧张,那种被需要让我印象深刻!”协助队员重新穿好防护服,送他进入病房,队员转身向她挥手的时候,邓稳感动得哭了。

“我的电话24小时开机,有需要随时联系。”这是邓稳对队友的承诺和保障。队友们也给邓稳很多鼓励和感动:

“院感老师是我们的守护神。”“有院感老师在我们就放心了。”“谢谢您!”

重报集团孝感报道组记者 罗永攀 张锦旗

谁说女子不如男?看看这些柔弱的护士妹妹,原本在家拧个瓶盖都要找人帮忙,但她们穿上防护服就充满了力量。面对比自己重20多斤的氧气瓶,从一楼搬到三楼,那是一种柔中带刚的力量。

1月26日,来自重庆市中医院的护士刘芮佚和姐妹们进驻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主要负责隔离病房的护理工作。这里原本是一栋教学楼临时改造的隔离病房。第一天来看场地,刘芮佚就注意到了楼下一堆蓝色的“罐罐”。

“我们晓得这个像导弹一样的家伙是氧气瓶。”刘芮佚说,大家都觉得这些氧气瓶都是拿来备用的而已。上到三楼的病房,大家才发现,临时改建的隔离病房根本没有集中供氧的设备,也就是说,患者需要的氧气只能靠氧气瓶。送氧气瓶的工人师傅24小时随叫随到。但为了防止感染,工人师傅只能把氧气瓶放在隔离病房外,要将氧气瓶搬到“红区”病房,得靠护士们从一楼搬到三楼。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面对这样情况,刘芮佚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重庆的时候,刘芮佚用都不会用氧气瓶,更不晓得啷个搬到楼上了。但是,穿上这身防护服,再苦再累再难的事情,也要去做!一个氧气瓶110斤,这么重的氧气瓶该怎么搬运呢?圆柱形钢瓶通体上下没地方抓手,根据安全规章,为避免爆炸,也不能用滚动的方式来搬运。刘芮佚他们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好方法:把立起来的氧气瓶翘起一点儿,左手扶着钢瓶阀门的下方,右手扶着钢瓶慢慢搓着走。

“第一天搬氧气瓶,我哭的心都有了!”刘芮佚说,自己小心翼翼地去搬,但氧气瓶就是不走。最后,两名男护士不得不不停地教大家。第二天,姐妹们都习惯了这样的搬运方法。

熟能生巧,刘芮佚的搬运技巧越发娴熟。如今,身高不到1米6、只有90斤的刘芮佚,摆弄起比自己还重20斤的氧气瓶一点也不含糊。

“从一楼搬进电梯,到三楼再搬到病房,一趟下来就是10多分钟。”刘芮佚说,有患者是高流量呼吸机,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要换一个氧气瓶,最多的时候,每个护士一天都要搬20-30瓶。“搬一瓶就湿一身衣服,一边出汗一边干,干了又湿了,衣服干了又湿了。”每次搬运氧气瓶,穿着全套防护服的刘芮佚都感觉像做了一次桑拿,衣服都汗湿了,护目镜里的水雾凝成水珠,从镜片上滑落。

“盘它”仅仅是第一步,更换氧气瓶更是考验力气。“要用扳手把原来的氧气瓶拧下来,换上新的后,再拧紧。”刘芮佚说,为了防止漏气,大家都会把气阀拧得很紧,但是换的时候就需要很大的力气。每次下班后,手套圈都黑了,手上全是红色的印记。

“作为一名护士,能用自己的专业去救人,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救治更多的病人!”刘芮佚说,穿上防护服,她们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女生了。

“天天在医院,已不知天日,今天才从朋友圈里看到,外面的野外李花、油菜花都开了……”昨天一早,秦光梅就和专家组对一位新冠肺炎确诊病患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病情讨论。讨论结束后,她随手翻了一下朋友圈,被满山繁花吸引了。

秦光梅是重医附属永川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从1月21日开始,她便一头扎进医院,没有假日,没有休息,更不知三月春光好。

家事全交给老伴一人打理

重医附属永川医院是重庆市确定的四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集中救治医院之一,承担永川、江津、合川、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8个区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救治工作。

从医35年的秦光梅,担任永川片区新冠肺炎院外会诊专家组组长。从启动片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排查,到永川片区定点收治医院隔离病房的建立,再到隔离病区的调整,她坚持24小时轮守值班,全力协调相关工作。

每天清晨7点30分,她准时到医院上班。随后就是紧张的安排、布置、查房、会诊……她一忙起来了就忘了时间,中午1点多还没吃午饭是常事。

“我快满60岁了,老伴也退休了,家里一切都丢给他一人照看。”秦光梅说,从早上出门,到晚上8点30分回家,家里事无巨细,都由老伴一肩承担。

忙得不知今夕是何夕,是秦光梅现在的工作写照,连三八妇女节都忘了,更别说去赏花了。

除了诊疗还要兼顾几十床病人

作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秦光梅不但要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同时还要兼顾医院几十床的普通病患。两个月来,她一直处于连轴转的状态。

秦光梅工作认真是出了名的,每位患者的体温和症状有无变化,患者一天吃了几顿饭,吃的什么,几次大小便,心理状况怎么样……她都要管。

同事们叫她注意休息,她却笑着说,“我晚点吃饭没什么,病人一点都耽误不得!”

即使出院的病人,秦光梅也会与他们保持联系。前段时间,最早出院的张云娟(化名)出现了发烧症状,秦光梅马上安排她复诊,详细检查后发现只是普通感冒。随后,秦光梅便在微信里为她传授康复方法。

为医院的“铿锵玫瑰”感到骄傲

在呼吸专业领域,秦光梅的学术造诣很深,在业内有较高的影响力。但她却很低调,组织每次推荐她当先进,她都会婉拒。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一直说,

“要多宣传我们科室里的一线队员,他们天天与病患在一起,才是最辛苦的人。”

“90后护士李吉、付巧、陈春艳,她们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请战书,先后进驻隔离病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曾鸣和罗华,在发热门诊一呆就是一整天,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秦光梅随口说出了好多同事的名字。

采访结束后,秦光梅给记者发来微信说,她为有这样一群不计回报、忘我工作的同事感到骄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群“铿锵玫瑰”勇毅笃行、共克时艰,以行动展现巾帼风采,用坚守谱写无悔担当!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护士邓稳保障队友防护安全

24小时开机随时联系我

邓稳在病房里。

长期戴橡胶手套、频繁使用消毒剂,护士邓芳皮肤过敏

吃药耽误工作忍忍就过去了

邓芳

院外会诊专家组组长秦光梅,两个月来一直在病房里连轴转

晚点吃饭没什么病人耽误不得

秦光梅

护士刘芮佚如何把110斤重的氧气瓶从一楼搬运到三楼

女子本弱为“护”则刚

3月6日,黔江中心医院(重庆市四个片区集中救治定点医院之一)最后一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黔江片区患者“清零”。黔江中心医院新冠肺炎确诊病区护士长邓芳长出了一口气。但她说,这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只要疫情还没有解除就不能有一丝放松,只要我的护士们还有一个没有解除隔离,我也不可能放松。”

“超时”工作,等待最后一位病人出院

邓芳原是黔江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的护士长,已从业20年。2月10日,她进入新冠肺炎确诊病区担任护士长,连续27天战斗在抗疫一线。

按照21天岗位轮换的工作安排,邓芳本该3月1日结束工作,但她主动申请延长了工作期限,等到最后一位病人出院后,她才换班进入医学观察区。

黔江中心医院的“最后一位病人”姓董,2月3日送到黔江中心医院集中救治。在住院的这一个多月里,董先生和邓芳也十分谈得来。

“住院的时间越长,患者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更重要的治疗还是疏解他的心理。”邓芳说,

董先生后期病情很稳定,但核酸检测却阴性、阳性不断反复,对他的心理打击很大,特别是看到其他病人陆续出院了,他情绪很低落,失眠严重。

邓芳和同事们对他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不要害怕,陪他聊天,聊生活琐事、健身运动……舒缓他焦躁不安的情绪,从而更好地接受治疗。

患者的情绪平静了,病情也一天天好起来,为他治愈出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皮肤过敏,怕耽误工作坚持不吃药

坐在医学观察区的房间里,邓芳记录下这段时间的护理经验,她手上的红疹依旧没有消退。

“现在还痒吗?”“现在不痒了,脱下了橡胶手套,过

段时间就没事了。”在进入确诊病区工作后没两天,邓

芳的双手就开始瘙痒,起红色疹子,后来双臂也长起了疹子。由于长期戴橡胶手套和频繁使用消毒剂、手消凝胶,邓芳出现了过敏。“忙起来时根本就顾不上也感觉不到痛和痒了。”邓芳说,在隔离病区工作,每天的工作强度都很高,常常一呆就是一天。

每天早上6点多,邓芳就得起床,准备好当天需要的物品,安排好治疗和护理计划。一切准备就绪后,她带着两名护士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虽然过敏严重,但邓芳却一直没有吃药,“抗过敏药物容易引起嗜睡,怕耽误工作,皮肤过敏是小问题,忍一忍就过去了。”

看着自己照料的患者一个个康复出院,邓芳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实,不仅是医护人员为患者带来了健康,患者也为我们带来了感动和力量,我也很感谢他们。”

黔江中心医院收治了一位来自酉阳的确诊患者,他晕血严重。但让邓芳没有想到的是,患者出院时,主动提出了捐献自己的血浆用于救治其他患者。

“真没想到他会提出捐献血浆,勇气真的给人力量!”邓芳说。她问患者为什么晕血还要捐献血浆,他说:“看到医护人员的艰苦付出,我也希望能做点什么,和能救人相比,这点恐惧算不了什么。”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张瀚祥

重报集团孝感报道组记者罗永攀 张锦旗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主编 赵本春 责编 王文渊 视觉 李春明 康碧宏 责校 黄颖 罗文宇0202 全民防控 众志成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刘芮佚

刘芮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