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yanshan university€¦  · web...

Download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Yanshan University€¦  · Web view5.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李秉乐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Dec-2019

3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2014版)

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2014版)能力矩阵

序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要求(2014版教学计划)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2)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客观认识,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3)建立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价值体系以及培养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责任

(4)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

(5)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入认识,树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

具有运用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

(1)掌握分析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用于工程问题的建模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实际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

(3)能够针对一个复杂系统或者过程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达到预期的指标要求

(4)能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够对模型的合理性和复杂性进行判定

3

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能够选择、使用合适的开发工具和测试技术,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设计、模拟或实现

(1)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所需的测试技术和方法

(2)掌握现代开发软件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

(3)针对计算机软硬件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能够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进行设计与实现

(4)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模拟实际工程问题

4

针对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问题,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知识进行抽象、分析,为系统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1)掌握分析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对系统数学模型求解的能力

(2)掌握分析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选择合适数据结构和算法求解具体问题的能力

(3)具有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综合性工程问题的能力

(4)具有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5

针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能够利用文献、网络等信息资源,设计系统方案。设计过程考虑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现创新意识

(1)掌握设计/开发实际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

(2)根据实际工程问题需求,具有利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

(3)倡导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

(4)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能力

(5)具有对复杂的应用软件进行设计开发的能力,并能用有效方法进行测试

(6)软件或项目设计过程中考虑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6

能够利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1)掌握研究实际工程问题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以解释实际工程问题的科学原理

(3)掌握研究工程问题的方法,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实验结果数据

(4)能够针对实际工程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7

理解与掌握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方法,并能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1)理解工程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

(2)将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评价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8

具有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分析和评估工程实践对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相关背景知识

(2)树立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了解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3)理解工程实践和实际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9

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组织管理、书面表达及交流沟通能力

(1)具有参与、从事与人合作,共同完成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经历和能力

(2)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完成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任务和职责

(3)具有总结、规纳、整理、交流、倾听他人意见等团队协作的能力

(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并有应用能力,具备英语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行业或领域的科学技术及发展动态,具有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6)具有计算机特定软硬件系统的设计、项目技术方案的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

10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行业技术进步

(1)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能力

(2)对自主学习重要性有正确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3)能够采用合适的方式通过学习发展自身能力,以适应行业技术进步

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2014版)

目 录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课程教学大纲

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

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B(Ⅰ、Ⅱ)课程教学大纲

29形势与政策I\II\III\IV课程教学大纲

33体育Ⅰ课程教学大纲

39体育Ⅱ课程教学大纲

45体育Ⅲ课程教学大纲

51体育Ⅳ课程教学大纲

57大学英语AⅠ课程教学大纲

64大学英语AⅡ课程教学大纲

72大学英语AⅢ课程教学大纲

80大学英语AⅣ课程教学大纲

86高等数学AI课程教学大纲

91高等数学AII 课程教学大纲

95高等数学AIII课程教学大纲

100高等数学AIV课程教学大纲

104线性代数B课程教学大纲

1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课程教学大纲

116大学物理I课程教学大纲

125大学物理II课程教学大纲

135物理实验AⅠ课程教学大纲

145物理实验AⅡ课程教学大纲

157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62工程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65燕山大学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认定办法

167燕山大学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计算标准

169燕山大学本科生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申请表

170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程序设计I课程教学大纲

176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程序设计I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180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程序设计II课程教学大纲

185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程序设计II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189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193数据结构A课程教学大纲

199数据结构A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02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06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0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C课程教学大纲

215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20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23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227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3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33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38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42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49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5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55操作系统A课程教学大纲

262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68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273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75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1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85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92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98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00计算机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305计算机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08Linux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14Linux应用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17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大纲

321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326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29Web数据库技术(Java)课程教学大纲

334Web数据库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37并行计算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42并行计算导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45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52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56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I课程教学大纲

360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II课程教学大纲

365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III课程教学大纲

369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Ⅳ课程教学大纲

373管理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79系列专题讲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

383金工实习D教学大纲

390电子工艺实习A教学大纲

39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396EDA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398操作系统A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03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06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411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14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1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421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ultivation of Ethic Thought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课程编码:19110050

学 时:32         学 分: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无

开课学期:第1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法学专业除外)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让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把握人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原则及方法;掌握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和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2、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了解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我国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3、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的原则;愿为社会作出奉献,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思想。

4、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在从事相关领域的职业活动中能够严格按照职业标准进行,设计过程中能考虑环境、安全和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和公众健康、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1-3建立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价值体系以及培养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责任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4

1-4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

教学目标2

5、针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能够利用文献、网络等信息资源,设计系统方案。设计过程考虑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现创新意识。

5-6软件或项目设计过程中考虑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4

8、具有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分析和评估工程实践对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2树立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了解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学

1、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支撑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

本章主要内容:

(1) 适应人生新阶段

(2)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2、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支撑教学目标1、3、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涵义和特征,理解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本章主要内容:

(1)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2)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3、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支撑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培养爱国热情,做忠诚的爱国者。

本章主要内容:

(1)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3) 做忠诚的爱国者

4、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支撑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价值的涵义和特点,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掌握人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原则及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章主要内容: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5、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支撑教学目标1、3)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及当代价值;理解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1)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4)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6、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支撑教学目标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含义、本质、特征、产生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作业与运行,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本章主要内容:

(1)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2)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3)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支撑教学目标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法治思维的含义、特征、基本内容,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理解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本章主要内容:

(1)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3)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8、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支撑教学目标1、2、3、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以及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了解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了解个人品德及其作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本章主要内容:

(1)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2)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3)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4)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3.2 讨论课 (支撑教学目标1、2、3、4)

1、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在第四章和第六章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2学时的讨论课,采用学生结合所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教师现场解答疑惑的组织形式。

3.3 课程项目 (支撑教学目标1、3、4)

1、教学目标

通过“四个一”工程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同,并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主要内容

本课程社会实践包括两部分内容,学生参与红色影苑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公益活动,学生需完成如下内容:

(1)参与一次红色影苑活动

(2)完成一篇观后感

(3)以班级为单位完成公益活动策划并撰写策划书

(4)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公益活动

(5)以班级为单位制作公益活动视频

(6)学生撰写公益活动报告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由课堂教学、讨论课及课程项目三部分组成。

课堂教学围绕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授课。

讨论课2次,设置在第四章和第六章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2学时的讨论课。

课程项目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为依托,主要安排红色影苑和公益活动两个环节。

建议学时分配如下表: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践)

上机

1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2

2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4

3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4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4

5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2

6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4

8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2

9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2

10

讨论

4

11

课程项目

4

合 计

32

五、教学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

2、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和课程项目成绩综合考评;

(2)教学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成绩进行考评;

(3)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和课程项目成绩综合考评;

(4)教学目标4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和课程项目成绩综合考评。

七、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表现、项目和结课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表现 本门课程的所有环节均要求学生参与并签到,不得缺勤,每缺勤一次扣2分。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程项目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时间至少参加一期红色影苑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公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策划,撰写策划书,策划书需要任课教师审批,通过后可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撰写实践报告,每个班级制作一份活动视频;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每位同学的项目成绩由班级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构成:

(1)班级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0%,根据公益活动策划书、活动视频及班级整体活动表现进行评定;

(2)个人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根据学生撰写的两份实践报告进行评定。

未按时提交课程项目报告或课程项目报告有抄袭现象的,课程项目成绩按零分计。

3、结课考试 结课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2、主要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选集(1-4)(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60;

毛泽东选集(1-4)(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60;

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第一版).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文词主编.在北大听讲座(1-10)(第一版).新世界出版社,2003;

胡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第一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宋元林等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第一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百年民族精神(第一版).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骆汉城等著.中国诚信报告(第一版).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制定人:柴 勇

审定人:刘永志

批准人:王新华

2014年7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纲要B 课程编码:19110120

英文名称: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rogram B

学 时:24学时

学 分:1.5学分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

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使学生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意识。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3、正确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4、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5、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6、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随堂测验和撰写“四个一”报告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1-(2)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客观认识,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5

教学目标6

8.具有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分析和评估工程实践对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2)树立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了解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4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3.1理论教学

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支撑教学目标1、2、5、6)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主要矛盾及基本特征;掌握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支撑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支撑教学目标2)

本章重点: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2)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支撑教学目标1、5、6)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理解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意义,掌握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本章主要内容: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支撑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支撑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支撑教学目标1)

本章重点: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意义

(2)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本章难点:

(1)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支撑教学目标1、2、5、6)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主要内容: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5:客观评价洪秀全等历史人物)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支撑教学目标1)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5:客观评价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

本章重点:

(1)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2)洋务运动的性质

(3)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教训

本章难点:

(1)洋务运动的成就和局限

(2)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支撑教学目标1、2、5、6)

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的历史条件及其过程,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本章主要内容: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2: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学生认识到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有利地回击“告别革命”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5:对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的进行客观评价)

(3)辛亥革命的失败

(支撑教学目标3:正确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重点:

(1)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章难点:

(1)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2)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5.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支撑教学目标1、2、3、5、6)

教学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支撑教学目标1:五四运动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意识。)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支撑教学目标3: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3)

本章重点: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本章难点: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

6.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支撑教学目标1、2、3、5、6)

教学目标:

(1)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理解土地革命的兴起、发展及其挫折

(3)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本章主要内容:

(1)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2)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支撑教学目标3

支撑教学目标5:客观评价博古、王明等历史人物)

本章重点:

(1)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难点:

(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

(2)中国革命要走向成功,为什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支撑教学目标1、2、3、5、6)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罪恶

(2)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

(3)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

本章主要内容: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2

支撑教学目标5: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与日本今天对二战历史的态度相联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支撑教学目标1:将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今天海峡两岸关系以及爱国统一战线相联系)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支撑教学目标1)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支撑教学目标1

支撑教学目标3: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中的地位和贡献,加深对“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5)抗日战争胜利及其意义

(支撑教学目标1:联系今天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设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支撑教学目标5:深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本章重点:

(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本章难点: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2)实事求是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8.为新中国而奋斗(支撑教学目标1、2、3、5、6)

教学目标:

了解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

本章主要内容: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支撑教学目标1,2)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

(支撑教学目标3)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支撑教学目标3:通过民主党派中间道路的破产,分析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

支撑教学目标5: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与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相联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支撑教学目标3)

本章重点:

(1)二战后中国面临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2)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包围的原因

(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及其原因

本章难点:

(1)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支撑教学目标1、4、5、6)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创造性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本章主要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支撑教学目标4: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支撑教学目标4)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支撑教学目标4

支撑教学目标5: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中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章重点:

(1)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难点:

(1)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3.2实践教学

“红色旋律”四个一工程(支撑教学目标5、6)

1.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的社会实践主要以“红色旋律”系列活动为依托,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独立撰写实践报告,对相关问题形成清晰的表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主要内容:

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学生需要参加一次“红色旋律”讲坛、阅读一部红色题材书籍、观赏一部红色经典影片、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最后撰写心得体会,提交总结报告。对课堂教学形成有益的补充,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课程学时分配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1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3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4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

5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6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7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

8

为新中国而奋斗

4

9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合 计

24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图文并茂、声画结合,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3、互动式教学法。采用网上答疑,红色旋律QQ群,电子邮件等方式,解答学生困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其他教学手段: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以及录像教学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教学目标1、2、3、4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成绩综合考评(80分);

2、教学目标5、6的达成度通过红色旋律四个一报告成绩考评(20分).

七、成绩评定

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本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占80%,燕山大学特色实践教学“红色旋律”四个一报告占20%,共100分。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修订版。

课程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茅海建:《戊戌变法史考》,三联书店2002年版

5.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建国方略》,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版

9.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二、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1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15.《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制定人:李晔

审定人:李晔

批准人:刘永志

2014年7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课程编码:19110030

学 时:32学时

学 分:2学分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生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讨论和实践使学生具备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辩证统一。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能够针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进行较为清晰的表达。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1—(5)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入认识,树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8.具有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分析和评估工程实践对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2)树立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了解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教学目标3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学(支撑教学目标1、2)

绪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本章主要内容:

(1)马克思的生平简介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章主要内容:

(1)世界的物质性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能动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认识与实践

(2)真理与价值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历史观,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

本章主要内容: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标: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主要内容: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教学目标: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和实质,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本章主要内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清醒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章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随堂测验与讨论(支撑教学目标2、3)

教学目标:通过随堂测验促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解决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相关领域中存在的复杂问题;通过讨论课的设置促使学生针对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使高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观点方法,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论素养。

主要内容:

本课程属于教研室成员分头上课、集中管理,随堂测验题目和讨论题目由任课教师在任课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自主设置。建议主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可能性等问题。

3.3 社会实践(支撑教学目标1、3)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参加相关活动和阅读本领域中的经典著作促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中的动态和趋势,独立撰写报告和心得体会,对相关问题形成清晰的表达,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主要内容:

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完成“四个一”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工合作,各完成其中的两个“一”。本门课程主要完成“一次讲坛”和“一本好书”。“一次讲坛”是促使学生在现场参加“红色旋律”讲坛或者在网上观看讲坛视频的基础上撰写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一本好书”是促使学生在阅读本领域中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抄录其中一段或多段,然后针对抄录段落撰写自己的阅读体会,促使学生对经典著作真读、真学、真用。

四、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随堂测验、讨论课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在课下完成,学生完成后提交“四个一”报告,教师针对实践报告进行批阅,有针对性地进行答辩,不占用课程学时,但计算本课程的社会实践学时。

建议课程学时分配如下表: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践)

上机

1

绪论

2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6

3

第二章 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

4

4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6

5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5

6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

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2

8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9

随堂测验

1

10

讨论课

2

合 计

32

五、教学方法

1、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

3、案例分析法,结合相关原理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个案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结论。

4、启示问答法,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课堂讨论法,针对某个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陈述本组学生的观点看法,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点评。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成绩综合考评;

(2)教学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考评;

(3)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随堂测验成绩进行考评;

(4)教学目标4的达成度通过“四个一”报告成绩进行考评。

七、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由四个模块构成:

1、考勤成绩: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进行随机考勤,考勤次数不定,共10分。建议计分方法为缺勤1次扣3分,缺勤3次或3次以上本项成绩为0。

2、随堂测验:随堂测验两次,每次10分,共20分。

3、“四个一”报告成绩(共20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别承担其中的两个“一”。本门课程承担的是“一次讲坛”和“一本好书”。

鼓励到现场参加,也可在网上观看视频,网上视频限选:

1.《冲出十面霾伏,共筑美丽中国梦》,张亚娜老师,第49期。

2.《用文化挺直中国的脊梁》,杨文华老师,第31期。

3.《爱国的典范,树人的名篇》,张汉生老师,第26期。

4.《跨越时空的选择》,张云飞老师,第23期。

5.《从苏联解体到占领华尔街》,黄娟老师,第22期。

6.《人——从一个神话讲起》,李海艳老师,第6期。

网址:http://redmelody.ysu.edu.cn/index.asp“讲坛视频”栏目

1. 在参与讲坛之后,撰写5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2. 避免雷同,雷同计0分。

3. 采分点:

1) 逻辑层次鲜明,有感而发;

2) 格式规范;

3) 字数符合规定;

4) 字迹清楚工整。

阅读书目(限选其一):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48-307页)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776-778页)

3.《卡尔·马克思(传略与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列宁选集》第二卷,413-448页)

4.《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99-340页)

5.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上著作均可以在“人民出版社理论时空网”在线阅读,网址:http://www.ccpph.com.cn/

1. 在阅读上述书目的过程中摘抄其中一段,然后针对摘抄的段落发表感想。

2. 字数控制在500字以上。

3. 避免雷同,雷同记0分。

4. 采分点:

1) 摘抄段落注明出处,摘抄内容与感想的篇幅比例以6:4为宜;

2) 感想确系有感而发,具有针对性;

3) 格式规范,字数符合规定,字迹清楚工整。

4、卷面考试(共50分)

时 间:课程讲授结束后一周左右。

题 型:单项选择题60个,每题0.6分;多项选择题14个,每题1分。

形 式:闭卷。

侧重点:在掌握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主要考察大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课程总成绩=考勤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四个一报告成绩+卷面考试成绩。

八、课程持续改进措施

1、根据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与决策以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政策要求,不断修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

2、根据我校毕业生的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企业评价或社会评价情况,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根据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师集体备课研讨中反映出的在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整改措施。

4、以教师为主体探索建立与学生实时沟通的课程微博;在“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中建立专题网站,把红色旋律讲坛视频上传网络,供学生学习参考;任课教师所在教研部建立QQ群和微信群,随时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资源。

5、利用公共网络中的开放课程资源,如MOOK、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ICourse)、超星名师讲坛、河北省以及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等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教学;利用各种期刊数据库,例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QDT、Kluwer等,查找资源,提升教师自身理论素养。

九、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课程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哲学通论》,孙正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李秉乐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制定人:张云飞

审定人:张云飞

批准人:刘永志

2014年7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B(Ⅰ、Ⅱ)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y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Ⅰ、Ⅱ) 课程编码:19110040

学 时:64学时 学 分:4学分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成果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历史与现实意义有总体把握,正确理解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自信。

2. 树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能够正确认知专业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对自己从事专业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看法,理解个人从事专业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安全、健康、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5.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并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较为清晰的表达。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1-2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客观认识,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5

1-4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4

1-5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入认识,树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4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学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支撑教学目标1、3、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及其内在联系;能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近现代中国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2)毛泽东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支撑教学目标1、3、4)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系统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本章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支撑教学目标1、2、4)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能够科学评价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章主要内容: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

(3)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支撑教学目标1、2、3、4)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总结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本章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支撑教学目标1、2、4)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6.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支撑教学目标1、2、3、4)

教学目标:

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三步走”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与含义;帮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去能理解与掌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7.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支撑教学目标1、3、5)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正确认识与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结合实际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全面深化改革

(3)扩大对外开放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支撑教学目标1、2、3、4、5、)

教学目标:

(!)本章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义、市场与政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的内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2)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为什么要积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点掌握: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有机统一;掌握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建设“法治中国”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目标和主要任务;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5)讲授国家生态文明大政方针,培养学生树立与专业相关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本章主要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支撑教学目标1、3、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坚持和发展。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和平统一理论和政策,积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本章主要内容: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支撑教学目标1、3、4、5)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制定实施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掌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和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以合作互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全面认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领会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

本章主要内容:

(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形成的依据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支撑教学目标2、3、4)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艰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完成这一事业过程中,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进而认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并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本章主要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支撑教学目标1、4、5)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成正确认识。

本章主要内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全面从严治党

3.2 “红色旋律”四个一报告(支撑教学目标3、4、5)

1.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参加红色旋律系列相关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书本课堂知识的了解,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独立撰写实践报告,对相关问题形成清晰的表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生态文明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主要内容:

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系列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完成“四个一”报告——听一次“一次讲坛”、阅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来撰写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一本好书”是与本课程相关的书籍,分为经典与热点书籍两类,由授课教师具体负责指导,促使学生在聆听、观看、阅读、实践中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四、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主要以课题讲授为主,辅以随堂测验、讨论课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在课下完成,学生完成后提交“四个一”报告,教师针对实践报告进行批阅,有针对性地进行答辩,不占用课程学时,但计算本课程的社会实践学时。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0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6

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

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4

6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6

7

复习总结

2

8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6

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2

10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2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4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4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2

14

复习总结

2

合 计

64

五、教学方法

1、讲授基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文字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该课程教材采用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一书,作为课程的文字主教材。

2、采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采用PPT课件,多媒体形式、网上答疑,红色旋律QQ群,电子邮件,网上教学辅导等,并在网上教学平台提出学习要求,指出重点内容,解释难点问题,提供必要的练习思考题,不定期发布教学信息,布置作业。

3.读书式教学。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4.其他教学手段: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以及录像教学来丰富课堂教学。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教学目标1、2、3、4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笔试成绩综合考评(80分);

2.教学目标1、5的达成度通过红色旋律四个一报告成绩考评(20分);

七、成绩评定

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本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占80%,燕山大学特色实践教学“红色旋律”四个一报告共占20%,共100分。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

课程主要参考书

1.《毛泽东选集》1—4卷.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邓小平文选》1—3卷.邓小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文选》1—3卷.江泽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国革命史》.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刘健清 李振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金春明等主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7.《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郑必坚等主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思想教程》.李君如.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9.《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秦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本书编辑组.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制定人:李晔

审定人:李晔

批准人:刘永志

2014年7月

形势与政策I\II\III\IV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Situation and Policy               课程编码:19110070/80/90/100

学 时:32        学 分: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无

开课学期:第2、4、6、7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使学生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使学生在对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形势有一个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并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形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清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系列政策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的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难点等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之能科学预测和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1-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1-5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入认识,树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5、针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能够利用文献、网络等信息资源,设计系统方案。设计过程考虑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现创新意识。

5-6软件或项目设计过程中考虑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3

8、具有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分析和评估工程实践对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2树立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了解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在对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形势有一个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形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清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系列政策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正确的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难点等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科学预测和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主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将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在每年春秋两季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确定讲授专题。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本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3.2 讨论课 (支撑教学目标1、2、3)

1、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在每学期的6学时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2学时的讨论课,采用学生结合所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教师现场解答疑惑的组织形式。

3.3 课程项目 (支撑教学目标1、2、3)

1、教学目标

通过参与“红色旋律”讲坛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

2、主要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为依托,要求学生四学期至少参加两次“红色旋律”讲坛活动。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由课堂教学、讨论课及课程项目三部分组成。

课堂教学围绕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授课。

本课程将在每学期的6学时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2学时的讨论课,采用学生结合所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教师现场解答疑惑的组织形式。

课程项目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为依托,主要安排学生参加“红色旋律”讲坛活动。

学时分配如下表: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践)

上机

1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

10

2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

10

3

讨论

8

4

课程项目

4

合 计

32

五、教学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结课论文成绩进行考评;

(2)教学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结课论文成绩进行考评;

(3)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通过结课论文成绩进行考评。

七、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表现和结课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表现 本门课程的所有环节均要求学生参与并签到,不得缺勤,每缺勤一次扣25分。

2、结课考试 据燕山大学相关文件规定并结合本课程自身特点确定:本课程考试形式采用论文形式,结课考试占总成绩的100%。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2014年1月。

2、主要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1-3).人民出版社,1993-1994;

江泽民文选(1-3).人民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

中宣部、教育部每年春、秋两季颁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制定人:柴 勇

审定人:刘永志

批准人:王新华

2014年7月

体育Ⅰ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课程编码:12100010

学 时:20 学 分:1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课程类别:实践课

先修课程:入学前所学相关课程

开课学期:第1学期

适用专业:燕山大学本科所设专业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燕山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五个领域目标。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教会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并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让学生掌握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知识与方法,有效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够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倡导并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调节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起拼搏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志和作风。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1—(2)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客观认识,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9.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组织管理、书面表达及交流沟通能力

9—(2)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完成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任务和职责

教学目标4

教学目标5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体育基础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具备有关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身的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活动。

体育基础理论教学要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和体育教学计划,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

1.1体育功能与作用

1.2 燕山大学体育课程相关管理规定

[本章重点]:

1、体育的功能 与作用

[本章难点]:体育的价值功能

专项技术技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会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动作、技能与方法,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专项技术技能教学要根据所设置运动项目的教学进度规定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组织选修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

[本章主要内容]:

1.1球类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

1.2武术(太极拳、初级剑、青年长拳、军体拳、散打运动)

1.3健美操运动(大众健美操一级规定套路动作)

1.4器械健身运动

1.5瑜珈运动

1.6定向运动与拓展训练(定向运动、拓展训练)

[本章重点]:各个运动项目的最基本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详见各个运动项目的《教学纲要》)。

[本章难点]:各个运动项目的最难掌握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详见各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