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緒論補充講義 補充課本第一編第五章一 二)(第30頁) ·...

18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法學緒論補充講義 補充課本第一編第五章一(二)(第 30 頁) 法律制訂流程 1 1 資料來源: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Sep-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法學緒論補充講義

補充課本第一編第五章一(二)(第 30頁)

圖 法律制訂流程 1

1 資料來源: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1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壹、學理上法律的分類 補充課本第一編第六章二(第 43頁)

一、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一)成文法與不成文法的區分標準:有無制定成形式的條文。

不成文法通常是由「反覆的慣行而形成」,未經過國家立法機關經過立法程

序制定,也未經公布程序,但由國家認許在特定事項具有法定效力。

¶:成文與不成文的區別在於:有無立法程序;有無形式法典;適用對象。

(一)成文法的缺點:

1. 成文法的立法程序繁瑣,有時會緩不濟急。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0條 2項

法規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修正之:

一、基於政策或事實之需要,有增減內容之必要者。

二、因有關法規之修正或廢止而應配合修正者。

三、規定之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已裁併或變更者。

四、同一事項規定於二以上之法規,無分別存在之必要者。

法規修正之程序,準用本法有關法規制定之規定。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2條

法律之廢止,應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

命令之廢止,由原發布機關為之。

依前二項程序廢止之法規,得僅公布或發布其名稱及施行日期;並自公布或發布之日起,算至

第三日起失效。

2. 成文法的內容抽象,運用條文者必須具備法學解釋的能力,但多數運用

條文者有時仍無法確實探知立法者的立法原意。

¶:英美國家是不成文法國家的代表,但英美國家並非所有法律均欠缺制定後公布的法律,而

是以不成文法為基礎,並以制定法加以補充。

二、公法與私法

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9 2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一)區別的目的:運用之法律救濟程序。

¶:若認定法律關係為是公法,則運用行政訴訟程序或刑事訴訟程序。若認定法律關係為是私

法,則運用民事訴訟程序。

¶:民事或刑事訴訟是由普通法院審判,行政訴訟則由行政法院審判。

(二) 區別公法與私法的學說。

1. 主體說:法律主體一方為國家或國家監督之公共團體,為公法。

本說的缺點是無法解釋國家與人民間的買賣契約,為何仍應適用民法買賣章

的規定。

2. 權力說:本說又稱意思說,是以「權力服從關係」作為區別標準。凡具

有上下權力服從關係的法律,即為公法。

本說的缺點是無法解釋人民在「給付行政」關係中,人民為何得請求國家為

某種特定行為。

3. 利益說:以法律之目的為區別公法與私法的標準。保護公益之法律為公

法,保護私益之法律為私法。

本說的缺點是無法解釋民事關係中,為何有「法律行為牴觸公共秩序與善良

風俗者,無效」的規定。

¶:以上是以二分法做的分類,共同缺點是無法有效因應社會利益與時事變遷的結果。

如何判斷法規的屬性通常採取綜合判斷的作法。如公司法是民法的特別法,

屬於私法的範疇。而公司法內有關罰則的規定,乃專為維護公益所設,屬公法的

性質。又如勞工法規的立法目的在於保護勞工福利,屬於典型的社會法,具有公

法與私法結合的特性。

三、實體法與程序法

(一)實體法是目的,而程序法是實踐權利義務的方法。

實體法是規定權利義務本體的法律,即:規範權利主體,義務主體與權利義

務範圍的法律。所以,民法是民事關係的實體法,刑法是刑事關係的實體法。

3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程序法是實現權利義務的方法,以及「制裁」違反者的法律。如:民事訴訟

法是實現民法權利義務關係的程序法,刑事訴訟是國家行使刑罰權,「制裁」違

反者的程序法。

(二)通常事實體法與程序法分列法典,但有時會將實體與程序法規規定在

同一法律中。

如:社會秩序維護法則是將實體與程序法規規定在同一法律。又:民法與民

事訴訟法是分列的方式,但民法第 803 條則例外將拾得遺失物的後續程序,列為

其內容。

民法第 803 條

拾得遺失物者應從速通知遺失人、所有人、其他有受領權之人或報告警察、自治機關。報告時,

應將其物一併交存。但於機關、學校、團體或其他公共場所拾得者,亦得報告於各該場所之管

理機關、團體或其負責人、管理人,並將其物交存。

前項受報告者,應從速於遺失物拾得地或其他適當處所,以公告、廣播或其他適當方法招領之。

(三)程序法規未必以程序名之。

如:土地法與土地法施行細則的關係,前者是實體法,後者為程序法。

(四)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係是相輔相成。

研究或適用法規時,必須整體瞭解實體法與程序法的規定,才能相輔相成。

而適用的順序是「先程序,後實體」。

(五) 民事案件繫屬於法院後,法院不得以實體法無規定為理由,拒絕審

判。若民事訴訟程序要件有欠缺或不合法時,法院應「裁定」不受理,將案件「駁

回」。

如:某人將買賣不動產糾紛於某地法院起訴,該法院必須根據民事訴訟法第

27條,第 1條,第 10條與第 249 條決定管轄法院,才能進入實質審理階段。換

言之,當原告的訴訟要件「合法」後,法院應依法「受理」案件,在審理的過程

中,根據民法的規定,從實體上以判決該民事訴訟是否「有理由」。但法院不得

以實體法無規定為理由。

如: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後,應先判斷案件是否受理。受理後,法院在根據刑

4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法的規定,從實體上以判決該被告是否「有罪」。

¶:如果刑法對於某行為並未設有處罰規定,請問法院應如何處理?

¶:實體法若有修正,以不溯及既往為原則。即:法律修正後,原則上不得侵害記得的權利,

應保障既得的權利。

¶:程序法若有修正,以適用舊法時的法律關係為原則。

四、強行法與任意法

(一)以法律規定是以保護公益或私易強弱為區分標準

強行法是指法律規定的事項,而維持國家的公共秩序或公共利益有關,需一

體適用,不容私人任意自由決定。

任意法是指法律規定的事項與維持國家的公共秩序或公共利益無關,主要涉

及個人的私人利益。國家為尊重當事人的意思,由當事人自行決定適用這些法律

與否。

¶:判斷某法規為任意法或強行法,應從法律規定的目的著手,不能主觀地認為公法即為強行

法,私法就是任意法。

(二)多數公法為強行法,但仍保留任意法的規定。

如:告訴權利人可自由決定是否向偵查機關申告犯罪事實,經告訴後,法院

方得進行審理。

某甲無故入侵某乙住宅(告訴乃論),經某乙通知警察到場處理。經警察局將案件移送地檢

署後,地檢署展開偵查前,必須判斷被害人是否依法提起告訴。若無,應命補行告訴。若本案

經檢察官起訴後,法院才發覺本案被害人並未合法告訴,亦得命原告補行告訴。若被害人未補

行告訴,法院則依法判決「不受理」。

刑法 306 條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

以下罰金。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5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刑法 308 條 1項

第二百九十八條及第三百零六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刑事訴訟法 232 條

犯罪之被害人,得為告訴。

刑事訴訟法 242 條 2項

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實施偵查,發見犯罪事實之全部或一部係告訴乃論之罪而未經告訴者,於

被害人或其他得為告訴之人到案陳述時,應訊問其是否告訴,記明筆錄。

刑事訴訟法 273 條 6項

起訴或其他訴訟行為,於法律上必備之程式有欠缺而其情形可補正者,法院應定期間,以裁定

命其補正。

刑事訴訟法 303 條第 3款

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未經告訴、請求或其告訴、請求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

(三)多數私法規之立法意旨與公益無關,但仍有強行法的規定。

如:民法總則對於無行為能力制度的規定;債篇的禁止暴利行為;利息的限

制;物權法定原則;公司登記的規定。

¶:一般可用法條文義判斷法規為強行法或任意法。凡法條有「應...」、「不得...」、「非...

不得...」通常為強行法。

¶:任意法則是有「契約別有訂定者,不在此限」、「契約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或「得...」。

(四)區別強行法與任意法之目的

區別強行法與任意法之目的,主要在法律效果的不同。若在私法領域違反強

行法時,當事人的行為可能是「無效」或「得撤銷」。若在公法領域違反強行法

時,當是行的行為會受到國家「制裁」。

民法第 71條

法律行為,違反強制或禁止之規定者,無效。

民法第 72條

法律行為,有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無效。

民法第 92條本文

因被詐欺或被脅迫而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銷其意思表示。

刑法第 152 條

以強暴脅迫或詐術,阻止或擾亂合法之集會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若當事人之行為違反任意法,只需當事人間無異議,當事人之行為不受影響,

6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仍有效。

(五)細分強行法與任意法

強行法可分為強制規定與禁止規定。強制規定是要求行為人負擔一定的法律

義務。強制規定內通常有「應」。

民法第 982 條

結婚應以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由雙方當事人向戶政機關為結婚之登記。

禁止規定則是要求行為人履行一定的法律義務。禁止規定內通常有「不得...」

或「...違反者,無效」。

民法第 980 條

男未滿十八歲,女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結婚。

任意法可分出解釋規定與補充規定。解釋規定是指當事人意思不完全或不明

確時,規定可用以闡釋當事人的意思,以便使其發生法律效果之規定。解釋規定

通常有「推定」或「視為」。

民法第 7條

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

民法第 11條

二人以上同時遇難,不能證明其死亡之先後時,推定其為同時死亡。

補充規定是指國家先預設規定,於當事人的意思有欠缺時,即適用法律規定

以補充當事人意思之不完備,使其發生法律效果。顧名思義,補充規定就是在當

事人意思不完備時,運用法律規定,去補充當事人的意思表示。

民法第 213 條 1項

負損害賠償責任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

7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貳、學理上法律的分類並為適用法律的原則

一、特別法與普通法

(一)基本概念

特別法與普通法也是學理的法律分類方式。其分類的標準是以法律適用的範

圍,故所謂的特別法是指國家制定的法律視線訂在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區,或針

對某特定範圍的人,或特定事項才發生效力。這種「僅適用」於特定之人、事、

物、時之法律,通稱為特別法。相對於特別法,普通法就是適用於全國任何地方、

人民、事務的法律。

如:海商法是民事特別法,離島建設條例是適用於與台灣本島隔離屬我國管

轄之島嶼建設與開發的特別法規。

離島建設條例第 1條

為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

進居民福利,特制訂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5條

法規定有施行區域或授權以命令規定施行區域者,於該特定區域內發生效力。

(二)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

1. 基本概念

若同一事件同時有特別法與普通法的規定,應優先適用特別法。如民法第

25條至第 65條關於「法人」的規定,與公司法就是特別法與普通法的關係。關

於「公司的設立」應優先適用公司法,而以民法的規定作為補充。

2. 同一法律可以同時具備特別法與普通法的性質

土地法關於土地的使用收益處分的規定是民法的特別法,而耕地三七五減租

條例又是土地法的特別規定。所以,同一法律可以同時具備特別法與普通法的性

質。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 1條

耕地之租佃,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依土地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

8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又如:民法第 184 條是普通規定,而第 187 條則是特別規定。所以,行為人

為限制行為人時,應優先適用第 187 條。

3. 不同法律之間也有特別法與普通法的關係

如刑法第 36 條有關褫奪公權期滿後,恢復公務員資格的規定是普通法,而

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第3款關於不得擔任公務人員的要件則是刑法第36條特

別規定。

4. 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的法律要件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6條

法規對其他法規所規定之同一事項而為特別之規定者,應優先適用之。其他法規修正後,仍應

優先適用。

1. 特別法與普通法同時有效存在。

2. 特別法與普通法同時對同一事件都有規定。

3. 特別法與普通法同時對同一事件都有不同的規定。

如:民法與土地法同時對於土地(不動產的一種)所有權的使用,收益與處

分都有規定,但部分規定並不相同,所以,法律事件涉及到土地所有權的使用,

收益與處分時,應優先土地法。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6條

法規對其他法規所規定之同一事項而為特別之規定者,應優先適用之。其他法規修正後,仍應

優先適用。

同一事件涉及特別法與普通法,在法律適用關係上,是特別法優先適用。假

設,國家立法機關修正原普通法,並不能使此新修正的普通法便成特別法。簡言

之,普通法修正後,原特別法仍具有特別法的地位。

關於如何適用本原則,其實是透過法學方法論判斷:某一法律對某一事項是特別法,另一法律

為普通法。

二、原則法與例外法

9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一)基本概念

原則規定是指法律對於某特定事項,制定一般適用的法律。

民法第 6條

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

例外規定則是法律對於特定事項排除適用原則法的規定,另外適用特別規定

的法律。

民法第 7條

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

所以,民法第 7條是第 6條是的特別規定。

(二)常見的例外規定與解釋的限制

原則規定應從寬解釋,例外規定應從嚴解釋。例外不宜過廣,例外規定從嚴

解釋,不得類推或擴張解釋。所以對但書規定,除外規定,限定規定,例外的例

外規定應採取從嚴解釋。

1. 但書:「......,但...。」

2. 除外:「除……之外,...。」

3. 限定:「……以……為限,...。」

4. 例外的例外:「......。但......,不在此限。」

¶:某法規針對某一事項設置原則規定,同時又建立例外規定。就法律適用順序上,應判斷事

件應適用原則或例外規定。在判斷的過程中,對於原則規定之要件應採取從寬解釋,於例外規

定之要件應採取從嚴解釋。

¶:例外規定的例外例外規定,在解釋上又回復成為原則的樣態,但畢竟此一「原則」並非本

來的原則,而是例外中的例外,故應作更嚴格的解釋。

(三)區別的目的

原則與例外規定之區別的目的在於是否適用,舉證責任分配的不同。

在是否適用方面,事件符合原則規定的構成要件應適用原則法,不適用例外

法。事件符合例外規定,則適用例外法。彼此的關係並非如同普通法與特別法僅

為優先適用與補充之關係。

10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在舉證責任分配方面,適用原則規定的事實應由原告舉證,適用例外規定的

事實應由被告舉證。

¶:有原則常有例外,有本文亦有但書,然而世事無永恆,滄海可能變桑田,由於時代的變遷,

例外法亦可能成為原則法,原則法亦可能成為例外法。

三、母法與子法

(一)基本概念

母法係指某一法律根據其他法律產生,該被根據的法律即屬之。例如立法院

組織法第一條規定:「本法依憲法第七十六條制定之。」足見立法院組織法的母

法即為憲法第七十六條。又如立法院組織法第二條規定:「立法院行使憲法所賦

予之職權。前項職權之行使及委員行為之規範,另以法律定之。」據此,立法院

職權行使法第一條第一項即規定:「本法依立法院組織法第二條第二項制定之。」

足見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母法即為立法院組織法。

(二)兩者的關係

因子法係源自母法而生,二者具有淵源關係,故母法如有修正或廢止,子法

亦需隨同修正或廢止。反之,倘若子法有修正或廢止,母法並不因此受到影響,

反而應注意子法是否有牴觸母法之情事。

此外,母法與子法的關係並非如同特別法與普通法間具有優先適用的關係,

亦非如同例外法與原則法間具有排斥適用的關係。因母法通常先於子法制定,內

容較為原則性、基本性及一般性,而子法內容則較為具體性、細節性及個別性,

故二者不僅同時適用,且具補充適用的關係。

(三)授權明確性原則

1. 基本概念

民主與法治是當代國家存續基礎,國家的法律必須透過民主程序選出且組成

之立法機構,經過立法程序制定,並經法定程序公布,成為國家的統治基礎。有

時立法機關並無法鉅細靡遺的制定所有法律,故以委任立法之方式,授權行政機

關發布命令,補充法律。

11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2. 法規命令應明列法律授權依據

當立法機關授權行政機關發布補充法律的命令時,就發生母法與子法的關係。

亦即:法律是母法,法規命令是子法。通常,授權明確性原則係指法規命令必須

明列法律授權之依據,並不得逾越法律授權之內容、目的、範圍及其立法精神。

漁港法第 2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 (市) 為縣

(市) 政府。

漁港法第 27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漁港法施行細則第 1條

本細則依漁港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訂定之。

3. 補充規定應符合授權意旨,內容應具體明確,不可空白授權。

換言之,法律若授權法規命令就重要事項予以補充規定時,最好具體、明確;

不僅要符合授權的意旨,且不能添增法律所無之限制。所以,法律(母法)僅概

括授權者,行政機關得於符合立法意旨且未逾越母法規定範圍內,就細節性、技

術性事項予以規定(子法)。

若法律授權行政機關制定的規定,將涉及限制人民自由權利時,法律(母法)

應明確標示授權之目的、內容與範圍,使人民得以預見。如果法律授權行政機關

制定的規定,將增加人民使用財產權的不利益時,法律(母法)不用須明文標示

授權之目的、內容與範圍,僅需依一般解釋方法從法律整體之體系關連與立法目

的中推知(母法)授權目的,再由授權目的推論出(子法)根據授權目的所制定

的內容與範圍,判斷是否(子法)符合授權明確性原則。

12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參、適用法律的步驟與解釋法律的方法

補充課本第一編第六章三(第 44 頁)

判斷生活事件應適用何法律之前,必須依據一定的步驟找尋應適用的法律。

找到適用的法律後,必須解釋個別法律中之文字含義。判斷生活事件應適用何法

律之前,必須依據一定的步驟找尋應適用的法律,稱之「掌握法律規範之構成要

件與具體事實的關係」。解釋個別法律中之文字含義,稱之「解釋法律的方法」。

一、基本概念

¶:法規結構分成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兩者之間具有條件關係,構成要件該當具體事實,則

該具體事實將發生法律效果。

二、掌握法律規範之構成要件與具體事實的關係

掌握法律規範之構成要件與具體事實的關係是個案的適用法律的基礎,也是

邏輯學上「三段論法」的運用過程。亦即,以規範作為大前提,以法律規範之具

體生活事實作為小前提,以法律效果作為結論。

¶:三段論是一種「涵攝」的過程,主要在確認法規的構成要件涵蓋事件,確定事件應引發的

法律效果。

基本模式如下:

大前提的「法律規範」,往往需先予解釋,此乃解釋個別法律中之文字含義,

也可稱之「法學方法論」。

小前提的「具體生活事實」,需依「證據」所認定或依「經驗法則」所推定

的事實始能加以認定,此一階段又涉及「證據方法及舉證責任」的問題。

結論,則屬具體法律效果的形成。例如法院之判決,或行政機關之行政處分。

例一

大前提:刑法第 320 條 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

之動產者,為竊盜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小前提:朝偉想免費飲酒,趁 7-11 店員不注意,將貨架上的葡萄酒放入隨

身包中,帶回家飲用。

結論:葡萄酒為動產,且處於 7-11 管領之下,朝偉將之取下並放入隨身包

中,是為竊取。又朝偉基於想免費飲酒的想法,而有竊取意圖。取走葡萄酒又無

法律依據(阻卻違法事由),故朝偉之行為不法。綜上,朝偉的行為該當刑法竊

盜罪。

13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例二

大前提: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53規定:「汽車駕駛人,行經有燈光號

誌管制之交岔路口闖紅燈者,處新臺幣一千八百元以上五千四百元以下罰鍰。」

小前提:德華開車經中正路與北寧路交叉口時,闖紅燈經合格照相測速器確

認。

結論: 德華事後收到罰單通知,警察機關裁罰新台幣一千八百元。

¶:如果某行政機關有權做成決定,其就法律效果有「決定與否」及「如何決定」的權限時,

即屬具有裁量權。

三、解釋法律的方法

文義解釋,歷史解釋,系統解釋與目的解釋基本的解釋方法,彼此之間並無

優先順序,視實際需要採用之。不過一般對法律解釋的順序,通常先從文義著手,

而後系統或目的解釋。若文義解釋與系統或目的解釋互相牴觸時,應以系統或目

的解釋的結果為準則。對於抽象文字通常從廣義解釋,但對於處罰,或課人民義

務,或限制人民權利的法律規定,以及例外規定,都應從狹義解釋,即所謂的嚴

格解釋。

以下是根據特殊狀況所延伸的解釋方法。

(一)擴張解釋

法律所規定的文義過於狹隘,單從字義表面以文理解釋加以檢視,並不足以

窺出其立法的真意,故必須根據立法目的予以目的性的擴張,始能正確適用法律

於社會生活之中。

刑法第 271 條第 1項

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殺人」即應包括積極作為與消極不作為,始能彰顯立法目的於社會生活中

所欲發揮的規範性。

(二)限縮解釋

法律所規定的文義過於寬廣,單從字義解釋並不足以窺出其立法的真意,故

必須根據立法目的予以目的性的限縮,始能正確適用法律於社會生活之中。

14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憲法第 17條

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

條文中之的「人民」即應侷限在中華民國公民,始能彰顯立法目的於社會生

活中所欲發揮的規範性。

(三)當然解釋

指法律條文雖未明白規定,但根據當然的事理,可以因而認為某種事項當然

包括在適用範圍之內,始能正確適用法律於社會生活之中。

刑法第 262 條第 1項

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處六月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或五

百元以下罰金。

「吸食」即應包括吞食,始能彰顯立法目的於社會生活中所欲發揮的規範

性。

(四)反面解釋

指根據法律條文的正面字義,推論出其反面的意義與結果。

民法第 12條

滿二十歲為成年。

(五)補充解釋

指法律條文規定的內容有明顯的疏漏或錯誤時,綜觀法律全文加以推論,以

為補充或修正的解釋。

憲法第 58條 2項

行政院院長、各部會首長,須將應行提出於立法院之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

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係之事項,提出於行政院會議議決

之。

憲法第 87條

考試院關於所掌事項,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15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例如憲法規定行政院和考試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的職權,並未規定監察

院及司法院也有此權,釋字第三號及第一七五號解釋即做了補正解釋,認為監察

院及司法院也應有此職權。

16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肆、特殊的立法模式

補充課本第一編第六章四(第 50頁)

一、定義性條文

有的法規是屬於定義性條文,或稱解釋性規定,並無法找到違反的法律效果。

如民法第 67 條關於「動產」的定義。這類規定是立法機關對於法律條文涵義所

做的解釋。此種規定常見方式不外為:

(一)在法律條文中解釋某一法律用語的涵義。

民法第 66條

稱不動產者,謂土地及其定著物。不動產之出產物,尚未分離者,為該不動產之部分。

民法第 67條

稱動產者,為前條所稱不動產以外之物。

(二)將解釋的法律規定於施行法。

民法總則施行法第 10條第 1項

依民法總則規定法人之登記,其主管機關為該法人事務所所在地之法院。法院對於已登記之事

項,應速行公告,並許第三人抄錄或閱覽。

(三)法律規定某種事件的意義而間接解釋其他事件的意義。

民法第 184 條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

害於他人者亦同。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

過失者,不在此限。

(四)在法律條文中揭示例子,作為法律解釋的標準。

刑法第 201 條第 1項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公債票、公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千元以下罰金。

條文中之「公債票」、「公司股票」僅為例示性規定,但此等例示乃足以作為

解釋「其他有價證券」之標準,可推論出:舉凡行為人占有該券即可實行券面所

表示之權利者,例如支票、匯票、本票等,亦包含在有價證券之內。

17

「法學緒論」課程補充講義/ 授課教師:周怡/ 使用教材:陳惠馨著,法學概論,修訂十四版。

二、推定規定

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特定事實推定另一事實的存在。此種規定通常可舉反證

推翻之。

民法第 11條

二人以上同時遇難,不能證明其死亡之先後時,推定其為同時死亡。

或根據特定事實推定某一法律狀況存在。此種規定通常不可舉反證推翻之。

民事訴訟法第 255 條 2項

被告於訴之變更或追加無異議,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視為同意變更或追加。

三、擬制規定

透過法律的假設,將特定事實假設為另一事項,進而賦予特定之法律效果。

民法第 7條

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

四、準用規定

準用係法律明文規定,某些情形適用其他法律。其目的在於避免重複規定。

準用規定之用語除「準用」外,亦常有「……亦同」、「比照……辦理」。如行政

訴訟法第 136 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有關「舉證責任」之規定,於行政訴

訟準用之。

¶:類推適用是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

類推適用係法律有(明顯)漏洞時,填補法律漏洞之方式,必限於法律無明文規定,始

有類推適用之問題。但由於類推適用係屬法解釋論的問題,仍有些許的法不安定性,故在立法

時程,沒有問題的情況下,直接透過「立法」,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