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都市減災國際會議 出國報告書‡º國報告_劉怡君.pdf ·...

27
 1  NCDR-105-01-B-016 經費來源:01 公務02 非公務 機密(E): 出國類別: A 考察/訪問 B 學術會議/研討會 C 進修/研究 D 工作會議 第四屆都市減災國際會議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Disaster Reduction 出國報告書 單位名稱: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體系與社經組 出國人姓名職稱: 劉怡君 助理研究員 出國地點: 紐西蘭威靈頓、基督城 出國日期: 民國 105 10 13 日至 105 10 23 報告日期: 民國 105 12 15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an-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NCDR-105-01-B-016 經費來源:■01 公務□02 非公務 機密(E): □是 ■否 出國類別: □ A 考察/訪問 ■ B 學術會議/研討會

    □ C 進修/研究 □ D 工作會議

    第四屆都市減災國際會議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Disaster Reduction

    出國報告書

    單位名稱: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體系與社經組

    出國人姓名職稱: 劉怡君 助理研究員

    出國地點: 紐西蘭威靈頓、基督城 出國日期: 民國 105 年 10 月 13 日至 105 年 10 月 23 日 報告日期: 民國 105 年 12 月 15 日

  •  

    i  

    摘 要

    都市減災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Disaster

    Reduction, ICUDR)主要立基於美、日、臺灣、紐西蘭等國之學術研

    究單位,針對大規模災害事件,長期進行的國際合作與知識分享。本

    中心自第一屆 ICUDR 起即參加歷屆會議,並為第二屆 ICUDR 之主

    辦國家。本年度為第四屆會議,於紐西蘭舉辦;會議目標訂為發展、

    整合以及提升在「永續災後復原重建」議題上的新知識與最佳實踐,

    同時特別聚焦於都市環境面向。透過本次研討會議之交流場合,得以

    與相關研究學者就都市減災與災後重建議題,交換研發成果、分享實

    務經驗,不但增加臺灣於國際災後重建研究領域之曝光機會,更有利

    於臺灣與防災先進國家接軌,收穫豐碩。

  •  

     

    ii  

    目 次

    1. 目的………………………………….………….…………… …… .. 1

    2. 會議紀要 ……………………………………………….………...… 2

    3. 心得及建議…………………..…..…………………… ………..…..17

    4. 出國效益…………………..…………………………………..…….19

    附錄一:學術研討會議程……………………………………… .…….20

  •  

    1  

    1. 目的

    第一屆會議於 2005 年在日本神戶市舉行,由日本地域安全學會

    (Institute of Social Safety Science)主辦。第二屆會議於 2007 年在臺

    灣臺北市舉行,由台灣災害管理學會主辦。第三屆會議於 2014 年在

    美國科羅拉多州波德市舉行,由美國地震工程研究學會(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主辦。

    本次為第四屆會議,於紐西蘭威靈頓市舉行,並由紐西蘭皇家學

    院(Royal Society in Wellington)主辦,同時增加南韓減災學會

    (Korean society of Hazard Mitigation, KOSHAM)的參與。藉由參與

    第四屆會議之機會,不但能維繫臺灣與其他防災先進國家在學術研究

    之合作與交流,並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更能瞭解當前國際重大災害

    事件之重建研究趨勢與實務經驗,以做為臺灣發展災後重建研究與落

    實應用之重要參據。

  •  

     

    2  

    2. 研討會紀要

    本次會議主題為「永續災後重建:風險與不確定性之探討」,期

    望藉由創新策略與想法的分享與交流,有效減少未來災害事件所造成

    的潛在傷亡(casualties)、損害(damage)以及擾動(disruption),並

    創造安全、韌性、調適的社區、區域以及國家。會議主軸聚焦於災後

    重建與都市減災領域,並包含下列幾大主題,議程詳見附錄一:

    (1) 應用仙台減災綱領於災害風險減輕與重建規劃(Leveraging the

    Sendai Framework for DRR and recovery planning)

    (2) 近年災害事件之重建經驗學習(Recovery learnings from recent

    disasters)

    (3) 民 間 組 織 於 都 市 減 災 與 永 續 災 後 重 建 之 貢 獻 ( How

    non-government organisations and institutions contribute to urban

    disaster reduction and to sustainable disaster recovery)

    (4) 學術研究於地方重建實務之應用(Applic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into local recovery practice)

    (5) 重建規劃,長期的持續整備(Recovery planning, sustaining

    preparedness over the long run)

    (6) 調整社會脈絡以建立韌性城市(Creating resilient cities through

    adaptive social contexts)

    (7) 透過政府間關係轉移重建之實踐與政策(Transfer of recovery

    practice and policy through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s)

  •  

     

    3  

    (8) 影響重大重建成果的經濟、政治、文化或管理因素(Influence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or regulatory factors on ambitious

    recovery efforts)

    (9) 中小企業與企業持續營運規劃於社區永續災後重建之角色(The

    role of SMEs and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in the sustainable

    disaster recovery of communities)

    有鑑於本年度為紐西蘭經歷 2011 坎特伯雷地震(Canterbury

    Earthquake)後5週年,故在學術研討會議之後,主辦單位規劃基督

    城地震重建參訪行程。此外,各國代表亦另外召開工作小組會議,商

    討第五屆 ICUDR 之籌備時間、地點等事宜。以下分別敘明本次出國

    參加會議之相關內容與發現。

    2.1 學術研討會議紀要

    2.1.1 劉怡君

    臺灣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 Resilience of marginal and remote communities: lessons learned

    from Typhoon Morakot recovery

    仙台減災綱領中指明災後重建階段為社區面對未來災害風

    險的機會之窗,因為透過各式復原重建工作,社區可以建立韌

    性,並減少脆弱度。在經歷重大災害衝擊之後,大多數受災社

    區均希望能盡快復原重建(指重建住宅與恢復社經活力);然而

    對於位在災害潛勢地區的偏鄉社區而言,因具有高脆弱度與高

  •  

     

    4  

    害風險等特性,故災害衝擊往往遠超出其災後應變與復原能量,

    導致災後復原重建過程中面臨極大挑戰。

    本次發表以遭受莫拉克颱風侵襲的四個原住民部落做為實

    證研究案例,透過貫時性研究分析其復原重建歷程。同時,從

    復原時間與社區能量兩個向度,探討影響社區韌性的五個關鍵

  •  

     

    5  

    因素,分別為重建政策、地理區位、天然災害風險、社會文化

    脈絡、外部資源管道。最後,針對如何降低災害衝擊程度或加

    快恢復速度,提出具體之策略建議。

    2.1.2 Shigeo Tatsuki

    日本 / 同志社大學(Doshisha University)

    ․ Optimal life recovery assistance for those residing in designated

    temporary housing after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disaster: A final project summary

    有鑑於2011東日本大地震後所衍生的大量臨時住宅需求,

    日本政府承租私人公寓與房舍,提供災民做為指定臨時住宅

    (designated temporary housing, DTH)。該研究以日本宮城縣名

    取市做為調查對象,進行四年期的生活重建研究計畫。

    研究結果顯示 DTH 住民的生活重建情況優於居住於組合

    屋(prefabricated temporary housing, PTH)的災民。然而,居住

    於 DTH 的特殊需求者(例如:獨居老人、生理障礙者等),其

    生活重建情況則劣於居住於 PTH 的特殊需求者。

  •  

     

    6  

    資料來源:Tatsuki S.(2015). Optimal life recovery assistance for those who are residing in designated temporary housing in widely dispersed locations: Interim findings on different household groups and on life recovery promotion parameters. Journal of Disaster Research, 10 (5), 939-947.

  •  

     

    7  

    2.1.3 Tricia Wachtendorf

    美國 / 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

    ․ American Dunkirk: The waterborne evacuation of Manhattan on

    9/11

    以美國911事件為例,分析下曼哈頓地區之水上疏散模式。

    該校災害研究中心人員於 911 事件後旋即出發至災害現場,透

    過現場觀察與一系列的訪談研究,分析下曼哈頓地區之各式船

    隻於緊急應變階段所扮演之角色、分工或合作模式。該研究指

    出在 911 事件發生之後,數千以計的通勤或運輸船隻,隨即自

    主聚集於下曼哈頓地區,並提供各式的救援與疏散服務。

    有些船隻是自行判斷災變現場需求並獨自行動,有些則遵

    循海岸防衛隊或港口領航員的指揮,而岸上的志工與海巡人員

    亦自主發展出調派民眾水上疏散避難之決策行為。藉由探討在

    大規模災害事件後,當政府應變體系失靈時,不同志工團體於

    緊急狀況下自主發展出的支援網絡與分工模式,有助於災害管

    理者深入了解人類社會對於災害因應與應變行動的決策模式。

  •  

     

    8  

    資料來源:http://www.udel.edu/udaily/2016/june/americas-dunkirk/

    資料來源:https://travsd.wordpress.com/2016/09/09/american-dunkirk-the-waterborne-evacuation-of-manhattan-on-911/

  •  

     

    9  

    2.1.4 Dan Neely

    紐西蘭 / 威靈頓地區緊急事務管理辦公室(Wellington Reg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Office, WREMO)

    ․ Pre-event recovery planning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

    以美國紐奧良地區於卡崔娜颶風重建以及紐西蘭基督城地

    震重建為例,談及復原重建的核心要素(商業振興、文化傳承、

    地方領袖精神等),說明不同利害關係人權責疊床架屋所引發之

    課題。此外,以威靈頓做為分析案例,分析該地區所面臨之地

    震風險與災損模擬評估結果,指出災前即應確立復原重建之願

    景,同時說明制定重建計畫之原則,並提出重建夥伴關係以及

    分工機制。最後,談及 WREMO 近年於建立災害韌性社區的策

    略與外展(outreach)活動,以期達到建立社區能量、提升連結、

    促進合作之目標。

    資料來源:https://prezi.com/kpwaxayw9wt9/2016-pre-disaster-recovery-planning-at-wremo/

  •  

     

    10  

    資料來源:https://ajem.infoservices.com.au/items/AJEM-29-04-12

    2.2 基督城參訪紀要

    紐西蘭南島坎特伯雷地區於 2010 年至 2011 年間發生數次大地震,

    造成基督城及鄰近地區遭受嚴重衝擊。市中心內大量建築物倒塌,人

    員傷亡慘重,且經濟受損甚鉅;而在基督城東部靠近太平洋的區域,

    則出現嚴重的土壤液化災情。本次參訪行程主要目的為瞭解基督城市

    中心以及郊區於震後的復原重建情況。

    在 2011 年坎特伯雷地震過後,基督城市中心發展部門

    (Christchurch Central Development Unit)匯集了市民、社區團體以及

    相關政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於 2012 年制定了基督城市中心重建計

    畫(Christchurch Central Recovery Plan)。該計畫之目標希望不僅將基

  •  

     

    11  

    督城恢復至災前的樣貌,而是建設成為一個更加美好且宜居宜人的花

    園城市。

    基督城市中心重建計畫主要以公共建設為優先執行工作,希望藉

    此提供企業投資誘因,並吸引人潮回流至中心商業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其重建標竿方案(anchor projects)包括帶狀

    公園綠地、河岸步道、公車轉運中心、各式運動休閒設施(包含板球

    場、體育館、運動中心、游泳池等)、兒童遊戲區、戶外廣場、國際

    會議中心、中央圖書館、文化中心、皇家劇院、地震紀念園區、表演

    藝術中心等。此外,重建計畫亦擬定更嚴格的耐震標準,且大幅縮減

    中心商業區的範圍,而建築物高度也會降低,以建立起具備災害韌性

    之城市。

    以下首先整理基督城重建大事記,然後再說明參訪重點。

    2.2.1 基督城地震重建大事記

    Year Date Event

    2010 4 September 4:35 am,發生規模 7.1 的強震,造成許多房屋受損

    與 1 人死亡。

    2011 22 February 12:51 pm,發生規模 6.3 的淺層地震,由於地震深

    度僅 5 公里,故造成 185 人死亡、164 人重傷以及

    鄰近地區大規模的損害。

    2011 14 March 內閣宣布成立坎特伯雷地震皇家調查委員會

    ( Canterbury Earthquake Royal Commission of

  •  

     

    12  

    Inquiry)。

    2011 18 April 通過坎特伯雷地震重建法 (Canterbury Earthquake

    Recovery Act 2011)

    2011 29 March 總理與基督城市長共同宣布成立坎特伯雷地震重

    建署(Canterbury Earthquake Recovery Authority,

    CERA)。

    2012 30 July 基督城市中心發展小組(Christchurch Central

    Development Unit)公布基督城市中心重建計畫(或

    稱為藍圖)。

    2013 30 June 全面解除市中心之地震衝擊封鎖區域,而紐西蘭民

    防部署也全部撤離。

    2016 7 April 通過大基督城再生法案(the Greater Christchurch

    Regeneration Act 2016)。

    2016 18 April 坎特伯雷地震重建委員會(CERA)完成階段性任

    務並解散,後續重建工作回歸相關單位。

    2.2.2 市中心復原重建情況

    基督城市中心目前大部分嚴重受損區域的瓦礫殘骸皆已被清理

    乾淨,重建工作接續展開,而大多數的觀光設施也已經開始重新營運;

    但是整體重建進度嚴重落後,除了臨時商業區與部分標竿方案已完成

  •  

     

    13  

    之外,僅有少數公共設施、商業建築物與住宅區正在興建中,其餘地

    區仍然一片荒蕪。

    ․ 「重新開始」購物廣場(Re:START Container Mall)

    市政府在中心商業區興建一個由貨櫃屋所搭建出來的臨時露天

    購物區域,於 2011 年 10 月開始營運,目前擁有 40 多家零售商

    店(包含禮品店、流行服飾、咖啡廳、餐廳、銀行、郵局等),

    同時亦有假日市集以及街頭表演藝人等。

    ․ 大教堂廣場(Cathedral Square)

    位於基督城市中心區域的大教堂原本為重要的地標性建築物以及

    熱門觀光景點,然而在地震過後,建築結構嚴重損毀。當地對於

    大教堂是否重建、如何重建、是否維持震後原貌等方案,目前仍

    無定論,因此僅以鋼構支撐殘留的斷垣殘壁,並於周圍設置圍籬。

    大教堂周邊的廣場則重新以各式公共藝術品與綠色植栽點綴,但

    觀光人潮已大不如前。

  •  

     

    14  

    ․ 兒童遊戲區(Margaret Mahy Family Playground)

    為將人群重新帶回城市中心,基督城市政府徵詢市民意見後,決

    定將兒童遊戲場做為重建優先施政項目。設計團隊舉辦了一場針

    對兒童的遊戲場設計競圖,並以第一名之作品做為遊戲場的設計

    RRe:START Container Mall

    Cathedral Square

  •  

     

    15  

    規劃構想,同時藉由傾聽當地兒童的意見,找出遊戲場的設計主

    軸與遊具型態。

    2.2.3 土壤液化地區限建情況

    基督城東部地區原為沼澤地,又因河川蜿蜒流經該地,地盤鬆軟,

    在地震震動之後,產生大面積的「土壤液化」現象,約有 1 萬棟房屋

    因土壤液化關係,嚴重受損。坎特伯雷地震重建委員會根據震後調查

    報告,將嚴重土壤液化的沿河區域劃設為限建區(Red-Zone);位於

    限建區的住宅面臨了限住問題,受損的房屋也被拆除,且不得修復或

    重建。紐西蘭政府目前已透過土地徵收的方式,買回超過 7,000 筆以

    上的受影響住宅區土地。

    Margaret Mahy Family Playground

  •  

     

    16  

    土壤液化限建區內的房舍已被拆除

    道路因土壤液化不時下陷

  •  

     

    17  

    資料來源:http://www.rms.com/blog/tag/earthquake-risk/

    2.3 第五屆 ICUDR 工作小組會議

    在學術研討會議後,由美、日、臺灣、紐西蘭、韓國各派代表參

    加工作小組會議,共同商討第五屆 ICUDR 籌備工作。工作小組決議

    第五屆 ICUDR 由日本地域安全學會主辦,時間暫定於 2021 年(東日

    本大地震 10週年),地點則為日本仙台市。此外,亦有代表反映 ICUDR

    會議有益於災後重建領域之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分享,且因提供年輕

    學者參與國際交流之機會,極為可貴;希望日後能更加頻繁辦理,並

    鼓勵更多的研究單位及研究者共同參與。

    土壤液化限建區地圖  

  •  

     

    18  

    3. 心得及建議

    有鑑於美國、日本、臺灣、紐西蘭等國近幾十年來均遭逢重大天

    然災害事件,透過本次研討會議之交流場合,得以與相關研究學者就

    都市減災與災後重建議題,交換研發成果、分享實務經驗;不但有利

    於臺灣與防災先進國家接軌,更可刺激研究人員跳脫既有窠臼,拓展

    宏觀之國際化視野。整理本次出國心得及建議如下:

    (1) 美、日、紐西蘭等國對於災後重建研究極為重視,並投注龐大之

    人力、時間以及經費,且相關研究計畫具有多元性、貫時性、跨

    領域等特色。相較之下,臺灣學術界對於災後重建議題較不重視,

    研究主題以物理或工程領域為主,缺少社會科學面向或跨領域之

    研究。此外,臺灣的研究者鮮少關注田野經驗,亦欠缺長期追蹤

    研究。此一現象若未改善,恐導致臺灣在災後重建研究領域落後,

    未來將難以與國際間之研究者進行經驗交流。

    (2) 美國卡崔娜颶風重建、東日本大地震重建、基督城地震重建之計

    畫期程皆設定為十年期,且在重建規劃階段即納入不同利害關係

    人或民眾參與。相反地,臺灣自莫拉克颱風過後,即以迅速完成

    災後重建工作為首要目標;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訂定之

    初,即規劃適用期間為三年,且以公部門為主要決策者。此外,

    在社區與住宅重建議題上,較少透過參與式的規劃手段,部分地

    區甚至由 NGO(民間捐款)主導重建計畫。

    (3) 整體而言,美、日、紐西蘭等國的重建成果皆強調以民為本,但

    重建進度相對緩慢,不利於災區商業復甦與人口回流;臺灣則講

    求快速完成重建,但重建過程造成許多衝突與抗爭,而重建成果

  •  

     

    19  

    則不盡然符合社區與民眾需求。前述兩種迥異之重建取徑,其利

    弊與後續影響,值得深入探究,以做為未來規劃重建政策之借

    鏡。

    (4) 本中心過去與美、日等國於災後重建議題上皆進行過國際合作計

    畫,且自第一屆 ICUDR 起即參加歷屆會議,並為第二屆 ICUDR

    之主辦國家。有鑑於各防災先進國家之學術研究單位皆於重大災

    害事件之週年召開國際研討會議,同時亦積極結合國外研究者進

    行跨國合作計畫;本中心亦應思考是否針對九二一大地震 20 週

    年與莫拉克颱風 10 週年,舉行相關研討會議或參訪行程,或是

    規劃災後重建面向之國際合作計畫,藉以促進臺灣於國際災後重

    建研究與實務的能見度。

  •  

     

    20  

    4. 出國效益

    藉由本次出國參與 4th ICUDR 會議機會,促使臺灣能汲取國際防

    災科研趨勢,並促進與他國相關領域學者之經驗交流,收穫豐碩。整

    理本次出國效益如下:

    (1) 掌握美、日、紐西蘭等防災先進國家於都市減災與災害韌性等議

    題之學術研究潮流與脈動。

    (2) 刺激臺灣防災研究者省思過往研究不足之處,進而投入都市減災

    與災後重建之研究與落實應用。

    (3) 藉由分享本土社區的災後重建經驗與成果,增加臺灣於國際災後

    重建研究領域之曝光機會。

    (4) 參考基督城地震重建之經驗與教訓,做為規劃臺灣災後重建政策

    與計畫的借鏡。

    (5) 得以與當代社會科學領域之學者加深情誼,創造國際合作之契

    機。

  •  

     

    21  

    附錄一、4th ICUDR 學術研討會議議程

  •  

     

    22  

  •  

     

    23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