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

1
焦作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特别报道 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官方微博:@焦作日报(新浪、腾讯)新闻热线:8797000编辑:聂 版式:李新战校对:崔 组版: 华保红 03 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 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 本报记者 郭树勋 绿色,不仅是扬州的城市底 色、鲜明特色,更是发展主色。让 生态红利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努 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该市 自觉、自强、自信,发展路径更清 晰,信心更坚定,努力以奋斗姿态 打造一流生态,致力打造“宜居宜 游宜创”的城市品牌,让城市有 “颜值”,更有“气质”,让百姓更 有幸福感。 本报记者 郭树勋 2018 年 1 月 4 日,《扬州市 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以 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 根据 《方案》,扬州市补偿工作 采取“正向补偿、反向奖励” 方式,即当补偿断面的水质劣 于水质目标时,由断面所在地 补偿市财政;当补偿断面水质 全年均达标时,由市财政对断 面所在地予以奖励,资金来源 为各地区缴纳的区域补偿资金。 具体来说,《方案》 共布设 断面 21 个,以扬州市环境保护 目标任务书或者 2020 年水质目 标为基准,考核高锰酸盐、氨 氮、总磷 3 项指标,并出台补 偿细则。 “高邮、宝应、仪征等地的 财政是分开的,也就是说高邮 的钱不能直接支付给宝应,宝 应的钱也不能直接支付给高 邮。”该市环保局污防处负责人 介绍,如果宝应的一个断面超 标了,当地就把补偿资金交给 扬州市财政,扬州市财政再把 钱一部分用于奖励,一部分以水 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形式反哺 给宝应,用以改善水环境,实现 了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 目前,该市长江扬州段总 体水质为优,京杭运河扬州段 水质为良好,古运河总体水质 由重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 城市内河水质总体有所改善,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氨氮的平均 浓度同比下降4.0%,水质持续 向好。 治污巧用经济杠杆 本报记者 郭树勋 2017年以来,扬州市大力 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 工作,截至目前,该市建成垃 圾分类小区607个、示范社区 (小区) 98 个、示范乡镇 (街 道) 21个;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专场 活动300余次。试点示范区域 的居民(村民)对该项工作的 知晓率、覆盖率均达 80%以上。 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 该市制订了“新三年”行动计 划,今年开展第一年攻坚战。 该市确保 2019 年垃圾分类 知 晓 率 达 90% 、 参 与 率 达 85%、覆盖率达60%、垃圾分 类集中处理率达75%,到2020 年年底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四分 法(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 干垃圾、湿垃圾),到 2021 年 年底基本建成高效的垃圾分类 处理体系。 具体措施有:对市区680 多辆垃圾收集车改造升级,涂 装出新86辆大型垃圾运输车, 改造分类收运中转设施78座; 推进“两网融合”体系建设, 全面建立垃圾清运系统;加快 末端垃圾处理“焚烧、填埋、 再利用”的大项目建设;完成 前端收集设施的上档升级工 作;让垃圾分类宣传深入基 层,借助各类活动,提高市民 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深入推进 垃圾分类工作。 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以坚定的 态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力开展流域治理, 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让 生态红利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努力打造美丽中 国的扬州样本。 核心 提示 “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诗人留下的 佳句,如今成为“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 州,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最具诗 意的注脚。 生态扬州,像明亮闪耀的勋章,挂在 千年古城。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从生 态自觉、生态自强,迈向生态自信,挺起 扬州绿色发展的脊梁。 生态自觉 建设大走廊 竖起大屏障 千年古城,水与城相伴,城因水而兴。 扬州,北负淮河,南濒长江,中贯京 杭大运河,全市64%的地域为淮河流域, 36%的地域为长江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岭 又是江淮交汇点。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 扬州将如何保障一泓清水北上,作为重 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 上。 扬州市区向东,有一片 50 多平方公里 的平原湿地,名为“七河八岛”,包括大运 河在内的 7 条河流,将这里分割成大大小 小 8 个岛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和淮 河入江通道都经过“七河八岛”,使这里的 生态敏感性日益突出,而众多船厂、砂石 厂给此地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 2013年,扬州市对“七河八岛”区域 实施“四控一禁”,即严控廊道宽度、建筑 高度、开发强度和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 设,将这里规划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把修复长江生 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 搞大开发”“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 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扬州以高度 政治自觉促生态保护自觉。 2016年,扬州率先实施的江淮生态大 走廊建设战略工程,相继写进了江苏省党 代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该省 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战略重点。扬州将占 市域面积近三成的 1800 平方公里区域纳入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制订了五年行 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推进总投资 62 亿元的 27 个项目。 该市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 程,系统推进总投资300亿元的高邮湖、 宝应湖、邵伯湖每年“三退三还”(退耕、 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等八 大工程,全力打好黑臭河道整治、生活垃 圾分类治理、重点环境敏感企业搬迁等攻 坚战,致力打造“沟通江淮、纵贯南北” 的绿色大走廊。 生态自强 治污做“减法” 生态做“加法” 亲水城市水更清,绿杨城郭城更绿。 该市2014年就制定了打造“清水活水城 市”的目标。在江苏“263”专项行动启动 之前,该市就已开展污染源调查,编制黑 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清水 办”并由市长担任组长。在全省任务表 中,扬州需要整治黑臭水体 15 条,而该市 将 5 年内整治河道的目标自我加压到 80 条。 该市市委书记谢正义曾徒步调研扬州 “龙须沟”—七里河,震惊于此河的脏乱 差,痛定思痛写下民情日记《今天开始, 我就是七里河河长》,由此拉开了领导同志 到最难的地方去解决最难任务的领办大 幕,并在《扬州日报》公示各主要领导领 办任务清单。现在,全市实行“一河一 策”,分类制订水体整治方案和年度建设方 案。 2017年年初,该市坚持“严于省要 求、高于省标准、快于省进度”,在全省创 新建立“263”工作日制度,各级党政领导 每月安排一天专门督查调研“263”工作。 铁腕治污做“减法”。该市仅2017年 就关停200台燃煤锅炉、112家化工企业, 关闭或搬迁环湖 1 公里范围内所有规模化 畜禽饲养场844家,在全省最早开启从治 标到治本、从短期攻坚到长效管理的畜牧 业发展新布局。 生态修复做“加法”。该市每年从土 地出让金中提取5%专项资金用于植树造 林,去年完成湿地恢复工程5900亩,林木 覆盖率达23%,成片造林3万亩;新建城 市公园近 300 个,总占地面积超过 11 平方 公里。 绿色,不仅是扬州的城市底色、鲜明 特色,也是发展主色。 生态自信 田园变公园 青山变金山 半城公园半城树,绿杨城郭展新姿。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 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诗人王士祯用此诗 称赞扬州,“绿杨城郭”也因此成为该市的 代名词。如今,扬州人正努力赋予“绿杨 城郭”新的内涵。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 存”到“求生态”,近年来,该市步履坚定 地走绿色发展路子,把生态贯穿在经济建 设、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取得了经济社会 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先后创成了 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如今,该市城乡随处可见“河畅、水 清、岸绿、景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因水 而美”已成为扬州独特的城市名片,境内 外游客纷至沓来。 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 点。该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江淮生 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工程。地处里下河腹 地的宝应县和高邮市,一个是全国唯一有 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一个是全国推进农业 现代化优秀城市,两地着力建设“一园一 区三基地”,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 争力不断彰显。 邗江区方巷镇的沿湖村,曾是邵伯湖 岸边贫困的“渔花子村”。如今,渔民相继 退养还湖,上岸搞起了渔家民宿、特色餐 饮,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大多数渔民 年收入超过 10 万元,被评为“全国最美渔 村”,成为该市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缩 影。 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 能,推动扬州农旅融合发展。目前,该 市已建成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 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58 家,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年增长 20%以上。 今年,扬州要持续打好 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 治、土壤污染防治、环境执法 监管四场硬仗,并积极开展垃圾 分类“新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 造“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交相辉 映的美丽风景。 环卫人员在为瘦西湖微缩水系保洁。 古朴典雅的乡村牌坊。 扬州竹韵。 垃圾分类,低碳环保。 古运河畔绿色廊道。 美丽街巷。 新城区主干道上 的绿色甬道。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杨帆摄)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Oct-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 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epaper.jzrb.com/page/42/2019-04/23/03/2019042303_pdf.pdf千年古城。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从生 态自觉、生态自强,迈向生态自信,挺起

焦作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特别报道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官方微博:@焦作日报(新浪、腾讯)■新闻热线:8797000■编辑:聂 楠│版式:李新战│校对:崔 琳│组版:华保红

03

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

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本报记者 郭树勋

绿 色 , 不 仅 是 扬 州 的 城 市 底色、鲜明特色,更是发展主色。让生态红利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该市自觉、自强、自信,发展路径更清晰,信心更坚定,努力以奋斗姿态打造一流生态,致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创”的城市品牌,让城市有

“颜值”,更有“气质”,让百姓更有幸福感。

本报记者 郭树勋

2018年1月4日,《扬州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 正式实施。根据《方案》,扬州市补偿工作采取“正向补偿、反向奖励”方式,即当补偿断面的水质劣于水质目标时,由断面所在地补偿市财政;当补偿断面水质全年均达标时,由市财政对断面所在地予以奖励,资金来源为各地区缴纳的区域补偿资金。

具体来说,《方案》共布设断面21个,以扬州市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书或者2020年水质目标为基准,考核高锰酸盐、氨氮、总磷 3 项指标,并出台补偿细则。

“高邮、宝应、仪征等地的财政是分开的,也就是说高邮的钱不能直接支付给宝应,宝应的钱也不能直接支付给高邮。”该市环保局污防处负责人介绍,如果宝应的一个断面超标了,当地就把补偿资金交给扬州市财政,扬州市财政再把钱一部分用于奖励,一部分以水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形式反哺给宝应,用以改善水环境,实现了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

目前,该市长江扬州段总体水质为优,京杭运河扬州段水质为良好,古运河总体水质由重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城市内河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氨氮的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0%,水质持续向好。

治污巧用经济杠杆

本报记者 郭树勋

2017年以来,扬州市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截至目前,该市建成垃圾分类小区 607 个、示范社区(小区) 98 个、示范乡镇 (街道) 21个;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专场活动 300 余次。试点示范区域的居民 (村民) 对该项工作的知晓率、覆盖率均达80%以上。

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该市制订了“新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开展第一年攻坚战。

该市确保2019年垃圾分类知 晓 率 达 90% 、 参 与 率 达85%、覆盖率达 60%、垃圾分

类集中处理率达 75%,到 2020年年底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四分法 (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到 2021 年年底基本建成高效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具体措施有:对市区 680多辆垃圾收集车改造升级,涂装出新 86 辆大型垃圾运输车,改造分类收运中转设施 78 座;推进“两网融合”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垃圾清运系统;加快末端垃圾处理“焚烧、填埋、再利用”的大项目建设;完成前端收集设施的上档升级工作;让垃圾分类宣传深入基层,借助各类活动,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以坚定的态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力开展流域治理,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让生态红利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

核心提示

“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诗人留下的佳句,如今成为“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最具诗意的注脚。

生态扬州,像明亮闪耀的勋章,挂在千年古城。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从生态自觉、生态自强,迈向生态自信,挺起扬州绿色发展的脊梁。

生态自觉

建设大走廊 竖起大屏障

千年古城,水与城相伴,城因水而兴。扬州,北负淮河,南濒长江,中贯京

杭大运河,全市 64%的地域为淮河流域,36%的地域为长江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岭又是江淮交汇点。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将如何保障一泓清水北上,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扬州市区向东,有一片5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湿地,名为“七河八岛”,包括大运河在内的7条河流,将这里分割成大大小小8个岛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和淮河入江通道都经过“七河八岛”,使这里的生态敏感性日益突出,而众多船厂、砂石厂给此地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

2013年,扬州市对“七河八岛”区域实施“四控一禁”,即严控廊道宽度、建筑

高度、开发强度和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将这里规划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扬州以高度政治自觉促生态保护自觉。

2016年,扬州率先实施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战略工程,相继写进了江苏省党代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该省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战略重点。扬州将占市域面积近三成的1800平方公里区域纳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制订了五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推进总投资62亿元的27个项目。

该市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系统推进总投资 300 亿元的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每年“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 等八大工程,全力打好黑臭河道整治、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重点环境敏感企业搬迁等攻坚战,致力打造“沟通江淮、纵贯南北”的绿色大走廊。

生态自强

治污做“减法” 生态做“加法”

亲水城市水更清,绿杨城郭城更绿。该市 2014 年就制定了打造“清水活水城市”的目标。在江苏“263”专项行动启动之前,该市就已开展污染源调查,编制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清水办”并由市长担任组长。在全省任务表中,扬州需要整治黑臭水体15条,而该市将5年内整治河道的目标自我加压到80条。

该市市委书记谢正义曾徒步调研扬州

“龙须沟”——七里河,震惊于此河的脏乱差,痛定思痛写下民情日记 《今天开始,我就是七里河河长》,由此拉开了领导同志到最难的地方去解决最难任务的领办大幕,并在《扬州日报》公示各主要领导领办任务清单。现在,全市实行“一河一策”,分类制订水体整治方案和年度建设方案。

2017 年年初,该市坚持“严于省要求、高于省标准、快于省进度”,在全省创新建立“263”工作日制度,各级党政领导每月安排一天专门督查调研“263”工作。

铁腕治污做“减法”。该市仅 2017 年就关停200台燃煤锅炉、112家化工企业,关闭或搬迁环湖1公里范围内所有规模化畜禽饲养场844家,在全省最早开启从治标到治本、从短期攻坚到长效管理的畜牧业发展新布局。

生态修复做“加法”。该市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 5%专项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去年完成湿地恢复工程5900亩,林木覆盖率达 23%,成片造林 3 万亩;新建城市公园近300个,总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

绿色,不仅是扬州的城市底色、鲜明特色,也是发展主色。

生态自信

田园变公园 青山变金山

半城公园半城树,绿杨城郭展新姿。“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

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诗人王士祯用此诗称赞扬州,“绿杨城郭”也因此成为该市的代名词。如今,扬州人正努力赋予“绿杨城郭”新的内涵。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近年来,该市步履坚定地走绿色发展路子,把生态贯穿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先后创成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如今,该市城乡随处可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因水而美”已成为扬州独特的城市名片,境内

外游客纷至沓来。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

点。该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工程。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宝应县和高邮市,一个是全国唯一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一个是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优秀城市,两地着力建设“一园一区三基地”,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不断彰显。

邗江区方巷镇的沿湖村,曾是邵伯湖岸边贫困的“渔花子村”。如今,渔民相继退养还湖,上岸搞起了渔家民宿、特色餐饮,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大多数渔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被评为“全国最美渔村”,成为该市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缩影。

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扬州农旅融合发展。目前,该市已建成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158家,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年增长20%以上。

今年,扬州要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环境执法监管四场硬仗,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新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丽风景。

环卫人员在为瘦西湖微缩水系保洁。

古朴典雅的乡村牌坊。扬州竹韵。

垃圾分类,低碳环保。

古运河畔绿色廊道。

美丽街巷。

新城区主干道上的绿色甬道。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杨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