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佳冬鄉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編修歷程 ·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Jan-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屏東縣佳冬鄉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編修歷程

佳冬鄉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核定版

佳冬鄉公所103年10月製

屏東縣佳冬鄉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編修歷程

▓初版於佳冬鄉100年度災害防救會報100年10月27日會議核定通過。

▓屏東縣政府100年11月01日佳鄉民字第1000010796號函核備。

▓第一次修正於佳冬鄉101年度災害防救會報101年06月13日會議核定修正通過。

▓屏東縣政府101年07月02日佳鄉民字第1010006456號函核備。

▓第二次修正於佳冬鄉103年度災害防救會報103年11月11日會議核定中。

▓屏東縣政府103年11月5日屏府消企第10331473400號準予核備。

目 錄

目 錄III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第壹編 總則1

第一章 計畫擬定1

第一節 緣起1

第二節 計畫依據1

第三節 目標2

第四節 計畫位階2

第五節 架構與內容2

第六節 擬定與使用原則2

第七節 計畫檢討修正之期程與時機3

第八節 災害防救工作檢討評估與計畫目標3

第貳編 風災與水災防救對策4

第一章 災害特性與規模4

第一節 災害特性說明4

第二節 災害規模說明4

第三節 災害潛勢評估6

第四節 淹水災害優先改善區域與短中長期建議12

第二章 減災計畫14

第一節 相關防救災資料庫系統建置及管理14

第二節 充實防災相關設施及設備15

第三節 資訊通訊系統之建立15

第四節 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16

第五節 減災防治對策16

第六節 防救災教育訓練、宣導及演練18

第七節 二次災害之減災機制19

第三章 整備計畫22

第一節 災害應變資源整備22

第二節 災害防救機制整備24

第三節 緊急醫療衛生資源(衛生所及本鄉責任醫院)27

第四節 避難場所設置管理27

第五節 相互援助協議之訂定28

第四章 應變計畫29

第一節 災情查報、通報及警戒資料傳遞29

第二節 緊急應變體制30

第三節 急難救助與醫療救護31

第四節 緊急動員32

第五節 緊急運送33

第六節 避難疏散及緊急收容安置34

第七節 維生應急36

第八節 受災區域管理與管制37

第九節 衛生保健、防疫及罹難者遺體處理39

第五章 復建計畫41

第一節 災情勘查與緊急處理41

第二節 協助復原重建計畫訂定實施42

第三節 社會救助措施之支援42

第四節 損毀設施之修復44

第五節 災區環境復原45

第六節 災民生活安置45

第參篇 地震災害47

第一章 災害特性與規模設定47

第一節 災害特性說明47

第二節 地震災害潛勢分析51

第三節 地震災害優先改善區域與短中長期改善建議54

第二章 減災計畫56

第一節 充實防災業務設施與設備56

第二節 災害防救資料庫與資訊通訊系統56

第三節 防災教育訓練及宣導、演習57

第四節 二次災害之防止58

第三章 整備計畫60

第一節 應變機制之建立60

第二節 災情蒐集與通報60

第三節 搜救、滅火及緊急醫療救護之整備61

第四節 災害應變資源整備61

第五節 避難收容與弱勢族群照護62

第六節 相互援助協議之訂定62

第四章 應變計畫63

第一節 災情查報、通報及警戒資訊傳遞63

第二節 緊急應變體制64

第三節 急難救助與醫療救護65

第四節 緊急動員66

第五節 緊急運送67

第六節 避難疏散及緊急收容安置68

第七節 維生應急70

第八節 受災區域管理與管制71

第九節 衛生保健、防疫及罹難者遺體處理73

第五章 復原重建計畫75

第一節 災情勘查與緊急處理75

第二節 協助復原重建計畫訂定實施76

第三節 社會救助措施之支援76

第四節 損毀設施之修復78

第五節 災區環境復原79

第六節 災民生活安置80

附件一 佳冬鄉災害防救會報設置要點1

附件二 佳冬鄉災害應變中心成立時機、程序及編組作業要點3

附件三 佳冬鄉災害應變中心標準作業手冊12

附件四 佳冬鄉防救災組織人力清冊115

附件五 佳冬鄉防救災資源清冊132

附件六 佳冬鄉防救災據點清冊133

附件七 佳冬鄉防災社區實施計畫134

附件八 佳冬鄉緊急疏散及收容安置計畫136

附件九 佳冬鄉防救災工作執行成效評估表146

表目錄

表2-1 佳冬鄉可能災害發生之災害類別與規模5

表3-1 屏東地區1900年至2010年間災害性地震紀錄48

圖目錄

圖2-1 佳冬鄉各村里淹水潛勢圖300mm/day9

圖2-3 佳冬鄉各村里淹水潛勢圖450mm/day10

圖2-4 佳冬鄉各村里淹水潛勢圖600mm/day11

圖3-1 1900年至2010年災害地震分佈圖49

圖3-2 台灣本島斷層分佈圖50

圖3-3 最大地表加速度分佈圖52

圖3-4 建築物中度損害數量52

圖3-5 日間傷亡人數52

圖3-6 夜間傷亡人數53

圖3-1 1900年至2010年災害地震分佈圖49

圖3-2 台灣本島斷層分佈圖50

圖3-3 最大地表加速度分佈圖52

圖3-4 建築物中度損害數量52

圖3-5 日間傷亡人數52

圖3-6 夜間傷亡人數53

53

第壹編 總則

第一章 計畫擬定

第一節 緣起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颱風區及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平均每年遭受3 ~ 4次颱風侵襲,並可能遭受1次災害性地震,加上近年來受極端氣候之影響,災害規模不斷擴大,導致災害類型呈現多樣化與複雜性。屏東縣位處臺灣的最南端,轄區遼闊,地形呈南北長112公里與東西寬47公里之狹長帶狀地形,而佳冬鄉地處屏東縣之中西部,東與林邊鄉為鄰,西接枋寮鄉,南至台灣海峽,北與南州鄉及新埤鄉接壤,由於過去超抽地下水以致地盤下陷,因此暴雨期排水系統常需借助抽水設施方能順利排水,近年來歷經多次颱風所挾帶高強度之豪大雨侵襲,致使鄉內災情不斷,嚴重威脅民眾生命財產與重大公共設施之安全,為防範未然而研提有效的減災、整備、應變、復建對策,爰依災害防救法、中央災害防救相關基本計畫及屏東縣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修訂本鄉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作為未來災害防救工作施政方針。

第二節 計畫依據

依據民國89年7月19日頒行之「災害防救法」第20條第3項:「鄉(鎮、市)公所應依上級災害防救計畫及地區災害潛勢特性,擬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經各該災害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並報所屬上級災害防救會報備查」。

另依「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第9條中說明:「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每二年應依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二項、第二十三條第二項、第二十七條第二項、第三十六條第二項規定、災害防救計畫、地區災害發生狀況、災害潛勢特性等,進行勘查、評估,檢討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必要時,得隨時辦理之」。

第三節 目標

為健全本鄉災害防救體制,落實防災業務之執行,強化地區災害預防、應變措施及復原重建工作,以提升本鄉災害應變中心防救相關單位緊急應變能力,期能對各種災害狀況立即蒐集、通報,並統籌指揮與調度各相關人員、救災資源、裝備及機具等,發揮整體之救災動員處理能力,以達到減少災害發生與人民生命財產之損失。

第四節 計畫位階

本計畫依據災害防救法第20條及參考災害防救基本計畫、中央各災害防救業務計畫與本縣地區災害防救計畫訂定,性質屬本縣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下位計畫。適用於本鄉各類災害防救業務近、中期程計畫之規劃,以及長期計畫之推動方向,配合災害潛勢分析、境況模擬、社經發展狀況、災害防救設施強化、應變搶救及重建復原經驗等,以使地區災害防救計畫能符合本鄉災害防救現況。

第五節 架構與內容

本計畫依地區災害特性由四篇構成:第一篇為總則;第二篇為風災與水災災害防救對策;第三篇為地震災害防救對策;第四篇為計畫執行與評估。

第一章總則,說明本計畫之緣起與依據、目標與方針、架構與內容、計畫之核定與修正、地理環境與災害潛勢。第二至三篇則乃基於前揭各項基本方針,律定不同類型災害,亦即風水災、地震災害等於災前減災、整備、災時應變、災後復原重建等各階段災害防救工作的對策與措施,以供本鄉災害防救業務相關單位與公共事業遵循或參考使用。第四篇計畫執行與評估為訂定本鄉近二年內短中期防救災重點工作事項,與本計畫執行成效評估機制。

第六節 擬定與使用原則

壹、擬定原則

本計畫之研擬乃依據本鄉地區災害特性擬定各類災害防救對策,且基於災害防救基本理念、現行災害防救法之各項規定,考量各災害防救主管機關現行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地方政府實施的條件與現行體系制度等,並參考本鄉以往災害防救相關計畫與業經驗,依循災害防救的災前減災、整備、災時應變、災後復原重建等四階段,以確保計畫內容符合本鄉需求。

貳、使用原則

本計畫為本鄉災害防救工作之基本方針,本鄉各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應遵循各類災害防救對策進行減災、整備、災時應變、災害復原重建等災害管理工作。為有效推動災害防救業務,本鄉所列災害防救事項涉及之相關課室或單位應與本縣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加強協調聯繫,確實辦理各項業務。

本鄉各災害防救業務主管單位及公共事業單位,使用與參考本計畫各項相關內容,並需就其業務職掌範圍,訂定災害防救業務計畫或作業要點,以做為業務推動之依據,且需逐年檢討、修訂或補強。

第七節 計畫檢討修正之期程與時機

依據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第9條,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每2年定期依災害發生狀況、災害潛勢特性等,進行勘查、評估,檢討修正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乙次。本鄉災害防救會報各編組單位認為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有修正必要時,應將修正部分報請本鄉公所民政課彙整,提報本鄉災害防救會報召集人(鄉長)裁示是否召開臨時會提案討論並修正。

另重大災害發生時或發生後,認為有調整重要防災措施之必要時,得由災害防救會報召集人(鄉長)召開本鄉地區災害防救會報,進行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檢討修正。

第八節 災害防救工作檢討評估與計畫目標

為確實有效落實本鄉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所列各項措施,應於計畫中訂定執行成效評估機制,作為各項災害防救業務執行管考之依據。

第貳編 風災與水災防救對策

第一章 災害特性與規模

第一節 災害特性說明

臺灣位置處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受到太平洋及巴士海峽的熱帶海洋性氣候影響,每年侵襲臺灣的颱風約為3至4個不至,影響路徑也不盡相同,帶來各地的災害影響也是不同。強勁的颱風引進厚量的雲層及水氣加上夏季西南氣流的旺盛下,猛烈的降水造成臺灣各地區災害影響範圍嚴重擴大及增加,豪大雨量造成山區之坡地沖蝕造成崩塌及土石流;高洪流量沖刷著河川渠道並夾帶大量砂石衝擊各橋梁及堤防造成橋梁斷毀形成孤島效應,對於受災民眾無法進行相關救援,堤防的破裂導致洪水漫流危害著下游村落的生命安全及財產損失;高降雨量也造成平原地區許多區域淹水範圍及深度程度增加,構築相當之危害。颱風的不同等級風速強度往往造成各項其他設施破壞,例如:電信、電力等相關之維生系統及農業的相關種物。颱風及豪雨均是台灣地區重大天然災害成因,此兩類災害所發生的時機及佔重大天然災害損失比例約為:每年7月至10月之颱風佔70%及每年5月至6月之豪雨(約佔26%)。仍需要針對颱風與豪雨擬訂災害防救之對應策略,使其風災及水災的侵襲於本鄉內能使減低最小之傷害程度。

第二節 災害規模說明

屏東縣位處於臺灣最南端,南北向為遼長;東西向為狹闊,區分為屏北與屏南,其內含都市、城鎮及鄉村三種城鄉型態,縣內許多鄉鎮近鄰海岸邊線,河濱低窪區較多,又其人為因素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更嚴重,每當颱風侵襲時又適逢滿潮時刻使河水暴漲時內水無法正常排除,往往導致氾濫成災,更是水患之苦。另外縣內有偏遠鄉村之山坡地較多,由於921地震及1226恆春大地震後及大小餘震讓許多地質受到影響,地質程度較為鬆軟,往往颱風及豪雨的連續侵襲下崩塌下滑所產生之災害。

本文依據本縣防災協力機構屏東科技大學所勘察彙整之報告內,94年0612豪雨水災勘查報告、95年碧利斯颱風水災勘查報告、96年0809豪雨及聖帕颱風水災勘查報告、97年卡玫基及鳳凰颱風水災勘查報告、98年莫拉克颱風水災勘查報告及99年凡那比颱風水災勘查報告,得知本鄉內淹水災情資訊。

一、災害說明

佳冬鄉位於佳冬鄉東南方,濱臨台灣海峽,以農業及養殖業為主,其以養殖石斑魚為大宗經濟效應較高,但是海水養殖能需要淡水混比,過度大量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造成地平線低於海平面,導致燄塭村、羌園村及塭豐村等都是淹水之區域,例如羌園村內的羌園排水單看排水內之水位線都高於旁邊道路,大小抽水機24小時預備放置於羌園橋上,颱風豪雨來時預備抽水讓村內免於水患之苦。98年莫拉克颱風造成佳東堤防2處破損,洪水溢堤於堤防並沖蝕淘空堤防邊坡造成破損形成潰堤及當日之滿潮時間過長,海水湧進溪水無法排出,導致洪水順著破堤處洪氾大同村,大同村莊又位於堤防邊導致淹水高度約為2.5m並漫流下游羌園村、省道台17線、燄塭村、塭豐村、賴家村及六根村。燄塭村淹水高度達至3m60,整村幾乎被洪水淹沒,養殖業者更是損失嚴重,養殖魚類到處游竄於河道及道路,災後更是夢厭大型魚類死掉魚臭味漫淹整個村莊,讓人都受不住,至今復原動作仍在執行,淹水的痕跡仍然依舊可見。

二、災害規模設定

根據94年至99年度淹水調查之情形,得知當地之村里可能發生災害類別與規模,並將其規整之資料。

表2-1 佳冬鄉可能災害發生之災害類別與規模

鄉村

災害類別

淹水深度(cm)

佳冬鄉-羌園村

淹水、道路中斷

50

佳冬鄉-燄塭村

淹水、道路中斷

120

第三節 災害潛勢評估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所模擬淹水潛勢規模所呈現之佳冬鄉各區域潛勢淹水範圍,使用一日之降雨強度300mm/day、450mm/day、600mm/day。

圖2-1 佳冬鄉各村里淹水潛勢圖300mm/day

圖2-2 佳冬鄉各村里淹水潛勢圖450mm/day

圖2-3 佳冬鄉各村里淹水潛勢圖600mm/day

第四節 淹水災害優先改善區域與短中長期建議

1.佳冬鄉淹水災害潛勢區優先改善區域

經由實地勘查結果,並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並利用淹水潛勢圖進行比對分析,劃定淹水潛勢區域,並依據人口的分布及過去淹水的頻率,將羌園、燄塭與塭豐村列為佳冬鄉水災第一優先改善區域,再將大同、賴家兩村為次要改善區域。

2.短期處置建議

(1)建置CCTV

  說明:將水患發生頻率最嚴重之處,建議可與警政單位之路口監視器配合,監控易淹水區域之淹水情勢,掌握淹水狀況,以利相關單位進行應變處置。

  經費概估:二百萬元(含監視系統建置、維護,及相關資訊傳輸平台建立)。

 (2)簽訂抽水機開口契約

  說明:考量汛期之排水需要,鄉公所應簽訂移動式抽水機及發電機等設備開口契約,以因應淹水災害時需進行區域排水以及緊急供電之狀況發生。

  經費概估:視開口契約執行之狀況而定。

(3) 規劃易淹水路段之替代道路

說明:部分易淹水路段應進行替代道路之規劃作業,並應配合縣府加強宣導目前已制定的『屏東縣政府因應天然災害嚴重地區疏散撤離安置計畫』,給位於易淹水地區之民眾知悉,並需強化現行各項災害整備作業。

  經費概估:十萬元(含相關文宣之印製與發行)。

3.中長期處置建議

(1)增加蓄水滯洪設施

說明:因佳冬鄉內具有許多荒廢和無人使用之魚塭,建議可將其改造成蓄水滯洪設施,增進地區之防洪能力,並與抽水站配合,於颱風來臨前預先降低魚池水位,將可減少地區水患問題。

經費概估:需視魚塭狀況而定。

(2)檢討區域內養殖漁業政策

說明:建立如何取用林邊溪之淡水、地下水合理的抽取量及越提抽取海水等建立區域性的管理機制,遏止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之問題,必要時可建立海淡水聯合供水設施,增加必須供水量。

經費概估:五十萬元(含相關評估)。

第二章 減災計畫

第一節 相關防救災資料庫系統建置及管理

建置及管理防救災資料庫其強化本鄉級災害應變中心防救災能力,並能有效即時提供相關資料的傳達及運用、聯繫各組災害業務職權單位及緊急救災動員能力等,以因應救災工作之需求。

壹、本鄉之防災資料庫系統建置及管理,其內容如下:

一、基本資料庫:

防災地圖、易受災地區相關資料、避難收容所或學校之相關資料、電力設施及預備電源設施、消防栓位置、土石流危險溪流潛勢分佈圖及相關資料及相關連絡清冊。

二、救災資源資料庫:

防災會報組織圖、災害應變中心任務分工及連絡名冊、工程搶險隊人員聯絡名冊、疏散避難小組聯絡名冊、防救災工程及民生物資開口合約廠商資料、慈善團體收容清冊、民間救難團體清冊、各任務編組計畫及車輛人力機具動員能量清冊、緊急應變小組及任務分工、村、鄰長緊急聯絡網、社區巡守隊資料清冊、救濟物資儲量表、災害搶救裝備器材、民間救災救難支援裝備器材、醫療資源及物資之分佈及儲備狀況等。

三、即時災情資料庫:

災害現況資料(災情回報彙整資料)、中央氣象局即時氣象資訊、降雨資訊、縣級應變中心提供潛勢分析資料、河川水位狀況等。

四、復建資料庫:

災情調查及統計、救濟金發放申請統計、維生系統修復情形調查、受災地點復建搶修及列管、垃圾清運(垃圾堆積點及轉運站)計畫、災後區內環境及建物調查等。

貳、建置災害防救資料之管理維護機制。

参、整理平日突發災害所調查之防救災資料,依各級職務、機具及資源變動及調整,隨時修正與建檔以為日後相關之參考。

肆、加強風水災之相關防救災業務單位之資料統合並橫向互相聯結與結合,應付未來災害上救災資源挪用。

伍、各單位業務編組專任人員負責防災資料之統合與修改並需針對防救災資料庫定期的建立與維護,確保常新資料庫以供給鄉級災害應變中心使用。

陸、每年需更新各任務編組單位提出防救災整備情形及人力、物資動員變更,彙整更換檔案資料。

第二節 充實防災相關設施及設備

加強防救災之相關設備的維護並充實本鄉對於各項災害仍不足夠應變之設備給予充備,以防範未來災害的面臨。

一、本鄉之各項防汛設施及設備之維修、整備及充實。

二、本鄉之消防設備及救助人命設施之維修、整備及充實。

三、本鄉之災害警戒搶救裝備之維修、整備及充實。

四、本鄉之災害應變緊急連絡通訊設備之維修、整備及充實。

五、本鄉之災害應變緊急預備電源供應之維修、整備及充實。

第三節 資訊通訊系統之建立

強化本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於應變過程之資訊通訊系統傳遞確實至縣級災害應變中心或各項職權救災單位仍需制訂一套資訊通訊系統,達到整合救災之功用。

一、災害防救資訊的傳遞與災情通報系統的建立,並整合現階段該有之通訊管道及增購相關設備,已達到建立有效災情通報及傳遞的功用。

二、加強通訊器材之不斷電及耐災之性能,並定期進行相關之資訊測試傳輸作業,以達到即時傳遞緊急通報系統建立。

三、配合中央及縣府相關業務單位的巡查及測試資訊通訊設備狀況。

第四節 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

為加強辦理防汛工作,實行洪水情報之傳遞及預報,以提高民眾之警覺,藉以減免水患損失至最低限度,本鄉於颱風季節期間,按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頒定之「水位雨量加強測報實施要點」之相關規定切實與各觀測站之傳遞工作負責單位互相通報聯繫,以利災害預警應變準備其措施如下:

一、通報洪水位。

二、暴雨量之觀測。

第五節 減災防治對策

一、綜合性治水計畫及執行

(一)危險河岸、河口、護岸(堤)資料調查:

本鄉重要河川之河堤護岸如有災害受損則隨時查報搶修,相關調查所得資料由建設課建立檔案備查。

(二)野溪整治及防砂工程:

由本鄉建設課及自來水公司配合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按實際情況分期分區編列預算辦理整治工程,並因地制宜採下列方式處理:

1.蝕溝控制:

蝕溝方式處理,以達成鞏固蝕底層,保護崩塌基角,以利制止沖蝕,分別採用固床工、安全排水溝、打樁編柵等方式處理。

2.整流工程:

凡易發生災害之野溪下游及合流口,其整流工程應以安全導引洪水,維護河岸,保護河床為主。

(三)河砂、沙石之開採管制為維護河川、河岸安全,除縣府已許可開採者外,現全面停止許可開採,對合法開採案件,依土石採取規則及相關法令加以規範,對違法開採砂石案件,由本所及河川駐衛警加強查察工作,並建立實施夜間巡查制度,一經察覺,立即予以取締並採取重罰,以收管制效果。

(四)加強地下水抽取管制

本鄉禁止辦理地下水申請外,發現違法抽取地下水案件或接獲檢舉,由本所建設課機動前往查處,對違法抽取地下水者限期拆除地下水井及相關設施,未能依限拆除者依據水利法規科處罰鍰。對合法抽取者,現場勸導節制抽取水量。

(五)排水溝之清理疏濬

為發揮排水溝之排水功能,避免廢棄物或淤泥積堵塞,則由本所清潔隊定期清理疏濬,並於颱風季節來臨前一個月加強溝渠清疏作業,災害後積水地區加強清疏並了解積水原因予以解決。

(六)積水排除

本鄉主要河川防積設施之整治,縣管河川部分由水利處負責辦理,中央管河川部分由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負責辦理。

(七)防治地層下陷對策

取締違法地下水井,依行政院已訂之「地下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全面取締非法地下水井。

三、加強臨時建築物之防風檢查保固

臨時建築物由於使用期短,且業者基於經費考量,多不重視結構設計及施工,故颱風季節中因風力吹襲而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本鄉將工寮、圍籬、鷹架等臨時建築物之檢查保固列為宣傳重點,並由建管單位於颱風季節(五至十一月)及每次颱風警報發佈期間,依建築法第五十六條加強施工管理,對本鄉建築工程承造人及監造人加強宣導督促其確實作好安全防護措施。

四、加強道路公共設施之防風檢查保固

(一)對路燈、行道樹之定期檢查保固列為經常性業務。由本所建設課及清潔隊定期辦理。

(二)道路交通號誌等設施之檢查,由分駐所(派出所)編排人員檢查,遇有故障損壞,皆立即通報本所檢修,採隨報即修方式,以確保道路交通號誌等公共設施安全與完備。

五、推動一般老舊建築物耐風能力評估及補強

由本鄉公所建設課對本鄉居民加強建築物防風要領宣導工作。

第六節 防救災教育訓練、宣導及演練

本鄉級災害應變中心強化民眾災害應變能力,應瞭解相關防災教育計畫與施行意義,並配合中央及縣府相關教育單位進行各學校教育及社區教育,宣導與教導民眾正確的災害防救觀念,並結合民間學術單位、社區志工、慈善團體及專家共同參與防救災救育訓練及宣導,教導防災任務編組人員及民眾熟悉災害預防措施與避難方法等,以降低災害損失,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壹、舉行防災演習

一、為加強本鄉各級學校師生災害應變能力及災害時避難逃生常識,本鄉各級學校辦理不同災害訓練,並由消防分隊及相關單位配合參與各項救災、救護演練事宜。

二、組織義勇消防人員實施防火、防災、防震宣導。

三、為利防救災工作的執行,有效協助災害搶救及善後處理能力,培訓救災人員於各村成立巡守隊及義警隊強化各村防災能力;對於從事防救災人員,配合縣府辦理防災講習、教育訓練及實施模擬現況的防災演習訓練,提昇防救災人員對防救災業務的了解,增加新知識及新技能。

四、加強村鄰、社區及易受災地區居民防災意識的宣導,配合村鄰活動舉辦防災教育訓練課程或示範模擬災害的狀況,提昇居民防災意識及能力。另配合區內維生管線單位(如電力公司)、私人企業(如觀光旅館)加強消防安全維護演習訓練。

五、參與每年四月舉辦防汛演習。

六、建立緊急通報系統於平時演練供使災害發生後災情能立即上傳及通報。

貳、防災宣導及教育

一、配合每年防災週期間宣導加強防颱措施對於各年齡層之教育並重視民間對於防颱常識,增加其應變能力。

二、平時配合學校及相關團體進行宣導教育颱風防範之工作。

三、低窪或易遭颱風災害之侵襲區域,列為消防分隊加強防災教育與應變作為訓練對象。

四、颱風來臨前,各消防分隊應即編排防災宣導,駕駛防災宣導車廣播於村,提醒民眾加強準備因應。

五、協調各村長廣播系統播放颱風訊息,請住戶做好居家防颱準備工作。

六、參與年度防災業務人員防災教育講習及年度防汛業務人員防汛搶險演習與研習。

七、利用災防會報時建立本鄉各編組單位人員防災觀念,並討論防災措施產生防災共識與觀念。

第七節 二次災害之減災機制

風災水災稱為第一次災害,經由第一次災後易發生第二次災害的產生,故本鄉級災害應變中心為其進行宣導及預防二次災害的產生,故需建立相關減災機制,以防止二次災害的衍生。

一、火災發生

風水災過後由於風災風速及風力導致線路易斷線或變電廠問題導致停電問題,民眾使用火燭不慎或恢復供電時,電壓、電流不穩極易發生火災,急需注意。

(一)加強防颱宣導,讓民眾有正確用火用電知識,並應加強招牌、廣告物及電視天線等之穩固以防颱風吹襲毀害電線路。

(二)停電時,盡可能以手電筒來代替火燭,或是裝設緊急照明設備。

(三)裝置恢復電力系統的保險裝置,以免發生火災。

(四)對於斷落電線採取斷電措施,以防範民眾誤觸。

(五)整備待命之台電公司及消防局相關器材。

(六)非災區受損供電線路實施電源轉供,以減少停電區域

(七)視災情動員人力搶修受損供電路及設備,並依照輕重緩急盡速恢復供電。

(八)如需時,請求有關單位支援搶修。

二、廢棄物處置及回收

大規模淹水災害發生後,易造成大量廢棄物、垃圾產生的現象,為加速災後大量廢棄物清運作業,應預先建立垃圾清運及處理程序,以減少民眾環境衝擊。

(一)廢棄物、垃圾臨時轉運站及集中設置場所之選定並提供給予縣府單位之選定位置資訊。

(二)明訂申請調用民間志工及軍方之廢棄物清運機制的建立。

(三)明訂申請調用各項機具及設備供應復原清運之速度。

(四)建立各鄉村為單位之作業方式,以加速環境回復。

(五)應用淹水潛勢模擬結果選定地勢較高不受水患威脅及廢棄物清運進出道路方便之空地場所,預先劃設為臨時轉運地點。

(六)廢棄物處置場(土石臨時堆置場)應有單位管理及照明設施、預先鋪設不透水設施以防汙染地下水層及導出汙水之管線設備,以減少對環境之衝擊。

(七)防淹水及洪災所使用之沙包及坡地塌方、土石流所造成之土方及泥砂等,應建立回收再利用之機制。

(八)坡地災害發生時常伴有大量土石,應事前規劃合適之臨時堆置場地。

(九)規劃運送廢棄物(土石)之路線,避免經過鄉村內,減低環境汙染及造生車禍率,另有規劃替代道路,以防路基毀害或流失時影響車輛通行。

三、危險建築物與設施處置

由於山區住宅之民眾因住戶地基崩塌或流失導致形成危險建物或其洪災後過建物經由洪水沖刷導致地基流失等現象,應立即採取之措施以便減緩人民之安全虞慮。

(一)針對危險建築物及設施進行調查與列冊管理。

(二)平時進行危險建築物鑑定及設施之調查,經診斷有危險之虞,應通報彙整資料至上層主管進行安排拆除或進行補強及按全維護。

(三)建立危險建築物標誌及設施警告標誌,提醒民眾注意。

四、預防病媒問題

洪水或淹水過後許多地區因堆積許多廢棄物,多日炎日照射容易產生許多病媒問題;汙水汙染到食物或水源容易導致病痛,故需這方面進行宣導。

(一)明訂申請國軍化學兵部隊或民間有關單位進行鄉村之噴灑消毒。

(二)醫療單位需進行該災區宣導。

(三)明訂申請環保局進行鄉村之居住區域多點水源檢測。

第三章 整備計畫

第一節 災害應變資源整備

一、救災物資

(一)社政課

1.平時隨時儲備救災資源、裝備檢查及器具。

(1)物資:食品、盥洗用具及寢具衣物。

(2)裝備:照明設備、帳棚及發電機等。

(3)器具:炊事用具及餐具。

2.災害發生前需完成災民緊急收容規劃,並依照不同災害程度範圍來決定收容場所之地點、數量及容納人數的多寡、飲食及衣物等必需品供應調查。

3.選定物資集中點及調配車輛運送之場址。

4.災害發生時應立即開啟收容狀態並提供相關救災物資、裝備及器具等。

5.糧食儲備、運用及供給計畫

(1)由農委會農糧署南區分署充分掌握存糧動態維持適度安全存糧,加強倉儲管理,以利災害時糧食之緊急供用。

(2)本鄉若發生災害時,糧食供應短缺,立即商請農委會農糧署南區分署屏東辦事處及鄰近農會調供糧食緊急救助,或得依「災害防救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實施徵用。

6.寢具、被服、生活必需品儲備、運用、供給計畫

(1)對於受災嚴重致斷水斷電地區,各項民生用品購買確實有困難,及交通中斷搶修恢復前,居民飲食儲備缺乏,必須緊急供應者,由本所視災情狀況,水淹地區以熟食、飲水供應,交通中斷地區以食米、油、鹽、速食品或罐頭供給。

(2)社政課與民間廠商訂定餐飲、炊具、毛毯、蚊帳、被服等供應或租約,以利提供災民使用安定災民生活。

7.飲用水儲備、運用、供給計畫

(1)因災害發生致出水量減少而無法普遍供應時,必須將有限之水量 做適當的調配運用其供水優先次序為:1.民生用水2.國防事業3.工商事業4.鄉政用水。5.其他用水。

(2)將本鄉各區日常生活飲用水需求量提供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營運所作為營運儲備飲用水之目標,於災害發生時,由自來水公司依照緊急供水方案實施搶救及供水。

(3)由消防分隊配合自來水公司營運所於災害期間利用消防車、運水車實施飲用水緊急供應各災區使用。

(二)消防分局隊1.應立即針對所有救災車輛進行各種性能檢測,並補給足夠之油料。

2.應立即針對所有相關救災器材實施事前的保養並給足夠之油料。

3.協調聯繫民間救難團體,於必要時提供相關救災裝備支援。

4.需準備緊急照明設備及電源。

二、救災資源需建檔存備,以供上級業務督導以備查詢及調動機具之量供配給急需災區使用,並於防汛期期間更新器具狀態之建檔。

三、可向協力機構得取本鄉歷年災區點位及範圍,並可掌握災區範圍及嚴重程度已達到災前的預防及預判是否緊急撤離之需求。

四、防災編組名冊保持更新

(一)消防分隊應於3~4月時提供該編組單位人員名冊,展開先前調查作業,使編組名冊保持更新狀態,並能符合實際運作。

(二)各防颱編組單位應於人員異動或聯繫電話、住址變更時,主動將異動資料函報給相關上級及橫向單位。

五、公共事業單位

(一)建設課

1.建立緊急連絡名冊。

2.各事業單位應整備各項搶救災害器材。

3.於該轄區內大型社區及大樓等具有興建地下室或地下停車場、數量、面積、層數及其週邊排水設備等資料,以利淹水時予以協助,並評估災後復建之進度。

(二)電力公司

1.密切注意颱風之動向採取有效之對策。

2.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宣傳民眾加強化防颱準備。

3.各搶修部門需加強維修檢查搶修之車輛及器具,並給足夠之油料。

4.加強各辦公處、變電所備及勤宿舍等之防颱措施,如有淹水之虞應擬訂相關應變計畫,將搶修之相關器具移至安全場址。

5.各搶修支班架設防颱電話線路,裝設電話設備,以備傳達、蒐集災情及聯繫搶修作業。

6.各線搶救部門,因應強風勁雨所造成供電線路之損壞,加強作業必要時可請求其他部門支援搶修。

(三)自來水公司

1.充實搶救車輛及器具。

2.建置各支援單位之聯絡名冊。

第二節 災害防救機制整備

一、建立防災體系

(一)建立本鄉「災害防救會報」為落實防災業務之執行及提升災害應變處理能力,其設置及任務如下:

1.本鄉防災會報組成單位:

依「災害防救法」成立「佳冬鄉災害防救會報」,由鄉長擔任召集人,副召集人由鄉公所秘書擔任;委員由鄉長就本鄉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中指定之單位代表派兼或聘兼。其任務如下:

(1)加強災害防救相關單位之協調、聯繫事宜,處理各項災害應變措施。

(2)掌握各種災害狀況,即時傳遞災情,並通報相關單位應變處理。

(3)災情之蒐集、評估、彙整及報告事項。

(4)緊急救災人力、物資之調度、支援事項。

(5)推動其他有關災害防救相關事宜。

2.災害防救會報召開之時機

(1)本鄉災害防救會報於每年召開一次,以落實及宣達縣災害防救會報指示事項。

(2)鄉長召集時(災害來臨前準備或災後檢討)。

(3)須制定、修正災害防救相關計畫、規定時。

3.災害防救會報任務

(1)核定本鄉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2)核定重要災害防救措施及對策。

(3)推動疏散收容安置、災情通報、災後緊急搶通、環境清理等災害緊急應變及整備措施。

(4)推動社區災害防救事項。

(5)其他依法令規定事項。

4.配合本鄉民防團隊組織,每年定期舉辦常年訓練及不定期辦理基本訓練,於預算經費許可範圍內協同本鄉各災害防救單位辦理災害防救演練,期以從演練中熟稔搶救技能得以在災害發生時將災情減至最低。

二、 設置災害應變中心

(一)成立時機:

本鄉於轄內全部或部分地區,有災害發生或發生之虞時,奉縣災害應變中心或鄉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鄉長)之指示為採取災害預防或應變措施,應立即設立災害應變中心。

(二)撤除之時機:

災害防救會報召集人依災害事故排除及善後處理情形或災害危害程度,認其危害不至擴大或災情已趨緩和時,得指示撤除本中心。

(三)當本鄉災害應變中心無法因應該災害處理時,縣政府應主動派員協助或依本鄉災害應變中心之請求,指派協調人員提供支援協助。

(四)災害應變中心職責:

1.綜合調整所轄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2.實施本鄉轄區災害防救計畫所定之災害預防、緊急應變措施及災後復原重建。

3.執行災情通報、蒐集及傳遞。

4.其他依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或法令所規定事項。

三、成立緊急應變小組:

為使各種災害之防救工作能達到全面化及上下合一,並配合相關災害防救任務之行政機關、單位及國軍、公共事業等,本所各課室之編組如下:

(一)民政作業應變組(民政課)

(二)行政處理組(人事室、政風室)

(三)行政支援組(財政課、主計室)

(四)災害處理組(建設課、農業課、清潔隊)

(五)動員搶救組(本鄉各村長、佳冬鄉警察分局、消防分隊)

(六)災民收容組(社政課)

(七)醫護防疫組(本鄉衛生所)

(八)自來水搶修組(自來水公司第7管理處東港營運所)

(九)消防救護組(佳冬消防分隊)

(十)電信搶修組(中華電信屏東營業處客網七股、中華電信東港服務中心)

(十一)安全防護組(佳冬鄉鄉警察分局)

(十二)交通運輸組(佳冬鄉警察分局、屏東監理站)

(十三)電力搶修組(台灣電力公司佳冬服務所)

(十四)自來水搶修組(台灣自來水公司東港營運所)

第三節 緊急醫療衛生資源(衛生所及本鄉責任醫院)

為使本鄉轄區遭受災害時,對傷患急救藥品、器材儲備、運用供給預作規劃,以利調度使用,其主要計畫內容如下:

一、醫療單位應經常檢查儲備之藥品器材,特別注意有效期,容易變質之藥品器材發現不宜繼續儲存時,應優先運用並另行補充之。

二、藥品器材因救災大量耗用不敷使用時,宜緊急採購、協調鄰近鄉衛生所協助支援補助充。

三、建立本鄉血液供給資訊流通機制,估算災害時大量輸血供給儲備,並與紅十字會、經常性捐血團體等保持密切聯繫,以供災害時不時之需。

四、本鄉對於災害發生時醫療器材無法正常手段獲得時,得依「災害防救第三十二條」規定,實施徵用。

第四節 避難場所設置管理

為確保居民生命、身體的安全、免遭受火災延燒、掉落物擊傷、有毒氣體等危險物質的洩漏、山崩等二次災害的危險之避難對策,則以本所為中心所實施的緊急應變活動為最重要,因此,以本所應掌握轄區內地理情勢及社區構造概況,事先掌握相關的急傾斜坡之崩塌危險區域、災害發生時需要避難的危險區域等,並且針對災害發生的時間、火災延燒狀況及到達避難場所周圍的受害狀況,制定彈性的避難計畫。

一、擬訂避難疏散作業機制:規劃緊急疏散通知方式、人員及車輛疏散方式。

二、避難疏散路線規劃:緊急道路、救援輸送道路、避難道路。

三、避難收容地點規劃與調查:

避難公園及短、中、長期避難收容所,並調查避難收容所基本資料與收容能量。

(一)指定避難所

1.指定本鄉轄內廣域避難場所及臨時避難所。

2.廣域避難場所:

可定義為災時為收容來自周邊地區的避難者,保護避難者生命,具有一定面積以上的公園綠地。

3.臨時避難所:

可定義為因災害所引起家屋倒塌、燒毀等災民或有受災害之虞者暫時收容之既設建築物場所,如學校、社區活中心等。

(二)避難場所物資準備

災難發生時各避難免場所應二十四小時內備妥必要避難物資。

(三)加強民眾對避難場所、避難設施的了解,以便災時災民能逕行避難 至規劃之避難場所。

四、規劃避難收容所開設時機與作業程序。

五、加強緊急收容場所通訊及運輸器材及設備。

六、緊急收容安置場所劃設及開放,應具便利性、機動性及安全性。

七、建置並每年更新老舊建築物等地震危險地區保全對象清冊及聯絡方式(含弱勢族群、獨居老人、慢性病等居家療養者),列為災時優先執行緊急收容之對象。

八、完成災時災害防救業務機關與民眾均可運用之緊急應變操作圖說,圖說內容應包含救災人員連絡電話、相關物資儲備、避難路線與緊急收容安置場所等。

第五節 相互援助協議之訂定

災害防救相互支援協議的訂定措施在結合人力、機具、設備等救災資源,透過跨鄉市支援的機制的建構及協議,達到資源分享調用,儘速進行災中搶救及善後復建工作的推動,以強化災害應變能力並降低災害損失。

第四章 應變計畫

第一節 災情查報、通報及警戒資料傳遞

為有效執行災時應變措施,使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得以迅速研判災情,進行適當之指揮決策,必須有賴於災時災害防救相關資訊的即時掌控,使決策者於最短時間內獲知各地區災情狀況,下達正確研判與指令執行防救災工作,以防止災情擴大。

一、中央氣象局發佈海上或陸上颱風警報,本鄉列入警戒區域成立災害應變中心時,災害防救業務主管單位應立即通報本鄉災害應變中心各相關編組單位派員進駐中心參與作業,處理災情蒐集、通報、傳遞及救災指揮調度事宜。

二、災害發生時或有發生之虞時,除依災害防救法第三十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民眾通報災情的方式,另外運用村鄰長及村幹事、警察、消防系統主動連繫、發掘村鄰轄區範圍內災情有關訊息,並層級通報至本鄉災害應變中心,及縣級災害應變中心。具體作法為以下所述,建立居民之緊急聯絡通報系統,民眾發現災害時,主動通報村長或村幹事或本鄉應變中心後,本鄉應變中心立即聯繫村長或村幹事瞭解實際災害狀況。

三、易積水之高危險潛勢區域,由村幹事協同村長每3至5小時進行災情查通報,另外其他各里則由村幹事協同村長每4至6小時進行災情查通報。此外,本應變中心接或災害通報時,應派員或進行調查、蒐證與查證,為避免災區通訊中斷導致無法得知里內災情,本應變中心於規定時間內主動詢問各里狀況,作為災情之確認。

四、本所接獲縣災害應變中心通報後,應由災害防救業務單位陳報鄉長,並立即成立鄉災害應變中心及通知各編組單位派員進駐中心參與作業。警察、消防單位受理天然災害報案,除立即動員搶救外,應將災情狀況通報本鄉災害應變中心並將現場搶救處理狀況及受理情形,向上級作完整的初報、續報、結報,並把握時效主動追蹤管制。

五、本鄉災害應變中心於轄內有災情狀況發生時,鄉災害應變中心應立即填具災害損失通報表,傳真縣級災害應變中心彙整核備,對於發生之災情復建後,亦應立即傳真縣級災害應變中心彙整核備,縣級災害應變中心應將各項災情彙整後,依中央災情傳遞系統傳輸到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核備。

第二節 緊急應變體制

本鄉應在災害發生或有災害發生之虞時,依據本鄉災害應變中心成立時機、程序及編組作業要點,開設鄉災害應變中心,以利進行相關災害應變措施。

壹、成立時機:中央氣象局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或接獲縣級災害應變中心通知時並考量颱風豪雨發生強度對本鄉造成之災害程度,由鄉長立即開啟本鄉災害應變中心。

一、縣長指示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成立時。

二、災害業務主管機關指示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成立時。

三、中央政府指示本縣級災害應變中心成立時,鄉級災害應變中心同時或提前成立。

貳、撤除時機:災害發生後,評估災害範圍及性質對本鄉造成之災害程度並由縣級指示或由鄉指揮官指示撤除應變中心(或縮小編制)。

一、經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向縣長請示,鄉長同意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撤除時。

二、經災害業務主管機關首長向鄉長請示,縣長同意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撤除時。

三、縣長指示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撤除時。

参、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成立應即報告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及災害防救專責單位。

肆、鄉級災害應變中心之動員:有關鄉級災害應變中心之人員、機具之動員程序依據下列原則另定之。

一、鄉長為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副指揮官由鄉長指定災害主管業務單位之主管擔任。

二、優先進駐應變中心人員應隨時留意新聞、廣播,向值班人員查詢確認情況後主動報到。

三、鄉級災害應變中心各編組組成單位派駐人員應於接獲通知後在指定時間內到達鄉級災害應變中心完成報到手續;因災害發生致電信通訊中斷時,鄉級災害應變中心人員應不待通知,主動到達鄉級災害應變中心完成報到手續。

四、鄉級災害應變中心各編組單位派駐機具應於接獲通知後在指定時間內到達指定地點完成報到手續。

五、鄉級災害應變中心各編組單位依指揮官命令,提供人力、機具支援。

六、視情況需要,開口合約對象、國軍、民間團體、義工、企業、組織依相關規定辦理召集徵調。

第三節 急難救助與醫療救護

當災害發生需進行急難救助時,立即運用災前已簽訂有關物資、裝備、器材調度開口合約廠商與專業技術人員之支援計畫,進行搶救工作,如當災情持續擴大時,急需社會救助及支援時,即向縣級災害應變中心回報並由縣級災害應變中心集中發布訊息,請求中央、民眾、企業組織、國際救災組織及志工團體之協助,並將援助之人員調派、設備、物資集中列冊管理。

壹、急難救助作業之執行:

應以人民生命之救助為第一優先考量,並對受傷居民、老人、幼童、身心障礙等弱勢族群優先救助,於供給災民熱食、口糧及衣物後,立即送至緊急安置所及醫院救助。

貳、醫療救護作業之執行:

一、應依消防救護相關程序進行災區醫療救護,通知轄區醫療機關待命收治傷患。

二、鄉級災害應變中心醫護組及責任醫院間共同執行醫療救災工作。

三、啟動急救責任醫院分區及跨區支援制度。

四、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成立時,責任醫院即派人協助衛生所人員參與救護工作。

五、災情如持續擴大,消防分隊、衛生所及責任醫院救護人員不足,應依跨區支援制度由非災區之責任醫院依規劃之分區,緊急跨區支援災區急救責任醫院。

参、醫療救護之支援管理:

在受理急難救助人員、企業、團隊之物資及金錢之支援協助時,應設有專門單位負責相關支援之管理及運用。

一、設置專責小組,負責安排外縣市支援人員居住及聯絡事宜

二、利用平時掌握社區災害防救團體、民間災害防救自願組織及民防團體等建立之聯繫管道,保持連繫並於需要時向其請求支援救災工作。

肆、後續醫療:

緊急應變中心接獲民眾報案,應立即通知消防局119勤務指揮中心,請執勤人員視現場傷病情形需要,就近調派轄區消防分隊救護車輛、救災器材、特殊車輛等,併同出勤救護,消防分隊救護人員到達現場時,本緊急應變中心醫護組之專業護理人員視現場傷病患情形提供專業醫療協助;同時並通知進駐縣級災害應變中心衛生所指揮人員通知責任醫院或家屬指定之醫院待命急救傷病災民。

第四節 緊急動員

災害防救人員及車輛機具的動員直接影響到受災居民的疏散工作和搶救災工作的進行更甚而影響受災區域範圍的擴大,因此災害搶救的工作是分秒必爭。

壹、災害現場人車輛之派遣

一、依平時所建立之救災人力、機具、車輛資源作管控,除本鄉之各項防救災資源外,還包含民間之救難資源。災害發生時,針對各防(搶)救編組單位救災人力機具車輛統一動員、指揮、調派,有效運用資源,發揮整體救災效率。

二、由各編組單位就其分工依災情狀況,於災情狀況逐次升高時統合動員民間力量投入救災工作。。

貳、國軍支援申請及調度

重大災害發生而受災情況嚴重達區防救災能力無法因應處理時,透過縣級災害應變中心申請國軍部隊支援。

参、民間支援

一、平日與區內民間企業、民防組織、志工團體建立聯繫體制,並於各項防救災演練時鼓勵其參與,使各民間單位熟悉防救災作業程序,以利災害發生時搶救工作之推行。

二、本鄉責任醫院應於災害期間,集中該院醫護人員,機動支援救護責任區內傷病患及待產受災民眾,各村衛生所必要時得發動區內開業醫師參加醫護受災民眾工作。

第五節 緊急運送

壹、緊急運送之原則

應考量災害規模、緊急程度及重要性等因素,實施局部或區域性交通管制措施,並緊急修復毀損之交通設施,以利緊急運送。

貳、緊急運送對象之設定

一、第一階段

(一)從事搜救與醫療救護等人命救助所需之人員與物資。

(二)消防搶救活動等防止災害擴大所需之人員與物資。

(三)各災害防救機關緊急應變人員、電信、電子、瓦斯及自來水等設施確保所需人員。

(四)緊急運送所需設備、緊急修復及交通管制所需之人員與物資。

二、第二階段

(一)持續上述第一階段。

(二)食物及飲用水等維持生命所需之物資。

三、第三階段

(一)持續上述第二階段。

(二)災後復原所需之人力及物資。

(三)生活必需品。

第六節 避難疏散及緊急收容安置

妥善規劃避難疏散與緊急收容安置所責任區,並進行定期與不定期之宣導與演練,俾使相關作業人員與民眾,均得以於災害發生時,於最短時間內進入避難場所或防災公園,並獲得妥善之安置與照顧。對於立即有災害發生之虞地區,由鄉公所、消防分隊、分駐所及派出所人員共同執行緊急避難疏散工作,必要時得強制執行之,並視情況請求縣級災害應變中心協助。

壹、避難疏散通知:

一、以住宅單元分組分區之概念,由村鄰長及村幹事將災情以定點定時廣播或傳單張貼方式傳達災區民眾,並由消防分隊及分駐所、派出所依法執行避難疏散工作。

二、於消防分隊、警察分局之警備指揮車上加裝警急廣播及警報設備、無線電話、強力擴音器等設備。

三、開放警、消專用頻道及電話專線,以利警、消人員執行避難疏散作業。

貳、避難疏散作業:

一、對立即有災害發生之虞地區,由鄉公所、消防分隊與分駐所、派出所派員共同執行疏散作業,必要時得強制執行之。

二、於災害發生時,對於有危險之虞須緊急疏散避難之弱勢族群由村長、村幹事協同當地管區警員主動於災害發生時協助引導至避難收容所安置,並清點、管制疏散避難情形。

三、由各警察分局發動各分駐所、派出所員警及義警民防等協勤民力協助災民疏散工作。

四、災民疏散安置後,立即派警維持秩序及做必要之協助。

参、受災區域之民眾疏散及運輸工具

一、協調大眾運輸工具支援,進行疏散地區民眾之優先調度車輛支援。

二、避難者原則上以統一之交通工具接送,避免因私人交通工具阻斷道路或影響交通。

肆、緊急收容安置:

一、當有災害發生時,鄉公所應視需要開設避難場所,並宣導民眾周知。

二、經鄉指揮官裁定受災地區已達需強制撤離之標準,應依本鄉規劃各轄區派出所疏散路線疏散之,並將受災地區居民集中收容安置於就近之收容安置場所(學校、活動中心、鄰里公園)

三、優先針對生活弱勢者、高齡及肢體障礙者規劃加強照護之避難設施場所,並與一般避難設施、人員有所區隔。

四、完成災民緊急收容的前置作業,含災民身分確認與識別、基本設備的設置、警力進駐等。

五、救濟物資發放的規劃:調查日常用品需求量、分配物資、提供茶水等。

六、請求民間團體及社區災害防救團體等志工之協助,協助受災居民心理輔導、慰問事宜,並協請當地居民或社區志工等之協助,共同維護避難場所良好的生活環境與秩序,並應掌握避難者之身心狀況相關資訊。

第七節 維生應急

壹、維生應急物資供給

維生應急物資供給主要為確保災害發生時,能即時提供水、電、瓦斯、食物、生活必需品、交通、管線等應急物資及設備,以滿足災區民眾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因此建立維生應急物資及設備緊急調度及處理機制,實為災害應變作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維生應急物資供給作業原則如下:

一、維生應急物資儲備地點,應有耐災及耐洪或近易受災地點可達最速供應需求之考量,避免災時物資受損及供應不及。

二、維生應急物資及水源、日常生活必需品之供給,應以人口數量及地區特性為主。

三、建置與相關維生物資之公民營相關事業單位(電信、電力、水)之指揮聯繫管道與緊急聯絡名冊。

四、災害應變中心應辦理食物、飲用水、藥品醫材及生活必需品調度、供應等事宜,應以集中統一調度為原則。

五、遇有本身物資存量不足時,先動用開口合約廠商;必要時,啟動跨區合作機制,提供救災民眾救濟物資。若仍物資供應不足,得視調度需要請求縣府相關機關調度。

六、視需要聯繫民間志工慈善單位協調調度食物、飲用水、藥品醫材及生活必需品等之供應。

貳、維生應急物資之供給及運輸原則

一、飲用水的供給:

(一)飲用水的供給:因應水利設施或自來水管線遭受損壞,造成飲用水無法供應的情形或大規模停水等情形時,透過向縣級申請定點定時開放消防栓等方式供應民生用水緊急之需。

(二)緊急供水對策:確實掌握災時實際情況,運用有限水源,做適當的調配供應(擬定供水目標、供水順序、供水時間方式及方式、儲水及節水等措施),另於災區設立供水站,以水車定時巡迴加水,維持災區民眾基本用水。

二、食物與生活必需品供給:災害發生時災民的生活必需品,應依所獲得支援及本身物資存量迅速確實進行分配。

三、道路交通運輸:

(一)維持交通運輸通暢。

(二)替代道路選擇。

(三)障礙物排除對策。

参、維生管線搶險

災害發生時,維生管線(水、電力、電信)搶險應以電信通訊相關設施為優先修復,以確保災情之聯繫與通報。

第八節 受災區域管理與管制

依據災害防救法第27條及31條規定及相關指示,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應於管轄區域內提出管制範圍建議並斟酌實際需要方式為之,同時檢附管制區圖、管制範圍、管制時間及管制理由向縣指揮官提出劃定一定警戒範圍之申請。

壹、警戒區域劃設

一、由縣級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直接劃定一定管制範圍區域。

二、由鄉指揮官於管轄區域內提出管制範圍之建議,據以執行:

(一)劃定:依據本鄉受災範圍,預估會對本鄉造成之災害規模和其他如交通影響等諸多因素考量,選定地點並繪製管制路段地圖,填寫建議申請表由指揮官認可後向縣級應變中心提出申請。

(二)執行:由各轄區派出所調派,依實際受災狀況進行管制。

(三)公布:依據縣級核定文號執行張貼公告及宣導管制範圍內居民週知並遵守;其公告方式除於劃定區域範圍明顯處張貼公告外;並得採行下列方式:

1.於直轄市或縣(市)政府之公告欄張貼公告。

2.刊登新聞紙。

3.使用廣播、電視、網路、通訊設備或其他電子媒體發布。

4.於劃定區域範圍以警戒帶、告示牌或其他標示警示。

貳、執行交通管制

受災地區管制範圍之劃定在於災情的控制及避免二次災害的產生,為了確保災害現場的安全性及搶救工作的順利推行,應透過交通管制措施減少搶救人力以外之外力因素影響救災工作,並可限制或禁止一般民眾進出造成傷亡或損失。

一、局部性受災地點或管制區域之交通疏導:

(一)受災地區非屬全面性時,可針對部份路段進行交通管制,透過調派員警協助疏散及疏導附近民眾出入通行,達到受災地點的隔離,使搶救工作順利推動。

(二)以警戒帶、告示牌或其他警告標示作為圍籬工具。

(三)進出通行人員一律配帶識別證,但執行公務人員得以公務識別證或身份證明文件作為進出識別依據。

(四)災害發生後或受管制地區無危險之虞時,應於最短時間內恢復交通管制交通維持正常暢通。

二、全面性(大範圍)受災地點或管制區域之交通疏導:

(一)受災區域範圍過大或災情有繼續擴大之虞時,應絶對禁止災區以外人車進入,並派員到達現場輪班實施警戒工作。

(二)調度車輛協助災區受災民眾疏運及管制範圍內相關物資的運送。

(三)以警戒帶、告示牌或其他警告標示作為圍籬工具。

(四)全面進行搶救及搶修復建工作,於災後在安全考量下仍調派交通員警維護附近交通之暢通。

参、安全維護及警戒

為保障受災區域安全及預防犯罪發生,保障災區民眾的安全,應統合區內各編組單位,調派人力進駐災區有效警戒管制。

第九節 衛生保健、防疫及罹難者遺體處理

壹、衛生保健

一、應供應災區藥品醫材需求,必要時得請求縣級災害應變中心支援協助。

二、應提供或協調急救責任醫院醫護人員提供災區巡迴保健服務

三、維護受災地區及尚未撤除之緊急安置所居民之衛生保健工作及衛生教育宣導、隔離治療、預防接種等工作。

四、衛生所負責災區食品衛生管理工作與動員食品衛生稽查人員掌握受災食品業者目標數、災區食品及飲水衛生狀況。

貳、災區防疫

應採取室內外的消毒防疫措施,以防止疫情孽生;至於防疫人員之派遣及防疫藥品之供應,必要時得請求縣級災害應變中心支援協助。

一、受災地點設立預定垃圾堆積點,並通知居民將垃圾送往預定堆積點。

二、發動村民及環保義工進行孳生源清除工作,由各受災地所在里進行動員,鄰近里協助清除孳生源,並回報各受災點清理情形。

三、由清潔隊就各垃圾堆積點進行清運工作。

四、由鄉公所將受災點彙整後送清潔隊進 行噴藥消毒工作。

五、環境噴藥後,由衛生所進行病媒指數調查及疫情通報,若超過安全值,則再次進行清除及消毒工作。

参、罹難者遺體處理

重大颱風洪水災害發生時,受災地區充斥著許多不確定的危害因素,可能會造成人民財產的損失,甚至造成災區人民的失蹤或傷亡,應針對失蹤者進行詳盡的搜索,並應對不幸罹難者之遺體設置安置場所、遺體相驗、建立罹難者名冊及殯葬等事宜,訂定相關辦法。

一、應及時協調地檢署盡速進行罹難者相驗工作,並協助家屬協調殯葬業者進行遺體殯葬事宜,必要時得請求縣級災害應變中心支援協助。

二、若有失蹤人口,應立即回報縣級災害應變中心,並通知就近轄區消防、警察分局進行搜救。

三、如尋獲罹難者,進行罹難者相驗工作時,應保持現場完整,先通報警察機關調查死者身份、死亡原因,報請地方檢查機關相驗,並由警察局通知死者家屬及社政單位到達處理屍體安置及遺族服務救助事宜,不得將屍體送往醫院。

四、轄區警察機關對於災害現場應實施必要之封鎖警戒、保存現場,嚴禁非勘驗、鑑識及搶救人員進入,以防止趁機竊取財物及破壞屍體、現場等不法行為。

五、轄區警察機關發現傷亡屍體應指派鑑識人員支援,就發現地點、死亡狀況逐一編號照相(攝影)與紀錄,並迅速通報檢察官相驗。

六、檢驗屍體應報檢察官率法醫師或檢驗員為之,並請法醫作鑑別屍體需要之處置與記錄,非相關人員不得隨意碰觸及翻動屍體。

七、罹難者處理應預先選定鄰近之適當場所,並經初步之佈置及隔離後供緊急應用,另有關現場秩序之維持及管理,應由轄區警察機關負責辦理。

八、遺體經警察機關處理後尚有遺物應立即交警察機關保存或發還家屬,並登記於名冊經家屬簽收或存參備考。

九、依相關單位所開立之埋、火葬許可證妥善保存、整理及發還。

第五章 復建計畫

第一節 災情勘查與緊急處理

當風災及水災害發生後,鄉災害應變中心應派遣勘查組成員前往受災範圍進行勘查,並依照災損程度及因災損進而危及災民生命或影響災民日常生活作息等情事回報鄉級應變中心,指揮官應視災損程度,協請縣級相關業務主管機關、民間志工單位、國軍支援單位、責任區醫院予以協助。

壹、鄉級應變中心依據各村回報災情,轉報相關權責單位前往處理。各類勘災及緊急處置,應詳加紀錄,並建立災後復建資料庫,作為復建追蹤及日後減災改進之參考。包含:

一、受災情況描述。

二、人員傷亡情形。

三、農業損失情形。

四、道路、公共設施損失情形。

五、私人建物財產損失情形。

貳、緊急處理

鄉級應變中心因應受災範圍嚴重程度及本鄉地理特性,針對鄉級應變中心編制單位可動員之人力、機具規劃短期災後復原:

一、協請相關專業人士前往勘查,疑有發現二次災害發生之虞,應先依規定申請劃定警戒範圍,並將劃定路段範圍公告周知。

二、如非山區一般道路及橋梁因沖毀壞,應協請相關專業人士勘查,如毀壞程度嚴重,疑有二次災害發生之虞,應先申請劃定警戒範圍,並將劃定路段範圍公告周知並規劃安全之替代道路進行交通管制。

三、鄉級災害應變中心接獲災情通報後,應遵從指揮官指令進行相關搶修工作。

四、如風水災害發生後,災民原居住地不堪居住,應由勘查組成員統一調查後,通報鄉級應變中心(應變中心撤除後由鄉公所彙整),規劃暫時安置收容所。

五、如災情非鄉級災害應變中心編制單位能力所及,應協請縣級應變中心相關局處支援處理。

六、鄉應變中心撤除後,轉由鄉公所成立應變小組協助災民後續救濟與安置工作,針對建物毀損達不勘居住須長期安置情形,應由縣級統一規定辦理。當緊急安置所撤離後,應清點剩餘物資、分類、列冊集中保管。

七、依開口合約廠商動支物資,向縣府申請天然災害準備金,撥付開口合約廠商。

参、必要時得請求縣府或邀集相關專家學者協助勘災作業。

第二節 協助復原重建計畫訂定實施

應依本鄉道路災害搶險、搶通及復原工務開口合約進行復原措施,或視災害規模請求縣府協助訂定復原重建申請計畫,並與縣府協商重建經費來源與分配;計畫通過後,根據計畫所規劃之時程盡快完成重建復原之工作項目。

第三節 社會救助措施之支援

壹、應配合縣府公開說明相關重建、救助、補助辦法及管道,並代收(代辦)申請手續相關事宜,進行社會救助措施。

貳、受災證明書之核發

針對災損程度不一的受災民眾,依據相關法定程序認定受災程度,並發予受災證明,並造冊列管,以便利災害救濟金核發工作進行。

關於下列各項救助,應於災害發生起3個月內,備齊相關證明文件,向各村辦公室或本所各承辦課室提出申請。但與有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情事,得延展之。前項之延展以一次為限,且不得逾兩週。

一、災害證明

(一)災區證明書:

檢具全戶戶籍謄本、印章、村長證明書(須經當地派出所管區核章)。

(二)農業天然災害證明:

檢具身分證、印章、土地所有權狀或土地登記簿謄本、災害照片。

(三)其他災害勘查、鑑定:

1.根據勘查組彙整災害受損名冊,天然災害救濟業務承辦人員應會同建管機關勘查、鑑定受損情形,並經法定程序申請核可後開具受災證明書。

2.關於專業技術之鑑定,得經本所依業管權責向縣府有關機關或建築師公會、土木技師公會申請調查。

二、災害救助金

災後救濟金應以人道關懷及公平正義原則辦理。

(一)災害救助勘查:應備災害救助勘查表、全戶戶籍謄本、災害照片、經村長、村幹事、管區員警查報後,由本所社政課轉呈縣府社會處核定。

(二)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身分證、印章、土地所有權狀或土地登記簿謄本、農會帳戶、災害照片。

三、稅捐減免或緩繳

應備身分證、印章、災害照片至本所財政課或逕向稅捐單位辦理。

参、災害救助金之核發

應對受災區居民受災情形逐一清查登錄,依相關法令規定發予災害救助金。

肆、捐款及捐贈物資之分配與管理

民間機構與熱心公益人士捐款及捐贈物資應由統一窗口造冊列管,並依災民實際需求,確實分配資源,並公開捐贈物資來源、數量及使用方式,以求達到公正、公開辦理原則。

一、捐款之分配與管理:

成立專責捐款管理單位負責捐款之受理、保管、分配及有效運用。

(一)受理民間機構及熱心公益人士捐款。

(二)依災民實際需求規劃捐款分配運用計畫,俾予以公佈之。

(三)熱心公益人士褒獎表揚。

二、捐贈物資分配與管理:

(一)受理民間機構及熱心公益人士捐贈物資:由縣級災害應變中心統一由傳播媒體發布受災災民需求物資,並由專責單位受理捐贈,由本鄉災害應變中心專責小組依縣級所分配物資依規定辦理發放事宜。

(二)受災物資造冊列管:捐贈物資均應統一列冊管理,並依災民實際需求,確實分配。並將已發放物資造冊列管。

伍、災後重建對策之宣導

對受災區實施之災後重建對策等相關措施,應廣為宣導使災民周知;必要時建立綜合性諮詢窗口。

一、協請受災區域之村長、村幹事於定點張貼災後復建政策政令宣導公告,並提供受災民眾相關資訊、聽取意見。

二、協請就近轄區派出所服務台提供受災民眾相關資訊,並予以輔導協助。

三、於區內公家機關張貼災後復建政策政令宣導公告。

第四節 損毀設施之修復

風水災害過後往往易造成道路損壞、房屋建築物(含古蹟等)及水工設施損壞,直接影響災後搶修復建工作的推動及影響居民生活機能,對於基礎公共性設施及有急迫性之災害應先行檢視及復修(補強),依權責訂定後續復修工作期程據以列管執行。

壹、應依本鄉道路災害搶險、搶通及復原工務開口合約進行復原措施。

貳、應聯繫公共事業依其災害應變計畫進行公共事業設施之修復。

第五節 災區環境復原

風水災害過後,往往因垃圾、廢棄物及汙泥等導致環境的髒亂及病媒蚊孳生的危害,為防止災區環境的惡化造成二度災害的發生,在病媒監測及防疫、家戶衛生的調查及災後大型垃圾廢棄物的清運及土礫污泥的清理等都是須事前規劃並於災後立即進行之工作。

壹、災後環境清疏

一、優先清除受災地區廢棄物為主,其次以清運重要道路之污泥、垃圾、瓦礫,繼之一般街道後小街巷弄,並以排除交通障礙為優先。

二、針對行道樹吹倒者先予移置路旁,使其不妨礙交通為主。

三、災區垃圾污泥、瓦礫清除完畢後,展開災區環境全面消毒工作。

四、廢棄物(垃圾)臨時集中點分配垃圾轉運站及清運動線。

貳、災後消毒防疫及監測

一、受災地點設立預定垃圾堆積點,並通知居民將垃圾送往預定堆積點。

二、發動村民及環保義工進行孳生源清除工作,由各受災地所在村區域進行動員,鄰近村區域協助清除孳生源,並回報各受災點清理情形。

三、由清潔隊就各垃圾堆積點進行清運工作。

四、由鄉公所將受災點彙整後送清潔隊進行噴藥消毒工作。

五、環境噴藥後,由衛生所進行病媒指數調查及疫情通報,若超過安全值,則再次進行清除及消毒工作。

第六節 災民生活安置

風水災害過後,受災區域災民除民生必需品、基本維生管線搶通、交通機能暢通及災區環境清潔、防疫等短期災後復原事宜必須迅速達成外,災民生活安置亦是災後復原不可或缺的一環。凡受災區域之災情均應由鄉級災害應變中心彙整,並經由環境清潔、消毒,縣級相關單位鑑定居住安全性,如居住安全無虞,既可返回原居住地;若居住安全仍有疑慮,應協請縣級單位協助安排生活安置事宜。

壹、災害受損建築物及公共建物調查及處理

災害過後,勘查組應立即前往受災區域,針對區域之相關建物及受損情形逐一調查,並依受損程度依循下列應對措施辦理:

一、受損未達不堪居住使用程度:建築物受損情況輕微,且並未達到災害救助金補助標準者,建物經縣級相關業務主管機關核定無安全疑慮者,經過清潔、消毒後,協助居民回歸家園。

二、受損達不堪居住使用程度:建物受損達災害救助金補助標準,且建物經縣級相關業務主管機關核定有安全危害疑慮者,應列管並劃定警戒範圍,協助居民暫時安置及申請災害救助金手續。受損程度若達災害救助金補助標準者,均應列冊管理。

貳、受損建築物及公共建物處置

若受災區域建築物因受損嚴重,而有立即危害之虞,鄉級應變中心應通知就近轄區警察分局劃定警戒範圍,避免造成二次意外發生。並協請縣級相關單位協助。

参、災民生活安置

針對建築物受損嚴重不堪居住者,應列冊管理,並協請縣級災害應變中心相關業務主管機關協助安置。

第參篇 地震災害

第一章 災害特性與規模設定

台灣處於「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板塊」之交界處,受到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推擠之作用,因此地震活動十分頻繁,平均每年大小地震超過四千個,其中有感地震可達二百餘個。由於地震頻繁,且台灣本島亦形成多處斷層帶,故本地區免不了地震災害的威脅,一旦發生大規模地震災害,將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因此在防救災中工作的減災、整備、災中應變及災後復原重建等四個階段都是必須注意的重點,以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

第一節 災害特性說明

根據中央氣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在1900年至2010年間台灣地區共發生100個災害性地震,此100個災害地震的分佈圖如圖3-1所示,絕大多數的地震發生在台灣西部與東部,發生在台灣南部屏東地區的災害地震約有6個,其大多位於恆春半島附近,詳如表3-1所示。根據圖3-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0年台灣本島活動斷層之分佈狀況可知,台灣南部的活動斷層,包含小岡山斷層、旗山斷層、潮州斷層及恆春斷層等4條斷層,其中分佈範圍在屏東縣境內的有潮州斷層及恆春斷層,圖中也顯示各活動斷層的編號及名稱。由圖3-1災害地震的分佈狀況可知,在西部區域主要從新竹地區延伸到台南地區;東部區域則主要集中於宜蘭與花蓮地區。這種分布趨勢與台灣本島的斷層分布情形吻合,也顯示發生在本島區域的地震與在島上散佈的斷層息息相關。

從1959年至今,屏東地區無再度發生類似恆春地震規模之地震,但屏東縣境內的恆春斷層與潮州斷層可能屬同一斷層,如此一斷層錯動,則可能引發大規模之地震。再者,台灣主要的地震斷層,其復發週期約在100年至600年間,平均約300年。從古地震文獻中並未發現潮州斷層近300年來有錯動紀錄,如果該斷層為活動斷層,則應該已累積相當能量。因此對於屏東地區地震活動的持續觀察與地震災害應變措施,仍然不可掉以輕心。

表3-1 屏東地區1900年至2010年間災害性地震紀錄

緯度

經度

地點

震源深度

規模

死亡人數

房屋全毀

備註

1936

8

22

22.0

121.2

恆春東50公里

30

7.1

1955

4

4

21.8

120.9

恆春

5

6.8

22

1959

8

15

21.7

121.3

恆春

20

7.1

16

1214

恆春地震

1959

8

18

22.1

121.7

恆春東98公里

15

6.1

32

1959

9

25

22.1

121.2

恆春東50公里

10

6.5

3

2006

12

26

21.69

120.56

屏東墾丁西南方38.4公里

44.1

7.0

2

3

恆春地震

2006

12

26

21.97

120.42

屏東恆春西方33.1公里

50.2

7.0

恆春地震

(取自中央氣象局)

圖3-1 1900年至2010年災害地震分佈圖

(取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圖3-2 台灣本島斷層分佈圖

第二節 地震災害潛勢分析

屏東縣區域呈現南北狹長的走勢,潮州斷層及恆春斷層的南北走向恰將屏東縣一分為二,因此對屏東縣而言,首當其衝的為潮州斷層及恆春斷層,雖然這兩個斷層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未明顯錯動,但其對屏東縣的潛在威脅性仍然最大。上述兩斷層的分布與估計長度之說明如下:

(1) 潮州斷層為第二類活動斷層,為高角度向東傾斜的逆移斷層,兼具左移性質。斷層分布於高雄縣與屏東縣,呈南北走向。斷層可以分為2段:北段由高雄縣六龜鄉寶來村向南延伸至屏東縣三地門鄉大津村,長約28公里,本段又稱土壟灣斷層,南段由大津村向南延伸至枋寮鄉加祿村,長約61公里,總長約89公里。在六龜以北,土壟灣斷層也稱為樟山斷層。

(2) 恆春斷層為第二類活動斷層,為逆移斷層,範圍分布在屏東縣境,呈北北西走向,由屏東縣車城鄉海口向南延伸至恆春鎮南灣,長約16公里。

根據屏東縣行政區域圖,屏東縣境內的潮州斷層,通過的鄉鎮有三地門鄉、內埔鄉、瑪家鄉、泰武鄉、萬巒鄉、新埤鄉、來義鄉、枋寮鄉、春日鄉、枋山鄉、獅子鄉等;恆春斷層通過之鄉鎮則有車城鄉及恆春鎮。

若能於震災發生前進行災害潛勢分析,則得以評估災害發生時所可能造成之損害與影響範圍,有助於降低地震的潛在威脅性。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所開發的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可用於震害潛勢評估分析。TELES可針對歷史性重大地震、斷層錯動地震與任意指定震源與規模地震等方式,進行震害境況模擬。震害模擬之結果可應用評估可能之人員傷亡、建築物受損情況、各地區地表振動強度、土壤液化機率與經濟損失等項目,以便協助各縣市災防單位研擬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擬定緊急應變措施與震後重建對策。亦可提供各級政府作為減災工作規劃與政策擬訂之基礎,應用於研擬相關都市防災規劃、災害應變、震災模擬演練等因應措施,遏止災害規模擴大。

利用TELES地震損失評估系統,評估潮州斷層錯動及恆春斷層錯動時地震災損情形,其可評估得最大地表加速度PGA分佈、建築物中度損害及完全損害數量、日間傷亡人數分佈、夜間傷亡人數分佈,亦可利用評估結果進一步推估得需短期收容人數及所需物資量。由於較靠近佳冬鄉之斷層為潮州斷層,故在此以潮州斷層錯動之狀況為佳冬鄉控制地震,以進行境況模擬分析,潮州斷層錯動時對佳冬鄉之影響如圖1-3~圖1-6所示。

圖3-3 最大地表加速度分佈圖

圖3-4 建築物中度損害數量

圖3-5 日間傷亡人數

圖3-6 夜間傷亡人數

第三節 地震災害優先改善區域與短中長期改善建議

1.佳冬鄉地震潛勢區優先處理順序

利用TELES進行境況模擬所得之PGA圖來看,以昌隆村、石光村、玉光村、萬建村及佳冬村等區域之PGA值較高,具有較高的地震災害潛勢,故列為地震災害第一優先處理區域。

2.短期處置建議

 (1)設置地震集結點及相關替代道路

說明:由於地震規模難以估計,但考量震後結構物之安全性,應選擇周圍地勢空曠處作為震災之集結點,且考量震災後道路中斷之問題,除原本已規劃之避難路線與物資運送外,亦應建立替代之避難路線與物資運送路線。

  經費概估:無需編列經費。

 (2)進行公共結構物耐震評估,並建立耐震疑慮建物清冊,進行結構補強

說明:考量震災後之公共建物必須仍能維持其機能性,現階段應對其鄉內之公共建築進行結構安全性評估,並將具有耐震疑慮之建物列冊列管,作為震災後第一清查之對象以及結構補強之依據。

經費概估:五十萬元(僅含聘請專業人員進行評估之經費,不含結構補強費用)。

3.中長期處置建議

 (1)進行鄉內舊式建築之耐震評估

說明:為因應大規模震災,舊式建築能否符合現今安全規範之考量,應對鄉內舊式建築進行結構安全評估,並針對安全性存疑者進行結構補強。

  經費概估:需視舊式建築之數量規劃。

 (2)持續進行震災相關對策宣導與進行演練

說明:為使當地居民了解地方政府所制定之震災對策,應持續對當地居民進行宣導,並藉由定期辦理震災演練使民眾熟悉應變過程、並對震災策略進行作業檢討與修訂,作為因應震災之整備措施。

經費概估:二十萬元(含演練所需之設備與人物力、相關作業檢討與評估、相關文宣之印製與發行)。

第二章 減災計畫

第一節 充實防災業務設施與設備

壹、充實本鄉(鎮)與防洪、氣象、警察、交通、消防、醫療等機構間之有無線電通訊系統。

貳、消防設施、設備及人命救助設施、設備之維修、整備、充實。

参、災害警戒搶救用裝備器材之維修、整備、充實。

第二節 災害防救資料庫與資訊通訊系統

為利於本鄉(鎮)災害防救相關資料的即時傳輸及運用,強化本鄉(鎮)重大災害應變中心各組與各災害業務權責單位聯繫及救災緊急動員能力,結合公私部門救災資源的統合及彙整,以因應救災工作之所需。

壹、資料庫的管理與建置

一、加強地震災害防救各業務單位相關災害防救資料之統合及橫向聯結。

二、建置災害防救資料庫維運管理機制。

三、防救災資料庫的建立與維護類分為定期及不定期更新工作,各任務編組單位設專人負責防救災資料的統合及修正,以提供鄉級災害應變中心。

四、每年於防汛期前召開防災會報由各任務編組單位提出防救災整備情形及人力、物資動員能量,彙整抽換新增檔案資料。

五、整理平日突發狀況所調查之防救災資料,依各單位職務、機具及資源變動及調整,隨時修正與建檔新增以為日後相關事件參考。

六、資料庫內容:防救災資料庫依其功能性可分為基本資料庫、救災資源資料庫、即時災情資料庫及復建資料庫四大類:

1、基本資料庫:主要包括防災地圖、易受災地區資料、收容所學校資料、電力設施、消防栓、土石流危險溪流潛勢範圍分佈資料、各村垃圾集中點及轉運站配置圖及聯絡清冊等。

2、救災資源資料庫:主要包括防災會報組織圖、災害應變中心任務分工及聯絡名冊、工程搶險隊人員聯絡名冊、疏散避難小組聯絡名冊、防救災工程及民生物資開口合約廠商資料、慈善團體收容清冊、民間救難團體清冊、各任務編組計畫及車輛人力機具動員能量清冊、緊急應變小組及任務分工、村(里)、鄰長緊急聯絡網、社區巡守隊資料清冊、救濟物資儲量表、災害搶救裝備器材、民間救災救難支援裝備器材、醫療資源及物資之分佈及儲備狀況等。

3、即時災情資料庫:主要包括災害現況資料(災情回報彙整資料)、中央氣象局即時氣象資訊、降雨資訊、縣級應變中心提供潛勢分析資料、河川水位狀況等。

4、復建資料庫:災情調查及統計、救濟金發放申請統計、維生系統修復情形調查、受災地點復建搶修及列管、垃圾清運(垃圾堆積點及轉運站)計畫、災後區內環境及建物調查等。

貳、資訊通訊系統之建立

一、災害防救資訊的傳遞與災情通報系統之建立,現階段應整合既有的通訊管道及增購相關設備,長期目標係建立有效及耐災的災情通報、傳遞系統。

二、加強資訊通訊器材之不斷電及耐災性能,定期進行資訊測試傳輸作業,並加強維護,以健全緊急通報系統。

三、配合中央、縣府及相關災害業務權責單位巡察、監測資訊通訊設施狀況。

第三節 防災教育訓練及宣導、演習

為提升本鄉(鎮)及民眾災害應變能力,應確實知悉縣府相關防災教育計畫與施行策略,並配合中央、縣府相關教育單位透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社區教育,宣導與教授民眾正確的災害防救觀念,並結合民間學術單位、社區志工、慈善團體及專家共同參與防救災救育訓練及宣導,教導防災任務編組人員及民眾熟悉災害預防措施與避難方法等,以降低災害損失,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壹、本鄉(鎮)應配合中央、縣府及相關防救災業務單位定期進行防救災宣導、訓練與演習。

貳、平時不定期配合學校、民間團體,辦理防災(震)宣導工作。

参、為加強本鄉(鎮)各級學校師生防震、防火應變能力及災害時避難逃生常識,本鄉(鎮)各級學校辦理防震、防火訓練,並由消防分隊及相關單位配合參與各項救災、救護演練事宜。

肆、組織義勇消防人員實施防火、防災、防震宣導。

伍、每年於防汛期前調查(修正)本鄉(鎮)易受災地區及緊急安置所資料函請村(里)辦公處配合宣導村(里)民熟知緊急疏散訊息。

陸、災害防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