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犯罪學與性別主流化 - planning.ntpc.gov.tw · 環境犯罪學之沿革 19世紀...

36
環境犯罪學與性別主流化 許福生 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Aug-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環境犯罪學與性別主流化

    許福生

    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教授

  • 思考脈絡

    環境犯罪學之意義

    環境犯罪學之沿革

    防衛空間理論

    防衛環境設計論

    環境犯罪學之發展背景

    情境犯罪預防論

    日常活動理論

    環境犯罪學之具體措施

    實務關於環境犯 罪學之具體運用

    環境犯罪學之評析

    犯 罪 分 析 步 驟 思 考

    環 境 犯 罪 學 之 理 論 基 礎

    新機會犯罪理論

    破窗理論

  • 環境犯罪學之意義: 環境犯罪學乃為探求犯罪預防對策之一種犯罪學觀點,研究觀察身邊環境的狀況,對犯罪者選擇犯罪行為的影響。

    理論比較 傳統犯罪學 環境犯罪學

    犯罪原因

    種因於個人與家庭的互動、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等之相互作用而產生

    於犯罪的情境中分析犯罪行為

    解釋目標 某些犯罪人為何觸犯

    某些犯罪

    為何某些人在某些特殊時間和空間犯了某種特殊類型之犯罪

    研究重點 原因論的理解 情境的理解

  • 環境犯罪學之沿革

    19世紀

    1.學者研究發現,犯罪多集中於某

    些地區。 2.芝加哥大學學者蕭氏及馬凱等人發現少年犯罪有集中於市中心趨勢,愈往郊區,則犯罪率愈低。 3.對於後來的環境規劃、設計,產生部分影響。

    1961年

    美國學者Jane Jacobs提出「美國大城市之死亡與生活」一書,對於當時都市之規劃設計走向垂直化、郊區化,而腐蝕社區生活傾向加以抨擊。對於「環境設計規劃預防犯罪」理念奠定良好基礎。

    1970年

    學者Oscar Newman提出「防衛空間」的概念,認為可以藉由特殊的建築設計降低犯罪機會,而達到犯罪 預防的效果。

    1971年

    C. Ray Jeffery撰寫「經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一書,提出建築物的安全 裝置、門鎖、街燈及守望相助等,均能有效減少犯罪。

    1997年

    Ronald Clarke出版「情境犯罪預防」一書,統整了情境犯罪預防的策略與理論,對於環境犯 罪學之發展有顯著之影響。

  • 環境犯罪學之發展背景

    • 一、對於刑事司法之失望轉而重視犯罪被害之預防理論

    犯罪現象

    情境犯罪防制

    犯罪情境

    犯罪統制

    犯 罪 被 害

    犯 罪 被 害 者

    犯 罪 行 為

    犯 罪 行 為 者

    刑事司法系統

    從十八世紀犯罪古典理論到十九世紀犯罪實證學派,所主張的各種刑 事司法措施,皆無法有效解決犯罪日益增加之趨勢。

    1970年代後,因被害者學抬頭,研究領域擴大至犯罪被害者,學者提出相關預防被害之措施,亦直接影響環境犯罪學之發展。

    1960年標籤理論認為犯罪者乃是遭受刑事司法機關之標籤所致,故研究領域擴展至刑

    事司法系統!

    犯罪學者認為,犯罪之發生,情境因素扮演重要角色,故如能改變導致犯罪發生之情境因素,犯罪或許可收某種程度的 降低。

  • 環境犯罪學之發展背景

    •二、對於犯罪原因論之失望轉移至「環境」與「場所」之分析

    犯罪原因論 犯罪預防論

    時間 18世紀--1980年代以前 1980年代以後

    相關學說

    魔鬼說、古典犯罪學派、實證犯罪學派、批判學派、整合理論

    環境犯罪學

    轉向 一直無法提出能解釋整體犯罪,並提出有效抗制犯罪之對策。

    對犯罪發生之「環境」及「場所」作

    分析。

  • 環境犯罪學之發展背景

    •三、理性選擇理論之抬頭促成犯罪預防論之重視

    理性選擇理論(可謂古典犯罪學派復活): 犯罪實行 犯罪利益>逮捕之危險性×刑度

    1.強硬的犯罪鎮壓模式 2.環境設計的犯罪預防模式

    刑事政策兩種策略

    刑罰威嚇效果很難證明 死刑

    長期拘禁

    導致重視犯罪預防政策

    促成環境犯罪學的抬頭

  • 環境犯罪學之發展背景

    • 四、新自由主義之迅速流行恢復責任於犯罪預防之地位

    • 環境犯罪學於1980年代後迅於此時特別速受到重視,與英美等國政府強調新自由主義有關。

    • 新自由主義強調尊重市場機制、減少政府介入、要求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此觀念改變犯罪學以犯罪原因作為關注的核心問題,恢復責任於犯罪預防的核心地位。

  • 環境犯罪學之理論基礎

    •紐曼之「防衛空間」理論

    1961年Jane Jacob提出犯罪防止的基本原理

    明 確 區 別 公 私 領 域

    建築設 計能確 保可注 視街道 動靜

    可 利 用 街 道 動 態 來 監 視

    1972年Oscar Newman 提出「防衛空間」的概念

    藉由特殊的建築設計降低犯罪機會 以達犯罪預防效果

    領域感 的設定

    自然監控 的確保

    居住地意象 的形成

    環境 的整頓

    住宅地為防 止外部侵入, 能否有效將半 私有用地納入

    監控管理

    區域建築環 境的設計能 使居住者可 自然監控日 常的出入

    建立一個不為 犯罪所侵害並 與周遭環境密 切接觸之鄰里 社區,以產生 正面的形象

    社區安置於 低犯罪、高 度監控之區 域,以減少 犯罪活動

  • 防衛環境設計論

    1971年C.Ray Jeffery出版一書「經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

    批評刑事司法著重於事後犯罪者處遇, 而強調事前藉由環境設計的直接犯罪預防控制的重要性

    犯罪預防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機械硬體環境模式

    於案 發前 付諸 實行

    理由

    直接 控制 犯罪

    以誘 發犯 罪之 環境 為焦 點

    符合 科技 整合 論點

    符合經 濟原則 ,節省 人力、 物力與 時間

  • 情境犯罪預防論 RonaldV. Clark於1997年出版「情境犯罪預防」一書,

    統整了情境犯罪預防的策略及理論。2003年更將原先四類 情景16項犯罪預防主張擴張為五類25項犯罪預防策略。

    情境犯罪預防特別強調犯罪之情境因素,包括犯罪之機會、 時空、條件,為犯罪發生之要件因素,故倘能對犯罪之情境

    加以管理、操縱、降低犯罪之機會,即可達成預防犯罪之效果。

    增加犯罪所 需要的功夫

    增加犯罪 的風險

    削弱犯罪 的動機

    減少犯 罪刺激

    移除犯 罪籍口

    利用額外的手續、 多層保護或是其他 方式,使犯罪成功 率降低,困難度 提高的方式。

    增加人員巡 邏、監控保 全設施,使 犯罪者被逮 機率提高。

    舉辦安全活動次 數增加,自然監 控能力提高,亦 或是相對需付出 之代價提高,以 達到嚇阻。

    有效的 排隊、 避免爭 執,減 少同儕 壓力。

    設立規範、 促進遵守規 定、激發 良心。

  • 情境犯罪預防方案實作之五階段

    針對標的犯罪問題之性質及範圍,蒐集資料 1.

    2. 針對容許及促進標的犯罪問題發生的情境條件,進行分析

    針對阻礙標的犯罪問題發生的方法,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包括成本分析 3.

    4.

    5.

    實施最具功能、可行性及經濟性的措施

    監控結果與傳播經驗

  • 日常活動理論

    日常活動理論是由美國犯罪學者Lawrence Cohen 和Marcus Felson 於1979年 首提出。發現愈不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型態者,其家庭與個人被害的可能性愈 高,且由於郊區的拓展與傳統社區的逐漸喪失,家庭、鄰里及朋友的監控效果 均減低甚多。故認生活方式的改變、犯罪標的物的變化及監控型態的變化反應

    「日常活動」變化,因而以「日常活動理論」稱之

    意義

    合適標的物的存在

    有能力之監 控者不在場

    有動機之犯 罪者在場

    犯罪

    三 變 相 互 動 圖

    Felson 以「VIVA」表示: Value:標的物價值 Inertia:標的物慣性 Visibility:標的物可見性 Access:標的物可接近性

  • 新機會犯罪理論

    1998年Felson和Clarke提出所謂新機會犯罪理論,係由「日常活動理論」、 「犯罪型態理論」(主要探討人和事物如何在一個社區中的時、空移動而發生

    犯罪)以及「理性選擇理論」所組成,均隱含有「機會」的概念, 或以「機會」的變化來解釋犯罪型態及數量的變化。

    理性選擇理論

    個人對犯罪 機會之反應

    合適標的物

    方法、工具、管道

    情境(缺少監控者)

    犯罪型態理論 (社區生活方式的變遷)

    日常活動理論 (科技創新與使用或社會結構與型態的變革)

    關 係 圖

    強調個人所在場所的犯罪機會不同

    強調社區的差異變化而影響犯罪機會

    強調大社會的變化而改變犯罪機會

  • 破窗理論

    破窗,為一比喻,泛指較輕微的犯罪或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諸如違法攤販、塗鴉 、破壞公物、流浪者或醉漢四處遊蕩或聚集、大聲喧嘩等。當此類行為出現且持續

    存在時,當地就會散發出一種缺乏管理的氣氛,即代表監控力量減弱,便可能吸引具 潛在犯罪動機的人前來此地,當遇有適當犯罪標的,極易導致犯罪事件的發生。

    意 義

    社區出現物理環境的衰敗 若無人理會衰敗逐漸惡化

    民眾被害恐懼感 升高擔心自身安危

    民眾表現退縮態 度逐漸減少關心及

    參與公共事務

    當地的偏差行為、犯罪 行為、失序行為更加惡化

    社區衰敗現象持續惡化民眾 更加退縮更不願關心公共事務

    吸引外地的潛在犯罪人至該社區從事 違法行為該社區的犯罪率大幅上升

  • 犯罪分析第8步驟:使用問題分析三角圖

    環境犯罪學中的日常活動理論 概念源自

    加害者

    防衛者

    場所

    標的/被害者

    管理者

    監督者 犯罪事件要發生必須 有三種要素時空的聚 合。當犯罪發生時, 三角形內部的所有元 素均必須存在,但外 部元素脆弱缺乏。

    可藉由強化監督者 角色來抑制潛在犯 罪者犯罪;協助潛 在被害者降低成為 合適標的物的可能 性;改善環境弱點 因素降低犯罪率。

    說明

    運用

  • 英國薩里郡大熊在停車場電線桿上 安裝錄影監視器CCTV,攝影機因有 建築物遮檔而無法監視第一停車場

    未被監視的第一停車場 犯罪事件降低情況也 如同其他三個停車場

    錄影監視的利益擴散 可能肇因於潛在犯罪者,

    察覺到錄影監視系統已在大學使用, 但他們不瞭解至這些裝置的限制, 許多潛在犯罪者可能決定不再冒險

    與嘗試到大學校園裡去犯罪

  • 環境犯罪學之具體措施

    增加犯罪困難 提昇犯罪風險 降低犯罪報酬 減少犯罪刺激 除去犯罪藉口

    1.強化目標物 6.擴展監控力 11.隱藏目標物 16.減少挫折及壓

    力 21.設置規則

    2.管制通道 7.自然監控 12.移開目標物 17.避免爭執 22.張貼指示

    3.出入口檢查 8.減少匿名 13.財產標識 18.減少刺激情緒 23.喚醒良知

    4.轉移潛在犯罪人

    9.善用地方管理 14.打壓地下市場 19.中和同儕壓力 24.協助遵守規則

    5.控制犯罪工具或武器

    10.加強正式監控 15.否定犯罪利益 20.壓制模仿 25.毒品及酒精 控制

    增加犯罪阻力 增加犯罪風險 減少犯罪誘因 移除犯罪藉口 多增加一種犯罪預防情境策略,以強調針對刺激物的控制,應用上除了針對財產犯罪外,還包括一些暴力犯罪,更兼顧到如何協助犯罪者面對同儕之壓力,拓展

    成二十五項預防技術

  • 實務關於環境犯罪學之具體運用

    1. 社區警政

    2. 推行守望相助組織

    3. 輔導裝設保全系統 (如「家戶聯防」、「警民連線」、「錄影監視」等安全設施系統)

    4. 治安風水師方案

    5. 金融機構安全檢測

    6. 防範犯罪環境評估檢測專案

    7. 「辨識累犯,預防犯罪」系統 (以達到化暗為明使累犯產生草木皆兵心理壓力 )

    8. 實施鷹眼計畫 (掌握重點目標以提升犯罪預防和虞犯監控)

  • 環境犯罪學之評析

    環境犯罪學遺留下7個深值注意課題

    1. 犯罪轉移 某些犯罪類型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下被阻絕進行,但卻也可能轉移至其他區。

    2. 侵害市民自由 ex.現行廣泛設置的監視錄影器,雖對於犯罪偵防能發揮一定功能,但也帶來一般市民隱私權的侵害。

    3. 對某部分人產生 社會性排除

    ex.如出入口管制的措施,排除未滿一定年齡的人進入,如此作法難免有侵害人權之虞。

    4. 喪失信賴感 環境犯罪學認為善良百姓若有適當機會便可能成為犯罪者。

    5. 民眾抗拒 民眾對該預防技術的輕忽與抗拒、僥倖的心態。

    6. 被害對象選擇過程著墨與預防對策強化

    尤其暴力犯罪與白領犯罪之相關研究皆未有所進展,仍須加強研究。

    7. 犯罪預防私人化 堡壘型社區,對不同階層的人產生社會排除,而生社會分化問題。

  • 犯罪轉移與利益擴散

    找尋犯罪轉移現象的研究者有剛好找到完全相反的變化,犯罪比預期還廣泛的被減少

    類型 定義 轉移 擴散

    地理轉移

    地理或區域改變

    轉換到其他大樓

    可減少在標的建築與其周遭的侵入竊盜案件

    時間轉移

    犯罪時間改變

    從白天轉換到晚上

    可減少在白天和晚上的侵入竊盜案件

    目標轉移

    轉換侵犯的目標

    從公寓轉換到房屋

    可減少在公寓或房屋的侵入竊盜案件

    手法轉移

    轉變侵犯的手法

    從開鎖轉換成將鎖撬開

    可減少對上鎖和未上鎖之門的破壞

    類型轉移

    轉變犯罪類型

    從侵入竊盜轉為偷竊

    可減少侵入竊盜和偷竊案件

    公寓侵入竊盜的犯罪轉移與利益擴散 擴散會以幾種形式呈現以對應不

    同的轉移

  • 未來展望

    1.提升民眾對司法的信賴 2.正視刑事政策的有限性,回歸社會政策

    Samuel walker

    1. 沒有單一的犯罪政策能夠全盤降低犯罪 2. 許多新方案的焦點在犯罪與失序的熱點區,特別

    重視鄰里或社區的地理環境 3. 不同機關之間須建立夥伴關係 4. 非刑事政策手段的利用 5. 經由實證研究證明有效為後盾的政策或有證據為

    基礎的活動

  • 24

    未來展望 • NYPD(紐約市警察局) 零容忍+COMPSTAT ? 1. 閒置空間減少 2. 配合空間改造強化領域感與監控力 3. 電腦科技的運用 4. 並精細計劃致力問題導向警政革新 5. 施用古柯鹼人數減少 並非單一治安零容忍可使犯罪率持續下降 發展以證據為基礎,並設計多策略新方案,

    且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不同單位間的夥伴關係,而致力於環境的改造

  • 性別歧視

    依據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定義:

    「對於婦女的歧視,係指基於性別所做的任何區別、排斥或限制,其影響或其目的均足以妨礙,或否認婦女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認識、享有或行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權和基本自由,且不論是已婚或未婚婦女。」

  • 簡言之:

    基於個人的性別,而遭受到區別、排擠或限制機會、權利,並將優勝劣敗的價值強加在性別上。

    性別歧視

    親善型性別歧視

    敵意型性別歧視

  • 性別暴力

    性別暴力是一種以「性別」為基礎的暴力行為,無論是暴力行為背後的意識型態與行為表徵都源自於對女性的性別歧視。

  • 性別平等 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社會文化進步的表徵,也是民

    主國家重要人權指標。

  • 性別平等三種模式

    模式 主張 延伸思考

    相同論 ◆將性別平等定義為「相同」,主張男女應有同樣的機會和權利 ◆反對因為性別而有不同待遇,讓性別差異「極小化」。例如:招考、升遷機會的相同

    警察招募是否應當限制女性錄取名額?若加考術科,何種項目較能反應警察勤務工作所需能力呢?

    相異論 ◆看見性別差異,特別關切女性因「異於」男性而「不利」之處,例如家務、托育、照顧等束縛 ◆主張除綁除女性的負擔,讓女性可以在與男性實質平等的條件下發展,以促進女男實質結果平等

    回應男女生理性別上的差異,如何應用在女警的勤務分配上?

    轉化論 ◆盡可能消除與對抗造成「性別間的差異」背後的社會建構因素(性別化分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性別隔離等) ◆檢視各種社會制度、政策與規範的男性中心主義,嘗試從女性與多元性別觀點,發展進步平等的新性別關係 ◆不只看到男女之間的差異,還必需檢視「單一性別內的差異」,納入其他各種造成不平等的因素(族群、年齡、學歷、職業、性傾向、身心障礙)的分析

    警察機關的性別組織文化與對女性員警的態度、期待為何?有無「性別角色溢出」的現象,即是以個人性別因素考量優於其工作表現? 「性別角色溢出理論(sexual role spillover theory)」係指組織成員將「性別角色期待」延伸到與性別角色無關的工作場域中,而這種將性別角色期待過度延伸的情況,特別出現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工作場所中,如早期女性擔任兩棲蛙人、飛機駕駛或霹靂警察等,進入該領域後仍被以女性或違反傳統者看待,並非以職場工作角色被待之。

  • 性別主流化

    • 評估各項政策、方案、計畫、法規對女性與男性的潛在影響。

    是一種過程

    • 讓女性和男性所關注的事務和經驗一樣受重視,並納入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政策與方案的設計、落實、監測和評估。

    是一項策略

    • 女性與男性均能平等受益、終止不平等的現象,以達成性別平等。

    最終目標

  • 為什麼需要性別主流化?

    • 性別主流化是一種全方位的決策方法,其目標在促

    使決策者在處理日常事務及制定政策時,考慮反映男女/不同性別者差異情況的重要社會指標。讓政府及政策制訂者作出決策時,聽取不同性別者及性別/婦女專業人士意見,可讓決策更有效滿足民眾需求,提高政策成效。

    • 性別主流化作為一種追求性別平等的策略,是希望建構一個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尊重差異並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

    • 觀察到不同性別的差異,甚至考量到相同性別者間,因為階級、族群、身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處境。

  • 性別主流化的目標:

    • 不同性別者(男性、女性或中性者)應享有平等權利

    • 不同性別者都可成為改變的行動者與受益者

    • 給予不同性別者擁有更多選擇自由

  • 性別需求 1.實務性別需求(practical gender needs) 例如女性被賦予的母親、家庭主婦、照顧者等角色義務

    2.策略性別需求(strategic gender needs) 指的是克服性別歧視與性別不平等,所必須採取的行動,直接改變與扭

    轉不平等的性別關係。

  • 想一想:

    (一)犯罪預防政策中,對於女性人身安全的 維護,以請女性儘量避免深夜獨自外出

    的方式是滿足何種性別需求?

    (二)若要滿足策略性需求,應該要訂定什麼 樣的犯罪預防宣導計畫?

  • 空間規劃需考量

    • 兼顧不同生理差異所產生的不同需求

    使用性

    • 消除空間死角、相關安全設施

    安全性

    • 兼顧性別、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者之特殊使用需求

    友善性

  • 報告完畢

    ~ 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