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缘何不想读书 · 2015. 4. 30. · 2012 4 (74 ) 1 我们缘何不想读书 顧銀喬 !"#$...

36
2012 4 ( 74 ) 1 顧銀喬 顧銀喬 顧銀喬 顧銀喬 2008 5% 0.25% 20 80 20 90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Feb-2021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

    我我们们缘缘何何不不想想读读书书 顧銀喬顧銀喬顧銀喬顧銀喬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一直以崇尚讀書為榮,并且以好讀書、苦讀書的精神著稱于世。“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都是古代人勤奮讀書的典型例子。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人似乎都變得懶惰了,不想讀書了。2008年,有個國際性的調查顯示,我國國民的閱讀率低得讓人臉紅。雖說我國每年出版的各類圖書大約有三四十萬種,但戶均消費圖書不足2本。有讀書習慣的居民僅占總人數的 5%左右,而能經常閱讀一點有價值的書的讀者僅占 0.25%。這些數字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經濟建設的速度相比嚴重滯後。甚至有人認為,我國已經成了世界上閱讀率最底的國家了。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有人說,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閱讀了;也有人說,新興媒體(主要是网絡)的涌現,分流了讀者群,网上閱讀多了,書面閱讀少了;又有人說,值得一讀的好書太少,文字垃圾偏多,生怕拿錯了書浪費了時間,所以不想讀;還有人說,圖書價格偏高,想讀書的人舍不得買書,便少讀了;更有人說,老師沒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致不會閱讀了等等。總之,理由很多,也說得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又似乎都沒有點到問題的節骨眼上,觸及實質性問題。 國人不想讀書,并非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造成,也非好書少、價格高或新興媒體分流了讀者群造成的,更非教師沒有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所致,而是社會主流媒體沒有很好的引導,再加上社會成員道德情操的群體性缺失所致。 我國的閱讀狀況原先并不是這樣的,20世紀 80 年代,閱讀還可以用“如饑似渴”四個字來形容。後來為什麼又偏離了呢?主要問題出在社會輿論的誤導上。20 世紀 90年代前後,曾經一度出現“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思潮,不少媒體把“賺得來錢就是英雄,賺不來錢就是狗熊”的口號喊得比打雷還響,導致一些人把賺錢和斂財當作了生命的第一要義,誰還管它什麼道德品質、思想情操的高尚與否呢? 確實,書生不是商人,讀書不能賺錢。它只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只能使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得到升華。讀書換不來錢財,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心情浮躁、急于想先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都坐不住了,紛紛扔下手中的書本,急急忙忙地下海經商、炒股摸獎去了。有的人甚至弄虛作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

    假、以次充好、坑蒙拐騙,不擇手段地賺錢,哪裡還有什麼真正的閑情逸致去讀書呢?紅紅火火的商場上已經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有些人雖然還捧着書本,大多也只是為了裝個風雅,心思并沒有投入進去。即使有人真心讀書,那也不過是讀些《商場就是戰場》、《時間就是金錢》、《快速致富 100法》、《炒股的秘籍》等經濟類書籍,有的還讀些如《三國演義》、《三十六計》、《拍馬的藝術》等,主要是學習書中人物怎樣使用陰謀詭計,怎樣在生意場上使壞設陷阱,讓別人上當,使自己得利。那個時候,主流媒體也一個勁地宣傳和報道先富裕起來的“萬元戶”呢。“有錢能使鬼推磨”,似乎有了錢就像魚兒有了水,活絡着呢。“道德幾個錢一斤?”“良心能賣錢嗎?”這樣的論調一時間很有市場,社會風氣墮落了。忠厚老實的讀書人總被陰謀小人暗算,總被奸猾之人打敗,讀書還有什麼用啊?新的“讀書無用論”又泛濫了。 因此,人懶得去讀書了,不想去讀書了。社會風氣具有慣性,一旦敗壞了這個風氣,就會影響到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甚至會延續至幾代人。 過去,我們一直歌頌喜兒戀大春、七仙女嫁董永的純潔愛情,現在卻崇尚“傍大款”、“結富豪”的婚姻,有的人甚至為了金錢甘心當二奶。君知否,周末時候,某些大學門前的高檔轎車是來接誰的嗎?風氣敗壞了,哪裡還有靜心讀書的環境呢?因此,現在有的人上了大學還是個“有文憑、無文化,有知識、無修養”的人。很多家長送孩子上學并不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學習。而“讀書”與“學習”則又是兩個完全

    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謀心”的,後者是“謀生”的,不僅功用不同,而且意義也不同。從小學到大學畢業,讀書 16 年,就是學了一點科學知識,一點謀生的本領。至于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根本沒有在意。在一個經濟并不十分發達、國民并不十分富裕的國度裡,人們普遍關注的當然是“謀生”第一。這與當前“僧多粥少”的就業形勢分不開。嚴峻的就業與生存環境,實實在在地擺在眼前,還能容得下人們去悠閑讀書嗎?一個人如果連謀生都不能順利實現時,你要他靜靜地去讀書“謀心”,那不是空話一句嗎?只有讓人們安居樂業了,且還有一定的閑暇時間,那麼,讀書才會變得現實起來。 有人認為,青少年不讀書是老師們懶惰,沒有從小培養好學生的閱讀習慣。其實,這也是誤讀,打錯了板子。那不是老師的錯,而是應試教育惹的禍,是現行教學評價體系和制度出了問題。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應試教育,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网一樣控制着教學的各個環節,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着“高考”與“分數”這個指揮棒旋轉,學生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顧及那些與考試沒有多大關系的東西呢?即使語文老師逼着學生去讀名著,估計也會遭到學生和家長們的強烈抵制,甚至連校長也不會認可你。這樣,語文老師還會繼續幹“傻事”嗎? 再說,當前學生的課業負擔超重,一天到晚埋頭寫作業都來不及,老師就是給學生訂好了完美的閱讀計劃又有什麼用啊?因此,年輕人不讀書,也是情有可原的。幸虧网絡閱讀增多了,可以彌補一些不讀書帶來的“貧血現象”。 選自《語文月刊》2009年第 5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3

    朗讀教學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可波及語文教學各個層面,無論是字音、字形等較低的能力層級,還是文學鑒賞、寫作等較高的能力層級,以至最終實現語感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朗讀。葉聖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因此,在教學中,了解各種朗讀方式,明確其作用和要求,再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體裁和不同教學程序去選擇朗讀方式,才能達到提高朗讀水平,提升學生語感能力的真正效果。 一、對學習主體而言,可以進行齊聲朗讀、指名朗讀、分角色朗讀、示範朗讀 齊聲朗讀,這是朗讀教學中較常用的訓練方式。其優點在于能夠督促學生準確讀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丟字、不加字,不倒讀,不回讀。訓練學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要準確,讀更要準確,在琅琅書聲中,促使自己專注于文章,達到準確朗讀原文的目的。針對高中語文教材古詩文

    篇目增多的現狀,適當安排齊讀,是非常必要的。讀得準確,才能熟悉文言文語言習慣,對這種特殊的語言習慣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讀來“上口”,產生文言語感。此外,句式較短、感情強烈的散文和議論文,齊讀也利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但長句占比例較大的議論文,對話較多的記敘文則不宜齊讀。句子過長,齊讀難免雜亂無章;對話過多,齊讀難以把握感情的變換,難以處理語調語速的高低快慢。另生字詞較多的課文,也不宜齊讀。 指名朗讀,亦即個人美讀,這是現在大部分教師青睞的朗讀方式。其優點是可以由朗讀者根據課文內容自由地表達情感,充分發揮朗讀者的朗讀特色,既可檢查朗讀者存在的字詞讀者、情感表達、朗讀技巧方面的缺陷,又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理解文章的程度,進行針對性教學。在課文教學過程中,指名朗讀相關段落也是探討答案、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在“讀”中悟,在“聽”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指名朗讀可以是針對全篇的整體朗讀,也可以是分部

    切切實實提提高高學學生生語語感感能能力力

    靈靈活活運運用用朗朗讀讀手手段段,,

    盧盧 盧盧

    捷捷 捷捷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4

    分、段落的朗讀,不拘長短,酌學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讀得及時,讀得精彩,讀得恰到好處。“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起來”,“激昂處還他于激昂,委婉處還他于委婉”。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獲。也就是說,在美讀中,不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還體會了文章難以言傳的韻味,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同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通過教師、其他學生指出或朗讀者自查等途徑予以糾正,以共同提高。 分角色朗讀,即由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角色朗讀。其優點是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對于劇本台詞和對話較為集中的記敘文片段,分角色朗讀可以充分發揮其品味語言藝術、領悟作品內涵的作用。當然,前面談到的美讀也同樣適合于分角色朗讀。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讀的表演要求更高,學生扮演特定角色決定了他們必須擺脫自身社會角色的束縛,走進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繹作品。這一訓練方式是諸多朗讀方式中難度最大的一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做示範,引導學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對話的言外之意,再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分角色朗讀,或看畫畫配音,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學習魯迅的《藥》、曹禺的《雷雨》、巴爾扎克的《守財奴》等作品時,採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理解、把握作品準確,構築起鑒賞小說、戲劇的框架,作品優美生動的語言和

    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規律逐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和思維,從而提高學生自身語言能力、思維經驗和審美情趣。 示範朗讀,即示範性朗讀,是教師引導學生突破朗讀難點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示範朗讀,使學生在正音、停頓、感情表達、朗讀技巧處理上有示範性學習,提升感性認識,對課文內容產生強烈共鳴,起到先聲奪人的成用。對以下幾種情況教師要適當安排範讀:對難于把握朗讀要領又需要通過朗讀達到訓練的的文章,要通過範讀把學生引入作品的境界當中,以便于學生克服朗讀困難,達到訓練目的;對精彩的片段進行研讀卻又朗讀不好時,要通過範讀引導學生達到朗讀要求;對難以把握朗讀節拍、容易讀破句子的文言文,要通過範讀帶領學生達到朗讀要求,完成學習的任務。當然,可以由教師來範讀,也可以由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來範讀。但朗讀者必須在課前認真準備,投入角色,且具備普通話標準,語音清晰,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等素質,否則“範讀”難以名副其實。 二、對文本處理而言,可以進行選段朗讀、配樂朗讀 選段朗讀訓練適用于新課文的初讀階段和學完課文後的品讀階段。初學課文,安排學生自由朗讀。其作用有二:一是隨意性大,想怎麼讀就怎麼讀。高中生有自己獨立的認識、思辨能力,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間廣闊,符合認識新知、獨立感知的要求;二是有利于發現朗讀難點,如字音、詞義、斷句等方面的問題。葉聖陶先生說,“無論怎樣讀,起初該用論理的讀法,把文句中一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5

    個個詞切斷,讀出它們彼此的關係來,這樣讀了,就好比聽作者當面說一番話,大體總能聽明白。”初學課文時自由朗讀,更能體現“聽作者當面說一番話”這一特點,而且便于發現問題。學完課文後,對重點段落、語句有所側重,安排自由朗讀,重在“揣摩”。其作用:一是理解整體內容,把握文章精要內容;二是體會語言特點,研習經典片段。此時的自由朗讀,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對書中的某段文字感覺興趣,也不妨讀熟。讀熟了,不待翻書也可以隨時溫習,得到新的體會,就是很大的樂趣。”也就是“熟讀深思子自知”的境界。篇幅較短的詩文,適合採用讀背結合的方式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學。“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追求語言的完美”,“使語言不期然而近于完美”。這正是朱熹“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的觀點。熟讀至此,背誦便水到渠成。高中生處于理解、背誦的黃金時期,正確引導他們朗讀,排除所謂“死記硬背”的負面影響,讓他們積極朗讀,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背誦大量詩文,在朗讀中,不斷品味詩文的韻致,達到背誦的目的,那麼對作者的詩文風格的體會就會不待老師“講”,學生就會自己“悟”出。如讀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氣勢磅礴,浪漫主義色彩飄然而來;讀杜甫的詩,則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現實主義風格直擊人心。同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歐陽修的雍容委婉,王安石的剛勁峭刻……同樣,朗讀顧城的《一代人》、卞之琳的《斷章》等小詩,也會給學生以哲理性的啟迪。

    配樂朗誦。現當代散文、詩歌教學,選擇與作品格調諧調的樂曲進行配樂朗讀訓練,讓學生嘗試與樂曲相融合,在審美追求中提升對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陶冶性情,升華思想。可以先範讀或採用朗誦錄音帶,讓學生模仿,再朗讀。傾聽高水平的朗誦,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種方式,再對照朗誦,則是提高朗讀水平的好方法。讀朱自清《荷塘月色》可以選二胡獨奏《二泉映月》或鋼琴曲《月光》;讀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可配以古箏曲《漁舟唱晚》;讀《孔雀東南飛》可配小提琴曲《梁祝》……情因境生,音樂與美文相得益彰,創設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審美享受。 當然,各種朗讀方式的運用都不是孤立的,常常可以綜合運用到一篇課文的教學中。例如小說《荷花淀》就完全可以採用示範朗讀、點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朗讀方式,以提升學生對課文的整體認識,并從中得到美的愉悅。 “教學千法讀為本”,“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在讀中感悟、品味語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理解作品內涵,提高寫作能力。朗讀確是體味文章精義妙處,體味作者神思妙筆的重要途徑。 有學者也指出,“不讀是語文的百病之源”。中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多為典範之作,文質兼美。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朗讀這個手段,緊扣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維,潛心體會,深入理解掌握知識,完成教學內容。這種緊緊抓住朗讀環節的教學手段是切實可行,目的是行之有效的。 選自《語文月刊》2009年第 5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6

    讓閱讀教學更更有有效效 ────────提高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提高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提高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提高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劉榮華劉榮華劉榮華劉榮華

    讓閱讀教學更有效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理想追求。教學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學生通過教師一段時間教學後所取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怎樣讓閱讀教學更有效呢? 一、教學目標有效制訂的策略一、教學目標有效制訂的策略一、教學目標有效制訂的策略一、教學目標有效制訂的策略 有效的學習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不少教師備課本中的教學目標是照抄教學參考書或名師教案的,缺乏針對性。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是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1.從三個維度上制訂教學目標。語文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教師在制定目標時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要提煉出課文的三個維度的目標;第二步是根據教學過程的需要,整

    合三個維度的目標。這樣,既防止三維目標的割裂,又便于課堂教學的實施。 2.從適度提高上制訂教學目標。教學是要讓學生從現有水平提高到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但有些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差不多,看不出學生的提升點。如人教版三年級《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教學目標可改為:會認9個字,寫 13 個字,正確讀寫“郁郁葱葱”等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小村莊前後變化的原因,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懂得只顧眼前利益的危害;在與小村莊的人們對話中,激發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樣的教學目標,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保證每一節課有增量。 3.從便于檢測上制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等功能。像《觸摸春天》教學目標可改為:會認7個生字,寫9個生字,讀寫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7

    “濃郁、悄然”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想象盲童的內心活動,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有感情朗讀課文,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背下來;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說明自己對“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這句話的理解。這樣的教學目標,表述清晰,可操作性強,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和達成。 二、教學內容有效取舍的策略二、教學內容有效取舍的策略二、教學內容有效取舍的策略二、教學內容有效取舍的策略 教材是個例子,為教學提供了基本內容,只有經過教師取舍、增刪、組合等二度開發後才能真正成為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新課程倡導教師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1.重組一篇課文裡面的內容重組一篇課文裡面的內容重組一篇課文裡面的內容重組一篇課文裡面的內容。。。。一篇精讀課文由幾個自然段組成,一般要教兩個課時,每個課時要分幾個板塊。每一課時、每一板塊教學哪些內容,需要教師重組課文內容。如《花鐘》一課的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不同的花開放時間不同的原因、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可以組成花的“時鐘”。學生讀這篇課文最想知道的是“花鐘”是怎樣的,于是,第一課時內容可以教學第三段和第一段,認識花鐘;第二課時內容主要教學第二段,探究原因,進行拓展閱讀。重組後的教學內容,更順應學生的學習心理,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重組一篇課文內外的內容重組一篇課文內外的內容重組一篇課文內外的內容重組一篇課文內外的內容。。。。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教材內容,還可以引進教材外的相關資源。如教學《白鵝》一課,只是讓學生閱讀課文,學生的感受一般是停留在白鵝的“高傲”和“有趣”上。在教學中適時補充原文片段“如今在抗戰期,在荒村裡,這幸福就伴着一種苦悶──岑寂。為避免這苦悶,我便在讀書、作畫之餘,在院子裡種豆,種菜,養鴿,養鵝。而鵝給我的印象最深……好像一個武裝的守衛,使得這小屋有了保障,這院子有了主宰,這環境有了生氣”,學生就能深刻地感悟到作者深愛白鵝的情感和明貶實褒的表達方式。這樣的內容組合,以課文閱讀帶動了課外閱讀,以課外閱讀促進了課文閱讀,使課內外閱讀相得益彰。 3.重組一組教材中間的內容重組一組教材中間的內容重組一組教材中間的內容重組一組教材中間的內容。。。。如把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組這個單元組合成三大板塊;整體感知課(導語閱讀+課文瀏覽+綜合性學習任務布置)、部分體驗課(成長的榜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日積月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我的發現;成長的快樂──《烏塔》+口語交際;成長的煩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習作)、整體感悟課(綜合性學習展示台)。這樣由單篇課文的教學到單元整組的教學,最大限度發揮教材的特點,實現教學內容的最優化,省時而高效。 三、教學流程有效安排的策略三、教學流程有效安排的策略三、教學流程有效安排的策略三、教學流程有效安排的策略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8

    隨着學生年級增高,所學課文的篇幅越來越長,這就需要安排一個合理的教學流程。學生認識一般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整體到部分、由感性到理性,教學流程的安排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1.以點帶面的螺旋式推進以點帶面的螺旋式推進以點帶面的螺旋式推進以點帶面的螺旋式推進。。。。傳統寫作十分注重“文中藏眼”,在閱讀教學中就可以抓住文章中最能揭示文本內涵的“文眼”展開教學。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可以緊扣文章中“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吊唁的人……眼淚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一句,引導學生想象作者“想到伯文的哪些往事,眼淚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聯系文中的談讀書、議碰壁等具體事例進行交流。緊扣“文眼”進行閱讀教學,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 2.順藤摸瓜的主線式推進順藤摸瓜的主線式推進順藤摸瓜的主線式推進順藤摸瓜的主線式推進。。。。有些課文中有一條變化或發展的線索,教師可以此為主線進行教學。如教學《月光曲》一課,可用“是什麼打動貝多芬的心,創作出《月光曲》的”這條主線,引導學生細讀盲姑娘和哥哥、盲姑娘和貝多芬的兩次對話,讓學生感受到是盲姑娘愛生活、懂音樂等美好心靈激發了貝多芬的創作靈感。課堂教學主線明晰,教師教學思路清楚,學生閱讀就能事半功倍。 3.整體感悟的分層式推進整體感悟的分層式推進整體感悟的分層式推進整體感悟的分層式推進。。。。閱讀教學宜從課文整體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感悟。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教學可分三個板塊推進:自由初讀課文,暢談感受,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

    文,啟發學生邊讀邊思,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的思想情感;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讓學生在給課文換題目的練習中深化理解。這樣引導學生一遍遍地、有層次地讀整篇課文,從獲得初步感受到領悟文章主旨,從讀得通順到讀出感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四、教學方法有效選擇的策略四、教學方法有效選擇的策略四、教學方法有效選擇的策略四、教學方法有效選擇的策略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同一個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也不一樣。教師要精心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促進語言與精神共生。 1.選用語文的方法來教語文選用語文的方法來教語文選用語文的方法來教語文選用語文的方法來教語文。。。。在閱讀教學中,要防止用瑣碎的分析代替學生的自主感悟、用過多的媒體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等現象。如教學《七顆鑽石》一文,內容淺顯,語言樸實,學生易于理解,與其讓學生條分縷析“你從課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小姑娘的愛心”,播放課文錄像,還不如讓學生從小姑娘到處找水、小姑娘給小狗喂水等情節中選擇最受感動的一處展開想象講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選用適合文本閱讀的方法選用適合文本閱讀的方法選用適合文本閱讀的方法選用適合文本閱讀的方法。。。。在教學中要選擇適合文本閱讀的最佳方法。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將相和》一課“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的兩段話,有的教師都採用感情朗讀法。學生在讀廉頗說的話“我廉頗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9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時,個個流露出不服氣的神情,讀得臉紅脖子粗。這樣的感情朗讀,不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把時間花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才能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3.綜合運用閱讀教學的方法綜合運用閱讀教學的方法綜合運用閱讀教學的方法綜合運用閱讀教學的方法。。。。在一篇課文的幾個自然段或幾個板塊的教學中,要盡量選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如《鯨》一課,第1自然段,啟發學生運用文中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來介紹鯨的大小;第2自然段,把修改過的文字和課文中的文字進行比較,引導學生體會“很長、漸漸、完全、整個”等詞語的準確性;第3~7自然段,組織學生提取文中信息開展一場須鯨和齒鯨的辯論賽,在辯論中明白須鯨和齒鯨的生活習性。這樣綜合運用解說、比較、辯論等方法,既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又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等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 五、教學反饋有效展開的策略五、教學反饋有效展開的策略五、教學反饋有效展開的策略五、教學反饋有效展開的策略 學生的閱讀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目標的達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閱讀教學需要教師課前的精心預設,更需要教師課中的反饋評價,及時調控教學,逐步達成教學目標。 1.多維度地進行反饋評價多維度地進行反饋評價多維度地進行反饋評價多維度地進行反饋評價。。。。《語文課程

    標準》中強調“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教學反饋也應從這些方面展開,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反饋時,可以突出一個維度,但也要兼顧其他維度,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2.多樣化地進行反饋評價多樣化地進行反饋評價多樣化地進行反饋評價多樣化地進行反饋評價。。。。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有正確、不夠正確、錯誤等多種類型,教學反饋應針對不同的類型進行不同的評價。 3.多層次地進行反饋評價多層次地進行反饋評價多層次地進行反饋評價多層次地進行反饋評價。。。。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基礎不一樣,對文本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反饋評價。教學反饋時不能用統一標準去衡量,而要因材施教。對表現力強的學生,在表揚的基礎上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對表現力弱的學生,要熱情鼓勵,從而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愉悅。 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如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一致性,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交往互動,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索。 選自《語文教學通訊》2009年第 4C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0

    一天下午,一位任教其他學科的校領導突然行動,邀請我一起去聽一位同事的語文課。 按慣例,學生先推荐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名為“松花酿酒,春水泡茶”,這是一篇文字略有些晦澀的散文,并不特別適合朗誦。但讀者和聽者都挺投入。看得出,那位男同學頗有些孤傲。讀完,掌聲。教師評點如下: 文章初聽有些小資,再聽能蒙矓感到作者內心的詩意,而結尾則有點兒禪意,也許,這就是文字聽起來略有些艱深的緣故吧。雖然這并不是一篇很適合聽讀的文章,但老師喜歡這篇文章的題目,“松花酿酒,春水泡茶”,很美,令人遐想。你們也可以把它記下來。這個名字也當是很有意境的對句,它突然讓我想起去年暑假的兩次旅行,先是孫犁的故鄉──河北,後來又去了雲南,回來把它們奇妙地一組合,便有了挺精妙的一副對聯“河北,黃河之北;雲南,彩雲之南”。 學生們都樂。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也記得一副好玩的對聯,是關于解縉的,過年時,他在門上貼了“門對千棵竹,家藏萬卷書”,對門竹子的主人看着不樂

    意,便把竹子砍短了去,可這并沒有難倒年少聰明的解縉,他在上下聯上分別加了一個字,猜猜是什麼?“門對千棵竹短,家藏萬卷書長”,對門主人一看氣壞了,索性把竹子全砍了,瞧你咋辦?而解縉不緊不慢又各添一字──“門對千棵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說到對聯,學生有點兒興奮。教師順應形式,聊開了對聯── 既如此,春節也剛過,家裡大多貼春聯了吧?如果從內容上看不出上下聯,怎麼辦?對聯,一般是仄起平收的,還有…… 不知不覺半節課過去了。後半節課,這位教師為學生讀了一篇自己剛從報紙上讀到的文章──《并不遙遠的傳奇》。這是一篇讀書筆記,是讀傅國涌先生編寫的《過去的中學》有感。教師一邊朗讀,一邊適當點評,有時介紹其中的人物,有時會在行文的妙處稍作停頓,和學生一起品味,有時則補充自己的閱讀感受。那些令人仰望的名字:周恩來、蔡元培、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在學生的心中閃着熠熠的光芒。而昔日的校園時光,在今日讀來真的帶上了傳奇般的色彩,陣陣驚嘆之後卻又帶着萬般惆悵,那些長者的回憶复活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聽着學生有些誇張的嘆息聲,這位教師

    這這算算不不算算是是一一堂堂好好課課呢呢??

    郭靜娟郭靜娟郭靜娟郭靜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1

    微笑着說,心向往之,然不能至,這些都已經成了永久的回味,不過也別那麼惆悵,每個人的身邊其實都有風景,看我們教室的陽台外,剛剛植上了光禿禿的小樹丫,不知道這是什麼花吧,它可是詩歌裡的凌霄花,它喜歡攀緣,待到綠葉葱翠,掛滿欄杆,會有着怎樣的美麗圖景呢?而校園的入口處,也種上了許多新樹,其中有幾株,是枣子樹呢,有空去看一看吧,若干年後,你們一定也會想念它們的,當然,還有我…… 開懷的笑聲中,一堂課就這樣輕鬆地收了尾。一起往回走的時候,那位校領導感嘆地說,語文課真有意思!語文課真有詩意!語文課真好玩!可過一小會兒,校領導突然回想起一個問題:這樣上課會不會影響教學進度呢? 是啊,這可是一堂高三的語文課。這算不算是一堂好的語文課呢?看似不經意的課堂到底有沒有教者的匠心呢?事後和那位上課教師聊起,她淡淡一笑,悠悠地說,因為考慮到是下午第三節課,前面幾天又連續上知識點,所以就想給他們上一堂休閑的語文課,當然不可能每堂課都這樣上,但也常會有這樣即興的課,內容比較隨機。 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輕輕鬆鬆中,教師傳授了對聯知識、文化知識、寫作小技巧,教師輕而易舉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教師關注到學生的個性,不着痕跡地保護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時把大家帶往精神的美好境地,對尋常的日子生出一份歡喜,也對遠方

    生出一份憧憬與嚮往。這堂課看似隨意,其實有心。 想起另一次隨堂聽課。 在走廊上偶遇同事拿着周國平的《妞妞》去上課,出于好奇,便跟着去學習。同事上的是周國平先生的《直面苦難》。沒有華麗的課件,沒有熱鬧的形式,只帶上了一本周國平的《妞妞》,書中有他閱讀時留下的許多折痕。開場白大致是這樣的: 對于我們很多同學來說,苦難是一個厚重卻又很遙遠的詞。汶川大地震帶給多少人心靈上永遠的裂痕!一個孩子在這次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失去幾乎所有的親人,這是苦難,這樣的苦難該如何承當?看過一個心理疏導節目,面對處于自閉一言不發的孩子,我們的心理師沒有喋喋不休的開導,沒有過多的關切,而是和孩子一起默默對坐了好一會,然後,這位心理師對這個孩子說,孩子,來,我們互換一下角色,現在假設我是你,而你是我的媽媽,好好想一想,你會對我說什麼?沉默了好久好久,這個孩子終于開口了──孩子,好好活着! 平靜的敘述卻讓學生和我泫然欲淚。苦難,是這樣令人心碎的一個詞。那堂課,同事運用的是最簡單的讀書還原法,因為他發現,《直面苦難》的真正出處,不是作者的諸多散文集,而是讀來最令人心碎的《妞妞》。那些零零碎碎的,夾雜其間的文字,被合成了課本中的“直面苦難”。同事把《直面苦難》中那些深奧的抒情的哲理的文句,還原到了《妞妞》一書中作者親身經歷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2

    的苦難過程中,撕心裂肺,辛酸而冷峻。于是,這篇課文的許多難點都迎刃而解。 課堂沉靜如水,卻又凝重如石,而聽者心靈的深處,卻有着多少久久不息的汹湧暗潮!也聽過其他人上這篇課文,形式的作秀多于內容的真正解讀。也許,正是因為去掉了背景,去掉了敘述的內容,去掉了語言環境,才有了許多教師在這篇課文的公開課上對“直面苦難”詩化、口號式的誤讀吧──“苦難有什麼可怕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而我相信,在這一堂看似簡單的語文課上,學生和我一樣,在這位教師的朗讀還原裡,真切地明白了文中的一句話: 一切美化苦難的言辭是多麼浮誇,一切炫耀苦難的姿態是多麼做作。 這又算不算是一節好課呢?課堂形式是如此簡單,不過就是把《妞妞》中相應的段落讀讀罷了。一直記得曾有人在聽過一些語文公開課後,玩笑似地說,語文課最好上了,拿兩篇文章去讀讀,放兩張圖片,讓學生說說,放一點視頻,聽聽朗誦,多容易啊!差不多我也會教了。多麼可笑!但這正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堂好的語文課,不管形式如何,都會有一個共性,不知不覺中,誘人入境,令人心動,引人思考,激起閱讀或寫作的興趣,喚起生活更多的熱情。要做到這些,不管是隨堂課還是公開課,教者都會用心思考,選用什麼樣的課外拓展呢?想要用它來教給學生什麼呢?運用什麼教學方式最自然呢?課堂上又可以有怎樣即興的發揮呢?

    思考選擇的過程才是真正的難點,也最能體現真正的功力。正如有些散文,看似寫得散散淡淡,讀來卻有百種滋味,極耐咀嚼。而要做到這點,絕非一日之功。課堂中的那些安排,正如散文中的一些細碎閑筆,彷彿漫不經心,卻可能正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別具用意。所謂閑筆不閑。 想起自己剛剛結束的一節語文課。走進教室時,突然發現講台上多了一盆不知名的小花,在這乍暖還寒的初春時節,那水粉色格外亮眼,我好奇地問它的名字,學生告訴我是“水芹牡丹”,因為葉子像芹菜,花朵似牡丹。很有些帳然,早知道是這樣的名,還不如它沒名呢,亦可在心中留存若許幻想。這麼一轉念間,便想起剛讀過的《想象的穿透力》一文,立刻去隔壁的辦公室拿來文章,用其中的一段文字和我轉念間的思緒一起,作了這堂語文課的快樂引子: 多年前,是一個深夜吧,當我知道“採薇採薇”裡面的“薇”就是遍布山野的嫩豌豆苗時,非常怨恨。好比一直與一個人通信,與他談道論藝,詩來書往,待到某日,忽然見了面,禁不住含恨想撞牆一死──原來這個人就是隔壁鄰村裡二大爺家的狗順子。他既然叫了狗順子,就不應該跟我談論這些高雅的玩意兒;或可本不應與他見面的,且一直談下去…… 就這樣開始一堂語文課,是一件多麼愉悅的事! 選自《語文學習》2009年第 5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3

    先看下面的例子: (1)對于佛山本地的消費者來說,新的一年房價究竟是升還是跌?能否買到合“心水”的房子?這些成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新快報》2008年 12月 31日) (2)年前廣州市場的保姆/鐘點工的需求量增多,但由于保姆紛紛返鄉,雇主提供工資“不合心水”等原因,“保姆荒”再現。(南方報网 2008年 12月 24日) 初略一看,以上二例中“心水”一詞似乎不好理解。通過上下文,我們大致可以了解所謂“心水”就是“心意”。 “合心水”、 “不合心水”,即“合心意”、 “不合心意”。“心水”一詞來源于粵方言。 (3)之後的《水妖》和《我的秋天》兩首歌一下子把人拉回了 1997 年,這兩首許巍第一張專輯《在別處》中的歌曲曾經是無數歌迷的心水,這次的再度演唱,再一次引發了全場跟唱。(《新京報》2005 年 8 月 14日) (4)“你說我這些東西有價值沒價值都好,反正是我的‘心水’,心頭所好。”李

    伯說,收藏火花其實花不了多少錢,以後他將會把所有的火花送給孫子。(《江門日報》2008年 12月 19日) 例(3)和例(4)中的“心水”明顯不表“心意”,但還是與“心意”有關,指“心裡喜歡的東西”。“合心意的東西”當然就是“心裡喜歡的東西”,故“心水”的這一意義是“心意”義的引申。 隨着“心水”一詞的廣泛使用,我們還發現“心水”用作動詞和形容詞的大量例子。可以說“心水”一詞的意義和用法已呈多功能化的趨勢。 “心水”用作動詞:

    (5)小莫說,對比去年,今年招聘會上令自己心水的企業少了很多,“可能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廣州日報》2008 年12月 29日) 例 (5)的“心水”不是“心意”或者“心裡喜歡的東西”,而是表示“中意、喜歡”,很明顯,這個“心水”的動詞。 “心水”用作形容詞: ((((下轉第下轉第下轉第下轉第 11115555 頁頁頁頁))))

    曾曾曾曾 柱柱柱柱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4

    “茹毛飲血”,《漢語大詞典》釋為:“謂原始人類不知用火,連毛帶血生食禽獸。”《漢語大字典》“茹”字第二義項為“吃;吞咽”,所舉例証即“茹毛飲血”。“茹毛飲血”典出《禮記‧禮運》:“(上古之時)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絲麻,衣其羽皮。”孔穎達疏:“‘飲其血,茹其毛’者,雖食鳥獸之肉,若不能飽者,則茹食其毛以助飽也。若漢時蘇武以雪雜羊毛而食之,是其類也。”孔疏“茹食”連文,即以“食”釋“茹”。 原始人類果真會“連毛帶血生食禽

    獸”麼?我們認為這是不合情理的。據《說文解字》載:“丸咼,鷙鳥食已,吐其皮毛如丸。”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玉裁昔宰巫山縣,親見鴟鳥所吐皮毛如丸。”貓頭鷹吃老鼠尚且能不“連毛帶血”一起吞食,何況是“天地之性最貴”的人呢!孔穎達所云“若漢時蘇武以雪雜羊毛而食之”,這也不能証明古人是吃毛的。匈奴人是遊牧民族,以肉為主食。他們將蘇武囚禁在大窖中,“絕不飲食”,這說明他們將旃毛排除在食物之外的。因為蘇武為飢餓所迫,不得已才“齧雪,與旃毛并咽之”,以至數日不死,所以匈奴人才“以為神”。這正好證明古人原本是不吃毛的。考古發掘同樣支持這一事實,早在舊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各種“刮削器”是比例最高的一顯,十分鋒利,可以輕易把動物皮肉分割開來。認為人類遠祖吃動物的毛,實在難以服人。 那麼,“茹毛飲血”當作何解? 經推敲尋繹,搜羅扒剔,我們認為《禮記‧禮運》裡“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絲麻,衣其羽皮”中的“未有絲麻,衣其羽皮”,是對“茹其毛”緣由的解釋。“茹”字當取“圍裹”、“覆蓋”之義。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孫奭疏只言“以糗而飯,以草而茹”,“茹”字之義其實未發。細理文意,“飯糗茹

    曾小

    鵬曾

    小鵬

    曾小

    鵬曾

    小鵬

    曉麗

    武曉

    麗武

    曉麗

    武曉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5

    草”,是就舜在“耕歷山”、“陶河濱”時的衣食而言的,說舜當時是吃乾糧,被草衣;等他成了天子,就“被袗衣,鼓琴,二女果”了。又如《魏書‧高句麗傳》云:“(河伯女)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棄之與犬,犬不食;棄之與豕,豕又不食;棄之于路,牛馬避之;後棄之野,眾鳥以毛茹之。”“眾鳥以毛茹之”,意即眾鳥用羽毛覆蓋他。這個故事與后稷出生後經歷的事情如出一轍。《史記‧周本紀》中講后稷出生後,被“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荐之”。眾鳥“以毛茹之”與飛鳥“以其翼覆荐之”,其義一也。 “茹”字的常用義是“吃”、“吞咽”,而“茹毛飲血”中的“茹毛”應該是將禽獸的皮毛圍裹在身上的意思,用的是“茹”字的生僻義。為了避免對“茹”字義

    的誤解,宋人張君房在《云笈七簽‧卷二》中直接將“茹毛飲血”改成了“衣毛茹血”。原文是伏羲方教以張羅网,捕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 “茹”字的“圍裹、覆蓋”之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造神麯并酒》中也有用例。書曰“十月初凍尚暖,未須茹口;十一月、十二月,須黍穰茹之”。清人黃生的《義府‧茹瓫》一書首發其義。他說:“茹者,以物擁覆取暖之名,字書茹字無此義。” “毛”,可指帶毛的獸皮。《後漢書‧輿服志下》云:“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句中“毛”“皮”對舉成文。 據此,“茹毛飲血”應當解釋成原始人類圍裹帶毛的獸皮取暖,飲用禽獸的血液充飢。 選自《漢字文化》2009年第 3期 ((((上接第上接第上接第上接第 11113333 頁頁頁頁)))) (6)承辦單位提醒市民,由于拍賣前要對競買者的身份證進行提前登記,為避免排隊等待過程中錯過“心水”攤位,請花農準時到場。(《廣州日報》2008年 12月 12日) 例(6)的“心水”修飾“攤位”,用作形容詞,表示“滿意的、理想的”。“心水攤位”就是“滿意的攤位”。 可見“心水”一詞已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多種詞性。語言學認為,一個詞的使用頻率越高,其意義就越容易變化,而變化的結果往往又會提高使用頻率。因為“心水”一詞在口頭及報刊、网絡中的迅速蔓

    延,才造就了“心水”一詞功能、意義的多元化。 “心水”原本是一個方言詞,如今卻成了報刊网絡上的流行語。之所以能夠如此速迅蔓延,并且演變出多種詞義,一方面在于滿足了人們追新求異的心理,得到了大眾的“追捧”,而新用法也在不斷的“追捧”中得到鞏固;另一方面,與其他近義詞相比,“心水”還有幾分修辭色彩,那種為喜歡的東西心動乃至心顫的形象色彩是其他詞語所沒有的。 選自《語文學習》2009年第 5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6

    好友們知道我喜歡寫作和教作文,便要讓他們的孩子跟我學,說不求分數,但求能有一支筆。實在推辭不了,我就選了幾個對寫作有興趣的孩子,搞起了一個“作文私塾班”。一位喜歡寫作的年輕教師也非要求來參加不可,我說那我們就一起搞吧。 “我握住你的手”這個文題,高中生能寫,初中生也能寫,可謂“少長咸宜”。讓孩子們看了幾篇報刊上登載的優秀作文,皆不甚滿意。我說,那我們就共同來寫一篇吧。 我提醒道:題目中的“你”是不確定的,有很大的選擇餘地,文章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你想握住的是誰的手。 有幾個人想到要握住老師、父母、朋友等等的手。 唯有B想握住的是自己的手。問他為什麼,他說,有位名人說過,“我”其實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我想握住自己的手,因為自己是個“失敗者”──喜歡踢足球,也進了校足球隊,但始終只是個替補隊員;愛好寫作,參加了兩屆市裡的比賽,連個三等獎也未獲得;最近的期中考試,數學才考了四十分…… 也許,現在每個學生的失敗體驗要遠遠多于成功體驗,他坦誠的話語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和共鳴。于是我讓大家就“失敗”的話

    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Y對小B說,說起失敗,你經歷的還算不了什麼,有些失敗卻能震撼人心。2007年中國隊和挪威隊在女足世界杯賽中相遇,中國隊的那場失敗堪稱悲壯。中國隊并不被看好,但上場之後,無論是控球率,還是射門次數都不落下風。失掉一球後,中國姑娘們踢得更加凶猛。她們和身體條件比自己好得多的挪威隊拼了,看得讓人的心都揪起來了,最後雖然失敗了,但擦乾了眼淚的畢妍說的那句“讓眼淚成為澆灌鏗鏘玫瑰開放的力量”,更讓人感動和難忘。 Y講得很有感染力,B說他也看過這場讓人心潮澎湃的比賽,挪威隊直得讚美,而失敗的中國隊似乎更應贏得尊重,中國女足是失敗的英雄。 年輕教師說“失敗的英雄”說得好,在司馬寫的“垓下之圍”中,項羽雖然失敗,卻不失英雄本色,身陷絕境仍威風凜凜、豪氣沖天,李清照對他也充滿敬意,有詩讚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我乘勢對B說,你想握住自己的手,還不如改成握住失敗者的手。 這一點撥,似乎令大家有了柳暗花明之感。 S說,是啊,現在成功者、勝利者是媒體的寵兒,大家仰慕明星,像眾星拱月一

    ││

    ││

    ││

    ││

    ﹃﹃ ﹃﹃私

    塾班

    私塾

    班私

    塾班

    私塾

    班﹄﹄ ﹄﹄

    的一

    堂作

    文課

    的一

    堂作

    文課

    的一

    堂作

    文課

    的一

    堂作

    文課

    榮富

    毛榮

    富毛

    榮富

    毛榮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7

    樣,其實他們的背後又有多少失敗者,他們湮沒無聞,獨自品嘗着辛酸和痛苦。 年輕教師說,從握住自己的手到握住失敗者這個特殊群體的手,文章的立意就提升了。 我又說,那我們就沿着這條路再往下想吧。握住失敗者的手,如果僅是安慰或是來一番說教,必是一篇內容單薄、思想貧乏的文字,而思想正是文章的含金量。文章要寫好,就要把一般人當作終點的地方當成思考的起點。現在大家可以圍繞“失敗”想開去,失敗者往往遭遇冷落,不被注目,而我們卻要真誠地握住他們的手,為什麼呢? 這時,Z的表情很興奮,他想起了一則故事──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在草地上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深坑,一腳踏空,掉落下去,一路人將大呼救命的他救出,他對那人說:明天會下雨。那人搖着頭走了,并將泰勒斯的預言當作笑話講給別人聽,第二天果真下雨了。有人說他知道天上的事,卻看不到腳底下的東西。後來黑格爾聽了這個故事,說:只有永遠躺在坑裡永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裡。──他說,黑格爾講得很深刻,泰勒斯掉入坑中是因為他仰望星空不留意腳下而造成的。在這些胸有大志、執著追求的失敗者身上,最鮮明地體現着人類的精神和生命的本質。而那貪圖安逸、不思進取者,怨天尤人、消極悲觀者雖不會遇到失敗,卻是最大的失敗者。 我說,你講得很好。握住失敗者的手,不僅要給予安慰,更要表達我們的敬意。 B說,是的。文章這樣寫,要比我開始想的深刻了。我說,寫作如爬山,還需要再

    往上攀登,不能中途而廢。一陣沉寂。我說,你們都有過失敗的體驗,親歷的事情和體驗往往是思想的泉眼。作為一個失敗者,重要的不是描述失敗的經驗,而是要從中得到體驗和感悟。你們有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B想了想,說:最讓我刻骨銘心的是那次作文競賽的失敗,不但讓我體驗到痛苦失意,還讓我深切體驗到,在強手如林、高手云集的比賽中,勇于標新立異方能高人一籌,善于獨辟蹊徑才能技壓群芳。把自己的作文和那些獲獎之作作了一番比較之後,我懂得了我的失敗就在于只注重語言的優美,思想內容流于淺表。能用樸素的語言表現獨特深刻的思想,才是真功夫。 我表揚他說,一次作文競賽的失敗能給你帶來這麼多的體驗,真是難能可貴啊。得獎固然是件好事,卻未必能有這麼多的收獲。──失敗了,身陷低谷,生命不再被注目,一切虛浮的光環散去,面對冷峻而赤裸的現實,能使人頭腦清醒,心境平和,這時就能收獲許多平常沒有的思想。怪不得蘇東坡說:勝固可喜,敗亦欣然。握住失敗者的手,除了寬慰對方,實在是還有祝賀之意啊。 聽了我的話,大家對寫這篇作文已有了信心,但我說,如果說這是一次登山,還不能說到達了山頂,握住失敗者的手,你還能想到些什麼。 幽默的H說,有點黔驢技窮了。 我說,不妨跳出來想。為了讓氣氛輕鬆點,我說了些題外話。──古人說,有窗中觀月、庭中望月和台上賞月三種境界。我們思考問題也須達到“台上賞月”的境界,視野開闊才能窮盡目力,極目遠眺才有更多發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8

    現。我說失敗和勝利是對立的統一,能否從這兩者的關係上去考慮考慮,讓我們握住失敗者的手的時候有更多的話要講。 F說,我是這樣想的,一方面,世上沒有常勝將軍,也沒有無往而不勝者。另一方面,成功者、勝利者同時也是失敗者,世上沒有絕對的東西,在更高的要求面前,他們就會是失敗者。 聽到他這樣講,我很高興,說:你的意思是,即使是勝利的英雄,面對未曾達到的目標和浩瀚的未知領域,仍是一個失敗者,是嗎? 這時,眾人領首,表示認同。 L說,我可舉一個極簡單的例子,那就是跳高比賽。冠軍的最後一跳總是失敗的,盡管他越過的高度無人可及,但在新的高度,哪怕是多了一公分的高度面前,他也是失敗者。 這個例子舉得很妙。大家都感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成功者亦即失敗者。成功勝利只是相對的,而非絕對。懂得這個道理很重要,它能使人保持一顆平常心。失敗了不氣急敗壞,成功了不趾高氣揚。 講到這裡,我又發揮到:哲學,就是讓人高瞻遠矚的,懂得哲學,能夠平靜安詳地審視一切,不會為一時得失而煩惱,不會因屢遭挫敗而悲觀厭世。 問題討論到這個地步,大家心情舒暢,彷彿登上了一座山的頂峰,四顧豁然。 最後,我讓大家把今天討論的東西梳理一下。用一組排比句表達對失敗者的理解、尊重和敬意。我說,剛才我們的討論比較理性,但寫的時候,筆端要帶感情,要把對失

    敗者的關愛敬重之情融入字裡行間。 經過集思廣益,如下幾句為大家所認可。 我想握住你的手,最能體現人類精神和生命本質的是默默無聞的失敗者,以積極的態度抒寫生、創造人生的是失敗者。因仰望星空而跌倒,雖盡力攀登而未能登頂的人不需要眼淚,而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徘徊在山腳的人才令人同情。 我想握住你的手,人生體驗很豐富、頭腦最清醒的是失敗者,來到人世間能夠“不虛此行”的是失敗者。體驗失敗,感悟失敗,不僅為重新崛起、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別人提供了把彎路變成捷徑的可能。 我想握住你的手,歷經苦難而又無怨無悔的是失敗者,對人生大徹大悟的是失敗者。因為即使是勝利的英雄,面對未曾達到的目標和浩瀚的未知世界,也仍然是一個失敗者。哪怕是輝煌一生的英雄,最終也難免“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結局。成功和失敗對人的一生來說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奮鬥的過程。 就在大家做練習的時候,年輕教師和我作了交流。她說,寫作不是把現成的東西搬到紙上的過程,而是一種探尋,是一次攀登。朱光潛用“尋思”這個詞來形容寫作是很有道理的。作文與做人密不可分,只有從做人的高度去考慮,才不會是膚淺之作,文章的境界就是做人的境界。這便是她的收獲。 選自《語文學習》2009年第 5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19

    南宋愛國名將岳飛在與另一將領宗澤論及用兵謀略時,曾經說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澤東解釋說,古人所謂“運用之妙”的“妙”,就是講究靈活性。無論是古代的名將,還是現代的軍事家,在具體作戰時,皆講究因時、因地、因勢的不同而採取不同點作戰方法。勢變則法亦變。“變”是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變則通,變則活。同樣,在作文材料的運用過程中,也必須講究一個“變”字,根據立意的不同而靈活運用材料。 一、挖掘同一材料的多証性一、挖掘同一材料的多証性一、挖掘同一材料的多証性一、挖掘同一材料的多証性 有的學生讀了不少書報,也積累了一些材料,但作文時總是想不起來;即使想起一些材料,又感到不合適。針對這個問題,我對學生採取了“同一材料的多証性”訓練。 同一材料的多証性,是指對于同一個材

    料,側重于不同的角度,就可以証明不同的觀點,所謂“橫看成岭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于一些比較典型的材料,我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層面進行思考,要學生運用它証明 5個或 5個以上的觀點。 例如,2005 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千手觀音”邰麗華。她的故事非常感人。那麼,這個材料可以証明哪些觀點呢?經過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聾啞女青年邰麗華成材成名的事跡,可以証明以下觀點:�不向命運低頭(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功夫不負有心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執著就會勝利(君子永不氣餒,君子自強不息);�失敗是成功之母;�上帝關上一扇窗,會開啟另一扇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生命的價值在于追求;�勇于突破自我(自己的路靠自己走);�要尋找自己的優勢(天

    ────────淺談作文材料的運用技巧淺談作文材料的運用技巧淺談作文材料的運用技巧淺談作文材料的運用技巧

    陳仁龍陳仁龍陳仁龍陳仁龍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0

    生我材必有用);�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人要有悟性(要善于思考);樂觀面對人生(何不瀟灑走一回)。此外還可以証明怎樣回報社會,回報家庭等觀點。 同一材料的多証性訓練,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作文素材的印象,還可以鍛煉學生處理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寫作時就能純熟地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材料,豐富作文內容,提高寫作水平。 二、挖掘材料的時代意義二、挖掘材料的時代意義二、挖掘材料的時代意義二、挖掘材料的時代意義 學生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那就是作文中所運用的材料不新穎。社會發展雖日新月異,新人新事層出不窮,但學生不知道怎樣把宅們運用到作文中去,因此寫文章盡撿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絲毫沒有新鮮感。針對這種現象,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搜集和運用材料時,盡量尋找那些能夠展示新時代特征的材料,使材料與時代同步,保持“新”的活力。例冋中央電視台每年進行“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其評選出來的人物無疑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如果作文中能夠運用它作論據,就會讓人眼睛一亮,精神振奮。例如 2008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獲獎者武文斌、李桂林、金晶、韓惠民等,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獲獎者錢學森、閔恩澤、方永剛、謝

    延信等,200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獲獎者丁曉兵、王百姓、霍英東、黃舸等。運用好當今的各種媒體資源,養成摘錄習慣,并將其自覺地運用到作文中,這也是作文成功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對于舊材料,尤其是古代的材料,也要引導學生做到“古為今用”。憑借“百家講壇”而轟動學界的易中天教授以及于丹教授,評析古代歷史人物和事件時,常常將其與現代社會聯系起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也讓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學生在作文時也完全可以借鑒這一點。 三、挖掘課本資料和課堂資源三、挖掘課本資料和課堂資源三、挖掘課本資料和課堂資源三、挖掘課本資料和課堂資源 有學生認為,每天上課花費許多時間學習語文課本,但這好像對考試沒有多大幫助。其實,單就作文而言,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課本上不少內容可以作為作文的材料。譬如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課文作者和他的生平事跡,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課文中出現的思想觀點等等,都是作文的好材料。 例如,課文中荀子《勤學》有說明“積累作用”的名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那麼老師還會將其他表達“積累作用”名句也歸納出來:“九層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1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李斯),“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試想,一個作文話題,有這種多的材料在腦袋中儲備,還怕考試時沒有好語料? 課文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一個讀與寫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過程。語文課堂上的讀不但為寫作提供技巧上的借鑒,還為寫作提供了大量內蘊深刻、生動有趣的素材;同時,寫作訓練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挖掘中外名著的可貴資源四、挖掘中外名著的可貴資源四、挖掘中外名著的可貴資源四、挖掘中外名著的可貴資源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中外名著閱讀量的多少,是衡量學生語文素養高低的標準之一──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比較浮躁的時代,真正靜得下來讀名著的同學確實不多。有的學生讀了不少中外名著,但是到了作文時,卻不知道該怎麼用。 一部名著,內容豐實,人物眾多,關鍵是要學會取舍,學會與所寫的作文內容聯系起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例如《三國演義》的曹操,小說中把他說成是十足的奸臣,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他“挾天子而令諸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但是,如果用辯証的眼光來分析看待,曹操乃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治家、軍事家、大詩人。基于這種思維,運用曹操這

    一人物材料時,就會別有風景,另開洞天:曹操能夠運籌帷幄,善于統籌,凡事立足于全局,不拘泥于小節,誰能與之比?曹操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誰能與之比?曹操重視賢能,如飢似渴地招攬人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能將天下的英雄豪杰聚集到自己麾下,誰能與之比?曹操文才武略,智勇雙全,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灑脫豪放,風流倜儻,詩文大氣磅礴,“驚天地,泣鬼神”,誰能與之比?如果學生在作文時能夠選擇不同角度,言之成理,論之有據,何愁作文分數上不去? 另外,運用外國名著中的材料更可貴,不少作品非常適合中學生閱讀,如《魯濱遜漂流記》、《簡愛》、《少年維特之煩惱》、《巴黎聖母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堂吉訶德》等等。這些名著中可以作為作文材料的內容也很豐富。如《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至少可以証明這些觀點:�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人的智慧是無窮盡的(要善于開發自己的智慧);�任何時候都要積極面對人生(人不要悲觀失望);�不要苟安于平庸舒適的生活;�人要有冒險精神(要敢于第一個“吃螃蟹”);�要有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很重要(物竟天擇,適者生存);�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不要輕言放棄(不要輕易說“不”)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2

    等等。 有的學生認為生活非常單調,整天都是“上課──吃飯──睡覺”三部曲,沒有什麼材料可以寫入作文中。 針對學生這種認識的誤區,必須讓他們明白,生活永遠是文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作文材料選擇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一些事情,寫起來會更加有激情,感情也會更加真摯。只有先感動自己的東西,才會感動別人。例如,寫過年暴飲暴食,消化不良,生病“拉肚子”的事情,在不同學生的作文中揭示出不同的深刻意義。一個學生由生病“拉肚子”引出的感想是:平時只注重學習,忽視鍛煉,這樣下去的結果只能是身體素質下降,最終會導致個人競爭力下降。另一個學生由生病“拉肚子”引出的感想是:飲食要講究科學,不能暴飲暴食,要適可止,否則過猶不及;做其他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老師在教學中不也經常出現要學生“暴飲暴食”的現象嗎?進入高三,各科教師上課滿堂灌,課後都發一份試卷,長此以往,也會導致“消化不良”。還有一個學生由生病“拉肚子”引出的感想是:處在發

    展中國家的中國家庭,本來就不富裕,平時省吃儉用,讓肚子受盡委屈;一到過年,則大手大腳,極盡鋪張浪費之能事,于是放任肚子暴飲暴食;并提出解決的辦法是盡快讓老百姓富裕起來,每天都滿足肚子的基本需求。試想,生病“拉肚子”的事情尚且可以寫得如此深刻,其他事情難道就寫不深刻嗎? 總之,怎樣運用材料,怎樣用好材料,怎樣用活材料──這是作文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課題。對學生而言,它受制于許多方面:如閱讀能力方面,對閱讀的興趣以及閱讀的多少,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包含課文的理解程度),是否做筆記及溫習筆記等;又如觀察能力方面,是否留意生活中的事情,并且能否從這些事情發現不同的意義等;又如綜合運用能力方面,是否能夠聯想到閱讀過的材料以及看見過的事物,并且進行取舍加工,用恰當的語言表達等等。對老師而言,怎樣指導學生,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選自《語文月刊》2009年第 5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3

    早上 8 點 30 分,小班幼兒戶外自由活動時間到了,甲班和乙班的教師分別領着自己班的幼兒來到操場。她們一邊安排活動區域,一邊提醒幼兒必須在自己的活動區域做遊戲,如果覺得別組的遊戲好玩,想要加入,就一定要征得別組的同意。之後,孩子們便分頭去活動了。甲班的幾名幼兒正排着隊在跳圈,乙班的兩名幼兒從遠處跑了過來,他們站在旁邊看了一會兒,然後就跟在甲班幼兒的後面一起跳。甲班幼兒很快發現了這兩個不速之客,其中一個幼兒說:“你們認錯人了,你們不是我們的人。”乙班的一個幼兒停止跳圈說:“老師讓我們來的。”甲班的幾個幼兒齊聲說:“你們不能玩。”乙班的兩名幼兒只好跑回去。甲班的

    幼兒繼續跳圈。過了一會兒,乙班的教師領着那兩個幼兒過來問:“誰說不准我們玩的?”甲班的一個幼兒低聲說:“那你們玩吧。”乙班的教師又假裝嚇唬道:“誰不准我們玩誰就走。”這時,甲班教師看見了,過來對自己班的幼兒說:“大家應該一起玩。”甲班的幾個孩子只好順從地說:“好吧,那我們一起玩吧。”于是,乙班幼兒就加入到了甲班的跳圈遊戲中。兩位教師見孩子們已在一起遊戲就走開了。大家跳了一次後,甲班幼兒忽然像商量好似的紛紛跑掉。過了一會兒,甲班幼兒拿着他們投擲用的紙團跑了過來,一起將紙團丟向乙班的兩名幼兒,然後立刻跑掉。乙班兩名幼兒愣了一下,見甲班幼兒跑掉後繼續跳了一會兒圈,

    ││

    ││

    ││

    ││

    一起

    小班

    幼兒

    衝突

    事件

    的分

    析一

    起小

    班幼

    兒衝

    突事

    件的

    分析

    一起

    小班

    幼兒

    衝突

    事件

    的分

    析一

    起小

    班幼

    兒衝

    突事

    件的

    分析

    錢錢 錢錢

    吉吉 吉吉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4

    便回到了自己班上。 這是一起小班幼兒衝突事件。案例中,甲班幼兒自發組成了一個遊戲群體,乙班兩名幼兒採用直接介入的方式,想使自己由跳圈遊戲的局外人變成局內人,于是雙方產生了衝突。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乙班的兩名幼兒向教師告狀,最後在教師的介入下問題暫時得以解決。但事實上他們之間的衝突并沒有真正解決,所以最後出現了甲班幼兒對乙班兩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一、原因分析 “誰說不准我們玩的”是乙班教師對甲班幼兒說的話,她試圖運用權威壓制衝突,達到快速解決衝突的效果。這句帶有恐嚇性的話雖具有震懾作用,但只是暫時約束了幼兒的行為,幼兒隨之表現出緊張、不安幼兒隨之表現出緊張、不安、害怕,最終表現為屈服與順從,但事實上幼兒并沒有從中學到解決衝突的方法。 “大家應該一起玩”是甲班教師在看到自己班的幼兒被乙班教師問得不知所措時為了緩解緊張氣氛說的話。這導致甲班幼兒發現對方可以違反教師的規定,所以不知道是應該維護教師制定的規則還是破壞這種規則。 由此看來,兩名教師都沒有真正有效地解決沖突。教師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解決策略?我們不妨來作一分析。 1.教師權威身份的影響教師權威身份的影響教師權威身份的影響教師權威身份的影響 在我園,由于教師是幼兒心目中的權威人物,因此他們往往借助自己的權威地位建立一套高效、快捷的事務管理體系,即我們

    通常所知的幼兒園班級行為規則,并利用自己的權威角色實施這套行為規則。如案例中的教師為了避免秩序混亂,活動前把幼兒分配到不同區域,并要求他們不得隨意更換遊戲區域和內容,但後來又利用自己的權威角色讓幼兒接受“一起玩”的要求。 2.規則教育程式化的影響規則教育程式化的影響規則教育程式化的影響規則教育程式化的影響 在案例開頭,我們看到教師在活動前提了一條要求“如果你想玩別的,必須先征得那一組人的同意”,這究竟是教師程式化的教育方式,還是考慮到幼兒的需要而適時提出的教育要求呢?反正後來教師并沒有根據這一要求解決幼兒的衝突,可見這并不是根據幼兒的需要適時提出的教育要求,也許是教師在每次活動前都會習慣性地提出的相應的教育要求。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我們經常聽到教師不斷重复一些教育要求,比如不斷提醒幼兒在進餐時不要把飯粒掉到桌子上,要保持安靜,等等,但是幼兒依舊會把飯粒掉到桌上,依舊會小聲說話。如果規則教育停留在不斷重复要求的程式化狀態,那麼幼兒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并接受規則。 3.教師教育觀與兒童觀的影響教師教育觀與兒童觀的影響教師教育觀與兒童觀的影響教師教育觀與兒童觀的影響 乙班教師採用的直接威嚇的方法很快就對甲班幼兒產生了影響,孩子們有點吃驚,對教師會站在破壞遊戲規則的兩個幼兒一邊感到很意外。甲班教師則採用了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方式,但并沒有征求本班幼兒的意見,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這兩名教師的教育行為折射出教師的教育觀和兒童觀,即“面對幼兒時憑借自己固有的經驗去判定幼兒的行為與需要,對幼兒作出的反饋行為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5

    也往往共基于自己的經驗與行為方式,而不在乎幼兒的本意”。 二、策略建議 衝突是普遍存在于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的互動行為,它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幼兒通過解決衝突事件學會相互協調各自的需要,學會謙讓、協商、合作等解決策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教師適當地介入幼兒的衝突,引導幼兒解決衝突,有利于衝突的正向價值的實現。在本案例中,為了有效解決衝突,兩名教師應先了解兩班幼兒各自的想法,然後與幼兒一起協商解決。此外,教師也應重新思考原有規則的有效性,與幼兒商量建立新的遊戲規則。為了充分發揮衝突的正向價值,筆者認為教師在應對幼兒的衝突事件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第一第一第一,,,,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幼兒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習得社會行為的,這些行為包括合作、競爭、攻擊等。教師作為幼兒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是幼兒觀察學習的重要對象。同時,規則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對個體行為所施加的某種限制,遵守規則往往意味着要犧牲個人的行動計劃與自由。對于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來說,這種規則意識的培養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如果教師的教育要求反复無常,就會使幼兒無所適從,妨礙幼兒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所以,教師作為幼兒社會學習中的榜樣人物,應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以幫助幼兒形

    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第二第二第二第二,,,,聆聽幼兒的聲音聆聽幼兒的聲音聆聽幼兒的聲音聆聽幼兒的聲音 一直以來,我們給師幼標定了很多的關係: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園丁與花朵,它們無一不是主動與被動的關係。教師對于自己權威角色的認可使得他們很難靜下心來“聆聽”幼兒內心的聲音。其實,學會聆聽會使幼兒更加信服教師,并從外在的制度權威轉向人格權威。本案例中的兩名教師都沒有給幼兒表達的機會,他們如能放下權威身份,仔細聆聽幼兒的需要,與幼兒協商解決衝突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衝突,也有助于幼兒增強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教師要學會聆聽,在理解幼兒行為的基礎上,採用合適的教育策略,避免規則教育程式化。 第三第三第三第三,,,,構建和諧的師幼關係構建和諧的師幼關係構建和諧的師幼關係構建和諧的師幼關係 不知是為了樹立權威,還是為了防止幼兒太興奮,在整個過程中,我發現教師在幼兒面前很少有笑臉,師幼關係似乎始終處于一種緊張壓抑的氣氛中。眾所周知,情緒是具有感染作用的,如果教師的情緒放鬆,幼兒也會放鬆,否則就會緊張、不安。對孩子笑,營造寬松的氣氛可以讓教師自己放鬆,也讓孩子放鬆。如果本案例中的師幼關係是和諧的,那麼幼兒就會很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寬松的氣氛,構建和諧的師幼關係,讓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選自《幼兒教育》2009年第 3A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6

    从《泥人张》看冯骥才小小说艺术

    宋響林宋響林宋響林宋響林 朱獻華朱獻華朱獻華朱獻華

    著名文化人馮驥才在寫完《神鞭》、《三寸金蓮》之後,感到自己肚子裡還有一大堆人物沒處放,棄之實在可惜,遂又寫了系列小小說“市井人物”7篇,“俗世奇人”10餘篇。這些故事獨自成篇,人物形象各異,雖互不關聯,但貫串起來正可構成天津本土的“集體性格”,借助這些鮮活的人物和人物間離奇的故事,我們得以透過時代的煙塵,看到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社會風俗畫面,感受作品所傳達出的豐富文化內涵。 談到小說創作,馮驥才曾明確表示自己深受馮夢龍之影響,進而他把這種對傳統的繼承關係,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傳奇、雜學與語言。以下結合作品《泥人張》作一簡要分析。 故事非奇而不傳,故事性是一篇小說的骨骼。人們接觸小說最直接的部分是它的故事性,只有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才能吸引讀者,并達到欲罷不能的目的。《泥人張》便顯現出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特點。人物出場為故事開端。當泥人張坐在天慶館裡飲酒時,他是“為了瞧各樣的人,也為捏各樣的人”,而海張五的出現使平靜的水面掀起了波瀾。當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

    甚至放下筷子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時,他只管喝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把海張五當個人物。手藝人的藝高膽大與海張五的盛氣凌人形成第一次正面交鋒。海張五及手下拿泥人張找樂子,又使矛盾變得尖銳、复雜起來,并推動情節進一步發展。泥人張捏完了核桃大小的海張五,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又使人們綳緊的心弦暫時鬆弛下來。第二天北門外估依街幾個小雜貨攤賤賣海張五泥像又將情節推向一個高潮。最後以海張五花大價錢把泥人全買走連泥模子也買走了為結局,其實亦可視為文章掀起的第二浪高潮。這樣,矛盾雙方展開激烈衝突,扣人心弦。 如果說故事是一篇小說的骨骼,那麼雜學則是小說的血肉。雜學既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生活積累。只有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化積淀,方能給人物構建一方藝術表演的舞台,才能使人物和故事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泥人張》中東北城角的戲院大觀樓、北關口的飯館天慶館,均屬天津的老字號,捏泥人的張明山、變戲法的劉秃子,可算是天津民間藝人、奇人;甚至“撂高的”和他的吆喝聲都成為正宗地道的本土文化。這些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7

    馮馮 馮馮

    驥驥 驥驥

    [附附附附]

    古老建築、民間人物、風俗習慣都構成文化的要件,都使小說超越文學并上升到文化的層面。 人物則是小說的靈魂。人物性格是否鮮明,人物是否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是評判一個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小說中的泥人張,藝高膽大,“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因此他打心眼裡鄙視仗勢欺人的海張五。面對海張五的惡意挑衅,他不慍怒,摳下鞋底一塊泥巴捏了個核桃大小的海張五,以示蔑視,他的鎮定自若與海張五的暴跳如雷構成一組鮮明對比,他的手藝化為了刺向敵人的匕首和投槍。“賤賣海張五”一節更是把他這種斗爭藝術發揮到了一個極致。他對海張五的勝利,從表面看是才氣戰勝了霸氣,實質上是智慧對野蠻的勝利,是弱小對強權的勝利,是正義對邪惡的勝利。也正因此,泥人張形象不僅迎合了廣大市民階層的反抗意識與斗爭願望,而且具有了更為廣泛和積極的社會意義。 任何文學作品都是語言的藝術。故事情

    節的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都與作家精湛的語言功力有關。在表現手法上,作家運用了側寫、虛寫、誇張等多種手法,而且詳略處理得當,文字極具張力。如“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從飯客的反應渲染出張五爺的權勢之大,這是側寫的妙處;“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秃子的手還靈巧。”劉秃子是誰?手靈巧到什麼程度?給人遐想的空間,這是虛寫的好處;“海張五那邊,隔着兩丈遠就看到捏的是他”,“手藝道上的人,捏泥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着十萬八千里”,前一句為簡筆,後句為繁筆,俱使用誇張手法,對泥人張精湛手工技藝予以褒揚。再如這一段肖像描寫:“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則更是活畫出海張五的丑惡靈魂,達到藝術上一種極高的境界,以形傳神,形神兼備。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着十萬八千里。 泥人張大名張明山。咸豐年間常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東北城角的戲院大觀樓,一是北關口的飯館天慶館。坐在那兒,為了瞧各樣的人,也為捏各樣的人。去大觀樓要看戲台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後一種的樣兒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個人坐在天慶館裡飲酒,一邊留神四下里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着肚子,架勢挺牛,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8

    橫沖直撞往裡走。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着:“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裡邊請!” 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當下,城裡城外氣最沖的要算這位靠着販鹽賺下金山的張錦文。他當年由于為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被海大人收為義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張五”一稱。但人家當面叫他張五爺,背後叫他海張五。天津衛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把海張五當個人物。但是不一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他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裡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台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着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兒說:“在哪兒捏?在袖子裡捏?在褲襠裡捏吧!”隨後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 這些話天慶館裡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着瞧藝高膽大的呢人張怎麼“回報”海張五。一個泥團兒砍過去? 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見,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下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秃子的手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裡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拒台結賬。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張五那邊,隔着兩丈遠就看到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 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的事沒有這樣完的── 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泥像,還加了個身子,大模大樣坐在那裡。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產,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着個白紙條,上邊使墨筆寫着: 賤賣海張五 估依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樂完找熟人來看,再一塊樂。 三天後,海張五派人花了大價錢,才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說連泥模子也買走了。泥人是沒了,可“戝賣海張五”這事卻傳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兒個。 選自《閱讀與寫作》2003年第 11期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29

    一、漢字的資源屬性及漢字資源體系 (一) 漢字的資源屬性 漢字的文字學研究主要是從漢字的生成、衍化及本體屬性等方面進行的。裘錫圭認為漢字是“語素-音節文字”(也稱意音文字),漢字的生成發展經歷了古文字階段和隸楷階段兩個時期。諸如此類的研究都可以看作是文字的本體研究。資源學的發展以及語言資源問題得到普遍重視,促使我們探討漢字這種既與語言密切相關又顯得邊緣化的存在的資源屬性問題。 漢字是不是一種資源,首先要看它具不具備資源的一般特征。“資源”是資財的來源,任何一種存在如果是資源,需要具備兩個方面的屬性:首先,任何資源必須具有可利用性,或者具有經濟價值的有效性,或者在社會、心理等方面具有社會有用性,能夠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服務;其次,資源都具有相對稀缺性。 漢字屬于社會歷史範疇,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生成、發展,并不斷完善的。“當一個社會發展到需要記錄語言的時候,如果有關條件都已具備,文字就會出現”。這說明文字的產生源于記錄語言的需要,是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是具有社會有用性的。記錄語言是文字社會有用性最突出的表現,其實,隨着文字形體的演變,漢字在很大程度上還滿足了

    王世

    凱王

    世凱

    王世

    凱王

    世凱

  • 華語教師之友 2 01 2 年第 4 期 (總第 7 4 期 )

    30

    人類的審美需要。關于社會有用性問題我們將在“漢字資源的功能”部分詳細介紹。漢字的稀缺性在歷史層面上表現明�